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教案通用[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美术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美术教案1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色彩及色调给人的感受。
让学生尝试运用色彩来表现不同的情感,抒发内心的感受。
让学生学会多角度的欣赏美术作品,能够分析美术作品中色彩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突破学科本位,建立美术、音乐、文学问的彼此联系,实行跨学科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重点:
发展学生有个性的表现能力,并把所学色彩知识大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
教法选择:
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启发和诱导,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重视对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的培养;并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
教具准备:
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仪、不同风格的音乐片段、描绘不同季节的文学作品片段凡·高的代表作、课本等。
课时安排:
本单元共分两课时,每课时45分钟。第一课时:启发、引导与体验相结合,通过跨学科的探究性学习、欣赏,侧重对色彩的心理效应的介绍。使学生认识色彩、了解色彩与表现自我的关系。第二课时:活动课,运用不同的色彩、富有个性的笔触来表现春、夏、秋、冬四季的感受。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分析、评价、反思、体会
一、组织教学
投影仪分别打出冷暖色调布置的房间图片,同时播放冬天刮风、下雨的声音。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1)在一个非常寒冷的天气里,外面刮着风,下着雨。你出外归来,先后走进这两间房,分别给你什么样的感受?(2分钟)
让学生回答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师生互动。
提问:(2)两间房间为什么给人的感觉会不同?(2分钟)学生回答,老师暂不总结。老师:这个问题,正是我们这节课要重点学习的课题。让我们共同来探讨。制造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二、导入新课
展示课题:《—色彩的心理效应》
1、展示两组色彩卡片,与学生共同分析。
a红、橙、黄
b蓝、绿、紫
提问:这些颜色分别会让我们联想起什么?给我们什么样的感受?
(2分钟)
2、展示课本11页风景图片。
提问:同一风景,画面色调不同,给人感觉相同吗?0分钟)师生共同小结:“不同的色彩给人的感觉不同。”色彩的这一特性常被运用到艺术作品中,用它来营造气氛和传达情感。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回答、分析使学生了解色彩富有表情,具有强烈的感情性。六个基本色相(红、橙、黄、绿、蓝、紫)的心理效应是色彩感情性表现的重要基础。
举例:欣赏课本12页农民画《猴子吹号》。
提问:这幅画在色彩运用上有什么特点?(3分钟)
小结:在我国传统观念中,红色往往与吉祥、好运(红运)、喜庆相连。红色便成为一种节日、庆祝活动中的常用色。这幅画以红、黄色为主配以红、黄色的对比色蓝、绿色,画面色彩饱和强烈,营造出了一种“普天同庆”的喜庆气氛。(3分钟)
通过欣赏富有民族特色的农民画《猴子吹号》,让学生了解我国是个文明古国,民间艺术的根基深厚,源远流长。并了解我国民间绘画的用色特点。
3、运用电脑,改变《猴子吹号》这幅画的色调以蓝、绿色为主。(图略)
提问:色调改变了,画面的气氛有没有变化?(2分钟)
利用电脑的优势,加强直观感受。通过比较,让学生感受色彩在绘画中表现情感的重要性。
4、展示课本11页色彩搭配的图片。
提问:同一种颜色在不同色彩的衬托下,给人感觉相同吗?(5分钟)
通过回答,提出色彩搭配知识。如:服装的色彩搭配、家居的色彩搭配等。让色彩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深切认识到掌握色彩知识的重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5、展示课本11页不同形状、笔触的色块图片。
提问:同一种颜色,呈现出不同的形状、笔触时给人感觉相同吗?(2分钟)
通过回答,让学生了解色彩能够表达情感,而且当它依附的线条、形状不同时,能够加强或减弱色彩给人的感受。
6、欣赏
(1)欣赏凡·高的《》
提问:凡·高的画,用笔、用色都很有特点。他为什么要这样用呢?
讲解:色彩作为绘画表现的手段对人的视觉情感会产生刺激作用。这是由于人在大自然的生活体验中形成的色彩心理反应。《》用响亮的黄色和奔放有力的笔触,把绚丽的色泽、饱满的轮廓描绘得淋漓尽致。从画中,我们会强烈感受到画家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2)欣赏康定斯基的《即兴二十六号》
提问:你看得懂这幅画吗?
讲解:康定斯基的画彻底抛弃了描写性的和让人产生联想的绘画语言,而借用类似音乐的形式,来表达自己某时某刻对周围世界的感受。用线条、色彩以及不规则的几何图形巧妙地安排符合自己心境的画面,开创了没有具体物象的抽象画。(6分钟)
总结:通过比较、欣赏,我们知道了色彩和笔触是绘画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1分钟)简介荷兰画家凡·高的生平及后印象派的特点。简介俄国画家康定斯基的绘画风格。
通过欣赏他们的画,使学生了解西方美术史中的重要画派及其代表人物以及不同流派的风格和特点。学会多角度的对美术作品进行赏析,从中了解和感受经典作品的内涵,从而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
7、课堂活动
(1)播放两首不同风格乐曲的片段。
第一首:《丰收锣鼓》
第二首:《二泉映月》
引导学生体会这两首乐曲的主题、意境和节奏。(8分钟)
提问:如用色彩、笔触在纸上来表现这两首乐曲的意境、情绪、节奏,你会如何表现?(2分钟)
(2)布置下节课的活动内容:春、夏、秋、冬四季的色彩表现,让学生准备。
最后,在优美的音乐声中下课。(2分钟)
美术与音乐、美术与文学的整合。《新课标》指出:“自然和社会有着一些共通的规律和
法则,通过跨学科的联想教学,可以加深对它们的理解,并有助于形成对普遍规律的认识和实践能力。”视觉艺术、听觉艺术在课堂中的巧妙融合,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引导学生多方面去体验并表达。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活动课(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分析、评价、反思、体会
1、复习上节课所讲的部分内容。(3分钟)
2、播放描述春、夏、秋、冬四季的文学作品片段。投影仪分别打出四季景色图片。引导学生表述对四季变化的.情绪感受。
(7分钟)
3、用色彩和笔触表现自己对四季的感受。提示:无需具体形象,用单纯的色彩组合,大胆尝试色彩的混合使用。
4、学生练习,老师巡回辅导,多媒体电脑连续播放四季的景色,给学生提供参考。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30分钟)
在多媒体的作用下,学生的视、听、想等立体感官同时产生作用,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示学生在练习过程中,
(1)既抓住四季色彩的共性,同时也要有个性的发挥。如秋天,有的关注的是晴朗的天空、金色的大地、丰收的果实,画面呈现明朗欢快的色调。有的则关注秋风、秋雨、落叶,画面呈现出寂寥、悲凉的色调。
(2)注意画面笔触的变化,笔触与色彩的结合。
5、学生自评作业并进行课堂总结。
作业完成,通过实物投影仪,请两三位同学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自我分析:说明四季给自己怎样的感受,为什么采用这些颜色、笔触来表现。并将自我评价形成的肯定意见,在下列评价项目中以“√”的形式呈现。(5分钟)
让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自我评价。评价目的:鼓励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因此评价是要关注学生的个性、感受,鼓励学生,使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机会和希望。加深学生对色彩的心理效应的认识。并通过色彩、笔触去体会中外优秀美术作品丰富的精神内涵。色调
色彩搭配
画面结构
笔触
个性
√√√√√
课后总结及改进计划:
通过两课时的学习、欣赏、练习,中国学习联盟都能体会到不同的色彩笔、触能表达不同的情感。但不足之处是在学习、练习过程中发现:
(1)学生脑海中形成的概念化的东西太多,如:春就是一片绿,夏就是一片红,秋就是一片黄等。缺乏创造性。
(2)练习过程中发现
学生驾驭色彩的能力不强,因此不能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想。画面色彩、笔触都比较单调,缺少变化。针对以上情况,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将进一步鼓励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多欣赏一些中外绘画名作,从中汲取营养,拓宽视野,增长见识。
初中美术教案2
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本着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为:知识目标:了解标志的分类和功能以及设计的创作特点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创造思维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设计制作课。主要是对构成设计单元内容作一个全面的总结,使学生在巩固旧知识的分类、标志设计的基本知识作全面的了解。标志是一门实用崐性很强的设计艺术,它要求以简洁明了的图形、强烈的视觉刺激效果,给每位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本课以大量的标志为主线、辅以生动的讲解,使学生从标志应用与审美双重功能中,感受美术的社会价值,从而进一步提高进行审美创造的愿望。
教学设计:
因为标志的强烈实用性,确定本课的重点是标志的应用分类、形象分类和构成手段分类。它对学生初步观察分析标志有重要意义,由于学生绘画水平不同和观察生活的感受不同,所以把难点定为创意设计。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学生,我主要采取“启发──引导法”,以实例为线索,充分动用教具,不断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实例的引导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到动脑的积极思维中,真正做到面向全体。运用投影、挂图现场演示,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并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样多法并用,即培养了他们分析作品的能力,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美术课是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画,而不是其它的。
标志是实用性很强的设计艺术,需要全面的知识技能和创造思维,要想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设计出标志是一件很难的事,因此本课利用大量实例和制作过程的演示,使学生沿着形象简洁、手法概括,表达以象征为主的思路前提下,启发学生发展创造思维。在课堂中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穿插打出学生都熟悉的标志,增加了直观性。
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都全方位的渗透到教学程序中去。
教具准备:
有关标志的挂图、图片、幻灯片,或者有生活情趣的`录像
学具准备:
铅笔,圆规,直尺,彩色笔,白纸
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由导入、新授、巡回指导、小结四个环节组成。)
1、导入
上课以后,我先向学生出示印有各种标识的产品和印刷品,引起学生兴趣,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观点去分析、归类,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再具体分析一种标志,得出标志的概念:象征性的表达事物特性和类别的一种设计形式。从而引出新课《标志设计》。
2、讲授新课
<1>让学生掌握标志的基本分类
因为标志是平面设计的一个种类,几乎所有的平面构成原则都可以为标志设计所应用。如课本31页右列所示的对称、适合、反复、渐变、特异,均是标志设计的常用形式。举例介绍中国银行设计思路和三金牌西瓜霜的标志设计整包装情况,并出示实物。
3、作业要求
(1)展示课前制作标志---禁止吸烟。以教师亲手制作的标志为范例向学生讲授介绍制作过程:
①确定制作标志的大小
②画出大体轮廓和比例
③进行细部的加工
④填充颜色
(2)学生作业
从课本中选择太阳神、三联电子等标志中的一个标志,然后按要求进行临摹练习。(教师作巡回指导)
4、课堂小结
总结课堂所学的内容,并对学生作业做简单评述。
(本课的时间安排:导入3分钟,讲授20分钟,学生创作20分钟,小结2分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初中美术教案3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根据获得的情感,用雕塑的方法进行设计和制作练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雕塑造型方法,体验雕塑创作的乐趣。
2、引导学生通过雕塑欣赏,讨论了解和认识雕塑的艺术特点。
3、鼓励学生进行雕塑作品的展示和交流,学会接受和理解他人的艺术作品,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设计方案逐步完善最终成品的过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用合适的手法表达设计意图。
教学设计:
1、导入阶段
A、“艺术手法——雕塑”导入:
a、有一种艺术手法它用立体的方式表达对形的理解,淳厚、质朴的形象,生动、优美的姿势,有着手捏或斧凿的痕迹表现力……同学们猜猜看它是哪种艺术手法呢?
b、教师预测:学生能够答出“捏泥”、“浮雕”、“雕刻”,甚至能够非常准确的回答出“雕塑”;如学生回答出现困难,教师提示“音乐、舞蹈、绘画、摄影等”艺术手法类别。
B、“主题——战争”导入:
a、小时候用橡皮泥捏个小泥人、小动物、小房子……其实啊这就是雕塑语言的表现,老师这里有件雕塑作品,请同学们再猜一下:它表现的是什么?
b、教师预测:学生能够回答出“像个人、呐喊之类的”,教师适时提示“姿态、情绪、形状等方面”
C、“课题——沉重的纪念”导入:
a、这是法国著名雕塑家扎金特的作品《被摧毁的城市》,是为了纪念二战中遭受德国法西斯铁蹄蹂躏和屠杀的人民而立的纪念碑。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流血被屠杀被毁灭的例子举不胜举,本节课我们学习以雕塑的方式来纪念那一场场战争。
b、点击幻灯片:雕塑制作篇 沉重的纪念——战争
2、欣赏讨论阶段:
A、讨论导入
a、近两年来,我们生存的这个地球上战争不断,阿富汗战争、巴以冲突……还有过去一年里是金额瞩目的伊拉克战争,同学们思考一下:究竟战争带来了什么?
b、教师预测:学生根据原有认识讨论能够答出“痛苦、经济萧条、自然环境恶化、给人民心灵带来创伤、失去生命、失去亲人、流血……
B、第一阶段欣赏导入:
a、老师这里有一组关于伊拉克战争的真实图片,我们来验证一下。教师点击幻灯片
b、教师总结:在图片中,我们清晰的看到子弹当作玩具熟睡的幼小孩童、失去亲人悲痛欲绝的伊拉克人民、成排的准备埋葬死去的同胞的墓、失去家园在战火中流离失所的人们、一个美国大兵面对死去的战友黯然泪下,面对战争他们又将是何感触呢……战争啊!这就是战争!同学们,用你们灵巧的双手来呼唤和平、拒绝战争吧!
C、学生讨论设计方案:
(这一环节大概需要五分钟,课前把学生分为四组,分小组准备陶泥或纸张等雕塑材料)。
请每个小组围绕“呼唤和平、拒绝战争”的主题,根据自己准备的材料,讨论一下设计方案。
D、学生初步阐述设计方案:
(这是一个把学生原有认识反映出来的环节,学生的设计会比较简单,却能够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学生也能够很好的`投入。)
教师发问:我听这声音感觉大家已经讨论出结果了,哪一组先来说一说你们的设计方案?
教师预测:学生的设计方案可能会根据和平鸽展开;也可能会导入课题时的雕塑造型启发,表现战争的破坏性……
E、第二阶段欣赏导入:
同学们设想的都非常好,许多大师们也用雕塑来表现战争,我们一起来欣赏借鉴一下:
(教师讲授雕塑制作手法和类别,学生欣赏、思考、借鉴)
a、这是联合国大厦前的雕塑,制作者戏剧化地在枪管上打了个扣儿,其寓意一目了然,这是通过弯曲的手法,达到雕塑很深的象征性和隐喻性目的。
b、一只被武装起来的和平鸽。这是一种宣扬和平却诉诸武力战争的行为,是一种虚假的和平。
c、教师提问:这件雕塑表达什么呢?
J、教师预测:学生可以从人物的情绪、折断的剑找到痛苦、拼杀、死亡等战争的因素。
教师总结:夸张拉长的四肢、低垂的头,表现一种消瘦、忧郁的感觉,战争与失去亲人,失去战友、失去安宁这之间似乎是相等的,战争到底是为了什么?造型中的人物似乎在思索这个困惑不解的问题。造型中折断的剑起了点睛之笔,寓意战争的破坏性。
d、这也是一组隐喻性的雕塑,名为《回家》。战争结束老兵回到家乡,没有士兵的气宇轩昂,满身的疲惫不堪。前方“人”型镂空的造型像是个母体,老兵正在回归他属于的地方。
e、雕塑中的人物一只手握住长剑,另一只手举着骷髅。战争、武器、死亡似乎是分不开的。
f、在制作手法上还有一种浮雕形式,这种形式可以很好的表现场景。
F、讨论评述:
a、欣赏完大师们的作品,同学们是不是有多了些更好的创意?请每个小组迅速讨论一下。这个环节需要五分钟。
b、教师预测学生存在的问题:
材料特点上:有的小组准备的是陶泥,制作手法单一,可以通过捏、掏、挖、堆等手法;有的小组准备的是卡纸等材料,应跟绘画区分开,可以通过折叠、重叠、压制、弯曲等造型手法。
表现手法上:空间上的分布应聚散有致,主题应突出。
3、制作展示阶段:
A、制作导入:有的同学早已按捺不住雕塑创作的冲动,给同学们一次实现自己创想的机会,现在就开始吧!
这个环节需要十五分钟。教师根据每组具体情况作辅导。
B、展示导入:刚才同学们制作得非常认真,成果也非常得显著,谁先上来展示一下呢得作品?
教师评价或学生互评。
C、教师总结:这些作品表达了每个同学心里面得愿望,老师也深受感染。这节课同学们制作了这么多好得作品是为什么呢?谁来说一说?通过问题重申本课主题。
4、课后拓展阶段:
希望同学们能够把本课制作得雕塑作品进一步完善或组织起来在班级间交流展示。
初中美术教案4
美术课《童年》说课稿
这天我说课的资料是一节美术欣赏课《童年》,首先我想谈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童年》是小学美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五册中的一课。《童年》是人生中最难忘的阶段,当人们回忆自己的童年时,童年总是充满着无限的感慨。这节美术欣赏课向我们展示了六幅不同时期、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关于童年的作品。看似简单的作品,其实却给我们展现了一部历史的画卷。从宋朝的《瑞阳婴戏图》、清朝的《欢天喜地》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战斗中成长》,解放后的《翻身奴隶的儿女》,直到这天的《金色童年》。表现形式涉及年画、雕塑、中国画、油画、摄影。其中不仅仅仅给了我们美术方面的信息,更为我们创造了一种情景,一种透过美术作品了解社会生活变迁的学习情景。在那里,美术活动不是知识的灌输,不是技能的克隆,而是作为一种文化生活学习,它根植于生活,表现于生活,赞美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并给生活以导向和启迪。童年鉴于此,我设计了以下童年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回忆童年、观察童年的生活,感受童年的快乐。
(2)潜力目标
会表达自己对童年生活的感受,会描述不同时期童年生活的状况,学会透过观察童年体裁的艺术作品,体会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魅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珍惜此刻,珍惜完美童年生活的情感。
2、教学重点
(1)透过欣赏、感悟不同历史时期童年生活的差异性。
(2)认识中国画、油画、雕塑、摄影等不同艺术表现形式,体会不同表现形式给人的不同美感。
(3)描述童年的生活资料及自己对童年的理解,感受作品的思想内涵。
3、教学难点
童年,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及对艺术作品相关历史背景的了解。
二、说教法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状况和理解潜力,针对和利用小学生形象思维发达的特点,本节课我主要采取了创设情景、观察欣赏、思考讨论、延伸比较等方法进行教学,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这一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童年学生的学习用心性,把枯燥的讲解变为生动直观的课件展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说学法
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形象是切入点,是关键,这节课我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自己提出问题,透过讨论自己解决问题,教师作为引导者,疑点难点师生一齐研究解决。从而让学生逐步走进作品,感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技巧。
四、说教学过程
1、游戏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边唱边做《丢手绢》的游戏,游戏之后每人拿出自己最珍贵的童年纪念品,给同桌讲讲童年的故事,并请一两名同学给大家讲讲自己童年的故事。
(这样设计是创设情景,利用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透过同学之间的交流,引发学生对童年完美时光的回忆,为后应对童年的深入理解做铺垫。)
2、初步感受,提出欣赏要求
教师针对童年学生的发言进行小结:我们的童年生活是完美的、幸福的',艺术家们用他们特有的方法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鲜活的童年景象。多媒体逐个出示教材中的作品。说说你最喜欢那幅画。
(这样做使学生很快的进入审美情景,对所欣赏的作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3、分组学习,交流审美心得
(1)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作品分成六个小组。
(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抓住第一感觉,为自主学习做铺垫,透过自愿分组的形式,体现自主学习的初步尝试。)
(2)分组之后,教师把每组的问题发给组长,由组长带领组员讨论。
A、《瑞阳婴戏图》组:作品最吸引你的是什么?你想了解作品哪方面的知识?
B、《欢天喜地》组:你从作品中看到了什么?你能表演一下吗?你想了解这幅作品哪些知识?
C、《战斗中成长》组:作品中的主人翁是谁?你是怎样看出来的?欣赏作品后你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这么想?
D、《翻身奴隶的女儿》组:作品中的小朋友是哪个民族的人?从哪儿能够看出来?他们在做什么?他们会想什么?为什么这样想?
E、《冬天的阳光》组:你明白这是一件什么形式的艺术作品吗?你了解雕塑吗?为什么起这个名字?
F、《金色童年》组:这是一组什么形式的作品?你能用语言形容一下作品中的小姑娘吗?她的笑容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所提的问题都很有针对性,比如说:你最想了解作品那方面的知识?欣赏作品后你感受到了什么?这些问题涉及到了作品的资料和思想,能够透过引导学生观察作品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衣着来体会,另外,让学生透过表演的形式,去揣摸人物的情感,还有些问题是关于作品的艺术形式,这些问题的设计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
(3)小组讨论后,组与组之间交流,教师针对艺术形式重点引导,比如,国画、年画、油画及雕塑的不同特点,为了加深学生的认识,在欣赏《战斗中成长》,播放电影《小兵张嘎》片段,在欣赏《翻身奴隶的儿女》时播放《农奴》片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社会历史的变迁。
(透过组级交流,使全体学生共同分享各组的学习体会,提高小组化自主学习的实效性。)
4、教学延伸,珍惜完美童年
(1)比较《欢天喜地》、《瑞阳婴戏图》和《翻身奴隶的儿女》这三幅中国画在表现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透过作品间的横向比较,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国画的一般特点,从而使他们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构成珍惜优秀民族艺术的态度。)
(2)比较《战斗中成长》、《冬天的阳光》和《金色童年》表现形式的不同,他们对快乐的理解相同吗?
(透过解读作品中“快乐与幸福”的内涵,培养学生珍惜和热爱完美生活的情感,体现美术教育的人文性。)
(3)试着把这六幅作品按年代排序、并说出理由。
(这是一种纵向排序,使学生透过艺术作品了解时代的变迁和社会历史的发展,并使他们认识到艺术作品是时代的反映与生活的记录。以上设计透过作品之间的比较,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4)联系自己的童年生活,谈谈感受。
(提升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认识,培养学生珍惜完美童年生活的情感。)
五、说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有“微缩教案”之称,这节课我设计的是一种框架型的板书,把教材中要欣赏的六幅作品的名称按年代排序写下来,并在后面注明它的艺术形式,设计简单明了,涵盖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初中美术教案5
教学目标:
1、学会捏小泥人的一般方法。
2、培养动手能力与合作精神。
3、体验学习活动的快乐,陶冶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操。
教学重点:在活动中掌握捏小泥人的方法。
教学难点:想象一定的情境,并根据情境做出各种造型有趣的小泥人。
教学准备:课件陶泥
教学过程:
一、走进教室看一看
1、课件展示在教室里玩耍的小泥人的图片,提醒学生仔细观察。
教师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回答(引导学主回答出“什么人”、什么地方”、“在干什么”)
教师小结并揭示课题。
二、做个泥人试一试
1、师生一起随意捏个外形。
教师在视频展示台示范讲解。(强调“随意捏”,要大胆,可夸张一点)
2、指名展示,师主共同调整。
三、捏捏泥人动一动
1、课件展示小泥人的不同动作,配欢快的音乐。
2、师主同做“小泥人的体操”。
3、教师提问:你是怎样让你的小泥人做不同的动作呢?
教师小结捏泥人动态的要求。
四、美化泥人乐一乐
1、课件展示5张制作完整的小泥人图片。
提问:你觉得他们美吗?美在哪里?你能看出是用什么方法做的?
师生共同总结美化小泥人的方法。并用课件展示。
2、师主共同美化自己的`小泥人。
3、指名展示,师主共同点评、调整。
五、合做泥人玩一玩
1、课件展示一组小泥人的图片。
教师引导学生从泥人的动态、细节的美化以及组合几方面来欣赏。
2、分组讨论:我们的小泥人在教室的哪个位置做游戏,做什么游戏。
3、小组合作表现。
六、展示泥人评一评
初中美术教案6
一、教材分析
凝固的音乐依据课程标准的目标,综合“欣赏·评述”和“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学习内容凝固的音乐,本单元凝固的音乐采用了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活动建议,以建筑为教学题材,通过欣赏、制作教学活动,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凝固的音乐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以及基本的美术素养。
课题《凝固的音乐》应理解为:建筑艺术和音乐一样,能够使人的情感和精神得到升华。
教材从欣赏进入,以不同类型、风格的经典建筑为对象,分别从造型结构、光影变化、色彩以及环境等方面加以提示,启发学生进行联想,引导学生用体积、空间的认识方式感受优秀的建筑作品的魅力。
两个教学活动按梯次由浅入深展开,从简单形体的制作尝试中理解建筑的某个部分,进而丰富学生的想像,通过合作学习,完成较完整的建筑模型。在制作过程中,学习和运用立体构成的制作技法,获得知识技能的能力。
资料库提供的术语解释:节奏与韵律,是音乐与造型艺术通用的术语,结合图片,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建筑在造型结构与空间上的艺术表现。
学习大空间是对本单元知识内容的延伸和拓展,分别从生活中构成形式的运用、中国古代建筑等方面进行引导,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和运用知识。
教材综合欣赏和制作两方面的学习内容,教学中应以形体空间感受和认识为主线,联系建筑艺术的人文精神和立体制作的技能方法,让学生在感受与表现、知识与技能方面都能够有所获得。根据学生能力条件设置模型制作的难度水平及要求,注意活动之间的梯次关系,发挥合作学习的效能,力求做出较完整的作品。
二、教学目标
*赏经典建筑的形式美,体会和认识建筑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制作简单的形体,并构想建筑模型,画出设计草图,根据设计草图,制作简单的建筑模型。
三、教学思路
1.教学题材
首页图片用于欣赏活动,感受不同类型、风格的经典建筑,分别从造型结构、光影变化、色彩以及环境等方面加以提示,教学运用中应该有所侧重,能够让学生了解欣赏建筑艺术的一般方法。
布达拉宫随山势耸峙,俯瞰山峦环抱的一片广袤的平原,宏伟壮观;色彩搭配单纯、简洁,错落的组合给人丰富的视觉感受。可以比较下图加拿大蒙特利尔某住宅,同样是直线造型,不同的组合产生不同的空间感受。
天坛祈年殿层层台基和重重屈檐以平稳的节奏,造成向上的动感,表现与天相接,突出“天”的肃穆崇高。
悉尼歌剧院富有诗意的建筑群,重复的壳体形成强烈的节奏感,让人联想到出海的白帆、盛开的百合。比较上海体育场飞扬的曲线造型,用以启发学生对建筑构图的认识。
教学提示启发学生对建筑作品进行联想,引入对简单形体的思考。活动一设置的教学任务可以作为制作活动的第一阶段,让学生从简单形体的制作中学习基本方法,逐步完善建筑模型的构思。第16页的图片为学生提供了想像的参照。
活动二的学习任务是创意制作,教材为此呈现挖切、折叠和粘合等制作技法详细的步骤图和相应的学生作业。创意制作应该在简单形体制作的基础上丰富和完整,体现教学的延续性。
2.教学组织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模型用纸张、工具刀、尺子、铅笔垫板、直尺、圆规、胶棒等;分小组制作模型;明确制作过程中安全、卫生以及爱护公物等注意事项。
3.教学策略
从建筑艺术给人的视觉、形体和空间感受以及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等方面理解“凝固的音乐”:即好的建筑不仅仅是用于遮风避雨的构筑物,它还像音乐一样,使我们的情感和精神得到升华。
欣赏过程注重视觉效果的感受,启发对生活的联想,达到升华情感的目的;从造型、结构、色彩、环境等方面对建筑作品进行分析,学习欣赏建筑艺术的基本知识,了解建筑艺术的形式美法则,并运用于对建筑作品的评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尝试,培养他们敏锐的视觉意识,能够对建筑作品做出积极的?穴或许是独特的?雪反应,追求更高的审美品位,并保持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
高音比较适合这种舒展、明快的建筑风格。针对学生对建筑和音乐的理解所存在的差异,可以考虑在课前组织一次评选活动,让学生为教材中的某件作品选配一段背景音乐,并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用意,促使他们表达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创设他们认可的教学情境。
3.关于教学方法灵活运用的建议
为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有机结合,随机调整师生的主从关系,把更多的学习空间留给学生。如:设置“阳光下的悉尼歌剧院”、“世界屋脊上的神殿”、“建筑的.直线和曲线”等话题,让学生运用多方面的知识描述自己对建筑作品的感受;点评突出的制作,让学生介绍制作方法与体会等。诸如此类,教师与学生的积极互动,使学生更为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4.关于教学媒材和教学手段择优使用的建议
拍摄当地有特色的建筑图片运用于教学,引发学生对周边环境的关注,形成观察习惯。
注重运用示意图归纳形体结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建筑作品;强调动手演示的作用,直观感受更有利于制作技巧的传授;制作几何体的展开平面图,供学生随时查阅。
5.关于采纳不同教学组织形式的建议
提供一定数量的图片和具有指导意义的文字,利用校园网络或橱窗,举办“建筑博览会”;通过征文的活动形式,利用课外时间完成欣赏教学。不仅能够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可以缓解课时不足的压力。
6.关于学习指导方法和学习小窍门的建议
几何体体积和它展开平面的形状有很大区别,帮助学生完成从平面到立体转换是教学中的难点。可以利用几何模型教具,从各个角度观察其平面投影。对学生而言,更简便的方法如:拆开一个旧包装纸盒,即可获得展开平面图。
六、教学资料
建筑与音乐
德国文学家歌德把建筑比喻为“凝固的音乐”,因为建筑可以像音乐那样唤起人们某种情感,例如创造出庄严、雄伟、幽暗、明朗的气氛,使人产生崇敬、自豪、压抑、欢快等等情绪。建筑与音乐的联系突出体现在节奏和韵律、重复和再现以及对比等概念与方法上。
节奏和韵律在音乐和美术中的应用极为普遍。古今中外的建筑?熏不论是单体建筑或群体建筑?熏乃至细部装饰,几乎处处都有运用韵律美造成节奏感。
在音乐中某一主旋律的重复或再现,通常有助于整个乐曲的和谐统一。在建筑中,往往也可以借某一主题的重复或再现来增强整体的统一性。一般说来,重复或再现总是同对比和变化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凡对称都必然包含着对比和重复这两种因素。中国古代建筑中常把对称的格局称为“排偶”,偶是成对的意思,也就是两两重复地出现。同一种形式的空间如果连续多次或有规律地重复出现,还可以造成一种韵律节奏感。如:悉尼歌剧院、天坛祈年殿、故宫角楼的屋顶和香港力宝大厦等。
建筑形式美法则
一个建筑给人们以美或不美的感受,在人们心理上、情绪上产生某种反应,存在着某种规律。建筑形式美法则就表述了这种规律。建筑物是由各种构成要素如墙、门、窗、台基、屋顶等组成的。这些构成要素具有一定的形状、大小、色彩和质感,而形状(及其大小)又可抽象为点、线、面、体(及其度量),建筑形式美法则就表述了这些点、线、面、体以及色彩和质感的普遍组合规律。
建筑形体的几何关系
古代一些美学家认为圆、正方形、正三角形这样一些简单、肯定的几何形状具有抽象的一致性,是统一和完整的象征,因而可以引起人们的美感。
抽象的一致性指这些形状有确定的几何关系。例如圆周上的任意一点距圆心的长度是相等的,圆周的长度是直径的π倍;正方形或正立方体的各边相等,相邻的边互相垂直;正三角形的三条边等长,三个角相等,顶端处于对边的中线上。这些形状既然有明确、肯定的几何关系,就可以避免任意性。这种观点对建筑构图影响很大。古代许多优秀建筑作品不论是平面形状、体形组合,乃至细部处理,都以上述几种简单的几何图形作为构图的依据?熏从而获得了高度的完整统一性。后来虽然突破古典建筑形式,出现了多种不规则的构图法则,但有时仍然借助于简单几何图形来达到构图上的完整统一。参看希腊巴特农神庙、卢浮宫金字塔、台方斯大拱门等。
直和曲的对比
直线能给人以刚劲挺拔的感觉,曲线则显示出柔和活泼。巧妙地运用这两种线型,通过刚柔之间的对比和微差,可以使建筑构图富有变化。西方古典建筑中的拱柱式结构,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举折变化都是运用直曲对比变化的范例。现代建筑运用直曲对比的成功例子也很多。特别是采用壳体或悬索结构的建筑,可利用直曲之间的对比加强建筑的表现力。如:悉尼歌剧院、上海东方之珠、上海体育馆。
虚和实的对比
利用孔、洞、窗、廊同坚实的墙垛、柱之间的虚实对比将有助于创造出既统一和谐又富有变化的建筑形象。如:朗香教堂的窗孔使厚实墙体显得和谐而富有变化。
初中美术教案7
创新教育是以人的创造欲为前提,启迪和开发人的创造潜能的教育。创新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因而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找到创新教育的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
传统教育中,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绝对主宰者,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师生关系是命令和服从关系,教师过分注重自己的个人权威,要求学生对自己绝对的服从。师生关系紧张,严重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造成学生屈从于教师,思维僵化,缺乏自信、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创新精神更无从谈起。在创新教育中建立的师生关系,在人格上、学问上是平等的,教师与学生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在这种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敢想敢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说明,富有创造力的人对于客观事物中存在的明显失常、矛盾和不平衡现象容易产生强烈的兴趣,他们对事物的感受性特别强,能抓住为常人漠视的问题,能认识和评价自己与别人的行为和观点。这种心理特征反映在学生身上,往往表现为“打破沙锅问到底”的钻研精神,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的独立意识,敢于质问、甚至唱反调的否定精神。如在学习《草船借箭》一课时,同学们认为从“诸葛亮下令让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一字儿摆开”这句话能体会到诸葛亮智高一筹,考虑周全,我肯定了他们的看法。
可有一位学生并不赞同这种意见,他认为诸葛亮这样安排有点冒险,考虑问题欠妥,理由是:“在下令掉船时难度很大,一是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船阵太长;二是一边插满箭船只容易失去平衡,这样的话不怕翻船或调船失败吗?”对他的“出格”想法我大加赞赏。如果老师没有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面对学生的突出表现横加指责或简单否定,就会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应该有博大的胸怀,求实的态度,鼓励学生不从众、不唯书、不唯师,成为保护、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支持者。
(二)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我们都知道,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求得最佳创新状态,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教学《荷花》一文时,为使学生准确理解“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做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句话,我先用多媒体切换以下幻灯片:
(1)色彩各异、千姿百态的一组荷花图片;
(2)微风拂来一池荷花的样子,与此同时播放第四自然段的课文录音。
在仔细看、认真听后,学生已沉浸在美妙的想象中:我们都变成荷花,正在池中翩翩起舞呢!接着,我让学生在轻柔欢快的音乐中尽情地读,动情地演,使他们真切体验到:“难怪课文中说一池荷花是一幅活的画!”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展开想象:“小荷花们,你听到蜻蜓和小鱼在说什么悄悄话?”学生的发言中迸发出许多创新的火花,如蜻蜓准备“增肥”后去和荷花比美哩;小鱼悄悄地向荷花求婚呢;西施看到美若天仙的荷花后茶饭不思,一心钻研美容技巧去了……学生这些富有创新性的想法,无疑是得益于教师营造的良好教学氛围。
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巧妙设计问题,发展求异思维。
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求异思维占着主导的地位。这是因为求异思维是求同思维的发展,往往能产生某种新奇的思想,这是求新、创新的基础,是创造性思维的主导环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利用教材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多角度多方向思考,特别注重巧设问题,引发思考和争议,训练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激发创造力。在学完《草船借箭》后,我请学生简要发表意见评价文中人物。学生反复读书,合作交流,互相争论,俨然是一个个优秀的评论家,结果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曹操真是英明一世,糊涂一时,在命令士兵射箭约三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里不见对方有任何进攻,就应该想到其中是否有诈,派几个士兵前去‘侦察敌情’不就真相大白了吗?”“我也认为这位大军事家临阵指挥时应变能力不强。在不明对方虚实的情况下,可想一个两全之策――放‘火’箭。给箭头涂上汽油,点燃后射出去,船上有人可伤人,有草把子、硫磺这些东西燃着后更会使他们全军覆没,哪还有他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个鲁肃怎么有点像两边倒的‘墙头草’呢?”……
一个问题引来了一番具有独到见解的评论,闪烁着创新的光芒。重要的不是出现了问题答案的多样化,而是显示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力。这个巧设问题引发争议、评论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创造精神的过程。
(二)适时适机延伸,诱发想象联想。
想象与创新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幻想是创新的`前提,创新又以想象为基础。心理学实验已经证明:受过想象力教育培养的比没有受过教育培养的学生,想象力要提高94%。因此,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关键在于教育和培养。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课文内容适机延伸,给学生充分想象的空间。学习《池塘边的叫声》时,可以问孩子们:“青蛙是怎样把岸上美丽的景色告诉小鱼的?”他们有的说画下来拿给它看,有的说用摄像机拍下来让它细细欣赏,有的说写成一段话读给它听。
在教完《雨铃铛》一课后,我让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看到的下雨时的情景展开想象,用“雨点像什么”的句式来描述。孩子们眉飞色舞,说得异常兴奋:有的说雨点像一粒粒黄豆,有的说雨点像亮晶晶的珍珠,有的说雨点像他们玩的小玻璃球,还有的说雨点像舒克、贝塔两个小老鼠伤心的眼泪……从这些富有童稚童趣的表达中不难看出同学们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创意。这是在教学中利用再造想象拓宽思维,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
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创造想象,培养变通思维,这也是创造力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要结合实际,适机进行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训练,就要提出一些发散性的问题。例如:学完《卖火柴的小女孩》,让学生想象:“如果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会怎么做?”学完《再见了,亲人》,可问学生:“在中朝人民依依惜别时,朝鲜人民会对志愿军说些什么呢?”这些问题都会诱使学生充分思考,大胆想象,不断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积极开展活动,培养创新习惯。
喜欢搞活动,想搞活动这是孩子们的天性。教师应经常开展他们喜欢的活动。如读书交流会、美文诵读比赛、演讲会、辩论赛、课文插图比赛、手抄报展评、课本剧表演等,还可以结合课文设计游戏及小制作,引导学生深入到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来设计、组织、管理、总结,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锻炼他们敢想、敢说、敢做的创新精神。通过活动,学生不仅获得终生受用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创新的本领,还能养成积极、主动创新的好习惯。
我校近几年主要从以下四方面开展语文活动:
一是开展读书活动,打造书香校园。每月的读书活动都确定主题,如以“在名著的沐浴下成长”为主题,教师向学生推荐、公布基本书目,以班级、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评比。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从而提高认识世界、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是举行辩论大赛,让学生思想的火花在撞击中迸射,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争辩中锻炼。每周开展的优秀学生代表在国旗下的讲话活动,不仅可以锻炼优秀学生的口才,而且还给其他学生树立了赶超的榜样。
三是设计班级文化窗,不仅给学生提供发表习作、知识共享的园地,还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他写作,你组稿,我排版,这种自由的形式为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缤纷的舞台,也可以构成学校独有的一道亮丽风景。
四是开设美文赏析,让学生在欣赏评析中潜移默化进行美育的渗透,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评析,为不断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投身社会实践,展示创新才能。
社会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课外活动具有实践性、趣味性、灵活性等特点。“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让学生关注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
一是开展社会调查。利用节假日时间,组织学生深入社区、街道、工厂调查采访,然后写成调查文章。教师要寻找、挖掘可供学生实践的活动环境,如我们的学校门口,大摊小位占据,大有“包围之势”。我就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以《我们的学校被包围》为题写一篇见闻,并鼓励学生给城建局局长写信反映情况。开展活动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融入社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责任感。
二是考察环境。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学完《只有一个地球》后,让学生利用双休日自拍环保照片,自绘环保画,并在照片或图画下面编写公益广告词。学生在照片或图画下面分别写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花儿在提醒人们:别摘我,我怕疼!”、“破坏环境就等于慢性自杀!”“保护环境,营造绿色家园。”多么有意义的创意呀!
富有创新意识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到书本上所缺乏而学生真正需要的知识与能力,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语文创新能力。
总之,在语文创新教育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点拨,能充分激发每个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潜能,使他们身心和心智全面发展,知识和能力同步提高,真正成为新时代需要的创造型人才。
初中美术教案8
教学背景:
从历年中考考生的作文反馈来看,最大的问题是作文内容空洞,叙述事件记流水账,欠缺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语言苍白没有感染力。哪怕是真实的经历,抒发真实的情感,也让人觉得空话连篇,虚情假意。所以,很有必要通过细节描写的讲解和强化练习,让学生写出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情感真挚的一等文。
学习目标:
1.了解细节描写的定义及作用,掌握细节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
2.学会从“细节描写”的角度让文章内容具体生动,内涵丰富,情感真挚自然。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细节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并能从“细节描写”角度使文章具体生动。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你来当老师,给哪句打高分?为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回答问题)
1、 A句:我们的老师穿礼服,打领结,戴帽。
B句:我们的老师穿上了他那件漂亮的礼服,打着领结,戴着小黑丝帽。
C句: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加修饰语
2、 A句:这可怜的人啊,他该多伤心啊!
B句:只要想想:四十年来,他一直在这里,窗外是他的小院子,面前是他的学生;用了多年的课桌和椅子,擦光了,磨损了;院子里的胡桃树长高了;他亲手栽的紫藤,如今也绕着窗口一直爬到屋顶了。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加心理细节描写
二.解读中考作文写作要求及评分标准(老师讲解)
xx市中考一等文内容项目的要求是: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情感真挚。 项目
内容
(25-21分)
语言
(25-21分)
结构
(6分)
文面
(4分)
总分
(60分)
参考分值
切合题意立意深刻内容充实
语言准确、流畅、生动
语言准确、流畅、生动
卷面美观,没有错别字和标点错误
三、慧心悟细节(从“细节描写”的角度让文章内容具体)
(1)什么是细节描写?细节描写的基本方法。
A.细节描写:指对人物、景物、场面中某些具有典型特征的细小环节进行具体、生动而又细腻的描绘,以达到“见神韵”的描写方法。
B.细节描写的分类: a.人物细节描写:外貌、语言、外貌、神态、动作、心理 b.景物细节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c. 生活细节描写:情节细节、场面细节
(2)怎样将文章写细的方法?
a.添加修饰语
b.添加多种描写。
如动作描写,分解动作细化过程。《背影》父亲爬上月台给我买橘子的过程.他“蹒跚地走到铁道旁,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作者运用细节描写,通过细化了父亲爬月台的.过程,生动地勾画了一位爱子的慈父形象。
四、慧嘴添细节---细节描写的综合运用,请你根据要求扩展句子,补充细节。(学生独立思考,回答问题)
她骂他混蛋。(展开你的想象,恰当地添加动作、表情、神态、语言、心理等将这句话的内容充实起来。)
A她骂他道:“你真是一个混蛋!”(添加语言)
B她用手指着他的鼻子骂道:“你真是一个混蛋!”(添加动作)
C她早已被气得浑身颤抖,脸色铁青,怒目指着他的鼻子骂道:“你真是一个混蛋!”(添加神态)
D其实,她早已被气得浑身颤抖,脸色铁青,但她还是在不断地告诫自己:不要失态!不要骂人!最终她实在是忍不住了,于是怒睁杏目,用手指着他的鼻子骂道:“你真是一个混蛋!”(添加心理)
五、慧手绘细节
请你改一改,您能让文章内容具体吗?
1.妈妈,您开始天天叫我读书背书了,您开始天天打我骂我了。当时,我的心很冷,因为这事一直持续着,从未结束过。 (提示:最好结合自己亲身的经历,详细叙述一件事情,即妈妈怎样逼我背书让我和妈妈的心越走越远。)
改写:记得那一天,我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却只看见您板着黑脸,叉着双手坐在沙发上。您看见我,立刻从沙发上跳起,径直向我走来,怒视着我,指着我试卷咆哮道:“这是什么?这是什么分数?”我惊讶了一下,明明锁在柜子的试卷又怎么出现在您手上。我没说什么,狠狠蹬您一眼,夺下试卷,冲回房间。
六、小结
1.细节描写
指对人物、景物、场面中某些具有典型特征的细小环节进行具体、生动而又细腻的描绘,以达到“见神韵”的描写方法。主要包括外貌、语言、外貌、神态、动作、心理等
2、如何写细 a.添加修饰语 b.添加多种描写
结束语:考场上,作文切勿空话套话连篇,政治口号似的语言越少越好,传神的细节描写不仅能丰富文章的内容,也能突显深化文章的主旨,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令人回味无穷,增强文章的形象性、生动性、真实性。细节描写,让普通人也留在我们心中。中考作文中出彩的细节描写,也会留在阅卷老师的心中。在阅卷老师能从你细腻动人的描写中感受到你的真挚情感,从而帮助你在紧张的考场上,成就佳作,获得高分。
七.布置作业
1、改写一段话“妈妈,您是否还记得,小时候的我喜欢把自己在学校发生的趣事告您,当时您笑得很开心呢?”(要求:用怎样的神态语言动作将趣事告诉妈妈?妈妈的反应又是怎样的?可运用2种以上的描写将情景生动再现。)
初中美术教案9
一、教材分析 《清晨》
“一年之际在于春,一日之际在于晨。”清晨学生每天清晨都要离开家赶往学校上课,一路上每天都会看到一些清晨户外常见的活动场景,目睹一些发生在身边平凡生活故事中的人物造型。教学希望引导我们的学生留心观察这些或许只是擦肩而过的人物与习以为常的场景,增强感受生活的能力。
教材选择“清晨”为主题,从美术知识的角度来讲,是试图通过学生利用陶泥这种易于塑造的材料来表现清晨人物的行为活动,提高学生立体造型与表现的能力。
教材首先展示的是齐程翔的油画《都市早安》和一组反映清晨人物户外活动的摄影作品。这些作品以清晨特有的情景入画,如晨练、升旗、朝阳、晨曦……引导学生发现经常发生而又容易被人们忽略的生活细节中蕴涵的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洞察力。
“活动一”设置的核心目标是制作雕塑作品,其中包含了两个教学组成部分,一个是模拟表演,另一个才是制作作品。其中表演环节的主要目的一是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二是提高学生把握造型动态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感受造型动态的表现,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欣赏教材穿插在几个版面中古今中外具有代表性的雕塑作品。既有于庆成的粗浑、质朴的泥塑作品《庄头》,又有亨利·摩尔具有抽象意味的雕塑作品《家庭群组》,还有动态、表情惟妙惟肖的东汉陶俑作品等。这些作品充分发挥了雕塑不同的表现力,或静或动、或繁或简、或诙谐或庄严。通过不同风格作品的有机组合,引导学生的思维往返于生活和艺术之间。
在欣赏的基础上,教材重点介绍了泥塑的工具、方法和步骤。教材提供的运用支架进行雕塑的方法比较适合制作较大的雕塑作品,在操作中工具材料的准备比较复杂,需要的时间相对较长,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实际教学中,表现清晨人物的造型更加适合,且不宜制作太大,直接运用把陶泥捏制成形的手法,通过一定的加工整理,就可以达到展现动态特征的教学要求。
“活动一”在制作作品的活动要求中也有“捏制”这种具体的技术提示。另外一个值得提示的是正确理解“印象最深的一个动态”。既然是最深刻的印象,就有必要经过一定的教学手段进行一些比较与选择,帮助学生从平时若干动态印象中提纯出一个最为鲜明的视觉印象来进行整理、加工。 “活动二”的设置与“活动一”比较,没有再强调清晨的环境与动态,而突出的是给一件雕塑添加景物。需要重点理解的是教材中“仿照陶俑的形象做一件泥塑作品”的活动要求,仿照的只是优秀雕塑作品中表现动态与表情的造型处理,雕塑题材则可以学生自己选择。结合“恬动一”的题材选择,建议“活动二”的题材以清晨的校园生活动态造型为主。至于添加景物,可以通过教学讨论与选择的方式,帮助学生把握特定造型动态与特定背景、道具呼应的关系。
教材中示例的学生作品考虑了与学生知识结构、心理特征、社会活动范围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相宜性,突出整体的造型动态,淡化细节的深入刻画。
教材从立意构思、整体造型、神态表现、造型手法等方面提出关于学生作业的评价建议,教师和学生均可将此纳入到学习活动的审美和评价体系中。
“资料库”涉及面较广,包括概念、代表人物、制作方法和用途等,具有章节内容收尾、提升的作用.也有埋下线索,引发学生深入研究的动机。
“学习大空间”一栏提供了现实生活中舞台布景、演员表演的虚拟动作等,引导学生领会写神、写意的传统美学,延伸到对戏剧等其他传统艺术形式的学习和了解。启发学生在以后的创作中不拘泥实景、实物,而以神态、情绪、整体效果等为重点,对生活素材进行大胆的夸张、简化与加工,以服务于作品主题。
学生作业中有表现校园题材的《晨读》,有日常生活题材的《该起床了》,也有表现户外晨练的《老当益壮》,还有表现清晨工作题材的《展曲》。这些作业提示了两次教学活动中题材选择的范围。
二、教学目标
能够提高对日常生活的观察能力和对生活美的感受能力。
能够模仿优秀雕塑作品,提高立体造型能力与表现技巧。
能够初步掌握特定雕塑主题与表现形式语言选择之间的组织关系。
三、教学思路
第一课时以“清晨的活动”为主题,引导学生对清晨的所见所闻展开讨论。在常见的起床、晨练、环卫等常见人物活动之后,可能会有短暂的停顿,此时教师可以适时地加以引导,开启学生的想象力,去发现那些平常得我们可能都注意不到的活动。注意到别人注意不到的,这是创作的第一步。比如关注川流不息的上班人群、变无序为有序的交警等等。通过讨论过程中学生的竞争,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引导学生去积极地观察生活,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并在适当的时机进入第一个教学活动。要求学生将刚才的语言叙述通过各种肢体语言加以表现,既可表现个体活动,也可表现群体场景。这种想像加表现的方式可以强化学生对生活有意识的理解、分析,培养良好的观察意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学生表演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收集一些生动的、表现力强的典型造型,将有代表性的动态表演再次展示在学生面前,要求学生将它们记忆定格,并提出本堂课的作业:利用陶泥捏制人物造型。这项活动需要比较符合现阶段学生的水平,而且也要注意为下堂课的作业打好基础。教师可以一方面通过人物造型是否典型、比例是否协调、重心是否平稳、动态是否有韵律感等方面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另一方面及时指出学生对泥性掌握不够的一些共性错误。评价以鼓励方式为主。作业基本完成后,教师注意组织集体评价活动,在学生相互评价基础上,提出一些帮助学生改进的积极建议,学生在课后可对造型再进行加工甚至重新造型捏制。
第二课时,教师首先拿出几件圆雕作品实物给学生欣赏,并加入到学生当中讨论圆雕的特点,结合复习《与米罗游戏》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再次认识到圆雕是适于多角度欣赏、完全的空间造型实体。泥塑只是雕塑的一种方式,通过一组投影演示,师生可以共同欣赏并分析古今中外一些优秀的圆雕作品。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过程中,教师除了让学生尝试、了解一些必要的'泥性特点与泥塑技艺外,还需要启发和诱导他们观察作品中人物的形态、动作、神情,学会发现雕塑中特有的美感和生命力。在欣赏之后,教师开始传授泥塑的制作方法及步骤。教师可以示范或播放录像带以提高教学效果。第一课时的作业主要是完成大体造型,确定人物的比例结构和大体形态,在此基础上,提倡学生进一步塑造作品。
上大泥时,教师需重点介绍立体雕塑的常用方法——几何体块分割法。这种方法将加快对泥塑技能的掌握,并帮助学生创造出表现力强、美感更加丰富的作品。最后一步要求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比较分析造型的变化,逐步完成一些细部刻画与调整加工。
学生作业的评价可参照教材上的建议,采用互评和自评的方法,还可启发学生把各自的泥塑作品进行组合展示,一定会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教学选择
对于泥料的准备,可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城市学校可直接选用陶泥,乡村学校可选用田间的大田泥或潭泥。一般不要提倡学生选用相对缺乏材料塑造表现力的橡皮泥。
造型团块化是适合展现泥性的一种造型选择,也是适应捏制成型的一种造型取向。为了体现人物造型的团块变化,把人物形体变化简化分割成几个有机组合的几何体块是必要的。
针对“活动一”的捏制人物动态过程,因为运用陶泥捏制小型人物动态造型需要的时间相对比较短,作业修改变化也特别方便,所以提倡选择一种探究式的学习过程。可以先学生自主尝试捏制,接着教师评价引导,然后学生尝试动手修改或者重做,再教师评价引导,学生最后在积极修改中完成作业。
五、教学建议
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泥塑作品的创作需要非常强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为了强化学生对观察力的理解和印象,选取的清晨场景最好接近授课对象的日常生活,因为农村和城市的学生清晨所见可能差别比较大。而第一课时安排的学生表演活动目的是为了锻炼观察后的概括能力。在“活动一”之后可以点明上述欣赏、表演的意义,这样学生将会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刻画细节在中学生的泥塑作品创作中不是重点。在学生接触泥塑初期阶段,过分强调细节无异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注意整体动态的夸张与强调才是塑造的核心。
游戏不是目的。观察生活、表演造型、“玩”泥巴很容易让学生迷失教学本意,所以,所有的游戏、活动最后都要落实到雕塑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上。教师在把握评价方向时,需要特别注意这个核心。
初中美术教案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理解材质的不同,美术可以分为许多不同的种类,并能够分析出各美术种类的特点,理解到美术并不等于是简单的画画概念,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学习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欣赏、感受、体验、参与、自主、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材料和种类的认识,培养自己的审美兴趣,从而产生对美术文化的关注、欣赏与探索的热情。
重点
欣赏、感知、探索、理解不同种类的美术作品,引发学生对这些作品的兴趣,并进行制作材料的分析。
难点
学生能够独立、正确地从美术作品的材料的角度认识美术作品的门类。
教学准备
范作,美术作品工具材料。
教学方法
欣赏法,评述法、引导法等。
板书设计
在美术世界中遨游
美术种类:油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等。
《出水芙蓉图》佚名宋中国画
《秋瑾》王公懿版画
《父亲》罗中立油画
《秦始皇兵马俑》秦朝
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欣赏感受(看一看)
1、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小学的美术学习。比如可以说说他们以前的美术课都有学习有哪些内容,都是怎样上的。
2、欣赏范作,看后有什么感想?你们是不是认为上美术课就只是单纯的画画呢?(学生看着这些美术作品,显得非常兴奋,很好奇,很好地刺激了他们的求知欲。)
3、思考、交流、讨论、发言。
(二)、展示汇报,交流探讨(说一说)
教师活动:
1、让学生把他们喜欢的.美术作品(可以是美术展室里的作品,也可以是自己寻得的)呈现出来,谈谈它们所具有的各种特点,教师适时进行引导。
2、阅读课文,理解带蓝色圆点的美术门类及材料;比较欣赏,课文中哪些美术种类在刚刚同学们最喜欢作品中没涉及到的。
3、观察自己的身边的都有哪些美术种类,列举一二。(比如是自己的日常用品,教室的桌椅等)
学生活动:
1、展示自己带来的美术作品,说出它们都具有哪些特性.
2、阅读课文,弄清因为材质的不同,美术可以分为哪几种门类,与美术作品的零距离,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和触觉,加深对美术作品特点的认识。交流探究学习的成果,感受自主学习的愉悦和成就。
(三)、欣赏评述,拓展思维(赏一赏,辨一辨)
教师活动:
1、教师展示不同门类、不同材料的美术作品或图片,引导学生赏析各美术种类的特点,探索各种材料所体现的美感。学习美术作品所传递的美术文化。(对作品进行分析,比如创作背景,作者的思想、个性、经历等;材质的不同,美术作品所呈现的特点有哪些区别;中国画为何姓“中”,宣纸外国有生产吗?看到埃及的金字塔,又让我们想到什么?只是一建筑物吗?)
2、展示美术作品或美术工具对学生进行竞猜,辨析各美术材料和种类。(提供美术作品或美术工具,让学生分组选择对猜。)
学生活动:欣赏,竞猜。
(四)、归纳感受,拓展探讨
教师活动:
1、请学生用一句话来表达,对这堂美术课的感受。
2、引导学生发现、认识身边美术材料,巧用本土资源,引导学生注意环保,关注新兴的高科技材料。
3、浅谈现代艺术与大自然的。(以罗伯特.史密斯的防波堤为例)
学生活动:谈课堂感受,说身边可以用来创造美术作品的材料及由此带来的思考。
设计意图:放飞学生的想象,关注身边生活,关注身边美术,让学生畅所欲言,成功展示自我,体验探究学习带来的快乐。
教学反思
本节课让学生关注身边生活,关注身边美术,让学生畅所欲言,体验探究学习带来的快乐。
初中美术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构成中国画形式美的几方面内容,对中国画的形神、笔墨、色彩与形式有基本的了解。体会中国画的形式美感,感受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
【过程与方法目标】
欣赏经典的中国画作品,与西方作品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中国画的特色。在欣赏过程中分析讲解作品在形神、笔墨、色彩与形制方面的相关知识,感受中国画在美术语言方面所体现的形式美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悟中国画的形式美感,理解中国画的形式之美,提高对中国画的鉴赏能力。在欣赏过程中逐渐感悟中国文化,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增强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画在形神、笔墨、色彩与形制方面的表现特点和独特美感。
【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蕴含在中国画形式美中深层次的传统文化,感受中国画作品的意境与情趣。
三、教学用具
课件、图片、画册、毛笔、墨汁、宣纸、报纸、国画资料及图片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观看视频,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视频《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引导学生赏析,并提问视频中讲述的是怎样的故事?视频中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绘画形式来进行表现的?
学生赏析回答,教师总结:画家运用水墨画的形式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小故事演绎的活灵活现,使得内容与形式协调统一,体现了中国画独特的形式语言。从而引出课题——《中国画的形式美》。
环节二:交流探讨,直观感知
教师出示中国传统绘画作品并思考:大家根据以往学习的中国画,你认为中国画的形式美感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形神、笔墨、色彩、形制。
环节三:对比欣赏,形式分析
(一)形神之美
1.教师展示《韩熙载夜宴图》局部,与学生赏析,并提问画面中表现了怎样的场景,人物形象有什么特点?
学生赏析回答,教师总结:《韩熙载夜宴图》表现了古代仕女吹奏乐曲的形象。画面中的人物形象无论是从她们娴雅的风姿、自然的体态、专注的表情以及衣袂轻舒、乌云高耸的女性之美,都描绘得淋漓尽致。
2.教师继续提问:顾闳中是如何通过“形”表现“神”的?根据人物形象分析一下这些人物的心理?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教师小结:画家通过对人物动态与表情、人物的疏密组合进行细致刻画,塑人物形象,来表现人物的神韵。画家在表现画中不同的人物时,根据他们不同的身份和年龄,刻画出他们各自不同的姿态、性格和表情,表达了他们的内心情感。
(二)笔墨之美、色彩之美
1.教师出示作品《露气》《春山积翠》引导学生欣赏并以中国画的形象之美为例,品读中国画的色彩之美分别美在什么地方?学生讨论,由小组代表回答问题:
①中国画的笔墨之美:运笔收放自如、大气磅礴,墨色浓淡变化丰富。花茎与水草用笔纤细而不柔弱,荷叶的结构则用大笔触表现。笔墨虚实相生,线条聚散疏密,运筹奇巧,耐人寻味,充分体现了笔墨之美。
②中国画的色彩之美:以画法分有白描、水墨淡彩、重彩、没骨、勾勒填彩、泼墨泼彩等,构成了中国画独特的民族特色。
2.继续追问:笔墨对于作品有何意义?
笔墨是中国画造型的基本语言,“笔为墨骨,墨为笔充”,表现了天地万物,抒发画家情感,给观者以审美享受。
(三)形制之美
1.展示装裱后的`作品与未装裱的作品,引导学生对比分析:装裱后的作品有什么感觉?
教师总结:装裱后的作品不但挺括平整,而且美感倍增,气质超凡,彰显出中国画的形制之美。
2.品读章法不同的国画作品《池趣》《碧桃图》《花鸟四条屏》
教师提示学生研读教材,并提出问题:中国画的形制和布局分别是怎样的?你还知道哪些不同的装裱形制?
学生阅读教材总结答案,了解中国画的章法之美:
①中国画的形制:扇面、册页、长卷、立轴、条屏、框裱等。
②中国画的布局:题款、印章、留白等。
环节四:比较鉴赏,小结拓展
1.教师展示中国画作品,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作品尝试从形式美的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2.师生通过问答方式回顾一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引导学生要热爱我民族文化艺术,提高美术素养。
五、板书设计
初中美术教案12
一、教材分析 《触摸美丽》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类型课,在整套教材中与八年级下册《五角星》知识的内在联系最为密切,两课共同组成了一个关于材料及形式美探究的教学单元《触摸美丽》,但是又有各自的教学侧重。如果说《五角星》定位重点更多在画出肌理与质感,那么,《触摸美丽》的定位重点更多在于直接利用材质本身的肌理与质感进行造型,探索适合材质形式美感表现的技巧。把握这个基本定位是处理好这两课教学的关键,也更有利于教师自觉建立单元教学的整体观念。 初中美术教案8年级上:04课 触摸美丽
本课选择“触摸美丽”这个与生活、自然紧密相关的课目,指导学生制作装饰作品,帮助学生认识材料的肌理、质感特性,感受材质的形式美感,探索不同材质在装饰作品中的运用技巧。从而进一步理解:材料作为造型艺术的基本要素之一,对于体现视觉艺术的形式美感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教材从感受、了解不同材质的特性入手,展现了各种材料的图片,如金属、木材、毛绒、石头、牛仔布等,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其特性与美感(如纤维材料柔软温馨,木质材料自然质朴,石质材料坚硬冷漠等等)。并呈现了不同材质运用于装饰画中的美术作品,通过欣赏装饰作品中的材料美,感受不同材料表现的不同视觉美感。通过运用不同材质改画与制作装饰作品的活动,帮助学生关注材质本身具有的形式美感,懂得利用生活中的边角余料“变废为宝”,制作成精美的装饰艺术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发现美、表现美的能力。
在列举的图片中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各种材质的图片、各种材质制作的装饰作品、材料加工与处理的图示,以及制作加工的工具材料等等。并且选择具象绘画与依此改制成的装饰作品进行对比呈现,启迪学生的思维。
作业的设定范围较为宽泛,只强调以某种材料为主并辅以其他材料合作完成装饰作品,表现形式、加工方法等均不限。教材中呈现了各种技巧与形式的'装饰作品作为练习参照。
“活动一”通过把一幅绘画作品改造成为一件装饰作品的活动,依托一定的视觉形象为造型基础,加深学生对材质的认识,提高学生利用材质加工处理,进行视觉表现的能力。
“活动二”在相对限制材料种类的前提下,提倡以学习小组的方式合作完成一件装饰作品的造型设计与加工制作。
“评价建议”一栏中,提出了是否关注材质、感受材质美感的评价要求,并且提出了以表格打“√”的形式,从作品的选材、色彩、构图、风格等诸方面对学习绩效测评的评价建议,作为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检测知识、能力水平的参考。另外,将能否与他人友好交流并合作完成练习也作为一项评价指标。
“资料库”中以文字的形式介绍了各种材质的物理特性以及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介绍了装饰画的特点。
“学习大空间”一栏提供了有关材质在生活用品中运用,在建筑物与室内装饰中运用的介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拓展美的视野。
二、教学目标
*能初步体验材料的肌理与质感特性,加强对形式美感的基本认识。
*能选择运用自己喜好的自然材质制作较为简单的装饰作品。
*能积极参与合作学习,促进情感的健康发展。
三、教学思路
课前可以要求学生收集身边一些不同肌理与质感的材料和制作装饰作品的主要工具,具体参见教材p15制作工具提示图。
初中美术教案13
教学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人美课标版第六课纸的立体表现—纸雕塑学习人美课标版纸雕塑的基本原理与构成立体的各种方法,制作一个具有三度空间的纸雕塑作品。通过设计与制作纸雕塑作品,了解立体构成的基本知识,体会现代雕塑的形式美感。人美课标版第六课纸的立体表现—纸雕塑
2.人美课标版纸雕塑隐性内容与目标:关注现代生活中的设计,体验创造的乐趣,提高对形象的艺术概况力,锻炼立体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形成纸立体的多种构成方法。组合法、折叠法等。
教学难点:纸雕塑的设计。造型构思、点、线、面、体的韵律组合。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美术教材14册中第6节《纸的立体表现—纸雕塑》一直是学生最喜欢做的课程。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抱有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是比较结合实际生活的课程,只要是学生认真地观察城市中的现代雕塑,都可以找到现代雕塑与之雕塑的切入点,使学习起来比较容易接受和发挥,同时结合校园的环境自行设计校园环境雕塑。使教学内容更贴近生活,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二、在教学设计中,首先自己要学会做纸雕塑,做出的纸雕塑最好能与学生最熟悉的现代雕塑相吻合,可结合环境雕塑,讲解现代雕塑的形式美感,对比纸雕塑体会用构成的方法设计制作纸雕塑的情趣。欣赏书上的.示范作品与学生作业,了解纸构成的基本方法,并结合生活实际,看看这些雕塑作品可放在什么环境下更有意境。
1、导入课题:
可参照纸浮雕的导入法,出示城市现代雕塑与纸雕塑图片,进行对比讲解现代雕塑的形式美感,对比纸雕塑体会用构成的方法设计制作纸雕塑的情趣。(2分钟)
2、技法讲解:
(1)组合法:
教师演示——马的制作(可用课件),学生认真观察。(5分钟)
教师设问:马的哪些部位采用了折、弯曲、切、挖?
学生答:马身、马腿、马尾都采用了折、弯曲,马脖子、马头采用切、挖,折、曲手法。
教师设问:马的哪些部位是点、哪些部位是面、哪些部位是线?
学生答:马尾、马鬃是线,马尾部的圈、马的眼睛、嘴是点,其它的是面。
教师演示组合的顺序。
教师总结:造型特点:造型富有扩张力。点线面的组合相得益彰。整体效果强烈,比较适合作为环境雕塑。
技法的应用:马的前后两个原形,既表现了马强壮的体形,也增加了造型的重量感。尾巴体现了线与点的巧妙组合,富有韵律感。马头主要表现眼睛与鼻孔,省略了其他部分,造型概括简练。(3分钟)
(2)折叠法:
教师演示——鹰的制作(可用课件),学生认真观察。(4分钟)
教师设问:主要采用了那些手法?
学生答:采用了切、挖、卷曲、折叠法。
教师总结
造型特点:用简练的手法表现了鹰的气势。运用了折纸的方法,造型在具象的表现中体现出抽象的意味。
技法的运用:用一张开数纸对折,按图纸剪折。按此方法还可以创造很多动物造型。(1分钟)
教学评价
1.评价点
(1)是否理解现代雕塑的形式美感。
(2)是否基本掌握了纸立体的构成方法,能否利用构成因素设计制作一个有三度空间的富有情趣的纸雕塑作品。
(3)是否通过纸雕塑的制作,体会到创造的乐趣,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2.评价方法
(1)看同学能否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作业中体现概括与装饰的特点。
(2)看作业是否具有立体感。鼓励学生大胆创造,即使制作技法比较幼稚,只要体现了纸的立体造型、有创意都应鼓励。
(3)看学生在制作中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在研讨中敢于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能说出自己的创意。
学生可按下表内容评价自己的作品、
初中美术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工业产品设计的艺术形式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2、掌握工业造型设计的灵感来源。
3、尝试进行工业造型内容之一——沙发的设计。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工业造型设计的灵感来源
三、教具于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橡皮泥、彩色卡纸、牙签等
四、教学过程:
(一)回忆导入
你的家肯定是温馨的,因为你拥有父母的爱、美丽的家园……
是的,无论是简约的中国明式家具布置,还是奢华的欧洲巴洛克风格的布置,或者是明艳的`色点,还是冷峻的黑与白,都能从不同的感官上给人与温馨的感觉。
而营造这种温馨感觉的不可或缺的主角便是沙发,有多少种流行方式,就有多少种沙发样式,舒适且造型新颖……沙发能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出示课题)
(二)观察归类
1、沙发的温馨体现在什么地方?
能窝在沙发里看书、看电视;能倚着椅子的靠背听音乐;能躺在上面小憩片刻……
正由于沙发的这些功能也就决定了它的结构。
2、沙发的结构是怎样的?
基本结构:靠背(有时可能被简约的没有了)
椅座(不可或缺的部分)
舒适的椅座、合适的靠背,这些是沙发的基本“零件”,从无到有是一种发明,从有到无是设计的变异,也是形式感的极致需求,喜欢创造的人们乐意在沙发的扶手、靠背、支撑腿上进行大胆的改造,而那些喜欢事项的人们也会被这些沙发的独特气质所打动,不可否认,这类创意沙发一旦进入居室,便旁若无人的将居室的风格一锤定音。
3、欣赏一组沙发,仔细研究一下这些沙发的设计,尝试归纳这些沙发的设计灵感来哪里?
(1)师生共赏
(2)小组讨论
(3)师生共同归纳
娇艳可爱的鲜花
充满野性的动物
方正有力的几何体
柔美诱人的曲线形
形象美观的五官
活力四射的运动
可口香溢的蔬果
圆润细腻的瓷器
古老凝重的中国文化
华丽绚丽的欧洲风情……
(三)欣赏提高
师生共同欣赏一组创意沙发,开阔学生视野,打开学生创作思路。
(四)作业
第一周:设计一款沙发
要求:
1、有创意的且有可行性。
2、课后及时收集可以制作你说设计的沙发模型的材料,以备下节课上使用。
第二周:根据第一周的设计图,利用收集到的材料制作沙发模型。
(五)作业点评
初中美术教案15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作品的介绍与欣赏,使学生初步了解宋代绘画艺术的空前盛况及作品的伟大成就。
2、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
作品的艺术成就。
三、教学步骤
(一)引言与组织教学
中华民族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因为她有着悠久的文明史。有着自己璀璨的民族文化。中国画----则是世界绘画艺术中的一颗绚丽的明珠。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多以中国画见长。下面请欣赏中国古代绘画史上全盛时期的作品,中国古代最大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板书课题,挂出画卷,约3分钟)
(二)作者简介
作者,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生卒时间不详。约生活在十二世纪,为北宋未年著名的风俗画家。早期游学于京师。后习绘画,专攻界画,擅长舟船、车马、人物、街市、城郭等。宋徽宋熏和、宣和年间供职于翰林图画院侍诏(画院最高职称)。传世作品有《清明上河画》、《西湖争标画》、《武夷图卷》等。
(三)《清明上河图》创作的历史背景
公元十世纪后期(960年),赵匡胤统一中国,建立了北宋皇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政治上实行了中央集权,经济上发展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贸易。农业上注重了精耕细作、使用良种;陶瓷、纺织等手工业产品闻名于世,畅销国外;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三大发明等科学技术使对外贸易和城市经济空前繁荣,城市集镇不断出现,并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有了专营经商的(商店)、(剧场)、娱乐场”等。当时的京城汴梁(今开封市)则更显繁华。但北宋后期各代皇帝为求苟安(亦称偏安),向辽国接受屈辱的澶渊之盟。给西夏纳“岁币”。向金割地、纳银、贡绢,宋徽宗时期则更甚,虽联金灭了辽国,次年金兵大肆攻宋,徽宗为求苟安,主张议和投降,罢免了主战派将领。终在1127年,徽宗成了金兵的俘虏,北宋王朝被灭亡。张择端生活在北宋末期。皇帝宋徽宗赵佶虽昏庸腐朽,却是一个出色的画家。在位期间是宋代画院的极盛时期。招录了不少有才华的画师入画院供职。宋徽宗很注重写生,他诏令翰林画院的画师都要写生。张择端根据京城汴梁繁华的集市贸易与街景(一是说清明时节,但清明时节的景象描写不多,另一说法是从清明坊到虹桥一汴河上河的街景。后者则更有说服力。人物中有赤膊的、戴斗笠的、轿上插树技遮荫的、摊位上的遮阳伞、遮荫篷等可以作证)写生而创作了蜚声世界的《清明上河图》。
(四)欣赏《清明上河图》
1、主题思想:通过对北宋都城汴梁繁荣的经济生活与民俗风物的描绘,歌颂了创造历史和社会财富的下层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2、作品介绍:
《清明上河图》全长5278厘米,高248厘米,绢本白描淡色长卷风俗画,现藏故宫博物院。
全画气势磅礴,规模宏大,场面复杂,结构严谨,为全景式构图。总体上看,可分为田野、汴河、街市三个地方。情节连绵不断,高潮迭起。图中街市,屋宇栉比,货摊沿街,人物众多,神态各异,人喧马嚣,车轿穿梭。正是这番形形色色,熙熙攘攘,百货俱陈,百态俱备的情景,呈现了北宋末期工商业发达的社会面貌。从商业、交通、澶运建筑等几个具典型意义的角度,集中概括地再现了十二世纪我国都市生活状况。反映了一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民俗。构成了一件内容丰富的完整的艺术品,成为研究北宋社会的综合性形象史料。
画卷共画不同阶层的人物550佘人(教材上虹桥部分就有130佘人),不同种类和形态的牲畜五、六十匹,不同类型的车轿二十佘辆(顶),房屋三十佘幢,大小船只三十佘艘。无论状物写人,还是写动描静,对每个细节都求一丝不苟于浩大工程之中。画家具有非的观察力、记忆力和写生功底。用默写的手法,把游汴河两岸街景时遇到的典型事件描绘出来。如全画的中心---虹桥部分,表现出桥上喧哗、桥下沸腾的热烈场面。桥头货摊相连,左侧桥栏边的人物在观景赏流,桥右侧人物扶栏观船逆流过桥。桥中达官贵人的轿马相遇,双方的豪奴都在呼喝让道,可见骑者勒马,;轿夫阻步。表现出统治阶级的骄横。并使桥上出现拥挤阻塞现象。桥下水流湍急。一大船头已过桥面,船身尚在桥下,船橹末端尚露出在桥右侧一方。另一货船正要过桥,船身已横,船头已被激流冲下。船夫们手忙脚乱,有的奋力撑船,有的挥手呼号,不进则退,船身已横,船夫们手手忙脚乱。这种人声鼎沸、激浪奔腾的热烈场面,在画家笔下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为全景式构图的古代现实主义艺术大作,从远郊河野,一直至城郭街市,不但能鸟瞰繁华的街市,还可极目郊野;楼宇舟桥树木横列于近处,河道原野延伸至天边。景物的大、小、远、近、疏、密、动、静、简、繁,通过画家传神之笔,都得到准确、慎密、生动、妥贴的有机表现。使画卷具有长而不冗、繁而不乱、紧凑严密、起伏有节的鲜明的艺术节奏感。充满“方寸之内,体百里之回“的`宏伟气慨。表现了画家在运思立意过程中,概括生活和选取题材方面的高度艺术才华。以及在布局上不受固定视点的限制,充分运用“散点透视”的娴熟技巧。
(五)《清明上河图》的艺术成就。
1,作品体现了我国民族绘画的优秀传统和中国古代画家“目识心记”深厚的默写功能。
2,线描技法已臻和谐完美的高水平。突出地体现了我国古代绘画以线造型的技法特色。
3,是人物刻划、景物描绘达到形神毕肖、生动准确的神品之作。
4,是中国画传统的“散点透视”的布局的典型。
5,是界画、山水、人物融为一体的以工带写,以写润工的典范。
6,是显示画家高度的组织技巧和概括现实生活能力的范例。
7,是研究宋代社会的综合形象史料。
(六)结论
《清明上河图》是闻名世界的绢本白描淡色长卷风俗画。是我国古代 写实主义的杰作(早欧洲七百余年),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珍宝,是中国美术史上一颗灿烂的明珠。
【初中美术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美术教案04-25
初中美术教案[精选]05-16
初中美术教学总结-初中美术教案08-05
初中美术教案优秀04-22
【推荐】初中美术教案11-26
初中美术教案【荐】11-27
人教版初中美术教案11-03
初中美术教案【热门】11-24
初中美术教案【推荐】11-23
【热门】初中美术教案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