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4-05-08 13:32:25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汇编[1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汇编[15篇]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教材第81页例5。

  【教学目标】:

  1.掌握把除数看作15、25的特殊数进行试商的方法。

  2.掌握灵活试商的技巧,提高试商速度。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把除数看作15、25进行试商的方法。

  难点:灵活选择试商方法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口算。

  15×4= 15×6= 25×4=

  24×5= 15×8= 25×8=

  2.笔算。

  188÷24= 245÷49=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后小结:在试商中当商大了或小了时,要用调商的方法,找到合适的商。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笔算除法。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5。

  240÷26= ,怎么计算?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小组交流,看看有没有不同的试商方法,再汇报算法。

  2.学生汇报试商方法和计算过程,教师将三种不同的试商方法和竖式板书出来:

  3.这几种方法都对,哪种方法比较简便?

  4.教材第81页“做一做”。

  把你试商的.过程说给同学听听。

  5.小结。

  在计算除法时,可以把除数14、15、16和24、25、26分别看作15和25来试商比较简便。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练习十五”第2题。

  小组内说一说、议一议,再集体订正。

  2.教材“练习十五”第3题。

  小组内分工完成,每人做4道,做完后互相交流、检查,同时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3.教材“练习十五”第4题。

  小组内议一议,说说自己的发现。小组代表汇报,教师概括:被除数的前两位是除数的一半时,这些题的商都是5。

  4.教材“练习十五”第6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想想该怎么解答,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小组讨论交流后,独立完成,小组汇报。

  5.教材“练习十五”第1、5题。

  学生独立练习,小组内互相检查。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地运用试商的方法。在教学时,可以结合具体练习巩固和复习前面学习的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的方法,然后通过举例子让学生用“四舍五入”法来计算,感受多次调商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交流,用不同的方法试商,培养学生应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试商的方法。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例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准确数、近似数的含义,知道它们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2.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亿以内数的万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方法。

  难点:省略尾数时怎样进行“舍”和“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我们班有48名同学,有多少人去过万里长城?你们对万里长城有哪些了解?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出示:

  长城距今大约有2500年的历史,长城大约有1万里长。我们班有48名同学,去过长城的有13人。

  2.观察上面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有的数据前面加了“大约”,说明不是准确的数据;有的是准确的数据)

  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

  1.教学运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1)理解“四舍五入”法。

  A.投影出示:光明小学有1105名学生,红华小学有1920名学生。

  教师:如果以“千”作单位,你认为光明小学和红华小学各大约有几千名学生?为什么?(光明小学大约有1千名学生,红华小学大约有2千名学生。因为1105接近于1千,1920接近于2千)

  B.教师: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可以根据要求舍去这个数某一位后面的尾数。如果尾数的最高位小于5(如4,3,2,1,0),就直接把尾数舍去,改成0;如果尾数的最高位大于或等于5(如5,6,7,8,9),舍去尾数改写成0后,还要向它的`前一位进1。

  例如:1105≈1000

  ↑

  尾数的最高位小于5,把尾数舍去,改写成0。

  1920≈20xx

  ↑

  尾数的最高位大于5,把尾数舍去改写成0,向前一位进1。

  (2)省略千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

  3250 4608 7432 6501 3849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相互交流,再指名汇报,并说明求近似数的过程。

  教师:这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叫“四舍五入”法。

  (板书:“四舍五入”法)

  2.教学例7。

  教师:如果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又该怎样求呢?

  (1)投影出示例7。

  先指名读出地球和太阳的直径各是多少,再引导学生理解“大约是多少万千米”的意思,就是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

  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再在小组中相互交流。

  指名汇报求近似数的过程,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12756≈10000=1万1389000≈1390000=139万

  (2)教师指出:第一步是求近似数,改变了数的大小,使用的是约等号,而第二步是改写成用“万”作单位,大小没有变,因此用等号。

  3.教材第13页“做一做”。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题目中不同的要求,应怎样求近似数,再共同练一练,然后组织汇报,集体订正。

  4.讨论:怎样求亿以内数的近似数呢?

  引导学生归纳出求近似数的方法和步骤:先找到要省略的尾数,再找到尾数的最高位,用“四舍五入”法决定是舍去还是向前一位进1。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练习二”第2题。

  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再在小组中议一议。

  2.教材“练习二”第3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检查。

  3.教材“练习二”第4题。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从课堂上学习的反应来看,大家对这部分知识理解是比较轻松的。在教学中,教师始终将学生当学习的主人,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使学生通过亲自实践,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第1课时公顷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例1。

  【教学目标】:

  1.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积极参与观察、推算、分析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提高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能力,在学习中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公顷的含义。

  难点:体会公顷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公顷

  1.谈话引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你知道教室的地面有多大吗?用什么面积单位计量比较合适?先请同学们欣赏下面一些图片(呈现“鸟巢”、中华世纪坛、台湾日月潭和我国大片森林的画面,并出示相应的文字说明),让学生自己读一读图片中的文字。

  2.教师提问:这些文字中都使用了什么面积单位?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公顷”这一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

  二、自主探究,认识公顷

  1.教学例1。

  (1)认识1公顷的含义。

  (2)谈话:100米有多长?你能结合实际说一说吗?想象一下,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有多大?指出:像这样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公顷。

  (3)引导:1公顷有多少平方米呢?先独立算一算,再与同桌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得出:1公顷=10000平方米。

  2.出示教材第34页“做一做”。

  (1)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面积有多大?多少块这么大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引导学生推算出结果。

  (2)提问: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1公顷,下面我们再去实际感受一下(把学生带到操场)。让学生先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再让学生数一数围的人数,再把这块土地的大小估一估,说明这么大是100平方米。刚才我们已经计算出100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公顷,让学生闭眼想一想1公顷有多大。(也可以将学生带到篮球场)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练习六”第1题。

  教师提供数据(或学生课前准备),学生独立计算出学校操场的面积,看够不够1公顷。

  2.教材“练习六”第2、3题。

  (1)第2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让学生说说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醒学生进行单位换算时,要根据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

  (2)第3题在学生完成后,及时组织反馈,帮助计算错误的学生分析原因,指导他们订正。

  小结:进行单位转换时,要先想清楚这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如果把高级单位改写成低级单位要乘进率,如果把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要除以进率。

  3.教材“练习六”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计算的结果和思考过程。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材分析:

  “近似数”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中的第五课。这部分内容既丰富了对大数的认识,又是对后续学习除法“试商”的基础。另外,近似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当很难得到或不需要得到精确数,或是用大数描述事物时,人们经常会选择近似数。因此,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知识的衔接上近似数都显得至关重要。

  学生收到前面计算教学中估算的影响,以及学生自身的经验积累,很多学生在课前已经可以凭借数感找出万以内数的近似数,也有一部分学生了解甚至可以用“四舍五入”法来求大数的近似数。但是大部分学生对“四舍五入”法只是一个模糊的认识,对于“四舍五入”法具体是什么,它的道理是什么,什么情况下运用“四舍五入”法都不是十分清楚。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进入了小学中年级段,具有一定的学习经验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与分析,了解近似数和精确数的意义,感受近似数和精确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借助数线,较直观地感知“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道理,知道近似数的书写格式,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

  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策略:

  小组合作情境创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分类感受精确数和近似数。

  1、观看一段国庆60周年阅兵视频,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师:这么大的场面中一定蕴涵着许多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这些数学问题。

  2、课件出示整理的一段文字,让学生默读其中的数字两遍,初步感知数据。

  3、仔细观察这些数,有没有什么共同特点,能不能把它们分一分类?

  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可能会按数据的大小来分,一些按单位分,如60,169,56,66都是以个为单位的,20万、2万是以万为单位的。或者学生将60、169、56分为一类,66、20万、2万分为一类。

  师:为什么将60、169、56分为一类,66、20万、2万分为一类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可能会说是准确的数,估出来的数。

  师:是的,在数学上,像60、169、56这样准确的数、不多不少正好的数,是精确数;而66、20万、2万是大概的,大约的,差不多的,与实际数接近的数,是近似数。

  4、读一读以下的数据,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近似数吗?

  小明身高130,2cm,就说约130cm;小红从家里到学校走了395米,就说大约走了400米。

  5、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事物的数量一般用精确数来表示,哪些事物的数量一般用近似数来表示?了解近似数的作用。

  师:有些情况下,我们没有必要用准确的数据来描述,只要知道一定的范围就足够了,这时用近似数来表示就比较方便。看来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是相当广泛的。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国庆60周年情境引入,出示一些感性材料,通过分类,帮助学生在比较和辨别中体会哪些是实际的、精确的,哪些数是模糊、大约的,从而认识精确数和近似数;又通过列举活动,深化理解,了解近似数在实际中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一)借助数线,直观感受“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道理。

  1、师: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的实际面积是18000平方米,但报道中称“近2万平方米”,这里的“2万”是如何得到的?

  同桌交流,指名说说想法,学生可能会说18000接近2万,所以用2万来表示。

  2、结合直观的数线图,分析“18000平方米”称为“近2万平方米”的原因。

  师:18000介于整万数1万和2万之间,由于18000千位上是“8”,所以可以把千位上8直接去掉变成0后向万位进1,就得到了近似数“2万”。

  介绍18000约等于2万,用“≈”表示,写作:18000≈2万全班读一读。

  3、在数线上标出11000,120xx,13000,14000,15000,16000,17000,19000这几个数,请学生尝试分别说出它们的近似数及想法。

  师:15000这个数约等于多少呢?

  学生可能觉得1万可以,2万也可以,因外它刚好在中间。

  师:15000离1万和离2万的距离是一样的',但为了方便记录,我们认为规定15000≈2万。

  课件上将约等于1万和约等于2万的数进行对比,让学生观察,分析归纳。

  师:请同学们对比两组数据,仔细观察,说说你有什么发现,能得到什么结论?请同桌互相讨论,教师巡视指导了解情况。

  学生汇报交流,学生可能会发现以15000为分界线,11000,120xx,13000,14000接近1万,16000,17000,18000,19000接近2万。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千万上的数,当千位上的数是1、2、3、4时,近似数是1万,当千位上的数是5、6、7、8、9时,近似数是2万。

  教师借机在黑板上板书:0、1、2、3、4舍;5、6、7、8、9入,介绍“四舍五入”法。

  【设计意图:结合数线图,分析“18000平方米”称为“近2万平方米”的原因。数与形结合,将四舍五入的本质清晰地展现出来,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合作学习,探究“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1、参加国庆阅兵的精确人数是233482人,在下图中找到这个数的大致位置,说一说“约20万人”,这个数是怎样得到的?

  合作要求:1、同桌2人一起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2、学习时,每人都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并将讨论的结果填在学习卡上。3、组织简单、清晰的语言准备全班汇报。

  教师巡视,了解小组讨论的情况,并对有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

  2、全班交流。生可能想法:在数线图上标出,发现233482接近20万,;或者233482比25000小,所以近似于20万;直接用四舍五入法,看万位上的数是3,小于5,所以直接把十万后面的尾数“33482”舍去变成5个0,得到近似数20万。

  请多组的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只要说得有道理,给予鼓励。

  3、教师小结:四舍五入到十万位,关键看万位。

  4、如果将233482四舍五人到万位、千位、百位、十位,近似数分别是多少,怎样得到的?小组内讨论,再全班交流,帮助直观感知求近似数的方法。

  5、引导学生初步概括方法,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怎样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经历探索的过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三、巩固练习

  1、读一读下面的数据,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近似数?(教材第11页练一练第一题)

  鼓励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与分析,找出精确数和近似数,加深认识,并感受到近似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华山是我国的五岳之一,海拔约2155米,在下图上标一标,四舍五入到百位大约是多少米?

  学生独立完成,有些学生在数线上找点时会遇到困难,教师适时指导,帮助学生通过数线进一步感受四舍五入到百位,要看十位上的数。

  3、按要求填表。

  提醒学生认真看要求,仔细数数位。特别对29957四舍五入到百位、千位、万位重点指导。

  【设计意图:巩固练习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三道练习题,加深对近似数的认识,感受近似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能用所学的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请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师:这节课我们经历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同时知道近似数的书写格式。希望同学们能留意生活,去感受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板书设计:

  近似数

  0、1、2、3、4舍18000≈20000

  四舍五入法

  5、6、7、8、9入233482≈200000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2、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估算意识。

  3、在通过分类活动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法学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 讲练结合法。主动探究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歌手大奖赛的情境,提出了“谁表现比较好”的问题。教学时首先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的分”“综合素质得分”是什么意思,怎样判断谁的表现好呢?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们一般是将专业分和综合素质分加起来进行判断的。

  二、探索计算方法

  1、根据题目列式,估算结果。

  学生列出加法算式后,先估算结果。

  2、探索计算方法

  可以用不同的方法,鼓励学生用竖式计算,并讨论“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通过讨论使学生体会到只要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就能对齐,然后就和整数加减法的道理一样了。

  3、研究问题2,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独立解决,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法。

  三、当堂训练

  (一)火眼金睛辨对错。(10分)

  1、0.3与0.300大小相同,计数单位也相同。 ( )

  2、小数点的后边添上“0”或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 ( )

  3、4.4时=4时40分。 ( )

  4、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加法。 ( )

  5、2.7和2.9之间只有一个小数。 ( )

  (二)独立完成练一练1、2题。教师集体订正答案。

  四、学习体会。

  写出本节课你的感想吧。

  五、作业布置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2.5+1.5=   7.8-1.8=   3.5+2.5=   6.4-1.4=   100-84=

  3.3+6.7=   85+15=   45+35=   4.5+2.6=   0.49-0.27=

  2计算

  3.54+5.2  6 368-269   18.32+27.57

  二、目标实施

  出示挂图

  1、在歌手大赛的情境中,抽象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模型,探究算法同学们,在电视里看到过歌手大赛吧?出示挂图:这是一次歌手大赛的比赛现场,来看看选手们的得分情况吧,谁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2、 估计谁的总分会比较高呢?

  小组交流。

  3、高多少分呢?我们还需要来算一算。能用算式说明你的想法吗?

  4、怎样列式?

  (1)8.65-8.55=0.1 0.88-0.40=0.48 0.48 大于0.1

  (2)9.43-(8.65+0.40) 8.65+0.40=9.05 9.43-9.05

  (3)9.43-8.65-0.40

  这样的'小数加减混合题,同学们会一步一步计算出得数吗?请你选择一种方法试算一下。

  组内交流

  刚才在与同学们交流的过程中,你觉得谁做得比较好,请你向大家介绍一下。或者,在计算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也可以给大家提个醒。

  5、练习

  试一试1

  6、小结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有什么异同吗?

  三、重点探究小数混合运算中的简算问题

  整数的运算定律一样适用于小数的加减法,在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时候,我们应该尽量选择比较简便的方法运算。

  完成19页2

  四、运用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 出示购物清单----从这张购物单上,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西部超市购物清单

  20xx.10.14 15:41

  商品名称 数量 单价 小计

  面包 1(个) 5.40元 5.40元

  酱油 1 (瓶) 4.5元 4.5元

  醋 1 (代) 1.5元 1.5元

  应收:11.4元

  客付额:20元

  找零:8.6元

  请你任意提三个问题和同学一起解决一下。

  2、完成18页2,19页134

  五、总结:今天我们一起探究了小数连加、连减和家建好后计算,那么你有什么收获呢?在

  计算小数加减法混合计算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呢?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一、学情分析

  1、学生的认知基础:学生已学过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以及三角形的边、顶点、内角等概念,并且已初步了解四边形可分成两个三角形来求内角和,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因而学生在探索多边形内角和时,便会很容易想到“拼”和“量”和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等方法。另外,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及合作探究能力都得到一定的训练,本节将进一步培养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

  2、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八年级的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性认知基础,对一些具体的实践活动十分感兴趣。活泼好动,思维敏捷,表现欲强,但思考问题不全面。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多边形及正多边形的定义

  (2)掌握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掌握类比归纳、转化的学习方法;

  (2)培养学生说理和简单推理的意识及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经历探索多边形内角和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通过实际情景的引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2)计算多边形的内角和及依据内角和确定多边形边数。

  教学难点: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推导。

  四、方法和手段:

  方法:综合运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问题解决及研究式学习等方法。

  手段:本节课采用多媒体与学科教学整和,以增大课堂信息量,加强直观性及趣味性,有利于学生观察、探究能力的提高。

  五、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教学说明

  (一)创设情境

  1、在现实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几何图形。

  2、观察图片找学过的几何图形?

  (二)多边形的概念

  1、那么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呢?怎样的图形叫做四边形呢?

  2、多边形的概念:在平面内,由若干条不在同一直线上的线段首尾顺次相连组成的封闭图形,这样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3、多边形的相关概念:多边形的对角线、边、顶点、内角、内角和等

  教师边画图边说明

  4、凸多边形和凹多边形的概念

  5、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 n边形这些图形,从一个顶点出发的对角线的条数分别是几条?

  (三)探究活动:公式的推导

  1、提出问题

  (1)、我们学过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呢?

  (2)、那么四边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呢?你是怎么得到的?

  (3)、那么五边形、常见的六边形

  的螺帽的内角和有没有计算方法呢?

  今天我们就来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板书课题)

  2、动手操作实践,自己探索

  归纳为以下几种方法:

  方法1、过四边形的一个顶点连对角线,把四边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

  方法2、过四边形内任意一点与四边形的各顶点连结,把四边形分成三角形

  方法3、在四边形的任一边上取一点,与不相邻的各顶点连结,把四边形分成四个三角形。

  方法4、在四边形外任取一点,把这点与各顶点连结。

  3、观察、寻找规律

  五、六、七边形内角和之间有何规律?

  3、猜想

  那么对于n边形猜想一下内角和计算公式是什么?

  4、验证

  就我们已求出的特殊多边形的内角和,通过公式再求一次是否相符?

  5、 小结归纳

  通过动手操作,我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几种方法,知道利用多边形的对角线将多边形划分成三角形转化为利用三角形内角和求多边形内角和的方法。又通过寻找规律,猜想发现多边形内角和计算方法,并加以验证,接着就可以从特殊到一般归纳出计算公式

  (四)课堂练习

  1、求12边形的内角和度数

  2、如果n边形的内角和为1080°,求这个多边形的边数。

  3、从一个多边形一个顶点的所有对角线,将这个多边形分成7个三角形,这个多边形是边形,它的内角和是

  (五)正多边形的概念

  1、正多边形的概念:

  (1)一个多边形的每一个内角都相等,它的边一定相等吗?

  (2)一个多边形的边相等,它的内角一定相等吗?

  (3)正多边形的概念:在平面内,内角都相等,边也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

  2、巩固练习

  (1)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的内角分别是多少度?

  (2)正多边形在自然界中也常见,如蜜蜂的蜂房就是一个正六边形的形状

  (五)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要求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六)课外作业:

  教科书第110页习题1、2、3。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

  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在平面内,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四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四边形。

  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

  学生口述得到四边形内角和为360°的方法

  1、正方形、矩形的内角和为4×90°

  一般的四边形呢?

  学生思考、讨论得到解法

  完成表格

  学生分组根据自己所找到的求四边形的内角和度数的方法,分别求出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的内角和,并归纳得出:n边形的内角和的计算公式:(n—2)·180°

  1、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2、探索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方法

  从现实生活中引入,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课件展示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学生利用三角形、四边形的定义进行知识的迁移,获得多边形的概念。学生自己动手画图,有助于帮助理解概念。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出发,设置悬念,引入课题。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交流的时间,鼓励学生大胆的发言,寻找多种方法求得五边形内角和的度数。(利用在课件中设置触发器的方法,可以灵活的演示学生的分割方法。)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大胆发现。通过类比、归纳,完成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体现数学认识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对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的掌握:

  让学生理解一个多边形的边相等,但角并不一定相等;

  角相等,但边也并不一定相等;

  巩固学生对n边形的内角和的公式的掌握,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巩固推导公式的方法和多边形公式的掌握。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实际问题入手,在引课时出示了多幅日常生活用品和建筑的图片,加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到数学离自己很近,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其次注重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领悟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的思想方法比有限的数学知识更为重要。学生在探索多边形内角和的过程中先把五边形转化成三角形。进而求出内角和,这体现了由未知转化为已知的思想。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适时的利用问题加以引导,使学生领会数学思想方法,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的知识、技能,增强空间观念及数学思考能力培养,并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同时,恰当的使用课件扩大了课堂容量,使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所提高。课件的使用提高了课堂效率,为学生的探索讨论赢得了时间。同时也加大了练习量,有助于学生知识可巩固和提高。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教材第21页例4。

  【教学目标】:

  1.能用“四舍五入”法正确地求出亿以上数的近似数。

  【重点难点】:

  掌握亿以上数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已经学会了亿以内数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方法。那么亿以上的数又该怎样求近似数呢?

  (板书课题:求亿以上数的近似数)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4。

  (1)整亿的数我们都会直接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了,如果不是整亿的数怎样才能知道它接近多少亿呢?也可以用“四舍五入”法来求出亿以上数的近似数。

  (2)出示例4。

  ①试做。

  ②指名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先分级找到亿位,再看千万位上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数,再加上“亿”字。

  (3)小结方法: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要看千万位上的数是大于或等于5、还是小于5,根据“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出近似数,结果要加一个“亿”字,由于是近似数,必须用“≈”连接。

  (4)教材第21页“做一做”。

  指名板演,余者练习,集体订正。

  三、实践应用

  1.补充练习:

  把下面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不是整亿的,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

  10600000000 503000000000 7200000000

  5270230000 49692000000 26900800000

  (1)组织学生独立练习。

  (2)教师巡视,检查学生存在什么问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试商的全过程,能灵活地试商。让学生学会把除数看作是15、25的特殊数进行试商的方法。

  2、掌握灵活试商的技巧,提高试商速度。

  3、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把除数看作是15、25的特殊数进行试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采用灵活试商的方法进行试商计算

  教具: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15×2= 15×3= 25×4= 15×4= 15×5= 25×8=

  2、笔算:326÷81 294÷58 721÷83

  讲述试商的方法和计算的'过程

  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除法。板书课题:笔算除法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4:

  学校礼堂每排有26个座位,四年级共有140人,可以坐满几排?还剩几人?

  读题,理解题意,怎么列式,如何计算?

  140÷26=5……10

  (1)学生试做,汇报作法。

  (2)可以用五入的方法,把26看作30,算的对吗?帮助检查一下?如何验算有余数的除法?

  问:还可以怎么试商?

  (3)可以把26看作25,用口算试商,5个25是125,接近140,所以商5。

  (4)把24、25、26都看作25来试商。

  2、练习:

  把24、25、26都看作25试商

  225÷25 114÷24 208÷26

  135÷15 128÷16 114÷25

  三、巩固练习

  1、在()里最大能填几?

  15×( )< 65 25×( )<124 25×( )< 95 15×( )<124

  26×( )<150 16×( )<100

  2、计算:

  405÷15 192÷24 728÷26 496÷14

  四、总结

  在做计算的时候,可以将14、15、16和24、25、26看作15、25来进行试商,提高试商速度。

  五、作业:

  86页2、3、4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第八单元 垂线与平行线

  第1课时 垂线与平行线(认识射线、直线和角)

  教学内容:

  教材第77、78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明确角的大小及直接比较大小的方法。

  3、理解射线和角的关系。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理解射线和角的关系。

  教具准备:

  直尺

  教学过程:

  一、认识射线和直线

  1、出示一条线段。

  提问:

  (1)黑板上的图形叫什么?(板书:线段)

  (2)线段应该怎样画?要注意什么?(板书:两个端点)

  学生画一条线段。

  (3)观察、回忆:线段有哪些特点?(板书:直的)

  (4)刚才大家画的一条线段‘能量出你画的线段的长度吗?线段可以度量,那么线段的长度是有限长的还是无限长的'?(板书:有限长)

  (5)谁能说一说线段有哪些特征?

  2、认识射线。

  (1)出示城市夜景图。

  提问:这个城市美不美?你觉得它美在哪里?

  (引导学生观察城市夜景中的追光灯。)

  提问:这些灯光是哪儿来的?

  说明:追光灯打出的灯光向某一个方向无限延伸,使这个城市的夜景更加美丽、迷人。

  (2)说明:将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可以得到类似灯光的图形,叫射线。(板书:射线)

  (3)教师画射线:先画一条线段,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

  提问:射线是怎样得到的?射线的另一端可以继续延长吗?它的长度可以确定吗?说明了射线是有限长还是无限长?(板书:无限长)

  (4)把射线和线段比一比,它有什么特点?(板书:直的,只有一个端点)

  (5)教师介绍:手电筒、太阳的光线都可以看成是射线。学生举例。

  (6)用直尺或三角板画射线。

  教师示范:先点一个端点,再沿着直尺的一边画射线。

  学生练习画一条射线。

  提问:谁能说一说,射线有哪些特点?

  3、认识直线。

  (1)(先出示一条画好的线段)现在我们把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板书:直线)

  (2)把直线和射线、线段比一比,直线有哪些特点?(板书:直的,没有端点,无限长)

  (3)用直尺或三角板可以画直线,画时要先点一点吗?为什么?直线可以度量吗?为什么?

  (4)学生画一条直线。

  4、认识线段、射线与直线之间的关系。

  (1)看黑板上的图说一说,直线是怎样得到的?

  (2)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关系?(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3)谁来说一说线段、射线和直线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教者根据三种线的特点板书)

  5、完成“试一试”。

  学生量一量,说说在A、B两点的所有连线中,是否还能找到比35毫米这条线段短的线。

  6、学生动手画。

  (1)出示一个点,请同学们分别画一条过这点的直线、射线和线段。

  提问:过这一点还能画出直线吗?(学生动手画)你可以画几条直线?

  (2)出示两个点,请同学们同时过这两点画出一条直线。

  提问:过这两点还能画出直线吗?<学生动手画)你可以画几条直线?

  二、认识角

  1、导人:(出示角的图形)你们认识这些图形吗?名称是什么?

  (板书:角)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角的知识。

  2、认识角及其名称。

  (1)演示,学生仔细观察;老师先点一点,然后从这一点出发,引出两条射线,得到一个角。

  想一想:角是怎样组成的图形?

  (板书: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2)从角的组成过程看,画角时应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教师示范画角。

  (3)学生练习画角。(画出不同方向的角)

  (4)介绍角各部分名称。

  (5)提问:角的两边可以延长吗?能画多长?为什么?角的大小改变了吗?

  (6)学习角的符号、角的记法和读法。

  3、完成“练一练”。

  三、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十三第1、2、3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圆的认识(一)》,在课本的2——5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并认识到“同一个圆中半径都相等、直径都相等”,体会圆的特征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会用圆规画圆。

  过程与方法: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认识圆及圆的一些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具体的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教学重点:在观察和操作中体会圆的特征,知道直径和半径的概念。

  教学难点:用圆规画圆。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知圆

  师:我本想让大家做一个套圈游戏,但对于大家站在什么位置参与游戏更公平,老师一直没有想好,请大家帮我参谋一下。(课件出示三种游戏方式,触控笔画出同学与小旗标志之间的距离。)

  导入:为什么圆会有这么大的优点呢?让我们一起来探寻圆的奥秘吧!

  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学生对于三种游戏方式进行评价,并说原因。

  二、互动探究认识圆

  1、欣赏图形。

  (课件出示生活中的圆,同时用触控笔“抽”出圆形)

  师:圆和以前学过的图形有什么不同呢?(出示以前学过的图形)

  (出示一个椭圆和一个凹凸不平的圆)问:这是圆吗?为什么?

  2、尝试画圆。

  (1)(实物投影仪出示学生画出的.失败作品和成功作品)师:猜一猜,为什么有些圆会“咧着嘴”呢?

  (2)(实物投影仪)老师示范画圆。

  3、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

  老师在白板上用圆规、直尺等工具演示画圆、圆心、半径、直径及用字母表示的方式。

  4、探究圆的特征。

  (1)画:在刚才自己画的较成功的一个圆中继续画3条半径、3条直径。

  想:a、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 b、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直径呢?怎么发现的?

  (2)画:a、以点A为圆心画两个大小不同的圆;b、在另外一个地方画两个半径都是2厘米的圆。

  想:圆的位置与什么有关系?圆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5、首尾呼应

  师:在刚上课的套圈游戏中,小旗标志在圆的什么位置?每个同学站在圆的什么位置?小旗标志与同学之间的距离是什么?能解释为什么设计成圆形的队形比较公平吗?

  三、巩固练习拓展圆:(闯关练习)

  (第一关用白板遮盖的方式逐一呈现练习题,在学生回答出结果时,用触控笔及时给出结果。第二关演示圆形、正方形、椭圆滚动过程及中心点留下的痕迹。)

  四、史料再现升华圆

  (调用电子白板上的“科技素材”)

  五、全课总结理知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感受圆的历史。

  六、课后思考;

  如果要在操场上画一个很大的圆,你有什么方法吗?

  谈收获。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教材分析:

  教材创设温度的情境,通过冷热之间差异的比较,来帮助理解正负数的意义。温度计直观显现,就相当于一个竖直摆放的数轴,学生可比较容易的观察到零上与零下温度或正负数之间的差异。

  学情分析:

  学生经常从实际生活、电视中接触温度,对温度不陌生,容易掌握,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零上与零下的区别,在实际中怎样表示温度以及零下温度的比较有一些难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利用温度的情境了解正负数的表达方法,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了解生活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并会正确读写。

  2、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连一连、排一排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掌握比较两个零下温度高低的方法。

  3、通过小播报员等活动,使学生了解冬季我国南北方气温存在着较大差异。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快乐,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利用温度的情境了解正负数的表达法,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会正确读写。

  教学难点:

  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资源利用:

  电子白板课件 温度计 温度计示意图 一杯冰水 一杯温水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1.首先,大家听老师描述两幅情景,闭上眼睛在脑海中浮现这两种情景,听完后说说自己感受到了什么?

  情景一: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知了不停地在树上吵着,尽管街上的行人撑着太阳伞,尽管人们已经穿的短袖、短裤,尽管人们嘴里还吃着冰淇淋,可是额头上的汗依然不停地在冒着。

  情景二:寒风呼啸、雪花漫天飞舞,人们穿上了棉袄大衣,戴上了棉帽手套,还围上了厚实的.围巾,但是街上的行人依然紧缩着脖子,瑟瑟发抖。

  2.指名说感受。

  3.引入课题:冷和热就是温度在发生变化,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温度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 温度的表示方法

  1.听一段视频播报,明确要求:用彩笔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西安、新疆这两地的气温。

  2.播报:西安8℃至13 ℃;新疆-4℃至5℃。

  3.教师巡视梳理学生的表示方法。

  4.展示、交流、比较几种表示方法,优化得出“+、-”。

  ①这个“-”在这里表示什么?(表示零下的温度)

  师引导生观察比较得出,用一个正负号就把零上和零下这两种相反

  意思表达来,这就是数学所特有的简洁美!

  ②这里的“-”不是减号,叫负号,读作:零下1摄氏度或者负1摄氏度。那零上9摄氏度该怎么表示?(在5℃前写+号)这个+号在这里叫做正号,它表示什么意思?

  板书:+5℃ -4℃ 正号 负号

  ③通常的5℃前面写不写“+”?

  归纳出:正数前面的“+”可以省略,但负数前面的“-”不能省略。

  谈谈生活中你都见过哪些温度?

  (1)冰箱门温度显示 ,认识温度单位:摄氏度 ℃

  摄氏度是目前世界使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温标,用符号“℃”表示。它是18世纪瑞典天文学家安德斯·摄尔修斯提出来的。后人为了纪念他,用他的名字第一个字母“C”来表示。

  (2)人体正常体温平均在36~37℃之间(腋窝),超出这个范围就是发热,38℃以下是低热,39℃以上是高热。39℃以上就有危险了。

  认识温度计

  人们是利用什么工具来测量温度的呢?(温度计)

  小小的温度计竟能知冷知热,简直太神奇了,那么大家想不想了解它?(想)

  (1)各种温度计,让生了解不同样式的温度计。(课件出示)

  (2)投影出示常用的测量室温的温度计,让学生仔细观察,在温度计上都发现了什么?

  (3)指名汇报

  ①温度的单位℃ ②红色液柱,会升高下降

  ③中间有个0刻度,上面是零上温度,下面是零下温度

  ④1小格就是1℃

  ⑤老师简介℉: 华氏度是1714年由德国人华伦海特制定的。华氏度和摄氏度都是用来计量温度的单位。

  (二) 练习读写温度

  1.读出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出示课件)15℃、0℃、-15℃

  2.同学们会看温度计了吗?(利用屏幕幕布功能依次出现三个温度计。)

  指名依次先说出并写出三个温度计上所示的温度。

  随机比较这三个温度,说说谁、谁最低。

  (三)感知温度

  1.出示温度计示意图

  (1)指名让生分别读出零上和零下的一些读数。

  (2)通过闭着眼睛试着说温度计上的读数这一活动,让生初步在头脑中建立温度计模型。

  (3)教师给出以下温度,以0℃为基准,让生用手比划是零上温度↑或零下温度↓。

  8℃   -5℃   15℃   -15℃   -20℃

  2.测温度

  (1)出示两个杯子:一杯温水,一杯冰水混合物。

  (2)先估计它们的温度,再用两个温度计同时测量两杯水的温度。

  3.认识0℃

  (1)问一名学生:你今天带了几支钢笔?(0支)

  0什么意思?(表示没有)

  那么0℃表示没有温度吗?

  (2)指名谈谈对0℃的认识。

  (3)小结: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的,任何物体都有温度。0摄氏度只是温度中的一个值,也是天气中零上和零下的分界点,在物理中表示冰的熔点。大于0度,冰开始融化为水,小于0度,水开始结冰。

  科学家把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位0℃,读作: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定为100℃。

  4.用线把对应的温度连起来。(利用白板的书写功能)

  零上12摄氏度 零下10摄氏度 零摄氏度 零下16摄氏度

  -10℃ +12℃ -16℃ 0℃

  (1)先让生读出第一行的温度。

  (2)指名汇报连线。

  5. 读温度,使学生知道同一时间段我国南北方温度存在着较大差异。

  大家刚才表现的都很棒,为了奖励大家,老师决定带大家到哈尔滨市的冰雪节看看。(课件出示)

  哇!大家都为冰雕世界带给我们的视觉冲击感到震撼!

  (1)那一天哈尔滨市的气温是多少呢?其他城市气温又如何呢?请看屏幕。

  这是老师收集到的那一天几个主要城市的温度,谁能当一下播报员,把这天的天气情况向全班同学播报出来?(国家地图)

  (2)让学生当小播报员播报。(利用白板的探照灯功能)

  (3)通过比较部分南方和北方城市的气温,知道同一时间段我国南北方温度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巩固练习

  1.估一估

  (1)出示我们当地几幅不同季节的图片,与合适的温度连线。使学生知道我们当地不同季节的气温情况。(利用白板的书写功能连线)

  夏天短袖 毛衣外套 棉袄棉鞋(冰雪)

  -8℃   36℃   19℃

  2.比较-5℃与-20℃两个温度的高低。(出示教材88页练一练一的情境图)

  指名交流汇报。

  3.下表是天气预报给出的我国部分城市某日的气温。(课件出示)

  (1)北京与沈阳哪个城市温度高?

  (2)把这5个城市的气温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起来。(利用白板的拖拽功能指名让学生排列)

  < < < <

  四、拓展延伸

  指着板书:新疆气温5℃,最低气温-4℃,它的温差是多少?

  (1)借助温度计示意图,让同桌讨论。(2)交流汇报。(3)归纳方法。

  五、课堂小结

  你本节课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困惑?

  小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我们可以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六、作业布置

  1.课后查资料搜集了解一些其他物体的温度。

  (如:月球表面的温度、太阳表面的温度、一些金属的熔化温度等)

  2.生活中除了有的温度带有“-”号,你还见过带“-”的数吗?

  搜集一些下节课交流。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使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并应用它去解决问题。

  2、学会速度的写法

  教学重点: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介绍学生未知的交通工具(陆、海、空到宇宙方面)的运行速度,自然界一些动物的运行速度等等

  2、你还知道哪些运行速度?学生展示搜集的信息

  二、探究新知

  1、教学速度的概念,学会速度的写法,1)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

  我们把人骑自行车1小时行的路程叫做速度

  还可以说成:人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6千米。可以写成16千米/时。(用统一的符号表示速度)

  2)普通列车每小时行106千米。特快列车每小时行160千米。

  小林每分钟走60米

  师:还可以怎么用数学语言叙述?

  这些用每秒、每日等等

  3)试着写出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

  2、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一辆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符号怎么写呢?

  师:每小时,每分钟都表示单位时间。单位时间可以是每小时、每分钟

  李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225米/分,10分钟可行多少千米?

  独立计算并找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改变其中一题,求时间或者求速度。

  问:你能发现速度、时间与路程有什么关系吗?

  三、巩固新知

  1、猎豹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10千米,可写作--

  2、蝴蝶的速度每分钟500米,写作--

  3、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每秒钟340米,写作--

  4、小强每天早上跑步15千米,他的速度大约是120米/分,小强每天大约跑步多少米?

  5、练习八第8、9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八第10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第5单元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第6课时 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材第66页例4。

  【教学目标】:

  巩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探讨学过的几种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

  【重点难点】:

  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我们认识了哪些四边形?

  2.这些图形各有什么特点?

  指名回答后,继续提问。

  3.长方形和正方形可以看成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吗?这些图形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

  (板书课题: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二、自主探究

  1.出示例4。

  根据学生前面的回答,出示几个不同的四边形。

  2.探讨图形之间的关系。

  师:同学们,每一个图形都有自己的特点,请你仔细观察一下,这几个图形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学生回答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共同之处。

  教师演示:一个平行四边形框,手拿它的两个对角拉动它,边拉边问是什么图形,继续拉到四个角变为直角的位置。问学生:现在是什么形状?

  师:有同学说是长方形,有同学说是平行四边形,那我们一起来看: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互相平行,现在这个图形的两组对边分别互相平行吗?

  师:它符合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它就是平行四边形,只不过它比起刚才的平行四边形特殊了一点,你知道它特殊在哪儿吗?

  学生回答出角的特点,四个角都是直角。

  师:这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叫做长方形,现在你知道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吗?

  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发现正方形和长方形之间的关系)

  师:同学们通过观察、思考,理解了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之间的关系,我们能不能用一种形式清楚地表示出来呢?请大家想一想。

  学生用各种形式表示:语言叙述、画图表示……

  师:大家一起来看(点击课件),我们就可以把四边形看成是一个大家庭,但其中不仅仅包括这四种图形,还有任意四边形。教师用集合图的形式表示这些图形之间的相互关系,你有什么问题吗?用语言叙述他们之间的关系。

  课件出示:

  3.巩固练习:

  教材“练习十一”第8题。

  判断,并说明理由。学生独立练习,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练习十一”第9题。

  学生动手摆一摆,小组内互相说一说,重叠的部分是什么图形?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多摆几次,验证一下。

  2.教材“练习十一”第10题。

  先说说各是什么图形,再量出各图形中每个角的度数,并填表,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动手测量,小组内合作完成,检查交流测量结果,再议一议:发现了什么?再任意画一个四边形试一试,结论相同吗?

  小组代表汇报、展示。

  四边形四个角的度数和是360°。

  3.教材“练习十一”第14?*题。

  图中有哪些我们学过的图形?每种图形有几个?看谁最细心,数得又准又快。

  小组合作交流,再数数看。

  4.教材“练习十一”第11、12、13题。

  小组内合作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组内互相检查学习。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第八单元 垂线与平行线

  第2课时 垂线与平行线(角的度量)

  教学内容:

  教材第79-81页。

  教学目标:

  1、认识量角器的计量单位,了解量角器的构造特点,掌握正确的量角方法,正确地读写角的度数。

  2、经历量角器的形成和量角方法的探索过程,感受量角的意义。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认识量角器的计量单位,掌握正确的量角方法。

  教具准备:

  活动角、量角器、三角尺第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导人: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角,关于角,大家还想知道些什么?

  2、指出下面角的各部分名称。

  (1)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师小黑板出示)

  (2)用两个硬纸条做成一个角,并和第一个角比较大小。

  提问:哪个角大?怎样比较出来的?

  提问:这两个角大小怎样?是怎样比的?能具体说出每个角有多大吗?

  3、要想知道角到底有多大,就要会量角。那么,量角的工具是什么?怎样量一个角的大小?这些都是今天学习的内容,角的度量。(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认识量角器。

  (1)出示并介绍这是我们通常用来量角的工具--量角器。

  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量角器,仔细观察,说说你看封了什么?

  (2)指名汇报。

  (3)教师讲解。

  ①量角器是什么形状的?我们把这个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是1度的角。“度”是计量角的单位,用符号“”表示。如1度就记作1‘。(板书:度:)

  ②量角器中心一点叫做量角器的中心。半圆周上所刻的线就是量角器的刻度线,每10格标上一个数,在测量角的度数时,我们要把角的顶点跟量角器的中心对齐。

  ③在量角器上有两圈刻度,在里面的一圈,称为“内圈刻度”,而在外面的一圈,称为“外圈刻度”。它们都是从0°-180°。

  教师指出:外圈刻度是从左往右按顺时针方向从0°-180°,内圈刻度是从右往左按逆时按方向从0°-180°。

  ④观察量角器的内圈刻度,从右边起找0刻度线,再找出20°、90 °、135°、180°的'刻度线。

  在自己的量角器上从右边起找0°、20°、90°、135°、180°刻度线;从左边起找0°、20°、90°、135°、180°刻度线。

  2、用量角器量角。

  (1)看教科书第80页,根据刚才对量角器的了解,自学量角的方法,并量一量。

  (2)提问,量角要分几步?哪几步?

  指出:可以把量角的方法归纳为“两重合,一看数’,因为角是从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这个点叫顶点,这两条射线叫边。在量角时:

  ①两重合:要把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

  ②一看数:看另一条边对的刻度数。

  提问:在量角器上有两圈刻度,例如书上这个角的一条边既对着50°,同时也对着130°,这时我们应该看哪一个度数?为什么?

  (3)指出,在量角时,如右边的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就看内圈,找角的另一条边指的刻度数;如果左边的0度刻度线与角的的一条边重合,就看外圈,找角的另一条边指的度数。

  (4)指名说说在用量角器量角的时候,我们都应注意点什么?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一练,练习十三第4、5、6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呢?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及以上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

  1、本单元教材内容。

  本单元是本册教材的起始单元,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的读写巩固和扩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之一。

  本单元由“亿以内数的认识”和“亿以上数的认识”两个部分组成。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安排如下表:

  课题内容

  亿以内的数的认识

  主题图

  出现5个省(市)、自治区的总人口数,让学生初步感知大数,了解中国的人口状况,渗透国情教育。

  亿以内数的读法

  例1北京天坛图。呈现首都北京市人口数。让学生知道生活中有比万大的数。类推每相邻两个计算单位之间的关系,知道数级、数位。

  例2读含两级的数。

  亿以内数的写法

  例3写含两级的数。通过电视新闻呈现亿以内的数,让学生对照数位表写出相应的数。渗透环保教育。

  例4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例5将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例6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

  数的产生介绍古时人们的记数法、记数符号(数字),介绍阿拉伯数字,自然数。

  十进制计数法介绍数位顺序表,由万级数位扩展到亿级数位;介绍十进制计数法。

  亿以上数的认识

  例1读含三级的数。

  例2写含三级的数。

  例3将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将非整亿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

  计算工具的认识

  介绍算盘、电子计算器。

  用计算器计算

  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探索计算规律。

  2、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1)优化教材结构,集中进行大数认识的教学。

  现行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安排是:先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第七册),再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并对数的理论进行整理(第八册)。本单元对亿以内数的认识和亿以上的数的认识加以整合,在两部分认数教学中间安排的十进制计数法是对亿以内数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并作为亿以上数的认识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提供丰富的素材,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对学生进行综合知识的渗透。

  从万以内数的认识到亿以内数、亿以上数的认识,是学生数概念的又一次扩充。学生在读、写大数时常常出现错误,这往往与数的概念不清楚、数的感受不丰富有关。教材提供了较为丰富的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不仅为学生认识大数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也为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提供了好素材。例如,科学知识:一个人一年的心跳次数,地球赤道长度,光传播的速度,蜻蜓的眼睛由多少只小眼组成,一小滴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数量等;环保教育:“保护母亲河”活动、每年生产的一次性筷子数量。国情教育: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我国公路总长度,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面积等。

  (3)突出数概念的教学,从数学的高度把握十进制的原理,培养数感。

  教材让学生从数的认、读、写、大小比较,计数单位、数位、数级等数概念的多方面来全面地认识数。介绍了十进制计数法。十进制是数学的基础,整数、小数、十进分数从数学本质上来讲是一致的,结合各种计量单位中的十进制,使很多数学知识能够融会贯通。如小数可以从十进分数引入,也可以从整数引入(如进行单位换算),整、小数的计算法则本质相同。教材还通过丰富的素材帮助学生形成数感。如在“你知道吗”中,用直观的素材让学生体会1亿有多大。

  (4)教学内容的呈现留给学生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

  经过第一学段数的认识教学,学生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关于数的认识的直接经验,尤其对万以内数的组成和计数单位等有了较深的了解,这就为将数的知识扩充到万级、亿级做好了铺垫。教材在安排具体内容时,一方面图文并茂地提供教学的丰富素材,另一方面注意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也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思路。这体现在:

  ①读、写数的`法则教材上不给出现成的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到。

  ②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由学生自己探索。

  ③亿以上数的读、写更多地是让学生利用前面的知识进行迁移类推。

  教学建议

  (1)创设具体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于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大数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读写起来也比较困难。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具体教学情境,使学生获得有关大数的丰富的感受。教学读写数时,教师应注意放手让学生探索,理解并掌握了读写数的方法后,要通过一定的训练才能达到熟练的程度。

  (2)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同时要为学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间。

  对于数位、数级、十进关系等知识,应让学生牢固掌握。但是,不应把现成的结论、法则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要创设问题情境,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体会,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达到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3)密切大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收集生活中大数的习惯和能力,如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大数。通过教学应使学生逐步认识到,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生活实践的需要,认识数是为了用它来交流,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4)本单元可用15课时进行教学。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03-28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09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05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7-23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13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2-04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推荐】12-10

【推荐】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11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12-11

【热门】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