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六年级数学教案

六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4-05-22 18:41:32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合集)六年级数学教案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数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合集)六年级数学教案15篇

六年级数学教案1

  教材分析:

  在学习本单元的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在第一、二学段学习了前后、上下、左右等表示物体具体位置的知识,也学习了简单的路线等知识。这些知识为学生进一步认识物体在空间的具体位置打下了基础。而本单元的学习则是第一、二学段学习内容的发展,它对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生活周围的环境,都有较大的作用。

  教材从学生自己十分熟悉的座位表着手,通过说一说张亮的座位,引出第几组与第几个的话题。接着,再从第几组第几个引出抽象的数对表示方法。这一从学生的经验中,逐步抽象出数学的表示方法,符合学生的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对”在确定位置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通过具体的情境,理解数对对确定位置的作用,并能根据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重点:

  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活动引入,认识数对

  1、明确列、行排列规则

  (1)学生按座位卡找座位。

  位置卡

  第 -列,第 -排

  学生可能出现

  A、找不到座位。

  B、两人找到了同一个座位。

  (2)请同学说说找座位的方法,明确排与列的数法。

  我们把竖排叫做列,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引导生按列报数;横排叫做行,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引导生按行报数。

  (3)重新找自己的座位。

  (4)班长坐在第几列第几行?(同时板书)

  2、体会学习数对的必要,认识数对

  (1)用学生自己喜欢的简便的方法表示班长的位置,可以是数字,也可以是符号。(学生板演表示的多种形式)

  这么多的方法都对不对呢?你有什么意见?

  (2)在数学上就有一种“统一的方法”可以既清楚又简便的表示位置。

  班长的位置3列2排就可以用(3,2)来表示。

  (3)你在教室里的位置是第几列第几行?用数对怎样表示?小组交流。

  小结:根据两个数组成的数对,能很快确定教室里每个人的位置。

  生活中有没有运用数对解决的问题呢?

  3、生活中应用数对

  (1)根据位置写数对

  ①出示哈尔滨旅游景点的分布图。

  你能表示出各个景点在图中的位置吗?

  ②独立书写,全班交流。

  (2)根据数对找位置

  ①出示残缺的太阳岛景点分布图。

  你能帮忙把地图补充完整吗?

  ②学生操作后交流。

  得出:表示同一行中景点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二个数相同;表示同一列中景点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一个数相同。一个数能准确说出一个地点的位置吗?数对中的两个数能帮助我们很快在平面图上找到某个具体的地点。

  二、活动二:学生小结

  学习了确定位置,你有什么收获?

  三、活动三:课外引申——数对在国际象棋中的运用。

  1、课件出现国际象棋棋盘和棋子

  (1)介绍:国际象棋的棋盘是一个正方形,等分为六十四方格。这些方格有深浅两种颜色,交替排列。国际象棋的八条直线分别用a、b、c、d、e、f、g、h表示,八条横线分别用1、2、3、4、5、6、7、8表示。每个方格便有了自己的名字。国际象棋的棋子有黑白两色,各有一个王、一个后、两个车、两个象、两个马和八个兵。

  (2)如果白王所处的位置用国际象棋专用的方法记录为g2,你知道是用什么方法记录棋的位置的吗?

  (3)课件出现三枚棋子在棋盘上的不同位置,问:其他棋各在什么位置?

  (4)如果有一枚棋走一步记录为C6—C2,你知道是哪枚棋从什么位置走到什么位置上吗?

  四、活动四:游戏——摆子连线

  比赛规则:每3人一个小组,第一个学生先掷两次骰子。假如第一次是2,第二次是4,就将自己的棋子放在(2,4)的位置上(说明:棋子用一点来表示)。

  第二个学生接着同样的操作,按所掷的点数放棋子。如果位置被其他棋子占了,可以重新再掷。

  另外的一个学生负责记录。

  每放对一个棋子加1分、如果你将两个棋子连在一起就奖2分,3个棋子连在一起就奖3分,依此类推,将你们俩的得分记录在一张纸上、谁先得8分,谁就赢了。(学生操作,教师下去巡视)

  活动五:全课总结

  刚才,我们是怎样探究总结出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的?

  板书设计:

  位 置

六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教材第110~111页比和按比例分配问题、“练一练”,练习二十一第1~8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掌握求比值和化简比的方法,弄清两者的区别,能根据比和除法的关系求已知比值的比里的未知项。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结构特征,加深理解并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分析推理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复习比的知识和比的应用。(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的知识,能应用比的意义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问题。

  二、复习比的知识

  1、复习比的意义。

  (1)提问:什么叫比?

  (2)做“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然后口答,并要求说明每个比表示的意义。

  (3)你能举一个比的例子吗?怎么表示出它是两个数相除的关系?商怎样表示?

  谁来说说这个比各部分的名称?

  提问、:什么是比的比值?那么怎样求一个比的比值?

  (4)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两个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追问:我们求比值的方法是怎样的?这里的比值都是什么数?还可以是怎样的数?

  2、复习比的基本性质。

  (1)请大家根据上面的式子,在课本上用字母表示比、除法和分数的关系。

  指名学生口答填写出的等式。

  让学生说明为什么b≠0。

  提问:谁能说说这个字母式子表示的意思?比、除法和分数又有什么不同?

  (2)提问:谁来说说除法、分数有什么类似的性质?根据比和除法、分数的联系,比有怎样的基本性质?

  谁来举例说明一个比的前项、后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大小不变。

  让学生填写课本上的例子,然后口答。

  提问: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应用?

  (3)做“练一练”第3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追问: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化简比的?

  化简的'结果是一个什么?向学生说明要化成最简整数比。

  3、比较求比值和化简比。

  (1)引导比较。

  现在请同学们把刚才求比值和现在的化简比来比较一下,它们各自的依据和方法有什么区别,结果有什么区别?

  (2)做练习二十一第3题。

  让学生填在课本上,然后口答。

  三、复习按比例分配

  1、说明:应用比的知识,可以计算按比例分配问题。

  2、做“练一练”第4题的第(1)题。

  (1)让学生说一说这里已知什么条件,求什么问题。

  提问:这是什么应用题?

  (2)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要怎样想。

  提问:求公鸡只数和母鸡只数实际上是求什么?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3)提问:你认为解答按比例分配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3、做“练一练”第4题的第(2)题。

  让学生说一说要怎样想。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四、综合练习。

  1、做练习二十一第1、2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然后指名口答,重点要求学生说明第2题怎样想的。

  2、求未知数x。

  1.3:x=6 x/3=0.5

  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题做在练习本上。

  指名口答,老师板书,结合让学生说明怎样想的。

  3、做练习二十一第7题。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结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强调说明长和宽的和是周长的一半。

  五、课堂小结。

  指名学生归纳说明本节课复习的内容及自己的收获。

  六、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一第4~6题。

六年级数学教案3

  本课题教时数:1本教时为第1教时备课日期10月15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比的化简。

  2、培养学生类比、推理和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化简。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复习

  二、教学新课

  三、巩固练习

  四、小结、

  五、作业

  1、口算练习126

  2、口答填空:

  13÷18=()/()=()∶()

  除法、分数和比之间有什么联系?

  3、复习题。

  口答。

  第一题根据什么填写的?除法里商不变的规律是什么?

  第二题根据什么填写的?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1、教学比的基本性质

  比和除法、分数之间有密切的联系,而除法的商不变的规律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又有类似的。现在请大家联系商不变的规律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想一想,在比中有怎样的规律?

  学生相互讨论,然后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总结比的基本性质。

  出示比的基本性质。

  提问:我们刚才是怎样得到比的性质的?

  3、练习127

  学生做在课本上。指名口答。

  4、比的基本性质应用。

  A、约分

  学生口答约分结果。

  约分应用了什么知识?

  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进行约分,把分数化成最简分数;应用比的基本性质,也可以把一个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B、出示:男生35人,女生40人,写出男生和女生的人数的比。

  说出比。

  我们可以根据比的基本性质,仿照约分的方法,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5,得出7∶8。

  问:表示男生和女生的比哪个更简单?7∶8的前项和后项这两个数是什么关系?

  指出:比的前项和后项是互质数的比,是最简整数比。

  C、出示例1

  (1)学生做第一题。

  你是怎么做的?为什么前项和后项要同时除以6?

  (2)练一练1学生口答,说想法。

  (3)例1和第二题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什么数?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怎样转化成整数比?

  学生试做。

  为什么同时乘12?

  (4)练一练2

  做书上。说想法。

  (5)例1第三题是怎样两个数的比?怎样转化成整数比?为什么要同时乘100?

  看看书上怎样做的,并把它作完。

  问:你认为两个小数的比一般要怎样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6)练一练3做书上。

  口答。

  这个比第一步先转化成怎样的比?再怎样化成最简单的分数比?

  D、总结方法。

  你认为比的化简一般要怎样做?

  1、练习128上下练习说想法。

  2、化简比。

  (1)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20∶16;

  (2)盐和水重量的比是2∶12;

  (3)两条公路的长度比是6∶9;

  口答后,让学生说一说每道题里两种数量一共是多少份,每种数量各占多少份。

  练习1289、10

  课后感受

  同学们大都能理解、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比的化简.个别同学要强化练习.

六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百分率,理解这些百分率的含义,并通过自主探究,掌握求百分率的一般方法,会正确地求生活中常见的百分率,依据分数与百分数应用题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数学的应用意识。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发现、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过程,自主建构知识,归纳出求百分率的方法。

  3、数学思考: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认识世界,逐步形成“数学的思维”习惯。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百分率的用处及必要性,感受百分率来源于生活,体验百分率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百分率的含义,掌握求百分率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探究百分率的含义。

  教学用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8分)

  1、出示口算题,限时1分钟,并校正题目。

  2、小结学生所提问题,并指名口头列式。

  3、将问题中的“几分之几”改为“百分之几”,引学生分析、解答。

  4、小结:算法相同,但计算结果的表示方法不同。

  5、说明:我们把做对题目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叫做正确率;那么做错的题目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叫做错误率。这些统称为百分率。导入新课,揭示目标。

  6、口算比赛:(1分钟)(见课件)

  7、根据口算情况,提出数学问题。

  (做对的题目占总题数的`几分之几?做错的题目占总题数的几分之几?)

  8、尝试解答修改后的问题。

  9、比较:“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在解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10、举一些生活中的百分率,明确目标,进入新课的学习:(1)知道达标率、发芽率、合格率等百分率的含义。(2)学习求百分率的方法,会解决求百分率的问题。

  二、设问导读(9分)

  1、说明达标率的含义。

  2、板书达标率的计算公式,并说明除法为什么写成分数的形式?

  3、组织学生以4人小组讨论。

  4、巡回指导书写格式。阅读例题,思考下面的问题

  (1)什么叫做达标率?

  (2)怎样计算达标率?

  (3)思考:公式中为什么要“×100%”呢?

  (4)尝试计算例1的达标率。

  三、质疑探究(5分)

  1、在展示台上展示学生写出的百分率计算公式。

  2、要求学生认真计算,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1、生活中还有哪些百分率?它们的含义是什么?怎样求这些百分率?

  2、求例1(2)中的发芽率。

  四、巩固练习(14分)

  1、指名口答,组织集体评议,再次引学生巩固百分率的含义。

  2、对每一道题都要让学生分析、理解透彻,并找出错误原因。

  3、出示问题,指导学生书写格式,并强调

  4、解决问题要注意:看清求什么率?找出对应的量。

  5、引学生比较、发现:这些百分率和100%比较,大小怎样?哪些百分率可能超过100%?

  6、引学生观察、发现:出勤率+缺勤率=1.

  五、加强巩固

  1、说说下面百分率各表示什么意思。(1颗星)

  (1)学校栽了200棵树苗,成活率是90%。

  (2)六(1)班同学的近视率达14%。

  (3)海水的出盐率是20%。

  2、判断。(2颗星)

  (1)学校上学期种的105棵树苗现在全部成活,这批树苗的成活率为105%。( )

  (2)六年级共有54名学生,今天全部到校,今天六年级学生的出勤率为54%。( )

  (3)把25克盐放入100克水中,盐水的含盐率为25%。

  (4)一批零件的合格率为85%,那么这批零件的不合格率一定是15%。 5、工厂加工了105个零件,合格率达100%,则这批零件有100个合格。

  3、解决问题(3颗星)

  (1)我班有27名同学,上学期期末测试中,有24人优秀,那么我们班成绩的优秀率是多少?27名同学全部合格,合格率是多少?

  (2)六(1)班今天有48人到校,有2人缺席,求出勤率。

  (3)要求,以2人小组互查,每人练习一道题,口头列式。1、王大爷在荒山上植树,一共植了125棵,有115棵成活。这批树的成活率约是多少?

  (4)王师傅加工的300个零件中有298个合格,合格率是多少?

  课堂总结:

  (1分)突出“关键点”。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六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教材110-111页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能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

  (2)巩固复习有关百分数、折扣、纳税等知识,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与策略。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分析、计算、比较、符号化、概括等过程,体会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

  [重点难点]

  重点:认真地分析数量关系,正确地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相关的问题。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利率的知识。请你们分别说一说,什么叫本金、利息、利率及利息税?如何求利息?

  板书: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有关存款的知识。

  二、教学实施

  1、介绍储蓄的几种方法。

  (1)存款。

  按银行的规定:一般分为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两种。定期存款一般期限为一年、二年、三年和五年四种。按国家规定都要缴纳20%的利息所得税。

  人民币储蓄存款利率单位:年息%

  存 期

  利 率

  零存整取

  存本取息

  存期

  利 率

  定

  期

  整存整取

  三个月

  1.71

  一年

  1.71

  六个月

  2.07

  三年

  2.07

  一年

  2.25

  五年

  2.25

  二年

  2.70

  三年

  3.24

  活期利率 0.72

  五年

  3.60

  保值贴补率 0.00

  (2)教育储蓄。

  (3)国债。

  2、出示例题

  妈妈准备给儿子存1万元,供他六年后上大学。怎样存款收益最大呢?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讨论存款方法

  如果选择定期储蓄存款,有以下几种不同的存款方案

  方案一:先存三年,再存三年

  方案二:先存一年,再存五年或先存五年,再存一年

  方案三:两年一存,存三次

  ......

  分组讨论,那种方案实得利息高

  各小组汇报

  定期储蓄

  存款方案

  存期

  到期利息

  利息税

  到期收入

  1

  2

  3

  ......

  (3)你能给妈妈提出什么建议?你的.依据是什么?

  3、讨论:如果选择教育储蓄存款或国债,到期后能取回多少钱呢?

  学生设计,讨论

  三、课堂作业

  王老师有现金3万元,要定期存入银行,存两年,请你设计两种方案,并分别计算每种方案到期后的实得利息。

  存款期限

  年利率

  一年定期

  2.25%

  二年定期

  2.70%

  三年定期

  6.24%

  五年定期

  3.60%

  利息税

  20%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如何存款才能获得最大收益,初步了解了如何理财。希望同学们帮助父母设计存款方案,并把你的理由讲给他们听。

  [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教案6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P:23例题、P:24练一练,练习四第1题

  教学目的:

  1、初步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看懂图中表达的数据,在绘制折线统计图时,会描点,会用两种不同的折线表示两组不同的数量。

  2、初步会利用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判断。

  教具准备:绘制一张和P23例题内容相同的,放大的统计图,但折线不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P23统计表。

  2、提问:从这张表里你了解些什么?

  你能用折线统计图表示第一门市部1994年至20xx年上缴利润的情况吗?

  3、实际画一画:

  如果只要画出第一门市部上缴利润的折线,请画出:

  二、新授:

  1、提问:现仍利用这张图画出第二门市部上缴利润数量的折线统计图,你打算怎样?

  2、讨论:(上述问题)

  3、画一画:让学生根据讨论的方法描点、连线、标明图例。

  4、看图回答问题:

  (1)图中用了几种不同的折线?每种折线表示什么?

  (2)回答P23~24的三个问题,并说说怎样看出来的.?

  (3)让学生说说:根据折线统计图还想到些什么?

  5、小结:

  今天学习的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在一张折线统计图上同时表示两组数量的变化情况时,应注意些什么?

  折线统计图不但能清楚地表现出两组数量各自的变化情况,还方便对两组数量进行分析、比较。

  三、练习

  1、P24练一练

  2、练习四第1题

  完成题目中的两个问题

  看图后还想到些什么?

  教学后记:

  第二教时

  教学内容:P25-26,练习四第2-4题

  教学目的: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的意义和作用,并能正确运用。

  课前准备:收集自己和同座在小学各年级第二学期的身高数据。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折线统计图不但能清楚地表现出两组数量各自的()情况,还方便对两组数量进行()、()。

  二、基础训练:

  1、P25第2题

  要求:

  (1)在课本上完成。

  (2)从图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2、P26第3题

  要求:

  (1)完成课本上的要求

  (2)补充:回答下列问题。

  王刚、李明谁投掷的情况较好?从中你还能得出什么信息?

  三、练习

  P26第4题

  要求:

  (1)将课前收集的数据制成复式统计表

  级别身高(厘米)姓名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

  (2)完成课本P26的折线统计图,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四、课后作业:

  将本学期语文、数学前六次检测情况留心作统计,然后制成折线统计图,作自我分析。

六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在巩固正反比例的意义和正方比例的判断方法上,通过比较观察,理解并掌握正、反比例的意义和判断方法的差异,明确在同一组数量关系中,什么量一定时,另外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什么量一定时,另外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并能正确地判断。

  教学重点、难点:

  区分正反比例的差异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前面一段时间我们学习哪两种比例关系?说说你的理解!

  板书:正比例、反比例(学生回顾正反比例)

  2、出示小黑板:

  表一、

  总价(元)

  8

  16

  40

  80

  160

  数量(件)

  1

  2

  5

  10

  20

  ( )和()是两种相关联的量,()随着()而变化,()一定。所以()和()成()关系。

  表二、

  单价(元)

  80

  40

  20

  10

  5

  数量(件)

  1

  2

  4

  8

  16

  让学生先完成表一的问题,在让学生如同表一的问题完成表二,书写在作业作上,请两名学生说一说。

  3、想一想:单价、数量、总价这三种量、每两种之间存在怎么样的比例关系?它们的条件是什么?

  二、总结问题、比较正反比例

  1、

  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成正比例关系。

  数量一定,单价和总价成正比例关系。

  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呈反比例关系。

  小练笔:请学生举几个数量关系说一说,同桌交流,汇报

  2、正反比例比较

  观察表一和表二以及正反比例的知识,比较正反比例

  正比例

  反比例

  相同点

  两种相关联的量

  不同点

  变化方向一致

  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

  变化方向相反

  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

  三、巩固练习

  练一练1、2、3

  4、A、B、C三种量的关系是:

  如果A一定,那么B和C成()比例;

  如果B一定,那么A和C成()比例;

  如果C一定,那么A和B成()比例。

  在此基础上拓展:

  1、,那么和成()关系;

  2、,那么和成()关系;

  3、,那么和成()关系;

  判断:

  (1),圆周率一定,圆的周长和相应的直径成正比例;

  (2),圆的直径一定,圆周率和相应的周长成正比例;

  (3),圆的周长一定,圆周率和相应的直径成反比例;

  练一练5、判断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四、小结

  正反比例的.区别与判断

  课后反思:

  本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基础上进行的一堂正反比例的比较的综合课,整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一定的练习比较观察使得学生自主的归纳出正反比例的异同,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明确正反比例的意义和判断。因此整堂课学生的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基本上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

  在整个备课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载客后的练习中补充了带有未知数的三道练习让学生判断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性和杰却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还安排了一个判断题,由于前面都遇到有一个数量关系可以得出一种量一定,另外两种量的比例关系,可是这个问题就存在有这样的问题,因为圆周率是一定的,通过这个题的练习使得学生更好的理解正反比例的条件,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再602班上课的时候,在出示小黑板的时候,没有先让学生回顾正反比例的知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没有及时地吸引过来,于是在第二堂课的时候,求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回顾知识,并吸引学生注意。还有就是表意于表二的利用,在第二堂课上比第一堂提高了,消除了学生再次整理信息所消耗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六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三单元《一个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复习与整理》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一个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掌握一个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法则,会用简便灵活的方法计算因数中有0的乘法。

  2、通过对一个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计算的整理和复习,使所学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

  3、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会归纳、整理和应用。

  【教学重点】 对各知识点的知识的整理与复习。

  【教学难点】 如何有序整理知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一只红绿灯,题卡两张。

  【教学过程】

  一、回忆与整理

  1、激趣:今天圣诞老人给聪明的小朋友带来些礼物,小朋友想知道是什么吗?(课件出示圣诞袜)不要小看这只圣诞袜,里面还藏着不少秘密呢!

  ①课件显示:712×8 , 3500×2 , 1405×7 , 458×8 ,623×0 , 1560×5 ,323×3, 20xx×1

  ②四人小组讨论该可以怎样分类.并请记录员在各自的题卡上分类,教师巡视指导。

  ③指明说说你是按什么方法来分的。(按照学生不同的回答,课件展示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按照进位和不进位、口算和笔算、第一个因数是几位数、积的位数、因数中有没有0或按照0的个数来分等等,媒体做相应的显示。

  【设计意图】新世纪的人才主要特征是具有创新精神,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把算式来分类,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也把本单元的知识点大概进行了概括,为第二步重点分析打下铺垫。

  2、重点分析:

  (1)按照计算时进位和不进位;

  不进位: 623×0 ,323×3,20xx×1

  进位: 3500×2 , 1405×7 , 458×8, 1560×5, 712×4

  不进位的乘法我们通常可以怎么算?(口算)你能说出得数吗?

  进位乘法有几种类型?(一次进位、隔次进位、连续进位)判断以上题中的各属于哪种类型,并说说分别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复习口算和笔算)

  一次进位中的哪些题目是(712×4、3500×2)可以口算,并让学生说说3500×2你是怎样算的

  计算隔次进位1405×7,说说哪几位进位,该注意些什么问题?(生板书)

  计算连续进位:458×8,说说在笔算连续进位的时候,该注意哪些问题。

  小结一个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法则:

  (2):按照因数中有没有0来分,(0的位置,0的个数)

  因数中没有0: 712×4,458×8 , 323×3,

  因数中有0: 1405×7 , 623×0 , 3500×2 , 1560×5 , 20xx×1

  因数中没有0和有0的算式可以口算也可以笔算,因数中有0的算式有什么特征呢!(第一个因数中间有0、末尾有0、中间末尾都有0或第二个因数是0的乘法算式,找出各自的算式,)

  师:观察因数中有0的在这些算式中,哪些算式不用算就知道结果?为什么?(小结得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1和任何数相乘还得原数。)

  问:笔算时哪些题有简便算法?1 560×5猜猜积的末尾有几个0,估计积是几位数?计算后验证估算结果。

  小结法则:一个数乘一位数,遇到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时,可以先用第二个因数去乘0前面的数,再看第一个因数末尾有( )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 )。

  (3): 按口算和笔算;

  ①口算:1000×8 , 623×0 , 3500×2 , 323×3, 20xx×1

  笔算: 1405×7 ,458×8 ,560×5 ,

  上述两类的题组中,哪些题你能很快说出他们的得数。

  ②说说这类型的题目为什么能口算?

  (1、 不进位乘法,你能找不出来吗?

  (2、 整十数、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

  (3、 任何一个数乘0或乘1。

  ③小结:在今后的计算中,像这类型的题目我们一眼就能看出结果的,我们就用口算,(板书:口算)而右边这类题口算比较困难,我们就用笔算。(板书:笔算)

  ④复习笔算

  说说笔算的时候该注意些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整理与复习的教学,要在整理上下功夫,通过3部分的整理,帮助学生把分散的知识串起来,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对每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及需要注意的问题有了准确的理解。

  二、揭题小结与质疑

  今天我们整理复习了《一个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复习与整理》,(揭题)再次归纳计算方法。

  通过整理我们知道一个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大概可以分成了4种类型:进位和不进位、口算和笔算、按照第一个因数是几位数来分、按照因数中有没有0来分那么在计算的时候,哪些地方是最容易错的,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哪些地方?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有板有眼的总结,再现完整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对单元的知识有一个整理的把握从而达到整理和复习的预期效果。

  三、综合练习:

  圣诞老人为了表扬同学们的精彩发言,所以他要带我们去一个小朋友都非常喜欢的地方:课件出示肯得基。

  今天肯得基的主人奇奇想邀请小朋友去做客,也欢迎大家一起来管理这家餐厅。大家愿意吗?

  1、当服务员,介绍餐厅卖什么

  “谁愿意当这家餐厅的服务员,向大家介绍本餐厅都卖些什么?”

  汉 堡 一份10元 香辣鸡翅 一份7元

  玉米棒 每份3元 可 乐 一杯5元

  薯条 一包6元, 芙蓉鲜蔬汤 每份3元

  冰淇淋 一个2元 鸡米花 每份8元

  无骨鸡柳 每份7元 土豆泥 每份3元

  2、配套餐,算算要花多少钱

  每个同学一份一份买太麻烦了,所以我们决定来为自己配一份套餐,看谁配的最合理,

  ①四人小组讨论,商议配餐方案,选4样食品;再算算你们组该付多少钱呢?

  ②全班交流,老师对各方案进行点评。(多组讲评并用红绿灯来表示对错)

  3、要是丁丁一家6口人想要购买2号套餐,爸爸带了200元够不够呢?实际该付多少钱呢?

  4、镇海KFC星期天1小时平均营业额是3609元,请你当经理算算4小时营业额是多少?

  【设计意图】以“肯得基”为主题的数学活动,为孩子们创设了人人都能参与的教育环境,孩子们以虚拟的服务员、顾客、经理等身份,去思考、交往和创造,成为角色丰富的真实的主体。

六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求比一个数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学会利用线段图来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答这类应用题的思路和方法,并能正确列式计算;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了解“求比一个数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比较熟练的画出线段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超市运来花生油和豆油共600桶,花生油的桶数占总桶数的。

  (二)、教学实施

  1.根据以上两个条件,我们可以提出以下数学问题:

  花生油有多少桶?豆油有多少桶?豆油不花生油多多少桶?这些问题中哪个问题可以一步解决?明确任务,重点研究第二个问题

  2.能用图表示豆油的部分吗?板书:

  “1”

  花生油占总桶数的

  ||||||

  豆油?桶

  600桶

  3.分析数量关系;看图想想,豆油占总桶数的几分之几?求豆油的桶数就是在求什么?交流讨论得出:豆油的桶数占总桶数的,求豆油的'桶数也就是在求600的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4.列式:600×(1-)或600-600×

  后者方法很容易理解,主要是从“总桶数-花生油的桶数=豆油的桶数”这个数量关系入手分析,也就是“和-一个量=另一个量”

  5.出事例2:明确题意:降低是指什么意思?(比原来少)减少了哪个量的?现在听到的声音分贝是原来噪音的几分之几?请个别学生尝试板演画线段图

  “1”

  原来:||||||||

  85分贝

  降低了

  现在:||||||||

  ?分贝

  根据线段图想到了什么?

  3.分析数量关系:求现在听到的声音是多少分贝该怎样计算?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先求降低了多少分贝,再求现在听到的声音分贝是多少;还可以先求现在声音的分贝占原来声音分贝的几分之几,再求现在听到的声音是多少分贝。)

  4.列式解答:

  方法一:80-80×方法二:80×(1-)

  =80-10=80×

  =70(分贝)=70(分贝)

  (三)、深化练习

  完成教材20页的“做一做”;完成练习五的第2、4、5、8、10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求比一个数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这类题需要两步完成,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能够准确地分析并计算出这类题。

六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计划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将学会反比例的概念、特点及应用,体验自主探究的过程,掌握探究的方法,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采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理念,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具体过程分为三个部分:借助定义、实例,渗透函数思想;借助具体情境,在观察、讨论中发现规律;借助已有的学习经验总结反比例关系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准备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1.复习。

  课件出示:一个圆柱形水箱,底面积是0.78平方米,高是1.2米,这个水箱能装水多少立方米?

  (1)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2)提问:“底面积”和“高”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3)师追问:在什么情况下,“底面积”和“高”成正比例关系?

  2.探究反比例的概念和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正比例的意义和生活实例,体会函数思想,理解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的比值不变的特点。

  引导学生在观察、讨论中发现“把相同体积的水倒入底面积不同的杯子中,水面的高度不同”及“杯子的底面积×水的高度=水的体积”这一规律,归纳、概括出反比例的意义及特点。

  3.总结反比例关系表达式。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自己总结出反比例关系表达式,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总结

  本节课的教学采用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学生参与探究过程,理解反比例的概念和特点,掌握探究方法,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本节课继续探究圆柱体积问题,如果圆柱的体积一定,底面积与高之间又存在怎样的关系呢?我们将从具体情境中初步感知成反比例关系的量开始。

  2.引入课题

  如果已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与高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本节课将探究圆柱体积、底面积和高之间的`关系,并引入反比例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在具体问题中初步感知反比例的量,并思考如何探究圆柱的体积、底面积和高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和思维完整性。

  ⊙探究新知

  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感知成反比例关系的量。

  (1)教师出示以杯子的底面积为自变量,水的高度为因变量的变化情况表格。

  教师:请观察下表,思考其中的规律,并回答下列问题。

  杯子的底面积/cm2

  10

  15

  20

  30

  60

  …

  水的高度/cm

  30

  20

  15

  10

  5

  …

  ①表中有哪两种量?

  ②水的高度是如何随着杯子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的?

  ③相对应的杯子的底面积与水的高度的乘积分别是多少?

  (2)学生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预设

  学生1:表中包含底面积和水的高度这两种量。

  学生2:杯子的底面积增大,水的高度降低;杯子的底面积减小,水的高度升高。

  学生3:相对应的杯子的底面积与水的高度的乘积都是300,也就是底面积×高度=水的体积(一定)。

  (4)明确反比例的概念及特点。

  由于水的体积保持不变,因而杯子的底面积变化就会影响水的高度。杯子底面积增加,则水的高度相应地降低,而当杯子底面积减小时,则水的高度反而会升高。然而,无论杯子底面积和水的高度如何变化,它们的乘积始终保持不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反比例关系,即杯子底面积和水的高度是成反比例关系的两种量。

六年级数学教案11

  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8——99页例2、练习十九第1——3题。

  [教材简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百分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现实世界为百分数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素材。例1安排了三个层次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逐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第一层次,呈现学校篮球队3名队员在投篮练习中投篮次数和投中次数的统计表,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表中分数的大小作出判断。第二层次,将表中的几个分数分别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初步体会百分数的特点和作用。第三层次,在学生初步感知百分数的特点和作用的基础上,揭示百分数的概念,介绍百分数的读、写方法。在“试一试”与练习中进一步完善和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初步体会百分数与分数、比之间的联系,初步了解百分率,为进一步学习百分数积累经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初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百分数意义的探索过程,体会百分数与分数、比的联系和区别,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反站数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用百分数描述和解释生活现象的过程中,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教学难点]

  体会百分数与分数、比的联系与区别。

  [教具准备]

  课件;课前布置学生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谈话:同学们喜欢看篮球赛吗?说到篮球就会让我们想到一个人,你们知道是谁?(姚明)这里有一项关于姚明的数据统计

  (出示)

  据统计:姚明在nba比赛中的罚球命中率一向很高,前两个赛季罚球命中率高达81%,但上赛季下降到了78.3%。(两个百分数用红色表示)

  教师:大家认识红色的数吗?看到这两个数能知道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共同认识这个新朋友,你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吗?

  (出示课题:认识百分数)

  教师:关于百分数的知识,你想了解些什么?

  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二、例题教学,引出概念。

  1.出示例题,引发探究。

  例1:学校篮球队组织投篮练习,王老师对其中三名队员的投篮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

  教师:我们来看看比赛的数据显示。

  (出示表格)

  姓名

  投篮次数投中次数

  16

  13李星明25张小华20

  吴力军

  3018

  教师:如果你是教练,根据这张表格里的数据,你能判断出哪个队员投篮的成绩好一些?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并在小组中交流想法。

  组织学生在班级中进行讨论,学生可能会提出不同的比较方法,如:谁投中的次数多,谁的成绩就好一些;谁失球的次数最少,谁的成绩就好一些;算投中的次数占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投中的比率),再比较这几个分数,谁大就表示谁的成绩好一些。

  引导学生比较这些方法,并明确最后一种方法是合理的,并在表格的右边增加“投篮的比率”一栏。

  2.初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学生独立计算三名队员投中的比率。

  指名报计算结果,教师完成统计表。(出示书上完整的表格)

  让学生说一说16/25 、13/20 、18/35分别表示哪个数量是哪个数量的几分之几。

  提问:根据上面的计算结果,你能比较出谁投中的比率高一些?

  学生自主探索比较的方法。

  组织学生在班级中进行交流,学生的方法可以是把三个分数,先两个两个比较,再确定哪个分数最大,或者先把三个分数一次性通分,再比较大小,也可以把它们都改写成小数再比较大小。

  谈话:为了便于统计和比较,通常把这些分数用分母是100的分数来表示。

  学生按要求独立进行改写。

  指名口答改写的结果,教师板演。

  提问:64/100表示哪两个数量比较?表示哪个数量是哪个数量的百分之几?

  再让学生说一说65/100 、60/100的实际含义。

  提问:现在能很快看出谁投中的比率高一些?

  学生:张小华投中的比率高一些。

  说明:像上面这样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又叫做百分比或百分率。

  提问:百分数怎样写,怎样读呢?

  学生自学课本99页“试一试”上面的内容。

  组织学生说一说读法和写法,教师进一步示范64%的读、写法。

  提问:百分号相当于分数中的什么部分?用百分号形式写分数,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学生模仿读一读,写一写。

  学生照样子表示出65/100 、60/100,先写出来,再读一读。

  提问:读百分数时要注意什么?

  说明:百分数不读作“一百分之几”,而要读作“百分之几。”

  提问:你能说说黑板上百分数是什么意思?(尽量引出投篮命中率为后面的“百分率”作铺垫)教师:请大家在规定的时间里写些自己喜欢的百分数,要求一个比一个写得好。记时开始。(停,时间不是很长)

  师:如果老师要求写十个,请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描述一下你写了几个。

  学生1:我写了5个,我完成了50%

  学生2:我写了7个,我完成了70%

  教师:如果不直接告诉别人,让别人猜猜你写了几个?

  学生1:我还有70%没有完成;

  学生2:我写好的接近50%;

  学生3:??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感兴趣话题入手,根据统计表提出“谁的成绩好一些?”引发学生思考,在交流中认识到通过比较三个分数的大小作出判断,并将分数再分别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从而初步体会到百分数的特点和作用,揭示百分数的概念,在学生自学基础上讨论百分数的读法和写法。学生自主写喜欢的百分数的环节,让学生再次感受了百分数的意义和作用。]

  三、分层练习,加深理解。

  “试一试”

  指导学生做一做。

  第(1)题

  引导学生:根据“男生人数是女生的45%,如果把女生人数看作100份,那么男生人数相当于这样的`多少份?

  指名回答男生人数是女生的几分之几,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几比几?

  第(2)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近视率的含义是什么,再在书上填一填。

  提问:通过解答这两题,谁能说一说对“百分数又叫做百分比或百分率”的理解吗?

  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后,在班级里说一说。

  明确:百分数的本质是表示两个数量的倍比关系,因此把百分数又叫做百分比或百分率是合适的。

  “练一练”第1题

  学生看题,理解题意,独立做一做。

  做好,交流填写结果。并具体说一说某个百分数表示的实际含义。

  说明:百分数可以表示一个整体中的部分与这个整体的关系。

  第2题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百分数?

  在小组里说一说,并说出这些百分数的含义,再组织学生在班级中交流。

  练习十九第1题

  同座同学互相读一读,并说出每个百分数的含义。

  指名分别说一说每个百分数的含义。

  教师:从三幅图中分别能知道些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些与100%有关的例子吗?

  练习十九第2题

  学生独立写一写,写好在小组中交流。

  组织学生交流写法,并说一说百分数表示的含义。

  教师:分母是一百的分数都可以用百分数表示吗?

  练习十九第3题

  出示题,让学生试着判断,并说明理由。

  明确: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量的倍比关系,不用来表示某个具体数量。百分数是一种特殊的分数,后面不带单位名称,而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又可以表示两个数的比,在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时,分数后面可以带单位名称。

  四、全课总结。

  教师: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一个人的收获不仅来自于1%的灵感,更重要的来自于99%的汗水,如果每一节课同学们都能有一点收获,日积月累你们100%会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出示:成功=99%的汗水+1%的灵感)

  教师:你能用百分数来描述你这节课的感受吗?

  [设计意图:选择现实的素材,让学生读、写百分数,说百分数的含义,既练习了百分数的读法,又巩固了百分数的意义,还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百分数,感受百分数的应用价值。在练习三的第3题学生通过判断,了解了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再次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课的结束前学生用百分数描述学习的感受,检验了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和体会。]

  课后反思:

  《百分数的意义》是第九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是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教学难点是体会百分数、分数、比的联系与区别。

  借助例题的学习,我先出示了三名运动员的投篮情况的统计表,统计表中呈现的是每一名运动员投篮次数和投中次数,然后请学生思考:如果你是教练,怎样判断哪名运动员的投篮成绩好些?学生们经过思考马上想出了办法,交流时即刻有学生说出应该通过比较每人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来比较。此时,我立即追问学生为什么,学生们联系以前学习的知识说出了理由:因为每一名运动员投篮次数不相同,不能只看投中次数来判断成绩的好坏。应该说这一部分的导入是相当顺利的。

  课前我还布置学生去生活中收集一些百分数,所以课上让学生进行了交流。有些学生找到了衣服商标上的百分数,如:100%羊毛;97.4%棉;葡萄汁70%等。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我请学生们同桌之间先互相说说收集到的这些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然后再请几位学生全班交流,应该说课堂上的学习氛围较好,学生们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百分数体会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运用,也能更好地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上完本课后觉得不足之处是对于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仅仅借助练习十九的第三题是不够的,很多学生还是不理解两者的区别。我想在第二课时中要想办法解决这一问题。

六年级数学教案12

  学习目标:

  1、动手操作,验证交流,经历探索和认识莫比乌斯带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操作发现并验证“莫比乌斯带”的特征,培养学生大胆猜测、勇于探究的求索精神。

  3、在莫比乌斯带魔术般的变化中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拓展数学视野,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用长方形纸条制作莫比乌斯带;

  2.通过思考操作发现并验证“莫比乌斯带”的特征。

  活动准备:

  学生:准备剪刀 双面胶 彩笔 5条长方形纸条

  教师:5条长方形纸条 2枚回形针

  教学过程

  一、激趣入课

  (师拿出一张纸条和两枚回形针)

  师:大家看老师手上有什么?(纸条)它可是一张神奇的纸条哦!它到底有多神奇呢?下面我们玩个魔术,(边操作边问)大家看这两枚回形针有没有连在一起?(没有)老师可利用这张纸条让它们手牵手连在一起,信吗?成功了,你们可要给我掌声哦!

  师:其实一张普通的纸条也有它的神奇的地方。这节课我们一起玩个数学游戏,边玩边研究,看看这样一张纸条究竟有多神奇!(板书:神奇)

  二、活动一:做一做,认识莫比乌斯带

  1.制作普通纸环

  师:观察老师手中的这张普普通通的长方形纸条,它有几条边?几个面?(4条边2个面)

  师:那能不能把它的边变少些,变成2条边2个面?取出①号长方形纸条试试看。(生试做---汇报)

  师;如何验证这个纸环真的只有2条边2个面呢?(学生动手验证:摸一摸,数一数)果然变成了2 条边2个面,同学们真是厉害!既然大家如此厉害,来点高难度的,你们敢挑战吗?(敢)

  2.制作莫比乌斯带

  师:能不能把这纸条再变一变,让它的边和面变得更少些,变成只有1条边1个面?取出②号纸条再试试看。(学生试做:有学生会就学生教方法,没有学生会,学生跟着师做)

  师: 这是怎么做出来的?你们能做吗?(学生试做)大家看看老师怎么做?先把它做成一个普通的纸圈,然后将一段翻转180度,再把它粘好。这个纸圈真的只有一条边一个面吗?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你打算怎么验证“只有一个面”呢?小组内讨论交流。(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摸;二是画。)。

  师:刚才我说它只有一个面,那么它是不是一个面呢?我们一起来动手验证一下,你打算怎样验证?(用笔在纸圈中间画一条线,笔尖不离开纸面一直画一圈)你有什么发现?

  生:又回来了

  师:说明了什么?

  生:它只有一个面.

  师:同意的举手,真棒!像①号纸条做的纸环,我也像这位同学设一个起点,沿着面画一圈,也是从起点回到起点,你们看,我只画过了哪个面?这说明这个纸圈不止一个面。

  师:那这个纸环是不是只有一条边呢?怎么验证?谁为大家说一说?

  生:用手指沿着纸圈的边走一圈,我发现了……

  师:同学们真的很会观察发现,像这样,只有“一条边一个面”的神奇的纸圈是德国数学家莫比乌斯在1858年在偶然间发现的,可别小看这个圈,在当时发现这样一个圈就好比在浩瀚的`星空中发现一颗不为人知的行星一样惊世骇俗,所以就以他的名字命名为“莫比乌斯带”,也有人叫它“莫比乌斯圈”,还有人管他叫“怪圈”。(补充板书课题:神奇的莫比乌斯带)

  三、活动二:研究莫比乌斯带

  师:自从莫比乌斯带诞生以后,它神奇的特性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刚才我们发现它只有一条边一个面这一神奇特性,听说还有更神奇的地方哦!想不想知道啊?

  1.合作探究1

  师:(出示幻灯)下面请大家拿出③和④号纸条分别做成普通纸环和莫比乌斯带,(沿二分之一虚线处剪开)根据要求小组合作,猜一猜,剪一剪,说一说,并完成下面表格。(略)

  2.反馈汇报

  师:哪个小组愿意和大家分享分享?(由学生汇报、提问、质疑)

  3.归纳过渡

  师:刚才我们沿着莫比乌斯带的二分之一的虚线处剪下去,原本以为会一分为二变成两个圈,没想到验证之后才发现竟然变成一个2倍长的大圈,而且这个大圈已不是莫比乌斯带。真是难以置信是吧!够神奇吧!还有更神奇的想不想玩?这么好玩这么神奇的还是你们自己去发现吧!

  4.合作探究2

  师:(出示幻灯)

  ⑴. 用⑤号纸条,制作一个莫比乌斯带。仔细观察后,猜一猜,如果沿着莫比乌斯带的三分之一处剪下去,会变成什么样呢?把你的猜想与小组成员分享。

  ⑵.小心用剪刀剪一剪,验证你的猜想正确吗?

  ⑶.在小组内说一说,莫比乌斯带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吗?

  5.反馈汇报

  师:(问题3边剪边讲解)其实这还是和莫比乌斯带的特点有关。因为莫比乌斯带只有一个面,所以剪不断,沿三分之一处剪,还好刚才一样,剪出一个2倍长的大圈,而中间部分没剪到,还是莫比乌斯圈,只不过它瘦了身,变得细窄了,这样就变成一个大圈套着一个小圈。够神奇吧!

  四、活动三

  1.介绍莫比乌斯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一个看似简单的纸圈竟然如此神奇。它不但好玩有趣,其实在生活中你还能经常看到它的身影呢!(课件演示)

  2.拓展延伸

  原来莫比乌斯带它就在我们身边,因为它神奇是魅力,后来很多人迷上了它,其中德国的一位数学家克莱因由他名字命名的“克莱因瓶”……

  五、课堂小结

  神奇的莫比乌斯带带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希望这节课能到同学们有所启发,平时要留心观察生活,凡事多问为什么,做到大胆猜想,小心验证,说不定下一个伟大的发现会在同学们身上诞生哦!

  板书设计:

  神奇的莫比乌斯带

  1条边 1个面

  (大胆)猜想 剪(操作) (小心)验证

  1/2 两个圈 一个两倍大的圈

  1/3 三个圈或… 大圈套小圈

六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目的:

  1、认识反比例关系的意义,理解掌握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能正确判断或不成反比例关系。

  2.掌握判断成不成反比例关系的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学具操作:

  按要求拿小棒(共24根):12根、8根、6根、4根、3根、1根各可拿几次:并填表

  每次取小棒根数12864321

  次数234681224

  引导学生研究:两组数量关系中两种有关联之间的关系与我们上一课所学内容相同吗?

  二、新课展开:

  1、出示例4

  根据问题讨论:

  (1)表中有哪两种量?

  (2)这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

  (3)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乘积各是多少?

  (4)求出积后,你发现什么规律?

  回答上述问题并作点评

  提问:这里的240是什么数量?谁能说出这里的数量关系式?想一想这个式子表示什么?

  2、学习例5

  出示P43三个问题让学生研究后回答。

  老师作小结。

  3、概括反比例的意义。

  (1)说明什么是反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反比例关系。

  追问:两种量成不成反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如果用X和Y表示这两种相关联的量,用R表示他们的乘积,那上面的这种关系怎样写呢?

  4、具体认识

  (1)例4时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成反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2)例5呢?

  (3)P46第4题。

  5、学习例6

  (1)怎样判断成不成反比例?

  (2)学生尝试做例6。

  老师评讲:

  三、巩固练习

  1、判断导入题中的两种理成不成反比例。

  2、P44,练一练,第1、2题

  3、P46第6、7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懂得了什么?

  五、课堂作业

  六、课后作业

  第5题剩下的题目。

六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教材第37页例5、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七第4~日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比例尺,学会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2.使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里的应用,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比例尺。

  教学难点: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提问:什么是比例尺,

  2.出示一些数据比例尺,让学生说一说比例尺前项、后项的倍数关系和比例尺的实际含义。

  3.说明:利用比例尺,可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节课就学习比例尺的应用。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5。

  出示例5,读题。提问:题里已知什么,要求什么?按照比例尺的意义,你能解答吗?让学生自己讨论并进行解答,通过巡视看一看不同的解法。指名口答解题过程,老师板书。其间结合说明设未知数x的单位与图上距离的单位统一,用厘米,解题后再化成米数。提问:用不同方法解答这道题的`过程是怎样的?指出;已知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可以按照实际距离与图上距离的倍数关系来解答,也可以按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列出比例,用解比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结果。

  2.做练一练第1题。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指名学生说一说怎样想的,要注意什么问题?

  3.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读题。提问;题里已知什么,要求什么?你能自己解答吗,让学生自己做在练习本上。指名学生口答解题过程,老师板书。用比例解的指名学生说一说根据什么列比例的,应该设谁为x。指出:已知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可以把实际距离缩小相应的倍数,也可以按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列出比例,再解比例求出结果.

  4.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扳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指名学生说说怎样想的,解答时还要注意什么。

  5.做练习七第4题。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然后口答,老师板书。

  6.做练习七第5题。

  学生完成在练习本上。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些什么?

  四、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七第6、8题。

  家庭作业:练习七第7题。

六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提问;我们这一单元学习了什么内容?

  说明:我们已经学习了比例的知识,这节课复习比例的意义和性质以及比例

  二、整理比和比例的意义

  (1)提问:什么叫做比?请举一个比的例子?(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2)提问:什么叫做比例?请举一个比例的例子?(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比和比例有什么不同?(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比例表示两个比的相等的关系)

  (3)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比

  比例

  意义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各部分名称

  基本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例如:3:4=12:16

  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例如:3:4=9:12

  4×9=3×12

  2、练习

  (1)下面每组里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为什么?

  1:2和2.5:5(2.5:5=1:2成比例)

  1.2:0.3和6:1.5(1.2:0.3=4:16:1.5=4:1成比例)

  3:1/3和2:1/2(不成比例)

  小结:判断两组比是否成比例,我们可以分别求比值,比较比值是否相等;还可以根据比例的性质: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相等来判断。

  3、解比例

  75:16=25:XX/8=0.3/2X:5/12=60:103/4:1/10=X/12

  小结:解整数和小数的比例,先约分再移项计算;解分数的比例先移项后约分

  4、复习比例尺

  提问:什么叫做比例尺?(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1)说说下面各比例尺的意义

  1:40001/360

  (2)求比例尺

  在某城市的旅游图上,用15厘米表示实际距离60千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60千米=60000000厘米15/6000000=1/400000

  在电子显微镜拍摄的细胞照片上量得一细胞长1.5厘米,已知该细胞实际长0.5毫米,求这幅照片的比例尺是多少?

  1.5厘米=15毫米15:0.5=30:1

  (5)比例尺是1:3000的平面图上,量得一座大桥的长度是7厘米,这座大桥的实际长度是多少米?

  倍数解:7×3000=21000厘米=210米

  解比例:7/X=1/3000X=2100021000厘米=210米(学生不讲可以不提)

  板书: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7÷1/3000=21000厘米

  (6)在比例尺200:1的手表图纸上,量得一个圆形零件的直径为3厘米,求该零件的实际直径是多少毫米?

  3÷200/1=0.015厘米=0.15毫米

  (7)从北京到上海实际距离大约是1050千米,画在1:25000000的地图上,应画多少厘米?

  1050千米=105000000厘米

  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105000000×1/25000000=4.2厘米

  用解比例:X/105000000=1/25000000X=4.2

  (8)一手机实际长10厘米,在比例尺30:1的该手机海报上,手机长多少米?

  10×30/1=300厘米=3米

  (9)一幅地图上比例尺如下:

  ①换成数值比例尺怎样表示?

  ②量得杭州到北京的距离为10厘米,求杭州到北京的实际距离是多少?10×150

  ③北京到上海的距离是1050千米,在这幅地图上该画多少厘米?1050÷150

  三、巩固提高

  (10)一块操场实际长200米,图上量得该操场长5厘米,宽3厘米,求该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这块操场的实际面积是多少?

  比例尺:1/4000

  面积:3÷1/4000=12000厘米=120米120×200=24000平方米

  (11)在比例尺1:1000的图上量得一座大桥长14厘米,那么在比例尺是1:500的图上该桥长多少厘米?

  14÷1/1000=14000厘米

  14000×1/500=28厘米

  四、完成复习第1题

  五、作业

  P552、3

【六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关于六年级的数学教案01-25

六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案11-30

六年级数学教案11-28

六年级趣味数学教案01-13

六年级上数学教案01-08

六年级上数学教案02-06

六年级数学教案01-09

六年级下数学教案01-08

六年级趣味数学教案05-20

《统计》六年级数学教案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