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一年级数学教案>小学一年级数学《桌子有多长》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桌子有多长》教案

时间:2024-05-07 16:44:39 一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一年级数学《桌子有多长》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一年级数学《桌子有多长》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一年级数学《桌子有多长》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桌子有多长》教案1

  教学内容:

  一年级北师版数学14—15页。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了解实际生活中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学会估测较小物体的长度。

  3、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

  认识和体会“1厘米”的意义,初步培养估测意识,学会正确地进行简单的测量。

  教学难点:

  正确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正确进行简单的测量。

  养成教育训练点:

  培养合作意识,锻炼观察、操作及推理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尺子。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小熊遇到了难题,想让小朋友帮忙,难题是“桌子有多长”。

  二、知识探究

  1、自主探索,感悟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学生测量桌子的长度,并汇报结果。

  师生一起观察测量的结果,引出尺子。

  2、认识尺子,认识1厘米。

  活动一:通过认真观察、交流,总结出:

  (1)尺子上有数字0、1、2、3、4……,0在尺子的最左端,表示起点。

  (2)有一条一条的线,有长的短的,我们把这些一条条的线叫做刻度线。

  (3)有“cm”—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学生通过打招呼认识它。

  活动二:认识1厘米。

  尺子上从0到1这一段的长度是1厘米,尺子上每一大格为1厘米。

  活动三:1厘米到底有多长?

  学生用拇指和食指对准尺上的0和1,比划一下就能感受到1厘米的长度。

  寻找身边的1厘米:大拇指指甲的宽度、拇指的宽度、图钉的长度大约都是1厘米。

  有了1厘米的基础,进而认识3cm、5cm。(有几大格就是几厘米。)

  三、用直尺测量物体的.方法。

  1、当0刻度完整无缺时,将物体的一端对准0刻度,看另一端与尺子上的哪个刻度对齐。(生动手测量自己的铅笔有多长,在测量过程中,一定会出现物体的一端与0刻度线对齐,而另一端却不能于某个刻度对齐,这时我们就看它的末端离哪个数字近,就说大约()cm。)

  2、尺子上0刻度找不见的时候,物体的一端对准一个整刻度,看另一端与尺子上哪个刻度对齐,此时,物体的长度为两刻度值的差。

  四、应用练习。

  小熊量东西。

  五、课堂小结。

  小熊在大家的帮助下,顺利地通过了老师的测试,高兴极了,说想让小朋友总结一下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可以吗?

  板书设计:

  桌子有多长

  尺子cm―厘米

  教学反思:

  《桌子有多长》一课,重点是让孩子认识1厘米,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以及能正确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教学过程中需要多次进行活动,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和教育机智,然而,这也正是我所欠缺的东西,导致整节课进行得杂乱无章,秩序混乱,所以这是一节失败的教学。

  1、创设问题情境,以小熊做客为主线贯穿整节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2、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学生动手量桌子这一环节,学生没有完全参与进来,这与我有很大关系,教师的示范作用本应该体现出来,但是自己也没有做到,这是不应该的。

  3、认识1cm,体会1cm的实际意义这一环节,我做的准备不够充分,学生只是用手比划了几次1cm,不如给学生准备一些1cm的实物让他们体会好。

  4、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少,只是单纯的看了小熊的错误,这种间接的方式肯定不如亲身体验好。

  5、另外,平时的习惯养成没做好,导致课堂中间经常出现一些突发现象,我处理得很不到位,也没能及时的处理好,这些方面的技巧还需要自己一点一滴的去积累,慢慢去摸索,多动脑思考,多请教其他老师。

小学一年级数学《桌子有多长》教案2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的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投影仪、不同长度的铅笔若干、刻度尺。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一、导入新课。

  教师言语导入。

  师:通过同学们,我们每天在这间教室里学习,讲台是老师的好伙伴,课桌是同学们的好伙伴,今天,这两位伙伴有话要对大家说呢?大家听吗?

  录音:大家好!我是讲台,今天我想知道自己有多长,小朋友们能告诉我吗?还有我呢,我是课桌,我也想知道自己有多长,亲爱的小朋友,你们能告诉我吗?

  二、新授

  1、桌子有多长。

  (1)估计活动。

  师:小朋友们,请大家先用手比划一下讲台有多长,课桌有多长。

  学生用手比一比,说一说。

  (2)实际测量。

  教师询问:同学们还能用其他的方法说明课桌有多长吗?

  学生回答可以用东西量。

  (3)讨论交流。

  让学生来说一说刚才用什么方法来说明桌子有多长。

  学生们说他用不同的工具量的。

  师总结:原来大家用的测量工具不一样,标准也不一样,这样说起来真是麻烦。

  那有没有办法使测量的结果都一致呢?

  生说:可以用尺子来量。

  (4)认识刻度尺,用尺子量。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

  让学生拿出刻度尺,认一认。

  师讲解:让学生知道刻度尺上每10个小格组成一大格,就表示1cm,即1厘米。让学生指一指从哪到哪是1厘米。

  再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厘米的。(指甲盖、鼻孔等)

  2、量一量:铅笔有多长?

  (1)引导示范。

  师:首先我们应找到0刻度,把笔的一端对准它,看另一端对准哪个数值,再把它读出来。

  让学生想想,有时候一枝铅笔不会刚好是政厘米数,该怎么办?

  应该读出较为接近的整厘米数即可。

  (2)学生动手操作。

  让学生展示测量的过程。

  二、完成练一练。

  1、第一题:先估计有多长,再量一量。

  2、第二题:蚂蚁搬豆。

  3、第三题:由学生独立完成。

  三、全课总结。

  今天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设计:桌子有多长(厘米的认识)

  教师及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会学生比的方法。

  请学生说出所知道的测量的工具,教师及时补充。

  指导学生任意测量,再全班交流。

小学一年级数学《桌子有多长》教案3

  【学习目标】

  1、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及厘米的实际意义,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的意识。

  3、在合作、讨论中去发掘知识,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科学的测量精神,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好伙伴,天天陪着我们一起学习,它就是我们的课桌。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桌子有多长。(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提问:你能用什么方法知道课桌有多长呢?

  1、估计:让学生试着估计一下自己的桌子长度,可以用眼睛看,也可用手比划着估,估好后,举手交流结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一个物体的长度提前有一个不具体的感官认识,同时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能力。)

  2、测量: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量桌子的长度呢?请同桌两人先商量一下用什么方法量,然后共同量一量你的课桌有多长。

  学生交流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总结。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

  质疑:为什么测出的'桌子长度的说法都不一样呢?同样的桌子真的都不一样长吗?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小结:使用的工具不同,结果就会不一样,只有当工具一样时,结果才会相同。看来,统一测量的工具非常重要,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用什么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吗?

  (设计意图:使学生感受生活中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同时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尺子。

  (1)师:尺子有很多种,不止是你们手中用的这种,还有这些。(出示各类尺子,拓宽知识面,让学生多认识一些尺子。)而在我们的学习中,大家常用的就是学生尺。(在黑板上贴出放大的直尺图。)

  (2)观察、探究:学生尺上有些什么?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

  结合学生的发现,讲解刻度线、字母cm及其含义、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板书:长度单位――厘米(cm)。)

  (3)师:在尺子上找到“0”了吗?它在什么位置上,谁知道表示什么意思?

  尺子上还有些数字是什么意思?请找到尺子上从“0~1”这一段,从0~1是几厘米?

  (4)在认识厘米的基础上,让学生用手比划感受一下“1厘米有多长”,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你见到过什么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中常见物体理解厘米的实际意义,使抽象的单位变得可以体验。)

  (5)认识几厘米

  ①数一数:从0刻度到2刻度之间有几个1厘米,是几厘米?从3刻度到7刻度是几厘米?

  ②猜一猜,5~6。9~10、0~2。0~6之间分别是几厘米。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经验和认识出发,加入“猜想”这一催化剂,促进学生多角度思维,从而抓住事物的本质,得出结论。诱发学生的跳跃思维,加快1厘米的认识过程。)

  ③打手势:4厘米大约有多长?7厘米大约有多长?10厘米大约有多长?

  (同桌互评。)

  4、量物。

  (1)要求学生取出统一物体(学具中的等腰三角形),找到长边(正好整数),小组讨论试着量,再汇报。面对结果不统一时,大家讨论原因。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找一人上台演示,得出经验:量物体时,先把一端对准0刻度线,再看另一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2)再量这个三角形的一条短边,不够整数,全班交流该读作多少。

  讨论:离哪个刻度线比较近,大约是几厘米。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用不同的工具测量课桌,到用相同的工具测量物体,在操作中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得出结论,找出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在自主的探索中去发现与创新。)

  三、巩固练习。

  1、估计大约是几厘米?(如:书的厚度,小棒、铅笔的长度等。)

  2、请几名同学分别量出这几种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并注意测量的方法。

  3、小组活动,完成第15页第1——3题,先估计,再测量。

  四、总结评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觉得你表现得怎样?

小学一年级数学《桌子有多长》教案4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的意识。

  3.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及厘米的实际意义,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和测量物体的长度,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线,安排了大量观察物体与测量的活动。在测量中,教材安排了丰富的活动,如:自选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估测物体的长度、实际测量物体的长度,使学生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形成估测的意识,学习测量的技能等。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普遍对长度单位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本节课是长度单位的起始课,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关注单位的换算,而对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重视不够,致使学生缺乏对单位实际意义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对测量单位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厘米,并通过学生自主的测量活动,逐渐建立厘米的概念。学生估测物体的长度时,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如:与物体实际的长度差距较大。教师可在学生认识1厘米的基础上,先估计物体的长度够不够1厘米,再在认识几厘米之后,估计物体的长度。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演示:动物学校新买来一些课桌,小白兔回家后高兴地告诉了妈妈,兔妈妈问:“你们买的课桌有多长呀?”小白兔摇摇头说:“我可不知道。”第二天,他就去问他的好朋友小猴子,小猴子说:“这还不简单。”说完,就一一地量了起来……

  同学们,如果小白兔去问你,你能用什么方法说明课桌有多长呢?

  (反思此环节没有采用书上提供的素材,而是以低年级学生更为喜欢的小动物创设情境,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愿望。)

  (二)合作交流,认识厘米

  1.说一说

  (1)请同桌两人先商量一下用什么工具量,然后共同量一量你自己的课桌有多长。

  (2)学生汇报。(学生可能会说:6枝铅笔长、3个文具盒长、4长……)

  (3)讨论:大家的桌子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你们说的数却不同?要使量得的结果一样,怎么办?

  师:看来,统一测量的工具非常重要,那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用什么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呢?

  (反思让学生合作之前,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请同桌两人先商量一用什么工具量,然后共同量一量你自己的课桌有多长。从课堂中学生的表现看出,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多数学生能够做到合作有序、分工明确,但部分学生合作能力较差,如:一人操作,一人旁观等。我及时调整教学,选择两个典型的小组(一组合作较好,另一组合作不理想)分别上台操作演示,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通过对比,让学生体会到同桌合作要注意的问题及合作的一些方法。然后,让学生讨论一个更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大家的桌子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你们说的数却不同?要使量得的结果一样,怎么办?再次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从中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2.找一找

  (1)认识刻度尺

  ①观察:尺子上都有些什么?

  ②学生汇报,并试着说一说尺子上的数表示什么意思。

  ③教师补充。

  (2)认识1厘米

  ①认识1厘米。

  师: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几厘米?用字母怎样表示?

  (学生试说,教师纠正。)

  师:请你在尺子上找一找,还有几刻度到几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

  (同桌互说。)

  ②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

  a.用尺子上的1厘米比一比,图钉大约有多长?并说说你的方法。

  (强调: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图钉的一端,看图钉的另一端对着的数最接近几,图钉的长度大约就是几厘米。)

  b.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

  (操作:用食指和拇指轻轻夹住图钉,再轻轻地抽出图钉,指肚之间的缝隙大约就是1厘米。)

  ③练一练。

  a.判断:够1厘米吗?(如:铅笔盒、书、本等的厚度。)

  b.找一找:什么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厘米?

  (3)认识几厘米

  ①数一数:从0刻度到2刻度之间有几个1厘米,是几厘米?从3刻度到7刻度是几厘米?

  ②打手势:4厘米大约有多长?7厘米大约有多长?10厘米大约有多长?

  (同桌互评。)

  (反思“找一找”是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环节,我重点关注了学生对1厘米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和体验,这和以前的教学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进,教学设计也较有层次。在认识刻度尺的基础上,先认识1厘米,再认识几厘米,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针对低年级学生4人合作比较困难的现状,我让学生从两人合作开始,并加入评价的内容。活动的设计尽量做到面向全体,我们看到,学生有了初步的合作意识,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较高。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教学还不够开放,有些问题的设计过于琐碎,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把握不好,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还有待于提高等。)

  (三)动手操作,深化新知

  1.估计大约是几厘米?(如:书的厚度,小棒、铅笔的长度等。)

  2.请几名同学分别量出这几种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并注意测量的方法。

  3.第14页量一量,第15页1,2,3题。

  (反思练习的设计紧紧围绕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尤其是注重对学生估计意识的培养及操作能力的训练,对“厘米”这一概念的理解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落实在教学活动中,虽然学生估计的结果与实际长度还有些差距,但我想,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的估计能力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对“厘米”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刻。)

  (四)概括总结,拓展延伸

  师:如果以厘米为单位去量从家到学校的距离,去量特别远的距离,你们觉得方便吗?因此,我们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如果测量比较长的距离用厘米作单位,就很不方便了,今后我们还要学习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

  (反思这样的总结使学生认识到“厘米”不是惟一的长度单位,它比较适合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

  〖案例点评〗

  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以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引入新课,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2.重视操作,在操作活动中,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初步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概念。如:学生在认识刻度尺的基础上,先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1厘米的长度,然后辅以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最后再找出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是1厘米,进而判断书、本、铅笔盒等的厚度够不够1厘米,使学生初步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概念。

  3.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如:在学生认识了刻度尺的基础上,先认识1厘米,再去认识几厘米:“请同桌两人先商量一下用什么工具量,然后共同量一量你自己的课桌有多长。”“打手势:4厘米大约有多长?7厘米大约有多长?10厘米大约有多长?(同桌互评)”等。教师非常关注学生合作的方法及学生之间的评价,几乎所有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4.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较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如:让学生先估计一下物体的长度或厚度,然后再亲自量一量,并且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操作、探索,使学生在观察后与自己的操作产生对比,从而掌握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5.练习的设计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既巩固所学知识,突出教学重点,又体现方法的多样化,真正把操作作为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

【小学一年级数学《桌子有多长》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教案-桌子有多长08-16

桌子有多长08-16

数学教案-课桌有多长08-16

第一册桌子有多长08-16

中班数学小鱼有多长教案03-25

铅笔有多长数学教学反思04-10

课桌有多长08-16

大班上学期数学教案《到底有多长》含反思08-12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