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小学数学教案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教案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理解并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在探索学习中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初步合情推理能力量。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共同研究问题的习惯。
4.通过亲身参与探索实践活动,去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5.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并从中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教学重点:长方体表面积计算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确定每个面的长、宽是多少。
教具学具:
师:长方体表面积展开教具。生:用附1、附2做成的长方体、正方体盒子、剪刀、尺。
教学内容:P33~34页的内容及例1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说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看图回答。(图略,长4厘米,宽2厘米,高3厘米)
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哪些面的的面积相等?
这个长方体上、下两个面的长是(),宽是()。
左、右两个面的长是(),宽是()。
前、后两个在的长是(),宽是()。
二、自主探索
1、分组操作,
探索长方体或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并建立它们的联系。
同学们,你们知道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展开后是什么形状吗?现在就请大家利用课前准备的长方体、剪刀,看看把一个长方体纸盒展开是什么形状?
组织学生展示不同的展开图。
大家知道展开前长方体的每个面在展开后是哪个面吗?现在大家在没剪的那个盒子上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6个面,然后与剪开的那个作个对比,在展开图上标出6个面。
哪些面的面积相等?
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观察展开的正方体图,回答:剪开后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有几个相等的面?
师:长方全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板书课题]
2、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过渡语:其实,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泛,如果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能不能计算出它的表面积呢?
出示例1,问:要求至少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实际上就是求这个长方体包装箱的什么?
看教材上的立体图形思考后填书,全班展示不同结果。
方法一:0.7*0.5*2+0.7*0.4*2+0.5*0.4*2=1.66(平方厘米)
方法二:(0.7*0.5+0.7*0.4+0.5*0.4)*2=1.66(平方厘米)
比较上面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师:两种方法都是正确的,利用乘法分配律可以把第一种列式变成第二种,第二种方法可以命名大会计算简便些。
三、巩固练习
1、P36第1题。只列式,不计算。
2、P34做一做。
师:在实际生活中,有时不需要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只需要计算出其中几个面的面积。究竟要计算哪几个面的面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出示做一做后问:要给简易衣柜做布置,要算哪几个面的总面积?少的那个面面积怎样求?
学生独立列式,集体订正。
3、P36第2题
方法指导:先确定一个面做下底面,写下“下”,然后想象折叠的过程,折叠一面确定一个出它是哪面,就在此面标上相应的文字,如果定为是右面,就在此面标上“右”。最后如果能不重复不遗漏的在六个面上分别标上上、下、前、后、左、右,那么这个展示图就能折成正方体,否则就不能。如果学生想像判断困难,可让学生在纸上画出这些展开图,再剪下来,动手折一折。
四、作业:P36第2题
板书设计:
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上、下面=长*宽
例1(1)0.7*0.5*2+0.7*0.4*2+0.5*0.4*2=1.66(平方厘米)
前、后面=长*高
(2)(0.7*0.5+0.7*0.4+0.5*0.4)*2=1.66(平方厘米)
左、右面=宽*高
答:至少要用1.66平方厘米的硬纸板。
小学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教材第39页复习6~10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教学重点:提高学生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或多媒体,小黑板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一、复习、
1、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直接报得数、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来上一节复习课、(复习2)
二、综合练习。
1、复习题6。
1)出示第6题表格,仔细观察表格说说括号里的数应该怎样算,为什么这样算。
2)学生填表,集体交流。
2、复习题7
1)要求学生通过观察不计算来比较两个算式的`大小
2)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的?
3、复习题8。
1)出示第8题图,老师说明:“今天做了多少?”不是题目的问题,而是引出“做了上衣20件,裤子32条”的对话
提问:题中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
(做了上衣20件,裤子32条,求还要做几件上衣才能和裤子配套)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集体交流时说说你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这样算?
3)集体口答。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4、复习题9。
1)出示第9题,提问: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桌子40张,椅子4把,有48人来开会。)
求什么?是几个问题?哪几个问题?(再搬几张桌子?再搬几把椅子?)
2)学生列式计算后说说你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这样算的?
3)学生集体回答5、复习题10
1)出示第10题,图中告诉我们什么问题?
2)根据这三个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老师把提出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学生集体算出结果,口答
三、作业布置
<<练习与测验>>复习(2)四.
小学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小数化分数和分数化小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能熟练的将分数和小数互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沟通分数与小数的联系,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教学预设
一、复习准备
通过两个题的复习,为这节课的学习做铺垫,这节课会用到这些解题的方法。
1.读出下面各小数,并说出它们的意义。
0.3,0.25,0.14,1.34,4.06,0.08,1.042,0.315。
2.求下面各题的商。(小数、分数。)
3÷4 15÷45 1÷8
5÷10 9÷10 6÷15
[过渡]:你们见过羚羊和鸵鸟吗?这两种动物跑的都很快,羚羊每分钟跑0.9千米,鸵鸟每分钟跑千米,你知道羚羊和鸵鸟赛跑谁能赢吗?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进一步的学习中,常会遇到一些比较分数和小数大小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么比较分数和小数的大小。(板书课题)
二、探索发现
通过两种动物的赛跑比赛,沟通分数与小数的联系,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中发现小数与分数互化的方法。
师:想一想,我们该怎么解决上面提到的'问题呢?你有什么方法呢?动手做一做看你能算出来吗?
先让学生自己来做,教师巡视,看学生的计算情况,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然后找学生回答自己的作法。
生1:根据小数的意义,把0.9写成分数,0.9=,这时只要比较和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即可。
师:对,这位同学很聪明,他依据小数的意义把小数化成分数,然后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那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呢?
生:在比较和的大小时,需要先把这两个数通分,它们的公分母是10,所以,>,由此可得0.9>,所以羚羊比鸵鸟跑的快。
师:这种方法很好,是先把小数化成了分数,然后再比较分数的大小。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生一齐:也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然后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师:对,谁是用这种方法做的,来说一说。
生:把化成小数是:=4÷5=0.8,0.8
师:通过上面的分析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在比较分数和小数的大小时,既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也可以把小数化成分数。
[议一议]:怎样把分数化成小数?怎么把小数化成分数?
我们再来看下面的几个例题,通过例题我们来总结规律。(教师演示课件“分数与小数的互化.swf”)
三、课堂练习
通过练习熟练这节课所学知识。
课本P86“试一试”:
1.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两位小数)
2.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能约分的要约分)
0.4 1.5 0.12 2.8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一下。
五、课后作业
课本P86“练一练”1、2、3题。
板书设计:
课题:分数、小数互化
1.复习
2.1分钟赛跑
3.例题
4.课堂练习
小学数学教案4
教材简析:正值春天来临,此次实践活动可以引发学生树立春化太仓,美化自然的意识。教材以三个班中小朋友参加植树的情境,通过出发时的交谈以及植树时的互相提问,呈现数学问题,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解答。由于提出的问题难易不同,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从中也可以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仔细观察的习惯。教学重点是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数学问题。教学难点是解决二班的植树问题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学生认真细致观察场景图,认真收集图片呈现的有关信息、处理信息、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运用乘除和有余数的处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力,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准备:多媒体、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春天,万物复苏,大自然多美啊!(出示图片)
小朋友们去干什么?原来是3月12日植树节,他们一起去植树。太仓近两年有一个重要的活动就绿化美化太仓。有没有发现太仓的树木多起来了,太仓的绿地多起来了?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我们去植树)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收集信息
1、学生仔细观察场景图,说一说看到了些什么?
2、学生先同桌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3、你准备先解决哪些问题?
【通过整体的观察,使学生学会自主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
三、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解决班级种树棵数
a、收集信息:三个小朋友一边走一边说,他们在说些什么呢?
学生读一读,说一说。
一班学生说:我们班领了4捆树苗,每捆8棵。
二班学生说:我们班准备每7人一组,每组栽6棵。
三班学生说:我们班准备把树苗栽成5行,每行6棵
小学数学教案5
教学思路:
通过观察、操作,能按照指定的目标或者自定的目标对物品进行分类,并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等。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分类、比较的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初步汇报和交流自己的想法。经历分类和比较的过程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但是专门让孩子被动的认知让整个课堂很枯燥,孩子也没有兴趣。所以在设计本课的时候,我想采用一系列游戏的方式和方法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如《小组找家》《男女小朋友找家》《小小花果山》《美丽的大海边》,一环接一环,让孩子在新奇的时候就结束,意犹为尽,既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又保证了孩子在玩中所学的知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能按照指定的标准或自定的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并会比较事物的大小多少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后薄等。
2、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分类、比较的简单数学问题。
4、经历分类、比较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选取学生习惯的生活环境场景为基本素材。通过帮妈妈整理衣服和存放衣服的活动,启发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中学习分类和比较,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信息窗是帮妈妈分类放衣服,通过妈妈和小朋友的谈话启发学生利用经验,学习比较多少、大小、轻重、粗细、高矮等,在我学会了么栏目中比较远近宽窄,达到宽展巩固的目的。
学校学生情况分析:
学校处于城市,教室里设有多媒体,利用课件让学生投入这个学习活动中。学生在家也有一些生活经验,和教材的生活场景基本差不多,所以对于孩子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对大小多少轻重高矮的分类不是太难。
小学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按由小到大的顺序观察并数出图中的人和物的个数,或按方位数出周围物体。
2.学习指物数数,认相应的数字,培养数数能力。
3.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图画或周围物体,学习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4.引导学生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述,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5.结合观察图画,初步培养学生爱学校、爱老师、爱同学的思想感情以及爱学习、爱劳动、守纪律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进行入学教育。
2.引导观察图画,数图画中人和物的个数。
教学难点
1.按一定顺序指物数数
2.学习用完整、规范的'语言表述。
教具、学具准备
内容是教科书23页的开学图课件。
教学步骤
一、教师谈话,引起兴趣
小朋友们,从你们迈进学校大门那时起,你就是一名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了。学生在学校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我们要学习很多知识,其中数学是我们学习的主要课程之一。数学知识用途很广,从数物体个数的1、2、3;买东西要花钱,汽车行驶的快慢,工厂生产的机器零件及产值,农业上的施肥及收成,到科学家研制发射人造卫星、原子弹、导弹及航天飞机等都离不开数学知识。这说明,世界虽大,但到处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现在请同学们看一看数学书的封面,下方中间最大的两个字就是数学,上面的图画中三只小鸭子与小朋友抱着的一只小鸭子之间就含有不少数学知识,图画背景是七巧板,七巧板有很多拼摆方法,里面藏着很多数学秘密。这说明学习数学很重要,也很有趣,我们现在就从这本书学习开始。
二、引导观察,指物数数
出示图画,引导数数。(指图)这幅图画是一所小学新学年开学的第一天,同学们都高高兴兴地来到学校,学校环境很美,你们看,这幅图里都画了些什么?
1.看图无序观察。
学生看什么说什么。(有学生、老师、有的浇花,有的踢球,有树、有小鸟)
2.引导有序观察学说完整话。
(1)边指边数出数量是1的人或物。(一位教师,一面五星五旗,一个足球)
(2)边指边数出数量是2的人或物。(两个同学向老师敬礼,两个同学在浇花,两把喷壶)
(3)边指边数出数量是3、4、510的人或物。(3个同学在踢足球,4棵葵花,5个大字欢迎新同学,6朵花,天上飞着7只小鸟,楼旁边有8棵树,一共有9个学生,一位老师,一共有10名师生。)
(4)按顺序数一数画面上110的人或物。
教师谈话:通过看这幅图我们知道,学校到处都有数学,而且这里的老师、同学互敬互爱,整个校园充满着团结、欢乐的气氛。
3.观察周围物体指物数数。
(1)数一数教室有几个门?几个窗?每个窗上有几块玻璃?有几盏灯?教室墙上挂着几张画?
(2)横着数,一排有几张桌子?竖着数,一行有几张桌子?
(3)数一数,你左边的一行有几个同学?右边的一行有几个同学?前边一排有几个同学?后边一排有几个同学?
三、指图数数,认识数字
1.出示4页下图。
2.请同学们指着图,数一数每个圈里各有几个物体?认识圈旁边的数字。
3.指名到前面,指着数出任意一个圈内的物体个数,读出旁边的数字。
(如这个圈里有1、2、3、4、5,5条鱼,这个数字是5)
4.同学们自由互相数圈里的物体个数,读出旁边的数字。
四、组织室外活动,认识学校
组织学生从学校门口开始,参观认识学校,边看边引导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什么?(校牌、花坛、教学楼、办公楼、树木、操场上有老师、同学)数一数有多少棵树?。
五、全课小结
今天你们都学习了什么?(看图数数,数数,认数字。)
六、布置作业
1.观察周围物体数一数个数.
2.记下同学和熟人的电话.
小学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经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会选择合适的工具画线段。
2、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良好意愿,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形成线段的表象。
教学过程:
一、直观感受,认识线段。
1、如果要把线段用图表示出来,它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小朋友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象一下线段的样子。
2、(课件出示线段图)线段是什么样子的? 师根据学生描述介绍端点。
3、学生完整描述线段的特征。
4、再次闭上眼睛,在脑子里记住线段的样子。
5、这是刚才的线段,(课件逐步演示旋转)它变了,现在还是线段吗?为什么?你们发现了什么?
6、师:是啊,不管方向怎么改变,只要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它就是线段。让我们来看看下面那些是线段。(学生辨别线段)
7、(隐去非线段,留下线段)这些都是线段,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8、师小结过渡。
二、回归生活,体验线段
1、我们的生活中藏着许多线段。(尺)你们看,这把尺的一边,就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这两端是它的两个端点。这把尺上还有线段吗?
2、(数学书)你能在数学书的封面上找到线段吗?同桌互相指一指。
3、黑板上有线段吗?谁把它找出来?
4、直尺、数学书、黑板的每一条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生活中的线段可多了,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小朋友两人一组,你指给我看我指给你看。
5、全班交流。
三、实践操作,感悟画法。
1、生活中的线段太多,我们说也说不完,能不能想个办法把它画下来呢?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来画线段?为什么?
2、请小朋友选择你喜欢的工具,自己试着画一条线段。
3、交流。你是用什么工具画的?(指名演示画线段)你是怎样画的?
4、谁也是这样画的?你们是用什么工具画的?
5、谁画线段的方法和他们不一样?
6、师:我不同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合适的工具来画,在这么多工具中,你最喜欢什么?为什么?
7、师:尺子是我们常用的画线段工具,用尺画线段,不仅画得好,还特别方便,尺的用处可大了,将来我们还可以用它来测量、设计图纸。
8、学生用尺任意画不同的线段。全班评议、欣赏。
四、多种方法,深化认识。
1、(出示纸)你能用纸折出一条线段来吗?试试看。
2、交流。你折的线段在哪里?谁折的线段比它长(短)?
3、几条方向不同的线段围起来,还能拼成我们认识的图形。这些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学生数一数,填一填。)
4、反馈。猜猜看六边形由几条线段围成?七边形呢?你怎么知道?
5、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线段吗?
6、师:一条线段看起来不起眼,很单调,几条方向不同的线段能围成我们认识的各种图形,许多线段还能组成很神奇的精美图案。(欣赏)
7、漂亮吗?我们也来试一试,画一画,做一名小小设计师。
小学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34-35页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节。本节课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很大的作用。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但是他们还缺乏抽象概括能力,在观察思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教学目标:
1、给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
2、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好吗?请同学们翻开数学书立在桌面上,请你将你的文具盒放在数学书的后面,请你坐直,你能看见你的文具盒吗?为什么?
2、你能想个办法看见文具盒吗?前提是不移动你的数学书,不移动你的文具盒,也不变换你自己的位置。为什么呢?
3、总结:看来观察的范围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观察的范围》。(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秋天到了,桃子成熟了,落得满地都是,有只猴子闻到香味赶来了,可前面有一堵墙,什么都看不到,真着急,猴子想:爬树是我的强项,爬到旁边的树上看一看吧。(出示课件)
1、看,小猴子爬到了这个位置,我们把它确定为A,老师用这条线表示小猴子的视线,这条线是什么是什么形状的?它是从A点进行观察的,(描出这个点),我们起个名字叫:观察点(板书)。
2、猴子的视线被什么挡住了?它的处在哪里?我们给阻碍视线的这个点也起个名字,叫阻碍点(板书)。
3、顺着猴子的视线一直画下去,与地面的交点就是猴子能看到离墙内最近的点A',指名说说猴子看到墙内的哪些地方?从A' 到墙角之间的这几个桃子,小猴子能看到吗?
4、回忆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找到离墙最近的A'点的?
5、如果小猴继续往上爬,爬到B处或者更高的C处,那下面的问题你能解决吗?(课件出示思考题)指名读题,请你先想一想,再翻开书第34页画一画,然后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画法和想法。
(1)、展示学生作业,并指名说明画法,指出离墙最近的点和看到的范围。
(2)、全班交流汇报,引导发现:小猴子爬得越高,看到的桃子越(多)(板书:高,大)
6、小结:观察的范围随着观察点的变化而变化。(板书:变化,变化)
7、想到了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里有一句千古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三、内化提高,巩固应用
(一)、活动一:变化的楼房(课件出示)
有一辆客车在平坦的大路上行驶,前方有两座建筑物A 和B。客车行驶到位置①时,司机能够看到建筑物B的`一部分。客车行驶到位置②时,司机还能看到建筑物B吗?为什么?
1、司机能够看到的是哪一部分呢?是如何确定的呢?
2、如果客车继续向前行驶,那么他所能看到B的部分是如何变化的?
3、客车行驶到位置②时,司机还能看到建筑物B吗?为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再动手再图中画一画,最后与同桌交流。
4、汽车位置在变化,说明什么在变化?阻碍点有变化吗?
5、小结:观察点变化,观察范围也发生了变化。
(二)、活动二:路灯下杆子的影子
1、四根同样高的杆子,你能画出它们在同一盏路灯下的影子吗?(课件出示:第35页练一练第二题)
2、说说此时观察点在哪里?阻碍点在哪里?
3、教师先演示画出路灯下其中的一根杆子的影子,再让学生自己练习画其它根杆子。
4、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发现:同样高的杆子离路灯越近,影子就越短:离路灯越远,影子就越长。
5、比较变化的楼房和路灯下杆子的影子有何不同?
6、引导总结:观察范围随着观察点和观察角度变化而变化。。
(三)、活动三:猫捉老鼠(课件出示)
我们都知道猫和老鼠是一对天敌,当猫看到老鼠就会扑上去捉住它,有这么一只聪明的小老鼠就躲到残墙的后面,可是小猫在残墙前,小老鼠可以在哪个区域活动又不会被小猫发现呢,你们愿意帮助它解决这个问题吗?
1、请你在第35页图2中画出小老鼠可以活动的区域,再与同桌交流一下。
2、全班交流。(教师课件演示)
四、拓展交流
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与同桌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五、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本节课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用处很大,在宇宙中也有一些自然现象与影子有关,请看神奇的日食、月食。(课件展示)
六、拓展延伸;
晚上与家长在路灯下散步,当走向路灯时,你的影子是如何变化的?远离路灯时呢?(课件出示)
板书设计:
观察的范围
观察点﹒ 阻碍点 观察范围
高 大
变化 变化
小学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2、会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
3、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商的变化规律的过程,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教具图片
教学过程
教师导学
一、故事导入
安排老猴子分桃子的故事
1、8个桃子分2天吃完,16个桃子分4天吃完,32个桃子分8天吃完,64个桃子分16天吃完。(将数字板书在黑板上)
2、提问:老猴子运用了什么知识教育了小猴子?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二、探究新知
1、提问:观察数字,你发现了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说方法,教师板书。
8÷2=4
16÷4=4
32÷8=4
64÷16=4
2、我们分别用第2、3、4式与第1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被除数、除数分别都乘以一个相同的数。(扩大)
3、教师带领学生分别比较。
4、提问:谁能给我们总结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5、学生讨论,并发现:
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教师板书)
6、提问:为什么说是“同时”,“相同”?可以举例子来证明
7、我们分别用第1、2、3式与第4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又发现了什么?
被除数、除数分别都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缩小)
8、通过观察,谁能再给我们总结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板书课题:商的变化规律
三、总结:
提问: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除法里有商的变化规律,那么谁能说说你觉得这个规律需要我们注意的有哪些?
你们看我这样写对吗?为什么?
48÷12=(48×0)÷(12×0)
让学生判断。
四、巩固练习:书P87“做一做”
五、总结
在运用商的变化规律时,一定要注意什么?(“同时”,“相同”。)
六、作业:练习十七第6题、9题。
小学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6页练习四1~4
教学目标:
进一步熟练地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会正确解答.
教学过程:
一.计算练习.
1.口算.
27+2= 89—6 = 36+40 = 85—40 = 55+22 =
45+3 = 75—4 = 67—30 = 34+5 = 73+20 =
直接说出得数,并从每组中选一道题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练习四1
1)出示第一题,老师说明题意,学生先算一算,再选一选.
2)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3.老师小结。
口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时,方法很多,以选择一种你喜爱的方法进行口算。
二.应用题练习。
1.练习四2。
1)出示第2题,说说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已知有64只蝴蝶标本,40只蜻蜓标本,求蝴蝶比蜻蜓多多少只?)
2)“蝴蝶比蜻蜓多多少只?”还可以怎么说?
(蜻蜓比蝴蝶少多少只?)
3)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说说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这样计算?
4)集体口答。
2.练习四3。
出示第3题,说题意。(妈妈牙齿有32颗,我的乳牙有20颗,我比妈妈少多少颗牙齿?)
“求找比妈妈少多少颗牙齿”还可以怎么说?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说说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这样算?
集体口答.
3.练习四3
出示第4题,说图意。(小兔子运走18个萝卜,还剩10个,一共收了多少个萝卜)。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集体口答.
三.布置作业.
<<练习与测试>>练习四(1)。
四.教学后记:课堂气氛,不活跃.
小学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
课本第4至5页例3和相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4至6题。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2、通过实际测量活动,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教学重点:
使学生识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教学难点: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具准备:
一把米尺、1米长的小棍、一盘卷尺。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宽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子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
3、用学生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
二、导入新课
教师请一名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发现了什么?引出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
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
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板书课题:认识米和用米量
三、新授
1、认识米。
(1)认识1米的实际长度。
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把自己的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2)、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1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4)、认识米与厘米的进率
量出1米长的绳子,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了解这根绳子有多少厘米。教师提问:“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并让学生齐读两遍。
2、用米量。
(1)、教师出示一盘卷尺,告诉学生这是一盘卷尺,用它可以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或校长的距离。
(2)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指名两个学生用卷尺去量教室黑板的长度是几米几厘米。
四、巩固练习
1、做课本练习一第4题第
1、3两小题。
2、1米=( )厘米100厘米=( )米5米=( )厘米200厘米=( )米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米的认识和用米去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还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
六、作业设计
1、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 )作单位。
2、1米=( )厘米100厘米=( )米
3、5厘米+30厘米=( )厘米70米-7米=( )米
4、在下面的( )里填上米或厘米。
(1)电线杆高8( ) (2)教室长8( ) (3)钢笔长15( ) (4)小红从家到学校要走100( ) (5)量篮球场的长度用( )作单位(6)一张课桌长1( )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12
一、课程开发原则与开发背景
1、开发原则:《数学小故事》课程就是要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轻松学到数学知识,本课程让孩子在趣味化、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活动中,自主地建构数学知识,创设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使教学活动源于孩子生活,源于孩子好奇之事,引导孩子积极运用自己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索、去发现、去体验,让他们亲身感悟数学知识。根据自己对小学数学节本的了解,设计出有趣的数学课程,对学生进行无痕的引导,降低学生接受的难度。通过学生的探究和发现感受到有趣有用的数学。同时体会我们中国古代光辉的数学成就,有信心学好数学。游戏是儿童最好的学习方式和途径,而数学语言却以简练和逻辑为特点。为了把抽象的数学符号变为生动活泼的形象符号,让儿童更乐于接受,更容易掌握,《数学小故事》将寓教于乐的传统教学理念移植到单调枯燥的数学教学中,让孩子在看图朗诵、动手动脑中潜移默化地掌握操作学习法、阅读学习法、迁移类推学习法、发现学习法、尝试学习法等众多学习方法,让孩子通过饶有兴趣的认知方式轻松掌握所学的知识。
2、开发背景:“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作为一门研究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不仅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而且具有广泛的应用性。数学以高度智力训练价值以及学科本身
所具有的特点,为培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提供了极大的空间。
数学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数学思维训练,不仅使学生能够掌握渊博的数学知识,也使那些数学尖子有发挥自己特长的用武之地,更重要的是可以训练他们的思维,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发展,形式健全人格,具有终身持续发展能力的力量源泉。开展教学思维训练活动,对于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培养兴趣爱好,发展教学才能,提供了最佳的舞台,未来的数学家、科学家、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就在他们当中诞生。
二、课程主题与内容
课程主题:数学思维训练
课程内容:
1、通过趣味数学故事了解数学历史知识;
2、通过学习掌握数学速算技巧;
3、通过学习掌握时间的一些知识;
4、掌握生活中的等量代换趣味问题;
5、通过学习了解转化的相关知识;
6、通过学习了解逻辑推理的知识,提高推理能力;
7、通过学习了解数学中一些有趣的规律;
三、课程目标
1、数学思维训练能使学生接触各种类型的数学题,使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2、学生通过解答比平时学习难得多的数学题,培养学生克服困难,解决困难的精神和能力。体会攻克难题后的喜悦和成就感,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
3、通过数学思维训练,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学生。
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和创造性思维品质。
四、课程框架
第1讲倒过来推算
第2讲反过来想问题
第3讲找出无形的砝码
第4讲画图分析找重叠
第5讲镜子里的时间
第6讲计算经过时间
第7讲合理安排时间
第8讲找准“一周”是关键
第9讲巧转化求周长
第10讲找规律数图形
第11讲分清类型解植树问题
第12讲抓住题眼一点突破
第13讲骰子中的数学
第14讲逻辑推理
第15讲游戏中的取胜策略
五、课程实施过程
本课程建议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想结合来实施教学活动。考虑学生对趣味数学的话题比较感兴趣,比较有热情,建议每一节由老师简单引导,结合数学在发展过程中一些有趣的问题、曲折感人的事情、人物等背景,与学生一起探讨。采用集体辅导、独自练习、分组活动、合作学习、实际操作、生活实践、调查研究等方法对数学中一些有名的'问题、定理、悖论等进一步的深入了解和认识,感受数学的魅力。
六、学生收获
通过活动,让孩子将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实现数学知识生活化、情景化,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将数学思维和数学知识渗透到每一节节程之中,让孩子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认知数学符号,掌握数学概念,形成数学思维,明白数理意义,亲近数学学科。并且通过这些问题和活动为学生提供探索数学奥秘的机会,学生在参与这些数学游戏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价值,锻炼数学智慧,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这些题目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洞察力、分析能力、图形识别能力、想像、形象思维能力等。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思维的训练。七、学习评价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和学习经验,不能单纯地以知识点的掌握来评价一个学生。要让学生终身受益,就要使他们获得思想方法的指导和思维品质的提升,养成一种科学精神及态度。评价学生的“情感与态度”是首要的。当然,操作能力、实践活动、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的评价也十分必要的,总之是不能单纯以一张试题来评价学生。
评价的方法很多,内容也很广。也可以由学生自我评价,觉得自己对这种学习是否有兴趣,有没有一种成就感;可以学生互评,特别是实践操作方面,学生互评,其实也就是一个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还可以由家长来评价,评价自己的子女、评价训练的方式,方法和取得的成绩;当然辅导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至关重要的,辅导教师可以通过考勤、考核、课内外的表现,学习的兴趣,多层次多方位地给予评价。
小学数学教案13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内容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需要学生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来估测从家到学校的距离。本节课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回顾、讨论、交流,在必要的时候适当予以指导、提示,而不是过多地干涉学生的活动,让学生自觉地获取知识,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
1、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通过解决“估一估,从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来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总结估测的方法,在交流中体会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并针对不同情况结合学生的经验加以估测方法上的指导,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2、及时总结,促进知识的生成。
在教学中,当学生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之后,教师作以恰当的总结,帮助学生把没有表达清楚的地方进行完善。这样,不仅使学生受到了启迪,更提高了表达的技巧和能力,从而得到成功的体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直尺
教学过程
⊙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你能用手势表示它们的长度吗?
2、估测一下面前的橡皮、铅笔有多长,书桌有多高,再用尺量一下,看谁估得准。
3、揭示课题:大家估测的结果与实际长度十分接近,这节课我们就来挑战一下估测更长的距离,你们有信心吗?(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先复习学过的长度单位,并让学生用手势比划一下,加深学生对这些长度单位的理解。再让学生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为本节课的学习进行预热。
⊙联系实际,学习估测方法
1、(课件出示教材27页例6)估一估,从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想一想自己上学采用的是哪种交通方式。(步行、骑自行车、坐公共汽车等)
(3)每天上学在路上要花多长时间?
2、小组合作,探究、交流估测的方法。(出示课堂活动卡)
(1)汇报估测结果。
预设生1:我走200步大约是100米,从家到学校需要走600步,大约是300米。
生2:我从家到学校需要坐3站公共汽车,每站地约500米,大约1500米远。
生3:走100米我大约要用2分钟,从家到学校我大约要走10分钟,约500米。
(2)说一说你喜欢哪种估测方法,从你家到学校的距离适合用哪种方法来估测。
3、总结估测较长距离的方法。
方法一步数估测法。先看走100米需要走多少步,再数出从家到学校一共走多少步,然后换算出结果。
方法二时间估测法。先看走100米需要多长时间,再统计从家到学校一共需要多长时间,然后换算出结果。
方法三站点估测法。公共汽车走一站地大约是500米,只要知道从家到学校需要走几站地就能估算出结果了。
师小结:同学们的估测方法真多,也都很巧妙。大家在估测的时候都知道要确定一个单位长度,然后看从家到学校有几个这样的单位长度,就能估算出结果了。
4、反馈练习。
完成教材27页下面“做一做”。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估测,并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使自己的估测更合理、更准确;然后对大家的估测方法进行总结提炼,加深学生的理解并形成技能。
小学数学教案14
建议思考的问题
1.教学中课本上的结论是否就是定论?
2.课堂上采用小组讨论形式,万一发言一发不可收,提出令人尴尬的问题或课堂教学秩序混乱,教学任务完不成怎么办?
3.课堂上小组讨论是否会流于形式,反而浪费了课堂时间?
背景
最近,我教《约数和倍数》这一章,感到非常头疼。因为我教书8年来,一直认为这章概念多,难理解,要想学生学好,必须讲得细,扎扎实实练好每一节。所以,我认真备课,把要学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准备讲得清清楚楚。但事与愿违,上课时,许多学生觉得挺简单,我在讲解时,他们不停地插话,打断我的思路;可让他们做作业时,却错误百出,真是“自以为是”!但是不让他们插话,认真听我讲,结果他们兴趣索然,趴在桌上不想听课!我真是不知该怎么办,甚至埋怨这班学生不如其他班的,真是“朽木不可雕也!”。
后来,我停止了抱怨,开始反思:如何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呢?嗯……对!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案例描述
一、复习。
1.什么叫公约数?什么叫最大公约数?
2.自己默默地想一想如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二、教学新课。
(黑板上出示)求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约数,如能简便,请用简便方法计算;如不行,就用短除法来求。
11和12 8和15 12和18 21和7
学生们认真地观察这些数字,进行着思考和计算。一会儿,有的学生喜形于色,有的学生紧锁眉头,此时的教室里鸦雀无声,每个学生都在积极地思索(进入了状态),5分钟过去了,一个学生轻轻问:“段老师,讲讲吧?”我歉然一笑,说:“老师现在不会告诉你的。”接着又向大家说:“现在分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意见。”
一句话击起了“千层浪”,学生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些学生认为4个题都可简便,有些学生认为有三个可简便,有些学生还认为简便的方法不只一种。这时,我出示了一张表:
根据工作表,小组长带领组员思考要探究的问题,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猜想,并尝试着进行实践证明……在一番自主活动之后,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考方法和探究过程——
生:我认为第一组“11和12”可以简便计算,它们相差是1,最大公约数就是1。
生:(对刚才那个学生反问)我认为你的想法是错误的,11和12互质,所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1。
生:(支持第一个学生)我举了好几个例子,比如7和8相差1,最大公约数就是1。
生:我认为只要是两个互质数,它们的公约数就只有1,因此,最大公约数也是1,例如:第一组中的“11和12”,第二组中的“8和15”;而其中11和12的最大公约数是1,也正好相差是1,这是一个巧合,也是正确的,但它不能代表所有互质数的求法,只能代表相邻的两个数的求法,又因为相邻的两个数一定互质,我们为何不把它归为一类:两个互质数,最大公约数就是1。
同学们听后纷纷投去赞许的目光。
师:同学们,道理只有越辩越明,经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它们的最大公约数就是1。(投影出示)
生:我们组认为第三组“12和18”求最大公约数也可用简便方法,可以用公约数6去除,再看所得的商还有没有其他公有质因数,结果没有了公有质因数,因此,12和18的最大公约数是6。
生:(反对刚才那个同学所说的)我们在用短除法求最大公约数时,只能用质因数去除,怎么能用公约数去除呢?
生:是啊!只能用公有质因数去除,6是一个合数,不能用6去除。(一片议论声。)
师(引导):大家想一想最大公约数是求什么?
生:是求两个数公有的约数中最大的一个。
师:既然这个最大公约数既是18的约数,又是12的约数,因此,就可以用18和12的公约数去除,大家之所以习惯用公有质因数去除,是因为短除法当时从分解质因数演变过来的,但从最大公约数的意义考虑,是可以用它们的公约数去除的。
学生听得非常认真,并且有恍然大悟的神情。
生:我发现第四组“21和7”也有简便方法,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7,7的约数有7,21的约数也有7,所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较小数7。
生:我对刚才那位同学进行补充,因为21是7的倍数,所以,21的约数必定有7,7又是它本身的约数,因此,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7。
师:同学们刚才说得非常好,这就是第二个规律(投影出示):如果较小数是较大数的约数,那么较小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经过刚才的发言,举手的人渐渐少了,可有一位同学仍坚持不懈地高高举着手,我便请他发言。
生:我认为除了老师您黑板上的`例子可以简便,还有一种可以简便处理的方法,那就是:两个相邻的奇数一定互质,它们的最大公约数也是1,虽然它包含在互质数这一类中,但仍比较特殊。
他的回答着实让我和同学们吃了一惊,当时,我也对他的答案是否正确把握不准。于是便领着学生们进行验证,发现果然是正确的,同学们都露出了佩服的神情。
接下来,同学们又认真地看书中例题,并且积极地做了相关的练习题。
课后反思
上面这个案例,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个片段,它体现了我思想上的一些创新和转变。
1.由指令性活动向自主性探索转化。
在前段时间教学时,总是对学生不放心,结果只会束缚学生的手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因为真正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践活动必须是学生自主的活动。这一节课中,学生自己在进行观察、假设、探究等高层次的思维活动之后,得出的结论是我始料不及的。
2.由问答式教学向学生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学习转变。
在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状态之中,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探究,形成独特见解,此时的合作有了基础。当有了不同意见时,才会产生创新的思想火花;当意见相同时,就会充分展示自己的思想和表现欲,那小组合作怎会流于形式呢?可能这会“浪费”些时间,但这让我们的学生获得了多少知识和能力啊!
3.课本不能被当作惟一不可改变的标准。
课本在学生学习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学生可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索和创新。例如在这节课上,学生们总结出来的规律可能被分别归入书中几类,但他们所发现的细微的结构特征是书上所没有的,它是那样有新意,我们有什么理由可以“一刀切”呢?
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关键在于教师,一方面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能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特别是要改变长期形成的、习惯了的旧的教学方式。只有让学生充分从事探究学习活动,发挥他们的自主性、主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才能真正地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学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在游戏中体会事件的可能性,并进一步体会到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通过活动,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求知欲,帮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游戏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发生不确定的。
教学难点:
理解“可能”“不可能”“一定”,并会用这些词语表达生活的事件。
活动准备:
课件、球、盒子、硬币、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促学。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故事,想听吗?(点击课件)请看屏幕:迪尼斯乐园举行比赛,米奇和唐老鸭都决定回去看看,可是只有一张门票,让谁去呢?最后它们决定用抛硬币的方法来做决定。(板书:抛硬币)
师:你们认为谁会去呢?
生1:米奇。
生2:唐老鸭。
师:到底是谁去呀,意见不统一,正好老师这里有一个1元硬币,我们先来认一认硬币的正反面。谁能识别硬币的正面和反面?
师:印有1元字样的这一面是正面,有花的这一面是反面。现在老师想来抛下这枚硬币,正面就由米奇去,反面就由唐老鸭去。怎么样?我请一位同学上来帮忙,谁来?
师:你的任务是老师抛完后要大声告诉同学们你看到的是哪一面,好吗?准备好了吗?(师抛硬币遮住,问学生)
师:同学们猜猜是哪一面朝上?
师:大声告诉大家,哪面朝上?
生:正面。
师:正面朝上,这下米奇可高兴了,因为它可以去观看比赛。(猜对的学生很高兴)
师:如果再抛一次,一定是米奇去吗?
生1:是,一定是米奇去。
生2:不是,也有可能是唐老鸭去。
师:你确定吗?你也上来抛一抛。(再指名生抛硬币)
生:反面朝上。(猜对的学生欢呼)
师:反面朝上,唐老鸭高兴得又蹦又跳。(生回座位)
师:同学们,在刚才的抛硬币游戏中,你发现了什么小秘密?
生1:硬币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
生2:米奇和唐老鸭都有可能去观看比赛。
师:同学们可真了不起呀!你们想来试试抛硬币吗?(想)
师:请听游戏规则:(略)
师:(拍手示意学生坐好)同学们刚才通过玩抛硬币的游戏,你们看到硬币落下后是什么情况?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通过游戏我们发现硬币落下后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也就是说正面或反面,这两种可能都有。(板书:可能也可能)。
组织课堂:请组长收好硬币,放回抽屉。
(设计意图:由抛硬币游戏开始感受事物的不确定性,学生在观察、抛掷、猜测等活动中,初次体会硬币落地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尝试用“可能”、“也可能”等词汇进行数学表达,在知识、情感上为后面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展开活动、自主探究。
1、师:同学们,刚才大家都玩得很开心,接下来我们再来玩个摸球游戏,好吗?师生摸球。
师:(出示盒子)看,这是什么?
师:(指盒上标签)对,里面有三个白球和三个黄球,谁愿意上台和老师一起玩?
(生踊跃举手,一位学生上台)
师:咱们两人这样分工:我摸,你猜我摸出来的是什么颜色的球。
(台下同学聚精会神,饶有兴趣地看。师动作夸张地做出不看盒子的样子,摸出一个球捏在手上)
生:。(白色)
(师展开手掌正好是。台下同学鼓起掌来,猜中了!第二次、第三次过程同上,猜中的学生鼓掌,没猜中的有点失望)
师:你们也想这样摸一摸、猜一猜吗?(想)
2、学生小组合作摸球。(体验不可能)
师:老师给每组同学都准备了一个小袋子,每个袋子里装的都是3个白球和3个黄球。摸球之前,请听好游戏规则:
1、小组其他成员猜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
2、每人每次只摸一个球,摸球时眼睛不能看,也别让猜的同学看见,每人连续摸两次。
3、把摸到的球给大家看,不能争不能抢,更不能让球掉地上,要有团结协作、互相谦让的精神。
4、组长负责把每个同学摸球的情况打钩记录下来。
5、把球放回袋子里,等组长记录好,换个同学再摸。最后想一想,每次你都猜对了吗?为什么?
(1)请组长拿出袋子和表格
(2)师指导摸球填表格
3、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摸了这么多次球,也猜了这么多次,我请小组长来告诉老师,你们小组摸球的情况如何?
(1)各小组汇报情况
(2)老师幻灯出示汇总表,根据组长汇报情况填表
师:同学们你们每次都猜对了吗?(生:没有)
师:怎么这么多同学没有全猜对呢?从这张表格中可以看出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袋子里有白球和黄球,可能摸到白球,也可能摸到黄球。)
师:淘气和笑笑也做了摸球游戏请看(点击课件)笑笑可能从盒子里摸到什么颜色的球?(可能是黄球也可能是白球)齐读一遍
(设计意图:小组内摸球猜球活动,意在使学生体验从袋中摸一个球可能摸到黄球,也可能摸到白球,再次感受这种不确定性现象。学生摸得积极,猜得高兴,较好地体会到了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4、体验不可能
智慧老人给小朋友们带来了小问题
可能从这个袋子中摸到黑球吗?(不可能)齐读
可能从这个袋子中摸到红球吗?(不可能)
可能从这个袋子中摸到除白球和黄球以外其它颜色的球吗?(不可能)
为什么?
师小结:同学们真聪明,因为袋子里只有黄球和白球,所以,我们不可能从中摸到除黄球和白球以外其它颜色的球。(板书:不可能)小结
5、再次摸球。(袋子里都是黄球)(体验一定)
师:老师最近学了一样新本领,无论谁从这个盒子里摸球,我都可能猜到是什么颜色。大家信吗?不信,我们试试。这个盒子里面装的也是6个球。这回我们换一个玩法,我请每个大组里最乖的小朋友来摸球,老师来猜。谁愿意和老师玩?(多次猜黄球)
(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的反映:是不是有不满。)
师:怎么了,你们想说什么?(里面都是黄球)
师:很多同学都说对了,老师的确知道里面装的都是黄球。所以,摸出一个一定是黄球。
如果盒子里装的是6个白球呢?(摸出一个,一定是白球)如果盒子里装的是6个红球呢?(一定是红球)
(板书:一定)
师小结:刚才通过抛硬币和摸球的游戏,我们知道了有的事件可能发生,有的事件不可能发生,有的事件一定发生。
(设计意图:本小节让学生在动脑思考中体验到事件的确定性,在师生的趣味互动中既学新知又交流感情,调节课堂气氛)
三、促成体悟,拓展延伸。
1、数学书第93页:连一连。
小朋友们喜欢这样的摸球游戏吗?我们的好朋友淘气、机灵狗和笑笑也来参加了。你们看!数学书第93页的连一连。读题,请同学们打开数学书本93页
(1)先读题目要求和内容,独立完成。
(2)汇报交流
师:现在来看看哪个小朋友最聪明不通过实验也能判断正确吗?淘气的盒子中摸出的是什么呢?
生:10个黄球,摸出来的一定是黄球。
师:那会摸到黑球吗?
生:不可能摸到黑球。师:机灵狗的盒子呢?
生:10个白球,摸到的不可能是黄球。
师:那会是什么球?
生:一定是白球。师:那么笑笑的盒子摸出来的球会是什么?
生:5个黄球,5个白球,摸出来的.可能是黄球。
师:也可能是什么球?
生:也可能是白球。
师:能完整的说一说吗?
生:5个黄球,5个白球,摸出来的可能是黄球,也可能是白球。
2.听要求起立。看看谁最机灵。
师:接下来,我们来课间休息,再玩个游戏,全体同学请注意,听清老师的要求好吗?我们玩的游戏是听要求起立,看看谁最机灵。准备好了没?有没有信心?(有)
(1)站起来的同学中老师任意摸到一个同学一定是女同学。
(2)站起来的同学中老师任意摸到一个同学不可能是男同学。
(3)站起来的同学中老师任意摸到一个同学可能是女同学,也可能是男同学。
师:同学们可真厉害,请给自己一些掌声鼓励吧!
(设计意图:本环节及时对新课知识进行补充和巩固,使学生形成表象。并设计活动应用反馈,既调节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知识理解,形成一种教学互动)
四、联系生活,内化提高
聪明屋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每天都会有很多事情在发生。现在,老师又要考考聪明的小朋友,你觉得什么事情一定会发生,什么事情可能发生,什么事情不可能发生呢?请看屏幕,这里的题目你会吗?谁来告诉老师。
学生说,老师注意评价。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有关可能性的问题,大家开心吗?小朋友们,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倡学习生活数学,要求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联,通过练习对事情发生的情况进行牢固地加深,学生对生活中的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的描述,能进一步掌握用数学语言进行准确的描述事件的可能性,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27
小学数学教案10-04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6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5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5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7-22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05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05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