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五年级数学教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4-05-28 08:24:54 维泽 五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实用)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5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0~11页《找因数》

  学情分析:

  在四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了解一些因数和积的概念。学习本单元的前三个课时后,学生已基本建立因数、倍数、奇数和偶数的概念。这些为学生能顺利学习和掌握本课时的学习内容作好前期准备。

  教材分析:

  “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本课教材设计以“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始,让学生在理解“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的前提下开始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并指导学生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把自己的操作过程和思考的过程表达清楚。学生在思考“有几种拼法”时,一般会用乘法进行思考:几乘几等于12,然后再一对一对地找出1与12、2与6、3与4等12的因数。这一安排是借助“拼小正方形”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形象的排列特点,理解抽象地找因数的方法。在学生操作的基础上再组织学生交流,交流的重点是学生思考的过程,体会用“想乘法算式”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有序思考”的方法,并逐步体会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最后,在设计找因数的练习题时,可以让学生独立尝试,反馈时注意学生能否有序思考。

  教学目标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写出指定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3、经历探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活动过程,培养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

  教具:投影、课件

  学具:12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做拼图游戏吗?

  用你们课前准备好的的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比一比,谁的拼法多?边摆边做好记录。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学生:用12个小正方形自由拼(画)长方形

  (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问题的学生,搜集学生中出现的问题.)

  师:刚才老师在观察同学们操作时,都有自己的拼法,下面把我们的学习成果交流一下,看看其他同学的成果,总结一下能拼出几种长方形?

  2、引导学生合作交流中总结出找一个数的因数的基本方法。

  指名学生汇报拼法,学生一边汇报,一边将所拼的图在黑板上进行演示。) 师:你能把这些摆法用算式写出来吗?

  (学生独立写出算式并汇报)

  依学生汇报板书:1×12=12 2×6=12 12×1=12 6×2=12 3×4=12 4×3=12

  学生观察算式,找出因数一样的算式。引导学生说出能用3种方法表示,这三种方法是:1×12=12 2×6=12 3×4=12,并指明算式一样时选择其中一种说出来。

  板书:12=1×12=2×6= 3×4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12的因数有哪几个?

  (学生说出12的因数有:1、12 、2、6、3、4。)

  师:拼长方形与找因数有什么关系呢?

  (指名学生说一说)

  师:根据刚才的'操作交流,请同学们说一说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呢? (学生思考片刻后汇报,可以组内交流。)

  引导学生说出:用乘法思路想,看哪两个数相乘得12,然后一对一对找出来。

  3、引导得出“有序思考”的方法。

  师:通过拼长方形的方法,我们知道了寻找因数的方法。那么找一个数的因数怎样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再自由发言。)

  根据学生发言小结:

  找一个数的因数,要用“有序思考”的方法,即用乘法依次一对一对地找,这样有顺序的给一个数找因数,好处就是不重复也不遗漏。

  师:请同学们按顺序说出12的因数。(学生汇报)

  板书:12的所有因数有:1、2、3、4、6、12。

  三、应用实践

  基础练习

  1、课本第9页试一试:分别找出9和15的全部因数。

  学生独立思考分别找出9和15的因数;教师巡视指导,关注学生是否注意“有序思考”。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指明按从小到大,一个一个有序地说,以免遗漏。

  2、 学生独立在书中完成第9页的练一练的第1、2、3题。

  (投影展示1、2、3题,让学生说一说,集体评价。)

  变式练习

  1、16的因数有:( )

  36的因数有:( )

  一个数的最最小的因数是( ),最大的因数是(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 )。

  2、一个数的最大因数是17,这个数是( ),它的最小的因数是( ),17的因数是( ),一共有( )个。

  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17,这个数是( ),它( )最大的倍数,17的倍数的个数是( )。

  拓展提高练习

  把48个球装在盒子里,每个盒子装得同样多,有几种装法?每种装法各需要几个盒子?如果有37个球呢?

  师:同学们能不能利用找因数的方法来解决装球问题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一下。

  汇报:一共有几种装法呢?

  思考:这种装球法与找因数有什么关系呢?

  四、总结与评价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呢?

  学生汇报后师总结:同学们说得很好,这节课我们学会了找因数的方法,并能利用找因数的方法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很多数学奥秘,就看我们能不能发现,并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2

  教学目的: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教熟练地用字母代表未知数,列出符合题中条件的等式;列方程解应用题。从而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特点:

  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特点是什么?

  2、找出等量关系:

  列方程解应用题时,根据什么来列方程?(根据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根据下面的条件,找出数量间相等的关系:

  (1)篮球比足球多5个

  (2)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2倍

  (3)梨树比苹果树的3倍少15棵

  (4)做8件大人衣服和10件儿童衣服共用布31.2米

  (5)两根一样长的铁丝,一根围成长方形,一根围成正方形。

  小结:找等量关系,可以依据常见的数量关系,也可以依据线段图和计算公式,要认真审题,找出关键句。

  二、练习例3

  1、让学生独立解答例3的三道题目

  2、讨论:

  (1)这三道应用题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什么?

  ①审题;(弄清题意)

  ②设未知数;

  ③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

  ④解方程;

  ⑤检验、写答案;

  (3)用方程解和用算术方法解,有什么不同?

  方程解:

  A、用字母代表未知数参加列式与运算;

  B、列出符合题中条件的等式;

  算术解:

  A、算式中应全是已知数;

  B、算式必须表示所求的未知数;

  3、练习:

  ①114页“做一做”;

  ②练习二十四的第1、2题。

  三、巩固练习:

  (补充练习)

  1、①男生50人,女生比男生的2被多10人,女生多少人?

  ②男生50人,比女生2被多10人,女生多少人?

  ③全班50人,男生比女生的.2倍多10人,男、女生各多少人?

  2、①果园里的桃树和杏树共360棵,杏树的棵数是桃树的4/5。桃树和杏树各有多少棵?

  ②果园里的桃树和杏树共360棵,杏树的棵数比桃树少50棵。桃树和杏树各有多少棵?

  四、作业:

  练习二十四3、4、5、6题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3

  ●学习目标

  1、初步理解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含义,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探究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初步理解和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问题

  3、能初步利用等量划分(包含除)与平均分(等分除)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进一步理解“倍”的.含义,知道两个量的关系有时可用“小数倍”表示。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学习难点:小数除以整数中“商与被除数小数点对齐”;除到被除数末尾有剩余,在剩余部分后面添0,再继续除。

  ●教材知识讲解

  例1、买3千克黄瓜要5.28元,每千克黄瓜售多少元?

  分析与解答:

  根据我们的生活,知道5.28元不到6元,因此黄瓜每千克的售价不到2元。又:黄瓜的单价=黄瓜总价÷数量,因此列出除法算式:5.28÷3

  5.28÷3怎样计算呢?

  方法1:5.28元=528分528÷3=176(分)176分=1.76元

  方法2:5.28元里有528个0.01元,528÷3=176(个)

  就是说每千克是176个0.01元,是1.76元

  两种方法算得的结果一样,接近我们的估测,而且两种方法都采用了整数除法计算,我们尝试用竖式计算:

  点拨:如果除到被除数末尾有剩余,在剩余部分后面补0继续除。

  例3、有3.5千克葡萄干,平均分给7人,每人可分多少千克?

  分析与解答:

  3.5÷7,显然,每人分到的不足1千克,整数部分不够分,怎么办?

  我们把3.5千克转化成3500克计算,3500÷7=500(克),500克=0.5千克。

  用竖式计算:

  ●方法与技巧

  1、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按整数除法的方法计算,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如果除到被除数末尾有剩余,在剩余部分后面补0继续除。

  2、被除数的整数部分比除数小时,在个位上直接商0,点上小数点,再按整数除法的方法继续算。

  3、求大的量是小的量的几倍时,不仅可以用整数倍,还可用“小数倍”表示。

  3、应用

  (1)甲、乙两地相距18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48千米,几小时后可以到达?

  (2)甲种巧克力每千克售65.8元,乙种巧克力每千克售47元。甲种巧克力的单价是乙种巧克力单价的几倍?

  自我检测参考答案

  1、1.2,0.003,1.525,0.25

  2、 8.1,5.4,0.029,0.065,0.45,0.035

  3、(1)180÷48=3.75(小时)

  (2)65.8÷47=1.4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4

  一、学习目标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序思考的能力。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3. 在探索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乘法算式中对乘数已经有比较熟练的理解,学习因数可以在乘法算式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过程

  (一)创境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做拼图的游戏吗?(学生回答)

  师: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拼图来学习一个新知识。

  (设计意图:拼图游戏学生很喜欢,创设拼图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的欲望。)

  (二)探索新知。(课件)

  1. 师:请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在你们的小组里用你们准备的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也可以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拼摆或涂画的方式独立操作,边摆边做好记录。然后,把你拼摆的过程和你的伙伴说说。

  2. 班内展示交流。(请学生演示自己摆的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了解事物的特征,明确正方形的个数与因数的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到了大量的学习资源,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更加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他们在相互的探讨中,使问题得到解决。)

  3. 师:你能把这些摆法用算式表示出来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1×12=12 2×6=12 12×1=12 6×2=12 3×4=12 4×3=12 )

  4.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哪两道算式的因数一样? 12的因数有哪些呢? 请学生按顺序说出来。(1、2、3、4、6、12。)

  (设计意图:学生观察算式,发现找因数的方法和写乘法算式有一定的关系,体会了“想乘法算式”找因数的方法,为下面的'思考找因数的方法奠定了基础。)

  5. 思考问题:

  (1)怎么样找出一个数的全部因数?

  (2)有什么方法可以将全部因数找齐,一个都不漏?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学生想到的方法可能是:从小到大找;一对一对找

  6. 找出9的全部因数

  (1)试一试,看谁能挑战成功。(学生独立找9的因数)

  (2)交流找的方法。

  板书:9的因数有:1、3、9

  观察9的全部因数,你有什么发现吗?(9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是9)

  7. 试一试:你能找出15的全部因数吗?找完后交流,说一说15最大的因数是多少,最小的呢?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找因数的方法,引导学生关注“有序思考”的方法,进行了学习方法的指导。)

  8. 小结:找一个数的因数,可以用乘法依次一对一对的找。这样有顺序的给一个倍数找因数,好处就是不重复、不漏找。

  (三)练习深化。

  1. 师: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找因数的方法,现在看看谁找得快,请同学们把课本第9页的1、2题做出来。

  学生独立完成。

  投影展示一名学生1、2题的结果,让学生说一说,集体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练一练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并具有一定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2. 师:同学们已经学会了用拼长方形找因数的方法,现在能不能在小方格中画出长方形找因数呢?请把第3题做出来。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让1名学生到黑板上的小方格中画,并把因数找出来。

  学生做完后,看看到黑板上做题的同学做得对不对,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练一练活动,利用数形结合进一步体会找因数的方法。)

  3. 投影:48名学生排队,要求每行的人数相同,可以排成几行?

  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一下。

  班内交流:(每行8人可以排成6行,也可以每行6人排成8行。每行12人可以排成4行,也可以每行4人排成12行。每行24人可以排成2行,也可以每行2人排成24行。每行48人可以排成1行,每行1人排成48行。还有一种,每行16人可以排成3行,也可以每行3人排成16行。)

  思考:同学们想一想,这种排队法与找因数有什么关系呢?(教师对学生及时提出表扬: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利用找因数的方法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

  (设计意图: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找因数的方法。)

  4. 游戏:好朋友互报学号,分别找出对方学号数的全部因数,比比谁能有对有快!

  (四)当堂检测。

  1、找一找,填一填。

  1 2 4 7 8 12 16 24 32

  24的全部因数 32的全部因数 既是24的因数也是32的因数

  2、说一说下面的数各有几个因数。

  ()个( )个()个 ()个 ( )个 ( )个

  (设计意图:当堂检测,了解目标达成情况。)

  (五)总结与评价。

  这节课你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了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让学生体会到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培养了有条理思考的习惯。找因数的方法一般是按乘法算式来找的,可是在找的过程中容易漏掉几个,所以必须强调要有序思考。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5

  教学内容:

  2,5倍数的特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2,5的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其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知道奇数、偶数的含义,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2、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在观察、猜测和讨论过程中,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3、有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的体验,对自己得到的结果正确与否有一定的把握和信心。经历观察、归纳、类比等学习数学的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教学重点:

  理解2,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

  对有关信息如何进行收集、分析、归纳发现数的特征

  一、提示课题

  这节课,老师要带领全体同学进行探索活动,探索的知识是“2,5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探索活动

  1、2,5的倍数的特征

  ⑴、给出几个式子,找找谁是谁的倍数,观察发现是2或者5的倍数,引出今天的课题2,5的倍数的特征。

  8÷4=2

  6÷3=2

  10÷5=2

  15÷3=5

  20÷4=5

  8,6,10都是2的倍数。10,15,20都是5的倍数

  那我们今天来学习2,5的倍数的特征

  ⑵、游戏

  班上20位同学,老师按照每组5位同学,按顺序排列了序号为1-20号。

  1.请序号为2的倍数的同学站起来

  2.请序号为5的倍数的同学举起手

  3.请序号既是2又是5的倍数的同学举起你们的双手

  2,4,6,8,10,12,14,16,18,20

  5,10,15,20

  10,20

  学生总结归纳出2,5的倍数的特征

  学生完成后,展示结果:

  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

  在学生理解2的倍数的特征的基础上,师说明偶数和奇数的含义,并板书: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的数字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⑵、实践检验

  ①出示1~100的数字表格

  ②在表中找出2的倍数,并做上记号。

  ③在表格中找出5的倍数,师做记号。

  ④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做记号。

  ⑶尝试判断

  出示数字:70、90、85、105、120、92、88、104、106

  ①判断哪些是2的倍数,哪些是5的倍数,哪些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②学生运用乘法或除法计算,来验证判断结果。

  (4)归纳总结,并板书。

  三、巩固练习

  1、找出2、5的倍数。

  1 21 30 35 39 2 40 12 15 60 18 72 85 90

  (1)找出2的倍数、5的倍数。

  (2)哪些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2、火眼金睛辨对错:

  (1)偶数都是2的倍数。 ()

  (2)210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

  (3)两个奇数的和不一定是偶数。 ()

  3、猜数。

  从左边起:

  第一个数字最大的一位偶数

  第二个数字5的倍数

  第三个数字最小的奇数

  第四个数字不告诉你

  不过这个四位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4、任选两个数字组成符合要求的数:6、0、9、5

  (1)奇数

  (2)2的倍数

  (3)5的倍数

  (4)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5、□里能填几?

  (1)2的倍数:8□

  (2)5的倍数:7□ □□

  四、课堂小结:

  2和5的倍数的特征是我们已经研究过了,3的倍数会有什么特征呢,我们下节课研究。

  五、板书设计:

  2,5的倍数的特征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的数字是0或5的数

  2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

  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6

  教材类型:

  苏教版所属学科:数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2.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4.增长学生的自然知识,产生热爱自然,享受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具准备:

  温度计、练习纸、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放在课前)

  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我反我反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①向上看(向下看)

  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

  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

  ②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

  ④零上10摄式度(零下10摄式度)。

  2.谈话:李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 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片头)

  (二)教学例1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⑴(课件出示地图:点击南京出示温度计和南京的图片)首先来看一下南京的气温。这里有个温度计。

  那我们先来认识温度计,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问:好,现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摄式度吗?

  学生交流:是0℃。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个0,表示0摄式度)。

  没错。(结合图说)这是零刻度线,表示0℃。(教师板书0)。

  谁来温度计上表示出0℃。

  ⑵我们再来看上海的气温。(课件:点击上海出现温度计和上海的图片)

  上海的最低气温是多少摄式度呢?(学生回答4摄式度后,教师板书4)在温度计上拨一拨。问:拨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呢?(在零刻度线以上四格)

  指出:上海的气温比0℃要高,是零上4摄式度。(教师结合图,突出上海的气温在零刻度线以上)。

  ⑶接着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首都北京的最低气温。(课件点击北京的图片和温度计)

  北京又是多少摄式度呢?

  与南京的0℃比起来,又怎样了呢?(比南京的0℃要低)

  你能用一个手势来表示它和0℃的关系吗?(对,北京的气温比0度低,是零下4摄式度)

  你能在温度计上拨出来吗?

  ⑷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三个地方的最低气温。仔细观察上海和北京的最低气温,它们一样吗?(不一样,一个在0℃以上,一个在0℃以下)。

  对,上海的气温比0℃高,是零上4摄式度,我们可以记作+4℃,读作正四摄式度,写的时候先写一个正号(指出是正号不是加号,意义和读法都不同了)再写一个4(板书),大家跟我一起来比划一下。+4也可以直接写成4,把正号省略了。所以同学们所说的4℃也就是+4℃。(板书)

  北京的气温比0℃低,是零下4摄式度。我们可以用-4℃来表示零下4摄式度(板书-4)。跟老师一起来读一下。写的'时候可以先写一个负号(指出是负号不是减号)再写一个4就可以了,同桌互相比划一下。

  ⑸小结:通过刚才对三个城市的温度的了解,我们知道,记录温度时,以0℃为界线,用象+4或4这些数可以来表示零上温度,用-4这样的数可以表示零下温度。

  2.试一试:学生看温度计,写出各地的温度。并读一读。(写在卡片上)

  师: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其他几个城市的最低气温,注意观察温度计,把这些温度记录在卡片上,并读一读。准备好了吗?

  香港:(19℃或+19℃)。写好了请举起你们的卡片。提问:你是怎么想到用+19℃来表示的?这位同学是用19℃来表示的?行吗?为什么?(对,正号可以省略不写)。

  哈尔滨:(-10℃)。老师写了10℃后举起来:“和老师的记录一样的请举牌。为什么没人和我的一样啊?(对,零下10摄式度,我们用-10℃来表示,10摄式度是表示零上10摄式度的)。

  西宁:你们记录好了,同桌互相校对一下再来交流。问:为什么这样用这个数来表示?

  ⒊我们再来听一段中央台的天气预报,将你听到城市的最低和最高温度记录下来。

  播放中央台播音员播报的天气预报(天津 呼和浩特乌鲁木齐银川)

  指名一位学生上前交流。师:你们觉得他记录怎样?这位同学的前面的正号没写,可以吗?老师把-1的负号去掉,你们同意吗?

  谁能在温度计上拨出11℃?谁来拨-1℃?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得出:以零摄式度为界线,零上温度用正几或直接用几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几来表示。

  (三)自主学习珠峰、吐鲁番盆地的海拔表达方法,进一步认识正数和负数。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7

  教学目标

  1.理解的意义,掌握的计算法则.

  2.初步培养学生类推和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书写、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的意义,掌握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一)说出下面各小数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0.3 0.72 0.418 0.6 0.94

  (二)演示动画:复习

  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个规律学习新知识.

  二、指导探索

  (一)理解意义

  1.出示例2

  花布每米13.5元,求买0.5米和0.82米各用多少元,该怎样列式?

  2.演示动画:1

  3.引导学生理解的意义.

  教师提问:怎样求出 米花多少钱?

  13.50.5

  你是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列式的?

  单价数量=总价

  这个算式和上节课学习的有什么不同?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板书: 求13.5的十分之五是多少.

  练习:求0.82米布用多少元该怎样列式?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4.小结

  的意义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

  5.练习

  (1)说出下面乘法算式的意义.

  30.7 8.50.4 7.20.86 180.23

  (2)列出乘法算式.

  求21的十分之七是多少?

  30的'一半是多少?

  (二)学习法则

  引导讨论:理解了的意义,下面我们研究怎样计算,同学们可以联系小

  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及复习过的因、积变化规律进行尝试、讨论.

  1.出示讨论题:

  (1)你能把两个因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吗?

  (2)转化成整数乘法后,两个因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积发生了什么变化?

  (3)要得到原来的积,应该怎么办?

  2.演示动画:2

  3.学生独立完成.

  4.练习:670.3 2.146.2

  5.归纳法则

  以上几题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计算法则:计算小数乘法,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三、反馈练习

  (一)根据 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积.

  1.118= 1.11.8= 0.1118=

  1.10.18= 0.110.18=

  (二)说出下面各题的积有几位小数.

  0.40.6 15.860.7 380.6 0.540.23

  850.327 1.570.28 1.80.23

  四、质疑调节

  (一)这一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

  (由学生总结概括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二)提出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看法.(包括自己的问题、提醒别人要注意的地方、自身感受等)组织学生答疑、解疑.

  五、巩固发展

  (一)不要计算,说出下表各栏的积有几位小数.

  (二)根据第一栏的积,很快地写出后面每栏中两个数的积.

  (三)列竖式计算.

  1.823 0.370.4 1.05625

  (四)一个长方形长是1.35米,宽是0.48米,这个长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六、课后作业

  (一)判断下面各个积的小数位数有没有错误.

  56.738=2154.6 0.370.94=3.478

  41.29.2=3790.4 0.786.1=47.58

  (二)蒙古牛一般体重是0.326吨,身高是1.12米.新培育的草原红牛体重约是蒙古牛的1.3倍,身高约是蒙古牛的1.1倍.草原红牛的体重、身高各多少?

  七、板书设计

  计算小数乘法,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例2.花布每米13.5元,求买0.5米和0.82米各用多少元,该怎样列式?

  教案点评:

  是小数乘整数知识的扩展和延伸,教学中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复习中通过动画演示,从观察整数乘法算式得出积的变化规律

  为理解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就是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和奠定了基础。

  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和知识的迁移规律,在充分理解算理的基础上,逐步总结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用计算器计算比较复杂的小数乘、除法,并有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在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时,学生能通过观察、分析发现算式中的规律,并能按规律直接填得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引导发现规律、描述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中的美以及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

  能用计算器探索计算规律,并能应用探索出的规律进行一些小数乘、除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

  发现规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你能发现规律吗?

  2.出示:比一比谁算得快。

  32.47÷15=63.79÷5.2=

  学生自主计算并订正结果。

  3.教师引入:在计算这些题目时,同学们是不是感到很麻烦?这时我们可以使用计算器。用计算器还可以帮助我们探索一些规律呢!

  (板书课题: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二、新课学习

  1.出示教材例9例题。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题。

  订正答案:

  1÷11=0.0909… 2÷11=0.1818…

  3÷11=0.2727… 4÷11=0.3636…

  5÷11=0.4545…

  师小结:这些都是循环小数。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你发现了哪些规律?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说出规律:商是循环小数;循环节都是9的倍数。

  2.引导学生按规律写结果:同学们,通过用计算器计算,观察计算结果,我们发现了规律。现在大家能不能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下面几题的商呢?(出示以下例题)

  6÷11=7÷11=8÷11= 9÷1l=

  学生汇报得出的结果。引导学生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来写这些商的?

  (根据1÷11,2÷11,……,5÷11的结果得出的.规律来写商的。)

  3.检验:同学们写出的规律对不对?用计算器来检验一下。

  学生自主验证计算结果,与自己得出的结果作比较。

  三、结论总结

  师:这节课学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总结:

  1.用计算器计算省时省力又很精确。

  2.观察得到规律,不用计算器也能很快得出结果。

  四、课堂练习

  1.算一算,找规律:

  46×96= 69×64=

  14×82= 28×41=

  26×93= 39×62=

  ①等式左边的因数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交换位置就是等式右边的因数。

  ②两个因数十位上数字的乘积等

  于个位上数字的乘积。

  2.明辨是非:

  (1)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因数乘或除以一个数(0除外),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3)因为75÷4=18 3,所以750÷40=18 3。()

  (4)两个数相除,被除数扩大3倍,除数缩小3倍,商扩大9倍。()

  (5)因为360÷15=24,所以3600÷15=240,360÷5=8。()

  3.不计算,运用规律直接填出得数,再用计算器验算。

  6×0.7=

  6.6×6.7=

  6.66×66.7=

  6.666×666.7=

  想一想6.666×666.7整数部分有几个4,小数部分又是多少?

  4.用计算器计算前4题,试着写出后2题的积。

  3×7=

  3.3×6.7=

  3.33×66.7=

  3.333×666.7=

  3.3333×6666.7=

  3.33333×66666.7=

  3.333333×666666.7=

  你能用发现的规律接着写出下面一个算式吗?

  5.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1÷7=2÷7=

  3÷7=4÷7=

  5÷7=6÷7=

  (1)你能用发现的规律把后面两道算式的商写出来吗?

  (2)你发现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1.先用计算器计算前面3题,仔细观察,再试着写出后面的得数。(保留6位小数)

  1÷7=2÷7=

  3÷7=4÷7=

  5÷7=6÷7=

  2.根据规律不计算直接写得数。

  5×5=25

  15×15=225

  25×25=625

  35×35=

  45×45=

  55×55=

  六、板书设计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计算器:省时、省力、精确

  1122÷34=33

  111222÷334=333

  11112222÷3334=3333

  1111122222÷33334=33333

  ┆

  11111112222222÷33333334=333333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9

  设计意图:在设计的时候我想要引导学生学会看书,学会咬文嚼字,比如书上是这样写的: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一般先用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连续去除,一直除到所得的商互质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连乘起来。在品味这段话时,有些学生会注意到“一般”这两个字,从而提出“为什么一般用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连续去除,不用质因数去除行不行?”,教师可以引导他们通过向别人求教、上网查资料等方式,自己得出答案,即不用公有的质因数去除也行,也可用公有的合数去除,不过习惯上用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去除。解决这个问题之后,学生就会觉得数学语言是非常严谨的,一字一句均需斟酌。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理解公约数、最大公约数、互质数的概念。

  ②使学生初步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约数的一般方法。

  ③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动手实际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公约数、最大公约数、互质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一般方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填空:

  ①12÷3=4,所以12能被4( )。4能( )12,12是3的( ),3是12的( )。

  ②把18和30分解质因数是 ,它们公有的质因数是( )。

  ③10的约数有( )。

  二、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会求一个数的约数,现在来看两个数的约数。

  三、探索研究

  1.小组合作学习

  (1)找出8、12的约数来。

  (2)观察并回答。

  ①有无相同的约数?各是几?

  ②1、2、4是8和12的什么?

  ③其中最大的一个是几?知道叫什么吗?

  (3)归纳并板书

  ①8和12公有的约数是:1、2、4,其中最大的一个是4。

  ②还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8 1 3

  2 4 6 12

  8 和12 的公约数

  (4)抽象、概括。

  ①你能说说什么是公约数、最大公约数吗?

  ②指导学生看教材第66页里有关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的概念。

  (5)尝试练习。

  做教材第67页上面的.“做一做”的第1题。

  2.学习互质数的概念

  (1)找出下列各组数的公约数来:5和7 8和9 12和25 1和9

  (2)这几组数的公约数有什么特点?

  (3)这几组数中的两个数叫做什么?(看书67页)

  (4)质数和互质数有什么不同?(使学生明确:质数是一个数,而互质数是两个数的关系)

  3.学习例2

  (1)出示例2并说明:我们通常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来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2)复习的第2题,我们已将18和30分解质因数(如后) 18=2×3×3 30=2×3×5

  (3)观察、分析。

  ①从18和30分解质因数的式子中,你能看出18和30各有哪些约数吗?

  ②18和30的公约数就必须包含18和30公有的什么?

  ③18和30公有的质因数有哪些?

  ④18和30的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是哪些?(1、2、3、6(2×3))

  ⑤最大公约数6是怎样得出来的?

  (4)归纳板书。

  18和30的最大公约数6是这两个数全部公有质因数的乘积。

  (5)求最大公约数的一般书写格式。

  为了简便,我们把两个短除式合并成一个如: 18 30

  让学生分组讨论合并后该怎样做?

  ①每次用什么作除数去除?

  ②一直除到什么时候为止?

  ③再怎样做就可以求出最大公约数?

  ④为什么不把商也连乘进去?

  (6)尝试练习。

  做教材第68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解答后点几名学生讲每步是怎样做的,最后集体订正。

  (7)抽象概括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①谁能说说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②引导学生看教材第68页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四、课堂实践

  做练习十四的1、2、3题。

  五、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六、课堂作业

  1.做练习十四的第4题。

  2.做练习十四的12题。

  课后反思:教学"求最大公约数",课本共安排了三个例题及一个"做一做",教学时,当教师向学生介绍完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之后,让学生讨论质疑其它二例时,学生A就提出:"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也就是这两个数的差。"教师问:"有什么根据?"学生回答说:"按照课本的三个例题:12和18的最大公约数是6;90和72的最大公约数是18;24、36和48的最大公约数是12;做一做40,60和80的最大公约数是20。"还真是呀!学生们很惊讶,教师了解到学生错误结论的由来,但不急于指出学生的错误,首先肯定了学生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精神,接着又向学生指出:"是巧合呢,还是真有这样的规律存在呢?"学生为了验证,纷纷举例演算,就连平时较少开动脑筋的学生,也算得很起劲。过了一会,小B第一个发现象36和28,90和68的最大公约数就不是它们的差。教师又及时把这一信息交给学生,学生的研究热情被激发起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下课了,大家的讨论还在继续着,并且乐此不疲。他们为了探求"规律",愉快地做了几十道求最大公约数的练习,牢固地掌握了知识。在教师创设的途径中,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更激发了他们探求知识,孜孜以求,为学业成功更努力学习。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10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活动情况,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实验过程,操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在实践与操索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验问题。

  教学重点

  操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量杯、石块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况,引入新知

  1、出示石块

  问:如何测量石块的体积?

  极书课题。

  2、以小组为单位,先制高测量方案,再实实实际测量,能直接用公式吗?

  不能怎么办?

  三、进行实验

  1、将石块取入盛有一高水的长方体容器里,测量出容器的底面长、宽和小面高分别是多少?

  2、放入石块前水高约18cm,放入石块后水面高30cm。石块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观察石块

  想一想,如何测量石块的体积。

  学生动手测量

  水面高、底面长、宽分别是多少?

  (老师测量的让学生量出来)

  学生口算出水面升高了12cm.

  生:底面积乘高是石块的体积。

  并且列式计算

  学生可以做实验,也可以由老师做,学生观察,并说如何测量出石块的体积的第二种方法。

  创设情景

  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引志学生操索与体会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方法。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制高测量方案,并进行实验测量。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师板书:

  20×10×12=2400(cm3)

  =2.4(dm3)

  3、将石块放入盛满水的容器里。

  三、试一试

  1、在一个长方体容嚣里,测量一个苹果的体积。

  2、测量一粒黄正折体体积

  学生根据题中的二倍用“底面积×高”的方法计算。

  放入石块前,容嚣里的水是满的.,放入石堠后,溢出的水在水槽中,倒入量西湖里,有多少这亳升,就是石块的体积。

  通过两个实验,使学生明白把不规则的石块体积转化成了测量计算水的体积的方法不只一种,让学生运用在操索活动中得到测量的方法。

  板书设计:

  有趣的测量

  小实验:测量石块的体积:小面高:30cm

  底面长:20cm、宽10cm、高18cm30-18=12cm

  底面积×高=体积200×12=2400(cm3)

  20×10×18=3600(cm3)=2.4(dm3)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1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十册第75―76页“分数的基本性质”,完成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知道分数的基本性质与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之间的联系。

  2、学生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分母不同而大小相等的分数。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1、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2、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教学难点:

  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发现过程。

  教学准备:

  圆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判断下面3道除法算式有什么联系?

  1÷42÷810÷40

  2、分数与除法是什么关系?

  3、讲故事,引入探究

  故事:羊村里的小羊们都喜欢吃喜羊羊做的饼。有一天,喜羊羊做了3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美羊羊、沸羊羊和懒羊羊吃。它先把第一块平均切成2份,分给美羊羊1块;懒羊羊说:“太少了,我要吃2块。”喜羊羊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4份,分给懒羊羊2块;沸羊羊着急地说:“我力大如牛,再多点,再多点,我要吃4块。”于是,喜羊羊就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8份,分给沸羊羊4块。这样,美羊羊和懒羊羊觉得自己很吃亏,于是三只羊就大吵起来。可是,喜羊羊却说我分得很公平,你们谁都不吃亏。同学们你认为美羊羊和懒羊羊吃亏吗?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同学们,为了探讨它们到底有没有吃亏,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活动。

  (一)教学例1

  1、直观操作

  (1)出示活动要求:请每个同学分别将桌上的三张同样大小的圆形纸片平均分成2份、4份、8份,并把其中的1份、2份、4份涂上颜色,再用分数表示出来。

  (2)学生动手折、涂、写。

  2、分析比较、探索规律

  (1)个人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2)你认为它们谁吃的多?请到展示台上一边演示一边讲一讲。

  (3)既然它们三个吃的同样多,那么1/2 、2/4和4/8的大小怎样?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

  (4)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不相同,为什么分数的大小却相等的?你们能找出它们的变化规律吗?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讨论这两个问题。

  (5)学生汇报讨论情况。

  (6)启发点拨。

  通过从左到右的'观察、比较、分析,你发现了什么?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这里“相同的数”是不是任何的数都可以呢?请举例说明。你认为分数的基本性质中哪些词语比较重要?

  3、师生共同总结概括分数的基本性质

  4、现在你认为美羊羊和懒羊羊有没有吃亏?喜羊羊是根据什么既满足了它们各自的要求,又公平分饼的?

  5、你认为学习数学有趣吗?

  6、阅读课本75页,并完成填空。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指名读题。

  2、分组讨论。

  3、汇报讨论情况。

  4、小结:我们可以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分母(或分子)不同而大小相等的分数。

  三、巩固应用

  完成“做一做”

  四、回顾整理,反思升华。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意义相同,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迅速地计算有关习题。

  2、利用所学的知识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

  3、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正确计算比较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正确进行同分母分数加、法计算。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课件出示:

  复习

  说一说整数加法、减法的含义

  1、加法含义: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

  2、减法含义:

  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

  什么是分数单位?

  指生回答

  (二)、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在三年级时,我们学习了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你能分别各写一个同分母分数加法和减法的算式吗?下面请大家在草稿上各写一个,并大胆的猜测一下结果是多少。学生写算式。

  师板书课题《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三)、尝试练习

  师: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你都写了什么样的算式?

  生汇报自己所写的算式。

  师:同学们写的算式到底对不对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相信你们能找到答案的。

  (四)、学习交流、探究新知

  1、教学例1:(出示课件)

  妈妈在家烙了一张大饼。爸爸将这张饼平均分成了8块,爸爸吃了其中3块,妈妈吃了其中1块。

  问:你能用学过的分数知识说一说吗?(如:爸爸吃了多少张饼?)

  问:你能根据刚才想到的分数知识,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说说怎么列式解决吗?

  选择:1/8+3/8表示什么含义?(妈妈和爸爸一共吃了多少张饼。)等于多少呢?

  那同学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学生独立思考、探究。

  学生汇报

  (1)从图上看结果。

  (2)说理:1/8是1个1/8,3/8是3个1/8,1个1/8加上3个1/8是4个1/8,也就是4/8。

  强调:4/8可以写成多少?(1/2)

  师:联想整数加法的含义,你能说出分数加法的含义吗?(分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口算练习:

  1/5+2/5=

  5/9+2/9=

  2/7+4/7=

  1/3+1/3=

  问:观察这些算式,对于同分母分数加法,你有什么发现?

  (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

  2、学习同分母分数减法。

  (1)课件出示例2

  学生独立思考后反馈,注意书写格式的.规范。

  指生说,你是怎么计算的,一生板演计算过程,出示课件。

  (2)联想整数减法的含义,你能说出分数减法的含义吗?

  (分数减法的含义与整数减法的含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口算练习:

  3/5-1/5=

  7/9-5/9=

  6/7-2/7=

  2/3-1/3=

  问:观察这些算式,对于同分母分数减法,你有什么发现?

  (同分母分数相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减)

  (五)点拨归纳

  师:观察例1﹑例2你能发现什么共同点?观察这几道分数加、减法算式有什么特点?

  观察这几道分数加、减法算式与计算的结果,又发现什么?

  板书: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追问:计算结果不是最简分数怎么办?

  (计算的结果不是最简分数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六)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

  1、完成课本105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2、完成课本106页做一做

  学生开火车回答

  3、判断题:

  4、拓展练习

  师:做了这道题,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得出:只有分母相同(分数单位相同),才能将分子直接相加减;分母可以为任何非0自然数。

  (七)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13

  设计说明

  1.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教学没有固定的形式,一节课如何开头也没有固定的方法。由于教学对象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开头也不会相同。本节课直接拿出计算器,开门见山,明确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使学生在新课开始就明确了学习目标,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2.注重开展自主学习。

  别人说十遍不如自己做一遍,学生亲手操作演示的东西,由于有切身实践,往往体会深刻,有助于激发悟性,增强思维力度。缘于上述原因,在每个板块的活动中,都积极为学生主动尝试、交流、讨论等创造条件,为学生探索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索交流中发展思维,提高学习能力。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交流、总结、应用的过程,层层深入,让学生感受到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乐趣,这样才会使课堂生动有趣。此外还重视方法的总结,在学生会用规律写商后,让学生回顾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并试着总结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计算器

  学生准备:计算器

  教学过程

  ⊙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今天的新课,我们请来了一位特别的“朋友”(计算器),有了它,我们的计算既快捷又准确,它还有一个特殊的功能,就是帮助我们发现规律。接下来我们就利用计算器一起来探索数学中的奥秘吧!(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接导入,通过利用计算器的好处,让学生带着“特殊功能”这个疑问进入新课。

  ⊙合作探究,总结规律

  1.建立猜想。

  出示例9中的前两题:1÷11 2÷11

  (1)使用计算器。

  先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出1÷11的结果。

  (2)根据结果猜想。

  师:通过刚才的计算,我们已经得出1÷11=0.0909…,如果在这道除法算式中,除数11不变,被除数乘2,得到的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学生提出猜想:0.0909…×2=0.1818…,因为除数11不变,被除数1扩大到了原来的2倍,得到的商也应该扩大到原来的2倍。

  2.验证猜想。

  (1)让学生用计算器算出2÷11的商,验证猜想。

  (2)引导学生举例进一步验证猜想。

  猜想:

  ①商是循环小数;

  ②2÷11的结果是1÷11的结果的2倍……

  出示3÷11、4÷11、5÷11,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这几题的商,并用计算器验证。

  3.总结规律,运用规律。

  (1)观察各商的特点,寻找规律。

  师: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还发现了什么规律?

  预设:

  生1:除数不变,被除数与第一题相比分别扩大到原来的2~5倍,商与第一题相比也相应地扩大到原来的2~5倍。

  生2:商都是循环小数,整数部分都为0。

  生3:循环节都是被除数的9倍。

  (2)运用规律。

  请学生根据探究出的规律写出例9中后四题的商。

  4.总结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方法。

  用计算器计算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14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除数为小数的算理,掌握相应的计算法则。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除数为小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理解将除数为小数的除法转化为整数除法的原理。

  教学过程:

  一、课前铺垫

  1.板书题目:除数为小数的除法

  2.指名板演,集体订正:5628÷67

  3.演示课件:商不变的性质

  4.教师导入:我们已经掌握了除数为整数的除法计算方法,接下来,我们将会探讨除数为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1)演示课件:一个数除以小数

  (2)尝试多种思路,如将题目中的米数改写为厘米数来计算。

  56.28米=5628厘米

  0.67米=67厘米

  5628÷67=84(条)

  (3)教师讲解:同学们思路正确,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4)思考:为什么我们要将除数和被除数乘以100才能计算?是否可以将除数和被除数乘以1000计算呢?

  (5)练习演示课件:一个数除以小数

  (6)小结计算方法:在计算除数为小数的除法时,先将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使之变为整数,然后将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最后按照行整数除法的方法计算。

  2.教学例5

  (1)例5:10.5÷0.75

  (2)学生试算,集体订正。

  教师强调:

  a)如果位数不够,要用0来补足。

  b)商的小数点应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3)练习

  51.3÷0.27

  26÷0.13

  (三)总结小数除法中除数为小数的计算规则

  对于小数除法中除数为小数的情况,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进行计算:

  1、将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使其变成整数;

  2、将被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位数不够时,在末尾补零;

  3、按照除数为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小数除法中除数为小数和除数为整数的情况有什么联系?我们能从今天的学习中获得什么收获?

  四、课堂练习

  (一)填空

  小数除法中,我们需要将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使其变成整数;被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位数不够时,在末尾补零;然后按照除数为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

  (二)将下列题目转化为除数为整数的除法

  4.68÷1.2=□÷12

  2.38÷0.34=□÷□

  5.2÷0.32=□÷32

  161÷0.46=□÷□

  (三)计算下列题目

  6.21÷0.03=

  210÷1.4

  1.104÷2.4

  五、布置作业

  (一)计算以下题目

  19.76÷5.2

  109.2÷0.42

  8.4÷0.56

  10.8÷4.5

  6.825÷0.91

  25.84÷1.7

  (二)鸵鸟是世界上最大的鸟,体重达到了135千克;而蜂鸟则是最小的鸟,体重仅有0.0016千克。计算出鸵鸟的体重是蜂鸟体重的多少倍。

  六、板书设计

  小数除法中除数为小数:

  1、将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使其变成整数;

  2、将被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位数不够时,在末尾补零;

  3、按照除数为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

  例4:做一条短裤要用布0.67米,56.28米布可以做多少条短裤?

  例5:计算10.5÷0.75,可以做多少条短裤?答:56.28米布可以做84条短裤。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15

  教学目标

  1、联系长方体表面积在生活中的运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2、在摆、算、想象、猜想等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有序思考、合理分类、化繁为简的思维方法,并发展空间观念。

  3、会根据实际需要,合理策划选择包装样式,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4、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思考过程。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生活中,常把几个长方体物体包成一个大长方体。这样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包装。

  学生间相互交流了解的情况。

  师:前几天,我曾让大家去了解这方面的情况,谁来说说你带来了什么?

  生:火柴盒、香烟盒或药盒等。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讨论、研究问题。(揭题)。

  二、展开。

  1、师:下面我们研究两个相同情况。想一想: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物体包装,会有几种不同的包法?

  2、试一试:要求摆得出,还要说得明白。

  交流:有哪几种?为了方便表达,最大面用字母A表示,次大面用字母B表示,最小面用字母C表示。

  归纳:三种不同包法:

  A面重叠(上下叠);

  B面重叠(前后叠);

  C面重叠(左右叠)。

  3、师:现在研究6个相同情况。2个有三种不同摆法,6个有几种呢?你能很快猜出有几种吗?

  生:6、7、8、9、10、12种等。

  师:那么,究竟有几种呢?想试试吗?(生:想!)

  师:两人一组,边摆边思考,怎样说才能让大家明白你的摆法?

  合作学习:

  (1)小组摆、交流。教师在巡视时及时向同学们推荐了同学中作记录的学习方法。并问:为什么要记呢?

  生:包装方式多,记一记,不会重复。

  (2)大组交流、汇报。

  两人一组汇报,要求一位同学边说边摆,另外一位同学选择相应的直观图贴在黑板上。

  学生汇报:总共有9种不同的包法。(见下图)

  师生归纳:按接触面思考:A、B、C各一种;AB、AC、BC各两种。

  师:这种方法怎么样?它是按什么思考的?

  生:按接触面来思考;这样思考有序,不容易漏掉。

  师:还有其他思考方法吗?能不能将问题简化,比如以两个一组作为一个整体,将两个A面重叠(上下叠)的.长方体看作一个大长方体,这样就转化为3个长方体的包装问题了,可以有几种包法?

  生:按上下、前后、左右的方向拼摆,有3种包法。

  师:大家从中受到什么启发?还可以怎样考虑?。

  生:哦,我明白了!还可以将两个B面重叠(前后叠)的长方体看作一个大长方体,按上下、前后、左右的方向拼摆,又有3种包法。

  生:还可以将两个C面重叠(前后叠)的长方体看作。

  生:(抢着说)对,对!它也有3种包法。因此6个长方体共有33=9种不同的包法。

  师:这种方法怎么样?

  生:这种方式很好,很清楚。

  师:先把2个小长方体看作一个大长方体,那么6个小长方体就可以看作3个大长方体。2个小长方体间的位置不同,就得到了3个不同长方体的包装问题。这种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已经解决简单问题,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很重要。

  4、师:现在我们来猜猜,哪些样式的表面积较大、较小?说理由,并算算。

  生:都是C面重叠的包装样式的表面积较大,因为重叠部分面积最小;上图第一列中的A面重叠、AB、AC面重叠的包装样式表面积较小,因为重叠部分面积较大

  师:哪个表面积更小些呢?

  生:可以算一算。

  师:假设A面面积为6,B面为3,C面为2。

  生:62+312+212=72,64+36+212=66,64+312+26=72。这几个表面积都比较小。

  三、讨论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包装。

  教师取一种物品(火柴),先请大家猜可能的包装样式,再说说理由,结合实际谈想法。

  学生打开一包火柴观察后说,(见图)这种样式表面积小,也就是材料省。

  师:是不是厂商对商品的包装都考虑节省材料呢?

  生:不一定。

  师:分小组,互相观察带来的其他物品,说说自己的看法。

  学生纷纷举例说明:有的考虑经济、实用,有的考虑美观、大方,有的考虑方便不同的需要就有不同的标准。

  四、小结。

  师:这节课对你有什么启示?

  生:生活中有许多事,可以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包装这一小问题,学问可不小。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五年级07-02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08-16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1-05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01-10

五年级上册小学数学教案12-29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7-21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10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02-03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优秀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