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数学上册教案

数学上册教案

时间:2024-05-08 12:31:59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人教版数学上册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数学上册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数学上册教案

人教版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比大小的方法,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2.让学生经历从具体—表象—抽象的学习过程,获得小数比大小的方法,并发展迁移能力。

  3、让学生感受小数比大小的方法是有价值的。

  教学重点:

  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让学生经历从具体—表象—抽象的学习过程,获得小数比大小的方法,并发展迁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在数射线上放一放下面各数,并选两个数比一比大小。

  502510055

  2、在○里填上“><=”

  ○○○

  3、揭题:小数的大小比较

  二.自主探究新知。

  (一)、数射线上比大小。

  1、出示情景

  这是四(3)班同学在进行跳远比赛呢?

  徐夏豪的成绩是:2.90米。

  沈珺的成绩是:3.60米。

  夏陈的成绩是:3.45米。

  你能给他们排出名次吗?

  2、学生操作交流并排出名次

  3、练一练:

  用数射线上的点表示下面各小数,并比较每组数中两个数的大小。

  (二)、脑子里比大小。

  1、出示

  沈佳妮的成绩是:2.98米。

  徐璐婕的成绩是:2.89米。

  顾雨菲的成绩是:3.05米。

  (2)、离开数射线,把三张卡片在桌上排一排。

  (3)、交流说出她们排列的名次。

  (三)、归纳比较小数大小的一般方法

  1、还有其他的方法排出名次吗?

  2、小组讨论

  3、交流并出示: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再比较十分位上的数,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4、小结: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与多位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是相通的。

  三、巩固运用

  1、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小数的大小。

  3.14○4.130.473○0.46

  5.0192○5.01297.281○8.001

  2、综合运用。

  2004年雅典奥运会男子110m栏决赛真激烈!

  加西亚的成绩是13.20秒

  刘翔的成绩是12.97秒

  特拉梅尔的成绩是13.18秒

  (1).提问:刘翔(中国)、加西亚(古巴)、特拉梅尔(美国)跑在前三位,你能给他们排出名次吗?

  (2).独立思考:有哪些好办法能很清楚地比较出这三个小数的大小?

  (3).学生交流。

  思考:跑步比赛与跳远比赛的成绩排名有什么不一样?

  四、总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

  本设计注意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学生创建了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运用大量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培养学生的初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

  2、体现了活动是学习的载体,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3、联系实际,灵活应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通过学生间的合作探索,并将学习成果展现,使学生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体验成功,建立学习自信心。

  教材分析:“分数比较大小”这部分内容是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也是教材改革的新变化之一。数学课程标准在探索规律的内容中明确说明:“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并给出了具体例子。我在教学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选取了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去发现,从而培养其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材处理:兴趣是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就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采用了“以情激学、导入新课——引导观察、探究规律——实践操作、合作互动——联系生活、开放应用——评价体验、畅谈收获”这一教学模式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中探索,通过找一找、摆一摆、涂一涂、演一演等活动去发现事物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推理能力,以及提高学生间相互合作的意识。

人教版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内容分析:

  搭配就是排列与组合,这样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以后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本节课我试图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探索和研究,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并运用操作、演示等直观手段解决问题。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同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意识。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喜欢思考,具有简单的分析、判断、推理能力。但是学生合作意识不强,胆子也较小,思考问题不够全面,有序性不强。本节内容,学生才开始接触,但在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启发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归纳以及合作交流,从而掌握搭配的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

  2、使学生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在自主尝试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排列、巧妙搭配的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

  教学难点:怎样排列可以不重复、不遗漏。理解简单事物搭配中的.有序、无序的不同。

  教具准备:数字卡片、课件等。

  学具准备:数字卡片、彩笔。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1、同学们,老师听说咱班的同学特别喜欢学数学,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到数学广角去逛一逛。

  2、数学广角的城堡可真漂亮,我们走近点吧!可是,大门被一把密码锁锁住了。小朋友们你们有信心解开吗?生:有

  二、探究新知

  1、师:可是刚才的密码锁太简单啦,还有一个超级密码锁呢!看

  狮子大王提醒我们:密码是由1、2、3其中的两个数拼成的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不一样。你认为密码会是多少呢?

  请你们小组合作,用数字卡片摆一摆。

  (课件出示)要求:利用手中的三张数字卡片,同桌两人合作,一人摆数,一人把数写在练习纸上,最后数出一共摆了几个两位数。比一比哪个组写的最全。

  2、汇报总结

  同桌两人汇报记录的结果,师找具有代表性的写法,在展示台上出示:如有学生遗漏的,帮助补上。

  ①有顺序的从这3个数字中选择2个数字,组成两位数,再把位置交换,又组成另外一个两位数。12、21、23、32、13、31

  ②先确定十位,再将个位变动。12、13、21、23、31、32

  ③先确定个位,再将十位变动。21、31、12、32、13、23

  (全班同学交流,注意突破:在组成两位数时有数字重复或者遗漏这一难点)

  师:超级密码现在有六种可能,到底是那个呢?狮子大王又给我们新的提示:十位和个位相加是5(将答案缩小范围到32和23。提醒排列的顺序也很重要(板书:有序)),并且个位比十位小揭晓答案:32。

  如果老师换几个数字0、2、3,你能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呢?

  师:你们真是细心的孩子,恭喜大家成为密码破解达人!

  三、灵活运用,解决问题。

  师:恭喜你们,闯关成功,门打开了,里面有什么呢?(课件出示任务)

  1、任务一:涂颜色。(教材第97页“做一做”)

  (1)全班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2)指名学生(有代表性的)到前面展示。

  (3)先独自思考,再全班交流。

  (4)交流评价,理解方法。

  2、数学广角的风景如此美丽,我们一起合影留念吧!3名同学坐成一排合影,有多少种坐法?

  师:坐在位上的同学也别闲着,我们来当摄影师吧!摄影师除了拿相机照相还得干些什么?

  引导学生第一个位置不动,后面两人交换位置。做出4种不同的排列方法,让学生发现规律。

  (透过这道题让学生体会固定位置与交换位置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有序排列)

  3、老师还想考考你们的语文知识学的怎么样?用“读、好、书”三个字一共有几种读法?(要求:不遗漏,不重复)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今天你们在数学广角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学会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你们能到做吗?只要你们细心观察,就能发现更多有趣的数学问题,掌握了这些知识,我们就可以把生活装点得更加美丽!

  五、板书设计

  十位个位十位个位十位个位

  121221

  211331

  132112

  312332

  323113

  233223

  交换位置确定十位确定个位

  不重复、不遗漏

  六、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联系密切,但以前学生不会全面、有序地考虑问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着重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不重复也不遗漏”的方法以及搭配时有序与无序的特点。用数字的排列来理解不重复、不遗漏,具体、简单,效果很好。在整个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兴趣都很浓厚,合作交流积极。但要一个人说出全部的组合数仍然有困难,所以还要给予学生更多思考的机会和练习。

人教版数学上册教案3

  第一单元:分数乘法

  第一课时:分数乘以整数

  教学内容:第1~2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1-7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出示复习题。(投影片)

  (1)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

  (2)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5个12是多少?9个11是多少?8个6是多少?

  (3)计算:

  123333??????666101010

  计算333??时向学生提问:这道题的什么特点?计算时把什么做分子?使学生看到三个加101010

  数都相同,计算时3个3连加的结果做分子,分母不变。

  2.引出课题。

  分数加法是否也有简便算法?今天我们学习分数乘法。(板书课题:分数乘整数)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出示例1,指名读题。

  (1)分析演示:师:每人吃2块蛋糕,每人吃的够一块吗?(不够一块)接着出示如课本的三个扇形图。9

  222问:一个人吃了块,三个人吃了几个块?使学生从图中看到三个人吃了3个块。让学生999

  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答3个人一共吃了多少块?(教师在3个扇形下面画出大括号并标出?块)2222?2?262订正时教师板书:++===(块),(教师将3个双层扇形图片拼成一个一块999939

  2蛋糕的图片)3

  (2)观察引导:

  这道题3个加数有什么特点?使学生看到3个加数的分数相同。教师问:求三个相同分数

  22的和怎样列式比较简便呢?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教师板书:?3。再启发学生说出?3表99

  2示求3个相加的和。9

  2(3)比较?3和12×5两种算式异同:9

  提示:从两算式表示的意义和两算式的特点进行比较。(让学生展开讨论)。

  通过讨论使学生得出:

  相同点: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2不同点:?3是分数乘整数,12×5是整数乘整数。9

  (4)概括总结:

  教师明确: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两算式的意义?(引导学生说出都是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2.教学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1)推导算理:

  由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导入。22222问:?3表示什么意义?引导学生说出表示求3个的和。板书:++。学生计算,99999

  教师板书:2?2?22?362??。提示:分子中3个2连加简便写法怎么写?学生答后板书:9993(块)教师说明:计算过程中间的加法算式部分是为了说明算理,计算时省略不写。(边说边加虚线)

  (2)引导观察:2?32的分子部分、分母与算式?3两个数有什么关系?(互相讨论)99

  观察结果:2?32的分子部分2×3就是算式中的分子2与整数3相乘,分母没有变。99

  (3)概括总结:

  2请根据观察结果总结?3的计算方法。(互相讨论)9

  22汇报结果:(多找几名学生汇报)使学生得出?3是用分数的分子2与整数3下乘的积99

  作分子,分母不变。

  2根据?3的计算过程,明确指出:分子、分母能约分的要先约分,然后再乘。约分进约得9

  2的数要与原数上下对齐。然后让学生将?3按简便方法计算。9

  (启发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学习总结、归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反馈练习:

  (1)看图写算式:做一做、练习一第1题。

  订正时让学生说出乘法中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2)口答列算式:

  3333???=()×()4444

  3个13是多少?5个是多少?1010

  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3)计算:

  25?4?81512

  先让学生讲每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然后教师提示:乘的时候如果分子分母能约分的要先约分,若乘得的结果是假分数的要化成带分数。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四)作业。

  练习一5、6题。

  第二课时:一个数乘以分数

  教学内容:课本第4-6页,例2,例3及“做一做”,练习二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

  (2)学会分数乘分数的简便计算。

  (3)通过一个数乘以分数应用的广泛性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推导算理,总结法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53?5?1?21087

  1.计算下列各题并说出计算方法。

  2.上面各题都是分数乘以整数,说一说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二、新课。

  引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人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板书课题:一个数乘以分数)1.理解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3(1)第一幅图:一瓶桔汁重千克,3瓶重多少千克?怎样列式?5

  3指名列式,板书:?35

  333问:?3表示什么意思?指名回答,板书:或求的3倍。555

  3(2)出示第二幅图:一瓶桔汁重千克,半瓶重多少千克?怎样列式?怎样表示半瓶?5

  指名回答:半瓶用131表示;式子为:?。252

  3133131说明:?是求的一半是多少,也就是求的是多少。板书:求的。5255252

  32(3)出示第三幅图:一瓶桔汁重千克,瓶重多少千克?怎样列式?53

  323232指名回答,板书:?,问:?表示什么意思?指名回答,板书:求的。535353

  2.引导学生小结。

  ①.指出三个算式都是分数乘法,比较三个算式的不同点:第一个算式与第二、三个算式中乘数有什么不同?

  想一想:第一个算式与第二、三个算式中乘法的意义有没有不同。有什么不同?

  学生齐读课本的结语。

  练习:

  .课本的做一做1、2题。

  .说一说下列算式的意义。533?8?754

  3.理解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1)出示例3(先出示第一个问题)。

  问:你根据什么列出式子?

  11得出:根据“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列出式子:?。25

  问:如果我们用一个长方形表示1公顷,那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例3的图(1)11问:公顷的是什么意思?251公顷怎样表示?2

  出示例3图(2)

  要求学生观察图(2),问:在图中

  111?11?引导得出:??252?51011的对于1公顷来说,是1公顷的几分之几?25

  观察这个式子有什么特点?

  出示例3的第二个问题。

  学生列式,教师再出示例3图(3)11131问:已经求公顷的是公顷,那么公顷的应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多少公顷?252?525

  131?33?板书:??公顷)252?510

  (2)引导学生小结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观察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过程,谁能说一说计算方法?

  教师归纳,再看书上结语。

  再说明,为了计算的简便,也可以先约分,再乘。323?22?例:??535?35

人教版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利用旧知,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能够正确笔算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2、能根据实际,选取合理的方法正确、灵活地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结合所学知识对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的计算法则,会正确地进行笔算。

  教学难点:

  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热身小游戏

  二、复习旧知:

  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并想一想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35+34= 48+29=

  230+540= 360+240=

  三、新课导入: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湿地吗?(学生自由回答)那么今天徐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去领略一下湿地的美。(出示湿地图片)

  湿地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湿地野生动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吧!(课件出示四种野生动物)

  2、下面是关于中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的统计表,说一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有用的数学问题吗?(课件出示:第36页表格)学生自由回答。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从表格中获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数学信息。今天我们研究的问题就和这些湿地野生动物的.种类有关,大家有信心学好吗?

  四、新课教学

  1、教学例1

  师:出示问题:我国湿地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该怎样计算呢?

  生:就是把鸟类和爬行类动物的种数相加:271+122=

  师:这两个数有点大,而且不是整十整百数,不容易口算,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用竖式计算

  师:想一想竖式应该怎样写呢?自己试一试。(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组织学生展示交流竖式计算的方法和结果。

  师: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与之前我们学习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相同吗?

  生:都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2、教学例2

  出示问题:我国湿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算式:271+31=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

  指名学生展示竖式的计算方法,重点说清楚十位上3+7=10,只要在十位下面写0,同时向百位进1.

  师:想一想,271+903=?该怎样计算呢?

  学生尝试独立解决,并说一说你在计算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有的同学可能会说:当百位上相加满十,不知道怎么办了?

  想:十位上相加满十,向百位上进一;那么百位上相加满十,就要向千位上进一。

  五、总结提升

  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一下:计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注意什么?

  六、作业布置:

  完成数学书37页的做一做

人教版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内容】:

  教材P113第1题及练习二十五第2、3、13、14、2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建构小数乘法的知识网络,并能理清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能熟练、正确地进行笔算小数乘法,按照要求截取积的近似值,并能解答有关的小数乘法应用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题组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概括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数学交流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正确率及速度,更深刻了解积与因数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合作题组练习,使学生自我意识中建立小数乘法的知识网络,并能准确地用数学语言表达各个知识点,在思维中理清各知识之间的联系。

  难点:深刻理清积与因数的联系及培养合作意识和数学交流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

  复习归纳,质疑引导;练习体验,小组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学生独立做一做

  师生交流小数点的移动的规律。

  即时练习:完成教材第113页第1题(1)。

  二、整理和复习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

  师:元旦节,老师家搞了一次小活动,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的购物清单吧!

  出示购物清单:苹果每千克2.5元,买了4.8千克;

  买了3件同样的玩具,共用73.5元;糖果每千克1.2元,共用22.32元;

  师:从清单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根据信息你可以解决哪些数学问题?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算一算苹果的总价和玩具的单价吧!教师巡视,算完后

  师:谁来说说苹果的总价你是怎么解决的?

  (先让一个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下展示,并让他说说2.5×4.8是怎样算的,师:那也就是说,计算小数乘法的方法是先,再,最后。板书:计算方法

  师:玩具的单价你又怎么解决的?(再让一个学生说73.5÷3是怎么算的,一起回忆数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师:算算糖果的单价吧。教师巡视,算完后汇报方法。22.32÷1.2

  师:也就是说在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必须先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就像这里的22.32÷1.2就要转化为223.2÷12,再按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

  出示:5.98÷0.23 19.76÷5.2 8.84÷1.7 21÷1.4

  师:这几道题在计算时该怎么转化呢?

  除法法则:一看:看看除数是几位小数。二移:把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相同的数位(把除数转换成整数)。三对齐: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师:同学们刚才算的三道题到底对不对呢?你有什么好办法?(说验算的方法)

  师:小数乘除法的验算与整数乘除法的验算方法是相通的。

  即时练习:指名板演教材第115页练习二十五第2题。

  三、整理和复习小数乘除法的简算

  师:刚才我们用竖式算出了苹果的总价,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数的特征,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试试吧!

  (巡视,选有代表性的作业展示,指名说简算依据。)

  师:看来整数乘法运算定律也适用于小数。(板书:运算定律)

  即时练习:完成教材练习二十五第3、13题。

  四、复习取近似数

  师:既然是元旦节就要有节日的气氛,老师准备用彩带布置家。我们一起看看吧!

  用40米彩带做花环,彩带每卷长7.5米。

  (1)需要买几卷彩带?40÷7.5=5.333…(卷)≈6(卷)

  师:5.333…是循环小数,而且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板:循环小数—无限小数)

  师:这里要用进一法取商的近似数。(板书:取近似数:进一法)

  (2)一卷彩带3.18元,一共需要多少钱?(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3.18×6=19.08(元)≈19.1(元)(板书:四舍五入法)

  (3)每1.5米做一个花环,40米彩带可以做多少个花环?

  40÷1.5=26.666…(个)≈26(个)(板书:去尾法)

  师:取近似数就有三种方法,同学们可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哟!

  即时练习:完成教材第117页练习二十五第14题。

  五、混合运算

  师:同学们的表现可真棒!这么快就把清单中的一些问题解决了。老师这也有两道题目想请你们帮忙算一下,好吗?比比看谁算的快。

  4.6+5.4÷0.27 3.2×25 ÷8

  (学生汇报时要说运算顺序。)

  师:你是怎么想到要先算再算

  师:看来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

  (板书:运算顺序与整数的相同)

  六、拓展提高:教材第118页练习二十五第21×题。

  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分析:领先的运动员与最后的运动员相遇时,两人跑完了2个3km即6km,所以两人的相遇时间可以用两人跑的总路程6km除以两人的速度和求得。相遇时离返回点的距离可以3km减去最后的运动员跑的路程,也可以用领运动员跑的路程减去3km求得。(10分钟,100m)

  七、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对小数乘除法进行了整理与复习。谁来说说我们主要复习了哪些知识?这节课你收获最大的是什么?

  八、作业:

  (1)教材第113页第1题

  (2),练习二十五第3、5、6、16题。

  【板书设计】

  小数乘、除法复习课

  因数→整数计算方法先,再,最后

  除数→整数一看、二移、三对齐

  运算定律

  小数乘除法运算顺序与整数的相同

  循环小数——无限小数

  四舍五入法

  近似数进一法

  去尾法

人教版数学上册教案6

  教学内容:

  教材P64~65及练习十四第4、5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天平演示保持平衡的几种变换情况,让学生初步认识等式的基本性质。

  过程与方法:

  利用观察天平保持平衡所发现的规律,能直接判断天平发生变化后能否保持平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与概括、比较与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能根据具体情境列出相应的方程。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自主探索、观察、归纳、合作学习新知。

  教学准备:

  天平、茶壶、茶杯、墨水、铅笔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上节课咱们认识了天平,知道天平的两边重量完全相同时,天平才能保持平衡;并利用天平学会了等式和方程的含义:等号两边完全相等的式子叫等式,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是方程。

  2.同学们,你们做过天平游戏吗?这节课我们要利用天平一起来探索等式的性质。(板书课题:等式的性质)

  二、自主探究

  1.出示教材第64页情境图1第一个天平图。

  1.探究活动一:探寻发现“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1”

  (1)天平左盘放一茶壶,右盘放两茶杯,此时天平,这说明天平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如果设一把茶壶重a克,1个茶杯重b克,则它们的质量关系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为a=2b。

  (2)想一想,怎样变换能使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呢?

  因为两边加上的重量一样多,实验证明1个茶壶+1个茶杯的质量=3个茶杯的质量。

  让学生尝试用字母表示这个式子:a+b=2b+b

  (3)验证猜想:①在已平衡的天平两边同时放上一个相同的杯子,天平,这个过程可以用一个等式表示为:

  ②如果在天平的两边各放上一个茶壶,天平会,这个过程可以用一个等式表示为:

  ③如果在天平的两边各放上2个茶杯,天平会,这个过程可以用一个等式表示为:

  (4)讨论:除了增加物品保持天平的平衡,还有什么办法也能使天平平衡呢

  2.出示教材第64页图2的第一个天平图。

  (1)验证猜想:①天平左边是一个花盆和一个花瓶,右边是4个花瓶,此时天平,说明两边物体的质量  ,若两边各拿掉一个花瓶,天平会,  这说明1个花盆和个花瓶同样重。

  (2)通过以上的实验我发现:

  3.通过这几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小结:平衡的天平两边加上同样的物品,天平还保持平衡。平衡的天平两边减去同样的物品,天平还保持平衡。天平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样的数量,天平仍然平衡。

  你能用一句话来表示你的发现吗?

  引导学生归纳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4.引导学生通过假设具体的数进行比较验证。如:假设一个花瓶1千克,那么4个花瓶共4千克;一个花盆3千克,再加一个花瓶也是4千克。把两边同时减去一个花瓶也就是减去1千克,那么两边都剩下3千克。

  5.猜猜:除了这样的变化,天平仍保持平衡外,还可以怎么做能使天平保持平衡?

  让学生猜测。这里对学生可能有些难度,有些学生的猜测脱离不了等式的性质1。

  如:学生猜测天平的两边同时放2个、3个杯子;同时减去一把茶壶等。这时教师一定要及时强调:这都是把等式的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并提示学生如果把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O除外),会怎么样呢?

  6.出示教材第65页图1的第一个天平图,让学生观察并说明。

  (一瓶墨水的重量=一盒铅笔盒的重量)

  引导学生用a表示墨水的重量,用6表示铅笔盒的重量,写出等式:a=b。

  猜一猜:左边墨水的数量扩大到原来的2倍,右边铅笔盒的数量也扩大到原来的2倍,天平还保持平衡吗?

  学生猜测后,教师进行实际天平操作,验证学生的猜测。

  多媒体演示变化过程,并引导学生用等式表示:2a=2b。

  如果把天平的两边物品的数量分别扩大到原来的3倍、4倍呢?(仍然保持平衡)

  7.出示教材第65页图2的第一个天平图,让学生观察并说明知道了什么。

  (2个排球的质量=6个皮球的质量)

  引导学生用a表示排球的`重量,用6表示皮球的重量,写出等式:2a=6b。

  质疑:如果把两边的球都平均分成2份,各去掉一份,天平还能平衡吗?

  学生猜测:平衡。

  教师演示,并引导学生用等式a=3b表示。

  8.通过刚才的试验,你发现了什么?

  发现:平衡的天平两边的物品扩大到原来的相同倍数,天平仍然平衡。平衡的天平两边的物品都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天平仍然平衡。

  你能用一句话总结一下等式的这个性质吗?

  归纳小结: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9.为什么等式两边不能除以O?学生交流,汇报:O不能做除数。

  三、巩固拓展

  利用等式的性质填空

  1.如果2x-5=9,那么2x=9+()

  2.如果5=10+x,那么5x-()=10

  3.如果3x=7,那么6x=()

  4.如果5x=15,那么x=()

  5教材第66页练习十四第4、5题。

  先让学生回忆等式的性质,再自主完成填空。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有哪些收获?(引导总结等式的性质)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等式的性质

  a=2ba+b=2b+ba=b2a=2b

  a+b=4ba+b-b=4b-b2a=6ba=3b

  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O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人教版数学上册教案7

  设计意图:

  在第一学段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估算,并掌握了一些简单的估算方法。本课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能对不同的数据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我们在设计时力求在一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一、体现课堂教学的实效。

  在组织学习材料时,我们考虑的不是新、奇、异的素材,而是重在创设富有启发性、思考性的情境,帮助学生扫除学习的障碍,认识估算的意义,经历估算的过程,掌握、归纳估算的方法。为此,在课中,我们依靠北京奥运主会场的图片,弥补学生对大型体育场馆认识的不足;通过估算可称重的人数,帮助学生认识估算的意义;利用体育场、班生数、报纸、大豆不同等素材,让学生在不同的数据环境中经历不同的估算过程,体验不同的估算方法。通过对学习材料的有机整合,凸显课堂教学主线,体现教学的实效。

  二、关注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估算教学中,算法的多样性是很好的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素材。为此,在课中通过观察、比较、操作、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对算法的多样性进行探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交流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条理性、严谨性;在归纳整理中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组织性。

  三、交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

  在教学过程的预设中,始终把学生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对待,交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让学生既拥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又拥有与人交流的权利,也能在交流活动与他人共享成果,还能进行置疑评价,真正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教学目标:

  1、掌握较大数的估算方法,能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2、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估算方法,在交流活动中培养学生倾听、欣赏、互助的良好的学习品格,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归纳一些估算的方法。

  难点:能正确、灵活、合理地对具体数据进行估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这是一台家庭用的体重称,它的称重范围是0120千克。请同学们估计一下,这台称一次最多能称出几位同学的体重?其实生活中有的时候并不需要精确的计算,只要大致估算出结果就可以解决问题了。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估算的本领。

  1、课件出示:北京2008奥运主会场图。

  2、提出问题:

  知道这是什么建筑物吗?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去查询有关北京奥运会主会场的一些数据,查到了吗,谁来说说?

  十万个座位是怎样一个概念,你们能想象出来吗?

  出示体育场的俯视效果图、内部效果图。

  想一想,这里的十万个座位是怎样安排的?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课本P36页体育场看台图。

  同学们对体育场看台的座位安排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这里还有一个体育场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后,根据这个体育场的特点及看台座位的排列情况,估一估这个体育场的看台大约有多少个座位。

  2、要求:

  (1)独立思考,估算整个体育场座位数;

  (2)汇报交流,说一说自己估算的方法和估算的结果。

  3、交流汇报。

  哪位同学愿意第一个汇报?你估算的结果是多少?能不能说说你是怎样思考的?

  引导学生评价。

  4、尝试练习。

  课件呈现P36页估一估。

  小青的座位票是28看台的22排32座,这是体育场最后一个看台,也是最后一排最末的座位。如果每个看台的座位数相同,你能估计出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

  (1)要求:独立思考、估算,有困难的可以和同学交流解决。

  (2)交流反馈,学生评价。

  4、归纳小结。

  以上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用什么方法估算体育场座位数的?对,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就是用乘法估算较大的数,这是估算时常用的一种方法。其实估算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要学会应用不同的方法对不同的数据进行估算。

  三、拓展练习,巩固应用。

  1、估算学校人数。

  班级 一(1)班 一(2)班 二(1)班 二(2)班 三(1)班 三(2)班 四(1)班 四(2)班 五(1)班 五(2)班 六(1)班 六(2)班

  人数 48 47 50 49 52 53 56 55 50 52 48 50

  你能根据表中信息估计出全校大约有多少学生吗?

  小结:像怎样是根据众数、中位数来取整进行估算,也是常用的估算方法。

  2、课本P37页练一练的第1题。估计一张报纸一个版面的字数。

  请你任选一个版面,估计它大约有多少个字。要求:四人小组合作进行,看哪个小组想出的方法多。

  学生汇报交流在投影仪下进行。

  组织学生评价。

  3、课本P37页练一练的第3题。估一估有多少粒大豆。

  出示一瓶大豆:三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习了估计一瓶大豆有多少粒的方法,你们还能回忆起来吗?谁来说说?

  好,现在按同学们方法来估一估:先量出一杯大豆(倒在展示台上),一起来数一数有多少粒,这样数好数吗?慢不慢?能想出更好的办法吗?

  学生交流估算方法,进行评价。

  四、回顾反思,培养能力。

  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在估算过程中你遇到过困难吗?能不能说说?是怎么解决的?

  五、课后练习,形成能力。

  小调查:

  了解身边存在哪些浪费现象,估一估浪费现象造成的损失有多大。

人教版数学上册教案8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第4~5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分析,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2、经历结合具体情境进行时间计算的过程,体会方法的多样化,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掌握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方法,会进行一些有关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

  难点:结合生活实际灵活地解决求经过时间的'问题。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复习一下学过的知识。(出示幻灯片)

  钟表上最长最细的针是(),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作单位。

  秒针走一圈是()秒,分针走一圈是()分,时针走一圈是()时。

  所以1分=()秒,1时=()分。

  二、探究新知

  1、时间单位的换算

  2时=()分

  想:1时是60分,2时有()个60分。

  2、出示题目。

  120秒=()分

  60秒是1分,120秒是

  2个60秒。

  4分=()秒

  1分是60秒,4分就是

  4个60秒。

  5时=()分

  可以想,1时是60分,5时里有

  几个1时,就是几个60分。

  三、练习巩固

  1。填一填。

  3时=()分

  1时25分=()分

  3分=()秒

  150秒-30秒=()分

  2。在()里填上“>”“<”或“=”。

  9分()90秒

  1分15秒() 65秒

  3时()200分

  1时30分()90分

  四、总结提升。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人教版数学上册教案9

  一、教学内容:

  课标实验教材第五册第59-61页,练习十四1、6题。

  二、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 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 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二)能力目标:

  1.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三)情感目标:

  1. 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感知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2. 帮助学生树立珍惜时间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

  1. 使学生知道1分=60秒。

  2. 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四、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学具钟表、家用小闹表。

  五、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看——

  放映课件(新年到,鞭炮声声,小孩子欢天喜地,午夜将要到来,春节联欢会上新年钟声敲响前全体倒计时的情景,镜头定格在运动的钟面上。)

  生:(情不自禁地高声跟着数)10、9、8、7、6、5、……

  (新年的钟声敲响)

  师:跟随着时间的脚步,我们又倾听了一次新年的钟声。那么,谁能说说, 10、9、8、7、6、5、4、3、2、1应该用什么时间单位?

  生:秒。

  师:(用疑惑的语气重复)秒?

  板书:秒

  (数学课堂教学与生活是相连相通的,新年、鞭炮、倒计时……又是小孩子最喜欢、向往的情境,利用这些熟悉的情境,一开始就吸引住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兴奋起来,也让他们在不经意中调集自己平时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二)自主探索,合作求知。

  1. 认识秒针和1秒。

  师:我们以前学过的时间单位有……

  生:时、分。

  师:我们没有学过“秒”啊,你是怎么知道“秒”这个时间单位的呢?

  生:钟面上有秒针。

  生:……

  师:(放映课件,展示钟面模型)哪一个针是秒针?

  生:最细最长的那一个。

  师:秒针是怎样计时的,谁能给大家讲一讲?

  生:(到前面)秒针走一个小格就是一秒。

  师:哦,原来秒针走一个小格就是一秒,就是这样?

  (放映课件:钟面上秒针一动,同时滴答一响。)

  生:(笑)是!

  (“秒”这个时间单位学生早有认知,几乎所有的大挂钟都有秒针,只是从前让学生有意去忽略它,但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他们不可能不注意到那个形状特殊的“高个子”。所以由学生自己引出课题,由自己传授知识。教师在这里扮演疑惑、验证的角色,吸引学生“帮助”教师解惑。)

  2. 体验1秒的长短。

  师:一秒钟就是这么滴答一下,你能做些什么呢?

  生:拍一下手。(做动作)

  师:(跟着做)对,很好!

  生:我眨一下眼就是一秒。

  师:(跟着做动作)你没错,真棒!

  生:我写一个1字就是一秒。

  生:我跺下脚就是一秒。

  生:……

  (在这堂课中,把学生对秒的体验预设为重点,新课程着力强调“经历”,对于抽象的、非物化的“时间”,通过学生自己用声音和动作等来配音、配动作,使学生有了具体的、物化的感受。三年级的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生活经验已经足够丰富,学生自由发挥,增加感性认识。每个人都有参与的机会与能力,能在实际动作中体验“1秒”的长短。)

  3. 1秒的价值。

  师:短短的1秒钟,滴答一下就过去了,我们实在做不了什么事情。但是现在科技发达,很多现代化的工具1秒能做很多事情,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也能在1秒的时间里走很多路程,谁知道一些这样的知识?

  生:(没有人说话,面面相觑)

  师:(出示课件)

  飞机 每秒约行250米

  火车 每秒约行55米

  小汽车 每秒约行20米

  喷气式飞机 每秒约行5500米

  卫星 每秒约行7900米

  有的电脑 一秒可以计算约3万亿次

  ……

  生:(惊叹)

  (增加知识积累。这些孩子年龄较小,家庭状况也并不太好,课外书很少,我预料到不太可能有学生能够回答这个问题,所以事先准备了大量资料,让学生通过课件自由选择获得和关注的内容,开阔他们的眼界。)

  师:怎么样?时间很珍贵,连1秒钟都不能小看,对吗?谁记得2004年8月27日的雅典奥运会上,刘翔获得男子110米栏世界冠军的成绩是多少?

  生:12秒91。

  师:在微不足道的还不足13秒钟时间里,刘翔成了闻名世界的飞人,为我们祖国争了光,如果他慢上1秒,站在领奖台上获得金牌的就不是他了。如果你去问他,他一定会告诉你:1秒,对他来说无比重要。同学们,还有什么事情也让你觉得连1秒钟的时间都非常重要呢?

  生:发射火箭的时候也要倒数10、9、8……

  生:我们开运动会的时候也是1秒1秒地算。

  生:……

  (通过介绍,学生明确1秒虽然短暂但是用处也非常大,正是由那么多的“秒”才构成时间长河,使学生自己意识到要珍惜时间,并借机渗透做比较短的事情就可以用“秒”来记时。教师饱含激情的语气和刘翔闯过终点的精彩瞬间让学生也激情澎湃,为他取得的成绩而骄傲,也为祖国而骄傲。)

  4. 认识几秒。

  师:还有春节联欢晚会上,大家都在期待新的一年的到来,所以一起兴奋的数着新年钟声敲响前的最后几秒。刚才新年钟声敲响前的倒计时是几秒完成的呢?(重复播放刚才倒计时的情景图,学生又不自主地跟着数数)

  (再一次观看动画,让学生刚才散乱的思绪收回到课堂教学中来,同时直观演示“10秒”是怎样数出来的,而且是由学生自觉自愿地数,让学生经历10秒是由10个“1秒”组成的过程,学习计算几秒的'方法。)

  生:(抢答)10秒。

  师:你怎么看出是10秒的?

  生:秒针从10走到了12,经过10个小格就是10秒。

  师:同学们真聪明!那老师再考考你们,我写一个“秒“字的时候,秒针从1走到2,经过了几个小格,就是几秒?

  生:秒针从1走到2经过了5个小格,就是5秒。

  师:谁能象老师一样出题考考同学们?你做了一件什么事,秒针从钟面上的几走到了几?

  生:我写一个“针”字,秒针从3走到4经过了几秒?

  生:秒针从3走到4经过了5秒。

  生:我系红领巾的时候,秒针从5走到8经过了几秒?

  生:秒针从5走到8经过了15秒。

  (在给同学出题的过程中,学生同时也在思考几秒钟究竟能做什么事情,锻炼对较短时间的估计能力,以便能够把课堂学习的知识应用的生活中去。对学生提出的明显不能完成的事情教师及时指导,并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让学生亲自体会一下,改善学生的错误印象。比如说脉搏的跳动,我就是让学生真的按照中医诊脉的方法找到寸关尺的部位,体验一下脉搏跳动的速度,并且为他们看时间,让他们了解10秒钟自己的脉搏大概跳动了多少下。)

  师:同学们反应真快,拿出你的钟表来考考你的同桌好不好?

  (学生活动)

  (让所有的同学都有参与的机会,会拨、会认、会出题,充分认识几秒。学生在这时候争先恐后,十分高兴。手中的学具钟表可以拨时间,闹表可以计算时间,学生玩得不亦乐乎。)

  5. 教学1分=60秒。

  师:有没有被同桌考倒了的同学?

  生:没有。

  师:同学们真棒!这样的题目太简单了是吧?

  生:是。

  师:又轮到老师出题了,老师出道难些的题,同学们怕不怕?

  生:不怕!

  师:我们知道1时=60分,因为分针主转动一圈的同时时针转动一个小格,所以时和分之间的进率是60,秒是一个比分小的单位,它和分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用你手中的学具钟表转一转,或者观察一下你手中的小闹表,然后把结果跟小组成员汇报讨论一下,看看是不是一致的。

  (学生活动)

  (教师板书1分=( )秒)

  师:谁把你们的观察结果向大家报告一下?

  生:秒针转一圈,分针走一个小格。

  生:它们之间的进率是60。

  生:秒针走一圈是60个小格,是60秒,分针走一个小格,是1分钟,所以分等于60秒。

  生:……

  师:大家观察到的都是这样吗?

  生:是。

  师:老师也观察一下。同学们跟我一起看好不好?

  (放映:课件,钟表的秒针转动一周,分针移动一个小格)

  师:真的是这样啊,秒针转动一圈经过60个小格,也就是60秒,分针经过一个小格,也就是1分,那么……

  (板书:60)

  生:(齐读)1分=60秒

  师:同学们真是善于观察,连这么难的问题也能研究出来,真棒!既然1分等于60秒,那平常我们说的半分钟就是多少秒?

  生:30秒。

  (1分=60秒是本课的难点。但由于有1时=60分的知识基础,所以学生在学习时不会感到非常困难。在教学设计中考虑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交流而得出结论,老师给予适当指导。要让学生先自己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看看自己得出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性,是不是正确的结论,这样结论的得出水到渠成。小组汇报时候注意培养学生活动意识和交流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能力和习惯,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应当把学习方法的指导放在重要位置上。)

  6. 体验1分的长短。

  师:刚才我们同学说拍一下手就是1秒,半分钟需要拍多少下手?

  生:30下。

  师:1分钟呢?

  生:60下。

  师:好,咱们来做个拍手游戏。男同学拿笔,在练习本上写数字,从1开始写起,看女同学拍完1分钟后,你们写到了数字几。

  (学生活动:男生写数字,女生拍手。教师带领拍手,掌握好节奏。然后交换。)

  师:(统计结果:最快的可以写到72,最慢的写到31。)一分钟的时间,我们写字的话可以写这么多,那我们还可以做什么呢?给同学们一分钟的时间想一想,然后,看看谁一分钟时间做的事情最多、最好、最别出心裁。

  (放映课件,钟面滴答滴答的行进一分钟)

  (再次放映课件,学生自由活动)

  师:谁来说说,你们做了些什么事?

  生:我写了35个字。

  生:我把上衣脱下来再穿两回。

  生:我系了三次红领巾。

  生:……

  (通过学生比较喜欢的活动,再一次体验“秒”,难度也随之加大,鼓励学生估算出大概的时间,渗透估算意识,并把活动延伸到课外,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拍手、写字,是在教师控制下的动作体验活动,活,但绝对不会乱;安静地想一分钟也是体验的过程,比拍手体验更准确,而且是让学生亲眼盯着钟面上的秒针转动了一圈,再一次巩固1分=60秒的结论;自由活动是学生自由发挥的过程,需要学生有创造性。经过前两次的体验,学生基本能够正确控制自己行动的时间。体验过程动静交替,做中想,想中学,亲身经历知识习得的过程,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培养了创新意识。)

  7. 小结

  师:同学们这一分钟做的事情可真是不少。那么,我们这一节课有多少个1分钟呢?

  生:40个。

  师:这40个1分钟里你有什么收获?

  生:……

  师: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说明同学们也会充分利用时间,你们真棒!不过,老师还想让同学们思考一些问题,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师:大多数钟面上都有秒针,我们这节课学习了看秒针认识时间和看秒针知道经过几秒,那么除了有秒针的钟表之外,还有其他的计时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计算几秒的时间吗?老师这里有一个电子辞典,这个位置有两个小小的数字,它们就表示秒,你们还能搜集到其他的计时工具吗?如果搜集到了,下节课把它带到课堂上来,让大家认识一下。

  (计算秒的工具还有秒表,但不常见,家长的手机上一般有这个设置,学生可以通过询问和自己操作找到,不过带到课堂上的可能性不大。带有“秒”计时的电子表也不太常见,所以需要搜集,下节课展示给了他们充分准备的时间。)

  (三)作业

  1. 课后练习十四第1题,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学生在课上做,集体订正。

  2. 课后练习十四第6题。学生回家自己看钟表统计时间,然后完成。

  (四)总结全课

  (重新回到主题图,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图)

  师:同学们,时间是由一秒、一分、一时、一天、一年组成的,每倾听一次新年的钟声,我们就长大了一岁,到现在我们已经倾听过九次新年的钟声,对吗?时间在不停流逝,一去永不会重新回来,在过去的时间里,你们学到的知识越来越多了吗?愿我们能够做时间的主人,不浪费每一分每一秒。古人说过: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

  生:老大徒伤悲!

  师:让我们再一次倾听新年的钟声,倾听时间远去的脚步声……

  (放映课件:全体倒计时,新年的钟声敲响)

  钟声回响中下课。

  (最后总结重新回到主题图,情境设置具有完整性。)

人教版数学上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乘除法之间的联系,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算式及各部分名称,懂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3、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弄清“余数”概念。

  难点:理解余数的特点。

  教学准备:教具;课件

  学具;学具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国庆节,飞行大队举行了一次飞行表演(课件演示)

  师:飞行员叔叔的表演精彩吗?

  师:飞行员员除了有强健的身体,还有渊博的文化知识,他们知道二(3)班的同学个个都非常聪明,出了几个问题想考考你们,同学们敢接受挑战吗?

  二、自主探究

  出示第一个问题。同学们能独立列式计算吗?教师指名列算式,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列?

  出示第二个问题。

  请同学们用小棒表示飞机摆一摆,看看可以分成几组?教师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出示第三个问题。

  请同学们把15根小棒分成5组,看看每组有几架飞机?教师引导学生列式计算。

  出示第四小题。

  请同学们继续用小棒来摆一摆,老师看看谁能出色的完成这个任务。完成后,教师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议一议:

  剩下的3架飞机还能再分吗?余数有什么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出: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三、实践应用

  今天,飞行员叔叔出的四道难题,同学们完成得非常好,同学们能不能用解答这四道题的方法来解答其它的题呢?

  出示第一道练习题

  师:请同学们独立完成在课堂练习本上。

  出示第二道练习题

  师:同学们能独立完成这道题吗?

人教版数学上册教案11

  【教学内容】:

  教材第88页例9、例10。

  【教学目标】:

  1.加深商不变的规律的理解,并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除法的简便计算。

  2.让学生通过学习,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优化问题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难点:对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除法的简便计算中余数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口算:

  140÷20=

  700÷70=

  150÷30=

  270÷90=

  160÷80=

  1200÷300=

  你是怎么口算的?

  学生口算,说出算法。

  由此可见,运用商不变的性质可以使我们口算得又对又快,笔算时能不能运用商不变的规律使计算简便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

  1.出示例9第(1)题。

  780÷30=

  (1)你会算吗?是怎样计算的?学生独立练习,指两名计算方法不同的学生板演。

  (2)这两种做法对吗?

  第2种做法为什么是对的?学生可以讨论后发表自己的看法,哪种方法简便一些?

  (3)教师小结:

  笔算时,当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我们可以运用商不变的'规律使计算简便得多。

  2.出示例9第(2)题。

  120÷15=

  (1)这道算式能运用商不变的规律使我们计算更简便吗?可以怎样做呢?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试算,看看谁的方法好。

  (2)学生汇报算法,教师板书。

  120÷15

  120÷15

  =(120×2)÷(15×2)

  =(120×4)÷(15×4)

  =240÷30

  =480÷60

  =8

  =8

  (3)小结:这两种方法是把被除数和除数都乘2或都乘4,使除数15变成了整十数,这样方便我们口算出结果。

  3.出示例10。

  840÷50=

  (1)同学们现在都能用简便方法计算这道题了吧。先算算,看结果是多少。学生自己列竖式计算。

  (2)指名学生说得数。

  商都是16没错,余数到底是4还是40呢?

  小组内讨论,验证一下。

  (3)教师小结:用商不变的规律简便计算时要注意商是不变的,但是余数变了。被除数和除数末尾同时划去了几个0,余数末尾就要添上几个0。

  所以840÷50=16……40。

  4.巩固练习:

  教材第88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练习,教师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练习十七”第3题。

  学生独立练习,指名回答,并说说选择的理由。

  2.教材“练习十七”第8题。

  先说说对错,错在哪里?再独立改正。

  3.教材“练习十七”第9题。

  (1)学生先算出第(1)题的结果,小组内讨论发现了什么。说一说小组内整理发现的规律,然后教师小结说明:

  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可以写成一个数连续除以这两个数,使计算简便得多。

  (2)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第(2)题,集体订正。

  4.教材“练习十七”第6、7、10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检查。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人教版数学上册教案1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9页例2,例3,(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退位减法的算理,掌握笔算方法,能正确地用竖式计算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退位减法笔算方法的过程,体会两位数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退位减法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退位减法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掌握100以内两位数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顺序。

  教法

  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自主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法

  通过看一看,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理解退位减的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我最棒

  16—8= 10—4= 15—7= 12—5= 17—8= 12—8= 10—5= 18—9=

  2、算一算

  43=21= 64—32= 56—41= 77—43=

  学生上黑板笔算,教师检查,表扬做的又对又快的。

  3、(出示第17页奥运金牌榜的表格)同学们,今天我们还是要研究各国奥运金牌的问题,上节课同学们针对这张表格提出了很多数学问题。谁还记得我们解决了哪些问题?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解决的?

  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

  学生回答: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2。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知道哪些条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寻找条件,列式。

  学生列式:51—36=?

  该怎样计算呢?从哪一位减起?个位上1减6不够减,怎么办?拿出小棒摆一摆。

  有一下几种分法:

  1、在5捆和1根中,先拿出1捆拆开,从中拿走6根,再拿走3捆。

  2、在5捆和1根中,先拿走3捆,再拿出1捆拆开,拿走6根。

  3、在5捆和1根中,先拿走4捆,再从4捆中拿回4根。

  4、在5捆和1根中,先拿1捆拆开与1根合在一起,再从中拿走6根,再拿走3捆。

  你发现了什么?要拆开1捆,从几里拿走了6。

  2、你能试着列竖式吗?

  你认为个位不够减时怎么办?十位还剩几?

  教师教写竖式的方法,说明退位点的用途,不要忘了减去退位的1。

  3、比较56-22与51-36在计算上有什么不同?

  4、你认为笔算两位数减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减。

  问:从十位减起方便吗?

  5、试练:67-39 35-8 81-56 50-24

  6、教学例3。

  出示50-24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你的算法。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

  问:50-24十位退1后个位上要算几减几?十位再算几减几?

  7、小结。

  先学生思考计算方法,分小组交流想法,并汇报。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

  三、拓展运用。

  1、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

  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三第5题,第6题。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并说明错误的原因及怎样改正。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完成教材练习三的第7题和第10题。

  六、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退位减

  例:51—36=15例3:50—24=26

  5 1 5 0— 3 6 — 2 4_______ _______1 5 2 6

  七、课后反思:

人教版数学上册教案13

  4.2.1线段、直线、射线和角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会辨别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

  2.知道角的含义,学会用角的符号表示角。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1.观看视频

  通过观看视频,我们发现:线段是( ),有( )个端点,可以度量;为了表示方便,可以用( )来表示线段

  2.画出一条线段,并标出端点。

  二、自主探究

  1.认识直线。

  (1)画一条直线。

  (2)直线( )个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

  2.认识射线。

  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的线叫( )。

  射线有( )个端点,可以向另一端无限延伸。

  (2)试着画出一条射线。

  3.线段、射线和直线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名称图形不同点相同点

  端点个数长度

  线段

  射线

  直线

  4.认识角。

  (1)想一想:从一点可以引出( )条射线。

  (3)这个点叫角的( ),这两条射线是角的( )。角通常用“∠”来表示,角有( )个顶点、( )条边。

  (4)画出一个角,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三、课堂达标

  1.填空。

  (1)直线有( )个端点,射线有( )个端点,线段有( )

  个端点。

  (2)从直线上截取一段,就可以得到一条( )。

  (3)一条( )长5厘米。

  (4)从一点引出( )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5)从一点可以画( )条射线,( )条直线。

  (6)经过任意两点可以画( )条直线。

  2.在线段下面画○,在直线下面画△,在射线下面画☆。

  ( ) ( ) ( ) ( ) ( ) ( )

  3.判断对错。(对的画√,错的画×)

  (1)两条射线组成一个角。 ( )

  (2)一条射线长100米。 ( )

  (3)一条直线比一条射线长。 ( )

  4.画出一条射线,并从它的端点开始截取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

  四、拓展练习

  下面图中有( )条线段,( )条射线。

  【学习评价】

  自评师评

  4.3.2角的度量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

  2.学会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1.画一个角,并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2.和同桌比一比,谁画得角大一些?你是怎样知道的?

  二、自主探究

  1.认识量角器。

  (1)结合自己买的量角器,课下自己事先制作一个量角器,了解量角器的制作过程。

  (2)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量角器上有:

  (3)指一指量角器的中心、0度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

  2.认识1°角。

  (1)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了( )份,其中的任何一份就是( )度,记作( )。

  (2)0度刻度线到1度刻度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就是一个1°的角。

  问:你觉得1°角大小怎么样?

  3.认识几度角。

  在量角器上找出一个30°角、60°角、90°角、25°角。

  4.学习角的测量方法。

  (1)用量角器来度量一下知识铺垫1所画的角的度数。

  5.实际测量,发现规律。

  (1)量出下面两组中每个角的度数,并比较一下它们的大小。

  (2)想一想: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三、课堂达标

  1.填空。

  (1)角的大小与( )没有关系,与( )有关系。

  (2)角的计量单位是( ),用( )表示。

  (3)在一副三角板上,最大的角的`度数是( )度;最小角的度数是( )度;还有的角的度数是( )度和( )度。

  (4)3时整,时钟的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的度数是( )度。

  2.量出下面每个角的度数。

  ( )度( )度( )度

  3.想一想,填一填。

  (1)用一个2倍的放大镜看一个15°的角,这个角的度数是( )。

  (2)用一副三角板可以拼出( )度,( )度,( )度,( )度的角。

  四、拓展练习

  4.3.3角的分类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会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

  2.知道直角、平角和周角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1.画出一个直角。

  2.量一量上面画出的直角的度数。直角=( )

  二、自主探究

  1.认识平角、周角。

  (1)你能在扇子上找到下面的角吗?描一描。

  A:B:

  (2)图A、图B中的角有什么特点?

  (3)量一量平角、周角各有多少度?

  平角=( )周角=( )

  (4)周角、平角与直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一个平角=( )个直角一个周角=( )个直角

  2.认识锐角和钝角。

  (1)量一量角的度数,并标出来。

  (2)这些角的度数与90°角相比,可以分成几类?

  小于90°的角叫做锐角;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叫钝角。

  问:钝角必须符合哪两个条件?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钝角的概念。

  反馈:

  (1)观察周围哪些平面上的角是锐角或钝角?(三角板上有两个锐角;红领巾有两个锐角,中间的角是钝角……)

  3.你能把学过的几种角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吗?

  三、课堂达标

  1.填一填。

  (1)80°角与( )°角能拼成一个直角。

  (2)一个平角与一个钝角的差,一定是( )角。

  (3)一个直角与锐角的和,一定是( )角。

  (4)钟面上( )时的时候,时针和分针成平角。

  2. (对的画“√”,错的画“×。)

  (1)比90°大的角叫钝角。 ( )

  (2)一个角的边越长,它的角度越大。 ( )

  (3)角的一边旋转一周,与另一边重合,这时成的角叫做周角。 ( )

  (4)平角就是一条直线。 ( )

  3.根据下面各角的度数判断分别是什么角?

  35° 96° 360° 135° 90° 180°

  ( ) ( ) ( ) ( ) ( ) ( )

  四、拓展练习

  数一数,有( )个直角,有( )个锐角,有( )个钝角。

  【学习评价】

  自评师评

  4.3.4画角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

  2.并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说出下面的角各是哪一种角?。

  二、自主探究

  1.角的画法。

  画角的步骤:

  (1)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

  和射线重合。

  (2)在量角器60°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

  (3)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2.试着画一个80°的角。

  3.还可以怎样画角?

  (1)在小组内交流用三角板画角的方法。

  (2)用三角板画75°、105°的角。

  讨论:是不是所有的角都可以用三角板画出?为什么?

  三、课堂达标

  1.用量角器画角。

  85° 120° 40°

  2.用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的角是( )。

  A.160° B.40° C.120°

  3.求下面图中指定角的度数。

  (1)已知∠1=35° (2)已知∠1=90°,∠2=45°

  ∠2= ∠3=

  (3)已知∠1=130°

  ∠2= ∠3= ∠4=

  四、拓展练习

  1.一个角是30°,另一个角是它的2倍,两个角一共是多少度?

  2.∠A是280°,比∠B的2倍多40°,∠B是多少度?

  【学习评价】

  自评师评

  4.3.5 《角的度量》整理与复习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经历角的度量相关知识的回顾,体验、归纳、整理的方法,熟练量角和画角的方法。

  3、在学习过程中,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学习过程】

  一、自己整理本单元学到了哪些知识?

  要求: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学到的知识。

  二、再次整理

  通过交流自己的知识结构,结合教师的梳理,再次整理知识结构。

  三、课堂达标

  1、填空。

  (1)线段有( )个端点,射线有( )个端点,直线( )端点。

  (2) ( )可以无限延伸,( )的长度是有限的。

  (3)从一点引出两条( ),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角的计量单位是( ),测量角的大小要用( )。

  (4)过一点可以画( )条直线,过两点只能画( )条直线。

  (5)角的大小与角两条边( )的大小有关系,与( )没关系。

  (6)40?、90?、360?、135?、180?、127?、32?中是锐角的有( )

  是直角的有( ),是钝角的有( ),是平角的有( )

  是周角的有( )

  (7)一个锐角和一个直角可以组成一个( )角。

  (8)用放大镜看70度的角,角的度数( )。

  2、公正小法官。

  (1)平角是一条直线。 ( )

  (2)周角是一条射线,它只有一条边。 ( )

  (3)12点15分时,时针和分针成直角。 ( )

  (4)89度的角是一个锐角。 ( )

  (5)一个周角的度数相当于四个平角的度数。 ( )

  (6)大于90度的角为钝角。 ( )

  (7)一条直线长5厘米。 ( )

  (8)角的两条边是两条线段。 ( )

  (9)射线比直线长。 ( )

  3、已知∠1=30?,求∠2、 ∠3、 ∠4的度数。

人教版数学上册教案14

  教学内容:教材P40~41练习九第3、4、6、10~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感受要根据实际需要取商的近似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过程与方法:经历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了解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进一”法、“去尾”法取商。

  教学方法:讲解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题目

  1.小强是用50元买了12个蛋糕,平均每个蛋糕多少钱?

  2.蛋糕店特制一种生日蛋糕,每个需要0.32kg面粉,李师傅领了4kg面粉做蛋糕,他最多可以做几个蛋糕?

  3.50个奶油蛋糕,要全部装在盒子里,每8个装一盒,至少需要几个盒子?

  学生独立完成后。

  师:请同学们说说看,你是怎么想的呢?

  生1:第1题用50÷12=4.1666…(元)≈1.17(元)

  生2:第2题用4÷0.32=12(个)……0.16(kg),剩下的面粉不能做成一个蛋糕,最多只能做12个蛋糕。

  生3:第3题用50÷8=6(个)……2(个)。因为剩下来的蛋糕还需要装在一个盒子里,所以至少要用6+1=7(个)盒子。

  生:4:这三道题目告诉我们:要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数,如果求平均数或者计算题的近似值,就用“四舍五入”法;如果买东西,只能舍去小数部分,买整个的物品;如果用油桶装油,因为多出的油也要用桶来装,所以即使余下的不多,也要多算一个桶。

  师:求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是使用“四舍五入”法。全部用“四舍五入”法解决今天的三个问题很不合理,我们必须根据实际生活需要,合理选择不同的方法来求商的近似值。有时需要去掉小数部分(无论小数部分是多少,都要舍去),有时需要进一(无论小数部分是多少,都要进一取整数),这里所用的方法分别叫“去尾”法、“进一”法。

  二、探究新知

  1.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求商的近似值

  出示:五(1)班的同学准备装饰教室,他们准备了长为5M的红纸,长为8M的黄纸。每长为0.12M的红纸可以做一朵红花,每长为0.37M的黄纸可以做一朵黄花。

  (1)可以做多少朵红花?

  (2)可以做多少朵黄花?

  (3)3朵红花和3朵黄花扎成一束,一共可以扎成多少束花?

  引导分析

  (1)要求长为5M的红纸可以做多少朵红花,用除法计算。

  (2)要求长为8M的黄纸可以做多少朵黄花,用除法计算。

  (3)根据红花和黄花的数量分别求出各有几个3朵,比较后确定可以扎成多少束花?

  小结: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合适的方法取商的近似值,如本题中的花是一朵一朵的,所以应该用“去尾”法取近似数。因为黄花只能扎成7束,所以最后确定扎成多少束时,必须以较少的为标准。

  2.有特殊数量关系的`连除问题

  出示教材第40页练习第3题。

  ⑴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从题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所求问题:一台喷雾器每小时可以喷多少棵?所需条件:3台喷雾器4小时喷了300棵。

  ⑵问:这题能一步算出最后结果吗?

  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请学生在小组内谈谈自己的想法。

  指名有代表性的算法板书在黑板上:

  方法一:300÷3=100(棵)

  100÷4=25(棵)

  方法二:300÷4=75(棵)

  75÷3=25(棵)

  综合算式:300÷3÷4 300÷4÷3

  请同学说一说每道算式求的是什么?

  ⑶观察对比: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三、巩固练习

  1.出示教材第41页练习九第11题。

  教师:450g橙子粉能冲多少杯?冲这么多杯需要多少克方糖?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分析过程,并讨论处理的结果方法。(为什么这样处理?)

  小结: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有时要用“进一法”,有时要用“去尾法”。

  2.教材第40页练习九第4题。学生自主完成,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订正。

  3.教材第41页练习九第13题。小组内分析题意,讨论算法,然后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教师提示:商的小数点向右多点一位,说明商错了,正确的商就是2.46,是解决这道题的关键。下面就可以按除法各部分这间的关系得到结果。被除数÷商=除数

  四、课后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练习九

  方法一:300÷3=100(棵)

  方法二:300÷4=75(棵)

人教版数学上册教案15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个知识点,它是在学习了比算乘法和笔算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与旧教材相比,本知识点作了适当调整:旧教材中只研究了商不变的规律,而新教材中却改为了商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探讨被除数不变上随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和除数不变商虽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这就使是这一部分知识更加系统、更加全面。

  本节课从乘法变化规律入手,利用乘除法的密切关系,使学生不由自主的想到:在除法中是否也存在着这样的变化规律?它们可能是什么?从而激起学生一探究竟的兴趣。但只有猜测是不够的,要想证明猜测是否正确,就必须予以事实证明,通过对三次验证过程不同角度的指导,促使学生在理解、掌握本课知识点的同时,经历猜测——验证——结论——应用的数学研究过程,尝试大胆合理猜测、举例加以验证的数学研究方法。这既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目标,也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教学理念。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93页例6。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探究引导学生发现并掌握被除数、除数和商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结论应用的一般研究过程,培养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发现、积极探索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发现并理解商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被除数不变,除数和商之间的变化规律。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利用迁移、大胆猜测。

  师: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积的变化规律谁还记得?

  生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随之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生2: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另一个印数缩小相同的倍数,积不变。

  师:我们都知道乘法和除法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在我们发现了乘法中有这样的规律,大家有什么想法?

  生:在除法中是否也存在着类似的规律呢?

  师:对呀,我也有这样的疑惑。那么我们能不能大胆的猜测一下:除法中有没有类似的规律?如果有会是什么规律呢?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我认为一次成功的教学活动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活化教材,建构生命课堂

  教学是一门艺术,一节好课更是一个精雕细琢的艺术品。可见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但教材是静态的,作为知识点的载体—教材,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照本宣科,而应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灵活地,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使课堂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之中。本节课内我创设了“通过闯关进入除法王国的城堡”的'童话式故事,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地进入新知的学习,故事情境贯穿课堂始终,这样引起他们探究的欲望,激发他们的兴趣。

  2、提供充分的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独立思考是小组合作的前提,只有经过独立思考才能进行有效的合作。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让他们独立思考,同位交流和小组合作几个环节,让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合作归纳出商不变的规律,并让学生展示小组合作的成果,体验探究与成功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以情感激励为导向贯穿全课

  宽松的氛围,愉快的心境,和谐的交流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保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评价,评价多是关注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除此之外,我也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认识自我,学会评价欣赏他人,使评价成为他们主动发展的动力。

  4、适当的游戏,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一节课40分钟,对于中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如果一直认真坐着听课,再加上教材的枯燥无味,无然会开小差,影响学习激情。在教材设计过程中,适当的游戏有利于教学,所以在设计练习时,我主要让学生采用比赛形式,这样,学生既可以放松,又能如愿完成教学任务。 这次教学实践,让我深深体会到只有关注课堂的活,关注学生的学,才能使课堂教学由单一传输转向双向的互动;才能由重知识的落实转变为重人的发展,由重学习结果转变为重学习过程,这样才能真正上好一节课。

【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上册教案01-15

初一的数学上册教案11-09

初二数学上册教案11-14

数学上册教案(精选15篇)02-07

上册数学混合运算教案01-27

高三数学上册教案02-01

数学上册教案15篇01-15

数学上册教案(15篇)01-15

数学上册期末复习教案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