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班会教案>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调查报告

心理健康的调查报告

时间:2024-05-13 11:03:29 心理健康 我要投稿

心理健康的调查报告

  在人们素养不断提高的今天,报告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一听到写报告就拖延症懒癌齐复发?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心理健康的调查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心理健康的调查报告

心理健康的调查报告1

一、调查目的

  一个健康的孩子,既是一个身体健全的孩子,也是一个愉快、主动、大胆、自信、乐于交往、不怕困难的孩子。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许多家长关注的是孩子体格、智力的发展、知识技能的掌握,却忽视孩子心理的需求。孰不知,幼儿期是一个心理发展最为迅速、最为重要的时期,而幼儿的情绪对幼儿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然而,在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弱的小小班,幼儿的情绪极不稳定;哭闹是部分小小班幼儿表达自己的一种语言,哭闹行为时有发生。哭闹不仅影响孩子个体身心健康的发展,还扰乱了集体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为了了解孩子发生哭闹行为的心理因素,对针下药,以采取应对策略,引导幼儿拥有积极、愉快的情绪,促进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特对本班30名幼儿进行追踪调查、研究。

  二、调查对象

  明水中心幼儿园小小班30名幼儿

  三、调查内容

  明水中心幼儿园小小班幼儿不愿入园心理分析

  四、调查方法

  1、问卷法:设制家长问卷,了解孩子在家的情绪表现。

  2、观察法:设制观察、记录、统计表,以记录孩子情绪状况。

  3、行动研究法:实施一定的教育措施,稳定幼儿的情绪,以探究孩子哭闹的心理因素,引导幼儿拥有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

  调查报告观察内容

  调查时间:

  观察内容:

  幼儿园小小班不愿入园心理调查报告

  一、调查的过程与方法: 1、问卷法:设制家长问卷,了解孩子在家的情绪表现。

  2、观察法:设制观察、记录、统计表,以记录孩子情绪状况。

  3、行动研究法:实施一定的.教育措施,稳定幼儿的情绪,以探究孩子哭闹的心理因素,引导幼儿拥有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

  二、调查内容:

  现在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六个大人一个孩子,以至于现在的孩 子都比较娇惯,孩子上幼儿园更是姥姥姥爷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块送,孩子刚离开家庭步入社会,需要一个适应期,刚上小小班孩子是不愿入幼儿园的,针对这个问题我调查了一下小小班孩子不愿入园的调查报告。

  【调查分析】

  入园是幼儿从家庭迈向社会的第一步,也是幼儿适应社会生活的关键一步。个体适应新环境需要一个过程,幼儿由于身心稚嫩、适应能力差,初入园时往往出现适应困难的现象。

  【调查反思】 1、原有“情感断乳”,造成幼儿心理的不安全

  案例:哭闹是孩子入园初期最典型的行为表现,一般孩子劝慰后,能回到自己的座位。而任铭小朋友无论教师如何劝慰,就是寸步不离教师;只有待在教师的怀里,他的情绪才是最稳定的。以致影响集体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反思:孩子自出生起,与父母、与周围环境朝夕相处,建立起牢固的依恋情感,这种依恋情感构筑了孩子安全感的基础。入园初期,陌生的环境、

  陌生的面孔、陌生的一切使孩子置身于陌生之中。陌生带来了恐惧,恐惧造成了情绪的不安。幼儿面临着依恋对象 “情感断乳”的心理冲击,陷入极度的分离焦虑之中。孩子失去了那份安全感。教师怀里成了孩子临时的港湾,寸步不离,唯恐失去。

  另一方面,多数孩子已习惯家中“焦点式”人物,进入幼儿园后,“小皇帝”的位置难以维持,一些孩子不免有失落感;教师稍不留神就会挫伤孩子敏感的心灵,孩子常常是情感失落,情绪低落。

  2、集体规则约束,造成幼儿心理的不适应

  案例:小小班新生入园后,个子矮小、动作灵活的黄馨悦是教师特别关注的对象。因为她喜欢随便乱跑。入厕后,整队发现少了一人,原来她一人留在水池边玩水;全班孩子吃早点时,她的小椅子是空的,结果是坐在娃娃家里玩电话;做完早操后,又不见她的身影,原来是跟着别的班级队伍进了他班教室。很庆幸,自由的她入园后情绪很稳定,可到学期中旬,别的孩子的情绪趋于稳定时,她却哭着闹着不愿上幼儿园。以致家长对教师的教育产生误解。

  反思:入园前,孩子在家往往会形成一些特殊的生活习惯。就睡觉而言,有的晚睡晚起;有的不睡午觉;有的要成人陪伴;有的有特殊的习惯伴随:吮吸手指、含奶嘴、捏耳朵方能入睡。吃饭更是花样多多:成人喂、边玩边吃、边哄边吃幼儿在家通常是宽松而随意的,想吃就吃,想睡就睡,想玩就玩。既没有内容的规定,又没有时间的限制。入园后,孩子旧有的习惯难以实现,幼儿神经系统固有的动力定型被限制、被中止,导致孩子心理的不适应,情绪的不稳定。相对而言,幼儿园生活显得有目的、有组织,其间还必须遵守相应的常规要求,如:独立吃饭,集体活动时不

  可以自由散漫、到处乱跑,安静午睡等等,对黄馨悦这样的幼儿来说,行为举止一旦受约束,他们就会感到不自在;以致心理不适应,并以哭闹行为来抗争。

  3、教师的态度,造成幼儿心理的伤害

  案例:胡天元是个天真活泼的孩子,很快适应集体的生活。乐于交往,随着教育活动的加深,孩子的常规逐步形成;参加集体活动的意识、能力大大提高,从没有哭闹行为的发生。可临近学期末,孩子却拒绝上幼儿园。即使勉强留在幼儿园,其情绪也极不稳定,时而哭闹、时而攻击同伴以宣泄自己不满情绪。经调查得知:那天该幼儿带零食来吃,代班教师非常严厉地训斥了他,以致当时该幼儿并哭闹不止。孩子拒绝来园的这种状况竟维持了一个多月。

  反思:暂且不说“带零食来园”是不是错误行为,即使是错误行为,而幼儿的错误行为很少属于行为问题;并不像教师想象的那么严重。导致幼儿错误行为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因幼儿好奇想探索引起的;有的因幼儿有意注意差,神经兴奋过程强于抑制过程,不能很好控制自己的造成的;有的为了引起教师、同伴的重视故意而为;有的为了宣泄心理的压力因此教师要深入了解幼儿错误行为的原因,区别对待。不能一味粗暴制止和惩罚,而因心平气和地对待幼儿,了解孩子为什么会带零食,是自己吃?给同伴吃?在没弄清的状况下,武断将此归纳成错误行为,并以粗暴的态度对待孩子。孩子或许认为自己没错就被教师无故训斥,这种委屈、恐惧,小小班的幼儿心理无法接受,唯以拒绝来园,拒绝见到这位教师来缓解内心的压力。若不能顺应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的行为表现并是哭闹。可见,教师对待孩子的态度,对小小班孩子心理的影响非常重要。

  

心理健康的调查报告2

  随着社会的进步,心理健康已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科学研究证明,女性在生理、心理上均与男性有着较大的差异,比较容易出现体内分泌代谢异常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更易出现比较明显的不良心理反应。金坛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大队现有女队员53名,其中已婚队员32名,未婚21名。因工作的特殊性,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女队员心理健康现状

  由于城管工作的特殊性质,城管队员长期面对一些弱势群体,他们的工作往往不被大众理解。加上某些媒体对个别城管工作的负面报道,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城管的误解和偏见。而在这些队员回到家中后,他们还需要处理婆媳关系、夫妻关系和邻里关系等家庭问题,这使得他们内心充满了烦恼和不满。然而,由于缺乏合适的倾诉对象和发泄渠道,他们无法有效地排解自己的情绪。有些队员甚至对外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城管工作。调查结果显示,女性城管队员普遍存在烦恼、多疑、焦虑和消极怠工等不良情绪。

  二、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职业的压力

  女交警队员每天都在外面巡逻,遭受到了很多的冷言冷语,不仅她们自己被人骂,甚至连她们的家人、亲朋好友也受到了指责。因为无法发泄气愤,她们回到家中时常会情绪激动,感到心烦气闷。有75%的女队员表示,工作压力导致她们无名火大,进而对家庭关系产生负面影响。另外,85%的队员表示,回到家后她们不愿做任何事情,有时甚至不想说话,但是她们还是要承担家务和照顾子女的责任,这使得她们时常感到焦虑和烦躁。女城管队员每天都在外面巡查工作,她们经常面对外界给予的冷言冷语,不仅自己遭受了指责,甚至连自己的家人、亲朋好友也被牵连其中。由于无法宣泄内心的气愤,她们回到家中时常会变得易怒,感到心烦气闷。有75%的女队员表示,工作上的压力导致她们情绪无法控制,进而对家庭关系造成了紧张。另外,85%的队员表示,回到家后她们不想做任何事情,有时甚至不愿开口说话,但是她们仍然需要照顾家务和孩子,这让她们经常感到焦虑和不安。

  2、社会的压力

  虽然城管女队员不是全部都要像男队员那样冲锋陷阵的,但是女城管队员面对的大部分都是人们口中的“弱势”特别是城管女子中队的、二、四中队的女队员,几乎是天天都会和管理对象产生争执。这时的言论导向几乎是一面倒的,许多人会认为城管队员在欺负群众。有的甚至辱骂城管女队员,无形中给城管女队员增加了心理压力。媒体的舆论对个别不文明城管的报道和民众对城管的逆的心理。

  有45%的女队员表示,每当看到网络或者报纸上那些对城管的评价都觉得非常的气愤,很窝火,心情非常不好。由此造成回到家中都有“火”,一点点小的事都能引起一场大的家庭战争。

  3、自身的压力

  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讨论。首先是家庭压力的原因,包括夫妻冲突或离异、家庭成员之间关系不和谐、代际矛盾冲突、亲属的生老病死或意外事故、家庭贫困、个人自身遭遇疾病或失恋等等。另一方面,个人认知偏差、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的片面性也会导致自我精神压力的产生。

  所有的队员都表示,由于家庭中的摩擦、意外而心情不好,焦虑、发脾气是常有的,但是仅仅认为这是自己的脾气不好,并没有认为这是一种心理不健康的表现。12%的队员表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同时,因为激烈的社会竞争自己有强大的心理压力,喜欢和其他家庭作比较,不想被落在后面,发现别的家庭在某一方面优于自己的家庭而自己有认为没有能力赶上别人时,就会由羡慕导致妒忌心理的产生,同时还造成了普遍的心理焦虑。

  三、针对女队员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针对目前我们女队员在调查报告中体现出来的问题,主要的对此是调减压力,降压减负。

  (一)如何的调减压力?

  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欲望使之不走向贪得无厌。心理学研究表明,具有物质主义倾向的人更容易陷入忧郁和焦虑之中,更难感到幸福和快乐。所谓“有容乃大,无欲则刚”,这里的无欲是指无贪欲而非毫无欲望。适度的欲望是持续前进的动力,但膨胀的.物欲、名欲和等则可能导致毁灭。知不足,我们才会改革、创造、学习、提高;知足,我们才会在不断的改革中、创造中、学习和提高中,享受应有的幸福与快乐,使身心的健康可以持续。上帝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人疯狂,知足者常乐,常乐者是不会疯狂的,因为享受天年者是不会自取灭亡的。

  要学习自我排忧解愁。古人云:“忍泣者易衰,忍忧者易伤”。忍字心上插把刀,对身心健康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有了忧愁要沟通、有了困惑要交流,不要凡事都忍耐着,直至忍忧成疾。自我渲泄,一吐为快,可以减轻内心的压力。面对压力,既要学会有坚持,因为有时的再坚持一下,就到达了胜利的彼岸;也要学会有妥协,因为有时是“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自我排遣不是消极地“一醉解千愁”,而是主动地“退一步海阔天高”。在前进的征途中,既要坚信前途光明,又要准备走曲路的道路。

  要学会自我担当也要学会自我放下。佛教教人要“舍得”认为舍得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大智慧,争名于朝。弄得自己一天到晚紧紧张张,神经兮兮的,食不甘味、焦心劳神,拿得起也放得下的人。是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是能够从容应对各种压力、活出人生精彩的人,看得破“不是说对什么都抱无所谓的态度”而是说懂得顺其自然,顺应潮流,顺应规律,不存非分之想。

  通过积极的学习和修炼,我们可以有效地调减个体的压力。尽管面对相同的压力,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的感受,有些人会觉得压力巨大,而有些人则觉得它不过是小菜一碟。因此,提升自身素质、通过自我学习来应对压力并减轻由压力引起的不良心理、生理和行为反应,是我们队员维持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径。

  要学习修炼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要培养竞争合作观念,减少竞争敌意,适当减轻工作量,删繁就简,劳逸结合,活动笑神经,放松紧绷的脸;要学习放松而不压制自己的各种情绪,不要生闷气,要以开放、乐观、达观的心态与人交流沟通。

  (二)如何降压减负?

  要选择正确的减压方式。要学会自我安慰、自我解脱。第一建立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学会灵活处理和协调夫妻、婆媳等家庭关系,家庭成员相互理解支持,相互信任,遇到困难可以与家人一起商量解决,给自己创造一个轻松的生活环境。

  第二,我们需要以理性的态度面对成败,不要过分苛求自己,也不要对生活寄予过高、过急和不切实际的期望。

  第三,要养成经常和家人、朋友、邻里沟通的习惯。当内心有了烦恼、痛苦和不满时,可以很容易的找到一个合适的情感倾诉对象来倾诉和宣泄。

心理健康的调查报告3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生产的发展,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有16.79%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高中生占15.76%,而且这个比例正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出一种直线上升的攀升趋势。针对如此严峻的教育形势,为了切实有效的推进素质教育,国家教育部明确规定:“中等及其以上发达地区的城市,条件具备的学校必须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检验学校素质教育达标的重要指标。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校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规划指导下,正式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了正规教学计划之中。为了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因材施教”,我校心理咨询室面向我校学生进行了一次《学生心理素质调查》,旨在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以后的心理档案建设和某些课题研究以及教育教学提供真实有效的参考资料。

  1.研究方法

  1.1 被试抽样

  为了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可靠,这次调查采取了分层抽样与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式。在调查学生中抽取一个班级40名学生(男25,女15)作为一个随机大样本,然后再在其余的5个班级中每个随机抽取10名学生(男女各5名)。抽样群体年龄分布在15---16、17这一学龄中期阶段(调查学生共248名,抽样比例为37.5%)。

  1.2实施调查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40份,并附指导语,被试做完后将答题卷交回主试老师。回收有效答卷215份,有效率为73%。

  1.3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内容涉及心理适应、人际交往、自我意识、意志品质、情绪、人格等多方面社会问题,各题附设四个答案(有的为两个),受试选择最切合自己的一项作为答案。调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为学生个人背景调查;第二个部分为心理健康分项调查;第三部分为学生个项问题自由调查。

  1.4数据处理

  本次调查所获数据采取百分统计法,并由SPSS 10.0 for Windows进行处理分析。

  2.调查结果及其具体分析

  2.1总体理论界定及评价

  根据目前我国学制的具体划分,初中生大致处于学龄中期(15、16、17岁),在这个时期,个体将完成从不成熟到成熟的重要转变。其间,由于个体生理发育的超前成熟与心理滞后成熟之间的矛盾,使得这个时期既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同时又充满着各种心理矛盾和冲突。正如日本大西诚一郎在他的《中学生的心理与教育》一书中指出,少年期“在人生中起着特殊作用,处于特殊地位,存在着特殊的问题。”

  如不对这些特殊问题及时进行心理保健,就会出现适应不良和心理疾病,这对他们今后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按照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艾瑞克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学龄中期青少年心理上正处于勤奋进取与自贬自卑二者之间,如果发展顺利,则将成功塑造具有学术、做事、诗人的基本能力;如果发展出现障碍,则将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满失败感。由此可见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

  对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朱智贤教授曾概括为“过渡期,是从儿童期(幼稚期)向青年期(成熟期)过渡的时期,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的时期。”至于这一评价是否符合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将从下面的具体分析中找寻到答案。

  2.2具体分析

  2.2.1环境适应

  适应能力是人的一种综合心理特征,是人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目前竞争与挑战已成为整个社会的生存运作机制。一个人只有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才能在未来的生活中游刃有余,适应快节奏的生活工作方式,才能泰然面对各种突发事件,并迅速摆脱困境,发挥自己应有的能力水平;而适应力差的人,只有慌乱,不知所措,最终因与时代的不合拍而落伍,甚至“被淘汰”。调查显示,中学生因为身心条件的限制,在环境适应问题上,不可能做到我们期望的那样闪电式的“断乳”,70%的同学表示能慢慢地适应新的环境,只有5%的同学表现出了“强烈的抵制情绪”。对于新鲜事物,他们表现出了极强的好奇,并对其发展抱有坚定的信心。

  2.2.2人际交往

  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感情的联系过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鼓舞人的精神,培养其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社会价值感,增进社会适应能力,形成乐观的人生价值观,使个性健康得到保证;反之,不良的人际关系及交往障碍则会影响人的心理的健康发展。随着交往面的扩大和心理的成熟,中学生有着强烈的了解他人和被他人了解的欲望,渴望拥有一份平淡而真诚的友情。

  资料显示,除了70%的同学认识到升入高中后知识学习质与量的巨大变化之外,还有21.25%的同学也认同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在处理朋友关系上,数据显示大多数同学都十分的理性,比如87.5%的同学“能够虚心的接受朋友在公共场合所指出的自己的不足”;在交往原则上,有85%的同学选择了“平等、相互尊重”,可见现时代的青少年已经开始有了独立、民主倾向的社会态度,而这正是后儿童期的发展任务。

  2.2.3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又称自我,是指人们在自己意识中觉察到自己的那个心理过程或意识过程。自我意识的发展在成长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任务。到了青春期,人的自我越来越完善,自我调节的系统越来越发展,青少年从而开始注重分析自己的`个性,关心自己个性的优缺点,对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表现得非常敏感。他们渴望自治、自理,希求能得到周围环境的认可和尊重,并建立起新型的人际关系,走向社会。调查显示,初中生在自我意识上最大的问题就是同一性危机,即理性的自我与现实自我的不相符所引发的心理冲突。

  高一新生正是一个多梦的群体,他们对自己、对未来都作了理想化的设计,但现实中又由于自身的身心特点、成长任务、独立状况、问题解决的行为能力等因素的不完全具备,又常让他们感到挫折、失败的威胁,从而引发悲观失望等消极情绪,导致心理失常。在自我认识问题上,65%的同学认为很清晰,29.4%的同学认为较模糊。

  2.2.4意志品质

  意志是人们为达到既定目标,自觉地去克服困难,不断地调节个人行动的一种心理过程。意志是一个人事业成败的重要条件,是其心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一个意志坚强的人锲而不舍、兢兢业业,始终如一地敬业奋斗,就能建功立业;反之,意志薄弱的人,哪怕IQ再高,是很难有较大作为的。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关键期,意志品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未来,这具体表现在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韧性等品质方面。

  这次调查,显示学生在意志品质方面的认识及发展比较理想。比如, “当你面临重要抉择时”,65%的同学选择了“果断抉择”;“当你面临重要抉择时,你会。这些都显示了初中生良好的个人品质及自控能力。

  2.2.5情绪

  情绪是指个体受到某种刺激所产生的一种身心激动状态。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绪情感作为人的精神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心理卫生和社会实践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功能。一个人心理是否正常,衡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情绪。大量的事实所证明:当个体长期处于过强不良情绪状态时,可干扰和分散注意力,影响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形成思维僵滞,记忆力下降。由于心理状态不佳,意识范围狭窄,心理反应过于敏感或迟钝,势必会降低学习、工作效率,影响正当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

  当前,我国中学生的学习压力普遍偏重:过多的课业负担、激烈的考试竞争、家长老师的殷切期望等都无形的给学生情感上加了一道厚厚的闸门。他们感到一些合理的情绪无法得到正常的宣泄,渴望与师长进行心灵的交流,而外加的压力又迫使他们假扮“成熟”、顺从。难怪38.75%的同学感到“焦虑太多”;35%的同学感到“孤寂”,当这一切得不到解决的时候,他们也只选择“静坐”(56.25%)、“发怒”(33.75%),而少有人(3.75%)选择适当的移情。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2.2.6人格

  心理学上的人格是个体在对人对己及一切环境中的事物时所显示的异于别人的性格。中学生由于知识学习的增强,知识面的扩大,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上逐渐趋于成熟,他们能够较好的理解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理解人与人之间的权利与义务等深层次问题。

  3.存在问题及结论

  根据本次调查所获资料分析的结果表明,我校高一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以下特点:

  3.1学生心理成长过程中交织着复杂的矛盾关系,如:

  3.1.1学生与学校、家庭、社会之间存在不适应,环境适应力较差。

  3.1.2自我意识的增强与行为自控能力、行为解决能力之间存在矛盾。

  3.1.3感情充沛与内省探索造成了心理的自我封闭。

  3.2学生认知、情感、意志、道德等心理品质发展的同时,行为上显得有些稚嫩,常出现知行不一、言行不一的现象。

  3.3中学生生理的超前成熟与心理发展相对滞后使得他们把握不清友情、爱情之间的分别。据平时咨询与访谈掌握的资料,许多异性同学间的友情正是在同学、教师、家长的“责怪”与“教导”中发生质变的。这无疑警醒了我们平时的教育方式。

心理健康的调查报告4

  【摘要】通过深入调查,特别是通过网络进行问卷调查以及查阅相关资料,初步了解了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针对此问题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呼吁社会及家庭等各方面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为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营造良好范围,提供有利条件。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标准 原因 解决方案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在这种情况下,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更高,不仅要求人才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与较高的道德水准,而且还要求人才应该具有与时代发展相一致的现代意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如开拓进取的精神、勇于承担责任、顽强自信、乐观,能够承受挫折与失败等。另一方面它又造就了变化剧烈的社会环境,由此给人们的心理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动荡,“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

  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校园里有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但在有些同学看来,一切却是那样枯燥无味,缺少生气;大学生活紧张活泼,有些同学却兴趣索然,萎靡不振。在离开了父母呵护、相对宽松的大学学习环境中,一部分同学空虚、迷惘、玩世不恭,甚至轻生。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实在令人担忧。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人是一个身心统一体。人的健康相应地也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生理健康是为了保持一个健康的体魄,心理健康则是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能直接地影响着人的生理健康,为此,心理卫生学认为健全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而健康的身体有赖于健全的心理。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心理健康是比生理健康更为重要的一种健康。

  第三国际及心理卫生大会曾为心理健康下过这样的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还具体地指明心理健康的标志是:

  (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和谐;

  (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

  (3)有幸福感;

  (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基于各种心理学理论和生活实际,综合国内外心理学家的观点和研究成果,特别是马同志、陈同志等的观点,提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6项指标:

  (1)智力发展正常且能充分发挥;

  (2)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悦纳自我;

  (3)具有顽强的毅力,拥有自我调控能力;

  (4)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5)正视现实,生活、工作热情高;

  (6)人格完整、稳定、协调。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南京一项“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追踪调查”和统计分析表明:1993~1996年新生1908人进行心理测试并建档,发现心理问题发生率为9。2%,高危人群为26。2%。另一项以全国12。6万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发现有心理障碍的人数竟占23。6%。教育部对我国大学生的一项调查发现:大学生中有20。3%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且男生比女生更表现突出。

  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三、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的影响

  长期以来,在高考指挥棒的调遣下,学校和家长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采用应试教育的方法,只重视智力教育,而没有将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渗透到其中,忽略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同时,在教养方式上,相当一部分家长因为受教育程度较低,多采用简单、粗暴的传统的家长制手段。这种消极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虑、偏执敌对等不健康的品质。总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学校、父母的教育观念、家庭教养方式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正相关系。

  2、社会现实的影响

  市场经济中的激烈竞争在促进社会各方面飞速发展的同时亦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工作压力使人感到精神压抑、身心疲惫。改革开放给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随之出现的一系列社会不良现象亦使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诸多矛盾,甚至切身感受到社会转型期的阵痛,这使得大学生人格弱点泛浮出来,形成心里疾患。

  3、高校心理咨询工作欠缺

  学校教育在一个人格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值青春期的大学生身心发展趋于成熟,但尚没有形成完全健康的人格。从现在大学生的心理困惑看,许多都是由于人格障碍而导致的。然而,据报道,北大校医院心理咨询中心每周一至周五下午应诊,预约就诊的患者已经排到了两个月以后;北京52。2%的高校至今还未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亦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咨询教师,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仍被混同于一般的思想问题施以不科学的教导。

  四、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

  1、拓宽交际范围,提高相处和交际能力。

  在与同学相处时,首先要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有效的协调与控制情绪,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带着一颗包容的心,友好、主动的与同学们进行沟通和交流。同时,要积极主动参加学院和学校组织的文体活动,掌握人际交往的技能和技巧,扩大自己的交友圈,在真诚、友善的基础上主动沟通交际,增加彼此的信任感,以提高相处和交际能力。

  2、要有自己的职业规划。

  大学生要尽早设计明确的职业倾向,在对自己正确定位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管理能力和实践能力。另外,要正视理想与现实、专业与兴趣的冲突,要学会在现实中重新认识自己,找到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分析自己,不要整日为了忧虑而忧虑,要学会未雨绸缪,利用有限的4年时间达到自己预设的目标。

  3、快乐的学习和生活。

  当前大学生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因此大学生在找出自身差距的.同时,更要找到自己发展的潜力,通过不断丰富自身的综合素质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要时常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善于从学习中寻找乐趣,并时常带着愉快、自信的心情微笑地面对每一天。当自己的学习、生活出现问题时,不要只顾着伤心、苦闷、彷徨,适当的时候来一点阿q精神,继而保持自信乐观的态度,尽量减少挫折感,缓解外部环境带给自己的种种压力。

  4、改变观念,及时寻求心理帮助。

  过去,由于历史文化等传统原因,对人的个性心理问题的关注、认识和研究不够,往往把心理问题神秘化,甚至把有心理障碍的人看作是不可理喻的邪恶之人或洪水猛兽,致使有心理疾患的人也不敢张扬、不能就医。大学生作为一个高学历群体,要转变观念、更新认识。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是一个人健康不可或缺的因素,有了心理疾患就像身体不适一样,应该及时去就医,以求得咨询、疏导,也就是说,对待心理问题要有一颗平常心。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心理健康的调查报告5

  学生的身体和心理能否健康发展,关系到未来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国家民族的兴衰。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这个群体的健康与否,预示着国家的发展是否处于一个良性状态,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阶段,可以尽可能的减少未来的心理疾病人数,改善人口结构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最新定义是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由完整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①国家教育部的一位负责同志也强调:未成年人的身体和心理能否健康发展,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国家、民族的前途。保护和教育未成年人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教育系统更是责无旁贷。②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有心理疾病的有一千多万人,对心理疾病的治疗,已引起我国相关部门的重视。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指导,是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重要一环。要做好这项工作,认真进行小学生的心理情况调查。

  调查的设计:

  1)、时间:

  2)、地点:

  3)、对象;小学一六年级学生

  4)、方式:问卷

  一、调的项目及内容

  按照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认真的进行调查工作: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身体健康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指标。所谓健康,它是从生理和心理两个侧面来表现的。生理健康相对来讲,比较容易诊断,而心理健康,测试的手段就比较复杂。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状况,要比了解小学生的生理状况要困难的多。在对小学生的调查中,我们分别从小学生的人际关系、挫折适应、青春期心理,考试焦虑、厌学及性格等六个方面进行调查。

  二、调查情况分析:

  以上的调查情况表明,就我校大多数的小学生而言,心理发展总体还是较健康的'。尽管其中的各个项目间不可避免的有交叉象,但是其绝对数字还是非常庞大的,其中所蕴含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可能会给社会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因此,认真分析造成小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就是件刻不容缓的工作了我们既要对这些心理问题较明显的学生进行心理指导和矫正,同样也要对某一方面存在心理偏常的学生进行指导。

  三、小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有很多,主要包括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生理因素。

  1)、社会原因:社会的整体环境恶劣,会导致小学生对生活失去信心。小学生生活的周边环境负面因素太多,使他们对周围的人失去信任,在他们的心理上留下阴影。由于社会环境影响面大,对小学生所造成的影响不是点式的,这样就会使一批小学生受到影响,产生心理障碍,对于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大国来说,其绝对总数是不可忽视的,其对社会发展的潜在的负面影响也将是巨大的。社会的安宁,人们生活的文明程度。

  另外,在一些家庭里,小学生的长辈可能因为自身心理上的困扰,在与小学生相处时会无意识地传递出不正常的情绪和思维方式,这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同时,一些小学生的亲属之间关系紧张,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小学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导致小学生潜意识中对周围的人和事物采取敌对的态度。

  2)据调查,我校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自理能力较差,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较弱,依赖性比较强,脱离家庭、亲人的照顾将寸步难行。产生原因是由于家长只注重智力培养,而忽视能力的培养。父母娇养、过分保护、照料,从而导致学生一切都由家长包办代替,产生依赖性,缺乏独立性,缺少自我服务、自我锻炼意识。这样会给孩子以后参加工作,走向社会带来许多障碍。

  调查中,在与小学生的交谈中,了解到有些小学生面临心理障碍的问题,原因主要是他们家庭的困扰。其中一个小学生的父母之间关系紧张,甚至快要离婚,这给他的心理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直接导致了他的心理障碍。

  3)学校原因:以往的时间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为提高升学率,家庭、学校、社会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极为关注,视其为关系到一个学生将来是否有前途的首要问题。所以,教师在课内只抓智育,而课后家长又让学生参加多种补习班,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没有多余的时间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主要表现在考试紧张、厌学、偏科,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产生原因主要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信心;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值又过高,加上社会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使学生心理负担过重,认为学习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没有达到快乐学习的目的。

  4)在调查中,我发现一些小学生由于智力超常或者智力低下,与其他同学产生格格不入的感觉。这种状况导致他们在心理上不能像其他小学生一样正常发展,长期以来可能形成某种心理障碍。另外,还有一部分小学生因先天或后天的原因身体残缺,这使得他们潜意识中产生了自卑感和心理障碍。

  四、做好心理指导应注意的问题与建议:

  家庭层面,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巨大。就学校、家庭、社会三维环境而言,孩子们在家庭中度过的时间有1/3之多。对于心智正在发育的少年儿童来说,家庭的影响甚至超过了社会。因此。

  (一)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十分重要。家庭环境包括实物环境、语言环境、心理环境和人际环境等多个方面。实物环境指的是家中的摆设和布置;语言环境意味着家庭成员之间的言谈举止是否文明有礼、民主平等以及商量谅解的态度;人际环境则强调尊老爱幼、各尽其责等品格;而心理环境则关注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态度和情感交流的状态。与父母的教导相比,家庭环境更为广泛,它能够传递社会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态度体系以及社会道德规范。家庭环境不仅仅涉及父母的言辞和行为,还包括父母的心态、家中的实物环境、心理环境以及人际环境等等。这些因素都对少年儿童的行为和心理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所以,我们应该努力营造一个积极正面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良好的氛围中成长。

  (二)、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提倡孩子自我教育。家长首先要相信儿童,相信他们有接受教育的能力。当然相信孩子们的接受能力的同时,也要正视孩子们的接受能力、如果拔苗助长,则同样违背了孩子的生长规律。尊重儿童的主人地位,家长还要深入了解儿童,根据儿童的天性来培养道德品质。要充分考虑孩子的人格、兴趣、爱好,提倡孩子进行自我教育。

  (三)通过有效的家校合作,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亲子观和育人观,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

  社会层面,加大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与社会宣传力度。普遍破除迷信思想,科学对待心理问题,使人们远离迷信,使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得以及时的科学治疗加大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与社会宣传力度提高对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正确认识。

心理健康的调查报告6

  国内外研究表明,约10%一20%的研究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且数量呈逐年增多趋势。我国七年制医学生硕士阶段培养时间为两年,作为这一特殊群体在校期间要度过更长的人生转变和塑造期,在严格的学习压力及心理负担下,即将面对实习、科研及就业等诸多环节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未见更多报道。

  一、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选取368名某医科大学七年制(以下简称本硕)硕士阶段学生进行~l-90无记名测试,回收合格问卷360份,有效率97.83%;同时调查该校450名本硕本科阶段学生,回收合格问卷441份,有效率98.00%以及533名统招硕士(2、3年级学生),回收合格问卷520份,有效率97.56%均作为比较组,测试工作于XX年9-11月进行。

  2.方法。采用epidata3.0建立数据库,spss11.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采用t检验。

  二、结果

  1.一般情况。症状自评量表scl-90在国外应用甚广,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后随即被广泛应用,量表按5级记分进行测试调查,包括9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总分≥160分或任一因子分≥2分即为阳性,提示有轻度及以上,得分越高提示问题越严重。问卷调查本硕硕士阶段学生中男性135人(37.5%),女性225人(62.5%),平均年龄为(23.16±4.28)岁。

  2.本硕硕士阶段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分析。某医科大学本硕硕士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全国1829岁青年组常模进行scl-90评分比较,表明本硕硕士阶段学生在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敌对性4个因子分上显着低于全国青年常模。以sci厂90中9个症状因子任一项≥3分则考虑有心理健康问题,调查360名学生中阳性检出率19.17%(69/360),结果显示主要心理问题排序依次为人际敏感、强迫、焦虑、抑郁、敌对性、恐怖、躯体化、偏执、精神病性,且较全国青年常模突出。

  3.本硕硕士阶段与本科阶段及统招硕士scl-90因子分义;看见与本硕本科阶段比较,本硕硕士阶段在躯体化、强迫、偏执方面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4.本硕硕士阶段不同性别sc90因子分比较。不同性别本硕硕士阶段scl90因子分比较显示女性在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焦虑4个因子上与男性比较差异显着(p<0.o1),在抑郁、恐怖、偏执方面得分也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分析与讨论

  1.学校应采取多种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显示,scl-90总分和因子分医学研究生明显低于非医学研究生,这与前者在已经接受了5年医学本科教育,了解并掌握了相应的医学和心理健康知识,不断调节心理状态及自我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有关。本调查以scl-90阳性均分或9个症状因子任一项≥3分考虑发生心理健康问题,针对19.17%学生存在一定程度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应对本硕学生尤其硕士阶段医学生采取多种措施的心理健康教育,如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增设心理健康课程、加强七年制导师队伍建设、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心理自我调控的技能。

  2.社会应对这一群体给予重视。医学本硕生处于特定环境,经历了漫长的.学习生涯,其强度和密度很大。大学阶段面临淘汰、竞争等压力加之课程繁重、学制较长、课时紧张,相比本科在硕士时期稍显适应,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较好,但因长期接触环境单一,进入见习、实习、就业等接触社会阶段,现实与理想存在差距,不能对社会深刻了解、正确评价自我,使他们对自身职业理想、人生选择产生质疑,这样学生在人际敏感方面带来稍显沉重的心理压力。因此诸如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大学生就业机制的实施,虽提供了更多参与社会竞争机会却使这一群体缺乏足够临床实践与社会经验,无意中抬高就业门槛,这应是社会应该予以重视的关键。

  3.家庭应鼓励形成正确人生观。本硕硕士阶段学生是人格形成并趋于稳定的时期,男、女学生在该时期的心理发育大致趋于一致。本调查显示女性在这一时期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焦虑4个因子上显着高于男性,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有研究显示。医学生最感苦恼问题有:学习压力、经济拮据、恋爱苦恼、人际交往、分配担忧等。探究其原因,使得这一群体中女性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日渐增多,如情感脆弱与依赖,就业形势严峻,年龄困扰、教育成本、迫切希望经济独立。除自身与社会外,家庭更应鼓励其形成正确人生观,尽快提高心理适应能力。

  综上,本硕硕士阶段学生与本科相比已具备相当的医学知识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但由于特定因素影响不能像统招硕士一样可以做到心理调适,甚至发生心理疾病,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是人际敏感症状。因此,针对部分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共同努力,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提高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的调查报告7

  小学生正处于各种心理机能不断发展的重要时期,为了了解小学上的心理健康,探索有效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运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69名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有效问卷66份。结果显示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水平较好。

  一、前言

  近年来,教育部门开始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人们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心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所谓“心育”为心理教育的简称,它是旨在培养发展学生的健康心理,从而促进其个性完善的教育。当今社会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其主要表现为无法承受学业的压力造成了情绪困扰,还有到学校学习,环境的突然改变使得学生难以适应。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由于心理健康问题长期得不到疏导,不能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引导措施,往往会诱发一些心理问题,有些学生甚至由此产生严重的心理和生理疾患。因此,为了小学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来研究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小学生人际交往问题明显,小学生有比较明显的人际交往焦虑,表现在交往上有自卑倾向,人际交往能力欠缺。他们有心事不愿意倾诉的比例较高,和教师交往不够主动,惧怕家长。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农村小学生家庭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家庭教育能力匮乏,有的家长还存在重男轻女思想。由于大多数家长自身文化水平和经济水平都比较低,很难辅导孩子的作业,当孩子犯错误时,要么放任不管,要么一顿打骂,因此在孩子的心理产生厌学等情绪。

  二、调查目的

  有90.5%的学生是健康的,但也有9.5%的小学生存在较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如学习焦虑、冲动倾向、恐怖倾向、对人焦虑和自责倾向等等;从而提出应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尽快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同时需进一步重视家庭教育并特别重视女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一直沿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存在着重智轻德、重表(身体)轻里(心理)的现象,学生的心理问题较少受到重视。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应试教育所带来的种种弊端日益被人们所认识,为此我国已明确提出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口号,学生的心理素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三、调查对象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在思想道德情操、科学文化知识、身体和心理素质、劳动和生活技能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为宗旨的,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核心内容。但现阶段涉及较多的还是心理问题较明显的大中学生,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仍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而实际上由于社会的发展、各种竞争的不断加剧以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些失误,许多心理问题都表现出了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同时大中学生存在的许多心理问题的成因也常可追溯到他们的小学时代。因此,对小学生开展心理素质教育非常有必要。有鉴于此,我们对小学生的心理状况作了调查,旨在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现状,分析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和困扰小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及其成因。从而为在本县有效地开展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提供参考。 四、调查结果

  小学生心理健康情况:按心理健康测验总分评定,66名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为1.38%。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总检出率非常高,其中对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各因子检出率分别为5.49%、5.12%、1.57%、2.35%、3.54%、10.24%、5.91%、40%。心理健康问题以冲动倾向检出率最高。值得注意的是从整体上看,农村女生的心理问题多于男生,这可能与女生受过度保护有关。

  同时,根据本次调研样本,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总标准分的均分为43.6129,心理健康状况较好。最小值为18.00,最大值为67.00。

  不同年级的学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不同。以六年级最高,总体上从四年级到六年级呈递增的趋势,其原因有待深入探讨。从调查结果中还发现,农村学校突出的心理问题是“冲动倾向”、“对人焦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但不同年级阶段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点有所不同,如四年级主要以对人焦虑、冲动倾向、身体症状为主;五年级主要以冲动倾向、学习焦虑、恐怖倾向为主;六年级则以冲动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学习焦虑为主。所以在解决不同年级的心理问题,重点不相同,方法特不同。应制订有针对性的有关措施进行群体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

  五、存在的问题

  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但还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学校的小学生主要存在以下一些心理健康问题。最突出的是行为冲动,我行我素。二是学习障碍,缺乏自信心、上进心。

  三是人际关系障碍,胆小害羞,交往、合作能力差。四是自我意识障碍,逃避困难依赖性强,承受能力差,意志力不强。除了这些还有为人处世较敏感、躯体化障碍等等心理问题。

  六、造成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造成小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有社会原因、家庭原因、学校原因和各种生理原因。

  1、社会原因:社会的整体环境恶劣,会导致小学生对生活失去信心。小学生生活的周边环境负面因素太多,使他们对周围的人失去信任,长期以往,在他们的心理上留下阴影。由于社会环境影响面大,对小学生所造成的影响不是点式的,而是面式的,这样就会使一批小学生受到影响,产生心理障碍,对于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大国来说,其绝对总数是不可忽视的,其对社会发展的潜在的负面影响也将是巨大的。因此,国家的和平,社会的安宁,人们生活的文明程度,是营造良好、和谐的社会生活环境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减少小学生心理障碍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2、家庭原因:就家庭教育而言,它具有启蒙性、长期性、感染性、情感性。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残缺家庭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是很不利的。残缺家庭是指核心家庭中父母一方因离婚、死亡、出走、分居等原因使家庭成员不全的家庭,亦称单亲家庭。我国心理学者曾对我国28个省、市、自治区1564名1—5年级的小学生的情绪情感进行比较分析(其中离异家庭729名,完整家庭825名),发现离异家庭的儿童则表现出更多的消极情感,如焦虑、冷漠、自卑、孤僻、萎缩、敌对等,并因此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及社会生活。在双亲不全的家庭中,以双亲不和对小学生有更大的影响,父母长期的分歧、争吵、敌对会使孩子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矛盾、神经质,甚至导致心理变态及反社会行为。

  另外,在一些家庭中,小学生长辈因自身的心理障碍,在和小学生的交往过程中,有意无意的使其病态心理影响了小学生;同时,一些小学生的长辈,相互关系紧张,他们不注意自己行为对小学生的影响,从而使一些小学生下意识的对自己周边的人或事物,采取敌意的态度。

  据调查,我校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自理能力较差,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较弱,依赖性比较强,脱离家庭、亲人的照顾将寸步难行。产生原因是由于家长只注重智力培养,而忽视能力的培养。父母娇养、过分保护、照料,从而导致学生一切都由家长包办代替,产生依赖性,缺乏独立性,缺少自我服务、自我锻炼意识。这样会给孩子以后参加工作,走向社会带来许多障碍。

  调查中,在和小学生的交谈中,了解到个别小学生的心理障碍确是因为家庭原因造成的。有个小学生家庭父母不和,关系紧张,甚至到了快离婚的地步,使这个小学生的心理受到严重冲击,使她的心理健康受到影响,造成这个小学生的心理障碍。

  3、学校原因:以往的时间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为提高升学率,家庭、学校、社会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极为关注,视其为关系到一个学生将来是否有前途的首要问题。所以,教师在课内只抓智育,而课后家长又让学生参加多种补习班,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没有多余的时间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主要表现在考试紧张、厌学、偏科,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产生原因主要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信心;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值又过高,加上社会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使学生心理负担过重,认为学习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没有达到快乐学习的目的。

  4、生理原因:在调查中,我了解到一些小学生,由于他们的智力超常或者智力底下,他们觉得,自己和其他人往往显得格格不入,所以在心理上,也不能和其他小学生一样得到正常的发展,时间一长就有了某种心理障碍;还有一部分小学生,他们因先天或后天的原因身体残缺,这使他们下意识的产生了自卑感和心理障碍。

  七、总结与建议

  1、确立心理健康意识,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坚持做到以人为本。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只重视学生的学习,缺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忽视了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致使部分学生的心理发展处于较低的水平,各种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辅导解决。现代社会需要学校培养的人,必须具有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良好心理素质。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对学业和考试成绩的提高有积极影响,但不能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当作仅仅为教学、考试服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促使他们的全面素质和个性的和谐发展。

  2、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教师的心理素质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学校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应重视引导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提高他们的心理教育、辅导水平,加强心理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

  3、开设课程,做好预防工作

  有条件的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心理卫生常识,提高学生应付各种心理困扰的能力,防止心理疾病的发生,维护身心健康,对学生当前突出的心理问题应及时矫治。

  4、建立心理咨询、辅导机构,加强个别辅导。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果没有相应的机构,就不能及时进行指导和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所以各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设立心理辅导机构,并在教师中培养兼职的心理辅导员。这样才能开展活动,及时帮助个别学生排除心理困扰和障碍。

  5、进行家教讲座,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素质。

  家庭成员之间形成互敬互爱,和睦共处的和谐气氛,是培养青少年的积极心态良好性格的重要基础充满亲情和爱心的家庭环境,才能让少年。儿童体会到家的安全幸福和温暖,产生主动积极向上的情感和学习态度创造轻松愉快的教育环境,可以使少年儿童从心理上顺利地接受家长正面的家庭教育,并在日常生活中转化为具体的行为。

  家庭教育的好坏,对孩子的心理问题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果父母对子女的溺爱、娇宠、过高期望、过分保护、过分严厉等,会使子女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另外子女与父母产生分歧、矛盾的最大原因是不能很好的沟通和交流,所以我们乔楼一小社会实践小组代表全体学生希望学校要定期组织家长进行培训,提高家长的素质,使他们具备良好的修养和品行,做到言传身教。做到优化家庭环境,营造一个民族、平等、和谐、信任的家庭氛围,使孩子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的调查报告8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不断加快,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导致知识的爆炸性增长,迫使人们不断地更新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更高。不仅要求人才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和较高的道德水平,还要求人才具备与时代发展相一致的现代意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例如开拓进取的精神、勇于承担责任、顽强自信、乐观以及能够承受挫折与失败等。然而,社会环境的剧变也给人们的心理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动荡。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的时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也在不断复杂和变化。作为现代社会的一部分,大学生在校园生活和学习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对社会心理起到了晴雨表的作用,十分敏感。校园生活丰富多彩,但在一些同学看来,一切却显得枯燥无味,缺乏生气。大学生活紧张活泼,但有些同学却对此失去了兴趣,感到无精打采。离开了父母呵护、相对宽松的大学学习环境后,一部分同学感到空虚、迷惘、玩世不恭,甚至出现轻生的念头。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实在令人担忧。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人是一个身心统一的整体。人的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生理健康是指保持良好的身体状况,而心理健康则是指保持健康的心态和情绪状态。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人的生理健康,因此心理卫生学认为,健康的身体依赖于健全的心理,而健全的心理又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因此,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心理健康比生理健康更为重要。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在大学生中,一些人可能会因为自我怀疑和拒绝而丧失从事任何行动的意愿和信心;一些人在考试失败或感情受挫时,可能会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一些人可能因为现实不如意而变得玩世不恭或感到万念俱灰;还有一些人可能因为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并自我封闭。大量的调查表明,目前在中国,大学生心理障碍导致的发病率很高,精神疾病已经成为大学生主要的健康问题。这些问题具体表现为恐惧、焦虑、强迫、抑郁、情感危机以及神经衰弱等。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不能被忽视。

  三、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的影响

  长期以来,在高考的推动下,学校和家长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应试教育,而忽视了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性。他们没有将关注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纳入其中。同时,一些家长由于受教育程度较低,常常采用简单、粗暴的传统家长制手段来教养孩子。这种消极的教养方式容易导致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虑、偏执敌对等不健康的品质。总结来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学校、父母的教育观念和家庭教养方式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性。在高考的推动下,学校和家长过于重视应试教育,而忽略了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性。他们没有将关注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融入教育中。同时,一些家长由于受教育程度较低,常常采用简单、粗暴的传统家长教养方式。这种消极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虑、偏执敌对等不健康的品质。综上所述,学校和家长的教育观念以及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关系。

  2、社会现实的影响

  市场经济中的激烈竞争在促进社会各方面飞速发展的同时亦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工作压力使人感到精神压抑、身心疲惫。改革开放给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随之出现的一系列社会不良现象亦使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诸多矛盾,甚至切身感受到社会转型期的阵痛,这使得大学生人格弱点泛浮出来,形成心里疾患。

  3、高校心理咨询工作欠缺

  学校教育在一个人格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值青春期的大学生身心发展趋于成熟,但尚没有形成完全健康的人格。从现在大学生的心理困惑看,许多都是由于人格障碍而导致的。据报道,北大校医院心理咨询中心每周一至周五下午应诊,预约就诊的患者已经排到了两个月以后;北京52、2%的高校至今还未设立心理咨询机构。

  四、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

  1、拓宽交际范围,提高相处和交际能力。

  在与同学相处时,首先要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有效的协调与控制情绪,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友好、主动的.与同学们进行沟通和交流。要积极主动参加学院和学校组织的文体活动,掌握人际交往的技能和技巧,扩大自己的交友圈。

  2、要有自己的职业规划。

  大学生要尽早设计明确的职业倾向,在对自己正确定位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管理能力和实践能力。要正视理想与现实、专业与兴趣的冲突,要学会在现实中重新认识自己,找到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分析自己。

  3、快乐的学习和生活。

  当前大学生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因此大学生在找出自身差距的同时,更要找到自己发展的潜力,通过不断丰富自身的综合素质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要时常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善于从学习中寻找乐趣,并时常带着愉快、自信的心情微笑地面对每一天。当自己的学习、生活出现问题时,继而保持自信乐观的态度,尽量减少挫折感。

  4、改变观念,及时寻求心理帮助。

  过去,由于传统的历史文化等因素,人们对个性心理问题的关注、认识和研究不够深入。往往会将心理问题神秘化,甚至将有心理障碍的人视为邪恶之人或无法理解的野兽,导致那些有心理疾患的人也不敢公开表达自己的问题,也无法得到及时的治疗。作为高学历群体的大学生,我们应该转变观念,更新认知。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是一个人健康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当我们遇到心理疾患时,就像身体不适一样,我们应该及时就医,寻求咨询和疏导。换句话说,我们应该以平常心来对待心理问题。

  优秀的心理素质在培养青年学生全面素质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对于21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拥有健康的心理是个人全面发展所必需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升新时代人才的素质已成为高等学府亟待解决的任务。21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多元化、价值观念碰撞、新闻舆论冲击、社会变化迅速的世纪。面对如此复杂多变的世界,未来的人才可能在某些时刻面临心理危机。21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明白:要想成功迎接未来的挑战,不仅需要在思想品德、智力和体魄方面有所储备,还需要做好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的心理准备。只有如此,才能引导他们科学地认识自我、更新观念、突破时代局限、超越个人能力,从而在竞争中游刃有余,成长为成熟的个体,积极参与国际人才竞争,并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心理健康的调查报告9

  目前我的现实状况是大学毕业已经一年,获得了工学学士学位,并在一家国有大型企业从事设备维护工作。不过,由于工作地区远离市区,我目前处于待岗状态,需要等待进一步的安排。这种不稳定的状态让我感到有些困惑和焦虑。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我的优势和实力。我待人真诚、热情,为人厚道,容易结交真心朋友,尤其喜欢与中下层人士交往。我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及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的性格品质。在面对困难时,我能够勇于承担责任,并具备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我喜欢学习,尤其是积极向他人学习和借鉴他们的经验。我有很强的中长期观察事物的能力,能够放眼远方,而不拘泥于眼前,同时具备很强的判断力。我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能够在困难中保持乐观,并努力向前。我注重人才和发展趋势,喜欢思考和钻研问题,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此外,我对多个领域都有所了解,知识面较宽广。我还具备一定的文字写作能力,并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较深的了解,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具备大作风和大气魄。我乐于接受新事物和新思想,并有很好的将其融入实践的能力。我还具备较强的思辩能力,能够辨证地看待问题,并将哲学思想应用于实践中。

  然而,我也有一些缺点和劣势。我容易敞开心扉与任何人交流,这容易让我成为一些小人的目标。我对个人生活不太关注,不注重个人形象和生活细节,这导致很多人不愿意与我接触,失去了许多交往机会。我的思想丰富,但行动力不足,常常行动跟不上思想,无法发挥自己的想法。我不能很好地立足于现实,想法往往超越现实,错失许多机会。在与他人交往中,我过于尊重对方,反而容易让对方不重视我。此外,有时我过于矜持,不能快速融入新的交往团体。我不善于合理地拒绝他人的请求,有时会给自己带来很多麻烦和不便。我也不擅长处理与领导的关系,往往表现出紧张的氛围,给领导留下不好的印象。由于我的知识面广泛,容易分散精力,导致不能专注于某一领域,从而无法取得成就。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我所面临的机遇。当前,国家政策越来越开放、透明,对每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机遇。而且,我所在的国企工作相对比较宽松,我有时间去创业。此外,管道事业发展迅猛,进入这个行业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机遇。由于我为人厚道,喜欢帮助他人,我周围的'人也愿意帮助我。我与许多人都有真诚的友谊,这是一个很好的外部环境。我已经接受了成品油培训,上新线的机会很大,新线上将有很多机会,给予我相当的发展空间。我与中学和大学同学保持着联系,不仅可以互相学习,还有可能找到合作的机会。由于我来自农村,与农村家人保持着密切联系,我有探索利用农村现实环境开创切实带给乡亲们实惠并具有很高赢利点的可能性。

  然而,我也面临一些可能的威胁和不利环境因素。由于我缺乏与领导有效沟通的能力,与领导的关系不够默契,很可能无法得到重用和提升。家庭因素也可能对我造成一些麻烦,父母和大哥仍然在农村,还有一些亲戚朋友可能给我带来麻烦。我的另一半目前尚未确定,这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选择不慎可能给我带来致命的打击和困扰。我的工作地点远离市区,造成了一种思想封闭、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的客观环境,这是一个致命的缺陷。此外,我与同事之间的关系紧张,互相感觉不舒服,想要改善关系很困难,这不仅仅是我个人努力就能解决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在原单位的发展机会。

  综上所述,这是我目前的SWOT分析。尽管可能有些方面还不够全面,或者与客观情况不符,但作为一个认识自己的分析,我尽可能地接近了客观实际。针对以上分析,下一步就是制定行动方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抓住良机,同时克服自身缺点,尽量避免威胁。我的近期行动方案和中长期目标如下:

  首先,我将继续保持热心助人、真诚厚道的作风,不受一时遇到的挫折或不公平待遇的影响,坚持保留这种作风,并寻找其中的乐趣和快乐点,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幸福、阳光、快乐。同时,我也需要注意个人生活细节和礼仪问题,进行自我训练,调整好心态,做到坦然自若,对任何人都能保持平和的心态。我还需要探索一种合理拒绝的方法,既能拒绝他人的不合理要求,又不伤害对方,努力找到一个平衡点。

  其次,我会继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作为一个刚刚毕业一年的新人,我知道自己的专业技能还有待提高。因此,我将抓住当前有利的机会,学习与输油管道相关的各个专业知识,不仅限于我的专业领域。

  此外,我还计划继续保持与中学和大学同学的联系,互相借鉴、学习,并寻找合作的机会。我还会与农村家人保持密切联系,探索利用农村现实环境开创切实给乡亲们带来实惠并具有很高赢利点的可能性。

  最后,我会努力改善与领导的关系,提高与他们的沟通效果,争取得到更多的重用和提拔机会。我也会努力改善与同事之间的关系,争取建立良好的合作氛围,为自己在原单位的发展创造更多机会。

  总之,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机遇和威胁,并制定了相应的行动方案。我相信通过努力和持续的学习,我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抓住机遇,同时克服自身的缺点,应对威胁,实现自己的中长期目标。

心理健康的调查报告10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是在南阳市方城县洋楼镇第一中心小学全校1-6年级18个教学班进行的、共随机抽取针对六年级发出的问卷22同学,共收回问卷22份。

  二、调查工具

  本次调查采用的是华东师大心理系周步诚教授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量表》。也是目前我国中小学普遍采用的一个测试量表,该问卷我们针对学情随机抽取共25个项目,八个内容量表为: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由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内容量表总分反映个体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同时,根据各分量表统计结果,可诊断个体在某一方面的心理问题倾向与严重程度。心理健康总体水平焦虑倾向的标准分即由八个内容量表的标准分相加而成,以此来衡量心理健康总体水平。

  三、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座谈调查。问卷调查利用6年级各班信息技术课上课时间,以班级团体测验方式进行。在学校微机室用电子表格问卷进行调查。调查数据运用电子表格操作和处理。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1、问卷调查

  我们从六年级22人在一些问题的统计数据中很容易看出一些情况。

  如,第10题“你上学读书是为了什么?”六年级有6人被调查学生选择的是“A没有知识不能生存”,其中有15人选择的是“D读书后赚大钱”。首先我们说无论有多少同学是随意性选择的,但有一点可以确定,被调查同学中大部分是明白或者说是在家长、老师、社会的影响下了解没有知识不能生存是一条真理。而少数学生的读书为赚大钱多多少少受传统思想“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影响,受社会上一些没有文化照样挣大钱的人的不正常现象的诱惑。

  第11题“课堂上老师提问”六年级11人学生选择的是“想一会儿再回答”,其中3人选择了“A马上回答”,6人选择了“D老师抽问才答,一般不回答”,2人选择了等别人答。从这个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同学们大多能认识到老师提问以后必须思考好了再作答,但是因年龄和学习现状等问题,六年级学生与低、中年级学生不同,不愿意举手,等老师抽问才回答是课堂中比较常见的状态。

  第13题“期末考试时”选择A “心情紧张。B有点紧张。C无所谓。D有信心,不紧张”,我对六(1)班学生的选择做为分析,其中选择A的8人,选择B的8人,选择C的3人,选择D的3人,可见学生对期末考试都比较重视,因为这关系到成绩报告单,也可能是家长比较关注而影响到学生。3位有信心不紧张的学生并不是学生成绩拔尖的`,而是心理素质比较好,这与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培养分不开。第14题“爸爸妈妈回家晚了感到不安”,仍旧是分析六

  (1)班学生,其中19人选择会不安,3人选择不会不安。从这一问题中可以看出学生对父母的依赖程度,作为高年级学生来说,他们中已经有一部分开始进入青春期,比较独立,就问卷分析看,他们的内心深处仍十分希望有父母做伴。如今,父母时常因为忙于工作、应酬,忽略了对孩子成长的一种关注,本人认为这是造成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第15题“看电视遇到伤心或感人处时”我以六(1)班学生的回答做了统计,其中3人选B“没有眼泪”,4人选C“那是假的”,6人选D“非常激动”,其余同学均选择的是“跟着流泪”。对于这个结果我还是有些意外的,我发现被调查的孩子比我想象中的要理性的多,但同时也感到一点焦虑,他们的理性会不会给他们的情感发展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今的孩子越来越个性,越来越缺少同情心也是社会必须要关注的。

  第20题“你心中的秘密最想告诉”A老师。B家长。C好朋友。D谁也不说。我对同学的回答进行了统计,选A的2人,选B的1人,选C的13人,选D的6人。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此班的孩子特别需要心理辅导课,因为一个人总把事情藏在心里,不能得到释放,长此以往对健康成长不利。还可以看出一点——六年级学生对教师已经没有了依赖,对家长的依赖也不多,同伴交往成了他们主要的情感沟通渠道。

  第21题“当别人不小心踩了你一脚”,其中选A的是13人,选B的2人,选D的6人。从这道题目的回答也可以看出班级与班级的学生之间存在着不协调性,此班的学生比较顶真,若正确引导,让它在学习、工作发挥其长处,那就是好事,若没有正确引导,让它存在于人际交往中,那将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第22题“对左右为难

  的事要果断选择一种方法”,我也是对六(1)班同学的回答进行了统计,选B的15人,选B的7人,从这儿能看出学生还需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需要增强自信。这对他们的未来是非常需要的。

  第16题“21”,我对同学的回答进行了统计,选A的14人,选B的2人,选C的4人,选D的2人。我认为选A

  的学生比较有个性,我喜欢。选B的学生比较会做事,成功的机会更多一些。选C的同学比较容易放弃,当然也不排除明智的特例。

  从问卷情况来看,学生需要老师对他们进行一些心理辅导与咨询,相信心理辅导与咨询对学生的成长来说是非常渴望的,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高年级的老师应该努力学生相关的心理卫生知识,做学生的心理顾问,及时为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营造更和谐的师生关系。

  2、座谈调查

  根据小学小学生心理问题检出表内容量表统计结果显示,我校小学生有一定心理问题倾向其严重者的分布依次主要集中在学习焦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等方面。

  (1)学习焦虑该项内容量表在1-6年级小学中共检出153人,检出率为51、69%,列八个项目首位。整体来看,我校小学生学习焦虑水平偏高。学习焦虑不仅阻碍了学生的学习,而且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据调查,有学习焦虑的学生70%以上伴有头痛、心慌、胸闷现象,严重的经常出现精神恍惚、失眠、头晕等疾病症状。他们害怕学习,对学习有畏难情绪,对学习有厌烦心理而不愿意去学习,一旦

心理健康的调查报告11

  内容摘要:为了了解初中学生的心理状况,我们对前进路中学三个年级的110名学生进行了《中学生心理健康综合测量》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总体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在不同性别和年级的学生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建议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注重选拔和培训专业教师,重视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等措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这些建议为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在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提供了参考。

  一、调查研究目的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焦点。在现代社会的复杂多变中,中学生面临着各种挑战,如多元化的价值观、家庭不稳定以及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从各个方面的调查来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据外国学者估计,中学生中约有15%存在各种心理问题,其中男生高于女生,城市学生高于农村学生,包括情绪障碍、不良习惯和性格问题等。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教师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能够及时有效地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辅导和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我进行了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试图探明其中存在的规律,为自己和其他教师提供心理学研究的依据。

  二、调查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前进路中学一、二年级学生

  2、研究方法:采用不记名调查问卷法,个别谈话和召开学生座谈会的方法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保护被调查者学生的个人隐私,体现心理健康调查的原则性)。

  三、结果与分析:

  1、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是:“不仅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具备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除了身体健康外,还需要具备心理的稳定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中学生心理健康指的是具备健全的智力、情感和意志,具有连续统一的人格,并对自己、他人和社会有正确的认知和良好的适应能力。

  2、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参照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我将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学习适应性、自我认知与现实感、人际关系和谐程度、个性发展的良好性。

  (1)中学生学习适应性

  一个心理健康的中学生通常具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学习目的明确,学习目标具体且切合实际;具有自觉性和善于制定学习计划,能够坚持计划并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力和学习信心;在面对考试问题时,能够保持冷静和灵活应对。

  通过调查学习适应性,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类型占26%,调查问卷显示:在没有老师监督的自习课上,他们会自觉地学习。第二种类型占60%,学生会选择小声聊天或讨论学习。令人遗憾的是,第三种类型占10%,第四种类型占4%,这些学生会选择看杂志漫画或干脆睡觉(以下用A、B、C、D四种代号表示四种类型)。当被问及对考试的感受时,A和B学生表示喜欢做难题,而C学生感到害怕,D学生则表示无所谓。当问卷中提出老师讲课出现错误时,只有30%的A学生敢于提出来,其他学生(包括B、C、D)都选择保持沉默或在下面议论。这也反映了传统教育中“教师绝对权威专制”的弊端。对于学习的目的性,A学生表示学习一技之长,B、C学生表示如父母所愿或考上大学有好的出路,D学生表示不明确。

  (2)学习自我认知与现实感

  自我认知指对自己的心理过程、特征及其表现的认识,现实感指个人对自己与现实之间关系的认识。心理健康的中学生通常具有较强的自我认知能力,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并进行适当的自我评价。在对现实的.感知能力上,他们能够客观地认识现实,并根据对现实的认识为自己做出适当的人生发展定位,拥有与现实密切相关的自我价值体系。

  通过调查问卷,我们可以按照计分方法将学生分为四种价值类型:踏实型、从众型、功利型和冷漠型。

  踏实型的中学生顺从社会规范,积极为社会服务,同时具有自律的内控和自我导向表现,重视传统和社会评价。从众型的学生相当顺从社会规范,但这种顺从是他人导向的随波逐流,也有享乐主义和及时行乐的倾向,顺从自然的生活方式,倾向于保守。功利型以自我为中心,追求个人利益而不是公益,对道义和人情等价值不甚关注,认为金钱至关重要。冷漠型不在乎社会规范,回避人际交往,也不关注他人的价值取向,持有的态度是“人不伤害我,我不伤害人”。

  (3)中学生人际关系

  中学生的人际关系包括同学之间的关系、异性同学之间的关系和师生关系。

  根据我的调查问卷,分数最高为10分表示人际关系最好,最低为0分表示人际关系最差。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7%的学生达到8分以上,表示人际关系较好的类型;40%的学生得分在6分至8分之间,表示人际关系一般;而有43%的学生不及格,表示人际关系较差。其中突出体现的问题是:当被问及“你喜欢拿别人的缺点开玩笑吗”时,有81%的学生回答会,当问及“你的好朋友学习成绩超过你时,你会真的感到嫉妒吗”时,70%的学生回答会,这些回答令人担忧。也许只有在心理健康不记名调查中,学生才会说出自己的“丑陋”一面,但这些回答是非常真实的。这些问题应该引起我们教育者的高度重视,教师不仅应在学习上为学生传授知识和解答疑惑,还应在精神上成为学生的父母和朋友,以实现真正的心灵沟通,帮助学生解决困惑,让他们以健康的心态对待学习和生活。

  (4)中学生的人格特征

  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制定了《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其中将学生的人格倾向分为八个方向: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对初一和初二的684名学生进行的调查结果如下:

  人格倾向百分比

  学习焦虑43%

  对人焦虑36%

  孤独倾向13%

  自责倾向9%

  过敏倾向2%

  身体症状9%

  恐怖倾向2%

  冲动倾向7%

  三、初中生主要的心理特点

  (1)抽象能力有较好的发展,独立性要求高,不愿接受约束和限制。

  (2)情感容易激动,愿与朋友谈心事,但不愿与家长和老师谈。

  (3)学习自觉性较高,但也容易表现出独断性、争强好胜、坚持错误,但仍然稚嫩。

  (4)能够根据社会要求约束自己,自我控制能力较好。

  (5)理想逐步向概括性发展,能够对自己理想中的人物特点进行分析。

  (6)对人生意义有了初步的理解,对人生和世界的评价带有个人人性特点。

  四、讨论与建议:

  通过调查资料显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不可忽视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已成为紧迫和重要的课题。为了培养出健康向上、求知进取的二十一世纪接班人,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对健康教育的重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学校应设立心理咨询辅导机构。

  (1)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预防心理障碍的产生。

  (2)发展学生各种潜能,提高学习效率。

  (3)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鼓励学生创造性学习。

  (4)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提高社会适应性。

  (5)加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自我评价能力。

  3、学校内部建立完善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制和教育形式。

  (1)开展群体辅导和个别辅导。

  (2)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包括智力发展情况、非智力发展情况、学习成绩、职业兴趣、学习态度方法等。

  (3)组织心理辅导专门活动和训练,进行个案研究。

  (4)严格遵守心理辅导咨询的保密原则,确保有合格的心理辅导工作者(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全面的知识能力结构、健康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健全的人格特征)。

心理健康的调查报告12

  近年来,心理素质低下引发了各种社会问题。因此,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关注。心理素质是个体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形成的一种心理品质。它在适应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并具有基本稳定性。心理素质是一个渐进养成的过程。由于心理素质的动态性,我们需要对心理素质的培养过程进行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比,过程性评价更加困难。本文将分析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过程评价的难点,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首先,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过程评价的难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心理素质的内隐性。心理素质作为一种内在属性,主要通过个体的活动和表现来展现,无法直接观察到。因此,我们只能通过对个体的外在表现进行间接测量来推断心理素质的发展水平。然而,评估个体的外在表现是否受到其心理素质水平和客观情境的影响,以及个体外在表现与心理素质的相关性,缺乏相关的评估体系,这就增加了心理素质评价的难度。

  其次,心理素质具有可塑性和养成性。个体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接受教育和外部环境的影响来提高心理素质。心理素质的发展受到环境的变化影响,可以提高也可以下降。此外,心理素质的养成是一个日积月累的内化过程,在个体的成长中不断变化。因此,对心理素质的评价需要进行动态评价,即对不同阶段进行评价,这增加了评价的难度。

  另外,多样化的培养方法也导致了评价的难度。高校在心理素质培养方案上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方式。培养内容包括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培养方式有理论培养和实践培养,培养主体有学校培养和单位培养,培养理念有意志力为核心和挫折承受力为核心等。这就要求心理素质评价模式也要多样化,以适应不同培养方法的要求,这为评价带来了难度。

  此外,评价体系的完善也是一个难点。心理素质评价体系已经相对完善,但心理素质培养过程评价体系仍然不够成熟。心理素质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耗费人力、物力和财力。目前高校心理素质评价体系各异,心理素质评价的不完善也增加了评价的难度。

  最后,心理素质各项要素所占的权重模糊也是一个评价难点。心理素质由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人格特征和认知特征等构成,这些要素相互交互。然而,各个要素所占的权重并不清晰,导致评价主要以综合评价为主。综合评价可以评估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水平的综合状况,但对于心理素质各个要素的评价不够清晰。这种模糊的权重分配增加了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过程的评价难度。

  针对上述难点,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对策。首先,针对心理素质特点,可以创造条件让个体充分展现其心理素质水平。通过创造有利条件,观察个体的外在表现,从而评估其心理素质水平,从而降低评价难度。其次,对心理素质进行动态评估,考虑到心理素质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评价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形成性评估和静态的终极性评估相结合。

  另外,界定心理素质各要素的权重也是解决评价难点的关键。心理素质是由多个维度构成的综合体,每个要素的.权重不同。因此,明确各项要素的权重有助于更好地评价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总之,完善大学生心理素质评价体系有助于推进素质教育。解决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过程评价的难点需要研究相关对策。深入了解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过程评价的难点有助于寻找解决办法。尽管存在评价难点,我们应该看到这些难点也推动了相关研究的深入发展。

  近年来,由于心理素质水平较低引发的各类社会问题屡见不鲜,心理素质正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心理素质是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形成的,在适应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心理素质作为一种心理品质,是一个逐渐养成的动态过程。然而,心理素质的评价过程却面临着一些难点。本文将分析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过程评价的难点,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首先,心理素质具有内隐性的特点,无法直接被观察到。由于其内隐性特点,我们无法直接对心理素质进行测量。因此,只能通过对心理素质的外在表现进行间接测量来推测心理素质发展水平。在评估个体的外在表现时,我们需要考虑个体的外在表现是否由其心理素质水平决定,以及个体的外在表现是否受到客观情境的影响。目前,缺乏针对个体外在表现和心理素质的相关性的评估体系,这导致了心理素质评价的难度。

  其次,心理素质具有可塑性和养成性。个体通过自身努力、接受教育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可以提高其心理素质。心理素质的发展受到环境的变化影响,可能会有上升和下降的趋势。另外,心理素质的养成是一个日积月累的内化过程,在个体的成长中不断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对心理素质的评价要进行动态评价。动态评价需要对不同阶段的心理素质进行评价,因此难度较大。

  再次,高校对心理素质的培养方式多样化,包括专业知识培养、非专业知识培养、理论培养、实践培养、学校培养和单位培养等。这多样化的培养方式要求心理素质评价模式也要多样化,为心理素质评价带来了难度。

  此外,心理素质评价体系已较为完善,但心理素质培养过程评价体系尚不成熟。心理素质培养过程需要较长的周期,并且对人力、物力和财力消耗较大。目前高校心理素质评价体系也存在参差不齐的问题,心理素质的不完善性也给心理素质培养过程评价增加了难度。

  最后,心理素质是由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人格特征和认知特征等构成的综合心理品质。然而,心理素质各项要素所占权重较为模糊,导致对心理素质的测评以综合评价为主。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各个要素的测评不够清晰,这增加了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过程的评价难度。

  针对上述难点,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对策。首先,可以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让个体充分暴露其外在表现,从而评估其心理素质水平。其次,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评估应是一个动态的形成性评估和静态终极性评估的结合。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情况。此外,界定心理素质各项要素所占的权重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清晰地界定各项要素的权重有利于对大学生心理素质进行更准确的评价。

  总之,完善大学生心理素质评价体系有利于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过程评价难点并提出对策,有助于解决问题。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心理素质培养过程评价存在的难点,这些难点也推动着相关研究的深入。

心理健康的调查报告13

  “我是我所遇到的人的一部分。”这句话在某个情况下引起了我的共鸣,深深地相信着它。除了天性,个人的经历对于塑造一个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进入了二十岁的年纪,我想借此心理作业简单地总结一下我个人的经历和所得到的收获。

  首先是个人的喜好、偶像和他们对我的影响。我喜欢阅读、音乐和运动,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我年幼时的家庭教育所决定的。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学习钢琴,起初只是因为被要求考级,小时候并没有什么艺术鉴赏能力,但我在母亲的严格要求下坚持了下来。然而,渐渐地,钢琴成为了我的一种爱好,我喜欢听纯净的音乐,摒弃吵闹混乱的乐曲。此外,音乐对我来说更多的是一种无法言喻的快感,当我需要的时候,它可以让我感到不再孤独。阅读也是一样,小时候父母就要求我读世界文学名著的青少年版,而不是像同龄人一样读儿童故事书。起初,我并不乐意,但现在我养成了挑剔和选择阅读的习惯,也有了自己的阅读品味。至于偶像,我当然也有,但我不盲目追崇。在这个看脸的世界上,我只要银屏上的人够好看就可以了,至于他们背后的故事,我并不了解。我更喜欢欣赏身边优秀的人,喜欢和那些积极上进、有独立思想和主见的人相处,因为他们身上有很多我欠缺的闪光点。偶像,其实就是我们喜欢或者希望自己长成的样子,只是这个样子出现在了别人身上。至于运动,我偏爱瑜伽和长跑等,虽然为了保持健康,但更多地是为了保持身材,想要在自己满意的状态下投入到其他事情中去。

  接着是个性特点和人际关系。这与我初中三年的转变有很大的关系。初中时,经过我同意,父母把我送到了市区的私立学校,当时我一个礼拜只能回家一次,对于一个习惯了每天回家的人来说,这算是独立的开始。刚开始进入新环境时,我想要证明自己的优秀和高调,结果却被排挤和孤立。我开始自我安慰,但最终只是难过地给家里打电话哭泣。那时,我明显地感受到了世界的恶意和抛弃。在上初中之前,我一直被宠爱着,觉得自己是中心,但离开家后,我却被周围的同学排挤和恶言相向。我承认,那时我曾经自暴自弃,成绩下滑,没有朋友,父母责备我担忧我……但幸运的是,在那个时候,还有人没有放弃我,他们劝导我,告诉我如何改变。我选择听从他们的建议,开始了改变。然而,当我付出了努力却没有得到他人回应时,我觉得自己很委屈,心里充满了很多“为什么”。但幸好,我坚持了下来,后来我明白了,没有人会拒绝真诚的善意。只要我真心付出,就无所谓是否有回报,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答应过要公平交换。那个时候,我开始明白,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我相信“想要别人怎么对待你,先要怎么对待别人”的道理,并一直坚守至今。如今,我能够轻松地与他人相处,有了自己的固定的朋友圈,与其他朋友友善地交往。我可以自如地应对与他人的关系,我一直以为这是我曾经改变的结果。我也感激那个时候努力改变的'自己。每一段经历都有它必须发生的原因,至于经历后的结果是否让将来的自己满意,那取决于当时自己的选择。

  接下来是亲情。我觉得我很幸运,尽管小时候觉得父母很严厉,总觉得他们对我各种挑剔。我经常和父母吵架,哭鼻子,讨厌被他们约束和控制,总觉得自己没有选择的权利。但现在我已经慢慢习惯了,也发现正是因为父母的控制才让我拥有了现在的特性。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明显地感受到父母对我的关心和不舍。父母的关系也很和谐,他们乐于沟通,也懂得适时地开些小玩笑。总之,家里没有让我觉得有负担,也没有给我留下什么阴影。和睦的家庭应该算是支持我默默前行的动力吧。

  最后是我的人生观和态度。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喜欢并愿意追求的东西。我曾经有过几个梦想,虽然最终都破灭了。我无法说清楚是因为我坚持不够还是因为它们只是一时的兴起。不管怎样,我没有实现它们,也不知道这对我是好是坏。在我最爱做梦的时候,我最大的收获是那个陪伴我走过的人。他知道我做过的每一个梦,在我固执地坚持的时候给我力量,在我不再做梦的时候仍然相信我是可以的。他让我觉得事情可以很乐观,人生应该如此。虽然我还没有明显感受到生活的压力,不知道将来会有多少困难等待着我,但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乐观、有憧憬、阳光向上的人。人生是属于自己的,但我们需要珍惜身边陪伴的人,需要爱和支持,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

  最后,我想总结一下。所有的经历都在不断地教会我爱和被爱,无论是哪种爱,我们都要学会并接受它们。我希望在新的一年里,我能变得更加强大,让自己满意。

心理健康的调查报告14

  一、调查目的

  为了解我区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状况,昌平区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参考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李超平博士设计的“20xx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问卷,进行本次调查并分析撰写调研报告。

  二、调查方式

  1、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抽样分析法。

  2、调查对象:我们对区60所学校的教师进行了《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收回42所学校的有效问卷共计2151份,对收回有效问卷按照城镇中小学、农村中小学的比例进行抽样分析,

  3、调查步骤:统一下发试卷,各学校组织卷调查工作;统计上交调研结果和调研报告。统一对上交的调查结果进行合计并抽样进行分析。

  三、当前昌平区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状况

  (一)教师的职业压力过大,有78.2%的被调查教师反映职业压力较大

  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有28.6%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压力非常大,有49.6%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压力比较大,两者加起来占到了被调查教师的78.2%。说明绝大部分教师感觉压力比较大,感觉没有什么压力的教师只占4%。教师的职业压力成为教育改革的关注点之一。

  (二)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严重,在影响教师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也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职业倦怠是指个体无法应对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教师的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的一种反应。一般表现为以下的三种行为反映。

  1、情绪耗竭。这个阶段的教师表现为疲劳、烦躁、易怒、过敏、情绪紧张。情绪耗竭的教师常出现畏惧早晨去上班,形成对学生消极地、玩世不恭的态度。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有78.6%的被调查教师经常或频繁出现早晨起床时,感觉非常累,可是又不得不去面对一天的工作;有65.2%的被调查教师在工作中整天与学生打交道,感觉确实压力很大;有54.3%的被调查老师经常或频繁有工作让自己快要崩溃的感觉。

  2、性格解体。一般表现为通过减少和断绝与学生的联系来表现出来。

  调查统计结果表明:50%的被调查教师对学生越来越不像以前那么热情了;39.7%的被调查教师担心工作使自己变得越来越没有同情心了;24.9%的被调查教师现在并不真正关心有些学生的状况了。

  3、降低成就感。教师职业是使学生获得知识,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教师一旦发现他们的职业为他们提供较少的反馈时,他们就不再做出努力了。

  调查统计结果表明:63.9%的被调查者感觉工作缺乏成就感;33.4%的教师感觉自己的工作对学生的生活没有什么积极的影响。

  (三)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比较低。

  教师是一种助人发展的职业,是学校教育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与教师工作积极性有密切关系,与教师本身的身心健康有很大关系。

  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有44%的教师对所在的工作单位不太满意。有38%的教师担心下岗;有33.3%的教师想离开所在的工作单位。

  (四)教师生理健康状况不理想。

  调查统计结果表明:经常或频繁的有57%的教师经常失眠。有54.4%的教师出现比较严重的消化不良或者食欲不振现象;有50.9%的教师经常出现呼吸困难或者头晕现象。

  在压力状态下,机体必然伴有不同程度的生理反应,主要表现在中枢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方面。压力过大就会引起身体不适,导致各种疾病。

  (五)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佳,应引起学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有57.6%的被调查教师因为工作上的事情,经常或频繁的出现情绪低落;有54.1%的被调查教师因为工作上的事情,经常或频繁的出现非常生气;有62.1%的被调查教师因为工作上的事情,经常或频繁的`出现非常紧张。

  承受压力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适当的压力是健康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但是压力过于强烈、持久,超过个人的耐受能力,会引起人烦躁、抑郁、焦虑、激动不安、愤怒、沮丧、失望、消沉、健忘等心理反应,会破坏人的心身平衡,影响人的学习与工作,损害心身健康。

  四、造成教师职业压力过大与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因素

  1、社会对教师的期望高让教师感到有压力感。

  教师承担着培养下一代,承传历史文化的重任;但是,在今天这样迅速变迁的社会里,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社会各界对教师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对于教师的要求过多过全。过高的要求和期望让教师产生压力感。

  调查统计结果表明:造成压力的重要和关键原因,有50.8%的被调查教师认为社会对教师的基本道德要求过高;58%的被调查教师认为对教师业务能力要求越来越高;70.3%的被调查教师认为学校与家长过分关注学生的分数。

  2、工资待遇低、经济负担过重,社会地位不高等也是造成教师压力过重的主要原因。

  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有58.9%的被调查教师认为经济负担较大。有63.1%的被调查教师认为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有63.9%的被调查教师认为工作缺乏成就感是造成压力的重要和关键原因。

  (二)学校因素

  1、教师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长期超负荷工作,导致教师身体健康状况下降并产生心理问题。

  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有61.7%的被调查教师工作时间在8小时-10小时,有30.9%的被调查教师工作时间超过10小时。教师即使下班后脑子还要想着工作,负担过重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有62%的被调查教师认为负担过重(比如,工作量大,经常需要加班等)是造成压力的重要和关键原因。教师除正常的课堂教学外,还要在课堂外倾注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备课、制作课件、对学生进行课后辅导和作业批改。在当今个性化的时代,教师还需要研究、落实适应不同学生的个性化教学、创新性教学以便适应新可改的需要。

  2、学校的考核评比制度也给教师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

  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有71.1%的被调查教师反映所做的工作不能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与回报;有68.2%的被调查教师反映考核与评比(比如,评比太多,考核内容与模式僵化等);有59.1%的被调查教师反映职称评聘是造成压力的重要和关键原因。

  有些学校无论是新教师还是有经验的教师都用一把尺子衡量,忽视了教师之间的差异性;评价方法过于片面、简单。学校简单地用及格率、排名次、分数高低等指标来衡量教师业绩,实行末位淘汰制。另外,职称评聘、奖金分配、评优、等竞争的方式不太公平,使得教师们感到自己被埋没,产生烦闷和消极情绪,工作热情降低。

  3、学校的教育管理体制对教师的影响很大,也是一个重要的压力源。

  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有55.6%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单位的规章、制度和各类要求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有61.6%的被调查教师反映被动地适应单位各种改革;

  有56%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工作不能得到领导的理解与支持都是造成教师压力的重要和关键原因。学校管理不科学,会造成教育教学工作效率低下,挫伤教师的积极性,严重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有些学校教学管理制度落后,对教师的管理太机械、太死板,且不注重实效,要求搞得很烦琐,应付检查多,无实质性进展的重复工作多等,使教师疲于应付。

  4、另外,学校人际关系问题、学生出现的各类问题、子女教育或就业问题、家人对自己工作的态度问题也是教师压力产生的原因。

  单位人际关系复杂,影响教师心态,导致教师产生压力。随着学校内部各种竞争现象的加剧,如评优、晋级,排序、竞争等等,进一步加剧了教师之间的紧张关系,使教师产生压抑感,有些教师不能愉快的从事工作。

  学生出现的各类问题,影响教师的教学,给教师造成重大压力。学生的品行、学生的纪律问题、学生的学习情况很多时候使教师们感到困惑、费解、寒心,认为是学生对自己辛苦付出的不尊重,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与隔阂正逐日拉大。随着社会变化,学生的问题行为更加突出,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成为教师较大的工作压力。

  (三)教师的个人心理因素

  调查结果表明,24.3%的被调查教师并不了解应该如何去应对压力,有60.3%的被调查教师虽然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却是通过非正式渠道了解到的,只有15.3%的被调查教师是通过正式渠道了解到的。调查结果还表明,有23%的被调查教师会去“积极解决问题”,而绝大部分被调查教师,不知如何正确地解决问题,要么是“向家人、同事、朋友倾诉,以缓解压力占49%”,要么是“逃避17%”、“回避问题6%”或者“消极等待5%”,而这些方式并不一定是最有效的方式。针对这种情况,有56.7%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学校并不重视,没有考虑这方面问题;有43.3%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学校比较重视并采取了相应措施。可以说,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还做得非常不够,教育部门与学校很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通过正规的渠道与方式为教师提供“如何应对压力”、“压力管理”等方面的培训,以帮助教师去有效地应对压力。

  分析可以看出,现在教师的生存状况不佳,存在较大的职业压力与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但是他们对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又缺乏了解;也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压力;很大一部分教师在遇到压力的时候,都是采用“逃避”“回避问题”“消极等待”等策略,这就使得教师的生存状况一步步在恶化,要改变中国教师的生存状况,我们就必须去改变这一现状,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培训与支持。

  五、缓解和克服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的建议

  教师压力产生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解决教师压力问题必然也要求多方面的努力。

  (一)寻求社会的支持,社会应为教师“减压”

  社会各界应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特殊性、艰巨性,不应求全责备;不应把培养下一代的责任全都压在教师身上,教育是家长,社会和学校三者共同承担的,作为教师不是所有教育工作的承担者。家长和社会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1、对教师的期望和要求应合情合理。

  2、提高教师的社会和经济地位。

  (二)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要为教师“减压”

  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的管理和要求应树立“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的管理理念,实行民主管理,使教师感受到组织的温暖。

  1、改进学校的管理,建立良性支援机制

  2、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工作氛围和人际关系

  3、改革评价制度,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

  (三)教师个人的主观努力,自己给自己“减压”

  来自社会与学校管理者的支持固然是重要的,这是外因,而外因毕竟通过内因才起作用,内因才是关键。因此,有效缓解教师压力最重要的还是教师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支持。

  1、应正确认识压力。

  2、应要修正自己的认知观念,坚定正确的职业理想和信念。

  3、要善于接纳他人,学会欣赏别人。

  4、加强体育锻炼。

  总之,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更需要我们积极行动付予实施。只有通过社会各界的不懈努力,我们才会拥有一支具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达者不恋”的情操高尚的教师队伍;只有这样一支身心健康、蓬勃向上的师资队伍,才能真正肩负起社会、家长赋予教师的诸多角色和极高的期望,圆满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成为合格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心理健康的调查报告15

  针对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历史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96份问卷,回收90份,回收率为93.75%,有效问卷81份,有效率为90%。本文从20份有效问卷中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果:

  一、学习问题

  调查结果表明学习问题是同学最为关心、也是反应最为突出的问题。在第33题中,有44%的同学认为,学业造成的心理压力最大。这表明刚刚进入大学生活的同学对大学学习方式不适应,感到心理压力很大。这些同学需要得到指导并寻求心理上的成就感。此外,在第29题中,有33%的同学选择学习成绩不理想作为大学生活中最大的挫折。因此,大学一年级的学生需要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二、业余生活

  在所调查的学生中,有45%的同学感觉大学生活自由开放,同学也比较重视学习,学习自觉性较高。在第3题中,有56%的同学选择在业余时间上自习或听课。相比之下,只有少数同学选择上网玩游戏或谈恋爱。但这也说明同学心理上的学习压力仍然很大。

  三、经济生活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经济生活方面基本没有太大困难。在第6题中,有67%的同学认为他们的生活费用够用。更有11%的'同学有剩余。在第7题中,有60%的同学认为他们的生活费用对自己没有造成压力。以上结果都反映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生活造成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情况明显下降。

  四、人际交往

  在本次调查中,人际交往问题呈现出较为突出的现象。在第33题中,33%的学生认为人际关系所造成的心理压力最大;而在第8题中,79%的学生表达了在一群朋友中感到孤独或失落的情况,这反应了当代大学生在与别人交往方面的能力欠缺。同样,在第29题中,33%的同学表示无法适应宿舍生活,这与选择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人数相当,体现了学习方法与人际交往是此次调查中同学们反应最为严重的两个问题。

  在大学生群体中,许多人来自农村地区,与此前的生活方式相比,他们的焦虑范围较窄,与人交往的机会也较少。初到大学时,面对自由、开放的环境和众多同学,他们往往感到乱了阵脚,羞于表达,并在心理上形成了内向性格。城市出生的同学则难以理解农村地区同学的相对困境,从而产生了隔阂。同时,在第20题中,78%的学生认为大多数人都不可信任,这更进一步反映了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在心理平衡方面,第1题的结果显示,56%的学生认为现实中的学校与理想中的大学存在很大差距;在第13题中,69%的学生选择了不自信或有时不太自信;而在第5题中,57%的学生认为自己缺乏自信心。这两个问题都反映了学生们缺乏自信心这一突出问题。另外,在第23题中,只有20%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口难言的烦恼或不会常常感到失败;而在第26题中,只有31%的学生认为自己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并为之不懈奋斗。这些问题都彰显出学生们在心理上尚未达到平衡,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

  本次调查将以社会学院xx历史班同学为代表的当代大学生存在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尽显无遗,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真实资料和生动事例,达到了此次活动的预期效果,活动较为成功。活动得到了各方面的大力支持,特此向海星调查研究社和xx历史班表达衷心感谢!

【心理健康的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心理健康调查报告08-25

心理健康的调查报告02-16

心理健康调查报告01-03

心理健康教育调查报告09-29

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01-12

心理健康调查报告【精】02-10

心理健康调查报告【热】02-10

心理健康调查报告【热门】02-10

【精】心理健康调查报告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