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三年级数学教案>三年级数学教案

三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4-05-08 17:49:57 三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1

  第3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教学内容:

  课本第41页例3及试一试。

  教学目标:

  1. 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过程,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通过观察 、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休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打篮球吗?一定很熟悉篮球场吧!

  2.出示教材第41页例题的,让学生仔细观察。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这幅图画的是篮球场,体育老师地四周划上线,篮球场地是长方形的,长28米,宽15米)

  请你提出数学问题。

  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教学例题。

  (1)提问:篮球场是什么形状?请指出篮球场的周长?

  求篮球场的周长就是求什么图形的周长?怎样才能计算出这个长方形篮球场的周长呢?

  (2)自己动手算一算。

  (3)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的算法,并说明这样算的理由,然后选出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

  算法可能有:(1)28+15+28+15=86(米)

  (2)28+28+15+15=86(米)

  (3)28×2=56(米)

  15×2=30(米)

  56+30=86(米)

  (4) 28+15=43 (米)

  43×2=86 (米)

  (4)提问:你喜欢是哪一种求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为什么?你认为求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条件,怎样计算?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题目:一个正方形手帕的边长是25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2)学生试做。

  计算方法可能有:(1)25+25+25+25=100(厘米)

  (2)25×4=100(厘米)

  (3)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你哪一促种算法?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独立做题,在班内共同订正。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独立做题,在班内共同订正。

  提问:做这两题时,你们先干什么?又干什么?从这里可以看出要求长方形的周长需要什么条件?求正方形的周长呢?

  3.做“想想做做”第3、4题。

  独立做题,在班内共同订正。

  追问:做这两道题时你是怎样想的?你为什么分别求长方形的周长和正方形的周长?

  四、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告诉大家好吗?

  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教学反思:

  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时应先让学生根据篮球场的形状以及教材中提出的问题,说一说什么是篮球场的周长,求篮球场的周长就是求什么图形的周长。然后引导学生利用对周长的认识先自己想想猜猜,再算算试试。学生可能有不同的算法,应该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思考进行计算。算出结果后,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算法有什么道理,为什么这样算。在学生汇报他们各自的算法后,应该引导学生去体会和理解不同的算法,把握不同算法间的相互联系,再让学生比一比,说说自己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

  在学会了长方形周长计算的基础上,通过“试一试”学习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可以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计算正方形的周长,算出结果后,在小组里交流并归纳出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教学,应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算法不能灌输给学生,更不需要揭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自己的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理解算法。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2

  一、认识周长。

  1.理解边线。

  师:今天老师有机会来这里上课非常高兴,所以我特意带来了一件礼物,看是什么?(出示:蜡笔小新、史奴比、机器猫的头像)老师把它们藏在了你课桌中的1号信封里。把自己最喜欢的那个剪下来。(学生动手剪)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剪的是什么?是怎样剪的?

  生1:我选的是机器猫,我把边上的白纸剪掉。

  师:也就是怎样剪的?

  生2:我是照着轮廓剪的。

  师:也可以说是沿着它的边线剪的。

  师:老师还看到有一位同学是这样剪的。(出示学生没有沿边线剪的作品)你觉得哪个剪得好看?(其他学生说说自己剪得是什么,是怎样剪得。)

  师:来看看电脑老师是怎样剪的。和大家一样,也是沿着边线剪的。

  2.找一找生活中物体上的边线。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物体和图形,你能找到它的边线吗?(学生自己找一找,摸一摸。)

  师:谁愿意来说一说。

  生:我选择的是剪刀的边线。

  师:哦,真不错!

  (其他学生说一说)

  3.描出平面图形的边线。

  师:我们把生活中的物体的一个面画下来就能得到这样一些图形,你把它们的边线描出来吗?选择两个你喜欢的来描一描。

  (生打开书,完成第2题。)

  学生交流。

  师:他描了多少边线?

  生:围了一圈。

  师:她是描了一周的边线。(板书:一周)

  师:一起看看电脑老师是怎么描的。(电脑展示)

  4.揭示周长概念。

  师:其实,同学刚才摸了这些图形一周边线的长,这一周边线的长有个名字,就是周长。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周长。(板书课题)

  师:谁能说说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指什么?

  (学生指长方形一周边线的长。)

  师:这个半圆呢?

  (学生指半圆的周长。)

  师:请你选一个图形说一说,指一指。(同桌活动)

  师:在生活中找一找,周长在哪里?

  (学生分别指出了信封、练习本、钢笔的周长。)

  师:钢笔选择一个面也可以找到它的周长。

  师:老师在我们常熟实验小学里拍了一些镜头,想不想去看看。比比谁的眼力好,找得准,找得多。

  (出示树叶、树干、画、钟面、操场跑道……等图片)

  师:说一说你找到了谁的周长?

  生1:我找到了跑道的周长,是最外面的那条线。

  生2:我找到了树叶的周长,就是它的轮廓线。

  生3:……

  师:顾老师觉得我们三(4)班的同学真得很厉害。

  二、测量周长并计算。

  师:这是什么?(出示五角星、硬币、明信片)

  师:你认为哪个物体的周长最长,哪个最短?

  生1:明信片周长最长,硬币的周长最短。

  生2:我认为五角星的周长最短。

  师:最长的是多少?最短的到底是哪一个呢?你有什么办法知道吗?

  生:可以用直尺量长方形的长和宽,就可以知道明信片的周长。

  师:每个小组已经选定了一样东西,把测量的结果记录在纸上。

  (学生小组活动)

  师:我们来看一看大家是怎样测量的。请你们来交流。

  (请一组学生说说自己小组是怎样测量的。)

  生1:我们测量出这些边的长度,加起来就可以了。

  生2:我只要测量出两条边,因为它们相等,就可以了。

  师:只测量2条边的同学请举手,有没有测量4条边的?

  生3:我们有另一种办法,是用线把明信片裹起来,再量一量线就可以了。

  师:用尺量的请举手。用绳子围的请举手。有的同学用直尺量,有的用线围(板书量、围),都得到了这张明信片的周长。若要选择一种方法,你觉得用什么方法比较好?

  生:用直尺量。

  师:同学们,测量五角星你用了什么方法?

  生1:我们先把线把五角星围起来,把多余的线剪掉,量出线的长度就可以了。

  生2:我们只要量出一条边,乘10就可以了,因为10条边一样长。

  师:测量硬币你用了什么方法?

  生:我们用线把硬币围起来,量出线的长度就可以了。

  师:还有不同方法吗?在测量五角星时,我们用了量一量和围一围的办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比较方便?在测量硬币时,我们只能用围一围的办法。

  师:在测量这样的直线图形的时候一般用尺量比较方便,而测量象硬币这样的曲线图形用围的方法比较好。你的方法用对的请举手。

  师:老师给你一些图形每条边的长度,你能很快说出它的周长是多少吗?可以直接报出答案。

  (三角形:5厘米、5厘米、6厘米。)

  生1:5+5+6=16(厘米)

  生2:5×2+6=16(厘米)

  生3:5×3+1=16(厘米)

  (三角形:3厘米、3厘米、3厘米。)

  生:9厘米。

  师:为什么结果都一样呢?

  生:都是算的这个三角形的周长。

  (平行四边形:3厘米、4厘米、3厘米、4厘米。)

  生1:3×2+4×2=14(厘米)

  生2:3+3+4+4=14(厘米)

  生3:4×4—2=16(厘米)

  (出示一个正方形,没有边长数据。)

  师:有的时候不需要测量也可以。(出示每一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厘米)

  生:每一小格的一小段是1厘米。

  师:把你的纸拿出来看一看。请你算一算它的周长。

  生:4×4=16(厘米)

  师:真不错!同学们不仅方法多,还能从中选择最好的办法,学会了算周长。

  三、应用。

  师:顾老师建议,不妨我们自己也来创作一个图形。每个人手里都有一根绳子。它们的长度是60厘米。你能用它来围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使它的周长是60厘米吗?

  (学生先自己围一围,再上台展示。)

  (有一组学生在围的过程中发生重合——)

  师:这个图形的周长是60厘米吗?为什么?

  生:因为有一段重合了。

  师:下面的同学围成的图形周长是60厘米的请举手。

  师:同学们刚才都创造出了自己的图形,周长都是60厘米,为什么图形不一样,但是周长都是60厘米?你从中发现了什么秘密?

  生:因为绳子是一样长的。

  师:当周长相等的前提下,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图形。

  师:我们常熟实验小学(3)班的同学,给你们带来了一件礼物,是书签。后面写下了他们的联系方式。书签就在你的2号信封里,请你课后把这个书签剪下来,并测量一下它的周长。

  因开放而深入――《认识周长》教学随感顾惠芳

  认识周长是苏教版国标本第五册的教学内容,是小学阶段周长认识的起始教材。它肩负着“让学生认识周长的意义,初步学习测量和计算周长”的任务。教材编排不揭示严格的定义,但要求通过教学对“周长”留下深刻的痕迹。如何能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进而深入理解周长的意义?最近,执教了认识周长一课,颇有感触:

  1.让学生去发现――在开放的例证中认识本质。

  教材采用举例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像游泳池一周边线的长是游泳池的边长”。因此,让学生找到较多的例证是认识周长的前提。教学中,我采用了“剪卡通图形――找物体一个面的边线――描平面图形的`边线――指出平面图形的周长――找到生活场景中的物体某个面的周长――学生自己指出物体某个面的周长,学生看到了几十个例子,学会了自己在生活中寻找、发现,不断地充实概念的外延。通过充分地感知,周长的意义在他们的脑海中越来越清晰,这得益于对举例的开放。

  2.让学生去探索――在多样的方法中深化认识。

  测量平面图形的周长,以促进学生对周长意义的理解,是本课又一教学目标。为了让学生对两类图形(由线段围成的图形和由曲线围成的图形)周长的测量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又不至于费时太多,教学中我安排三个图形――圆、五角星、长方形同时让学生测量。学生在探索测量方法时,积极动脑,想出了量、围等多种方法,认识到不管是哪种方法,只要测算出的确实是它们的周长,都可以。由此,深化了对周长的认识。而在此基础上对方法的优化,又提升了他们的思维。

  3.让学生去创造――在个性创造中展示意义建构

  通过多次的活动,学生理解了周长的意义,他们所认识到的周长的本质特征是一致的。同时,他们的意义建构又是富有个性特征的。在课尾,我组织了“围一围”的活动,让学生用60厘米长的绳子围一个图形。说出这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学生围成的图形有:心形、近似圆、椭圆、八字形、三角形、梯形、五边形……,它们的周长有的是60厘米,有的比60厘米小。安排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有时间创造,有机会展示,也学会了欣赏别人。学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里。此时,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图形的周长都是60厘米?为什么那些图形的周长都比60厘米小呢?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再一次思考:什么是这个图形的周长?周长是多少?周长相等的图形,形状不一定相同。这是对周长的认识这一课学习的回顾、总结、提升……

  开放让学习资源丰富多彩,开放让概念凸显本质,开放让学生的学习更为深入,开放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3

  第3课时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

  课本第P93-94页。

  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会进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计算。能用分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在计算分数加、减和解决简单的分数司机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3、能主动地参与有关的操作和探索活动,对分数与生活的联系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分母相同的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出下面分数里各有几个几分之一。

  3/5 5/8 2/5 4/7 3/8

  2.口答。

  7个1/8是(),3个1/4是()5个1/9是(),4个1/5是()

  引入:我们都已经认识了分数,分数也可以进行计算。今天我们先学习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二、学习新知

  1.分数加法。

  出示例5,学生读题。

  提问: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问题。

  说明:要求一共吃了这块巧克力的几分之几,就要把小明吃的5/8和小红吃的2/8合起来,要用加法,算式是5/8+2/8。(板算式)

  引导:这两个分数有什么是相同的?(板分母相同)

  那这个算式结果是多少呢?你能从图上观察5/8和2/8,看看合起来一共吃了这块巧克力的几分之几吗?试试看。

  提问:你从巧克力上看出得数应该是几分之几?

  引导:为了看得更清楚,我们把这块巧克力看成一个长方形,请每个小朋友把长方形的5/8涂上红色,2/8涂上绿色,看看一共是它的几分之几,然后在上面的式子里填上得数。

  提问:得数是几分之几?

  引导:同桌小朋友根据图上意思互相说说,为什么结果是7/8。交流:为什么等于7/8,你认为可以怎样想?

  指出:计算时,我们可以想5个1/8加上2个1/8就是7个1/8,就是7/8。

  追问:为什么分母没变?

  说明:计算的结果表示这块巧克力的几分之几,不要单位名称。 2.分数减法。

  出示“试一试”算式,让学生说说两个分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启发:请大家看图想一想图上怎样表示3/5-2/5的,计算时可以怎样想,得数是多少,然后填写得数,并和同桌说说是怎样算的。

  交流:你的得数是几分之几?你是怎样算的?

  指出:从3个1/5里面去掉2个1/5是1个1/5,就是1/5。(让学生说说思考方法)

  追问:为什么得数的分母还是5?归纳方法。

  引导:回顾上面的分数加法和分数减法,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你能发现分母相同的分数加、减法可以怎样算吗?

  小结:这里学习的是两个分母相同的分数相加或相减,计算时都是想几个几分之一加几个几分之一,或减几个几分之一算出结果。所以只要把分子相加或相减,分母不变。

  三、巩固应用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看图想一想每题的意思,可以怎样算,再填写相应的算式、得数。

  交流:每一题是怎样填的?4/6+1/6是怎样算的?5/6-4/6呢?指出:从图上看,分母相同的分数相加或相减,平均分的份数没有变化,也就是分母不变,只要把分子相加或相减。

  2.做“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读题,交流条件和问题。独立解答两个问题,指名一人板演。

  交流:第(1)题是怎样想、怎样算的?第2题呢?结果要不要写单位名称?

  指出:和+以前学过的实际问题一样,求一共多少用加法,求相差多少用减法,注意分数计算时要正确。

  四、课堂总结

  引导:今天简单的分数加、减法,是用什么办法帮你理解计算方法的`?分母相同的分数加、减法怎样算?还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教学反思:

  这部分内容教学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计算。通过教学,一方面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分数的实际意义;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机会,锻炼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题提供了一个已经平均分成了8份的长方形,要求学生把这个长方形的涂上红色,再把长方形的涂上绿色,由此分别引出求和与求差的问题,让学生根据已有的对加法意义和对减法意义的理解列出算式。接着,启发学生借助直观图形以及已经初步获得的对分数的理解,自主探索算法并交流各自的思考与收获,从而掌握算法,获得成功的体验。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教材第13页例6及试一试。

  教学目标:

  1.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方法。

  2. 引导学生由复习迁移、类推到新知的学习。

  3. 引导学生通过笔算,感觉美源于生活。

  教学重点:

  掌握计算方法,理解“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和“满几十向前一位进几”的算理。

  教学难点:

  理解“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和“满几十向前一位进几”的算理。

  教学准备:

  师生各准备小棒8捆(每捆10根)又7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笔算(指名学生板演):

  24×2= 213×3=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情景图:(课本13页例6)

  2.抽学生回答从情景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观察并自由发言)

  灰天鹅:48只;

  白天鹅:是灰天鹅的2倍;

  三、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探讨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

  根据情景图让学生提出问题后出示完整题目:

  湖里有48只灰天鹅,白天鹅的只数是灰天鹅的2倍。白天鹅有多少只?

  (1)请学生思考,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列出算式:48×2

  (2)动手操作,理解算理。

  板书:48×2=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怎样计算呢?)

  ①学生估算48×2的积大约是多少?为什么?

  ②师生共同活动,演示操作,第一行摆4捆,另摆8根,表示48。接着再摆同样一行小棒。要求2个48根一共是多少根,就是要先算出2个8根是多少,再算出2个40是多少,最后把两次乘的结果加起来。先算2个8根是16根,把其中的10根捆成一捆放在2行小棒的下面,另外6根放进这捆小棒的右边:再算2个4捆是8捆,一共是9捆又6根,那么48×2=96是怎样算出来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③竖式计算。

  问:怎样计算呢?借助直观操作、边讲解边板书竖式。

  4 8

  × 2

  1 6----------8×2

  8 -----------40×2(8为什么写在十位上?)

  9 6 ---------(积的十位上为什么是9?)

  然后指出,为了书写简便,以上竖式可简写为:

  4 8

  × 1 2

  9 6 (进位的表示什么?)

  (3)尝试讨论,掌握算法。

  2 8 4 3

  × 2 3 × 1 3

  8 4 1 2 9

  引导学生比较:这两题与例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怎样处理进位的数?使学生明白乘数乘被乘数个位上的'数积满十,向十位进1;如果积满二十,应向十位进2,积满三十呢?如果十位上满十就向百位进位。

  ①归纳:用一位数乘被乘数个位上的数,积满几十,就向十位进几。

  ②注意:告诉学生,为了防止忘记,进位数可写小一些记在横线上。

  2.探讨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

  出示试一试:4×152=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1)估算出大约的积是多少?

  (2)请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竖式,其它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

  (3)指名让学生说一说:积的百位上写几?为什么?

  小结:引导学生归纳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说明乘的顺序及进位法则。用竖式计算时,注意什么?

  四、巩固、拓展练习

  1.完成课本第14页1、2题

  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完成课本14页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五、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1.归纳一下本节课所学的算理。

  2.归纳一下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应注意的地方。

  六、作业

  课本14页第3、4题。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苏教本国标版小学数学第五册96~97页

  教学目标:

  1、组织学生进行摸牌和下棋活动,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数据收集、处理的过程,引导学生运用数据来说明问题,进一步体验从实验中收集数据研究问题的方法,明白不能凭自己的估计简单地作出判断。

  2、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摸牌和下棋活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以及随着条件的变化,可能性也会随着变化。

  3、通过小组摸牌与下棋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经历完整的数据收集、处理的过程,引导学生运用数据来说明问题。

  教学难点:体验摸牌和下棋活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以及随着条件的变化,可能性也会随着变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上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主题是摸牌和下棋。

  平时玩过棋牌吗?怎么玩的?适时教育学生玩牌主要目的是娱乐益智,不可用于赌博。今天,我们就一起先来玩下棋的游戏。(板书:下棋)

  二、下棋

  1、介绍下棋方法

  两人对下,一人拿红棋,一人拿黑棋,从“0”开始走起。抛色子,(色子上有5个红色的面,1个黑色的面)红色面朝上,红棋就走一格;黑色面朝上,黑棋就走一格。谁先走到最后一格,谁就获胜。哪种颜色的棋子走了一步,就在方格图的直条上涂一格。

  2、宣布下棋规则

  4人一组,2人走棋,一人掷色子,一人填统计表,下完一盘,另外两人下棋,

  3、学生活动

  4、交流

  哪种颜色的棋胜了?如果继续下几盘,你认为哪种颜色的棋胜的可能性比较大?为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红面多 胜 可能性大

  黑面少 胜 可能性小

  5、组织学生讨论:如果要使两种颜色的棋获胜的次数差不多,你有什么办法吗?你是怎么想的?

  方法一:小正方体改为3个红面,3个黑面

  方法二:色子不变,红面朝上,红棋次每次走一格,黑面朝上,黑棋每次走5格。

  师:下课后,大家可以用自己设计的下棋规则下几盘,看看你获胜的机会有多大。

  小结:从刚才的下棋游戏中,我们发现了比赛的胜负的可能性大小和色子的红色与黑色面的多少有关,红面多,红棋获胜的可能性就大,黑面少,黑棋获胜的可能性就小。

  如果想让红棋和黑棋获胜的可能性同样大,就要让色子上红色的面和黑色的面同样多。

  让学生结合日常下棋和打牌的经验谈谈游戏规则与胜负可能性大小之间的关系。

  提问:平时打牌,你胜得多还是输得多?

  什么情况下胜的可能性大?什么情况下,输的可能性大?

  起到好牌的可能性大,还是起到差牌的'可能性大?下面我们进行一个摸牌的实验,看看结果和大家想的是否一样。

  三、摸牌

  1、猜测出示8张牌,4种花色,每种花色两张

  任意摸一张,摸到哪种牌的可能性比较大?

  任意摸40次,每种花色的牌可能会摸到几次?估计一下,把估计的数据写下来。

  (生估计:每种花色的牌摸到的次数都在10次左右)

  要想知道你们估计得对不对,我们可以怎么做?(摸一摸)那这个游戏怎么玩呢?看老师示范。

  2、宣布游戏规则:1每4人一组,分工合作,一人记录,一人洗牌,2人摸牌,每人摸20次,共摸40次。

  2每摸完一张就请记录员在记录单上用画正字的方法做好记录。全部摸完后,算好合计数。再在记录表下面的方格里涂色,用条形图来表示摸牌的结果。(屏显记录单和统计图)

  3、强调记录员和洗牌的同学的重要性,讨论如何提高活动的效率。

  4、分小组活动,老师参与活动,及时指导。

  5、汇报摸牌结果,并交流:和你的估计比较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提示:从小组摸的次数上你发现了什么?摸到每种花色的次数怎么样?我估计是……,小组里是……,和我的估计……)[师作适当评价。]

  你们还有其他发现吗?(看看全班摸牌的结果……)摸到每种花色的次数差不多。

  为什么会差不多呢?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牌数相同摸到可能性差不多

  7、延伸:如果再放进4张红桃的牌,同样任意摸40次,结果可能会怎样?如果要摸到黑桃牌的可能大你打算怎么选牌?

  8、小结:看来如果摸的花色牌张数改变了,摸到各种花色的可能性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四、拓展

  某超市搞促销,发放了1000张奖券,其中设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85名,四等奖900名,如果你参加摸奖,你认为中几等奖的可能性最大?

  有一位叔叔参加了摸奖,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摸到一等奖,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五、总结延伸

  1、今天玩了摸牌和下棋,大家可能意犹未尽,下课后可以接着玩,通过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呢?

  说说生活中有哪些事发生的可能性比较大,哪些事发生的可能性比较小?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西师版第四册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实际操作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3)、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实际操作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多媒体、硬币、学生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km、m、dm、mm,下面请同学们用所学的长度单位猜一猜我们班某某同学的身高是多少?有这么多不同的意见,往往我们估计的与实际测量出的有差距,现在我们来量一量他的身高,量时注意0对准脚底,尺子拉直,另一端对准头顶,另一端所对的刻度就是他的身高,但是我们量出的是125cm多,哪到底多多少呢?也就用cm作为长度单位测量有时得不到准确的结果,这就需要一个比cm还小的单位来测量――mm,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毫米的'认识(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新课教学:

  1、观察直尺(课件)。

  (1)、下面请小朋友们看看直尺上1cm中间有些什么?

  (2)、下面请同学们找一找直尺有哪些长度单位?

  师: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外,还有更小的小格,1厘米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师:示1毫米,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

  (3)、接下来请你们数一数0-1厘米、0-2厘米中间分别有多少个1毫米。

  师:谁愿意来数?

  生1:0-1厘米中有10个1毫米,1厘米=10毫米。

  生2、0-2厘米中有20个1毫米,2厘米=20毫米。

  生、……

  (4)、介绍字母表示毫米。

  师:千米是用什么字母表示?米呢?厘米呢?猜一猜,毫米用什么字母表示?

  师:国际上规定用“mm”表示毫米,1毫米可以写成1mm,那么1厘米=10毫米可以写成1cm=10mm。(板书)

  尝试:你能用字母表示1毫米、3毫米、25毫米、43毫米吗?

  生独立尝试,请生在黑板表示

  2、实践活动,感受1毫米的长度。

  (1)、昨天老师叫你们带了1分的硬币,下面请小朋友们量量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多少毫米?

  方法:尺子上的0对准硬币的一面,另一端对准硬币的另一面。

  生汇报:

  (2)、手势表示1毫米约有多长?

  学生分别用手表示1cm、1dm、1m大约有多长。哪么请同学们用手势表示1毫米约有多长?

  师示范:用拇指和食指拿硬币,然后抽出硬币,指出两指间的缝隙就是1毫米。你们多练习两遍,体验1毫米的长度。

  (3)、想一想: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厚度是1毫米?

  (4)、找一找:在尺子上找一找50MM、65MM

  师:示课件。尺子0-5CM是5CM也是50MM,0至6cm与7cm的中间位置是65MM,0-10CM是100MM。

  3、操作,用毫米作单位测量。

  (1)、认一认

  做P82第5题。

  (2)、量一量。拿出你铅笔量量是多少毫米?

  生量,0对准铅笔的一端,另一端所对的刻度就是的铅笔的长度。

  量好了就把结果记在本子上,举手来说说你量的是什么?多少MM?

  4、探究相邻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课件)

  议议: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小组讨论交流,后汇报:

  示课件

  通过整理,引导学生探究,除KM和M间的进率是1000外,其它相邻两个长度单位的进率是10。

  三、开放测量:

  找一找周围较短的物体量一量是多少毫米

  四、课堂总结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列式解决这类实际问题。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培养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有两个书架,一共放有224本书。

  问:根据这两个条件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2)有两个书架,每个书架有4层。(同上)

  2、根据问题选择条件解答。

  有150片药每天吃3次每次吃2片

  (1)每天吃几片?(2)能吃多少次?

  二、学习新课

  1、观察图意

  出示例题图,引导学生观察,问:图上告诉了我们哪些数学信息?

  板书:2个书架每个书架有4层一共放224本书

  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

  3、小组讨论。出示讨论题:

  (1)根据两个书架一共有224本书,可以求出什么中间问题?怎样列式?再根据哪两个条件可以求出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怎样列式?

  (2)根据有两个书架,每个书架有4层,可以求出什么中间问题?怎样列式?再根据哪两个条件可以求出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怎样列式?

  3、交流汇报:

  生:根据有2个书架,一共放224本书,算出每个书架平均放112本书。再根据每个书架平均放112本书和每个书架有4层,可以算出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

  (1)224÷2=112(本)112÷4=28(本)

  生:根据每个书架有4层,有2个书架,可以算出一共有多少层。再根据一共放224本书和8层,可以算出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

  (2)4×2=8(层)224÷8=28(本)

  4、讨论比较。

  问:这两种思考方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和相同的地方?(得数相同,算式不同)

  第一种方法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连除)

  第二种方法是先求什么?用再求什么?用什么方法?(先乘再除)

  5、阅读第11例题。

  三、应用提高

  1、想想做做1

  先找出题中的.条件和要求的问题。学生独立思考解解,最后同桌交流思考方法。

  交流反馈: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两种解法进行比较。

  2、想想做做2

  一瓶药有150片,每日3次,每次2片。这瓶药可以吃多少天?

  学生独立思考解答,然后说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3、想想做做3

  先找到图中隐藏的已知条件“有两个小朋友,然后独立解答。

  解答后同桌学生交流比较。

  四、总结全课。

  1、这节你学会了什么?板书课题: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

  2、可以用哪几种方法解答?

  五、课堂作业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8

  第4课时 分数的初步认识练习

  教学内容:

  课本第95页练习十一第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含义,能说明简单分数的组成,进一步掌握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能正确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并解决简单的分数加减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分数知识间的联系,能说明比较分数大小的理由,说明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计算的思考过程,加深对分数含义的理解。

  3.使学生感受分数知识的掌握程度,逐步形成学习数学的信心,具有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数的含义及母相同的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分数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今天我们来练习认识过的分数的有关知识,让大家进一步了解分数表示的意思,能比较分数的大小,还能把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计算掌握得更好。

  二、分数的意义

  1、初步认识

  练习十一第1题

  让学生看看每个分数,在图里涂色表示这个分数。

  交流:怎样涂的,为什么这样涂?

  这里分母、分子各表示什么意思?

  指出:分数几分之几的意思,可以把一个图形按分母几平均分,表示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

  2、分数的组成

  做练习十一第2题出示第2题,让学生看图填空

  交流:你是怎样填的?指出:每个分数都表示它有几个几分之一。

  板书:每个分数都表示有几个几分之一

  口答:2个1/3是( ) 4个1/7是( )

  5/9里有( )个1/9 7/10是( )个1/10

  3、分数大小比较

  ①练习十一第3题

  让学生根据图意填空,互相说说是怎样想的。

  指出:比较分数的大小,可以用图上表示分数的涂色部分比出大小,还可以看分母相同时,比较各有几个几分之一。

  板书:分母相同,分子大的比较大;分子都是1,分母大的反而小。

  ②做练习十一第4题

  要求想想魅族分数可以怎样比?前两组和后两组的比较方法有什么不同

  三、简单的加减

  1、做练习十一第5题让学生计算得数并填写,指名两人板演。

  问:分母相同的分数,怎样计算加法和减法?

  2、做练习十一第6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而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2. 5 5 7 9

  3. > >

  4. < > < >

  5.

  6. = - =

  教学反思:

  有人说练习课最能看出教师平时对学生的训练是否到位。数学课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练习课更是找不到什么好的方法,如果在课堂上用不同的方式,只能是流于形式不能达到实效。

  练习课就是对于前一节的巩固练习。只有对知识掌握熟练学生才能得心应手,可是学生的不同步就使得课堂教学处于停滞状态。因此提出了一些对转变学习方式有利的课程观念,如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过程。在这些新的课程理念下,要确立新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教材27页8—12题。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加深理解知识间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计算正确率与计算速度。

  教学重点:

  熟练进行三位数乘一位的计算。

  教学难点:

  恰当选择所学知识解决不同类型的题目。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复习。

  同学们,我们已经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今天就来利用我们所掌握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练习指导。

  1、第8题。

  (1)学生独立解答。

  (2)观察上下两道题,你有什么发现?你能找出其中的规律吗?

  (3)你能利用发现的规律完成下面填空吗?

  130×12=130×()×()

  2、第9题。

  (1)先让学生观察下每组算式规律。

  (2)猜测(估算)每个算式的结果。

  (3)独立完成计算,交流规律。

  3、第10题。

  (1)出示情景图,理解题意。(让学生指指小华小华和小芸上学和回家走过的路,理解小华一天走1个来回,小芸一天走两个来回。)

  (2)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4、第11题。

  (1)学生独立审题。

  (2)52个星期是多少天?

  (3)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5、第12题。

  (1)出示情景图,学生观察后。提问:李叔叔带了1000元,够买5辆儿童车吗?你是如何知道的?你能估算下,够买几张儿童床呢?

  (2)买4辆儿童车和1张儿童床,一共要用多少元?(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拓展延伸。

  课本27页思考题。

  (1)学生独立审题。

  (2)你能画出小欣上学过程的示意图吗?

  (3)你从示意图上发现了什么?(2个850米)

  四、课堂总结。

  你又学会了哪知识?获得了哪些解题技巧?

  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整理和复习”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进行回顾和整理,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较为系统的数学认知结构,以提升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水平;二是集中安排了一个练习,在学生回顾整理的基础上对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进行复习巩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本单元的知识,但是由于平时老师在教学中容易偏重于笔算而忽视口算和估算,所以如果这时发现学生的口算或估算还比较薄弱的话,就应适当多做一些口算和估算的练习。对于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在这个阶段也应当加以回顾和复习。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准备

  米尺,直尺,卷尺,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老师有个惊喜的发现,发现大家都长高了!你现在有多高,知道吗

  生1:我1米32厘米。

  生2:我1米37厘米。

  ……

  师:请大家估一估,××有多高

  生1:××大约有1米30厘米吧!

  生2:××高1米35厘米。

  ……

  答:答案不统一,要想准确地知道他的身高怎么办呢

  生:量一量。

  师:谁能帮他测量一下(指名3人用卷尺测量,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测量结果。)

  板书:1米39厘米

  师:刚才谁估测的比较接近1米39厘米

  师:这里面有咱们学的几个长度单位

  生:两个,米和厘米。

  师:那么1米有多长呢用手势表示一下。(黑板上贴出1米长的纸条)

  1厘米呢用手势表示一下。(黑板上贴出1厘米长的纸条)

  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1米等于100厘米。

  师:刚才通过测量,我们知道了××同学的身高,那么测量在生活中还有什么作用呢

  生1:做校服的时候,我们要先测量一下上身有多长,下身有多长,这样做出的校服才合体。

  生2:买裤子的时候还要量一量腰围有多少。

  生3:我们家去家具城买家具,爸爸就是先测量了橱柜和床的长度后才买的,如果不测量一下,买的家具可能就放不进屋里了。

  ……

  师:对,在我们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测量,今天我们就来当一次小小测量员。

  二,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师:(神秘地问)知道我们新数学书有多长多宽吗考考你的眼力,看谁估得最准确!

  生1:数学书长大约是20厘米,宽大约是12厘米。

  生2:数学书长大约是23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

  ……

  师:准不准呢同位合作,用纸尺(尺子上只有厘米的刻度)量一量,看谁量得最准确。

  师:谁测量出来了书的长是多少

  生1: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

  生2:书的长是20厘米多一些。(指名演示量的方法)

  生3:书的长是20厘米多,但不到21厘米。

  师:谁测量出了书的宽是多少

  生1:书的宽是14厘米多,但不到15厘米。

  生2:书的宽是14厘米多一些。(指名演示量的方法)

  师:多一些是多少不到1厘米是多少要想精确地知道它的长度,有什么好办法吗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师:谁想出好办法了

  生1:把1厘米再分得小一些。

  生2:我们可以找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

  生3:用毫米。

  师:你是从哪儿知道毫米的

  生3:是妈妈告诉我的(你知道的可真多!)

  师:我听出来了,大家都认为用厘米做单位太大了,要创造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刚才有个同学说用毫米,他说对了。毫米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板书:毫米。出示课件,教师边演示边讲解)

  师:大家看,这是一段尺子,我把它放大一些,科学家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一份也就是这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拿出尺子看一看1毫米有多长,再用手势比一比。

  师:谁留心观察过,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有1毫米

  生1:铅笔尖是1毫米。

  生2:电话卡的厚度是1毫米。

  生3:我桌上有一个一分硬币,它的厚度是1毫米。

  师:一分硬币大家赶快拿出一个一分硬币量一量它的厚度。

  师:用手势表示一下1毫米的长度,有什么感觉

  生1:太短了!

  生2:我的两个手指都快连一块儿了。

  (黑板上贴出1毫米长的纸条)

  师:用手势表示出2毫米,5毫米,10毫米的长度。

  师:毫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1厘米等于10毫米。(板书)

  师:再量一量书的长度和宽度各是多少,看谁量得最准确。(指名汇报)

  师:我们认识了毫米,那么书的厚度是多少先估一估,再测量一下。

  生:书的厚度是7毫米。

  师: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做单位(略)

  师小结:在生活中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要精确地测量出物体的长度,就可以用毫米来做单位。

  师:我也测量了三样物品的长度,它们各是多长呢(课件出示)

  你能填一填吗打开书第3页把"做一做"填完。(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实践活动

  师:现在同位合作,借助手中工具测量一个我们书包中物体的长度,比一比谁测量得准确!

  (指名汇报)

  四,总结

  师: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除了我们认识的米,厘米,毫米这3个长度单位,还有其他长度单位吗

  五,布置课外实践活动

  师:请同学们回家也做个小小测量员,任选几样自己喜欢的物品,先估一估它的长度,再实际测量一下。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和整理,进一步认识24时记时法,会熟练计算经过的时间。

  2、通过复习和整理,进一步理解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过程:

  一、回顾内容,畅谈收获。

  你知道我们在《24时记时法》这一单元中,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吗?你有哪些收获?你又有哪些困惑呢?

  先和同桌进行交流。

  然后集体交流。

  二、书本练习,扎实基础。

  1、请你找出书本上相关的《24时记时法》的题目。

  2、完成书本第1题。

  3、交流第1题。

  如何算经过的时间?师生一起复习计算方法。

  三、补充练习,延伸深化。

  (一)用普通记时法表示下面的'时刻。

  8:00 21:00

  14:00 24:00

  (二)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下面的时刻。

  上午7时30分下午2时

  晚上9时深夜12时

  (三)填空。

  (1)小星晚上8时睡觉,第二天6时起床,他睡了()小时。

  (2)小明早上8:00到校,下午4:00回家,他一天在校()小时。

  (3)上午第4节课是40分钟,从上午10:30上课,到()时()分下课。

  (4)图书馆一天开放7个小时,上午8:30开馆,()闭馆。

  (5)陆老师的工作时间表见下面,她每天工作()小时。

  工作时间表

  上午7:30 ---11:30下午12:30---16:30

  (6)一个长途汽车站1小时发出6辆汽车,照这样计算,从上午8时到下午4时,共发出()辆车。

  (7)一辆汽车9:00出发,13:00到达,平均每小时行21千米。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四、认识钟。

  1、在钟面上,秒针走一圈是()秒,分针走一圈是()分,时针走一圈是()时。

  2、在钟面上,分针从数字1走到2,经过了()分;时针从数字1走到2,经过了()时。

  3、看钟会说出时间。看着时间会标钟。

  五、全课小结,激励评价:

  1、通过今天对认数的复习,你在原来学习的基础上有什么进步?

  2、你认为今天谁的表现不错?为什么?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教科书第24——26页。

  设计理念:

  注意以生活中丰富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体会,以课件的形式呈现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让学生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再安排说一说、画一画,比划比划等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平移的特点。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观察讨论,在观察讨论的过程掌握正确判断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最后通过动手画一画,掌握图形平移的方法。

  教学方法:在教师的适时引导启发提示下,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实际操作、想象合作交流等方法来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目标:

  1、通过结合实际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的运动,使学生认识、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将图形平移;

  2、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培养空间观念;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合作能力,并初步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教学重点:

  1、认识平移和旋转;

  2、能在方格纸上将图形平移。

  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将图形平移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投影片

  教学实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火车在轨道上直线运动。

  电梯在上下运动。

  小朋友玩电缆车。

  [在这儿,以学生最感兴趣的形式,激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师:同学们见过这些物体的运动吗?你能描述一下吗?

  生:见过。

  生:火车在向前开,电梯在上下移动,电缆车在向前开。

  生:它们都是平着走的。

  二、认识平移和旋转。

  1、认识平移。

  师:像刚才看到的火车、电梯、缆车的运动都是平移。

  板书:平移

  [在这儿教师直接说明这种运动方式是平移,使学生对平移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2、认识旋转。

  课件继续出示:风扇的转动。

  飞机螺旋桨的转动。

  钟摆的摆动。

  师:你能描述一下它们是怎样运动的吗?

  生:它们都在转。

  师:对,说得很好,这几个物体的运动方式和刚才那几个物体的运动方式一样吗?

  学生讨论。

  生:它们的运动不一样。

  生:火车、电梯、电缆是平着走的,风扇、飞机的螺旋桨,它们都是旋转的。

  [通过比较讨论,使学生充分体会平移和旋转是两种不同的运动现象]

  师:像风扇的转动、收音机螺旋桨的转动和钟摆的摆动都是旋转。

  板书:旋转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物体的两种不同运动方式:平移和旋转(板书课题)。

  3、练一练

  (1)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的第一题。

  推拉窗的运动。

  国旗的升降。

  拧水龙头。

  拨算盘。

  旋转门的转动。

  拉开抽屉。

  转转盘。

  VCD光盘的进出仓。

  汽车方向盘的转动。

  分别出示各个物体的运动,让学生独立判断,说判断结果,并描述它们是怎样运动的。

  [学生通过观察、判断、描述,进一步认识平移和旋转这两种运动现象]

  (2)做“想想做做”的第2题。

  师:生活中见过哪些平移和旋转的现象?

  生在小组里说一说。

  [通过让学生说进一步加深体会对平移和旋转的认识,并用语言描述出平移和旋转]

  指名说。

  生:自行车轮是旋转。

  师:应该说成是自行车轮的.转动是旋转。

  生:小朋友滑滑梯是平移。

  生:跑步是平移。

  师:在跑道上直线跑是平移,转着圈跑是旋转。

  (3)师:你能用手势表示平移或旋转吗?

  学生先独立比划,教师再比划让学生判断。平移可以是横着移、竖着移、斜着移,只要在直线上运动都是平移。

  [通过用手势比划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的认识]

  三、学习方格纸上的平移

  1、投影出示例2

  小房图向右平移了(6)格。

  金鱼图向( )平移了( )格。

  火箭图向( )平移了( )格。

  2、确定平移方向。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小房图是向右平移的,这是从哪看出来的?

  生:从箭头可以看出是向右平移的。

  [让学生独立观察后说一说。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等能力]

  3、确定平移距离。

  师指着箭头说明:从箭头可以看出小房图是向右平移的。那平移了6格是怎样看出来的呢?

  小组内讨论。

  在学生讨论的时候,教师参与到其中:两个小房图中间空着两个小格,怎么说是平移了6格呢?

  指名说讨论结果。

  没有生举手。

  师:谁愿意来说一说,说错了也没有关系。

  生:(不说话)

  生:可以看小房顶的点平移了6格。

  师:说得真棒!图形平移了几格,不是看平移前后两个图形之间有几个空格,而是看图形中每个点的平移距离。

  [通过学生的讨论、提问,激发学生的探索欲,让学生通过理性的思考来获取知识]

  然后师生共同找一找小房中的有代表性的点来看一看。

  4、生试着判断金鱼图和火箭图的平移,把答案填在书上,教师巡视,发现问题给予及时点拨。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是如何判断的。

  [让学生说,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图形平移方法的认识]

  师强调要根据图形中有代表性的点来判断。

  四、试一试。

  投影出示“试一试”。

  让学生先说画法,教师再提出建议,如:三角形有三个顶点,可分别把三个顶点平移后再连接起来。

  指名到前面画一画,其余生在书上画,集体订正。

  再让学生说画法,在学生画的时候,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画的情况,对于个别学生及时给予帮助。

  [在这儿采取“半扶半放”的方式,让学生既不能被困难吓倒,又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

  五、练习

  1、做“想想做做”的第4题(投影出示)。

  2、做“想想做做”的第5题(投影出示)。

  让学生独立画。

  指名到前面画一画,集体订正。

  六、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你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观点是平移,哪些是旋转?

  图形在方格纸上怎样平移?

  生:我知道了平移和旋转。

  生:我知道电扇的转动是旋转。

  生:我知道怎样平移图形,要平移图形中的点。

  ……

  七、作业:

  仔细观察你身边的物体运动,看看还有哪些是平移或旋转,并把它记录下来,告诉你的同位。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五册第十单元。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初步认识事件发生具有可能性,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必定有大小的,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

  2、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猜测、操作、分析,培养思维能力,提高实践能力。

  3、通过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感受数学的意义,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准备:

  黄、白乒乓球若干、小纸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我们先一起看屏幕。这里将要举行一场精彩的篮球比赛,裁判在干什么呢?

  在篮球比赛中,用抛硬币的方法公平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关(板书:可能性)可能性的问题。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一)个数相同时。

  (1)师:现在王老师的在盒子里放入1白色乒乓球,1个黄色乒乓球,老师每次从里面拿一个(师动手操作,从盒子里拿球)猜一猜,王老师可能会、拿到什么颜色的球?学生猜测。

  (2)分四人小组合作研究验证猜想,研究方法:1人负责搅和盒内的球、1人随意摸、1、观察颜色、1人记录,每次摸一个,共计摸40次。

  (3)统计结果、寻找规律。

  学生交流

  生1:我们组结果是这样的,黄球白球都拿到了20次。

  生2:我们是黄球21次,白球19次。

  生3:我们是黄球18次,白球22次。……

  师整理数据并板书:

  一黄一白

  20 20

  21 19

  18 22

  22 17

  ……

  ②师:请观察这些数据,小组讨论你有什么发现?

  ③大组汇报。

  生1:它们都接近20,基本相等。

  生2:一黄一白两个乒乓球,如果随意摸40次的'话,那么拿到黄球次数和拿到白球次数可能各占一半。

  (板书:摸到黄球和摸到白球的次数差不多)

  (4)师:那么,你们想一想篮球比赛中用抛硬币的方法选择发球公平吗?

  (5)练一练,如果2黄2白四个球,拿40次,两种颜色拿出的次数可能是多少?为什么?

  2、个数不同时

  (1)师:现在我改为3黄1白四个球,任意摸一个球,哪种颜色的球拿到的可能性大呢?

  (2)先继续小组合作研究验证猜想。(研究方法同上)

  (3)统计结果,板书:

  三黄一白

  30 10

  29 11

  31 9

  ……

  师:观察两组数据,你发现什么?

  生1:黄球出现的次数多。

  生2:黄球的个数多,所以摸到的可能性比较大。

  (4)师点拨:当黄球个数不同时,个数多的摸出的可能性大,两种球摸出的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板书:黄球经常出现,摸到的次数多)

  (5)练一练,如4黄1白五个球,摸50次,黄球可能出现多少次?白球呢?

  3、研究偶然性

  大家知道体育彩票吗?“从0-9”十个数中,随意写七个,排列顺序和摇出的号码完全一样,就可中大奖,成为百万富翁。可中奖的可能性有多少你们知道吗?每一千万人买彩票,且号码各不相同,才会有一人中大奖。也就是说中大奖的可能性很小很小。大家买彩票,主要是奉献爱心,支持体育运动,支持奥运。所以啊,想致富还是要自己脚踏实地地去创造。

三、应用规律

  1、有两个圆形转盘,圆盘上都有一个指针,转动指针,指针停留在各个区域的可能性各是多少?

  阴影部分的可能性为(),阴影部分的可能性为()。

  空白部分的可能性为(),空白部分的可能性()。

  2、有家商店,发了1000张奖券,其中设

  一等奖:1名

  二等奖:10名

  三等奖:50名

  如果我们班同学也去抽奖,大家预测一下拿到哪种奖项的可能性比较大?联系身边的生活,哪些地方要用到可能性比较小?

  3、联系身边的生活,哪些地方要用到可能性大小的预测?

  4、游戏。

  ①(拿出六个面上分别写有数学“1、2、2、3、3、3”的小正方体)请同桌两位同学分别掷10次,如果向上面出现数字“2”则判左边同学赢,如果出现数字“3”,则判右边同学赢,如出现数字“1”为平局。

  ②学生开始游戏活动。

  ③汇报胜负情况,讨论游戏规则,使之双方都公平。

  ④同桌商议:重新设计游戏规则,使之双方都公平。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理解面积含义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操作推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运用长方形的计算方法正确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长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教法:

  引导探究法。

  教学学法: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师:前面已经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分别是怎么规定的?用手比划一下。

  2、你想用什么单位度量你的课桌?为什么?为什么不用平方厘米和平方米呢?

  3、咱们学校的大操场用什么度量呢?还能用摆正方形的方法吗?看来摆正方形的方法是有局限性的,如果有一个通用的计算公式那就方便多了。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节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设计意图:复习了旧知,让学生很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通过谈话,让学生明了学习这节课的必要性,同时也让学生明确了本节课学习任务。)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如果你有12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把他们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几种拼法呢?

  (1)生独立思考,用拼、画等方式完成。

  (2)小组内交流方法。

  (3)讨论:你们拼出形状各异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为什么?

  (4)汇报结果: A 因为都是12个小正方形拼出的,所以是12平方厘米。

  B 数出来的。

  C 用长乘宽的办法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摆图形,创设探索情景,然学生在活动中探索猜测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整个探究过程,培养了学生合作意思,让学生在合作中发展,在发展中合作。

  2、 探究长乘宽的方法。

  (1)先让第三位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

  (2)先观察你们拼的长方形中,长的方向上有几块小正方形?长是几厘米,宽的方向上有几块小正方形?宽是几厘米?再说说长方形中所含平方厘米数是多少。把结果填写在课本77页。

  (3)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每行的.块数乘行数等于总块数,也就是长方形的面积。

  每行的块数等于(长),行数等于(宽)所以得到:长乘宽等于面积

  设计意图:集体观察、对比、思考、验证并总结出结论。培养学生猜测——操作——验证的学习数学的探究过程和严谨的学习态度。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抽象概括能力,迁移类推能力及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验证与应用

  再画一画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怎样求面积?口述如何摆

  设计意图:通过变式练习,进一步巩固新知。

  三、 及时练习,巩固新知

  1、练习二十九 第2题

  2、做一做。测量时取整数。

  四、 交流收获,小结全课。

  1、今天你学会了什么?在计算时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2、运用今天的知识,你能解决身边一些物体的面积吗?

  设计意图:教学要求要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通过学生交流自己的收获时,也是让学生自己整理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让学生体验收获的快乐。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P36

  教学目标:

  进一步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熟练掌握千克和克的进率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完成练习四中的习题。

  1、第1、2题

  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积累的对相应实物重量的体验,结合给定的.数据思考选择什么样的答案或计量单位比较合适。

  交流时注意让学生依照对这些物体重量的感受说说自己的想法,以加深印象。

  教师小结解题策略。

  2、第3题

  首先复习千克和克的进率。

  再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本题。

  最后组织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第4题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细心收集图中的信息。

  再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最后要求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组织交流汇报。

  汇报时主要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解释。

  4、第5题

  引导看图,说出每样商品的净含量。

  再由学生独立解决相关问题。

  最后组织交流,并鼓励学生再提出一些数学并进行解答。

  5、第6题

  引导理解题目含义,并让学生算出1号杯中水的重量。

  再把2号杯、3号杯中的水的高度与1号杯比较,从而估计出这两杯水的重量,2号杯、3号杯里的盛水量大约分别是90克和120克。

  6、思考题

  交给学生自己思考并组织交流讨论。

  7、全课总结。

  教后小记:

【三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数学教案01-14

三年级下数学教案01-11

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01-10

三年级优秀数学教案01-17

有关三年级的数学教案01-20

三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案02-28

三年级数学教案07-21

三年级数学教案02-26

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01-09

三年级趣味数学教案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