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学教案

初中语文教学教案

时间:2024-05-15 13:06:21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中语文教学教案(实用1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教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中语文教学教案(实用15篇)

初中语文教学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小说的要素。

  2、初步了解阅读小说从情节入手的方法。

  3、能分析小弗郎士心理变化的过程及原因;能分析塑造小弗郎士这个形象的意义。

  4、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的作用。能结合韩麦尔先生的语言、行动、外貌来分析其思想性格。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阅读,讲清小说的三要素;

  2. 教学方法:自由阅读法、品味体会法、研讨分析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热爱租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学法与教法:

  1、文献法:指导学生预习时搜集作品写作背景、了解作家及历史。

  2、诵读法:通过默读、品读、理清思路、熟悉情节,并用简要语言复述出来。

  3、探究法:在边读边议的过程中,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发展与变化,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而理解人物的品质、个性特征及社会意义。

  4、创新法: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写作迁移。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激发兴趣 完成积累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先生有这样一句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宋朝著名文学家范仲淹也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言,这些体现出来的都是作者浓浓的爱国之情。不论古今中外,所有爱国志士的爱国深情都是一样的。同样,不论年龄的长幼,他们的爱国之情也是可以相通的。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体现的便是法国人民的深厚的对母语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对民族的热爱。

  二、第一个教学板块:检查预习

  1、检查词的音形义

  2、明确学习目标

  3、在预习中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呢?

  4、作者简介: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19世纪法国小说家,生于没落的丝绸商人家庭,15岁时由于家庭破产,被迫辍学谋生,一生创作了13部长篇小说、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一个剧本,以短篇小说集《磨坊书札》,长篇小说《小东西》赢得声誉。普法战争时入伍,参加自卫战争,丰富了创作题材,写出著名短篇小说集《月癯故事集》,其中一组爱国故事,显示了作家的高尚追求。其中《最后一课》、《柏林之围》是世界短篇小说中的名篇。《最后一课》是作者于1873年写的。此时普法战争刚刚结束两年。

  5、介绍时代背景:

  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士。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让两个州的学生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反映这一事件。

  6、小说

  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三要素

  人物( 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

  环境( 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三、第二个教学板块:听读-------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

  1、本文是什么文体小说。本文的主人公是谁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主题反映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丧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我是谁?是不是都德?为什么?

  我是小弗朗士。不是都德,因为这是小说,人物是虚构的。

  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这种第一人称的写法能给读者亲切和真实的感受。

  首先,小弗郎士在小说中有贯串故事情节的作用。作者写了小弗郎士的逃学、上学经过。通过他的行踪,写到了几个相互关联却彼此分离的场面:普鲁士士兵的操练场,镇公所的布告牌,小镇里的学校。没有这样一个人物,这些场面就很难组织为一篇有机的作品。

  其次,小弗郎士还起到了深化小说主题的重要作用。阿尔萨斯被割让给普鲁士,阿尔萨斯人不但失去了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还将失去自己朝夕使用的母语。这样惨痛的情感该如何表达?作者选择了小弗郎士这样一个平时不爱学法语的调皮男孩,用他的内心感受来反映整个民族的沉痛的感受。这种写法有着极其强烈的对比效果,产生出强烈的震撼心灵的作用。

  3、从情节人手,分析人物形象及思想情感(依据参考书)

  小说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根据故事情节可把课文划分成哪几部分?

  明确:小说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按上学路上、上课、散学的顺序来安排情节。共分为四个大部分。

  第一部分:(1-6)故事的开端。

  写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

  第二部分:(7-23)故事的发展。

  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和小弗郎士的转变。

  第三部分:(24-29)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写韩麦尔先生悲愤地宣布最后一课的结束。

  四、第三个教学板块:分析人物形象

  (一)品读小弗郎士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按小弗郎士的三个思想感情变化,分成三组,每组回答一个问题。

  a、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

  b、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c、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小结:小弗郎士是个顽皮的孩子,学习上要求自己不严,怕老师骂就想逃学。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板书:语言 动作 心理)

  (二)品味韩麦尔先生的形象

  1、韩麦尔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韩麦尔先生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热爱自己工作的普通的乡村小学教师。

  2、小说刻画人物所用的描写方法有哪些?能够反映人物当时的什么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

  明确:作者善于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刻画 韩麦尔 主要通过语言、动作和神态进行。

  1、语言:

  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像刚才对我说话那样,又柔和又严肃地对我们说: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新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我听见韩麦尔先生对我说: 我也不责备你,小弗郎士,你自己一定够难受的了这就是了。大家天天都这么想: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现在看看我们的结果吧。唉,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现在那些家伙就有理由对我们说了:怎么?你们还自己说是法国人呢,你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不过,可怜的小弗郎士,也并不是你一个人的过错,我们大家都有许多地方应该责备自己呢。

  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他们为了多赚一点钱,宁可叫你们丢下书本到地里,到纱厂里去干活儿。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明确:小说通过先生在最后一课上所讲的话,表现了他对祖国、对祖国语言、对自己工作的热爱,对祖国儿童深厚的'爱和无限的希望,以及对国土沦陷的深切的悲哀和痛苦的思想感情。

  2. 动作、神态: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

  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明确:小说深刻地揭示了人物内心激动、沉痛、依恋、悲愤的心情,表现了他崇高的爱国精神。

  明确小说人物的分析方法:读描写析形象揭根源

  五、第四个教学板块

  1、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课文第1-6 段中分别有这样的描写: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 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

  这些描写的作用是:

  ①写了上学途中的情景,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②普鲁士士兵操练和两年来一直有坏消息,这就巧妙地暗示了时代背景。

  ③ 许多人围观新的布告,但究竟出了什么事却未直接写出;这使读者产生悬念,吸引读者急于读下去。

  2、细节描写。这篇小说的许多细节描写是十分耐人寻味的。就拿作者描写屋顶上鸽子咕咕低叫这一细节来说,它使小弗郎士提出一个幽默的问题: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旋即文笔骤收,戛然而止。答案,就留给读者去思索、补充。又如韩麦尔的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郝叟老头的那本初级读本,和那副横放在书上面的大眼镜,不待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还有作品中前后两次出现的普鲁士军队的操练和军号声,教室里飞进的几个金龟子,黑板上书写的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这些细节看来是信手拈来,实际上却并非可有可无,它们起着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每一细节都蕴含深意,发人深思。

  六、第五个教学板块

  (一)体会重点句的深刻含义。

  1. 为什么说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2.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3. 为什么小弗郎士今天听讲会全都懂,感到挺容易?

  明确:

  1. 明天永远没完,拖的结果是连祖国的语言都还不会说,却已经失去了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表现了十分痛苦的心情。

  2. 如果牢记祖国语言,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激发爱国心和对敌人斗争的意志,不会忘记恢复国土,争取自由,所以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3. 小弗郎士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自觉地努力学习,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该学的祖国语言都学好。

  (二)破折号、省略号的作用

  明确: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① 说明大家感觉这最后一堂课过得非常快,不知不觉到时间了。

  ② 从语言形式上看,两个破折号表示哽住了,说不下去。应以悲愤的感情拖长。从内容看,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心情悲痛,百感交集的复杂心情。

  ③ 在最后分手时有很多话要讲,但激动得说不出来,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这两个字表示坚信法兰西祖国必胜,让人们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这是韩麦尔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

  七、第六个教学板块:知识运用激活思想 创新写作

  (1)激活思想

  ①小结全文:这篇小说以小弗郎士在法国沦陷时最后一课中的见闻感受为线索,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②提问:同学们学习了《最后一课》后,你受到了哪些教育?(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学生明确:失去国土的法国人民这样热爱他们的民族语言,这样热爱他们的国家!他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要热爱中华民族的语言,我们要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在写作上,我们要学习本文通过典型环境,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突出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的写法。

  2、创新写作

  续写提示:

  ①题目设计为《最后一课之后》。②紧承文末一句话,围绕爱国主义的主题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如:愤怒的人们久久不愿离开教室,人们高呼:我们要法语,不要德语!打倒普鲁士!法兰西万岁!普鲁士兵凶补恶煞的冲进教室,与人们厮打起来人们含恨离去几天后,大人、小孩、男人、女人聚集在一起,韩麦尔先生又给人们上法语课③结构要完整。

初中语文教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习演讲稿中显示了作者严密的逻辑和睿智的思想。

  2、理解文章内容,学习居里夫人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诚挚的感情,睿智的思想。

  2、短小精悍,结构严谨。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借助多媒体播放介绍居里夫人生平事迹的资料片,让学生了解居里夫人的事迹。

  介绍居里夫人。

  玛丽居里(1867—1934),法藉波兰物理学家、化学家。生于华沙。1891年进巴黎大学深造,1893年参加李普曼实验室工作。1895年与比埃尔居里结婚。夫妇共同研究放射性元素。1903年,她与居里、贝可勒尔共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获诺贝尔化学奖。著有《同位素及其组成》、《论放射性》等。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德国科学家、思想家爱因斯坦。他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被认为是上世纪最杰出的科学家。本文是作者在1935年11月23日在纽约罗里奇博物馆举行的居里夫人悼念会上的演讲。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讨论、交流,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

  全文共四段,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全文中心论点,阐述人品与才智的关系,高度赞扬居里夫人的人品比才智更加出色。

  第二部分(第2~3段),具体阐述居里夫人的人格、品德、力量的热忱。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

  第三部分(第4段)指出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的现实意义。

  全文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提出论点,第二部分是具体阐述,第三部分是结论。这三部分紧密联系,融成一体。

  三、学习第一部分

  思考:第一段文字由三句话组成,这三句话有何特点?对表现居里夫人的品质起着怎样的作用?

  明确:

  第一句:“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作出的贡献”。这句话至少有三层意思:一、居里夫人是一位崇高人物;二、她已去世;三、对她的悼念不能仅仅只回忆她的工作成果,还有更值得回忆的东西。文章的第二句话就紧接着说:“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这里通过比较法,强调了居里夫人有道德品质方面对于时代和历史的意义。第三句强调“才智”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因为“才智”也需要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的精神来支撑。这段文字由三句话组成,这三句在意思上层层递进,一句比一句深入,突出了居里夫人在道德品质方面的光辉榜样。

  四、学习第二部分

  朗读第二段。结合自己了解的居里夫人的事例,说说作者阐述居里夫人怎样的人格、品德和力量?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居里夫妇是镭的发现者,镭可以用来治疗癌症,具有很高的商业用途。有人建议他们申请专利权,这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财富。但居里夫人认为利用科学发明来图利,“这是违反科学精神的。”她与居里毫无保留地向世界公布了镭的研究成果,这一事例,充分表明了居里夫人“人格的伟大”,具体指“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已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

  镭的发现和应用,使居里夫人成为闻名世界的大科学家。她成了法国科学院的第一位女院士、巴黎大学的第一位女教授。她一生中有7个国家24次授予她奖金和奖章,担任了25个国家的100多个荣誉职位。在荣誉面前,居里夫人虚怀若谷。表现居里夫人的崇高品德,即: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的极端的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

  居里夫人出生在波兰,当时她的祖国正在沙皇俄国的铁蹄下呻吟。她后来在巴黎上大学生活也非常艰苦。后来居里突然被马车撞,这给她的打击更为严重。祖国的不幸,家庭的不幸,使“她的心情总是抑郁的”。这种抑郁,就会使她的外貌严肃,甚至使人误解。这并不影响她走自己的路。居里夫人的“毫不妥协”、“极端顽强”表现为她为探求科学秘密而奋不顾身、百折不挠的精神。

  朗读第三段,概括大意。

  明确:

  第三段照应了第一段的第三句话,赞颂居里夫人的热忱和顽强:“不仅是靠着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难以想像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居里夫人一生最伟大的科学功绩是“证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

  五、学习第三部分

  明确:

  结尾这段文字,高度评价了居里夫人的品格和作风,指出居里夫人的品格和作风对欧洲未来的重要性,希望欧洲知识分子为了欧洲的未来向居里夫人学习。爱因斯坦本人也是继承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的最好实践者。这一段照应第一段的第二句话。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探究活动

  1、文章一开头就指出:“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作出的贡献。”那么,本文是着重从哪一方面来悼念居里夫人,并具体论述了哪些内容呢?试根据课文作出回答。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从人格、品德、力量、热忱、意义等方面来悼念居里夫人。

  人格:具体指“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已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

  品德: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极端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

  力量:一旦她认识到某一道路是正确的,她就毫不妥协地并且极端顽强地坚持走下去。

  热忱:不仅是靠着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在难以想像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

  意义: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2、阅读下面两句话,回答后面的问题。

  ⑴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⑵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采用“即使……也……”“哪怕……”这样的句式对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即使……也……”“哪怕……”这样的句式表示让步关系。在偏句里用“即使”“哪怕”引出一层说话人认为是达到了某种极限的情况作为让步的条件,来强调和突出正句的意思。与“即使”“哪怕”相呼应的关联词有“也、都、总、还”等。这样的句式先退一步,再进两步,强化了肯定的语气,充分突出了优秀品质的意义。

  第一句,强调和突出了“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偏句中的后者指的是“单纯的才智成就”,连才智方面的成就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优秀品格,这还不表明优秀品格的意义吗?这句中的“即使”后面引出的是已经出现或存在的实际情况,这种让步不带假设性。

  第二句退一步讲“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被继承很少很少(一小部分),也对欧洲的未来具有重要意义。这也充分表明优秀品德是改造社会的重要因素。这句中的“哪怕”后面引出的是尚未出现的情况。这种让步带有假设性、预见性。

  二、小结

  本文作者深切怀念了与居里夫人长达20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高度赞颂了居里夫人的高贵品质,指出她所具有的人格力量远胜于才智,呼吁欧洲科学家继承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

初中语文教学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 运用所学散文阅读的方法阅读文章,进一步提高散文阅读的能力、

  2. 理解作者通过描写一株失去了大树的依托,但却并不因此而丧失了生存意志的古藤,表达自己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对坚强、独立,历尽苦难而不屈的生命的敬重之情。

  3. 弄清文章由物及人地描写、抒情、议论谈感悟的思路,.体会作者以抒情为主,融抒情、描写、叙述、议论为一体的鲜明特色。

  4. 理解想象和联想的表现手法以及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5. 品读文章质朴、简单的意象,自然、灵动的文字,增强语言的感悟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1)领会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感情。

  (2)分析理解文章的写作特色及其作用。

  (3)揣摩词句,品味语言。

  2.难点

  (1)想象与联想的作用

  (2)词句揣摩,语言品味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与学互动设计

  课件显示:(一)创设情境,导入文章阅读

  同学们,我们自初一以来,学习了不少的优秀散文,大家回忆一下,举例说说。

  示例(1.)《紫藤萝瀑布》:这是一篇状物抒情的散文。文章通过对紫藤萝花的精彩描绘,充分显示了藤萝花的外在形象美与内在意蕴美的和谐、统一。文章先着重刻画紫藤萝花的外在美。通过对花的精彩描绘,表现了它不可遏止的、旺盛、活跃的生命力。然后是抒写作者对生命底蕴和意义的的深刻思考。说明在奔流不息的生命长河中,挫折、磨难不过是一朵小小的浪花。它是生命中,一段小小的插曲,增加了生命的美丽和充实,但不会阻碍生命长河不息的流动。紫藤萝旺盛的生命力,使作者心中的焦虑和悲痛化为宁静和喜悦,并由此领悟了花和人虽各有各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无止境这一永恒的哲理,促使作者不由加快了生活的脚步。文章赞美了生命的永恒与美好,鼓励人们要热爱、珍爱生命。 示例(2.)《行道树》:作者将目光投注到平凡而普通的物象——行道树的身上,赋予它以人的生命、人的思想、人的情感,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全文466个字,却蕴涵了作者对生命价值的思索与感悟,引发了读者对人生对生命的新鲜感受和深刻体验。

  示例3.《春》一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在书写人们盼春的基础上给我们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人们迎春这一幅幅的画面,最后唱起了对春的赞歌。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示例4.巴金的《日》,作者采用朴素无华的文字,借景喻人,以情点“睛”,将哲理的思索与诗意的描绘揉和在一起,既成功的塑造了“飞蛾”即抗日战士的平凡而伟大的形象,又寄托和抒发了自己的崇高的美学理想。《月》则表现了作者细腻幽静的一面,作者赞颂了嫦娥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了原有的一切,“妄想”改变“月”这个冰冷的'星球,嫦娥就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日》和《月》是作者对生命、对人生的思考,它也启发了我们思考如何生,如何死。

  通过一篇篇散文的阅读,我们获得了一些散文阅读的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哪些方法呢?

  学生思考,交流回答,老师补充小结:

  课件显示:总的说来要弄清楚四点: 一是写了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二是为什么写(主旨,即要表达的情、理、观点),三怎样写的(行文思路,即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四是写得怎样(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运用这些阅读方法去阅读王剑冰的一篇优秀散文《古藤》。

  (二)、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思考:

  1.文章的抒情对象是什么?它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点拨:文章的抒情对象的是古藤,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文章就是围绕着它来描写、抒情、议论谈感悟的。

  2.通读全文,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古藤的特点。(注意抓关键词语,抓文眼:集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反映作品主旨的词句,这就是“文眼”)

  点拨:外在特点-----外形弯曲、枯老,是一棵独立的藤

  内在特点-----坚毅,不屈,顽强,倔强、孤独。

  3.对于“古藤”,作者的情感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用四个词语来概括。

  点拨:惊奇,敬慕,担心,敬仰。

  4.纵观全文,作者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点拨::作者通过描写一株失去了大树的依托,但却并不因此而丧失了生存意志的古藤,表达自己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对坚强、独立,历尽苦难而不屈的生命的敬重之情。

  5.文章的行文思路怎样?

  点拨:文章开头运用描写,交代出文章的抒情对象古藤,在描写之中,融入了作者对古藤的惊奇感受。为了更好揭示出古藤神奇的特征,作者又插入叙述古藤由来的美好神话,在叙述之中巧妙地融入作者的喜爱之情。为了更好的抒发作者的敬慕之情,作者围绕古藤的艰难命运展开想象议论,同时联想到与古藤有着类似遭遇的人事展开叙述和议论。由物及人,升华主题

  (三)品读鉴赏

  请同学们细读品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自己认为写得精妙的地方,给大家赏析一下。(下例示例根据学生交流情况和是否需要补充的情况,有选择的展示)

  示例1.文章开篇第一段对古藤的描写,作者采用了反复、比喻、拟人三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古藤”外形的怪异,渲染了“古藤”生命中遭遇的磨难,也为下文的叙述和议论做了铺垫。

  示例2.第9段里“.一千三百年风霜雨雪,把它变成根,变成树,变成精。”这句话这句话显示了古藤生命升华的过程。

  “变成根”是指藤无所依傍后开始独立,自己为自己坐桩。

  “变成树”指变成了独立的个体,“自己为自己相绕,直立而起,倒下,再直立。”

  “变成精”指藤有自己的灵魂、个性、和精神特质。“藤留下了坚毅、痛苦、挣扎的过程”

  示例3.第10段:“藤,木的典范,水土的凝铸,生命的阐述。像不羁的狂草,有重笔有轻染,有淋漓的汁点。”

  这里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排比形式工整,感情强烈,层层深入地赞颂了古藤是木的范例,凝聚了天地间水土的精华,阐释了生命的内涵;比喻生动、形象,讴歌了古藤生命的顽强与不屈,表达了作者对古藤的敬仰和赞美之情

  示例4.文中最后一段(第16段)呼应第14段,点明了文章的主旨。揭示古藤的生命奥秘,进一步突出古藤坚守者的形象,一个引人思考,被人敬仰的形象。这里有一个关键词语“倔强”,这个词语揭示了古藤面对命运的变故,失去依靠后的那种顽强的生存意志,坚强不屈服的独立个性。尽管挣扎过,痛苦过,只要生命在体内一息尚存,就以藤的个性,滋生、蔓延、上升、翻腾。这个词就是全文的“文眼”。”是作者的点睛之笔,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示例5.文章叙述何仙姑与吕洞宾的传说

  为古藤罩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同时引出下文古藤失去依傍的命运变故,为表达作者对古藤的敬慕之情作了铺垫。

  示例6

  第12段“人其实同藤一样,从一点点爬起,活的不知有多么艰难。要依靠亲人,依靠师长,依靠领导,依靠社会。要学着做人,学着生活,学着应付,学着面对。”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由藤及人,揭示了古藤的象征意义 。(寓意)

  示例7.第13叙述老态女子生孩子的故事,第14段写古藤的“起点与终点”、“根与头”、“存活与伸展”,的叙述议论。有着内在联系:

  老态女子与古藤相互映衬,阐述了生命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孕育新生的哲理,突出了古藤的形象,探求古藤的生命奥秘,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四)总结归纳散文阅读的具体方法

  通过大家的阅读赏析,现在我们进一步归纳一下散文阅读的具体方法。

  学生交流,老师补充总结:

  1.紧扣文眼明散聚。

  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神聚”虽然取材范围广泛,内容博杂,所谓“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但都统一在“神”这个灵魂之下。若能很快找到统领全文的这一“神”,就能迅速而准确的把握文章,提高阅读效率。在散文中,总有集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反映作品主旨的词句,这就是“文眼”。倘若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这点睛之笔,就能透视文章的“心灵”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明确广博、纷繁的题材是怎样被有机地组织起来的。

  2.找准线索结构清。

  线索就是窜连文章内容的的一根红线,它在文章结构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找准它的线索就理清文章的结构。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

  3..融情于景见立意

  “一切景语即情语”,大凡写景状物的散文都要采用借景抒情,寄情于物,托物言志或象征等手法来含蓄、形象而具体地表情达意。

  4.咀嚼精妙品词句

  散文的精妙或体现在其思想情感的含蓄深邃,或体现在其谋篇布局的匠心独运,或体现在表现手法的多姿多彩,或体现在遣词造句的精炼生动。在对文章内容与思想情感有了宏观理解的前提下,如果能揣摩咀嚼出文章的一二精妙之处,才算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鉴赏。揣摩咀嚼需结合全文内容,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根据上下文品读感悟,理解才更准确。

  (五)、作业:运用散文阅读的方法阅读课文《谈生命》

  (六)、结束语

  同学们,今天学习者篇文章给了我们很大人生启迪:人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挫折和失败,当在这个时候,希望你们能像这棵古藤那样,以顽强的精神,坚毅的性格,承受痛苦,经历磨练,战胜困难,勇往直前。只有经历了磨练的生命才会更灿烂,只有笑到最后的生命才会更精彩!

初中语文教学教案4

  学习目标

  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爆炸、瓦砾”等词语。

  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激情导入

  出示图片师导语: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你看房倒屋塌,满目疮痍,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转瞬间灰飞烟灭。可就是在这场灾难中有一对父与子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这节课我们继续第17课。

  二、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一)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课文告诉我们这是一对这样的父与子?(了不起的父与子)

  (二)引导学生感悟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

  1、自由朗读课文1——12自然段,把表现父亲“了不起”的语句,用“------”画下来,想象作者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汇报

  A、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埋头接着挖。

  救火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用了什么表达方法?

  你有什么体会?

  面对大家的劝阻,父亲的回应是怎样的三句话(课件出示)你有什么发现?

  可是父亲说三句话的心情一样吗?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

  师生合作,练读这几句话

  B、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抽读,用了什么表达方法,你体会到了什么?

  比较句子: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比较一下,哪一句好,作者不厌其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语罗列出来,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是什么支撑着这位父亲苦苦地挖掘?而这一切的一切,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感叹: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从父亲的外貌描写中,你读懂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

  就让我们记住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形象,指导有感情朗读这段。

  2、配乐出示5·12地震时表现父母之爱的图片,进一步感悟父母之爱的伟大。

  引导学生体会儿子的了不起。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2—24自然段,找一找表现儿子“了不起”的句子,用“()”划起来。

  学生交流汇报:

  A、“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这里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读读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

  (四)抓住主线,引深感悟。这对父亲和儿子真是父子情深啊!课文中哪句话让我们感受到父子情深呢?(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类似的话在文中出现过几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同学们,在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感受了父子情深,我们还学到了什么?(引导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和文章描写方法上的见解。)

  迁移导行,抒写“亲情”

  请你仔细观察课件出示的画面,想象画面内容,用上今天所学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了不起父亲

  儿子

  外貌动作语言

初中语文教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了解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场景,体会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由衷赞美,感受人与自然、动物的和谐之美,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并能从“陆续”“展示”“继续”“应接不暇”中任选两个词语造句。

  3、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八、第十二自然段。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描写的大榕树的奇特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幸福欢乐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课文第8、12自然段,理解并体会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由衷赞美和留恋之情。

  教学准备:大榕树、众鸟纷飞的图片和录像片;

  有关巴金和大榕树的相关资料等。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试提出不懂的问题,自己解决。师生合作,明确下一步学习的内容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示课题:

  自古以来,人们对幸福都充满着无限的憧憬,都渴望拥有天堂般的生活。(板书:天堂)

  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天堂吗?

  今天,我们要去鸟的天堂观光游览,这也就是第七课(板书:7、鸟的),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课下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我请同学谈谈你进行了怎样的预习。(生可能谈及关于生字新词的解决,读书等)

  2、对于“鸟的天堂”,你已经有了哪些了解?还希望了解一些什么呢?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检查朗读课文的情况并请同学评议他们读得怎么样?

  (针对班级的具体情况,机动安排自由选读没有把握的段落)

  三、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自由读课文,思考:鸟的天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美丽、榕树大,鸟儿多等;)

  四、再读课文,理清课文内容:

  谈话:巴金先生用他清新流畅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你们愿意再读读课文吗?

  1、请默读课文,看看你从课文中又了解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分别在书上做上标记。(给时间学生自读自悟)

  2、小组内交流: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同学在小组内可以互相帮助交流解决简单的问题,也可以向别人介绍自己读书自学的方法)

  [此时应让学生理清:作者两次来到鸟的天堂,第一次只看到了一棵茂盛的大榕树,第二次看到了许多的鸟。初步理解原因是去的时间不同(注意使学生知道经过深入学习后还会有新的理解)。课文重点部分是写两次所见到的景象。鸟的天堂就是那棵大榕树等。如果学生没有谈及这些重点的内容,教师可以用一定的问题引导:如课后的思考题1、2]

  3、以小组汇报形式,全班交流:小组内没解决的问题,也可以谈谈学生认为已经解决的但认为很有价值的问题。

  课文写了作者 次经过鸟的天堂,第一次只看到了 ,没有看到 ,所以他认为 ;但当他再次经过时却看到了 ,他感到 。

  (1)(出示投影)填空:

  (2)交流学生的质疑情况:

  (在学生质疑时,教师肯定那些能围绕重点内容提问的同学,对简单的问题生生之间交流解决;或者根据学生实际予以提示:课文介绍的是“鸟的天堂”,我们提问应该围绕重点内容:可以读一读书中描写大榕树的语句和关于“鸟的天堂”的语句,结合上下文来提出或设计问题)

  (师生共同筛选较好的问题,教师将与课文重点部分密切相关的、比较有价值的问题,简要板书在黑板上。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可能会出现如下问题:

  1、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为什么我却没有看见一只鸟?

  2、为什么“我”对鸟的天堂有一点留恋?

  3、为什么作者说“昨天我的眼睛骗了我”?

  4、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我的感受是什么?

  5、为什么说“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6、为什么说是“鸟的天堂”而不是鸟的乐园(或世界)?

  7、“鸟的天堂”(或大榕树)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

  ……

  四、全班共议明确学习方向:

  师:同学们提出来的这些问题,就是我们进一步学习课文所要解决的`,可以把它们作为进一步研读课文的一个学习目标。

  1、谈话明确学习的途径:我们要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必须抓住写大榕树和写鸟的这两部分重点内容,并将这两部分合在一起考虑。

  2、鼓励学生试针对自己学习的需要自拟学习方案。

  3、交流展示学生的自拟学案情况。(教师在巡视时注意把握学生情况,选择一份或几份学案,师生共同进行修改和补充(如果生有困难,师给予提示:我们要读懂课文,不外有这些办法:可以读一读,动笔画一画,然后抓住重点词句反复读一读,反复体会, 还可以边读边思考,边想象,与同学共同讨论、利用资料等))

  4、(出示学案):

  师:老师这里设计了两份学习方案:(假设:如果学生的学习情况较好则出示将学案2与学案1调换顺序的学案,逐步引导学生自拟。)

  3、指名读学案,说明:你可以用自己拟定那份学习方案,继续研究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也可以选择老师给的方案,还可以参照老师的方案进行修改和补充。但教师更欢迎同学自拟学案。如果你们需要老师提供帮助,随时可以向老师提出来。

  4、自主选择喜欢的方式自学或自拟学案自学(师统计学案的选择或拟定情况,指导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伴共同学习。)

  五、学生自主探究(机动):

  六、课后提示:

  多搜集一些资料,有助于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练习把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读出来,也可以展示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问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

  谈话: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内容并进行了初步的探究。今天这节课,我将和同学们一起继续深入学习这篇课文,追随巴金先生去鸟的天堂感受那里美丽和谐的景象。

  二、生自主学习。师巡视,提供帮助。(时间依生实际确定)

  三、统计学案情况,以大多数同学的选择组织交流。

  ㈠假设按学案(A)学习的同学占多数:(要求学生在汇报时先说明自己喜欢的景象,读找到的语句,并说明自己为什么喜欢,适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或介绍)

  A:介绍大榕树

  1 大:许多棵 窄

  叶:多、密、绿 (堆、簇、缝隙)

  枝干:枝上生根、数不清(投影,指出根、枝、干、叶联系生长特点)

  生命盎然:全部展示、颤动(看录象)

  2 有感情朗读相关的语句。

  ①叶多②枝干多③生命力强④作者由衷地赞叹(评价)怎样读好?(当学生谈到第8自然段时,可以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试背诵)

  3、师生合作叙述所喜欢的景象:

  (投影)夕阳西下,灿烂的红霞染红了河水。我们的小船在宽宽的河面上静静地流动,远远地 小船渐渐前行,逼近了大榕树,这次我 望着这株奇特的大榕树,我不由得

  B:导入介绍“鸟”

  朋友告诉我这里是“鸟的天堂”,而我却没有看到一只鸟,我感到 ;而当我在第二天再次经过时,却感到

  为什么这样说呢?请你仿照刚才我们叙述介绍大榕树的方法,试自己学习一下众鸟纷飞的情景。

  1 、鸟多:到处、到处

  大 小 花 黑 应接不暇

  快乐:叫、飞、扑

  (生谈到哪儿就练习读一读,可以背诵第12自然段)

  提问:你觉得在这里鸟儿生活得怎么样?

  (看录象)我们一起来看看众鸟纷飞的场面吧!

  提问:你认为这个地方怎么样?

  练习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两个自然段。

  2、师生合作叙述所喜欢的景象:

  朝霞落在了树梢,朝阳照亮了河面,我们的小船又来到了“鸟的天堂”。起初 后来 接着 。我虽然注意地看着,但是 。忽然我看见了 鸟儿生活在这里,真是

  若B A

  导入:鸟儿幸福地生活在这个美丽的地方,让我们感到了它们的幸福和快乐。而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却是感到 。谁学习的是这部分请先来汇报一下。

  处理(一)以后,询问按学案(二)学习的同学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你还有什么疑问?(处理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等问题)

  ※然后练习用因果关系的句式回答问题。

  C:最后结语下课。

  ㈡假设按学案(二)学习的同学占多数:(汇报提出的问题,并说明自己是如何读书解决的。相机进行朗读的训练)

  1、指名小组汇报

  榕树 (同前)

  鸟儿 (同前)

  2、用因果句式,结合上面问题练习说话。(质疑)

  ※3、结合学案(一)的要求试介绍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

  结语:(看板书)

  树与鸟,鸟与水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多么生动活泼的画卷呀!这里不仅有树的奇美,有鸟的欢乐之美,更有人与自然、与动物的和谐之美,所以这里才是真正的天堂。让我们共同努力,去创造更多的人间天堂。

  作业:1、搜集一些人与自然、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故事。

  2、有兴趣的同学读读巴金先生的原文。

  3、有感情地朗读文中描写大榕树和鸟的段落,有兴趣的同学练习说一篇解说词,介绍那里的美丽景象。

初中语文教学教案6

  教学目标:

  一、体会作者童年的“苦”与“乐”。

  二、认识过去的童年,了解时代的变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憧憬美好的明天。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

  统复备

  一、课前学习:

  1.查字词典;把文中的重点词语及注音解释抄写在积累本上。

  2.向长辈了解他们的童年生活。

  3.试着尝尝过去人们吃的食物,诸如野菜、柳叶儿等等。

  二、课堂学习

  (一)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1.展示预习成果。

  (1)向大家介绍你所积累的生字、词语。

  (2)交流你所了解到的长辈的童年生活趣事等。

  2.速读全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明确这篇叙事散文是以“柳叶儿”为线索,叙写“我”在饥荒岁月里的童年趣事。)

  3.独立思考:作者围绕“柳叶儿”从哪几方面来写童年的.?

  (试着用一个表示动作的字概括)

  恋柳叶儿——抢柳叶儿——吃柳叶儿——咏柳叶儿

  (二)合作学习,探究理解。

  1.讨论交流:

  (1)本文重点写到抢柳叶儿吃,你身临其境的感受一下,这在当时是件“极苦的事”还是“最乐的事”?

  (2)在“我”看来“柳叶儿”的味道如何?

  (在文中找出依据并作分析)

  2.质疑解疑:(同桌讨论)

  组织引导学生结合课后练习二研读重点语句,学生回答可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但不能脱离当时和现在的特定时代背景,不能离开儿童的心理特点。

  3.融合情感:(小组讨论)

  作者对“柳叶儿”具有何种感情?

  (师作引导,结合饱含感情的语言。)

  4.积累学习:说说你所知道的咏柳的诗句。(学生交流)

  5.小结。

  (三)拓展延伸:

  根据你所了解到的自己的父母或长辈的童年吃的食物,与你的童年吃的食物作一对比,以“吃”为话题,口头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课后学习:

  将“拓展延伸”的内容进一步完善,整理成书面材料,写到练笔本上。

  教后记:

初中语文教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

  2.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的写法。

  3.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4.了解农家少年高尚纯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叙事有详有略,围绕中心选材。

  2.刻画人物形象。

  3.景物描写与中心的联系。

  教学难点:

  课文最后一段的含义及在全文的作用。

  教学过程:

  本文为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精品,在充分备好课,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的基础上尽量把课上得生动。

  课前提示:

  阅读课文,查阅《新华字典》,给生字词注音。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第一课时

  侧重点:

  1.熟悉课文,理清结构。

  2.记叙的详略。

  过程:

  1.简介作品时代。(因对鲁迅的有关常识已有所了解,讲此课时可让同学们回忆,重温,以求加强巩固)

  2.朗读课文。(本文为文学的精品。课文用第一人称叙述“我”看戏前后的一些事情,鲁迅把这些事情写得十分生动有趣,使人读后印象深刻,难以忘怀。因此第一次接触课文,一定要强调朗读效果,或教师范读课文,或找朗读程度好的同学来读。可播放录音。)

  3.从情节入手,理清本文结构。

  作者用笔讲究浓淡疏密,即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值得我们认真学习。老师可引导学生体会,巧妙设题,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4.看戏全过程(包括看戏前的风波),按着事情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几层?

  5.文中有几处景物描写,你喜欢哪一处,为什么喜欢。(引导学生掌握景物描写与表现中心的关系和景物描写的方法。)

  第二课时

  侧重点:

  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行为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

  对结尾一段的理解。

  过程:

  1.本文成功地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你最喜欢哪几个人物?他们具有怎样的品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同样是吃豆,为什么文章最后二段写当天的豆没有昨夜的豆好,又为什么说“我实在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

  3.《社戏》按题目所示似乎应该写戏,但文中大量的篇幅写了戏外的天地,是不是离题了?

  4.归纳中心思想。

  5.围绕中心选材。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社戏》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选材进行比较。)

初中语文教学教案8

  〔活动目标〕1.通过对三家子村各方面的考察,了解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2.通过对三家子村满语情况的调查,认识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树立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责任的意识。

  3.通过对三家子村的生产生活实物的调查,培养学生保护、尊重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文化特色的意识,树立民族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团结、共同发展的观念。

  4.用分组合作的方法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提高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能力。

  〔活动重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以学生为本运用不同的方法,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汇报的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表演能力、和创造思维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师生共同准备到三家子村去考察所带物品。

  2.师生共同准备进行活动用的若干用具。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步入满族世界。

  1.上周,同学们到三家子村去考察,领略了那里的美景,看到满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真是长了不少见识。 今天,请这些同学向我们讲述一下他们到三家子村的所见所闻吧。

  2.(学生1和学生2一起到孙博士家)(多媒体显示孙博士的'家)

  孙博士向两位同学介绍三家子村的地理位置,(多媒体显示地图)前去的路线及乘坐的交通工具。

  3.学生2:那我们就坐上汽车出发吧!:动画:一辆汽车开来,三位乘上汽车,汽车开动,出示课题。)(车上:孙博士向两位同学介绍三家子村名字的由来)

  4.学生1:前方有许多人。孙博士介绍:那是满族人在举行婚礼。一起去看一看。 (多媒体显示:满族婚礼图片)

  二、角色表演、亲身体验。1.司仪:满族婚礼现在开始。(学生把自己课前准备的服装和道具装配上。) 2.司仪:好,现在我们去迎亲!(学生站在两侧充当迎亲队伍)请新娘出门……过彩桥……跃火盆…… 拜天地……拜高堂……对拜……掀盖头……(多媒体放映每个环节的图片,为学生创设情境。)

  三、现场指导、猜猜看。新娘进门不许坐西炕,也不许坐南炕,只能坐北炕。请在座同学猜猜看,这是什么原因?(多媒体显示:满族炕)满族新郎说明原因:西炕是供奉祖先的地方,南炕是长辈住的地方,所以不能坐。二位新人对话:常用满语和汉语对照如:脏——lata、说——lele……(穿插一名邻居送礼物——悠车)(穿插一名小孩儿生病请求帮助——萨满舞——治病)

初中语文教学教案9

  教学目的

  1.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得到识别天气阴晴雨雪的知识。

  2.体会本文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3.理解本文“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形式。

  教学设想

  1.安排一教时。

  2.文章第二部分(2——6段),一层层具体说明云的形态、光彩变化同天气变化的关系,应为教学的重点。可以通过列表,有条件的可以通过放映有关云的彩色幻灯片,帮助学生理解。

  3.预习要求:

  (1)认真看“阅读提示”,把握本文学习的两个重点。

  (2)掌握课文注释中的字、词语(会读、会解释)。

  (3)朗读课文,注明段的序号。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解题

  问:从课题看,本文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云和天气的关系即通过观察天空中各种云来识别阴晴风雨。

  (二)朗读课文(检查读音和语句停顿)

  (三)正音、正率和解词

  峦山(与“恋”区别)霎(与“刹”区别)盈缕(注意汉语拼音规则)晕(还有一个音,朦胧连绵不断(注意加点字写法》

  解释词语:

  姿态万千 点缀 一霎间 预兆 轻盈 弥漫

  (四)统观全文,了解结构

  提示:联系前面课文,《苏州园林》是“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我国的气候》是“先分说后总说”的结构。思考这一课是怎样的结构形式。

  学生发言,归纳:

  本文是“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

  将课文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识天气可以看云。

  第二部分(第2——6段),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问:课文第一段是怎样的结构形式?

  学生发言,归纳。

  “总——分——总”的结构。

  “姿态万千”总说云的形态;

  “变化无常”总说云的特征。

  中间八个比喻,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之多,扣“万千”;省略号后,“有时”“有时”“刚才”“一霎间”,紧扣“变化无常”。

  最后一句,以“招牌”作比,说明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看云识天气”,引出全文的中心。

  问:从第一段,看本文说明语言的生动形象,你可以举哪些例?

  学生先自读,再发言,归纳。

  (l)为了具体写“姿态万千”,用了八个比喻。结合课后练习二,说明这些描写准确而生动,不仅形象具体,而且有动态特点。

  为了具体写“变化无常”。作者用“有时……美丽”,“有时……阴森”,“刚才……阳光灿烂,一霎间……大雨倾盆?进行对比。

  (2)用词非常准确、生动。

  例:各种云运动时有不同的'特征,有的“飘”在空中,有的整齐地“排列”着,有的“来来去去”,有的满满地“盖”住了天空;写天气变化用“点缀”、“笼罩”;“阳光灿烂”“乌云密布”“大雨倾盆”;用“招牌”作比,也非常准确。

  (五)重点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问:第2段上下文有何关系?起什么作用?

  学生发言,归纳。

  “薄云”“晴朗”;“低而厚密的云层”“阴雨风雪”——承上说明“云的各种形态”,启下引出“云和天气”的关系。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默读课文第3.4、5、6段。

  思考这部分的结构层次。

  同学讨论,明确。

  分为两层:第一层(第3—5段)说明云的形态和天气的关系;第H层(第6段),说明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

  按课后练习一的要求,边看课文,边境表。可以补充每一类云的“位置”一栏。

  ┌───────────┬─────┬────────────────┐

  │云种类│ 云的形状 │位置 │天气的情况 │

  ├───┬───────┼─────┼────────────────┤

  │ 卷云 │像羽毛像绫纱 │最高 │阳光可以透过它照到地面,天气晴朗│

  ├───┼───────┼─────┼────────────────┤

  │卷积云│像粼波 │很高 │它不会带来雨雪 │

  ├───┼───────┼─────┼────────────────┤

  │ 积云 │像棉花团 │20xx米左右│在天空映着温和的阳光 │

  ├───┼───────┼─────┼────────────────┤

  │高积云│像羊群 │20xx米左右│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空天晴 │

  ├───┼───────┼─────┼────────────────┤

  │卷层云│仿佛白色调幕 │高 │它向前推进,天气将转阴 │

  ├───┼───────┼─────┼────────────────┤

  │高层云│像毛玻璃 │低 │它预示将要下雨或下雪 │

  ├───┼───────┼┼─────┼────────────────┤

  │雨层云│布满天空 │更低 │雨雪就开始下降 │

  ├───┼───────┼─────┼────────────────┤

  │积雨云│形成高大的云山│更低 │马上就会下暴雨 │

  └───┴───────┴─────┴────────────────┘

  由上面云的位置、厚薄和天气的关系与第2段是相照应的。“象征”“预兆”用词准确。

  问:如何说明这部分说明语言的生动、形象?

  同学从课文中找出例句,归纳。

  (1)运用贴切的比喻:

  “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说明卷云的轻盈和洁白;

  “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比喻卷积云的形态特征;

  “像棉花团似的白云”比喻积云的形态特征;

  写卷云聚集成卷层云时用“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作比喻。

  (2)运用拟人的手法:

  写卷层云变成高层云时,用“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

  写高层云变成雨层云时,用“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

  (3)用描写的语句:

  “阳光透过云层……依然很清晰”,写出了“卷云”的“薄”;

  用“向上凸起”、“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等词语写由积云到积雨云;“云底变黑”、“云峰模糊”、“云山崩溃”、“乌云弥漫”描绘“积雨云”的发展变化。

  (4)用词准确:

  问:写“积云”变化为“积雨云”的一段用了哪些表示时间的词,找出来,说说它们的作用。迅速、不一会、顷刻、马上……说明变化速度之快,用词又不雷同。

  默读第6段课文。

  提示:本段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是过渡句、也是中心句。边读课文,边填表。

  ┌──┬───────────────┬────┬────────────┐

  │光名│产生和分布情况│光彩│天气征兆│ │ │

  ├──┼───────────────┼────┼────────────┤

  │ 晕 │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里红外紫│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

  ├──┼───────────────┼────┼────────────┤

  │华 │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 │里紫外红│华环由小变大,转晴 │

  │ │ │ │华环由大变小,转阴雨一 │

  ├──┼───────────────┼────┼────────────┤

  │ 虹 │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东虹轰隆西虹雨 │

  ├──┼───────────────┼────┼────────────┤

  │ 露 │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 │云层变红│朝霞西阴雨袭晚霞东几天晴│

  └──┴───────────────┴────┴────────────┘

  问:这段没有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没有细致的描绘,怎样使语言鲜明生动的?

  学生讨论,明确。

  引用了谚语,简短、通俗、鲜明、生动。

  最后读第7段课文,说说每句话写了什么,怎样概括段的主要意思?

  学生回答,归纳。

  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局限性;还要依靠天气预报。——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提示:最后两句话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它与前文中的“往往”、“常常”、“有时’等词是相照应的,表明使用词语的准确性。

初中语文教学教案10

  学习目标:

  1、设身处地、展开想像,于不知不觉中进入文本对话与交流,感受积累文本的语言;

  2、创设情境、积极体验,于投入地朗读中感受小露珠乐观无私的品格,体味着对生命的感悟。

  基本理念:

  以童真引动,设身处地,展开想像;以童趣引导,和谐共生,感悟意境,于不知不觉中进入文本,积极的引导学生与文本、情境、思想对话,引发情感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体现文本内涵理解的无痕;在朗读指导上引导学生带着生活的体验去读书、去感悟,不作生硬朗读指导,体现朗读指导的无痕;在词语的教学上注重体味、感受,以反复的呈现、使用中学习和掌握,体现教学的无痕,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文本和积累语言,培养学生语言的灵性,绽放语文的无穷魅力。

  学习目标:

  1、设身处地、展开想像,于不知不觉中进入文本对话与交流,感受积累文本的语言;

  2、创设情境、积极体验,于投入地朗读中感受小露珠乐观无私的品格,体味着对生命的感悟。

  基本理念:

  以童真引动,设身处地,展开想像;以童趣引导,和谐共生,感悟意境,于不知不觉中进入文本,积极的引导学生与文本、情境、思想对话,引发情感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体现文本内涵理解的无痕;在朗读指导上引导学生带着生活的体验去读书、去感悟,不作生硬朗读指导,体现朗读指导的无痕;在词语的教学上注重体味、感受,以反复的呈现、使用中学习和掌握,体现教学的无痕,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文本和积累语言,培养学生语言的灵性,绽放语文的无穷魅力。

  学习过程:

  一、激情引读 感知文本

  1、同学们,老师带来了昨天认识的伙伴——出示课件:露珠和小露珠。有什么不一样?(引导体验小露珠的可爱)亲切地和它打招呼吧!(读题)让我们一起走近小露珠吧。打开课文,自由地读课文,看看哪个小朋友把小露珠读得最投入,读得最生动。(生自由读文)

  2、同学们读得多投入啊!读了课文,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小露珠啊?(美丽、可爱、黄豆大的、闪亮、珍珠一样、圆润、透亮……)学生书写四个最满意的词。

  二、设身处地 进入文本

  1、过渡(结合课件):夜幕降临了,小露珠出现在草叶上、花朵上、禾苗上了。露珠就这样爬呀,滚呀,越来越大,越来越亮,到黎明的时候,已经有黄豆粒那么大了。

  2、一度感受:这时候,小露珠遇到了哪些小动物啊?(小青蛙、小蟋蟀、小蝴蝶)小动物们是怎样向小露珠打招呼的?(指导读好三句话)我现在就是一颗小露珠,哪个小动物主动和我打招呼。

  “早哇,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

  “早哇,像水晶那么透亮的小露珠。”

  “早哇,像珍珠那么圆润的小露珠。”

  3、二度感受:这三个小动物在夸小露珠的什么呀?板书:闪亮、透亮、圆润

  4、三度感受:还有哪些小动物和小露珠打招呼了?有创意地按句式说话。(拓展:小蚂蚁、小兔子、小麻雀、蚯蚓……)所有的'小动物都喜欢小露珠,这是为什么?

  三、感性复现 深入文本

  1、过渡:除了小动物们喜欢小露珠,植物们也喜欢小露珠呢!认真地充分地读一读,看看谁来了?(生自由读文)

  2、让我们叫出它们的名字吧!(演示课件)金黄的向日葵。板书:金黄。有了小露珠,金黄的向日葵就更加金黄了。(抽生说)碧绿的白杨树、紫红的喇叭花……(指导读:喜欢的语气)

  3、引:什么叫光彩熠熠?还想到哪个词语,比较和光彩熠的异同(结合图片)是啊,你看这是白天的小花,它怎么了?而小露珠来了,它又怎么样了?(感受:格外精神、生机勃勃)指导读文:读出植物们在小露珠的帮忙下格外精神、生机勃勃的景象。

  4、金黄的向日葵、碧绿的白杨树、紫红的喇叭花们,你得到了露珠的滋润,要感谢谁呀——小露珠。那我们就当一回花草树木,给小露珠写几句感谢的话吧。(配乐书写)小结。

  四、拓展迁移 升华文本

  1、植物们都感谢了小露珠,但是太阳公公散发的热量越来越大,小露珠的身子也越来越轻了。她渐渐地变成了水蒸气,向空中飘去了。你身上的小露珠不见了,是什么样的心情啊?(遗憾、可惜……)带着这种感觉把心情读出来。

  2、金黄的向日葵你舍得小露珠去吗?碧绿的白杨树你舍得小露珠去吗?各种各样的植物们你们舍得小露珠去吗?你来挽留吧!(感情朗读:设身处地的挽留)

  向日葵向它点点头、白杨树向它招招手、喇叭花吹奏着乐曲,大家多么想把小露珠留住。

  3、大家深情的挽留还是留不住小露珠的脚步啊。自由读小露珠的话。拓展想像:小露珠在想什么呢?

  4、老师也写了一首露珠赞:(配乐听一听)。

  夜幕降临,我静悄悄地来了,

  附在树梢上,落在草丛里,

  躺在荷叶上,悬在风铃中……

  黑夜漫漫,我慢慢地长大了,

  像钻石那么闪亮,像水晶那么透明,

  像珍珠那么圆润,像群星那么灿烂。

  黎明时分,映着五彩的霞光,

  我将悄悄地消逝。

  你——不要悲伤,不要惋惜,

  经过一个黑夜,我又会重新凝聚,

  清清爽爽地出现在你的眼前,

  一样的光彩熠熠,

  一样的晶莹透明,一样的秀丽神奇!

  5、积累练习: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和句子;自由选择背诵你喜欢的课文段落。

初中语文教学教案11

  一、教学内容

  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客。本文记叙的就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认真读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了解钱塘江大潮在“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不同景象及特点,从而认识到钱塘江大潮是汹涌澎湃的天下奇观。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潮汐”的成因及相关知识。

  情感目标:

  使学生在钱塘江大潮的震撼中,陶冶身心,从而激发学生对钱塘江大潮、乃至祖国的大好河山、锦绣风光的无比热爱。

  技能目标:

  引导学生能深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小节。学着按时间写作的办法仿写片段《雷雨》。

  三、重点难点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四、教法学法

  教法:引导法,感情朗读法。

  学法:朗读法、交流法、小组合作学习。

  五、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钱塘江的资料。

  六、教学时间

  2课时。

初中语文教学教案12

  一、案例背景

  1、教材分析:

  本单元都是叙事性作品,描写的对象都是普通人。通过普通人的日常琐事,表现“爱”的主题,诉说人与人之间(尤其是对于普通人、弱者)的同情和关爱。学生可以从阅读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美的情操。

  朱自清的《背影》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至今仍充满感人至深的力量。它感人的力量从何而来?在于作者用纯朴真挚的语言,表现父亲在祸不单行、生活困苦、哀愁焦虑的日子,用自己的方式无微不至的关怀远行的儿子。父子之情跃然纸上,父爱在背影的烘托下显得异乎寻常地深沉和感人。正是这样一个在特殊环境下活动着的背影,成了本文的聚光点。父亲的慈爱和固执,艰难和努力,困顿和挣扎,都凝聚在这一点上;父子之间分离时深沉的爱也倾注在这一点上。文章无论记人、叙事还是抒情都十分平实,在平实之中蕴含着极为深挚的情感,是一篇饱含真情实感的美文。

  2、学生分析:

  我班一半以上的学生的父母外出打工,因而对亲情的渴望非常强烈,但谈及父亲,除了严厉和陌生外,几乎没有其他印象。在这种情况下,缺乏相应的情感体验,要与作品产生共鸣,从而学会把握和领悟人性美,最终学以致用,以我笔写我心来刻画有血有肉亲情洋溢的父亲形象,在这些方面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因而我觉得在上学期开展的《母爱如山》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基础上,给这些不谙父爱的学生们上一堂他们最该补的“父爱”课,很有必要。让学生既欣赏了美文,又懂得感恩父爱,因而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之情。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特点。

  (3)、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

  4、教学思路:

  《背影》是一篇为人称道的美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感念父亲及对自己过去不理解父爱而今懊悔不已的真挚浓厚的感情。这样的写作过程,是“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有感而发的文章,才可能具有震撼读者心灵的力量。因而我分“了解背景,进入情境”、“整体感知,理清思路”、“合作探究,细节赏析”、“拓展阅读,学生习作”四个环节进行赏析。

  5.教学手段:

  (1)朗读:本文为一篇美文,语言朴实感人,因而感知,感悟文章内容,朗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如教师配乐朗读、听录音、学生齐读、散读等。

  (2)研讨点拨:课堂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重点研读文中父亲说的“五句话儿”,出现的“四次背影”,“三处情感的跌宕”,两个“聪明”,“一声长叹”。选用语

  言实例赏析,体会关键词语的妙处,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师在疑难处给予指导点拨。

  二.教学步骤

  (一)了解背景,进入情境

  以文学常识导入:朱自清,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1925年10月朱自清先生接到父亲来信,不禁回想起八年前与父亲在南京浦口分别时的情景,写下了记实散文名篇《背影》。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体味本文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注意文中几次出现背影。

  生:本文字里行间渗透着淡淡哀愁,父亲对儿子疼爱、不舍。

  师:从朱自清先生的写作背景来看,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你能描述当年“我”写《背影》时的真实心绪吗?

  生:本文写于1925年10月,当时“我”正在清华大学任教。社会的世态炎凉,使“我”多年来在寂寞困愁中生活。正值家境败落惨淡,祖母的死,父亲的失业,变卖典质还亏空,又添新债办丧事,“我”为走投无路而绝望。

  生:家庭光景如此惨淡,为了“谋事”糊口和读书寻求出路,父子不得不依依惜别,踏上了颠沛流离的路途,不知何时再能见面的痛苦困扰着“我”。

  (此环节教师要珍视学生阅读的最初体验,尤其是文章的感情基调的理解。)

  (三)、合作探究,细节赏析

  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来探究本文。本文作者描述的是惨淡家景之下,冬天相别之时,儿子心目中父亲的“背影”。接着扣紧父亲说的“五句话儿”,出现的“四次背影”,“三处情感的跌宕”,两个“聪明”来组织课堂教学。

  重点要阅读文章第二部分,找出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浓浓的父爱之情。要读出与文章情境相同的感情,一篇好文章读起来或荡气回肠,或慷慨激昂,或温情脉脉,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读书明理。阅读佳作美文,高尚的情操、崇高的思想就会通过语言文字流入孩子的心田,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从而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学会做人。

  师:(第一环节聚焦“背影”)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几次背影的出现各有什么作用?联系全文细细品味。

  (学生讨论时,教师可参考课后练习一中的问题设计进行引导。明确后,用多媒体展示进行纵向比较)

  师:(第二环节解读眼泪)见到父亲的背影时,作者流了几次泪?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师:研读文中三处跌宕的情感潜流。不送与送是第一处跌宕。你能推测父亲的心路历程吗?

  生:“我”到南京为的是谋事糊口,心烦事忙,没有空送儿子。但是怕这个熟识的茶房敷衍“我”,不放心就又来车站送儿子了。

  生:这里动词“踌躇”使用了两次。“颇踌躇了一会”,时间较长;“踌躇了一会”,时间较短。表现父亲是经过深思熟虑,最后作出的决定。说明父亲关爱儿子胜过关爱自己。

  生:这里也两次使用了副词“终于”,更表示作出“送”的决定的艰难思考过程。

  师:走与不走是第二处跌宕。你能推测父亲的心路历程吗?

  生:上车后帮儿子忙前忙后,将诸事安排停当,儿子却让“我”走,但“我”还不想走,还想跟儿子多待一会儿,去买桔子给他路上解渴吧!

  师:颓唐与惦记是第三处跌宕。你能推测父亲的心路历程吗?

  生:“我”少年外出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如此凄凉、颓唐!家庭琐屑让“我”发怒。唉,“我”的身体又不好,在北平的孙儿现在多高了?不知儿子现在过得好不好?咋不来封信呢?

  师:文中第五节一连用了两个“聪明”。你是怎样理解这两个“聪明”的?

初中语文教学教案13

  一:教学目的

  1:加深认识小说的特征和基本要素。

  2:解读人物,体会小说所揭示的人性的美与丑。

  3:疏理小说情节体会作者精巧的构思:对比描写和出人意料的结尾。

  二:教学重难点

  1:解读人物,体会小说所揭示的人性的美与丑

  2:疏理小说情节体会作者精巧的构思:对比描写和出人意料的结尾。

  三:教学方法导思点拨法:

  (略)

  四:课时安排

  课时五

  五:教具准备

  小黑板

  六:教学过程

  1:通读课文学生活动

  通读第一遍课文,借助工具书弄清楚生字词,根据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划分课文。

  教师活动:出示导读提示(小黑板);检查阅读。

  导读提示:小说:一种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生活的文学样式。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恩格斯:“小说应该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通过在特定条件(典型环境)下的特定人物(典型人物)身上所发生的故事的发展变化(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反映现实生活,并从中体现人性中的真善美、假丑恶。

  2:讲读课文

  (1):小说以“窗”为焦点,以两位重病人相互之间所持的态度为线索展开情节,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故事的开端。第二部分(第4——7自然段):故事的发展。第三部分(第8——12自然段):故事的高潮。第四部分(第13——15自然段):故事的结局。学生活动:根据划分精读第二遍课文,疏理出故事的发展变化趋势(情节),从故事的发展变化中品味人物的思想性格,讨论发言,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板书。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疏理出故事的情节,解析人物的思想性格。归结学生体会完成板书。

  (2):写作特点体会:教师明确:对比描写和出人意料的结尾。

  3:课堂小结:

  (1):“小说应该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通过在特定条件(典型环境)下的特定人物(典型人物)身上所发生的故事的发展变化(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反映现实生活,并从中体现人性中的真善美、假丑恶。

  (2):对比描写和出人意料的结尾。

  课后思考题:

  1:从人物和情节两个角度看,小说以“窗”为标题,有什么作用与含义?

  2:两位病人从窗口看到的是两个不同的景况。哪是虚景哪是实景?

初中语文教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文章的优美句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

  教学难点:

  品味文章的优美句子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调查导入: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一季?引入:喜欢夏天的人寥寥无几,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梁衡的《夏感》,看看作者对夏天有何独特的感受。

  2、了解作者:

  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 他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治家。

  二、解题。

  文章的题眼是什么?什么意思?(教师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说出“感”的意思,如:感受、感动、感激、感染、感觉、感想、感知、感情、感触等等)

  三、听读课文,扫除字词。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贮满(zhù ):储存、积存

  澹澹(dàn ) :水波荡漾的样子

  芊芊(qiān qiān ):草木茂盛

  磅礴(páng )(bó) :气势盛大

  黛色(dài ):青黑色

  匍匐(pú )(fú):爬行

  四、讲解赏析课文内容

  1、齐读第一段,问:这是写夏感中的哪个词?(感受)夏天的总体感受是什么?(紧张、热烈、急促)

  2、快速默看课文2—4段,看看这三段各是写夏感中的那个词?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归纳:三段分别感知了夏天的自然景色 、夏天的色彩、夏天的旋律,(依据归纳,板书夏之景,夏之色,夏之韵或夏之人)

  3、看看第一段和2—4段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说明理由。

  讨论归纳:2—4段作者具体感知了夏天的景物,夏天的颜色,感受夏天里农民紧张的劳动,正好说明了第一段中的三个特点,所以是总分的特点。

  4、自由朗读课文第二段,找出本段中写夏天天气的'句子用笔画起来。(学生读画,然后说说天气的特点:炎热或者火热)

  5、请用你的语气读出天气的变化。(指名读,教师提示:可按天气的变化过程把握语气,先可慢读,天气热起来后就要读出热的气势)

  6、在炎热的天气里,作者主要写了哪些景物?(草,树,蝉,阳光,远处的山,天上的云,麦浪)

  7、学生探究:在作者所写景物的句子里,你喜欢哪句话?为什么?

  学生讨论、归纳发言,教师适当点拨。(可从修辞、关键词、感受器官的感受等方面进行分析)

  分析示例:“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这是以彼物喻此物,用人们习见的“长墙”喻“绿烟”,更加直观。

  “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这是比喻“公路上的汽车”,它们在麦浪中行驶,让人产生幻觉,像是“舰船”,以喻其疾速、气势雄壮。

  再看拟人句:

  “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是作者的想像,生动形象。

  “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曼舞”是想像,用了拟人写法,想像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

  8、挑出文章中“火红的太阳……夏天到了”训练朗读。

  9、过渡:作者捕捉了夏天里有特色的景物,突出了夏天热烈的气势,还以显微镜的效果观察了夏天的颜色。提示学生默看课文第三段,找出具体描绘夏之色的句子。这种颜色是一种什么样的颜色?(是一种金黄的颜色,更是一种透出旺盛的生命力的颜色。)

  10、为了写这种颜色,作者用了什么写法?(对比)找出对比的句子,根据作者对夏天的描写也仿照它的形式写一句话。

  示例:

  夏之色为火的红,如太阳,如辣椒,昭示着旺盛的生命。

  夏之色为浓的绿,如树叶,如劲草,展示着美丽的青春。

  冬之色为冷的白,如冰雪,如天云,孕育着新的生命力。

  冬之色为死的灰,如草木,如泥土,宣告旧生命的终结。

  11、分析第四段。本段主要以朗读带分析(提示学生朗读的处理:语速要快,语气要短,要读出农民的紧张的心情)。

  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指名读后评价,有时间的话应该全体朗读。读后说说你会想到以前学过的哪首诗歌?(悯农:锄禾日当午——)

  12、过渡:作者感知了夏天如此热烈、成熟的景物,感受到农民的紧张、繁忙,那么作者对夏天有什么样的感情?(赞美和喜爱之情)

  13、朗读最后一段,说说本段有什么作用?(点明中心、总结全文)

  全文的结构:总——分——总。

  四、总结全文。

  本文紧扣“夏感”,先总写对夏天的感受,然后具体感知夏天的景、色、人,抒写了作者对夏天的赞美和喜爱之情。感主要有三层含义:感受、感知、感情,写出了自己对夏天的独特认识。

  五、文章最后写道:“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

  却极少有夏的影子。”思考:那么据你所知,有关夏天的古诗句有哪些?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宋代杨万里《小池》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代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辛弃疾《西江月》

  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草木尽焦卷,川泽皆竭涸。轻觉衣重,密树苦阴薄。

  ――王维《苦行》

  小结全文

  罗丹说过“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当你试着用敏感而虔诚的心灵去捕捉生活中的情趣之光时,你会发现眼前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世界,竟是如此卓尔不群,令人感动!让我们大家睁开心灵的眼睛,去感知这个天地之间的不同的美好吧!

初中语文教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课文内容,积累常见文言词汇,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言行,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中主旨。

  2、过程与方法: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归纳主旨。重点讲解文中的疑难字词,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引导学生认识到“诚信”在当今社会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意义,学习从小做一个守信的人。

  教学重点

  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的主旨,学习做人的道理。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期行》

  一、导入:

  在我国的文学史上诞生过无数著名的传世名作。而古代小说又是其中最灿烂的一个部分,大家知道哪些古代小说呢?但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品都是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才产生的,古代小说的源头在哪里?六朝时期风行一时的笔记体小说就是古典小说的摇篮。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世说新语》就是其中的代表作。简介《世说新语》,刘宋临川王刘义庆编著。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全书共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夙慧等36门。

  二、示标:

  1、朗读课文,正确译讲课文。

  2、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言行,分析人物的形象。

  3、体会文章的主旨,学习做人的正确道理。

  三、第一次自学展示

  (一)自学指导一

  内容:生字词,课文。

  方法: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把握节奏。

  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

  (三)展示提升

  注字音,读课文:

  (1)字音:尊君在不fǒu 陈寔 shí 太丘舍shě去

  (2)停顿:陈太丘/与友/期行 元方/时年/七岁

  四、第二次自学展示

  (一)自学指导二

  内容:课文翻译

  方法: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自己翻译课文,难点可小组讨论。

  2、结合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要求:

  4分钟后学生接力,译讲课文。(注意:学生接力,一句一句翻译,有错即停,其他同学纠正)

  (二)学生自读,讨论,译讲课文,教师巡视。

  (三)展示提升

  重点词句: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和朋友约定一同出行。期:约定,动词。(今为日期,名词)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过了中午朋友没到,陈太丘便离开了。舍:舍弃。去:离开(今义为前往)

  友人惭,下车引之:朋友感到很惭愧,走下车去拉元方以表歉意。惭:惭愧。引:拉。

  元方入门不顾:元方走进门去,连头也不回。顾:回头看。

  四、第三次自学展示

  (一)自学指导三

  内容:故事的.内容,文章的主旨。

  方法:

  1、用圈点勾画标出文章要点。

  2、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故事给人的启示。

  要求:

  1、说说《陈太丘与友期行》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

  2、你对元方的言行有什么看法?

  3、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

  小组讨论交流,5分钟后请同学回答。

  (二)学生自读课文,讨论难点问题,教师巡视。

  (三)展示提升

  指名回答,补充,订正。

  1、事件的起因:陈太丘与朋友约定正午一起外出。

  事件的经过:陈太丘的朋友失约,元方以礼责怪父友。

  事件的结果:朋友感到惭愧,下车拉元方表示歉意。

  2、元方答语彬彬有礼,驳斥据礼力争,入门不以为然。可见他是一个懂礼识仪、落落大方的孩子。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从小要做一个守信的人。

  五、当堂训练

  讨论:你认为元方“入门不顾”的行为对吗?(提示:从正反两方面来分析)

  【板书设计】 期行

  元方: 聪明 机智 明理 诚信

  客人: 无信 无礼 改过

  第二课时 《乘船》

  一、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陈太丘与友期行〉的故事,懂得了守时、守信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再学习《乘船》(板书课题)

  二、示标

  1、朗读课文,正确译讲课文。

  2、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言行,分析人物的形象。

  3、体会文章的主旨,学习做人的正确道理。

  三、第一次自学展示

  (一)自学指导一

  内容:生字词,课文。

  方法: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把握节奏。

  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

  (三)展示提升

  注字音,读课文:

  (1)字音:华歆xīn 辄zhé 邪yé

  (2)王/欲舍/所携人 宁/可/以急相弃邪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四、第二次自学展示

  (一)自学指导二

  内容:课文翻译

  方法: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自己翻译课文,难点可小组讨论。

  2、结合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要求:

  4分钟后学生接力,译讲课文。(注意:学生接力,一句一句翻译,有错即停,其他同学纠正)

  (二)学生自读,讨论难点,译讲课文,教师巡视。

  (三)展示提升

  重点词句:

  有一人欲依附:途中有一个人想要搭船同行。依附:搭船同行(今义为依托)

  幸尚宽,何为不可?:船里恰好还很宽松,为什么不同意?幸:幸而,恰巧。可:肯,同意(今义为可以)

  后贼追至:后来作乱的人追上来了。贼:作乱的人(今义为偷东西的人)

  正为此耳:正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罢了。耳:语气助词,罢了(今义为耳朵)

  四、第三次自学展示

  (一)自学指导三

  内容:故事的内容,文章的主旨。

  方法:

  1、用圈点勾画标出文章要点。

  2、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故事给人的启示。

  要求:

  思考下列问题:

  1、〈〈乘船〉〉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你觉得华、王二人孰优孰劣,为什么?

  3、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5分钟后请同学回答。

  (二)学生自读课文,讨论难点问题,教师巡视。

  (三)展示提升

  指名回答,补充,订正。

  (1)学生自己复述。

  (2)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可提示:华的信)

  (3)启示:一个人不能轻诺寡信,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

  五、当堂训练

  讨论交流:〈〈期行〉〉与〈〈乘船〉〉这两则故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提示:从写法和主旨两方面来谈)

  点拨:

  1、写法上短小精悍,但脉络清晰,人物形象鲜明。

  2、主旨:〈〈期行〉〉讲守时,〈〈乘船〉〉讲守诺,都是诚信方面的问题。

  【板书设计】 乘船

  难之在前

  华歆 急人之难,始终如一

  乘 后则救助

  船 纳之在前

  王朗 轻诺寡信,只为自己

  后则欲舍

  中心:通过华歆王朗一起乘船避难的故事,说明了答应别人的请求就要负责到底。

【初中语文教学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教学教案01-05

初中语文教学教案05-15

初中语文教学教案【通用】05-15

初中语文教学教案(集合15篇)05-15

初中语文的教学反思03-28

初中语文《散步》教案07-21

初中语文诗歌教案12-10

初中语文的教案优秀10-10

初中语文《赤壁》教案12-11

初中语文教案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