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五年级数学教案>五年级数学教案

五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4-05-23 12:32:54 五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合集]五年级数学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年级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合集]五年级数学教案

五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寻找等量关系,初步掌握列方程解两、三步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2.从不同角度探究解题的思路,让学生学会在计算公式中求各个量的方法。

  3.让学生初步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

  教学重点:

  1.让学生学习在计算公式中求各个量的方法。

  2.让学生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

  教具准备:

  配套教与学的.平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解方程

  8x ÷ 2 =28

  7(x+3)÷ 2 =28

  2(x +17 )=40

  6(5+x)÷ 2 =36

  2.任意选择一题进行检验。

  3.复习以前学过的公式:

  C=2(a+b)

  C=4a

  S=ab

  S=ah÷2

  S=(a+b)h÷2 ……

五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

  能力目标:在活动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情感目标: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

  教学过程:

  我们曾一起探寻过美丽的图形王国里很多图形的奥秘,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圆形(黑板上贴出),你能找出其中与众不同的图形吗?

  (学生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只要合理就行,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圆,从而引导出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那老师要问一问了,你打算怎样研究圆,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生汇报,教师适当板书

  那这一些呢?它们的圆又藏在哪里?(生答,教师引导学生用手指一指)仔细看!(

  据你对圆的一些了解,你能简单介绍一下圆吗?(生介绍)

  对于圆,同学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吧?(是)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圆形的物体,瞧,这些物体上都有圆,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并指一指吗?除了刚才这一些,能说说你在哪里还看到过圆形吗?

  (生:钟面上有圆、轮胎上有圆、钮扣是圆的.....)

  同学们,你们还想不想自己动手来研究研究圆的有关知识?(想!)好吧,就用我们手头的工具,先自己画一个圆。开始!(请一部分学生上黑板画,画好先不下去,介绍一下画法)

  【二】画圆部分

  刚才我们用自己的聪明想到了很多画圆的方法,画圆的感觉怎么样?(歪歪扭扭的,不大好画......)

  你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

  在交流中再次强调: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而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

  (1)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的距离。

  (2)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固定在一点上。

  (3)把装有铅笔尖的一只脚旋转一周,就画出一个圆。]

  [集体交流时,引导学生总结出画圆的注意点:针尖必须固定在一点不可移动;两脚间的距离必须保持不变;要旋转一周。(定点、定长、旋转)]

五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2、解学过的简易方程。

  3、列方程解简单的文字题和应用题。

  [能力目标]

  1.通过总复习,把所学的方程知识进一步系统化,以此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

  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列出形式不同的方程,以养成灵活解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经历复习的过程,在互动交流、共同梳理中,体验合作交流的情感以及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1.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2.会解学过的方程。

  【教学难点】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回顾和复习小学阶段我们学习过的方程和代数的知识。

  你们能讲一讲,你还能记得哪些关于方程和代数的知识吗?

  师:用字母表示数是代数的开始,从算术到代数,是数学发展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转变。今天我们来复习代数初步知识里面的用字母表示数。

  【说明: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目标明确,唤起学生对方程和代数知识的记忆。】

  二、复习与整理

  (一)用字母表示数

  1.在数学中,我们常用什么来表示数的?(字母,例如:a,b,c,x等)

  字母不但可以表示数,还可以表示一个算式。

  2.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公式和规律,这些公式和规律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怎样表示?请同学们回忆回忆,四人小组的同学讨论讨论,把它整理下来。

  学生整理、讨论。

  展示学生整理的结果。

  学生发表意见。

  (1)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

  (2)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计算公式。

  (3)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师:刚才,同学们用字母表示了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你体会到用字母表示数有哪些优越性呢?

  3.巩固练习

  (1)完成书本P72~P73 /1、用字母表示数的内容。

  (2)辨析

  A.a + a = a2

  B.x×30写作 x30

  C.a ×b写作 a·b

  D.当a=3时,a3和3a相等

  【在回顾用字母表示公式和规律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整理归纳、展示交流等多种方式参与了全过程,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能力,体验到了同伴互助的乐趣,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以往学过的用字母表示的数量关系、运算定律、计算公式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达成了教学目标。】

  (二)方程

  1.你对方程有哪些认识?试着完成73/2方程。

  (1)表示两边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2)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3)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4)求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2.巩固练习

  (1)判断

  等式不一定是方程,方程一定是等式。(√)

  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做方程。(×)

  5a=6b,这是方程。(√)

  (2)6x+8=11 8x-5x=15×0、2 30a+5b 7x-6<36 55x=y

  (2、4+a)÷2、4=5 0、5×□+72÷18=8 1÷8=0、125 6X+8=9X-13

  上面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你是怎么判断的?(口答反馈)

  你会解这些方程吗?选择2题解一解。(实物投影反馈)

  如何判断方程解的是否正确?(一题书面检验,另一题口头检验)

  在解方程时要注意一些什么?

  3.小结:方程必须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在回顾中,通过辨析和比较,进一步加强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同时注重养成反思和检验的习惯,提升学习的能力。】

  三、课内练习

  (一)教材P74--1、填空题。

  (二)教材P74--2、选择题。

  (三)教材P 74-3、判断题。

  四、本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复习了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还可以表示计算公式和数量关系。并且运用方程的有关知识来解答数学问题。

  五、课后作业

  教材74页第四题。

  要求前六题口头检验,后三题书面检验。

五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教材P74例2及练习十六第5、6、9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如ax ±b=c的方程,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规范书写和自觉检验的习惯。

  教学重点:

  分析稍复杂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寻找等量关系式。

  教学难点:

  找等量关系式列方程。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忆旧引新

  1、看图列方

  2、先说说下面各题的数量关系,再列方程,不用求解。

  (1)公鸡x 只,母鸡30只,比公鸡只数少6只。

  (2)公鸡x 只,母鸡30只,是公鸡只数的2倍。

  二、互动新授

  1、出示足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足球吗?其实,足球里蕴藏着许多的数学知识。请观察老师手中的足球,你发现白皮和黑皮的形状有什么不同吗?

  师:除了形状,白皮、黑皮的块数也不相同哦,有几位男生正在探究这个数学问题,让我们一起来瞧瞧。

  2。出示教材第74页例2情境图。

  观察图,并说说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知道的信息:足球上黑色的皮都是五边形的,白色的`皮都是六边形的。白色皮共有20块,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解决的问题:共有多少块黑色皮?

  追问:你能根据信息和问题列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式吗?

  交流汇报,并根据回答选择板书:

  黑色皮的块数×2=白色皮的块数-4

  黑色皮的块数×2-4=白色皮的块数

  黑色皮的块数×2=白色皮的块数+4

  引导学生观察第二个等量关系式,说一说这个等量关系式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分别是什么?

  已知条件:白色皮共20块,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未知条件:黑色皮有多少块?

  3、引导学生利用例1的经验,自主列方程解答:

  学生自主解答,教师指导。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汇报板书:

  解:设共有x 块黑色皮。

  2x —4=20

  2x —4+4=20+4

  2x =24

  2x ÷2=24÷2

  x =12

  4、追问:在解方程时,先把什么看成一个整体? (把2x 看成一个整体。)

  5、检验。

  6、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列方程解决了一个稍复杂的问题,你能说说列方程解决问题主要有哪些步骤吗?其中哪一个步骤是最关键的?

  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

  ①弄清题意,设未知量为x 。 设

  ②分析题意,找等量关系。 找▲(关键)

  ③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列

  ④解方程。 解

  ⑤检验答案是不是方程的解。 验

  三、巩固拓展

  1、根据方程列出等量关系式。

  粮店运来72吨大米,比运来的面粉的3倍多12吨。运来面粉多少吨?

  根据( ),列方程:3x +12=72

  根据( ),列方程:72—3x =12

  2、先说说下列各题的数量关系,再列方程解决问题。

  故宫的面积是72万平方千米,比天安门广场面积的2倍少16万平方千米。天安门广场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千米?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学会了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2、什么类型的题目适合用今天所学的方法来解答?

  3、用这样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作业:教材第75~76页第5、6、9题。

  板书设计

五年级数学教案5

  目标

  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和名数的改写。

  教学及训练

  重点

  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仪器

  教具

  投影仪和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模型,如教材第26页的图。

  教 学内容和过程

  教学札记

  一、创设情境

  填空:

  ①长方体体积=;

  ②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③正方体体积=。

  师:你知道每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板书课题)

  二、探索研究

  1.小组学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出示:1个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模型教具。

  提问:

  ①当正方体的棱长是1分米时,它的体积是多少?

  ②②当正方体的棱长是10厘米时,它的体积是多少?

  ③③而1分米是多少厘米?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

  小组合作填表:

  正方体

  棱长

  1分米

  =

  10厘米

  体积

  1立方分米

  =

  1000立方厘米

  小组汇报结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同理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用填空的形式:

  从上面可以看出,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

  (2).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加以比较(投影显示第26页的表)

  先让学生填后并比较这三类单位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学习体积单位名数的改写。

  先思考:

  (1)怎样把高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

  (2)怎样把低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

  出示例3,并写成如下形式:

  8立方米=()立方分米0.54立方米=()立方分米

  出示例4,并写成如下形式:

  3400立方厘米=()立方分米96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自己是怎样想和做的。

  出示例3。(投影显示)

  放手让学生独立审题并解答,再针对出现的问题重点讲解。

  解法一:

  1.8×1.5×0.01=0.027(立方米)

  0.027立方米=27立方分米

  解法二:

  1.8米=18分米1.5米=15分米0.01米=0.1分米

  18×15×0.1=27(立方分米)

  三、巩固练习

  将练习五的第1、2题填在书上,老师进行个别辅导后订正。

  四、课堂。学生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课后作业

  练习五的3、4题。

  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常用的体积单位及进率:

  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注意点:

  高级单位的数转化成低级单位的数要乘以进率,低级单位的数转化成高级单位的数要除以进率。

  在实际计算中要注意单位的统一。

五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小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并会解答求一个数的若干倍的应用题。

  2.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自觉检验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熟练地计算较复杂的小数乘法,会解答求一个数的若干倍是多少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

  根据小数乘法的意义正确判断积与被乘数的.大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口算

  0.9×67×0.081.87×00.3×0.6

  0.24×21.4×0.31.6×54×0.25

  60×0.57.8×1

  2.说出下面各算式表示的意义

  2.4×0.81.36×42.58×0.2

  (二)指导探索

  1.学习较复杂的小数乘法

  出示例3

  (1)由学生尝试计算,指名板演,教师行间巡视时注意发现学生问题。

  (2)指名说一说计算过程

  提问: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该怎么办?

  (3)指导学生验算方法

  提问:怎样检验小数乘法计算是否正确?

  (运算乘法交换律检验;再重新算一遍;检查尾数和积的小数位数等)

  (4)小结:计算时要认真,要养成自觉验算习惯。

  2.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

  (1)出示例4

  (2)独立解答:

  订正时提问:

  ①你是根据什么列式的?(一倍数×倍数=几倍数)

  ②18.5×2.4所表示的意义是什么?(表示求18.5的2.4倍是多少)

  (3)比较:例3和例4的两个算式,积与被乘数比较,谁大?谁小?说明道理。

  练习:不计算,说明下面各算式中积与被乘数的关系。说明道理。

  10.8×0.92.4×1.850×0.360.48×0.75

  讨论:当乘数怎样时积大于被乘数?乘数怎样时积小于被乘数?乘数怎样时,积等于被乘数?

  (4)小结:一个数乘以比1大的数时,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个倍数可以是整数,也可是小数,这时积大于被乘数;当乘数小于1时,积小于被乘数,这时积不到被乘数的1倍,只是被乘数的一部分,当乘数等于1时,积等于被乘数,根据这个规律,在计算小数乘法之前可以先估算一下乘积的范围,再计算,确保计算的准确。

  (5)练习:不计算,判断下面结果哪个一定是错的。

  0.72×0.15=1.080.36×1.8=0.648

  0.18×8.45=0.152127×0.43=11.68

  (三)质疑小结

  1.今天你都有什么收获?

  2.对于今天的学习还有什么问题?

  师生共同解决学生的问题,解题时尽量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必要时候教师加以点拨。

  (四)反馈调节

  1.完成练习一(P5)第11题(部分题)

  完成之前先请同学估算一下每个题的结果。

  2.完成练习一(P5)第12题,并说明理由。

  订正:(1)×(2)×(3)×

  3.工地有水泥24.5吨,沙子的重量是水泥的2.5倍,石子的重量是沙子的4倍,石子有多少吨?

五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使学生在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转化”思想在解决新的计算问题中的价值,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过程:

  一、学习例1

  1、读题列式

  (1)指名读题并根据题意列式。

  (2)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启发学生解释自己列式的思考过程)

  (3)揭题:这是一道分数加法算式。因为相加两个数的分母不同,所以叫做异分母分数的加法。(板书:异分母分数的加法)

  2、探究计算

  (1)提出问题:以前我们曾经学过同分母分数的加法,那么异分母分数的加法该怎样计算呢?

  (2)指导分小组操作:折一折,涂一涂,分别表示出1/2和1/4,再看看1/2和1/4相加的和是多少。

  学生分组操作,教师巡视

  交流:你能根据操作的情况说出1/2加1/4的得数是多少吗?

  追问:你是怎样看出1/2加1/4的得数是3/4的?把涂色部分看作3/4时,原来的1/2被看作了几分之几?想一想,计算1/2+1/4时,先要做什么?

  明确:计算1/2+1/4时,先要把1/2和1/4通分,把它们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

  (3)按刚才讨论的方法,完成例题中的填空。

  交流学生填空、计算的情况。

  讨论:把1/2和1/4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的过程应用了什么知识?(分数的基本性质)怎样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计算异分母分数加法的?(通分)

  二、学习“试一试”

  1、提出要求,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2、学生完成计算后,组织讨论:

  (1)例题学习的是异分母分数的加法,5/6-1/3是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减法)(在已经板书的“异分母分数的加法”后添上“和减法”,完成课题的板书)

  (2)计算5/6-1/3时,先要做什么?想一想,通分的目的是什么?5/6-1/3的得数是多少?作为得数3/6和1/2,哪个更简洁?应用什么方法可以使3/6化成1/2?

  指出:计算结果如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3)你是怎样计算1-4/9的?怎样想到把1转化成9/9的?

  指出:计算1减几分之几时,先要根据减数的分母,把1转化成与减数同分母的假分数。

  3、提出:你会验算上面的两道题吗?你打算怎样验算?

  交流后:让学生各自验算,确定上面两道题的计算结果。

  4、引导学生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提出要求: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2)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明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要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计算后要自觉进行验算。

  三、做“练一练”

  1、学生按要求独立计算,并验算。

  2、重点讨论7/12+1/4的计算过程,提醒学生把计算结果约成最简分数。

  四、做练习十四的第1-4题

  1、做第1题

  学生按要求涂色,并写出得数。

  要求学生结合图形解释:为什么1/5+3/5等于4/5?1/4+3/8等于5/8?

  明确: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可以直接相加;而分数单位不同的分数,由于不能直接相加,所以先要把它们转化成相同单位的分数,也就是要先通分,再相加。

  2、做第2题

  学生完成计算后,可以指名说说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明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都要先通分,再分别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3、做第3、4题

  指名读题后,要求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学生解答后,指名说说自己思考和计算的过程。其中第4题提醒学生根据要求的问题正确选择条件。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你能把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经验和体会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吗?

  教学后记

五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要求:使学生认识列方程解应用题和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不同特点,能根据应用题数量关系的特点,选择相应的方法解答,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人课题

  我们过去学习过用算术方法直接列算式解答应用题,现在又学习过列方程解应用题。列方程解答应用题和用算术方法解答应用题有什么不同呢?怎样的应用题列方程解方便?怎样的应用题用算术方法解答方便呢?这就要把这两种方法来对比一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列方程和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对比。(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5。

  (1)出示例5。让学生读题,弄清条件和问题。

  追问:这道题里哪个数量是要求的未知数量?

  大家能列方程解答吗?能用算术方法解答吗?

  指名两人板演,分别用两种方法解答。其余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做在课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方程或算式中每一步各求的是什么。请谁再说一说,列方程解,是按哪个数量关系来列方程的?用算术方法又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来列式的?

  (2)两种方法比较。

  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黑板上这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板书:用方程解:用算术方法解:)

  提问:哪种解法要求的未知数参加列式了,哪种解法未知数没有参加列式?列方程未知数参加列式时用什么表示的?(在用方程解下面出示:L未知数用字母表示,参加列式;在用算术方法解下面出示:1、未知数不参加列式)再比较一下,用方程解要怎样想,要列出怎样的式子?用算术方法解根据题目的什么来分析和列式解答?(在用方程解下面出示:2、根据题意找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含有未知数J的等式解

  答。在用算术方法解下面出示:3、根据题里已知数和未知数之间的联系,列出算式解答)谁再看着刚才做的题说一下,列方程解应用题和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有哪两个不同的特点?

  (3)你认为例5用哪种方法解比较容易想?(列方程解)为什么?(因为顺着题意就很容易想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来列方程,如果顺着题意想,不能马上用算术方法列出算式,所以用列方程的方法解比较容易想)

  2、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的题,说明有一个条件不同。这道题你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吗?

  请大家用两种方法解答在练习本上。(指名两人板演,每人各用一种解法)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方程或算式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提问,用方程解应用题有什么特点?用方程解列出的方程与例5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用算术方法解有什么不同的特点?你认为这道题用哪种方法解比较容易想?为什么?用算术方法顺着题意能直接列一个算式吗?

  3、小结。

  用方程解要用工表示未知数,并参加列式;解答时要先找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答。用算术方法解未知数不参加列式;解答时要根据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联系确定怎样做,再列式解答。如果顺着题意就能列出算式来求题目的结果,就用算术方法解;如果顺着题意不能直接列出算式解答,但能很快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就根据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解。所以,以后解答应用题,除了题目指定用哪种方法解,都可以根据题目中数量关系的特点,灵活地选择解题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的题。

  让学生读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用方程解是怎样想的,再看方程左边每一步表示什么;用算术方法解是怎样想的。

  提问:你认为这道题用什么方法解比较容易想?为什么?

  上面我们都是用两种方法解答的.,下面的题哪种方法简便就用哪种方法解。

  2、做练习二十三第2题。

  让学生默读题目。

  提问:第(1)题用哪种方法解比较容易想?为什么?

  第(2)题用哪种方法解比较容易想?为什么?

  第(3)题呢?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第(1)题算术方法解每一步求的什么,结果是什么;

  第(2)题用方程解,为什么方程左边和右边相等;

  第(3)题也是按怎样的等量关系列方程的?

  追问:第(1)题为什么用算术解法?第(2)题和第(3)题为什么用方程解?

  指出:如果顺着题意就能列出算式来求问题,这就是顺思路的题,用算术方法解比较方便一些,如果顺向思考不能直接列出算式求出问题,这样的题就是逆思考的题。逆思考的题一般可以顺着题意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按这种等量关系列方程解比较方便一些。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列方程解应用题和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有什么不同的特点?怎样的题用算术方法解比较方便?怎样的题用方程解容易想?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二十三第l题。

五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 知道物体外部所有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 能正确计算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表面积。

  [能力目标]

  让学生自主探究正方体和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实际的操作过程,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掌握与理解正方体、长方体表面积的含义及计算表面积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方体、长方体表面积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长方体、正方体的附页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板书:正方形的面积

  S = a2

  2. 请学生观察老师手中的正方体,回答问题?

  (1)正方体有几个面?

  (2)有什么特征?

  (3)如何计算它们的面积?

  3. 这节课让我们学习有关求正方体面积的知识。

  4. 揭示课题:正方体的面积

  【说明:让学生回忆有关正方体特征的知识,承上启下引导出本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探究新知:

  (一)正方体的表面积。

  1. 小胖将一个棱成为5厘米的正方体盒子沿着棱切开,得到一个正方体表面的展开图。

  2. 先仔细观察正方体表面的展开图,然后回答问题?

  (1)正方体表面的展开图是由六个什么形状的面组成的?

  (2)这六个面的形状都相同吗?

  (3)面积都相等吗?

  (4)面积的总和是多少?

  这个正方体表面的展开图有6个正方形的面,它们的形状都相同,面积都相等。

  面积的总和 = 6 × ( 棱成 × 棱长)

  = 6 ×( 5 × 5)

  = 150( cm3)

  3. 正方体有六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面,六个面的面积总和称为正方体的表面积。

  4. 小结。

  【说明:充分让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小组合作,主动探究求正方体的表面积。】

  三、练一练:

  (一)求下面正方体的表面积?

  1. 正方体的棱长为6dm,求它的表面积。

  解: S = 6 a2

  =6×6×6

  =216(cm2)

  答:它的表面积是216平方厘米。

  2. 正方体的棱成为7cm,求它的表面积。

  一、探一探,练一练:

  1. 下面哪些图形能沿虚线相折能围成正方体?先想一想,再利用附页1中的图形试一试。

  2. 请学生把附页上的图形剪下后,先估测,然后拼一拼,看看是否能够围成正方体?

  3. 交流讨论。(课件演示)

  其中:a、c、e、f这四幅能够拼成正方体。

  b和d的图形不能拼成正方体。

  4.小亚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积木搭出了一个棱长为3厘米的'正方体,并且将它的表面涂上了红色。

  (1)三面涂上红色的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积木有多少个?

  (2)两面涂上红色的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积木有多少个?

  (3)一面涂上红色的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积木有多少个?

  (4)没有面涂上红色的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积木有多少个?

  5. 学生讨论交流,请学生可以用小正方体搭一搭,找出规律。

  6. 利用课件反馈。

  7. 小结。

  【说明:这里的正方体的展开图并不是这一节的重点,只是为了能帮助学生推导出表面积,并相应地积累空间经验,并在思路上能从“立体”--“平面”--“立体”。第4题计数时要讲究策略:三面有颜色的在八个角上,共8块;两面有颜色的在各条棱上,每条棱上只有1块,共12块;一面有颜色的在6个面的中心,共6块;没有颜色的,只有1块,在“中心”。】

  五、巩固练习:

  (一)看图练习:

  1. 下面的正方体的棱长为5m,先求它的表面积,再求体积。

  2. 下面正方体的棱长为0.7dm,先求它的表面积,再求体积。

  3. 下面图形中哪些能围成正方体?哪些不能围成正方体?

  (二)拓展小练习:

  1. 正方体的表面积是96平方厘米,它的一个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它的棱长是多少厘米?

  2. 做一个棱长为7dm的正方体无盖木盒,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木板?

  3. 用一根长60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体的小铁筐,在外面贴上手工纸,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手工纸?它的体积是多少?

  4. 用3块棱长为3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面积减少多少平方厘米?

  5. 做一个正方体的玻璃金鱼缸,棱长为80厘米,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玻璃?

  6. 正方体的棱长是6cm,它的表面积和体积相比较,情况怎样?

  7. 一个棱长为4厘米的正方体,在它的角上挖掉一块棱成为2厘米的小正方体(如下图),它的表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是增加、减少、相等还是无法确定?

  8. 小结。

  【说明:通过练一练和拓展小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求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六、总结:

  师:说说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发现了什么,对我们有何帮助?你对你今天的学习评价如何?

五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经历探索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并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2、经历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发展动手操作、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运用体积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究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乐趣,学会与人合作。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一个长方体拼制模型(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

  学具准备:

  每组24个边长1立方厘米的小木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我们已学习了体积和体积单位,谁能说说1立方厘米是怎么规定的?

  课件出示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组成的长方体,分别让学生说说它们的体积是多少。

  2、出示

  3厘米

  2厘米

  4厘米

  (1)、学生想办法求它的体积。

  预设:学生可能会直接猜测出一个数量,也可能会说出切割成1cm3体积单位再数一数的方法。也有可能学生直接说出量出长宽高然后相乘。学生出现第二种情况,教师可以呈现切好的图形,让大家数出小正方体的个数,并说出数的方法。学生如果出现第三种情况,教师可以追问:“这样求究竟对不对,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2)、下面就让我们运用1立方厘米的体积单位来研究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出示课题)

  二、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推导与理解

  (1)、探究长方体的体积

  1、布置活动任务。

  教师出示24个1立方厘米的体积单位。

  师:我们每个组都准备24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木块,请你任意摆放成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

  小组活动,活动的要求是;

  ①看一看可以摆出的长方体有几层?每层几行?一行多少个?

  ②说一说,怎样计算长方体所含有的小木块数?

  ③把小组内摆长方体的相关数据填入表内。

  每行个数行数层数1立方厘米正方体的数量长方体的体积

  2、学生活动。

  3、反馈方法,依次呈现表格。

  师:同学们摆好了吗?说说你是怎么摆的?

  预设:学生会根据摆的图形把层数、每层行数、每行个数、小木块的数量、长方体的体积说出来,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数小木块的方法。

  师:老师也搭了一个,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呢?怎么想的?

  课件出示: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长方体

  思考:进一步清晰数方块的方法。

  教师将学生汇报的各种摆法的数据逐一填入表中。

  师:是的,正像刚才同学们说的一样,只要把每行摆的块数乘摆的行数,就是每一层摆的块数,再乘层数,就是小木块的总块数,有几块,体积就是几立方厘米。

  4、数方块求体积。

  课件出示:

  数一数,下列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5、归纳体积计算方法。

  师:观察一下,刚才这些摆成的长方体所含有的小木块的数量与长、宽、高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

  思考:通过探讨,让学生发现,其实每行摆的块数相当于长方体的长,摆的行数相当于长方体的宽,叠的层数相当于长方体的高,所以长方体的体积就是长×宽×高。

  师小结:(点击课件出示下列图示)每行个数就是长方体的长,排的行数就是长方体的宽,叠的层数就是长方体的高。所以,长方体的体积就是长×宽×高。

  6、得出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字母公式。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发现,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如果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a、b、h,那么它的体积是多少呢?(根据回答板书)

  师:是的,如果用字母v表示体积,那么v=abh就是求长方体体积的字母公式。

  (2)、利用知识迁移探究正方体的体积。

  师:那么正方体的体积又是怎样计算的呢?

  思考:引导学生说出,正方体其实是特殊的长方体,只不过长、宽、高都相等,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所以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是棱长×棱长×棱长。

  师:(边板书边说):如果用字母v表示正方体的体积,用a表示它的棱长,那么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是怎样的呢?

  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V= a·a·a

  师:a·a·a也可以写做a3,V= a3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

  (3)、沟通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1、利用公式计算体积。

  计算下面图形的的体积。

  课件出示长方体立体图(长8cm,宽3cm,高4cm)

  正方体图(棱长5dm)

  2、沟通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体积=底面积×高。

  师:我们已经会用公式求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如果告诉你长方体、正方体的底面积和高,你能计算它们的体积吗?

  出示长方体立体图(在图中标注:底面积为15平方厘米,高4厘米)

  思考:让学生感到用已经掌握用公式计算体积时,直接出示已知底面积

  和高求长方体的体积。通过设置悬念,尝试解决、交流讨论,沟通长、正方体两者的公式。

  师:同学们听明白了吗?其实,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高(课件出示公式)

  师:如果这是一个正方体呢?

  课件出示正方体图(在图中标注:底面积为16平方厘米,高4厘米)

  师:大家一定明白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有一个共同的计算方法就是体积=底面积×高。如果用s表示底面积,h表示高,字母公式就是v=sh。

  出示:体积=底面积×高

  V= s h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1)一个长方体的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高是2厘米,它的体积是24立方厘米。 ( )

  (2)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2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列式为23=2×3=6(立方分米) ( )

  (3)棱长6厘米的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一样大。 ( )

  2、实际应用

  师:(出示课件)想给一块体积为20xx立方厘米的长方体水晶装饰品,配一个包装盒,图中的包装盒能装吗?为什么?

  思考:通过讨论,让学生感悟到,实际生活中的长方体,不是直接标注体积,而是标注“长×宽×高”,其实是有意义的。

  四、回顾小结

  师:回顾一下,今天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

五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教材P3—5,练习一:6~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盈与亏、收与支、升与降、增与减以及朝两个相反方向运动等现实的情境中应用负数,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应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

  教学难点:体会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2分)

  读一读,分一分。

  +3000 +4200 —1800 +2700 —900 +3700

  正数负数

  二、教学新课(27分)

  (一)教学例3(11分)

  1、情境引入。

  老师收集了新光服装店今年上半年每月的盈亏情况,列出统计图。

  月份一二三四五六

  盈亏(元)+3000 +4200 —1800 +2700 —900 +3700

  2、教学用正数与负数表示盈亏情况的具体意义。

  通常情况下,盈利用正数表示,亏损用负数表示。

  (1)表中哪几个月盈利?哪几个月亏损?

  (2)从表中你还能知道些什么?

  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再汇报。

  3、试一试

  (1)根据题中数据独立完成。注意正确读写正、负数的指导。

  (2)完成后介绍一下服装店七至十二月份盈亏情况。

  (二)教学例4(16分)

  1、出示情境图。

  从平面图上你能知道些什么?

  2、教学用正数和负数区别表示相反方向运动的路程。

  (1)小华从学校出发,沿东西方向的大街走了2100米,可能会到什么地方?

  小华如果向东走2100米,到达邮局;

  小华如果向西走2100米,到达公园。

  (2)如果把向东走2100米记作+2100米,那么向西走2100米可以记作什么?

  (3)可以把向西走2100米记作+2100米吗?那么向东走2100米记作什么?

  3、表示南北方向运动的路程

  如果从学校出发,沿南北方向的.大街走1240米可以走到哪里?根据行走的方向和路程,分别写出一个正数和一个负数。

  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想法,分组汇报。

  4、试一试:

  分步出示数轴:

  (1)画出直线后,标出表示0的地方;

  (2)向右等距离标出1、2等点,向左等距离地标出-1、-2等点;

  (3)学生填出空格中的数;

  (4)从0开始,分别向右、向左按顺序读一读各数;

  (5)—2接近2,还是接近0?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6)正数和负数在数轴上的排列方向是怎样的?

  5、练一练

  1、练一练第1题。

  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什么?

  你能说一说小明家各项收入和支出的情况吗?

  学生回答及说出想法。

  2、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再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四、巩固练习。(8分)

  1、练习一第7题。

  独立完成填空,再说说想法。

  你还能举出生活中用到正数、负数的例子吗?

  2、练习一第8题。

  从存折这一页的记录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你能说说存折中红线框处的数各表示什么吗?

  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完成后汇报,集体讲评。

  3、练习一第10题。

  在这张表中的正数表示什么?负数表示什么?

  再说说每站的上下车人数。

  这里的0表示什么?

  4、阅读:你知道吗?

  五、全课总结(1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六、布置作业(2分)

  练习一第9题。

  板书设计:

  认识负数

  盈利用正数表示

  亏损用负数表示

五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课本第99页例8以及练习十九的3-6题。

  教学要求:1、使学生理解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概念,能用循环小数或循环小数的近似值表示除法中的商。知道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区别。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看谁算得快。

  第一组:1.69÷26 58.3÷11

  第二组:1÷35 8.6÷11

  两个数相除时,会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组题都可以除尽,第二组都除不尽,等号后面的商该怎样写呢?

  二、新授

  1、出示例8挂图,说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学生根据问题尝试列式计算,并截取商的近似值。

  300÷45≈?个)

  3、小组讨论:怎样取近似值才是合理的?(6个)

  4、:根据本题的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近似值是不合理的,合适的近似数是6,而不是7。如果买了7个,就要超过300元。

  完成试一试。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2)讨论:谁的想法合理?

  (3)根据本题的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近似值也是不合理的,合适的近似数是9,而不是8。因为过河8次后还剩6人,还需要用船再送一次。

  综合练习

  1、做练习十九第3题。一个人造地球卫星每小时大约运行30000千米。一架超音速飞机每小时大约飞行2千米。算一算,卫星运行的速度大约是这架飞机的多少倍?(得数保留整数)根据商不变规律,先把“30000÷2”转化成“300÷22”再进行计算。

  2、练习十九4、5题。

  重点指导学生根据具体的问题情境用合理的方法求出商的近似值。

  3、练习十九第6题。

  阅读“你知道吗?”

  自主阅读,交流阅读后的认识。

五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用量具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不规则物体体积计算方法的探讨,拓展学生的思维。

  情感与态度:促使学生在活动中积极探索,和谐配合,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周围事物规律的探究。

  教学重点: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知道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就是排开水的体积。

  教学准备:量杯、水、沙子、橡皮泥、不规则物体(石块、石块)、乒乓球。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师:大家最近都在求物体的体积。这些物体,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有各类形状的盒子(长方体和正方体),水)。

  师:小胖想问问你们这些物体的体积你们会求吗?怎么求?

  1、长方体和正方体形状的物体,我们会求,先测量出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然后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就能计算出来。

  2、a、可以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内,水的长、宽与容器内部的长、宽相等,再测量一下水的高度,根据这三个条件,水的体积就可以求出来了。

  b、把容器内的水倒在量杯内,就能测出水的体积。

  师:那现在有一块石头,那么这块石头的体积怎么求呢?今天,我们就要研究这个问题。

  (出示课题:用量具测体积)

  二、新授

  师:我们首先来观看大屏幕。(视频)

  师:请大家交流一下,你看到了什么?

  生:将石块放入一个装满水的容器内时,容器内的水面高度会上升。

  师:大家再看一下……

  师:大家想一下,为什么将石块放入一个装满水的容器内时,容器内的水面高度会上升?

  师:因为石块本身是有体积的,将石块放入一个装满水的容器内时,原本下面容器内的水就会被石块所“排开”了,这样就导致了容器内的水面高度会上升。

  师:那想一下,如果现在我把这石块从容器内取出的话,容器内水面高度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生:容器内水面高度会下降。

  师:再将石块放入容器内呢?容器内的水面高度又会XXXX?

  师:那你能否来判断一下,容器内的水面高度的上升与下降和石块的体积,两者之间究竟有怎样的联系?(大家小组讨论一下)

  生:水面升高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师:接下来,大家再来看一段视频,你试试看能否用刚才我们所学的这个知识来计算出罐头的体积?

  实验告诉我们是如何测量罐头的体积?罐头的.体积是多少?

  (原来水的体积是200ml,现在把罐头放入量杯全部浸没在水中,水面就升高了,现在的体积是400ml,升高部分水的体积就是200ml,水面升高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罐头的体积。)

  师: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水面升高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罐头的体积

  师:刚才我们交流了很多,谁能简单概括一下测量石块体积的方法?

  1、观察原来水的体积。

  2、放入石块。

  3、观察变化后的体积。

  4、求两个体积的差。

  师:a、现在老师想用你们刚才的方法测量这个石块的体积(将石块放入水中),观察一下,你有什么想说的?(石块没有被浸没)

  师:石块没有被完全浸没,但是水面却升高了,那么石块的体积是否就是水面升高的这部分水的体积?

  (不是,水面升高的这部分水的体积其实是石块浸在水里的这部分的体积,而不是整个石块的体积。)

  师:只有将石块整个都浸在水里面,水面升高那部分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师:通过两次实验,我们可以确定:物体排开水的体积就是物体的体积。(板书)

  师:通过刚才一系列的实验讨论,我们得出了这个结论,你们真聪明,有一只乌鸦也非常聪明,相信大家都学过“乌鸦喝水”的故事,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乌鸦为什么会喝到水?

  (把石块投入到杯子中,石块就把水排开了,水面就升高了。石块投的越多,水面升高的越快,当水面升高到杯口时,乌鸦就能喝到水了。)

  师:乌鸦用这种方法喝到了水,非常聪明,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如果遇到困难,也应该多角度,多方位的去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师:接下去请同学们把书翻到67页,独立完成书上的第二题。

  师:谁能说说这幅图你看懂了什么,这个苹果的体积又是多少?

  (原来量杯中水的体积是600ml,把苹果完全浸没在水中后,水面上升到了800ml。

  上升部分水的体积就是苹果的体积:800-600=200ml=200cm3

  师:一起来看第三题,两只形状、大小相同的量杯盛有同样多的水,放入两块形状不同的石头后,如果水面升到一样高,那么这两块石头的体积相同吗?

  (相同,因为两个量杯的形状、大小是相同的,水面上升的又是一样高,虽然它们的形状不同,但是它们的体积是相同的。)

  A

  一个长方体水缸,长是7分米,宽是5分米,水深3分米,把一个钢球浸没在水里,水面上升0。2分米,这个钢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水缸的厚度不计)

  B

  一只长方体的玻璃缸,长6分米,宽4分米,水深5分米,如果将一块体积是14。4立方分米的石块全部放入水中,水面会上升多少分米?

  讨论题:

  有一只长方体水箱,长20分米,宽5分米,水箱里放入一个长方体钢块后,水面上升了0。6分米,已知钢块的长和宽都是4分米,求钢块的高是多少分米?(水箱的厚度不计)

  判断题

  1。把一个铁球沉没在长1。5分米,宽1。2分米的长方体容器里,水面由4。5分米上升到6分米,你能求出这个铁球的体积吗?

  (容器的厚度不计)

  A、

  1.5×1。2×4。5

  B、

  1.5×1.2×6

  C、

  1.5×1.2×(6—4.5)

  D、

  1.5×1.2×(4.5+6)

  2。有一只长方体玻璃水缸,长10分米,宽4分米,水箱里放入一个长方体铜块后,水面上升了0。5分米,已知铜块的长是3分米,高是4分米,求铜块的宽是多少分米?(水缸的厚度不计)

  A、

  10×4÷(3×4)

  B、

  10×4×0.5÷4

  C、

  3×4×0.5÷(10×4)

  D、

  10×4×0.5÷(3×4)

  深化练习:

  从里面量长、宽均为2分米,向容器中倒入4.4升水,再把一个苹果放入水中。这时量得容器内的水深是1.5分米,这个苹果的体积是多少?(玻璃容器的厚度不计)

  H独立练习:

  1、水倒入一个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容器内,水高3厘米,然后放入许多小石子,这时水升高到5厘米,求这些小石子的体积。(容器的厚度不计)

  2、一个底面积为16平方分米长方体鱼缸,蓄水深20cm,现将一块小假山完全放入水中,此时水面上升了2cm,求这个小假山的体积。(鱼缸的厚度不计)

  三、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认识体积、容积单位(米3,分米3,厘米3、升、毫升)

  2、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米3,分米3,厘米3、升、毫升的实际意义,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重点:认识体积、容积单位。

  教学难点

  感受体积、容积实际意义。

  教具准备

  正方体(1厘米3、1分米3)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一、认一认

  1、学习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画出1厘米长线段和1厘米2的正方形积单位。

  2、认识体积单位出示1cm2和1dm2的模型。

  问:怎样的正方体是1cm3?1dm3?

  3、体积单位还有哪些呢?

  厘米3、分米3、米3。

  二、做一做

  1、用橡皮泥或其他物品切出体积是1cm3的正方体若干个。

  学生观察后,认出1cm是长度单位。

  1cm2是面积单位。

  学生观察两个正方体,小的是校长为1cm的是1cm3的正方体,大的校长是1dm的是1dm3的正方体。

  组织学生开展操作活动。

  学生动手切出若干个1cm3的正方体,拼一拼、说一说。

  学生先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

  通过学生由长度单位到面积单位的认识,引出体积单位,初步让学生了解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的.区别。

  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感受1cm3、5cm3、10cm3的大小。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2、再用1dm3的画龙点睛方体若个拼出2cm3、5cm3、10cm3

  三、说一说

  四、试一试

  1、介绍容积单位,容器内盛放液体的量一般用升(L)毫升(ml)作单位。

  2、1分米3的正方体,可以容纳1升的液体。

  1升=1分米3、1L=1dm3

  五、量一量

  1、用滴管测量1毫升的水大约有几滴。

  2、1小水大约有多少毫升?

  学生打开书。观察容器是分别装有多少容积的液体。

  说一说:“哪种物体的体积,容积大约是1升?”

  学生可以动手实验。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分工合作完成。鼓励学生先说,从而让学生感受升的实际意义,并且知道1升就是1分米3

  通过估测帮助学生体会升、毫升的实际意义。

  板书设计:

  1cm

  (长度单位)1cm2(面积单位)1cm3(体积单位)

五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

  学习教科书69~90页的例2、例3,完成“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一的第4~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由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应用规律正确口算一个数乘10、100、1000……的积。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和主动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并掌握由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口算。

  5×10 50×10

  5×100 50×100

  2、比较每组两个小数的大小。

  4.53()45.3 0.7()0.07

  3、导入新课

  比较一下,刚才每组的两个小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为什么每组里的数字相同,数字排列顺序也相同,而组成的数的大小却不同呢?

  揭示课题: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1)出示例2:5.04乘10、100、1000各是多少?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2)指名说说计算结果,并板书:

  5.04×10=50.4

  5.05×100=504

  5.04×1000=5040

  (3)引导观察比较:50.4和5.04比,小数点向什么方向移动了几位?

  504和5.04比,小数点向什么方向移动了几位?

  5040和5.04比,小数点向什么方向移动了几位?

  猜想:把一个小数乘10,就是把这个小数的小数点向什么方向移动几位?

  把一个小数乘100、1000呢?

  (4)验证:以小组为单位,每组任意找一个小数,分别把它乘10、100、100,看看小数点位置的变化情况于我们猜想得是否一样。

  (5)归纳:通过计算,你认为我们的猜想对不对?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你们发现的规律?

  2、教学例3

  (1)出示例3中表格,让学生说说从表中能知道什么?

  (2)提出“每千颗黄豆中蛋白质的含量是多少千克”这一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这个问题就是让我们把0。351千克改写成以“克”做单位的数。

  板书0.351千克=()克

  (3)提问:你会把0. 351千克改写成以“克”做单位的数吗?可以怎样想?先在小组里互相说说。

  (4)组织交流,并明确:要把把0.351千克改写成以“克”做单位的数。可以用把0.351乘1000,计算0.351乘1000是,可以直接把0.351的小数点向右移动3位。

  三、教学试一试和练一练

  (1)指导完成试一试

  指名读题,明确解题要求。学生各自填空。

  交流:你是怎么填的,又是怎样想的?把“0.03”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可它的小数部分只有两位,你是怎么处理的?

  (2)指导完成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填表。

  讨论:36乘10、100、1000时,你是怎样想的?

  如果把36看成小数,小数点应该在什么位置?

  把36的小数点向右移动时要先做什么?

  (3)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第2题

  四、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4、5题。

  2、指导完成练习十一第6题。

  提问:通过读题,你知道了什么?

  谁知道为什么同样的物体在月球上会轻很多呢?

  3、指导完成练习十一第7题。

  五、全课小结

【五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数学教案10-12

[经典]五年级数学教案05-08

五年级数学教案09-29

五年级教案数学教案12-27

五年级上数学教案01-14

五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01-22

【经典】五年级数学教案12-12

五年级的教案数学教案02-17

小学数学教案五年级07-02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