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通用)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49页上的内容。
教学目的:
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记住各月及平年、闰年的天数,能初步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帮助学生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促进思维的发展。
教学重点:
时间单位年、月、日计时法。
教学难点:
计算一年内有多少日。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答:2小时=()分60秒=()分60分=()小时
二、新授。
1、课题:认识年、月、日。
提问引入:我们以前学过了一些时间单位,如小时、分、秒,谁知道还有哪些时间单位?
引入年、月、日,并板书课题。
问:谁知道一年有几个月?
2、认识年历。
师生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年历。
教学生学会看年历,并且指导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一边回答问题:一年有几个月?
每个月的天数都一样吗?各有几天?
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二月有多少天?
分别找出:儿童节、元旦、国庆节、教师节、劳动节、妇女节的月、日,说出今年这些节日是星期几。
用铅笔在今年的年历上圈出自己生日是几月几日,说出那天是星期几。
3、认识平年和闰年。
问:二月有多少天?一定是28天吗?(出示几张不同年份的年历)
使学生明确:二月有28天的那一年叫平年,有29天的那一年叫闰年。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83页有关平年、闰年的那段文字,了解确定闰年的方法:教师讲解:经过科学家的测定,地球绕太阳转一周的时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大约是355天6小时。用公历年份除以4,能整除的是闰年。如1984、1988、1992年都是闰年。
强调:通常每4年中有一个闰年。公历年份中是整百年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下列年份中,哪些是平年,哪些是闰年?
16051840190219441955
21001976198719942400
4、学会记大月与小月的方法。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复习巩固整百数、整十数的加减法。
2、三位数加减法及多位数加减法。
3、乘加、减乘、除加等。
4、复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在实际的计算过程中掌握巧算方法;通过趣味图形题复习三角形有关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三位数加减法及多位数加减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三角形的特点和三角形的计数。
教学策略:通过学生小组活动探讨,互相帮助,复习巩固加碱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图形的特点。
教学准备:小黑板、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20xx年我们中国终于实现了几千年来的飞天梦想,我们的神舟五号飞船载着我们中国首位航天英雄杨利伟登上了太空。不久我国又将发射七号,将实现第一太空漫步,同学们为我们的祖国感到骄傲吗?
今天小胖他们也来到了航天基地,准备登月。不过登月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必须克服许多困难。
二、小组合作,讨论复习
1、首先他们碰到的是一组什么样的题呢?观察一下?
不但要仔细计算,更要找一找他们的规律?
820-130= 830-130= 840-130= 850-130=
你先算的'是哪一题?他们的规律是什么?
180+320=
190+310=
200+300=
310+290=
先算哪一题简单?你根据怎样的规律?要注意什么?
2、他们通过了一组题后,碰到了第二道难关,这些题需要用巧算来解决,行吗?
440+96+204=先算什么?
750+165-165=你怎么想的?
548-296-104=你怎么算的?
808-799+91=先算什么简单?
通过巧算,能又快又准确地得到答案。自己试一试。
506+298+94=先算什么?
112+429+71= 933+295-933= 686+391-486=
3、终于小胖他们来到了火箭底部,看看他们碰到了什么?
你能画出它的另一半吗?同桌互相帮助一下。画好了看一看是什么图形?
轴对称图形就是沿着一条直线两边完全一样。
4、小胖他们接着来到了火箭的中部,坐登月前的准备,解答出最后两道题就可以登月了。
4×9+5×9 7×3-5×3
=()×9 =()×3
=()=()
是几个几加几个几?几个几减几个几?
5、终于小胖他们登上了月球,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月球上的环形山。开始探索月球上的奥秘。
49-6×7= 1×2×3= 7×8+5=
86-9×9= 2×3×4= 7×8+6=
73-8×9= 3×4×5= 6×9+6=
37-5×7= 4×5×6= 6×9+7=
29-3×8= 5×6×0= 5×7+5=
22-3×6= 5×7+6=
这些题应该用怎样的运算顺序来计算?
交流汇报答案。
第二座环形山上是些什么题?(竖式计算)
竖式计算会碰到些什么问题?(进位和退位)
什么时候进位?什么时候退位?怎样进位?怎样退位?
试一试,板演交流。
6、最后他们来到了最后一座环形山上,遇到了三角形的问题。
判断对不对,为什么?
锐角三角形有3个锐角。()
钝角三角形有3个钝角。()
直角三角形中没有锐角。()
小结:三角形中最少有()个锐角。
动动小脑筋:数一数一共有几个三角形?
三、总结:今天我们复习了上学期的知识,你又有哪些新的发现?
课后测试练习:
367+124+276 328+289+172 535-296-135 778-219-289
18×6 8×5+3×8 54-7×7 6×5×2
竖式练习:763+238= 1203-678=
课后反思: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做三角形进一步认识三角形。
2、能根据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将三角形进行分类。并能总结出:等腰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3、通过折叠,探索,初步体会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部分特征:等腰三角形有一条对称轴,它的两腰、两底角都相等;等边三角形有三条对称轴,它的三条边、三个角都相等。
【教学重点】
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部分特征:等腰三角形有一条对称轴,它的两腰、两底角都相等;等边三角形有三条对称轴,它的三条边、三个角都相等。
【教学难点】
等腰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教学准备:剪各种类型的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
师:在生活中你见过三角形吗?谁能说一说?
生:见过红领巾、三角架、钟面等。
师:每个小组桌上都有许多小棒,仔细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生:相同颜色的小棒长度相同,不同颜色的小棒长度不同。
师:你能用这些小棒搭一些形状不同的三角形吗?比一比,谁搭的又快又多?
(生动手操作,师巡视指导,注意小棒要首尾相连。)
二、观察分类
师:你能把搭的三角形分一分类吗?
生汇报:
按角分类:
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按边分类:三条边都不一样长的三角形、两条边一样长的三角形(三条边都一样长的三角形)
师:谁再来总结一下。
生:三角形可以分为两类:两条边相等的(其中包含三条边都相等的)和三条边都不相等的。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为三角形起名。
看书P48
出示板书: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
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
师:在生活中你见过这些三角形吗?
生:举例。
三、巩固练习
1、判断题(用手势表示)
生:手势表示图(1)是等边三角形,图(2)图(3)是等腰三角形。
师:什么是等腰三角形?什么是等边三角形?
师:请大家再来搭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个等边三角形,看谁搭的有快又好。
师: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分别有什么性质?你知道吗?我们下一课来进一步研究。
四、板书:
三角形的认识
三条线段首尾连接而成的平面图形就是三角形。
按边分:
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不等边三角形
按角分:
锐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五、作业
一、填空
1、由()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三角形。
2、锐角三角形有()个锐角
3、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
4、()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正三角形,也叫()
二、判断
1、直角三角形没有锐角()
2、正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3、等腰三角形有三条对称轴()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使学生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使学生经历毫米的含义以及1毫米长度单位观念的形成过程。在实际测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会用毫米作为测量物体长度,从而提高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结合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厘米= 10毫米;会简单的换算;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在二年级我们学习过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要精确地测量物体长度,需要什么工具?(用尺子量)
2、请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物体长度的?(学生汇报: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所量物体的一条边,看这边的另一端指向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读数时要平视。)
3、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并用手比一比有多长?(学生回答)
4、填上合适的单位(课件演示,指生回答)
5、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出示例1情境图,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
(2)4人小组合作,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的“估计”一栏中。
(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6、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7、提问: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该怎么办呢?
8、能不能用学过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来精确地表示书本的厚度?(这时我们就要用到比厘米更小的新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毫米的认识)
【设计意图:借助游戏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在活动中产生知识上的冲突,为新知的出现做好铺垫】
二、新授知识
1、建立1毫米的概念,认识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观察自己的直尺,你能发现什么呢?(同桌交流)
(1)很多个1厘米。(0—1、1—2都是1厘米)
(2)除了厘米刻度外,1厘米中间还有更小的格。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找一找尺子上面的小格。
(3)一个小格一个小格地数(一毫米一毫米地数),10个小格就是1厘米。1厘米中有10个1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25px=10mm)。
(4)考考你:3小格是多少毫米?7小格是多少毫米?比1厘米多2格,是多长?(1厘米2毫米)
(5)填一填:2厘米=()毫米5厘米=()毫米70毫米=()厘米
(6)你能测量出书本的厚度是多少毫米?(6个小格,是6毫米)
三、想一想
(1)想一想1毫米是多长?拿出一张光盘,看一看,摸一摸。这张光盘的.厚度就大约是1毫米。(小魔术: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光盘,再慢慢把它抽出,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宽度大约1毫米。让学生反复做一做,加深对1毫米的认识。)闭眼想象并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猜一猜,几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2)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长度接近1毫米。(电话卡的厚度、学生卡的厚度)【通过多次的直观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让概念从实际中来,便于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3)说一说,测量生活中的哪些物品会用到“毫米”作单位?(小的物体)
(4)生活中的毫米:①1角硬币、1元硬币的厚度大约是2毫米。②人的手指甲大约10天长1毫米,脚趾甲大约20天长1毫米。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用到毫米。
四、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或数。
一只蚂蚁长约3()。
一本字典厚70(),也就是()厘米。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3~5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结合生活实际,自主探究计算经过时间的算法,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进行有关计算。
2. 进一步感知和体验时间,逐步建立时间观念。
3. 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现实情境,探究计算方法
1. 整时段时间计算。
谈话:同学们,现在的电视节目内容是丰富多彩,精彩纷呈,谁愿意告诉大家,你喜欢收看什么电视节目?这个节目会播放多长时间?
出示电视节目预报表。
谈话:在这张节目预报中,你会选择收看哪个节目?(让学生自由说一说)根据你的观察,你知道哪个电视节目播放的时间比较长?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请继续观察,“六一剧场”是从什么时间开始播放,什么时间结束?如何计算“六一剧场”播放的时间?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经过的时间,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做好后在小组中交流想法,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了解学生的计算思路。教师组织学生集体交流,说一说算的方法,肯定学生不同的推算方法。学生的计算方法可能有两种,一种是用减法计算,16-14=2。(相机板书)另一种是推算,从14时到15时是1小时,从15时到16时又是一小时,所以从14时到16时是2小时。
2. 计算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经过的时间。
谈话:同学们,从节目预报表中,你知道“金色童年”这个节目是什么时间播出,到什么时间结束?“金色童年”播放了多长时间?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讨论交流,组织学生集体讨论。结合学生思路,教师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
出示课本例题中的线段图,引导学生观察,提问:图中是把1小时平均分成几份的?每份表示几分钟?开始的箭头和结束的'箭头分别指向什么时刻?涂色的部分表示什么?你会计算从8时10分到8时40分这段时间有多长吗?让学生说出计算方法。(学生一般会用减法计算,算式是40-30=10(分))
二、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
1. 做“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图,让学生观察,说一说从图中知道些什么。
提问:每天的借书时间分成几段?你能算出每天的借书时间有多长吗?
学生独立算一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解答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做法,说说思考过程。
2. 做“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题,指导学生看题,理解图意。让学生具体说一说题中有哪几个商店,它们的营业时间分别是怎样安排的。
提问:你们能估计出哪个商店的营业时间长吗?
算算看,每个商店每天各营业几小时?哪个商店的营业时间长?
3. 做“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并独立算一算。做好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做法和想法,集体讲评。
4. 做“想想做做”第4题。
提问: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小星的睡觉时间分布在几天里?你会计算吗?让学生独立做题。做好后,组织学生说一说算法,鼓励学生思考出不同的计算方法。
5. 做“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火车时刻表。提问:从这张列车时刻表上你了解到哪些信息?给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运行”和“停靠”是什么意思?
小组讨论后指名口答。独立做第(1)、(2)两题,做好后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集体反馈。
提问:从这张火车时刻表上,你还能知道什么?
先小组交流,再指名在班级里说说想法。
三、阅读资料,拓展知识
出示“你知道吗”的画面和文字,让学生读一读。谈话:阅读了这段文字,你了解到哪些知识?你还想知道什么?谁能给大家介绍更多的知识?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查阅资料,多渠道地收集信息,把了解到的知识讲给同学听。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第1课时 平移和旋转图形
教学内容:
教材第P80~8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2.通过联系生活经验,使学生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培养空间观念。
3.通过动手操作、模拟示范以及观察图片,加深学生对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以及动手实践的能力,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
认识平移和旋转。数出平面图形平移和的格数,以及画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纸飞机、溜溜球、各一个;师生都准备一个圆盘、一个指针,学生准备“动手做”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老师出示美丽的图形,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
二、学习新知
(一)认识平移
1.出示例1图
(1)依次出示3个运动的画面(火车、电梯、和国旗的运动)。
提问:你感觉这些运动有什么共同特点?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明确这些运动都是沿着直线的运动。
指出:像图中火车车厢电梯国旗这样的运动,都可以看成是平移。
(板书:平移)
举例:请小朋友说一说,你还见过哪些平移现象?
(二)认识旋转。
1、出示例2图
提问:你能看出图中表示的是哪些物体的运动吗?
引导:电风扇叶片、螺旋桨和钟面指针做的是怎样的运动呢?你能用手势表示这些运动吗?清小朋友来说一说,并且表示给大家看一看。
指名学生交流并表示运动方式。
提问:你知道这些运动有什么特点吗?这几个物体运动时,为什么它们的位置固定在那里而没有移动到另一处呢,这是什么原因?
学生交流,明确这些运动都是围绕一点转动。
指出:像图中电风扇叶片、螺旋桨、钟面指针这样的运动,都可以看成是旋转。(课题位置板书:旋转)旋转的特点是绕着一点转动。
(板书:旋转绕着一点转动)
追问:电风扇叶片绕着哪一点转动?螺旋桨和钟面指针呢?
举例:小朋友还在哪里见到过旋转现象?
2、学生“试一试”。
(1)做转盘出示“试一试”中的转盘,让学生用事先先准备的转盘面和指针,照样子做一个转盘。
提问:你是怎样做成这个转盘的?圆面中心为什么用一个掀钮固定?
(2)动手旋转
引导:请小朋友按老师的要求做一做:把指针从指向A点旋转到指向B点,再把指针旋转到指向C点或者指向D点。
提问:刚才指针是什么运动?是绕着哪一点转动的?请小朋友再把指针从指着A点开始,顺时针旋转一周回到A点。
还可以怎样旋转一周回到A点?请大家做一做。(学生逆时针旋转)
追问:怎样的运动是旋转?
(三)比较
引导:请大家用手势表示平移,再用手势表示旋转。
比较一下平移和旋转,它们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小结:我们刚才研究了物体的运动,认识了物体运动的两种方式,这就是平移和旋转。沿着直线移动的运动,是平移,绕着一点转动的运动是旋转。
三、练习巩固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独立观察,把通过平移能和绿色树叶重合的'图上颜色。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方格图,让学生说一说平面图上的方向,让学生说说两枚棋子各在原来位置的什么方向。
4、完成“动手做”
指出:不管向哪个方向旋转,只要是绕着一点的转动,就是旋转运动。
四、课堂总结
谈话: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能说说平移和旋转有什么不同吗?你还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平移和旋转
在日常生活中,像火车车厢、电梯、国旗等物体的运动方式,我们称之为平移。
在日常生活中,像电风扇扇叶的运动、飞机螺旋桨的运动、时钟钟摆的运动,这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是转动的,我们称这种运动方式为旋转。
教学反思: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而这种发现的最佳途径则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去获取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各种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和实践中去体验、思考、讨论,在教学活动中经历、感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课程标准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教师要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创设一切条件设计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素材,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中。通过与生活的联系,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
教学内容:
万以内进位加法第36——37页例1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
2.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
教具准备: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听算:
20+33=35+12=24+37=51+43=
16+25=36+60=43+20=30+25=
2.笔算
56+28=47+39=66+25=
全班齐练,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师:笔算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呢?
板书: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
教师强调: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二、学习新课
1.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2.教学例1
(1)出示课件,图中画了哪些动物?
师:狐狸、麋鹿属于哺乳动物,丹顶鹤属于鸟类,蜥蜴属于爬行动物。
(2)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板书:中国特有动物中鸟类和爬行动物一共有几种?
(3)列竖式计算。
想一想:竖式应该怎么写?
学生自由书写竖式,再讨论哪一种合理。这道题的竖式怎么写?(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
从哪一位加起呢?(从个位加起。)
那么竖式中个位相加的得数怎样写呢?
独立完成计算。(两个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书上完成。)
讲评: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的第一行独立完成计算,指明学生板演,集体讲评,要注意什么。
(2)补充:地球仪85元,书包48元,买一个地球仪和一个书包一共要多少钱?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3)吃苹果。
13732436
+561+475+360
------------------------
板书设计:
万以内进位加法
271+122=
271
+122
--------
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加)
教学内容:第37页例2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
在掌握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3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教学重点、难点: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件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列竖式计算。
59+7785+6859+89
2.笔算。
758+207=302+439=286+423=
问:笔算时要注意什么?
二、学习新课
教学例2。
昨天我们了解了中国特有的鸟类和爬行类的种类,今天我们来了解中国已知动物的种类。(出示统计表)
你能算出爬行类和哺乳类一共有多少种吗?
1.学生列式计算。
2.学生汇报。
笔算:271+31=
271从哪位算起?
+31十位上得几?
————为什么要向百位进1?
3.小结:列竖式计算时。计算时从个位加起,个位1+1=2,个位上写2,十位7+3=10,满10向前一位进1,在百位右下方靠近横线处写一个小“1”,十位上写0,百位上2加上进上来的1等于3,百位写3.
想一想:271+903=,怎样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
三、巩固新知
1.做一做的第二行学生笔算,集体订正。
2.练习八的第一题。
3.补充:看谁算得快。
259+670789+250533+364187+453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在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
271从哪位算起?
+31十位上得几?
————为什么要向百位进1?
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和简单的验算
教学内容:第38页例3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估算的方法。在掌握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3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教学重点、难点: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教具准备: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列竖式计算。
208+344475+68297+612
2.口算。
600+800900+1001000+100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3。课件出示:某湿地有野生植物445种,野生动物298种。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
师:针对已知种类提出数学问题,并列竖式计算。
(1)学生提出问题。
(2)指导列式。
(3)列竖式计算。
根据学生回答:
方法一:445
+298
————
个位5+8=13,向十位进1,个位写3.十位4+9=13,加进来的1,得14,向百位进1,十位写4.百位4+2=6,加进上来的1,得7,百位上写7。
方法二:口算
观察加数中298接近300,可以看作300-2来口算。
445+298=445+300-2
=745-2
=743
师:那算得对不对呢?你会验算吗?(验算可以帮助我们检验加法的计算结果,通常检验加法的方法是:交换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
师:那445+298该怎样验算?
板书:
298
+445
————
2.做一做。38页
学生独立完成。
讲评。
3.小结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笔算方法和验算方法。
三、巩固新知
1.学生笔算练习八的第4题后,集体订正。
2.补充:看谁算得快。
259+673789+254536+364187+493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在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
445+298=743
445
+21918
------------
743
验算:298
+445
------------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第6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笔算乘法
第7课时 乘法的估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70页例7。
【教学目标】
1、体验估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估算的基本方法,能说出估算的简单思路。
2、培养估算意识和习惯,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 点:体验估算过程,掌握估算方法。
难 点:理解估算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估算
老师:秋天来了,同学们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
(秋游)现在我们一起来到秋游的现场。
出示例7情境图。
1、阅读与理解:仔细看图读题,你从题中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知道门票价格和参观人数,要求250元买门票够不够。)
2、分析与解答:
(1)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呢?为什么这样列式?(一人8元,共有29人,就是求29个8元是多少,所以根据乘法意义列式为29×8。板书:29×8)
(2)选择算法:要解决这个问题呢?是用笔算出精确的结果呢;还是运用估算,只算出大约是多少就可以?(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得出:在解决够不够的问题时,我们只需要估算出大约数就能比较出结果,估算在这时能更简便地比出结果。
(3)引出课题:乘法的估算。
(4)研究估算方法:怎么知道29×8大约得多少?(同桌交流,全班反馈)
把29估成接近的整十数30,30×8=240,29×8<240,所以250元够了。
3、回顾与反思:我们刚估算后得出的结果是否正确,需要我们验证,谁来说说:29人买门票,250元为什么够了?(有30人买门票只需240元,所以29人买门票250元肯定够了。)
验证正确后,我们要做什么?(写答)。一起答……
4、加强巩固:想一想,如果92人参观,带700元买门票够吗?800元够吗?(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估算方法,说明700元不够,800元够的道理)
92×8≈720(元)
┇
接近90
(把92少估成90都需要720元,那92人700元更不够)
92×8≈800(元)
┇
多估成100
(把92多估成100都够了,那么92人800元就更够了)
5、整理估算思路与方法:通过刚才对乘法估算的'研究,你认为我们在什么地方需要重点注意?
≈和=有什么不同之处?(≈表示估算的数,=表示准确的数)
二、深化巩固,应用拓展
1、教材第70页做一做。
尝试完成,全班交流估算方法。
32×6≈180(千克)
┇
少估成30
把一个箱子装32千克,估成装30千克估少了都够了,现在能装32千克就更够了。
2、练习十五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逐题反馈估算方法及结果。
3、练习十五第2题。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全班交流,说出估算思路。
4、练习十五第3、4题(独立完成,同桌交流,全班反馈)。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对乘法估算的研究,你有什么所得需要和同学们分享的?
【教学反思】
本节课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认识估算的意义,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估算的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体验估算的价值,在培养学生估算能力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要根据具体情况,把握好估算的两个原则:“接近实际数”及“便于口算”的原则,同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交流,联系已有基础认识一个图形或物体的几分之一,能联系实际说明几分之几的含义,知道一个分数里有几个几分之一,能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出几分之几,能比较简单的分数大小。
2、让学生经历实际操作和交流,并从中抽象出几分之几的过程,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概括等四位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几分之几及其大小。
难点:理解几分之几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出示1/4怎样读?分母、分子各是几?
揭示课题:认识几分之几
二、认识四分之几
1、认识1/4
请大家用一张正方形纸先折成同样大的4份,再把一份或几份涂上颜色,你想涂几份就涂几份。
交流:教师选择其中涂1份的展示,可以有不同折法。
学生分别说出涂色部分是正方形纸的几分之几
2、认识3/4
教师选择其中涂3份的展示,可以有不同折法。
思考:把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涂色部分有几个1/4你认为表示正方形的几分之几?有3个1/4,是3/4
3、出示“试一试”让同桌学生按两行分别互相说一说涂色部分各表示多少个几分之一,再独立填写分数。
4、完成“想想做做”第1-3题。
三、比较分数大小
1.学会比较大小。出示例4。
让学生用准备的两张同样大的纸折一折,一张涂出它的3/8,另一张涂出它的5/8,再比一比两个分数的大小,然后把你怎样比的理由说给同桌听一听。
交流:3/8和5/8的大小怎样,你是怎样比的?
追问:分母都是8,你能很快看出哪个分数大,哪个分数小吗?指出:从图上看,把同样大的'图形平均分成8份,3份就比5份小,也就是3个1/8要比5个1/8小,所以3/8小于5/8。分母都相同,分子小分数就小,分子大,分数就大。
四、实践应用
1、做“想想做做”第4题。让学生先涂色,再比较大小。观察着三组数,你觉得怎样比就能很快知道谁大谁小?
2、做“想想做做”第5题。让学生阅读第5题,想想知道了什么,要解决哪些问题。交流:各吃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怎样想的?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同分母分数大小比较
<
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分子越大,这个分数就越大。
教学反思:
认识几分之几是分数的初步认识中的又一个知识点,是继学生学习了几分之一和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后的一节课,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而几分之几是对几分之一的又一次扩展,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认识几分之几不仅是学生比较同分母分数大小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简单的分数计算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把分数的大小比较和认识分数结合起来,以便加深对分数的理解。教材结合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分别安排了分数的大小比较,只出现通过操作或直接观察图形来比较分数的大小,不总结分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其意图就在于通过直观比较,加深对分数含义的理解。教学实践证明,这样做学生是能接受的,对加深分数的认识是有效的。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第12课时 商中间、末尾有 0 的除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66、67页。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探究“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商 1 就商 0”这种除法笔算方法的过程,并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或末尾有 0 的除法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例 10 情境图,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怎样列算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 3 2 ÷4 =
二、互动新授
1、谈话:4 3 2 ÷4 商是几位数,大约等于多少?请同学们先试着估计一下。
指名回答,4 0 0 多除以 4 商大约 1 0 0 多。
学生独立计算。
指名板演,问:十位上的3除以4不够商1怎能办?商十位上的0能不能丢掉, 为什么?
谈话:根据我们开始计算时估计,看看我们笔算的结果是否正确?想想我们在计算前估算有什么好处?
学生讨论。
小结:做笔算除法时,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 1,就在那一位的上面写 0,为了防止漏写 0,在笔算之前或笔算之后再估算一下商的位数或大致结果。
2、出示试一试
先说说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问:想想第一题个位上的 1 不够除以 3,第 2 题个位的 2 不够除以 5,我们应该商机?这个 0 能舍弃吗?在计算中,你估算了吗?
3、提问:试一试的两道题和例题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小结:我们在计算除法是,除到某一位不够除时,要商 0 。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 1 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提问:计算过程中,遇到被除数上某一位不够除时怎么办?
小结:遇到某一位不够除时,要商 0 占位。
2、完成想想做做第 2 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要求用乘法验算。
集体订正,交流错误原因。
3、完成想想做做第 3 题
小结:每 6 个装一盒,是看 6 4 8 里有几个 6,每 8 个装一盒,是看 6 4 8 里有几个 8,都是用除法计算。
列式计算,集体交流订正。
4、完成想想做做第 4 题
学生读题。引导“这些蜻蜓”指的是3 只蜻蜓, “这些蜻蜓平均每小时捕捉多少只蚊子”
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学生汇报,教师评价。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
432÷4=108(个)
答:一共需要108个花环。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在求出商的百位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十位不够商1时,要商0占位,余下的数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继续除
教学反思: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习内容来自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可使学习更有效。本节课采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下发现问题,并敢于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心理特点,充分激发学习动机,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充分地表现自我,进而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第2课时 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
教学内容:
教材第4页例3、第5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能运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在情景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动手操作、讨论交流,提高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学会利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并能在实际中运用。
教学难点:
理解和运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师:“今天大家的上课的精神都特别棒,所以下面的一些抢答题,相信你的举手动作是最快的。做好准备。”
1.口答。
3个5是( ) 2个4是( )
8里面有( )个2 20里面有( )个5
2.看图说说有几个几
(1)☆☆☆ ☆☆☆ 2个3
(2)○○ ○○ ○○ 3个2
(3)□□□□□□ 1个5或者5个1
二、探究新知
师:“前面的知识大家掌握的非常好,老师现在还想考考大家。”
1.出示情境图(例3)
师: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蓝花:2朵
黄花:6朵
红花:8朵
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来比一比这三种花的朵数。谁能把比较的结果说一说?
2.初步感知“倍”的含义
(1)圈一圈,再比较:
师:除了用多和少来比较两种花的数量,我们还可以像学习除法那样将它们分成一份一份地比较。如果我们将蓝花看成一份,那么黄花可以怎么分?请大家自己在练习本上圈一圈,看看你圈了以后有什么发现。“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并给予适当的提示。指名一位同学到黑板前操作。并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想法。
(3)学生汇报:
师:“你圈出了几个几?为什么把2个圈一份呢?(黄花的只数是2)你知道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了吗?”
(指名回答。预测提示:因为蓝花的朵数是2,所以把2看成一份,6就可以分成3份。也就是3个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讲解:因为6里面3个2,所以6是2的3倍。所以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求:6是2的几倍
想:6里面有几个2 (3个2)
所以:6是2的3倍。
3.体会加深”倍“的意义
(1)比较红花和蓝花的朵数。
(2)先让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圈一圈,再在小组内说一说。
(3)学生汇报:
师:“你把每几朵圈成一份?(2朵)为什么?(蓝花的朵数是2朵)。那么把红花圈成了几个2(4个2)
因为8里面有4个2,所以8是2的4倍。所以红花是蓝花的4倍。
随机板书:
求:8是8的几倍
想:8里面有几个2 (4个2)
所以:8是2的4倍。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研究的问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板书课题)
师“我们现在知道了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4倍,那么这个4如何用算式来表示出来呢?”
指名回答,8÷2=4
(3)小结: “说的非常好,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我们一般用除法来计算。”那么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2倍,这个2如何用算式表示出来呢?
三、尝试练习,加深理解。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2.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3.想想做做第3题。
注意让学生说一说算式是如何列出来的。
四、知识应用,巩固提高。
1.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尝试直接列算式解答,然后说一说是如何列出算式的。
2.寻找生活中的倍数问题
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数学问题,老师知道咱们班有几个同学今年8岁,老师今年32岁了,你知道老师的岁数是他们的几倍吗?
像这样的问题,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同学们回去可以想一想,然后把想到的问题告诉爸爸、妈妈或者是老师听,好不好?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板书设计:
有关简单的倍数问题的除法计算
蓝花有2朵,红花有(4)个2朵,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4)倍。
8÷2=4
答: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4倍。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教学反思: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掌握倍的知识,而且能从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由于“倍”的概念比较抽象,不作为一个数学概念给出,而作为生活的概念来处理,可以让学生进行大量的摆、圈活动,不要急于用除法计算。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第3单元 测 量
第3课时 千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经认识了米、分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公里)等于1000米。
2、掌握千米和米的换算方法。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合理推理的能力以及实际测量和估测能力。
4、渗透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 点: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以及距离的估测。
难 点: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以及距离的估测。
【教学准备】课前领学生到操场里走100米的路1次,并计下所需的时间及步数。
【教学步骤】
一、导入,初步感知:
1、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1米、1厘米。
2、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1)测量铅笔的长度。
(2)测量硬币的厚度。
(3)测量课桌的高度。
(4)测量教室的长。
(5)测量武汉到广州的路程。
师:如果要测量武汉到广州的`路程,我们可以选用哪个长度单位来测量呢?
3、揭示课题:用米测量太麻烦了。武汉到广州的距离比较远,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边说边板书)
二、学习新知
(一)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教学例4)如:
(1)出示四张画片,学生观察讨论,说标记的意思。
图1:火车已经行驶了180千米。
图2:公路上汽车限速每小时60千米。
图3;离南京还有98 千米。
图4:地图上的1厘米、2厘米、3厘米分别表示实际长度16千米、32千米、48千米。
(2)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
(3)小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板书:千米的认识)
(二)新课展开:
1、联系生活,初步建立“千米”观念:
1千米有多长呢?昨天老师带领大家走了100米的路程,想一想,1000米要走多少个100米?(10个)对,就是像我们昨天那样走10次,5个来回。
10个100米是1000米,1000米就是1千米。我们可以写成
1千米=1000米 全班齐读一次 。(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
追问:2千米=( )米 (让学生说想法,如:2千米里有2个1千米,就是20xx米)
4千米=( )米 3000米=( )千米
9千米=( )米 6000米=( )千米
2、再次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1千米到底有多长?
(1)出示学校操场:这是我们小学的操场,一圈是400米,沿着它跑几圈是1千米?
(2)星期天,老师进行了一次实地测量,从我们熟悉的学校出发一直往东走,到工商银行大约是1千米。
从学校出发一直往西走到天桥底大约是1千米。
现在你脑子里有1千米长度的概念了吗?闭上眼睛,想象1千米的长度。
(3)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三、实际运用
1千米在你们头脑中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老师带大家到智慧宫去闯一闯,愿意吗?
1、第一关(练习六第4题)
(1)让学生独立尝试,通过画一画,算一算,加深对千米的认识。(把算式写在本子上)
(2)交流反馈,鼓励学生在图中找出不同的路线表示出1千米。
2、第二关(练习六第8题)
一圈400米,5圈几千米?如何列式计算,先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3、第三关(练习六第14题)
(1)学生先读题,然后理清思路,他们选择什么方式去比较合适,关键是看出发地点与目的地点的距离,根据距离的长短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
(2)再了解一下,这些交通工具的速度分别是多少,根据距离,估测一下大概需要多长时间长能到达他们想去的地方。
4、第四关:改一改:
(课件出示) 小明的日记
20xx年9月17日 星期四
今天早晨7点钟,我从2厘米的床上起来。用了3小时很快刷了牙、洗了脸,然后喝了一杯牛奶和吃了一根长约20分米的油条。然后和爸爸妈妈走了200千米来到公共汽车站,一看手表,哇!才走了3分钟。路上碰到体重50克的小胖子丁丁,丁丁问:“小明,上哪儿去?”我说:“去七一广场放风筝。” 丁丁说:“七一广场离这里很近,才1米呀!
四、课堂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里的一个新成员:千米。你们有什么收获吗?(了解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简单换算,并了解了它的实际用途。)
五、课后延伸
1、让学生实地走一走1千米的路。
2、让学生试着写一篇数学日记:《我心目中的千米》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在游戏比赛中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知道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叫轴对称图形。
2、通过判断,辨析和验证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和理解,并认识对称轴,根据特征会找和画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让学生初步感知几何图形的美,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并理解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教学难点:根据特征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准备:媒体、图形等。
教学过程:
一、比赛引入,初步感知。
1.女同学和男同学比眼力,老师分别给你们看一个图形的一部分,猜一猜是什么?出示:相关图形的一半,
女:蝴蝶、飞机、
男:木梳、电筒、
宣布比赛结果,激化矛盾
男生觉得比赛内容不公平,女生猜的图形另一半与看到的一半一样,他们猜的图形两边不一样。
女生猜的.图形两边真的一样吗?(媒体演示)你发现了什么?
认识完全重合(板书)
5.再次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A.出示:半张电话图形,男生猜一猜是什么图形?
B.能用最简单的方法验证电话图形两边完全重合吗?
C.演示:“对折”、“完全重合”
D.学生动手验证树的图形两边是否完全重合,同桌互说验证结果。
学生得出结论: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板书)
6.认识对称轴
二、自主探究,体验新知
1.判断下列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双喜图在判断中进一步明确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中间的直线是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同一方向的一双鞋对折后,图形两边没有完全重合,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C、两条相对的鱼
D、叶子图
2、用手式比划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字母:E T 汉字:中田)
3.判断图中红线是对称轴吗?(小组讨论)
只有沿红线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红线才是图形的对称轴。
4.小结:我们怎样来判断图形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三、动手操作,内化新知
1.以小组为单位挑出轴对称图形
A、每组都有一张信封,信封内有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圆各种图形,学生动手验证出轴对称图形。
B、学生动手找出各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C.小组汇报
2.小结:有的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有的轴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有的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
四、课堂总结,拓展提升
生活中有许多轴对称现象,你能举例吗?
媒体出示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欣赏对称的美。
3,学生制作轴对称图形
总结:你是怎么剪的?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83页例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理解周长的含义.
2、使学生建立周长的观念,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以及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周长含义的形成过程,体验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以及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周长的意义,学会探索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周长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法:探究法、活动法、体验法、讨论法、讲授法
学法:独立探究,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常见图形卡片、绳子、三角尺、直尺
每个小组操作材料:树叶图片各一张,线绳一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月牙形等常见图形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周长
感知"周长"的意义
(1)学生各自出示提前准备好的图形,如圆形,长方形,正方形,五角星,平行四边形,花朵形等,并向同桌展示。
(2)摸一摸。
慢慢的沿着图形的周围摸一圈。(引导学生得出"边线"、"一周"的概念;板书:边线、一周)
(3)感知树叶的周长。树叶的边线在哪里?教师拿出树叶并请两位同学上台指一指。
(4)揭示课题。
从起点开始,沿着树叶的边线跑完树叶的一周又回到起点,树叶这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周长的相关知识。(板书:周长)
二、探究新知
(一)体验物体的周长
摸一摸、说一说
(1)树叶的周长,同学们都知道了,那么桌面的周长在哪里?请同学们确定好起点摸一摸桌面的周长。
(2)你还能从我们的身边找到其它物体表面的周长吗?请你先找一找、摸一摸,再和同桌说一说。
(3)小组合作汇报交流:什么叫周长?
这些图形的.大小,形状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有自己的周长,那么"周长"究竟是指这些图形的什么?注意区分封闭图形和不封闭图形。(通过找ppt课件上图形的不同之处得出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
(引出周长的定义: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二)找并描图形的周长
1、指一指
找学生上台指出ppt课件上图形的周长。
2、找一找
下面哪些图形能找出它们的周长,哪些不能,为什么?(ppt课件出示各种不同形状的图形)
3、描一描
利用学生课前准备好的图形图片,请学生描出它们的周长。
(三)动手操作,量一量周长
我们刚才学习并感知了很多关于周长的知识,实际上周长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而且周长应用非常广泛。比如,我们去做裤子时,裁缝都要量一量你的腰一周有多长,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腰围。那我们到底该如何来计算周长呢?
1、规则图形的周长
如: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学生合作交流后得出,可以通过用直尺、三角尺测量出每一条边的长度,再相加就可以求出规则图形的周长。(教师可在台上进行示范)
2、不规则图形的周长(化曲为直)
如:圆形,树叶的周长。
教师出示一片树叶,你们有办法知道这片树叶的周长吗?有什么办法呢?四人一组合作探究,后找学生汇报测量方法。(利用线绳,从一个起点开始,固定好并拉紧线绳,沿着树叶边缘围一圈,然后量出线绳的长度即树叶的周长)
总结出测量方法后,请学生小组内合作动手操作测量树叶或圆形的周长。
三、巩固练习
1、你能计算出下面各图形的周长么?(ppt课件呈现图形及图形各边的长度)
2、教材第83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3、教材练习十八练习题。
四、课后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我们计算周长的方法有哪些?可以利用哪些工具来测量周长?
五、课后作业:长江作业本相对应的练习。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
教材第79~80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2.通过找一找、说一说、画一画、剪一剪等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
难点:能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1.课件播放美丽的校园录像,学生欣赏。
教师:这是哪儿?在这幅图中你能发现哪些图形?(课件出示定格的校园图片)
学生从中找一找图形,一边看一边汇报。
(学生很容易说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至于平行四边形、菱形、梯形、半圆形等,虽然教材中还没有正式出现,但学生并不一定就一无所知,如果学生能说出,教师要适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如果学生没说出,教师可以补充)
学生回答时,教师可以演示课件:把学生发现的图形用不同的颜色涂出,当学生全部回答完后,课件只留下图形,其他内容全部隐去。
2.教师:大家真能干!在我们的校园中,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图形。看来啊,图形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其中的一个图形——四边形,你们愿意和它成为好朋友吗?(板书课题:四边形)
二、初步感知,发现特征
1.想一想。
教师:同学们,我们来到了数学王国!在这里我们就要和新朋友四边形认识了。
你想象中的四边形应该是什么样的?
指名回答,让学生能够充分发表意见。
2.找一找。
教师:四边形到底是什么样的图形呢?看,数学王国里有这么多的图形,请你挑出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并涂上颜色。
(出示例1图,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
(有的学生可能会把长方体也涂色,可能有两种情形:一是把长方体的三个面涂上颜色,因为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二是涂的就是整个长方体,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混淆。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说一说想法,如果是第一种,不盲目否定,要指出这个图形虽然每个面都是四边形,但整个图形不是四边形。如果是第二种,教师要给予指正,让学生认识到四边形是平面图形,长方体是立体图形。)
3.讨论四边形的特征。
教师:请大家观察一下,在“四边形的家”里面的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小组活动后全班交流。
(如果学生能说出“四边形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教师要给予表扬;如果学生说出“有四条边,有四个角”,教师可出示““这样的图形,让学生判断它是不是四边形,使学生理解四边形的边是直的边)
概括出四边形的特征后,引导学生说一说例题1中涂色的几个图形为什么是四边形,另外几个为什么不是四边形。
教师板书四边形的特征: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同桌相互说一说四边形的特征,再分别指一指例题1中四边形的边和角。
4.寻找生活中的四边形。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形状是四边形的'。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及时鼓励。
5.画四边形。
教材第79页做一做第2题。
(1)在点子图上画自己喜欢的四边形。
(2)展示学生作业,评价是四边形吗?为什么?
三、教学例2
1.教师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纸条让学生观察,说说长方形和正方形分别有什么特点。
教师指出:长方形较长的一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长,较短的一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宽;正方形的4条边都叫边长。
板书:长、宽、边长。
2.深化练习:
(1)教材第80页做一做第1题(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2)做一做第2题(用长方形纸剪出一个正方形,展示剪法)。
四、巩固练习
1.练习十七第1题。(判断,说理由)
2.练习十七第2题。(独立填写,集体反馈)
3.练习十七第4题。(填一填,为什么这样填?)
4.练习十七第5题。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教学中,我努力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经验的积累,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之前尽早感受,这种做法在课堂教学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多种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四边形的特征,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交流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本课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分张扬了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学生的智慧在活动中得到升华。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01-10
三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01-26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22
三年级数学教案上册02-21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5-15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7-23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12-02
【荐】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03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推荐】12-16
【推荐】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