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篇1
【内容梳理】
事件 母亲的形象 我的认识 主 题
(朦胧——清晰) (浅显——深入)
元宵夜“巡阅” —— 笑:美丽、慈爱 —— 初识母爱
读小说热泪涌流 —— 哭:善良、多情 —— 富有才能和同情心
“我”背书挨打 —— 哭:痛苦、无助 —— 感念、理解
夏夜劳碌的身影 —— 忙:劳苦、能干 —— 歉疚、感恩
可爱的性格
努力的精神
能干的才具
(痛惜和谴责)
【精点研究】
说说母亲的哭
课文两次写到母亲的哭,即第二件事母亲读小说和第三件事母亲听我背书。两次哭的原因、情状、给我的感受、要体现的母亲的精神品质都不相同。
母亲在前件事中哭,是被小说中孤女患难、义妇含冤的凄惨情形所打动;在后件事中是因为我背书不出挨打心疼而哭。哭时的情状不同,前件事中是“热烈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的“挥泪痛哭”,哭得尽情尽兴;看到我背书不出而挨打,耳中听着竹板打在我手上的声音,是心痛至极而又无助的哭,但因在父亲面前,又不敢放声尽情而哭,所以是“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这样的哭是“饮泣吞声”的哭。母亲的哭给“我“的感受不同,前面”我“看到母亲读小说哭的样子,因年幼不懂,所以“立在旁边瞧着,莫名其妙”;后面“母亲陪着我一同哭”,则使我感念着母亲的慈爱。体现的母亲的精神品质不同,前面表现的是母亲有才能,情感丰富;后面则重在体现母亲的矛盾心理和慈爱的品质。
全文写了四件事,两件是写母亲的哭,细致而深入地刻画出旧社会女子悲情的内心世界,体现了旧社会女子凄苦的人生。以“哭”字上钩下联,上钩出一“笑”,下联出一“忙”。一“笑”是母亲“微笑着把我抱起来”去客厅“巡阅”。那时,生了“我”的母亲十七八岁,与祖父一起生活,大家族境况也好,母亲是“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这是她生命之花灿然的一刻,而这样的欢愉对母亲二十九岁的生命是多么的短暂啊!一“忙”是写母亲做女红,万籁俱寂的夏夜里,“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的做着布鞋”,儿女成群的她也还年轻,整日整夜地为家庭的生计忙碌,不但人生的欢愉早已离她远去,连寄托她悲情的旧小说也无暇再读,窘困的生活苦得她失去了笑,也没有了哭的情怀,只留下了盼儿子读书能出人头地的一丝希望。
纵观母亲的一生,悲苦多欢愉少,短促而艰辛,以至使年少的“我”早早懂事,心中溢满了对母亲的感念和歉疚的苦涩。正是一个“哭”字,写出了母亲一生的悲情,表现了对旧社会的谴责和憎恶,读来感人至深。
【问题探究】
“我”对刻画母亲的形象起什么作用?
以“我”的视角去叙述。文中用“看”、“瞧”、“望”作提示,是记叙和描写。如“……模糊中看见由垂着的帐门射进来的微微的灯光。在这微微的灯光里瞥见一个青年妇人拉开帐门,微笑着把我抱起来。”、“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些叙述由零散到完整、由粗略到细致,使内容更加具体和充实,母亲的形象更加丰满和清晰。
以“我“的心理去感受。文中一般用“想”作提示语,有记叙,更多的是议论和抒情。如“我心里暗自想念着,为着我要穿鞋,累母亲深夜工作不休,心上感到说不出的歉疚,又感到坐着陪陪母亲,似乎可以减轻些心里的不安成分。”是议论;“如今想起母亲见我被打,陪着我一同哭,那样的母爱,仍然使我感念着我的慈爱的母亲。”是抒情。课文通过“我”对母爱由朦胧到清晰、由浅显到深入的认识,来阐释母爱的内涵,突出中心。
以“我”的认识去思考评价。文中一般用“觉”作提示语。如“我觉得她的可爱的性格,她的努力的精神,她的能干的才具,都埋没在封建社会的一个家族里,都葬送在没有什么意义的事务上,否则她一定可以成为社会上一个更有贡献的分子。我也觉得,像我的母亲这样被埋没葬送掉的女子不知有多少!”以议论兼抒情的形式,赞颂母亲可爱的性格和能干的才具,抒发无限的痛惜之情,表现了对旧社会被压抑和埋没的妇女命运的深切同情和深刻思考,使主题得以升华和拓展。
课文正是以“我”的观察、感受和现在的追想,才刻画出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母亲形象。
【创意点拨】
教师教法点拨:
指导学生抽取出直接叙写母亲经历的内容,组成一篇短文。
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是“浙江海宁查氏”,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
大约在我两三岁的时候,一个青年妇人拉开帐门,微笑着把我抱起来,负在她的背上,跑到一个灯光灿烂人影憧憧往来的大客厅里,走来走去“巡阅”着。
母亲喜欢看小说,她常常把所看的内容讲给妹仔听,讲得娓娓动听。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
我背不出书挨打时,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却时时勉强说着“打得好”!我背完后,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窝盖上,向我额上吻了几吻。
母亲自己做我们三个人的衣服鞋袜,还时常收到一些外面的女红来做,所以很忙。深夜,母亲独自一人在灯下做鞋底,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
母亲死的时候才廿九岁,留下了三男三女。
指导学生明确,短文直接叙述人物事件的方法是白描,是记叙文记人叙事的基础,但仅有这些叙述,文章内容将不够具体,人物形象也单薄,中心不突出。
教师设计主问题:“我”对刻画母亲的形象起什么作用?(见【问题探究】)
【课外延伸】
阅读老舍的《我的母亲》,回答下列问题。
我的母亲(有删节)
老舍
母亲生在农家,所以勤俭诚实,身体也好。
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她作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她最会吃亏。给亲友邻居帮忙,她总跑在前面:她会给婴儿洗三──穷朋友们可以因此少花一笔“请姥姥”钱──她会刮痧,她会给孩子们剃头,她会给少妇们绞脸……凡是她能作的,都有求必应。但是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她宁吃亏,不逗气。
可是,母亲并不软弱。庚子闹“拳”的那一年,北平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街市整条的烧起,火团落在我们院中;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1、老舍用白描手法直接地、概括地写母亲的事,是从那几方面来写的?
2、两位母亲各有着怎样的精神品格?分别给各自的儿子以怎样的影响?
3、怎样理解文中“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这句话?你的母亲是否也给了你“生命的教育”?简要说说。
【资料补阙】
1、抗日斗士邹韬奋(1895.11.5—1944.7.24),原名恩润,乳名荫书,祖籍江西余江,出生在福建永安。他一生创办了六刊一报,三次流亡,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
2、学习生字词。
3、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最后一段中父亲说的话的'含 义。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师生互动
修 改
一、揭题质疑
1、指读课题,正音“吵”是翘舌音,“争”翘舌音,后鼻音。
2、质疑:
(谁和谁争吵,为什么争吵,怎样争吵,争吵后各有什么表现,争吵这件事使我们明白了什么。)
3、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自己读书,讨论解决)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要求:
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不要丢字、添字。把课文读通读顺。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借机巡视辅导。
三、指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请八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
2、纠正字形“哼”、“御”,正音“肘”是翘舌音,“竟”是后鼻音。
四、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1、“谁和谁争吵”(“我”和克莱谛)
板书:“我”克莱谛
2、“为什么争吵”。
⑴ 自读1~4自然段
⑵ 指名回答(克莱谛把我本子弄脏,我报复他,把他的本子也弄脏了)
板书:弄脏本子
五、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读书,自己学习了生字、弄清楚了“谁和谁争吵”和“为什么争吵”两个问题,下节课我们继续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姨”、“叔”、“阿”字。
2.会写“阿”、“啊”、“哗”等字。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节日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朋友和咱们一起来上这节课,想见见它吗?
(课件出示:瞧,它叫“快乐使者”,跟它打个招呼吧!相信有这位“快乐”朋友的参与,咱们的这节课一定会学得很快乐。)
(课件出示:“快乐使者”说话:“小朋友们,你能说说你什么时候是快乐的吗?”)
[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发言,初步感受快乐。]
(课件出示:“快乐使者”:“大家说得真好,我想送一首歌,让大家更快乐。”知道这首歌写的是哪一个节日吗?)
[播放歌曲《快乐的节日》,借助歌曲的旋律,让学生初步感受节日的快乐,有助于对课文情感的领悟。]
二、初读课文:
1.想再听一遍吗?其实,这首歌就藏在咱们书本的第81页,大家可以打开书,边看书边听音乐。(音乐声中初读全文)
2.刘老师不需要音乐,就能把课文读得很好,能给我个机会吗?(范读课文)
3.能不能给老师评一评,哪儿读得好了,哪儿还需要再努力?(生评)
[学生评老师,创设平等的教学氛围。]
4.请你们自己试着读一读,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5.(生开火车分小节读课文,全班进行。)
6.(出示字卡:“叔”、“阿”、“姨”“艳”、“哗”、“裳”,巩固认字。)
7.(同桌一起读文,要求读流利、读通顺。)
8.(“最佳搭档”擂台:请同桌读,全班评选出读得最好的一桌为“最佳搭档”。)
[将比赛引入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9.男女生读课文:第一小节女生读,第二小节男生读,第三小节齐读。
[教师范读――学生自读――同桌一起读――男女生读,多种形式的读充分的机会;同时,在读中又不乏层次:整体感知――读准每个字的字音――读通顺每一个句子――读出整个段落――男女生分工读完全文,循序渐进,节奏明确。]
三、写生字:
1.(课件出示:“快乐使者”:“小朋友读得真棒,可不知你们写字是不是也一样棒?”)
2.写“阿”、“啊”字:
(1)这两个字有什么联系?(“啊”比“阿”多了个口字旁)先把“阿”字写好了,写“啊”字就简单了。
(2)(课件示范笔画笔顺,教师范写,学生;学生自己试写,取一人的书写为例讲评。)
(3)(学生自己写“啊”字。讲评。)
四、作业:
1.美美地把课文读给家长听。
2.把“哗”“啦”写漂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姨、叔、艳”等字。
2.快乐地读课文,体会生活的快乐。
3.背诵课文。
4.仿照课文,学会拟人句式创作:小树______太阳______(或其他)______
〖教学过程
一、承接引入:
昨天,刘老师和大家已经悄悄地走近了“六一”儿童节。今天,让我们继续学习《快乐的节日》这课文,让今天也成为咱们的一个快乐的节日,愿意吗?
二、复习词语,学写生字:
1.瞧,我把谁请来了――(课件出示:课文第82页人物插图。)
他们有几个词语想问问大家该怎样读,谁能帮他们? 鲜艳 衣裳 哗啦啦 叔叔
(利用课件逐屏显示,请学生读词语)
还有一个小朋友想问个问题:(利用课件:你能写好“姨”和“叔”字吗?)
(1)学写“姨”字。(4人小组一起观察,说说应该注意哪些笔画;学生唱笔画,教师范写;学生动笔写字。)
(2)学写“叔”字。你能不能用刚才写“姨”字的方法,把“叔”字写好?(生试写)
[先扶后放,让学生逐步学会独立书写生字。]
(3)范例讲评
2.大家帮他们把这几个问题解决了,他们想用歌声向大家表示感谢,快听!
(播放歌曲《快乐的节日》,生边看课文边听音乐)
[借助歌曲的旋律,让学生感受节日的快乐,将快乐贯穿整堂课始终。]
三、品读课文:
1.听了这动听的音乐,你们感受到快乐了吗?(学生自由发言,说出听完音乐的感受)
2.如果不听音乐,你从课文中哪些地方也同样能感受到快乐?
3.(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后再发言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适时请学生想像,那是什么样的情景,试着描述一下。)
4.那你能把那种快乐的感觉读出来吗?
四、句子创作:
1.我发现了个小秘密,小鸟来为我们祝贺节日了,瞧――它在前面为我们带路呢!(屏幕显示:小鸟为我们带路)
2.你呢,发现还有谁了吗?――花儿,向我们点头呢!(屏幕显示:花儿向我们点头)
你能不能再想像一下,在广阔的大自然中谁也会来祝贺节日?能不能也学着说个句子?(适时引导:太阳;小树;星星)
五、尝试背诵:
1.这么好的诗歌,想不想把它背下来?(注意提醒带感情背诵)(可单独背,可邀请好伙伴背,可小组分工表演背;可坐着、站着,配上动作。同时注意营造快乐地背诵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觉得连背诵也是快乐的`。)
2.看大家这么认真,我想把这首歌再送,大家一起唱起来、跳起来吧!
(可由同学当场配上舞蹈,带动快乐气氛……让课堂在快乐的歌声、舞蹈中结束。)
六、作业:
1.写“艳”、“裳”字。
2.把课文快乐地读给你的家人听。
点评:
这是一首唱了近五十年的歌,它传达了时代的,切合儿童乐观向上的风貌。刘老师始终将“快乐”作为贯穿整课文教学的线索,引导孩子快乐地学习,深切地领会“快乐”这个主题。在教学中,刘老师遵循着课改理念,创设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始终以一名引导者、学习者的角色和学生一起学习课文,一起说、读、写、唱、评,加上形象生动的课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始终高涨。刘老师为学生了充足的读的机会,每一次的读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由读准字音到读通句子直到有感情朗读全文,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扎实有效。在写字的教学中,刘老师由示范到引导学生自主地观察字形、在田字格的位置、关键笔画,最后自己动笔书写,先扶后放,慢慢过渡,让学生逐步学会独立书写生字。同时,老师也不忘反馈,给予鼓励和。这是很“快乐”的设计,可以看到每个教学环节都渗透着“快乐”,学生也一定学得挺快乐。但是否真正领会到了快乐的内涵,还值得期待。如果教师能再对文中重点句子,如“世界上有我们就更美丽”进行适当阐析,让学生体会出其中的含义,这将使学生深层次地认识到“快乐”。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完成练习中的两道语文基础知识题目。
2.积累名言警句。
3.阅读知识短文,拓展知识面。
4.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缩句练习
教学准备:反映人类交通工具的`资料。
教学流程:
一、给下面的字换偏旁,成为新的字,再组词。
难---堆、谁、准、推……
样---洋、痒、佯、徉……
蝙:遍、编、匾、……
妈:码、玛、蚂、冯……
二、照样子写句子。
抓住主要意思,主干的训练。
参考: 1.贝尔兴奋。
2.“多利”是复制出来的。
三、日积月累
激发学生的热爱科学兴趣。
四、知识窗
1.让生课前查找资料。
2.阅读短文理解。
五、小制作
要求:1.自己制的
2.交流
3.评比
语文教案 篇5
【说教材】
《春酒》在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单元以民俗为主题和主要内容,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民俗更是异彩纷呈,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族文化。《春酒》一文是通过故乡特殊的春酒风俗,表达了思乡的主题。笔触细腻,有着浓厚的风土人情。学习本文,不仅让我们了解民俗,更让我们多了一份细腻的情感体验。在本单元中,本文是一篇略读课,语言典雅、蕴藉,但又很平易,我准备用一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意蕴。
⑵ 通过解读语句,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 布置课前预习,搜集以思乡为主题的文章。
⑵ 探究──小组交流的方式。
⑶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乡愁这一中国文学史的特殊文化现象,感受中国古朴淳厚的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
本文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春酒、会酒,醉了母亲,醉了“我”,也醉了无数读者,“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在“春酒”、“会酒”席上不断氤氲起来,弥漫成浓浓的人情民风之美,具有淳厚、优美的意蕴,因此我把知识与能力的第一个目标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意蕴”。课标对阅读技能方面的要求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只有体味了文章的意蕴,以情促读,以读激情,才能真正地做到用心读、用情读。知识与技能的第二个目标是“通过解读语句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本文的人物善良、亲和,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本文的情境,氤氲着淳朴厚道的人情之美;语言真挚、平易、典雅、蕴藉,可谓语语动人,字字珠玑,耐人寻味,值得细细品味。关于过程方法目标,只有预习课文,浅知课文大意,疏通不理解的生字词,收集和了解思乡文章,才能在学习时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课标中提到,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文化的营养,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说重难点】
我将本课重点定为:朗读理解课文。本单元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本课又是一篇诗化的散文,需要学生朗读感知。本课的难点是解读语句,深入理解内涵。八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和知识储备的限制,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与体会,难以理解作者浓烈的思乡之情,对文字的理解又往往浮于表面,因此我把这个定为难点。近年来中招现代文阅读试题突出对文本的理解,而理解文本首先要理解语言。这也是学好语文的立足点。
【说学法】
这篇文章主要是通过儿童的视角写故乡的风俗人情,非常适合初中生阅读,但学生的品析仅仅是浅层的感知,需要在教师的带领下举例示范,边读边品,读出感情,读出意味。比如:课文最后一段“究竟不是地道家乡味啊。可是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学生如果读不好就不能理解这是作者在直抒胸臆表达思乡之情。所以要引导学生反复读,让他们读出其中的失落无奈和无法排解的惆怅,这样就能通过这个句子理解本文的主旨所在。
【说教法】
学生的朗读能力普遍不高,本文意蕴丰富,而笔调素淡,不用心朗读体味,其中情味是品味不出来的,因此教师要带领学生细细读、反复读,在读中品,在品中读,读出情感,读出意味。在品的过程中教师可先做示范,这个示范要细、要具体、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要在他们的水平上有所提高。比如,在品味语言时教师举例:“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我的品析:“一马当先,不请自到”写出了“我”对喝春酒的急切与热情;“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比喻奇特形象,蜜蜂小小的,很可爱,很像当时的“我”,同时这句话和后面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体现了乡邻们的淳朴与盛情,短短的几句话,馋嘴的、可爱的“我”跃然纸上,形神毕肖,而淳朴的乡情正像“我”这个形象的背景气氛,氤氲开来。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三、六自然段。(重点)
2、指导看图,描述迪拜风光。
3、理解新词,能用课文中的词句描述沙漠环境,说出阿联酋人民是怎样在沙漠中建设出绿洲的。(重点)
4、知道阿联酋人民是怎样在沙漠中建设出绿洲的,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懂得要爱护绿色植物。
二、教学过程:
(一)了解绿洲、沙漠,引发疑问: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引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沙漠中的绿洲指的是哪个国家?
3、阿联酋到处——(引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音乐
(二)出示多幅图(配乐):这里的环境如何?(板书:良好、绿树成阴、鲜花遍地)
1、出示课文的题头图。
2、站在迪拜接头,你看到了什么?用一两句话说说。
(1)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说:街道、草坪、高楼、公园
(2)指名连起来按方位顺序说。
3、如此良好的环境,如此美丽的绿洲,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建设出来的?(板书:恶劣)
(1)理解词意。
(2)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一些词语或句子来说明?
(3)交流:引导学生用文中词语说话:这里的水______,这里的土_____,这里几乎是块______。(可出示图片,理解咸而板结和不毛之地)(板书:咸而板结、不毛之地)
(4)出示句子,(原来……不毛之地)指导朗读。
4、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壤、水和空气。这里的土、水不适宜种植。那么。阿联酋人民是怎样在沙漠中建设出星罗棋布的绿洲呢?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体会辛勤培植。
1、还是请同学们读第三自然段,用“——”划出写阿联酋人民行动的句子。
2、交流:生读句子,出示文字。
(1)找找,这段文字中表示人们动作的词语。
(2)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3、理解并说话:这里的水________,他们__________。这里的土________,他们___________。这里几乎是块____________,他们_________。
4、你有什么感受? (克服艰苦困难的决心很大)
5、练习朗读,齐读。
阿联酋人们花费了人力、物力来培植花草,(板书:辛勤培植)所以,阿拉伯朋友告诉我们——引读开头一句。(可适当添加花费代价的资料)
(四)学习四—六自然段,体会精心侍弄。
1、过渡:花草在辛勤培植之后,还需要精心侍弄。(板书精心侍弄)请同学们读课文的第四—六自然段,想想:阿联酋人民在干什么?
2、交流:浇水
(1)“地下不是有自来水管,还需要浇水?”
(2)情景:你们是花草树木,一天下来,身上落上了许多的灰尘,加上风沙,现在你最想干什么?我就是园林工人,“扑——扑”(教师作浇水的动作)。雨雾从空中洒下来,你们的`身上淋的干干净净。
(3)采访这朵小花,你感到怎样?所以你开得——?(小树,小草)
3、出示“霎时……”指导读出高兴的心情。
4、园林工人为什么也笑了呀?(体会他的自豪)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珍惜、爱护。
1、绿洲的形成,离不开阿联酋人民的辛勤培植,离不开园林工人的精心侍弄,更与每一个人分不开。
2、读读第二自然段,概括:珍惜、爱护
3、齐读有关句子。
(六)总结。
1、阿联酋人民为什么会如此珍惜爱护花草树木?(来之不易,环境的重要)
2、出示: 正是有了这些绿树和鲜花,沙漠中的人们才有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1)说话:有了这些绿树和鲜花,沙漠中的人们才有了良好的生存环境?用“有了……才……”说话。(提示:看到、闻到、听到、呼吸到、心情……)
(2)齐读: 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
3、(音乐)阿联酋人们正是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他们才能辛勤培育、精心侍弄、珍惜爱护每一棵花草树木,才能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绿色奇迹。
4、每次学完课文,我们总有许多感受,学完这篇课文,你想说些什么呢?(可以是对阿联酋人们,可以是对自己)
5、让我们永远记住阿拉伯朋友说的这句话,(再读)。让我们与绿树、鲜花和小草为伴,生活更美好。
(七)板书:
19、沙漠中的绿洲
(恶劣) (良好)
咸而板结 绿树成阴
不毛之地阳 鲜花遍地
辛勤培植
精心侍弄
珍惜爱护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8-05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的教案01-09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4-02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4-05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诗经教案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