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探索、对比观察,初步感知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观察类推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索的学习理念,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
学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一、复习准备。
填空
1、7/8的分数单位是()。
2、5/9里面有()个1/9。
3、4/7里面有4个()。
4、3个1/5是()。
5、5个1/5是(),1里面有()个1/4,有()个1/8。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主题情境图,让学生观察,说说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问题1:哥哥、妹妹共吃了这块西瓜的几分之几?
问题2:哥哥比妹妹多吃了这块西瓜的`几分之几?
问题3:这个西瓜还剩几分之几?
三、探究新知。
1、解决问题
1:哥哥、妹妹共吃了这块西瓜的几分之几?
(1)列式:2/8+1/8=
(2)试做,同桌交流计算方法。
(3)汇报:2个1/8加1个1/8是3个1/8,就是3/8
(4)师用课件演示2/8+1/8的计算过程,让学生理解分数加法的算理。
(5)练一练:2/8+5/8= 2/6+3/6=
观察式子中的分子分母,你发现了什么呢?
小结: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2、解决问题
2:哥哥比妹妹多吃了这块西瓜的几分之几?
(1)先让学生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再交流是怎么计算的。
(2)汇报:2个1/8减1个1/8是1个1/8,就是1/8。
(3)练一练:4/6-3/6= 5/9-2/9= 6/7-3/7=
观察式子中的分子分母,你发现了什么呢?
小结:同分母的分数相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3、解决问题
3:这个西瓜还剩几分之几?
(1)师:怎样列式?一个西瓜该用多少来表示?
(2)列式:1-3/8=
小组思考并讨论:怎样计算?
(3)汇报交流:1看作8/8来计算。
(4)师用课件演示1-3/8的计算过程,让学生理解1减几分之几的算理。
(5)练一练:1-1/4= 1-2/7=
小结:1与分数相减,1可以看作是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
4、看书第99-100的例
2、和例3质疑。
四、括展应用。
1、做课本练习二十三的第1、2、3题。
2、一张长方形色纸,小红做小旗用了3/7,剪纸花用了2/7,用去了这张的几分之几?还剩几分之几?
3、有几种填法?
()/9+()/9=8/9()/8-()/8=1/8
五、归纳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分数加减法怎样计算?为什么?你还有什么疑问?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沟通分数与平均分的关系,加深对分数含义的理解,能解决有关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2、在图形、语言与算式表征不断转化的过程中提升思维的逻辑性。
教学类型
实物操作型、小组讨论型、讲授型
教学资源与环境
ppt、camtasia studio软件、教室
设计理念
学生对新事物的认识得有个过程,同时有他的局限性和规律性。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先复习旧知,然后从生活实际入手, 引出问题,接着提供操作提纲,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然后通过学生分小组的讨论交流与ppt的演示,使学生掌握“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的思路、算理、以及方法。最后利用两题不同层次的练习题的讲解,让学生把新学的知识和生活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联系起来,使得新知识得以深化和巩固。这样逐步推进的过程,既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及特点,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设计思路与特色
本节微课围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内容来进行,它是在学生充分理解分数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根据分数的含义,用整数乘除法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微课的教学设计在编排上分三步来展开。首先是“阅读和理解”,引导学生从问题题收集、提取和解读信息;接着是“分析与解答”,借助孩子们的讨论形式,把直观图分析、动手操作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展现出来,并结合孩子们之间的对话说明解决问题的两个步骤;最后是“回顾和反思”,对解答的步骤和结果进行检验与小结,并结合练习题的讲解进行实际运用。这样的设计,使得整节微课层次清晰,自然流畅,易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教学过程
环节,内容,时间:
一、复习回顾,提出问题。利用ppt把上一节课的知识点展示出来,既是对上一节课知识点的回顾,也顺势提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0-55秒
二、阅读与理解,提操作要求。结合ppt的演示逐步分析问题,把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展现,并提出接下来的动手操作的要求。 56秒-2分05秒
三、学生操作,小组讨论。学生根据老师提出来的操作要求进行实践,并尝试列式解答。然后进行小组内的讨论与交流。 2分06秒-5分05秒
四、回顾与反思。利用ppt的演示把孩子们的思路整理并展现出来,再次小结解题的思路、算理、以及方法。 5分06秒-6分00秒
五、实际运用。利用ppt讲解两道比较经典的习题。第一题是基础题,通过讲解,巩固孩子对“分数的简单应用”知识点的掌握;第二题是提高题,通过对比与分析,让孩子进一步把握本节微课的知识点。 6分01秒-9分46秒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9-6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并知道1分=60秒。
2、让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通过各种活动准确的体验一分、一秒。
3、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品质,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认识秒,并准确建立一分、一秒的时间观念,知道分秒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表,自制钟面。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识
出示钟面唤起学生记忆,并拨几个学生熟悉的时间让学生认读。
师:大家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谁能说说关于时钟你知道些什么?
生:我知道有时针和分针。(与学生共同说说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是及时补充)
生: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走一大格是5分钟,走一圈是60分钟,也就是一小时。(若是学生说的不够完整,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进行复习)
生:……
师:同学们的记忆里可真好,看来大家学过的知识是难不倒你们了!那你们能正确迅速的说出钟面上的时间吗?来比比赛!(教师拨时间,学生认读, 对于不正确的给予指正,并说说是怎样认读的? )
二、 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可真聪明啊!敢不敢继续挑战自己?大家仔细看看老师出示的这些钟面上针的多少,你能看出有什么不同吗?
生:有的钟面上有三种针,有的钟面上有两种针。(师提示:较短的一根指针叫时针,它表示多少时;较长的一根指针叫分针,它表示多少分。)
师:你知道最长最细的是什么针吗?秒针走一小格是多少呢?对,就是一秒!
今天咱们就来一起来认识一下秒。(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2、说说是几秒,教师提问:秒针走一大格表示几秒,从1走到4表示几秒,从7走到1是几秒,……同桌再互相说一说。
3、正确认读钟面上的时间(适当的给学生讲解秒表的读法)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这是什么发出的滴答声?
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看了你们刚才的表演,你觉得1秒的时间过得怎样?(学生畅谈1秒时间感受)是呀,1秒的时间很短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出示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学习1分=60秒,并体验1分钟
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秒针走一圈是60秒,分针正好走一小格,由此得出1分=60秒。
让学生静静地观看钟面上的秒针走一圈。
问:1分钟我们能做些什么呢?请你选一个你喜欢的活动,咱们来做一个1分钟的体验活动。
师生共同总结一分钟可以做的事。
三、 联系巩固
1、填单位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时间单位,知道了1分=60秒,以前我们还学过哪些时间单位呀?现在老师想来考考你们,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人每天睡觉大约9( ) 系红领巾大约20( ) 煮饭大约30( )
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秒。
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计量时间的单位---秒。知道了1分=60秒,一秒过得快不快?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能浪费1秒钟!
五、课外作业。(略)
板书设计:
秒的认识
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1分=60秒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课本第五册第74页例1,练习十六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
2、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掌握计算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出问题
(出示主题图)
师:元旦到了。小明、小华和小英正在用彩笔画画,准备布置“迎接元旦”专刊。他们要用美丽鲜艳的彩色图画歌颂伟大的祖国,迎接新年的到来。从这幅图画中,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呢?引导学生提出:他们每人都有一盒彩笔,每盒12枝。他们一共有多少枝彩笔呢?
先请同学们估算一下,3盒大约有多少枝彩笔?
教师提问:如果我们要知道准确的枝数,该怎么办呢?
小精灵问了:怎样算一共有多少枝彩笔?
二、探讨交流
请同学们说一说:
(1)用什么方法计算?怎么列式?
(2)12×3表示什么意思?
(3)这道题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教师提问:这道题该怎样算呢?
让小组内每个同学先思考3分钟,在纸上算算看,能不能算出来。也可以摆出小棒(或其他学具)或画画图等。如果能想出几种算法的,就把几种算法都写出来。
完以后,在小组里交流,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组的其他同学听。
小组长归纳一下本小组一共想出了哪几种算法。这时教师巡回了解各组的情况,尤其要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参与小组的活动。
全班汇报。由各小组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小组的各种算法,教师将其板演在黑板上。
三、分类评价
教师提出要求:现在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种算法,我们能不能把这些算法分分类,看看一共有几种思路。
估计学生的算法可能有如下几类:
1.摆学具求得数。
引导学生摆。因为一个因数是12,所以一行摆1捆零2根;因为另一个因数是3,所以摆3行,一共摆了3捆零6根,也就是得36。
2.画图求出得数。
例如画出如下的图:
3.连加法。
12+12+12=36
4.数的分解组成。
10×3=302×3=630+6=36
5.拆数法。(转化成表内乘法)
8×3=24或7×3=21或6×3=18
4×3=125×3=1518+18=36
24+12=3621+15=36
评价各种算法,组织学生议论,每一种算法是怎么算的,各有什么适用范围。
1.摆学具和画图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我们学了数学以后就应尽量使用计算的方法来算。
2.根据乘法的含义用连加的方法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因数的个数比较多,算起来就比较麻烦。
3.把一个因数分解成几个十和几个一,分别与另一个因数相乘,再把几个乘积加起来。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都能算。
4.把一个因数拆成几个一位数,再分别和另一个因数相乘,然后把几个乘积相加,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也都能算,但有时也比较麻烦。如25×6=9×6+8×6+5×6+3×6等。
四、介绍竖式
从刚才议论的结果来看,用数的分解组成方法来算比较简便。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这三个算式像加法竖式那样合并成一个竖式呢?下面就请大家打开课本第74页看看小英是怎样列出乘法竖式的。
先出示有部分积相加的竖式,再出示简便竖式,并说明为什么可以写成简便竖式。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做一做”的三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如有发现错误,指导订正。
五、巩固练习。
学生完成练习十六的作业。每道题先让学生估算,然后再用竖式计算。
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为什么是用乘法计算。
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交流这道题有哪几种算法。
六、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在笔算时你认为要注意什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课本第74-75页。
教学目标:
1. 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会用画图的策略理清思路,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从条件想起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将本课学习的策略内化成自己解决问题解决的策略,会用画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在上节课的教学中,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在解决问题时,可以应用什么策略?
列表。
师:大家体会到用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的优越性。那么,这节课再学习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互动新授
1.出示教材第74页例2,观察情景图,让学生找一找图中有用的信息。
学生讨论情境图中的条件和问题。
三个已知条件:
(1)绿花有12朵。
(2)黄花的朵数是绿花的2倍。
(3)红花比黄花多7朵。
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你打算怎样解答?在小组内讨论后指名回答。
2.分析问题。
要求红花有多少朵,首先根据前两个已知条件求出黄花有多少朵,求出黄花的朵数,就能求出红花的朵数了。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先在下面的图中填一填。
根据线段图所示,可以很容易解决“红花有多少朵”这一问题了。
3.解决问题。让学生列式,想一想怎样算,指名板演。
(1)黄花朵数:12×2=24(朵)
(2)红花朵数:24+7=31(朵)
答:红花有31朵。
4、教学“想一想”。
出示问题:如果“红花比黄花少7朵”,应该怎样解答?
谈话: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说说自己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再解答。
学生小组交流,列式解答。
12×2=24(朵) 24-7=17(朵)
展示学生的讨论结果,集体订正,说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5、比较、小结。
谈话:刚才的两个问题,都是从条件想起,再解答问题的。这两题的解答过程, 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小结:
(1)都是根据前两个已知条件,先求出黄花有多少朵。
(2)有一个已知条件不同,求红花朵数的方法也不同。1.出示教材第74页例2,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75页“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线段图,小组交流,根据已知条件提出不同问题,并说说怎样解答。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75页“想想做做”第2题。
从条件想起,用的时间少代表跑得快,用的时间多代表跑得慢。
小组交流,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第75页“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读题,提问根据条件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先求杜鹃花和茶花的总盆数,再求这个总盆数的2倍也就是月季花的盆数。
学生解答,集体订正。
4、完成教材第75页“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读题。
提问:我们可以怎样分析数量关系?从条件想起,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独立列式,说说你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全班订正,教师评价。
四、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用画图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黄花朵数:12×2=24(朵)
红花朵数:24+7=31(朵)
答:红花有31朵。
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也可以用画图的策略解决。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用画图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运用画图的策略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P84,减法塔
教学目标:
1、熟练运用构造三位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能读懂和运用流程图,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读懂和运用流程图。
教学难点:运用流程图
教学关键:理解“差组成的数字与本算式数字是否完全相同”
教学具准备:数卡,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怎么摆最大、最小三位数,现在老师手里有9张数卡:1,2,3,4,5,6,7,8,9,请同学们用这些数卡摆出最大、最小三位数,看看谁最快。
师:今天我们就要学习怎么用这些数卡造数学塔。
〖开门见山,明确学习任务;导语激趣,引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
(一)理解图式
1、小组合作,探寻新知
合作要求:(看书)
1)读懂流程图每一层的意思;
2)按要求跟着流程图做一做;
3)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小秘密?
2、集体交流
师:哪个小组来介绍流程图?减法塔是怎么造的?
板书:
师:谁来说说今天造的最大三位数和最小三位数与前一堂课造的最大三位数、最小三位有什么区别?
(防止学生造最大、最小三位数时出现错误)
师:你是怎么理解流程图中的“差组成的数字与本算式数字是否完全相同”?
3、练一练。
(1)两人合作:按流程图要求,用⑤⑧⑦造减法塔。
(2)独立完成:用⑥⑦⑧造减法塔。
(3)交流反馈:(板示三座减法塔)
4、归纳(造减法塔的方法)
〖流程图为学生造数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充分地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观察、思考、讨论自主探索新知,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获得成功体验的学习过程。〗
(二)探寻规律
1、观察三座减法塔
思考:
1)减法塔最高有几层?最矮有几层?
2)你有没有发现什么小秘密?
(被减数和减数的中间数字相同;每个差的中间数字一定是9;每个减法塔的最后差是495)
2、交流感悟
师:通过观察和思考,请你想一想:为什么有的塔层数多,有的塔层数少?(跟选择数字有关)
师:你还发现了什么小秘密?
师:讨论:为什么减法塔中,每层的结果数的中间都是9?
3、师生归纳:(方法与规律)
〖通过观察,思考和比较,让学生学着归纳小结,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三、巩固提高
1、用数卡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造塔。
(1)选择你喜欢的'三个数造减法塔。
(2)跟同桌交换一个数字,再造一座减法塔。
(3)交流核对
2、用数卡造塔的方法能用竖式来表示吗?
(1)用⑥⑤⑦试试。
(2)交流反馈()
〖教师将减法塔转化为单纯的竖式。〗
四、体验收获
师:你今天有什么收获?你觉得今天学得最开心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顾总结解题策略,激励学生体验成功。〗
五、板书设计:
减法塔
六、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基于上节课基础上展开的新课,但是又有别于上节课的知识。此课的重难点在于读懂流程图,在读懂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观察减法塔的规律和性质。新课一开始我就要求学生自己看流程图,这样有利于挖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理解了整个过程之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造减法塔。在寻找减法塔的规律过程中,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放手让他们自己发现并解决问题。通过这些,学生充分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教材27页8—12题。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加深理解知识间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计算正确率与计算速度。
教学重点:
熟练进行三位数乘一位的计算。
教学难点:
恰当选择所学知识解决不同类型的题目。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复习。
同学们,我们已经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今天就来利用我们所掌握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练习指导。
1、第8题。
(1)学生独立解答。
(2)观察上下两道题,你有什么发现?你能找出其中的规律吗?
(3)你能利用发现的规律完成下面填空吗?
130×12=130×()×()
2、第9题。
(1)先让学生观察下每组算式规律。
(2)猜测(估算)每个算式的结果。
(3)独立完成计算,交流规律。
3、第10题。
(1)出示情景图,理解题意。(让学生指指小华小华和小芸上学和回家走过的路,理解小华一天走1个来回,小芸一天走两个来回。)
(2)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4、第11题。
(1)学生独立审题。
(2)52个星期是多少天?
(3)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5、第12题。
(1)出示情景图,学生观察后。提问:李叔叔带了1000元,够买5辆儿童车吗?你是如何知道的?你能估算下,够买几张儿童床呢?
(2)买4辆儿童车和1张儿童床,一共要用多少元?(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拓展延伸。
课本27页思考题。
(1)学生独立审题。
(2)你能画出小欣上学过程的示意图吗?
(3)你从示意图上发现了什么?(2个850米)
四、课堂总结。
你又学会了哪知识?获得了哪些解题技巧?
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整理和复习”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进行回顾和整理,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较为系统的数学认知结构,以提升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水平;二是集中安排了一个练习,在学生回顾整理的基础上对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进行复习巩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本单元的知识,但是由于平时老师在教学中容易偏重于笔算而忽视口算和估算,所以如果这时发现学生的口算或估算还比较薄弱的话,就应适当多做一些口算和估算的练习。对于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在这个阶段也应当加以回顾和复习。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第4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44~46页练习九第2、14题。
【教学目标】
熟练计算三位数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选择合适的计算策略。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题意,选择合适的计算策略。
难点:能熟练进行三位数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计算下列各题。
124+456=345+892=
456-234=860-668=
二、基础练习
同学们,我们上一节课已经学习过运用加、减法解决问题了,也知道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策略。今天我们就来练习一下,一起来看看下面的题目。
课件出示教材第44页练习九第2题。
引导学生先观察图,再读题,使学生能正确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学生板演,然后教师订正讲解。
这时园内有多少位游客?
892-265+403=1030(位)
园内全天来了多少位游客?
892+403=1295(位)
三、巩固练习
1.红花服装店有526件童装,上午卖出362件,下午卖出123件,晚上老板进了135件,晚上卖出25件。现在红花服装店里有多少件童装?今天一共卖出多少件童装?
教师提示:解决本道题目的关键在于理解各数量间的关系。
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解答,小组派代表板演汇报。
解答:现在红花服装店里有多少件童装?
526-362-123=41(件)41+135-25=151(件)
今天一共卖出多少件童装?
362+123+25=510(件)
2.课件出示教材第46页练习九第14题,学生独立思考,选择自己的方案。
小组汇总各自的方案,并派出代表进行汇报,其余小组补充。
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方案既完整又正确。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解决问题的练习课,前面已经学习过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以及解决相应的问题,本节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熟练运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节课我已经教学生如何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策略,本以为学生应该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了。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仍有部分学生不懂得选用合适的计算策略。我认为最主要是对题意的理解不清,因此我认为在讲解题目的过程中,一定要将分析题目作为重点,让学生养成分析题目的良好习惯,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应用题打好基础。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我们的校园(教材第106页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能认真仔细的观察插图(见教材第106)页例题),解决“如果只有3000元,如何铺草皮”的问题,让学生用不同的铺草皮的方法计算出相应的费用。
2.在熟悉的校园生活情境中,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能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体现“用数学”的'意识。
3.在学习活动中,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习的自信心,获得成功的喜悦。
【重点难点】
1.解决“只有3000元,如何铺草皮”的问题;
2.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用数学”的意识,渗透优化思想。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爱我们的校园吗?校园就是我们平时生活学习的场所。绿茵茵的草坪多么可爱啊!可是你们知道吗,这些场所里面还有一些数学问题。这节课老师要带领你们再次走进我们美丽的校园,用我们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去解决校园中的一个个数学问题,看谁最灵活,好吗?
板书课题:我们的校园
【新课讲授】
(一)课件出示铺草皮例题:
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生1:两块草坪同样大,长28米,宽16米。铺草皮有3种种类:白三叶每平方米2元,高羊茅每平方米3元,天堂草每平方米4元。
只有3000元的费用。
师:有哪些铺草皮的建议?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汇报。
(1)先算出草地的面积。
生2:因为两块地同样大,是长方形的,根据公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列式为:
28×16×2=896(平方米)
(2)铺草皮的建议。
生3:全部铺每平方米2元的白三叶草。
生4:全部铺每平方米3元的高羊茅。
生5:一半铺每平方米2元的白三叶草,一半铺每平方米3元的高羊茅。生6:一半铺铺每平方米2元的白三叶草,一半铺每平方米4元的天堂草。
(3)计算不同铺法的费用。
方法一:全部铺每平方米2元的白三叶草。
生7:896×2=1792(元)
1792元<3000元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2.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4.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估算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材说明
本单元是在前面“空间与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内容包括: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周长的含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探索和应用,对实物的估量等。
本单元分三段编排。第一段主要教学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第二段主要教学周长的含义及计算。第三段主要讲一些物体长度的估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具体安排如下页表。
在编排上,教材一方面注意挖掘几何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提供了大量与空间观念密切相关的素材,并遵循儿童学习数学的规律,选择了活动化的呈现方式,目的是加强有关空间观念的内容。
标题
具体内容及要求
主题图
校园场景图。丰富学生对四边形的感性认识。
四边形
从各种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认识四边形的特征。
平行四边形
结合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让学生感悟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以及与其他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初步建立平行四边形的表象,并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
周长
利用实物和一些图形,说明周长的含义,并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加深对周长的理解。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发现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估计
通过画一画、剪一剪、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估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教学建议
长期以来,关于“几何”的课程内容和目标,在小学阶段主要侧重于长度、面积和体积的计算,较少涉及三维空间的内容,使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想象力未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标准》将以往的“几何”拓展为“空间与图形”,是对我国传统数学课程内容的一次重大变革,符合数学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为此,小学阶段的教材削弱了单纯的平面图形周长、面积、体积等的计算,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增加了图形变换、位置的确定等内容,加强了几何建模以及探究的过程。这样,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融合,与数学课程中各个分支进行整合,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空间与图形”的教育价值,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自己赖以生存的空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因此,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如上所述,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是小学数学几何教学的重要任务。而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有关,他们的生活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教材选择了许多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题材作为教学素材,如把校园体育运动场景作为单元的主题图,用一个小朋友移推拉门的情境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导入材料,等等。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这些素材的作用,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视野从课堂拓宽到生活的空间,并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从现实世界中发现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
2.注重数学实践活动,突出几何探究过程。
空间观念是在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回忆生活经验、观察实物、动手操作、想像、情境描述等都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也是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的重要手段。因为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讲,都比较抽象。教材在提供大量的、形象的感性材料的同时,采用了许多活动化的呈现方式,如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等。教学时,教师就应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从事数学活动,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从而获得鲜明、生动和形象的.认识,进而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3.了解教材编排特点,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学生对一些知识的理解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有逐步深化、提高的过程。因此,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识能力,采用了逐步拓展、螺旋上升的结构,把“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均衡地安排在不同的学段中,每一学段都有相应的目标。这样,既突出每个年级的学习重点,又注意前后连贯。如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材就分两段编写。本单元是第一次出现,只要求学生能够从具体的实物或图形中识别出哪个是平行四边形,对它的一些特点有个初步的直观认识即可。第二次将在第二学段出现,要求学生理解:两组对边平行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可见,同一内容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教学要求。
另一方面,教材在不同的年段采用不同的表达形式。就拿常见的数学概念来说,在小学阶段,尽管描述式和定义式是最主要的两种表示方式(定义式是用简明而完整的语言揭示概念的内涵或外延的方法,描述式是用一些生动、具体的语言对概念进行描述),但低年级采用描述式较多,中年级逐步采用定义式。在整个小学阶段,大部分概念没有下严格的定义,而是从学生所了解的实际事例或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帮助他们感悟概念的本质属性。本单元教材的编排也是如此,对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周长等都没有下严格意义上的定义,如周长,只要学生能结合具体的物体或图形说明周长的含义即可。对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材也没有分别概括出相应的计算公式(长+宽)×2和边长×4。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计算的方法有一个独立思考、不断感悟和比较的过程,避免死套公式的现象。
因此,具体教学时,要认真研读《标准》,仔细分析教材,恰当把握教学要求。防止任意拔高要求,或者让学生去死记硬背概念、公式等。
4.本单元可用6课时完成。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复习巩固整百数、整十数的加减法。
2、三位数加减法及多位数加减法。
3、乘加、减乘、除加等。
4、复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在实际的计算过程中掌握巧算方法;通过趣味图形题复习三角形有关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三位数加减法及多位数加减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三角形的特点和三角形的计数。
教学策略:通过学生小组活动探讨,互相帮助,复习巩固加碱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图形的特点。
教学准备:小黑板、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20xx年我们中国终于实现了几千年来的飞天梦想,我们的神舟五号飞船载着我们中国首位航天英雄杨利伟登上了太空。不久我国又将发射七号,将实现第一太空漫步,同学们为我们的祖国感到骄傲吗?
今天小胖他们也来到了航天基地,准备登月。不过登月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必须克服许多困难。
二、小组合作,讨论复习
1、首先他们碰到的是一组什么样的题呢?观察一下?
不但要仔细计算,更要找一找他们的规律?
820-130= 830-130= 840-130= 850-130=
你先算的是哪一题?他们的规律是什么?
180+320=
190+310=
200+300=
310+290=
先算哪一题简单?你根据怎样的规律?要注意什么?
2、他们通过了一组题后,碰到了第二道难关,这些题需要用巧算来解决,行吗?
440+96+204=先算什么?
750+165-165=你怎么想的'?
548-296-104=你怎么算的?
808-799+91=先算什么简单?
通过巧算,能又快又准确地得到答案。自己试一试。
506+298+94=先算什么?
112+429+71= 933+295-933= 686+391-486=
3、终于小胖他们来到了火箭底部,看看他们碰到了什么?
你能画出它的另一半吗?同桌互相帮助一下。画好了看一看是什么图形?
轴对称图形就是沿着一条直线两边完全一样。
4、小胖他们接着来到了火箭的中部,坐登月前的准备,解答出最后两道题就可以登月了。
4×9+5×9 7×3-5×3
=()×9 =()×3
=()=()
是几个几加几个几?几个几减几个几?
5、终于小胖他们登上了月球,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月球上的环形山。开始探索月球上的奥秘。
49-6×7= 1×2×3= 7×8+5=
86-9×9= 2×3×4= 7×8+6=
73-8×9= 3×4×5= 6×9+6=
37-5×7= 4×5×6= 6×9+7=
29-3×8= 5×6×0= 5×7+5=
22-3×6= 5×7+6=
这些题应该用怎样的运算顺序来计算?
交流汇报答案。
第二座环形山上是些什么题?(竖式计算)
竖式计算会碰到些什么问题?(进位和退位)
什么时候进位?什么时候退位?怎样进位?怎样退位?
试一试,板演交流。
6、最后他们来到了最后一座环形山上,遇到了三角形的问题。
判断对不对,为什么?
锐角三角形有3个锐角。()
钝角三角形有3个钝角。()
直角三角形中没有锐角。()
小结:三角形中最少有()个锐角。
动动小脑筋:数一数一共有几个三角形?
三、总结:今天我们复习了上学期的知识,你又有哪些新的发现?
课后测试练习:
367+124+276 328+289+172 535-296-135 778-219-289
18×6 8×5+3×8 54-7×7 6×5×2
竖式练习:763+238= 1203-678=
课后反思: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第1课时 平移和旋转图形
教学内容:
教材第P80~8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2.通过联系生活经验,使学生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培养空间观念。
3.通过动手操作、模拟示范以及观察图片,加深学生对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以及动手实践的能力,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
认识平移和旋转。数出平面图形平移和的格数,以及画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纸飞机、溜溜球、各一个;师生都准备一个圆盘、一个指针,学生准备“动手做”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老师出示美丽的图形,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
二、学习新知
(一)认识平移
1.出示例1图
(1)依次出示3个运动的画面(火车、电梯、和国旗的运动)。
提问:你感觉这些运动有什么共同特点?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明确这些运动都是沿着直线的.运动。
指出:像图中火车车厢电梯国旗这样的运动,都可以看成是平移。
(板书:平移)
举例:请小朋友说一说,你还见过哪些平移现象?
(二)认识旋转。
1、出示例2图
提问:你能看出图中表示的是哪些物体的运动吗?
引导:电风扇叶片、螺旋桨和钟面指针做的是怎样的运动呢?你能用手势表示这些运动吗?清小朋友来说一说,并且表示给大家看一看。
指名学生交流并表示运动方式。
提问:你知道这些运动有什么特点吗?这几个物体运动时,为什么它们的位置固定在那里而没有移动到另一处呢,这是什么原因?
学生交流,明确这些运动都是围绕一点转动。
指出:像图中电风扇叶片、螺旋桨、钟面指针这样的运动,都可以看成是旋转。(课题位置板书:旋转)旋转的特点是绕着一点转动。
(板书:旋转绕着一点转动)
追问:电风扇叶片绕着哪一点转动?螺旋桨和钟面指针呢?
举例:小朋友还在哪里见到过旋转现象?
2、学生“试一试”。
(1)做转盘出示“试一试”中的转盘,让学生用事先先准备的转盘面和指针,照样子做一个转盘。
提问:你是怎样做成这个转盘的?圆面中心为什么用一个掀钮固定?
(2)动手旋转
引导:请小朋友按老师的要求做一做:把指针从指向A点旋转到指向B点,再把指针旋转到指向C点或者指向D点。
提问:刚才指针是什么运动?是绕着哪一点转动的?请小朋友再把指针从指着A点开始,顺时针旋转一周回到A点。
还可以怎样旋转一周回到A点?请大家做一做。(学生逆时针旋转)
追问:怎样的运动是旋转?
(三)比较
引导:请大家用手势表示平移,再用手势表示旋转。
比较一下平移和旋转,它们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小结:我们刚才研究了物体的运动,认识了物体运动的两种方式,这就是平移和旋转。沿着直线移动的运动,是平移,绕着一点转动的运动是旋转。
三、练习巩固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独立观察,把通过平移能和绿色树叶重合的图上颜色。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方格图,让学生说一说平面图上的方向,让学生说说两枚棋子各在原来位置的什么方向。
4、完成“动手做”
指出:不管向哪个方向旋转,只要是绕着一点的转动,就是旋转运动。
四、课堂总结
谈话: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能说说平移和旋转有什么不同吗?你还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平移和旋转
在日常生活中,像火车车厢、电梯、国旗等物体的运动方式,我们称之为平移。
在日常生活中,像电风扇扇叶的运动、飞机螺旋桨的运动、时钟钟摆的运动,这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是转动的,我们称这种运动方式为旋转。
教学反思: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而这种发现的最佳途径则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去获取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各种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和实践中去体验、思考、讨论,在教学活动中经历、感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课程标准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教师要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创设一切条件设计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素材,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中。通过与生活的联系,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教材分析:《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是91、92-93页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差异。因此在教学中要创设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情境,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分数的概念,为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孩子,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已经表现出创造力倾向,他们对数学概念的认识具有较强的具体性,概念形成主要依赖对感性材料的概括,因此教学中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获取知识。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用几分之一表示简单图形的一部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操作、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经历几分之一的认识过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难点 重点: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建立分数的`概念。
难点:理解几分之一所表示的意义,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资源平台:
1、多媒体课件。
2、正方形、长方形纸片及彩色笔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让学生自主交流,合作探究。让学生大胆说,寓情境于活动的教学方法。
问题生成单:
1.把8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 )。
2.把10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 )。
3.12里面有( )个6.
四步三环 导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 出示苹果)
1、把这4个苹果分给小强和小芳,可以怎样分?如果分得比较公平,每人分几个?学生说出想法后,教师板书:平均分。
2、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板书:1
3、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板书:一半
提问:一半苹果还有别的表示方法吗?
引出并板书课题:分数。
(二)探究活动一:学习例1认识二分之一
教师:1. 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块,每块是这个月饼的一半,也就是二分之 一,写作:1/2 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板书: ),读作:二分之一。伸出你的手指和老师一起写,先写横线,表示平均分,再写2表示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用1/2表示,边读边写。
2.把它平均分给四个同学,每个同学又分到几分之几呢?下面用小组里的圆形平均分给本组四个同学,并将名字写在自己的一份上。
学生:活动一:学习例1
1、看课件分月饼。
2、跟老师读写分数。
3、动手分圆片。
(三)活动二:学习例2生动手操作折出正方形纸的四分之一。
教师:怎样表示出一个正方形的四分之一。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发的正方形纸片试着表示出这个正方形的四分之一。用你喜欢的颜色涂出来。
小结:揭示分数概念。 像1/2、1/4"",这样的数就叫做分数。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认识几分之一
学生:活动二:学习例2
1.学生自由读要求。
2、动手折,并给其中的一份涂色。
3、小组合作: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要这样分?
4、展示成果。
四:总结
这节课你们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五、 巩固练习,拓展深化
1. P93做一做:
(1)填一填。(2)组内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2. P96 2:
(1)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涂色部分的表示方法对吗?为什么?
(2)你在操作过程中想到了什么?
(动手做题、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板书设计
认识几分之一
读作:二分之一 读作:四分之一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
教材第72页例9。
【教学目标】
1、掌握三位加三1、掌握“归总问题”的结构特点和解决方法,迅速找到中间问题(先求什么)。
2、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初步掌握解题规律。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方法。
难点:会画线段图,并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建立解“归总问题”的一般思路。
【教学过程】
一、引导课题
上节课我们研究了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教学新课
出示例9。
(1)阅读与理解。
读题,你从题中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用什么办法表达题意更直观?(画图)
一起画一画:
(2)分析与解答。
①观察图示,想一想:根据6元一个的碗,可以买6个的这条信息,可以算什么?(小组内议一议,全班交流)
②再想:知道了这些钱有多少,再算什么?(全班交流)
③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的解题思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④根据解题思路,尝试解答例9。(板演齐练)
a、分步解答说说你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b、谁是用综合算式解答的?说说每一步求什么。
(3)回顾与反思。
结果是否正确需要我们做什么?怎样验证结果呢?
4个9元的碗和6个6元的碗,总价钱一样。
(4)整理解题思路:回顾本题的分析与解答过程,说一说你是怎样分析解答的。(参照例9“分析与解答”)
三、巩固拓展
1、教材第72页做一做。
(1)尝试解答。
(2)展示解题过程,说说你的`解题思路。
(3)如何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4)综合算式怎样列出?每一步求的什么?
2、练习十五第12题。
(1)尝试解答。
(2)同桌交流,说说解题思路。
(3)全班交流。
(4)展示综合算式解题法,说说算理。
3、练习十五第13题。
(1)尝试解答。
(2)展示解法:你先求的是什么问题?再求的是什么?(先求8个三角形共用多少根小棒,再求用这些小棒可以摆多少个正方形?)
(3)综合算式怎么列出?说说每一步求什么。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进一步强化解决问题的三个环节,注重解题思路的展示与表述,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掌握好解题方法。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操作、想象等活动,会将三角形按边分类,并知道三角形的名称及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量、猜、想象等活动进一步辨析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征。
3.在操作、辨析等活动中初步理解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关系。
教学重点:三角形边的特征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关系。
教学准备:搭三角形的.小棒、PPT
教学过程:
引入
师:看PPT,这3个图形是什么图形?
生1:三角形
生2: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师:对啊,这些都是三角形,我们已经知道三角形按角来分,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三角形的分类,不过今天我们是按边来分类。
出示课题:三角形的分类
新知探究
动手操作: 搭三角形
要求:(1)想一想用哪三根小棒
(2)搭一搭形状不同的三角形
讨论交流,归纳分类
把搭的不同的三角形展示到黑板上
师:想一想,这么多三角形,你准备分为几类,怎么分?
生1:分三类没有边相等的分一类,有两条边相等的分一类,有三条边相等的分一类。
生2:分两类没有边相等的分一类,有边相等的分一类。
(如果没有学生说出第二种想法)师:指着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我能不能说这个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生:可以
那你们觉得三角形,按边可以分为几类?
两类:有两条边相等的分为一类,没有边相等的分为一类。
学习三角形的名称和等腰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我们同学们想知道,这些三角形我们叫它们什么三角形吗?
(1)自学课本P58
师:没有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不等边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有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2)通过练习,巩固概念
归纳小结:有2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这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一条做底,底所对的角叫做顶角,腰和底所夹的角叫做底角。有3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4.三角形按边的分类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三角形的名称,那这回谁能把三角形按边的分类来说一说:
三、动手操作,再次探究
1.等腰三角形可能是( )
A.锐角三角形 B.钝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以上三种都有可能
(1)学生动手操作 (2)上来展示 (3)交流
发现:等腰三角形三种都有可能,媒体演示。
2.等边三角形可能是( )
A.锐角三角形 B.钝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以上三种都有可能
(1)学生动手操作 (2)上来展示 (3)交流
发现:等边三角形只可能是锐角三角形,媒体演示。
动手折一折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发现: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等腰三角形有1条对称轴
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
师: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那能不能说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生:不行,因为还有不等边三角形。
总结
今天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要问吗?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
教材第55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巩固除法计算及除法的验算,能正确熟练的进行除法的计算。
2、培养学生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能熟练掌握除法(首位能整除)的计算,养车验算的好习惯。
难点:熟练除法计算,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练习七”的前六题,这节课我们继续练习。(板书课题:练习七)
二、基础知识训练
1、完成练习七第7题第1组
学生口算,注意比较每组题中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和几十几除以一位数口算方法的联系。
2、完成练习七第7题第2组
3、学生口算,比较每组题的关系,说明除法可以用乘法验算。
4、完成练习七第8题
5、指名口算,说说你的想法。
6、完成练习七第9题
让学生先估算,再用竖式计算,并进行验算。指名板演,全班交流。
三、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七第1 0题
出示题目,你从中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问题?应该怎样列式?
交流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七第1 1题
3、请同学们自己读题,并做在教材上。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解题思路。
4、完成练习七第1 2题说说题意后独立完成。
5、集体订正,你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6、完成练习七思考题
7、学生读题后思考。引导分析“小宇的火车票价是妈妈的一半”是什么意思,学生独立完成。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板书设计:
7.(1)10 13 20 23 40 42
(2)93 31 86 43 44 11
9.估计商略
266÷2=133 889÷4=222……1
683÷2=341……1 935÷3=311……2
10. 48÷4=12(人)48÷2=24(张)
11. 96人96÷3=32(人)
12. 48—15=33(个)33÷3=11(个)
思考题
96÷(1+2)=32(元)
教学反思:
教师在平时备课时要换位思考,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去备课,思考这个问题提出来有没有意义,能不能帮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点。这应该是我们每天需要反问自己的。
无论是设计教学,还是细小的一句教学语言,我们都要认真思考,认真整理,让学生听到的是最有用的信息。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01-10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5-15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22
三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01-26
三年级数学教案上册02-21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7-23
【荐】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03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12
三年级人教版上册数学教案11-03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通用)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