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时间:2024-05-18 16:13:00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必备)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必备)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篇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演示,使学生熟练地数出6、7两数,会读、会写这两个数,并会用这两个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2.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讲卫生、爱劳动、爱集体、与他人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思想和情感教育。

  3.通过学生观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2页、第43页,第48页练习七第2题、第3题

  教具、学具准备

  电脑课件、计数器。小棒若干、图片若干、尺子等。

  教学设计

  复习准备

  1.引导学生从0数到5,再从5数到0。(可用指名数、齐数、拍手数等方式进行)

  2.出示0~5六个数字,读数。

  3.按顺序读数:( )2( )4( )。

  [通过数数认识数字、数的顺序,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学习数数和认数。

  a.电脑课件展示第42页的主题图:教室里,同学们正在大扫除。教室里摆放着6张桌子、7把椅子,6个同学在打扫卫生,又从外面走进来1个女同学。

  b.引导观察,启发思考。

  在学生观察画面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画面上有哪些人和物,各有多少?(学生讨论交流的时候,教师要到各组巡视、倾听,并加以指导。)

  c.交流、汇报。

  师:图上有些什么?

  生:图上有同学、老师、桌子、椅子等。

  师:图上有多少桌子、椅子?有多少人?

  生:图上有6张桌子,7把椅子,7个人。

  师:你是怎样数教室里的人数的?

  生:先数教室里面打扫卫生的同学和老师有6人,再数从外面走进来的一位同学,一共是7人;还可以先数学生人数,再数老师,一共7人。

  师:你又是怎样数椅子的数目的?

  生:先数已放好的6把,再数又搬来的1把,一共是7把。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融入到课堂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观察到的内容,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d.抽象出画面中的数。

  桌子的张数、同学的个数用数字几表示?(用数字6表示)板书:6

  椅子的把数、师生的'个数用数字几表示?(用数字7表示)板书:7

  2.根据6、7的基数含义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

  a.数一数主题图下面的人数和点子的个数。

  b.小组合作,用小棒或学具摆出6和7,并上展示台展示,进一步加强认识。

  c.请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事物可以用6、7两数表示。

  (设计说明:通过学生实践操作,使学生明确6、7的基数意义)

  3.教学数序。

  a.学生认真观察计数器上的珠子有几颗?(5颗)再拨一颗是几颗珠子?学生上台操作,发现是6颗。再拨一颗是多少呢?(7颗)

  b.通过直尺,直观教学数序。

  让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找一找5、6、7的顺序。

  教师将直尺图利用课件展示出来,只写出0、1、2、3、4、5。提问:6和7应该写在什么位置呢?让学生自己去发现7以内的数的顺序。

  [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操作学具,从感性明确6与7的大小关系。]

  4.比较大小。

  a.利用学具,先摆5个圆片,在下面再摆6个圆片,然后根据直观很容易发现:5个圆片比6个圆片少,6个圆片比5个圆片多。板书:5<6 6>5

  b.利用学具,先摆6个圆片,在下面再摆7个圆片,然后根据直观不难发现:6个圆片比7个圆片少,7个圆片比6个圆片多。板书:6<7 7>6

  5.明确6、7的序数意义。分组进行,边观察边讨论得出正确的答案。

  a.先让学生找准起点,从第1瓶数到第7瓶,再观察第6瓶里有几条金鱼。

  b.认真观察找出装有6条金鱼的瓶子,再从左边数出装有6条金鱼的瓶子是第4瓶。

  c.从左边数起找到第7瓶,再数一数瓶里有多少条金鱼。

  [通过这一生动的情境,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明确了6、7的序数意义。]

  巩固练习

  1.做抢答练习。

  5后面的数是几?

  6后面的数是几?

  7前面的数是几?

  2.完成练习七第2、3题。

  a.完成第2题。出示题目,明确要求,学生自行完成题目。小结。

  b.完成第3题。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题目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练习。适当引导学生对6只和7只作比较,加深学生对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的理解。

  [这一练习紧跟课本教学内容,通过巩固练习,使学生巩固对6、7意义的理解。]

  指导书写

  1.电脑课件展示6、7的形象,指导学生观察,启发想像6和7像什么?(6像哨子,7像拐杖等。)

  2.电脑课件展示6、7的书写笔顺及在写字格中的布局,学生观察学习。

  3.教师在田字格中板书6、7。学生在书上写字格中描出6、7。提醒学生坐姿端正,眼与书之间保持合理的距离,书写要工整美观。

  [通过指导学生观察课件形象、直观地展示6、7的笔顺,帮助学生掌握6、7的写法;启发学生想像6、7像生活中的什么,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操作,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通过观察、操作,初步体验数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3、通过听童话故事,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掌握比较多少的方法,会正确地进行“多、少”的比较。

  教学用具:

  将第6页的主题图做成动画课件;学生准备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小朋友们喜欢听故事吗?出示主题图,你们能根据这幅图讲一个故事吗?(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

  2、讲故事。(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注意多让几个学生加以补充,这样可以使故事更加完整。在说到小猪帮小兔盖房子的时候,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同样多”。

  师:图上有几只小兔?每只小兔搬多少块砖?

  生:3只小兔,一只小兔搬一块砖。

  师:说得很好,兔子和砖都没有多余的,这时我们可以说兔子和砖同样多。你们记住了吗?仔细观察什么和什么也同样多?(随意比较)

  ⑴同桌两人交流。 ⑵指名回答。

  2、教学“多”“少”除了发现什么和什么同样多之外,你还发现了什么?如,我发现1只小猪扛1根木头,还剩1根木头。

  师:小猪和木头谁多谁少?

  生:木头多,小猪少。师:还可以怎样说?(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仔细观察,什么和什么比谁多谁少?(随意比较)

  刚才所讲的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知识。揭示课题:比多少

  3、动手操作同位两人合作要求:

  一人先摆学具,同位与他摆得同样多。(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摆一摆)一人先摆学具,同位摆得比他多或少。(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摆一摆)

  思考:怎样才能一眼就看出摆的同样多,谁摆得多?谁摆得少

  ⑴独立思考

  ⑵交流方法

  在多种方法中让学生发现对齐摆,即一一对应的方法摆,比较容易比较。

  4、说出生活中“同样多”“多”“少”的.例子

  三、巩固运用,深化拓展

  1、同桌合作,摆学具卡片,边摆边说。

  ①一个同学先摆,同桌需摆得和他同样多。

  ②同桌合作,一个摆得多,一个摆得少。

  同学们合作得真好,想一想,怎样摆,老师一眼就可以看出谁多,谁少,或者同样多?(数一数,写上数。对齐摆,长的表示多,短的表示少,一样长的表示同样多)

  他们的方法都好,你们是怎样摆的呢?我们应该多动脑,多思考,讲究方法。

  2、说说生活中1 ‘同样多“”多些“”少些’‘的例子。谁能用“同样多”“多些”“少些”说说生活中的事?(我有两只手,左手和右手的手指同样多。我家女的比男的多,男的比女的少……)同学们说了这么多,说得这么好,原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比一比,谁最聪明。

  教师拿出一串红、白相间的珠子,让学生判断哪种颜色的珠子多。

  ①生在组内说说。

  ②小组交流汇报。

  (用数的方法比较:数出红、白珠子各有几颗,再比较。用找朋友的方法比较:一颗红珠子和一颗白珠子是一对朋友,最后剩下哪种颜色的珠子,哪种颜色的珠子就多。还可以这样比较:因为这串珠子是按一颗红珠子,一颗白珠子,一颗红珠子,一颗白珠子的顺序串起来的,如果最后一颗是白色的,那就可以说两种珠子同样多;反之,就比红珠子多)

  4、课堂演练。

  ①完成第7页的“做一做”。先摆一摆,再说一说。

  ②练习一第3、 4题。

  第3题: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判断两种动物是不是同样多,再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公鸡和鸭子虽然摆得一样长,但疏密不同,进而判断摆得密的鸭子只数多些而公鸡只数少些。

  第4题: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

  A、用数的方法:先数出红珠子有几颗,黄珠子有几颗,再比较。

  B、一颗红珠子和一颗黄珠子是一对朋友,最后剩下哪种颜色的珠子,哪种颜色的珠子就多。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可真聪明,说得妙极了!这节课大家学得很好。其实数学王国里还有许多奥秘呢!只要我们处处留心,好好学习,一定会学到更多的知识。

  板书设计

  比多少

  同样多多少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本节课请来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形象——蓝猫大哥,并创设蓝猫参与竞赛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浓厚学习的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

  一、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例如在对9添上1就是10的认识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请你帮蓝猫检查一下,它摆得对不对?它少摆了一个,你能帮它想办法吗?为什么可以这样做?从而让学生自己领悟这句话的意义并受到一次完成作业后要认真检查的教育。

  二、体现数学生活化:在教学0-10各数顺序时,让学生思考0-10顺数在哪儿可以找到?(直尺上、学号、楼号等等)从而引发学生对顺数在生活中应用的思考。那么倒数又有什么作用呢?在学生困惑之际,出示火箭发射图提示,再让学生自己发现倒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帮助学生乐于易于找规律:在学生小组汇报完10的九种组成后,借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及学生的已有经验学生小组讨论10的组成的记忆方法。方法一:你看到了1和9组成10,你还想到了什么?你能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表达这个规律吗?结果一般学生都能说出:两个数交换了位置。方法二:请你来当小小建筑师,用这几组数字为楼层,你能建出一幢高楼来吗?结果以两个同学为单位互帮互助,按照左1-9右9-1的顺序真的用数字卡片建出了10号大楼。还有个别特别会发现的同学综合了方法一和方法二建了一幢复式楼。即1和9及9和1共为第一层……

  四、鼓励学生互为师生,促进思维多元化:在学习数的顺序时,让学生看着自己摆好的数字提问,如9的前面是几或比9少1的是几,让学生体验到尽管提问的语言表达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又如在比较大小时,学生看到两张点子图,鼓励学生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结果有的学生就说比大小,有的就要写算式,有的就说不管做什么都得先数一数。

  《10的认识和组成》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一册第64~65页及练习九第1~3题.

  评价要点:

  1、 引导经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2、 学会10的数数、认读、比较大小和组成,对10的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 培养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及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4、 引导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寻找数学规律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唱数字歌

  二、 情景引入新课

  师;大家真是越来越聪明了!所以今天呀,就有一个小客人想来挑战你们哦。想知道是谁吗?

  蓝猫:Hi! 就是我——蓝猫大哥啦!今天我就是来向小朋友们挑战的,你们敢吗?

  学生:敢!

  三、 小组学习

  (一)讨论主题图

  师:好,今天呀,蓝猫和你们一共要闯六关,谁闯的关最多,谁就赢啦!现在马上进入第一关!请看大屏幕(出示主题图),你看到了什么就说什么。

  学生自由观察讨论,并汇报。

  (二)10的初步认识

  师:第一关,我们聪明的同学赢了!现在要进入第二关——抢答题了哦,你们准备好了吗?

  师:好,请听第一题:刚才我们说的鸽子数和人数都可以用几来表示呀?

  那就请仔细观察,这个10跟我们以前学过的数字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讨论回答。

  师:请认真听,蓝猫大哥有“蓝猫小知识”送给你们哦!

  蓝猫:嘿嘿,这个我可比你们知道的多。像10这样由两个数字组成的数就叫做——两位数啦!

  师:这个蓝猫小知识你们记住了吗?请大家再说一遍,像10这样的数叫什么?那聪明的同学们,你们能猜得出我们以前学的0到9又可以叫做什么数吗?

  (三)10的基数意义认识

  师:这第二关蓝猫可是露一手了,算他赢了,好吗?好,我们大家要继续努力哦,现在来看第三关吧!请用你们桌子上的10个小圆片摆出最美丽的图案。

  师:请你们帮蓝猫检查一下,它摆得对吗?它错了,你们怎么帮它改正呢?

  生发表意见。

  师:哦,大家真聪明!那你能说说你为什么这样想吗?

  他说得真好,大家跟他一起说一次,好吗?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借助摆小棒,拨计数器的直观操作活动,初步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性,理解凑十的计算策略和进位的计算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具体的计算中,养成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

  教学难点:

  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教具准备:

  CAI课件,小棒。

  教法运用:

  合作探究法、创设情境

  学法指导:

  分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查预习) 创设情境:有几瓶牛奶

  星期天,笑笑家来了几位好朋友,妈妈买回2箱饮料招待他们,小客人走后,笑笑帮妈妈一起清理房间(出示挂图)。看着箱子里的饮料,笑笑想起了一个数学问题,你能猜出她在想什么问题? (现在一共有几瓶饮料?) 学生自主思考,并与同桌交流讨论 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情景讨论

  二、初学新课

  (初步探究) 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把你的想法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每一组请一个同学汇报你们的想法。

  根据这个问题请你能列一道算式吗?怎么列?

  9+5=

  你能说说9加5可以怎样算吗?

  (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算法。)可结合学生的回答,可以指出凑成10来算的方法叫做凑十法。

  观察小结:凑十法就是把没有学过的9加几变成已经学过的10加几来计算。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汇报。学生按照书上的提示活动讨论(可能出现不同的说法)

  (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算法。)可结合学生的回答,可以指出凑成10来算的方法叫做凑十法。

  学生动手操作。 出示具体的情景图,让学生明确知道怎么列式,了解本节课的知识点。

  更直观的.认识看图列式的方法。

  三、引导释疑

  (合作学习) 做一做,说一说。

  1、9+3=可以怎样算,你能用小棒摆出你的算法吗?自己想好后,摆给小组同学看,并说说你的想法。

  请学生汇报,在书上圈一圈,说一说。

  2、请学生自己摆一摆,算算6+9=?

  观察书上的图,圈一圈并填出得数。

  并问学生:虚线框是做什么的?

  3、圈一圈,算一算。

  请你也用圈一圈的方法,算一算练一练的第一题。

  请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想法,拆大数或拆小数都可以。

  学生在开展观察周围的活动时,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在分清图形的过程中,说一说理由

  请学生汇报,在书上圈一圈,说一说。

  学生在说理由的过程中自然地体会到看图列式根据一定的标准。

  初步掌握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

  基本环节 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四、拓展学习

  (深入探究) 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随机报题。

  9 + 2 = 9 + 5 = 9 + 8 = 9 + 6 = 9 + 9 = 4 + 9 =

  选择1-2道题,学生所以说算法。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并把掌握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

  同桌之间谈谈如何更快算出答案。

  学生说说自己对这种题目有哪些认识。

  学生能比较直观地掌握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

  五、当堂检测

  (学习诊断) 指导完成练一练第25题。

  1、第2题目的:在解决问题中巩固进位加法。

  (实施方法:仔细看图后,所以说图意,独立完成。)

  2、第3题:通过登山游戏,体会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一样。

  (实施方法:小组竞赛后核对答案,交流发现规律。)

  学生先自己完成书本习题,在分小组讨论各自完成的情况。 学生在讨论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课堂小结

  (梳理归纳) 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随机报题。

  9 + 3 = 9 + 7= 9 + 8 = 9 + 6 = 9 + 9 = 4 + 9 =

  选择1-2道题,学生所以说算法。

  学生思考并举手回答 巩固新知识

  板书设计:

  1、 完成新概念配套练习。

  2、 完成书本练一练的习题。 有几瓶牛奶(9加几)

  9 + 5 = 9 + 3 = 6 + 9 =

  教学反思:

  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看看有几瓶牛奶,这种实际的情景,既有感性认识的一面,又有理性认识的一面,极好的锻炼了学生们的实践能力,提高了他们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初步掌握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以创设情境以及游戏环节的形式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点。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学会比较100以内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比较能力。

  3、创新目标:培养学生探索规律的能力。

  4、德育目标: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组织学生讲自己是怎样比、怎样想的,把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认识。

  教学难点: 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

  教学用具

  标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了解家人的年龄,谁来汇报一下?(指名说)

  2、刚才黎明小朋友说他爸爸是36岁,爷爷是63岁,那么你们知道谁的年龄大吗?

  3、要比较年龄的大小也就是比较数的大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的大小。(板书课题:比较)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层次一:比较数的大小,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

  (1)将数按数位分类

  多媒体展示:学生口答,教师课件展示

  (2)比大小 多媒体显示:一位数和两位数比大小,学生口答,教师多媒体展示多媒体显示:

  (3)练习并小结:

  课件出示题目,指明学生口答, 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比较数的大小,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

  层次二:例题,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

  1、出示多媒体主题图

  教师讲述故事: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潮水退去以后,沙滩上露出了美丽的贝壳。大白兔说,我们去拾贝壳吧。一会儿,小松鼠、大白兔都捡了一篮子贝壳。小松鼠数了数说:“我捡了38个贝壳。”大白兔数了数说:“我捡了46个。”小松鼠说:“我捡得多。”大白兔说:“我捡得多。”到底谁捡得多呢?你能给他们当一下裁判吗?

  2、小松鼠、大白兔到底谁捡得多呢?为什么?请你把想法告诉你同桌的小朋友。

  3、全班交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表扬说得对的小朋友。

  4、指出:比较两个小动物谁捡得多,也就是比较38与46的大小。(板书:46○38)在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可以用多种方法。两个数的大小关系可以用学过的数学符号表示,谁来写一写?

  5、指名板书后读一读。

  6、小结: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

  层次三:比较 53○56

  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当十位相同时,就比个位,个位大的那个数就大。

  1、多媒体显示 21○26:

  21<26

  小结: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当十位相同时,就比个位,个位大的那个数就大。

  2、试一试(出示计数器)

  (1)看着计数器把数写出来。(100、98)

  (2)这两组数我们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吗?(学生在书上完成)

  (3)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小结学生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方法。

  比较大小时,先看位数,位数多的数肯定大;都是两位数时,先比十位上的数,十位相同时,再比个位上的数。

  三、组织练习,深化提高

  1、“想想做做”第1、2、3题

  2、“想想做做”第4题

  (1)小组中每人写出1个个位是6的两位数,比一比哪个最大,哪个最小,去掉重复的,排一排。说说个位上是6的两位数一共有几个?是哪几个?

  (2)小组中每人写出1个十位上是6的两位数,比比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3、“想想做做”第5题

  (1)兔妈妈给小兔照了3张照片: 猜猜各是什么季节?各个季节的温度也不同,看了温度计的温度,老师写出了3个表示气温的数:2度、20度、35度。

  (2)你能用符号表示3个数的大小关系吗?

  4、写数游戏:学生随意写一个数。

  (1)以小组为单位从小到大排一排。

  (2)比30大比60小的数站起来排队。

  (3)个位是7的数站起来排队。

  (4)大于60的数站起来排队。

  四、全课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学得开心吗?

  你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9加几这个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11~20各数的认识以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了进一步完善学生对加法的认识,教材选取了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素材,采取螺旋上升的方式,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9加几的计算规律。同时,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也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进位加法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9加几的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初步了解“9加几”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和“九加几”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能力,鼓励算法多样化,树立创新的有意识,追求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与价值观:

  使学生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的相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初步树立应用数学的意识。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不同算法的交流、体会和比较,提出可以用“凑十法”计算,掌握“凑十法”的思维过程,能进行正确的计算。

  教学难点是通过观察思考、归纳“9加几”的计算规律。

  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下面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来谈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学过程中,不是教师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学,任何人都不能替代学生学习。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节课我利用情境,生活经验等多种方法,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以多媒体课件为载体,按照自主探究—讨论—归纳这样的思路,运用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发现新知、掌握新知,在自主探究讨论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学会自主探究,并提供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在感知、体验、交流、合作比较中灵活地掌握本节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数学源于生活,情境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首先通过谈话导入新课,并用课件呈现小猴买桃的情境图,熟悉的生活情境能迅速地将学生的思维和情绪集中起来,成功地将学生引入课堂,为后续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接着让学生结合情境图中的信息自由地提出一些问题,通过讨论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后续学习的材料,符合新课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理念。

  二、循序渐进,探究新知

  本环节我将分以下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1、复习铺垫

  先引入口算题进行复习:第一关9+()=10;第二关都是10加几的练习,帮助学生回忆10加几就是十几;第三关9+1+几的口算接着我会提问学生:刚才口算的这些题,你发现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为计算9加几的内容做出铺垫。

  【本环节通过复习10加几、9+1加几的算式让学生体会到10加几就是十几,算十加几很快。为下面教学9加几奠定了知识基础。】

  2、引导设计问题,探索计算9加几的各种方法,动手操作,体会凑十的过程。

  首先我会出示图片并以小故事的方式引入:有一天,小猴带了好多桃子来看大家,帮小猴算一算一共有多少个?

  师:我们先来看,这些桃是怎样摆放在桌子上的?

  有一些桃摆在盒子里,还有—些桃摆在桌子上。

  师:盒子里有几个?(9个),盒子外面有几个?(4个)

  师:用什么方法可以算出一共有多少个桃呢?

  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因为是把盒子里的桃和盒子外面的桃合并在一起,所以用加法。

  (师板书出算式9+4)

  师:那么,怎样算出9+4的结果呢?请同学们先自己探索,再和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生独立探索并与同桌交流)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我们要多引导学生在操作探索中思考加工,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因此,如何计算9加几,我并不是直接告诉,而是让学生们观看课件自己探索,解决“一共有多少个桃?”的问题,寻找合适自己的计算方法。再通过小组探讨全班交流,课件展示小组汇报的各种方法,并通过学生摆弄学具,在操作中体会、理解凑十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整体过程中,经过不断的自我反思,逐渐形成对数学方法的认识,从而达到自己能够接受数学上的优化,也让学生感受到算法的多样化。而我在此对学生的各种方法不做优劣评价,只是肯定了学生的方法并问学生喜欢哪种方法,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选择。】

  3、据现实生活情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己设计问题。

  我先出示“试一试”图片,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

  接着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9+7。也可以在教科书上先圈出10个再填一填。

  【为了让学生发现问题设计问题,让学生收集信息,再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再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从而提高了兴趣,增强课堂的直观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第二单元 比一比

  第1课时 比一比

  教学内容:

  教材第4-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认识长短、高矮和轻重的含义,体会比较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2、使学生经历比较的活动,初步建立长短、高矮和轻重的观念,培养初步的观察、判断和推理能力。

  3、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与事实,培养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会比较长短、高矮和轻重。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长短、高矮和轻重是相对的。

  课前准备:

  课件、主题图、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

  对口令。

  师说上句,生对下句。

  我说大,我对小;我说高,我对矮;我说低,我对高;我说长,我对短;我说薄,我对厚;我说轻,我对重;我说宽,我对窄;我说远,我对近……

  一、情境导入

  请一个小朋友上台和老师比身高,请学生说一说比的结果。说明:高和矮是比较的结果。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比一比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好吗?揭题。

  二、思索探究

  1.比长短。

  (1)出示主题图,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从上往下观察主题图,说说图上画的是哪儿?从图中你能看到些什么?

  (2)观察两根跳绳,通过讨论和交流,弄清图上画的两根跳绳就是两个小朋友用的。

  (3)指导学生用在□画√的'方法在书上比较两根跳绳的长短。

  (4)同桌交流比较的结果,相互说说自己是如何比较的,为全班交流做准备。

  (5)交流反馈,说说比较两根跳绳长短的方法,感受长短是比较的结果。

  (6)巩固:实物出示两组绳子的比较,你能比出他它们的长短吗?

  2.比高矮。

  (1)出示主题图,观察,说说图中两个小朋友谁高谁矮。

  (2)追问:从哪幅图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出两个人的高矮?学生汇报交流,体会高矮的基本方法。

  (3)请两个学生上来,照样子比一比。

  3.比轻重。

  (1)出示天平,进行介绍。

  (2)掂一掂钢笔和橡皮哪个重,然后放到天平上称一称,观察谁重。

  (3)看主题图,说明石榴和柿子是从树上采下来的,观察一下哪个重些。指名交流。

  4.体会比长短、高矮和轻重的方法。

  (1)提问:图中哪些物体之间还可以比一比长短与高矮?

  (2)组织小朋友先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搜集讨论信息,以便有目的地指导交流。

  (3)要求小组内推选代表交流找到的比较物体,说说自己是如何比较的,以不同的方式表述比较的结果。如两棵树的高矮等。

  5.组织讨论,加深认识。

  教师出示一枝铅笔,组织学生讨论:这枝铅笔是长还是短?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没有比较就没有长短、高矮之分。要讨论这枝铅笔是长还是短,必须再拿一枝铅笔来比一比才能确定。教师拿出不同长度的铅笔分别与之比较,使学生明确长短、高矮是相对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三、交流共享

  1.“想想做做”第1题。

  (1)光盘出示两幅图,观察第一幅图中谁的铅笔长,再说说第二幅图中哪支铅笔最长。

  (2)同桌比一比铅笔的长短。指名汇报交流。

  2.想想做做“第2题。

  (1)明确题目要求。

  (2)学生按要求在书上练习。

  (3)结合图对学生进行帮助残疾人的思想教育。

  (4)提问:为什么小鹿最高,小白兔最矮?(”最“加重音,学生体会最高、最矮的含义。)

  3.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独立完成,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进一步体会比较的方法和策略。

  教师出示一个三角形,折开后比较,让学生的头脑中知道走斜边最短。

  4.“想想做做”第4题。

  (1)读题,学生自主练习。

  (2)巡视,搜集学生的反馈信息。

  (3)学生交流,说明自己的想法。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5.找几个同学,从高到矮排排队。

  四、课堂总结

  1.提问:今天在学习中,你比较了哪些物体,比的结果怎样?学生自由交流。

  2.要求学生回家在自己家里找一些物体,比一比他们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3.完成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比 一 比

  长和短  高和矮  轻和重

  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操作、探索来进行的。教师应给学生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去观察、操作、尝试。要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做他们想做的,在实践中理解知识,如在比高矮的活动中,可能有比长短的,这些本质上都是比高度或长度的,有助于理解高矮、长短的含义。

  应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因为探究式学习需要充分、全面地观察问题或事物,找出其本质特征,摒弃其非本质特征。但学生年龄小、观察能力有限,通过小组合作,可以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学生对问题得到比较清晰、全面的认识,本单元的内容都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虚心向他人学习的好习惯。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教学内容:

  动物乐园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数一数,比一比,摆一摆的活动中,体验比较多少的方法。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并能用符号来表示比较的结果,建立符号感。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精神。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比较多少的方法。

  2、会用“〉”、“〈” 、“=”表示比较的结果。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听过骆驼和羊的故事吗?骆驼和羊通过比较,知道了高有高的好处,矮也有矮的好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也是“比较”,内容也和骆驼和羊的故事一样有趣。

  二、引导操作,探究新知

  1、出示“动物乐园”图

  师:动物乐园要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小动物们都到动物乐园帮忙,热闹极了。我们看看都有哪些动物?它们各有几只?请小朋友们自己在心里数一数,等汇报的时候再告诉老师和其他同学。m

  2、汇报交流

  师:你看到了哪些动物?各有几只?(学生:4只小鹿,5只小白兔,4只小熊,3只猴子,2只小鸟。)

  3、动手操作

  (1)师:谁愿意用动物头像来表示你观察到的图上的各种动物?

  (2)师:请其他同学也在下面摆一摆:你看到了几只什么动物?请用学具表示出来。

  (3)学生摆完,引导学生观察评价:摆出来的和看到的一样吗?

  4、设疑激趣

  师:来了这么多的动物,到底哪一种动物比较多,老师很想知道,你们想知道吗?那我们把它们比一比好吗?

  (1)、小组讨论:可以把谁和谁作比较?

  (2)汇报:我准备把……和……进行比较。

  5、探究方法

  (1)认识同样多和“=”(熊和鹿比)

  师:我们先把熊和鹿做比较,那么这两种动物,谁多?谁少?你是怎么知道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

  动手操作:比较两种动物谁多谁少,可以直接根据数量多少来比较,还可用摆的方法来比较,那么要怎么摆呢?请大家先想一想,再动手摆一摆。

  展示、交流:谁愿意到前面来摆一摆?其他同学摆的方法和他一样吗?有没有不同的摆法?(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摆出了不同的图形)

  猜一猜:黑板上的每一种摆法,是怎么进行比较的?(如果学生不懂得表述“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教师可以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发表意见。)

  认识“=”

  揭示同样多:熊有4只,鹿也有4只,熊和鹿的只数一样,我们就说:它们的只数?(“同样多”、“一样多”、……)熊有4只用数表示写几?鹿也有4只,用几表示?4和4同样多或者说相等,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的相等关系?谁知道?谁会写“=”?板书:4 = 4读作:4等于4

  (2)认识“>”、“<”(兔和猴比、猴和鸟比……)

  师:接下来你们想把哪两种动物进行比较?这两种动物谁多?怎么比较?比的结果是什么?可以先摆一摆再说一说。

  ①独立思考②小组交流③全班交流

  怎么比?{引导学生表述:--比—多(少)}

  师:5比3多,在5和3的中间要用一个什么符号表示?你们知道吗?谁会写“>”?这个式子5>3怎么读?(5大于3);5比3多,用“>”表示,那么3比5少,可以用“>”表示吗?应用什么符号表示?这个式子怎么读?3<5(3小于5)。

  指导书写:“>”、“<”

  练习使用“>”、“<”(练习中引导学生想办法分辨记忆“>”、“<”)--”(练习中引导学生想办法分辨记忆“-->

  引导发现:开口对大数,尖角对小数。

  (有的孩子说:口子大的朝大数;有的孩子说:开口朝左的是大于号、开口朝右的是小于号;还有的孩子说:想到把“箭号”的一横去掉就是大于号了。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编顺口溜记住:开口朝大数,尖角对小数……)

  三、练习与拓展

  (1)师:在这么多的动物里面,哪种动物最多?哪种动物最少?(小鸟最少,小兔最多)其他的动物比较的结果怎样?小朋友们能不能自己完成?请同桌交流:说一说谁比谁多?谁比谁少?也可以用数字说一说它们比的结果。

  (2)在现实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比较的知识?

  (3)独立完成第13页练习题

  小猴比小熊少3〇 4小鹿比小兔----- 4 〇 5

  小熊比小猴多4〇3小兔比小鹿----- 5 〇 4

  最多最少

  (4)填一填:

  7〇 3 4〇 9 3〇 3 5〇 8 10〇1

  2 〉□ 6 〉□ 6 = □ □= 8 □和□< 9(这几道题,发数字卡片给小朋友,认为合适的都可以到台上来。)

  板书设计:

  动物乐园

  小于<大于>等于=

  开口对大数尖尖对小数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通过做游戏,体验“同样多、多、少”的含义。

  2.能结合具体事物说出“谁比谁多、谁比谁少”以及“谁和谁同样多”。

  3.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体验游戏中学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能结合具体事物说出“谁比谁多、谁比谁少”以及“谁和谁同样多”。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通过“抢椅子”游戏活动引入新知的学习。

  二、引导探究,自主建构

  1.师生对话。

  每人坐在一把椅子上,发生了什么事情了?(有一个人没有椅子)为什么有一个人没有椅子呢?(小朋友多,椅子少)教师给学生一定的交流时间,发现其中的数学信息,以便更好的'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

  2. 认识“>、=、<” 。(语言表述)

  课件出示教材上学生与椅子对应的示意图。

  一个小朋友一把椅子,还有一个小朋友没有椅子,我们就说小朋友多,椅子少,也可以说椅子少,小朋友多。

  那么我们怎样做之后就每个小朋友都有一把椅子了?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按学生的做法再坐一坐,然后边呈现教材上的学生和椅子的对应示意图边让学生理解:一个小朋友坐一把椅子,每个小朋友都有椅子,我们就说小朋友与椅子同样多。

  三、强化训练,应用拓展

  依次完成练一练习题,教师可根据学生做题的情况给予指导。

  四、自主反思,深化体验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表现的如何?

  板书设计:

  多些 少些 同样多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教学内容:

  课本第94页。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8、7加几的计算方法,并形成相应的技能。

  2、在练习和交流中,逐步形成简约的计算思路,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邮局的画面,问:认识这是什么地方吗?那邮局是干什么的呀?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一回小小邮递员,好吗?

  1、分一分。

  出示一些加数不同但得数相同的算式:

  如:8+2+5= 8+2+7= 8+2+4=

  8+7= 8+9= 8+6=

  学生当小小邮递员来分一分这些算式,然后交流自己的分法。 教师组织学生判断他们分得对不对。

  为什么这几个算式能放在同一个信箱里呢?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出示第1题:先观察题目,想想怎样才能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独立完成题目并校对,统计正确的人数。

  2、小小邮递员们干得可真不错呀!还有几扎信呢!出示信:信上写了些什么?

  8+6= 9+7= 7+9= 7+6= 8+8= 5+7=

  (1)先观察题目,再独立完成计算。

  (2)问:你有什么发现?

  3、送信车忙碌了一天,终于回来了,你知道它们该停在哪个车库吗?学生看第3题并交流。

  怎样算的?抽取几题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4、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学生在书上完成第4题,教师了解学生计算速度和正确率。 重点分析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形成正确的计算方法。

  二、提高练习

  1、师生对口令计算。

  2、学生互相出题计算。

  3、看谁找得多。

  在得数比15大的算式后面打“√”。

  8+4= 7+8= 8+9= 9+6=

  7+7= 9+7= 7+6= 7+5=

  4、在○里填上“>”、“<”或“=”。

  7+5○11 7○10-4 7+4○8+3

  8+6○14 15○5+10 2+10○8+6

  12○7+7 9+8○18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

  5、看谁填得多。

  9+( )=( ) 8+( )=( )

  学生独立整理。

  交流整理情况,比较谁整理得更完整、清楚。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上,你的练习完成得怎样?和同桌交流得怎样?

  教学反思:

  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得出计算8、7加几的各种方法;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8、7加几。

  精心设计练习,发展学生思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及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

  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使课堂充满活力。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设计思想:

  利用连加、连减的计算经验直接尝试计算加减混合试题。通过学习经验的迁移让学生大胆尝试计算。隐退教师角色,促使引导学生自己来尝试,自己来讨论,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很好的发挥。重视开展讨论交流活动,充分开展学生的差异资源。发挥优生的作用,开展互帮互学,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使每一位学生在数学学习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课标解读:

  学习数学是为了使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数学学习,应使学生在兴趣与动机、自信与意志、态度与习惯等几方面得到发展。因此教材结合计算的教学,安排应用数学解决问题,初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内容分析:

  加减混合在教科书75页。它安排在连加连减之后,与之采用了同样的编排方式,目的是使学生能联系连加连减的方法,来学习加减混合计算。教材安排的生动的插图,有利于学生从看着第一步算出的得数计算第二步,逐步过渡到将第一步算出的得数记忆在头脑里去完成第二步计算,以此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学情分析:

  在上节课中,学生已经学习了连加连减的算式意义和计算方法,对于需要两步才能计算出结果的算式,基本上已经掌握要先计算第一步的得数,再用第一步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进行第二步计算。本节课的加减混合,也需要进行两步计算。有了前一节的基础,就能使学生更好地进行本课知识的学习。但还是不能忽视加减混合计算的另一个难点-----由于前后两例题计算步骤所采用的计算方法不一致,使计算过程不能顺利进行,因此,教学时非常有必要创设具体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第一步计算和第二步计算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与讨论,初步理解并掌握加减混合计算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2、数学思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体会加减混合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解决问题:能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实践巩固等学习活动,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培养与人合作,有条理、清晰地阐述自己观点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情感与态度: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重点:

  掌握计算加减混合式题的方法,能熟练地口算出得数。

  教学难点:

  记忆第一步的计算得数。教学关键是理解算式的意义,掌握运算顺序和培养心记能力。

  教学策略:

  1、利用连加、连减的计算经验直接尝试计算加减混合试题。通过学习经验的迁移让学生大胆尝试计算。

  2、隐退教师角色,促使引导学生自己来尝试,自己来讨论,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很好的发挥。

  3、重视开展讨论交流活动,充分开展学生的差异资源。发挥优生的作用,开展湖互帮互学,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使每一位学生在数学学习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回忆连加、连减的计算过程。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件准备

  3、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在操场上画好游戏的图形。

  4、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课件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复习准备

  看算式编故事,然后说说计算的顺序。

  3 + 4 + 2 = 7 - 3 - 2 =

  师:小朋友看着这两个算式你能编一个小故事吗?可以说说你身边的事。(请学生自由说,如:森林里3只小鹿在找食物,没过多久跑来了4只,后来又跑来了2只,现在一共有几只小鹿?)让学生说说计算的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让学生说说在7 - 3 - 2 =的计算中第二步是哪两个数相减。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看题说故事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算式意义的理解,把抽象与具体相结合,便于学生理解,与实际接轨。同时还让学生说计算的步骤这样有利于新知的学习。

  2、激情设疑。

  电脑出示森林与湖水,天鹅们快乐嬉戏。

  瞧!这里都有些什么?

  根据学生对画面的描述,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教育。

  二、探究新知

  1、引入新知。

  师:为迎接我们的到来,小天鹅们跳起了天鹅舞。

  (1)教师电脑演示:4只天鹅在湖面上,又飞来了3只天鹅。)看到这一情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3只天鹅,可以提出湖里一共有几只天鹅?的问题。

  师:要算湖里有几只天鹅怎样列式?教师根据回答板书:4 + 3

  (2)教师操作屏幕,上面出现湖里7只天鹅飞走2只的场面。

  师:湖里的2只天鹅洗完了澡拍着翅膀飞走了,现在还有几只天鹅?接着我们该怎么列式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4 + 3的后面写上-2,把算式写完整并读算式。

  (3)观察:这个算式和我们刚学过的连加、连减有什么不同?能给它取一个名字吗?(学生自由发言。)

  (4)引出课题: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运算,我们把它叫做加减混合。(板书:加减混合。)学生齐读课题。

  2、 类比探究算法。

  (1)谁能再读一读这道题,对照图画来说一说4+3-2所表示的意义。(指名说)

  (2)那么4+3-2该怎么计算呢?

  ①学生讨论。

  ②学生汇报。根据学生的.叙述过程在屏幕上的算式中4+3-2中标明计算顺序。

  ③教师小结。(板书得数5。)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让学生自己根据已有的知识,找到新知识的切入口,有效突破新知的重点。

  3、 学习例2。

  师:美丽的小湖上,天鹅又发生了新变化。(电脑演示修改后的例2:湖中5只天鹅,先飞走2只,又飞来3只。)你能把图意说给大家听吗?

  (1)学生说图意。

  (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3)谁来列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4)试着计算5-2+3。

  (5)交流汇报计算过程。

  生:先算5-2。根据学生说的教师在屏幕上闪动

  师:为什么先算5-2?

  生:因为图画上是5只天鹅先飞走2只,只有用减法先算出5只天鹅飞走2只湖里还剩几只后,才能算出飞来3只后湖里现在一共有多少只天鹅?

  师:算第二步时是哪两个数相加?

  生:是5减2的得数3与3相加。(教师配合学生的回答在算式中的前面一个方框里写上2,并在屏幕上闪动。

  4、 师生共同小结:加减混合计算顺序。(从左到右)

  设计意图:教学时扶放结合,观察概括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反馈练习

  1、乘汽车(电脑演示:车上有6位乘客,到了车站后走下了2个,但又上了3个。)。

  (1)说图意。

  (2)提数学问题。

  (3)列式计算。

  2、引导学生摆小棒先在桌上摆上7根小棒,再拿去3根,然后又添加4根。让学生根据小棒摆的过程把算式7-()+()=()填写完整。并让学生结合摆小棒的过程说说算式7-3+4=8的意义和计算顺序。

  3、室外游戏。

  (1)教师事先在操场上画好图。

  (2)带领学生来到操场分别选三位同学分成两组进行活动,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5+3 -2 +4 -5 +3=

  8-6 +4 +2 -3 +5=

  7+2 -3 -4 +5 +3=

  1+4 -5 +7 +2 -5=

  8-1 -3 +6 -7 +3=

  2+6 -6 +5 +3 -8=

  [这样有助学生在活动中实际感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的过程,提高计算能力。]

  4、回教室,继续练习。

  (1)出示:做一做。

  (2)学生列式计算。

  四、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小结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知道20以内数的排列,认识20以内的单数和双数。

  2、会一组一组地数如2个一数,5个一数。

  3、通过观察数列中数与数的关系,找出数列的规律,从数列的变化,感受到数学的美。

  重点难点:

  1、按规则计数。

  2、将数与数位(该数在20数列中的位置)对应起来。

  3、快速计数。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谁能把这些数从小到大的排一排?

  生:略。

  师:这20个数排列好以后就是一张20数列图。

  师:请小朋友观察一下,20数列图上有什么?

  师:20数列图是由20个排成直线的圆圈组成,每个圆都表示一个相应的数。这些数是怎么排列的?(每5个排成一组,组与组之间有空隙。)

  师: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20数列图,接着大家来看这里遮住的数是几呢

  二、新课探索

  探究一

  师:这里遮住的数是几呢?

  生:1和5之间是2、3、4,5和8之间是6、7,8的后面是9和10。

  生:11后面是12,13和17之间是14、15、16,18后面是19、20。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想20数列图知道的。

  师:真好,那你能很快找到8、12、19和20的位置吗?

  师:怎样才能很快的找到8的位置?

  生:8是一位数,在上面一排,它的后面还有9和10,所以8在10倒数的第三个数。

  师:真是一个好办法,那12、19、20的位置和你同桌说说。

  生:略。

  师:知道了数板上数的位置,那你知道这些图形代表什么数吗?

  生:菱形是13,因为它在12的后面。

  生:三角形是14,因为它在12后面第二个数,而且还在15的前面。

  生:五角星是16,因为在17的前面。

  生:正方形是18,因为它在17和19的中间。

  师:我们很快为图形找到了正确的数字,现在我们一起做个猜数游戏。

  探究二

  师:根据提示,猜一猜这是什么数。

  师:让学生汇报答案,并说说理由。

  探究三

  在数射线上找到下列各数,并用“×”表示。书上第3题。这两排数有什么小秘密?

  我们把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叫做单数,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叫做双数。

  师:这里把哪些数遮起来了?

  生:略。

  师:我们把2、4、6、8、10、12、14、16、18、20叫做双数,把1、3、5、7、9、11、13、15、17、19叫做单数。

  师: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20数列图,接着大家来看第1题,谁来说说题意。

  三、课内练习

  练习一

  生:1个1个地数。

  师:谁来数一数?

  师:2个2个谁来数?

  师:谁试试5个5个地数。

  师:你还会怎么数?

  师:这题是什么意思?

  练习二

  生:按规律填数。

  师:第一题的规律是怎样的?

  生:从8开始,后面紧靠的数始终大2。

  师:那第二题呢?

  生:从7开始,后面紧靠的数始终大2。

  师:说说第三题的规律。

  生:从3开始,后面紧靠的'数始终大3。

  师:第四题有什么不一样?

  生:从16开始,后面紧靠的数始终小2。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都会在20数列图中按规律来计数。

  师:那再来看这题是什么意思呢?

  练习三

  生:找出不符合规律的数。

  师:说说第一题中是哪个数,为什么?

  生:是9,只有它是单数。

  师:那第二题呢?

  生:是13,其他的数都相差3,13和9相差了4,和15相差了2。

  师:第三题又是哪个数呢?

  生:是18,只有它是双数。

  师:同学们找的真好。

  课堂小结

  四、本课小结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20数列图,并在数列图上学习了数的排列,也知道按规律计数。可见20数列图是我们学习数学的好助手,在以后的学习中,一定要充分利用它,让20数列图真正的成为大家的朋友。

  课后习题

  五、课后作业

  1、练习册P24、25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得出计算8加几的各种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8加几;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及概括能力、动手能力和对知识迁移推类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以及数学应用的意识;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凑十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8加几;

  教学难点:

  对“凑十法”的进一步理解;根据 8加几进位加法的规律,正确熟练地口算8加几;

  教学准备:

  教具:相关课件、口算练习卡; 学具: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师:我们来口算,会做的小朋友请举手(出示口算练习卡)

  (当出示9+5=卡片时)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怎么算的? 师:小朋友做的真好,静息。

  2.(出示准备课课件)师:1、2!请看大屏幕,会做的小朋友请举手。(当显示8+2+1= 时)这道题该怎么算?

  师:xx同学真棒,回答问题不仅正确而且声音洪亮,表扬他!全班一起说一说!先算,起!

  二、新课

  1.新课引入

  (出示8+3情景图课件)师:继续看大屏幕,请小朋友观察这幅图,盒子里有几支铅笔,我们一块儿数数!(生答:8支。接着按鼠标确定是8支)盒子外呢?(3支)(师指图比画)你能提什么数学问题吗?

  生答:一共有多少支铅笔?

  师:提的真好!谁会列算式解决他的问题?

  生答:8+3=11。

  师:真不错,答案都知道!我们再来看这幅图,谁能拖一拖盒子外的铅笔,就能一眼看出一共有多少支铅笔?请小朋友想一想,会的举手!

  (请一个小朋友上来边拖边说)师问:小朋友,你们看明白了吗?

  师:真能干!谁能根据这个小朋友拖的过程,想一想,8+3我们可以怎么想,怎么算?(生说一步,师电脑演示一步)

  师:谁还会说,请举手!

  师:现在静息!(师准备小树吹塑纸)

  2.主题图的.学习

  师:1、2!听徐老师讲一个数学故事:每年的3月12日是植树节,这一天人们都要植很多的树来绿化我们的环境。现在老师就带我们一。三(四)班的小朋友去植树,好吗?

  师:一块儿数数第一排我们要种几棵树?(老师贴小朋友们数一数。生答: 8棵)第二排呢?(师快速贴出,生数6棵)要求一共要植多少棵树,谁来列个式?(生:8+6,师板书8+6)

  师:现在分小组学习,要求:1. 用你们手中的小棒来代替小树,摆一摆,你怎样分一分,重新放一放小棒,就能一眼看出一共有多少根小棒?2.由各组小组长负责组织组员学习;听明白没有?(生:明白)现在开始!(切换投影,师巡视指导,挑出不同摆法的两组)

  师:哪个小组愿意上来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摆,怎样分的?(一组请2人,1个说)

  师:你们看明白了吗?谁能根据刚才那个小组的方法,说一说,8+6我们可以怎么想怎么算?(请一生答师板书)

  师:还有不同摆法的小组请举手。

  师:谁来说说他们小组又是怎么想怎么算8+6的?(请一生答师板书)

  8+6=14 8+6=14

  / \ / \

  2 4 2 4

  师:你们都会说了吗?我们一起来说一说!

  三、8加几进位加法的规律探索

  师:请小朋友想想,说说还有哪些8加几的算式我们没学过?(生答师板书)

  8+3= 8+4= 8+5=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备教材内容

  1。本课时复习的内容是图形与几何的相关知识。

  2、通过解决106页3题,109页12、13、14题,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几何图形的认识。通过解决有关位置的练习题的过程,感受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备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复习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

  2、会辨认这几种图形及实物图,初步感知各种图形的`特征。

  3、能准确地确定物体的位置与顺序,会用上、下、前、后和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过程与方法

  1、准备大量的实物和模型,为学生的观察、操作活动提供材料。

  2、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主动探究。

  3、在实践活动中,感知位置的相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的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2、通过学习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备重点难点

  重点:在头脑中形成这些图形的表象。

  难点:能辨认这些图形。

  备知识讲解

  考点一认识立体图形

  例1数一数,填一填。

  (1)有()个,有()个。

  (2)有()个,有()个。

  分析首先要明确立体图形的特征,再根据特征辨认,依次数出每种图形的个数。6个面都是正方形的物体是正方体;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的有两个正方形面)的物体是长方体;上下一样粗,且上下两个面的圆大小相同的物体是圆柱;圆圆的,在平面上可以向任意方向滚动的是球。数物体时,要按照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的顺序有序地辨认,以免遗漏。

  解答

  (1)3 4

  (2)2 4

  例2数一数下面的物体中有几块积木。

  有()块。

  分析数积木数量时,注意隐藏部分。

  从前、后两部分看6块

  从上、中、下三层看6块

  从左、右两部分看6块

  解答6

  考点二位置

  例在最上面,在的下面,的下面是,在最下面。按要求放一放。

  分析要排列物体的位置,首先要确定其中一种物体的位置,在最上面,然后根据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行排列,在的下面,就把放在的下面,的下面是,就把放在的下面,最后把放在最下面。

  解答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教学内容

  "0的认识和加减法"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一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包含第29─ 31页的内容。

  教学背景分析

  数0的含义比较宽,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不同的应用就体现出0的不同含义,所以教材采取了认数、写数相结合的编排方式把数0的教学单独安排成这一段。并注重通过多种素材,创设为学生所熟悉、感兴趣的数学题材,经历从具体——抽象——具体的认数过程。在教学0的加法时,我创造的使用教材,将课间休息的小游戏成为贯穿加法教学中的阶梯。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知道0的含义,会读、会写数字0。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

  2、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探索等学习活动,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

  3、在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好奇和兴趣。在探索研究活动中体会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初步体会0的含义。

  教学难点:学会有关0的计算方法。

  课程资源

  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教学,首要的是课程资源的挖掘和运用。《新课标》明确要求教师活用教材,努力结合学生特点充分开发课程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艺术资源等,通过多种教学资源的整合拓展学生视野,使学生用数学的思想分析、观察、体验、收集、处理各种信息,用灵活的方式和方法让学生经历数学活动,体验数学过程,感受生活中的数学探索数学规律,努力实现过程性教学目标,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所以,根据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占优势阶段的特点,为了发挥直观教学效率,在本节教学中,充分利用了生活中的物品和符合教学实际的板画教学,通过这些资源的合理运用使学生感受着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更会加强获得新知的密度和效度。

  教学策略

  本节课我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1、动起手来乐趣多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的位置,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突破和发展。

  2、在矛盾中"我"要探索

  本课注重揭示和呈现矛盾,巧设悬念,以激趣为基点,层层深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解决矛盾,把知识和能力溶为一体,激发学生学得愉快,学得主动。

  教学流程

  一、情境激趣,在故事中体验0

  1.向小伙伴们介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结合学生回答板画小猴子)

  2.教师讲一个关于小猴子的故事:小猴的妈妈留下一个盘子,里面装着他最喜欢吃的水果做午餐。估计妈妈可能给它留下几个桃子?

  3.估计一下盘子子最后能剩下几个桃子?(1、2、0贴图片)

  4.哪个数字没学过?0它代表什么?

  板书课题:0的认识和加减法

  二、在生活中寻找0

  1.0像什么?教师范写,一起书空,然后描红,再独立写。

  2.生活中哪儿见过0?

  三、在情景中体会0的计算

  1.课间休息,游戏猜小棒

  2.在游戏中,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观察教师双手拿的小棒描绘一下,再列式。

  3.出示小鸟图,

  ⑴提出数学问题。

  ⑵怎样列算式?

  ⑶再举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

  4.帮老师解决难题,5-0怎么算?

  四、在活动中练习与应用

  1.游戏:排数序

  2.讲述2004年奥运会中国骄人战绩,从中找出有关数字0的生活常识:

  ⑴110米栏世界冠军刘翔站在跑道的哪个位置可以用0来表示?

  ⑵我国台湾省金牌总数0的突破,总获2枚,了解生活中0的突破的实际意义。

  3.课后延伸

  吃饭分碗筷,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01-20

数学上册教案01-15

一年级人教版数学上册教案08-14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1-20

一年级上册数学《10》教案08-26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1-14

一年级人教版数学上册教案01-19

一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01-13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06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案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