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案[集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音乐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音乐教案1
教 材:沿海版小学《音乐》课本第一册教学内容:音的长短教 具:计算机、CAI、视频演放仪、钢琴等课 时:一课时
教学目的
一、通过学习ta、ti两个节奏的长短,在听、想、唱、做、编中感受节奏的变化组合。
二、在复习中加深印象、在练习中掌握规律。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三、为节奏“填词”,增强学生的创作意识,提高音乐素质。
教学重点、难点
一、精讲多练新知识,使学生能认得清、看得准、打得稳。
二、知道音的长短,有节奏的说话。为节奏填词要强调词组的相互连接,为创作歌曲打好基础。
教材分析“音的长短”是一节带有“创编”性质的综合课。通过音的长短复习与巩固、感受与模仿、变化与组合、练习与游戏、填词与演唱,加深对音的长短了解与掌握。通过第一课《开学了》歌曲的学习,能分辨出一拍ta和半拍ti的长短(两个半拍组成的一拍“titi”),并把它贯穿到全课的始终。为了掌握音的长短,锻炼学生为节奏填词。由单字到词组、由教师说上句,学生说下句变为学生有节奏的填一句完整的词,学生还可以把自己创作的词即兴演唱,也请小朋友们跟着学唱,增强了学生的创作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认一认、读一读、拍一拍、打一打ta、titi这两种节奏的学习、复习与巩固,能把节奏进行变化组合,锻炼学生动脑的能力。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有节奏的说话就是为节奏填词,,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辨别音的高低、节奏的长短学习方法。通过对乐曲内在的理解用外在的表情加以表现,增强学生表现音乐的能力。
教学策略
动画入手,激发兴趣。把音的长短引入各教学环节中,由感受到理解,由感性到理性,由表现到创编,由浅入深,打好基础。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学生动脑筋,在电脑上亲手来操作。教师出题学生答、学生出题学生答。以学生为主体,集体参与。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意境,用音乐画面激发兴趣,用多变页面帮助理解,达到寓教与乐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节奏律动,组织教学学生伴随着节奏音乐,模仿各种小动物,做各式各样的表演动作,或拍打各种不同类型的节奏步入教室,感受音的长短,培养学生的节奏韵律感。
二、节奏模仿,感受音乐师生问好,用节奏说话。请同学们找出生活中的节奏音响加以模仿,在模仿中感受音的长短。
三、节奏知识,加深印象学生知道音的长短,初步了解什么叫节奏。知道ta和titi的名称及长短划拍规律。认一认、读一读、拍一拍、打一打,复习巩固,打好基础。
四、节奏感受,外在表现通过复习第一课《开学了》,了解音有长短。知道节奏长短,听出节奏长短,表现节奏长短。在表演中感受节奏速度的快慢及情绪的变化。
五、节奏练习,变化组合运用多媒体课件音乐画面多变的特殊效果,把学到的音的长短节奏知识反复变化练习,使学生能更快地熟悉、掌握和运用。
六、节奏互练,集体参与运用本节课所学的ta和titi制成活动卡片变化练习。学生出题,学生答题,面向全体,调动每一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一名学生在课上都有锻炼的机会。
七、节奏游戏,增强记忆游戏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好方法。为了使枯燥无味的乐理知识变为形象有趣的音乐游戏,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电脑上做“辨别节奏拖汽球”的游戏,培养学生的听辩能力和竞争意识。
八、节奏填词,激发灵感用ta和titi进行节奏的变化组合。用这种节奏说话就是为节奏填词。由单字到词组,由教师说上句学生说下句,变为学生有节奏地填一句完整的词。学生可随意即兴演唱自己的作品,大家也可学唱。从而,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增强了学生的创作意识。
课堂小结:学生演唱自己的作品或表演动作随音乐离开教室。
小学音乐教案2
音乐课:《猜》
教学内容:
唱:《夏天的雷雨》
听:《狮王进行曲》、《天鹅》、《森林狂想曲》
动:我们的发明 谜语童谣
教学目标:
1、 以“猜”为主线贯穿全课,让同学从不同视角联想感受音乐。
2、 学会用明亮丰满、有跳跃感的声音演唱《夏天的雷雨》,在一定程度上表示出歌曲的情绪。
3、 朗读谜语童谣,能够用卡农的形式进行两声部的节奏朗诵。
4、 欣赏音乐《狮王进行曲》、《天鹅》、《森林狂想曲》
教学过程:
一、 师生问好 30′
二、 热身舞 4分钟
三、 猜谜语 并介绍谜语的由来 2分钟
师:小朋友,看到这个“猜”字,你想到了什么呢?(猜谜语)
师:看得出你们都很喜欢猜谜语,桥,教师两边挂着许多小灯笼,上面有很多谜语,咱们现在就来猜一猜,好不好?
师:你们知道吗,谜语有着悠久的历史,古时候,每逢元宵节,人们将自身制作的谜语挂在花灯上,供人们边观灯边猜谜取乐,就这样谜语成了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并一直流传至今。
四、 我的发明:谜语童谣 8—9分钟
师:瞧,我今天就带来了一个花灯,上面有一个谜语童谣,请小朋友放把谜底先在心中不说出来。
1、 依照节奏来念童谣,先在心里默读一遍。请你观察这4句童谣的节奏完全相同吗?(不同)
2、 找出不同的一句,并把节奏读出来。
3、 把其他三句的节奏读出来。
4、 完整齐读 两遍
5、 老师要为童谣配上动作,小朋友看看老师做了那些动作?
6、 再请你仔细观察,那几句动作相同。
7、 请小朋友们边念童谣,边做动作。
五、 歌曲《夏天的雷雨》 15分钟
1、 师:其实谜语不只可以说,而且还可以唱出来,不信你们听?
2、 师范唱
(1)师:谁知道谜底呢?
(2)老师问请小朋友来回答。
(3)现在老师按节奏问,请小朋友按节奏回答,看看那几句节奏相同。
(4)唱着问答
(5)老师完整问,同学回答
(6)分组,一问一答,再换过来。
师:这么好听的谜语歌,一定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你们猜猜看,会叫什么名字呢?(出示歌曲明)
请小朋友们跟着音乐唱一遍。
六、 音乐猜谜游戏 8分钟
师: 下面咱们再来进行猜谜游戏好不好,我这儿有三个谜语,可是谜面不是用文字表示出来的,而是三段音乐,
生活中处处都有音乐,有时我们还可以根据音乐展开充沛的想象,通过聆听音乐,你都听到了什么声音,猜猜描绘的仿佛是一副怎样的画面?
《森林狂想曲》介绍:音乐制作人耗时5年,深入台湾森林实地录音,收集了鸟类、蛙类、禅类等100多种自然声音,创作了这首《森林狂想曲》。
让我们伴着美妙的音乐,再读一读那种谜语童谣,体会一下美的意境。
七、 总结
今天音乐课,我们读着节奏猜出了童谣的谜底,唱着歌曲猜出了夏天的自然现象,同时我们还根据不同的音乐联想到不同的内容,最后让我们在这美妙的音乐声中结束今天的音乐课。
分析:热身舞,让小朋友们自然的进入到音乐的.氛围当中,同时拉近了老师和同学的距离。猜谜,是小朋友最喜欢的游戏之一了,用猜谜导入童谣即自然又生动,在童谣的念说中,还交叉了节奏练习和卡农练习。歌曲的学习也和谜语不分开,老师和同学以接龙的方式学习歌曲,防止了保守的老师教、同学学的方式,使同学更加主动、积极。最后的音乐猜谜其实就是欣赏,猜,只不过是让小朋友表达自身对音乐的感受,但稍稍变换一下方式,小朋友们就觉得乐趣无穷了。
教学反思:在学校试教了多次,总的来说教学效果还不错。可能是追求完美的缘故,所以总觉得公开课的课堂上不应该出现问题,应该一气呵成。所以在学习歌曲的环节,我往往会忽视纠正的重要性,难点的乐句也只是略微讲一讲。所以我发现小朋友们在第一课时总是不能很好的把歌唱好。这是我在今后教学中要注意的。在课堂的最后中我设计了一个环节,就是让小朋友们欣赏《森林逛想曲》,并在乐曲中再来念一念谜语童谣。我这样设计一是为了前后呼应,二是想让小朋友们感受音乐的感染力。但这一设计比较有争议。有的老师觉得很好,因为《森林狂想曲》非常美,配上童谣别有一番意境。有的老师觉得多此一举,没必要欣赏这首乐曲,更不用回过头念童谣。我呢分别听取了两种意见,拭教了两节课,发现其实小朋友很喜欢这首音乐,他们听得聚精会神,因为他们喜欢,所以我坚持了我的最初设计。我想一切的设计都是为了小朋友,只要他们喜欢,只要让他们在我的课堂能够有所收获和快乐,那么费些心思又何妨?
小学音乐教案3
教学内容:聆听妈妈格桑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旧歌,通过让生谈藏族风土人情,引入对歌曲《妈妈格桑拉》的学习。
二、新课教学。
1、视唱全歌乐曲,生跟着教师的琴声哼唱旋律,说说是哪个地区的.民歌。
2、播放歌曲的音乐,让生寻找与之共同的音调,从而导入歌曲的学习。
3、初听歌曲,理解情感。
(1)教师介绍歌名的含义。妈妈格桑拉的意思是指妈妈幸福。
(2)初听歌曲,理解歌曲的情感。歌曲是反映妈妈的幸福,还是祝愿妈妈幸福?生从歌词、情绪、速度上谈谈自己对歌名的理解。
4、学唱歌曲,体验情感。
(1)跟琴学唱歌曲旋律。
(2)带着对妈妈的深情祝愿,再唱歌谱。
(3)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学唱歌曲。
(4)合唱部分通过分小组、分乐句自主学唱,各分声部都熟练地演唱后再合成。
(5)对比聆听齐唱、合唱和领唱、合唱的不同效果。
三、全课小结。
1、师生共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2、小组、师生、生生互评。
小学音乐教案4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放牛山歌》
2、表演歌曲《放牛山歌》
3、选用内容:学习用竖笛演奏歌曲
教学目标:
一、学习用听视唱结合学习歌曲《放牛山歌》,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聆听音乐作品,音乐作品曲调欢乐、活泼,素材简练、朴实,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初步感受音乐作品中表现了农村的牧童娃娃愉快劳动生活的欢乐情绪。
二、引导学生创编动作与师生互动的.交流,学习以动作来表现体验自己的情感,背唱《放牛山歌》,并进行表演。
三、引导学生用竖笛演奏歌曲《放牛山歌》增强学生学习音乐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器乐的演奏能力。
教学过程:
一、 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
3:竖笛小练习。(结合学唱歌曲演奏6、1、2三音进行练习)
4:节奏练习:自选(结合学习作品的节奏进行)。
二:新课学习:
1、学习歌曲(出示大歌片或投影片)
1)复习《草原上》、边唱边表演
谈话:通过唱这首优美抒情的歌曲,我们仿佛来到了辽阔的草原上,下面老师请小朋友们听一首歌曲,听听这首歌曲情绪是怎样的?它唱的小朋友们在干什么?听歌曲录音《草原上》;
2)初听范唱 (听后学生回答)
师引导学生用动作表(随音乐一起做放牛、赶牛、捡柴的动作)师生一起表演。
3) 知道歌里唱的是哪里的小朋友呢?(四川)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唱一唱四川儿歌《放牛山歌》
4)竖笛演奏《放牛山歌》旋律
5) 教师范唱,引导学生小声随唱;并要求学生注意歌曲演唱情绪
6)歌曲学习:要求同学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提示式随同学唱(提醒学生注意音的长短)。
4:简单表演歌曲《放牛山歌》
1)边唱边即兴表演。
2)教师出示打击乐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并进行编配为歌曲伴奏。
一部分学生演唱,一部分学生用竖笛与打击乐器伴奏。
小结:鼓励与表扬,指出不足之处。
小学音乐教案5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学生感受歌曲的内在美,能用优美舒展的歌声由衷的赞美春雨,并抒发热爱春天、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真挚感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唱、聆听、分辨等方法,学生能用连贯,平稳的气息唱出优美舒展的旋律,做到音准和谐、音量均衡、音色统一。
【知识与技能】
掌握并唱好切分音节奏,了解切分音在歌曲中的作用,并完整有感情地背唱歌曲。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生体验旋律的美感,并能够完整有感情地背唱歌曲。
【难点】
唱好切分节奏,了解切分节奏在歌曲中的感觉。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我们从哪里可以知道“春天”到来的'消息?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同学们对“春天”都有着自己的想法和观察体会,今天老师也带来了“春天的消息”,看看“春天”要向我们诉说它的什么故事。
(二)感受体验
1、初听歌曲
并设问:“歌曲中我们听到了哪些‘春天来临’的消息?”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歌曲描述了春雨“刷刷刷”,绿色的柳枝,红色的杏花,还有发芽的种子,传递着万物复苏、春雨蒙蒙的消息。
2、复听歌曲
并设问:“歌曲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歌曲轻松活泼,稍快,给人一种欢乐、愉悦的感觉。
(三)学唱歌曲
1、教师请学生模仿春雨“刷刷刷”的声音,进行发声练习。
2、教师弹琴范唱,学生跟琴轻声哼唱曲谱。教师请学生边哼唱边观察谱例,找出不同的节奏型。
3、教师带领学生演唱谱例,请学生思考歌曲中切分音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讲解:老师手里有大苹果和小苹果,同学们想要哪个?大家都说要大大的,我们的切分音也是这样打的“哒哒—哒”)
4、教师引导学生演唱旋律,注意切分音节奏。
5、教师与学生共同视唱课后谱例,找出切分音,并巩固练习。
6、教师请学生完整演唱谱例,熟悉旋律与节奏。
7、教师引导学生带节奏朗读歌词,请学生说说歌词表达了什么情感?
学生小组讨论,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歌曲通过描述春天的情景,表达了人物对于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抒发自身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8、填词演唱歌曲,并提醒学生注意切分音节奏。之后分小组演唱,分为两组学生,由一组学生演唱,另一小组演唱“刷刷刷刷”部分。教师进行指挥,全体协作。
9、教师请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表现作品,演唱时注意声部之间的和谐。
10、集体欢快、愉悦的完整演唱歌曲。
(四)巩固提高
教师请学生自由分小组用打击乐器为歌曲创编伴奏,提醒学生打击乐器要根据歌曲的强弱进行选择。
创编完成后请各组进行表演,而后进行生生评价、教师评价。
(五)小结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歌曲,《春雨蒙蒙地下》感受到了歌曲中浓浓的春意,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美,热爱生活。
请同学们课后搜集其他关于“春天”的歌曲。
四、板书设计
小学音乐教案6
教学目标:
一、聆听《凝聚每份爱》《爱心天使》《妈妈要出远门啦》,感爱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力量并能随之轻声哼唱。
二、学唱《圆圆和方方》,能够自己设计演唱形式,能够以自然流畅的声音和充沛饱满的感情进行演唱。
教学内容:聆听《凝聚每份爱》《爱心天使》《妈妈要出远门啦》,学唱《圆圆和方方》。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理解爱心的重要社会意义,懂得团结、互助、自强、坚定等精神的.珍贵。
教学用具:钢琴、录音机、磁带
第一课时 圆圆和方方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听音乐进教室。
2、师生问好。
二 、 新授
1、发声练习
2、听磁带范唱,《圆圆和方方》.
3、先让学生读熟歌词,然后听音乐带着词听旋律
4、老师带学生加词唱歌曲。
5、把学生掌握不好的跳进多范唱几遍。
6、老师进行指导、纠正。
7、分组进行全曲演唱。
8、全体学生演唱完整演唱歌曲.
小学音乐教案7
教学目标 :
1、 认真聆听《回声》,知道音乐中表现回声的方法,感受音乐与大自然的关系,激发学生在音乐的感悟下去探索、发现大自然的奥秘。
2、 认识力度记号f,p,知道它们的含义,并能在实践中正确运用。
3、通过学唱《友谊的回声》,鼓励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追求友谊并建立美好的友谊。
教学重点:力度记号在音乐中的实践运用。
教学难点 :音乐中表现回声的方法,后半拍起唱的演唱方法。
教学过程 :
一、 引入课题
1、谈话:在自然界中有很多神奇的现象,老师和一位同学来合作一下,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现象?
2、你知道回声吗?(激发兴趣,让学生说一说)师小结:回声是发生在山谷中的一种自然现象,回声和我们发出的声音(我们把它称为原声)相比,有什么相同又有什么不同?
二、欣赏《回声》
1、引入:音乐家发现了这一奇妙的自然现象,有音乐家就想到用音乐来表现回声。当然,这个作品中的回声并不是对着山谷唱歌,而是两个合唱队模拟出来的,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你知道这两个合唱队是怎样配合着表现回声的吗?
2、认识力度记号:像我们刚才不同力度的演唱在音乐中有专门的音乐记号,叫力度记号,刚才我们在演唱中用了两种不同的力度,fP,(出示强弱)歌曲里表现原声的用了哪种记号?表现回声的呢?
3、再次聆听回声(出示歌谱)感受乐曲中强弱的对比
三、发声练习 男女声分组唱,随老师的.琴声唱一唱歌曲,用自己的声音表现一下回声。处理:歌曲其他部分用中强的力度来演唱,表现叙述的语气。
四、学唱歌曲引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唱一首《友谊的回声》,先听一听歌曲,想一想,为什么叫友谊的回声?指名学生回答,师小结:面对山谷,我们发出怎么样的喊声,山谷就会传给你怎么样的声音,这其实就像我们人与人之间,你对别人付出了怎么样的真心,别人就会对你有怎么样的友谊,这就是友谊的回声。
1、欣赏歌曲,随音乐轻轻唱一唱歌曲。
2、个别指导
A 、出示:我喊一声,喊一声,噢,噢,噢。问:这个记号是什么?(PP----很弱)师生配合唱一唱,注意休止符
B、出示:回声回声…可爱的回声。师独自唱一唱,请学生为老师伴奏(拍手拍腿)述:这里有一个休止符,表示后半拍起唱,请同学们在为老师伴奏的时候注意一下,这里的休止符是怎么把握的(师再唱,生伴奏)我们一起来试一下(师弹琴,生边拍手边唱,逐步脱离拍手拍腿)
3、随老师弹琴,生轻轻演唱歌曲第一段 “向着大森林”尾音指导。
4、学唱第二段,师弹琴,生轻轻唱一唱,个别地方纠正。
5、随琴轻轻唱一唱歌曲。
6、歌曲处理友谊的回声是人间最美的回声,我们要用怎么样的声音来表现这样美妙的声音呢?
7 、 让我们带者对友谊的情感来演唱这首歌曲(拍打节奏,轻声来演唱)
8 、纠正歌曲中错误的地方,跟琴演唱,提示带者什么样的情绪演唱。
9、用强弱来打拍的形式,再次用情演唱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感受了回声,你现在知道音乐中是怎么表现回声的吗?对,运用了两个力度记号,那就是强、弱。除了这两个力度记号,音乐中还有一些记号也是表示力度的,也有表现力度的变化过程的,我们在以后的时间里再接着学习。
小学音乐教案8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圆润的声音演唱歌曲《小小号鼓手》,并能积极参与乐器伴奏活动。
2、能学会唱《红领巾在召唤》,能准确把握歌曲的情绪。
3、能积极地参与本课的两个音乐活动,并能掌握X、XX、XXX等节奏组成的4小节节奏模击,在选择终止音的练习中,初步形成调式感。
教学重点、难点:
1、有表情的演唱《小小号鼓手》
2、唱准X XX和X X节奏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音乐活动《鼓点的回声》和学唱《小小号鼓手》
第二课时:学唱《红领巾的召唤》和音乐活动《破译密码》
教具准备:
CAI课件 大鼓、小鼓、铃鼓、筷子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播放队歌,教师与学生都系上红领巾排好队,整齐的进入教室,欢迎同学们来带红领巾之家。
二、了解与认识——号鼓(音乐活动《鼓点的回声》)
1、看(大小鼓齐奏的场景)
2、奏(用筷子在椅子上敲奏)
师:刚才我们看了大小鼓的演奏,现在我们来当当号鼓手,学一学
大鼓:X X | X 0 | X XX | X 0 |
小鼓:XXX XX |XXX XX|XXX XX|X 0 |
3、编
指导学生分别用大鼓和小鼓进行形式多样的'即兴演奏
三、学唱《小小号鼓手》
1、号的模仿
师:号是号鼓队的灵魂,让我们来尝试作一名号手
做吹号状,轻声用“滴滴答”与“咚嚓嚓”演唱
X X X | X X |
嘀 嘀达 嘀 达
咚 嚓嚓 咚 嚓
2、歌曲教学
出示歌单,指导学生随乐学谱
随琴学唱歌词,感受歌曲的情绪
与老师分乐句接唱歌词
指导学生齐唱
3、综合表演
通过敲和唱,你觉得这首歌最适合表现怎样的动作?(感受并回答)
指导分组编排队列,并进行展示,要求边唱边表演
四、总结全课
交流感受,教师小结。
小学音乐教案9
一、教材分析
《桔梗谣》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人音版)三年级上册。这是一首曲调优美、带有舞蹈性节奏的朝鲜族民歌。“桔梗”是朝鲜人民爱吃的一种野菜,因此取名《桔梗谣》。朝鲜族人民以能歌善舞著称,民歌优美动听,富有舞蹈特点。歌曲采用3/4节拍,音乐轻快明朗。歌曲是由七个乐句组成的一段体结构。
第三、四乐句和第六、七乐句是第一、二乐句的变化重复,第五乐句加以衬词,旋律作了发展。整首歌曲前后既统一,又有变化,生动地塑造了朝鲜族姑娘勤劳活泼的形象。
二、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开阔学生们的文化视野,通过对歌曲《桔梗谣》的学习,了解朝鲜族的风土人情及多元文化,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热爱。
(二)“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装饰音中前倚音在歌曲中的唱法、作用。
2.能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学习朝鲜舞的基本舞步,感受朝鲜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及风土人情。
3.运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增强学生学习音乐作品的兴趣,培养学生节奏感,提高学生表演能力。
(三)“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看、聆听、学唱、对比、为歌曲伴奏、舞蹈等音乐活动,感受歌曲《桔梗谣》朝鲜族民歌的音乐风格。
三、教学重点
学唱歌曲,表现歌曲优美、欢乐的情趣。
四、教学难点
歌曲中的节奏;对歌曲的艺术处理。
五、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
1.欣赏舞蹈视频《长鼓敲起来》思考:是哪个民族的歌舞?
2.交流在56个民族中,有许多能歌擅舞的民族,朝鲜族就是其中之一。你们了解朝鲜族的哪些知识?如:服饰、乐器、饮食等。
(二)了解朝鲜族(以《桔梗谣》伴奏为背景音乐)
1.走进朝鲜族
我国朝鲜族主要位于中国东北部的延边自治区,那里风光优美、壮观。生活在长白山脚下的朝鲜族人民朴实、勤劳、勇敢、坚强。平日里他们都喜欢把重物顶在头上走路,如盛满水的瓦瓮、装有衣物的包袱等,不但不会掉下来,而且走得很快。
2.朝鲜族的服饰特点
朝鲜族素有“白衣民族”之称,不论男女老幼皆喜欢穿素净的衣衫和鞋袜,显示出清静朴素的特征。在一些喜庆的节日里他们也喜欢穿着漂亮而独特的衣服,唱着动听的歌,像仙鹤一样翩翩起舞。
3.简单介绍桔梗
朝鲜族人们最喜欢吃的一种野菜,叫桔梗。桔梗为深根性植物,具有食用、药用价值的是其根部,其根结实而梗直,故名“桔梗”。其根肥大、多呈圆柱形,野生于山坡草丛之中,当年主根可长达15厘米以上。
4.揭示歌名勤劳的朝鲜族人们喜欢自己动手去挖。每年春天,他们都会结伴而行上山挖桔梗。下面,我们听听他们是怎样用歌声向大家介绍挖桔梗的。他们唱的`歌曲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朝鲜民歌《桔梗谣》。
(三)学唱歌曲《桔梗谣》
1.初听,感受音乐。
思考:唱了哪些内容?从歌曲中你感受到他们挖桔梗时的心情怎么样?
歌曲速度、节拍?
2.交流
3.引导理解
朝鲜族人们挖桔梗时的快乐心情来自于哪里?(桔梗的丰收?)这首歌曲正是表现了朝鲜族人们喜庆丰收的欢乐情绪,也生动的塑造了朝鲜族人们勤劳、活泼的形象。
4.学唱歌谱
(1)观察歌谱,找do的位置。(第三线是do)
(2)中华民族五声调式
这首歌曲旋律是七乐句组成的一乐段体结构,有几个音用在歌谱中?中华民族五声调式运用在此曲。
(3)分解学唱1
学习一、二两句
A复习附点四分音符
B初唱不带倚音
C介绍前倚音及唱法倚音在演唱或演奏时,越短促越好,不能占主音太多的时间。
D加上倚音,对比体验细微区别。作曲家为了使歌曲更具朝鲜族歌曲特色,加了前倚音。
2找相同的乐句
A提问歌谱里还有哪些乐句长的跟一、二句十分相似,找找看他们藏在哪里?
B学生找出,(三、四和六、七乐句是第一二乐句的变化重复。)
C比较,再唱一唱。
D哪句和其他句长得不像?其它句都相似,所以第五句旋律作了变化发展,也是因为歌中加以衬词。
E师生一起总结
整首旋律前后既统一又有变化。(起承转合)
(4)完整唱歌谱
(5)填唱歌词
1教师范唱
2播放音频,对口型。学生模仿口型不出声,注意一字多音处如何填词。
3学生自己填词唱解决难点或学生歌唱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错误。如:字跟音的对齐,一字多音?
4小声高位置跟唱
5完整演唱
(四)打击乐器伴奏
1.引导
如果看到满山遍野的桔梗,自己动手挖到又大又多又白的桔梗,心情怎样?能否用欢乐、活泼的情绪来表现这种情景,同时也表达我们对朝鲜族人们勤劳的赞美?
2.加入打击乐器,出示伴奏型。
(五)学习朝鲜族舞蹈动作
1.引入
挖桔梗是一种快乐的劳动,你们也想试试吗?
可现在我们这里没有桔梗可以挖,那我们就用简单的朝鲜舞动作来感受一下挖桔梗时的心情吧。
2.讲解舞蹈特点
朝鲜族的舞蹈被称之“像仙鹤一样翩翩起舞”,它的特点是幅度大,表演者的内在情绪与动作和谐一致,下面让我们面带着笑容,也象仙鹤一样翩翩起舞吧。
3.学习舞蹈动作
提示:歌唱要求看不见呼吸,而朝鲜族的舞蹈动作与呼吸同步,动作里看得见呼吸。细心的同学能够发现重拍在第几拍?
(1)划步练习即前进后退,一脚朝前,另一脚跟上;一脚后退,另一脚也后退。
(2)手部动作鹤步平开手朝前迈步双手打开,朝后双手前举
(3)走步配上双手绕身体摆手
4.教师示范,集体随音乐学跳。
(六)课堂小结
朝鲜族人们丰收了桔梗,你丰收了什么?今天的音乐课我们不仅学唱了动听的朝鲜族歌曲《桔梗谣》,还学习了优美的朝鲜族舞蹈。我感受到了你们对朝鲜族的喜爱,相信你们的心情不仅是为他们丰收桔梗而高兴,还为自己又丰收了一个少数民族的歌舞而高兴。让我们随着音乐,把你那份愉悦的心情拍着、唱着、跳着、传递给你身边的每一个人吧!
小学音乐教案10
教学内容
唱《跳柴歌》
延伸:为歌曲填词赞美家乡。
动:学跳黎族的“跳竹竿”。
拓展:了解黎族的文化习俗。
教学目标
一、通过歌曲的欣赏与学习,感受音乐与舞蹈的完美结合,对黎族的歌曲、舞蹈和文化习俗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通过学习跳竹竿,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愉悦的感受和体验,并在活动中增强合作意识以及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
三、能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演唱歌曲《跳柴歌》;在跳竹竿舞时,动作要求协调、合拍。
教材分析
本课所选的音乐作品是一首具有黎族民族特色的《跳柴歌》,歌曲欢快活泼,极富舞蹈的韵律。结合歌曲的教学,学生欣赏和学习富有传统特色的跳竹竿。了解黎族文化的人,大多会赞叹黎族人审美的独到眼光和创造美的艺术才能。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引导学生感受黎族人民所追求的环境美、仪容美、歌舞美。
本课将要学习的是一首海南民歌,歌曲不难。但是让学生学习竹竿舞就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应注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对于少数腼腆、内向而不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学生,教学时要及时发现并予以指导、鼓励;在集体跳竹竿时要注意防止教学秩序的失控。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反复聆听中感受音乐的情绪和音乐形象。
教学难点
用恰当的肢体语言表现音乐的欢快情绪,培养孩子们的韵律感。
教学过程
一、听听动动――感受音乐
1、聆听歌曲《跳柴歌》的伴奏音乐跟着老师做律动,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绪和韵律。
2、变换形式用打击乐器按照歌曲的节奏敲打节奏,进一步帮助学生感受歌曲的韵律。
3、教师示范跳绳(跟着音乐的节奏),让学生从中发现规律。
4、分组请学生跟着音乐的节奏做跳绳的动作,要求学生步伐一致,整齐划一。
5、初步熟悉跳竹竿的基本步伐。
要求学生一对一,面对面,蹲在地上,双手将绳子拉紧、贴在地面上反复做开、合的练习,要求与《跳柴歌》的节拍吻合,没有绳子的同学原地蹲下,模仿动作进行练习。教师有意识地从开合的绳子间跳过,完成跳竹竿的完整动作。请部分同学模仿教师的动作,从开合的绳子间跳过,为学习竹竿舞做铺垫。
二、唱唱想想――体会音乐
1、出示大歌片《跳柴歌》,让学生跟琴声感觉旋律,问问大家有没有熟悉的感觉。
2、跟琴模唱歌谱。
3、完整地听赏歌曲《跳柴歌》,让大家在歌声中再次感受乐曲的情绪和韵律。
4、跟着伴奏练唱歌曲,努力表现歌曲的弹跳性和欢快的`情绪。
5、用打击乐器敲打节奏为歌曲伴奏,要求用欢快的情绪边敲边唱,再次体会合作的快乐和满足。
三、跳跳赛赛――表现音乐
1、通过歌片、插图、观看录象片段等引导学生讨论有关黎族的文化习俗,交流各自做了解的有关黎族的风土人情,着重介绍黎族男女跳竹竿的音乐游戏。
2、指导学生分组练习音乐游戏:跳竹竿。
教师此处可以随机知道学生的基本舞步以及动作要领。着重培养大家的集体合作精神。
3、分组表演,相互评价。
4、师生互动:师敲生跳或生敲师跳。
四、拓展延伸――升华音乐
1、师:海南很美、黎族很美,我们的家乡――泰州也很美。海南人通过歌声、舞姿向世人展示自己的家乡,我们能不能借用这个旋律,创编新词也来赞赞自己的家乡呢?
生:(略)。
2、通过课件帮助学生了解泰州的名胜古迹、风俗人情,为创编歌词提供依据。
3、新歌赞家乡
分组讨论为歌曲填上新词(要求一定是赞美家乡的名胜古迹和风俗人情),同时要求每组选派一到两名同学用家乡话来唱一唱自己创编的新词,比一比,哪一组词好唱得更好。
4、在《跳柴歌》的歌声中结束教学。
小学音乐教案11
教材:人音版第二册
教学设想:
“音的高低”是小学音乐第二册第五课“跳起舞”中的一个教学内容。本课通过“学一学”、“敲一敲”、“唱一唱”“跳一跳”四个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尝试探索中发挥自主学习,初步了解音的高低变化。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喜爱,激发他们的探究、创造能力。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大胆尝试、探究,通过多种方式初步了解音的高低变化。
教学过程:
一、听一听,学一学
播放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如:汽车、轮船、敲大鼓、敲三角铁、鸟叫、牛叫等,请学生说一说是什么声音。
出示图片,请学生模仿它们的声音,讨论一下谁的音高,谁的音低,相互交流。
提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有那么多奇妙的声音,你能说说还有哪些高低不同的声音?请你模仿听。
高音低音
例:拍手――――跺脚
雨声――――雷声
猫叫――――虎叫
马蹄声―――象的`脚步声
高跟鞋声――平底鞋声
老爷爷说话――小朋友说话
活动延伸:鼓励学生回家后继续寻找生活中高低不同的声音,和家人朋友一起讨论
(从自然界的声音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体验,使学生对音有了一个基本的高低概念,为后面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唱一唱
出示两只猫的图片,一只小猫,一只老猫。说说他们的叫声有什么不同的。
学读儿歌《两只猫》。
学唱歌曲《两只猫》。
附:歌词
有只老花猫,喵呜喵呜叫。
有只小花猫,喵呜喵呜叫。
喵呜喵呜叫,喵呜喵呜叫。
喵呜喵呜老鼠吓跑了,
喵呜喵呜老鼠吓跑了。
分组扮演两只猫表演动作、形象。
(歌曲中老猫叫为43432―,小猫叫为17176―,由自然界中的声音过渡到音乐中的高低音,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演唱和表演投入到音乐中来。)
三、敲一敲
教师在桌子上放上七只透明的玻璃杯,杯子里分别倒入不同容量的水(敲击时可以发出不同音高的音),准备一根筷子,告诉学生音乐可以在这七个杯子里找,今天我们来找音乐。
请个别学生用筷子敲击杯子,听一听音高不同的七个音。小组讨论:给这些音起名字。告诉学生七个音的唱名,在琴上弹一遍音阶,从低到高唱一唱。鼓励学生自己来创造音乐,用筷子按不同的顺序敲击杯子,变换不同的旋律。
评奖激励:比一比谁的创作最优美,评出小小作曲家。教师作记录,全体学生来唱一唱。
四、跳一跳
教师在琴的高、中、低三个音区弹奏儿歌《秋天来到了》,要求学生用不同位置的体态动作模仿树叶飘动,表示自己听到的是哪个音区的音乐。
1、集体听辨模仿
2、个别学生听辨模仿
3、随音乐“飘”出教室
小学音乐教案12
课题:
夏天的阳光
课时:
12——2
教学目标:
1、能编创简单伴奏,并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2、能按意图及节奏编创适当的词,并能准确地拍和读。
教学重点:
编创简单的节奏。
教学难点:
有意图地编创。
教学准备:
录音机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开始部分:
1、 听音乐进教室。
2、 发声练习。
3、 复习歌曲。
二、基本部分:
1、 聆听《夏天的'阳光》
(1) 完整地聆听歌曲。提示:歌中唱出了什么?你的心情如何?
(2) 复听歌曲:提示:你感到这首歌适合跳舞还是适合走路?选择一个图,并随着音乐试着做一做。
(3) 教师可选择一组学生,用打击乐随着歌曲录音敲击。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
2、 编创与活动:]
(1) 本课的编创与活动安排了一个看图编词并进行读拍的练习。教师指导学生分别拍击两条节奏,说出各是几拍子的。
(2) 分小组看图编词,用蜜蜂和鸟叫的声音编创模声衬词,也可编创词组。
(3) 指导学生用打击乐为自编的带词节奏敲击,可击节拍,也可击节奏提示学生敲击出音的强弱。
三、结束部分:小结。
小学音乐教案13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的
1.通过学唱《卖报歌》使学生了解解放前贫穷儿童的苦难生活,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指导学生用轻快有弹性的声音演唱这首歌。
2.认识降号及一个降号调各音的位置,通过视唱,模唱,初步熟悉一个降号调各音的位置。
3.介绍人民音乐家聂耳,了解男声齐唱的演唱形式,感受劳动歌曲的风格特点和音乐形象。
重点难点
1.《卖报歌》旋律色彩是明朗的,但所表现的情绪又与一般欢快,活泼的歌曲不尽相同,教师应启发学生正确认识与表现音乐的速度和力度,完整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
2.一个降号调各音位置。重点介绍聂耳创作思想,以及他创作的歌曲所产生的社会作用,让学生了解什么才是优秀歌曲,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检查坐姿。
二、发声练习
三、简介聂耳
1、导入(听国歌):同学们,每当你在雄壮的国歌声中,高举起右手,向庄严的五星红旗敬礼时,脑海里一定闪现出一个个画面,你仿佛看见什么?
总结:《国歌》原名《义勇军进行曲》,是聂耳叔叔为电影《风云儿女》创作的主题歌。
2、简介聂耳:欣赏了庄严雄壮的国歌,你们一定想认识这首歌的曲作者聂耳叔叔吧。(出示聂耳画像,边挂边说:这就是聂耳叔叔)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聂耳叔叔的故事,听听,唱唱他写的歌。
板书:聂耳叔叔和他的歌。指读:聂耳
繁体字聂耳的名字是这样写的(板书)。看看有什么特点?哇,他的名字是由四个耳组成的,聂耳早先名字叫聂守信,后来为什么改名为聂耳呢?我们来听个小故事。
四、学唱《卖报歌》曲谱
1、聂耳叔叔还为我们写了一首至今还在传唱的歌,这首被列入20世纪华人经典作品。你们知道是什么歌吗?(放录音学生回答)
2、简介报童“小毛头”
3、欣赏歌曲录音。请同学们说出歌曲音乐情绪是怎样的
4、出示歌曲名称。简单介绍:这首歌一直在少年儿童中广为流传。歌曲的朴实、生动的语言,深刻表现了旧社会报童的痛苦生活,但同时它又表现了报童们对明天充满了希望。
5、引导学生分析歌谱中使用了几个音。(do re mi sol la)
6、在学生默唱后,请个别学生分部视唱,再全体学生视唱。
7、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歌曲中可以分成几个乐句。(4+4+4+4)找出相同句与不同句,贴上标记。唱一唱,每乐句的结尾音是否相同。
8、难点训练:A、5 3 5 3 2 | 1 3 2 |
B、3 3 2 | 6 1 2 |不能唱成3 3 2 1 | 6 1 2 |
9、在老师伴奏下完整地视唱歌谱,错处老师及时指导纠正。
五、课堂小结,下课。
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欣赏歌曲《小背篓》
教学目标
这是一节欣赏课。通过欣赏,感受歌曲的情绪情感,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演唱、律动、绘画等方式,有感情地表现歌曲。
教学过程
1、导入
学生以歌曲《小背篓》为背景音乐开始学习。
教师提问:歌曲中演唱的是我国的北方还是美丽的.南方?谁能将歌中唱到景色画出来?(学生或教师出示南方风景:深山、小桥、流水、阁楼等)
2、欣赏歌曲《小背篓》
(1)教师简要介绍作品,让学生了解音乐来自于生活。
教师讲解:作曲家白诚仁,在四十余年的作曲生涯中,注重对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继承,曾走遍三湘四水,收集了大量民歌,创作的作品逾千首,《小背篓》就是其中的一首。这首歌曲曾多次由著名歌唱家及少年歌手在电视台演唱。刚才我们欣赏的就是这首歌曲。
(2)初听全曲
教师提问:歌曲描写了什么情景?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绪?(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体会歌曲的意境,用语言描述“我”小时候的幸福生活。)
(3)欣赏第一段
教师提问:第一段歌词描写了什么?旋律、节奏有何特点?表现了什么情景?
(学生通过教师指导、范唱、分组讨论、表演唱等形式体会歌曲的旋律、节奏特点:旋律优美、跳跃,节奏张驰相音形象地刻画出“我”坐在“小背篓”里“晃悠悠”的情景和小时候与妈妈嬉戏的可爱形象。)
(4)欣赏第二段
教师提问:第二段的结构与第一段有何不同?表现了什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演、讨论,体会结束句中出现的高潮是对童年幸福生活的歌颂,最后一乐句的旋律下行,似作者沉浸在甜甜的幸福童年时光中)
(5)再次欣赏全曲,感受乐曲的情绪并体会装饰音在乐曲中的作用。(学生通过演唱对比体会装
小学音乐教案14
教学目标:
1、欣赏并学唱歌曲《DOREMI》,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寻求使用乐谱的快乐。
2、学习五线谱的相关知识,能将五线谱上的C调单旋律译成简谱。
教学重点:
学会演唱《DOREMI》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情景学唱歌展示主题:《DORMi》
(1)初听英文原版《DoReMi》
设问:这首歌让我们认识了什么?音乐情绪是怎样的?
(2)复听(中文版)
设问:共有几个乐句?歌曲将七个音代表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编写歌词?
二、寓教于乐
(3)师范唱生伴唱
要求:将每个乐句用一个动作表现。(运动型、生活型、学习型……)
(4)生分两个声部演唱
(5)分七个组跟琴演唱
要求:每组用一个动作表示一个音
(6)跟着伴奏带有表情的唱好《DoReMi》,进行节拍传递游戏。
三、创造表现
(1)介绍《音乐之声》
设问:你怎么理解音乐电影的?你还听过这部电影其它的歌吗?
师:刚才我们学习的歌曲是来自美国音乐剧《音乐之声》的经典插曲。它是罗杰斯代表作之一。《音乐之声》是电影史上一部经典音乐故事片。这部音乐电影获得等五项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音乐、最佳音效和最佳剪辑)。它被认为是最杰出的永恒佳品。打破电影史上最高卖座记录的美国歌舞片。
1938年发生在奥地利的`一个真实故事:修女玛丽亚是个性格开朗,热情奔放的姑娘。她爱唱歌、爱跳舞,还十分喜爱大自然的清新、宁静和美丽,应聘到一个上校家做家庭教师,教孩子们从学唱“Do、Re、Mi”开始,在游戏中学会了唱歌,懂得了七个音符能创造出美妙音乐的魔力。《DoReMi》是该剧中著名唱段之一。
(2)感受《雪绒花》《孤独的牧羊人》会唱的同学小声跟唱
四、完美结课
师:今天我们领略了音乐剧的魅力,感受到节拍游戏的趣味,懂得了稳定的节奏在音乐里的重要性;从歌曲里了解“音阶”的特点,让我们明白学习音乐的容易、有趣。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愿音乐给同学们带来无限的快乐!
课后反思
这首歌巧妙的构思在于将七个音的唱名,按孩子年龄的不同,来安排每个孩子代表一个唱名,并从音阶出发,运用作曲技法,使得学习音乐变得轻松、愉快。
小学音乐教案15
教材分析:
非洲有各种不同的大小鼓、木琴等敲击乐器,非洲人能用他们奏出丰富、动感的节奏,尤其是各种切分音节奏。在非洲,鼓是人们喜欢的乐器,而且还是彼此联络的工具。
教学重难点:
了解非洲常见鼓—康加鼓
教学过程:
了解非洲乐——鼓不同的鼓声传递的是不同的信息。
1.展示资料。让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非洲“鼓”的图片在课上展示:老师出示收集的鼓的音乐,让学生感受鼓声的独特音色,并模仿非洲人自由拍击。
2.音乐游戏。
引言:鼓在非洲不仅是人们喜爱的乐器,而且还是彼此联络的工具,就像我们现在用的手机一样方便快捷。不同的鼓声又传递着不同的信息,就像人在“说话”一样,不信你听听!
按教材上的要求,两个同学扮演“爸爸”和“姐姐”的角色,在门外等候,老师击鼓,把“会说话的鼓”的游戏完整地表演一遍。
讲述“会说话的鼓”的`游戏规则。学会有节奏地击鼓。尝试着让学生利用手或身边其他物品来模仿鼓的两种节奏直到熟悉。
请一位同学在室内击鼓,两位学生配合根据鼓的语言出场做相应的表演(2-4遍)。
以小组为单位模仿非洲黑人们设计一些“鼓的语言”来表演,并向大家作出相应的解释。
【小学音乐教案】相关文章:
音乐教案-小学音乐教案—— 《对鸟》08-17
小学音乐教案11-21
音乐小学教案05-06
小学音乐的教案04-23
小学音乐教案07-15
小学音乐教案08-23
小学音乐教案反思05-23
【精】小学音乐教案12-11
小学音乐教案【热门】12-10
小学音乐活动教案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