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集]实用的语文教案7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欣赏图画理解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2、能力目标: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3、德育目标:体会诗人不屈权贵,不阿谀奉承,耿直廉洁的英雄气概。
4、创新素质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不屈权贵,不阿谀奉承,耿直廉洁的英雄气概。
教学重点:理解本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教学方法:研体式
所在班级情况学生分析
本班现有学生29人,其中男同学15人,女同学3人。学生思想表现良好,在学习方面,大部分同学很认真,只有个别学生自制力较差,缺乏学习自觉性;班中学生基础良莠不齐,学生成绩参差不齐。要想提高本班复习效果,针对上述情况,必须夯实基础,以本为本,加强语文“双基”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加深理解、加深认识,力争从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的高度,进一步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心,力争使全班同学的语文成绩有一定幅度的提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松是风骨的象征,它苍劲挺拔,傲斗冰雪,顶天立地,枝干高耸,正直坚韧,是勇士。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歌唱松,赞美松,风雪洗礼松更翠,大雪压枝更挺拔。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苍松怪石图题诗》。
二、自主学习:
1、简介作者:李方膺,字晴江,又号秋池、衣白山主人、为官期间曾因得罪上司被捕入狱,为官时,“有惠政,人德之。”去后寓南京借园,常往来扬州卖画。善画松、竹、菊、梅、杂花及鱼虫,作品纵横豪放,墨气淋漓,所画之梅以瘦硬见称。
2、读标准音:矫(jiǎo)阙(què)迥(jiǒng)膺(yīng)阿谀(ēyú)铮(zhēng)
3、解词:
①阿谀奉承:迎合别人的意思,说好听的话(含贬义)。
②耿直:(性格)正直;直爽。
③铮铮:形容金属撞击所发出的响亮声音。
4、朗读诗歌,熟读成诵。
三、合作学习:
1、品诗:引导学生课堂交流,大胆质疑,解决疑难。找自己最喜爱的诗句,说明理由。
(明确:“君不见,岁之寒,何处求芳草。又不见,松之乔,青青复矫矫”写出了松在寒冬之际为大地增添了绿意和娇姿。“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其真。直干壮山岳。秀色无等伦。饱历与冰霜,千年方未已”这一层写出了苍松的品格,其中“直干壮山岳,秀色无等伦。饱历冰与霜,千年方未已”是对其品格高度赞美。而“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其真”是隐语,隐含作者的褒扬之意。最后一层“拥护天阙高且直,迥于春风碧云里”,作者从松的外形入手,为本诗更添了悠远、清丽的意境,尤其最后一句,“春风碧云”带给读者无限的'希望与憧憬,颇有“冬天已经过去,春天还会远吗?”之意。)
2、赏画:
(1)整体欣赏画面。
(明确:一枝梅花横贯画面,构图新奇;花朵只用淡墨轻染“淡墨痕”,仅花蕊加墨重点,清新俏丽;长长的枝干舒展挺秀。)
(2)图中的怪石、苍松各有什么样的特点,相互关系,各有什么寓意?
怪石:耸立(不屈不挠)象征诗人的铮铮铁骨;
苍松:挺劲(饱经风霜)象征诗人刚正不阿的气概。
(二者关系:怪石耸立,不屈不挠,为苍松设置了一个极好的生存背景,两者互为映衬更显其“苍、怪”。)
四、探究学习: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什么?
(明确:借所画的怪石、苍松表现自己不屈权贵,不阿谀奉承,耿直廉洁的英雄气概。)
五、拓展训练:
组织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松的诗句,绘画作品。
六、回顾反思:
请学生谈本课的收获。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能抄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
2.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3.有感情地朗读朗读。
4.搜集文中相关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母亲,每个母亲都是世上最伟大的人,你们爱你们的母亲吗?你们知道失去母亲的滋味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吧!
预习探究
1、熟悉本课生字生词。
(出示有关生字生词,指名认读。)
2、 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2.再读课文,想想文中的两个母亲分别指的是谁?
(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
3.你从季羡林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谈谈自己的感受。
4.小组交流、汇报。师生总结。
合作交流
1.通过查字典词典理解。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准备与同学讨论。
2.与同学交流不懂的地方。
3、朗读课文,用横线勾出关键词句,加深体会。
(1)找出写怀念生母的句子,反复读,想想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关键的词句中体会到季羡林的感情的?
(我痛哭了几年,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如今到了德国,来到哥廷根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 )
(生抓住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泪流不止、频来入梦等词体会到季羡林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失去母亲的悲痛等。其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寝不安席,频来入梦的意思,结合对《永久的悔》的阅读,进一步体会到季羡林对生母的敬意和真挚的情感。为理解对祖国母亲的.情感作好铺垫。)
4.朗读全文,师生小结。
第二课时
品读感悟
一、继续交流感受深刻的句子。
1.重点体会以下三个句子
(1)出示第一句: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想想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
(常常进入梦乡或梦境。)
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是什么呢?(我第一次离开祖国,我热爱祖国)
从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季羡林有一颗爱国心。强烈的思国情。)
让学生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
(2)出示第二句: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呢?
(因为我深爱故乡、深爱老朋友,虽然我身在异国他乡,暂时不能与他们见面,但他们在我的心中永远都是美好的,所以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从这句话,我们能感受到什么?(季羡林认为故乡、朋友都是最可亲、可敬的,在心目中,不管身处何地,他们都是美好的,令人回味的。足以看出他的思乡情、爱国情。)
有感情地朗读。
(3)从其他几个句子,你又感悟到什么呢?
2.齐读这些句子,想想它们都让你体会到什么?把自己的感悟通过读表达出来。
三、拓展延伸。
1. 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的写法与其他的文章有些什么不同。
2.读文拓展,想象习作。
《寻梦》的开头一段和结尾一段都有(见课文),你能想象这篇文章的中间写了些什么吗?学生想象,再写一写。
3.学生交流习作片段,交流习作感受。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字,了解文意。
2、理解文中的“物外之趣”,学习、发挥创造性想象。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了解文意。
教学难点:
对“物外之趣”的体味。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让学生讲述自己的童年趣事,导入《闲情记趣》。
二、总体把握课文内容:
学生欣赏带有音乐背景的'朗读带,思考:
1、文章围绕哪一个字来写?
——趣
2、作者写了哪些“趣”事呢?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小标题。
——夏夜戏蚊、神游土墙、草间观虫斗
三、认真分析到底怎样有趣:
(一)“夏夜戏蚊”学生思考:
1、蚊子怎样有趣呢?
——作者把“夏蚊成雷”想象成“群鹤舞空”,还把“(蚊子)冲烟飞鸣”想象成“鹤唳云端”。
2、这都是作者“夏夜戏蚊”的故事。“夏夜戏蚊”给他带来了什么趣味?
——怡然称快
(二)“神游土墙”学生思考:
1、土墙、丛杂处有什么乐趣?(提示:作者把什么想象成什么?)
——作者把丛草想象成森林,把虫蚁想象成野兽,把土砾想象成丘壑。
2、这时作者的心态又是怎样的呢?
——怡然自得
(三)土墙、丛草不仅有神游之趣,那还有什么乐趣呢?
1、“草间观虫斗”学生回答:
——观虫斗。先是看到二只虫子相斗,接着来了一只癞虾蟆,把二只虫子给吃了。
2、思考:一只癞虾蟆出现了,你会怎样?请大家注意作者的动作。
学生回答:
——驱虾蟆。动词有捉、鞭、驱。
小结: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天真无邪的儿童身影。
(四)回忆作者所写的童年趣事,说说作者的特点。
——作者不仅视力好,而且还想象丰富。
四、发散性思维,锻炼学生的想象力
出示图片,配以背景音乐,让学生看图片,充分发挥想象力,说一说图片中是什么(可以添画,也可以灵活转动纸张),话语要详细。分小组讨论,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说的最多、最详细。
五、小结:
回顾全篇,让学生谈谈学习了这篇文章的体会。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课处于现语第二册的课文部分,作者用第一人称描绘了“我”家乡海边迷人的景色,抒发了“我”爱大海、爱家乡的感情。学习本课使学生在理解课文意思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会用“有……有……还有……”的句
式练习说话,会模仿课文夸夸自己的家乡,体会作者对大海、对家乡深深的爱,初步培养孩子们爱大海、爱家乡的感情。
二、认知目标
1、学会“色”、“面”等5个生字,认识“刀字头”、“欠字旁”。
2、学习用“有……有……还有……”的句式说话。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2、模仿课文夸夸自己的家乡。
四、情感目标
能理解课文内容,初步培养爱大海、爱家乡的感情。
五、教学重点
学会5个生字,认读新词,理解课文意思并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六、教学难点
用“有……有……还有……”的句式练习说话和模仿课文夸夸自己的家乡。
七、教学媒体
海边风光录象、课件、北京名胜古迹图片和海浪的声音。
八、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小朋友,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学生倾听海浪的声音(课件)
2、今天老师收到了一位家住在大海边的小朋友的信,他想对我们说些什么呢?
教学媒体:海浪的声音 教学意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情景。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同时课件展示几幅海边美景。学生认真听,整体感知课文。
2、小朋友在信里说了什么?学生自由汇报。教师注意引导孩子把话说完整
[板书:10、我家住在大海边;海滩;沙子;贝壳]
3、住在大海边的小朋友给你们每位小朋友都写了一封信,谁愿意来当小邮递员送信呀!学生当小邮递员送信。
教学媒体:课件展示几幅海边美景。 大海 海滩 小孩儿躺在海滩上游戏图 贝壳 大海
教学意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情景,帮助学生更好地整体感知课文。
三、自由朗读
1、快打开读一读,看看信中都写了什么?
2、同桌互相读一读,听听他字音读的准不准。
3、自己再读一读,做到把句子读通顺,读后标然段。
4、分自然段指名读。其他同学评字音读的对不对。
教学媒体:信(信的内容就是课文内容)
教学意图:扫除阅读障碍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师问:我家住在哪?家门口不远有什么?学生读第一自然段。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教师简笔画大海、海滩、几座房子,让学生找找“我”的家,搞清“我”家位置,理解“海滩”、“海边”的意思。
3、随机学习生字“色”,认识新偏旁“刀字头”。[板书:金色]
4、齐读。突出“金色”、“不远”等词,读出喜爱的感情
5、试着背诵。
教学媒体:板画简笔画大海、海滩、几座房子
教学意图:
1、帮助学生找到“我”的家,搞清“我”家位置,理解“海滩”、“海边”的意思。
2、指导朗读,突出“金色”、“不远”等词,读出喜爱的感情。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课件展示沙滩景象)海滩上的沙子怎么样?请去过大海的同学讲一讲。问问没去过大海的同学听了其他同学的介绍和看图,谈谈现在的感受。
2、从课文中找到形容沙子的词语,并结合生活感受理解词语“又松又软”的意思。[板书:又松又软]
3、(出示句子“我们躺在上面,听大海哗哗地歌唱)学习生字“面”,课件演示“面”的书写笔顺,学生书空。上面指?听到了什么?(大海哗哗地歌唱)
4、出示词语“歌唱”,学习生字“歌”,认识新偏旁“欠字旁”。
5、摩声:大海是怎样歌唱的?划出表示大海歌声的'词。
6、朗读指导。躺在这样的沙滩上,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舒服)指名读、齐读。
教学媒体:课件
教学意图:感受海滩上的沙子又松又软。
六、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这段写了什么?
2、学习第一句
(1)、各种颜色,书上写了几种颜色,划出来;指名朗读这句话。随机学习生字“各”。[板书:各种颜色,有……有……还有……]
(2)、你还见过哪些颜色的贝壳?出示小朋友带的贝壳。引导用“有……有……还有……”的句式说话。贝壳的颜色真多呀,有( ),有( ),还有( )。练习说话。
(3)、齐读
3、贝壳不仅颜色多,而且形状还很多呢!出示各种各样的贝壳。贝壳的形状真多呀,有( ),有( ),还有( )。
4、学习第二句
贝壳不仅颜色多,它还星星点点地散步在海滩上。瞧,(引读第二句)
哪两个词说明海滩上的贝壳多?(一会儿、一小篮)朗读,突出这两个词。
5、齐读这一段
教学媒体:课件各种颜色及不同形状的贝壳;实物小朋友带的贝壳。
教学意图:帮助学生体会贝壳的颜色各种各样,形状各式各样,非常多。
体会海滩捡贝壳给小作者带来了无限的乐趣。
七、齐读第四自然段
问:如果你在这样的家乡生活,你最想说什么?
1、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2、齐读第四自然段。
教学意图:读出对家乡的喜爱之情。
八、连起来读全文
连起来读全文
教学意图:连起来读全文,检查学生学习效果。
九、检查字词
1、全文退去剩下带拼音的词语
金色、海滩、上面、歌唱、各种、颜色、捡贝壳、又松又软
去掉拼音读词语
教学媒体:课件
教学意图: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十、巩固练习
1、口头填空
( )的海滩 ( )的贝壳 ( )的沙子 ( )地歌唱
2、拓展练习
(1)你爱大海吗?结合课件中所见说说“大海里有……有……还有……”
(2)公园里有( ),有( ),还有( )。
森林里有( ),有( ),还有( )。
(3)北京有( ),有( ),还有( )。
(4)课件展示北京名胜古迹图和交通图,使学生体会北京日新月异的变化。
(5)模仿课文夸夸自己的家乡
我的家乡是( ),这里有( ),有( ),还有( ),我的家乡真好,( )。
教学媒体:课件大海、森林、公园和北京名胜古迹图和交通图
教学意图:拓展练习。使学生体会北京日新月异的变化。使学生生发对家乡无限的爱。
十一、
家乡美好的明天等待着你们去创造。
教学意图:鼓励学生努力学习。
板书设计:
10、我家住在大海边
海滩 金色
沙子 又松又软
贝壳 各种颜色 有……有……还有……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拼读“维持、财富、精湛、器重、属于、百货、情形、道德、号码、橡皮、拨电话、闷闷不乐、迷惑不解”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同时,懂得诚实,讲信用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的道理,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体会。
3、体会叙事条理清楚,首尾照应的表达方式,能复述课文,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体会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变化,理解诚实与守信的珍贵;
2、对“道德难题”这一意思的理解。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1、导入课文,揭示课题。
世界上有比金钱财富更珍贵的东西吗?讲一个简短生动的故事。
(出示:一位母亲说:“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请根据母亲的这句话做一道加法题。(诚实﹢信用﹦财富)做对了吗?
我们可以从今天要学的课文《中彩那天》中去寻找答案。板书课题。
读课题,读准“中”的字音,理解“中彩”的意思。
2、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1)抽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交流生字词学习情况。
读自己画出的生字词,说说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提出自学后还不能理解的词语。
3、默读课文,课堂自习。
按事情的发生、经过、结果,结合课文中叙述的故事列出提纲,准备复述故事内容。
4、自学反馈。
(1)解答疑难,提示生字词学习的难点。
(2)理解事情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为复述做准备。
4、理解课文内容,指导朗读。
(1)思考:父亲中彩后,“我”的心情有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各自试着把这种感情变化用朗读恰当的表达出来。
(3)指导试读,评价、点拨。
5、课堂作业: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1、听写词语。
2、抽读课文,勾出母亲说的话。母亲的话让作者深刻地体会到什么?
(出示:是呀,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
为什么?
3、进一步学习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内容。
(1)合作学习,深入探究。
探究问题一:“你父亲正面临的着一个道德难题。”这个道德难题是什么?为什么说这是一个道德难题?
探究问题二:父亲最后拨电话给库伯,让他把车子开走,你觉得父亲这样做值得吗?为什么?
(2)学生各自针对上述问题阅读思考,准备交流。
(3)小组内讨论交流。
(4)各小组推荐代表在班上交流,在交流中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教师可将学生的想法加以归纳引导学生讨论。
例如:
A、课文说到库伯家里很有钱,完全有能力去买一辆汽车,而“我”家里很穷,父亲有那么渴望得到一辆汽车,是否可以去和库伯商量一下,把车留下。
B、彩票上K字记号除了父亲,没有任何人知道这件事,不用打电话给库伯等等。
(5)小结:教师对各组的发言作点评。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5、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
(1)体会开头和结尾的联系。
(2)说说为什么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理解这个“富有”的特殊意义)
4、课堂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小练笔”。
提示:开展想像,把当时“我们”家里各自的想法、语言、神态等几方面写成一段话。
5、课外作业。
联系实际,写一则有关诚实、讲信用的日记。
板书:
5、开头:诚实﹢信用﹦财富
中起因:(神情严肃)
彩 事
那经过:(道德难题)诚 实 守 信
天 故
结果:(特别高兴)
结尾:受益匪浅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概括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板书“鹿”和“狼”
1、谁能说说你对狼的认识?你对鹿的'了解呢?
(鹿:温柔善良,让人喜欢。狼:凶恶狡猾,让人憎恨,如《会摇尾巴的狼》、《狼和羊》。
2、板书《鹿和狼的故事》,看了题目后你想说些什么?
温柔善良的鹿和狡猾凶恶的狼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3、同学们你们现在最想做什么?(读书)
二、学生读课文。
1、自己将全文正确流利地读出来。
2、你想读哪一自然段就读哪一自然段。
三、课文中哪一部分给你印象最深你就读哪一部分,边读边想你为什么选择这一部分。
四、读你印象最深的段落,说一说为什么会选择这一部分。
1、罗斯福总统决定由政府雇请猎人去消灭狼,目的是为了保护鹿,让鹿繁殖得更多一些。
2、经过25年的猎捕,鹿没有了天敌。
3、鹿过着没有危险,食物充足的幸福生活。
4、鹿吃光了森林中的植被。
5、鹿病死了无数只,还有一些饥饿而死。
五、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选择大家找出课文中的不同观念,用自己的观念及想法进行一次辩论赛。
正方罗斯福是对的,他杀狼是为了保护鹿。
反方罗斯福是错的,他违犯自然界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规律。
六、总结
在人类生存的这个星球上动物和动物之间、植物和植物之间、动物和植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一种生物的存亡或数量发生变化,常常会通过这种错综复杂的依存关系影响到其他生物和整个自然界。这就是鹿和狼等动物带给我们的启示。
语文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之处。
2、理解句意,领悟寓言所讲的道理。
二、重点难点:
在理解故事内容和寓意的基础上,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设疑猜谜:
稀奇古怪两只船,没有桨来没有帆;白天载人四处走,夜晚横卧在床前。(打一物)(鞋子)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个有关古代鞋子的故事:《郑人买履》。
2、请学生起来介绍作者的相关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指名朗读课文。指导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读《郑人买履》时,要读出郑人“忘持度”的.懊恼之情和回答别人时的执迷不悟的神气,另外别人问话应表现出疑惑之情。
2、师生评价,正字正音。
3、学生自读,画出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4、试着翻译课文,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5、找出疑难问题。
(三)合作探究。
1、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反馈交流。
1、重点词语解释。
(1)郑人买履。
(2)郑人有欲买履者。
(3)先自度其足。
(4)而置之其坐。
(5)至之市。
(6)而忘操之。
(7)及反。
(8)市罢。
(9)遂不得履。
(10)何不试之以足。
(11)宁信度。
(12)无自信也。
2、通假字。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而置之其坐。
(2)反归取之。
3、一词多义。
度:
(1)先自度其足。
(2)吾忘持度。
之:
(1)而置之其坐。
(2)至之市。
(3)何不试之以足。
而:
(1)而置之其坐。
(2)而忘操之。
4、特殊句式。
(1)郑人有欲买履者。定语后置结构。
(2)何不试之以足。倒装句。
(五)疏通文义。
1、理解句意。
2、讲故事。
(1)事情的起因:欲买履,度其足。
(2)事情的经过:至之市——已得履忘持度——反归取之。
(3)事情的结果:市罢,遂不得履。
(六)分析课文。
A、最能体现郑人思想性格的句子在哪里?并反复朗读。
B、运用哪些描写方法表现郑人特点?试各举典型一例作答。你怎样看待郑人?
C、这则寓言讽刺了怎样的人?今天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讽刺那些做事不注意从实际出发,教条主义的人。告诉我们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不能盲目照搬照抄现成的东西,而要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免出现不应该的失误。
(七)兴趣作业:
1、课文翻译一遍;背诵寓言。
2、如果你是卖鞋的人,你会对这个郑国人说些什么呢?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8-05
语文的教案01-09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4-02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4-05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诗经教案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