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化学教案>高中化学教案

高中化学教案

时间:2024-05-19 08:04:50 化学教案 我要投稿

高中化学教案精选15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化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化学教案精选15篇

高中化学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使学生掌握蔗糖的分子组成、性质及鉴别方法,了解蔗糖的用途;初步学习蔗糖水解反应的实验方法及基本操作;理解低聚糖、二糖的定义,了解麦芽糖的性质。

  能力培养: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学实验方法的训练。

  科学思想:

  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对实验现象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结论,并引导学生总结实验成败的关键,培养学生对化学现象与化学本质的辩证认识及认真细致、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科学品质:

  通过让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协作进行实验、共同分析、讨论实验结果,从而学习新知识这一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科学方法:

  通过对砂糖、冰糖等蔗糖水溶液的还原性实验的现象进行对比与分析,引导学生通过表面现象分析问题的本质,学习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蔗糖的水解反应及对水解产物的还原性进行检验,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学实验方法的训练。

  重点、难点

  蔗糖的非还原性;蔗糖的水解反应;思维方法、学习方法的培养;实验方法及实验能力的培养。

高中化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性质及相互转化的关系。

  (2)掌握白磷、红磷的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了解磷的含氧酸的性质,了解常见的磷酸盐。

  2.能力和方法目标

  (1)通过NO 2 、NO、O 2跟水反应的分析,掌握氮的氧化物、氧气和水反应的有关计算方法。

  (2)通过比较白磷、红磷的结构和性质,提高比较能力,提高判断同素异形体的能力。通过氮族、氧族和卤族元素的比较,提高运用元素周期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教学重点、难点]

  NO 2 、NO、O 2跟水反应的有关计算。

  [ 教学过程]

  [复习和引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N 2的化学性质,总结氮的氧化物的性质。

  [教师提问]你能写出哪些氮的氧化物的化学式?其中氮元素的价态分别是多少?

  氮的氧化物中属于酸酐的有哪些?

  NO和NO 2如何转化?NO 2 、溴蒸气怎样鉴别?

  如何收集NO、NO 2?

  [边讨论边总结]

  (一)二氧化氮跟水的反应

  [演示实验]二氧化氮跟水反应。装置如下图所示(一支10mL量筒)。

  (1)轻轻摇动量筒,观察现象(水位逐渐上升,红棕色逐渐变浅)。

  (2)用大拇指按住量筒口,取出量筒倒转振荡,再插入水中,观察现象。(水位迅速上升至量筒容积约,剩余体积的无色气体)。

  (3)将量筒口用橡胶塞塞住,从水中取出量筒,往量筒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现象(溶液变红)。

  通过以上实验的分析引出下列问题。

  (二)NO 2 、NO 、O 2跟反应的计算

  分析反应原理:

  1.二氧化氮跟水反应:3NO 2 +H 2 O=2HNO 3 +NO

  2.二氧化氮、氧气同时跟水反应:4NO 2 +O 2 +H 2 O = 4HNO 3

  3.一氧化氮、氧气同时跟水反应:4NO+3O 2 +H 2 O = 4HNO 3

  遇到这类计算题时,首先要弄清所涉及的反应原理是哪种情况,再进行计算。如,二氧化氮跟氧气的混合气体溶于水时,可能有以下向种情况:

  [例题讲解]

  [例1]将盛有氮气和二氧化氮混合气体的试管倒立于水中,经过足够时间后,试管内气体体积缩小为原体积的一半,则原混合气体中氮气和二氧化氮的体积比是。

  [分析]氮气跟水不反应,所以可根据“3NO 2 +H 2 O=2HNO 3 +NO”用体积差法进行计算。

  答案为:1:3。

  [例2]

  将容积为50mL的量筒内充满NO 2和O 2的混合气体,倒置量筒在盛满水的水槽里,足够时间后,量筒里剩余气体体积为5mL。则混合气体中NO 2和O 2体积比可能是。

  [分析]二氧化氮、氧气混合气体例置于水中,最后残留气体可能有二种情况,一是氧气,二是一氧化氮。所以应先假设,再立式计算。

  [解答](1)若剩余的5mL气体是O 2,则共有45mLNO 2 、O 2混合气体跟水反应,根据4NO 2 +O 2 +H 2 O = 4HNO 3可得出:

  V (NO 2)=×45mL=36mL

  V (O 2)=×45mL+5mL=14mL

  所以,原混合气体中NO 2和O 2体积比为18:7。

  (2)若剩余的5mL气体是NO,则NO 2 、O 2混合气体跟水反应时是NO 2过量,过量的NO 2再跟水反应。根据反应“3NO 2 +H 2 O=2HNO 3 +NO”可得出,共有15mLNO 2过量。

  即,在NO 2 、O 2混合气体跟水反应的过程中共消耗气体35mL。根据4NO 2 +O 2 +H 2 O = 4HNO 3可得出:

  V (O 2)=×35mL=7mL

  V (NO 2)=×35mL+15mL= 43mL

  所以,原混合气体中NO 2和O 2体积比为43:7。

  (三)磷

  [引导]让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磷的内容。

  [展示]给学生展示白磷和红磷样品,让学生观察。再完成“磷的两种同素异形体性质的比较表”。

  [学生总结并填表]

  磷的两种同素异形体白磷和红磷的比较

  白磷

  红磷

  分子结构

  P 4正四面体型,分子晶体

  结构复杂,分子晶体

  颜色

  白色蜡状固体

  暗红色粉未

  密度(g·cm -3)

  1.82

  2.34

  溶解性

  不溶于水,易溶于CS 2

  不溶于水,也不溶于CS 2

  毒性

  剧毒

  无毒

  着火点

  40℃,易自燃

  240℃,可燃

  还原性

  易被氧化,发磷光

  不易被氧化

  保存

  少量保存在水中

  贮存在密闭瓶中

  相互转化

  隔绝空气条件下,白磷加热到260℃可转化为红磷,红磷加热到416℃以上(升华)可得到白磷。

  [演示实验]

  (1)白磷、红磷的燃烧。

  (2)红磷转化为白磷。

  (3)五氧化二磷的吸水性。

  在教师引导下,通过上述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让学生完成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磷在空气中燃烧:4P+5O 22P 2 O 5(白烟现象)

  磷在氯气中燃烧:2P+3Cl 22PCl 3

  2PCl 3 +Cl 22PCl 5(白色烟雾现象)

  五氧化二磷吸水:P 2 O 5 +3H 2 OH 3 PO 4

  磷酸是中强酸,跟碱反应可生成正盐、一氢盐、二氢盐等三类盐。

  教师通过下列来引导学生,让比较氮族、氧族和卤族元素的性质差异。

  磷(氮族)、硫(氧族)、氯(卤族)的'比较

  磷

  硫

  氯

  跟氢气化合难易程度

  很难跟H 2直接化合

  硫蒸气在加热时才能跟H 2直接化合

  Cl 2和H 2混合,在光照或点燃情况下迅速反应发生爆炸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PH 3不稳定,易分解

  H 2 S较不稳定,加热可分解

  HCl很稳定,加热到1000℃时才开始分解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

  H 3 PO 4是中强酸

  H 2 SO 4是强酸

  HClO 4为最强的含氧酸

  结论

  从氮族到卤族,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 巩固练习]

  1.根据下列氮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答案:略。

  2.关于磷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红磷没有毒性而白磷有剧毒(B)白磷在空气中加热到260℃可转变为红磷

  (C)白磷可用于制造安全火柴(D)少量白磷应保存在水中

  答案:AD。

  3.在城市空气中含有浓度较大的一氧化碳、氮的氧化物等大气污染物,这些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是()。

  (A)硫酸工业排放的废气(B)氨氧化法制硝酸中吸收塔排放的废气

  (C)汽车尾气(D)煤炭不完全燃烧产生的废气

  答案:C。

  4.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将装有N 2和NO 2混合气体的试管倒立于水槽中,最后试管内气体的体积缩小为原体积的,则混合气体中N 2与NO 2的体积比是()。

  (A)2:3(B)3:2(C)3:5(D)5:3

  答案:A。

  5.下列关于砷(As)元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AsCl 3分子中,砷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

  (B)砷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4.92,由此可知砷原子核内有42个中子

  (C)砷的氢化物的化学式为AsH 3,它是一种强氧化剂

  (D)砷酸(H 3 AsO 4)是强酸,其酸性与硫酸相似

  答案:A。

  6.将 V LNO和NO 2的混合气体通过水吸收后,得到 a mL无色气体A。将此无色气体A与等体积O 2混合,再通过水充分吸收后,收集到5mL无色气体B。试回答:

  (1)A气体是__________________,B气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气体的体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mL

  (3) V 值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A是NO;B是O 2 。(2)20mL。(3)20< V <60。

高中化学教案3

  氨、铵盐(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氨气分子的结构、性质、用途及相互关系。

  (2)掌握氨水的性质、掌握有关氨气溶于水的计算。

  (3)了解氨水、液氨的区别,能分析氨水溶液中存在有关平衡问题。

  2.能力和方法目标

  (1)通过氨水、液氨成分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对比能力。

  (2)通过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相互关系的理解,提高推理能力。

  (3)通过有关计算训练数学计算和推理能力。

  (4)通过有关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结论的分析,提高观察能力和解释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氨水跟液氨的差异。喷泉实验的有关计算。

  [教学过程]

  见课件[氨、铵盐(一)ppt文件]

  [巩固练习]

  1.完成下表,比较液氨跟氨水的差异。

  液氨与氨水的比较

  液氨

  氨水

  物质成分

  微粒种类

  主要性质

  存在条件

  答案:

  液氨与氨水的比较

  液氨

  氨水

  物质成分

  纯净物(非电解质)

  氨的水溶液是混合物。NH3·H2O是一种弱电解质。

  微粒种类

  氨分子

  氨分子、一水合氨分子、水分子、铵离子、氢氧根离子、氢离子

  主要性质

  不具有碱性

  氨水中的一水合氨具有碱的通性

  存在条件

  常温常压下不能存在

  常温常压下可存在

  2.气体X可能有NH3、Cl2、H2S、HBr、CO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已知X通入AgNO3溶液时产生淡黄色沉淀,该沉淀不溶于稀HNO3溶液,若将X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却不见沉淀产生,则有关气体X的成份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一定含有HBr,可能含有CO2 ②一定不含CO2 ③一定不含NH3、Cl2、H2S ④可能含有Cl2、CO2。

  (A)只有①(B)只有③(C)①和③(D)②和③

  答案:C。

  2.关于氨水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氨水的溶质是NH3·H2O

  (B)氨水可使酚酞指示剂变红

  (C)氨水中含三种分子和三种离子

  (D)氨水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溶液密度越小

  答案:A。

  3.由三种相同体积气体组成的混合气,依次通过足量的下列4种试剂: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浓硫酸、灼热的氧化铜和过氧化钠后,气体体积减小一半(气体体积均在相同条件下测定且温度高于水的'沸点),这种混合气体的合理组成是()

  (A)NH3、CO、NO(B)HCl、H2、N2(C)HCl、CO2、CO(D)SO2、N2、CH4

  答案:C。

  4.在下列变化中,吸收能量的是()。

  (A)氨气液化为液氨(B)磷与氧气化合成五氧化二磷

  (C)液氨汽化为氨气(D)氨在催化剂存在的情况下与氧气反应

  答案:C。

  5.如下图所示,烧瓶内已充满某气体X,气体体积为1000mL(273K,101325Pa),烧杯中盛满水,直导管长L=60cm,导管进入烧杯中水面下12cm,气体的溶解度在273K时为1∶40(1体积水能溶解101325Pa下气体40体积)。实验开始,胶头滴管先向烧瓶中注入1mL水。

  (1)通过计算确定能否看到喷泉现象。(假设压强的微小变化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忽略不计。)

  (2)如不能看到,则可改变进入烧杯的导管的长度,问导管进入烧杯的长度为多少时,恰好能形成喷泉?

  (3)如不能看到,则胶头滴管中共滴入多少毫升水恰好能形成喷泉?

  答案:(1)不能。(2)8cm。(3)1.2mL。

高中化学教案4

  教学内容分析:

  学生具备了离子键、离子半径、离子化合物等基础知识,本节直接给出氯化钠、氯化铯晶胞,然后在科学探究的基础上介绍影响离子晶体结构的因素,通过制作典型的离子晶体模型来进一步理解离子晶体结构特点,为学习晶格能作好知识的铺垫。

  教学目标设定:

  1.掌握离子晶体的概念,能识别氯化钠、氯化铯、氟化钙的晶胞结构。

  2.学会离子晶体的'性质与晶胞结构的关系。

  3.通过探究知道离子晶体的配位数与离子半径比的关系。

  4.通过碳酸盐的热分解温度与阳离子半径的自学,拓展学生视野。

  教学重点难点

  1.离子晶体的物理性质的特点

  2.离子晶体配位数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方法建议:分析、归纳、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1.什么是离子键?什么是离子化合物?

  2.下列物质中哪些是离子化合物?哪些是只含离子键的离子化合物?

  Na2ONH4ClO2Na2SO4NaClCsClCaF2

  3.我们已经学习过几种晶体?它们的结构微粒和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分别是什么?

  [板书]离子晶体

  [展示]NaCl、CsCl晶体模型

  [板书]阴、阳离子通过离子键形成离子晶体

  离子晶体定义:由阳离子和阴离子通过离子键结合而成的晶体

  注:(1)结构微粒:阴、阳离子

  (2)相互作用:离子键

  (3)种类繁多:含离子键的化合物晶体:强碱、活泼金属氧化物、绝大多数盐

  (4)理论上,结构粒子可向空间无限扩展

  [思考]下列物质的晶体,哪些属离子晶体?离子晶体与离子化合物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干冰、NaOH、H2SO4、K2SO4、NH4Cl、CsCl

  [投影]离子晶体的物理性质及解释

  性质解释硬度()熔沸点()溶于水()熔融()离子晶体溶解性差异较大:NaCl、KNO3、(NH4)2SO4_______

  BaSO4、CaCO3_______

  [板书]离子晶体中离子键的配位数(C.N.)

高中化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 系统的归纳总结出酸碱盐的种类、性质、转换

  2、 进一步分析巩固复分解反应条件

  3、 能熟练鉴别几种物质

  重点、难点:酸碱盐的性质;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特殊离子的鉴别

  考点及考试要求:物质分类中酸、碱、盐相关内容一直是化学学科中尤为重要的内容,知识点延伸领域较广,也是中考中占据分值的考点,重点突出较多,难点同样很多,很多学生学习此处内容时较为吃力、需要多总结归纳、强化训练。

  教学内容

  知识框架

  一、概念:

  1、 酸的组成——氢离子+酸根离子

  2、 碱的组成——金属离子+氢氧根离子

  3、 盐的组成——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酸根离子

  4、 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复分解反应。AB+CD=AD+CB (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生成物中有水、沉淀或气体三者之一)

  5、 稀释浓硫酸的方法——一定要把浓硫酸沿着器壁慢慢地注入水里,并不断搅动,使产生的'热量迅速地扩散,切不可把水倒入浓硫酸里。

  6、 中和反应——酸跟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二、酸的性质:

  (1)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无色酚酞不显色

  (2)酸 + 多数金属氧化物 = 盐 + 水

  (3)酸 + 碱 = 盐 + 水

  (4)酸 + 盐 = 新酸 + 新盐

  (5)酸+活泼的金属=H2 + 盐

  三、碱的性质:

  (1)碱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2)碱 + 多数非金属氧化物 = 盐 + 水

  (3)碱 + 酸 = 盐 + 水

  (4)碱+某些盐 = 另一种盐 + 另一种碱

  1、 氢氧化钠跟二氧化碳反应:2NaOH + CO2 = Na2CO3 + H2O

  2、 氢氧化钠跟二氧化硫反应:2NaOH + SO2 = Na2SO3 + H2O

  3、 氢氧化钠跟三氧化硫反应:2NaOH + SO3 = Na2SO4 + H2O

  4、 氢氧化钙跟二氧化碳反应:Ca(OH)2 + CO2 = CaCO3↓ + H2O 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5、 氢氧化钠跟稀硫酸反应:2NaOH + H2SO4 = Na2SO4 + 2H2O

  6、 氢氧化钠跟稀盐酸反应:NaOH + HCl = NaCl + H2O

  7、 生石灰跟水反应:CaO + H2O =Ca(OH)2

  四、盐的性质:

  (1)盐 + 某些金属=另一种盐 + 另一种金属。

  (2)盐 + 某些酸 = 另一种盐 + 另一种酸。

  (3)盐 + 某些碱 = 另一种盐 + 另一种碱

  (4)盐 + 某些盐 = 另一种盐 + 另一种盐

  1、 硫酸铜溶液跟铁反应:CuSO4 + Fe = ZnSO4 +Fe 铁表面覆盖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浅绿色

  2、 碳酸钠跟盐酸反应:Na2CO3 + 2HCl = 2NaCl +H2O +CO2↑有气泡产生固体逐渐减少

  3、 碳酸氢钠跟盐酸反应:NaHCO3 + HCl = NaCl +H2O + CO2↑有气泡产生固体逐渐减少

  4、 石灰石跟稀盐酸反应:CaCO3 + 2HCl = CaCl2 +H2O +CO2↑有气泡产生固体逐渐减少

  5、 硝酸银跟稀盐酸反应:AgNO3 + HCl = AgCl↓ +HNO3 有白色沉淀产生

  6、 氯化钡跟稀硫酸反应:BaCl2 + H2SO4 = BaSO4↓ + 2HCl 有白色沉淀产生

  7、 氢氧化钙根碳酸钠溶液反应:Ca(OH)2 + Na2CO3 = 2NaOH + CaCO3↓ 有白色沉淀产生

  8、 硝酸银溶液跟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gNO3 + NaCl = AgCl↓ + NaNO3有白色沉淀产生

  9、 氯化钡溶液跟硫酸钠溶液反应:BaCl2 + Na2SO4 = 2NaCl + BaSO4↓有白色沉淀产生

高中化学教案6

  [教学设计说明]

  通过第一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的学习使学生能用化学的眼光看清这个物质的世界,第二节进一步学习这六类物质中最重要的三种“电解质:酸、碱、盐”并能书写离子方程式;酸、碱、盐之间大多是复分解反应(无化合价变化);

  第三节研究氧化还原反应是根据反应物在化学反应中的表现(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而将反应物分为氧化剂和还原剂,是研究物质性质的又一新角度,同时也为后面“化学反应的利用——原电池”奠定基础.

  因此根据本节教材承上启下的作用而设计的教学思路是:

  (1)巩固和加强元素化合价知识,使学生充分感知化合价变化是“物质世界”相互转化中最普遍和最有利用价值的化学变化;同时也是对初中化学薄弱环节一个及时的补充和提高;

  (2)从新的角度归纳“物质的分类及其化学反应”的特点,使学生明确物质世界中两大类反应:“复分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区别,认识“物质世界”的复杂性(有无数变化)与简单性(只二大类反应)、个性(有电子转移、无电子转移)与共性(有新物质生成)的对立统一。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1)通过对多个化学反应的分析、归纳,采取“概念形成”的方法使学生能从化合价的变化的角度认识并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2)通过实验事实和思考,初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并认清电子转移与化合价升降的相关关系。

  (3)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初步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对人类社会的利弊。

  ●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由点及面的学习能力:通过氧气作为氧化剂的代表,一种典型物质的性质可以代表一类物质的性质;这一学习方法在以后的同族元素性质的学习中要得到广泛的应用,日常生活中“窥一斑而知全貌”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策略。

  2.培养学生利用实验的探究能力:化合价的变化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外在特征与表现,其内在的本质原因应通过实验来探究分析,在实验中电流计指针的偏转可以有力的证明电子的转移是反应内在的原因。

  3.培养学生课堂学习的自我总结能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课堂的最后让五名学生分别充当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氧化还原反应来上台自我表述与总结,是本节课设计的一个亮点,生生互动的参与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是理解并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会用“双线桥”法标明电子的方向及数目。组织好课堂总结的拟人化表演。

  (2) 难点是使学生能从化合价的变化,认识并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各种概念之间的联系。掌握氧化性、还原性的内涵,能自我总结出两组概念的对立统一网络。

  (3)关键是引导并做好几个实验探究出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实质达到良好的效果。

  实验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题引入

  [投影与实物]

  1.旺旺雪饼----干燥剂

  (主要成分:生石灰)

  2.月饼---脱氧剂实物展示

  (主要成分---还原铁粉)

  3.脱氧剂介绍:幻灯片

  防止氧气氧化

  学生知道干燥剂

  但不知道脱氧剂

  比较新颖,兴趣大.

  概念形成

  (由点及面能力)

  1. 最常见的氧化剂是谁?

  2. 氧气在化学反应(钠、铁、硫、磷)中的共同特点。

  3. 氧化剂概念: (板书) 学生能答出:氧气

  学生上板书写化学方程式

  讨论: 化合价均降低

  知识引伸

  知识迁移

  (对立统一思想) 1. 常见的氧化剂还有哪些?

  化合价变化特点?举例:

  H2 + CuO = Cu + H2O

  2. 什么叫还原剂?

  常见的还原剂有哪些?

  学生讨论并笔记

  判断氧化剂

  学生回答

  知识网络的构成

  (对立统一能力)

  [重点] 1. 实验演示:

  铜 → 氧化铜 → 铜

  2. 概念联系:

  氧化剂——被还原——发生

  还原反应——生成还原产物

  还原剂——被氧化——发生

  氧化反应——生成氧化产物

  知识网络构成:

  化合价降低

  氧化剂 + 还原剂 =

  深化理解

  氧化剂和还原剂概念

  思考并讨论:

  氧化剂为何是被还原?

  (是被还原剂还原)

  还原剂为何是被氧化?

  (是被氧化剂氧化)

  学生笔记:

  还原产物 + 氧化产物

  化合价升高

  活动探究:

  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1. 反应特征:化合价有升降,且还原剂化合价升高总数和氧化剂化合价降低的总数相等

  2. 为什么化合价会有升有降?

  怎样用实验证明你的观点?

  3. 实验演示:

  Zn + CuSO4 = Cu + ZnSO4

  电流计指针偏转

  4. 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有电子转移 学生笔记

  学生交流并总结:电子是带负电的,得电子化合价降低,失电子升高.

  学生探究:电子得失形成回路则形成电流,电流针有现象.

  学生讨论与总结:

  实质是有电子转移

  1.双线桥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略

  H2 + CuO = Cu + H2O

  Zn + CuSO4 = Cu + ZnSO4

  学生练习

  活动表演

  与课堂总结

  (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1. 要求五名学生(拿展板):

  各自表述物质及反应的特点

  (学生甲):氧化剂

  (学生乙)还原剂

  (学生丙)还原产物

  (学生丁)氧化产物

  (学生戊)氧化还原反应

  2. 组织学生上台表演

  并补充说明

  3. 投影与总结表扬

  学生小组讨论

  推荐小组代表上台表演:

  (甲)我是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在反应中化合价降低(因为我得电子),我会被还原剂还原,发生还原反应,生成还原产物;

  (乙)我是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在反应中化合价升高(因为我失电子),我会被氧化剂氧化,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化产物;

  (丁)我是还原产物,是氧化剂被还原后的产物(化合价降低后的产物);

  (戊)我是氧化产物,是还原剂被氧化后的产物(化合价升高后的产物)。

  (丙)我是氧化还原反应,我的特征是有化合价的升降,且升与降的总数相等;我的实质是发生了电子的转移,且得与失的电子总数相等。

  [课后反思]

  1.本节课的引入与概念形成是很成功的,知识网络的构成给学生的印象深刻,达到预期的效果,双线桥的练习略显“单薄”(准备是下节课的重点),最后学生的拟人化总结与表演非常成功,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2.有一个班在表演中,一名学生这样说:“我是还原剂,在反应中化合价升高,因为我失电子.我的老婆是氧化剂,我的儿子是氧化产物.”弄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那个氧化产物的同学气愤的不行,但也是一脸的无奈.当时我也很吃惊,评价比较形象,但不适合中学生.

高中化学教案7

  一、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原电池的有关知识,请大家回忆,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什么?

  生:(思考)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电解质溶液;

  生:形成闭合电路;自发氧化还原反应。

  二、新课讲授

  师:[投影显示]如下图所示。大家观察实验现象,并回答:电流表指针的变化。碳棒上有什么变化?在两极发生了什么反应?

  (生观察现象)

  生:1.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偏移;

  生:2.碳棒上有红色物质生成。

  师:请大家是这写出电极反应。

  生:铁为负极,碳棒为正极。

  生:Fe:Fe-2e=Fe2+氧化反应;C:Cu2++2e=Cu还原反应;总反应方程式:Fe+Cu2+=Fe2++Cu

  师:这里设计了三个实验,请大家分组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准确记录实验现象,汇报实验结果。

  [投影显示]1.将两根碳棒分别插入装有CuCl2溶液的小烧杯中,浸一会,取出碳棒观察碳棒表面现象(图1);2.用导线连接碳棒后,再浸入CuCl2溶液一会儿,取出碳棒,观察碳棒表面变化(图2);3.浸入CuCl2溶液中的两根碳棒,分别跟直流电源的正极和负极相连接,接通一段时间后,观察两极上的.现象并用湿润的KI-淀粉试纸检验所生成的气体(图3)。

  师:在此过程中请大家一定要操作规范,注意安全。

  生:前两个实验碳棒上没有明显变化;

  生:第三个实验通电一会儿发现,与电源负极相连的一端的碳棒上有红色固体物质析出;

  生: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端碳棒上有使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的气体生成。

  全部生:分析整理作出判断。红色物质为铜,黄绿色使湿润淀粉-KI试纸变蓝的气体为氯气。

  阳极产物—氯气(Cl2);阴极产物—铜(Cu)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提示]讨论提纲

  [投影显示]

  1.通电前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这些离子是如何运动的?

  2.接通直流电后,原来的离子运动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3.有关离子在两极发生了什么样的反应?

  生:(讨论分析)

  1.通电前溶液中Cu2+、Cl-、H+、OH-自由移动。

  2.通电后带正电的Cu2+、H+向阴极移动;带负电的Cl-、OH-向阳极移动。

  3.Cu2+在阴极得电子变成了单质Cu,Cl-在阳极失电子变成了Cl2。

  师:[总结板书]

  通电前:CuCl2=Cu2++2Cl-;H2OH++OH-自由移动

  通电后:阳极:2Cl--2e=Cl2↑氧化反应;阴极:Cu2++2e=Cu还原反应

  总反应化学方程式:CuCl2=Cu+Cl2↑

  [概括]通俗记法,利用谐音。阳(极)—氧(化反应)

  师:在电解过程中,电子是如何形成闭合回路的?大家请看看课本第64页,归纳电子流动

  方向。

  生:电源负极→电解池阴极→电解质溶液→电解池阳极→电源正极

  师:非常正确,我们一来总结一下。

  师生:电子的方向与电流的方向相反从电源负极流出,流向电解池的阴极,阴极附近的Cu2+

  在阴极得电子被还原为铜,溶液中的阴阳离子定向移动,阳极附近的Cl-在阳极失电子被氧

  化为氯原子。氯原子结合形成氯气分子,失去的电子从阳极流回电源的正极,从而形成了闭

  合电路。

  师:电解质溶液的导电与溶液的电离有什么关系?

  生:先有电离,后有电解。电离不需要通电,电解建立在电离的基础上。

  师:现在大家一起来完成投影显示的表格。

  生:(每位学生完成一项,共同填好此表。)

高中化学教案8

  一、教材分析: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和应用的科学。要研究物质的宏观性质,必须从微观粒子入手,才能寻找到原因。化学学科涉及分子、离子、原子、质子、中子、核外电子等多种微观粒子,但最重要的是原子。只要了解了原子的结构,才可以进一步了解分子、离子结构,进而深入认识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了解化学变化规律。在初中,学生已初步了解了一些化学物质的性质,因此有必要让学生进入微观世界,探索物质的奥秘。通过本节了解原子构成、核素、同位素概念,了解质子数、中子数和质量数间的关系,为后续周期律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明确质量数和AZX的含义。

  2.认识核素、同位素等概念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

  提高同学们辨别概念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原子结构的研究,激发学生从微观角度探索自然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明确质量数和AZX的含义。

  难点:认识核素、同位素等概念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

  同学们在初中已经有了关于原子结构的知识,所以这节课原子表示方法比较容易接受,但对于核素同位素的概念是新知识。

  五、教学方法:学案导学

  六、课前准备:

  学生学习准备:导学案

  教师教学准备:投影设备

  七、课时安排:一课时

  八、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案填写,总结疑惑点(主要以学生读答案展示的方式)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还有离子、分子等),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都都与原子结构密切相关,同种原子性质和质量都相同。那么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又是如何构成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原子的几个概念。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核素和同位素

  1、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在原子的中心,由带正电的质子与不带电的中子构成,带负电的电子绕核作高速运动。也就是说,质子、中子和电子是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在原子中,原子核带正电荷,其正电荷数由所含质子数决定。

  (1)原子的电性关系: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2)质量数: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质量数。

  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3)离子指的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带正电荷的粒子叫阳离子,带负电荷的粒子叫阴离子。

  当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时,该粒子是阳离子,带正电荷;

  当质子数(核电核数<核外电子数时,该粒子是阴离子,带负电荷。

  (4)原子组成的表示方法

高中化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初步了解有关氮气和稀有气体的一些主要用途。

  2.了解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以及如何加强对空气污染的防治。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了解空气的组成。

  2.介绍空气污染的严重危害,以增加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用品

  水槽、钟罩、燃烧匙、酒精灯、红磷。

  教学过程

  (提问)

  ①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电灯发光(物理变化)爆炸(举例说明,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②判断下列例子哪个是描述性质?哪个是表述变化的?

  (讲解)通常镁燃烧,酒精燃烧都是在空气中进行的。

  (提问)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板书)第一节 空气

  一、空气的组成和用途

  (演示)实验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提问)①实验现象

  ②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钟罩内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

  (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并简介人类对氧气的认识过程。

  (板书)

  二、空气的污染和防治

  1.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①煤燃烧产生的烟雾

  ②石油化工排放的烟雾

  ③汽车排气形成的'烟雾

  2.造成污染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3.防止和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①工业三废的回收与处理

  ②提高汽油、柴油质量

  (讲解)

  1.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造成“温室效应”对自然界的影响。

  2.臭氧“空洞”的形成──对自然界的影响等。

  [作业] 略

高中化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及生成物质量的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守恒的原因;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能推测物质的组成。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实验、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及合作精神;

  使学生认识永恒运动变化的物质 ,即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的道理。渗透物质不灭定律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教材从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入手,从观察白磷燃烧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出发,通过思考去“发现”质量守恒定律,而不是去死记硬背规律。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只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使反应物变成生成物,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并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同时也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法建议

  引导学生从关注化学反应前后"质"的变化,转移到思考反应前后"量"的问题上,教学可进行如下设计:

  1.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过程,教师应当采取"自我发现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可首先投影前面学过的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然后提问:对于化学反应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最后把问题聚焦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上。这时教师不失适宜的提出研究主题:通过实验来探究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

  2.体验科学研究过程、设计、实施实验方案

  学生以小组探究方式,根据实验目的'(实验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方案。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并适时的给学生以帮助,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在设计方案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交流方案过程中,各组间互相补充,互相借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实施实验时学生体验了科学过程,动手能力得到了加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及勇于探索的意志力。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自己探索,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也体验了科学研究过程。

  3.反思研究过程、总结收获和不足

  探索活动结束后可让学生进行总结收获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高中化学教案1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掌握钠、铝、铁与氧气的反应。

  3.了解金属钠与水的反应,会解释钠与水反应的各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4.设计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装置,了解铁与水蒸气的反应。

  1.2过程与方法

  通过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和钠加热时氧化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比能力和分析能力。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

  1.钠的氧化反应

  2.钠与水的反应

  3.铝与NaOH溶液的反应

  2.2课题难点

  1.金属与氧气反应规律

  2.钠与水的反应,铁与水蒸气的反应

  4.铝与NaOH溶液的反应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的金属有铁、铝、铜、银等,你知道这些金属元素是以化合态存在还是以游离态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吗?

  阅读教材第46页第一自然段,回答并解释原因。

  PPT投影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百分含量示意图。

  学生读图,并说出地壳中含量前五位的元素。

  归纳整理:地壳中含量前五位的元素:O、Si、Al、Fe、Ca。

  过渡: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过一些金属单质的性质,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将了解金属更多的性质。首先请同学们根据你对金属的观察和使用,说出金属都有哪些物理性质?

  学生思考回答。

  二、新课教学

  归纳整理:金属的物理性质:有金属光泽、易导电、易导热、有延展性。

  阅读教材,观察并分析第46页图3-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离子反应的,写出离子方程式。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交流,回答。

  归纳整理:金属的化学性质:

  (1)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物。

  (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与酸反应放出氢气。

  (3)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思考与交流: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比较Na、Mg、Al、Fe的还原性强弱,预测钠与氧气反应的条件。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评析。

  实验探究:

  1.用镊子夹取存放在煤油中较大块的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放在玻璃片上,观察钠的表面。

  2.用小刀从中间切开,观察钠的“真面目”:颜色、光泽,感受钠的硬度,并注意观察切面的颜色变化。

  (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1.钠与氧气的反应

  常温下:4Na+O2=2Na2O

  过渡:如果加热,钠又有什么变化呢?

  实验探究:

  1.用坩埚钳夹持坩埚放在三角架的泥三角上,用小刀切下绿豆粒大小的钠块,用滤纸吸干煤油后放入坩埚中,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2.观察现象和生成的固体颜色、形态。

  归纳整理并板书:

  加热条件下:钠在空气中剧烈燃烧,产生_火焰,生成淡_粉末状固体——过氧化钠。2Na+O2Na2O2

  思考与交流:你认为铝能否与氧气反应?若能,反应的理由是什么?若不能,依据是什么?

  讨论推测:铁能与氧气反应,根据金属活动性,铝比铁活泼,应该能与氧气反应,但在生产生活中铝却不会生锈,也可能不与氧气反应。

  实验探究:

  1.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并轻轻晃动,观察现象。

  2.重新取一块铝箔,用砂纸打磨,除去其表面的氧化膜,加热。

  学生观察、对比、思考,描述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氧化膜熔点高,加热时氧化膜包裹着的内层铝熔化而不会滴落。

  思考与交流:请解释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铁制品需要刷漆或采用其他措施防腐,而铝制品则不用。

  解释:这是因为铁锈比较疏松,不能保护内层金属,而铝表面的氧化膜比较致密,可以保护内层金属不被氧化。1.金属钠是_______色固体,质地_______,将钠放在空气中一会儿,会发现金属钠的表面变暗,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钠放在空气中燃烧,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生成物的颜色是___________色。

  2.保存金属钠时,应放在()

  A.水中B.煤油中C.棕色瓶中D.酒精中

  过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的金属如铁、铝、铜等是不和水反应的,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不和水反应呢?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钠的几点性质,并且知道了钠比较活泼,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探究钠是否和水反应?

  实验探究:在烧杯中加一些水,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然后放入一小块钠。

  学生观察并描述现象。

  归纳整理:现象:浮、熔、游、响、红。

  思考与交流: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回答。

  归纳整理:

  浮:钠的密度比水小。

  熔:反应放热且钠的熔点比较低。

  游:有气体生成。

  响:生成的气体能燃烧。

  红:有碱生成。

  思考与交流:结合实验现象,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分析生成气体的成分。并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解释:钠的化合价升高,必然有一种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在水中氧的化合价为不能降低,只能是氢元素的化合价降低,产物为氢气。

  (二)金属与水和酸的反应

  1.钠和水的反应

  化学方程式:2Na+2H2O=2NaOH+H2↑

  离子方程式:2Na+2H2O=2Na++2OH-+H2↑

  思考与交流:设计一个实验证明钠与水反应产生的气体是H2。

  实验设计:

  通过点燃生成的气体来证明。

  思考与交流:金属钠着火,能否用水灭?为什么?应该如何处理?

  学生交流回答。

  解释:不能。因为钠能与水发生反应,且生成的氢气能燃烧,火会更旺,应用沙子盖灭。

  思考与交流:根据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规律,请你预测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现象。

  学生交流回答。

  过渡:下面我们来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你的预测是否正确。

  实验探究:取一试管,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再加入一小块钠,观察现象。

  归纳整理:现象:有蓝色沉淀生成。

  思考与交流:根据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规律,我们预测应该有红色固体铜生成,而实验结果是有蓝色沉淀生成,那么沉淀的成分是什么?试解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学生思考交流回答,教师补充。

  归纳整理:当把钠放入硫酸铜溶液时,由于钠非常活泼,先与水反应,生成的NaOH再与CuSO4反应,生成Cu(OH)2沉淀。

  过渡:通过生活常识我们知道铁不与冷水反应,也不与热水反应,那么铁能否与水蒸气反应呢?

  思考与交流:设计一套实验装置,使铁粉与水蒸气反应。(提示:从水蒸气的产生、铁粉与水蒸气的反应,反应产物的检验等环节,讨论反应装置的设计。)

  PPT展示几名学生画的装置图,师生共同分析各装置的优缺点,归纳整理出方案。

  实验探究:按照教材第51页图3-9进行演示,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强调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2.铁和水蒸气的反应3Fe+4H2O(g)Fe3O4+4H2

  思考与交流:对比钠、铁与水的反应条件,以及钠与铁的活泼性,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归纳整理:当不同的还原剂和同一种氧化剂反应时,所需要的条件越低,该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

  过渡: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较活泼的金属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水反应,那么金属与酸反应会是怎样一种规律呢?下面请同学们回顾初中学习过的金属与酸的反应,总结金属与酸反应的规律。

  (三)金属与酸的反应

  [学生实验探究金属与酸的反应情况]

  实验目的.:能否通过实验的方法比较镁、锌、铁、铜的金属活动性?

  实验用品:铁丝、铜丝、铝条、稀盐酸、稀硫酸、试管

  实验要求:

  每4名学生为一组,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探究,并将全体学生分成A、B两大组

  A组: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一小段铁丝、铜丝、铝条,然后分别加入少量的稀盐酸(控制相似的实验条件,即保证同种酸的体积相同),仔细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

  B组: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进行类似的实验。

  盐酸稀硫酸

  铁

  铜

  铝

  2.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1)哪些金属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反应后生成了什么气体?哪些金属不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

  (2)比较三种金属分别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将三种金属的活动性按由强到弱的顺序进行排列。

  3.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从以上实验可以看出,铁、铝能置换出盐酸或稀硫酸中的氢元素,而铜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元素。由此得出,这几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铁、铝比铜活泼。而铝跟酸反应比铁剧烈,则铝的活动性比铁强。

  人们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常见金属在溶液中的活动性顺序如下: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学生讨论:金属活动顺序中为什么有氢的位置?有何作用?

  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与酸反应放出氢气,而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与酸反应放出氢气。

  【说明:学生亲眼看到了上述三种金属与酸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通过比较、讨论,容易认知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从而为后面给出金属活动性顺序打下基础。】

  [活动天地]

  1).在上面的实验中,铁分别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硫酸亚铁,并放出氢气;铝分别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生成氯化铝、硫酸铝,并放出氢气。试写出这些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Fe+HCl—Fe+H2SO4—

  Al+HCl—Al+H2SO4—

  2).观察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析这些反应有什么共同特点?

  3).得出置换反应定义: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这类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4).强调:铁跟稀盐酸、稀硫酸反应后显+2价,用铁锅炒菜,铁和胃酸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给人体补充铁元素,可以预防缺铁性贫血。

  【说明:在实验的基础上,根据实验事实,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根据反应物、生成物的特点得出置换反应的定义。】

  (四)、实验探究金属与盐的反应

  【实验探究金属与盐的反应】

  实验目的:金属能否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

  实验用品:锌片、铁丝、铜丝、硫酸铜溶液、_银溶液、氯化钠溶液、试管

  实验要求: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一小段锌片、铁丝、铜丝,然后分别加入适量的硫酸铜溶液、_银溶液、氯化钠溶液,仔细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

  CuSO4溶液AgNO3溶液NaCl溶液

  Zn

  Fe

  Cu

  1).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1)哪些物质之间会发生反应?反应产物是什么?

  (2)对照金属活动性顺序,找出金属和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有什么规律?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小结: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置在前面的金属可以把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里置换出来。

  【说明:在探究金属与酸的反应规律后,学生对不同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利用给出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结合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现象,通过学生讨论,得出金属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规律。这样安排,既找出了规律,又应用了金属活动性顺序,起到对当堂所学知识加深巩固的作用。】

  (五)、金属铝与氢氧化钠的反应

  2Al+2NaOH+2H2O===2NaAlO2+3H2↑

  金属铝既能和酸反应也能和碱反应

  (六)、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2.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

  3.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溶液里置换出来。

  问题与思考:

  1.银、铂、金等经常被用作贵重首饰这与它们的化学性质稳定有很大关系,试想,用铁做首饰行吗?

  2.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会利用金属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原理来冶炼金属,你能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吗?

  【说明:利用问题导思,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处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是现代湿法冶金的先驱,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激励学生加倍努力把我们祖先的业绩发扬光大。】

  在线测试

  1.家用铝锅、铁锅为什么不能用来长时间盛放酸性食品?下列物质能否发生反应?写出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银与稀盐酸

  (2)锌与硫酸铜溶液

  (3)铜与硫酸锌溶液

  (4)铁与稀盐酸反应

  2.波尔多液是一种农业上常用的杀菌剂,它是由硫酸铜、石灰加水配制而成,为什么不能用铁质容器来配制波尔多液?

  3.新买的铝壶用来烧开水时,凡是水浸到的地方都会变黑,这与水含下列哪种盐有关()

  A.钠盐B.钾盐C.钙盐D.铁盐

  4.填写下列表格。(“混合物”栏中括号内为杂质。)

  混合物除去杂质使用的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铜粉(铁粉)

  FeCl2溶液(CuCl2)

  5.有X、Y、Z三种金属,如果把X和Y分别放入稀硫酸中,X溶解并产生氢气,Y不反应;如果把Y和Z分别放入_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在Y表面有银析出,而Z没有变化。根据以上实验事实,判断X、Y和Z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感悟与收获

  1.金属能与氧气、酸以及某些盐溶液发生化学反应。

  2.金属活动性顺序能表示常见金属的化学活动性,还能用来判断金属和酸、金属和盐溶液之间能否发生置换反应。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请同学们再来谈一谈鉴别真假黄金的几种办法。

  【说明:请学生总结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判断和应用,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并引导学生利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设计实验鉴别真假黄金,跟开始创设的情境照应,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

  课后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1、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设想解决问题的途径,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科学引导,启发学生运用已学过的化学知识设计实验方案,验证提出的设想;

  3、集体讨论,组织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比较观察到的不同现象,分析产生的原因,得出正确的结论。

  通过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逐步懂得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知道观察和实验是获得知识的基本方法,初步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勇气。

  实际教学中,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操作、纪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这一系列步骤,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巩固练习

  1.在进行钠和水反应的实验中,有如下操作和实验现象,请根据钠的性质解释说明。

  (1)刚用小刀切开的金属钠断面呈_____色,在空气中放置几分钟后发生的变化为

  ________________。

  (2)切下来的金属钠块要用吸干煤油后方可放入水中实验。

  (3)金属钠块必须用_______夹取,而不能用手拿取。

  (4)金属钠块投入水中后,钠很快熔成一个闪亮的小球并浮于水面上,这是因为

  。

  (5)钠小球在水面上迅速游动,这是因为。

  (6)如果水中在未加钠之前已滴入酚酞试液,反应后溶液由无色变为____________色,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实验室里做钠跟水反应的实验时,用到的仪器有()

  A.试管夹b.镊子c.小刀d.冷凝管e.滤纸f.研钵g.烧杯h.坩埚i.石棉网j.玻璃片k.药匙l.燃烧匙

  A.abdiB.ecfkC.fghlD.bcegj

  多数金属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在自然界多数以化合态形式存在。

  分析对比:完成下表

  本课小结

  1.钠与氧气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现象和产物。

  2.不同金属相同条件下与氧气反应,反应现象和产物不同。说明与金属的活泼性有关系。

  3.通过钠与水和盐的反应,我们知道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性质和其他金属有所不同。

  4.学习了铁与水蒸气的反应。

  5.总结归纳了金属与酸反应规律。

  板书设计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1.钠与氧气的反应

  常温下:4Na+O2====2Na2O

  加热条件下:2Na+O2Na2O2

  2.铝与氧气的反应:4Al+3O2=2Al2O3

  二、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

  1.钠与水的反应

  现象:浮、熔、游、响、红

  化学方程式:2Na+2H2O=2NaOH+H2↑

  离子方程式:2Na+2H2O=2Na++2OH-+H2↑

  2.铁与水的反应:3Fe+4H2O(g)Fe3O4+4H2

  3.金属与酸的反应

  三、铝与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化学方程式:2Al+6HCl=2AlCl3+3H2↑

  2Al+2NaOH+2H2O=2NaAlO2+3H2↑

  离子方程式:2Al+6H+=2Al3++3H2↑

  2Al+2OH-+2H2O=2AlO2-+3H2↑

  【作业】课本P48、P50科学探究;P53习题1-9。

高中化学教案12

  合成氨条件的选择 - 高中二年级化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如何应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使学生了解应用化学原理选择化工生产条件的思路和方法,合成氨条件的选择化学教案。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领悟理论知识对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学生树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思想认识;并通过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方法。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体现了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移动原理等理论对工业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同时在运用理论的过程中,也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

  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运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等知识,并考虑合成氨生产中动力、设备、材料等的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合成氨的生产条件。第二部分是拓宽思路方面的内容,主要是探讨合成氨的发展前景。

  在第一部分内容中,教材针对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放热的、气体总体积缩小的可逆反应,首先要求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讨论为使合成氨的化学反应速率增大所应采取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又据实验数据讨论为提高平衡混合物中 的含量所应采取的方法。在两个讨论的基础上,教材又结合合成氨生产中动力、材料、设备、催化剂的活性等实际情况,较具体地分析了合成氨时压强、温度、催化剂等的选择情况,教案《合成氨条件的选择化学教案》。此外,还结合合成氨生产过程示意图,简单提及浓度等条件对合成氨生产的影响,以及原料的循环使用等问题,以使学生理解合成氨条件的选择应以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为目的。

  第二部分教学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讨论合成氨的发展前景,拓宽学生的思路,主要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更多地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训练科学方法。

  教学建议

  第一部分“合成氨条件的选择”的教学:

  1.提出问题:针对合成氨的反应,首先需要研究如何在单位时间里提高 的产量,这是一个化学反应速率问题。

  2.复习提问: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结果。

  3.组织讨论:

  ①为使合成氨的反应速率增大,应采取的方法。

  ②合成氨反应是可逆反应,在实际生产中,仅仅考虑单位时间里的产量问题(化学反应速率问题)还不行,还需要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平衡混合物中 的含量问题(化学平衡的移动问题)。

  ③针对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放热的、气体总体积缩小的`可逆反应,要求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讨论为最大限度地提高平衡混合物中 的含量所应采取的方法。

  4.阅读图表实验数据印证理论:学生通过阅读表2-4的实验数据可知,应用平衡移动原理得出的结论与科学实验的结果是完全一致的,这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综合上面的讨论情况,同时综合考虑合成氨生产中动力、设备、材料等的实际情况,具体地研究合成氨条件的选择问题。此外,要结合合成氨生产过程示意图,简单提及浓度对合成氨生产的影响以及原料的循环使用等问题,以使学生理解合成氨条件的选择应以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为目的。

  教师可结合讨论过程,让学生进行归纳。

  压强

  温度

  催化剂

  浓度

  为增大合成氨的反应速度

  增大

  升高

  加入

  增加 、 的浓度

  为提高平衡混合物中 的含量

  增大

  降低

  减小平衡混合物中 的浓度

  实验生产中

  20Mpa-

  50MPa

  500℃左右

  铁触煤(500℃左右时活性最大)

  使气态 变为液态 并及时从平衡混合物中分离出去,及时补充 和

  第二部分“合成氨工业发展前景”的教学

  1.以史明理:从介绍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100多年里合成氨工业的发展简况入手,以压强选择的变化为例,说明合成氨条件的选择是与科技进步、动力、材料、设备等条件的改善紧密相联系的,并仍将随之而作相应的改变。

  2.目前研究课题简介:结合简介,可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科学方法得到训练,如研究催化剂的目的是什么?新催化剂的研制成功,使合成氨反应可在较低温度下进行,是否会减缓合成氨生产中对压强的要求而减少设备制造的投资?等等。

  配合目前研究课题的简介,教材编写有“化学模拟生物固氮”的阅读材料,可让学生阅读,要求学生拓宽思路、设想甚至想象。

高中化学教案13

  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社会飞速进步,给教育的发展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新课程改革方案把课程的综合开发研究与实验提到了首要位置。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只有注重探究方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才能造就适应当今社会所需人才,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好基础。特别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尝试成功的喜悦。因此,作为一线教师,我深知责任重大。上课前,要认真剖析学生的认知,钻研课标要求,挖掘教材深度。

  通过几轮的高中化学教学,每当学到元素化合物时,需要通过演示实验才能让学生更明了。在必修1第三章“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铁的重要化合物”实验3-9中,我在以往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事先精心准备了实验。用煮沸的蒸馏水新配制FeSO溶液和NaOH溶4液,在FeSO溶液中放入小铁钉以防氧化。

  实验3-9取少量FeCl和FeSO,然后滴加NaOH溶液,让学3 4生观察现象。

  做完FeCl中加入NaOH溶液,准备做FeSO与NaOH的反应,34当做到把吸有NaOH溶液的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准备慢慢伸入液面以下,并强调让学生仔细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发现同学们低头耳语,有大胆的学生提出:初中讲胶头滴管的使用时,它必须在容器(试管)的上方,不让伸入容器中,是不是老师的演示动作错误?我本想就实验目的给学生做出口头解释,但忽又喜悦: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现疑点,勇于质疑,这是特别好的现象啊,应该尊重学生的疑问,让他们通过对比实验得出更加准确而深刻的答案。于是,我把滴管放在试管口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生成了灰色絮状沉淀,迅速变成了灰绿色,最后变成了红褐色。此时,学生们用惊疑的眼光看看教材,再看看实验结果,纷纷议论:为什么实验现象与教材不符?面对这种在意料中的情况,我让学生们分组讨论形成此种现象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学生们积极思考,认真分析,踊跃发言,归纳出如下几条原因:

  (1)FeSO有较强的还原性,在空气中放置时间较长,易被空4气氧化。4Fe(OH)+2HO+O=4Fe(OH) 2223

  (2)在滴加NaOH溶液过程中引入了氧气。

  (3)盛放NaOH溶液的试剂瓶没有用橡皮塞,没有与空气隔绝。

  (4)两种溶液中溶有氧气。

  学生们提出制取氢氧化亚铁关键应该是保证氢氧化亚铁不与氧气接触。改进方案有:

  (1)加热氯化亚铁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赶出溶液中的氧气,并趁热滴定。

  (2)长颈胶头滴管应伸入试管,最好伸入FeSO溶液中,并慢4慢挤出。

  (3)把FeSO溶液表面加保护层,如煤油、植物油等。 4面对学生们积极探究的热情,面对热烈的课堂气氛,我对学生们大胆设计,勇于探究和敢于创新的精神进行了表扬和肯定,同时对他们的方案进行了评析,给予了合理的建议,帮助他们寻找出最佳方案,并重新进行了实验。

  把盛有FeSO溶液的试管加入少量的植物油以隔绝空气,再加4将用煮沸的蒸馏水配制好的NaOH溶液,用长颈胶头滴管伸入FeSO4溶液面下,慢慢挤出NaOH溶液,实验现象出现了:先看到了白色絮状沉淀,而后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与教材描述完全相符。

  此时,我与学生都露出了喜悦而轻松的.神情,好似我们共同完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本节课达到了高潮,师生之间产生了共鸣,更让人高兴的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到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展示学生个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的质疑和对教师教材的超越,赞赏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

  这种教学片断很多。如金属铝与酸的反应,喷泉实验等。若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能够随时记录这些点滴教学片断,学生将会受益匪浅,教师也会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使教学经验理论化。不断地增强驾驭和开发新课程的能力。

  案例反思:

  一节课在激情中开始,在兴奋中结束。虽然下课了,但我仿佛还处在学生有条理的发言和热烈的讨论甚至争论中,当然这节课带给我深刻的思考:

  (1)摆正位置

  新课程改革要求“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就是要让学生发挥他们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勇于质疑、敢于探究,相信学生的能力。以前,虽然也探究,但只是对课文中有探究活动时才进行,大多数是以讲习互动为主,通过这节课,我深刻地认识到:学生的能力很强,是很有潜能的,一定要让他们每节课都动起来,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培养能力。

  (2)相信学生

  学生的探究、讨论、归纳,给我很大启示,学生的潜能和可塑性

  很强,对其能量的培养,主要不是学生能不能做到,更重要的是教师能不能正确引导,能不能给予学生发挥潜能的机会。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占着课堂的绝对主动权,很少给予学生发挥的机会,总认为学生只能通过教师讲析,才能很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现代教育教学研究认为,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只有自主学习才能帮助学生确立自己的尊严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所以,我们作为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动起来,去思考、去掌握、去讨论、去归纳,给学生创造一切可能与机会,帮助学生通过自主性的探索和实践,获得知识的构建和能力的提高。

高中化学教案14

  教学重点:

  1.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与水解平衡移动。

  2.盐类水解的应用。

  教学难点:盐类水解的应用。

  教学设计:

  师生共同巩固第一课时相关。

  (1)根据盐类水解规律分析

  醋酸钾溶液呈 性,原因 ;

  氯化铝溶液呈 性,原因 ;

  【设疑】影响盐类水解的内在因素有哪些?

  【讲解】主要因素是盐本身的性质。

  组成盐的酸根对应的酸越弱,水解程度也越大,碱性就越强, 越高。

  组成盐的阳离子对应的碱越弱,水解程度也越大,酸性就越强, 越低。

  【设疑】影响盐类水解的外界因素主要有哪些?

  【讲解】

  (1)温度:盐的水解是吸热反应,因此升高温度水解程度增大。

  (2)浓度:盐浓度越小,水解程度越大;

  盐浓度越大,水解程度越小。

  (3)外加酸碱能促进或抑制盐的水解。例如水解呈酸性的盐溶液加入碱,就会中和溶液中的 ,使平衡向水解方向移动而促使水解,若加酸则抑制水解。

  【设疑】如何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

  【讲解】根据盐的组成及水解规律分析。“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作为常规判断依据。

  分析: 溶液是显酸性?还是显碱性?为什么? 溶液是显酸性?还是显碱性?为什么?

  【设疑】如何比较溶液中酸碱性的.相对强弱?

  【讲解】“越弱越水解”

  例题:分析 溶液与 溶液的碱性强弱?

  ∵ 的酸性比 酸性强。

  ∴ 水解程度大于 水解程度。

  ∴ 溶液碱性强于 溶液碱性。

  【设疑】如何比较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

  【讲解】电解质水溶液K存在着离子和分子,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定量关系,也存在量的大小关系。

  (1)大小比较:

  ①多元弱酸溶液,根据多元酸分步电离,且越来越难电离分析。如:在 溶液中,

  ②多元弱酸正盐溶液,根据弱酸根分步水解分析。如:在 溶液中,

  ③不同溶液中同一离子浓度的比较要看溶液中其他离子对其影响因素。

  ④混合溶液中各离子浓度比较,要进行综合分析,要考虑电离、水解等因素。

  (2)定量关系(恒等式关系)

  ①应用“电荷守恒”分析:

  电解质溶液呈电中性,即溶液中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相等。如 溶液中,阳离子有 和 ,阴离子有 , , ,根据电荷守恒原理有:

  ②应用“物料守恒”分析。

  电解质溶液中某一组份的原始浓度(起始浓度) 应等于它在溶液中各种存在形式的浓度之和。如:晶体 中,在 溶液中:

  总结、扩展

  1.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及其影响原理。

  2.盐类水解知识的应用:

  (1)配制某些盐溶液,如配制澄清 溶液。

  (2)除去溶液中某些杂质离子。如除去 溶液中混有的 。

  3.扩展

  泡沫灭火剂包括 溶液(约1mol/L), 溶液(约1mol/L)及起泡剂。使用时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 溶液和 溶液的体积比约是 。若用等体积、等浓度的 溶液代替 溶液,在使用时喷不出泡沫,这是因为 ;若用固体 代替 溶液,在使用时也喷不出泡沫,这是因为 。泡沫灭火器内的玻璃筒里盛硫酸铝溶液,铁筒里盛碳酸氢钠溶液,不能把硫酸铝溶液盛在铁筒里的原因是 。

  板书设计:

  1.水解的一般规律

  (1)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可作为盐溶液性质(酸性或碱性)的常规分析方法。

  (2)越弱越水解。

  ①碱越弱,对应阳离子水解程度越大,溶液酸性越强,对应弱碱阳离子浓度越小。

  ②酸越弱,酸根阴离子水解程度越大,溶液碱性越强,对应酸根离子浓度越小。

  (3)水解是微弱的。

  (4)都强不水解。

  2.外界条件对盐水解的影响

  (1)温度(实验1)

  (2)溶液的酸、碱性(实验2)

  3.盐类水解利用

  (1)应用水解知识,配制某些盐溶液。如配制澄清 溶液。方法:加酸,抑制 水解。

  (2)除去溶液中某些杂质离子:如 溶液中混有杂质 。方法:加热,促使 水解,使生成 除去。

高中化学教案15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在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乙醇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的第三节常见的两种有机物.学好这一节,可以让学生掌握在烃的衍生物的学习中,抓住官能团的结构和性质这一中心,确认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普遍性规律,既巩固了烷、烯、炔、芳香烃的性质,又为后面的酚、醛、羧酸、酯和糖类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学会以点带面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带动了学生学习素质的提高。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本课的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

  掌握乙醇的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

  ②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1)乙醇是醇类物质的代表物,因而乙醇的结构和性质是本节的重点,同时也是本节的难点。

  (2)重点、难点的突破,可设计两个突破点:

  ①乙醇结构的特点可通过问题探究、化学计算和分子模型来推导,电脑展示来确定,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使学生在掌握乙醇结构的同时,也学会逻辑推理的严密性;

  ②通过实验探究和电脑多媒体动画演示的办法认识和掌握乙醇的化学性质。

  二、教法活用

  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情境激学法,创设问题的意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在意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

  2.实验促学法:通过教师演示,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掌握乙醇的化学性质。

  3.计算机辅助教学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将微观现象宏观化,瞬间变化定格化,有助于学生掌握乙醇化学反应的本质。

  4.归纳法:通过学生的归纳和逻辑推导,最终确定乙醇的分子结构。

  三、教学辅助手段

  1. 说实验:

  ① 乙醇与钠反应,可作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对比实验,且取用的金属钠尽量大小一致,表面积相差不大。

  ② 乙醇氧化,铜丝一端卷成螺旋状,以增大催化剂的表面积,使反应速度加快。 2. 说现代化教学手段: 乙醇主要化学性质可用以下两个方程式作代表: (1)2Na + 2CH3CH2OH → 2CH3CH2ONa + H2↑ (2)2CH3CH2OH + O2 →2CH3CHO +2H2O

  以上二个反应的过程可用电脑动画模拟,以便让学生深刻了解、掌握各反应的本质及断键的部位,让微观反应宏观化。(四)教学程序引入课题:

  富有感情的朗诵唐朝诗人杜牧的诗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讲述]:从杜牧的诗句中可知,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已经掌握了酿酒的方法。酿酒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设问]:同学们可知酒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什么?它的分子式如何写?它有哪些主要化学性质?

  通过诗歌引入可以使学生感受诗境美,了解乙醇的化学发展史,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1.乙醇的分子结构的探究:

  投影一道简单的试题:某有机物4.6克,完全燃烧后生成0.2mol二氧化碳和5.4克水,且此有机物的蒸气的相对密度是相同状况下氢气的23倍,求此有机物的分子式。 通过试题引出乙醇的分子组成C2H6O,(意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为醇的同分异构体教学做铺垫)。继续引导学生将乙烷(C2H6)与乙醇进行比较,根据碳四价,氧两价引导学生探究出以下两种可能的结构式:

  通过观察讨论让学生判断出(A)式中有1个氢原子与其它5个氢原子不一样,而(B)式中的6个氢完全相同。

  继续探究,投影练习:已知乙醇跟钠反应放出氢气,现有 1 mol无水乙醇与足量的金属钠反应可得到0.5 mol H2,根据这个实验数据,你可以得出结论了吗?1 mol乙醇可得到0.5 mol H2,即1 mol H,得出乙醇中一定有一个氢原子与其他5个氢原子不同,进而让学生判断出乙醇的结构式为(A)式。展示乙醇的球棍模型。小结得出乙醇分子是乙基CH3CH2-结合着羟基-OH。羟基是官能团,决定乙醇的化学性质。(以上是对

  学生的书写,概括、观察等各项能力进行训练,达到掌握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2.分析乙醇的物理性质 :

  首先取出一瓶无水乙醇,请学生观察颜色、状态,并闻其气味,然而让学生归纳出一部分物理性质。最后通过演示:乙醇与水,乙醇与碘单质,乙醇与苯的溶解实验,总结出乙醇的溶解性。其中穿插茅苔酒故意碎瓶获国际金奖的故事及山西朔州假酒案,帮助同学理解性地记忆乙醇的易挥发性和水溶性。(以上是通过对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品质和优良的习惯,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3.分析乙醇的化学性质 :

  结构决定着化学性质,首先可以从结构上来认识乙醇的化学性质。讲解:在乙醇分子中,由于O原子的吸引电子能力比C、H强,使得C-O键,O-H键均具有极性,在化学反应中均有可能断裂。

  (1)与活泼金属Na反应 :

  首先,做无水乙醇与钠反应和水与钠反应的对比实验,请同学们通过实验现象的剖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思维得出乙醇羟基上的氢原子没有水中的氢原子活泼的结论。然后用电脑模拟出乙醇与钠反应的本质,最后请同学们写出反应方程式,讨论其反应类型并推广到乙醇与其它活泼金属K、Mg、A1等与乙醇的反应。(2)氧化反应 :

  首先,拿起一个点燃的酒精灯,请学生写出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教师接着讲解,乙醇除可被O2直接完全氧化生成CO2和H2O外。分子中的-CH2OH在催化剂(如Cu、Ag)作用下也可被氧化成-CHO,同时生成水。教师演示实验,并引导学生观察铜丝表面颜色的变化来判断反应是否已经发生。接着用电脑显示,乙醇的断键部位和已形成的乙醛的结构式,让学生掌握反应的本质是与醇羟基相连的碳原子有氢才能被局部氧化形成碳氧双键。最后让学生判断以下几种醇能否被局部氧化CH3CH2CH2OH、(CH3)2CHOH。让学生真正掌握并巩固醇被局部氧化的本质。从而达到以点带面的目的,减轻的学生的负担。

  归纳小结

  乙醇化学性质主要与官能团-OH有关。 从结构上看:都涉及到-OH。

  从反应类型看:取代反应、氧化反应、消化反应。从反应条件看:不同条件、产物不同。

【高中化学教案】相关文章:

高中化学教案10-13

高中化学教案09-01

高中化学教案【热门】11-26

高中化学教案【精】12-02

【推荐】高中化学教案11-29

【热】高中化学教案12-03

【精】高中化学教案12-01

高中化学教案【热】12-05

【荐】高中化学教案12-04

高中化学教案(实用)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