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三年级数学教案>最新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最新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4-05-21 14:28:19 三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最新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选8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最新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最新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选8篇

最新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学会正确解答简单的有余数问题,会正确的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3、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14÷4

  22÷6

  36÷7

  47÷5

  39÷9

  2、先列算式,再口答下面各题

  (1)、17个苹果,每5个装一盘,可以装()盘,还剩()个。

  (2)、每盒饮料4元,19元能买()盒,还剩()元。

  看来大家掌握的真的很棒!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如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例5)

  师:同学们,图上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生:划船

  师:从图上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有22人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

  师:最多坐4人,什么意思,我有点不明白,谁能帮帮老师?

  生:就是能坐1人,2人,3人,4人,就是不能坐5人

  师:哦,谢谢你,解释的很清楚,你们听明白了吗?最多坐4人,就是能坐1人,2人,3人,最多只能坐4人

  师:那这里的数学问题是什么?你找到了吗?

  生:问至少要租几条船?

  师:你找的很对,你能帮老师解释一下这里的至少吗?

  生:就是最少的意思。

  师:哦,就是最少要租几条船?现在谁能完整的说说这道题目?

  生:22人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至少要租几条船?

  师:如果有6人去划船,每条船安排1人,需要几条船?安排2人呢?3人呢?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每条船坐的人越多,用的船越少。

  师:那我们这里每条船上应该安排几人,才能用最少的船?

  生:坐满,也就是坐4人

  现在请你用画一画或者写一写的方式来解答这个问题。

  生1展示:我用了4个圆来代替4个人,共用了5条船还余两个人。

  生2展示:我用一个大圆代替一条船,直接往里面写4,就代表坐了4人,还余下2人。

  生3展示:我用竖式算的,22个人,每条船坐5人,坐了20人,还余下2人。

  师:谢谢你们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解决方法!现在你们能根据她的方法来列算式吗?

  生:22÷4=5(条)……2(人)师:为什么用除法?生:因为四个四个的分,就是求22里面有几个四,所以用除法?

  现在我们已经用算式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么至少要租几条船?生1:5条生2:6条

  师:看来余下的2人是关键!那么余下的2人应该怎么办?

  生1:余下的2人应该再租一条船。生2:我也认为余下的2人要再租一条船!

  师小结:余下的2人如果是你,不让你去,你乐意吗?要想一起去,就得再租一条船!所以我们要用5+1=6(条)

  2、运菠萝

  师:划船划累了,你口渴了吗?王叔叔为我们准备了菠萝,谁能读一下?

  生读题。

  生自由列算式!

  学生展示:27÷8=3(次)……3(箱)3+1=4(次)

  师:为什么要加1?生:因为剩下的3箱还得单独再运一次。

  师小结:像这种处理余数时,给商加1,我们称为进一法。

  3、买面包

  师:同学们,王叔叔还给我们准备了肉松面包。看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面包3元一个。

  师:出示问题。我拿10元钱最多能买几个?请你列出算式并说说理由

  生:10÷3=3(个)……1(元)因为剩下的1元买不了一个面包

  师:像这样余数对商没有影响,直接去掉了,我们称为去尾法。

  4、对比总结

  划船和买面包这两种情况对余数的处理相同吗?为什么?

  生:因为划船的余下的2人也得去,而余下的1元却买不了一个面包

  师小结:也就是这两个是不同的实际问题,要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处理余数。

  三、巩固练习

  1、判断(说明理由)

  李阿姨缝制上衣,每件上衣钉7个扣子,38个扣子可以钉几件上衣?

  38÷7=5(件)……3(个)

  5+1=6(件)

  答:38个扣子可以钉6件上衣。()

  2、下面各题是选“去尾法”还是“进一法”

  (1)做一张床单需要2米布,7米布最多做几张床单?()

  (2)50个奶油蛋糕,每8个装一盒,至少要用多少个盒子?()

  3、旋转木马8元玩一次,50元能玩几次?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谈谈你的收获吗?

  生1:我知道了对余数的处理有“进一法”和“去尾法”

  生2:我知道了处理余数时要考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

  有余数的除法

  解决问题

  22÷4=5(条)……2(人)

  5+1=6(条)

  答:至少要租6条船。

最新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时间:总第1课时

  第一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

  课题: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及估算方法。

  2.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口算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口算练习。学生计算,汇报交流。二、交流共享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1页例1(2)探究算法。

  提问:如何算出10盒有多少个?把算法说给同桌听一听。全班交流。(3)试一试。师小结:整十数乘整十数,只要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两个0即可。

  2.教学例2。

  (1)出示教材第2页例2。指名读出例题表格中的数据。

  师小结:有的比30千克少一些,有的比30千克多一些。每袋蒜头都差不多重,而且每袋大约重30千克。

  (2)完成教材第3页“想想做做”第5题。

  集体交流,指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分别把两个乘数看作与它们接近的整十数来计算。

  三、反馈完善

  完成教材第2页“想想做做”第1题。

  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时间:总第2课时

  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究的意识。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

  口算。7×8+3=6×6+4=5×9+7=2.用竖式计算。23×3=21×2=32×4=指名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说一说笔算过程。二、交流共享1.教学例3。

  (1)出示教材第3页例3主题图。提出问题: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2)估算。

  提问:谁能估算一下大约需要多少个?你是怎样估算的?(3)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教师适时指导有困难的学生。组织小组交流。(4)归纳总结。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4页“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交流汇报,教师展示一些典型的错例,组织讨论,纠正错误。提问:通过计算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各自观察题目,找到错误原因,在小组内交流。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时间:总第3课时

  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2.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经历稍复杂的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二、交流共享

  1.出示教材第5页例4。

  提问:每箱迷你南瓜24个,53箱一共有多少个?该怎样列式?追问:谁能说一说这个算式是什么意思?2.探究算法。

  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发现:和之前不同的是,计算时每一个乘数乘两位数所得的积都要进位。

  引导思考:我们在前面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要进位时,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引导学生回忆“乘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的算法。

  3.归纳小结。

  4.检验算式。学生用竖式计算得出53×24=1272。完成后,让学生先说一说具体的计算过程,再集体订正。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6页“想想做做”第1题、第2题。

  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并验算。教师巡视,指名板演,集体交流。2.完成教材第6页“想想做做”第3题、第4题。让学生作出合理的假设,再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时间:总第4课时

  课题:练习一第4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进行笔算,会用调换乘数的位置的方法来验算乘法。2.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教学过程:一、知识再现

  1.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1题第2题。

  出示题目,全班分为四组,每组计算两题,学生独立完成。评讲:计算的正确率和验算的方法.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3题。

  让学生先阅读表格,明确题意,再独立填写表格。

  评讲:怎样填出“一共的枝数”,请归纳出本题的数量关系。2.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4题、第5题、第6题、第7题。让学生先读题,说说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三、综合练习

  完成教材第8页“练习一”第8题、第9题、第10题。让学生独立解决,集体交流,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四、反思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谁能说说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要注意什么?

最新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一、学情分析

  经过两年多的小学生活,孩子们基本懂得了学习的习惯和常规。但孩子们由于存在着心理特征及思维发展不一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

  从上学期的学习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达到该册的目标要求。但仍有少数同学学习态度的问题,有待于今后积极引导,让他们达到学段目标。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

  二、教学内容及目标

  本册教材共分四个领域,七个单元。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除法”。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感知除法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探索中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正确列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并能进行验算,同时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在计算过程中养成认真、细心、耐心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2、第三单元“乘法”。在这一单元里,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3、第四单元“千克、克、吨”,在本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质量单位——千克、克、吨。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吨;了解千克、克、吨的实际大小;掌握千克、克和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4、第六单元“认识分数”。能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感受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会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 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图形的运动”。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是轴对称图形。

  2、第五单元“面积”。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会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的换算;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能估算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三)统计与概率

  1、第七单元“数据的整理和表示”。积累收集、整理数据的活动经验,学会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能选择一定的标准对原始数据进行分类整理,感受数据整理的必要性,根据统计结果回答问题、发现问题,进行简单的预测和较为合理的判断,最后通过练习,进一步体验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分析统计表,使学生在练习中,在收集、整理、分析、决策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促进。

  (四)数学好玩

  “数学好玩”分为三个课时,“小小设计师”结合欣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平移、旋转和对称在图案中的应用,并通过参与收集、设计图案的活动,使学生感受图案的美,从而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我们一起去游园”以租车问题进行研究,在探索最优方案的同事学会使用列表方法进行研究,同时培养学生在探究问题时的条理性;“有趣的推理”经历对生活中某些现象进行推理、判断的过程,能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按一定的方法进行逻辑推理,判断其结果,把自己推理的过程和结果与同伴进行交流。

  三、教学重点

  1、探索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体会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能够解决有关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简单情境问题。

  2、能正确计算简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掌握乘法笔算的书写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3、从具体的图形中抽象出分数,体会分数的意义,结合图形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进行简单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计算。

  4、结合具体情境内容,理解重量单位的意义,体会千克、克的实际意义,学会重量单位之间的换算。

  5、结合具体实物或图形认识面积并探索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

  6、学会简单的推理方法,体会数学的魅力和乐趣。

  四、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五、教学措施

  1、重视创设生动的数学学习情境。

  2、重视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3、积极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4、重视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六、教学课时安排

  一、除法…………………………………………………………10课时

  二、图形的运动…………………………………………………4课时

  三、乘法…………………………………………………………6课时

  四、千克、克、吨………………………………………………4课时

  整理与复习………………………………………………………4课时

  五、面积………………………………………………………5课时

  数学好玩………………………………………………………4课时

  六、认识分数…………………………………………………5课时

  七、数据的整理和表示………………………………………3课时

  总复习…………………………………………………………5课时

  第一单元:除法

  单元教材分析:

  1.本单元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除法,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除法,以及整千、整百、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基础上进行。主要包括: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除法的验算,连除、乘除混合运算,解决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实际问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

  2.本单元不是以单纯学习计算法则的形式出现的,而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除法、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不断培养学生细心计算、及时验算的学习习惯。

  单元教学目标:

  1. 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进一步理解除法竖式计算的道理,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正确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理解并掌握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3.经历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过程,提高解决相关除法问题的能力;结合具体情景进行估算,进一步发展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4.在探索混合运算计算方法中,培养独立思考的意识,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单元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理解并掌握连除、乘除混合运算计算方法,并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难点:

  根据乘法的竖式计算,进行正确的试商。、

  单元课时安排:

  共11课时

  单元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1.1 分桃子

  教学目的:1.结合“分桃子”的故事情境,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物过程与除法竖式的联系。

  3.能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物过程与除法竖式的联系。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复习:12×3= 20×4= 24×4=

  36÷9= 48÷4= 72÷6=

  二、导学新课

  1.创设“分桃子”的情境,启发学生根据图表中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 板书:分桃子

  2.理解图示内容,让学生找信息,汇报在图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关注学生能否根据数学信息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图中有多少个桃子?”“68中的6表示图中的那部分?8呢?”

  3.提出问题:6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分多少个?

  4.解决问题。

  (1)6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分多少个?

  列算式:68÷2=

  (2)独立完成与小组合作,出示要求:

  运用前面学习过的知识,思考口算除法该如何计算?

  学生汇报:

  5.口算:

  6.竖式计算:

  请你根据刚才口算的过程,尝试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展示不同的表示方法。

  交流展示各自的竖式,结合前面分物的过程,说一说,竖式每步表示的意思是什么?

  (1)和(2):先把6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0,就是60÷2=30;再把余下的8根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4根,就是8÷2=4;30+4=34,商34表示每只猴子各分到34个桃子。

  (3):就是把口算的方法简单的:“安装”了过来,碰到不能平均分的情况就无法表示了。

  对于算式(2)的形式,进行优化,并让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计算的一般方法:

  从被除数的高位算起,先算十位,再算个位,数位要对齐。

  3.又来了一只猴子,68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猴子,每只分到多少个?还剩多少个?

  补充完上面的竖式,说一说竖式每一步的意思?追问,余数2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生:剩下的2个桃子,不够再分,所以余数是2

  师:强调(余数要比除数小)

  课堂巩固:

  1.完成课本练一练问题,并用算式表示计算过程?

  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3题。

  课堂总结:

  用竖式计算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1)相同数位要对齐;

  (2)符号要写准确;

  (3)从高位除起,先算十位,再算个位。

  (4)余数要比除数小。

  板书设计:

  分桃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学内容:1.2 分橘子

  教学目的:1.结合“分橘子”情景,进一步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会判断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并会用除法竖式正确地计算。

  3.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除法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发展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会判断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并会用除法竖式正确地计算。

  教学难点:会判断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并会用除法竖式正确地计算。熟练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复习引入

  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8÷2= 89÷2= 69÷3= 55÷5=

  67÷6= 84÷2= 85÷4= 96÷3=

  (规范竖式的书写格式)

  二、导学新课

  1.观察情境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4篮零8个,也就是有48个,平均分给三个人。

  2.你能提出数学问题:48平均分给三个人,每个人各分得多少个?

  列式:48÷3=

  (1)分一分,算一算:用4捆小棒代表4篮橘子,独立尝试分一分。全班交流,说一说:先分那部分,再分哪部分?

  “4捆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1捆,还剩下1捆怎么办?”

  从刚才的分的过程中可以看出,3人先分30个,每人分到10个;再分余下的18个,每人分到6个,每人共分到16个。

  (2)你能用竖式表示刚才分的过程吗?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48÷2和48除以3

  的不同之处。

  与48÷2的不同之处:被除数的首位不是除数的整数倍。

  问题:竖式中第一步的“3”表示多少,为什么“30”的“0”可以省略不写?

  3写在十位上,表示30。因此数位一定要对齐。

  3.算一算,想一想:

  38÷2= 52÷4= 72÷3=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展示交流算法,强调格式书写的规范性。

  4.对于下面的算式怎样判断商是几位数?

  58÷7= 73÷6=

  小组交流,汇报结果,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十位上的数如果比除数小,商是一位数

  十位上的数如果比除数大,商是二位数。

  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1题,分一分,算一算。

  用竖式算一算,并结合竖式算一算,说一说每一步的意思。

  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3题。

  3.完成课本练一练第4题。

  4.完成课本练一练第5题。

  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课堂总结:

  说一说你这节课都学到了哪些知识点

  板书设计:

  分橘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每人共分到16个

  …30÷3=10,表示3人先分掉30个

  ……48-30=18,表示分掉30个,还剩下18个

  … ……18÷3=6,表示3人再分剩下的18个,每人分到6个,在个位上商6.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1.3 商是几位数

  教学目的: 1.结合判断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的过程,深刻理解除法的意义。

  2.借助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已有经验,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笔算的方法。

  3.能用除法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判断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的过程。

  教学难点: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笔算的方法。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38÷2= 52÷4= 72÷3=

  58÷7= 73÷6= 49÷2=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强调格式书写的规范性。

  二、导学新课

  出示课本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理解图示内容,让学生找信息。让学生根据图示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与同桌交流自己的问题。

  1.平均每时运行多少千米?怎样列出算式?888÷6=( )

  估一估商是几位数?

  小组交流估计的方法,汇报结果。

  (鼓励学生说出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引导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方法一:600÷6=100,800÷6的商肯定比100大;

  方法二:最小的三位数100×6=600,800比600多得多,所以商一定是三位数;

  方法三:888÷6,百位上的8比6大。所以商一定是个三位数。

  小结:被除数百位上的数大于或者等于除数,商就是三位数。

  2.结合下面的图,说一说竖式每一步的意思。

  用竖式来算一算,注意书写格式。

  小组合作交流,全班展示汇报。

  先把600平均分成6份:600÷6=100,在竖式百位上商1。

  再把240平均分成6份:240÷6=40,在竖式十位上商4。

  最后把48平均分成6份:48÷6=8,在竖式个位上商8。

  3.估估商是几位数,再算一算。

  565÷5= 456÷3= 784÷7=

  算式1:百位上5等于5,所以商是三位数。

  算式2:百位上4大于3,所以商是三位数。

  算式2:百位上7等于7,所以商是三位数。

  算一算,再验证是否正确,规范格式书写,数位对齐。

  巩固练习:

  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

  看图结合问题说一说意思,学生先独立完成,在集体订正。

  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还有什么疑惑?

  板书设计:

  商是几位数(被除数中没有0)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1.4 猴子的烦恼

  教学目的:1.结合已有知识和经验,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2.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教学难点: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248÷2= 868÷7= 896÷8=。

  二、导学新课

  出示试一试主题图,你发现了什么?

  1.看图后,说一说图中的信息。你发现了什么?

  3只猴子平均分6个桃子,每只猴子分几个?

  3只猴子平均分3个桃子,每只猴子分几个?

  3只猴子平均分0个桃子,每只猴子分几个?

  问:如果一个桃子也没有了,用什么算式表示?这时3个猴子还能分到桃子吗?

  0÷3=0.

  追问:如果一个桃子也没有,10个猴子来分,怎样列式。

  100个呢?你有什么发现?

  0÷10=0. 0÷100=0.

  结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2.现在3个猴子要分306个桃子,平均每只猴子分到多少个桃子?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中间有0)

  列式:306÷3=

  口算:

  竖式计算: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十位上的0÷3=0,因此商的十位上要写0.

  3.算一算,想一想(末尾有0)如:840÷6=

  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说一说你在计算时碰到了什么样的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

  课堂巩固:

  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板书设计:

  猴子的烦恼(被除数中有0)

  0÷3=00÷10=0 0除以任何非0数都得0.

  教学内容:1.5 节约

  教学目的:1.探索用竖式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时,因不够商1而在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计算方法。

  2.能正确进行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竖式计算。

  3.能用估算、重算或乘法对计算结果进行验算,逐步培养验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因不够商1而在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进行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竖式计算。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用竖式算一算:306÷3= 840÷6=

  二、导学新课

  1.出示课本的主题图。

  (1)鼓励学生找到情景中的数学信息并完整表达:

  3个班卖废纸和矿泉水瓶,一共收入912元。

  (2)数学问题:平均每个班卖了多少元?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912÷3=

  口算:900÷3=300 12÷3=4 300+4=304

  (3)你能用竖式来计算吗?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展示。解决淘气的问题

  讨论:除到十位不够商1时怎么办?

  口算解释:先分900元,余下12元,不够30元每个班分不到10元,在十位上要商0。

  除法本身:用除数十位上的1除以3,不够商1,需要十位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用12再除以3,结果等于4,所以十位上要商0。

  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的意思:

  2.学校用买废品的钱买了522支笔,送给手拉手的乡村小学4个班的小朋友,平均每个班多少支铅笔,还剩几只?522÷4=

  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组织学生交流。

  问:522支笔分给4个班,平均每个班分到130支,还剩2支,不够每个班再分1支,所以各位商0,余数是2。

  即:用被除数个位上的2除以4,不够商1,要商0,余数是2.

  3.淘气在计算除法竖式时,出现了下面的问题,快去发现其中的错误吧,出示课本的主题图。

  生:我发现第一个算式被除数中间有0,所以商的中间用0补上。

  估算:200÷2=100,502比200大的多,商肯定超过100,26不对。

  竖式:商的最高位在百位上,商肯定是一个三位数,得26不对。

  好了,第二个算式商补上0了,对吗?

  生:对的……(犹豫)

  师:我们不妨用乘法来验证一下第二个算式吧。你是怎样来验算的,小组之间讨论,交流,各出结果。

  验算:206×2=412

  验算完了不对,需要重新再算一次,这一次课一定要细心呢?

  师:同学们,竖式除法笔算的计算程序是正确计算的核心,验算则是检查计算是否正确的有效方法,能发现错误并及时纠正。

  课堂巩固:

  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3题。

  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节约(被除数中没有0)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1.6 集邮

  教学目的: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竖式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3.会用乘法和加法验算有余的除法,培养验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竖式计算。

  教学难点:会用乘法和加法验算有余的除法,培养验算的习惯。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计算并验算:734÷2= 612÷2= 525÷5=

  二、新课练习

  1.同学们,你们都收集国邮票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集邮中的数学问题吧,出示图片。

  问: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你找到了吗?

  生:笑笑有邮票285张。

  生:他想把这些邮票放到册子里,册子每页只能放5张。(真棒)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如何解决?

  生:每页放5页,285张邮票大约需要放多少页?

  2.每页放5张,估一估,大约放多少页?

  3.算一算,能放多少页?

  列式:285÷5=

  (1)被除数百位上的“2”比除数的“5”小怎么办?

  百位上不够商1,就商0,商中百位上的0可以不写出来。

  (2)第一个商应该写在哪?

  28÷5,应当在十位上写商“5”

  (3)完整的写出除法竖式,你能总结规律吗?

  规律:被除数是三位数且最高位上的数小于除数,首次商写在十位上,商是两位数。

  4.如果每页放8张,可以放满多少页?还剩多少张?

  285÷8=( )……( )

  (1)估计商是几位数?

  生:8×100=800,商是2位数

  生:百位上的“2”比除数“8”小,商是2位数

  (2)商“3”写在什么位置上?

  生:十位上。

  (3)为什么商和余数的单位不一样?

  商是指可以放满多少页,余数是指还剩多少张。

  (4)你会验算吗?

  追问:35×8表示什么?为什么还要加上5呢?

  生:每页放8张,35页放多少张。放满35页,还剩5张,所以要加上5.

  课堂巩固:

  1.课本练一练第1题,巩固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2. 课本练一练第2题,说一说每一步的意思。

  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集邮

  教学内容:1.7 买新书

  教学目的:1.能用画图的方法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列出算式。

  2.理解并掌握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目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运算。

  3.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用画图的方法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列出算式。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目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运算。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用竖式算一算:84÷6= 124×8=

  二、导学新课

  1.学校为同学们买来了一批新书,快去看看吧,出示课本的主题图。

  你读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一共有图书200本,有两个书架,每个书架4层?

  问: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书?你能画图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之间交流,看谁的方法直观易懂,全班交流,展示,说一说你的想法。

  2.列式计算,再和同伴说一说。

  (1):200÷2=100(本)100÷4=25(本)

  先算每个书架放多少本?再求每个书架每层多少本?

  (2)200÷2÷4

  =100÷4

  =25(本)

  先算每个书架放多少本?再求每个书架每层多少本?

  (3)200÷(2×4)

  =200÷8

  =25(本)

  先求两个书架共几层?在求每层多少本?

  问:你能说一说连除和乘除混合算式的运算顺序吗?

  (1):没有括号时,运算顺序是从左向右计算。

  (2):有括号时,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3.先列式算一算,再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仔细看图,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解决问题。

  课堂巩固: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1题,画图,说一说。

  独立完成,交流想法,集体订正。

  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2题。

  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买新书(连除和乘除混合的两步运算)

  200÷2÷4 200÷(2×4)

  =200÷8 =100÷4

  =25(本) =25(本).

  从左向右 先算小括号里面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1.8 讲故事

  教学目的:1.能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表达实际问题中的数学信息。

  2.能正确分析有关乘除混合运算的数量关系,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正确列式计算。

  教学重点:能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表达实际问题中的数学信息。

  教学难点:能正确分析有关乘除混合运算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算一算,并说一说运算顺序:756÷7÷6 624÷(2×3)

  二、导学新课

  1.淘气不光喜欢学习语文,对数学更感兴趣,一天,淘气在语文课上轮流讲故事,用了850字,同学们约定每个故事的时间不能超过3分钟,但是淘气课前试讲时用了5分,淘气没有气馁,反而发现了一些数学问题,我们快去看看吧。

  问题:淘气3分钟能讲多少个字?你能想办法表示题中的信息吗?赶紧试一试吧。

  集体交流,说一说你的想法,(肯定)

  2.你能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

  同桌之间交流,说一说你的算式每一步的意思。

  (1):850÷5=170(个)

  170×3=510(个)

  先算1分钟能讲几个字。再算3分钟讲多少个字。

  (2):也可列成综合算式

  850÷5×3

  =170×3

  =510(个)

  小结:解决类似的问题一般要先求每一份是多少,再求几份是多少?

  3.笑笑也讲了一个故事用了4分钟,平均每分钟讲150个。她也想3分钟完成,每分应讲多少个字?

  你能说一说你每一步的意思吗?

  生:先求笑笑总的字数,再算3分钟讲完,每分钟讲多少。

  课堂巩固: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2题,圈一圈,算一算。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4题。仔细看图,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解决问题。

  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讲故事

  850÷5×3

  =170×3

  =510(个)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图形的运动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活动是在学生学习了二年级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感知,感知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给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一半和对称轴,直观地描述或剪出它的另一半;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单元教学目标:

  1. 借助折一折,看一看等操作活动,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认识轴对称图形,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

  2.通过观察升国旗、转风车等现象,感知平移、旋转运动;能直观判断出平移和旋转运动,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3.经历分析轴对称图形特征和观察物体平移、旋转运动的过程,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在剪纸等实际操作中激发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单元教学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

  单元教学难点:

  能直观判断出平移和旋转运动,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单元教学措施:

  1.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在活动中建立学生对测量单位的理解。

  3.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与交流。

  单元课时安排:

  4课时

  单元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2.1对称轴(一)

  教学目的:1.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2. 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

  教学重点: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了一副残缺的图片,根据这张图片,你能猜出来这张照片里的建筑吗是吗?

  生1:天安门

  生2:左右应该是一样的,只不过方向相反的。

  二、导学新课

  1.观察下面的图片

  这些图形是什么?

  生:心形,小鱼,双喜字,房子,字母。

  师:看一看,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独立思考,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同同伴进行讨论。集体交流,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第1,3,4,5个图形的左右两边是一样的,第2个图形的上下两边是一样的。

  即:从中间分开,左右或上下两边是一样的。

  2.利用附页中的图1折一折,看一看。

  (1)先对折,看两边是否完全重合;再打开,看折痕的位置。

  (2)中间的折痕把图形分成一样的两部分。

  3.认一认,说一说

  观察图中的虚线部分,第1,3,4,5个图形被虚线左右两边是一样的,第2个图形被虚线上下两边是一样的。

  你能给它取一个名字吗?

  这条虚线就是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想一想:怎样才能找到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呢?

  生:可以用折一折的方法找对称轴。

  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1题,折一折。

  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2题。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观察活动,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对称轴(一)

  第1,3,4,5个图形被虚线左右两边是一样的,第2个图形被虚线上下两边是一样的。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2.2对称轴(二)

  教学目的:1.结合操作活动,经历得到轴对称图形的过程,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点的体会。

  2.给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一半和对称轴,能够直观地描述(或剪出)它的另一半,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并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给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一半和对称轴,能够直观地描述(或剪出)它的另一半。

  教学难点给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一半和对称轴,能够直观地描述(或剪出)它的另一半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是什么?

  沿对称轴对折,左右或上下两边是一样的。

  二、导学新课

  1.拿出课前准备的一张正方形或长方形,按照下面的做法,做一做,你有什么发现。

  思考:得到对称图案的关键是什么?

  (1)先把纸对折。

  (2)对折后只做出图形的一半就可以了。

  2.下面是轴对称图形的一半,想一想,整个图形是什么?

  明确:轴对称图形对折后,对称轴的左右两边应该完全重合, 所以右边的半个图形应该和左边相同。

  实际操作:

  沿对称轴对折后,再沿给定图形的边线剪下、打开,验证。

  3.将一张纸对折后剪去两个圆,展开后是哪一个?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充分地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进行判断和选择的。

  生:观察洞和对称轴间的距离。

  点拨:下面的圆距离对称轴近,那么和它对称的那个圆也应该是靠近对称轴的一边的。反之则远。

  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1题。

  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3题。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和同伴说一说?

  板书设计:

  对称轴(二)

  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相等的。

  教学内容:2.3 平移和旋转

  教学目的:1.结合生活经验和分类活动,初步感受平移和旋转现象,直观体会它们的特点。

  2.结合在方格纸上平移物品的操作活动,体会平移运动的过程。

  教学重点:感受平移和旋转现象,直观体会它们的特点。

  教学难点结合在方格纸上平移物品的操作活动,体会平移运动的过程。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什么是对称轴?

  二、导学新课

  1.出示课本的主题图。

  这6幅图都是生活中的现象,你能把他们分成两类吗?

  国旗在上升,方向盘在转动,推拉窗,旋转风车,推箱子,指针在转动。

  小黑板动画演示相同的现象。学生观察。

  生:国旗在上升,推拉窗,推箱子,都是沿直线运动的

  生:方向盘在转动,旋转风车,指针在转动,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旋转的。

  2.认一认

  国旗在上升,推拉窗,推箱子,都是沿直线运动的。

  ————就是平移。

  方向盘在转动,旋转风车,指针在转动,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旋转的。

  ————就是旋转。

  问题:平移和旋转的不同点是什么?

  ———平移都是沿直线运动的。

  ———旋转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旋转的。

  3.试着做一个平移或旋转的动作。

  学生大胆尝试,可以上台给大家展示,并说说这个动作的特点。大家来判断。

  4.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和旋转的例子。与同伴交流。

  生:电梯的运动,滑滑梯,用拖把拖地都是平移。

  生:旋转门,抽奖转盘,车轮子都是旋转。

  4.观察下图

  (1)先把棋子向下平移4格,描下来。

  (2)把铅笔向右平移3格,描下来。

  (3)再把三角尺向左平移2格,描下来。

  (4)观察拼出的图形像什么?

  2.说一说,铅笔和三角尺是怎样才能平移到图3的位置?

  平移铅笔:先向右平移5格,再向下平移2格;

  也可以先向下平移2格再想右平移5格。

  平移三角尺:先向右平移3格,再向上平移2格;

  也可以先向上平移2格,再想右平移3格。

  追问:你是如何找出平移几格后图形的位置的?

  生:可以看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看看这几个具体的点平移了几格。

  巩固练习: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和同伴说一说?

  板书设计:

  平移和旋转

  平移都是沿直线运动的。

  旋转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旋转的。

  平移都是沿直线运动的。

  平移的格数就找具体点。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乘法

  单元教材分析:

  1、充分利用和发挥教材主题图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

  2、充分利用已学知识的迁移作用,沟通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基本的计算能力。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问题解决,使学生感知两位数的乘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知数学就在生活中。

  2、能独立思考、探索两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体验算法多样化,并能交流计算(含估算)过程。

  3、能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单元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难点:

  1、能结合具体情境,正确进行估算,为计算结果指出某个取值范围。

  2、理解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

  单元教学课时:

  8课时

  教学内容:3.1 找规律

  教学目的:1、能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方法,感受积的变化规律。

  2、能比较熟练进行因数是整十的乘法计算,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找到整十数相乘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进行因数是整十的乘法计算。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1、口算练习。

  5×3= 3×4= 14×4= 15×2=

  10×3= 50×8= 40×2= 50×4=

  2、说一说口算结果后,让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特别是因数末尾有0的计算。

  二、揭示课题

  1、指出复习题的题目特征:多位数乘一位数。

  2、揭示新课题:今天,我们接着学习乘法知识。

  板书:乘法

  三、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教学“找规律”。交流算法。出示第一组算式。

  1)学生独立计算,回答结果。

  2)提出问题:为什么50×10等于500呢?

  这道算式的因数都是几位数?(两位数)

  教师说明,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规律是否适用于两位数乘两位数,还有待同学们去探索。现在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说明。

  第一:50×10表示50个10相加,从数位表知道它就是500。

  第二:50×10=50×2×5=100×5=500

  出示第二、三组算式:(学生回答算式结果,教师添上得数。交流30×20,12×40,120×40的计算过程。)

  (2)探索规律。

  1)引导学生观察三组算式。问: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讨论,交流。

  3)小组发言。

  4)教师小结。

  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先计算末尾0前面数字的乘法,然后在所得积后面添上被省略的0。

  2、尝试练习。

  (1)根据大家发现的规律,我们来计算两道题。

  40×30 140×30

  (2)让学生独立完成,回答算式结果,教师巡视,辅导个别学生,了解掌握情况。

  (3)最后归纳计算程序,明确步骤:如140×30,先计算

  14×3=42;再添上原来因数中被省略的0,即140×30=4200。

  巩固练习:

  课本第30页“的第2题。

  先由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口答结果,全班统一结果。

  课堂小结:

  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先计算末尾0前面数字的乘法,然后在所得积后面添上被省略的0.

  板书设计:

  找规律

  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先计算末尾0前面数字的乘法,然后在所得积后面添上被省略的0.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3.2 找规律练习课

  教学目的:1、能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方法,感受积的变化规律。

  2、能比较熟练进行因数是整十的乘法计算,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探索乘数是整十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计算.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练习导入

  5×3= 3×4= 14×4= 15×2=

  10×3= 50×8= 40×2= 50×4=

  40×40= 30×80= 24×30= 15×50=

  60×20= 50×20= 130×20= 18×50=

  二、新知探究

  1) 活动一:探索3×20的算法

  1、学生交流讨论算法

  2、教师揭示算理:把20先看成2,2×3=6,3乘的这个2表示2个十,那么6就表示6个十,6个十就是60

  2)活动二:探索5×20的算法

  1、集体交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喜欢的计算方法

  2、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

  3)活动三:10×20

  这道算式的两个乘数都是整十数,用什么方法计算,同桌相互交流

  4)变式运用

  既然找到了规律就要会对上面所学的算式会运用规律

  巩固练习:

  1.根据每一组第一个算式填空

  12×3=36 5×13=65

  ( )×30=360 5×( )=650

  ( )×30=3600 5×( )=6500

  学生独立完成,再进行交流汇报,着重引导学生观察乘数和积的关系变化

  2. 填一填。(看谁填的多)

  ( )×( )=800 ( )×( )=1260

  3. 1盘能装下28个鸡蛋,那么10盘能装多少个鸡蛋?20盘呢?30盘呢?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困惑?我们让其他同学一起来解决吧.

  板书设计:

  找规律

  3×20

  5×20=100

  10×20=200

  教学内容:3.3 队列表演(一)

  教学目的:1、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经历估算与交流的过程。

  2、掌握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并感悟与体验算法

  多样化的过程。

  3、能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表格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难点:表格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情境导入:

  淘气今天可高兴了,因为他负责给全班排列方阵,他邀请了我们,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目标:

  结合住新房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

  (二)自学指导:

  自学课本第32页以上内容,解决一下所给出的问题:

  1、仔细观察并说出图意。

  2、用什么方法解决呢?

  三、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1、同学们根据图中所给的数学信息

  (1)独立思考列式,如:列出算是:14×12 或12×14

  (2)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2、 探讨算法:

  第一种方法:口算法,14×6×2=84×2=164

  第二种方法:简便运算,12×14=12×2×7=24×7=168

  讨论:比较三种算法,说区别和联系。

  最后,强调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格式,并再次强调理解对应位值要对齐的道理。

  3、计算下列各题:

  20×30= 30×40= 140×20= 150×30=

  10×30= 50×80= 40×120= 50×40=

  巩固练习:

  课本第32页的“算一算”。

  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但鼓励学生用竖式进行计算,最后强调计算的格式。

  课堂小结:

  (一)两位数乘一位数可用( )计算,也可用( )计算,它们都是分三步计算,只不过竖式是把三部综合起来更简便。

  板书设计:

  队列表演(一)

  列出算式:14×12 或12×14

  笔算:14×12=168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3.4 队列表演(二)

  教学目的:1、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经历

  估算与交流的过程。

  2、掌握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并感悟与体验算法多样

  化的过程。

  3、能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

  问题。

  教学重点: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难点: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情境导入:

  淘气的问题解决了,可他运用了另一种方法,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二、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目标:

  结合队列表演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

  (二)自学指导:

  自学课本第34页以上内容,解决一下所给出的问题。

  1、仔细观察32页主题图并说出图意。

  2、用什么方法解决呢?

  三、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14×12=168

  最后,强调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格式,并再次强调理解对应位值要对齐的道理。

  巩固练习:

  课本第34页的算一算。

  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但鼓励学生用竖式进行计算,最后强调计算的格式。

  课堂小结:

  竖式计算时要注意:用哪一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位数,积的末尾就要和哪一位对齐。

  板书设计:

  队列表演(二)

  教学内容:3.5 电影院

  教学目的:1、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乘法,并经历这一过程。

  2、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估算与交流算法多样化的过程。

  教学重点: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

  教学难点: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复习铺垫

  1、计算下面各题:16×11 12×14 32×21

  2、结合以上各题,说说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新知探究

  1、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它与上一节课内容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在探索过程中去发现它,并掌握它。

  2、出课本主题图:认真审视主题图,说一说,你知道哪些信息。

  一共有500人来电影院;

  电影院里的座位一共有21排;

  每一排一共可以坐26人。

  3、提出问题:这是21排26号,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它告诉我们什么?

  4、想一想:怎样列式,可以算出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21×26 或 26×21

  5、估算结果:

  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然后同伴间交流、提问、回答结果。现在先请同学们估算一下。

  6、探索笔算。

  第一种方法:口算法,26×20=520,26×1=26,520+26=546

  第二种方法:简便运算,26×21=26×3×7=78×7=546

  第三种方法:笔算,26×21=546

  2 6

  × 2 1

  2 6 ………1排有多少座位。

  5 2 ………20排有多少座位。

  5 4 6 ………21排有多少座位。

  再次强调:

  第一:因数21十位上的2表示什么?

  (这里十位上的2表示2个十,即20。)

  第二:积“52”中的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

  (这里的52,是表示52个十,即520。这里是把个位上的0省略不写。)

  最后,让学生比较这三种算法中,哪一种简单、方便。容易掌握,为了今后能解决较复杂的乘法计算,一般情况要求学生应该掌握用竖式计算方法。

  巩固练习:

  课本第37页“练一练”的1-4题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想法、新的思考?

  还能提出哪些新的问题?

  板书设计:

  电影院

  列出算是:21×26 或 26×21

  笔算:26×21=546

  2 6

  × 2 1

  2 6 ………1排有多少座位。

  5 2 ………20排有多少座位。

  5 4 6 ………21排有多少座位。

  第四单元:千克、克、吨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千克、克、吨的认识,千克、克、吨之间的关系及千克、克、吨的简单应用。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初次接触质量单位的概念,所以教材把这些内容都安排在两个问题情境中进行。其中,“有多重”,是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了解“1千克、1克有多重”及它们间的关系;而“1吨有多重”,是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有多重”。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质量问题的知识打下基础。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了解1克、1千克、1吨的实际质量,建立清晰的质量单位的概念。

  2、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了解质量单位克、千克、吨的字母表示方法,了解用秤可以称物体的轻重。

  4、能结合生活实际,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与克、千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进一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单元教学重点:

  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了解1克、1千克、1吨的实际质量,建立清晰的质量单位的感念。

  单元教学难点:

  1、吨的质量概念的建立。

  2、掌握“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并进行简单的换算。

  单元教学课时:

  4课时

  单元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4.1 有多重

  教学目的: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 =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 掌握“1千克 =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游戏导入。

  请三位学生到台前做“背一背”的游戏(请一位同学背另外两位同学,被被的两位同学轻重对比明显)。背的同学把感受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感受到人是有轻重的。

  2、实践体验。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或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认识秤。

  2、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⑴称一称。

  ⑵掂一掂。

  ⑶估一估。

  ⑷找一找。

  ⑸猜一猜。

  ⑹拎一拎。

  ⑺说一说。

  ⑻小结:生活中常用千克做单位表示物体有多重。

  3、建立克的质量观念。

  4、单位换算。

  ⑴让学生通过称一称、算一算等活动,理解1千克 = 1000克。如可以通过称2袋500克的盐,也可以称5袋200克的米等活动。

  ⑵用“kg”表示“千克”,用“g”表示克,并让学生说说再哪儿看见过这种符号。

  巩固练习:

  1、一个鸡蛋重( ) 一个西瓜重( )

  2、2kg = ( )g 4000g = ( )kg 7kg = ( )g 8000g = ( )kg

  3、想一想: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盐比较,哪个重些?

  课堂小结:

  说一说估计一样物品的质量要使结果尽量准确必须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有多重

  教学内容:4.2 1吨有多重

  教学目的: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吨 = 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 掌握“1吨 = 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情境导入:

  今天小明遇到难题了,他不知道大象大约有多重。大家愿不愿意帮帮他?

  二、探索新知:

  1、猜一猜。

  让学生猜一猜大象的质量,引出质量单位“吨”。

  2、看一看,算一算。

  利用图片逐一出示一个个情境,让学生看一看,算一算,再说一说。

  3、说一说。

  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单位要用吨。教材中的例子让学生看一看,第一幅图的意思是这座桥最多能承受“50吨”的质量。

  4、练一练。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吨的质量单位。

  巩固练习:

  1、 4千克 =( )克 3吨 =( )千克 50000克 =( )千克

  ( )t = 20xx kg 18 t =( )kg ( )kg = 6 t

  2、在○里填上“>”“<”或“=”

  500 kg ○ 3 kg 1 kg ○ 300 g

  9 kg ○ 9000g 800 g ○ 10 kg

  3 kg ○ 3 t 4000 g ○ 4 t

  8000千克 ○ 8吨 4500克 ○ 4千克

  3 t ○ 3600 kg 5 t ○ 5000 g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质量单位“吨”有一些什么了解?

  板书设计:

  1吨有多重

  第五单元:面积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认识面积,是在学生认识线的基础上,扩大到对于面的感知和认识。面积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知识,因此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例,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给学生充分的知觉和体验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测量、操作等实践活动环节中,对比感知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在操作中总结计算面积的方法,进而找到面积单位间的换算,为后面认识更多的平面图形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的面积服务。

  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面积的含义,体会并认识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含义和实际大小,知道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每想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能合理选择不同策略,比较、计算或估计一些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面积。

  3、体会数学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单元教学重点:

  认识面积的含义,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单元教学难点:

  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等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理解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单元教学课时:

  6课时

  单元教学反思:

  学习内容:5.1什么是面积

  教学目的:1、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认识图形面积的大小。

  教学难点:理解图形面积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米尺、树叶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激发兴趣,认识物体表面

  1、摸一摸

  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双手,摸一下你们的课本和桌子的表面。

  2、比一比

  你们说,课本和桌子这两个面,哪一个面大,哪一个面小?

  (桌子)

  再来找一找,你们身边有没有比课本的面小的物体?

  (练习本,铅笔盒)

  注意:要说清楚立体图形的哪个面比哪个面小。

  老师拿了两个正方形,我们来比一比,哪个正方形的面大?这些都是我们靠观察就可以看出来的对不对?

  3、引入

  物体或者是图形的表面可真有意思,他们有大有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用来说明物体长短的叫什么?

  (长度)

  那么你们知道用来说明物体的表面或图形大小的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新知识

  ——面积

  二、认识面积的含义

  1、定义 :物体的表面或图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说一说什么是面积?

  (个别说,集体说,读定义)

  说一说,你身边的物体,哪里是它们的面积?

  2、比一比

  拿出剪下来的两张纸,先估计一下,你觉得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动手做,小组活动,用什么方法知道面积的大小?

  3、小组汇报

  上台汇报,上来的小组说得出的结果,还有是用什么方法比较出来的

  (取名称,有割补法,折叠法,数格法)

  (数格法中,得出在格子相同的情况下,格子多的面积就大)

  三、图案设计比赛

  比赛的要求是:

  设计3个你喜欢的图案,画在书上的方格里,要求它们的面积都要等于7个方格。

  (教师观察学生的设计情况,把好的设计展示出来并给予表扬)

  巩固练习:

  1、下面方格中哪个图形面积大?为什么?

  (虽然形状不一样,但是格子数相同,所以一样大)

  2、说一说哪个图形在面积大,哪个图形在面积小。

  (用直观的方法可以看出图形面积在大小)

  3、说一说每种颜色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第二个图形同桌间互相交流,说一说是怎么知道的)

  课堂小结:

  思考:这两个图案哪个面积大?

  小组讨论,互相说说是怎么知道的,把小组同学中认为说得最好的请上来,告诉大家他的方法。(不规则图形面积的大小,注意不满一格的情况)

  板书设计:

  什么是面积

  教学内容:5.2 面积单位

  教学目的:1、结合具体的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到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体会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与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理解图形面积的含义。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活动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图形面积的含义。看看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数学书,你有办法测量出封面的面积吗?赶快动手来试一试。

  二、玩中学

  1.量一量:认识和体会1平方厘米。

  (1)要求学生用自选的方格测量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2)交流测量的结果,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3)老师讲解: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介绍它的写法和读法。

  (4)说一说你身边哪些东西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5)估计一下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用格子纸量一量,检验估测得准不准。

  2、认识和体会1平方分米。

  (1)要求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量一量课桌面,借此使他们产生更大的面积单位的心理需要。

  (2)向学生介绍1平方分米这个面积单位。

  (3)说一说身边哪些东西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4)用面积为1平方分米的格子纸来量一量课桌面有多大。

  3、认识和体会1平方米。

  (1)如果用1平方分米的方格量教室地面的面积,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

  (2)猜一猜度量更大的面积,该用什么单位呢?认识1平方米的面积单位。

  (3)让学生想一想1平方米有多大,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米。

  (4)用自己对1平方米面积大小的具体体验,估一估教室地面和黑板的面积。

  巩固练习:

  选择适当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或平方米)填空。

  一个信封面约2( )。

  黑板的面积约5( )。

  一张餐桌的面积是100( )。

  数学书的封面面积约300( )。

  板书设计:

  面积单位

  教学内容:5.3 长方形的面积

  教学目的:1、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判断、推理、概括等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养成勇于探索和实践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老师准备了两张图片,每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你能用数方格的方法说出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吗?

  同学们已经会用数方格的方法求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了。如果用这种方法去求一个较大的图形的面积,你会感到怎样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种新的求面积的方法,大家想知道吗?

  二、玩中学

  1、估一估。

  引导学生估计三个长方形的面积,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1)先回忆一下上节课所学习的几个面积单位,在头脑中再次建立表象。

  (2)让学生说一说选择哪个面积单位进行估计最合适。

  (3)学生独立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进行估计,然后将估计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

  2、摆一摆,填一填。

  (1)引导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放在这3个长方形上摆一摆,看需要摆几行几列,数一数上面三个长方形分别要用几个小正方形才能摆满,检验估计的结果。

  (2)学生独立操作后,将获得的每个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的相关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3)认真观察填好的表格,看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4)在观察、比较之后,发现其中规律,用数学符号表示出来,建立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3、试一试。

  (1)教师出示一个正方形。引导学生先估计一下它的面积。然后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一摆。

  (2)说一说怎样计算正方形的面积。

  巩固练习:

  1、完成54页“练一练”第1、2题, 学生能够应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师应该注意强调不能丢掉面积单位。

  2、一个游泳池的长是50米,宽是25米,这个游泳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板书设计:

  长方形的面积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5.4 面积单位的换算

  教学目的:1、结合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体会面积换算的必要性,以及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认识公顷、平方千米等面积单位。

  3、能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能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能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活动导入。

  老师给每组学生准备1个面积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和若干个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思考:1平方分米里面有多少个1平方厘米。

  学生可以动手操作,得出结论。

  二、玩中学

  1、估一估。

  教师先把问题进行特殊化,引导学生解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地面,要用几块面积是25平方厘米的方砖修补。

  让学生估计1平方分米里面有多少个1平方厘米。

  2、填一填。

  通过操作,学生掌握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换算关系。

  引导学生求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地面要用几块方砖。

  3、想一想。

  刚才我们推理出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换算关系。那么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呢?

  请你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巩固练习:

  1、完成57页“练一练”第1题。

  2、填空。

  5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6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7平方米=( )平方分米 8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3、完成57页“练一练”第2题。

  4、教室后面的展板长40分米,宽2分米,这个展板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5、完成57页“练一练”第3题。

  6、教室长11米,宽9米,用1000块面积是9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地砖铺地,够不够?

  板书设计:

  面积单位的换算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认识分数

  单元教材分析:

  在本单元,分数被作为整体的一部分来认识,这种认识又和平均分的经验密不可分。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初步理解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意义,掌握比较简单分数大小以及同分母分数加减运算的方法。

  由于“分数”的概念作为一个全新的知识,在小学阶段第一次出现,加上学生的知识水平及抽象思维能力的限制,学生对抽象的分数意义的理解无疑是学习的难点,当然也是学习的重点,因为它不仅是比较分数的大小和分数加减计算的基础,又是形成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途径之一。

  单元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与直观图形的分割,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在探索学习中读、写简单的分数。

  2、 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探索研究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做到能够结合图形进行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结合图形学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简单加减运算。

  3、 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经历观察、操作、推理等实践活动,并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单元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读、写简单的分数,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单元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课时:

  8课时

  单元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6.1 分一分(一)

  教学目的: 1、结合具体的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3、学会分数的读、写,从中感受分数与平均分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情境导入:

  淘气和笑笑在分苹果吃时,发现了一个数学的大秘密,你们想知道吗?

  二、探索新知:

  1、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两幅淘气和笑笑分苹果的情境图,请大家认真观察,解决下面三个问题:

  (1)图中表达了什么意思;

  (2)淘气和笑笑是怎样分苹果的;

  (3)情境图表达了什么数学问题;

  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3、用自己的方法表示一半或半个。

  4、认识 。

  (1)涂一涂,直观表示数字 ;

  (2)折一折,做出 。

  5、认识 、 、 。

  (1)折一折 ;

  (2)涂一涂 。

  6、说一说 表示的具体意义。

  7、再举几个例子。

  8、这些分数和“1”相比,你认为有什么关系?

  9、学习分数各部分名称和分数的读、写。

  巩固练习:

  课本第68页试一试。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并学会了有关分数的哪些方面的知识?

  板书设计:

  分一分(一)

  教学内容:6.2 分一分(二)

  教学目的: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在动手分一分中体会一个整体可以由许多个个体组成,会用分数表示它的一部分,进一步拓展分数的意义。

  3、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地独立思考和主动尝试的学习风格。

  教学重点: 体会一个整体可以由许多个体组成,会用分数表示它的一部分,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体会一个整体可以由许多个体组成,会用分数表示它的一部分,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老师带来了几张图片,我看哪颗“智慧星”能用分数表示出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鼓励学生说一说解题的思考过程).

  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分数的知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分数知识“分一分(二)。”

  板书:分一分(二)

  二、游戏体验,主动探索

  1、涂色游戏

  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做涂色游戏,好吗?我们先把这张正方形纸剪开,分成9个小正方形,再给它们涂上红、黄、蓝三种不同的颜色。

  (生动手操作,体会一个整体可以由许多个体组成。)

  同学们的手真巧,一会儿就做好了。你们有没有信心根据涂好色的正方形完成下面的几道小题呢?

  2、分一分

  (1)、学生根据涂好色的小正方形完成下面各题:

  红色占所有正方形的()/()。

  黄色占所有正方形的()/()。

  蓝色占所有正方形的()/()。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3)、全班交流。

  小结:我们知道小正方形共9个,红色的有2个,黄色的有3个,蓝色的有4个(红、黄、蓝颜色的小正方形的个数不唯一),所以红色、黄色、蓝色分别占所有正方形的2/9、3/9、4/9。

  3、试一试

  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能运用分数表示事物间的关系,真了不起!我这里还有一幅图,同学们能不能也把这幅图中的事物用分数给表示出来呢?

  (1)、投影出示课本70页的情境图。

  ①一共有几只蝴蝶?

  ②白蝴蝶占所有蝴蝶的()/()。

  ③花蝴蝶占所有蝴蝶的()/()。

  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细心观察主题图,然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完成以上各题。

  4、找分数

  你在用分数表示事物时是怎么想的?你还能从图中找出一些分数吗?

  (1)、生独立观察,发现分数。

  (2)鼓励学生讲是如何发现分数的

  巩固练习:

  1、课本71页的练一练第1题。

  ①让生弄懂题意,独立思考完成。

  ②让学生讲思考过程。

  2、投影出示课本71页的第2题。

  ①学生独立做题。

  ②小组交流。

  ③组长汇报。

  同学们解释得非常精彩,下面的题同学们能不能做得同样精彩呢?

  投影出示课本72页的第3题:它们拿的铅笔一样多吗?

  课堂小结:

  在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和解决一些问题时,首先要确定把谁看作一个整体,确定整体和个体的关系,从中发现分数。

  板书设计:

  分一分(二)

  教学内容:6.3 比大小

  教学目的:1、通过比较分数的大小,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比较分母相同的或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初步对比、总结的能力。

  4、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大小的方法,能正确的比较分母相同或分子是1的两个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掌握分数大小的方法,能正确的比较分母相同或分子是1的两个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喜欢看动画吗?(生:喜欢)下面我们就一起欣赏一段非常有意思的动画。

  要想知道八戒能不能多吃到西瓜,我们必须解决一个什么问题呢? 生:比较一下1/2和1/4谁大谁小?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比较一下分数的大小

  (板书:比大小)

  二、探究新知

  1、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1)质疑: 下面我们就来比较以下1/2和1/4(指板书)谁大谁小?为了直观地比较出谁大谁小,请同学们四人一组,拿出手中的正方形纸分一分,涂一涂,发挥集体的力量,看能不能得到答案。

  (2)四人一组合作学习,分一分,涂一涂,比一比,说一说。

  (3)交流汇报 ① 出示图 ② 小组选代表说出自己的小组比较的思维过程(师适当引导并小评)

  (4)小结:把两张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的纸,一张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就是1/4,而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表示其中的一份,也就是1/2,4份中的一份比2份中的一份少,也就是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得到的一份越少,所以1/2>1/4.

  刚才我们知道了把两张相同的正方形的纸分成不同的份数,都取其中1份,这样的两个分数谁大谁小,而如果把两张相同正方形的纸都分成相同的几份,取不同的份数,这样的两个分数,哪一个大哪一个小呢?

  2、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1)质疑 “3/4和1/4谁大?”(同时板书)你们是怎么想的,用比较1/2和1/4的方法,四人一组分一分,比一比。

  (2) 四人一组合作学习,分一分,涂一涂,比一比、说一说。

  (3) 交流汇报。 ①出示图 ②小组选代表发言说出小组比较的思维过程。

  (4)小结:把两张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的纸平均分成四份,表示其中的3份也就是3个1/4,而另一张纸表示其中的1份,也就是1个1/4,所以3/4>1/4。

  3 、试一试,让学生独立完成。

  (1),填分数,比大小。

  (2)、给分数先涂上颜色再比较大小。要求学生独立先独立完成,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4、分类整理寻找规律。

  (1)分类。 把上述六组分数比大小进行分类。

  一类:分母相同的分数比大小。 二类:分子是1的分数比大小。

  (2)小组交流总结比较大小的方法。

  (3)全班交流,发现规律。

  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大的分数大,分子小的分数小。 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大的分数,反而越小。

  (4)拓展延伸 :为什么?

  说明:分母相同,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的份数相同,那么每一份的大小就相等。分子大的表示取得份数多,分数就大。 分子是1的分数,表示取其中的一份,分母小的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的分数少,其中的一份反而大,而分母大的表示平均分得的份数多,其中的一份反而小。

  巩固练习:

  准备10根小棒,拿出全部的3/10,再拿出剩余的1/7,再拿出剩下的1/2,最后还剩多少根?

  (1)明白题意后,同桌互做。

  (2)找两生到前面表演

  (3)全班交流每一次要求的含义及最后的结论。

  (4)拓展提问:对于分数,你有了那些更深的认识?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学会了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知道了比较分数的大小分两种情况,也就是分母相同还有分子是1的时候。分母相同时,看分子,分子越大分数越大,当分子是1时,分母越大,分数反而越小。

  板书设计:

  比大小

  教学内容:6.4 吃西瓜

  教学目的: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用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

  3、能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求知的欲望。

  教学重点: 探索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出示情景图:

  小熊笨笨要请爸爸品尝自己亲手种植的大西瓜。看它们吃得多有滋味啊!

  2、观察图:

  请同学们认真看图,从图中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学生交流得出结果:

  生1:它们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生2:爸爸比笨笨多吃了几分之几?

  生3:还剩几分之几?

  小结:同学们能够提出这么多的数学问题,可见,你们是一群爱动脑筋的好孩子。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看谁最有办法。

  二、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1、问题一:它们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1)列出算式:2/8+3/8=

  (2)交流对算式的看法

  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分数的加法。那分数的加法该怎样做呢?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想出办法来对吗?

  (3)学生独立思考。

  (4)小组交流讨论:画图或利用手中的学具(四张完全相同的圆形纸片),分一分、涂一涂、拼一拼。(生操作,师巡视)

  (5)小组汇报

  a组:2个1/8与3个1/8合起来是5个1/8,也就是5/8。

  b组:先吃8份中的2分,又吃了3分,共吃了8份中的5份,也就是5/8。

  总结讲解:这个西瓜的2/8,也就是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了8份,笨笨吃了2份,是2个1/8,爸爸吃了三份,是3个1/8,2个1/8与3个1/8合起来是5个1/8,所以2/8+3/8=5/8。

  2、问题二:爸爸比笨笨多吃了几分之几?

  (1)生列算式。(指生说,师板书)

  (2)比较问题1:同学们知道这个算式应该叫什么名字吗?(分数的减法) 对呀,非常好。师板书(分数减法)

  那怎样求出分数的减法呢?我知道同学们早就迫不及待地想解答了,好,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材料与同桌一起来试试。

  (学生动手画、涂、拼、说。)

  汇报:爸爸吃了这个西瓜的3/8,也就是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了8份,爸爸吃了其中的3份,是3个1/8,笨笨吃了2份,是2个1/8,3个1/8比2个1/8多了1个1/8。所以 3/8-2/8=1/8

  小结:同学们确实很棒,自己就能够解决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了,那么最后一个问题有没有信心解决呢?(有)

  3、问题三:它们吃了5/8,还剩几分之几?

  (1)生独立思考。

  (2)小组内合作学习,教师巡视。

  (3)汇报交流学习方法:指生板演,并当小老师讲解。

  ①有学生会说,把一个大西瓜看作整体“1”,②有学生会说8块西瓜是整体“1”。

  ③有部分学生可能会说,“1”是一个大西瓜平均分成了8份,也就是8/8,所以8/8—5/8=(8—5)/8=3/8(师可以及时点拨、引导)

  小结:这么难的问题都被我们解决了,可见只要我们多动脑筋,再难的问题也难不到我们。

  巩固练习:

  1、课本74页练一练第一题。 (1)指生说说图意。 (2)列式解答。(独立完成)

  (3)说明算理,同桌交流。 (4)指生汇报检查。

  2、课本74页练一练第二题。

  课堂小结:

  今天,同学们学习了分数的加减法,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加减法有什么不同?(指生交流)。

  小结分数加减法的规律。

  板书设计:

  吃西瓜

  第七单元:数据的整理和表示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数据的整理和表示”,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数据整理的意义,体会数据整理的必要性。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进行简单的数据整理和表示。

  单元教学目标:

  1、积累收集、整理数据的活动经验,学会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2、能选择一定的标准对原始数据进行分类整理,感受到数据整理的必要性,根据统计结果回答问题、发现问题,进行简单的预测和较为合理的判断。

  3、通过练习,进一步体验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分析统计表。

  4、在调查活动中,通过交流,养成接纳、鉴赏他人意见的良好习惯,在表达自己意见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和创造力,以及对数据调查活动的兴趣。

  5、让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体验实践性和现实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并接受其中的思想教育。

  单元教学重点:

  让学生选择记录方法作记录,并体会哪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又方便。

  单元教学难点:

  体验统计过程,能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单元教学课时:

  3课时

  单元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7.1 小小鞋店

  教学目的: 1、积累收集、整理数据的活动经验,学会用自己的方式(

最新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口算乘法

  教学内容: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20×3,200×3),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每位乘积不满十)(43×2),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两位数乘两位数》: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教学时间:8课时

  口算乘法(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58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十四1~4题。

教学目标: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教学重点: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回顾学过的口算方法

  口算下面各题:

  40×4 60×5 30×3 300×7 200×8

  12×4 24×2 13×3 32×3 11×5

  自己选两题,说说口算方法。

  二、新课

  1、提出问题

  (1)仔细观察例1图

  (2)请学生提出问题。

  (3)从学生回答中选择例1的两个问题:

  邮递员工作1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

  工作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

  2、探讨口算方法。

  (1)请学生思考、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算式:

  300×10 300×30

  (2)小组讨论:怎样想出得数?

  (3)各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4)评价。

  3、尝试解决问题。

  (1)请学生运用口算方法解决其余的问题。如:工作10天,要送多少封信?工作30天,要送多少封信?

  (2)组织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让学生在交流中品尝学习的乐趣。

  4、探讨新的口算方法。

  (1)出示:42×10 23×30 14×200

  请学生思考,讨论怎么算?

  (2)组织交流,并由教师评价每种方法。

  三、练习

  1、完成做一做的8道题。

  (1)先由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引导学生总结,发现规律。

  2、独立完成练习十四1~2。

  3、解决实际问题:练习十四3~4。

  第2课时

  教学内容:59页例2(估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下面各题:

  40×10 60×20 30×40 300×70 200×80

  12×400 240×2 130×3 30×3 11×50

  2、求下面各数的近似数:32 18 687 295 358 42

  选择几个数说一说是怎样求近似数的。

  3、估算:

  198×4 305×6 485×3 182×5

  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的?

  二、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1)出示例2图:请学生仔细观察。你从图中了解到什么?

  (2)把在图中获取的信息汇总,说成完整的一道题:

  大会堂里共有18排座位,每排22个座位。有350名同学来听课,能坐得下吗?

  2、探讨估算方法。

  (1)请学生思考、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算式:

  18×22 22×18

  (2)小组讨论:怎样估算得数?

  (3)各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各种估算方法。

  方法一:18≈20 22≈20 20×20 = 400

  方法二:18≈20 22×20 = 440

  方法三:22≈20 18×20 = 360

  (4)比较、评价。

  3、尝试解决问题。

  (1)请学生运用估算方法解决问题。有一本书,它其中的一页有23行,每行约有22个字。一页大约有多少个字?

  (2)组织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让学生在交流中品尝学习的乐趣。

  三、练习

  1、完成练习十四的第7题:

  (1)先由学生独立计算;

  (2)集体订正,讲讲估算的方法。

  2、练习十四第8题:

  (1)学生认真读题,理解题目要求。

  (2)“已经种了的93棵树苗是几行?”这块地有几个93呢?

  (3)请独立列出算式并进行估算。

  第3课时

  教学内容:口算乘法的`练习课(完成练习十四的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学生回顾上两节课学习的内容。

  2、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口算练习:

  50×10 70×20 40×40 500×70 600×80

  12×300 240×2 130×2 90×3 11×30

  选择一部分题目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口算的。

  3、听算练习:

  40×10 30×20 30×50 300×10 300×80

  22×40 330×2 120×3 30×6 10×50

  4、估算:

  42×11 68×10 32×47

  45×17 26×18 36×21

  四人小组互相说说是怎样估算的?有多少种估算的方法?

  二、解决问题:

  1、养一张蚕需要桑叶约600千克,可产茧约50千克。

  (1)小明家养了4张蚕,可产茧多少千克?需要桑叶多少千克?

  (2)张村共养40张蚕,可产茧多少千克?需要桑叶多少千克?

  学生仔细读题,理解题目意思,并弄明白两个问题的不同。

  同桌合作完成,集体讲评。

  2、果园里有28行橘子树,每行32棵。果园里大约有多少棵果树?

  先列出算式,想一想,是求近似值还是准确的值?该怎样解决?

  学生独立完成。

  三、综合练习:

  1、独立完成练习十四第5、6题,比一比,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得最好。

  2、分组进行“夺红旗”比赛(练习十四第9题)

  3、合作完成练习十四第10、12题。集体讲评。

最新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堂上应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本教案首先创设了学生感兴趣的情境,然后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空间,让学生根据情境中的信息自主提出问题,并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探究解题方法,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为较好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奠定了基础。

  2.鼓励算法多样化。

  《数学课程标准》把“鼓励算法多样化”作为第一学段的教学建议之一,但多样化之后的重要环节是“重视算法的优化”,因此,本教案让学生在交流、比较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口算过程,在倾听他人的想法的过程中发现最优方法,这样设计有利于学生理解算理,完善并掌握算法,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课件出示)

  师:同学们,你们爱吃水果吗?(爱吃)

  师:看,老师这里有三种水果,分别是草莓、橙子和苹果,在水果盛装的过程中还有好多学问呢,你们想了解吗?(想)

  2.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习了一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那么两位数乘一位数,整十、整百数,几百几十数又该如何口算呢?今天我们就进一步来学习口算乘法。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重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于是在上课开始,以同学们爱吃的'水果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在学生兴奋的状态下导入新课。

  ⊙开放探究,得出结论

  一、教学例1。

  1.观察情境图,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找出图中提供的数学信息。(每筐装15盒草莓,一位阿姨买3筐)

  (2)鼓励学生根据图中所提供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组织学生组内交流,发表自己的想法)

  (3)引出例题中的问题:3筐草莓有多少盒?

  2.探究口算方法,明确算理。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并列式。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15×3)

  (2)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这样列式的理由。

  (因为每筐装15盒草莓,一位阿姨买3筐,就是买3个15盒草莓,也就是求3个15是多少,所以列式为15×3)

  (3)讨论、交流15×3的口算方法。

  [把每筐草莓分成2份,一份是10盒,另一份是5盒,买3筐就是买3个10盒和3个5盒,先算3个10盒是10×3=30(盒),再算3个5盒是5×3=15(盒),最后把两次口算的结果加起来,30+15=45(盒)]

  3.拓展延伸。

  (1)出示题目:150×3=?

  (2)思考口算方法,汇报交流。

  (口算150×3时,先算15×3=45,再在45的末尾添上一个0)

  (3)观察、对比,交流算式的不同之处。

  (15×3与150×3进行比较,是把第一个乘数15扩大到原来的10倍,第二个乘数没有变化)

最新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以及小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乘、除法计算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例如,用两位数除多位数,每求一位商的步骤与用一位数除的步骤基本相同;又如,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学习小数乘法的必要基础。

  从本册开始引入小数的初步认识,内容比较简单。此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或用到有关小数的知识和问题,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扩大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小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及小数四则运算做好铺垫。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和面积两个单元,这是这册教材的另两个重点教学内容,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的方向的能力等。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探索并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进一步扩大计量知识的范围,除了面积单位的认识外,还安排了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计面积大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和能力。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教材向学生介绍了两种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习看这两种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通过学习平均数的含义和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实际应用,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安排了一个单元,专门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学习简单的集合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并能应用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3.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5.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6.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数;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措施:

  1、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2、结合现实问题教学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加深学生对统计作用的认识,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3、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6、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班级情况分析:

  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了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一定的兴趣,大部分学生乐于参与学习活动。特别是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虽然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的成绩都不错,但是成绩不能代表他们学习数学的所有情况,只有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情况。因此对这些学生,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地保持,并逐步引导到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

最新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1、巧用多媒体,使枯燥的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丰富学生探索数学的视野。本设计利用多媒体,以点子图的形式演示学生的思考过程,让学生在现实问题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理解笔算算理,探讨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提升了学生的`数感。

  2、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教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主解决“怎样用竖式计算”的问题,让学生经历学习笔算方法的过程,结合竖式讨论乘的顺序和各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及其算理,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爱看书吗?看书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今天,老师带同学们去探究买书中的数学问题。

  2、提出问题。

  出示:每套书有14本,看到这个信息,你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算式怎么列?这些算式你会算吗?

  (生自由提出问题:如果买2套可以买多少本?买10套呢?)

  3、引入新课。

  图书室的王老师准备购进一批新书,在购书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数学问题,你们愿意帮忙解决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板书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设计意图:先通过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再通过激趣引出教学素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明白数学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开放探究,得出结论

  1、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找出图中提供的数学信息,并根据图中所提供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每套书有14本,王老师买了12套。一共买了多少本?)

  2、自主探究,明确算理。

  (1)独立思考:这道题该怎么列式呢?(指名汇报)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14×12)

  (2)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这样列式的理由。

  (因为每套书有14本,王老师买了12套,就是买了12个14本书,也就是求12个14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所以列式为14×12)

  (3)小组合作,探究算法。

  师:那么14×12等于多少呢?你能用什么方法算出结果呢?

  ①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利用点子图通过圈一圈、画一画的方法尝试计算。

  ②引导学生汇报、交流计算结果。

  方法一 把12套书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套,先求出每份有多少本,列式为14×4=56(本),再求出3份一共有多少本,就是一共买了多少本,列式为56×3=168(本)。

  方法二 把12套书分成2份,其中1份是10套,另外1份是2套。先求出10套的本数,列式为14×10=140(本),再求出2套的本数,列式为14×2=28(本),最后把这2份的本数合起来就是一共买的本数,列式为140+28=168(本)。

  (4)引导学生比较上面的两种方法,用哪种方法进行口算更简便?(方法二)

  3、探究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1)学生独立尝试用竖式计算,然后小组讨论笔算时乘的顺序和各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及其算理。

  (2)汇报。

  第一步: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2去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积的末位要和个位对齐。

  第二步: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1去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积的末位要和十位对齐。

  第三步: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4、小结。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用第二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去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乘到哪一位,积就写在那一位的下面,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设计意图: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经历探究笔算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对数学知识的体验和认识。

最新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两位数乘两位数既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是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本节复习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自主归纳与整理。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梳理这部分内容的知识点,勾起学生的回忆,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印象。借助构建知识网络结构图,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培养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

  2.重视练习设计的实效性。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练习题的设计具有代表性,学生能根据不同的情境选择具体的算法,既巩固了口算、笔算和估算的方法,又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具体实例来分析,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率,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回顾整理,构建知识网络

  师: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都学习了有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哪些知识?(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口算、估算、不进位乘法、进位乘法)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板书课题)

  1.学生自主整理。

  (1)先看一看教材中这部分的内容,再回顾已经学过的知识点。

  (2)把重要的知识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出来。

  2.展示学生整理的内容,师生共同对展示的内容进行评价。

  3.教师将自己整理的单元知识结构图向学生展示。根据结构图,引导学生系统地回忆这个单元所学的知识。

  两位数乘两位数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整理归纳所学知识,构建知识结构,让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在总结的过程中,学生既梳理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内容,又为下面的练习做好了准备。

  ⊙举例分析,突出易错点

  师:对以上知识内容,你们有什么疑问?在口算和笔算时哪些地方容易出错,可以举例说明。

  1.组织学生质疑、释疑,小组内交流整理。

  2.学生汇报并总结在计算的过程中容易出错的地方。

  预设

  (1)口算40×50时,容易少写末尾的0。

  (2)在笔算的过程中容易出错的地方:进位加法出错;计算时思路不清;乘加混杂;数位没对齐;数字看错等。

  3.列举错误案例,共同分析原因。

  4.列举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案例,交流估算时应注意的事项。

  估算:18×22。

  估算过程:

  方法一 把两个乘数同时看成近似数。

  18≈20 22≈20 20×20=400 18×22≈400

  方法二 把一个乘数看成近似数。

  18≈20 20×22≈440

  注意事项:有“大约”字样的一般要估算。

  设计意图:通过梳理易错点,让学生明确计算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避免在计算过程中出现错误,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观察纠错、分析总结的能力。

【最新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最新05-12

最新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5-20

最新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10

(优选)最新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5-21

数学下册教案03-16

最新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必备8篇)05-21

三年级下册数学数学教案01-14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1-06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推荐01-21

三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