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二年级数学教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4-05-22 08:55:53 二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推荐)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推荐)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68-69页1000以内数的认识。

  设计说明:

  1000以内数的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中的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20以内的数和100以内的数,本节课认识1000以内的数是对学生来说是认数的一次拓展,从百扩展到千,其未知空间对二年级孩子来说是较大的,1000到底有多大在孩子脑海中是模糊的。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一千以内数概念的建立和数数。首先通过引导学生对1000个立方体积木的整理,进而发现十、百、千等相邻的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接着是数数和认数,教学中借用立方体积木和计数器来帮助理解,根据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认数时遵照从直观到抽象的原则,形成了立方体实体-计数器-数的符号(写数)的对应关系,实现具体的数-半具体的数-抽象的数两次转化。拓展应用时还将数与轴数的点、数数和估数,数数和数的组成有机地整合起来。

  在设计时,注重童趣,追求实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讨论交流中主动获取知识,充分展示学生学习的`过程。

  目标定位:

  1、让学生经历1000以内数的数数过程,能在实际数数的过程中感受更大的计数单位千和数位千位产生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体会数的产生和作用。

  2、通过探索、讨论、小组合作等多种方式使学生能正确数、认、读、写出1000以内的各数。认识计数单位千,感知更大的数的组成,进而发现十、百、千等相邻的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4、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

  正确地数数,理解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教学难点:

  接近整十整百拐弯处的数数、进位的意义。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导入

  提供奥运会信息,观察信息中的数字,有什么感受?

  揭题:1000以内数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计数单位千

  1、唤起旧知

  A.同桌合作数方块计数卡

  B.学生汇报数的方法

  教师边听边小结

  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

  2、认识1000

  A.有什么办法找到1000个小方块?学生独立思考

  B.同桌合作数1000个方块

  C.师生共数1000个方块,边数边贴出一个正方体

  3、小结:10个一百是一千,1000里面有()个一百

  4、发现10进制关系

  A.回忆1000的形成过程(课件演示)

  B.在刚才的数数过程中,有什么发现?

  (二)数数和认数

  1、借助立方体--计数器一个一个地数数

  A.一个一个地数,从187数到204

  出示方块和计数器,问187在计数器上怎么表示,会写吗?

  数到204时问学生在计数器上怎么表示,怎么写?

  独立数,指名数

  观察思考立方体的变化

  2.一个一个地数,从986数到1000

  独立数,指名数

  问:当数到999时,再加一颗珠子,计数器会发生什么变化?

  3、十个十个地数数,从760数到820。

  数完后,在计数器上拨出820,并用数记录下来。

  三、应用拓展

  1、估一估

  出示珠子图400,800

  2、数一数

  在数轴上数数

  ()()800()()

  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规律进行数数

  3.打靶写数。

  出示游戏规则(介绍靶子和投靶次数)

  1、课件演示1号选手七次投靶情况

  学生写出得分331,读作三百三十一

  问:由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两个3表示的意义一样吗?

  2、课件演示2号选手七次投靶情况

  学生记录得分610,读作六百一十

  这样写行吗?61

  教学0占位的重要性

  3、课件演示3号选手6次投靶情况

  学生记录了501分

  师:现在我宣布2号获得了第一名,有意见吗?

  学生要求不上一靶

  师:3号选手要至少投在哪里才会得第一名呢?

  不上千位上的一靶,读出一千五百零一。

  师:这是我们以后要学习的比1000更大的数。

  四、全课总结

  通过直观区别100以内的数和比100大的一千以内的数,使学生感悟到学习大数的必要性和实际意义。使课题的引出巧妙、自然。

  数方块环节的设计,能在课堂简短的时间里,不用花费很多物力、财力,就让每个学生亲自动手数出了1000个小方块,感性的认识了1000有多大,还在数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个、十、百、千的内在十进关系。

  课件演示看似重复前面,其实不仅把前面一段学习做了一个小结,而且沟通了数与形之间的关系,学生能非常直观地感受到这种微妙的关系。

  立方体、计数器能很形象地让学生表示出1000以内的数,并能够理解形--数关系,得到位置值和计数单位概念的渗透,解决了整百整十拐弯处数数的难点。

  通过在数轴上不同形式的数数,学会了十个十个地数,并知道1000以内的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同时开放性的练习能充分展示学生不同的数数方法,使课堂形成一个小高潮。

  估一估使进生进一步建立1000以内数的概念,培养估计意识,并会运用估计方法。

  接近课尾在学生思维处于疲惫时候,采用游戏的形式教学,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之中学习本课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理解数的组成及数位的意义。同时正确读写中间、末尾有0的数。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内容:P45~46回收废电池

  教学目的: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3.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等方面的教育。

  教学重点:三位数加法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准备:教具:ppt、小黑板。

  学具:计数器。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二次设计

  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废旧电池的危害吗?指名回答。

  教师讲解:废电池中含有金属和废弃的液体,这些物质会对土壤、对水、对人的健康产生直接影响。一颗钮扣大小的电池可以污染60万升水,这些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

  你们快想想办法,用过的废电池应该怎么处理呢?

  对,我们应该集中回收,不随便丢弃。这节数学课我们就围绕回收废电池这一主题学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玩中学

  1、看一看。借助情境图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1)、出示图表。同学们,童星小学从本学期起开展了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的环保教育活动。这是该校二年级各班在开展活动以来回收废电池的情况。

  2)、你能从图中发现什么?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先自己想一想,在与小伙伴们说一说。

  3)、那个小组愿意把你们发现的数学问题汇报出来?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可能会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关于加法或减法的问题,只要问题提的合理,教师就要及时给予肯定。最后,教师在交待本节课我们重点研究加法的有关问题。

  2、算一算。探索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1)解决“一班和二班一共回收多少节”

  先请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试。

  教师板书:122+77=

  看算式,试着估算出的数大约是多少。

  指生说说你是怎么估算的。

  进行计算。122+77怎样计算呢?

  请同学先独立思考,在小组交流计算方法。

  各小组展示算法并进行汇报。

  强调: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

  完成第45页的试一试中的题目。

  让学生独立计算,如发现问题应及时指正,予以辅导。

  (2)解决“一班和三班一共回收多少节”。

  方法同上。教师可以进一步放手,让学生自己来解决。

  学生要理解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即“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的算理。

  还可以采用凑整十、整百的方法进行计算。

  完成第45页的试一试的题目。

  (3)解决“二班和三班一共回收多少节”。

  结合本班的数学情况,让学生独立完成。

  说说你是怎么算的?还有其他的算法吗?

  完成第54页的试一试的题目。

  3.想一想。师生共同总结出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今天我们学习三位数得比算加法,大家想一想,三位数的笔算加法和两位数的笔算加法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

  谁能对照两位数笔算加法的法则,说说三位数的笔算加法应该怎样做?

  学中做完成教材第46页的第1、2题。

  做中得完成第46页的第3、4题。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1~4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景,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分类、对比,初步了解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变换特征;初步会判断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2、会在方格纸上平移简单的图形。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说出图形平移的距离。

  教具准备:

  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今天我带大家到游乐园学习数学知识—平移和旋转。(看课本第37页的彩图)

  [设计意图]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拉近和学生的距离。

  二、新授课

  1、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

  (1)看一看,说一说游乐园里有哪些游乐项目?

  (2)这些游乐项目是怎样运动的?

  (3)根据游乐项目不同的运动,可以分几类类?怎么分的?

  (4)自己先分一分,有什么困难再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一下。

  2、初步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1)说一说分类的理由

  A:平移:火车沿笔直的轨道行驶、缆车沿笔直的索道滑行、火箭升空等物体都是沿着一条直线运动的,这种运动就叫做什么?

  B:旋转:大风车、摩一轮等都是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做圆周运动的,这种运动叫做什么?

  (2)举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了解平移、旋转特征。

  (3)用学具在桌面做平移和旋转运动。

  小结:通过观察,举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物体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亲身经历,建立对平移的多角度感知,建立比较丰满的表象基础,为揭示概念做好准备。

  3、练习(课件出示P41页方格图)

  (1)要把小房子向上平移1格,怎么移呢?(学生动手在学具上移)

  (2)如果把它向上平移5格,会移吗?

  (3)如果把它向右平移7格,你们会移吗?(学生动手在学具上移)

  (4)教师演示,学生回答。(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5)教师演示,学生回答。(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6)如果把它先向右平移4格,再向下平移3格,你们会移吗?

  (7)判断哪一条小船是向右平移4格后得到的?(课件出示课本P43页第一题)

  (8)哪几条鱼可以通过平移与红色小鱼重合?(课件出示课本P44页第4题)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并说一说,比一比,这样手脑并用,学生效果就更明显。

  二、综合练习

  下列现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课本P43页第三题)

  2、欣赏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你学会哪些新知识?还有什么问题?用哪些方法学会的这些新知识。

  [设计意图]鼓励多种形式的学习,在先前学习的基础上开拓学生的思路,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课后活动

  应用平移和旋转做运动。

  [设计意图]加深对新课的理解,用实践来感知平移、旋转的奇妙。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剪一剪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剪出连续的'对称图案。

  2、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边思考边操作的良好学习品质。

  4、让学生剪出漂亮的图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剪出各样图形。

  教具准备:

  彩纸数张,剪刀一把、铅笔等。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

  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都喜欢剪纸,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剪一剪。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入课题让学生明白这节课要做些什么。

  探索新知

  1、猜一猜,老师这里有一张纸,把它对折,然后在不开口的(有折痕)折边画出半个小人。请大家猜一猜,沿着画线把它剪下来,打开会是什么?你给它取个名字吧。

  [设计意图]唤起学生对对称图形回忆,有意识地对“画”的注意,为下面的探究新知做好准备。

  2、出示投影,看一看,一眼功夫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那么它成了什么样了?请大家说一说,怎样才能很快剪出两个连续的小人。

  (1)小组讨论,组员每人那一张纸,边思考边折,然后把自己的方法说给伙伴听让方法不同的学生进行演示,集体汇报。

  方法1:把纸连续对折两次,再画出半个小孩。

  方法2、把纸里外翻着折,折三次,再画出半个小人。

  方法3、:把纸从一端连续往里折3次,再画出半个小人。

  方法4、把纸对折一次,画出一个完整的小人。

  (2)试一试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动手试一试,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收集出现不同的作品。评一评,议一议好在哪里,不好又在哪里?及时帮学生订正。[设计意图]这是一个重要环节,让学生通过观察两个连续的小人,加深对图形平移的认识。

  (3)小结:看来要剪出两个完整的连续的小人,还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呢,请大家以后要注意这些问题。

  3、巩固体验,请同学重新选择方法,用最快的速度再剪一次。

  悟规律

  1、学生再活动一次,再剪一次。想一想,如果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三次,能剪出几个小孩?说理由

  [设计意图]以上做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开动脑筋,充分体现新课精神,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4、发挥想象,自主创意出示教师作品,让学生给予评价。同时把你的作品展示给你同桌看。

  三、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掌握什么本领?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25页8题——26页14题

  教学目的:

  1、进一步掌握三、四位数大小的比较、估算等,使学生逐步形成万以内数的概念,掌握有关数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发展数感,第四册认数复习。

  2、初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喜欢数学的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

  巩固三位数大小的比较、估算。

  教学难点:

  感悟数与数之间的联系

  教具准备:

  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0——9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修改意见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通过寻找规律,发展学生数感采取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及独立思考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通过师生互动,结合游戏情景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充分感觉生活离不开数学。联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身体能力和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 激趣导入

  明明发现0——9这些数字有很多的乐趣和知识,他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他的乐趣,你有兴趣吗?

  明明乘坐火车,他发现列车车厢的编号很奇特,和平时的车厢编号不一样。媒体演示25页8题。

  919

  828

  737

  646

  你能填上其他车厢的编号吗?

  1) 小组讨论 找到规律

  2) 全班交流汇报 (百位、个位分别为9 、8、7、6,十位1、2、3、4, 所以其它车厢的编号应该为:555、464,373)

  3) 独立解答 第二列火车的编号问题

  4) 小组交流汇报 判断正误

  二、应用拓展 25页9题

  1,试一试:

  明明用0、1、2、3、4、5、6、7、8、9、中随意取出三张卡片为一组,可以组成三位数,如:4、8、5 可以组成845、854 、548、584等等,小学数学教案《第四册认数复习》。 你试试看,看谁组的多。

  什么情况不能组成三位数?为什么?

  1) 可以组成那些三位数?读出来

  2) 同桌俩人的比一比,谁的大?为什么?说出理由

  3) 百位不同,怎么比?百位相同怎么比?

  2,看谁最接近 26页10题

  老师报数,请你用卡片摆出来 每组2个数

  398、497、306、402、482、395、404、313、400

  1)读数。

  2)你认为那些数和400最接近?

  4) 请拿400卡片的同学来到讲台。谁接近400青走到前面来,说出理由。互相交流。

  3,请你当裁判 26页11题

  明明发现运动场上也有数字。请同学们看田径场上的`运动健儿们的编号

  1) 你认为他们的比赛结果是怎样的?

  2) 按照编号排出名次。

  3) 你能把他们的编号从大到小写下来吗?试试看

  4) 汇报交流

  4,请你来当家 26页12题 生活中更离不开数学。明明家的电饭煲295元。妈妈说微波炉比电饭煲贵得多

  1) 贵得多是什么意思?

  2) 你认为微波炉可能是多少钱?

  3) 300元够吗?为什么?说出理由

  三、巩固深化

  1,请你做评委 媒体演示13题

  讨论:

  1)谁家的书多?谁家第二?谁家的书最少?

  2)明明家的书与其他三家比,可以怎么说?

  2,看谁最聪明 26页14题

  老师知道有一位同学家的书是212本,你知道是谁家吗?

  1)如果我要在计数器上表示212,该怎样表示?

  2)要用几颗珠?为什么?

  3)你能用计数器表示其他的三位数吗?

  同桌交流

  四 、总结评价

  同学们今天和小明一起探索了数字的奥妙,你有收获吗?你学到了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板书设计:

  数字乐园

  多些 少一些 多的多 少的多

  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生活中几百几十的场景,比如:一本书一共有320页,会场中一共有920个人等,告诉学生几百几十的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作用可大了。

  讲述: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几百几十的数。(板书课题:认识几百几十)

  二、操作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例题

  (1)直观认识

  出示4块方板。

  提问:这4块方板里有多少个小方块?400里面有几个百?(板:4个百)

  (出示5根木条)这里面有多少个小方块?五十里面有几个十?(板:5个十)

  现在一共是多少个小方块?你是怎么知道的?

  (2)用计数器表示。让学生都在计数器上拨珠,并指名演示。

  (3)写数、读数

  让学生对照计数器试着写数,并与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写的?个位上为什么0?0可以不写吗?谁能把这个数读一读?

  2、教学“试一试”

  提问:你能一边拨珠子一边一十一十地数,从三百九十数到四百三十吗?

  请把它们写下来。(要求学生相互给同学看)

  提问:数到三百九十,接下来数什么?那么数到六百九十呢?数到八百九十呢?

  不拨珠你能从890数到1000吗?(要求学生数给同桌听)

  提问:数到九百九十,接下来数什么?追问:九百九十后面为什么时一千?

  三、组织练习,加深认识

  1、做“想想做做”第一题。

  独立看图填写,指名回答,共同订正。

  提问:你怎么想到13个十是130?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独立填写,共同订正。

  提问:360和630各是怎么组成的?

  3、做“想想做做”第3、4题。

  指名读数,共同写数。要求学生写在自己的本子上。

  订正后提问:做过这两道题后你有什么想法?教育学生保护植物和野生动物。

  4、做“想想做做”第5、6题。

  让学生独自填写得数或算式。

  做完第5题后提问: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口算时可以利用几百几十的'组成来思考,也可以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来思考。)

  5、做“想想做做”第7、8题。

  口算给同桌听。(每人一组)

  6、做“想想做做”第9题。

  独立列式计算。订正时追问: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小结:已经栽的棵数与还剩下的棵数相加,就是一共栽的棵数。

  四、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第一课时厘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1页到3页内容。

  学习目标:

  1、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2、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难点:能在直尺准确找出指定的厘米数。

  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准备学生尺。

  学习过程:

  一、掲题示标:

  1、故事引入:在古时候,想知道物体的长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人们常常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帮古人解决这个难题。下面请认真看老师板书课题,并把课题齐读两遍。

  2、口述并出示目标:

  (1)、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我能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2)、通过学习我能学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

  过渡语:你们有信心学会吗?同学们非常自信,老师也相信你们。怎样才能学会这个新本领呢?下面请出我们的学习指导。

  二、口述并出示学习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1-3页内容,重点看书中的情境图。思考并讨论:

  1、测量课桌面的.长度时你采用的方法是哪一种?你们的测量结果一样吗?为什么?

  2、尺子上统一的长度单位是什么?可以用哪个字母来表示?可以记作什么? (自学5分钟后,小对子进行交流并口头展示。)

  三、自研共探:

  1、看一看(自学探究)。

  生认真地看书自学,师巡视,督促人人认真地看书。

  2、议一议(小对子交流)。

  1、测量课桌面的长度时你采用的方法是哪一种?你们的测量结果一样吗?为什么?

  2、尺子上统一的长度单位是什么?可以用哪个字母来表示?可以记作什么? 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对子间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时巡视,观察小对子交流情况,对合作不太好的小对子给以帮助和提醒 , 促使每个小对子及每个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到讨论交流活动中。

  3.说一说(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进行汇报展示)。

  学生汇报时有不足或不准确的地方老师或其他成员可以及时给予补充,在展示完之后,给与评价或奖励。

  4.知识归纳:

  (1)利用“铅笔”“文具盒”“拃”等作为长度单位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会因选取的标准不同导致测量结果不同。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使用统一的标准,这样才能准确的得到物体的长度。

  (2)厘米是比较小的长度单位,可以用“cm”来表示。1厘米记作1cm。 通过刚才的汇报,老师发现各个小对子的自学效果的确很好。到底同学们运

  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怎么样呢?下面请看我们今天的闯关题,比一比谁发言最积极,谁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强!

  四、学情展示:

  第二关:我能快速填出答案。(展示要求:指名回答。)

  1、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 )做单位。

  2、厘米可以用字母()来表示。1厘米记作 ()。

  3、我的橡皮厚大约是()厘米。

  4、图钉的长大约是()厘米。

  第三关:你能在米尺上找到刻度线吗?(内容见同步课件)要求:独立完成后再整合答案。

  五、归纳小结:

  (1)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使用统一的标准,这样才能准确的得到物体的长度。

  (2)厘米是比较小的长度单位,可以用“cm”来表示。1厘米记作1cm。

  六、巩固提升:

  这节课大家表现的都很棒,下面我们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比赛做作业。

  1、完成课本第2页的1、2小题。

  七、板书

  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

  测量时,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统一长度单位 厘米cm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测量长度

  教学内容:

  课本4页到5页内容。

  学习目标:

  1、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2、会分辨什么是线段。

  教学重难点: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准备学生尺。

  学习过程:

  一、掲题示标:

  1、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来进行测量。那如何进行测量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道。

  2、口述并出示目标:

  (1)、通过学习我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2)通过学习我能分辨出什么是线段。

  过渡语:你们有信心学会吗?同学们非常自信,老师也相信你们。怎样才能学会这个新本领呢?下面请出我们的学习指导。

  二、口述并出示学习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4-5页内容,重点看书中的情境图。思考并讨论:

  1、你是如何估计并测量橡皮长度的?测量时要注意哪些事项?

  2、测量彩色纸条和毛线在方法上有什么区别?毛线被拉直后,可以看作什么?

  (自学4分钟后,小对子进行交流并口头展示。)

  三、自研共探:

  1、看一看(自学探究)。

  生认真地看书自学,师巡视,督促人人认真地看书。

  2、议一议(小对子交流)。

  (1)你是如何估计并测量橡皮长度的?测量时要注意哪些事项?

  (2)测量彩色纸条和毛线在方法上有什么区别?毛线被拉直后,可以看作什么?

  3.说一说(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进行汇报展示)。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借助分物活动,回顾并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除法竖式,掌握其书写形式,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

  2、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3、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体会除法的意义,学会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教具:

  课件。

  学生学具:

  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淘气和笑笑正在分苹果,他们遇到了一个数学问题,我们去帮帮他们,好吗?(大屏幕出示主题图)观看主题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学生提问题。

  二、学习新课,合作探究

  1、想一想、算一算。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独立思考解决。 18个苹果,每盘放6个,可以放几盘,你会算吗?

  2、算一算、议一议。小组合作。在小组内讨论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小组汇报

  A组、利用数数的方法,一盘:6个,两盘:12个,三盘:18个。可以利用手中的小圆片摆一摆,在实物投影上展示摆小圆片的过程。(直观展示给学生。)

  B组、利用减法的方法:18-6-6-6=0

  C组、利用乘法口诀:三六十八

  D组、利用除法竖式的方法

  4、小组派两名同学,到黑板,一名演示竖式计算过程,一名讲解,每一部分表示什么?

  5、结合学生板书,教师补充,强调竖式的书写顺序:先写除号,再写被除数,最后在左侧写除数,商要和被除数的各位对齐。强调除法竖式每一部分表示的意思。

  6、指明说一说除法竖式每部分的'意思,同桌同学练习说一说。

  7、试一试:进一步熟练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师强调书写竖式的顺序,完成第2页填一填,说一说

  182= 639=

  三、学中做

  1、元宵节快到了,小狗,小熊,小白兔在一起过节,他们分别带来了很多好东西,我们去帮他们分一分吧。完成第3页练一练第一题

  学生练习在小组内说一说除法各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2、完成圈一圈,填一填

  3、( )里最大能填几?

  3( )<25

  8( )<36

  7( )<29

  ( )7<36

  4、小黑板出示:错题解析

  四、质疑

  同学们对本节课的内容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五、课堂检测

  84= 648= 819=

  集体订正答案,好的提出表扬。

  六、总结本课

  同学们,在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板 书 设 计:

  分苹果

  186=3(盘)

  竖式

  先写除号,再写被除数,最后写除数,商和被除数个位对齐

  教学反思:

  1、引导学生体验抽象除法竖式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表内乘除法时,利用乘法口诀已经能够在算式上直接写出得数。教材安排了18个苹果,每盘放6个,可以放几盘的分苹果活动,列举了四种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分这些苹果,进而再由对除法竖式有一定了解的学生介绍竖式计算,并且把竖式中的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和分苹果的活动紧密联系起来。

  2、在探究中理解除法的试商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质疑和创新精神,学会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不足:这节课上得不够生动、活泼。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万以内数的连加、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小组交流、合作,体验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3、在经历探索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地思考,充分感受解决数学问题成功的喜悦,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情引趣

  (一) 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计算,你们已经知道怎样准确计算万以内的两个数的加减法,说一说怎样笔算万以内两个数的加减法。

  同学们,你们通过回家问爸爸、妈妈,知道农历九月九日是什么节日吗?(重阳节,又叫老人节)老人节那天你是怎么做的?(学生回答)

  小红一家又是怎么做的?请看屏幕。

  点击课件,出示情境图,放《常回家看看》的歌曲。

  (二)观察情境图,提出问题

  图上画的是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答:小红去了姥姥家。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

  1、姥姥的一身衣服需要多少钱?

  2、买一件上衣和一双鞋子一共需要多少钱?

  3、买一条裤子和一双鞋子一共需要多少钱?

  4、姥姥的上衣比姥姥的鞋子便宜多少钱?

  5、姥姥的裤子比姥爷的鞋子贵多少钱?

  6、买三件衣服用了多少元?

  7、给姥姥买的衣服比姥爷的贵多少钱? 小组讨论,班内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结合教材创设“买礼物”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学生渗透尊敬老人的品德教育。]

  二、合作学习 探究新知

  (一) 活动一:买三件衣服用了多少元钱?

  师:把前5个问题放进问题口袋,先解决第6个问题。

  1、你会解答吗?自己在本子上试一试,看能用什么方法解决?

  2、小组内交流。

  3、谁愿意展示你们的算法? (学生板前展示)

  班内交流。

  4、学生说算法,教师板书。 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1) 估算:112+103+88≈300(元)

  (2)列综合算式计算:

  112+103+88=303(元)

  (3)用竖式计算

  112

  + 103

  215

  215

  + 88

  303

  5、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独立思考说出理由。 重点指导学生说一说综合算式的计算过程。

  (二)活动二:给姥姥买的衣服比姥爷的贵多少钱?

  1、先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算法。

  2、全班交流,学生展示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三)活动三:总结归纳运算顺序并验证。

  1、小结:观察算式的特点:没有括号,只有加减法,怎么算? ( 从左往右挨着算:先算前两个数,用这个得数再加上或减去第三个数 )

  结论:没有括号的连加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谁愿意展示你们的算法? (学生板前展示)

  班内交流。

  3、学生说算法,教师板书。 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1) 估算:112+103+88≈300(元)

  (2)列综合算式计算:

  112+103+88=303(元)

  (3)用竖式计算

  112

  + 103

  215

  215

  + 88

  303

  5、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独立思考说出理由。 重点指导学生说一说综合算式的.计算过程。

  (四)活动四:给姥姥买的衣服比姥爷的贵多少钱?

  1、先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算法。

  2、全班交流,学生展示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五)活动五:总结归纳运算顺序并验证。

  1、小结:观察算式的特点:没有括号,只有加减法,怎么算? ( 从左往右挨着算:先算前两个数,用这个得数再加上或减去第三个数 )

  结论:没有括号的连加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猜一猜:连减应该怎样计算呢?

  3、试一试:690-327-209= (一生板书)

  [设计意图:学生在“买礼物”的情境中,提出了多个数学问题,然后组织织学生思考三个数的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尝试解决,再相互交流,这样让学生在自主探索思考和合作交流中,了解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开阔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实践运用 发展能力

  (一)以自主练习题为题材设计闯关活动。

  1、第一关:变魔术。

  小红来到姥姥家,跟哥哥小强玩起了变魔术的游戏。看, 我有三张魔术图片,每张图片上有两道题。 分组做,每组两道。姥爷说,这些题,哪个小组做对了,就奖励那个组每人一个优胜小星。赶紧做吧。

  2、第二关:助人为乐。

  一位邮递员叔叔也想请我们帮忙。走哪条路近?请帮他算一算。

  (二)对闯关活动进行小结,教师以评为主。

  [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把闯关活动的动画呈现给学生,通过连续的场景和生动的画面引导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情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练习活动中运用计算知识,提高计算能力。]

  四、归纳总结 巩固新知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本单元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2.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

  单元教学要求: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生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小括号的使用。

  2、综合算式的应用。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一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游乐园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投影出示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22+13=35(人)35-6=29(人)

  方法二、22-6=16(人)16+13=29(人)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 (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课本第5页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小括号的作用。

  4、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以及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面包房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昨天我们去游乐园,今天,我们去面包房看看,看看那里有什么好看的,想吗?

  2、投影出示游乐园面包房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还剩多少个面包?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还剩多少个面包?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还剩多少个面包?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54-8=46(个)46-22=24(个)

  方法二、8+22=30(个)54-30=24(个)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还剩多少个面包?,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54-8-22 (2)54-(8+22)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若第二种综合算式有困难教师进行点拨指导。特别强调计算时先算小括号里

  面的。

  7、完成练习一第5题先让学生仔细看图,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8、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2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3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强调小括号的使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课本第8页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4、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学习的愉悦。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跷跷板乐园图。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爱玩跷跷板吗?今天我们到跷跷板乐园去玩一玩好吗?

  2、投影出示跷跷板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有一种写一种特别让学生思考还可以怎样算)

  5、比较各种方法的异同。明确名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只不过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4X3+7=19(2)2X6+7=19(3)2X8+3=19 ??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掌握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二的第2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同时对学生进行尊老爱幼的教育。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充分利用主题图的作用。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解决问题(练习课)

  教学内容: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课本第10、11页练习二

  教学目标:

  1、在现实生活的情境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掌握小括号的作用和用法。

  3、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准确性和多样性。

  教学难点: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2、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练习插图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前几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两步计算的题目,并且知道了小括号的用法今天 老师先带小朋友到草地上去看看好吗?不过看了以后还要解决几个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探索,巩固新知

  1、投影出示第9页做一做主题图,学生独立解答后合作交流讨论。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与思考。如观察小鸟、花朵、蜜蜂等,由此从多种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同时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

  2、出示第11页第3题。学生观察后问:他们带20元钱买票够吗?你是怎么想的?学生交流讨论。通过解决问题,既巩固了用乘法和加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又能够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增强学生的数感。

  3、完成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并说说怎么算总分。通过计算各队总分,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相关信息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完成第5题思考题求:一共有多少个方木块?学生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算式可以是:3X3X3-2=25(个) 3X3X2+7=25(个) 3X3+3X3+7=25(个)??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应用知识。思考题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有什么收获?你能把我们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四、课堂作业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表内除法(一) 课本P13~36页。

  单元教才分析: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有: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两个层次:第一,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合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概念。第二,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用口诀求商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解决问题是结合除法计算出现的。首先在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中孕伏解决问题的内容。然后在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编入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和需要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内容。

  单元教学要求: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单元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单元教学难点: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课时安排:

  1、 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2课时左右

  除法?3课时左右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7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1课时左右

  第一课时平均分

  教学内容: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课本P13~14页,例1、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 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 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谈话导入,实际操作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3、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平均分。

  二、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

  1、 教学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已经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经过这节课的教学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其他特点以及研究其他平面图形的特点打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现教学内容,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因此,教材一开始就从生活中的`实例引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然后,教材创设两个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数一数”、“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认识长方形、正方形边、角的特征。接着,安排课堂活动巩固学生对特征的认识,进一步建构对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空间观念。最后,教材安排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开放性、挑战性的习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学生对主体学习过程的体验,重视学生独立思考、协作学习的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个性化、观察力、探索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动手探索的能力,可以借助三角尺上的直角来判断直角、锐角、钝角,也可以借助尺子来度量图形各条边的长度,这些能力都为学生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另外,二年级学生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喜好动手操作,对于色彩鲜艳、动感强烈的事物易感兴趣。本节课设计了拼一拼、量一量、折一折、算一算、说一说等活动,其中既有学生独立学习的过程、又有协作学习的方式,使学生手脑并用,既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又体验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所以本节课我设计学法为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生活经验,鼓励学生多观察、多讨论、多探究、多协作、多操作,采用了观察法、讨论法、探索协作学习法和操作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操作、比较、归纳,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够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在观察图形、总结归纳图形特征的过程中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推拉等活动,使学生获得研究图形的体验、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通过“推一推”“拉一拉”等活动,了解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通过“推一推”“拉一拉”等活动,了解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联系。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教学内容:课本第24页

  教学目标:

  1、巩固对时间单位的认识。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3、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巩固对时间单位的认识。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在( )中,填写合适的`数

  1分钟=( )秒 1小时=( )分

  1天=( )小时 3分钟=( )秒

  二、创设情境,丰富学生对时间观念的体验

  1、教师:同学们,时间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时间单位?时、分、秒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2、小明和这些时间单位交上朋友后很高兴。他为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时间做了一个安排,大家看看他是怎样安排的?

  (1)出示:

  穿衣图5小时 刷牙图3秒 吃早饭图2秒 收拾书包图5小时

  (2)教师:你对小明的安排有什么想说的吗?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同桌小声说一说。

  (3)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再估计一下,做好每件事情自己要用多少时间。(完成第24页练习2 在( )中,填写合适的时间单位)

  (4)教师强调指出:我们一定要选用合适的时间单位,不要像小明一样闹笑话。

  三、联系实际

  四、综合练习,巩固有关时间的计算

  1、连线

  小明每天上午在校 3秒

  妈妈每天工作 3小时

  爷爷早上锻炼身体 8小时

  呼吸一次用 30分钟

  2、在○里填上“>”“<”“﹦”。

  120分○2时 3分○180秒 500分○5时

  4分○240秒 100秒○2分 4时○200分

  3、完成练习4、5

  五、实践应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教师:供电局为保障居民用电安全,定期会对线路进行停电检修。下面是新华小区某天的停电告示。(出示课件)

  停电告示早上7:40-8:00 新华一路

  早上7:40-8:00 新华一路

  中午12:00-下午1:10 光明街

  中午12:30-下午2:00 新丰街

  (1)从表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2)你知道新华二路要停电多长时间吗?

  (3)小明家在新丰街,他想在下午1:00的时候看电影,能行吗?

  (4)小明妈妈在下午1:20下班回家,这时离来电还差多长时间?

  2、完成练习6 填空

  六、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练习册P17

  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教学内容:课本第8-9页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千”,掌握千以内的数位顺序及各数位之间的进率。

  2、会正确地读、写、数1000以内的数,知道数的组成。

  3、通过估计、体验等活动具体感受1000的大小,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

  掌握千以内的数位顺序及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会正确地读写并数数。

  教学难点:正确地数出接近整百、整千时拐弯处的数;具体感知一千的大小。

  教学准备:数字卡片、小圆片、练习纸、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已学的数:100

  2、说一说比100大的数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千以内的数

  (1)用数字卡片摆三位数

  请学生用0、1、4这三张数字卡片摆出三位数

  (2)交流摆法、读法、写法

  104:一百零四410:四百一十401:四百零一140:一百四十

  读数时,我们从高位起,一位一位往下读。中间的零要写也要读,末尾的零要写但不用读。

  (3)用十进制位值板、千数图简图表示数,说一说它们的组成。

  ①请学生在位值板上用小圆片放一放104、410并介绍数的组成。

  104:是由1个十和4个一组成的。

  410:是由4个百和1个十组成的'。

  ②教师介绍如何用简图表示104和410。

  ③请学生在练习纸上用简图表示401、140,反馈交流。

  2、巩固练习

  (1)根据简图写数

  126 304 949

  (2)反馈:读一读、数一数,说一说数的组成。

  126:一百二十六,它是由1个百、2个十、6个一组成。

  请学生一个一个往后数5个

  126、()、()、()、()、()

  304:三百零四,它是由3个百、4个一组成。

  请学生一个一个往前数5个

  304、()、()、()、()、()

  949:九百四十九,它是由9个百、4个十、9个一组成。

  请学生十个十个往后数5个

  949、()、()、()、()、()

  介绍999:它是一个最大的三位数;个位、十位、百位上都是9

  3、认识计数单位“千”,感知一千的大小。

  (1)认识计数单位“千”

  请学生在位值板上用小圆片表示1000,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

  归纳:从右边起第四位是千位。

  (2)揭示课题:千以内数的认识

  (3)感知一千的大小

  ①出示1000个小正方体,请学生说一说看到几个小正方体,是怎么看出来的?(课件演示)

  揭示:10个一百是一千。

  ②去掉一层、二层、五层小正方体,请学生说一说几个500是一千。

  ③去掉一条、二条小正方体,请学生想一想几个十是一千。

  ④去掉一个、二个小正方体,请学生想一想几个一是一千。

  (4)感知生活中不同情境中的1000。

  三、总结全课。

  四、检测目标达成练习:

  判断:

  (1)207百位上的7表示7个百…………………………()

  (2)420十位上的2表示2个十…………………………()

  (3)5个百3个一组成的数是53…………………………()

  (4)一个数末尾的零是不读出来的。……………………()

  五、课堂练习:练习册P7 1、2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

  教学流程

  复习生活中的八个方向

  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现在面对的是什么方向?(东面)

  你能指出教室里其他七个方向吗?师问,生答并用手指一指。

  请坐在教室中间的一位小朋友起立,分别请坐在他东面、西面、南面、北面的小朋友听口令起立。

  辨认教材呈现的场景里的方向

  小朋友们能辨认出各个方向,你能辨认出平面图中的方向吗?(能)

  出示场景图。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些什么?指名说。以往我们看到的平面图,按什么规定绘制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看看这幅图中的正北方向和我们以往看到的有什么不同?这幅图中的正方向在哪里?你是怎么知道的?生观察后,指名答。(正北方向指向平面图的左上方,从指南针和小朋友的话中都能看出来。)你能说说图中学校的景物各在小朋友的哪一面?思考,指名交流。

  在校园里定方向

  平面图中的.校园已经会测定方向了,你们想不想到我们的校园里去辨认一下方向?(想)

  师说要求:请大家尽量保持安静,每一组带一本书、一枝笔。每五人一小组,商量一下,那么这组在校园的什么地方测定方向,然后分工测定,把表填好。看哪一组测的又快又好。

  学生活动。回班,整理表格。汇报测定结果,大家给予评价。

  全课总结

  请学生说一说测定方向的体会。

  教后记: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下册教科书第10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等活动,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初步获得一些简单的经验。

  2.能借助连线、列表等方式整理信息,并按一定的方法进行推理。

  3.在简单推理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和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

  4.感受推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教学难点:

  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推理

  1、游戏“猜一猜”。

  请两位同学上台,分别拿着语文书和数学书,A同学拿的不是数学书,猜一猜B同学拿的是什么书?

  2、揭示课题:数学广角——推理

  二、探索新知

  1.呈现问题

  出示例题1:先出示例题1的前半部分:有语文、数学和品德与生活三本,下面三人各拿一本,再分别出示小红和小丽说的话,最后出示问题。

  2.理解题意、分析问题

  (1)从题目中你知道些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有语文、数学和品德与生活三本,下面三人各拿一本”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2)到底他们三人分别拿的是什么书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把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再把你的想法和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3.分组活动,全班交流。

  a:语言描述法。(小红拿的是语文书,那小丽和小刚拿的就是数学和品德与生活书。小丽又说她没拿数学书,她肯定拿的就是品德与生活书.剩下的小刚拿的就是数学书了。)

  b:连线法。(把人名和书名写成两行,再根据每一个条件分别连线:小红拿的是语文书,就直接把小红和语文书连上线;剩下的小丽和小刚就只能连数学书和品德与生活书了,小丽又说她没拿数学书,那小刚拿的就是数学书了,再连上线,最后把小丽和品德与生活赘连线。)

  c:表格法。


语文




数学




品德与生活




小红







小丽







小刚







  4、总结推理过程

  师:刚才的推理过程中,我们最先确定的是谁?根据什么确定的?

  师:实际推理时,方法很多,语言描述是推理的好方法,连线和列表法能让推理过程简洁、直观,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

  师:看到大家学得都不错,柯南还送给咱们一首儿歌呢!一起读一读:“我是一名小侦探,根据线索猜得准,能确定的先确定,能排除的再排除,剩下越少越好猜。”

  三、应用提升

  师:根据柯南送咱们的“能确定的先确定,能排除的再排除”,我们一起来接受柯南给我们设的难关吧!有信心吗?

  1、第一关:

  猜猜小狗的名字

  (1)课件出示书本第109业“做一做”第1题

  欢欢、乐乐和笑笑是三只可爱的'小狗。体重分别是7千克、5千克、9千克。乐乐比欢欢重,笑笑最轻。你能写出他们的名字吗?

  (2)指名读题目要求。

  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可以先确定的是谁?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3)出示下图,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连线。

  7千克5千克9千克

  欢欢乐乐笑笑

  师:根据“笑笑是最轻的”,笑笑应该和几千克相连?

  2、第二关:

  小冬、小雨和小伟三人分别在一、二、三班,小伟是三班的,小雨下课后去一班找小冬玩。小冬和小雨各是几班的?

  师:先确定谁?接着呢?谁能说完整整个推理过程?

  3、第三关

  小雨、小东、小松三个人进行跳绳比赛。小松说:“我不是最后一名。”小东说:“我也不是最后一名,但是小松比我的成绩好。”他们各得了第几名?

  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

  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破了这么多的案子,大家一定很累了,下面咱们来轻松一下,做个游戏。

  律动放松游戏

  师:先来活动一下身体吧。老师提问,你们回答。答完之后听口令做动作。全体起立。准备好了吗?

  拍拍你的肩,不是左肩,那是哪个肩。那是()肩。拍右肩

  踏踏你的脚,不是右脚,那是哪个脚?那是()脚。踏右脚

  摆摆你的手,不是左手,那是哪个手?那是()手。摆左手

  四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一节课的时间很快就要过去了,在这节课里,你都跟小侦探柯南学到了哪些知识?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 通过“买鲜花”的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3. 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地进行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4.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1. 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 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地进行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一)复习铺垫:(出示题目)

  1. 计算:

  40+6×8 70-5×4

  2. 一枝玫瑰花5元,一枝康乃馨3元。

  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创设情境,聊天导入

  现在已经是春天了,小草发芽了,花儿开了,又是一年新的开始,小刺猬也有了一个新的生意,瞧,它的鲜花店开张啦。(出示教材情景图)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

  1. 让学生观察图片,提问:你能找出哪些数学信息?

  2.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刚才我们对花店里的花的情况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你能根据图上的数学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 大家提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如果要解决这个数学问题:

  一枝康乃馨比一枝玫瑰花便宜多少元?我们要知道什么条件?

  4. 针对第一种方法,重点讲述: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既有减法,又有除法,要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为什么先算除法,再算减法?(意义上来多说。)重点强调。

  5. 买一枝菊花和一枝百合花,一共要花多少钱?

  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知道哪些条件?

  在大部分学生计算好以后,组织汇报。

  6. 及时总结:

  在一个算式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我们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三、反馈矫正落实双基

  组织智力大闯关:

  第一关:(分男女生比赛)

  4+24÷8 5-8÷4

  72÷8-3 36+81÷9

  45+8×4 80-6×8

  指名学生说运算顺序,叫6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

  第二关:森林医生:书上练一练:3题。

  第三关:解决问题:书上练一练:1、2题。

  四、小结评价布置预习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下册教案03-16

二年级的数学下册教案03-01

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08-26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1-11

二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02-16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02-07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2-26

二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03-06

数学下册教案 15篇03-16

数学下册教案 (15篇)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