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二年级数学教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4-05-21 07:38:52 二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合集]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合集]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生联系现实生活的场景,经历简单的分类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初步学会按不同标准分类,能用自己的方法记录、表示数据,初步体验记录、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能对数据整理的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

  2.学生通过按不同标准分类和记录、整理数据,体会分类可以有不同标准,初步感受不同标准下数据分类整理的不同结果,初步体会符号的作用;初步了解在生活里可以收集数据,体会数据能说明信息,发展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3.学生初步体会数据存在于日常生活的现实情境里,初步学习用数据眼光观察生活;在小组学习中感受合作学习的作用;主动参与数据收集、整理活动,尝试回顾数据收集、整理活动过程,感受数学学习的收获。

  教学重点:

  会用自己的方法记录数据,会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体验不同标准下统计结果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能够按照不同分类标准整理数据,用自己的方法记录数据。

  教学准备:ppt,作业纸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出示邀请函)

  谈话:大门是关着的,要怎样才能打开门进去参观呢?

  (出示慢羊羊的要求)

  提问:同学们,有信心吗?

  (出示问题)

  提问:你是怎么分类的?

  二、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问题解决了,大门打开了,我们可以参观童心园了,看看,童心园里都有哪些人,分别在做什么?

  师:我们看图时要按一定的顺序,从上往下,从左往右仔细观察。

  师:童心园中有老师、学生,他们有的在看书,有的在下棋,有的在做游戏。

  提问:根据这幅图,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2.引导分类,明确标准。

  引导: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真多,要弄清这些问题,可以先把图中的人分类整理。

  提问: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你打算解决什么问题,要按什么标准来分?可以分成几类?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

  指名回答:

  师:看来解决不同的问题,分类的标准也会不同,要根据问题选择合适的分类标准。

  3.小组合作,整理数据

  (出示作业单)

  导入:我们根据人物的身份分成了老师和学生两类,分类分好了,还要整理出每一类各有多少人,才能知道结果,师: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表示分类的结果?

  小组合作,教师巡视

  交流:谁来汇报一下,你是用什么方法表示分类结果的?

  交流经验:

  你是用什么方法表示分类结果的?

  记录时,怎样才可以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

  (小组代表交流结果)

  教师再演示一遍整理方法:

  小结:我们整理数据时要按一定的顺序,做一个记号,记录一个,这样才能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整理的结果才准确。

  刚才我们按老师和学生分成两类,整理好了数据,现在你能按参加的活动分成三类,整理好数据吗?

  小组合作,教师巡视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是用什么方法表示分类的结果?

  师小结:

  4、根据分类,解决问题

  (出示两张表)大家看看整理的数据,(出示以下问题)你们一开始想知道的问题现在能解决了吗?你是从那张表中知道的?

  你还知道些什么?和同学交流。

  如果不分类整理,直接看图,能很快的解决这些问题吗?

  小结:分类整理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图中有哪些人,各有多少。弄清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5、回顾小结,积累经验

  (1)提问:刚才我们收集的都是同一幅图中人的数据,为什么整理出来的结果却不一样?

  小结: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的结果是不同的,我们可以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整理。

  (2)那分类整理出来的结果有相同的地方吗?(同一幅图中人的总数是一样的)

  (3)提问:回顾分类整理的过程,你学到了什么?

  小结:分类可以更清楚地知道图中有哪些人,各有多少。

  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结果是不同的。

  我们可以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选择适当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整理。

  揭示课题: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

  (板书:按不同的标准分类整理数据)

  三、应用实践,巩固新知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导入: 现在老师想考考你们。

  出示题目

  师:分别按颜色和形状整理右图中的物体,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来。

  学生独立整理,师巡视指导。

  师:请你来汇报一下,你是用什么方法表示分类结果的?

  投影展示,全班交流,提问:从两次分类结果中,你知道些什么?

  比较:两次分类的结果,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图。

  提问:下面的邮票可以按哪些标准分类整理?

  学生先互相说一说分类的标准。(可以按邮票的面值分三类,可以按图案分四类,可以按邮票的版式形状分两类。)

  提问:在人物邮票中,面值100分有几枚?

  在竖型邮票中,图案是花的邮票有几枚?

  3、拓展延伸: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问题

  师:你们小组里一共有多少个同学?可以按怎样的标准分一分?互相说一说。

  布置要求:课后选择其中的1~2个标准分类整理好。

  四、总结回顾,布置课外实践作业

  1、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新本领?

  2、课后就我们小组同学的情况,按不同的标准分类整理。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情景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在多种方法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4。在交流与评价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整百、整千的进(退)位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口算方法并口述其算理。

  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最喜欢看的动画片就是《喜羊羊与灰太狼》啦!这不,今天喜羊羊就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你们欢迎吗?那伸出你的小手表示一下欢迎吧!喜羊羊见到你们也特别高兴,他想和同学们做一个游戏,你们愿意吗?这个游戏叫做说数的组成,喜羊羊说4000,它是由4个千组成的。谁还会像这样说?那你会像这样说一些整百、整十数的组成吗?

  2、同学们真聪明,一教就会,说了这么多,那么根据数的组成我们就可以口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板书课题: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二、交流探究

  1、今天,喜羊羊要搬新家了,他想买几件家用电器,想去看看它都要买什么吗?喜羊羊来到了商场,这里的家电可真多啊!我们看看喜羊羊都看了哪些家用电器(出示图片:电视机、洗衣机、DVD、电冰箱)这时啊!喜羊羊遇到了一个难题,售货员阿姨让他猜一猜商品的价格,猜对了才让他买,这可把喜羊羊难住了,你们愿意帮助他吗?

  (1)喜羊羊说买洗衣机要用9个百,那是多少钱?(课件显示900元)

  (2)电视机的价格是最小的四位数,谁来猜一猜是多少钱?(1000元)

  (3)喜羊羊说DVD要用6张100元,那是多少钱?(600元)

  (4)电冰箱的价格是最贵的,它相当于2台电视机的价格(20xx元)

  2、同学们真聪明,这些商品的价格都猜对了,喜羊羊想买其中的两件家用电器,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你们组建议喜羊羊买哪两件商品,并解答出来。(小组讨论)

  3、各组汇报

  (1)、我想让他买电视机和电冰箱。他没事的时候可以看看电视,电冰箱可以帮他储存各种食物。

  你想的可真周到。帮他算一算如果要买这两样家电需要花多少钱?

  1000+20xx=3000(元)(板书)

  这个得数对吗?你是怎样算出来的?(1个千加2个千是3个千,3个千就是3000。)还有谁是这样算的?(找3个同学说)我们是利用什么来做的?我们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吧?(数的组成法)

  还有其他算法吗?(1+2=3,所以1000+20xx=3000),(找3个同学说)

  这两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

  生1:我喜欢第二种方法,因为它比较不会弄错。

  生2:我喜欢第二种方法,因为它很简便,可以很快得出答案。

  生3:…

  同学们都喜欢第二种,我们以后在做题的时候就应该选择这种方便快捷的方法。

  (2)还有哪组来汇报?

  (3)同学们可真了不起,给喜羊羊出了这么多的主意,那在这4件商品中最贵的是谁?那最便宜的呢?那你能不能帮住喜羊羊算出它们相差多少吗?(20xx—600=1400元)你是怎么算出来的?(20—6=14,所以20xx—600=1400)如果用数的组成法来做应该怎样做?(20个百—6个百=14个百,所以20xx—600=1400)

  那你还能提出像这样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并解答吗?

  3、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有价值的问题。并都能解决,真让那让人佩服!现在,喜羊羊有了自己的主意,他买了一台电视机和一台电冰箱高高兴兴的开着车往家走。(出示图片)

  4、喜羊羊从商场出来,要经过图书馆,才能到家,你能帮助喜羊羊算一下,他一共要走多少千米才能到家吗?(80+50=130千米)你是怎么算出来的?(8个十加5个十是13个十,是130。)还有其他算法吗?(8+5=13,所以80+50=130)那你能根据这个加法算式,列出两个减法算式吗?(130—50=80,130—80=50)你是根据什么算出它们的得数的.?(根据加法80+50=130就得到两个减法的得数)哦!想加法算减法,老师这还有一组数你能根据这三个数列出两道加法和两道减法吗?(900+600=1500 600+900=1500 1500—900=600 1500—600=900)

  三、巩固应用

  1、同学们的确很厉害,喜羊羊给同学们出的这些难题都被你们解决了,现在你会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了吗?那么我们不仅要会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还得算的准,算的快,喜羊羊还想考考你们,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我们先来看第一关:出示课件,每一个盒子后面都有一道题,你要读出这道题并快速说出得数。谁最先举手老师就先叫谁!

  2、经过了紧张的比赛以后,我们来放松一下,做一个游戏,老师把同学们分成4组,老师这有好多的题卡,当得数是1000的第一组同学站起来,得数小于1000的第二组同学站起来,得数是1500的第三组同学站起来,得数大于1500的第四组同学站起来。听好要求了吗?

  四、总结

  看来同学们都已经掌握了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看!喜羊羊都向你们竖起来大拇指,他一定在说小朋友们你们真棒!现在喜羊羊要回家了,他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一定要更加的努力,你们能做到吗?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内容 :

  教科书第38~3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角”“边”“顶点”“直角”的认识,熟悉比较角的大小。力求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方法实现大小的比较。

  新课的导入。在比较中提示一种角比直角大,还有一种角比直角小,从而揭示出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力求以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导思想。在运用板书画一画,学生读一读的方法加深对锐角和钝角的认识、理解。

  实践练习,注重学生知识的的形成过程,从判断推理、寻找发现、到小组合作的画一画、拼一拼、折一折的实践练习,在充分展示学生个体的优势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在合作的过程中考察学生任务、时间的合理统筹。

  整个过程体现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究的乐趣。充分体现生活数学、快乐数学。

  教学重点:

  1、认识锐角和钝角,并理解与直角的关系。

  2、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动手折叠或正确的画出锐角和钝角。

  3、围绕生活,通过比赛的方式,巩固理解锐角和钝角。

  教具准备:三角尺,纸张

  学具准备:学生三角尺,纸张

  教学过程:

  一、引导入课,复习旧知。

  1、复习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关于角的知识。

  出示角。根据图例回答这是一个( 角 )

  角是怎么组成?请你在图上填出“边”“顶点”“边”

  出示直角。这是一个什么?(直角)

  除了这些,你还知道了哪些知识?小组讨论汇报

  2、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两组:一组是移动后完全重合,即相等;一组是移动后不能完全重合,即不等。(第二组可请学生指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3、比较锐角和钝角的大小(注意,此处不揭示出两个角的概念,只当作两个普通的角出现)。采用借助直角的方法完成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对角的回忆,调动学生发挥认知能力,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开展本课的学习。

  二、自主探究,导入新知的学习。

  1、出示上海杨浦大桥的情境图,请大家认真观察,在这幅图中,你们能找出角吗?指一指它在什么地方?

  2、采用回忆的方式,进一步的加深对新知的认识理解。并进行板书。

  ①、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板书“锐角”和“钝角”)

  ②、说一说锐角与直角的关系。(在锐角的下方板书“比直角小”);在回忆钝角与直角的关系。(在钝角的下方板书“比直角大”)

  ③、按照学过的方法请学生分别在“锐角”和“钝角”字样上方板演两个直角。

  ④、根据概念用不同色彩的笔在一个直角上画出锐角,在另一个直角上画出钝角。以加深对锐角和钝角的理解。

  ⑤、读一读,加深记忆。并在练习本上分别画一个锐角和钝角,教师巡视。

  ⑥、抢答。教师根据锐角和钝角概念的.不同说法进行提问。活跃课堂气氛。

  例:A、锐角比直角( ) B、比直角大的是( )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更清晰地把握锐角和钝角的本质属性,在合作中解决问题,正是新课标倡导的全新学习方式。

  三、巩固实践阶段,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实行小组活动教学,在合作中完成。

  1、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请大家用事先准备好的纸片折出一个直角。

  请在大家再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请大家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出一个锐角、一个钝角和一个直角。

  2、自由活动:找一找!

  老师带我你们去小海龟的家。瞧!小海龟的家都是由我们学习过的图形组成的,有锐角,钝角,还有直角。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哪些角是直角?哪些角是锐角?哪些角是钝角?并说出原因。

  3、出示两道判断题:(课件板演比较的方法)

  A、下面图形中哪些角是锐角? B、下面图形中哪些角是钝角?

  ②、写有“最”的方形宝盒。

  出示两部分的内容。(课件板演)

  A、用角描述图形。如:红领巾是有2个( )和1个( )组成的。

  B、用同样的方法描述教室里的物品。如:黑板是有4个直角组成的。(小组自由发言,限制发言的时间为1分钟)

  4、小组合作完成三部分内容,限制时间。关注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任务、时间的合理统筹。

  A、拼一拼。把小组内所有小朋友的三角尺集中在一起,拼出大小不相等的锐角和大小不等的钝角。

  B、画一画。以固定点为顶点分别画一个锐角和钝角,

  C、折一折。用纸张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巩固强化,使学生能比较牢固地建立对锐角和钝角的理解,同时感受角的分类以及三种角之之间的变化联系。

  四、总结,深化阶段。

  ①、小组内讲解什么样的角是锐角?什么样角是钝角?

  ②、体会,在我们做早操时,经常有两臂的运动,想一想,两臂伸展到什么程度时是锐角,什么程度时是钝角,什么时候又是直角。

  五、课堂练习作业p39第1、2、3题,小组校对

  教后反思: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第四册第68―7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

  2、使学生知道角有大小,会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3、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角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较方法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1、认识角。

  2、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1、能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

  2、会比较角的大小。

  学具教具准备:

  钉板、皮筋、彩纸、硬纸条、折扇、剪刀、三角板、钟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再过几天就是小明的生日了。星期天,小红和小华相约在一起做一些漂亮的手工作品送给小明作生日礼物。瞧,他们做得多认真啊!(出示主题图) 桌面上有很多物品,仔细看,这些物品上有没有我们以前认识过的图形啊? (闹钟的面是圆形、纸工袋的`面是长方形……) 这些物品中还藏着一位新朋友。它是谁呢,同学们想不想认识它?(出示剪刀、三角板、闹钟图) 评:教师创设小明过生日这一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新课,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 在观察各种实物图形的基础上 ,教师的一句简短的问话“这些物品中还藏着一位新朋友。它是谁呢,同学们想不想认识它?”激起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

  二、联系生活,探索新知。

  (一)角的特征

  1、认识角。 到底新朋友藏在哪儿呢?(拿出剪刀,开、合)剪刀的开口就形成了一个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角。(电脑闪现) 三角形纸上也有角。(拿出三角形纸指)三角形的这里也是一个角。(电脑闪现) 剪刀、三角形纸上都能找到角,那么钟面上哪儿能找到角呢?(拿出实物钟,转动指针)钟面上时针和分针也能形成一个角。(电脑闪现) 我们一起来看这三个角。(电脑演示从实物中抽象) 仔细观察:这三个角有什么特点呢?(相交于一点,两条边都是直的……)

小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除法运算的含义,明确平均分的包含情况也可以用除法来表示。

  2.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除法的含义,以及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帮助学生建立除法概念,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铺垫新课

  师:老师手中有8个小圆片,要把这些小圆片分给一些同学,每个同学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同学?请同学们注意观察,看看我是怎样分的。

  【学情预设】每2个小圆片分给一个同学。

  师:分给了几个同学?

  【学情预设】8个小圆片,每个同学分到2个小圆片,可以分给4个同学。

  师:把刚才分的情况同桌之间再来说一说。[板书课题:除法(2)]

  【设计意图】由简单的、有提示性的问题引入,采用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回顾了所学知识,而且为学生设计了中间问题,起到了桥梁、铺垫的作用,为学习新知打下了基础,并为学生顺利解决后面的'问题提供了保障。

  二、动手操作,引出表示方法

  课件出示教科书P14例5。

  师:你从图中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需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学情预设】一共有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要求能放几盘。

  师: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

  【学情预设】每个盘里面都只放4个竹笋。

  师:用小圆片代替竹笋,动手操作,并与同桌说一说操作过程和最后的结果。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操作错误的同学给予指导。

  学生分完后,教师请同学到黑板前面来演示分的过程。(教师要强调4个4个地分,每4个放一盘,也就是每4个为一份)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明白该活动也是平均分的活动。因为已经有了用除法运算表示平均分的经验,所以首先分析活动是属于什么活动,学生明白后会直接想到,这个平均分的活动是不是也可以用除法运算来表示。

  三、建立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与除法算式的联系

  师: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用什么算式表示?

  【学情预设】除法算式。

  师:尝试着写一写。

  【学情预设】20÷4=5;20÷5=4。

  师:20÷4表示什么?

  【学情预设】一共有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

  师:那20÷5表示什么呢?

  【学情预设】一共有20个竹笋,平均分成了5盘。

  师:“平均分成5盘”是已知的,还是要求的?我们已经知道了分成5盘吗,还是这个“5”是我们分完后才知道的?

  【学情预设】是我们把20个竹笋,每个盘子放4个,最后才知道分成了5盘。

  师:那用“20÷5”来表示“20个竹笋,每个盘子放4个”(加上手势),这样列式好吗?

  【学情预设】不好。用“20÷4”会更好。

  师:“5”表示什么?

  【学情预设】“5”表示能分成5盘。

  师:真厉害!通过大家的努力,终于把这个平均分的活动用最合适的除法算式表示清楚了。那就是20÷4=5。(板书:20÷4=5)

  师:这个除法算式能完整表示平均分的过程。(边引导学生说,边指算式,建立平均分的包含活动与除法算式中各数的对应关系)

  【设计意图】让学生大胆尝试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平均分的活动。在列式的过程中很容易写成两种形式。利用好两个算式,借助情境图,产生冲突,动手操作,使学生明确:应将结果写在等号右边,即20÷4=5。

  四、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师:结合这个除法算式说一说,被除数、除数、商是什么?

  板书:20 ÷ 4 = 5

  被除数 除数 商

  【学情预设】被除数是总数,除数是每几个为一份,商是分得的份数。

  教师板书:总数 每份数 份数

  师:如果我想把20个竹笋,每5个放一盘,能放几盘?

  【学情预设】通过例题的学习,模仿例题的样子,选择摆一摆、画一画的方法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师:列出除法算式,说一说算式的意思,并说说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学情预设】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20÷5=4。被除数÷除数=商。

  【设计意图】介绍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后,建立平均分的包含活动与除法算式之间的联系。结合情境让学生尝试归纳被除数、除数和商可以是什么,初次尝试抽象归纳,有了一定印象后,后面会用更多的经验验证学生的归纳,同时从概念出发潜移默化地分析,让学生对这一类题有归纳的意识。

  五、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完成教科书P14“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讨论。

  分别说一说每个除法算式中的各个数的意义。

  【设计意图】对新知及时巩固。

  师:三个算式中的被除数为什么都是12?

  【学情预设】一共有12个小圆片,是把12个物品拿来分。

  师:除数表示什么?那商呢?

  【学情预设】除数都是表示每份几个。商表示最后分得的结果,即分成了几份。

  师小结: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用除法来计算。其中,这个总数就是除法算式里的被除数,每份几个就是除法算式里的除数,分得的份数也就是最后的结果,是除法算式里的商。

  2.完成教科书P14“做一做”第2题。

  (1)同桌间互相说一说。

  (2)指名学生回答,及时纠错。

  六、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上节课通过平均分的等分活动建立了除法与平均分的联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动手操作,明确包含也是一种平均分活动,同样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学生在根据平均分的包含活动写除法算式时,会有冲突,写成20÷4=5或20÷5=4。我借助情境图让学生动手操作此过程,分析并处理了该问题,让学生明白平均分怎么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结果应该写在等号的右边。在理解的过程中建立平均分和除法的联系,养成规范书写的习惯,同时为以后分析数量关系打下基础。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生活情境与实践操作,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发现平行四边形的有关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动手、观察、思考及与同伴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生活情境与实践操作,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难点:感受平行四边形的形成过程,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对于新鲜的事物学习热情较高,易在轻松的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角和四边形中的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简单知识,能够区分正方形和长方形,本节课是借助已有的知识和学生的动手操作,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有关知识,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方法:

  演示法:通过呈现出生活中熟悉的场景,建立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实验法:通过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经历平行四边形的形成过程。

  探究法: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寻找制作的要点,进而发现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1、师:“在之前的课程中,我们学习了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那么在生活中你都见过这些图形吗?那么今天就跟老师一次走进校园,看看校园里你能发现多少种图形?”

  2、教师呈现校园的情景图(FOCUSKY演示校园情景)。

  3、师:这些都来自我们的校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我们学过的图形呢?

  4、学生活动:跟随全景图,找到熟悉的图形,利用白板进行突出显示,并重点展示“平行四边形”。

  校园——楼梯——办公室(衣架)。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最熟悉的校园作为学习背景,增加亲切感,激发学生本节课的学习热情,并从中提炼出本节课所学的图形直观图,感受“平行四边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1、认一认。

  (1).教师提出要求:“你们认识这个图形吗?”那么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

  (2).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简单的语言表述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并明确“平行四边形”和“正方形”“长方形”都属于四边形的一种。有“四条边”“四个角”“倾斜的边”。

  【设计意图】:学习过程由易到难,利用已有的“正方形”“长方形”的知识和“平行四边形”建立联系,学生可以从中发现“平行四边形”与它们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从而为接下来的数学活动作铺垫。

  2、做一做。

  (1).教师提出要求:请小组长们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材料筐,根据所给材料,自己动手制作“平行四边形”。

  (2).教师呈现材料:木棍,皮筋,钉子板,小棒,白纸板,胶棒,七巧板,拼接学具。

  (3).预设学生活动。

  预设一:用木棍和皮筋先扎成长方形,然后通过拉动,得到平行四边形。

  预设二:用小棒在纸上摆成平行四边形。

  预设三:用皮筋在钉子板上绑成平行四边形。

  预设四:利用七巧板的相同的三角形,或者相同的平行四边形拼成新的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学生在不断尝试的制作过程中,可以强化对“平行四边形”的基本要点的理解,发现制作“成功”的方法,和“不成功”的原因,进而自主发现“平行四边形”必须具备的要素,以及和“长方形“直接的密切联系,做到“手脑并用”。

  3、说一说。

  根据学生的制作情况,教师有顺序地呈现学生作品,并请制作者说一说制作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进而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平行四边形的有关特性。

  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教师选出利用“木棍、皮筋”制作的图形小组,通过学生的自行演示,发现“平行四边形”是可以通过“长方形”拉动而得到的,而且每拉动一次,都会得到不同的“平行四边形”。

  (1).提出问题:拉动时“平行四边形”的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学生活动:利用手中的拼接学具,实际操作,感受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3).教师利用白板呈现,“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教师选出利用“小棒”搭成的平行四边形小组。

  (1).教师提出问题:在搭的过程中,你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2).教师利用白板呈现“反例”,即对边不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并提出问题:“这个图形满足有四条边,四个角,边的倾斜要一样,为什么它不像是平行四边形呢?”

  (3).学生根据老师的疑问,反思制作过程,发现制作过程中相对的边的小棒的数量要相等,进而总结出“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的性质。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

  (1).教师选出利用“钉子板,皮筋”制作的平行四边形。并请制作者说出制作时的注意事项。

  (2).教师提出要求,模仿做范例的同学,“你还能绑出不一样的平行四边形吗?”

  (3).学生对比在钉子板上做出的平行四边形,发现“制作成功”的图形保证“对边相等”的前提下,对边即会“倾斜的一样”,进而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另一个特性,这也是为了以后学行”的概念做铺垫。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1)利用七巧板中的图形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选出代表,介绍自己的“平行四边形”是由什么图形组成。

  (2)为了强化要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随意选出两个大小不一样的三角形):“你能用这样的两个三角形组成平行四边形吗?”学生在质疑声中动手尝试,经过小组共同努力反复多次尝试后发现,要想拼成平行四边形,必须是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才可以。

  (3).通过利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的拼接,学生发现相同的图形产生相同的角,所以得到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的性质。进而发现平行四边形的新的特性。

  【设计意图】:二年级的学生,思维能力并不是很强,所以很难仅通过“看”发现图形的特性,对于“图形性质(对边等,对角等,对边平行)”的理解也很难独立形成自己的理解,因此本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制作”中发现图形的特点,在经历不断调整自己的制作方案过程中,最终总结出成功的“秘诀“,即抓住“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这也为在高年级学行”的知识作铺垫。

  (三)、实践应用,拓展新知。

  1、通过动手操作,发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后,教师提出要求,将发现的所有特征,归纳汇总:“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2、针对性练习。

  (1)习题1:从下面的图案中,找出你认识的图形,并将它们进行分类涂色。

  将图片反白处理,再利用白板的喷色功能,让学生将相同的图形进行喷色分类,有助于学生根据图形的特征对图形进行区分。

  (2)习题2:请你接着画出平行四边形。

  通过此练习,加深学生对于平行四边形特征的理解。要想在钉子图中画出标准的平行四边形,必须保证对边的长短相同,即所穿过的点数相同,而且倾斜的两组两边必须倾斜的一样,即对边平行。白板中的数学工具,可以更便捷的呈现图形的变化。

  (四)、归纳总结,巩固延伸。

  1、师:“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图形——平行四边形,(白板呈现本节课知识大纲),也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可以遇见平行四边形。那么还有没有更有趣的图形呢?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再次用你们发现美的眼睛,去和老师一起来感受下那些更加奇妙的图形吧!”

  2、多媒体呈现不同的图形:梯形、菱形、筝形。

  3、师:其实,图形在我们的身边无处不在,它可以通过变化组成我们生活中各种常见的事物!接下来请小朋友们和老师一起来欣赏这组用图形组成的“生活场景”(多媒体演示图形动画)。

  师:“数学在我们的身边无处不在,生活中也处处充满了数学带来的精彩,图形也存在与希望我们的同学们能够发现大自然中更美的图形!”

  教学反思:

  回顾本节课,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课堂引入之时利用“FOCUSKY”的动画演示功能,呈现学生熟悉的校园环境,仿佛身临其境,并学以致用,发现所学的图形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解决本节课教学难点的地方,开展有效的数学活动“制作平行四边形”,并结合白板的数学工具,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由“制作的乐趣”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潜移默化的将不易于低年级学生理解的“图形性质”知识分解化简,通俗易懂,便于掌握。

  本节课仍有很多不足之处,例如,在“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应用方面,鉴于课时和环境的原因,没有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实践。在这一方面,我会努力寻找更有效的多媒体途径,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感受的机会。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学内容:

  教材111-112例题,112-113课堂活动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数据的分类汇总,噶没收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

  2、在实践活动中经历数据的`整理,初步认识分类汇总统计表

  3、学会有序的观察和有条理的思考

  4、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究数据分类汇总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质疑

  1、小朋友,你最喜欢什么活动项目

  学生汇报

  2、出示各种活动

  3、出待统计的原始数据

  小组统计并汇报

  4、我们了解了我们小组最喜欢活动 的项目,你还想知道什么?

  学生说

  二、尝试研究

  1、引导研究:你能想出什么好办法让大家都知道我们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项目吗?

  小组讨论汇报

  完成 书 上统计表

  2、从表中你可以知道什么?

  3、学生思考后交流

  三、自主活动

  1、跑步前后,我们的脉搏会变吗?

  学生数脉搏

  2、以小组为单位天统计表

  3、组织学生跑步后数脉搏

  4、观察两张统计表,你发现了什么?

  5、学生观察交流汇报

  6、将脉搏变化数天在统计表3

  7、在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8、交流

  四、应用交流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生活中还有值得统计的事情吗?

  3、学生分组统计

  课后记: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内容:

  P57—P58例1、例2,课堂活动1、2、3。

  教学目标:

  1、能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并作出适当的说 明。

  2、结合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及 与同伴积极合作的意识。

  教具准备:

  多媒体演示,实物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你看见过飞行表演吗?屏幕出现国庆50周年阅兵式的飞行图,看见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生:飞机飞得好整齐呀!

  生:飞机一排比一排多一架。

  生:飞机的排列真有规律。

  ……

  师:小朋友观察得很仔细,说得也很好,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生活中的一些规律。(板书课题:探索规律)

  二、探索新知

  ㈠学习例1

  1、完成表格

  ⑴出示例1(把例1改为学生熟悉的蜗牛回家图),填出已行路程和剩 下路程。

  已行路程(千米) 30 45 80

  剩下路程(千米) 30

  ⑵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同桌合作完成。

  让学生展示交流填好的表格,并说一说自己填表的方法。

  2、观察表格,发现规律

  师:根据表中反映的'已行路程与未行路程的变化,你发现了什么?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生:上面一排的数越来越大,下面一排数越来越小。

  生:上下两个数相加 都是90。

  生:已行路程依次增加,剩下的路程依次减少。

  ……

  3、在生活中你遇见过像这种规律的问题吗?指名说一说。

  4、对手指游戏。(P58第1题的第⑴道)

  ①师出数,生对;②生出数,师对;③一生当小老师出数,其他学生 对数。

  ㈡学习例2

  1、填表格

  ⑴认识表格,师指导学生理解“相差”是什么意思。

  ⑵分组讨论:怎样填?说说这样填的道理。

  ⑶展示交流。

  2、观察表,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父亲年龄越来越大,小明年龄也越来越大。

  父亲总是比小明大26岁。

  小明总是比父亲小26岁。

  ……

  3、小朋友猜一猜老师有多少岁?老师比你们大多少岁?10年以后,你 们在干什么?老师又在干什么?

  4、说数游戏。(P58第1题⑵小道)

  三、课堂活动:

  P59第2题(看一看,说一说)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内容

  教材第62页例3,第63页例4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除法试商的基础,多位数除多位数的试商中,大量用到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所以本单元知识非常重要。本节课的数学内容是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用竖式进行除法的计算。

  学情分析

  如今的课改相当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引导学生进行新知探索时适当采用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合作与交流不仅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协作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掌握试商的过程,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2.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3.初步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掌握试商的过程,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

  教学流程

  错误!

  ↓ ↓

  ―→错误!错误!

  ↓ ↓

  ―→错误!错误!

  ↓ ↓

  ―→K错误!错误!

  情境导入

  1.(出示除法口算题)说一说是用什么方法求出的商。 4÷1=36÷6=54÷6=

  24÷8=12÷6=

  学生口算,这些口算题可以运用乘法口诀来求商。

  2.(出示课件)有1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一个小朋友分几个?还剩几个苹果?

  学生边说边用课件演示,用圈一圈的方法得出,每个小朋友33

  可以分到2个苹果,还剩1个苹果。

  列式为:11÷2=5(个)……1(个)

  师:11个苹果分给5个小朋友后,还剩1个苹果,这道题中含有余数,我们是采用圈一圈的方法得出的结果,这节课我们学习一种更简单的方法,能快速地得出余数,同学们想学吗?

  探究新知

  1.出示例3,指名读题。

  (1)学生摆小棒,按要求分一分。指名请学生将分的过程完整的口述。

  指名列式:13÷4=3(组)……1(根)

  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算式中的13和4分别表示什么?(2)写出竖式问:分成了几份?这就说明13里面最多有几个3?商写几?问:每4根一份,分成了3份,共分掉了几根?竖式中怎样算?3和4的积12应写在什么位置上?这个12表示什么意思?13根小棒,分掉了12根,还剩几根?那么竖式中怎样得到余下的1?

  问:在竖式中,“1”叫什么?(完成横式的板书)(3)生完整的说说竖式计算的过程。(4)小结:

  ①问:算式中3……1表示什么?想想,如果不摆学具,怎样得到商3?(生讨论,指名说)

  ②因为13里面最多有3个4,所以这里商3比较合适。问:为什么要用“最多”?

  (5)如果有16根小棒,每4根一组,结果怎样?竖式怎么写?

  生讨论,指名说。(完成板书)

  16里面最多有几个4?商写几?每4根一组,分成了4份,共分掉了多少根?

  4和4的积16写在哪里?有没有剩余?最后的“0”表示什么?

  (6)比较上面两题,你有什么发现?(13÷4=3……1是有余数的除法)

  2.出示例4,生读题。

  (1)师:能不能用学到的方法,找到合适的商呢?(生试做)指名说,师指出:计算43÷7时,可以想43里面最多有几个7,最多有几个,商就是几。

  还可以这样想:7和几乘的积接近43,而且不大于43?(2)出示竖式1问:这个列得对不对?为什么?

  指出:商5,要减去5和7的积35,余下的8里还有1个7,所以43里不只有5个7,商5就小了。强调: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出示竖式2问:这个对吗?为什么?

  指出:商7,就要减去7个7的积49,不够减,43里没有7个7,所以商7就大了。

  (3)小结:商5小了,商7大了,那怎样找出合适的商呢?

  巩固应用

  1.完成第62页“做一做”第1题。(1)出示“做一做”第1题,生读题。

  (2)师:能不能用刚刚学到的方法,找到合适的商呢?(生试做)

  (3)竖式怎么写?指名板演。

  (4)与同学说说竖式的每一部分表示什么。 2.完成第63页“做一做”第2题。(1)出示“做一做"第2题,生读题。

  (2)师:能不能用刚刚学到的方法,找到合适的商呢?(生试做)指名说,师指出:计算12÷3时,可以想12里面最多有几个3,最多有几个,商就是几。

  (3)竖式怎么写?

  指出:商4,12要减去4和3的积12,剩下0,没有余数,商4正合适。

  课堂小结

  提问:同学们,谁能说一说今天我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小结:同学们非常聪明,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初步掌握了用竖式求商的方法,希望继续努力。

  板书设计

  K错误!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教学内容:

  P24--25练习四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2进一步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

  教学重难点:

  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相对应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回顾: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学会了什么?

  二、指导练习

  1第1题。

  第(1)小题

  先让学生观察这副情景图,可以先小组讨论,然后独立完成。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这副图充分交流,说出图书馆在小军家的东南方,在商场的北面,在电影院的西北方,在公园的东北方……对于某一建筑物的具体位置,鼓励学生可以运用不同的方式坚信叙述。

  第(2)小题

  指导练习时,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交叉路口,怎样找交叉路口才能找到邮局所在的位置。

  第(3)小题

  这题的答案不惟一,有很多条路线可以到达。练习时引导学生可以先讨论一下怎样走最近。

  第(4)小题

  这是道开放题,应该让学生自己确定起点和重点,说一说在小组中交流。

  第2题。

  通过设计希望小区各建筑物的`位置这样一个有趣的活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时间问题。

  组织这一活动时,可以先让学生将书后附页中的图片剪下来,然后按所给的信息将医院、健身房和商店贴在希望小区中,最后鼓励学生将剩余的图按自己的设计贴在希望小区中,并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小区图。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各建筑物的位置。如1号楼的东南、东北等方向各有什么建筑物,谁在商店的东、西、西北方向等等。

  三、

  1.自我及同学的表现。

  2.谈一谈这节课的收获。

  四、反思: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8~6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回顾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基础上,总结自己的收获,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2.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估算和笔算的方法,并感受算法的多样化。

  3.能根据现实生活情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能解决问题。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整理知识、回顾学法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回顾学法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这一单元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你又有什么收获呢?学生可能回答: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我们可以解决简单的买文具的问题;我们可以简单地记账;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租船……今天我们就来把这些内容进行整理与复习。(揭示并板书课题)

  (2)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吗?

  二、结合实际,解决问题

  1.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计算出示:小明家有图书587本,小红家有图书239本。

  教师:同学们,根据这两个条件,你想到些什么?

  学生可能想到:小明家和小红家的图书很多,小明和小红都喜欢看书……

  教师: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可能回答:小明家和小红家一共有多少本图书?小明家比小红家的图书多多少本?小红家比小明家的图书少多少本?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列出算式。

  587+239 587-239

  学生估算第1个算式,说一说估算的方法。

  学生1:587+239≈800,我把587看成600,把239看成200,600+200=800。

  学生2:587+239≈850,我把587看成600,把239看成250,600+250=850。

  学生3:587+239≈830,我把587看成590,把239看成240,590+240=830。

  教师:谁估算的答案与正确答案最接近呢?该怎么办?学生4:同学3估算得比较接近。

  学生5: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来进行比较,看谁估算的.答案与正确答案最接近。

  学生用竖式计算,一人板演,全班齐练。587+239/826

  集体订正后,说说计算时要同学们注意什么。

  学生: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应该向前一位进1。

  学生计算第2个减法算式,要求先估算,再用竖式计算,看自己的计算是否正确。

  2.根据现实生活情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能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下面的动画:小明的爸爸和小明一起到超市买东西,刚好买了50元的商品,小明的爸爸从钱包里摸出了一些钱,发现只有2元和5元的面值。同学们猜一猜,小明的爸爸可以怎样付钱?

  (1)学生独立思考。

  (2)学生汇报。(略)

  (3)怎样才能得出尽量多的答案而又不重复呢?小组讨论交流,并完成如下的表格:

  2元的张数(张)5元的张数(张)第1种第2种第3种第4种

  (4)学生汇报,出示表格:

  2元的张数(张)5元的张数(张)第1种58第2种106第3种154第4种202

  (5)仔细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2元的张数如果增加,5元的张数就减少;2元的张数如果增加5张,5元的张数就减少2张;2元的张数只能5张5张的数;5元的张数都是双数……

  三、反馈练习,拓展运用

  (1)明明一家3人到动物园去参观,参观的门票有两种:价格最低的为30元,价格最高的为50元。明明买了3张票,一共可能用去多少元?

  (2)完成教科书练习十二的思考题。

  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初步认识锐角和钝角,会辨认、判断这三种角。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整个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角的概念和特征,建立三种角的表象,并能在生活中找出角,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采用观察比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比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区分直角、锐角和钝角,通过折、比、画等活动加深对直角的认识,能在物体的表面找出这三种角。

  教学难点:能判断直角和画直角,了解所有的直角一样大。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你们还记得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吗?

  (找学生回答)

  二、学习新课

  1、认识直角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角,并且能在生活中许多物品上找到角。今天老师给

  你们带来了几幅图片,里面还藏着新的朋友,它也是一种图形,叫直角。

  大家来看这几个图形,它们里面藏着直角吗?

  正方形有几个直角?长方形呢?

  你能在教室里找到更多的直角吗?

  你能用一张纸折出一个直角吗?

  教师示范:拿出一张纸,上下对折,左右对折。

  2、画直角

  教师示范画直角的步骤,方法。最后标出直角符号。

  3、认识锐角、钝角

  下面三个物体中都有直角,而且角的大小不一样,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比直角大的叫钝角。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新内容直角、锐角、钝角的初步认识。

  钝角直角锐角谁是哥哥谁是弟弟呢?(从大到小排列)

  4、演示活动角

  教师拿出做好的活动角,让学生旋转角的两边,使它分别变成一个直角、锐角、钝角。

  三、巩固练习

  1、你能很快说出下面各角的名称吗?课件展示

  2、谁聪明谁来猜?(课件展示)

  3、数角(课件展示)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

  课本44页,练习八第11、12题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4页例2,做一做,练习五的第4~8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熟练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体会乘除法算式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体会乘除法算式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重点:

  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体会乘除法算式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课件出示乘法口诀复习题。

  二、创设情境

  谈话:春天是美丽的,春天也是植树的季节,大家看植树的小朋友们来了。

  大家谈谈你从图中得到什么信息?

  三、合作探究

  1、学生提数学问题。

  第(1)个问题:每行栽4棵,6行栽多少棵?

  请学生列出乘法算式:4×6=24(棵)。

  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才能把这个算式转变成除法算式?

  2、探讨方法。

  (1)引导:可以结合我们以前学的把加法变成减法的做法。

  (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探讨出的方法。

  (3)根据学生探讨的情况,给予积极评价。并且,突出强调:乘、除法间的联系。要从算式的变化和算理上理解。

  3、让学生独立完成两个除法算式。

  (1)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想的过程。

  (2)请学生说一说使用了哪句乘法口诀?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重述:一个乘法算式可以转换成两个除法算式,相应的`问题可以变成求其中的一个因数。

  四、练习

  1、让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的第1、2题。

  让学生说一说题意,再计算。

  计算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怎样想出商。

  2、练习四的第6、7题。

  练习时,注意让学生口述图意,提出问题,再写出算式。

  五、总结

  1、请学生谈收获。

  2、教师总结。

  板书设计: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4×6=24(棵)

  24÷4=6(行)

  24÷6=4(棵)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59~60页例1及第60页“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1 借助平均分物的操作活动,先进行恰好分完的操作活动,并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再进行有剩余的操作活动,通过对比使学生体会其异同,帮助学生理解有剩余的情况,并用除法算式表示。通过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认识余数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通过主题图教学,让学生知道计算问题是从生活实际中产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能够准确求出余数。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运用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把物品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总结、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来学习。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故事描写法:周末小熊打算请2个好朋友到他家做客,加上小熊一共3人,他想请大家一起吃草莓。可是他打开冰箱一看,发现只有7个草莓,3人怎么分7个草莓呢?他很苦恼。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他为什么苦恼吗?谁能来说一说?(不能把草莓平均分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究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板书)。【品析:把教材中的情景进行了改编,增加了课堂的趣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新知教学做了充分的准备。】 活动导入法:请同学们拿出10个小圆片。

  ①把10个圆片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几个?

  ②把10个圆片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几个?

  (学生说法不一:有的说不能分,有的说分不出来)

  这样的问题究竟应该怎样解决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品析:活动导入,让学生动手操作,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并思考没有刚好分完怎么办?于是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随着老师的引导进入新知的.学习中。】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复习表内除法的意义。

  平常我们分东西,有时候能正好平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就叫余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出示课题)。

  (1)课件出示6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交流获取信息。

  (3)利用学具实际操作。

  (4)用算式表示操作的过程。课件出示6个草莓摆放的结果图:

  (5)小组内说说6÷2=3(盘),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品析:沟通操作过程、算式、语言表达之间的转换,使学生明白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表达的形式不同。】2、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①课件出示7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②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③交流发现的问题:剩下一个草莓。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①学生用算式表示刚才摆的过程,教师巡视,选取典型案例。

  ②教师板书规范写法:

  7÷2=3(盘)……1(个)

  余数

  ③读作:7除以2等于3余1。写法:首先在等号的右面写商,然后点上6个小圆点再写上余数。

  ④交流算式表示的意思,7、3、2、1各表示什么?明确“1”是剩下的草莓数,我们把它叫余数。

  (3)归纳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①比较两次分草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②教师随学生的回答,用课件呈现下表。

  分的物品 几个一份 分的结果 算式表达

  6个草莓 每2个一盘 分了3盘,正好分完 6÷2=3(盘)

  7个草莓 每2个一盘 分了3盘,还剩1个 7÷2=3(盘)……1(个)

  【品析: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摆学具的直观方式让学生在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中,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给学生创设自主构建知识的空间。】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习完例1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叙述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一:什么是余数?余数的单位名称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归纳:当平均分一些物品有剩余且不够再分的时候,剩余的数叫余数。余数的单位名称和被除数的单位名称相同。

  质疑二:什么是有余数的除法?

  学生讨论后总结:带有余数的除法就是有余数的除法。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聪明的你能帮老师简单总结一下刚刚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吗?

  “本节课中,我们明白了平均分后有剩余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表示。也知道余数的单位名称和被除数的单位名称一样。”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本节课,我使用故事导入,通过小熊分草莓招待客人,草莓有剩余的情况,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

  让他们初步感受到余数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余数的意义。

  打破原有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当出示问题时,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尝试分一分,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是怎样做的,怎样想的,这样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习,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1)

  7÷2=3(盘)……1(个)

  余数

  第2课时 有余数的除法(2)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61页例2及“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2 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主要是运用计算和对比的教学方法,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总结、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来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操作实践法:如果摆1个正方形要用4根小棒,那么8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呢?怎样列式?8÷4=2(个)。

  学生动手实践,得到8根小棒可以摆2个正方形。

  如果是9根、10根、11根、12根小棒又会出现什么情况?接下来,咱们就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看看能摆几个这样的正方形。一人摆小棒,一人把摆的结果及所列的算式写在下面的记录单上。

  小棒根数 摆的结果 算式

  8根 8÷4=2(个)

  9根 9÷4=2(个)……1(根)

  【品析:在实践操作中,学生情趣盎然,积极参与,并把操作结果一一记录,为下一步观察、比较、分析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故事描述法:孙悟空开了一家眼镜店,给人做镜框,他做一个正方形的镜框用4根铝合金条。8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9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余下1根;10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余下2根;11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余下3根……真有趣,孙悟空的眼镜店里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就是我们学习的有余数的除法。我们今天就跟孙悟空一起探究这些有余数的除法里有趣的数学问题——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品析:把用小棒摆正方形编写成孙悟空做镜框的童话故事,大大增加了课堂情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合作探究。

  (1)教师操作:在实物投影仪上用4根小棒摆出一个正方形。

  (2)学生思考:用8根小棒可以摆出几个正方形?你能列出除法算式吗?

  (3)小组合作:用9根、10根、11根、12根小棒摆出独立的正方形,看看能摆出几个,还剩多少根?(每组准备的小棒根数不同,共分成以下5种情况)

  (4)根据摆出的小棒图,列出除法算式。

  2、交流反馈。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3、观察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现在,老师要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些除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2)组织学生讨论:

  ①你们发现余数有什么规律?

  ②质疑:为什么余数总是1、2、3而不是其他的数?

  ③猜想并验证:余数可能是4或5吗?为什么?

  ④余数和谁有关系?是怎样的关系?

  (3)教师小结并板书:

  余数既不能比4大,也不能和4相等,也就是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余数<除数。(板书)

  【品析:充分让学生进行操作实践,实践操作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点印象更深刻。】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一、复习引入课题:

  1、上学期我们一起认识了四个描述方向的方位词语,谁来说说是哪几个词?

  学生说一说。

  2、在生活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辨认这些方向的呢?

  学生做一做。

  3、在地图上我们又是怎样确定位置的呢?

  教师课件展示四个方向,学生看一看。

  4、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辨认方向”。

  二、探究新知:

  1、教师引语:同学们真棒!为了奖励你们,老师准备带大家到笑笑的学校去参观。

  教师课件展示学校及周围建筑物图。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从画面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一下,然后与同桌交流一下,最后老师要请同学们向全班汇报。

  3、学生汇报观察到的信息。教师将汇报到的建筑物贴片贴在黑板上。

  4、怎样描述更清楚一些呢?

  教师将另外的四个方向统一为: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5、请同学们用描述方向的八个词来说一说笑笑学校四周的建筑物。

  教师课件展示题,让学生说一说。

  三、制作方向板:

  1、教师展示方向板,学生观看。

  2、教师指导方向板的制作方法:拿出一张正方形纸,先上下对折,再左右对折,最后把纸摊开后再对角对折。在出现的八条折痕上标出八个方向。

  3、同学交流谁的方向板做得好,谁的需要改进。

  四、利用方向板:

  1、在教室里辨认八个方向。

  2、坐在座位上,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方向分别是哪位同学。

  五、实践综合应用:

  1、教师课件展示中国地图,学生观察。

  2、请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北京、吉林、上海、四川和自己的家乡。

  3、完成书上第23页的第1题。

  4、学生看书第23页第2题,说一说图中建筑物的方向。

  5、教师课件展示图片,学生做游戏:说一说小乌龟的周围的数字各在小乌龟的什么方向。

  6、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学生说一说校园内各方向分别有些什么。

  六、全课小结:

  1、除了今天在课堂上学习的关于方向的例子,你们在生活中还了解到哪些和方向有关的知识或者例子吗?

  2、说说你在今天的课堂上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你认为自己哪些地方表现最棒?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再努力。

  七、作业:

  请同学们根据今天学习的知识和自己每天放学回家所走的路线,设计出自己的回家路线图。

  教学反思:

  1、我以“参观笑笑的学校”为引子,以解决“笑笑学校的四周有哪些建筑”为导线,让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并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形成能力。

  2、教学设计时我积极关注学生的认知背景和生活经验,在教学中创设了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情境,引起学生高度的兴趣和注意力。

  3、为了对生活中的数学进行提升、建模,抽象出数学的规律、方法,我在体验环节中设计了一个制作方向板的练习。

  4、在“说说你的周围什么方向上有哪些同学”的过程中,我请相邻的的同学说方向,从而让学生感知方向的相对性,知道以不同的事物为中心,同一事物会处在不同的方向上。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下册教案03-16

二年级的数学下册教案03-01

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08-26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1-11

二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02-16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02-07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2-26

二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03-06

数学下册教案 15篇03-16

数学下册教案 (15篇)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