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数学广角》教案

《数学广角》教案

时间:2024-05-19 12:06:19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数学广角》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学广角》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广角》教案

《数学广角》教案1

  1、主要内容

  (1)排列、组合

  (2)简单的推理

  2、地位于作用

  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

  有关逻辑推理知识也是人们在生活和研究中很重要的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行简单、有条理的思考。教材在渗透数学思想方面做一些努力和探索,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并运用操作、试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

  单元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经历简单推理的经过。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组合的不同。推理依据的叙述。

  本单元主要教学与设计

  1、教具利用:

  投影仪、动物卡片、

  各种教科书等。

  2、主要方法:

  (1)首先通过有趣的故事导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进行学习。

  (3)结合具体例子,让学生动手去做,动脑趋想。

  (4)创设真实情景,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分课时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教师为学生创设观察、猜测、实验的情境,找出最简单的事物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第二课时:

  1、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分课时重点与难点

  第一课时: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是重点。

  初步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时难点。

  第二课时:

  经历简单推理的`过程是重点。

  推理依据的叙述是难点。

  分课时作业布置

  第一课时:

  练习二十三1、2题

  第二课时:

  练习二十三3、4题

  集体备课教案

  中心发言人崔振梅时间20xx年9月讨论意见

  课题:统计

  单元教材分析

  1、主要内容

  (1)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2)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

  2、地位与作用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解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和分析的过程,学会运用简单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学习本册的内容,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各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单元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教学难点:

  掌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根据统计图表回答简单的问题是难点。

  本单元主要教法与设计

  1、联系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即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知识,又初步了解统计的方法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3、通过小组学习,亲自调查家庭人口数,喜欢的玩具等,体会数据的作用,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分课时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

  2、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身边有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习的兴趣。

  第二课时:

  1、了解统计的方法,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2、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分课时重点与难点

  第一课时:

  体验了解统计的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回答一些简单问题是重点。

  学会用1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统计方法是难点。

  第二课时:

  学会一些简单的收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是重点。

  进一步学会一些简单的收集和描述的方法是难点。

  分课时作业布置

  第一课时:

  练习二十二1、2题

  第二课时:

  练习二十二4、5题

《数学广角》教案2

  教学内容:

  集合的有关思想(课本第108页的例、练习二十四的第l、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借助具体内容,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

  2、使学生能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被学生初步体会集合的有关思想方法。

  教具准备:

  利用教具,学具等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今天老师将把同学们带人“数学广角”,让同学们去认识体会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读懂统计表。

  教师用电脑课件出示统计表,列出参加语文兴趣小组和数学兴趣的学生名单。

  说一说:从统计表中,你收集到哪些信息?

  议一议:三(1)班共有多少人参加了这两个课外兴趣小组?

  教师引导:看来同学们已经发现了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们可以用圈来表示:

  (2)认识集合圈。

  ①用多媒体课件分别出示两个集合圈。

  ②让学生先在练习本上画出集合圈,填上相应的学生姓名,然后再汇报结果。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多媒体显示填写内容。并让学生说一说两个图中所表示的意义。

  ③提出问题:

  有的学生姓名在两个集合中都有,应该如何来表示才能更直观、更形象、更简单呢?

  教师利用电脑课件再出来二个空白集合,并填上学生姓名再合并。

  问:你们知道这个图的意思吗?(让学生大胆猜想,说出自己的想法)。

  填写完成后,再让学生说一说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义,然后再引导学生将集合圈和统计表进行比较。

  (3)列式计算。

  通过以上分析、讨论,学生已经明白杨明、李芳、刘红这三位学生既参加了语文兴趣小组又参加了数学兴趣小组,所以是重复的,在计算点人数时只能计算一次。

  学生列式计算,并说说算式的'意义。

  三、巩固运用

  1、课内外作业:

  练习二十四的第1、2题。

  第1题,首先要求学生根据动物的不同属性“"会游泳的”和“会飞的”把它们进行分类。然后再要说一说中间位置“表示什么”。

  第2题,可以引导学生先把两天进的货中重复的部分找出来,然后再计算两天一共进了多少种货。学生计算的时候可以用加法进行计算,也可以直接点数。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广角》教案3

  设计说明

  1、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新课伊始,让学生观看“挑战者”号飞机失事的全过程,让学生从机毁人亡的事件中感受到“次品”带来的危害,领悟到检验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这样的情境创设,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教学理念。

  2、重视引导学生用直观的方式清晰地表达出推理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本设计在教学例1时,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试验的操作活动,让他们在充分的操作、试验、讨论、探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然后引导学生用直观、简明的方式,清晰地表示出推理的过程,进一步理清思路,为后面数量更多的`找次品问题做好认知和方法上的准备。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天平 3瓶钙片

  学生准备

  每人8张圆片学具 每组1张找次品记录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效果检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5分钟)

  1、课件播放“挑战者”号飞机失事的录像。

  2、引导学生猜测造成飞机失事的原因。

  3、导入新课。

  1、看录像。

  2、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生1:驾驶员操作不当。

  生2:飞机故障,零件不合格。

  3、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1、列举生活中质量不合格的产品带来的危害有哪些?

  二、实践操作,自主探究。(10分钟)

  1、出示2瓶钙片:其中有1瓶少了3片,引导学生探究找次品的方法。

  2、出示一架天平:阐述天平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3、出示3瓶钙片:其中有1瓶少了3片,引导学生尝试找出轻的一瓶。

  4、引导学生汇报找次品的方法。

  5、引导梳理、比较:无论是先称哪2瓶,只要称一次就能找出次品了。

  1、自主探究找次品的方法。

  (1)打开瓶子把钙片倒出来数一数。

  (2)用手掂一掂。

  (3)用秤称一称。

  2、认识天平,明确天平的工作原理,并在天平两端放入质量相同的物体,感受天平平衡的条件。

  3、利用学具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可以拿出3个学具代替3瓶钙片,进行实际操作。

  4、各小组派代表汇报找次品的方法。

  5、汇报:只要称一次就能找出次品了。

  2、有5瓶钙片,其中1瓶少了4片。如果用天平称,天平两端各放1瓶,至少称()次才能找出次品;如果天平两端各放2瓶,至少称()次才能找出次品。

  三、合作交流,发现最优方案。(15分钟)

  1、课件出示例2。

  指名读题,说一说“至少”的含义。

  2、组织小组合作找出次品,填写表格。

  3、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分组汇报找次品的方法。

  4、引导学生观察表格:

  (1)分成的份数、分的方法与找出次品所要称的次数有什么关系?

  (2)怎样分找出次品需要称的次数最少?

  5、用你发现的方法找出9个、10个、11个零件中的1个次品(次品重一些),看看是不是保证找出次品的次数也是最少的。

  1、读题,说一说“至少”的含义。

  2、小组合作,2名同学摆学具,1名同学用图示作记录,1名同学填写“找次品记录表”。

  3、利用实物和表格汇报:

  (1)分成8(3,3,2),至少要称2次。

  (2)分成8(4,4),至少要称3次。

  (3)分成8(2,2,2,2),至少要称4次。

  4、讨论、交流,明确:把8分成3份(每份数量尽量相等)去称,能保证称的次数最少。

  5、小组合作操作、验证,汇报试验结果。

  3、用天平从7件物品中找出1件次品(次品轻一些),把7件物品分成()份称较合适。

  4、有8瓶水,其中7瓶质量相等,另外有1瓶是糖水,比其他7瓶水略重一些,至少称()次能保证找出这瓶糖水。

  四、巩固练习,拓展延伸。(8分钟)

  1、引导学生完成教材112页“做一做”。

  2、补充说明:分成3份的方法最好,不能平均分的,每份的数量尽量相等。

  1、独立完成教材112页“做一做”。

  2、汇报,说明自己的最优方案。

  5、如果有12个零件,其中一个是次品(次品略重),那么应该怎么分,称的次数最少而且保证能找出次品?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2分钟)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

  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数学广角》教案4

  教材分析:

  “数学广角——集合”是教材专门安排来向学生介绍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即“集合”。教材例1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而总人数并不是这两个小组的人数之和,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这时,教材利用直观图(即韦恩图)把这两个课外小组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从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材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

  ?教学目标:?

  1.学生借助直观图,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感知韦恩图的产生过程。

  2.能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学生在探究、应用知识中体验数学的价值,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学生借助直观图,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感知韦恩图的产生过程。

  教学重点: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巧用对比,初悟“重复”

  1.观察与比较(课件出示图片)父与子

  2.提出问题:有2个爸爸2个儿子,一共有几个人?怎样列式计算?

  第一种:无重复情况。

  黄明,他的爸爸黄伟光。李玉,他的爸爸李文华。

  预设:列式一:2+2=4(人)

  第二种:有重复情况。

  汪聪,他的爸爸汪立成,汪立成的爸爸汪华东。

  列式二:2+2=4(人)4-1=3(人)

  师追问:为什么减1?

  二、初步探究,感知重叠

  1.查看原始数据,引出重复。

  师:我们来看看三(1)班是被老师选上的幸运之星。(课件出示)

  书法比赛

  小丁

  李方

  小明

  小伟

  东东

  绘画比赛

  小明

  东东

  丹丹

  张华

  王军

  刘红

  师:从这张表格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师: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比赛?

  师:怎么会错了呢?再仔细看看,谁来说说?

  (3)师:那到底是多少人呢?我们来数数看。

  重复什么意思?指着第二个小明:“他算吗?”为什么不算?

  (4)师:刚才你们算出来是11人,可现在我们数出来的怎么只有9人呢?、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重叠问题)。

  三、经历过程,建立模型

  1.激发欲望,明确要求。

  师:刚才,我们通过仔细地查看三(1)班参赛的学生名单,发现有2个同学重复了,但是从这份名单中你能一下子就看出是哪2个人重复了吗?有难度是吧?

  师:看来我这样记录不够清楚,大家想想办法,怎样重新设计一下这份名单能让我们看得更清楚一些?(课件出示要求:既要能让人很清楚地看出参加书法比赛的是哪5个人,参加绘画比赛的'是哪6个人,又要能让人很明显地看出两项比赛都参加的是哪两个人。)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大家现在有办法了吗?先不急着说,请把你想到的方法在练习纸上表示出来,行吗?你可以自己画,如果感觉有些困难也可以和你小组内的同学合作完成。

  2.独立探究,创生维恩图

  学生探究画法,师巡视,从中找出有代表性的作品准备交流。

  3.展示交流,感知维恩图

  师:我发现咱们班同学的画法很有创意,我从中选了几份,咱们共同来分享一下。我们不让画图的同学自己介绍,只把他们画的图让大家看,我觉得,不用自己介绍就能让别人看懂的方法那才是好方法。

  预设:

  第一种情况:做记号

  师:你是怎么想的?

  第二种情况:写在最前面;写在前面并圈出来

  师:你是怎么想的?这样整理有什么好处?

  师:(1)哪些同学是两项都参加的?你能上来指一指吗?我们可以给他们圈一圈。

  引导:重复出现的同学用两个名字,我们容易看错。要是用一个名字,也能表示出他们既参加了书法比赛,又参加了绘画比赛,那该多好啊。

  第三种情况:两项都参加的同学用一个名字表示(不是写在最前面的)

  出示:他把这两个名字写在这合适吗?应该写在哪?

  第四种情况:在前面并一个名字来表示

  师:你是怎么想的?这样整理有什么好处?

  师:哪一部分是参加书法的,你能用手指一下吗?要不用笔来圈一圈,参加绘画比赛的同学该怎么圈?

  师:圈的时候,你们有什么发现?为什么?

  师:看来,这样调整能清楚地表示重复和不重复的部分。

  4.整理画法,理解维恩图

  (1)动态演示维恩图产生过程

  师:下面我们把同学们创造出来的韦恩图让电脑再演示一次吧。用一个圈来表示参加书法比赛的同学,再用一个圈来表示参加绘画比赛的同学(师边说边用红色和蓝色画了两个交叉的椭圆),演示形成过程。还是两个圈,不同的是这两个圈不是分开的,而是有一部分重叠在一块的,利用两个圈重叠的这一部分我们恰好可以用来表示什么?

  (2)介绍维恩图的历史

  师:这种图最早是英国的数学家韦恩提出的,后人就用他的名字来命名,称之为韦恩图。同学真了不起,你们和伟大的数学家韦恩想到一块去了。

  (3)理解维恩图各部分意义

  (课件出示用不同颜色,直观理解各部分意义)

  师:仔细观察,你知道韦恩图的各部分表示什么意思吗?

  师:a.红色圈内表示的是什么?

  b.蓝色圈里表示什么?

  c.中间部分的两个表示什么?

  d.左边的“紫色部分”表示什么?

  e.右边的“绿色部分”表示什么?

  师:对于韦恩图各部分表示的意思你都明白吗?请同位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学生同伴互说)

  (4)比较突出维恩图的优势

  我们把这个韦恩图和刚才的表格比较一下,哪个更好一些?好在哪?

  (5)、数形结合,运用维恩图。

  师:现在,你能不能根据韦恩图列算式来解决三(1)班一共有多少人参加了这两项比赛?教师巡视,找不同方法的学生进行板演

  预设整理算法:

  生1:5+6-2=9(人)

  生2:3+2+4=9(人)

  生3:5-2+6=9(人)

  生4:6-2+5=9(人)

  ①看算式提问题:看第一位学生算式‘就图看算式,你有什么新启发?师:谁给他提问题?(生:你为什么减2?(课件动态演示)5在哪里?圈一圈。)

  重点理解为什么-2。课件动态演示

  ②比较:

  3+2+4=9(人)

  5+6-2=9(人)

  a.两道算式中都有个2,这个2表示什么呢?

  圈出+2和-2,为什么(1)中是+2,(2)中是-2?

  b、你能在第一个算式里找到5?6?

  c. 3+2表示什么意思?2+4表示什么意思?这就是(1)算式中隐藏着的信息,你也能在(2)中找到隐藏着的信息吗?(课件演示)

  师:现在我们能用这么多的方法算出三(1)班参加比赛的一共是9个人,是谁帮了我们的大忙啊?(韦恩图。)

  四、解决问题,运用模型

  1.创设情境,生活应用(课件演示)

  这样的韦恩图除了能表示刚才的比赛问题,还能表示生活中的什么?

  展示生活问题

  (1)这是我们科学书中的重叠问题,找到重叠部分了吗?

  (2)这是我们数学书中的重叠问题,谁重叠了?

  (3)这是自然界的动物,它们之间存在重叠问题吗?

  (4)这是鸡毛掸,找到重叠部分了吗?在哪里?看来,将木条重叠起来,可以增加长度,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呢!

  (5)、文具店的问题。

  出示下题:

  2.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这些问题你们都能解决吗?(完成练习纸)

  反馈:

  第1题:(生活问题第5题文具店问题)你能把这些信息在韦恩图中表示出来吗?生填写韦恩图,并解决一共进了多少种货?

  展示:5+5-3=7(种)

  2+3+2=7(种)

  师:这里的3表示什么?

  为什么一个+3,一个-3呢?

  师:比较一下这两个韦恩图(刚才的比赛问题和现在的进货问题),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第2题:(生活问题第3题自然界的动物)对比正确和错误的。这两个小朋友填的不一样,你赞同谁的?填的时候有什么好方法?

  第3题:(生活问题第4题鸡毛掸)一共有多长?要提醒大家的是什么?

  五、展开变式,深化模型

  师:下面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那份学校的通知和我们已经解决的那个问题:每班一共要选多少人参加这两项比赛?我们一开始脱口而出的答案是5+6=11人,后来看到三(1)的参赛名单,发现有2人重复了,实际只有9个人。

  我们现在再来思考这个问题,三(1)班是9人,其它班级呢?如三(2)班一定是9人吗?

  老师可能派了几个同学?一共有几种可能?你能画图把自己的猜想表示出来吗?

  反馈:5人。6人。7人。8人。9人。

  课件动态演示:

  师: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同学们,这样一个我们本来觉得很简单的问题,经过我们深入地思考,原来还有这么多的学问

  六、回顾总结,延伸模型。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知道什么?

《数学广角》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及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通过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探索巧妙搭配、有序排列的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面对实际问题,能初步构建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引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参加数学广角的活动,解决生活中的有关数学问题,大家愿意吗?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创设情境,直接揭示学习任务,迅速投入学习活动。

  二、创设情境

  情境一:穿衣服

  l、尝试猜想

  师:现在我们挑选了7位小小志愿者,为他们准备了2种颜色的上衣和3种颜色的裤子。问:要使每人穿得不一样,能做到吗?请你猜一猜。学生可能猜测:做不到。

  2、思考讨论

  (l)引导思考:要知道能不能使每人穿得不一样,关键要知道什么?用上衣和裤子搭配,到底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请大家用简便的方法把各种穿法快速记录下来。

  (2)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表示。

  (3)小组交流: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巡视,参与指导小组活动。

  3、展示汇报。师:现在哪组来汇报,你们怎么想的?用什么方法记录的? 学生可能想法: ①从上衣出发,1件上衣可以搭配3条裤子,2件就可搭配6条裤子。②从裤子出发,1条裤子可与2件上衣连,3条裤子就有3个2。追问:说说他是用什么方法记录的?还有不同想法吗?对他的方法有意见吗?

  学生在投影上展示、介绍搭配方案。

  4、观察比较:(1)师:经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发现: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有两种想法,一种是从上衣出发,另一种是从裤子出发考虑。请看大屏幕(媒体演示两种思考过程)。大家还发现了哪几种记录的方法?根据学生回答用媒体演示不同的记录方法。我们可以用画图表示、也可以编号连线、文字说明、算式等不同形式来记录。

  (2)小结:你认为哪一种记录方法能既快速又方便地表示出来?

  师:看来,有顺序地连一连线或排一排能帮助我们不重复、不遗漏地把所有的搭配方法找出来。

  5、拓展延伸。

  (1)师:现在你认为能不能做到每人穿得不一样? 那该怎么办?

  (2)师:请你增加一种颜色的上衣或一种颜色的裤子,想一想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把各种穿法快速记录下来。同桌交流,挑选两种情况展示汇报:你是怎么想的。媒体演示:连线法;编号列举等。现在,你觉得哪种记录方法既快又简便?

  6、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连一连、排一排、算一算的方法来解决衣服的搭配问题。

  (二)情境二:游乐活动中的数学问题

  出示教科书第115页第2题图

  1、引导观察:我们来到儿童乐园,从儿童乐园经过百鸟园到猴山去玩,有几条不同线路?

  2、学生独立思索,指名回答,师:你是怎么想的?这样说大家听得不太明白,有什么办法使别人一听就明白?(编号)。师:儿童乐园到百鸟园有几条路?从百鸟园到猴山有几条路?在媒体上出示编号①②③④⑤ 。

  3、师:现在你能说出有哪几条不同的线路?

  4、反馈: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展示线路。

  5、小结:通过编号后列举、或用乘法能帮助我们快速解决问题。

  (三)情境三: 拍照

  1、师:从猴山出来,聪聪、明明在数学乐园欢迎同学们到来,让我们用刚才学到的方法来当一回摄影师。

  (1)出示问题1:同学们都想单独和聪聪、明明各合一张影,一共要照多少张?学生在书上表示。

  (2)反馈交流:你是怎样想的?(连线或乘法)

  (3)课件演示学生的想法。

  2、出示问题2。师:每人和聪聪、明明单独拍完照后,小明还想和聪聪、明明合影留念,三个人站成一行,一共可以拍多少张不同排法的照片?可以想什么办法清楚地表示出来?

  (1)独立思考。(2)小组交流问题的解决方法。(3)交流汇报:你可以想什么办法来表示?生1:可以列举;生2:可以编号。师:编号是个好办法!我们给三个人编上号码①②③,请你用数字卡片排一排,然后把各种排法记录下来。

  (4)汇报交流:挑选不同排法的'学生在黑板上展示,说说是怎么排的,有不同的排法吗?讲评:怎样排列才能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媒体演示排的过程)排在1号位上有几种情况,确定好1号位后,排在第2、3号位又有几种情况?所以得到6种排法。

  (5)小结:解决这个问题时首先考虑想什么办法,接着想第一步有几种情况,再考虑第二步有几种情况,然后进行搭配或用乘法表示。

  [设计意图]虽然都是拍照的情境,问题1着重巩固解决搭配问题的不同思维形式。问题2着重联系生活实际,构建解决排列问题的数学模型。要解决三人合影的排列问题,实际将其转化为1、2、3这三张卡片有几种不同的排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有序思考来解决。

  (四)情境四:破译密码

  1、(课件出示密码门)师:我们来到数学乐园门口,发现门紧锁着,想要出门必须先破译门锁上的密码。这密码是由三个数字7、8、9 组成的一个三位数,猜一猜可能是哪个密码。

  问:如果不告诉你正确的密码,至少需要试几次才能保证把门打开?

  2、师:要求至少需要试几次才能保证把门打开,实际要知道什么?(用7、8、9可以摆出几个不同的三位数。)

  3、师:请大家把结果记录在练习纸上。

  4、汇报交流,挑选不同的排法在黑板上展示,说说是怎么想的。

  5、小结:(媒体演示)在排列要做到有序,可以先确定百位上的数,再依次确定十位和个位上的数。现在你知道至少需要试几次才能保证把门打开?

  师:(媒体出示)这个密码是由7、8、9三个数字组成的最大的三位数,那么它是多少?987。[设计意图] 此环节对拍照情境中问题2的应用,创设破译密码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由于问题比较宽泛,给学生探索和想象的空间,从学生的动手操作,交流汇报到策略的总结,注重有序思考方法的渗透,体验、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

  三、小结拓展

  1、师:今天我们参加了数学广角活动,你有什么收获?生活中哪些地方可用到搭配中的学问?

  2、师: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还会遇到许多这样的问题,我们都可以运用有序的思考方法来解决。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上网继续参与数学广角活动,提供活动资源链接。

  [设计意图]小结收获,把学生的眼光引向生活,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尤其是课外活动资源的链接把学生引入新的境界,充分实现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四、做一做

  1、完成115页第1题

  2、完成116页第4、5、6题

  3、完成112页“做一做”

《数学广角》教案6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例三

  教学目标:

  1.知识要求:通过摆一摆、玩一玩、画一画等实践活动,了解有关两两组合的知识。

  2.能力要求: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有序的、全面思考问题意识,学生能应用组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情感要求: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思维的学习品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难点:

  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两两组合规律的过程

  难点:能用不同的方法准确地计算出组合数。

  教具准备:

  主题图的课件、学具卡片、铅笔、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师:小朋友们喜欢什么样的球类运动呢?让学生各抒已见。当有人说到足球时,出示主题图出示世界杯足球赛C组球队

  师(课件出示):世界杯足球赛,中国队所在的C组共有四个国家足球队。每两个队踢一场比赛,一共要踢多少场?

  1、学生独立探究

  2、小组交流

  3、汇报

  师:你是怎样连线的?是按照怎样的方法来保证不重不漏的?一共要踢几场比赛?

  学生的想法可能有:

  (1)中国-土耳其、中国-巴西、中国-哥斯达黎加

  (2)土耳其-巴西、土耳其-哥斯达黎加、巴西-哥斯达黎加

  4、小结

  你认为哪一种记录方法能既快速又方便地表示出来?

  师:看来,有顺序地连一连线或排一排能帮助我们不重复、不遗漏地把所有的搭配方法找出来。

  5、拓展延伸

  如果一组有5个国家足球队。每两个队踢一场比赛,一共要踢多少场?

  6、小结

  我们用符号来代表国家足球队,按一定的顺序连一连,可以帮我们快速地、不遗漏地把所有的搭配方法找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情境教学,激活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并对学生发出了挑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排列组合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所以从学生熟悉的“连线”入手,明确连线是怎么连的,从而引入用哪一种记录方法能既快速又方便。]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师:这两节课我们都是用连一连等方法来学习了数学广角,那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

  1、出示一个箱子里面装着①②③④4个小球。

  师:如果从这个箱子里摸出两个小球,你猜猜可能是哪两个?

  2、你觉得一共有多少种可能?你能全部写出吗?

  3、学生回答,小结。注重有序排列。

  4、对比练习:

  师:如果利用摸出的两个小球上的数字组成一个两位数?那又一

  共能组成多少个两位数呢?

  5、学生独立解决

  6、比较

  师:两样是在解决摸出的两个小球?为什么会得到不同的答案呢?

  取出两个球摆数由于摆放的位置不同,它能组成两个不同的两位数。而在取两个小球时却不关注它们的位置问题。

  7、小结

  两种问题之间是有联系的,排列问题的.范围比组合要广,它还要关注事物在排列中的位置,位置不同,它们所表示的也就不一样,而组合不关注事物的位置,把谁放在前后是一样的。

  [设计意图: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顺应学生的思维,回味并理解的意思,进而师学生由对具体月饼的认知过渡到对图形的的认知,提高了学生抽象概括能力。这样安排既遵从了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也适合儿童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把知识的教学以恰当的活动形式作为载体,形象直观,一举多得。]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出示例三做一做

  1、学生独立探究

  2、小组交流

  3、汇报

  出示练习二十五的7、8、9题

  1、学生独立探究

  2、小组交流

  3、汇报

  数一数下面的图形中一共有多少条线段?

  ABCDE

  ①学生独立解决。

  ②汇报交流

  ③小结:

  ☆如果这是温州至杭州的铁路线路图,其中B、C、D为三个停靠站点,那么这条路上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火车票?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迁移类推。应用刚才所学得来,推导得到。这一环节可以说教师顺思而导,学生顺思而学,既师学生学会“思”,再顺着学生的“思”进行指导、点拨,让学生的“思”得到升华和提高,从而使知识得以解决。通过学生的“思”而发挥学生的学,开发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只靠观察和思考是不够的,往往要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来领会书本上的概念、公式、意义和法则。学生的实践操作安排,其最大的特点是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手脑并用的活动中去,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思维的广阔空间,这样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在本环节中,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另一方面,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让他们的创造性尽可能地发挥出来。]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今天我们在一起学习了什么?它与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它们两个不同类型的问题主要区别是什么?(位置)

  2、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哪些类似的数学问题?

  3、师:在今后解决这样的问题时,我们先要分清问题的类型,然后再以连线等方法快速地、不遗漏地把所有的搭配方法找出来。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情况。以学生的直接经验和生活信息为主要内容。练习形式由简到难,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性、生活性、研究型和参与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尽量让学生获得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加深对简单的组合的认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板书设计:简单的组合(两两组合)

《数学广角》教案7

  第一课时《抽屉原理》

  教学内容:教材第70、71页的例1、例2

  教学目标: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2、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认识“抽屉原理”。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抽屉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若干根小棒,4个纸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老师组织学生做“抢椅子”游戏( 请3位同学上来,摆开2条椅子),并宣布游戏规则。

  师:象这样的现象中隐藏着什么数学奥秘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原理。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一)出示例1:4枝铅笔,3个文具盒。

  1、观察猜测

  猜猜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会存在什么样的结果?

  2、自主探究

  (1)提出猜想:“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

  (2)小组合作操作验证:请拿出铅笔和文具盒小组合作摆一摆、放一放。

  (3)交流讨论,汇报。可能如下:

  第一种:枚举法。

  用实物摆一摆,把所有的摆放结果都罗列出来。

  第二种:假设法。

  如果每个文具盒中只放1枝铅笔,最多放3枝。剩下1枝还要放进其中的一个文具盒,所以至少有2枝铅笔放进枝同一个文具盒。

  第三种:数的分解。

  把4分解成三个数,共有四种情况,(4,0,0)、(3,1,0)、(2,2,0)、(2,1,1),每一种结果的三个数中,至少有一个数是不小于2的。

  (4)、比较优化。

  请学生继续思考:如果把5枝铅笔放进4个文具盒,结果是否一样呢?把100枝铅笔放进99个盒子里呢?怎样解释这一现象?

  师:为什么不采用枚举法来验证呢?

  数据较小时可以采用枚举法,也可用假设法直接思考,而当数据较大时,用假设法思考比较简单。

  3、引导发现

  只要放的铅笔数比盒子的数量多1 ,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

  (二)出示例2: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几本书? 7本书会怎样呢?9本呢?

  1、学生尝试自已探究。

  2、交流探究的结果,可能如下:

  1)枚举法。

  共有3种情况。在任何一种结果中,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3本书

  2)假设法。

  把5本书“平均分成2份”,5÷2=2…1,如果每个抽屉放进2本书,还剩下1本。把剩下的这1本放进任何一个抽屉,该抽屉里就有3本书了。

  由此可见,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3本书。

  同样,7÷2=3…1把7本书放进放进2个抽屉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4本书。

  9÷2=4…1把9本书放进放进2个抽屉中,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5本书。

  3、观察发现

  学生讨论交流,发现“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只要用“商+1”就可以得到。

  4、介绍原理。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你们的这一发现,在数学里被称之为“抽屉原理”,也叫做“鸽巢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提出来的,所以又称为“狄利克雷原理”。这一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用它来解决很多有趣的问题呢。

  三、应用原理,解决问题

  完成教材第72页 “做一做”第1题

  四、全课总结,回归生活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回归生活:你还能举出一些能用抽屉原理解释的生活中的例子吗?

  第二课时 抽取游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进一步掌握抽屉原理,掌握抽屉原理的反向求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思考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理解抽取问题中的一些基本原理。

  2.找到抽屉原理问题中被分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一天晚上,有一个小女孩正要从抽屉里拿袜子。抽屉里有黑白两种颜色的袜子各10双。突然停电了。小女孩至少摸出多少只袜子,才能保证拿出相同颜色的袜子?

  学生思考、发言。

  师:学习了这节课我们就能解决类似的问题了。

  二、活动探究、深入了解:

  (一)出示例3:盒子里有同样大小的红球和蓝球各4个。要想摸出的球一定有2个同色的,至少要摸出几个球?

  1、学生提出猜想。

  2、用预先准备的学具,小组合作交流。4、小组反馈,师相机板书:

  3、得出结论:把颜色看作抽屉。

  有两种颜色,只要摸出的球比他们的颜色至少多1,就能保证有两个球同色。

  (二)研究规律

  师:如果盒子里有蓝、红、黄球各6个,从盒子里摸出两个同色的球,至少要摸出几个球?

  分小组讨论后汇报。

  再出示做一做第2题,汇报后得出:问题结论只与球的颜色种数也就是抽屉数有关。

  小结:确定什么是抽屉什么是物体是解决抽屉问题的关键。

  三、巩固训练,促进内化

  1、做一做

  2、解决课前有趣的问题

  3、有红色、白色、黑色的筷子各10根混放在一起,让你闭上眼睛去摸,

  (1)你至少要摸出几根才敢保证有两根筷子是同色的?

  (2)至少拿几根,才能保证有两双同色的筷子?为什么?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回归生活:你还能举出一些能用抽屉原理解释的生活中的例子吗?

  第三课时 节约用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活动进一步巩固巩固比例知识、简单的统计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过的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感到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节约用水,从我做起”的责任意识,养成良好的品德。

  教学重难点

  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提出问题

  1、(屏幕显示: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请学生说说对这则广告的理解。引出课题。

  2、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节约用水呢?

  二、问题讨论,明白道理

  1、交流课前搜集的信息,畅谈有关水的认识。

  2、课件展示相关资料,了解地球上水资源状况。

  3、交流感想,强化体验。

  三、参与活动,亲身体验

  师:水龙头坏了或没有关紧,水一滴一滴往外流(多媒体出示相关图片),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

  师:课前我请同学们做了一个漏水试验,我们一起来看看试验结果吧!

  1、小组交流、展示成果。(一分钟大约滴水50毫升)

  2、计算统计,交流感想。

  师:根据上面的滴水速度,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一个漏水水龙头漏水情况统计表

  时间 1分钟 1小时 24小时 1年

  水量(升)

  一个水龙头一年浪费多少水?(1立方米约重1吨)

  3、评价家庭用水状况,提出节水建议。

  4、(课件出示)小明刷牙时不间断放水30秒,用水约6升。小刚用口杯接水刷牙,需要3口杯水,每杯用水约0.2升。

  A、小明一次刷牙的用水量相当于小刚多少次刷牙的用水量?

  B、采用节水刷牙的方式,如果一个三口之家按每人每日刷牙两次算,那么每月(30天计算)可节水多少升?

  C、节约的这些水,如果以一户三人,每户月均用水量为8吨计算,够你家用几天?

  (独立分析计算、汇报计算结果,交流想法)

  四、解决问题,提出方案

  分组讨论一下节约用水的措施。

  1、学生分组讨论,多媒体演示生活中的节水片段。

  2、出示节水倡议,生齐读: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从节约每一滴水做起。

《数学广角》教案8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P108例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用“韦恩图”解决重叠问题的价值,掌握用“韦恩图”解决一些简单的重叠问题题目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进一步渗透集合的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的重要性,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集合图的各部分意义及解决简单问题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课件、带有学生姓名的小贴片。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师:出示下面统计表

  师:朝阳小学三(1)班选出8人参加学校的语文活动小组,又选出9人参加数学活动小组。参加两个小组的一共有多少人?

  生:8+9=17人,

  师:同意吗?一定吗?

  生:齐说同意、一定。

  师:出示图1集合圈,

  语文组 数学组

  师:你能把参加语文组和数学组人的姓名图片贴在下面两个圈里吗?

  师:相机出示带有17个同学姓名的图片。

  【评析: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准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的衔接点,为新知的学习巧搭“脚手架”,也使问题的引出顺理成章。】

  二、探究新知

  1、问题的引出

  师:出示例题中的统计表

  师:仔细观察这张表格提供的信息与前面的表格提供的信息有什么不同?

  生:有几个同学重复了。

  生:有三个同学既参加参加了语文小组又参加了数学小组。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重复”是什么意思?

  生:重复,就是一个人参加了两项活动。

  师:在实际生活中你们遇到过这种情况了吗?

  生:遇到过,比如我既参加了象棋小组又参加了绘画小组。

  生:我参加了三个兴趣组。

  师:如果还用两个圈来表示参加语文组和数学组的人数你认为下面那幅图能代表你们的意思?

  生:图2。因为图2有重复的部分。

  师:只能用图2来表示来表示重复的关系吗?

  生:两个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交叉在一起也行。

  师:谁来说说重复的部分是什么意思?

  生:重复部分就是两项活动都参加人。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参加语文组的有几个人?参加数学组的呢?

  生:语文组有8人,数学组有9人。

  师: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你觉得用哪副图来表示参加两个小组人数之间的关系比较合适?请同学们贴一贴。

  【评析:把学生探究“集合图”的过程,变为教师直接给出两幅“集合图”,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两个集合图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同时又拓展了学生对集合图的认知,为建构抽象的数学模型搭建了平台,也体现了基于学生认知基础出发的教学理念。】

  2、交流汇报

  师:展示学生的作品并强调不管圆圈中学生姓名怎么放,但这三个重复的同学都放在重叠的部分上。

  师:怎样计算参加两个小组的人数一共有多少人?

  生:一共是14人,我是数出来的。

  生:8+9=17 17-3=14

  师:第一个表格为什么直接用8+9=17就算出参加两个小组的人数,而这一次8+9后还要再减去3呢?

  生:因为如果还是17的话就把杨明、李芳、刘云多算了一次,因此要减去3。

  生:第一个表格没有重复参加的,第二个表格有重复参加的。

  师:不管用数的方法还是用算式计算都要注意什么?

  生:不能把重复的三个人多算了一次。

  【评析:在展示学生的作品时,对圆圈中学生的姓名位置不同的贴放,教师引导学生及时归纳、小结,这既能让学生体会出集合图本身各部分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又能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各个数据与集合图之间的关系。同时让学生反思、比较由前后两个表格所出现的不同的计算方法,这既沟通了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间的联系,又彰显出解决新问题的关键点。】

  3、明确“韦恩图”各部分表示的意思,感受其的价值。

  师:刚才我们通过数一数,算一算的方法,得出了参加两个小组的人数。现在谁来说说这个集合图有几部分组成?每部分各表示什么意思?

  生:三部分,左边一小部分表示只参加语文组的人数,中间一部分表示两个小组都参加的人数,右边一小部分表示只参加数学组的.人数。

  师:相机在集合图上标示出“只参加语文组”、“既参加语文组又参加数学组”、“只参加数学组”的字样。

  师:简单介绍“韦恩图”来历。

  师:在实际生活中,往往提供的信息不会像表格中那样的。

  师:相机把例题呈现在统计表中的学生姓名打乱。

  师:如果给的是现在这样的信息,你觉得“韦恩图”和文字所提供给的信息,哪一个更能清晰地表示出只参加“语文人的”、“只参加数学的”、“两项都参加的”这三者中间的关系呢?

  生:用“韦恩图”来表示。

  师:用“韦恩图”不仅能清晰的表示出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还便于我们计算。

  师:你认为在什么样情况下使用“韦恩图”来解决问题呢?

  生:有重复关系的,

  师:相机板示课题:数学广角——重叠问题。

  【评析:让学生表述“韦恩图”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给了学生一个完整的认知,同时使学生对“韦恩图”中的认知更趋于明朗化。而把例题中提供的信息打乱,让学生在反思中比较,就为学生体会“韦恩图”的价值提供了更具有说服力的素材。】

  三、巩固应用,落实“双基”

  1、教材p110练习二十四第1题

  2、教材P110练习二十四第2题

  四、拓展延伸,发展能力

  师:改动教材例题中提供的信息方式为:三(1)班由8人参加语文活动小组,有9人参加数学活动小组,参加两个小组的一共有多少人?

  师:请同学读题,并与原例题进行比较

  师:请同学拿出第二组供贴图用的学具片

  师: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在教师提供的集合圈中摆一摆,之后再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并算出每一种情况下,参加两个小组的人数共多少人?

  交流回报:

  生:8+9=17人,我是把两个圆圈分开摆的

  生:8+9=17人 17-2=15,我是把两个圆圈交叉在一起的,并且交叉的部分是2人。

  生:参加两个小组的一共只有9人,我是把参加语文组的人数全部圈在数学组里面的。

  师:结合学生的口述,相机展示学生的作品

  师:重点引导学生交流结果是9人的集合图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师:为什么同样是8人参加语文组、9人参加数学组结果会出现不同的情况呢?

  生:因为上一道题告诉我们有几人重复的,而这道题没有告诉有几人重复的,结果就有几种可能性。

  生:这个题目没有前面两个题目讲的清楚,不知道会有什么情况。

  师:也就是说这道题没有确定语文组和数学组之间的具体关系。

  师:那你认为做这样的题目首先要注意什么?

  生:搞清重复的人数。

  生:在画图时要确定相交的部分应该是几人。

  生:考虑问题要全面些。

  师:通过刚才我们解决的这个题目,比较一下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生:重复的部分越多,参加两项活动的人数就越少。

  生:要想参加两项活动的人数多最好互不交叉。

  生:当参加两项活动的人数最少时,这个数就是其中一个较大的数。

  师:配合学生的讲解,相机用课件动态演示两个集合图变化的过程。

  五、全课总结

  师生交流:这节课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用到了什么策

  略?这一策略以前你用过吗?

《数学广角》教案9

  教学内容:教材第108页例3及练习二十四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及交流活动,探索、建构封闭线路上“树的棵数=间隔数”的数学模型,并能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和转化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3.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

  教学重点:发现封闭图形中的植树问题的规律,并能够解决简单的相关植树问题。

  教学难点:发现封闭图形中的植树问题的规律,并能够解决简单的相关植树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打着结的圆形绳。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1.前面我们一起探究了植树问题。沿一条线段植树,会有几种情况?每种情况下,植树棵数和间隔数有什么关系?

  2.导入课题。

  不论是两端都栽、两端都不栽,还是只栽一端,它们都属于线形植树。生活中还有沿圆形花坛摆花,沿正方形(长方形)草坪四周植树的情况(课件展示)这样的植树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1.出示例3。

  学生读题,了解数学信息。

  2.交流探究。

  (1)提出问题:环形植树的间隔数和棵数又有什么关系呢?

  (2)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利用画图等方法交流讨论得出封闭图形中植树棵数和间隔数的关系。

  3.汇报交流,发现规律。

  指名学生介绍自己的做法和发现。

  教师汇总学生的发现,得出规律: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有一个间隔就总是有一棵树和它对应,所以,封闭图形植树时,棵数=间隔数。

  4.进一步理解。

  师:这个规律和哪种情况的规律是一致的?(一端栽一端不栽)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教师利用打结的'圆形绳,演示。从一个结处剪开,发现封闭图形中的植树转化为了“一端栽一端不栽”问题。

  5.解决问题。

  利用发现的知识,解决例3。

  学生独立完成。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08页做一做。

  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练习二十四第13题。

  解决方法多种:

  方法一:先求周长,再用“周长÷间隔长度=间隔数=棵数”算出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方法二:分别求四条边上各栽多少棵,再求一共栽多少棵,注意四个角上的树不能重复计算。

  3.完成教材练习二十四第11题。

  学生画图,总结规律,解决问题。

  注意:表示规律时方案可以不同。

  五、拓展提升

  1.在一个池塘周围要栽上柳树,每隔6m栽一棵树,池塘周长为420m,一共要栽多少棵柳树?在每两棵柳树之间栽2棵月季,一共栽了多少棵月季?

  420÷6=70(棵)

  70×2=140(棵)

  2.30名同学在老师画好的圆形场地周围玩“丢手绢”游戏。开始时,他们每两人间的距离是1.5m。玩了一会儿,有15名同学被淘汰,剩下的同学继续玩,间隔应改为多少米?1.5×30÷15=3(m)

六、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跟大家交流一下。

  七、作业布置

  教材练习二十四第12、14、15题。

  观看图形,发现都是在封闭图形上植树。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利用已有经验,可“化繁为简”选择一部分画图,得出规律。

  把封闭图形“化曲为直”。

  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小组交流讨论,找出解决方法。

  学生尝试画图找到这类问题的规律,再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

  封闭图形的植树:棵数=间隔数

  一端栽一端不栽

  例3

  120÷10=12(棵)

  答:一共要栽12棵树。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这节课设计具体的操作体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对知识进行建构,体验探究的乐趣。

  不足之处:对封闭图形中的植树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处理比较仓促,学生理解不充分。

  教学建议:在教学中后面问题的呈现可借助画图或课件中图形演示的形式出现,有助于学生直观地理解。

《数学广角》教案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材说明

  和前面几册教材一样,在本册中也专门安排“数学广角”一单元,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和以往的义务教育教材相比,这部分内容也是新增的内容。

  本单元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标准》中指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很容易找到,而且会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的策略,这里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优化问题是人们经常要遇到的问题,例如,我们出门旅行就要考虑选择怎样的路线和交通工具,才能使旅行所需费用最少或者所花的时间最短;又如著名的邮递员送信最短路线问题。在经济建设、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军事国防等各行各业都会面临优化的问题,比如企业要考虑怎样安排生产能使利润最大,农民会考虑怎样安排播种能使年产量最多等等。当年华罗庚先生提出的“优选法”已经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了,现在这些思想已经形成了数学中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分支──运筹学。在这一单元我们主要是通过一些简单的优化问题向学生渗透优化思想,例如,例1讨论烙饼时怎样操作最省时间;例2分析家里来客人需要沏茶时,怎样安排各种事情能让客人尽快喝上茶;在“做一做”中安排了餐厅怎样安排炒菜的顺序能让客人都尽快吃上菜等等;例3安排的是在码头卸货时,按照怎样的顺序卸货能让三艘船总的等候时间最少,接下来的“做一做”是医务室的就诊顺序问题。通过这些生活中常见的这些简单事例,让学生从中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其实我国古人早就有了丰富的运筹思想,比如战国时期“田忌赛马”的故事,就是对策论的应用。对策论是运筹学的一个分支,对策论的方法也是运筹思想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在体育比赛中经常会用到。比如在乒乓球团体比赛中就要根据不同的对手来排兵布阵,这里就用到了对策论的方法。例4就呈现了“田忌赛马”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对策论的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最后还安排了一个“数学游戏”,学生可以去思考在这个报数游戏中先报数的人采用怎样的对策就能保证一定获胜。

  教学建议

  1.适当把握教学要求。

  运筹思想和对策方论的理论都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对策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只要能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出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优化思想的应用就可以了,并不要求学生一看到问题就能从优化的角度给出最优的方案。另外老师在教学中也不要使用运筹、优化和对策等数学化的语言进行描述。

  2.本单元内容可用3课时进行教学。

  具体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1.例1。

  例1讨论烙饼时怎样合理安排操作最节省时间,让学生体会在解决问题中优化思想的应用。教材首先给出一幅生动有趣的情境图:妈妈正在烙饼,并且说出了烙饼的方法“每次只能烙两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3分钟”。小女孩说:“爸爸、妈妈和我每人一张。”也就是说总共要烙3张饼。然后小精灵提出问题:“怎样才能尽快吃上饼?”接下来教材呈现出3个学生互相讨论交流的场景。第一个学生说的方法是一张一张地烙:“烙一张饼要6分钟,烙3张饼要18分钟。”旁边的小女孩说:“一张一张地烙太费时间了。”提示学生还可以有更快捷的方法。接下来另一个小女孩给出了她的方法:“可以先烙两张,再烙一张,这样省时间。”通过计算学生可以发现这种方法只需要12分钟,比第一种方法节省了6分钟。当然,这还不是最优的方法。所以,教材接下来提出:还可以怎样烙?哪种方法比较合理?让学生继续探索。这里最好的方法是:先烙1,2号饼的正面,接着烙1号饼的反面和3号饼的正面,最后烙2,3号饼的反面。这种方法只需9分钟。最后,教材提出:如果要烙的是4张饼,5张饼......10张饼呢?让学生根据前面的方法独立思考,寻找合理、快捷的烙饼方案。

  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观察、理解情境图里的内容。可以提问:烙1张饼需要几分钟?烙两张饼呢?使学生明确要解决的问题:一共要烙3张饼,怎样烙花费的时间最少?

  理解了问题情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后,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分小组讨论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安排的,自己的方案一共需要多长时间烙完。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方案,教师可以把各小组汇报的不同方案在黑板上展示出来,让大家来比较各种方案的优劣。如果学生已经想出了最好的方法,老师对此可以再加以详细的`分析;如果学生只出现课本上的两种方法,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发现更优的方案。

  在探索更优的方案时,教师可以这样启发引导:在用第二种方法烙第3张饼的时候,本来一次可以烙两张饼的锅现在只烙了一张,这里可能就浪费了时间。想一想,会不会还有更好的方法呢?启发学生发现:如果锅里每次都烙2张饼,就不会浪费时间了。接着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一张饼正反面分别要烙3分钟,怎样安排才能每次都是烙的2张饼呢?

  也可以让学生动手实验试一试,并要求把实践的结果记录下来。可以用硬币、课本或者写着“正”“反”两字的橡皮来代表饼,分别用他们的正反面代表烙饼的正反面。学生记录的方法也可以有不同,可以用图示的方法,还可以用下面的表格记录(供参考)。通过实验,可以发现用这种方法烙饼总共只需要9分钟。

  1

  2

  3

  第一次

  正

  正

  第二次

  反

  正

  第三次

  反

  反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比较上面讨论过的各种方法,体会优化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最后还可以让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独立完成:如果要烙的是4张饼,5张饼......10张饼,怎样安排最节省时间?再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其正确的结果是: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双数,2张2张的烙就可以了,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单数,可以先2个2个的烙,最后3张饼按上面的最优方法烙,最节省时间。

  2.例2。

  例2以家里来客人要沏茶的实际素材为背景,提出“怎样安排才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问题,继续讨论如何用优化的思想选择合理、快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教材在情境图下给出了沏茶所要做的各种工序,以及做每件事情所需的时间。然后呈现学生们讨论怎样安排的场面。在这些内容中包含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考方法:首先要明确沏茶的大致顺序,也就是说哪些事情要先做,然后再考虑还有哪些事情可以同时做,能同时做的事尽量同时做,这样才能节省时间。比如“要烧水,必须先洗水壶,接水。”小男孩想:“等待水开的时间可以做点什么呢?”等,提示学生有些事情(烧水和找茶叶、洗茶杯等)可以同时进行。教材还提示可以用流程图的方式表示解决问题的顺序或方案,教给学生设计方案的具体方法。最后,教材让学生比一比谁的方案所需的时间最少,谁的方案更合理;再一次揭示了讨论这一问题的目的:探讨解决问题的优化方案。

  教学例2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察、理解情境图,可以让学生用讲故事的方法引出问题。之后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沏茶都需要做哪些事情?每件事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学生讨论交流后,再出示教材中给出的图例。

  接下来可让学生分小组来设计方案,要让学生首先思考并讨论清楚:这些工序中哪些事情要先做?哪些事情可以同时做?在小组汇报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画箭头的方法把沏茶的过程图表示出来,再让各小组把自己的方案用这种流程图表示出来,然后在全班展示。

  最后,让学生比较同学们设计的方案,看看每一种方案中,沏茶的顺序对不对,所需的时间各是多少。从中选出最佳的方案。下面是参考的答案(当然还可以显示出时间):

  “做一做”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再通过小组讨论看看谁的方案最合理。

  第1题是与例1配合的,意思是:餐厅现在同时来了3位顾客,每人点了两个菜,而只有两个厨师,怎样安排炒菜的顺序比较合理呢?与例1的解决方法相同,应先给前两个人各炒一个菜,接下来给第一个人和第三个人各炒一个菜,最后给后两个人各炒一个菜。汇报交流时,可以让学生们说一说自己的理由。

  第2题是与例2对应的,是关于生病吃药中各项事情的安排问题。这里通过表格的方式给出吃药时要做的各项事情以及所需的时间,让学生来合理安排。与例2的解决方法相同,一方面要考虑各项事情的先后顺序,比如要先倒水,然后才能等水变温;另一方面要考虑哪些事情可以同时进行,比如在等开水变温的时候可以找感冒药,还可以量体温,这样就能节省时间了。

  第3题是让学生互相交流一下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来提高效率,体会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并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学生可以从各个方面、各个行业去考虑,但主要还是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从身边的事例中寻找。比如在学校里,打扫卫生时怎样合理安排各项事情能节省时间,在家里用洗衣机洗衣服时,还可以同时整理房间等等。在此,教师可以结合具体事例教育学生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3.例3。

  例3是关于排队论的问题,排队论是关于随机服务系统的理论,其中的一项研究是怎样使服务对象的等候时间最少的问题。教材出示了一个码头卸货的情景:码头上现在同时有3艘货船需要卸货,但是只能一船一船地卸货,并且每艘船卸货所需的时间各不相同,那么按照怎样的顺序卸货能使三艘货船等候的总时间(等候时间包括卸船时间)最少呢?教材没有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来解决。这里卸货顺序的种数是一个排列问题,一共有6种不同的方案,主要是要让学生从中选出最优的方案。学生可以计算出每种方案中三艘货船的等候时间的总和各是多少,从而找出最优的卸货顺序。

  接下来的“做一做”安排了3名同学同时到学校医务室看病,每人就诊所需的时间各不相同,怎样安排他们的就诊顺序可以使他们的等候时间之和最少。要解决的问题和例3基本相同。

  教学例3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可以得到哪些信息。然后提出问题:要使三艘货船的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应该按怎样的顺序卸货?接着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①可以有哪些卸货的顺序?②每种方案总的等候时间是多少?在这里卸货顺序的方案是一个排列问题,学生一共可以找出6种不同的方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表格的方式罗列出来。可以用船1.船2和船3分别代表三艘货船(教材图中从上到下的顺序),并让学生算出每种方案三艘货船的等候时间的总和。

  方案

  卸货顺序

  船1的等候时间(时)

  船2的等候时间(时)

  船3的等候时间(时)

  等候时间的总和(时)

  1

  船1→船2→船3

  8

  8+4

  8+4+1

  33

  2

  船1→船3→船2

  8

  8+1+4

  8+1

  30

  3

  船2→船1→船3

  4+8

  4

  4+8+1

  29

  4

  船2→船3→船1

  4+1+8

  4

  4+1

  22

  5

  船3→船1→船2

  1+8

  1+8+4

  1

  23

  6

  船3→船2→船1

  1+4+8

  1+4

  1

  19

  然后,让各小组汇报所找出的最优方案。老师可以提问:从表中你有什么发现吗?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先卸船1的货,那么三艘船都要等候8小时;而如果先卸船3的货,每艘船只需等候1个小时,所以依次从等候时间较少的船开始卸货,就能使总的等候时间最少。这一点只要求学生有所体会,不作为教学的要求。

  接下来让学生完成“做一做”中的问题,同样的也可以让学生用列表的形式给出不同的就诊顺序,并算出等候时间,从中找出最优的方案。当然如果学生能运用例3里分析的优化思想直接找到依次从等候时间较少的同学开始就诊也可以。学生完成设计后,先分小组交流,再在班上汇报。

  4.例4。

  例4从“田忌赛马”的故事引入对策论的应用问题,对策论研究的是竞争的双方各自采取什么对策才能够战胜对手。“田忌赛马”的故事学生可能已经了解,但是并不是从数学的角度去理解的。在这里,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体会对策论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材首先引导学生回忆这个故事,并让学生把田忌在赛马中使用的方法通过表格的形式列出来,通过比较让学生看到:虽然在同等级的马中,田忌的马都不如齐王的马;如果拿同等级的马进行比赛田忌一定会输,但是田忌所采用的策略却让他赢了。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对策论的方法在这场比赛中的重要性。接下来让学生思考:田忌所用的这种策略是不是唯一能赢齐王的方法?并让学生把田忌所有可以采用的策略列出来,通过对照来找到答案。田忌可以采用的策略一共有6种,但只有一种也就是他所使用的方法是唯一可以获胜的。最后,教材让学生说一说田忌的这种策略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让学生体会对策论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例4后面有一个“数学游戏”,让两人轮流报数,每次只能报1或2,把每人报的数连续相加起来,最后一个报数使和为10的人就是获胜者。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思考:如果先报数,采用怎样的策略能够确保获胜?在游戏中让学生体会对策论方法的应用。

  教学例4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忆“田忌赛马”的故事,也可以请同学来讲一讲这个故事。让学生把田忌在赛马中使用的方法在教材给出的表格上补充完整(见下表)。

  齐王

  田忌

  本场胜者

  第一场

  上等马

  下等马

  齐王

  第二场

  中等马

  上等马

  田忌

  第三场

  下等马

  中等马

  田忌

  接下来让学生思考:田忌所用的这种策略是不是唯一能赢齐王的方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可引导学生:看一看田忌一共有多少种可采用的应对策略。并让学生把田忌所有可以采用的策略都找出来,填入表中(见下表,田忌1代表他的第一种策略),并指出每种策略获胜的一方。

  第一场

  第二场

  第三场

  获胜方

  齐王

  上等马

  中等马

  下等马

  齐王

  田忌1

  上等马

  中等马

  下等马

  齐王

  田忌2

  上等马

  下等马

  中等马

  齐王

  田忌3

  中等马

  上等马

  下等马

  齐王

  田忌4

  中等马

  下等马

  上等马

  齐王

  田忌5

  下等马

  上等马

  中等马

  田忌

  田忌6

  下等马

  中等马

  上等马

  齐王

  老师把各小组汇报的结果展示出来,通过对照学生很容易看到答案。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田忌的这种策略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比如前面提到的乒乓球团体比赛,还可以让学生结合实际说一说。

  做“数学游戏”时,教师可以先说明游戏的规则,学生明确方法后,让同桌的两人一组来玩这个游戏(每次游戏先报数的人可以交换)。学生对这个游戏方法比较熟悉后,老师再让学生来做一遍,这时第一个报数的人要思考:要想确保获胜,第一次应报几?接下来该怎样报?另一个人考虑怎样应对有获胜的可能。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可以进行实验,并在小组中讨论。

  如果有困难的话,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思考:因为每次可报1或2,那么如果一方报1,另一方就可以报2;一方报2,另一方就可以报1,这样总能保证每个回合连续两次报数之和是3。因为谁最后报数使和是10谁获胜,所以你一定要设法报数使和是7,这样对方无论怎样接着报数,你都可以保证最后报数使和是10。同理,要想保证报数使和是7,倒推一步就是一定要先报数使和是4,再倒推一步就是一定要先报数1。如果两个人都清楚这个策略,那么,谁先报谁获胜。如果对方不知道这个策略,那么在报数的过程中要设法能够报数使和是7,就可以获胜。

  利用减法原理就是:从最后报数和是10中每次减去3,减去3个3还剩1,即

  10-3-3-3=1,用除法表示是:10÷3=3......1

  所以第一个报数的人先报1,就可以保证控制局势。

  同理,如果把最后报的数扩大到50,就是50÷3=16......2

  所以第一个报数的人先报2,就可以保证获胜。

  依此类推,如果每个人每次可以报2或3,就要把5做除数。学生明白其中的奥妙后,教师可以把最后的和10改为30或更大,或者每次可以报2或3,再让学生试一试。

《数学广角》教案11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104页的一节课,这节课主要是通过一些简单的优化问题向学生渗透优化思想,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例题是选用了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中的素材,通过合理安排操作节省时间,让学生体会在解决问题中优化思想的应用。教给学生用流程图的方式表示解决问题的顺序或方案,教给学生设计方案的具体方法。

  【设计理念】:

  学习优化问题就是为了让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并且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数学的价值,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优化问题这个内容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因此设计本节课时,我用“小明的一天”把 内容变为源于学生切身生活体验的,适合学生思考、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探究精神,促进学生发展的信息资源。《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学情】

  通过前面几册的学习,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统筹方法”的'运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用到过,平时在做的时候,有部分学生也注意到怎样做会省时些。但更多的是无意识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统筹方法”的运用有所了解,知道怎样做效率会更高,今后遇到类似的问题会有意识地去运用。

  【教学目标】

  1、通过简单的生活实例,使学生初步体会运筹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2、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在寻求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过程中积累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感悟优化的数学思想。

  3、凸显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初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优化的思想。

  【教学难点】学会选择合理、快捷的方法解决问题,形成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沏茶工序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你们看,他叫小明,也是一位四年级的学生,他是一个既聪明又懂事的好孩子,我们一起来走进小明的一天。

  小明的一家每天早上都喝鲜牛奶,他需要做两件事:热牛奶和洗3个杯子,已知热牛奶需要10分钟,洗一个杯子需要1分钟,猜猜小明用多少分钟让一家人喝到牛奶的?

  生1:10+3=13(分钟) 生2:10分钟

  导出课题:小明在热牛奶的同事洗杯子,真是个会充分利用时间的好孩子。只要能合理安排时间就能省时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合理安排时间》

  (设计理念:从最简单的两件事入手,让学生在争论中认识到在热牛奶的同时可以洗3个杯子,感知在等候的时间段做其他的事情可以节省时间)

  2、明确目标:合理 省时

  二、民主导学

  任务:怎样才能让客人尽快喝上茶?如果你是小明,怎样安排比较合理并且节省时间?

  1、任务呈现

  师:上午10点,小明家的门铃响了,原来是李阿姨来到小明家做客。懂事的小明想到了给李阿姨沏杯茶,自己沏茶的时候需要做什么事?我们来看看小明沏茶都需要做哪些事?分别需要多长时间?

  师:小明要做这么多事,请你帮小明想一想,他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如果你是小明,你能想出几种解决方案?你会怎样安排比较省时?

  设计一种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的方案。现在请拿出手中的工序图片摆一摆,并算一算你们设计的方案需要用多长时间?

  把你的想法写出来,然后和小伙伴交流。

  2、自主学习

  学生把自己的安排写在纸上,然后小组间选出最优方案,组长组织做好汇报准备。

  3、展示交流 小组展示→全班展示

  展示不同的方案,并让学生述说设计过程: (请一小组学生到黑板前用工序图片摆一摆):

  方案A:洗水壶→接水→烧水→洗茶杯→找茶叶→沏茶(用14分钟)

  方案B:洗水壶→接水→洗茶杯→烧水→沏茶(用13分钟)

  找茶叶

  方案C:洗水壶→接水→烧水→找茶叶→沏茶(12分钟)

  洗茶杯

  方案D:洗水壶 → 接水 → 烧水 → 沏茶(用11分钟)

  洗茶杯 找茶叶

  (教师巡视,发现学生的不同方法,并有选择性的进行汇报。)

  经过比较,我们发现方案 D 所需时间最少。用这个方案才能让李阿姨尽快的喝上茶。

  这样的图式叫做流程图。用流程图表示简洁、清晰、明了。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设计我们知道:在做一些事情时,能同

  时做的事情越多,所用的时间也就越短。

  (设计意图:本着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的原则,我首先创设了生活中熟知的情境----为客人沏茶,这样浓郁的生活气息,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让学生先想一想,自己沏茶的时候需要做什么事,再看小明需要做哪些事,这样设计能巧妙地拉近学生和小明之间的距离,使问题层层递进,使教学过程衔接自然。通过观察知道,小明做的事很多,请同学们帮助小明想一想,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有了这样的基础之后,才让同学们小组动手操作,摆一摆,算一算,这样就为设计出最优化的方案提供了素材,让学生自主设计方案,体现了学生才真正是学习的主人。最后通过学生的汇报,共同总结出最优化方案。让学生真正地在亲自动手实践的过程中,设计出了合理安排时间的最优化方案。)

  练习:下午爸爸要去办公室取资料,妈妈带着小明要去商场购物,他们一起从家出发,他们办完这些事回到家,至少需要多长时间?(练习二十第1题)

  (设计理念:这道题是配合例1的练习,但又难于例1,让学生脱离操作上升到抽象,达到思维的突破,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优化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三、检测导结

  1、目标检测

  晚上小明感冒了,吃完药后要赶快休息。他应如何合理安排这些事情?

  找杯子倒开水 1分钟

  等开水变温 6分钟

  找感冒药 1分钟

  量体温 5分钟

  2、结果反馈

  请一学生展示他的检测题,大家一起评判、对照。

  请你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来提高效率?(指多名学生说一说)

  (设计意图:请学生们说一说生活中例子,有正面例子也有反面例子,让同学们再一次感悟生活与数学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3、反思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聪明懂事的小明,同时也有了自获。谁能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生1:我知道了要合理安排时间。

  生2:根据情况把一些事情穿插起来做,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生3:合理安排时间也就节约了时间。

  生4:时间是宝贵的,我们要珍惜它。

  师:其实关于合理安排时间的问题,就是最优化问题,也是简单的运筹学。成语“运筹帷幄”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师:古今中外仁人志士对时间的认识都很深刻。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就讲过这样一句话: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24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把这句话送给大家,与大家共勉。

  (设计意图:在设计“反思总结”这一环节中,首先让学生畅谈了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再一次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然后再用名人名言结束了本节课,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铬印,给学生以启迪。)

  四、课后作业:设计一张时间表,合理地安排星期天的学习和生活时间。

  【板书】 合理安排时间 合理

  省时

  方案A:洗水壶→接水→烧水→洗茶杯→找茶叶→沏茶(用14分钟)

  方案B:洗水壶→接水→洗茶杯→烧水→沏茶(用13分钟)

  找茶叶

  方案C:洗水壶→接水→烧水→找茶叶→沏茶(12分钟)

  洗茶杯

  方案D:洗水壶 → 接水 → 烧水 → 沏茶(用11分钟)

  洗茶杯 找茶叶

  困惑:

  1、网上有许多类似的设计,怎样能讲出新意?

  2、本节课容量是否大?教参建议本单元内容3课时完成,所以我把涉及到的习题全部放在了一节课。

  3、对“例1”的课堂把控不住。

《数学广角》教案12

  教材第98页的内容。

  1.借鉴排列问题的学习经验,通过摆一摆、写一写、画一画等活动找出组合数。

  2.在排列问题与组合问题的对比中,感悟两类问题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3.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重点:经历探索最简单事物的组合数的过程。

  难点:初步感受排列与组合的区别。

  课件、数字卡片。

  师:由三张分别是5、7、9数字卡片组成的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学生动手操作,汇报交流。

  师:这是我们上节课学习的`排列问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数学广角的另一个问题——组合问题。

  1.明确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98页例2。有3个数5、7、9,任意选取其中2个数求和,得数有几种可能?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题,你知道了什么?

  师:求和是?得数有几种可能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2.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师:同学们猜一猜,有几种可能?

  师:有不同意见了,那么到底是多少种呢?请大家动起手来验证一下。

  师:摆一摆、画一画,利用表格都可以,你喜欢怎么做就怎么做。

  3.交流分享。

  (1)同桌交流,组内交流。

  师:得数有几种可能呢?同桌先交流一下,把自己的想法说给他听。然后组内的同学互相交流想法。

  (2)全班展示交流。

  师:现在,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让大家分享你的精彩!

  学生代表到台前讲解,教师配合板书。

  有不同思路的学生到台前交流,教师引导归纳。

  4.总结。

  师:刚才我们成功做对了两道难题。但是现在老师糊涂了,为什么排数字卡

  片时用3个数字可以摆6个不同的数,而两数求和时3个数字却只有3个和呢?都是3,为什么出现的结果不同呢?

  结论:摆数与顺序有关,求和与顺序无关。摆数可以交换位置,而求和交换位置没意义。

  1.教材第98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分组汇报表演。

  2.教材第98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

  3.搭配衣服。

  运动员比赛完后,流了一身汗,为了预防感冒,要赶快换衣服。我们来搭配漂亮的衣服给他们穿,好吗?每一件衣服搭配一条裤子,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怎样搭配才能不重复、不遗漏呢?

  请同学们翻开教材第99页,看到“练习二十四”第3题,用连线的方式帮他们搭配衣服。(课件演示。)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引导梳理。

  师:回到家,和你的爸爸妈妈拍张全家福,交换位置再来一张,试试看能拍几张不同的全家福?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需要用排列、组合来解决的问题,如乒乓球的比赛场次等。作为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注意安排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经历简单的排列、组合规律知识的探索过程。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动手操作探究新知、发现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数学广角》教案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会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优化的思想

  教学难点: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  具: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你们听过“田忌赛马”的故事吗?田忌是怎样赢了齐王的?谁能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

  2、问:田忌的马都不如齐王的马,但他却赢了?这是为什么呢?

  3、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研究。

  板书课题:数学广角

  二、探究新知

  1、把田忌在赛马中使用的方法在给出的表格中补充完整。出示表格

  齐王田忌本场胜负第一场上等马下等马齐王第二场中等马上等马田忌第三场下等马中等马田忌

  2、思考:田忌所用的这种策略是不是唯一能赢秦王的方法?讨论

  3、引导学生:看一看田忌一共有多少种可采用的应对策略?把田忌所有的可以采用的策略都找出来,填如表中。

  4、展示各组汇报的`结果

  田忌可采用的策略一共有6种,但只有一种是唯一可以获胜的。

  5、说一说:田忌的这种策略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结合实际说一说。

  三、巩固新知

  1、数学游戏:

  1、两人轮流报数,每次只能报1或2,把两人报的所有数加起来,谁报数后和是10,谁就获胜。

  想一想:如果让你先报数,为了确保获胜,你第一次应该报几?接下来应该怎么报?

  说明游戏规则

  2、两人轮流报数,必须报不大于5的自然数,把两人报的数依次加起来,谁报数后和是100,谁获胜。:如果让你先报数,为了获胜,你第一次报几?以后怎么报?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写一篇数学日记

《数学广角》教案14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原理)

  1.创设情景,自主探索。

  (1)出示钙片,提出问题:这里有3瓶钙片,其中有一瓶少了3片,你能用什么办法把它找出来吗?(2)独立思考。教师鼓励大胆设想,积极发言。(3)全班汇报。

  教师指导学生认真倾听并且积极评价各种方案:打开瓶子数一数、用手掂掂、用秤称(你选择用什么称来称)、用天平称(教师不急于让学生说出最佳方案,给全班学生留出思考空间,但是可帮助发言学生阐述天平的工作原理和特点:天平大家都见过吗?有两个托盘,如果两个托盘里的物品重量相等,天平就保持平衡,如果不相等,重的一端就会……轻的一端就会……)。

  2.自主探索用天平找次品的基本方法。

  (1)引导学生探索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大家猜猜,怎么样利用天平找出这瓶少了的钙片。我们可以拿出3个学具代替钙片,想象一下,怎样找出少了的这瓶?

  (2)独立思考,有一定思维结果的时候组织小组交流。教师指导交流方法:一个一个地讲,声音不要太大,能让对方听到就可以了,也可以边讲边演示,让对方可以更清楚……

  (3)全班汇报。一个一个地称出重量(利用砝码);利用推理(教师手托实物模拟天平帮助演示,强调全面考虑可能出现的结果:你说的是“如果”,那还可能出现什么情况?说明什么?)……

  教师小结:利用天平找到这瓶钙片有多种方法,可以在天平上用砝码称出每瓶的重量再进行比较;还可以在天平两端各放一瓶,根据天平是否平衡来判断哪一瓶是少的:如果天平平衡,说明剩下的一瓶是少的;如果天平不平衡,说明上扬的一端的是少的。

  3.揭示课题。

  师:综合比较几种方法(打开瓶子数一数、用手掂掂、用盘秤称、用天平称……),哪一种更加快速、准确?(天平)

  师: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些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重量不同的,轻一点或是重一点,利用天平能够快速准确地把它找出来,我们把这类问题叫做“找次品”。(板书课题:找次品)接下来我们再请天平来帮帮忙。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㈠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教学例1)

  1.创设情境,出示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学具自主探索。

  现在有5瓶钙片,其中有一瓶比较少,怎样利用天平把这瓶钙片找出来呢?我们可以拿出5个学具代替钙片,想象一下,怎样找出少了的这瓶?

  ⒉ 独立思考,有一定思维结果的时候组织小组交流。指导学生在交流中比较方法。

  ⒊ 全班汇报。 较复杂的方法教师帮助板书示意图。

  教师在引导语中强调全面考虑可能出现的结果:怎么找?可能出现什么情况?说明什么?

  ⒋ 对几种方法的梳理、比较:“分成几份?每份数量是多少?至少需要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来?

  ⒌ 教师小结:在天平的帮助下找到这瓶钙片有多种方法,可以……还可以……。除了利用学具,还可以画出这样的示意图来帮助我们思考。

  ㈡解决9个零件问题,归纳出找次品的最优方法(教学例2)

  1.出示问题:有9个零件,其中有一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你能用天平把它找出来吗?

  教师引导分析方法:你可以拿学具摆一摆,也可以用笔在纸上进行分析,看看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2.自主探索。

  小组分工合作:用学具摆一摆并尝试画图表示摆的过程,完成下表。出示小组合作注意事项:

  (1)首先一个同学说出自己的做法,其余的同学认真倾听,如果听的不是很明白,等他说完以后再提出质疑,如果你和他意见相同就不必重复发言。如果意见不同就可以再说出自己的想法。

  (2)当组员说的过程中小组长要认真做好记录,把不同的方法记录在老师发的表格里。

  零件个数分成的份数每份的个数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这个次品

  教师指导交流重点:看看我们的分法有什么不同?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多少?至少需要几次就能保证找出次品?提示学生把可能出现的结果考虑全面。

  ⒊ 全班汇报。教师引导学生阐述:分成几份?怎么分?怎样找出次品?至少需要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并填表汇总:

  零件个数分成的份数每份的个数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这个次品

  93 4,4,1 3

  9 33,3,3 2

  9 4 2,2,2,2,1 3

  9 9 1,1,1,1,1,1,1,1,1 4

  ⒋ 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梳理一遍,然后进行比较:哪种分法能保证用最少的次数称出次品?这种分法有什么特点?

  小结:把9个零件分成3部分,并且平均分,能够保证找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最少。

  ㈢推测多个零件找次品的解决办法

  ⒈ 提出猜测:那么,是否在所有的找次品问题中,这样平均分成3份的方法能保证找出次品而且所需次数一定最少呢?我们来猜一猜。学生猜测。

  ⒉ 要验证猜想我们再来试一下。如果有12个零件,其中一个是次品,按刚才我们的猜想应该怎么分称的次数就最少而且一定能找出次品?(平均分成3份,即4,4,4)。迅速在草稿纸上分析一下,看看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学生汇报:3次。

  我们再来看看别的分法能不能让称的次数更少。还有哪些分法?(2 2 8)(3 3 6)(5 5 2)(6 6)……

  学生选择一种分法在纸上进行分析。

  全班汇报,引导学生比较:有没有哪种分法能让称的次数更少而且保证找出次品?

  ⒊ 小结:

  师:这样看来在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时候,把待测物品分成3份,并且平均分的方法能保证找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一定最少。(板书:待测物品三份分,能均分的要均分)。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⒈ 完成P136练习二十六的第1题

  分析:因总数为9筐,故可平均分成3份,只称2次就能把吃过后那筐松果找出来。如果天平两端各放4筐,如果这时天平恰好平衡,则剩下的那筐就是小松鼠吃过的,这样只称一次就找出了小松鼠吃过的那筐松果;但这种方法是不能保证一次就能称出来的,也不能保证2次就能称出来,只能保证3次就一定能称出来,故该方法不是最优的。

  ⒉ 完成P136练习二十六的第2题:

  有15盒饼干,其中的14盒质量相同,另有一盒少了几块,如果能用天平称,至少几次可以找出这盒饼干?独立思考,在纸上进行分析。

  全班汇报。教师指导学生在汇报时重点阐述: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至少需要几次就可以找出这盒饼干?

  小结:在解决找次品问题的时候,我们把待测物品分成3份,并且平均分的方法能够准确快捷地找出次品。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怎样找方法最好?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你发现 “找次品”的最优方法了吗?

《数学广角》教案1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教材第99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教材安排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来学习。如在例1中安排了学生用数字卡片摆两位数的情景,在做一做中安排了学生握手的活动。

  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需要用排列组合来解决的知识。如体育中足球、乒乓球的比赛场次,密码箱中密码的排列数,电话机超过多少电话号码就要升位等等。可采取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方式教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数学思考: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情感与态度: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

  教学准备:数字卡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去数学广角参观一次比赛。板书:数学广角》在去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数学问题呢!碰到困难时,我们共同解决,好不好?我们去车站坐车吧。每张车票是2.50元。现在我们有这些面值的钱,可以怎样付钱?你有几种方法?(课件: 1元、5角、2角、1角)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多种答案,如一张2元一张5角,两张1元两张2角一张1角等)

  这些与顺序无关的,叫组合。板书:组合

  [设计意图]:激趣导入,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产生兴趣,在活动中找到启示。

  二、展开活动,探索新知

  (一)探索1、2组成的两位数

  师:你们要上车呀,还要猜出密码才能把门打开,这扇门的密码,是由一个两位数组成的,猜对了就可以打开车门。提醒你们这个两位数是由数字1和2组成的,(生再猜,12和21,)这个两位数与10很接近,你们说是多少?(12)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比较快的把数排列出来)

  (二)探索1、2、3能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

  1、用1、2、3三个数字可以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呢?

  2、教师激励学生动脑摆一摆:

  从数字卡片中任选两张卡片,你能组成什么数?可以与小组同学讨论,并把结果记录下来。(学生拿出卡片,自己动手摆一摆。)

  3、引导学生动脑,找规律去摆,我们比一比谁摆的数多而不重复。

  4、学生摆完后,小组交流,组长把成员摆的数记下来,并总结摆数的方法。

  5、小组汇报。

  6、师生总结:按照一定顺序找的数多而不重复。

  7、小结:这些与顺序有关,我们叫排列。板书:排列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不能一次把这些两位数排列出来,通过动手并记录找出排列的最佳方法,可能有学生会想到用计算的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在操作活动中成功,在交流中找到方法,在学习中应用。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三、小组合作,巩固发展

  1、握手

  (1)三人做握手的游戏。每两人握一次手,一共握几次。

  (2)小组汇报,三人到台上有规律的握手,得出结论。(3次)

  2、衣服搭配

  运动员们马上要参加比赛了,但是小红不乐意了,他看小清、小明都穿得这么漂亮自己不美,心里不舒服,小朋友们,你们愿意为小红重新选一套衣服吗?

  师:老师这里准备了2件衣服,2件裤子,一共有几种穿法呢?你可以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打开书本101页,可以摆一摆,也可以连线,也可以用序号的方法)

  3、比赛场次

  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如果3位运动员,每两人比一场,一共要进行几场比赛呢?生看书上101页第2题。

  [设计意图]: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应用意识,同时使学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不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四、拓展练习

  小朋友们如果我也参加比赛,四个人每两个人进行一场比赛,一共要进行几场呢?

  五、课堂小结

  比赛结束了,我们马上就要离开数学广角了,离开之前,你有什么感受吗?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数学广角》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广角》教案02-10

数学广角教案03-18

数学教案-数学广角08-16

数学广角推理教案02-24

《数学广角》教案15篇02-10

数学广角教案15篇03-18

数学广角教案(精选22篇)03-24

《数学广角》教案(15篇)03-01

数学广角08-16

《数学广角》教案(汇编15篇)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