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班会教案>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时间:2024-05-15 15:57:14 心理健康 我要投稿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5篇(热门)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5篇(热门)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

  摘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激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变得更为复杂。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对社会心理也十分敏感。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需要共同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高校教育

  谈到大学生心理健康,这正是当前高校教育常见的一个话题。在大学这片沃土上,人们已经习惯了岁月如歌、青春如画的大写意境界。其实不然,大学校园是个多种文化磨砺碰接的地带,多样性的价值观、世界观在这里得到延伸或是方向性的改变,大学生心理疾患正是在这一特有环境中多种诱因共同作用下发生的。 国内关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状况的研究起步很晚,直到八十年代后期才出现,这种状况又常常被人们模糊地认识着,若走近真实和清晰,我们的思考也许将更有价值。

  请看下面的统计两份资料:

  1、肖正军北京市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课题组调查结果:北京市23所高校中抽取5220个样本,按照学校层次的类别、男女比例、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调查得出:有23、2%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卫生问题,女生的问题比为(17、34%)高于男生(16、07);低年级心理健康差于高年级,其中二年级心理症状最为突出为17、56%;农村学生差于城市学生为19%。

  2、1999年国家教委调查报告显示:在调查的12、6万名大学生中20、2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海淀区16所大学中,因精神方面有问题而休学的占休学人数的37、9%,退学占退学人数的64、4%,各居第一位。

  大学生正值人生的盛年,然而,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却竟如此不乐观,实在令人费解。那么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卫生问题主要由那些方面引起的呢?

  一、客观方面。

  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目的是为今后继续深造或就业做准备;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建设祖国的高级专门人才。高中阶段的学习基本靠老师的讲解,而升入大学以后往往老师讲得很少,自觉、自立、自主、创造是大学学习的特点。一些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因未能掌握大学学习的方法而导致考试不及格,从而带来厌学、白卑、自信心下降等一系列心理问题。有的同学甚至得了考试恐惧症,每次考试时就生病或不敢考。美国人类资源心理学家赫伯特说,未来的文盲已经不是不能阅读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而学会学习的实质就是要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初入大学的大学生正是由于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才阻碍了知识的获得和智能的发展,甚至导致整个心理活动的混乱。

  2、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

  大部分学生在中学时代没有寄宿经历,进入大学后,班级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为主要生活区,日常生活完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来说,确实是个难题。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

  3、人际关系的复杂化。

  任何人都要与周围的人产生交往。而大学生正处在步入社会的关键期,从内心渴望着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来调节身心、完成学业,而不能正确认识交往和缺乏交往的技巧,又使他们陷入交往的误区,正是由于这种高期望值与低成果造成心理上的巨大落差,苦苦寻觅却又毫无结果。于是开始闭锁自己,郁郁寡欢,久而久之,形成忧郁症、交际恐慌症等心理疾病。

  4、生活上的挫折。

  一些偶然的因素,带给大学生生活挫折,影响他们心理情绪的稳定,诸如失恋、失去朋友、家庭的重大变故、经济困难等。由于绝大多数大学生是在家长和教师的保护。下一帆风顺地成长起来的,很少遭受严重的挫折,更缺乏独立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因而,遇到挫折就束手无策,耐受性比较差,从而造成他们焦虑、烦恼、自卑、痛苦、嫉妒、失望、逆反等不良心理。

  5、经济贫困的困扰。

  调查中发现,贫苦也是困扰大学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高校并轨制度的实行,校园里出现了一些经济上困难的学生,由于家境的贫困,给他们的学习、生活、成长特别是心理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了适应生存,他们需要克服其他学生所无法遇到和想象的困难,这就造就了他们特有的心理历程和人格特征。我不仅要问,为什么同样是大学生,八十年代也不乏贫困者,但为甚么他们能坦然面对,并引之为向上的动力,而今天的你们却造成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呢?作个横向比较似乎可以得出结论,八十年代的大学生是地地道道的缺衣少吃,而今天的大学生却明显带有相对贫困的性质。客观的讲,相对贫困比绝对贫困容易忍耐,公平的说,相对贫困比绝对贫困构成更为复杂的.心理压力。但今昔之间大学生对待贫苦的心理承受力为何如此悬殊呢?我们或许可以从当前的双向选择中得到启迪:前途未卜,苦海无涯。呈现在八十年代大学生面前的是一幅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的旺盛需求和礼遇对待的美好画面,因此他们对前途充满信心,冈而贫困也就能坦然面对了。然而进入九十年代以后,教育改革的风暴无可避免地波及到大学生身上,自费上学,双向选择,这对于贫困大学生无疑是雪上加霜,金钱问题是大学生活的主要矛盾,毕业之后的贫困依然未有穷期,正是这种悲观没落的消极心态,严重降低了大学生的心理忍耐力。

  6、择业的难题。随着高等教育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一方面市场带给大学生更多的择业机遇和更大的自由度,但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择业难度,加重了大学生的行为责任和心理压力。而毕业生自身的素质,性别、专业以及社会关系等又制约着择业的自主权,对于少数大学生来说,甚至毕业就意味着失业。这一变化对受“进入大学门,就是国家人,就可以端铁饭碗吃皇粮”的传统观念影响,性格内向,心理承受力较差,心理适应力弱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是难以解决的现实矛盾。恐惧、焦虑、烦躁打破了他们的心理平衡,心绪抑郁,使他们对生活缺乏信心,对前途失去希望,对处境无能为力。

  二、主观方面。

  新生物质生活的依赖性与精神生活的独立意识发生着矛盾;日益增强的自主自立意识以及主观愿望上的自主自立与客观条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间发生着矛盾。这两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适应新环境能力不强的新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如下心理问题:

  1、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因为考取了大学,老师表扬,同学羡慕,亲友夸奖,父母庆贺,部分学生在这种自我陶醉中渐渐松懈了斗志,终日悠哉游哉,认为自己是中学的尖子,大学里成绩也不会差,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满。

  2、失望与失宠感。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神秘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有的学生曾是中学的尖子,是家庭与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进入大学一下子不受重视了,就会产生失宠感。

  3、松气情绪与歇脚心理。有的同学认为考上大学就是端上了铁饭碗,长期拼搏的目标已经达到,心理上得到了满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进入大学后奋斗目标不明,适应能力不强,竞争的气势也有所减弱,便产生了“松口气,歇歇脚”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进的勇气了。

  4、畏首畏尾。 因为环境变化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社会活动不参加,运动场不光顾。整日除了学习之外,无所事事,生活单一,有碍个性发展。

  面对以上种种主观和客观造成心理问题的因素,良好的心理策略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那么,大学生们究竟该怎样做呢?

  首先,培养学习的动机,关注个人特长,学会正确看待失败。

  1)大学生对学习的意义和目的认识愈明确,其学习动机愈强烈。大学生应认识到自己学习与社会发展、自我发展的密切联系,树立远大的理想,为理想奋斗。

  2)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有成就感时,他的自信心就建立起来了;当一个人对着自己喜欢的东西时,他总是兴趣十足,而个人特长正是自己喜欢的东西,必然会做出一定的成绩,建立起充分的自信。用自信和兴趣去开启智慧之门,必然会激发学习兴趣。

  3)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心理障碍是由于在学习上遭到失败和挫折后,进行了不正确的归因造成的。因此,要建立一种正确的成败归因模式(心理咨询者之任务),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内因一自己不努力,把外因一不可控因素降到最小,从而使自己更加努力。

  其次,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技巧,正确对待交往

  1)人际交往是一种艺术,技巧纯熟,则会挥洒自如,游刃有余;技巧不当,则难免关系紧张。下面的几种做法可助你成功:树立伟大形象,保持亲密有间,宽松友善待人,流露真诚笑,主动人度处世,努力善解人意。在掌握技巧的同时需要把握好一定原则如平等相待、互利互惠、守信践诺、宽厚待人等。

  2)有的同学交往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能正确的对待交往,为交往而交往,整天忙于应酬,苦不堪言,使交往成为一种心理负担。要明白,交往不是必修课,奋斗才是主战场。没有人愿意跟一个毫无才能、毫无涵养的人交往的。只有全面提高自己,才能建立自己的交际圈。因此,建立全新的大学生人际交往观念,不但可以减少心理问题,更有助于身心健康和事业成功。

  第三,设计生活,回报真情,付出努力,成就激励。

  1)贫困大学生全方位筹措四年所需费用,以计划经济为主,随机应变为辅,以坦然的心态接受学校和社会各界的真诚关心和资助,以自己圆满学业回报人间的真情。

  2)双向选择不是缩小了就业面,相反提供了更广阔的就业机会。只要付出自己艰辛的努力,以专注之心致学,待德才兼备毕业之际,何愁工作无着落,贫穷不可脱。

  鉴于此,合适的心理定位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致力于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身心健康的大学毕业生,我认为校方应该加强以下工作:

  1、着重加强对学生的自主性、自律性和心理适应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

  时代对大学生的自主性、自律性和心理适应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工作中尤其要加强对学生这方面的教育和指导。多途径、多方法地指导和训练学生学会独立探索、规划自己的学业和生活,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和课余生活;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觉抵制生活中尤其是网络中的负面诱惑、消极影响,做自我的主人,指导他们在学习、生活的各个层面,有意识地磨炼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刻意培养个人的心理适应能力,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调适能力。

  2、加大宣传力度,使更多的学生了解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大学生是成长中的个体,常常有许多成长的烦恼困扰着他们,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

  高等教育大众化、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在知识、能力与心理素质方面对他们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他们成长、发展的环境更具有竞争性的挑战性。所以,21世纪的大学生经受着成长的压力、时代的压力和环境的压力。这三重压力构成了对个人心理健康最严峻的考验。此时,他们尤其需要心理疏导和帮助,但多数人主动求助的意识较弱。因此,我们应加大宣传的,使更多的学生了解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个人求助的积极性。加大宣传力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常识,尤其是自我调适方面的小常识,必要时进行自我调节;另一方面使他们懂得健康的重要性,自觉地维护心理健康。在需要的时候,能够想起心理咨询,想起寻求帮助。为此,宣传工作不仅要经常开展,而且要广泛深入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3、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4、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每年约有10%的新生被约请面谈,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5、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

  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经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

  6、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7、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8、建立学生综合能力考核制度。

  在对学生德、智、体定量考核的基础上,建立学生综合能力考核制度,作为学生毕业分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供用人单位录用是参考,这样能促进学生自觉提高综合能力。

  9、建立学习经验交流、教学信息反馈、学生互学互助制度。

  通过学习经验交流会,让高年级的学习尖子给新生传“经”送“宝”,通过教学信息反馈座谈会,让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得到反映和解决,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创造条件;成立各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小组,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作为学生思想教育的工作者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2

  随着高校教育的深入发展,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日渐突出,就业、生活等多个方面都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因此,通过促进高校体育发展缓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为了众多高校教师关注的焦点。高校体育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何做到通过高校体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广大体育教育者的重中之重。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生受到的压力越来越大,不仅仅是就业压力,生活压力和学习压力也给高校生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因此,有些高校生出现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虽然这些问题不具有普遍性,但是它是客观的存在,仍需学校和教师给予一定的关注。

  因此,积极开展体育教育促进高校生心理健康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就此本文与读者对高校体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进行共同探讨。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表现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上各种竞争日趋激烈,虽然大学生未出校门,但是很多竞争压力依然给大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再者随着近年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重,尤其高职院校的学生,进入大学三年左右的时间就要进入社会,这使得很多大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感到很焦灼,不知道应该怎样利用有限时间来有效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

  随着这种压力的日益剧增,很多大学生或多或少的都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而且很多大学生在高中时期只关注学习,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发展,到了大学才发现自己的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也给大学生造成了一定的生活压力。

  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紧张焦虑、浮躁、急功近利等,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是因为大学生刚刚经历了紧张的高中时期。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都有了极大的改变,大学生还不能很快的投入到新环境中。

  二、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

  (一)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交际能力

  大学生从紧张的高中时代一下跨入轻松的大学时代,虽然没有学习的压力,但是由于大学生的社会经验不足,使得一些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而体育运动正是能够消除人与人之间隔阂的重要途径。在体育运动中,学生要学会相互合作和相互交流,从而通过这种途径大学生的交际变得会更加容易。

  (二)体育运动有助于大学生完善自我

  体育运动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形成开朗外向的性格,并且在体育运动中,学生很容易培养自信心和自尊心。这对大学生的性格完善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高校体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一)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体育教育的积极作用

  通过体育教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起主要作用的就是教师,教师应该主动承担起这个责任,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实施,让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共同提升。

  比如教师可通过队列队形练习如越野等,培养学生的毅力和韧性,还可以让学生在严格的纪律和规则要求下养成一定的自制力。又如竞技体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意识,从而使得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争得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二)教师应该积极开展体育竞技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

  体育竞技活动并不是教给学生要争强好胜,而是要学生在体育竞技中感受到真正的体育精神。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很多学生已经不再是以往的体育盲了。有的学生可能会喜欢篮球,也有的学生可能会喜欢足球,无论是哪种体育活动,学生在实际的参与中不仅能培养健康的身体更能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

  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兴趣点,开展体育活动。如篮球比赛,学生在积极参与比赛的各个环节中都能感受到运动精神,并且比赛是一项团体活动,这就要求每个学生都要以维护集体利益为首要准则。学生通过准备比赛和比赛的过程能够感受到团体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也能够懂得如何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喜悦和烦恼。并且体育竞技还能有效的促进学生品格的完善。又如象棋比赛,不仅能促进学生培养冷静、认真的学习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团队意思。总之,体育竞技比赛能够消除大学生心理的负面情绪,为大学生的交际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手段就是深化高校体育教育,让大学生在体育竞技中学会分享,学会交流从而培养出外向开朗的性格,从而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出正确的指导。因此教师在实际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使得大学生养成健康、积极的心理。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3

  1、大学心理健康概述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产生一系列新变化,大学心理健康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学业、就业、网络价值多元化等的新变化给大学生成长带来深刻影响。当前大学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的就业压力下,势必造成大学生学业压力和毕业压力的增大。同时随着大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发生变化,新媒体时代、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时代等的兴起,使得网络平台充斥着多元化价值观.而大学生正身处于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又是网络新媒体应用的主要人群,容易受到虚假信息和错误价值观的影响,产生心理问题。

  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2.1社会因素

  而社会因素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着重要影响。这是由于大学生虽热在年龄上已经迈入成年人的行列,但是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极少,他们理想中的社会与现实的社会存在一定差距。在社会带来的竞争压力下,大学生的理想主义多半会幻灭。经过调查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那些拥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要远高于那些社会支持较差的大学生。这是由于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每个人都是社会人,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而大学生的心理情况更是与社会支持有着密切联系。同时大学校园文化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有着一定影响。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仅能够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同时还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此外,良好的`校园文化还能够有效的规范大学生的行为,有利于大学生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大学校园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

  2.2家庭因素

  大学生心理健康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家庭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首要因素,对大学上心理健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众所周知,家庭是人们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等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再加上当前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讯越来越便捷,大学生们与家庭的联系仍旧十分密切,导致部分大学生不能心理断乳。首先,每个家庭选择的教育方式往往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选择的差异性决定了大学生心理情况的差异性。而一般来说教育方式主要包括民主型、专制型以及溺爱型三种。其中民主型的教育方式是指,父母有着坚定的自身观点,同时也能够考虑孩子的意见。而专制型的教育方式则是,父母只固执的坚持自身观点,丝毫不顾及孩子的想法。而溺爱型的教育方式具体是指,父母不能坚持自己的观点,一切以孩子的意见为主,即使孩子的想法是错误的,父母也不会对其进行有效的修正。通过一些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民主型的父母教育方式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要远高于专制型与溺爱型。因此,父母应详细了解孩子的想法,辨别对错,给予孩子充分的家庭温暖,这样才能确保家庭因素能够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其次,家庭结构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其中父母的婚姻情况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很大影响,通常那些离异或丧偶的家庭结构下的大学生心理情况不如那些圆满家庭中的大学生。同时,拥有一个或多个兄弟姐妹的大学生心理情况不如独生子女。此外,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的职业以及对子女的期望等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心理健康。

  2.3个人因素

  同时个人因素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有着重要影响,首先,由于大学生在进入高校前或多或少会收获一些成功,同时也会受到一些赞美,因此大学生对自我的评价通常带着一定的光环效应,进而使得大学生的自我评价偏高。所以,一旦在生活中出现与大学生自我评价不同的客观评价,就会使他们产生负面的消极情绪,进而导致大学生心理失衡。其次,性格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这是由于不同的性格在心理压力的承受度上有着显著差异。大学阶段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活阶段,在此期间,大学生们在渴望友情、爱情的同时,也注重对孤独的追求。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谈、交际能力较差的大学生,在遇到生活学习上的挫折时,承受的压力不能有效的排解,就有可能造成心理失衡,进而出现心理问题。而那些性格外向、善于与人沟通、具有较强的交际能力的大学生,在遇到挫折时,更善于排解压力与烦恼,不易出现心理问题。再加上大学生的心理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大学生要想达到心理健康的水平,就要有稳定的情绪,热爱生活。

  2.4其他因素

  研究表明,运动对心理健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运动通过缓解压力,改善人际关系,调节情绪促进心理健康。例如刚刚失恋的大学生有可能会通过跑步的方式来减缓内心的伤痛,因为这样可以转移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进而可以转移注意力,放松身心。体育运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意识品质,缓解和消除精神压力和心理障碍,提高大学生社会环境适应能力。但是我们也要注意保持适度的体育锻炼。网络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一方面,网络丰富了大学生的信息来源,扩展了人际圈,并且使得大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很好的发挥,增强了大学生的自信。另一方面,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过度沉迷于网络也会危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当今大学生的交流方式大多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的,久而久之也就不善于与他人打交道,严重者会失去社交能力。这些问题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身心健康。

  3、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远远低于全国青年的平均水平,而其中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多种,包括家庭影响因素、个人影响因素、社会影响因素以及运动、网络等其他影响因素。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4

  医学院校药学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

  大学生是承载社会与家长期望的群体,现代大学生尤其是医药院校大学生面临着繁重的课业学习压力、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和紧张的医患关系压力,这一切都不同程度地加重了医学生的心理负荷,使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医药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利益,还对其医疗、药学服务乃至病人的安危有重大的影响。因此,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从专任教师的角度提出并分析我院药学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以提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进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1调查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和基本信息

  随机抽取我院药学专业180人进行问卷调查,其中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各60人。发放问卷180份,收回有效问卷17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4.4%。在有效的170份样本中,城市人口39人,占22.9%,农村人口131人,占77.1%;独生子女68人,占40.0%,非独生子女102人,占60.0%;单亲家庭的大学生为16人,占9.4%,非单亲家庭的大学生154人,占90.6%。

  1.2调查工具和方法

  从学习任务、学习态度、生活态度、人际关系、作息时间等可能影响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几个因素设计调查问题,进行分类汇总。以班级为单位,由各班班长配合给予统一指导语,利用学生自习时间集体施测。

  2结果与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在170份有效调查问卷中,心理问题多表现为抑郁、焦虑和强迫症状。轻度和中度心理障碍的药学专业大学生仅占24.1%,重度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尚未在样本中出现。雷思非等[1]对陕西省980名医学本科生的心理调查结果显示,抑郁者867人,其中中度抑郁656人,占75.66%,重度抑郁25人,占2.88%。王斐然等[2]报道了医学生中有轻度及以上心身症状的人数比例较高(占54.94%),有中度及以上心身症状的人数占11.70%。本文调查结果表明我校药学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高于其他文献报道,这可能和样本量偏少有一定的关系。心理健康水平在性别上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男生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要高于女生,尤其是一年级和三年级的男生。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低年级和高年级都面临着不同程度和种类的压力,在低年级男生中,每天在网络上花费3小时以上打游戏或聊天娱乐的学生比例较高,达到25.3%,他们向往虚拟世界,不愿学习或与别人交流,造成一定的心理问题;高年级的男生可能受到双重的学业和就业压力的影响,造成轻度心理障碍。在家庭结构关系方面,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略差于非独生子女(P<0.05),这可能是因为独生子女长期处于父母长辈的保护和溺爱中,缺乏独立性,一旦离开父母,往往在人际交往中存在一定的问题。

  3提高医学院校药学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途径

  3.1专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专业学习和心理健康

  引导作用学习压力大是造成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提高学习兴趣,挖掘有效的学习方法,则有利于缓解大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药学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课堂教学是专任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3]。专任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更是学生良好行为和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引导者。一方面,大学专任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科研水平普遍较高,专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丰富教学内容、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从而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另一方面,专任教师可利用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信任,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进行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言传身教,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认知、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在教学中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沟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2辅导员在大学生课余生活中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过度地在网络上聊天、交友、玩游戏,容易对网络产生依赖,更严重的会导致网络成瘾,引发心理疾病。辅导员在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监管作用,在构建大学生心理成长支持系统方面不可或缺。辅导员在这一过程中要熟练运用心理危机干预方法,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纠正学生的心理问题,防止问题进一步恶化。此外,辅导员还可通过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在各项活动中贯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强化人际沟通技能,进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3.3家长在大学生心理成长过程中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家庭生活在大学生的成长中占很大的比重,大学生的家庭结构和关系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父母拒绝、否认、过分干涉、惩罚、严厉的教养方式会影响子女心理健康发展[4]。父亲在教养子女的过程中关心、理解有利于子女形成活泼、愉快和健谈的心理特征,融洽的家庭关系对医学生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作用[2]。家长在大学生的心理成长过程中应创造愉快和谐的家庭关系,注意自己与其他家庭成员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以身作则。独生子女家庭的家长应给予子女更大的成长空间,当子女在学习或人际交往中遇到挫折时,家长不要过分苛责,要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避免心理问题的发生。综上所述,提高医学院校药学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需要大学生自身积极配合,也需要专任教师、辅导员、家长运用科学的教育方式,共同努力,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5

  【摘 要】

  随着社会高节奏地发展,人们所承担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尤其是一直被父母呵护的大学生们,进入大学这个新的环境后,远离了家庭和原来熟悉的环境,他们失去了原来的多向受宠的心理环境。

  人际交往中优势地位的丧失,很容易产生不顺心、不温暖、不合群的失宠心理。

  加之学业与未来前途的渺茫带来的困惑与压力,使大学生们更加不会处理两者的关系。

  闭锁性与强烈交往愿望的矛盾更增加了大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的难度。

  本文将在这里分析心理压力的产生,指出了当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从心理教育简单化到教育渠道的缺失,并从教师的角度进行分析,正确的指导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现,试图帮助大学生解决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压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xx.02.041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

  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主要是教育方式不对位,表现为用心理健康教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或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

  一是认为有了心理健康教育,就应取消思想政治教育;二是认为既然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就不应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就造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从根本上得不到正确的心理观念的汲取。

  无规矩,不成方圆,由此看来,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有基础原因。

  (二)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缺失

  当前,部分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只是把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是政治理论课的一部分,在高校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只是在各个版本的“思想道德修养”教材中作为一章或一节来讲解。

  虽然有些高校后来单独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学时很少,教师很难将心理健康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课堂讲授的内容脱离实际,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吸引力,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无法真正解决学生心理健康中的实际问题。

  从高中进入大学,由于环境的变化,大学生很难一下子适应身份的变化,再加之自身适应性差的原因,心理与现实差距加大,加剧了心理问题的产生。

  二、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观念

  (一)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

  从心理学分析,自卑实际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只是这种“防御”是消极的。

  一个人的自卑心理形成后,对自己的能力评价很低,不敢大胆主动地去与别人交往。

  渐渐地会从疏远别人、自我孤独发展到自我封闭,与周围的人形成一道无形的高墙;这种情况又会使别人对你形成不良的看法,更为远离和回避你,从而反过来进一步加深自己的自卑心理。

  主要问题是对生活环境的变化以及在新集体中位置与角色的变化不适应,引起自我评价降低,强烈的自尊心与自卑感的尖锐矛盾冲突,导致心理失衡。

  (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克服虚荣心理

  虚荣心就是以不适应的虚假方式来保护自己自尊心的一种心理状态。

  心理学上认为,虚荣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是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

  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达到自尊心的满足就产生虚荣心。

  因此,有的.人说虚荣心是一种歪曲了的自尊心是有一定道理的。

  案例:一女生平时学习成绩很好,自我感觉比其他女同学都强,可过强的争先拔尖,造成与同学关系紧张,每次选班干部都落选,因而精神刺激很大,夜里经常又哭又笑,并常常自言自语,出现异常行为。

  该例是为了过度满足自尊心需要而导致产生虚荣心大学的案例,这种现象在大学女生中尤为常见,为了满足自己所谓的面子,甚至以放弃自己诚信为代价。

  对于这类学生,老师首先运用认知领悟疗法,认知领悟疗法,是指心理咨询者对来访者进行暗示和启发,使其改变原有错误的认知结构,逐渐形成正确的认知。

  逐渐形成对自己的正确认识,以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

  再就是要教导学生要树立自己的奋斗目标,踏踏实实做事,厚积薄发,不要追求虚名。

  (三)进行焦虑的自我调节

  1、焦虑症自我调节从树立自信开始。

  自信心缺乏是产生焦虑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我们碰到困难时,往往是需要有勇气去面对的,而勇气则来源于自信心。

  自信心不足就会让我们在处理事情上瞻前顾后、犹豫未定,从而给自己又添加了一层阴影。

  所以说,只要我们自己自信起来了,才有可能做好每一件事,才可以为进一步治疗焦虑症打好基础。

  2、放松心情有利于焦虑症自我调节。

  我们周遭的环境紧张而刺激,当习惯于这种兴奋状态时,有谁会想象一下,假如一切归于平静之后,自己会是怎样的?过度的紧张与兴奋是不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的,我们应该适当放松心情、调整心态,抛开一切烦恼,回归到最本我的状态中去,这样才可以避免焦虑情绪的产生。

  3、焦虑症自我调节更需要自我反省。

  每个人都有出错的时候,不要总是纠结于那些错误,越是纠结就越是困扰,以致出现恶性循环。

  适当的反一下自己出错的原因,是焦虑症自我调节的有效方式。

  适当发泄可帮助焦虑症自我调节当我们烦躁不安、紧张无措时,可以选择适当发泄的方式帮助我们排解心中的痛苦。

  但是,发泄只限于公道方式的发泄,不要影响到他人的生活以及生命。

  焦虑症自我调节对于焦虑症患者来说,是十分有帮助的。

  患者首先要知道焦虑症并不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可以将焦虑症的自我调节方法与心理、药物疗法相结合,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

  以此为治疗的出发点,有效控制病情的加重。

  人活在世上,难免不会处于困境之中,只要心平气和,不去胡思乱想,就可以克服一切。

  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培养适合21世纪的优秀人才,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当中。

  本文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以及使用的教育方法进行了分析与综合,教师应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指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

  参考文献

  [1]樊富珉,李卓宝。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研究,1996,(7):16-18.

  [2]国家教育。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1995-11-23(1)。

  [3]莫旭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试探。广西政法干部学院学报,20xx,1:127-128.

  [4]谢炳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xx,1-2.

  [5]陈国海,刘勇。心理倾诉-朋辈心理咨询。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xx,1.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6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具有通识教育性质的高校公共课程,该课程对于促进大学生的人格养成、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1]。传统的公共课教学通常包括课堂知识传授和课后知识内化两个教学任务[2],其中教师理论讲解时间所占比例大,知识内化主要在课后进行。为加强课堂教学的效果,很多教师采用了融合讨论分析、角色扮演、行为训练等多种方法为一体的多元化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丰富了课堂教学的表现形式,促进了知识的内化,但也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难题。首先,将多种教学方法同台运用在少课时、大班教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教师可能面临更大的课堂管理和时间分配压力。其次,教师在课前主要围绕教案编写和课件制作备课,很少与学生沟通和互动,关注的多为普遍性问题,较少考虑学生的个性化问题以及兴趣点和盲点,使得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参差不齐。再次,知识内化主要依靠学生在课后完成,而课后师生沟通依然少,当学生遇到问题时缺乏教师引导和朋辈帮助,易于导致知行脱节。如何克服以上难题,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焦点问题之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既符合高校师生的网络习惯,又符合师生互动交流的心理需求;既能辐射全体学生,又能聚焦个体学生[3];既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又能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解决以上问题。

  二、翻转课堂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适用性

  在理论上,翻转课堂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核心理念异曲同工。翻转课堂在本质上是翻转教学理念以及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角色,其整个教学活动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更多地考虑和关注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实际问题。在人本主义思潮盛行的教育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理念、方式等也获得了重要的启示;其目标在于健全人格和幸福心理的培养,其教学过程旨在帮助学生解决在成长、生活和发展过程中的困惑,并引导其自我解决问题。此外,翻转课堂和心理健康教育一样,不局限于有限的教育空间和时间,而是深入实际生活中促进知识内化,追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故而,两者都追求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其实质是对人的关注。以人为本,既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对单一学生个体和整个学生群体的关注,又是翻转课堂中的差异认同和有教无类。以人为本,既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对自我潜能和生生影响的关注,又是翻转课堂中的自我教育和朋辈引导。因此,将翻转课堂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在理论上是现实的。从操作上,将翻转课堂运用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是切实可行的。翻转课堂对学习主体有着时间、认知能力以及网络操作能力三方面的要求。翻转课堂教学在课前,需要学生用大量的时间自主学习,而大学生的课外学习时间较之中小学生更为充裕和自由,因此满足了翻转课堂对学习主体在时间上的要求。不管是课前、课内还是课后,翻转课堂都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自控性和自觉性,以确保课前自学、课内讨论和课后反思的顺利进行,大学生的认知能力、监控能力已接近成人水平,因此满足了对学生主体认知能力的要求。翻转课堂要借助于网络平台实施,大学生正好是信息数字化时代的主流群体,对网络信息、视频课程有着更强的适应性和偏好,且熟知网络操作,故而满足翻转课堂对学习主体在网络操作方面的要求。因此,将翻转课堂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在操作上是可行的。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

  设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翻转课堂教育模式,需解决的关键问题集中在选择网络平台以及设计教学流程两个方面。

  1.网络平台的选择。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网络媒体的发展而诞生,网络平台的选择和设计是实施翻转课堂的重要基础。网络平台承担着发布资料信息、支持互动系统、检测学习效果的重要功能。腾讯QQ和微信是目前国内高校大学生较常用的网络交流工具。QQ群是基于腾讯QQ的多人沟通平台。QQ群不仅可以供群成员聊天,还为群成员提供群公告、群相册、群文件、群活动等服务。微信公众平台是进行一对多网络媒体行为活动的平台,分为服务号和订阅号两种账号类型。其中,订阅号有权限每天为用户推送一条以文字、图片、语音、视频、图文消息等形式呈现的信息资讯。大学生普遍通过智能手机访问互联网,在智能手机上只要装载腾讯QQ和微信等交流软件,在网络通畅的条件下都可以实现有效的网络沟通。因此,将QQ群和微信公众平台作为翻转课堂的网络平台具有现实可能性。由此,网络平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以及学生,三者共同组成翻转课堂的学习空间。

  2.教学流程的设计。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特点,该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分为准备、课前、课中和课后四个阶段。①准备阶段。首先,确定每个教学主题的教学目标,并明确每个教学主题具体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其次,构建网络平台。创建QQ群后,教师需要熟悉各项功能的操作;学生加入QQ群中后,以“学号+姓名”的方式修改群名片,以做到实名。教师注册微信公众平台后,先熟悉功能、管理、统计等操作,然后邀请学生添加关注。QQ群和微信公众平台的名称力求让人印象深刻,并突出课程特色。最后,整合教学资源。教学资源主要包括以PPT呈现的教学内容、教学视频、调查和测验、习题以及拓展性知识等。其中,PPT需要精练简单、清晰易懂;视频可以精选网络上优秀的教学资源,也可以根据需要自行录制,其长度应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内容应具有针对性;课堂调查和测验旨在了解学生学习时的困难和相关的心理困惑;习题是由教师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所设计的思考题;拓展性知识是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实验、研究进展等。②课前阶段。课前阶段的第一个步骤是发布教学资源。教师将各种形式的教学内容上传至QQ群空间,以供学生课前学习,并将相关的心理知识和资讯通过微信平台推送给学生用户,实现扩展阅读。发布教学资源之后,教师需要借助于网络平台推进课前学习,如引导学生通过PPT和视频自主学习,督促学生完成课堂调查和测验、习题,并鼓励学生在群论坛中进行疑难反馈;如果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呈现多样性,则可以在线分组讨论。最后,教师根据课前互动、调查、测验、习题等情况,寻找普遍性的焦点问题和个别化的难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并据此设计或调整课堂教学活动,使之更加科学、合理。③课中阶段。教师在课中阶段面临两大任务。一是实施课堂讨论。课堂中,教师除了讲授、答疑之外,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组的标准具有多样性,可以按照随机原则分组,也可以根据目标主题分组,可以七八人一组,也可以三四人一组。分组后,小组成员围绕知识理解、疑难困惑等进行交流讨论。此时,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课堂讨论的组织参与者、不合理认知的辨别者、问题解决的促进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会得以启发、课堂参与能力得以提高、学习态度得以升华,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二是组织成果展示。课堂讨论结束后,学生整理小组讨论结果和个体感悟体会,以进行成果展示。成果展示的方式有多种,学生个人或小组还可以在课后将讨论结果、感悟心得制作成PPT、微视频、动画等上传到QQ群或微信公众平台,以供老师和同学们进行课后讨论和交流。④课后阶段。在课后,教师再次转变自己的身份,成为课后反思的促进者。反思策略可以通过在线辅导或讨论促进学生的认识,也可以通过情境案例题或实践模拟题提升学生的实践生活能力。在课程结束一段时间后,教师可以继续和学生通过网络平台保持互动和交流,为学生答疑解惑,并指导其生活和实践。

  四、总结与展望

  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从固守静态的教育空间到构建流动的教育空间,从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过程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是高校公共课教学改革的新尝试和新体验。超越以往的教学方式,翻转课堂在培养学生自主意识的同时,还促进了教师的潜能开发,在完成学习认知的同时,还促进了情感的交融―――即实现了成人和成己、认知和情感的同一。在翻转课堂的四个教学阶段中,准备环节是基础铺垫,课前环节是物质保障,课中环节是灵魂动力,课后环节是提升反思。在具体设计和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时,还应考虑并解决一些重要问题。如,寻求适用于文字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策略,并力求这些教学策略的有效性;结合传统的评价模式,形成科学的翻转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等等。这些都是翻转课堂未来研究的方向。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7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大数据俨然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种必然趋势,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意识形态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大学生作为接受前沿文化的重要接受群体,其在成长的过程中,心理和生理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为了更好的了解农村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借助大数据的理论形态和工具手段,深入探究农村大学生的心理现状及面临的问题,从而进行治理,促使农村大学生积极、健康、快乐的成长成才。

  关键词:大数据;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应运而生,大数据在各行各业、生活学习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大数据所带来的变革与日俱增、影响日益深远。大数据以其强大的海量、精准、实用的特性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大数据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法,世界的本质就是数据的集合、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大数据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和战略,将为我国的各方面发展起到不可或缺的奠基作用。同时大学生作为前沿文化的接受者和传播者,是祖国和未来的希望。农村大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一部分,他们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思想品行的发展状况关系到对其自身的发展、社会的和谐、乃至国家的繁荣富强。因此借助大数据来探讨、分析农村大学生的心理要素,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应对与治理,从而促进农村大学生健康、快乐的幸福成长。

  一、大数据的定义

  “大数据”一词最早是由美国的未来学家托夫勒提及和使用,他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指出,大数据将在第三次浪潮中“谱写华彩乐章”,并预言“大数据”时代即将到来。最早正式提出“大数据”概念的是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司(MGI),其在一份名为《大数据:创新、竞争和生产力下的一个新领域》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在当今世界,分析大数据是支撑新的生产力增长的基础。“大数据”概念的提出标志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随着“大数据”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大数据所带来的变革与日俱增、影响日益深远。数据俨然已经成为战略性资源,“谁拥有更多数据,谁就拥有未来”。[1]大数据,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大数据,对于“大数据”的定义而言,学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权威IT研究机构Gartner认为,大数据是在一个或多个维度上超出传统信息技术处理能力的极端信息管理和处理问题;[2]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认为,大数据是“由科学仪器、传感设备、互联网交易、电子邮件、音频视频软件、网络点击流等多种数据源生成的大规模、多元化、复杂、长期的分布式数据集。”[3]麦肯锡(MGI)对大数据的定义是:大数据是指大小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的抓取、存储、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数据群。[4]总体而言,大数据是指在海量信息的基础上以裂变式增长的速度不断呈现出信息的集合。因而表现出大规模、多类型、高速度、精确性等特征。

  二、大数据与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

  大数据作为新时期的战略资源,有效抓住其优势和机遇,提升信息和数字时代的核心竞争力,对于我们深入探析农村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有针对性的治理和改善,构建农村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环境和思维观念,促使农村大学生紧跟时代发展趋势,为自身的发展和社会、国家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大数据的海量性与农村大学生的心理影响因素多样性相契合

  信息的裂变式增长,以信息为集合的大数据已经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大数据以其多样的信息来源渠道、繁多的种类、及时的变更性、多样化的信息内容、多元化的思潮遍布在人们的工作和学习生活中。以互联网为媒介的大数据展现给人们超强的海量信息,人们可以在瞬间掌握各种各样自己所需的信息。大学是学生们的人生重要转型期,对大学生而言,大学是大学生人生中接受高等知识和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的定型时期,尤其对于农村大学生而言,相当于鲤鱼跳龙门一样,跳过那个知识的“龙门”,才能拥有广阔的人生世界。然而农村大学生大多家境比较贫寒。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与城市的大学生迥然不同。从农村考入大学,因其成长环境而会面临众多的问题,如社交关系、学习压力、情感压力等,导致农村大学生的心理面临众多的挑战。因此大数据的海量信息、精准的数据能够为探析和解决农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规避风险、有针对性的解决农村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所遇到的困惑和问题,让农村大学生拥有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环境,从而迈向更美好的明天。

  (二)大数据的飞速性和农村大学生心理问题解决的及时性相契合

  大数据建立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的高速运转诞生了越来越多的数据,如今,互联网技术在逐渐的提高,以大数据为中轴的数据产生的速度更快、信息来源渠道更多样、传播的范围更广阔。这些高效的、精准的信息源为信息的收集、统计、归纳、总结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同时也提供了有力的论证与保障。农村大学生正处于情感、思维、意识观念的渐趋成熟期,思想形态正处于波动期,容易受到外界思潮的影响。如今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产品、手机等工具应运而生。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人员鱼龙混杂,信息的真伪性难以得到确认,同时多元文化思潮的不断涌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普世价值学说等思潮严重影响着农村大学生的思维观念和情感态度。因此在大数据时代下,应巧妙地借助大数据的飞速性,进行及时、有效的防御和治理农村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构建良好的道德观念、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帮助其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

  (三)大数据的精准性与农村大学生心理需求的准确性相契合

  大数据本身是基于海量的信息基础之上的,可以整合各种各样的信息和资讯。可以及时、迅速的在网上找到各种各样所需要的资源和信息。大数据时代下,以数字媒体为中心的信息,精准地反映了人们生活世界中的方方面面。将人们抽象、非结构化的信息以视频、文字、数据、图片等形式生动形象的展现出来,从而加深对抽象事物、非结构化的事物的理解与认识,从而探索出更多复合规律的事物,遵循规律,创造出新的事物,从而促进其不断地前进。思想是受一定事物的影响,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动摇与改变,进而言之,农村大学生因其独特的出生环境和成长环境,他们的心理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思想容易受到外在客观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农村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成长环境、活动范围,社交活动、表现能力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产生了极大的隔阂感,致使部分农村大学生难以适应大学的生活,逐渐产生了自卑、失落的落差感,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因此结合大数据的强大精准性,及时地掌握农村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变化等情况,对出现心理问题或行动异常的农村大学生及时的进行开导和疏解,防患于未然,将大事化小,小事化无,防患于未然,创造出良好的校园环境,引导农村大学生积极的应对大学生活,培植出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从而绘制好精彩的大学生活。

  三、农村大学生心理环境所面临的制约因素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

  农村大学生的生长环境几乎一直处在贫穷落后的农村地区,比如受交通设施、公共设施、地理位置、文化习俗、经济水平的影响,农村地区相比于城市,明显落后于城市。尤其以经济水平为主,经济水平的增长速度缓慢,大多数农村地区的GDP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受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影响,经济的发展环境一直处于恶性的循环之中,经济发展水平难以跟得上人们的实际需求,致使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群体纷纷“离家出走”,奔走异乡,纷纷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去打拼,以此获得劳动收入。大量的农村青壮年人群的外出打工,导致大量的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的出现,大多数农村家庭只剩下年迈的老人来照看留守儿女,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很少有时间关注孩子的成长问题,对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缺乏监护,在监护人一职上取之甚少。长期缺乏感情的滋润和德育的培植,大多数农村子女的心理健康防线就容易被摧毁。一有敏感事件的发生,内心的堤坝就容易决堤。日积月累,子女的心理健康环境就容易变成情感、意识的异质区。容易诱发各种各样的道德失态、行为失宜的现状,不利于农村子女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农村大学生的大学生涯的.健康培植。甚至对将来的生活、工作也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二)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如今以互联网为媒介的大数据时代统占着我们整个世界。大数据日益融入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们的生活起到了强大的助推作用。然而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大数据时代下,信息的超速传播,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大数据的汇集增大了敏感数据暴露的可能性,对数据的无序使用也增加了要害信息泄露的风险。[5]手机等信息传播工具的广泛应用,各种各样的数据应运而生,随之而来的各种负面信息的涌现,武侠风气、暴力倾向、淫秽色情信息的腐朽言论、思想的出现,以及普世价值学说,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现实主义思潮的侵蚀,严重影响了和谐、愉悦的社会风气。农村大学生正处于情感、思维、观念的渐趋成熟区,容易受到外界思潮的影响,容易形成盲目跟风的思想和行为。对于猎奇性比较高的群体———农村大学生而言,他们长期处于信息闭塞的农村,对信息和科学技术的了解和掌握比较滞后,相比城市大学生而言,在如今的大数据时代,网络等多媒体技术对他们而言是十分新奇的事物,面对城市文明和城市文化,他们的心理和情感必定受到一定的影响,对他们的内心世界形成了强烈的震撼与冲击,因此盲目寻求改变的他们容易受网络上不良信息的影响,致使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表现出背道而驰的状况。

  (三)学校环境的影响

  农村大学生来到城市就读,周围的环境与农村的生活环境明显不同,在一段时间内仍然保持农村的固有生活习惯,在衣服穿着、生活习惯、个人偏好、社交行为等方面与城市大学生明显不同,因此经常受到同学们的嘲笑与挤兑,长此以往,对农村大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压力和负面影响。再者农村大学生的生长环境总体而言表现为贫穷、困苦。在困苦的生长环境下也培养出了良好的品质,淳朴、务实、单纯、善良、踏实的良好道德品质。但是事物的发展变化并不总是朝着有利的一面去发展,存在部分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道德品质、行为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部分农村大学生意志脆弱,出现道德滑坡现象。嫉恶如仇,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容易被他人的言行所迷惑、也容易被困难所打败,更有甚者走上人生的歧途。学生管理者也存在缺乏对农村大学生的关注与关心,多数情况下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和人身是否安全,而缺乏对学生心灵上的关心与呵护。也缺乏系统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和人员,甚至过于形式化。缺乏预警机制,往往等到事故的发生才开始进行处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四)学生自身的脆弱

  农村大学生多处于17~25岁阶段,思维意识形态处于最活跃的时期,其价值观念的塑造正处于养成期,作为90后的农村大学生,思维比较敏感,自由主义倾向比较明显,对大多数事情都有自己一定的看法和观点,同时又缺乏社会经验,有的农村大学生从小受农村生活的影响,意志力比较坚定,但同时也存在意志不坚定的农村大学生,局限于表面现象和短期利益,比如受比自己学历低的人却能够获得较高收入的同辈群体的影响,容易被诱导,容易盲目从众,最后后悔不已。部分农村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较低,心理防线比较脆弱,又缺乏有效的疏导和调节方法,在面临困难和挫折时难以接受,进而自暴自弃,采取逃避的消极方式来面对一切,最后得不偿失,雪上加霜。农村大学生大多家境贫寒,生活环境比较单调,参加的社交活动比较少,行为习惯表现为一种自然状态,内心渴望融入到城市生活中、渴望拥有和谐的朋友圈,但大多农村大学生缺乏主动性与交往方法,因为不自信的自卑心理经常表现出木讷、呆板的行为与举止。同时看到与城市大学生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不相似,极易陷入消极、盲目的行为状态中,本来可以通过大学的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学识和道德修养,却因为放弃学业而陷入了自己艰辛的工作和生活的困顿生涯。

  四、大数据时代下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实践路径

  (一)加强教育与呵护,构筑温馨家庭氛围

  家庭教育是实现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奠定基础。加强家庭教育,父母要及时的关注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列问题。在留守子女家庭中,父母不仅不应该因为不在孩子身边而推诿责任、放弃行动,而且还应该积极采取更多的行动来弥补家庭拆分给子女带来的伤害。[6]不能采取漠视的态度来对待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也不应该采取一味的说教,这样不仅起不到良好的教育作用,反而适得其反,获得令人失望与痛心的结果。因此应该根据子女的心理特性采取合适的教育方式,可以多向有着良好家庭教育的家长学习育人经验和方法,同时多争取时间来关心和关爱自己的子女,多进行言语的沟通和实际行动的表达,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使子女培植良好的心理环境。

  (二)行使责任与义务,培植和谐社会环境

  在大数据时代下,社会方方面面都被数据这张大网包裹着严严实实,如今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生活在信息裂变式增长的生活空间里,每一个人都已经成为“数据人”,人们的身份特征、性格特点、理论动态一一被数据所体现、所包裹。身为数据人的管理者———社会各组织、部门,维护信息的运行与稳定显得尤为重要。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7]人们之间的相互合作构成一定的群体,同时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因此在大数据时代下,每一个社会组织、社会群体应以身作则,拒绝腐朽、落后的思想言论的传播,文明使用信息、正确上网,做好信息的把关人。在政府的领导下做好信息的监督与防控,禁止西方功利主义、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传播,教导农村大学生合理的上网,传播主流价值观,弘扬正能量。

  (三)创新教育与管理,营造融洽校园生活

  高校作为大数据的重要承载者,借助大数据的强大魅力引导其自身更好地发展。“在教育变革的大数据时代,谁占据了教育大数据,谁就把握了教育的未来。”[8]建立健全系统的心理咨询机构和服务机构,吸纳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高素质人才教师队伍,将心理咨询工作落实、落细、落小,做到切实为农村大学生塑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借助大数据的优势,建立大数据基础上的心理状况档案数据库,高校心理咨询管理工作者做好信息的收集和获取,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农村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数据和资料做好整理和分类,做到重点突出,及时地掌握他们的心理活动状况,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预防与处理。建立线上和线下的心理咨询活动,进行双向互动交流,同时开发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活动,及时了解农村大学生的活动状态,进而分析他们的心理情况,进行引导和纾解,促使农村大学生健康成长。

  (四)规范言行与举止,创造积极健康人生

  人生的命运把握在自己的手中,自身的自立自强,才能塑造不一样的人生。农村大学生的生长环境、家庭情况与城市大学生明显不同,但相同的是都是自然人,都享受着权利和义务,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言论自由权,改变不了出身的环境,但却可以改变自己,因此农村大学生应该树立远大的目标,不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洁身自好,严于律己,通过不断学习来增加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修养,积极乐观,善于向他人学习,积极吸取他人的有益意见和建议,扩大交际圈,积极参加有益的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增强社会经验,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文明上网,正确使用网络,确保自己的信息和人身财产安全,不轻信网络谣言,自觉抵制网络腐朽言论、思想的侵蚀,不盲目从众,抵制淫秽色情的数据和资料。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以身作则传播正能量。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8

  【摘要】目的了解医学院校成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为成教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卷(UPI)对391名首都医科大学成教本科新生进行调查。结果I类学生117人,占29.9%,II类学生108人,占27.6%,III类学生166人,占42.5%;其中想轻生者18人,占4.6%,应引起关注者188人,占48.08%。391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不同专业和性别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类学生比例较大,II类学生比例与前人研究一致,主要问题体现在神经衰弱倾向、强迫倾向、情绪不稳定、缺乏自信。建议应重视成教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建立心理健康状况及健康档案、开展灵活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医学院校;成教大学生;心理健康;UPI

  成人高等教育作为三大教育之一,对于人才培养、提高国民素质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调查报告[1]发现,有16.51%的大学生存在中度心理问题,并呈现继续上升的趋势。医学院校的成教学生在工作、学习、家庭、专业特殊性等多重压力下,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几率可能会更大。但是,对于成教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关注程度有限,相关的研究比较少,本文通过对医学院校成教新生心理健康情况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特点和规律,有针对性的做好助人工作,进而有效的开展育人工作。

  1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采用整群取样的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20xx级成人教育本科新生进行测试,发放问卷415份,回收到有效问卷391份,有效率94.2%。调查对象平均年龄(25.86±4.61)岁,最小年龄21岁,最大年龄53人,其中男生62人,占15.9%,女生329人,占84.1%;临床专业113人,占28.9%,护理专业208人,占53.2%,药学专业70人,占17.9%。

  1.2研究工具

  大学生人格问卷(UniversityPersonalityInventory,UPI)采用樊富珉等[2]人主持的全国UPI应用课程研究,UPI对有关条目,筛选标准,实施过程等进行了较系统化的修订。该问卷是用来早期发现、治疗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调查对象主要是大学新生。UPI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学生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问卷本身共计60个项目,第三部分是辅助题,了解被试对自己身心健康的.评价以及主要困扰。60个项目中的第5、20、35、50题为测伪题不计分,其余56个问题做肯定选择的题记1分,否定计0分,分数越高,有心理问题的可能性越大。根据UPI筛选标准,可分为3类情况。第I类可能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UPI总分大于等于25分者;2)第25题做肯定选择者;3)辅助题中同时至少有两题做肯定选择者。第II类可能存在一般心理问题,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UPI总分大于等于20分小于25分者;2)第8,16,26题中有一题做肯定选择者;3)辅助题中只有一题作肯定选择者。第III类是相对心理健康者,不属于第I类和第II类的学生为第III类学生。

  1.3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对“I类”“II类”“III类”学生进行百分比分析,对男生、女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研究结果

  2.1成教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根据UPI的筛选评分标准进行分析,筛选出“I类”“II类”“III类”学生人数及所占比例,结果如(表1)所示:I类学生117人,占整体的29.9%,II类学生108人,占整体的27.6%,III类学生166人,占整体的42.5%。从结果来看,57.5%的新生可能存在心理问题,42.5%的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2.2不同因素下医学成教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对62名男生和329名女生的UPI总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男生(15.95±13.29)分、女生(13.78±11.07)分,心理健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7,P=0.17),对三个专业391名学生的UPI总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临床(14.02±11.97)分、护理(14.46±11.51)分、药学(13.27±10.53)分,专业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88,P=0.75)。

  2.3UPI关键题分析

  在UPI中,有4个关键项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具有很强的直观性,选择第25题即被筛选为I类学生,表明有18人可能存在自杀意向,筛选率为4.6%;选择第8、16、26题中任1题即被筛选为II类学生,选择自己的过去和家庭是不幸的44人(11.3%),常常失眠89人(22.8%),对任何事都没有兴趣55人(14.1%)。

  2.4UPI选择最多项分析

  在UPI的56个计分项中,新生选择的项目排在前10的项目依次为爱操心(60.6%)、对脏很在乎(59.3%)、对任何事情不反复确认就不放心(54.0%)、脖子,肩膀酸疼(51.7%)、记忆力减退(48.6%)、缺乏耐力(44.2%)、在乎别人视线(41.7%)、缺乏自信心(38.9%)、容易动怒(36.1%)、缺乏决断能力(36.1%)。

  3讨论

  3.1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三类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为29.9%、27.6%和42.5%,第一类学生筛选率为29.9%,与国内其他全日制大学新生UPI结果(I类:7%~15%)[3]相比要高,二类学生的筛选率为27.6%,与其他全日制大学生新生是一致的(II类:15%~35%)[3]。可见,医学类成教新生可能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人数较其他全日制的学生要多,其中有轻生想法的新生18人(占4.6%),可能的解释是一方面医学类学生的专业特殊性,长时间处于紧张的工作环境,面对疼痛与疾病,另一方面成教的学生承担着工作、学习、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情绪难以得到疏解,长期以往,很容易造成心理问题。在57.5%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中,其问题的主要表现有:神经衰弱倾向: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强迫倾向:表现为爱操心、对任何事情不反复确认就不放心、对脏很在乎;情绪不稳定:表现为容易动怒、缺乏耐力;缺乏自信:表现为缺乏决断能力、在乎别人视线。

  3.2措施与建议

  3.2.1重视成教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全日制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受到高度的重视,而考虑到成教学生已经成人,能够自己解决心理问题,对于成教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支持资源相对紧缺[4]。但是研究发现成教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比全日制学生要严重。因此,国家教育相关部门要为成教学生在心理建设方面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在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下,促进教学单位对成教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有助于成教学生获得更多的心理资源和帮助。3.2.2建立心理健康状况及健康档案。目前,成教学院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正处于起步阶段,即使起步了,也是盲目、混乱的.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档案,有助于教师、学生管理者客观系统的了解学生,有针对性辅导帮助学生,因材施教。同时,也有助于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识,通过记录不同时期的测评结果和建议了解自己的心理成长轨迹,在需要的时候能够积极寻求帮助。学生管理者应在新生入学之际,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学习、家庭、工作、健康、心理测验的情况进行登记归档,另外,心理健康档案是一个动态过程,尤其对于筛查出的重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要给予更多的关注。3.2.3开展灵活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医学院校的成教学生开展灵活多样的心理健康活动,大部分的成教学生为医护工作者,在学习医学知识的同时,也应该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的常识,将身心结合,助人且自助。医学院校可为成教学生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让学生能够辨识、评估自己的问题,了解缓解情绪的方法,出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能够及时主动寻求帮助,避免意外的发生。如果课时紧张,也可以通过讲座的形式为成教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的知识。另外,每个学期根据学生的困惑可以开设不同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比如:人际关系、情绪管理、接纳自己等主题活动,帮助学生缓解压力,更好的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懂得爱护自己。

  参考文献

  [1]张勤,庄颖,王丹妮,等.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xx,34(5):723-725.

  [2]莫丽.高职新生UPI心理健康调查分析及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xx(1):30-32.

  [3]张辉,王国英.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探讨[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xx,31(5):117-119.

  [4]刘天.成人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成人教育,20xx,36(7):72-74.

  [5]谭伟贞.浅析建立成教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经济研究导刊,20xx(1):302-303.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迁,当代人的心理适应也面临巨大挑战。大学生是时代的先锋,对社会变化更加敏锐,其心理健康将受到更大威胁。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和成才的关键。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但首先要明确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所以,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大学生心理特点提出心理健康标准,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进而提高教育效果,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1.学习能力良好

  学习是大学生的首要任务,学习能给大学生带来快乐和满足,使其保持心理健康。而学习压力过重,学习方式、目标不当或缺乏学习动力等问题则易导致心理不健康。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善于学习、乐于学习,具体表现在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合适的学习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高效的学习效率,能学有所成、学以致用。

  2.情绪健康

  大学生大多正处于青年期,情绪情感体验丰富深刻、表达复杂多样、波动较大。情绪起伏大往往是出现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先兆。情绪健康不仅能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人成长,也使大学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情绪健康指情绪稳定、情绪控制良好、情绪积极,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一般表现为乐观开朗,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稳定,善于调控情绪,既能克制约束,又能适度宣泄,使情绪的表达既符合社会需求,又符合自身的需要,在不同时间和场合有恰如其分的情绪表达。

  3.意志健全

  意志健全是大学生有效学习、活动的必要条件,也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意志健全指在自觉、坚持、果断、自制力、勇敢等方面都有较好的表现。意志健全的大学生在实践中有较强的目的性,不易受外界影响,能迅速根据实际作出决断,在行动中控制情绪和言行,以充沛的精力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战胜困难和挫折。

  4.自我意识完善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身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状态的知觉和主观评价。个体只有对自己各方面都有较深的了解,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所以完善的自我意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客观、全面地认知和评价自我;善于自我接纳,自尊自信;既独立有主见,又善于合作;确立自我同一性;能进行有效的自我控制。

  5.人际关系和谐

  人际交往是个体正常的心理需要,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融入社会、实现理想的'必备能力之一。和谐的人际关系能使大学生获得优质资源,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它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又是其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大学生人际关系和谐表现为喜欢交往、交际广泛,又有三五知己;学会分享、接受和给予;有同情心,善于理解他人;宽以待人,乐于助人;端正交往动机。

  6.适应能力强

  适应能力指个体与现实生活和谐相处的能力。大学生面对大学的生活环境、管理方式、教学形式等方面的变化,如不能有效处理与现实环境的关系,则易引起心理问题。适应能力强一般表现为能主动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对社会现状有较清晰正确的认识,思想和行为都能与时代发展相契合,与社会的要求相符合。

  7.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

  人的心理发展和年龄密切相关,年龄阶段不同,心理行为特征也不同。心理行为特征只有在特定的年龄段相符合才相得益彰。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具有與年龄相符的心理行为特征: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情感丰富、朝气蓬勃、热情奔放、活力四射、反应灵敏、百折不挠、勤学好问。如出现所谓的少年老成、无精打采、喜怒无常,或过于幼稚、依赖等现象,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参考文献:

  [1]高 东.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研究[J].华夏医学,20xx,24(5):586-589.

  [2]魏 杰.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整合的探索性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xx.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0

  摘要: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更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需要,因此,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时代发展需求以及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提出了一系列适合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对新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和实践应用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障碍;教育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剧,现在的高校大学生承受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心理健康问题也由此更加凸显。逃学、玩游戏、悲观厌世甚至自杀现象时有发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所引发的不良影响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因此,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由于种种因素限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很多高校没有一套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既不能很好地满足大学生心理上的需要,也大大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充分发挥[1]。因此探索如何在新时期开展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并且构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并且适合于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国内外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得已经相当普遍,并且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心理学课是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而且还形成了很多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流派,掌握并创造了多种独具特色的实际操作模式。在国内,很多高校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大都只是注重专业技能的教育,而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注重政治思想表现,轻视健全人格的培养,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混为一谈。

  二、高校大学生心理障碍表现

  1、适应性心理障碍。适应性心理障碍主要存在于大一新生中,由于大一新生刚从中学来到大学这个新的环境,因此有些学生就会产生一些不适应,比如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对于大多数新生来说,来到一个陌生的校园,崭新的面孔、生疏的群体、不同的风俗人情、甚至不同的方言都会让学生感觉不适应,感觉不知所措,常常会感到与人难以交流,从而产生寂寞孤独感。对于新生来说,还会产生一些学习上的不适应。大学的生活不像高中那么紧凑,自由支配的时间比较多,所以很多学生就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这些课余时间,也不知道如何学习和生活,从而觉得大学生活非常无聊、枯燥、乏味,结果会有挂科、留级、目标不明确,浑浑噩噩地度日等现象出现。

  2、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障碍。由于大学生都是集体生活,人际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倘若搞不好人际关系,将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心理健康都将会有不良的影响。然而,由于各人的性格、生活背景的不同又会产生一定的思想上的隔阂,所以,由人际关系而引发的困惑和苦恼就会出现。来到大学,一般都非常期望能够建立友好与和谐的人际关系,而这种期望又过于理想化,对别人要求过高,因此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会导致大学生对自己人际关系的不满,认为自己人缘不好,不会处理问题,造成错误的归因。而这种错误的'归因往往又会反过来对人际关系带来消极的影响。因此,他们就很容易会产生自卑怯懦、自暴自弃、嫉妒猜疑、悲观厌世、孤僻冷漠等方面的心理障碍,这对高校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乃至身心健康都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

  3、学业方面的心理障碍。由于大学的学习和中学的学习不同,所以,就会有一些大学生出现学习方面的心理压力,有些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或者学不会,这样很容易自暴自弃甚至走极端。甚至有些学生无法正常完成学业,这对其心理造成的影响非常严重。而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他们的心理压力更大,一方面,他们要正常完成学习,另一方面,由于目前高校扩招,毕业生增多,找工作比较困难,要想找一个理想的工作就更是难上加难。在他们就业时会遇见犹豫、彷徨、忐忑不安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就会给临近毕业的大学生造成巨大的压力,不仅是学业更是就业的压力,这些压力可能会以一种不正常的举动宣泄出来,如打架斗殴、喝酒闹事、悲观厌世等。如果不对其进行正确的疏导,将会对学校乃至社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

  在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少数确实有心理问题而需要救助的学生,更是为了在大学校园推广及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能够正视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帮助同学们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使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挖掘自己的潜力,正确面对和处理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挫折,更好地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体系,健康快乐地成长,进而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以期达到身心健康发展。所以,要切实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构建一套适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1.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辅导中心。高校可以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者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并且成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并且有贡献精神的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对于专职心理辅导老师来说,应该具备一定的专业心理咨询水平,并且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这样可以给大学生提供准确、高效的心理咨询服务;对于兼职心理辅导老师来说,要有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基础,并且热爱心理咨询工作且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将负责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工作,并且制订每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计划,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协调和运行工作,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服务。

  2.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高校应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开设一套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在内容上,要不仅涉及到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还要着重于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品质、挖掘潜力,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使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能在真正意义上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在形式上,可以采用互动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在人数不多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团体辅导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进来。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1

  摘 要:积极心理学关注力量和美德等人性的积极方面,致力于使生活更加富有意义。在分析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基础上,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独立院校

  独立院校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亮点,是一支蓬勃发展的新兴力量。近年来,高校心理健康受到重视,独立院校也不例外。但是,当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沿袭了以往的消极心理学或病理心理学模式,把重点放在矫正心理问题上,既不能从根本上预防问题的出现,也不能发展学生积极的心理潜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改变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必须打破传统局面,将积极心理学引入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根据独立院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探索重要且急迫,独立院校必须结合自身自主的管理形式及灵活的用人机制,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20世纪末,心理学家Seligman和Csikzentmihlyi首先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它是利用心理学已经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和测量手段,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心理学思潮。随后,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涉足这一研究领域,成为当代心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积极心理学要求心理学家用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异于传统心理学研究。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积极的情绪和体验、个性特征、积极的情绪与健康以及培养天才等方向。积极的情绪和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其中研究最多的是主观幸福感和快乐,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积极的人格特征也是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引起较多关注的是对于乐观的研究,因为乐观让人更多地看到好的方面。积极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对保持或促进生理健康有很大的意义,可以增加人的心理资源,提升个人心理能力。

  二、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诸多研究表明,相较于公办院校,独立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更为突出。张翔通过调查发现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普通高校学生。他认为,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自卑、失落感、焦虑、抑郁等。同样有研究表明,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普通高校差,有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的学生为7.5%。但是,也有研究表明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优于普通高校学生。据分析,独立院校大学生普遍表现出适应环境困难、人际关系障碍、自我认同感低、择业心理自卑等问题。

  2.独立院校现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单一性心理咨询与治疗模式

  部分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主要针对学生心理问题或障碍的咨询与矫正,但此模式仅满足部分学生的需求,缺乏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辅导与训练,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学校心理工作方式呈现单一性,缺乏心理健康知识的有效宣传和普及,学生自我心理保健意识较差。

  (2)简单化德育教育模式

  由于独立院校的企业化运营模式,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入的部分原因在于教育资源有限,投入力度不够,进而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合并,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简单化行政管理模式。

  因此,我们必须积极主动地探索各种有效措施,尽早建立适合独立院校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维护模式,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探

  积极心理学对于心理健康和良好心理状态的关注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可以尝试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探索新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途径。

  1.结合积极心理学价值取向,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应以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为引导,对各要素和目标进行整合,改变消极价值取向,以积极心理素质的培养目标替代疾病的预防目标。具体实践中,教育工作者需要调整工作方式,改变以往以个别咨询为主导的教育模式。面向全校学生加大心理健康宣传力度,从学生入校开始,展开系列的积极心理辅导与训练,增强学生自我保健意识的同时,塑造和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达到对心理问题积极预防的目标。

  2.结合积极心理学理念,完善心理健康认知

  对于独立高校学生来说,单纯的矫正问题和治疗疾病并不能让个体获得真正的健康,必须双管齐下,在治疗和矫正的同时发展个体积极的心理素质。所以,教育工作者需要理解和接纳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改变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并深入宣传。例如根据积极心理学观点,真正的心理健康不仅是无病态,而应该是心理体验积极而丰富,并发展积极的人格品质,以此传输给学生积极的心理认知体系,在此基础上提高自我心理健康水平。

  3.结合积极心理学研究内容,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努力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心理健康宣传、心理课程、心理咨询三级教育体系中。首先,结合积极心理学理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营造学生人格发展的良好环境,深入广泛、切实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可以更多地涉及积极心理学的内容,提供积极的课堂环境,引导学生关注和培养自身的主观幸福感、自尊、自信等人格品质,构建积极的自我概念。第三,努力探索实践积极心理学在心理辅导和咨询中的作用。例如,在心理咨询中结合认知行为疗法的技术与积极心理学的原则,或组织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团体辅导,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体验积极辅导的魅力。

  总之,当前独立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取得实效,必须立足积极心理学范畴,坚持正向、能动的发展观,引导学生养成积极的人格品质与人生态度。积极教育为我们展示了发展性的教育模式,为独立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途径。

  参考文献:

  [1]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心理科学进展,20xx,11(3):321-327.

  [2]张翔。民办高校大学生与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xx,11(4):260-261.

  [3]马明,王法能等。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中国医学伦理学,20xx,19(2):97-99.

  [4]翟常秀,杨卫星,刘鑫。民办高校与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24(1):43-47.

  [5]徐玲,魏峰。西安市民办与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特征的比较研究[J]。青年研究,20xx(8):15-18.

  [6]陈红,宋颖惠,顾凡。积极心理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xx,15(12):113-115.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2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当今的形势对当代大学生的期望值是越来越高,需要的是复合型全能人才。 现代青年不仅要具有相当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应勇于创新,敢于挑战,具有一定的身心承受能力。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指身体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 由此可见,健康包含着身体、心理和社会健康三个方面。 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当代大学生成长的重要保证。心理学指出,心理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

  1、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1、人的身体素质影响心理状态,又依存于心理素质

  在运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建立在良好的身体素质的基础上,而其身体的发展又依存于心理素质。例如,在接受耐力素质练习时,哪些勇敢而好胜心强的学生,他们具有自觉、顽强的意志品质就容易战胜疲劳取得良好效果,而哪些怕苦怕累、意志品质较差的学生,他们就会提早产生疲劳而坚持不下去,影响练习效果。

  1.2、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培养并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还可陶冶他们的情操

  1.3、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素质日趋重要。 普通高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场所,面对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未来的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的科学技术,具有较强的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2、高校体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2.1、特殊的教育目的

  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以心理保健、心理适应、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发展来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启学生的心理潜能为目的。

  2.2、特殊的教育内容

  在体育教学中, 心理健康的教育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心理指导、情感教育、意志教育、能力培养、气质培养、性格培养及学习兴趣的培养。

  2.3、特殊的教育对象

  教育的对象是普通高等院校的大学生, 他们主观意志较强,思想复杂,不易把握,但易沟通,所以要正确引导,使他们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2.4、特殊的教育方法

  心理教育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发展学生的健康水平,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说服疏导法、典型榜样法、竞赛评比法、表扬与批评等方法,还可以传授一些心理常识,以及心理辅导与咨询等等,还可以有意安排一些针对性的练习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3.1、在准备部分安排有针对性的游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游戏大都具有丰富的趣味性,在教学的准备部分,有针对性的安排体育游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体育兴趣,利用游戏本特点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参与意识与协作意识。

  3.2、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应以“健康第一”的思想来指导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引导和帮助学生自觉的进行身体锻炼,促使他们将体育运动纳入到生活中,从而促进体育的社会化进程,让学生深知体育运动不仅可以提高身体素质, 还能提高人的心理应激能力和适应能力,减少心理疾患,培养乐观的思想和健全人格的深远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健康第一”这一观念的宣传教育,利于教学内容中的积极因素及深刻内涵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例如,利用中长跑的“极点”现象,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教育,利用健美操的美感、节奏、力量感及韵律感来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自信。

  3.3、鼓励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对于大学生来说,不仅有着磁铁般的吸引力,能够融洽人际关系,沟通心灵,有助于培养团结互助、友好协作等良好品质,而且能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助于个性发展和才能发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依据教学计划和教材,结合学生自身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有针对性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良好学习态度;与学生积极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激发与培养他们对课余体育锻炼的兴趣。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掌握情况和学习兴趣,适当布置课外体育活动作业,并帮助和引导他们自己制定锻炼计划,进行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3.4、教师在课中保持良好的情感状态

  作为高校体育教师,应拥有乐观的人生态度,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境,沉稳的情绪,还要具备较强的自控能力和抗外界干扰能力,防止烦躁、焦虑和抑郁等心理疾病的发生;掌握大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情感投入和体育运动中得情感表现,并分析其成因和处理方法,帮助学生以愉悦的心情参与体育运动。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对学生公正评价,同时教师要精心备课和组织课堂教学,注意教学的艺术性、技巧性,增加情感投入,缩短心理距离,多与学生加强交流。

  参考文献:

  [1]运 动 心 理 学 编 写 组。运 动 心 理 学[M].北 京:人 民 体育出 版社 ,1998.

  [2]学 校 体 育学 编 写 组。学 校 体 育学[M].北 京:人 民 体育出 版社 ,1998.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3

  在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下,由于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受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很可能在心理方面出现问题,严峻的竞争形势又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为了帮助当代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其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环境,学校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和完善,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定基础。

  1 影响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1 学生个人因素

  大学生在开始大学生活的时候,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们汇集在一起,由于不同的背景与学习、生活习惯,在进行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当出现交际失败的时候,会给一些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影响,甚至有的学生会陷入孤僻的困境。另外,在大学校园里,学生与教师接触交流大多仅限于课堂,学生容易产生不受重视的想法,埋怨没有获得教师的激励与肯定,没有给自己提供发展机会等。所有这些情况,都会让学生的心理出现不利的反应,甚至还有些学生会出现抑郁情绪。

  1.2 家庭因素

  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几方面,第一,部分学生家长存在严重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给孩子过多的压力,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第二,部分学生是由于家庭贫困而出现的心理困扰,尤其是在高等院校的消费水平比中学要高很多,学生家庭环境不好的话,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第三,有些学生家庭条件富裕但家庭感情不和谐,这些学生往往内心很孤独,很容易产生交际障碍,影响心理的健康发展。

  1.3 社会环境因素

  学生们在经过了紧张的高中生活,踏入大学的校门,在全新的环境中,不论是学习方式,还是生活方式,都不能够一下子完全适应。一方面,高中生活是只以学习为主的.,大学生活不仅仅强调科学知识的学习,还需要锻炼和提升其他方面的能力素质,很容易给大学生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的大多数“90后”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备受长辈的关心照顾,而大学是一个完全独立的环境,在生活中不但要考虑自己怎么生活,还必须得考虑其他人的感受。如果自己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的集体生活,则势必会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2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

  2.1 学校领导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也相当严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文件要求学校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从目前来看,部分高校虽然在口号上和政策上强调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真正落实的过程中却没有给予必要的支持,没有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相关的师资队伍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没有合理组织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等,这些都制约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落实。甚至部分学校领导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落实与否并不会对教学工作产生影响,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在开展过程中缺乏政策和资金支持,更缺乏整体科学的规划,不利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2 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现阶段我国高校当中普遍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大部分都是由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兼任,还有的是由辅导员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他们普遍缺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必须的专业理论知识,也没有经过专门的心理素质训练,一旦操作不当,很可能会带来负面的效果,不仅不能帮助学生解决心理方面的问题,还可能会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由此可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建设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要求。

  2.3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

  长期以来,很多院校都是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来开展的,采用专业化的教学模式,而不是心理健康教育所特有的一对一的辅导模式,不能从根本上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另外,除了几门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类的课程之外,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选修课也没有引起广大师生的重视,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3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改进对策

  3.1 提高重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切实提高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学校首先要从观念上予以重视,并在政策和资源上予以支持。首先,学校要改善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环境,配备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鼓励大学生自办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社团组织。其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对现有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开展相关的培训,鼓励他们积极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而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榜样,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学校还要加大对心理专业教师的引进力度,便于为大学生开展专业化的、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以专业的态度切实帮大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3.2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为了更好地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校要将其纳入整个课程教育体系当中,在课堂教育当中丰富学生的心理体验,使学生在实践体验当中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学校可以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目标将该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对于必修课程要侧重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技能、素质的形成,注重课程的普及性和全覆盖,该类课程要特别注重相关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能力,要懂得如何利用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的心理进行引导。对于选修课程,侧重于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视野,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内在的积极品质,从而提高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同时学校还要组织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如个人成长主题的活动体验课、人际关系主题的团体辅导课等,使学生在参与中正确认识到自身在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自我调节。除此之外,每一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都要具有针对性。比如对于大一的学生侧重适应性的心理辅导,对大二、大三的学生侧重人际关系心理学、爱情心理学等内容的教育,而对大四的学生则侧重于就业心理指导。如此就可以很好地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3.3 利用网络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被应用到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等方方面面,网络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拓了新途径。当代大学生非常乐于利用网络工具进行交流,以寻求心理上的安慰和帮助。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站的功能,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板块的设计,设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必须的知识讲座、心灵对话、心理咨询等栏目,使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途径及时发现自身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可以通过网络与心理咨询人员、教师,以及同学进行咨询讨论来获取指导和安慰,进而形成良好的自我认知,摆脱心理困扰。

  3.4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和谐融洽的校园文化环境自然会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体验,在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学校要想真正帮助大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就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比如,学校可以经常开展心理健康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融入集体生活当中,还可以通过与同学的交流沟通来缓解各方面的心理压力。此外,学校还要加强和谐班集体、以及宿舍文化的建设,鼓励同学之间互相关心、平等交流,为大学生营造和谐平等的成长环境,从而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非常普遍,面对当前现状,学校要提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构建科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会利用网络手段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从而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4

  由于处于社会逐步转型、竞争不断加剧的新时期,当代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以及社会适应诸方面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心理问题现象频繁发生,心理障碍人数不断增长,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新的难题,引起了高校以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因此,加强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创新显得尤为重要。结合现代心理学思想,采用符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规律的原则,探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的有效路径,不仅具有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指导价值,而且具有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实践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必要性

  1.实施高校心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

  兼顾知识、能力、人格三者的和谐发展,是当代社会提倡的全面成才观,也是当代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根据这一理念,帮助大学生构筑起以物质支撑、精神支撑、社会支撑作为重要支柱的人生大厦,将会成为当代高校的历史使命。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既适应了时代的发展,又展现了现代化教育的特色。因此,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举措。思想作为行动的先导而存在,大学生的所有活动均建立在心理活动的基础之上。假如大学生不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没能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就会影响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大学生思想问题常常与心理因素相互交织地反映出来,比如,缺乏学习动力、产生人际矛盾、稍遇挫折立即退却、情绪容易失控等通常与承受力、控制力、协调力不强等心理因素直接相关。对于此类心理问题最好采用心理方法进行处理“心病还需心药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工程,是高校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

  2.实施高校心理教育是和谐发展的现实需求

  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大学生心理的和谐发展是其整体素质的核心部分。大学生只有心理健康,才可能正确认识现实状况,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挫折,勇于克服困难。大学生心理健康是良好品德形成的基础,关系到智力活动的效率,有助于身体健康与美育发展。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大学生和谐发展的人格,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当代大学生具有当今时代的独特印迹。崇尚科学精神、追求独立意志、思想推陈出新、个性比较张扬,是大学生的优点所在;同时,容易偏激、逆反心理较重,也是大学生必须正视的不足所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和谐发展而实施的。大学生应该具备对他人的包容之心,学会接纳他人,理解他人,使彼此融洽相处。大学生应该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积极接触社会,主动关注社会,与社会相适应。大学生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同时,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努力做到“天人合一”。大学生应该做到自我认知,只有完全了解自我,才可能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和接纳自我。高校以培养社会所需人才为己任,理应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位大学生都接受心理健康的教育与训练,以培养健康的心理个性和较好的心理能力,促进人才的全面和谐发展。

  3.实施高校心理教育是开发潜能的必要途径

  人的潜能开发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积淀:一方面是亿万年来人类生命演化的遗传素质,另一方面是千百万年来人类社会实践的精神财富。遗传素质是先天产生,生而具有的;而精神财富是后天学习才可能拥有的。教育使得后人能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备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科学方法,无法简而化之地内含于普通教学之中。根据当代智力观点,人的智力由多种智力因素组合而成,每个人的智力之所以不同是多种智力因素组合方式不同所造成的。人与人之间重要的不是谁比谁更聪明而是每个人如何聪明以及何处聪明。大学生的潜能都有待进一步开发,关键在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提供必要的指导方式,使大学生认识自我的智力结构和掌握对应的开发手段2。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的理论诉求

  1.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美国,随后迅速发展,影响国际心理学界。人本主义心理学实现了西方心理学史上的重大突破,无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还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活动都做出了独特的历史性贡献。反对自然主义主张的生物医学模式和机械决定论坚持的行为主义模式,提倡心理学研究与实践实现从物化到人化的革新,将人性放在第一位,关注人性的乐观阐释和人的潜能与价值开发,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一贯所坚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创新,应该突显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以大学生的经验作为其出发点,创建立足于来访者的关系,提供给来访者积极关注、真诚相待的心理环境与氛围。

  2.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思想

  20世纪90年代,在后现代主义时代精神的影响下,西方兴起了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思潮。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反映了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下,从产业商品向消费商品过渡时期人们的社会心理和思维方式。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思想的兴起丰富了创新大学生心理教育模式的精神资源。后现代主义心理学不重视唯一性与普适性,而关注具体性与历史性,主张差异性与多元性,认为心理学研究应该将确定的二元对立理性思维转化为不确定的多元共存非理性思维。具体而言,教育理念提倡基于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来创建多元开放的体系;教育目标秉承异质性标准,主张塑造创新能力与批判能力;教育内容强调开放性、多元性、批判性和不确定性;关于师生关系,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认为教师应该充分地尊重学生。

  3.积极心理学思想

  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了研究积极心理学的思潮。一改百余年来传统心理学偏向于心理障碍的研究模式,积极心理学提倡从消极心理学向积极心理学的转换。自产生之日起,积极心理学就以全人类的发展和幸福为其关注点,以全人类的积极品质和力量为心理学研究的重心。积极心理学致力于将传统只关注生命问题的修复转向为同时建立美好的生命品质,充分开发人类潜在的幸福能力。基于积极心理学思想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对大学生健康积极的'性格、气质与能力进行培养,不断提升大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与承受挫折的能力,充分开发大学生的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基于积极心理学思想视野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当然应该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功能,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意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在于促进大学生尽可能地发展自己,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和谐发展。

  三、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本原则

  坚持一定的原则而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才可能收到较为良好的效果。大体而言,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该遵循全方位的系统原则、理论结合实践原则、以学生为中心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

  1.全方位的系统原则

  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多个层次、多个侧面出发,全方位创新与本校实际情况相适合的、与自身要求相符合的模式。一方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紧密协同自身系统的诸要素,发挥其不可或缺的独特功能;另一方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紧密协同高校其他教育系统以及相关社会支持系统,形成彼此合作、优势互补的关系。也就是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与高校管理、专业教学、院系工作等诸方面相互协同,同时还需要相关社会支持系统的协同作用。

  2.理论结合实践原则

  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该坚持理论结合实践的原则。单纯的理论不会产生实际成效,理论只有依附于实践才可能见到成效;同样的道理,实践只有在理论的指导下,才可能避免盲目性,具有明确的目标。坚持理论结合实践原则,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该分析具体的教学过程,总结心理辅导的过程,运用相关的理论指导实践活动,积极发现问题,不断分析问题,勇于解决问题,通过实践活动检验相关的理论,并进一步完善指导理论5。

  3.以学生为中心原则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推进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建设高校和谐校园的重要途径。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其学习能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高校教师应该尊重大学生的想法,理解大学生的理念,维护大学生对教学的自由发言权,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主动关心大学生,同大学生平等对话,以实现彼此的交流与沟通。

  4.可持续发展原则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不仅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最终目标的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大学生整体心理素质的和谐发展为最终目标,而且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念的规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念的规定是以大学生为中心,采取发展的眼光看待大学生,结合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运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措施。为了促进大学生整体心理素质的和谐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统筹兼顾大学生不同方面的心理发展。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以发展大学生的认知能力、提升大学生的情感品质、完善大学生的个体性和社会性诸方面为其基本内容。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的有效路径

  1.转变高校心理教育理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是指高校教育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认识以及基本态度,是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理想性和稳定性的范型,通常具备导向性与前瞻性的特性。高校教育者秉持何种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直接决定其教育价值取向与追求,影响其选择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探索,并制约其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因此,转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颇为重要。以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心理咨询,却忽略健康教育,而心理咨询又多为障碍性咨询,至于发展性咨询则较为少见。一般认为,只有存在心理障碍的大学生才有必要成为心理咨询对象,至于因学业、就业等而面临困惑的大学生则与心理咨询无关。诚然,治疗性咨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预防性和发展性同样不容忽视,而且从长远来看尤为重要。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将重心从治疗性向预防性转变,扩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接受对象,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性和有效性充分体现出来。

  2.健全高校心理教育队伍

  按照系统论的思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纳入高校整体人才培养体系当中,高校心理教育队伍建设应该纳入高校师资建设与师德建设当中。教育部和卫生部曾联合发文指出,高校应该加强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根据系统论的观点,吸收相关文件精神,结合高校自身实际,高校应该建设由高校、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学院、学生组成的“四位一体”的高校心理教育队伍,既可以实现自上而下的联系和互动,又能够实现学院相互之间以及学生彼此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从而消除以往队伍建设模式单一的不足。由“四位一体”的高校心理教育队伍建设的内容具体而言,就是成立高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督导组从事督导工作,聘请相关专家提供心理咨询与培训,设立以院系辅导员为主的专员负责具体工作的落实,从大学生当中遴选心理素质佳的“心灵使者”发挥朋辈互助作用&]。

  3.创新高校心理教育载体

  大学生宿舍区不断丰富和定期更新板报或报栏内容,使大学生受到潜移默化地影响,不仅有益于大学生理解心理健康的内涵,而且有助于及时发现心理健康异常的大学生,以便及时治疗。通过图片或文字的形式介绍克服心理障碍的心得体会,鼓励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大学生敢于面对现实,主动配合治疗,从而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责任感。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院系辅导员应该积极采取多种途径宣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比如,通过校园广播或校报进行专访;通过发放心理健康教育手册进行引导;通过校园网络开设专栏评论、讨论互动等。大学生心理健康社团或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可以有计划地定期开展不同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4.营造高校心理教育环境

  人的行为通常是由自身的心理因素与其所处的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高校心理教育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影响巨大。以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习惯于着眼大学生的学习空间,较少甚至从不考虑大学生的生活空间。当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力争营造全方位的心理教育环境。在大学生活动的任何领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都要涉足,力争扫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盲区,使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感受来自心灵的关爱,获得有益的咨询与援助。

  总而言之,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乃形势所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创新,应该积极吸收和借鉴心理学思想成果,遵循相应的基本原则,采取有效的路径,从而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保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5

  大学校园内普遍流传一句话:“就业难,难于上青天”,自己十几年的拼搏刻苦,父母节衣缩食的供养,到头来找不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莘莘学子在就业的关卡上显得尤为迷茫。他们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类型的工作,不知道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更不知道在复杂的职场上如何应对自如。他们往往害怕竞争,逃避就业,认为自己能力低、水平差,严重缺乏自信,或将希望寄托于父母和老师,缺乏推荐自己的勇气和决心。更有甚者,几次求职失败后,便产生抑郁、厌世等情绪,甚至逐渐演化为心理障碍。

  1人际上的无助

  人生活在一系列社会关系中,不能孤立存在,人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和他人交往与沟通的大环境。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没有父母的精心呵护和老师的谆谆教导,他们渴望有人能够给自己带来温暖和家的感觉,但有些大学生缺乏必要的交往常识和能力,加上自身的个人主义观念,在与人沟通时感到无力。他们很难与他人进行很好的相处,身边缺少知心朋友,对他人不信任,不愿意让别人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很羡慕人际关系良好的同学。长此以往,情感的纠结和孤独会衍生为妒忌、猜疑、恐慌等心理疾病。

  2形象上的自卑

  追求美是每个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大学生脱去了稚嫩的校服和家长老师的约束,他们都以自己对美的理解来装饰和打扮自己。但有些女同学身材略显肥胖、面容不够俊俏;有些男同学个子矮小、穿着落后土气。他们往往会产生自卑的.心理状态,可能别人无心的一个眼神、一句话,他们都会认为是看不起自己,是在议论自己的缺点,长时间用这样的心态来思考问题如果不加以疏导就会变为严重的心理疾病。

  3塑造大学生健康心理对策

  大学生是新时代下建设社会主义的主导力量,他们的心理素质如何不仅影响自身的健康成长,更关乎国家未来发展的潜力和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学校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学校的教育贯穿一个人的一生。因此,高校必须要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摆在工作重点之列。

  3.1发挥课堂教育主阵地

  我国大部分高校仅给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进行有关心理学知识教学,并未在全校内广泛开展心理学大讲堂,偶尔的选修课也不能使学生对心理学知识有实质性的理解。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调节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开展心理学课程对于现今高校育人是十分必要的。系统全面的学习心理学基本知识,使大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心理动态,掌握保持心理健康的手段,有效调节不良情绪,促进自身健康心理素养的形成。

  3.2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

  大学生身处社会和校园之间,对社会上的负面现象不理解、不认同,对校园生活又感到无聊和懈怠,性格内向又不愿与人诉说,积压到一定程度,心理就会产生一些问题。医院的心理咨询科室会给人一种精神上的压力,仿佛自己得了严重的心理疾病,需要心理医生来解救和医治。而高校内的心理咨询师会给学生亲切感,在自由地聊天过程中将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倾诉出来,达到释放的作用。高校心理咨询师应当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有目的的对他们进行心理教育,排除心理障碍,强化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高校应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并按期组织培训和考核,提升高校心理咨询室的利用价值。

  3.3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化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独立的学科存在,但它与各个学科是融会贯通的。高校应加大心理健康宣传力度,将其应用于其他学科之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心理健康知识,实现学科的双赢和共惠。同时,制定一套可行性高、成效显著、实施范围广、覆盖面全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利用最为学生所接受的现代多媒体手段,通过校报、网站、论坛、板报栏以及颁发心理健康手册等渠道宣传心理健康常识和基本的调适方法。

  3.4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一所学校的综合实力不仅体现在教学效果、师资力量、知名度上,学校的文化实力更是一种无形资产,代表着学校的学风和办学宗旨。高校应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定期举办学术文化节、大学生知识论坛、英语小品竞赛等富有新时代气息并能够调动大学生积极性的课余活动。大学生在活动进行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既获取了知识又锻炼了各项能力,在实践中体验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看到了前进路途中的希望与光明,缓解了焦虑、紧张、自卑、怨天尤人的不良心理状态。为大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成绩,达到育人效果,更可以陶冶大学生的情操,促进其健康心理的养成和完善。

  3.5强化教师心理健康意识

  教师的天职是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并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高等院校总体建设不是很完善,心理健康教师大多并不是专业的心理医生,他们经验匮乏、知识面窄,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不明显,因此,教师自身的学识和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对辅导员和授课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在处理学生日常工作时,要明确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困难以及心理状态。辅导员在年级大会上不能只谈学习,更要加大宣传心理知识的力度,针对具体学生进行特定教育。倘若教师心理出现问题和疾病,不仅会阻碍自身学术道路前进,也会对学生造成消极影响。因此高校应大力培养一批专业知识硬、道德素质强、思想觉悟高的心理学教师骨干力量。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相关文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1-06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05-15

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论文08-24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02-24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1-1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05-15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精选15篇)11-21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5篇11-07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5篇)11-08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精)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