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物理教案>八年级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时间:2024-05-22 09:16:26 物理教案 我要投稿

八年级物理教案【合集】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八年级物理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物理教案【合集】

八年级物理教案1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1)色散现象

  (2)物体的颜色

  (3)光的三基色和颜料的三原色

  2.难点:

  (1)决定物体颜色的因素

  (2)会区分光的三基色和颜料的三原色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一块圆纸板、一根火柴棍、水彩颜料

  2.教学器材:三棱镜、七色光板、红、绿、蓝三色板、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教学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提出

  问题由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提问:

  阳光通过家庭内的养鱼缸,有时会在墙上出现彩色的.光带.在阳光的照射下,雨后的天空中会出现美丽的彩虹.人工喷泉在空中喷出的细小水珠,有时也能形成“人造彩虹”……

  这些美丽的色彩是从哪里来的呢?

  难道阳光是由这些美丽的色彩构成的吗?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引发他们的思考

  光的色散演示实验:

  让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在墙上形成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组成的彩色光带。学生观察

  七色光

  复合成

  白光使用七色光板,通过快速旋转来演示七色光复合成白光的现象。

  请学生把七色光按一定的颜色比例,画在圆盘上,现场制作七色光板。

  让学生用自己做好的七色光板,完成七色光复合成白光的实验。学生观察

  学生动手制作七色光板:

  在预先准备好的圆纸板上,划分成六个面积不等的扇形,扇形区的颜色和圆心角按逆时针顺序分别为:红色、橙色、黄色、绿色、蓝色、紫色.颜色可以用水彩或彩色粉笔涂上,也可以贴上不同颜色的色纸.然后用笔在圆盘中心扎一个孔,再插入一根火柴棍即完成。

  学生做七色光复合成白光的实验.转动这个圆盘,观察盘上颜色的变化。

八年级物理教案2

  (一)教学目的

  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二)教具

  量筒,硫酸铜溶液,烧杯,细长玻璃管等。

  (三)重点难点

  重点:分子动力论的基本内容

  难点:对分子间作用力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1.全章导言

  自然界存在着各种热现象:物体温度的变化,物质状态的变化,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等。这些热现象的解释,都涉及到热现象的本质是什么?这也是人类长期探索的问题,直到17世纪和18世纪期间,人们才开始认识到热现象是由物质内部大量微粒的运动引起的,这种认识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科学理论棗分子动理论。到19世纪建立了能量的概念,人们又逐渐认识到与热现象相联系的能量棗内能。用分子动理论和内能的观点,可以解释很多热现象,这一章我们就学习分子动理论和内能的初步知识。

  2.引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物质世界中,我们的周围充满着物质:水、空气、石头、金属、动物、植物等都是物质。而对于物质是怎样构成的,这一古老课题,很早就有过种种猜测,有的主张万物之源是“气”,有的主张万物之源是“火”。公元前5世纪墨子提出的物质的最小单位是“端”,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的德漠克利特认为宇宙万物,是由大小和质量不同的,不可入的,运动不息的原子组成。此后经过近20xx年的探索,直到17世纪末,才科学地认识到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3.进行新课

  (1)分子和分子运动

  ①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极小的微粒。如果把分子看做球形,它的直径约10-10米,这是一个极小的长度,不仅肉眼看不到,即使用现代的显微镜也看不清分子。由于分子极小,所以物体含分子数目大得惊人。通常情况下,1厘米3空气里大约有2.7×1019个分子,如果人数数的速度能达到每秒数100亿个,要数完这个数,也得用80多年。

  ②构成物质的分子永不停息地运动着。由于分子太小,目前尚无法直接观察分子的行为,但我们可以从宏观的实验现象,来判断分子的'行为。

  演示实验:扩散现象

  出示事先装有二氧化氮(或溴气)气体的广口瓶。说明瓶内红棕色的气体是二氧化氮。再出示一只空的广口瓶,其实瓶内装满了空气。将装有二氧化氮的瓶子向空瓶倾倒,这时看到红棕色气体流入空瓶,开始先沉到瓶底。此现象说明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

  另取一只“空”瓶,按课本图2梍1所示,将其倒扣在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这时要强调:装有密度较大的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在下,装有空气的瓶子在上,抽掉玻璃隔板,二氧化氮气体不会流进空气瓶内。现在我抽掉隔板,没有出现二氧化氮气体流动的现象,我们停一会儿再来观察瓶内出现的现象。

  在等候期间,组织学生自己做墨水扩散实验:同学们课桌上的烧杯里盛有清水,大家不要振动桌子,保持清水平静。请大家向清水里慢慢的滴入一滴墨水,观察墨水的变化情况。滴入的墨水将下沉,在清水中留下了清晰的墨迹,过一段时间墨迹的轮廓变模糊,墨迹变淡,周围的水色变墨。

  组织学生观察前面已做的气体扩散实验。此时空气瓶出现了红棕色,下面红棕色的二氧化氮瓶中颜色变淡。实验现象表明,二氧化氮气体进入了空气,空气进入了二氧化氮气体中。像这样,不同的物体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扩散现象也可以发生在液体之间。请大家再观察一下刚才大家滴入清水的墨水,已经没有明显的墨迹了,整杯水都变黑些了,说明墨水和水也发生了扩散。为了说明液体的扩散现象,我们再来做个实验。(按照课本图2-3液体的扩散实验演示)现在我们看到无色的清水和蓝色的硫酸铜溶液之间有明显的界面,要观察到扩散现象需要较长的时间。为了节省课堂时间,几天前我就做了同样的实验,请大家看几天前的实验。(出示提前二天、四天、六天做的实验样本)这些实验告诉我们,静放的时间越长,界面变得越模糊不清,彼此进入对方越深。

  分子运动论

  固体之间也会发生扩散现象。将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放置5年后再将它们分开,可以看到它们相渗入约1毫米。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观察到过固体的扩散。煤矸石有的原来就是石炭岩,由于长期地跟煤挤压在一起,它的内部也变黑了。

  大量事实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有扩散现象,即使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也能找到许多事例。例如,某同学擦点清凉油,周围同学就能闻到清凉油味。

  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只有分子不停地运动才能相互进入对方。同时也说明分子不是紧密地挤在一起,而是彼此间存有间隙。

  (2)分子间的作用力

  固体、液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且分子间又有间隙,为什么分子不会飞散开,反而聚合在一起呢?引导学生猜想,这可能是分子间存在着吸引力,这个猜想是否正确呢?需要我们用实验来证实。

  演示实验:分子引力实验

  出示演示分子引力的两个铅圆柱。随意将它们对在一起,这时两铅块并没有表现出吸引力。实验似乎得到分子间没有引力的结果,但是我们不要轻易地放弃我们的猜想,应再进一步分析原因。大家都知道磁铁能够吸引铁钉,(边讲边演示)但把铁钉远离磁铁,这时磁铁不能吸起铁钉(演示),这是为什么?(距离太远)。刚才两铅块没有表现出吸引力,是不是也是因为分子间的距离不够近呢?那么我们想法让两铅块靠的更近些。(再做实验时,用小刀将两铅块表面刮光亮,然后用力将两铅块挤压在一起)

  实验结果两铅块能吸引在一起,并能负重达500克以上。这表明分子之间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只有在分子靠得很近时,才能表现出来。一般分子距离要小于10-9米时才能表现出引力。

  在实际生产中,人们早就利用分子间有吸引力,来进行金属焊接了。一般焊接是靠溶化金属,从而使分子间的距离足够近,金属冷却后就焊接到一起。近代还有爆破焊接技术,它是将金属表面清洁后靠在一起,然后靠爆炸产生的巨大压力,将两金属压接在一起。

  液体分子之间也存在吸引力。课本图2梍18的小实验就说明液体分子间的吸引力。

  实验证实了我们关于分子引力的猜想。我们再进一步思考,又会发现新的矛盾:分子之间有间隙,分子之间又有引力,这两者是矛盾的,分子想互吸引最终应该相互靠紧,而不应该有间隙。既然分子间有间隙,物体应该很容易压缩,但事实却是固体、液体极难压缩。我们只有根据事实,深化我们的认识,事实表明我们对分子的认识还不够全面,还有没认识到的方面。

  原来分子之间还存在斥力。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会不会两种力总是相互抵消呢?当然不会,只有在特定的距离r时,分子间的引力不等于斥力,这个距离r就是通常的分子间隙的距离,大约是10-10米。当分子距离小于r时,斥力和引力都增大,但斥力增大得快,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距离增大时,斥力和引力都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更快、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当分子距离再增大,分子引力继续减小,当分子距离大于10r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将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了。

  有了对分子间存在斥力的认识,前面所说的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

  3.小结

  通过实验和思考,我们已经对分子和分子的运动有了初步认识,现在我们共同回顾一下,看看我们已经有了哪些认识。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直径大约是10-10米。

  2.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

  3.分子之间有间隙。

  4.分子之间存在作用力,相互作用力有两种,即引力和斥力。

  以上几点,就是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要点,利用这些要点,能够解释很多热现象。

  板书设计:

  分子动力论的初步知识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直径大约是10-10米。

  2.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

  3.分子之间有间隙。

  4.分子之间存在作用力,相互作用力有两种,即引力和斥力。

八年级物理教案3

  课 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2)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2)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物质的本质特征)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用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重点:密度

  难点:密度

  教具、学具:体积相同的不同种物质木块、铝块、铁块的质量,大小不同的若干铝块,大小不同的若干铁块, 托盘天平(最大秤量值200克)和砝码1套,刻度尺1只。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学生活动:想想做做

  让学生用天平称量体积相同的不同种物质木块、铝块、铁块的质量。

  学生对称量的结果会认识到,体积大小一样,但种类不同的物质,质量是不同的。表明物质在这方面性质上的差异。

  二.新课教学

  (一)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通过上面“想想做做” 提出问题: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会有什么关系?

  推测:同一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如果体积增大到原来的两倍,质量是否也会增加到原来的两倍呢。也就是说,同一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吗?

  取大小不同的若干铝块,分别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用直尺测出边长后计算出它们的体积,列出表格来,然后以体积V为横坐标,以质量m为纵坐标,在方格纸上描点,再把这些点连起来。

  从测量数据上看,会得到同种物质的质量增加,其体积也增大;质量减少,体积也会减小的结论。将测量数据图像化,会更直观地得出:同一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线性关系,即同一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成正比。

  将铝块换成铁块重做上述实验。

  分别计算每个铝块、铁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可以得出其比值是个定值。这种比值不变性反映的正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对不同物质来说,其质量和体积的线性关系表现在过原点的不同直线上。换句话说,各种物质所对应的比值是不同的。

  讲解: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是单位体积的质量;同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相同,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不同,由此可知,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物理学中用密度表示物质的这种特性。

  (二)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教师指出:理解密度的.概念时,要注意:(1)单位体积就是有一定大小的体积,如国际单位制中的“1米3、1分米3、1厘米3等。(2)密度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如将铁块锉成铁屑,铁的密度都不变。

  (三)密度的公式

  密度=质量/体积

  讲解: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ρ=m/v

  教师指出:要注意:(1)ρ的写法、读法。(2)密度只与物质种类有关,与物体的质量、体积无关。

  (四)密度的单位

  密度国际单位:千克/米3(kg/m3)

  密度其他单位:,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

  让学生看课本一些物质(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值,要求学生会查密度表中的密度值。引导学生阅读表中列出的各种物质的密度值,对于那些常见的物质的密度,形成一些具体的认识,例如金比铜的密度大,铜比铁的密度大,冰比水的密度小,记住水的密度等。

  讲解例题,教给学生如何运用物理公式进行密度计算。要求学生按一定的格式和步骤进行计算,不能只写公式和数字,一定要把必要的文字说明写出来。特别是对单位的运算要加以强调,提醒学生注意正确地书写,不能遗漏。

  三.小结

  四.巩固练习

  五.布置作业:完成对应同步练习

  六.教学后记:

  6—3 测量物质的密度

  课 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2)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3)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一是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二是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密度的测量

  难点:密度的测量

  教具、学具:量筒或量杯,水,盐水和形状不规则的塑料块,天平及砝码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面学习质量、密度概念及用天平测量质量的基础上,学习测量物质的密度。学习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某个物理量的方法。

  二.新课教学

  (一) 规则形状固体物质的体积可以用刻度尺等测量工具来测量,液态物质的体积应该使用量筒来测量,不规则形状固体物质的体积也可以使用量筒来测量。

  学生活动:想想做做 怎样使用量筒?

  在学生观察实物的基础上,通过阅读课本,回答课本中提出的几个有关问题,并动手操作,学习使用量筒测量液体和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1.量筒上的单位刻度多是以毫升(mL),也有一些是用立方厘米(cm3)来标度的。

  2.与许多测量仪器(学过的电流表、电压表、天平等)一样,量筒也有它的最大测量值。实验室中常用的有:50mL、100mL、500mL、1000mL等。

  3.量筒的分度值也各不相同,根据你测量精度的要求和被测物的尺度等因素来选择量筒的大小和分度值。

  4.视线与液面水平,与刻度线垂直。

  5.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不规则固体物质体积的测量,需用量筒或量杯。

  另外,对于有余力的学生可在此基础上提出这样的问题:

  1.如果要测量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过大或无法浸入现有量筒之内,你有什么办法测量出它的体积?

  可采用“溢杯法”。即,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内,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如果现有量筒一次仍不能盛取溢出的水量,可慢慢将物体浸入,并多次盛接和读取数据,最后相加得到物体的体积。

  (二) 如何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石蜡)的体积?

  可采用“悬垂法”。先读取悬挂重物浸没于量筒中液体时对应的体积,然后将石蜡和重物系在一起浸入量筒中读取此时的体积。两者的差值便是石蜡的体积。

  (三)探究

  怎样测量物质的密度?

  以盐水和形状不规则的塑料块为研究对象,

  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用于记录测量盐水和塑料块密度时所用的数据及所得的结果。要让学生明白需要记录哪些数据。让学生把所测得的有关数据填入其表格中,并根据测量数据进行数据处理,通过物理公式计算,间接得出被测物质的密度值。

  三.小结

  四.巩固练习

  五.布置作业:完成对应同步练习

  六.教学后记:

八年级物理教案4

  课型:新授课 设计人:

  教学目的、任务要求:

  1、知识与技能:了 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以及实像和虚像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用。

  教学重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预习: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两种透镜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回答以下问题 :

  1、边缘厚中央薄的是 透镜。 边缘薄中央厚的是 透镜

  2、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 。

  3、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 作用。 凹透镜对光起 作用。

  二、探究新知:

  合作探究:

  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都是倒立的。

  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反向 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都是正立的

  1.照相机: 想想做做

  动手制作模拟照相机 方法:在直径较大的圆纸筒一端固定一个凸透镜,在直径较小的图纸筒一端固定半透明塑料薄膜,再把小纸筒有屏幕的一端套入大纸筒内。制作完成后,把模拟照相机对着室外,并前后拉动直径较小的纸筒,直到在半透明薄膜上看到室外景物清晰的像,观察所成 的像,回答:问题1.像是正立还是倒立? 像是缩小还是放大? 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2.投影仪:

  观察投影仪,着重观察镜头,了解其构造问题2:像是正立还是倒立?(以像上人物头脚朝向和投影片上人物头脚朝向比较得出)像是放大还是缩小(和投影片上 的人物相比);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投影仪上的平面镜的作用是什么?

  3.放大镜:

  用凸透镜看书上的字,说出看到的情况:

  问题3:字是正立还是倒立? 字是放大还是缩小?

  小结:1、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 ,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 在胶片上,成___像。

  2、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 ,来自投影片的光通过凸透镜后成像,再经过镜 ,使屏幕上成 像。 3、放大镜成 像。

  三、训练与检测:

  1、 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它们用的透镜分别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2、 照相机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像;投影仪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像。

  3、 在透明塑料片下压着一张报纸,塑料片上有一水滴,透过水滴看到报纸上的字比旁边的字____ (填“大”或“小”),这 说明此时的水滴相当于一个__镜,它成的是___、___、__像。

  4、 下面是对凸透镜成像的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凸透镜只能成实像 B.凸透镜只 能成虚像

  C.凸透镜只能成放大的像 D.凸透 镜既能成实像,又能成虚像

  5、 窗台上放着装有水的圆形玻璃缸,太阳光透过玻璃缸射到屋内窗台下的桌面上,发现桌面上的光斑比窗外地面上的太阳光亮,下列解释中错误的是:( )

  A.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B.装有水的圆形玻璃缸相当于凸透镜

  C.水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D.装有水的圆形玻璃缸相当于凹透镜

  6、 手持凸透镜在人眼和课本之间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凸透镜在任何位置都能看到课本放大的像B.凸透镜在离课本较远时,才能看到课本放大的像 C.凸透镜在离课本较近时,才能看到课本放大的像

  D.无论凸透镜放在什么位置都不能看到课本放大的像

  7、 如图所示四种情景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 B C D

  8、 下列光学仪器中,得到缩小实像的是( )

  A. 凹透镜 B . 平面镜 C. 幻灯机 D. 照相机

  9、 在办公桌的玻璃板上滴一滴水,透过这滴水可看到玻璃板下压着的字变大了,这是由于水滴相当于( )A.平面镜 B.凸透镜 C.凹透镜 D.平行玻璃砖

  10、下列光学仪器的应用,哪个能得到比物体大的实像( )

  A.放大镜 B.照相机 C.投影仪 D.潜望镜

  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自我点评:

八年级物理教案5

  知识目标

  (1)知道功率的概念。(2)结合实例理解功率的概念。(3)了解功率在实际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和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做功率的物理意义;能用公式p=w/t解答相关的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功率实际上是表示能量转化快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2节功率慢的物理量。

  教学具准备

  课件

  教法

  讲授法

  教学过程

  复备

  11.2-1复习:

  课件展示:

  1、力学里的功包括两个必要的因素是什么?

  2、计算功的公式和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什么?

  11.2-2引入:

  我们怎样比较做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2节功率功的快慢,做功不但有一个多少的问题,还有一个做功快慢的问题。如体重相同的甲、乙两同学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2节功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2节功率甲慢慢从一楼走到五楼,乙快速从一楼跑到五楼,尽管两人做的'功一样多,但甲需较长时间,做功慢;乙需时间较短,做功快。比较做功快慢就像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一样,可以采用:

  a.做同样的功,比较做功时间的长短;b.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做功的多少。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比较做功的快慢。

  11.2-3新课教学:

  阅读课本65-66页,钩出重点知识,在不懂之处打上问号。

  物理学上常采用b情况,一般都取“单位时间”。就是功与做功所用时间之比叫功率。他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很显然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课件展示:

  一、功率

  物理意义:它是用来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定 义:功与做功所用时间之比叫功率。

  功率公式: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2节功率

  w-功-焦耳(j),t-时间-秒(s),p-功率-瓦特(w);

  单位:国际单位是瓦特,简称瓦,符号w。 1w=1j/s 常用单位:千瓦,符号kw.

  换算: 1kw=103w 1mw=106w

  课件展示:介绍瓦特单位的由来。

  (出示问题)举例说明功率的物理意义。

  1.功率70w表示什么意思?

  2.功率70w和450w功率哪个大?哪个做功快?为什么?

  (图片展示)一些运动的物体和机械的功率。

  随堂练习

  1、功率表示做功的_____,功率越大表示做功越____。功率的大小由____和___共同决定。2、试判断(p=w/t)a做功越多功率越大 ( )b功率小,表示做功少。 ( )c做功时间越短,则功率越大( )d做功快,则功率大 ( )

八年级物理教案6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2、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重点:

  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用具:

  弹簧、钢锯条、气球、磁铁、磁针、大头针、铁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我们常常提到“力”这个字,但是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要比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狭窄、确切得多。

  人推车需要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力;马拉车需要用力。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伴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但在在大量情况下,虽然没有出现肌肉紧张的情况,仍然有力存在,因为产生了和肌肉紧张相同的效果。大家看,用吸铁石吸引这些大头针,尽管没有肌肉紧张,不是也有力存在吗?(演示)

  请大家举出有力存在的实例。

  请大家考虑,当有力存在(或出现)时有几个物体?

  教师:有力存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发生了某种作用。吸引、拉、举等等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

  吸铁石吸引铁钉,吸引就是吸铁石对铁休的吸引力。运动员举杠铃,举就是运动员对杠铃的力。火车头拉车箱,拉就是火车头对车箱的力??

  上述的例子说明,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组物体是施力的,另一组物体是受力的。对一个力来说,有施力物也有受力物。现在请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汽车对拖车的拉力;推土机对土的推力;起重机向上吊起集装箱的力

  教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力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两点。这里所说的作用指的就是力。当有力出现时,应分清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尤其是注意认清哪个物体是受力物体。

  三、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演示实验:吸铁石吸引大头针。

  2、演示实验:铁块吸引小磁针的一个极。

  四、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1)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

  教师:弹簧受到拉力时变长了。

  (2)实验:手用力使锯条变弯曲。

  教师:气球受到手的压力时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教师: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汽车关闭了发动机后,由于汽车受到阻力,速度逐渐变小,最终停下来。可见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大,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小。

  (2)教师:乒乓球向我们飞来,我们挥拍打去,球的运动方向变化了,又向对方的球台飞去。可见力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五、练习

八年级物理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②.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①.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②.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③.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教学过程;

  师: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把铜丝作为斜面,让滑轮滑下来)滑轮在前半程滑的快,还是后半程滑的快?生答。

  师:前半程或后半程或一样快。要想知道哪一段滑的快,就得比较平均速度。速度又怎么知道呀?用路程除以时间,路程用刻度尺来测,时间要用表来测,那具体应测哪些物理量呀?今天我们就要用实验的方法测出在斜坡上各路段的平均速度,从而来验证斜坡上自由滚下的物体在前半程快还是后半程快。板书课题:平均速度的测量。

  实验器材可从实验台上选取。要求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先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画出实验表格,进行分组实验,收集数据最后得出结论。请同学们拿出实验报告,分组讨论并完成实验报告上的第4、第5项内容,时间为5分钟。

  拿出一组同学的实验报告在展台上展示。

  师:很好,那么后半程的时间如何测量呢?生答。

  总结:可以用总时间减去前半程的时间。那秒表又如何使用呢?哪位同学知道呢?生答。

  总结:很好,按一下开始计时,再按一下停止计时,再按一下回零。外面的长针走一圈是30秒,长针走两圈里面的短针走一格是一分钟。我们会使用秒表了,下面就开始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把数据填在表格里。时间为10分钟。开始:

  实验结束把一组同学的报告展示出来。

  师:哪位同学发现他们的数据有什么问题没有?

  很好,长度测量的结果要有准确值和估计值,他们这一组同学没有写出估计值。长度测量写出估计值的同学请举手。你们的路程测得怎么不一样呢?生答。你们是怎么测量的呢(找学生演示他们是如何测量木板的长度的)?我们通过这个实验就验证了,物体从斜面上滚下来时,后半程比前半程的速度快。你们能比较出哪一组的小车滑的快吗?不能,有什么办法吗?有同学说比速度,怎么比呢?请同学们完善你们的实验方案,算出小车在斜面运动时全程的平均速度,时间为2分钟。

  再拿两组实验报告比较一下,哪一组小车滑的快。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地测量路程、时间,并通过实验测出了前半程后半程和全程的平均速度。

  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如何测出1路公共汽车从河师大到火车站的平均速度呢?

  【作业布置】用一根米尺和一块手表,怎样既方便又较正确地测出从你家门口到学校门口的路程?简要说出测量步骤。

  §2—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

  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关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过程:

  导学达标:

  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种各样的声音。引入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1、声音的.产生

  演示实验:(1)、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4)、扩展:录制声音

  2、声音的传播:

  (1)、得出:固体、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2)、实验14页图1-4示: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学生活动: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

  学生活动:如何证明液体可以传声?

  (3)、声波: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同水波进行对比。

  3、声速: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

  学生活动:(1)、看15页的表格内容

  (2)、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速度谁快?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学生活动:对着远处的高山喊可以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里讲话听不回声?

  4、回声:声音的反射。<0.1秒<17米

  二、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三、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外练习。

  四、课后活动:

  动手动脑:1、2、3题。

  教学后记:

  在课堂上对声音的知识不能扩展太多,这只是声音的第一节课,可降低难点。

  要测一测学生的接受情况。

八年级物理教案8

  教学目的

  1. 常识性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三个特征。

  2. 常识性了解音调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的,响度的大小跟物体振动的振幅和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 常识性了解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是由于它们的音色不同。

  教具:

  演示用:收录机、录有高音部和低音部的合唱歌曲的磁带、发声齿轮、塑料硬片(或硬纸片)、铜锣、响铃、队鼓和彩色纸人以及闹钟。

  学生用:梳子、塑料硬片(或硬纸片)、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用收录机放有高音部和低音部的合唱歌曲的磁带。

  讲述:同学们刚才欣赏到的是悦耳动听的歌曲,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还常听到一些令人烦躁不安刺耳的噪声。同样是乐音,有的音调高,有的音调低;有时声音大,有时声音小;有的用钢琴伴奏,有的用小提琴或我国的民族乐器二胡、三弦等伴奏。学了这节课后,同学们将知道其中的奥妙。(板书课题:第二节 音调、响度和音色)

  二、 进行新课

  1.音调

  (1)讲述:唱歌时,一首歌曲音调可以唱高一些,也可以唱低一些。刚才同学们听到的一首合唱歌曲,高音部的音调高,低音部的音调低,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教师板书)。

  (2)演示:先介绍发声齿轮,请一位学生上台观察在同一轴上的几个发声齿轮的齿数,并告诉全体同学,每个齿轮的齿数不同。

  转动齿轮,用塑料硬片接触齿轮的齿,使塑料硬片振动发声。让学生注意观察,硬片接触不同齿数的齿轮时,发出的声音的高低有何不同,哪个高?哪个低?

  引导学生分析:塑料硬片接触齿数多的齿轮时,振动快,发出的音调高;接触齿数少的齿轮时,硬片振动慢,发出的音调低。

  讲述:物体在1秒钟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教师板书)。由演示得出:音调高低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教师板书)

  (3)学生随堂实验:用塑料硬片在梳子上快慢不同地划过,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塑料硬片快划时和慢划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哪个高?哪个振动的频率大?哪个振动的频率小?进一步认识音调的高低是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的。

  (4)学生随堂实验:学生利用橡皮筋做课本图3-9的实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音调的高低是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的认识。

  (5)读图:请同学们读课本中的图3-10,读后教师做简要解释,然后问:为什么有些声音在人们毫无觉察时,猫、狗就已经警觉地听到了?(学生可自由举手发言,然后教师小结学生发言,并作明确解答,拓展知识,活跃思维。)

  2.响度

  (1)演示:轻敲队鼓,请同学听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鼓皮上彩色纸人的跳动情况,跳动缓慢,犹如轻歌曼舞,敲击由轻逐渐加重,再听声音大小的变化,并观察纸人跳动的'变化,跳动由慢到快,犹如从轻歌曼舞过渡到狂欢。引导学生分析出:鼓皮振动的振幅大,声音大;振幅小,声音小。教师讲述:我们把声音的大小叫做响度,响度跟物体振动的振幅有关。(教师板书)

  (2)拿出闹钟让同学们听。前排同学可以清晰地听见闹钟的滴答声,后面几排的同学几乎听不见。表明:响度还跟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教师板书)

  (3)读图:请同学们读课本中图3-12,看后说出为了减小声音的分散,增大响度可以采用哪些办法。然后请同学们从实际生活中举出一些增大响度的办法。课后请同学们互相比一比,看谁举得又多,又恰当。

  3.音色

  (1)讲述:除以上音调、响度外,音色也是乐音的一个特征。(板书:音调、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三个特征。)接着,在讲桌下(不让学生看见)敲响铜锣、摇动响铃,请同学们说出所听到的声音是什么物体振动而发出的?(肯定学生都能说正确),那么你们是凭什么分辨出来的呢?当同学们带着疑问的眼光望着老师时,教师及时指出:在音调、响度都相同时,不同的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不同,这就是音色。(教师板书)

  平常人们常说: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就是根据各人声带振动发出的声音不同,即各人的音色不同分辨出是谁的声音。

  同一个人的音色,也会随着年龄的增大,以及饮食、起居和本人健康状况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三、 小结

  本课学习了乐音的三个特征,即音调、响度和音色。恰当的乐音给人以精神上的调节,艺术上的享受,激励人们奋发向上。通过本课学习,希望同学们知道:

  1. 什么是音调?音调是由什么因素决定?

  2. 什么是响度?响度跟哪些因素有关?

  3. 人们能分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是根据乐音的哪个特征?

  四、 布置作业

  课后认真阅读课文、注意不要死记硬背课文中的名词,要注重理解。看一看课文后的想想议议,同学们可以三三两两的进行议论,还可以找教师探讨。

  说明

  新课引入时,如果没有恰当的合唱歌曲磁带,可请两位同学或老师跟一位同学一起同唱一首歌。新课引入没有一定的模式,要根据材料、学校实验设备、学生实际等条件,用不同的形式巧妙地引入,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求知欲望,跟该堂课要学习的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

  关于响度跟振动的振幅的关系,除了以上所述的实验外,在纸盆喇叭上放置乒乓球,改变音量大小;用敲击音叉将盛在盘内的水溅出等实验都可以观察,效果也很好。但在实验时要注意可见度,如果可见度不佳,可请后面的同学上讲台来自己做,做后大声地告诉全班同学。

  本课物理名词较多,对于刚上物理不久的初二学生来说要完全理解是困难的,课内教师在这些名词上不必多费唇舌,要把握住本课的教学目的。这些名词在实际生活中和今后高中物理课的学习中,还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对于这些名词的解释,不要给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否则将适得其反。

八年级物理教案9

  (一)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 理解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并能解释简单的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密度问题。

  (2) 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总结出:一定质量的气体,温度高,密度变小;温度低,密度变大。

  (2) 学会利用密度这一重要属性鉴别物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充分把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

  (二)教学重点: 1、密度与温度的关系。2、密度与物质鉴别。

  (三)教学难点:水的反常膨胀,4℃水的密度最大。

  教具

  4千克的铅球、水桶、体重计、纸风车、酒精灯、细线、圆底烧瓶、水槽.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已知铁的密度为7.8×103千克/米3,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2.铅的密度为11.3×103千克/米3,与铁的密度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二)引入新课

  密度是物质的基本属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密度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有重要的价值。在解决不同的实际问题时,密度知识是如何应用的.

  1.密度与物质鉴别

  讨论的问题如下:

  教师出示学生体育课上用的4kg的铅球,问学生:你如何判断,这种铅球是否用铅制成的?请说出你的办法来.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作答:先分别测量出铅球的质量和体积,再利用密度公式求出它的密度,判断它是否是铅组成的。

  又提问:如何利用家里能找到的器材,测出测量出铅球的质量和体积呢?

  用体重计测出铅球的质量,可以用水桶做排水器材测出铅球排开水的质量,即可算出铅球的体积。

  实验:

  计算:

  总结:用密度鉴别物质问题,如果我们计算出某一物体密度和密度表中某一物质密度相同,我们只能说可能是这种物质,如果前边例题中你不知道是铜球,这样用计算出的密度值。一分析就会错误地认为是铁球.

  所以在用密度进行物质鉴别时往往还要配合利用物质的其他特性,比如颜色、硬度等等.更科学的鉴别物质的方法,应采用化学分析或光谱分析,鉴别组成它的化学元素成分.

  同种物质的密度一般是不变的,如一瓶水用去一半,剩下一半水的质量是原来的二分之一,但密度不变。

  问题:同种物质的密度一定不变吗?如果某物体的质量不变,而它的体积改变了呢?

  实验:气体的.热胀冷缩实验

  介绍实验装置:圆底烧瓶上用带有注有一小段红墨水的玻璃管的橡皮塞密闭空气。先后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察。

  现象:烧瓶放在热水中时,里面的红墨水向外移动,说明瓶内气体受热体积膨胀了。

  而放在冷水中时,里面的红墨水向里移动,说明瓶内气体遇冷体积收缩了。

  同学们回家可做类似实验:两个吹胀的气球分别放在冰箱的冷藏室和炉火附近。观察现象。

  上面的实验说明最物质的密度与温度有关。

  2.密度与温度

  自然现象中风的形成也是因为密度与温度有关形成的

  做风形成的实验:教材P22

  空气因受热体积膨胀,密度变小而上升,热空气上升后,温度低的冷空气就从四面八方流过来从而形成了风。

  思考:教材P24

  根据气体的密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现象,试分析房间里的暖气一般都安装在窗户下面的道理。

  暖气周围的空气受热体积膨胀,密度变小而上升,靠近窗户的冷空气密度大,下沉到暖气周围,又受热上升,利用这种冷热空气的对流,可以使整个屋子暖和起来。

  人们很早就利用风力了,例如:利用风力来取水,灌溉、磨面,推动帆船、滑翔机等,近代大规模应用风力,主要在发电上。

  温度可以改变物质的密度。固体、液体的热胀冷缩不像气体那样明显,因而密度受温度的影响比较小。

  设问:难道所有的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

  水的凝固点是0℃,北方的寒冷冬天,气温在0℃以下,湖面结成了冰,行人可以在湖面上行走。湖底还有鱼存活吗?

  300多年前,人类就已知道水在4摄氏度时密度最大这一现象。在冰湖中作的测试表明,表面冻结的湖里,冰面以下的水体中密度从上至下递增(这是当然的事了,重在下,轻在上),温度也是由上至下递增,从表层水体的0℃至底层水体的4℃。正是因为这个特性,湖里的鱼类能够在严寒的冬天躲在底层水体中,不至于被冻成冰块。

  水在0—4℃之间,是热缩冷胀,在4℃以上是热胀冷缩。

  水的反膨胀现象,给人们带来了好处,江河湖面的水结冰时,因为冰的体积膨胀,密度比水小,总是浮在水面上;而水到了4℃,密度最大,总是沉在下面。这样,冰块就成了一层天然的防寒屏障,使江河湖海不至于一冻到底,使大量的水下生物得以生存。

  水的反常膨胀,给人类生活也带来不方便。北方的冬天,放在户外的自来水管将冻裂。所以对自来水管的保护显得尤其重要。

  观看密度在社会生活中的其它应用的影片。

八年级物理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功率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单位,能说明有关问题并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会用不同的方法判断做功的快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调查了解常用机械的铭牌,了解机械功率。教学重、难点:

  1、功率的概念及单位。

  2、功率的计算。

  教学方法:比较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具: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2、怎样计算功?功的国际单位是什么?

  无论是人做功,还是利用机械做功,都有做功快慢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物体做功的快慢。

  二、新课教学

  1、怎样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

  甲乙两位同学分别将12块砖搬到二楼,每块砖重为10n,楼高为3m,在6min的时间里,甲搬12块砖,乙搬6块砖。

  分析可得:在相同的时间里,比较物体做功的多少,做功多则做功快。

  如果同样搬12块砖,甲用了6 min、乙用了12min

  分析可得:做相同的功,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时间短则做功快。

  通过总结归纳得出:

  (1)在相同的时间里,比较做功的多少。

  (2)做相同的功,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

  若做功和时间都不相同,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呢?

  2、功率与测算功率的方法

  为了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我们引入了功率这个物理量,功率如何定义?

  物理学中把一段内做的功与做功所用这段时间的比叫做功率。功率用符号p表示,功用符号w表示,时间用符号t表示。功率的公式:p=w/t

  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率的单位由功和时间的单位组合而成的,为j/s,后人为了纪念物理学家瓦特所作出的贡献,用他的名字来命名功率的单位,即瓦特,简称瓦,用符号w表示。

  1w=1j/s,在工程技术上常用kw作为功率的单位。换算关系:1kw=103w。

  请同学们观看课本中的图片,了解一些物体的'功率。

  信息窗:了解机器铭牌中的一些数据,功率是其中的一项。知道机器中功率表示的物理意义。

  例题:起重机用钢绳吊起一个重10000n的货物,在10s内沿竖直方向上匀速上升10m,求:钢绳拉起重物的功率有多大?

  解略。

  三、归纳小结

  1、比较物体做功快慢的方法。

  2、功率表示的物理意义。

  3、功率的定义、公式及单位。

  四、作业设计

  1、课本201页作业1、2、3、4。

  2、补充:实验探究:如何测出人上楼的功率?需要哪些器材,写出实验步骤及表达式。

  五、板书设计

  第四节、做功的快慢

  1、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的方法:

  (1)在相同的时间里,比较做功的多少。

  (2)做相同的功,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

  2、功率

  (1)物理意义: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功率

  (3)公式:p=w/t

  (4)功率国际单位为瓦特,简称瓦,符号w。在工程技术上常用单位是:kw,换算关系:1kw=103w

  六、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

  首先通过课本10-29和图10-30中所示的两位同学做功快慢的比较出发,自然的引出功率的概念,以及功率的公式和单位;并通过给出人、一些动物和交通工具的功率,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功率概念和对功率单位“瓦特”具有较多的感性认识。还通过信息窗关于机器名牌中标出“功率”这一参考数据的介绍,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功率”这个概念的实用价值和意义。

  本节内容有: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功率的概念;测算功率。功率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功率的单位是本节的难点。本节教学方法有讨论、实验、讲解等,但以讨论为主。在本节教学中,首先要组织学生分析讨论课本图10-29和图10-30所提供的实例,总结出判断做功快慢的方法:若做功相同,比较做功的时间;若做功的时间相同,比较做功多少。

  课后,听课的老师们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使我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好的方面是整节课有条有理,很有逻辑,不管是概念、公式的得出,还是习题的讲解,都是井井有条。对于这一点,我倒不否认,我觉得物理概念的教学既要强调严密性,更要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注意学生的发展性,构建概念的重要性,特别是注重基本概念、规律和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运用,要重视能力的培养,特别是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从基础入手,认真分析物理过程,建立合理物理情

  景的习惯和能力。缺点是:新课的引入不用那么复杂――通过例子计算来引出,其实可以举简单点的,不用计算的,只要能够说明时间的差异即可。我原来在备课时是认为:既然这节课的重点是功率概念的得出,我就要把概念的来龙去脉讲清楚,要有理有据,没计算太抽象。我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课堂调控能力较差,语言表达较单调,除了专业语言,这些听课的老师虽然没有讲,但我自己知道,这也是我今后争取的目标。

  总而言之,这次公开课让我深刻体会到在老师们的帮助下我很快的找到不足之处,同时更大程度上促进了我的进步。这节课对我来说受益匪浅,本人在今后的教学中将更加努力,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八年级物理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认识电流的磁效应

  ②知道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与条形磁铁相似

  ③理解电磁铁的特性和工作原理

  2、过程与方法:

  ①观察和体验通电导体与磁体间的相互作用,初步了解电和磁之间有某种联系

  ②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认识电与磁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界的奥秘

  二、教学重点:

  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和电磁铁特性。

  三、教学难点:

  通电螺线管磁场的极性与电流方向间的关系的得出;电磁铁特性的得出。

  四、教具:

  直导线一根、干电池3节、螺线管、小磁针、导线、铁芯、电磁铁、图钉、条形磁铁、蹄行磁铁、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开关

  五、学具:

  软铁钉二个、小磁铁六个、漆包线一段、干电池三节电池座、回形针若干个、开关一个、滑动变阻器一个、电流表一个、导线若干条。(共13套)

  六、教法:

  演示法、引导法、启发法

  七、学法:

  观察法、探究法、分析法、归纳总结法

  八、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教师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奥斯特实验,引导学生观察:

  当直导线通电时,你看到了什么现象?磁针发生偏转这现象说明了什么?(出示第一张图片,展示课题----电生磁)

  二、新课:

  1、教师叙述电与磁联系发现的发展史,指出其重大意义。(出示图片2奥斯特人像。

  2、电流的磁效应:

  重做奥斯特实验,引导学做实验、观察实验:把磁针放在导线的上方和下方,观察通电时小针针N极指向有什么变化?

  改变电流方向,重做上述实验,再观察小磁针N极的指向有什么变化?

  从这个实验现象中,你有什么发现?

  结论:a、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

  b、电流磁场方向与导线上电流方向有关。(出示图片3)

  3、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教师演示:将一段直导线绕在铅笔上形成螺线管,了解什么是螺线管。(出示第4张图片螺线管图和实物)

  师演示:给螺线管通电,观察放在螺线管两端的小磁针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实物展台展示)

  探究实验: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是什么样的?

  ①问:你认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会是什么样?(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师板书学生的猜想。

  又问:如验证你的猜想?

  又问;如何用实验研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可能与哪种磁体相似?(出示图片5)采用什么方法探究?需要用到哪些器材?引导学生讨论

  ②学生实验操作,观察现象,记录现象

  ③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入手归纳试验结论。(学生讨论后,师出示图片6,展示结论)

  2、通电螺线管的极性与电流之间有什么关系?

  你认为通电螺线管的极性会与什么有关?(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师板书猜想。

  ②、如何验证猜想?采用什么方法进行验证?

  ③、怎样具体设方案?学生讨论

  ④通电螺线管导线中有几种可能的电流方向?根据观察得出

  ⑤、通电螺线管的极性与电流方向有什么具体关系?请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引导学生阅读P55页图8.2---6及旁边“?”的.文字后,让学生说他们的方法)

  ⑥、小组间交流

  ⑦、教师出示结论(展示图片六)安培定则

  ⑧、练习:p54中8.2----5图甲、乙。(图片7)学生答案实物投影展示。

  4、探究实验(二)研究电磁铁:

  问:如果将一铁芯插入螺线管内通电后,磁针偏转角度会发生变化吗?你认为会怎么变?(学生猜想)

  师演示实验验证,从这一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偏角变大,说明什么?

  师小结:一个带有铁芯的螺线管叫电磁铁。电磁铁的磁性比通电螺线管的磁性更强。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电磁铁的特性:(学生讨论)

  问:电磁铁的磁性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师板书学生的猜想

  怎样用实验研究电磁铁的磁性多个因素的关系呢?采用什么方法探究?怎样控制变量?

  怎样具体设计方案?怎样判断磁性的强弱?怎样改变电流的强弱?怎样对不同圈数的电磁铁进行比较?观察哪些现象?

  实验需要哪些器材?

  学生实验,师巡视指导。

  引导学生根据现象得出结论,交流结论。师出示结论,出示图片8。

  5、电磁铁的应用:

  ①出示图片9,介绍电磁起重机。

  ②学生举例。

  三、总结:

  本节课的内容及本次实验的情况。

  四、作业:

  ①P57页1、2、3、

  ②上网查查电磁铁有哪些应用。

八年级物理教案12

  学习目标

  1、知道动能势能的概念。

  2、在探究实验中理解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3、用能量的初步知识理解分析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学生展示

  1、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在物理学中,能的单位是______,简称______,符号是______。

  2、物体由于_______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物体动能的大小跟它的_______和______有关。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_____;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也越_____。

  3、物体由于被_______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物体的重力势能跟它的_______和______有关。对于高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的势能越______;对于质量相同的物体,高度越高的势能越______。

  4、物体由于_____________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弹性势能。

  5、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统称势能。_________和_________统称机械能。

  6、课本上“探究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和“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这两个实验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7、在“探究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要探究动能和质量之间的关系,应该选质量_______的小球,从斜面上________位置滚下去推动水平面上的木块,观察木块被推出的距离。(填“相同”或“不同”)

  8、在“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要探究重力势能与高度之间的关系,应该让同一重锤从_______高度落下,打击小桌,观察小桌陷入沙中的深度。

  9、一个木箱重100N,某人用20N的水平推力推动它前进了5m,则此人所做的功是多少?若把这个木箱搬到5m高的楼上,则此人做功又是多少?

  二、目标定向

  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平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做没做功?

  利用学生分析的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可见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

  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也不同。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三、学生自学

  自学指导

  一、阅读课本,知道什么是能量以及能量的单位是什么。

  物体________________,表示这个物体具有_______,简称______,它的单位是_______,简称______,符号是______。

  二、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动能。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重力势能;____________________叫弹性势能。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势能;_________和_________统称为势能。

  针对练习

  1、下列物体中具有重力势能的是_______________;具有弹性势能的是____________

  A、因挤压而变形的气球

  B、在水平路面上飞驰的小轿车

  C、正在下坠的桩锤

  D、停在空中不动的直升机

  E、钟表中卷紧的发条

  F、高山上的石头

  G、三峡水库中的水

  H、被推开的弹簧门的弹簧

  I、跑百米的运动员

  2、“黄河远上白云间”说明黄河水具有____________能。

  3、“滚滚长江东逝水”说明黄河水具有____________能。

  查看课本小资料中表一的内容,分组讨论后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速度大的物体动能一定大吗?

  2、质量大的物体动能一定大吗?

  3、你认为物体的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课堂作业

  1、关于运动的物体具有的动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速度大的物体动能一定大

  B、质量大的物体动能一定大

  C、速度和质量都大的物体动能一定大

  D、动能是运动物体本身的性质,与质量、速度无关

  2、关于能的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高山上静止的石头不具有能

  B、物体已做的功越多,说明物体具有的能量越多

  C、只要物体能够做功,说明物体具有能

  D、只有正在做功的物体才具有能

  3、如图所示,让钢球从斜面上由静止滚下,打到一个小木块上,能将木块撞出一段距离,放在同一水平面上相同位置的木块,被撞地越远,

  表示钢球的动能越大。现用质量不同的钢球从同一高度滚下,看哪次木块被推得远,回答以下问题

  (1)设计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让不同的钢球从同一高度滚下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表给出了一头牛慢步行走和一名普通中学生百米赛跑时的数据。

  物体质量m(kg)速度v(m/s)动能E(J)

  牛约600约0、5约75

  中学生约50约6约900

  分析数据,可以看出,对物体动能大小影响较大的因素是_________,你这样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典型例题

  1、物体所具有的能的判断

  例1、下列物体具有什么形式的能,请写在空白处。

  (1)在水平公路上行驶的汽车__________(2)竖直上抛的小球在最高点时________

  (3)静止在空中的气球_______________(4)从空中降落的雨点_________ _

  (5)被压缩了的弹簧_________________(6)飞流之下的瀑布______________ _

  2、动能、势能、变化的判断

  例2、直升飞机在空中匀速上升过程中,它的()

  A、重力势能增大,动能减小

  B、重力势能和动能增大

  C、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增大

  D、动能和重力势能减小

  四、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

  1、认真阅读课本上的实验,然后通过观察教师的演示,回答以下问题:

  ①实验中是通过观察什么来反映小球的'动能的大小的?

  ②实验中是怎样探究动能与质量的关系的?

  ③实验中是怎样探究动能与速度的关系的?

  ④这个实验是用什么方法探究的?

  ⑤这个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把结论填到课本上。

  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________和________有关。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______,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越_____。

  2、阅读课本的探究实验,然后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实验中是通过观察什么来判断重锤具有的重力势能的大小的?

  (2)实验中怎样探究重力势能与物体被举高的高度之间的关系的?

  (3)实验中怎样探究重力势能与物体的质量之间的关系的?

  (4)这个实验所采用的探究方法是什么?

  (5)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把课本上的结论填写完整。

  五、答疑解惑

  1、如图,小明在做哪些因素与物体的动能有关的几次实验中,说明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的是()

  A、甲、乙B、乙、丙C、丙、丁D、甲、丙

  六、反馈评价

  1、有一辆汽车和一列火车,若以相同的速度行驶,则_______具有的动能大;处在同一高度以相同的速度飞行的子弹和炮弹相比较,_______的重力势能大。

  2、洒水车匀速行驶在平直路面上洒水,则在此过程中洒水车的动能逐渐______。

  3、跳水运动员从最高点向水面下落的过程中,他的速度逐渐_______,所以动能逐渐_______,重力势能逐渐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4、自行车下坡时速度越来越大,它的动能逐渐_______,重力势能逐渐_______。

  5、下列物体中重力势能最大的是()

  A、放在一楼窗台上的质量是4kg的石块

  B、放在三楼窗台上的质量是4kg的陶罐

  C、放在五楼窗台上质量是4kg的一盆花

  D、晾晒在五楼窗台上的质量是1、5kg的球鞋

  6、下列物体既具有动能又具有重力势能的是()

  A、在轨道上行驶的火车

  B、从坡顶向坡下跑的运动员

  C、江河中的流水

  D、空中静止的飞机

  7、空中沿水平方向匀速飞行的一架飞机,正在向灾区空投物资,在空投过程中,飞机的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变化情况是()

  A、动能和重力势能都增大

  B、动能和重力势能都减小

  C、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

  D、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减小

  七、知识整合

  1、物体能够对外做功(但不一定做功),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

  2、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3、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大;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也越大。

  4、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势能。

  ①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物体被举得越高,质量越大,具有的重力势能也越大。

  ②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弹性势能。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具有的弹性势能越大。

  八、课外作业

  1、练习册每天1练。

  2、教材课后经典习题。

  中考宝典

  1、打木桩的重锤自由下落时,关于它的动能和势能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动能不变,势能不变

  B、动能增大,势能不变

  C、动能增大,势能减小

  D、动能减小,势能增大

八年级物理教案13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知道自界的物质以三种状态存在,以及他们的不同特征。

  2、学会使用酒精灯。

  3、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学会温度计的测量。

  重点难点: 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及使用

  教学过程:

  一、揭示教学目标,导入新课

  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顾自学情况。

  1、自然界的物质的三种状态为:

  2、物质处于固态时,有一定的 和 ;处于液态时,有一定的没有一定的 ;处于气态时,没有固定的

  和 。

  3、酒精灯使用:

  (1)酒精灯的 温度最高,应该用 加热;

  (2)绝对 禁止用一个酒精灯去引燃另一个酒精灯,应该用 去点燃;

  (3)熄灭酒精灯时,必须用 盖灭,不能 ;

  (4)万一洒出的酒精 在桌面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应立刻用 扑盖。

  4、物质的状态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变的,那么物质处于那种状态与 有关。

  5、 常用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测温液体

  的 的.性质 制成的。

  6、温度计上的标度常采用 温标,该温标是由 国物理学家 首先规定,标度的单位是 ,符号是 。

  7、0度的规定: 。

  8、100度的规定: 。

  三、探究新知:

  1、云、雨、雾、露、霜、雪都是水的化身,其中只含固态成分的有 ,只含液态成分的有 ,含固态、液态等多种成分的是 。

  2、一块冰的温度有—15℃升高到—5℃,其温度升高了 ,另一块冰原来的温度为—2℃,降低了10℃后,冰的温度变为 。

  3、物体的冷热程度用 表示,测量物体冷热程度的仪器是 ,它是根据 的性质制成的。

  4、常用液体温度计的种类有: 、 、 。

  5、—20℃的正确读法是( )

  A、零下20度 B、零下摄氏20度 C、负20摄氏度 D、零下20摄氏度

  6、0℃的冰河0℃的水,两者温度相比较( )

  A、0℃的水的温度低一些 B、相同

  C、0℃的冰的温度低一些 D、两者状态不同,无法比较

  7、两支内径粗细不同,但下端玻璃泡内水银量相等的温度计同时插入同一杯热水中,水银柱上升的高度和温度的示数分别是( )

  A、上升的示数一样,示数相等

  B、内径细的升高的多,示数也大

  C、内径粗的升得低,但两支温度计的示数相等

  D、内径粗的升高的高,示数也大

  8、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设计的一个气体温度计的示意图 。 瓶中装的是气体,瓶塞不漏气,弯管中间有一段液柱。

  (1)这个温度计是根据气体的 热胀冷缩 来测量温度的;

  (2)将此装置放在室内,温度升高时液柱向 移动;(填左或右)

  (3)若放到冰水混合物中,液柱处的刻度应标 0C;

  (4)该温度计测量温度时会不会受到大气压的影响?答 。(填会或不会)

八年级物理教案14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惯性,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惯性现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3.通过惯性现象,向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二)教具

  惯性球、惯性小车和木块.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二、惯性

  教师:从牛顿第一定律知道,任何物体都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也可以说物体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这里提出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三、惯性现象

  教师: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下面我们做几个表现物体具有惯性的有趣实验.

  1.惯性小球实验

  我们把一个小球稳稳地放在小木片上,用弹簧片迅速地把小木片弹出去,注意观察发生的现象.

  (演示)

  小木片弹出去后,小球落在了原处.

  大家都知道这是由于小球有惯性.但是如何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这个现象呢?

  我们用惯性解释物理现象,必须抓住惯性的实质.惯性的实质是物体有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所以我们必须认清物体原有的运动状态.以小球为例,木片被弹出去之前,小球处于静止状态.小球由于有惯性,还应保持原有的'静止状态,所以小球落在原处.简言之,物体原来是什么状态,由于有惯性,它要保持什么状态,这是解释惯性现象的关键.

  2.钢笔帽的惯性实验.

  教师示范:拿一个小纸条放在桌边上,在纸条上压一个立着放的钢笔帽,将纸条迅速抽出,钢笔帽不倒.

  (学生操作)

  教师提问:请大家解释当纸条抽出时,笔帽为什么不倒?

  (学生回答,教师讲评)

  钢笔帽是静止的.当纸条迅速抽出时,由于笔帽有惯性,还要保持静止状态,所以笔帽不倒.

  3.刹车时的惯性现象

  教师:我们在小车上立一个木块,使小车和木块一起运动,小车突然停住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演示,并请学生解释,教师讲评)

  教师:刹车前木块和小车一起运动.刹车时,木块底部和小车都停住了,但是由于有惯性,木块上部还要保持向前运动,所以木块向前倾倒.

  这个实验再现了汽车紧急刹车时乘客向前倒这一普遍现象.

  4.汽车起动发生的惯性现象

  教师:请大家解释汽车起动时乘客为什么向后倾倒?

  (学生回答:教师讲评)

  四、学生练习

  1.章后习题1

  (教师讲评从略)

  2.章后习题4

  (教师讲评从略)

  3.习题3

  (教师讲评从略)

  4.习题2

  (学生答)

  教师:飞机投掷物体前,被投掷物跟飞机一起运动.投掷物离开飞机后由于惯性仍要向前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可是被投掷物受重力作用,它向前运动的同时还要向下落,物体的实际下落轨道是一抛物线.所以必须提前投掷.

  飞机速度越大,高度越大,提前量也应该越大.飞机投弹也遵循这个规律.

  5.节后练习4

  (学生答)

  教师:跳远运动员起跳前经过了一段距离的助跑,踏跳时具有较大的水平向前的速度.由于人有惯性,踏跳后还要向前继续用较大的速度运动,这样可以跳的更远些.事实证明,跳远运动员都是短跑好手就是这个道理.

  五、学生阅读“汽车刹车之后”

  教师:从阅读材料可知,汽车的停车距离等于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之和.如果你是一位汽车司机,应该注意怎样防止发生交通事故?12

  教师:车速不能太快,十次事故九次快.驾驶车辆应该精神集中,这样叮以缩短反应时间和减小反应距离.司机应保证汽车的刹车机件的性能良好,缩短制动距离.下雪、下雨天尤其应减速慢行.

  我们同学骑自行车也应如此.不骑快车、精神集中、车闸要灵.

八年级物理教案15

  课题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时

  1 课时

  知识与技能

  ( 1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

  ( 2 )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 , 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 3 )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过程与方法

  1 、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 、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 、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1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3 、声速与介质种类以及介质温度有关。

  教学难点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教 具

  教师:录音机和录有儿歌、瀑布声、砂轮与工件摩擦声、蛙鸣声的录音带;

  音叉、用细线悬挂着的'泡沫塑料球;

  根据情况:电视机、影蝶机、 VCD 光盘(可视情况而定)

  铜锣、盛有水的玻璃水槽;

  学生:橡皮筋、小鼓、薄钢尺、其他一些能发声的物体。

  课前活动:

  在教室内放悠扬的音乐 ————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 ————— 耳濡目染,感性认识,

  实例,提出一系列一声现象有 激发兴趣。

  关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进行新课

  一、声音的产生:

  1 、指导看图,同时播放音像 ——— 声情并茂

  2 、归纳共同点引出探究内容: ——— 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3 、学生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音叉、橡皮筋、桌子、

  钢尺、声带、小鼓、小锣等)

  ①明确实验的目的、实验方法,

  ②注重实验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并能归纳表达

  ③观察思考、讨论作答、举手发言

  4 、引导探究的方法:

  提出问题→进行假设、猜想→探究实验→归纳结论

  二、声音的传播:

  1 、探究:桌子传声 ————— 固体能够传声

  2 、空气传声:听到飞机和响声

  3 、“真空铃”演示: ——— 实验推理:“假如没有空气”呢?

  4 、播放录像“振动的音叉激起的声波传入人耳”

  指导学生自学“想想议议”

  5 、演示:液体传声

  将发声的门铃放入水中,还能听到响声吗?

  生活现象:水中的鱼能被岸上人的说话和脚步声吓走。

  6 、几种物质的声速:

  认识理解,记住:

  三、测评与小结:

  1 、小训练、小测试,反馈时采用师生共同评讲

  2 、请学生对所学内容小结,养成归纳知识的习惯。

  四、作业:

  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附:板书设计

  第一章 声现象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

  1 、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2 、声音在所有介质中都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3 、声速:

  ( 1 )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 2 )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

【八年级物理教案】相关文章:

八年级物理教案11-13

八年级物理教案11-30

八年级的物理教案11-23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12-22

初中八年级物理教案12-21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12-17

(热门)八年级物理教案09-19

苏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04-26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教案04-15

八年级物理教案:惯性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