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三年级数学教案

三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4-05-23 17:30:09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三年级数学教案必备[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数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数学教案必备[15篇]

三年级数学教案1

  教材简介: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时、分、秒的基础上,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有了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本单元内容包括:年月日等时间单位和24时计时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

  2、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教学重点:

  时间单位年、月、日和24时计时法。

  教学难点:

  计算一天以内经过的时间。

  教学关键:

  教学中注意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初步了解年、月、日、平年、闰年的基本含义以及相互关系。

  教学建议: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时间。

  2、为学生创设自主建构知识的活动和思考空间。

  3、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钟表模型等教具、学具的作用。

  课时分配:

  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49页上的内容。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记住各月及平年、闰年的天数,能初步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帮助学生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促进思维的发展。

  教学重点:

  时间单位年、月、日计时法。

  教学难点:

  计算一年内有多少日。

  教学关键:

  教学中注意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初步了解年、月、日、平年、闰年的基本含义以及相互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答:2小时=()分60秒=()分

  60分=()小时1星期=()天

  3分=()秒4星期=()天

  二、新授。

  1、课题:认识年、月、日。

  提问引入:我们以前学过了一些时间单位,如小时、分、秒,谁知道还有哪些时间单位?

  引入年、月、日,并板书课题。

  问:谁知道一年有几个月?

  2、认识年历。

  师生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年历。

  教学生学会看年历,并且指导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一边回答问题:

  一年有几个月?

  每个月的天数都一样吗?各有几天?

  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二月有多少天?

  分别找出:儿童节、元旦、国庆节、教师节、劳动节、妇女节的月、日,说出今年这些节日是星期几。

  用铅笔在今年的年历上圈出自己生日是几月几日,说出那天是星期几。

  3、认识平年和闰年。

  问:二月有多少天?一定是28天吗?(出示几张不同年份的年历)

  使学生明确:二月有28天的那一年叫平年,有29天的那一年叫闰年。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83页有关平年、闰年的那段文字,了解确定闰年的方法:

  接着。教师讲解:经过科学家的测定,地球绕太阳转一周的时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大约是355天6小时。

  一年以365天计算比较简便,这样一年少算了大约6小时,四年就少算了大约24小时,即一天。因此,每四年就要增加一天,增加这一天的那一年便是闰年。又因为4年中大的少算的24小时实际上并不是24小时,如果长年累月也要造成误差,所以遇到整百年一般不闻,必须是400年的倍数才是闰年。

  用公历年份除以4,能整除的是闰年。如1984、1988、1992年都是闰年。

  强调:通常每4年中有一个闰年。公历年份中是整百年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下列年份中,哪些是平年,哪些是闰年?

  16051840190219441955

  21001976198719942400

  4、学会记大月与小月的方法。

  引导学生回忆,一年中有几个月?一个月中最多的有几天?最少的有几天?还有的月份是多少天?

  归纳:习惯上有31天的月份叫大月,有30天的月份叫小月。

  问:有什么好办法能较快地记住各月有多少天?

  介绍用拳头记忆大月、小月的方法:举起左手拳头,背向自己,数月份。凸的是大月,凹的是小月。注意八月份要

  从数一月份的地方数起。

  引导学生小结:大月(31天)有:1、3、5、7、8、10、12,小月(30天)有:4、6、9、11月,二月平年28天,闰年29天。

  让学生朗读记大月的歌诀;“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5、学会计算全年天数。

  先让学生自己试着计算平年、闰年全年各有多少天,然后提问是怎么算的,有没有比较简便的方法。

  简便的算法有:

  (1)31×7=217(7个大月)30×4=120(4个小月)

  平年217+120+28=365(天)闰年217+120+29=366(天)

  (2)平年:30×12+7-2=365(天)闰年:30×12+7-1=366(天)

  小结:平年365天,闰年366天。

  三、巩固。

  完成教科书第83页的“做一做”题目。

  第2题做完后让学生看年历验证。(计算方法是:30÷7=4......2,商是星期个数。)

  四、小结。

  师:这节课你懂得了什么?

  请学生对照板书回答。懂得了一年有12个月,学会了看拳头记忆大月小月的方法,还知道判断闰年与平年。

  五、作业。

  做练习十八的第1-5题。

  第5题制作日历,提示学生注意了解明年一月一日是星期几,一要从那一天开始写。

三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第43页的例2及练习十一的'3~5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根据简单的统计表求平均数。

  2、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作用。

  3、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用具:口算卡片、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计算:

  (8+3+2+7)÷5(2+3+6+7)÷3

  88÷8         279÷9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1)看图,了解图意。

  (2)出示统计表,了解信息。

  欢乐队

  单位:厘米

  王强 谢明 李雷 王小飞 刘思

  148 142 139 141 140

  开心队

  单位:厘米

  杨阳 周小杰 陶晓 卢浩 蔡志

  144 146 142 145 143

  ⑶你看到了什么信息?

  王强最高,李雷最矮。

  ⑷怎样比量队身高?

  先求出两个球队的各自的平均身高,再比较。

  ⑸计算:

  快乐队:(148+142+139+141+140)÷5

  =710÷5

  =142(厘米)

  开心队:(144+146+142+145+143)÷5

  =720÷5

  =144(厘米)

  142<144,所以开心队的平均身高高一些。

  明确: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地总体情况。

  三、巩固练习

  第44页练习十一第4题。

  尝试解答,交流解答过程。

  四、作业设计。

  第44页练习十一第3、5题

三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课本第3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括号先算。

  (2)复习带括号的两步计算式题。

  (3)结合具体情景,体会括号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实践、感悟、合作、交流等学习过程中初步形成数学化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学习过程,体验学习乐趣。

  教学重点:知道括号先算。

  教学难点:在具体的情景中,体会括号的作用。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背颂乘法口诀

  (2)同桌互相说说说计算顺序

  (一)引入

  1、口算

  36—36÷9= 29+2×3= 100—41+6= 42÷2+40=

  (36—36)÷9=(29+2)×3= 100—(41+6)= 42÷(2+40)=

  (1)校对(2)发现什么?

  生:上下两题的数一样,但运算顺序不同,结果也不一样。

  生:下面的题目添了小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

  生:······

  (3)小结:

  ①只有乘除法或只有加减法,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②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③有括号的要先算。

  2、揭示课题:括号先算

  (二)探究

  1、出示:一堆48千克的草料,老黄牛吃了15千克,剩下的平均分给3匹小白马,每匹小白马吃到多少千克草料?

  (1)审题

  (2)怎样列式?小组讨论。

  (3)汇报交流:

  ①48—15=33(千克)先算出什么?(剩下草料的.千克数)

  33÷3=11(千克)再算出什么?(每匹小白马吃到草料的千克数)

  出示线段图,结合线段图说明解题思路。

  ②(48—15)÷3

  =33÷3

  =11(千克)

  ③学生可能出现48—15÷3

  引导思考:为什么要添小括号?

  生:因为要先算出剩下的草料,所以要添括号。

  生:如果不填括号,就要先算15÷3,就不对了。

  生:······

  小结:要算出每匹小白马吃到多少千克草料,先要算出了剩下草料的千克数,48—15是要先算的,所以应该加上小括号。

  2、试一试

  草地上原来有3匹小白马,又来了5匹小白马,如果有48千克的草料平均分给它们,每匹小白马能吃到多少千克草料?

  ①独立练习。鼓励用综合算式列式。

  ②校对讲评。

  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先算出一共有几匹小白马,再算每匹小白马吃到的草料数。

  48÷(3+5)

  =48÷8

  =6(千克)

  答:每匹小白马吃到6千克草料。

  小结:小括号里的总是先算。它能改变运算顺序,太重要了。

  3、选择

  (1)三1班做了42件玩具,送给托儿所16件,剩下的平均分给2个幼儿班,每班分到多少件?正确的列式是()

  A、(42—16)÷2 B、42—16÷2

  (2)一本连环画看了45页,还有25页没有看。一本童话集的页数是一本连环画的3倍。这本童话集有多少页?正确的列式是()

  A、45+25×3 B、(45+25)×3

  手势表示,说说道理。

  4、练一练:

  (1)一本故事书106页,小李看了50页后,平均每天看8页。还要几天看完?

  (2)水果店运来80筐水果,里面有55筐是桔子。其余的是香蕉。桔子比香蕉多多少筐?

  ☆幼儿园小朋友分糖果。有硬糖180粒,软糖120粒,平均分给30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多少粒?

  ①独立练习。鼓励用综合算式列式。

  ②汇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针对学生错误具体评析。

  ☆题可能出现的情况:

  a、(180+120)÷30 b、180÷30=6(粒)c、180÷30+180÷30

  =300÷30 120÷30=4(粒)=6+4

  =10(粒)6+4=10(粒)=10(粒)

  讲评:

  ①每种方法先算出什么?再算出什么?

  ②b和c的想法是一样的。

  (三)综合练习

  夺星擂台赛。每做对一题得到相应的星数。

  一☆:递等式计算

  497÷(26—19)(248+56)÷8

  二☆☆:列式计算

  1、张老师拿来32朵花,拿去其中的8朵,剩下的分给4个小朋友。平均每个小朋友分到几朵?

  三☆☆☆:在下面的算式中添上括号,使算式成立

  1、28+72÷5=20

  2、6×12—10=2×4+4

  3、64÷2×4=80—53+19

  (四)总结,交流这节课的学习体会。

  检测练习:

  1、递等式计算345÷(27÷9)

  2、邮递员一天送了140封信,其中20封是挂号信,其余的是平信。这位邮递员送的平信是挂号信的多少倍?

  板书:括号先算

  有一堆48千克的草料,老黄牛吃了15千克,剩下的平均分给3匹小白马,每匹小白马吃到多少千克草料?

  ①剩下多少千克草料?48-15=33(千克)求剩下用减法。

  ②每匹马吃到几千克?33÷3=11(千克)平均分用除法。

  (48—15)÷3

  =33÷3

  =11(千克)

三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掌握不规则图形的周长的测量方法。

  2.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多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初步观察。

  导入:(动画课件)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加菲猫。为了参加全民运动会,它每天都要到操场上跑步锻炼身体。瞧,它已经整装待发,开始锻炼了。请同学们认真看它是怎么跑的,跑了多远?(演示)

  指名回答。(加菲猫沿着操场跑道,跑了一圈。)

  教师提示:一圈也就是一周。

  2.完整感知,认识周长。

  师:(课件演示)我们称操场跑道一周边线的长度为这个操场跑道的周长。谁能一边指着一边说一说什么是操场跑道的周长?(指名说)

  3.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周长。(板书:周长)

  二、互动新授

  1.迁移类推,理解含义。

  师:生活中很多物体的表面都有周长,请你指出课桌面的周长。

  学生动手操作后,在小组交流指的方法。

  让一名学生演示,并说出指的方法。

  (从一点起,沿着桌边用手画一周,又回到刚才的起点,就是一周长。)

  小结:桌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这个桌面的周长。

  2.观察比较,理解周长。

  师:(出示教材第83页例3情境图)你能指出每个图形的.周长吗?请你用笔描一描。

  (1)让学生独立在课本上描出教材第83页例3中图形的周长。

  (2)学生小组内交流。

  (3)让学生上台指出每一个图形的周长。

  3.归纳周长的含义。

  师:根据你自己的理解,说一说,周长指的是什么?

  集体交流:

  生1:周长就是四周边线的长。

  生2:周长就是一周的长。

  生3:周长就是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

  师小结: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4.量算结合,再识周长。

  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周长,怎样测量物体的面或平面图形的周长呢?你有办法知道例3中你所喜欢的物体的周长吗?

  (1)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

  (2)小组内演示交流。

  (3)小组代表汇报。

  小组1:三角板和数学教科书的封面,我们是用尺子先量了一下它们每个边的长度,再加起来,就知道了它们各自的周长。

  小组2:树叶和钟面,我们是用绳子直接沿着它们的边绕了一圈,再用尺子量出绳子的长度。

  小组3:有的可以用尺子量,有的不行。

  小组4:把钟表在尺子上滚一周,滚过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师追问:你怎么就知道滚了一周?

  (在钟面上做上记号,从0刻度开始,沿直尺滚一周,滚到哪里读出那里的刻度就是钟面的周长。)

  师小结:测量周长的方法很多,在测量时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测量。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83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用直尺量出图形每条边的长度,然后再计算出每个图形的周长。

  教师强调: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2.活动:把一张长方形纸沿对角分成两部分,这两部分的周长相等吗?先猜一猜,再动手操作验证。

  (1)先折出一条对角线。

  (2)沿对角线把长方形分成两个部分,也就是两个三角形。

  (3)描出每个图形的周长并进行比较。

  (这两个三角形的周长都用到了长方形的长和宽以及一条公用的对角线,在长方形中,两条长和两条宽都是相等的,所以说这两部分的周长是相等的。)

  教师强调:一个封闭图形所有边长度的总和,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三年级数学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1、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乘法(或除法)、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除法和减法(或加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义务教材是在六年制六册教学“连乘连除应用题”。现在不在分类型、分步数编排应用题,除了与计算结合进行编排外,还设立了这样的单独单元来教学,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解应用题:关注结构→分清条件问题(表格式)―――→算式

  解决问题:关注情境→理解情节内容(图画式)―――→算法

  三、编排特点

  1、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于解决问题,《标准》中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是:“能在教师引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本单元教材努力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创造条件。

  首先,教材以学校生动活泼的内容为素材,展示实际活动中的计算问题。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教材从学校生活选材,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的理解。同时,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分析、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解决问题,使学生经历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体会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从数学角度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其次,教材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练习二十三中16道习题,反映多方面的具体情境和问题。有小学生自己的活动事例,跑步锻炼、游泳、贴照片、划船;有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家庭产生垃圾、一座楼房里的住户、一家人去参观,儿童剧场的演出......还有餐饮服务、运输、整理图书、饲养猩猩、啄木鸟和青蛙捉害虫等方面的具体问题。让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各方面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了解生产、生活中有许许多多数学问题,感受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使学生多次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受到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这对于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同样是十分重要的。

  2、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教材呈现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内容,注意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每一个例题展示了不同学生想出的不同解决办法,使学生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练习中给学生提供的习题,有的情景图中蕴涵有解决问题的多种信息,揭示了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选择信息,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例如第3题,学生可以从先算出每层多少瓶入手解决问题,也可以从先出每摞多少瓶入手解决问题,还可以......完全取决于学生观察思考的角度。这些习题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寻找一种或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与同学进行交流,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气氛中发展创新意识。

  四、具体编排

  1、例1。(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

  呈现给学生一幅广播操表演的情境图。图下面小精灵明明提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的问题。接着,显示出学生收集数学信息和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结果。

  教学时,提出问题后,请学生观察收集数学信息,尝试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学生交流意见,以达全员参与的目的。解决问题后,请学生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加深学生对解决问题过程和方法的理解。

  2、例2。(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

  呈现了团体操表演的画面,并显示出“这个团体操有60人表演。”的信息。例1与例2素材的选取具有连续性,让学生在运动会的情境中解决新的问题。由此,感受知识间的联系,提高学习兴趣。

  画面下面,一位小朋友提出“每个小圈有多少人?”两位小朋友在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教材的呈现方式,意在让学生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并探讨解决的方法,解决问题。这里可以更放手些,让学生自己提出数学问题。

  3、练习二十三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3~8题,是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教学时,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上,在多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积累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第10、14~16题,是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同时,这些问题也可以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来解决。教学时,引导学生寻找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并注意适时组织交流。通过交流,让学生清楚了解每种方法中先解决什么问题,从而进一步熟悉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升对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过程的理解。

  第2、9题,是运用乘法和加法计算解决的问题。教学时,注意让学生从具体情境中收集数学信息,分析数学信息数据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步骤方法,切实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后,让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方法,了解各种方法的特点,为学生选择简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打下基础。

  第11题,是用除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教学时,让学生独立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受到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同时,借助习题中啄木鸟、青蛙吃害虫的事例,请学生参与“你知道还有什么鸟或小动物能捕捉害虫吗?”问题的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产生保护益鸟益虫、保护环境的意识。

  第12题,解决购物时常遇到的实际问题。教材呈现给学生两种规格的牙刷,请学生解决的问题是“买哪一种便宜?”教学时,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视发现学生用两步计算时,点拨:想一想,怎样判断哪种牙刷便宜呢?使学生选用比较单价的方式获得答案。

  第13题,用乘法和除法计算解决的问题。教材呈现给学生一幅小学生在租船游湖的美丽画面。请学生解决7个小朋友“玩1个小时,每人要花多少钱?”的问题。教学时,要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后,让学生互相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说一说”逐步培养学生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的`能力。

  此外,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例如,给学生提出新的问题:“他们为什么选择租四人船呢?”请学生讨论。给学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新的机会,增加解决问题的乐趣。同时,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只要留心观察思考,就能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五、教学建议

  1、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在二年级学习时,已经会用表内乘、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简单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本单元提供的需要用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选材范围扩大了,提供的信息数据范围扩大了。教学时,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注意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创设了丰富的解决问题的资源空间。教学时,立足于让学生自主收集、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注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信息、寻找方法,对于学生合乎情理的阐述,给予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信心。不断的引导和鼓励,使学生逐步形成从多角度观察问题的习惯,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八单元解决问题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1、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乘法(或除法)、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除法和减法(或加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义务教材是在六年制六册教学“连乘连除应用题”。现在不在分类型、分步数编排应用题,除了与计算结合进行编排外,还设立了这样的单独单元来教学,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解应用题:关注结构→分清条件问题(表格式)―――→算式

  解决问题:关注情境→理解情节内容(图画式)―――→算法

  三、编排特点

  1、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于解决问题,《标准》中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是:“能在教师引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本单元教材努力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创造条件。

  首先,教材以学校生动活泼的内容为素材,展示实际活动中的计算问题。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教材从学校生活选材,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的理解。同时,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分析、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解决问题,使学生经历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体会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从数学角度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其次,教材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练习二十三中16道习题,反映多方面的具体情境和问题。有小学生自己的活动事例,跑步锻炼、游泳、贴照片、划船;有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家庭产生垃圾、一座楼房里的住户、一家人去参观,儿童剧场的演出......还有餐饮服务、运输、整理图书、饲养猩猩、啄木鸟和青蛙捉害虫等方面的具体问题。让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各方面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了解生产、生活中有许许多多数学问题,感受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使学生多次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受到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这对于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同样是十分重要的。

  2、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教材呈现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内容,注意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每一个例题展示了不同学生想出的不同解决办法,使学生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练习中给学生提供的习题,有的情景图中蕴涵有解决问题的多种信息,揭示了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选择信息,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例如第3题,学生可以从先算出每层多少瓶入手解决问题,也可以从先出每摞多少瓶入手解决问题,还可以......完全取决于学生观察思考的角度。这些习题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寻找一种或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与同学进行交流,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气氛中发展创新意识。

  四、具体编排

  1、例1(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

  呈现给学生一幅广播操表演的情境图。图下面小精灵明明提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的问题。接着,显示出学生收集数学信息和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结果。

  教学时,提出问题后,请学生观察收集数学信息,尝试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学生交流意见,以达全员参与的目的。解决问题后,请学生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加深学生对解决问题过程和方法的理解。

  2、例2(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

  呈现了团体操表演的画面,并显示出“这个团体操有60人表演。”的信息。例1与例2素材的选取具有连续性,让学生在运动会的情境中解决新的问题。由此,感受知识间的联系,提高学习兴趣。

  画面下面,一位小朋友提出“每个小圈有多少人?”两位小朋友在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教材的呈现方式,意在让学生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并探讨解决的方法,解决问题。这里可以更放手些,让学生自己提出数学问题。

  3、练习二十三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3~8题,是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教学时,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上,在多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积累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第10、14~16题,是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同时,这些问题也可以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来解决。教学时,引导学生寻找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并注意适时组织交流。通过交流,让学生清楚了解每种方法中先解决什么问题,从而进一步熟悉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升对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过程的理解。

  第2、9题,是运用乘法和加法计算解决的问题。教学时,注意让学生从具体情境中收集数学信息,分析数学信息数据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步骤方法,切实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后,让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方法,了解各种方法的特点,为学生选择简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打下基础。

  第11题,是用除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教学时,让学生独立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受到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同时,借助习题中啄木鸟、青蛙吃害虫的事例,请学生参与“你知道还有什么鸟或小动物能捕捉害虫吗?”问题的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产生保护益鸟益虫、保护环境的意识。

  第12题,解决购物时常遇到的实际问题。教材呈现给学生两种规格的牙刷,请学生解决的问题是“买哪一种便宜?”教学时,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视发现学生用两步计算时,点拨:想一想,怎样判断哪种牙刷便宜呢?使学生选用比较单价的方式获得答案。

  第13题,用乘法和除法计算解决的问题。教材呈现给学生一幅小学生在租船游湖的美丽画面。请学生解决7个小朋友“玩1个小时,每人要花多少钱?”的问题。教学时,要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后,让学生互相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说一说”逐步培养学生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的能力。

  此外,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例如,给学生提出新的问题:“他们为什么选择租四人船呢?”请学生讨论。给学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新的机会,增加解决问题的乐趣。同时,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只要留心观察思考,就能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五、教学建议

  1、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在二年级学习时,已经会用表内乘、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简单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本单元提供的需要用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选材范围扩大了,提供的信息数据范围扩大了。教学时,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注意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创设了丰富的解决问题的资源空间。教学时,立足于让学生自主收集、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注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信息、寻找方法,对于学生合乎情理的阐述,给予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信心。不断的引导和鼓励,使学生逐步形成从多角度观察问题的习惯,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数学教案6

  知识目标: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能力目标: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估算,逐步培养估算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具准备:小黑板、幻灯。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同学们知道,在偏远山区有很多贫困的学生,今天咱们学校要搞一个活动,为他们献“爱心”。

  二、探索新知:

  1、出示:华夏小学同学捐出576本故事书,送给6所希望小学,平均每所小学分到多少本?

  2、试着列式解决。

  3、估计商是多少,在小组内说一说估计的过程。

  4、列竖式计算,引出被除数百位上的“5”比除数“6”小怎么办?

  5、学生独立计算,在小组内交流计算过程。

  6、全班交流,讲清算理。

  7、进行验算。

  三、拓展应用:

  1、试一试:

  (1)如果把这些书送给4所希望小学,先估计平均每所小学分到多少本,再算一算。

  (2)王老师有100元,最多可以买几盒拼图,还剩多少元?

  四、小结: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由学生自己进行总结)

  课后反思:

  本节课要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估算,逐步培养估算意识与能力。

三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能够正确笔算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2.能根据实际,选取合理的方法正确、灵活地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

  3.理解验算的意义,会正确进行三位数加法的验算,初步养成检查与验算的习惯。

  4.经历用万以内的加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会正确的进行笔算和验算

  教学难点:

  正确笔算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题;能结合实际选取合理的方法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笔算346+93 657+329

  笔算加法时应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1。

  (二)新课导入。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去过湿地吗?

  出示图片,介绍湿地情况。再出示信息:某湿地有野生植物445种,野生动物298种。

  师:根据这两条信息,你能提出哪些信息呢?

  2.交流问题。

  学生交流,教师出示相应问题。

  预设1: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

  预设2:该湿地的野生植物比野生动物多多少种?

  预设3:该湿地的野生植物比野生动物少多少种?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第一个问题。

  (三)新课展开

  1.探究计算方法。

  (1)完整出示例3。

  某湿地有野生植物445种,野生动物298种。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

  师:这道题,同学们想用什么方法计算?

  板书算式:445+298

  (2)估算结果并交流。

  师:这道题的结果大概是什么?同学们能估算吗?

  (3)尝试计算并交流。

  师:这道题到底等于多少?同学们能自己想办法计算出来吗?请大家试一试。

  全班交流方法:

  列竖式计算。

  (4)与估算结果相比较。

  2.探究验算方法。

  (1)自主探索验算方法。

  师:这道题算的对不对?同学们会验算吗?

  (2)交流方法。

  预设1:再重新用原来的竖式计算一遍,看看答案是否相同。

  预设2:可以交换445、298的位置,再算一遍。

  预设3:利用原来的竖式,把相同数位上的数从下往上再加一遍。

  (3)归纳验算方法。

  师:大家想出这么多的验算方法,你们真棒!今后大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算 ,可要养成及时验算的.好习惯哦。

  3.练一练。

  我是小医生,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163+979 395+475

  4小结提炼笔算方法。

  问题1.今天我们做的加法题有什么共同点?

  连续进位

  问题2.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算出得数的呢?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问题3.为了保证计算正确,你有什么要特别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开始加起,进位的小数字不能漏写,做完以后要及时验算。

  (四)练习拓展。

  先想一想是否有进位,再计算并验算。

  67+93 165+78 409+394

  总结回顾

  回顾本节课收获。

  回顾新课导入时,学生提出的问题,请有兴趣的同学课后研究一下,下一节课继续研究。

  作业布置

  作业:第38页做一做,4题。

  板书设计

三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并能进行千米、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重点】

  1、通过体验,形成对“千米”的量感。

  2、千米、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千米、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千米的认识

  1、(出示高速公路的路程指示牌)看懂了什么?有什么问题?

  2、(出示数射线)看懂了什么?有什么问题?

  3、小结:1千米就是1000米。1千米也可以表示10个100米。表示较长的路程时,经常用km作单位。

  3、运动场的标准环行跑道是400m,1km有几圈?

  4、学校环行跑道一圈是几米?1km有几圈?估一估走1km大约需要多长时间?下课后在跑道上走上1千米,说说走完之后你的感受。

  5、你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估一估从学校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km?

  6、千米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举例说明

  二、千米、米之间的单位换算

  1、(出示出租车和放大的红色贴纸)我们经常可以从出租车上看到一张红色的贴纸,你能读懂上面的意思吗?

  2、1公里也就是1千米。3公里就是--3千米;

  师:上海市的出租车,3公里以内的'起步价为11元,超过3公里,10公里以内的路程,每1公里单价2.10元,可是我们平时付车费却从没有遇到过的几角的,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出租车里的计价器会根据实际车费进行四舍五入计算,所以我们平时付的车费实际上都是以“元”为单位的。

  3、练一练

  2km=( )m 5km=( )m 11km=( )m

  4000m=( )km 6000m=( )km 28000m=( )km

  8km+1km=( )m 12km-6km=( )m 5000m-2km=( )m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反馈

  (3)重点讲解:(方法)11km=( )m

  28000m=( )km

  50000m-2km=( )m

  三、练习巩固

  1、填空:

  8000m=()km 12km-6km=( )m

  1km5m=( )m=()km重点讲解6540m=( )km( )m

  2、判断:

  小轿车每小时行驶80米()小丁丁身高135厘米()

  电线杆高6千米()飞机每小时飞行1000千米()

  四、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2、出示课题

  五、板书:

  千米、米--用小数表示

  2km=( )m 5km=( )m 11km=( )m

  4000m=( )km 6000m=( )km 28000m=( )km

  8km+1km=( )m 12km-6km=( )m 5000m-2km=( )m

三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回顾本单元的知识,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进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形成本单元的知识体系。

  2、用面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课件)、学具袋〔内装小三角形(直角、锐角、钝角)、小长方形、小正方形、圆形、小平行四边形各四个〕长方形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热身活动

  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玩个数学游戏吧!(投影出示P54图)

  1、师讲明游戏规则

  ①在方格纸上画出面积是16平方厘米的图形,并涂色。

  ②描出所画图形的边框。

  ③相同时间内完成多种画法者为胜。

  2、学生独自活动、小组交流推选作品。

  3、实物投影展示作品,师生互评。

  4、从这个游戏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面积与周长的含义不同;面积相等,周长不一定相等)

  二、整理概括

  1、在本单元中,你还学会了面积的哪些知识?与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并用你喜欢的方式进行总结。

  2、全班交流、教师板书:

  面积

  单位及进率

  应用

  计算方法

  3、生活中哪些方面会用到这些知识?

  三、实践应用:

  1、课件出示P55实践活动的情境图。(小明家厨房装饰,如何选用地砖)。

  从中你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能帮助小明解决问题吗?动动脑,动动手,看谁是数学小能手。

  (1)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答。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发表各自的.意见。

  课件出示解题过程。

  四、课堂练习(课件出示)

  1、用两个边长是6cm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2、一个卫生间用长方形地砖铺地,每行铺15块,铺了10行。这个卫生间一共铺了多少块地砖?

  如果每块地砖长3分米,宽2分米这个卫生间的面积有多大?

  五、思维训练

  P55画一画的(1)题。

  (1)让学生先动手在课本上画一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亲身体验。

  (2)问:你们得出了什么结论?

  (三角形和长方形能铺满长方形)

  (3)讨论:是不是任意三角形都能铺满长方形?

  还有哪些图形能铺满长方形?

  拿出学具袋中的学具动手拼一拼。

  (4)全班交流各自所得。

  2、你能设计一种图案使它铺满这个长方形吗?

  课下动手画,小组内选出作品贴在“数学一角”。大家评出咱班的小设计师,好吗?

  六、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何感受?

三年级数学教案10

  一、教学内容:

  两位数的乘法。

  二、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问题解决,使学生感知两位数的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知数学就在生活中。

  2、能独立思考、探索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体验算法多样化,并能交流计算(含估算)过程。。

  3、能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三、重难点、关键:

  重点:理解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

  1、能结合具体情境,正确进行估算,为计算结果指出某个取值范围。

  2、理解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

  关键:

  1、充分利用和发挥教材主题图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

  2、充分利用已学知识的迁移作用,沟通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基本的计算能力。

三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一位数同整十、整百、整千数相乘的口算算理,掌握其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和类推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算理,掌握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口算一位数同整十、整百数相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2.填空:

  (1)6个十是( ),12个十是( ),12个百是( ).

  (2)40是( )个十,800是( )个百.

  (3) 表示( ),结果得( ).

  3.师列式 , ,同时问:这几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都是整十、整百数同一位数相乘)师明确: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位数同整十、整百数相乘的乘法口算.(出示课题)

  二、学习新知.

  1.主动参与学习例1.

  (1)动手操作,理解算理.

  板书 ,问:这个算式表示什么?猜猜得多少?说说你怎样想的?

  问:我们用小棒来验证一下,这个答案是否正确.

  教师出示1捆小棒,说:这是10根小棒扎成的一捆,表示几个十?(1个十)

  师:怎样表示 呢?请你们动手试一试.

  学生分组,动手摆小棒,然后汇报: 表示3个20是多少,用小棒表示就是两捆小棒为一份,摆这样的3份,共6捆.

  随着学生的汇报,教师出示动画“口算乘法(例1)”.

  问:看图说说要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还可以怎样列式?(板书: )

  说明: 表示把3个20合并在一起,就是6个十,所以得60.

  师板书:2个十 个十

  齐读算式及结果:20乘3等于60.

  (2)尝试讨论,掌握算法.

  ①读算式,写得数,然后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②出示:

  要求全班动笔把得数填在书上.再观察讨论:分别观察每组题中因数和积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帮助学生归纳口算算法:当一位数同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相乘时,只要用一位数乘“0”前面的数,再看因数中国共产党有几个0,就在乘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师:请你用这一方法,口算 , , .

  2.迁移类推学习例2.

  (1)看图列式并口算得数.

  出示动画“口算乘法(例2)”.问:这幅图表示什么?该怎样列式?(表示4个300是多少,列式为 ).板书:

  问:你是怎样想的?板书:3个百×4=12个百=1200

  追问:还有更快的方法算出得数吗?(先算出 的积,因为300的3后有两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两个“0”.

  (2)巩固算法.

  ①读算式说得数.

  ②出示:

  讨论:怎样做题迅速而准确地写出得数?(每组都先算好第一题的得数,后两道题的积添上相应的数的“0”;

  ③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要求学生独立填写)

  三、巩固练习:

  1.看卡片写得数,比比谁最棒.

  2.填空:

  (1) 读作( )乘( ),想:( )个( )乘7是( )个( ),是( ).

  (2)3乘600得( )个百,就是( ).

  3.列式解答下面各题.

  (1)幼儿园买来6箱水果,每箱30千克.一共买来水果多少千克?

  (2)果园里栽了40棵苹果树,梨树的棵数是苹果树的在8倍.梨树有多少棵?

  4.游戏:小猴摘桃(详见探究活动).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怎样口算一位数同整十、整百数相乘?还有什么问题?

  五、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节课是在表内乘法和万以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学时,先让学生通过实物演示、动手操作、观察讨论来理解算式的含义和算理,再通过巩固练习来使学生领悟算法.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并发现规律,探索得出简便算法并加以运用.

  教师注意以基本概念为核心,抓住新旧知识联系、运用知识的迁移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迁移类推掌握新知识.

  教学中,还注意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尤其是口算算理的推导过程.为学生探求问题创设了宽松愉悦的氛围.

  探究活动

  放爆竹

  活动目的

  使学生熟练口算乘法,进一步提高口算速度和准确率.

  活动准备

  教师将口算卡片制作成爆竹形状.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卡片,学生抢答或指名说出得数.

  2.全班同学做裁判,答对了就发出“叮、嘡——”的爆竹声,答错了就发出“喇”的声音,然后一起修改答案.

  小小邮递员

  活动目的

  使学生熟练口算乘法,进一步提高口算速度和准确率.

  活动准备

  1.用纸盒做成信箱模样,前后两面都标上数字即算式的结果.

  2.制作若干卡片(信),上面写着一些算式.

  活动过程

  1.请4至6名同学到前边,每人手里拿一个信箱.其它同学每人各拿一封或几封信.

  2.游戏开始,学生找算式所对应的得数投入收信箱,双方互查互动.

  3.教师可结合学生出现的问题或错误加以点拨,指导他们讨论,辨析,交流.

三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P84,减法塔

  教学目标:

  1、熟练运用构造三位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能读懂和运用流程图,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读懂和运用流程图。

  教学难点:运用流程图

  教学关键:理解“差组成的数字与本算式数字是否完全相同”

  教学具准备:数卡,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怎么摆最大、最小三位数,现在老师手里有9张数卡:1,2,3,4,5,6,7,8,9,请同学们用这些数卡摆出最大、最小三位数,看看谁最快。

  师:今天我们就要学习怎么用这些数卡造数学塔。

  〖开门见山,明确学习任务;导语激趣,引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

  (一)理解图式

  1、小组合作,探寻新知

  合作要求:(看书)

  1)读懂流程图每一层的意思;

  2)按要求跟着流程图做一做;

  3)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小秘密?

  2、集体交流

  师:哪个小组来介绍流程图?减法塔是怎么造的?

  板书:

  师:谁来说说今天造的最大三位数和最小三位数与前一堂课造的最大三位数、最小三位有什么区别?

  (防止学生造最大、最小三位数时出现错误)

  师:你是怎么理解流程图中的“差组成的'数字与本算式数字是否完全相同”?

  3、练一练。

  (1)两人合作:按流程图要求,用⑤⑧⑦造减法塔。

  (2)独立完成:用⑥⑦⑧造减法塔。

  (3)交流反馈:(板示三座减法塔)

  4、归纳(造减法塔的方法)

  〖流程图为学生造数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充分地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观察、思考、讨论自主探索新知,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获得成功体验的学习过程。〗

  (二)探寻规律

  1、观察三座减法塔

  思考:

  1)减法塔最高有几层?最矮有几层?

  2)你有没有发现什么小秘密?

  (被减数和减数的中间数字相同;每个差的中间数字一定是9;每个减法塔的最后差是495)

  2、交流感悟

  师:通过观察和思考,请你想一想:为什么有的塔层数多,有的塔层数少?(跟选择数字有关)

  师:你还发现了什么小秘密?

  师:讨论:为什么减法塔中,每层的结果数的中间都是9?

  3、师生归纳:(方法与规律)

  〖通过观察,思考和比较,让学生学着归纳小结,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三、巩固提高

  1、用数卡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造塔。

  (1)选择你喜欢的三个数造减法塔。

  (2)跟同桌交换一个数字,再造一座减法塔。

  (3)交流核对

  2、用数卡造塔的方法能用竖式来表示吗?

  (1)用⑥⑤⑦试试。

  (2)交流反馈()

  〖教师将减法塔转化为单纯的竖式。〗

  四、体验收获

  师:你今天有什么收获?你觉得今天学得最开心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顾总结解题策略,激励学生体验成功。〗

  五、板书设计:

  减法塔

  六、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基于上节课基础上展开的新课,但是又有别于上节课的知识。此课的重难点在于读懂流程图,在读懂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观察减法塔的规律和性质。新课一开始我就要求学生自己看流程图,这样有利于挖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理解了整个过程之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造减法塔。在寻找减法塔的规律过程中,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放手让他们自己发现并解决问题。通过这些,学生充分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三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能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学生的猜一猜、摸一摸、转一转、说一说等活动增强

  学生间的交流,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能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小棋子若干、转盘、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复习“一定、不可能、可能”

  (师出示两盒棋子,1号盒有6个蓝棋子,2号盒有1个蓝棋子,5个红棋子。)

  师:哪个盒子里一定能摸出蓝棋子?

  生:1号盒一定能摸出蓝棋子。

  师:哪个盒子不可能摸出红棋子?

  生:1号盒不可能摸出红棋子。

  师:哪个盒子可能摸出红棋子也可能摸出蓝棋子?

  生:2号盒子可能摸出红棋子也可能摸出蓝棋子。

  2、导入

  师:现在老师如果从2号盒内摸一个棋子,同学们猜一下会是什么颜色?(生大部分猜红棋子)

  师:为什么猜红棋子的多,猜蓝棋子的少呢?真是这样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可能性(二)(板书课题:可能性二)

  (设计意图:这样导入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复习了旧知,而且还生成了新的数学问题,从而自然的过渡到新知的学习中来。)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教学例3

  (课件出示例3第一幅图)

  师:下面请各小组拿出已准备好的学具,让我们通过摸棋子游戏来验证同学们的猜测吧。(盒里装着5红1蓝6个棋子)

  (生跃跃欲试)

  1、小组合作验证猜测结果

  师:请同学们先认真看一下活动要求

  (1)出示活动要求:

  A:组长分好工有摸棋子的,有记录的,组员按顺序轮流摸棋子。

  B:每次摸棋子前先将棋子摇匀,摸棋子时不能偷看。

  C:摸出一个棋子记录好颜色,再放回去,重复20次。

  D:在摸棋子的过程中想一想:你们组摸到棋子的情况有哪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设计意图:将活动要求展示出来加以强调,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2)小组活动

  A:学生摸棋子并记录结果。(师巡视,随机指导)

  B:组内交流

  师:现在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吧。(组内交流,师巡视,随机参与讨论)

  (讨论中让学生明确:每次摸棋子的时候,每个棋子都有被摸出的可能;每次摸到棋子的颜色是不确定的,可能摸出红棋子也可能摸出蓝棋子。)

  (3)集体汇报交流

  A:小组汇报

  师:你愿意把你们组交流的情况展示给大家吗?(生:愿意)

  师:你是第一个上来的,真勇敢!

  生1:我们摸到的棋子,有红色的也有蓝色的,因为盒内既有红棋子也有蓝棋子。

  师:其他小组有补充吗?

  生2:我发现我们组有时摸出红棋子有时摸出蓝棋子,但是摸出红棋子的次数多,因为盒内的红棋子比蓝棋子多。

  师:说得不错!谁还想说?

  生3:我发现我们组摸出的棋子既有红色的也有蓝色的,红棋子多所以摸到红棋子的机会大。

  生……

  师:说得真不错!其他小组也是这种结果吗?(生:是)

  B:共同优化,形成结论

  师:通过交流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生思考)

  生1:虽然各小组摸到红棋子与白棋子的次数不一定相同,但都是摸出红棋子的次数多,摸出蓝棋子的次数少。

  师:说得好!

  生2:每个小组都是摸出红棋子的次数比摸出蓝棋子的次数多,摸出蓝棋子的`次数比摸出红棋子的次数少。

  师:说的很详细!还有要说的吗?

  生3:各小组摸棋子的情况都说明,红棋子多所以摸出红棋子的次数多。

  师:嗯,简单明了。

  生……

  师强调:同学们说的“摸出红棋子次数多摸出蓝棋子次数少”,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可能性大小”(板书:可能性大小)

  师小结:每一个棋子被摸到的可能性是相等的,红棋子和蓝棋子的数量不一样,所以摸出红棋子的可能性与摸出蓝棋子的可能性大小就不一样。多次试验证明红棋子的数量多摸到红棋子的可能性大;相反,蓝棋子的数量少摸到蓝棋子的可能性就小。(随机板书)

  师: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证明了自己的猜测是正确的。老师真为你们高兴!

  (设计意图: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通过“摸一摸、想一想、说一说”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丰富对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大小的体验。)

  2、根据结论推测

  师:如果现在让你再摸一次,你一定能摸出红棋子吗?

  生:不一定。

  师:下面请同学们实际摸摸看(生每人摸一次)

  (可能既有摸到红棋子的,也有摸到蓝棋子的)

  师:虽然我们知道了摸出红棋子的可能性大,但在单次试验中我们并不能确定会摸出红棋子。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摸一次,引起认知冲突,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不确定现象的特点,体会概率虽然能帮我们了解不确定现象的规律,但并不能提供准确无误的结论。)

  3、应用

  师:下面看看同学们掌握的怎么样了?

  A:(课件出示p106做一做左题)

  师:你知道每种颜色占整个圆的几分之几吗?生答

  师:那么指针停在哪个区域的可能性大呢?生答

  B:独立解决右题,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既让学生明确数量多少与可能性大小的联系,也为以后学习可能性的精确值作铺垫。)

  (二)教学例4

  (课件出示例4插图)

  师:请同学们看例4,刚才我们解决了两种颜色的问题,现在是三种颜色的了,你敢挑战吗?(生:敢)

  师:很好!如果让你只摸一个棋子可能是什么颜色的呢?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生交流)

  指名汇报:如果只摸一个棋子可能是红色的,可能是蓝色的,也可能是绿色的。

三年级数学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和公顷,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教材说明

  二、教学内容

  1.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这部分内容的结构如下:

  平方厘米

  面积含义→常用面积单位平方分米

  平方米

  长方形面积计算

  正方形面积计算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土地面积的常用单位

  这些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2.变化。

  ⑴义务教材这部分内容安排在六年制第七册的第五单元。除没有安排“实际测量”的内容外,这一单元知识的安排在结构上与义务教材大体相同,但突出的变化是加强了探索性,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例如,面积单位的教学,教材首先让学生理解引进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设计了一系列“矛盾冲突”:两个长方形靠观察很难看出哪个大--由于它们的形状不同,用重叠的方法也很难比较出大小。从而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尝试用间接比较方法,即用其他图形作标准来比较。通过亲身体验与讨论交流,学生发现“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接着教材进一步启发学生探索“用什么样的图形表示面积单位比较合适”,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发现“选用正方形测量比较方便。”进而自然地引出面积单位的教学。

  ⑵对“面积”的描述与义务教材稍有变化,更加严密。

  义务教材: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课标教材: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三、编排特点

  1.展现概念的生成过程。

  本单元的概念较多,也较重要。为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教材较充分地展现了概念的生成过程。如,面积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启始概念,教材从比较封面的大小和比较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入手,由直接比较到间接比较,以利于学生通过多种比较活动,在获得多种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抽象出面积的概念。

  2.重视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

  形成常用面积单位的表象,也就是形成常用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这对学生巩固面积的概念,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面积单位,以及进一步形成关于面积的估测能力,都有重要意义。教材除了介绍每个面积单位时,说明它的含义之外,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用手比划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实际大小,初步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进一步,再让学生经历各种估计面积的实践活动,来巩固表象。

  3.强化概念的比较辨析。

  这是防止概念混淆,促成概念精确分化,加强记忆的有效措施。以面积单位为例,教材所采取的措施,一是加强不同大小面积单位之间的比较,二是加强面积单位与相应长度单位之间的辨析。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学生建立清晰的面积单位概念。

  4.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

  估测尽管是一种粗略的测量方法,但在实际生活中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人们平时对面积进行估测的机会常常比精确测量更多。因此本单元的教材对面积的估测给予较多的关注,不仅在做一做中有所体现,如“估计本班教室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估计课本封面的面积,在小组中交流估计的方法”。在练习中也有较多反映,如很多计算面积的练习,都要求学生先估计,再测量长、宽(或边长)计算出面积。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

  教材在讨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注意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亲身经历比较完整的探究过程。此外,在讨论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时,以及在部分习题中,都注意给学生留下适当的探究空间,使他们能在完成练习的同时,获得探究的体验。

  四、具体编排

  1.面积和面积单位。

  从整体上看,其顺序是:认识面积→引进面积单位→长度单位与相应面积单位的比较。

  ⑴主题图。

  这是一幅教室场景图,图中提供了许多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学习信息。如:墙上的黑板和电视机屏幕,它们的大小可以通过观察加以区别;教室内,同学们都在进行操作活动,有的采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课本与练习本封面的大小,有的在长方形上摆圆片或三角形片,有的把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放在大拇指上与指甲比大小,有的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课桌面的面积。另有两个同学正在布置墙报。这样,在实际生活背景下呈现有关的学习内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从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并加以理解。

  ⑵面积的概念。

  ①从比较物体表面积的大小和比较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方面引入面积的概念。

  看一看,黑板和屏幕,哪个大?

  比一比,数学课本和练习本的封面,哪个大?

  猜一猜,两个长方形,哪个大?

  在此基础上,引入关于面积概念的描述。

  ②从中还自然地引出两种直接比较物体表面或平面封闭图形大小的方法,一是观察比较,二是重叠比较。一般来说,当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大小差异明显时,可以观察比较;当大小相差不大难以观察得出结论,而物体又便于叠合时,则可以采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大小。

  此外,还有间接比较的方法,即用某种统一的图形作为标准,在被比较的平面部分内进行拼摆,数一数,各有几个这样的图形。课本第71页上的两个长方形就可以借助间接比较的方法,来比较大小。这一安排,为引入面积单位作了铺垫。

  ③教学时,可以在学生认识了“面积”的概念后,再让学生使用“面积”,说一说上面三项比较的结果。还可以再让学生看看周围的物体,举例比一比,某两个面面积的大小。如比较黑板面与课桌面、课桌面与椅子面的大小。

  ⑶面积单位。

  ①教材创设了一个比较两个长方形面积大小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引进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首先,这两个长方形靠观察和重叠的方法都难以比较出大小。造成认知冲突,诱导学生用别的方法试一试,即用其他图形作标准来比较。

  接着,在这过程中引发质疑:作为比较标准的图形,形状不同行不行?大小不同行不行?从而得出:“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最后,进一步再让学生思考,用什么样的图形表示面积单位比较合适?对此,学生一般会从便于拼摆、测量的角度,选择正方形。这当然是合理的,也符合现实规定。但教师应当明白,将面积单位定义为何种形状、尺寸的图形,纯属人为规定。根据需要,选用其他形状,比如正三角形,也是可以的。

  ②介绍了常用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规定,并通过多种活动:“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用手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试一试,1平方米的正方形能站下几个同学?”让学生感知这些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除了教材安排的活动外,也可以设计一些类似的其他感知活动。如用纸折出1平方分米大小的一块;在1平方米的正方形纸内试一试能摆下多少本练习簿等等。

  ⑷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的对比。

  ①教材通过例1,引导学生将1厘米与1平方厘米、1分米与1平方分米进行对比,以促进相关概念的精确分化。其中1厘米与1平方厘米课本已经画出图形,让学生看图比较,1分米与1平方分米则要求学生自己画出图形,再进行比较。至于1米与1平方米的对比,安排在“做一做”中的第1题,指导学生“伸开双臂,比划1米有多长。小组同学合作,伸开双臂表示1平方米。”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切实感受两种单位的区别。

  ②教学时,除了强调两种单位的区别,也应提醒学生注意它们的联系。如1平方厘米正方形的边长是1厘米等。区分了两种单位的含义、图形之后,还可以引导学生从应用的角度加以区别,即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时候使用长度单位,什么时候使用面积单位。

  2.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⑴例2。(探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设计思路是:实验→猜想→验证→概括。

  ①第(1)小题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画方格或摆面积单位,采用计数或计算的方法得出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面积是15平方厘米。从中形成猜想:“其他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用‘长×宽’来计算呢?”

  ②第(2)小题采用列表的形式,引导学生任取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并填表。然后,启发学生在一系列验证的基础上,概括出结论,即得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③“做一做”画出了两个长方形,要求学生先量长和宽,再计算面积。学生通过测量会发现第二个长方形的长与宽相等,这就很容易得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⑵例3。(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应用。)

  例3是一道实际问题,直接运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就能解决。

  配合例3的做一做,是求课本封面的面积。可以让学生先独立估计封面的面积,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自己是怎样估计的。最后通过测量和计算,看谁估计的比较准确。

  ⑶关于练习十九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练习十九共安排了11道题,以源于现实生活实际问题为主。前4题为基本练习,后7题有长方形、正方形周长、面积的对比练习,以及稍有变化的变式练习和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的探究练习。

  第10题让学生利用方格纸画出面积相等的不同长方形,算出它们的周长,填入表中。旨在启发学生看表发现,面积相等的长方形、长、宽越接近,周长越短,当长、宽相等时,周长最短。这一结论对小学生来说,只能是一个猜想。教师可以告诉学生,你们的猜想是正确的,以后运用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就能加以证明。

  第11题比较灵活。可以让学生按题目要求动手剪一剪,再计算,也可以看图计算。三种不同剪法,剩下部分的面积相等,周长不等。按课本的插图,第一种情况周长与原正方形周长相等,后两种情况的周长都比原正方形长。可以启发学生看图思考,后两种情况,剩下部分的周长比原正方形增加了哪几段?

  3.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公顷、平方千米。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建立了面积的概念并掌握了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探究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⑴例4。

  ①教材采用由旧引新的方式,提出学习课题,即相邻两个常用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那么,相邻两个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

  ②例4引导学生讨论1平方分米与1平方厘米之间的关系。

  采用1:1的比例画出了1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并在正方形内用虚线画出了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推算出边长1分米即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③1平方米与1平方分米之间的关系,则由学生自己依次类推。

  ⑵公顷、平方千米。

  ①首先,让学生感受体育场的广阔面积。以此感性认识为基础,说明测量土地面积时,常常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

  ②然后,介绍1公顷、1平方千米的具体规定。考虑到学生尚末学习100×100、1000×1000等计算,所以平方千米、公顷与平方米之间的进率不要求学生推算。

  ③为了帮助学生了解1公顷、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教材还采用“你知道吗?”的形式告诉学生200个教室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140个足球场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千米。

  ⑶关于练习二十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练习二十共安排了9道题。其中前两题是配合新学内容的练习,第3题是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巩固练习。从第4题开始是本单元的内容和相关知识的综合练习,或综合运用练习。

  第4题为常用长度单位和常用面积单位的混合练习。

  第5~7题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练习。要求学生联系实际分析思考,做出解答。

  第9题应提醒学生先想象,再解答。对于空间观念发展比较差的学生,也可以让他们用长方形学具拼一拼,再做解答。

  第87页的“你知道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感兴趣的同学,教师也可以指导他们进一步收集有关资料,加以筛选,面向全班作简单介绍。

  五、教学建议

  1.变概念的机械学习为有意义学习。

  在数学概念学习中,机械学习是指学生仅能记住数学概念的描述、符号,却不理解它们的内在涵义,更不理解与有关概念的联系。有意义学习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所学概念的描述或符号,而且理解它们的内在涵义,了解与相关数学概念的实质性联系。通俗地说,也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概念。就面积单位的学习来说,可以从三方面促进学生理解概念。一是初步感知为什么选用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的形状;二是知道每个面积单位是怎样规定的;三是了解面积单位与相应长度单位的内在联系。

  2.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往往是认识的起点,学习的开端。用好直观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对于掌握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加强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手、口、眼、耳多种感管的协同活动,特别是通过动手实验,在做中学,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效地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还要注意发挥各种直观手段的优势,扬长避短。有些内容,如有条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当然好。但也有些内容,如认识面积单位,与其使用多媒体,不如使用常规教具和学具,让学生真实感受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更有利于表象的形成。

  3.让学生探究,主动获取结论。

  为了改变以往教学中,过于强调单纯的接受学习,而且是以被动接受为主的倾向,有必要选择适当的内容,提供一定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在本单元中,长方形面积的计算等内容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比较容易发现,而且便于展开直观的操作实验,因此是小学数学中比较适宜让学生探究的课题,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教学内容的这些特点,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

三年级数学教案15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受平移与旋转

  随着优美的旋律,吴老师带领孩子们一起进入游乐园参观,并请孩子们跟随活动的画面用自己的动作和声音把看到的表演出来。屏幕上展现出各种游乐项目,有激流勇进、波浪飞椅、弹射塔、勇敢者转盘、滑翔索道。一张张小脸上露出兴奋的表情,同学们时而发出“嗖——嗖”的声音,时而高举手臂上下移动,尽情地表演着。

  录像一停,吴老师开始了与学生的交流。

  “刚才我们看到这么多的游乐项目,能按它们不同的运动方式分分类吗?”

  生1:“激流勇进是直直地下冲的,可以叫它下滑类。”

  生2:“我认为观缆车、波浪飞椅、勇敢者转盘可以分为一类,因为它们是旋转的。”

  吴老师紧接着问:“其他的呢?”

  生2:“弹射塔是向上弹射的,滑翔索道是往下滑的,它们和激流勇进可以分为一类。”

  “刚才你们看到了不同的运动方式,像这样的——”只见吴老师用手势表示着旋转的动作“你们能给他起个名字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叫旋转。”

  老师又接着用手势做出平移的动作,问:“像这样呢?”

  几个学生小声说:可以叫“平移。”吴老师抓住时机,“好,就用你们说的来命名。”她边说边板书“旋转”、“平移”。

  吴老师带领学生回顾生活,在观察中同学们发现了游乐园里平移与旋转现象,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接下来,吴老师请6名小朋友到黑板前,选择自己喜欢的游乐项目先用动作进行表演再将它归类,把所选项目的图片对应地板贴在“旋转”或“平移”的下面。

  当同学们初步感受到什么是“旋转”和“平移”后,吴老师请孩子们先闭上眼睛静静地想一想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然后让他们站起身来用自己的.动作表现出来。吴老师的话音刚落,一名学生起身一边表演一边说“我这样走就是身体向前平移”,接着他又表演了一个旋转的动作,以示区分。在活动中同学们进一步体会了平移与旋转的特点。

  二、动手操作,进一步探究平移与旋转

  吴老师将一张卡通人物图片贴在黑板中央,请一名同学来按口令移动。老师带头发出第一个口令:“向上平移”,接着一个个学生继续发令“向左平移”、“向左上平移”……,卡通人物图片在黑板上按要求移动着……

  在平移过程中,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同学们观察图片自身的方向,学生欣喜地发现了原来在平移过程中,图片自身的方向始终没有发生变化。

  接着,屏幕上出现了一个有趣地题目:你是一名出租汽车公司的调度员,你的任务就是应客户要求,调度车辆达到客户指定的地点。你能做到吗?试一试吧!(如下图)(图略)

  吴老师同时提出活动要求:先独立思考小汽车做的是平移还是旋转运动;再看它向什么方向,移动了几个格子,并把移动的过程记录下来。

  当明确要求后,同学们利用自己手中的小汽车学具移动着,进一步感受平移方向的变化。

  巡视中吴老师给予有困难的同学以指点和帮助。

  接下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

  生1:如果要接顾客A,汽车要先向左平移5格,再向下平移6个格。

  生2:我要接顾客A,汽车可以先向下平移6格,再向左平移5格。

  生3:我要接顾客A,汽车就向左下平移,斜着过来。当学生出现多种方法时,吴老师及时给予肯定,并追问生3:“你为什么这样走啊?”当学生说“这样走比较近”时,吴老师用欣赏的眼光看着他,由衷地赞扬道:“太聪明了!如果真有这样一条路的话,你这样走最近。”

  在吴老师的启发和鼓励下,同学们打开了思路,为顾客B设计了多种接车方案。

  有趣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接下来的小组合作中,同学们又为小明和小红两位同学设计了从家到学校的多种行走路线,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如下图)(图略)

  方法1:(图略)

  方法2:(图略)

  方法3:(图略)

  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老师因势利导,在孩子们具有创造性的记录中,鼓励他们在敢于表达自己想法的同时学会与人交流、学会接纳和欣赏他人。

  在平面方格图中,学生通过学具操作,对平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体验价值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区别平移与旋转老师为同学们提供的生活素材依次出现在屏幕上:

  (1)汽车方向盘(2)水龙头(3)推拉窗户

  此时,同学们都抢着按动手中反馈器,选择“平移”与“旋转”的按钮,屏幕上快速展现出全班选择的正确率和每个同学的答案。

  只有第(3)题引起争,有24人选择“平移”,2人选择“旋转”。吴老师没有急于评判,而是播放录像,请同学们观察后再次判断,同学们静静地观察着屏幕上的画面,终于达成了共识。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三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数学教案07-21

有关三年级的数学教案01-20

三年级下数学教案01-11

三年级数学教案01-14

三年级优秀数学教案01-17

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01-10

三年级趣味数学教案01-30

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01-09

三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案02-28

三年级数学教案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