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5-09 07:26:37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分析诗歌中“黄鹂”这个意象的特点,体会诗人的感情。

  二、学生通过对诗人其他诗作的比较阅读,了解徐志摩诗的特点。

  【教学设想】

  徐志摩这个名字对于中学生来说,是有几分神秘色彩的,可以通过留预习作业--“走近志摩”,让学生走近诗人,搜集徐志摩的资料,了解他的主要经历。(上网、到图书馆查阅)从《黄鹂》入手,拓展阅读,比较《雪花的快乐》《为要寻一个明星》《阔的海》三首诗在意象、思想情感上的相同点。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黄鹂》。

  (一)简述诗歌内容

  诗歌写一只黄鹂鸟不知从哪里飞来,掠上树梢,默不作声地伫立在那里,华丽的羽毛在枝桠间闪烁,“艳异照亮了浓密--/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于是招来了我们这些观望的人(一个怎样的群体,可以想象),小心翼翼地聚集在树下,期待着这只美丽的鸟引吭高歌。可是它却“一展翅”飞走了。

  (二)分析意象

  作者最初的创作意图已经不十分清楚了,但也并非无迹可寻,我们在诗中也可以捕捉到一些宝贵的启示。

  引导题:

  1被起坑泻翁氐悖

  (1)“一掠颜色飞上了树”中,“掠”“颜色”表现了黄鹂的什么特点?

  (2)“不作声”能看出黄鹂什么特点?

  (3)如何看待诗人“艳异”的感受?

  (4)两次出现“春光”“火焰”“热情”含义有何不同?本体、喻体有何不同?

  2蹦憔醯谩盎起俊毕笳魇裁矗

  (三)体会诗人的情感

  引导题:

  (1)“我们”是怎样的一个群体?“我们”在期待什么?

  (2)“怕惊了它”表现“我们”怎样的心理?

  (3)结尾中“它飞了,不见了,没了”,诗人感受如何?

  (4)这首诗言终意犹未尽,试谈谈诗人还有哪些未尽之意。

  (四)讨论

  师生以上述问题为引导,主要理解下面三个问题。

  1被起坑泻翁氐悖

  抓住“掠”“颜色”“艳异”等词语可以看出,黄鹂迅捷、惹眼,这是黄鹂在一瞬间给人的视觉感受,充满灵性、给人带来意外惊喜;“不作声”又多了几分神秘,引人向往;前一个“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比喻黄鹂,使人感受到它充满生机、活力,热烈、冲动、张扬,引人向往。

  2蹦憔醯没起肯笳魇裁矗

  《黄鹂》是一首象征诗,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指出黄鹂形象具体的所指。诗中两次出现的“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的比喻,也给我们重要的提示。因为无论是春光、火焰,还是热情,都寓指了一种美好的东西,而这种东西已经“不见了”。由此我们可以想到这是一种理想的破灭,韶光易逝,青春不回,爱情并非不朽,等等。

  因此要想确定黄鹂形象具体的意指,还必须联系到徐志摩当时的思想状况。

  学生展示预习作业“走近志摩”的材料。

  举例:

  徐志摩(1896-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我们知道,诗人刚回国时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他联合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新月社,准备在社会上“露棱角”。他将自己的高世之志称为“单纯信仰”,胡适则洗练地将其概括为“爱”“自由”“美”三个大字。正因了这“单纯信仰”,他拒绝一切现实的东西,追求一种更完满、更超脱的结局。

  诗人在政治上则左右开弓,以至于有人认为新月派是当时中国的第三种政治力量。然而在现实面前,任何这类的“单纯信仰”都是要破灭的。世易时移,再加上家庭罹变,诗人逐渐变得消极而颓废。

  由是观,黄鹂的形象正象征他那远去的“爱”“自由”“美”的理想。

  3北硐至耸人什么样的情感?

  应该注意到,在这首诗中诗人并没有选择“我”这一更为强烈的主体抒情意象作为主词,而是采用了“我们”这种集体性的称谓。黄鹂的象征意义不只是对“我”而言的`。作为一群观望者,“我们”始终缄默无言(我们静着望,/怕惊了它),流露出一种“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无奈情绪。徐志摩们也只能无奈地观望,年青时的热情被那只远去的黄鹂鸟带得杳无踪迹了。

  二、印发材料,比较徐志摩诗作三首《雪花的快乐》《为要寻一个明星》《阔的海》。

  雪花的快乐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为要寻一个明星

  我骑着一匹拐腿的瞎马,

  向着黑夜里加鞭;--

  向着黑夜里加鞭,

  我跨着一匹拐腿的瞎马!

  我冲入这黑绵绵的昏夜,

  为要寻一颗明星;--

  为要寻一颗明星,

  我冲入这黑茫茫的荒野。

  累坏了,累坏了我胯下的牲口,

  那明星还不出现;--

  那明星还不出现,

  累坏了,累坏了马鞍上的身手。

  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

  荒野里倒着一只牲口,

  黑夜里躺着一具尸首。--

  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

  阔的海

  阔的海空的天我不需要,

  我也不想放一只巨大的纸鹞

  上天去捉弄四面八方的风;

  我只要一分钟

  我只要一点光

  我只要一条缝,

  像一个小孩爬伏

  在一间暗屋的窗前

  望着西天边不死的一条

  缝,一点

  光,一分

  钟。

  (一)思考

  1北冉先首诗意象的特点。

  2碧柑刚馊首诗表达的感情有何相同之处。

  (二)讨论

  1北冉先首诗意象的特点。

  (1)《雪花的快乐》

  “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欢快、无拘无束、轻松自由)

  “认清我的方向”(目标明确)

  “飞扬,飞扬,飞扬”(坚定执著、矢志不渝)

  “她”--“有朱砂梅的清香”“柔波似的心胸”(理想的象征)

  (2)《为要寻一个明星》

  “明星”--理想、美、信仰或者爱情

  “瞎马”--追求理想过程中的凭借物

  “荒野”“昏夜”--黑暗的环境

  骑手--诗人自比

  (3)《阔的海》

  “一条缝”“一点光”“一分钟”--表现出诗人追求光明的可怜、卑微和顽强执著。

  2碧柑刚馊首诗表达的感情有何相同之处。

  (1)《雪花的快乐》

  这首诗重复出现的“飞扬,飞扬,飞扬”织出一幅深邃的灵魂图画。雪花的旋转、飞翔和最终归宿完全吻合诗人优美灵魂的自由、坚定和执著。阅读这首诗,体会诗人的情感,要关注到,这一切展开建筑在“假如”之上。现实中他的灵魂也许正在深受囚禁之苦,现实和肉身的沉重正在折磨他。

  (2)《为要寻一个明星》

  “为了寻一个明星”,这“明星”是什么?意象的隐喻是不确定的。但你可以感受到它与寻求者之间的严峻关系,黑绵绵的昏夜是对明星的一种严丝密缝的遮蔽,而执著的骑手却寻求它的敞亮,这中间隔着的是黑茫茫的荒野,骑手的胯下却是匹拐腿的瞎马。想往和可能之间的紧张关系就这样构成了。至于这种意象,人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填充”好了:理想、美、信仰或者爱情。“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荒野里倒着一只牲口,黑夜里躺着一具尸首。--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在理想和希望有一点影子时,主人公已没有机会看到。从中我们体会到诗人追求理想过程中美丽的挣扎。

  (3)《阔的海》

  徐志摩在他为数并不算很多的诗文中多次描写过“飞翔”,“飞翔、飞翔、飞翔”,然而,此刻,作者竟宣称放弃所有这些壮观和逍遥,宣称无疑象征自由的“阔的海空的天”“我不需要”,而只是奢望“一分钟”的时间,“一点光”的明亮和“一线天”似“一条缝”的希望。一个“小孩”,当然是纯真、新鲜的,生命刚开始,希望刚萌生,绝对应该拥有更多的光明,更美好的希望、更开阔的自由与更长远的生命。而却“在一间暗屋的窗前”“望着西天边不死的一条缝,一点光,一分钟”。这里面,满溢着诗人理想幻灭的几许沉重和悲凉。诗中,一个天真浪漫的理想主义者的希望显得如此的卑微、渺小而可怜。

  从这三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三首诗都是以浪漫主义的抒情笔调抒写自我的“灵性”,都是在表现诗人对理想的追求,透示出了对理想追求而不得的苦恼。

  三、本课小结。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的:

  1、快速浏览课文,说出作者喜欢的是哪些事物,作者有怎样的人生态度。

  2、了解作者的非凡经历,说出给你的人生启迪。

  3、学会在叙述中恰当地穿插议论和抒情。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组织学生用一句话介绍动情的介绍你所了解的作者。

  用一句话介绍动情的介绍你所了解的作者。交流

  2

  快速浏览课文,说出作者大概写了多少喜欢,作者喜欢的是那些事物。从这些喜欢,你可以看出作者有怎样的人生态度

  读读、思思

  交流、明确

  3

  组织交流

  明确

  二、理解性阅读,品味语言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问题探讨:请你根据课文说说作者“触摸到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有哪些方式?作为一个有很多缺陷的人,她为什么能享受到多姿多彩的生活?

  理解性阅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

  2

  反复诵读文中你喜欢的诗意盎然的句子,谈谈你读后的感受。

  反复诵读文中诗意盎然的句子,交流读后的感受。

  三、仿写一段话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结合课后探究练习四以“忘我是快乐的”为开头写一段话。

  仿写一段话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了解作者生平资料及带给你的启示。

  第二课时

  一、拓展性阅读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组织

  学生活动

  1

  学生说说海伦·凯勒不向命运屈服,战胜残疾走向成功的非凡经历,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谈谈对人生的启迪。

  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谈谈对人生的启迪。

  学生书面准备后,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

  附:阅读资料

  天才与苦难

  上帝象精明的生意人,给你一份天才,就搭配几倍于天才的苦难。

  世界超级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就是一位同时接受两项馈赠,又善于用苦难的琴弦把天才演凑到极限的奇人。

  他首先是一位苦难者。四岁时一场麻疹和强直性昏厥症,已使他快入棺材。七岁患上严重肺炎,不得不大量放血治疗。四十六岁牙床突然长满脓疮,只好拔掉几乎所有的牙齿。牙病刚愈,又染上可怕的眼疾。幼小的儿子成了他手中的拐杖。五十岁后,关节炎,肠道炎,喉结核等多种疾病吞噬着他的机体。后来声带也坏了,靠儿子按口形翻译他的思想。她仅活到五十七岁,就口吐鲜血而亡。死后,尸体也备受磨难,先后搬迁八次。

  上帝搭配给他的苦难实在是太残酷无情了。但他似乎觉得还不够深重,又给生活设置了各种障碍和漩涡。她长期把自己囚禁起来,每天练琴十至十二小时,忘记饥饿和死亡。十三岁起他就周游各地,过着流浪生活。除了儿子和小提琴,他几乎没有一个家和其它亲人。

  苦难是他的情人。他把她拥抱得那么热烈和悲壮。

  其次,他才是一位天才。三岁学琴,十二岁就举办首次音乐会,并一举成功,轰动舆论界。之后,、他的琴声遍及法、意、奥、德、英、捷等国。他的`演奏是帕尔马首席提琴家罗拉惊异得从病榻上跳下来,木然而立,无颜收他为徒。他的亲身使卢卡观众欣喜若狂,宣布他为全国首席小提琴家。

  他不但用独特的指法、弓法和充满魔力的旋律征服了整个欧洲甚至整个世界,而且发展了指挥艺术,还创作出《随想曲》、《无穷动》、《女妖舞》和八部小提琴协奏曲及许多吉他演奏曲。几乎欧洲所有文学艺术大师如大仲马、巴尔扎克、肖邦、司汤达等都听过他演奏并为之激动。音乐评论家勃拉兹称他是“操琴弓的魔术师”。歌德评价他“在琴弦上展现了火一样的灵魂”。李斯特大喊:“天啊,在这四根弦中包含桌多少苦难、痛苦和受到残害的生灵啊!”

  上帝创造天才的方式便这般独特和不可思议。

  命运对霍金同样十分残酷。17岁时,他考取了著名的牛津大学,21岁时,却患上了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医生说他至多只能活两年半。就像正要开放的花朵遭到严霜的打击,霍金的人生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如果他在命运面前软弱一下,对自己说“算了,反正一共只有两年半了”,就可能痛苦的生活,平庸的消失。但是,霍金心里想,反正就是一死,命运的能耐再大,最坏也不过如此。他对命运说:“随你的便吧。”他对自己说:“时间只有两年半,不算多,要努力做些有意义的事,让生命留下一点辉煌。”

  疾病不断地向他进攻。他的病情渐渐加重,肌肉一天天的萎缩下去,走路越来越不稳,连站也变得困难起来。为了与咄咄逼人的病魔斗争,他努力锻炼。他坚持靠自己的力量上楼。腿的力量弱了,他就用手拉着扶手 难地走上楼去。

  病情不断的加重。霍金终于站立不住,坐上了轮椅;他的手指失去了活动能力,十个手指中,只有两个还能活动。1984年,他说话已经相当困难,吐字不清,说几个词要花好长时间。1985年,他又得了肺炎,治疗时切开了气管,从此就再也没有发出声音,只能在心里讲话。后来,人们为他在轮椅上安装了一台电脑和语音合成器。他用仅有的两个完好的手指在键盘上敲出要说的词,组成相应的句子,经过语音合成器发出声音来。他就用这个办法,进行学术交流,做学术报告。

  命运带给霍金的苦难实在是太多了,是常人难以想象,难以忍受的。但命运在他顽强的挑战面前似乎退却了,一个两年半过去了,又几个两年半过去了,他还是坚强地活着。

  但霍金向命运的挑战,不仅仅是指它能活着,更是指它的创造。脚不行了,手不行了,嘴不行了,走路、吃饭、说话都要别人或机器帮忙,体重只有四十公斤。但是,他的大脑还很行。他让助手把资料摊在小桌上,一页页的阅读。他的身体一点也没有离开过轮椅,但是,他的思维却飞出了地球,飞出了太阳系,飞出了银河系,飞到了上百亿光年外的宇宙深处,飞向了神秘莫测的黑洞。他在大脑中想象着,论证着,推理着,计算着。他思考着宇宙从什么时候开始,时间有没有尽头。他发现了黑洞的蒸发性,推论出黑洞的大爆炸,他还建立了一种非常美的科学的宇宙模型。

  霍金成了伟大的天体物理学家。他写的科学著作《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风行世界,发行量达1000万册。他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成为只有像牛顿这样的大科学家才能跻身的卢卡逊数学讲座的教授。霍金不仅以他的成就征服了科学界,也以他顽强搏斗的精神征服了世界。他的事迹表明,人是可以向命运挑战的。

语文教案 篇3

  一、导入新课:

  由当今国际社会之动荡,谈及解决办法,再延伸至孟子的“仁政”思想,进入课题。

  二、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三、齐声朗读课文,自主翻译全文。

  四、解释下列词语:

  ①出,语人曰语:告诉

  ②天下恶乎定恶:何,怎么

  ③今夫天下之人牧牧:统治

  ④如有不嗜杀人者如:如果

  ⑤则天下皆引领而望之矣引:伸长

  五、解释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用法。

  ①卒

  A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同“猝”,突然

  B每得降卒必亲引问之士兵

  C初,鲁肃闻刘表卒死

  D卒岁之收,不过亩四石整个,全

  ②一

  A谁能一之统一

  B用心一也专一

  C一鼓作气第一次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一个

  E黄鹤一去不复返一经

  ③就

  A由水之就下也往

  B金就砺则利靠近

  C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D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登上

  六、分析简答:

  1、文章开头,孟子为什么说梁襄王不似人君?

  提示:说明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不好,因为靠近他,感觉没有一点国君的威严。

  2、梁襄王缺乏国君的威严表现何在?

  提示:表现在问话的突然,这说明他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

  3、既然梁襄王缺乏人君的气度,孟子还向他讲诉自己的“仁政”思想,这说明孟子有着怎样的个性?

  提示:说明孟子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有着坚韧执著的追求,决不放弃任何机会向君王们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

  4、说说孟子采用比喻说理的贴切性?

  提示: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实行“仁政”的效果之显著。

  七、再读课文,体会课文语言的生动性。

  提示:本文的比喻虽是假设,但具体可感,犹若真实的事情,关键在于其情境性很强。而油然作雨、沛然下雨、水之就下等词句,千百年来更是一直活在人们的口中。

  八、完成课后练习一,讨论:如今的国际社会,谁能一统天下?(正义的力量,人道的力量;霸权主义只能走向末路。)

  九、完成课后练习二。(综合本课所有通假字)

  ①卒然问曰卒同“猝”,突然。

  ②则苗浡然兴之矣浡同“勃”,生机盎然。

  ③由水之就下由同“犹”,就像。

  十、课外作业:

  1、熟读课文。

  2、阅读《文学读本》上选读的孟子文章。

语文教案 篇4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领会故事中的提示语,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1、读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争论的故事(读题),看了这题目,你想了解什么?

  (谁与谁争论?他们为什么争论?他们是怎么争论的?他们争论的结果是什么?)黑板上随机写:谁与谁?为什么?怎么?结果?还有这个故事揭示了什么道理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大家有这么多疑问,那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听听故事吧。课件出示背景图)

  2、学生自读。(这个故事有意思吗?想不想自己读一读?打开课文读读看)

  3、课文一共有十二个自然段,其中第十一节是一个删节号,我请这两组的同学轮流来读,每人读一个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提出剖这个字的读音。剖很难读,他读准了,请他带大家一齐来读一读。课件出示剖。齐读三遍,开火车读一组。找找看,这个剖字在文中哪一句话里呢?谁来读一读?)

  4、读了课文,来看看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教师随机板书: 无影无踪

  大雁

  煮 争论不休 烤

  (他们为大雁烤着吃还是还是煮着吃而争论不休)这就是故事的`主要内容。结果大雁飞走了。

  争论不休中的休字典上有这么几种意思(休:停止;休息;表示禁止或劝阻)你看在这儿应选第几个?争论不休是说什么?(还可以指什么?)

  三、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咱们来看看兄弟俩是怎么没完没了地争论的?再读读课文,把他们争论不休的话找出来。

  2、谁来读给大家听。请学生自由选择角色朗读。(你读谁的话?谁来读弟弟?)

  出示争论的这段话:

  哥哥说:我要是能把大雁射下来就煮着吃。弟弟说:再好的东西,一煮还有什么味道呢?依我看,只有用火烤才好吃,哥哥不以为然,大声争辩道:你这话不对,大雁就该煮了吃。烤了吃,烟熏火燎的,能有什么好味道?弟弟很不服气:鸭子不是可以烤了吃吗?皮香肉嫩,味道多美呀!为什么大雁就不行呢?

  3、学生评价,(你觉得他们读得怎样?说说你的理由)

  A、不以为然,大声争辩上加点

  学习不以为然(然:对;如此这样;然而)你认为不以为然应该是怎样的态度和样子?你能不能把不以为然的样子做给大家看看?你能读一读哥哥这句大声争辩的话吗?

  B、很不服气上加点

  他们把很不服气的语气读出来了吗?谁还想读一读?

  C、(出示去掉提示语的一段话)你看这儿的这段话,大家读一读,看看和我们刚才读的有什么不同?有了这些词,你门有什么感受?(再出示有提示语的这段话)(这些词语就提示了兄弟俩争论时的态度、说话的语气。你看一用提示语,我们就看出兄弟俩辩得多激烈呀。活灵活现地再现了当时兄弟俩争论的情景。恰当地运用提示语多重要啊。)

  D、谁还想来辩一辩?把哥哥与弟弟的争论语气读出来?请一学生,让他自己找一合作伙伴进行分角色朗读,再请一学生读旁白。

  评价

  4、他们这样争论不休,也不是个办法,所以就请过路的老人来评理

  得出的答案是:(课件出示)你们把大雁剖开,煮一半,烤一半,不就两全其美了吗?

  老人的话是什么意思,你明白吗?

  谁来做一回老人,说一说?

  但最终的结果是:大雁早已飞得无影无踪了。(板书:无影无踪)也就是飞得不见踪影了。

  5、想不想把这个故事表演出来?

  四人一组准备。想一想怎样才能把这个故事表演好?

  指导:要表现出争论的语气,老人的语气。如果再配上适当的动作就更好了。

  分组准备。选择一组表演,进行评价。

  6、学生讲故事

  同学们,我们刚才四人一组表演了这个故事,表演得很好,如果让你们一个人扮演三个角色,把这个故事讲出来,能不能讲好呢?

  每人准备两分钟,谁愿意来试一试?

  四、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把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的词归类)

  2、读

  3、这篇课文的生字有什么共同点?形声字:烤(换偏旁,注意不能多写一横)键(换偏旁)剖(换偏旁)

  4、其中这个赞写的时候要注意它的写法,这个字是上下结构,看一看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1、生字描红。

  2、摘抄本课的成语。

  不以为然,无影无踪 两全其美 烟熏火燎 聚精会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讲讲这个故事。

语文教案 篇5

  课题:《学会看病》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理解打蔫儿、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艰涩、忐忑不安等词语。

  2.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重、难点

  理解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感受母亲浓浓的爱子深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最近学过的几篇课文里所包含着的浓浓的父母之爱深深地打动着我们。我想用一首小诗来表达内心的感受,会背的同学可以轻轻跟老师一起背:《妈妈的爱》。

  (背完后)是啊,妈妈的爱是无私的,是无微不至的。可是有这样一位母亲,当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多年医生的妈妈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到底是怎么想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学会看病》这篇文章。(板书:学会看病,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准,读通。

  2.勾画词语。查阅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词。交流对词语的理解,师重点指导理解以下词语:

  喋喋不休:说话没完没了。

  按图索骥:照图上画的样子去寻找好马。本文是说照样子去做。

  忐忑不安:心神不定,心中不安。

  3.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4.理解内容,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同桌合作读课文,并勾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母亲情感的变化。

  后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师点拨,并指导朗读。

  1)既然我是母亲,就应该及早教会他看病、生怕自己回改变了主意、立刻心软了、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这些语言和心理的描写,反映出母亲内心的矛盾;爱和真情包含其间。儿子到医院后母亲很担心,后悔与自责。

  2)从他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我就后悔,我想、时间是艰涩的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心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体会母亲看似冷漠的言行,是为了尽到做母亲的责任,对孩子的未来负责,通过让儿子学习找医生看病,锻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三、说一说

  文中的母亲棉队生病的孩子并没有及时给孩子看病或送进医院,此时你对这位母亲一定有看法,请你说说吧。(全班交流)

  四、写一写

  请把文中的母亲与自己的父母比较一下,在自己生病的时候有什么不同。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话想对你的父母说呢?请写下来吧,回家拿给父母看看,看后请父母也写上几句。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叮嘱、准确、一幅画、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熟悉、教诲”,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造句。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

  4.学习发现与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养成读书时画出重点词句的习惯。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自学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杨桃实物或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水果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篇与杨桃有关的课文。(板书:画杨桃)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1.齐读课题。

  2.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1)谁画杨桃?

  (2)怎样画杨桃?

  (3)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4)作者为什么要写画杨桃这件事?

  二、初步感知,了解内容

  老师出示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2.利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提出来。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指读生字词。

  2.指读课文。

  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你理解了哪些新词意思?怎么理解的?(交流)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想当然:凭主观想象,认为事物应该是这样。联系课文内容,父亲经常叮嘱“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凭主观想象,画走了样。

  四、质疑

  提出不懂的问题。(常识性问题师生当堂解决。有关课文内容理解的问题师生梳理归纳。)

  五、布置作业

  l.熟记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由于老师的仔细观察,善于分析而找到了“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从而懂得看问题或做事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独立思考,善于从事物中得到启发,进行认真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2.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3.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作者在画杨桃时发生了什么事,其中包含着一个道理,究竟是什么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逐段深入理解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提问:

  (1)这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板书 是……就……不要)

  (2)“想当然”是什么意思?你能不能举个例子说说什么叫“想当然”?

  (3)指导朗读。

  2.学习第二至三自然段,指名读。

  提问:

  这两个自然段讲了什么?讨论:

  (1)第二自然段分为几层?

  (2)找一找哪几层是回答“我”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重点理解作者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

  ①老师根据桌上的杨桃讲解现在看到的杨桃就象五角星一样。

  ②出示投影片,一椭圆形带棱的杨桃。

  ③实物演示,让从不同角度看的学生说出自己看到的样子。(让学生亲自实践看一看从不同的角度看杨桃是什么样子,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

  ④说出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

  ⑤“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是否还有其他原因?结合父亲的话讲一讲什么是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这是通过提示,帮助学生理解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第二个原因。)

  让学生把两个原因结合起来讲。(再一次加深理解。)

  3.学习第四至六自然段

  默读第四至六自然段。

  (1)出示讨论题:

  ①开始同学们认为这幅画画得怎么样?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2)指导朗读,注意语气的变化。

  (3)用上“因为……所以……”说一说同学们的认识为什么发生了变化?(进一步明确学生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

  4.学习第七自然段,自由读这一自然段。

  提问:

  (l)老师的话里共有几句话?

  (2)前两句告诉了我们什么?

  (3)举例子说说怎么就叫角度不同,样子不一。(板书角度不同,样子不一。)

  (4)同一事物,当别人和自己看到的不同时,应该怎样做?

  (5)什么叫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什么,就是什么,不要受别人影响。)

  在逐句分析这一自然段的基础上,再读,并试着背诵。

  5.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齐读。

  提问:

  (1)老师和父亲的话哪些地方相似?

  (2)为什么说老师和父亲的话对我来说一生受用?(板书:一生受用)

  (3)父亲和老师所讲的画画上的事。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应当怎么做?(板书要……不要,是……就)

  谁能用“要……不要”说一句话?

  三、总结全文

  1.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先认为别人错了,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还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要实事求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做,能使我们每个人一生都得到好处,我们要牢记这个道理。

  2.齐读倒数第一、二自然段并试背诵。

  板书设计:

  5、画杨桃

  父亲: 是……就……

  老师: 角度不同 样子不一

  要……不要…… 是……就……

  我: 一生受用

  教案点评:

  这篇课文蕴含的道理深刻,和同学们的现实生活也很接近。这篇教学设计示例抓住这一特点,首先以实物导入新课,让学生也自己观察杨桃的外观,看看他们能不能有什么发现。继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在书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再读书,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第一课时做好了“读”的铺垫后,在第二课时教师步步设疑,引导学生更深的进入课文,去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整体说来,设计比较严谨,思路清晰,不过在第一课时设计的有些简单,学生书读的不透。

语文教案 篇7

  教材简析

  本次口语交际内容为“我喜欢的体育明星”,教材由文字和插图两个部分组成。文字部分先阐述了体育和体育的作用,然后说明优秀的运动员是体育和体育的化身,用辉煌的业绩诠释体育和体育,由此引出此次口语交际的主题——搜集一位你喜欢的体育明星的资料,把他的故事讲给别人听。最后提出此次口语交际的要求。插图是学生在一起交流的情境图。

  设计理念

  本课的设计以谈话为先导,以课件出示图片的形式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表达欲望,以组内交流和班级分享为互动平台,在口语交际过程中感受体育明星的高尚,并受到启迪和影响。

  教学目标

  1.搜集自己喜欢的一位体育明星的资料,能清楚、有条理地介绍发生在这位体育明星身上的事。

  2.能讲清自己喜欢这位体育明星的原因,并能说出他的事迹给自己怎样的启迪与教育。

  3.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感受和学习其他体育明星身上的高尚。

  教学重、难点

  按照本次口语交际要求,讲清楚喜欢体育明星的原因、受到的启迪与教育。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体育明星的事迹、图片等资料。

  2.教师准备图片、视频等相关的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话题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体育运动是全世界各族人民普遍喜爱的活动,也是促进世界各族人民友好交流的重要途径。当今世界体坛要定期举办大型体育比赛。如奥运会、世锦赛等。我们通过上、看电视收看体育比赛,认识了一些中外体育明星。今天,有几位体育明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你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和参加的比赛项目吗?

  2.创设情境。

  请同学们看老师播放的课件,看看有哪些体育明星,你能说出他们的姓名和参加的比赛项目吗?(播放8年北京奥运会上运动员夺金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认知,说己认识的体育明星、参加的比赛项目及取得的成绩。

  3.揭示话题。

  同学们认识的体育明星可真不少!这里面有你喜欢的体育明星吗?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自己喜欢的体育明星。(板书课题:我喜欢的体育明星)

  二、明确要求

  1.默读提示要求。

  请同学们默读课本第14页的内容,看看提示中对这次口语交际有什么要求。

  2.师生讨论,明确要求:

  (1)讲自己喜欢的体育明星的故事。

  (2)讲喜欢这位体育明星的原因。

  (3)讲这位体育明星的事迹给自己的启迪与教育。

  (板书:故事喜欢原因启迪和教育)

  三、分组交流

  课前,我们布置了任务,要求大家搜集你喜欢的体育明星的资料,把他的故事讲给老师和同学们听。现在,请4人为一组,把自己找到的体育明星的图片、资料和要介绍的内容在组内进行交流,并谈谈感受。组内交流的要求:

  1.每个小组的组长要安排好发言顺序,保证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

  2.如果有两人说的是同一位体育明星,可以把内容进行融合,为在全班交流做准备。

  3.在交流时,可以适时地出示自己搜集到的有关图片等,增强表达效果。

  4.每组推荐一位代表在全班交流。

  四、全班分享

  1.老师指名让各组代表介绍自己喜欢的体育明星。

  每组推荐一位同学上台发言,每人的发言控制在3分钟以内。

  老师与其他同学根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适时进行。

  (学生在说从明星故事中受到的启迪和教育时,教师要把握好学生的定位和尺度,不当的地方,及时指出。)

  2.评出两名优胜者。

  3.由其中一名同学再做一次完整介绍。

  预设:我喜欢的体育明星。(供)

  A蔽易钕不兜奶逵明星是刘翔。

  我最喜欢的体育明星是“飞人”刘翔,因为刘翔

  创造了太多的奇迹,为人争了光,为亚洲人争了光,为黄种人争了光。

  在刘翔小的时候,他接受跳高训练。进入体校后,教练在进行骨骼测试后,发现他成年后的身高无法保证他成为世界级的跳高运动员,而且他的小腿部肌肉结构十分特殊,韧带非常好,有无可限量的潜力和身体素质,不同于一般的亚洲男孩,这在体校男生中也是比较少见的。因次,在教练的建议下,1998年,刘翔开始转向跨栏训练。

  2年,刘翔打破了尘封24年之久的110米栏世界青年纪录。3年,他在世界田径锦标赛上获得一枚铜牌,就此进入世界顶尖级跨栏运动员的行列。在4年雅典奥运会上,刘翔在110米栏决赛中,完美地发挥了自己的技术优势,以近3米的优势率先冲过终点,并且以12秒91的成绩平了保持11年之久的世界记录。他是第一位在奥运会田径项目上获得金牌的男运动员。6年7月12日,在洛桑田径黄金联赛中,刘翔以12秒88的成绩打破了由科林·杰克逊保持了13年之久的世界记录。7年8月31日,在日本大版田径世锦赛上,以12秒95的成绩夺得冠军,成为集世界纪录、奥运会冠军、世锦赛冠军于一身的110米栏大满贯得主。

  8年北京奥运会上,刘翔因伤退赛。9年9月20日,在上海国际田径黄金大奖赛上,刘翔以13秒15的成绩获得110米栏亚军,这是他伤愈后的首次公开亮相参加比赛。9年10月25日,在第11届全国运动会110米栏比赛中,刘翔以13秒34的成绩夺得了他伤愈后的首个正式比赛的冠军,并实现了全运会三连冠。

  刘翔能在自己热爱的体育项目上,取得这样骄人的成绩,就是刻苦训练,顽强拼搏的.结果,特别8年北京奥运会因伤退赛后,能不受舆论所左右,安心疗伤,伤愈复出又取得这样的好成绩,他这种胜不骄,败不馁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今后,我无论做什么,都要以“飞人”刘翔为榜样,做到胜不骄,败不馁,持之以恒。

  B蔽易钕不兜奶逵明星是“体操王子”——李宁

  李宁1971年进入广西壮族自治区体操队,1980年被选入国家体操集训队。1981年在全国体操分区赛上(昆明赛区)获个人全能、鞍马、吊环、双杠、单杠5项冠军;1981年,在第1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获自由体操、鞍马、吊环冠军,团体第3名,全能第5名;1981年第21届世界体操锦标赛获团体第3名;1982年第6届世界杯体操锦标赛上,在男子全部7个个人项目中,获全能、自由体操、单杠、跳马、鞍马和吊环6项冠军,余下的双杠项目也获得了第3名。因此,成为世界体操史上至今唯一取得如此令人惊叹的好成绩的运动员。由于这个成绩只有获得全部7项个人金牌或包括全能在内的6项个人金牌再加个人单项的银牌两种情况才能打破这个记录,故李宁当年这个成绩不但空前,几乎也是绝后了,创造了世界体操史上的神话,从此被誉为“体操王子”。

  李宁独创的4个体操动作分别被国际体联命名为“吊环李宁摆上”“吊环李宁正吊”“鞍马李宁交叉”和“双杠李宁大回环”。

  李宁在17年的运动生涯里,共获得14个世界冠军,获得国内外重大体操比赛的金牌106枚。

  李宁1988年汉城奥运会后退役,进入了商界,以其姓名命名的“李宁牌”运动服装及健力宝饮料多次赞助各种体育运动,为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有“天才”“神童”“体操界的巨人”“王牌”“体操王子”等美誉,是体操界少有的获得此类荣誉的运动员。

  我们应该学习李宁对技术精益求精,勇于创新,顽强拼搏的和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的优秀品质。

  五、迁移

  体育明星身上都有着坚持不懈、不畏艰难、敢于拼搏等。很多人身上也都有这种,下面来说说我们身边的人吧。

  学生可以尽情畅谈自己的感受,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把明星身上的坚强、持之以恒的与自己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说,而不能只把得到的启示、教育落在口头上。

  六、拓展延伸

  搜集的有关体育明星的资料、图片,办一期手抄报。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的

  1、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在诵读吟味中体会诗歌意蕴的特点。

  3、学习诗人精妙的构思,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2、难点: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1、赏读结合,揣摩诗歌的意蕴、风格及写作技巧。

  2、诵读—讨论—质疑—答难—领悟。

  ◆媒体设计

  拟采用屏幕投影的方式,准备与诗歌内容相近的风景图片及相关的诗词、资料,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并扩大课堂的容量。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诗三百》到堪称百世之师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从刚健清新的汉魏乐府,到多彩多姿的南北朝民歌,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可以说是一个顶峰,出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等一批大师,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两河并流。今天我们选读三首唐诗。

  二、解题

  我国的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今天我们学习的《山居秋暝》和《登高》分别是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越中览古》是绝句。

  三、研习课文

  1、理清文意,整体把握

  ①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文下注解与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②背诵全诗,理清文意,整体感知。

  2、具体研习

  ①学习《山居秋暝》。

  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

  明确: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B、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王孙”意,文下注释中已经明确,学生可据此回答。诗人着力描绘的诗情画意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泉水、青松、翠竹、青莲正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其中人的无忧无虑的生活,正反映了诗人想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侧面反衬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面对这个称心的世外桃源,诗人情不自禁地想留在山中,想归隐了。

  ②学习《越中览古》。

  A、试回想以前学习的绝句,本诗在结构上与以前学过的绝句,有何不同?诵读时应注意些什么?

  明确:一般的绝句,一、二句为一组,或写景或叙事,三、四句为一组,或议论或抒情,用现代汉语的方式去划分层次的话,一般是一、二句为一层,三、四句为一层,而这首诗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 到反面,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在诵读时,本诗二、三句间的停顿宜短一结。最后一句,“只今惟有”四字要重读,其后应作一顿,然后徐徐吐出“鹧鸪飞”三字,以示其中含无限感慨之意。读完这句后应当继续沉浸在诗的境界里一小会儿,再作结束表示。

  B、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他感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试述作者选取的两个镜头。

  明确:李白选取的不是斗争的漫长过程当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朝的两个镜头。

  镜头一:战士凯旋,大家都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胜归来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出来。

  镜头二:越王回宫,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样的美人,就站在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都城中到处都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

  ③学习《登高》

  A、请同学们反复诵读,注意语速的缓急、语音的轻重及句子的停顿,并体会整首诗的意境。

  明确:首联写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特点,读时节奏感要强,注意表现整个画面的气氛。颔联写远望所见,要读得气势开阔,有包容宇宙之意,“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二语要一气读出,“木”“江”二字要适当延长,有余韵。颈联上句写长年飘泊之苦,“悲”“常”二字要重读;下句写老病孤愁,“病”“独”二字要重读,以加重悲苦情绪。这一联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状况,由沉吟往事说到今日登高之举,基调是沉重的,宜缓缓读出。尾联“艰难苦恨”一语紧承上联,而后以白发增多、酒杯新停轻轻结住全诗,含无限凄凉意于言外,应读得更加缓慢、沉重,让听者仔细体味诗人此刻百感交集的心态。

  B、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整体感知了三首诗的内容,初步理解了三首诗的意境,这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

  四、布置作业

  1、借助练习一的诵读提示,熟练背诵三首诗。

  2、思考讨论练习二中的第1题及练习三。

  3、找李白的另一首怀古诗《苏台览古》细细品读,与《越中览古》作一比较。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及背诵情况

  二、欣赏品味

  1、《山居秋暝》

  王维诗中有画,试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两句为例,说说他画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2、《越中览古》

  试析对比手法在诗中的`作用。

  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另一幅是宫女们个个打扮成花一般的美人儿,在宫殿里恣情欢乐。这表明越王勾践已经把昔日的屈辱和苦难忘得一干二净,而完全陶醉在胜利的喜悦之中。这样做的结果必然使胜利化为乌有——“只今惟有鹧鸪飞”,就是证明。如此强烈的对比是很能发人深思的。

  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

  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前三句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

  3、《登高》

  重点讨论情景交融的特点。(略)

  三、课堂训练

  简析李白的另一首怀古诗《苏台览古》,分析两者,比较手法运用的异同。

  此两诗都是览古之作,主题相同,题材近似,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结句写今日之荒凉抹杀之,转出主题。苏台一首则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显出昔盛今衰之感,所以其表现手段又各自不同,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诗人变化多端的艺术技巧。

  四、课堂总结

  我们学习的这几首诗,千百年来,传诵不绝。对这些文学珍品,课后只要反复细读,还会吸收更多的艺术营养。涵咏于其优美的文句之中,还会有新的感受。

  五、布置作业

  试写一首绝句,题目自拟,可以不管平仄,但读来要有一点诗意。

  《蜀相》《石头城》《锦瑟》《书愤》《临安春雨初霁》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要求:

  1、学习“看”的同义词和近义词,学生积累同义词和近义词。

  2、诵读和熟记12个词汇。

  3、用钢笔描红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

  4、学会大胆、合理地进行想象和连贯表达意思。

  5、学写毛笔字。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教学第一部分。

  (1)创设情境。

  (2)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比较用“看”和“紧盯”哪个更好。

  (3)让学生通过比较说出什么情况下用“看”,什么情况下用“紧盯”,并得出在这种情况下应该用“紧盯”的结论。

  (4)学生读出题中所列的“看”的同义词、近义词。

  2、教学第二部分。

  (1)鼓励学生想想还有哪些和“看”意义相近的词,然后说出来,看谁说得多。

  (2)让学生思考并说出各个词的适用场合。

  (3)要求学生说出几个使用所列词语的完整句子,体会这些词在句中的'作用和好处。

  3、教学第三部分。

  (1)让学生读题中的五个词,进一步了解它们的意思,辨别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2)让学生仔细阅读五个句子,尝试在空白处填上最恰当的词语。

  (3)教师评议,看词语填得是否贴切、生动、准确、通顺。

  4、教学第四部分。

  (1)学生读八个成语。

  (2)教师指出这些词中都含有“看”的字眼,让学生在词中找找看,拿不准的可以查查字典。

  (3) 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答案。

  二、教学第二题

  1、诵读词语。

  (1) 出示词语,请同学自由认读。

  (2)全班交流,教师,指导谁准字音。

  (3) 同桌讨论每条成语的大概意思。

  (4) 学生练说这些成语的意思。

  (5)通过读讲成语故事,引导学生学习查成成语词典。

  2、积累反馈。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并认识其对清朝封建统治者残酷摧残人才的痛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强烈愿望。

  2、理解文言词语“以”、“则”、“之”、“其”、“夭”、“病”、“泣”、“顺”。

  3、理解本文内容,体会其“托物言志”的特点。

  教学重点

  理解文言词语,疏通文句,理解“托物言志”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和文章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清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先驱者龚自珍有一首诗几乎人人能背诵,这就是《己亥杂诗》。大家能不能齐声背一背这首诗?

  龚自珍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哀痛和呐喊?因为迫切要求改良的龚自珍对政治腐败的清朝封建统治者禁锢思想、扼杀人才的现实极其不满。正如他在《乙丙之际著议第九》里所说:“才士与才民出,则百不才督之、缚之以至于戮之。”“戮其能忧心,能愤心,能思虑心,能作为心,能有廉耻心,能无渣滓心。”一句话,就是扼杀忧国忧民之心,扼杀礼义廉耻之心,扼杀改革发展之心。针对这种现实,龚自珍写了一篇艺术性很强的小品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病梅馆记》。

  (板书:病梅馆记)

  二、学习新课

  1、解题

  [教法]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作者、作品和题目。

  [要求]学生明确以下五点:

  ①作者的生卒朝代——清代后期。

  ②作者的姓名字号——龚自珍,字(s)人,号定(n)。

  ③对作者的定评——思想家、文学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先驱。

  ④作者的作品和文集——《龚自珍全集》。

  ⑤题目——“记”标明文体是小品文或随笔。

  2、预读

  [教法]两名学生一人读前一段,一人读后一段,要朗读。

  [要求]两名学生读的同时,其他学生看课文,并用铅笔划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3、释译

  [教法]①采用学生提疑,学生解疑的方法解决课文中学生不懂的一些问题。

  ②老师提疑并引导学生解释、翻译、理解一些语句。

  ③全文疏理完毕后,学生齐读课文一遍。

  [要求]重点弄清以下内容。

  (1)结合句子理解“以”、“则”、“之”、“其”四个虚词。

  (2)结合句子理解“夭”、“病”、“泣”、“顺”四个活用的实词。

  (3)结合课文释译以下九个句子:

  ①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

  ②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

  ③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④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⑤斫其正,养其旁条

  ⑥既泣之三日

  ⑦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⑧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⑨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4、理解

  [教法]设疑提问,启发谈话为主。

  [要求]①逐段理解文章的表层内容。

  ②在《己亥杂诗》与课文的对比中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

  【设问1】课文第一段中有一句话这样说:“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这里的“此”指代什么内容?请用课文原句回答。

  ——“而江浙之梅皆病。”

  [按]学生如不能准确回答,教师可引导学生认识此句前冒号的作用,并明确:冒号表示对上文的总结,说明文人画士的“孤癖之隐”所造成的恶果是“鬻梅者”以“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来赚大钱,而这种摧残梅花的恶劣行径,就必然导致了“江浙之梅皆病”的恶果。

  (板书:斫养删夭锄遏)

  【设问2】为什么有人会将文人画士的“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让其赚大钱呢?文人画士的“孤癖之隐”是什么?请作最简要的回答。

  ——因为

  文人画士喜欢“夭梅病梅”却不敢“明诏大号”地用此时尚去“绳”天下之梅,而“蠢蠢求钱之民”却不能想到这一点。文人画士的“孤癖之隐”概括起来就是:以“夭梅病梅”为时尚,并想以此来“绳”天下之梅,而“蠢蠢求钱之民”却不能想到这一点。文人画士的“孤癖之隐”概括起来就是:以“夭梅病梅”为时尚,并想以此来“绳”天下之梅。

  (板书:绳夭病)

  [按]此句旨在引导学生理解“此文人画士……以其智力为也”两句意思,教师在引导学生作答的同时,让学生明确:“江浙之梅皆病”恶果的产生是由于“鬻梅者”制造病梅“以求重价”的行为所致,而“鬻梅者”制造病梅的原因则是由于文人画士的偏嗜病梅——这就是病梅产生的社会根源。

  【设问3】“文人画士心知其意”中的“其意”怎么理解?文中有没有具体的内容?

  ——它的,它们的。文中有具体的内容,如:“或曰:……密则无态。”

  “或”字怎么解释?谁能对此作大胆的推测?

  ——有的人。可能是一般人,也可能是居高位者,甚至是统治者。不然何以使文人画士“心知其意”并以之为尚?

  [按]通过此问必须启发学生明确:封建统治者的品梅标准或说是“孤癖之隐才是产生江浙之梅皆病”的根本原因。显见,作者的`影射对象之所在。

  【设问4】面对“江浙之梅皆病”的社会现象,作者的表现是什么?请用三个字来概括,看谁说的准确?

  ——泣疗贮(板书)

  [按]此问学生如不能准确回答,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辨析筛选的方法选出上述三个字,并明确:此三字乃作者同情梅、疗救梅、保护梅的行动和决心,其行其志令人称许。

  从文中看,作者疗梅的具体办法是什么?

  ——纵、顺、毁、解、复、全(板书)

  【设问5】纵观全文,我们可以看出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记病梅馆的?

  ——一是社会方面对梅的摧残、扭曲;一是作者对梅的哀痛、疗救。这正是全文的基本内容。(板书:社会作者)

  【设问6】作者仅仅是为写梅而写梅的吗?

  ——以梅喻人,托物言志(板书)

  [按]此问旨在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教师可引导学生明确:文中梅的遭遇正是清朝封建专制统治下人才的遭遇;作者对梅的态度,正是作者对人才的态度;作者对造成梅的病态的痛斥,正是作者对封建统治阶级摧残人才、扼杀人才罪行的痛斥;作者要求恢复梅的本性,保全梅的自然健康形态,正是作者要求个性解放“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迫切心情。

  【设问7】正因为作者以梅喻人,托物言志,所以文中对梅的感情实际上是对人的感情,在“记”的同时,又有饱含感情的抒情性句子,请找出来。

  ——①“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②“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按]读此两句意在体会抒情句的特点,并由此引导学生联想到作者的《己亥杂诗》,并在课堂上吟诵该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最后教师强调:课文和诗表达了相近的主题,这就是作者对清朝统治者残酷摧残压抑人才的愤慨痛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强烈愿望。

  三、课堂小结

  这一节我们通过课文的学习,重点学习了四个虚词、四个实词,理解了本文“以梅喻人”“托物言志”的特点,并学习了一种读书方法,这就是我的在第一段的学习中所采用的“执果索因”阅读法,希望大家下去能逐渐地掌握它,运用它。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并将本课所学的虚词、实词整理在笔记本上。

  2、思考并完成课后一、二、三各题。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1-09

语文的教案08-05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4-02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4-05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诗经教案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