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三年级数学教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时间:2024-05-24 07:23:28 三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1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结合实例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2、能力目标:

  认识常用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

  3、情感目标:

  学习选用观察、重叠、数面积单位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形成正确的“面积单位”概念。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学具,长方形、正方形纸片若干,相片一张,药盒、树叶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创设情境:幼儿园要举行涂色比赛,请你帮帮聪聪小朋友,他该选哪张纸?(出示三张大小不一的纸片),说说你的理由。

  2、提问:你所说的“大”是指纸片的什么大?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物体表面的大小。

  (1)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会接触到很多物体,请大家看一看放在你们面前的有哪些物体?

  (课桌、铅笔盒、课本、练习本、药盒、树叶)

  (2)请同学们摸摸自己课桌的面,再摸摸课本、练习本等物体的面。

  (3)课桌面、作业本面、树叶面这些都是物体的表面。(板书:物体表面)

  (4)物体都有它的表面,谁还能举例说说哪是物体的表面?

  (5)比一比,课桌和黑板的表面哪个大,哪个小?桌面和书的封面哪个大,哪个小?练习本的表面和药盒的表面哪个大,哪个小?你怎么知道的?(板书:观察)

  (5)(出示两片叶子)谁能摸摸他们的表面在哪?比一比,哪片叶子的表面比较大?你怎么比的?(板书:重叠)

  (6)刚才我们用观察和重叠方法,知道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板书:大小)

  2、平面图形的大小。

  (1)(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这些都是平面封闭图形,(板书:封闭图形)

  (2)这些平面封闭图形一样大吗?

  (3)他们的大小指的是他们的哪部分?(指名学生摸)

  (4)明确:平面图形也有大有小。3、概括面积含义。

  (1)根据板书整理概念: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整理完成面积概念板书)

  (让学生理解这个概念所包含的两个方面,也可以分开解释为:物体表面比较大就说他的面积比较大,物体表面比较小就说他的面积比较小;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平面封闭图形的面积。)

  (2)谁能说说什么是面积?指名说一说,同桌互相说一说。

  (3)阅读课本概念。

  4、认识面积单位。

  (1)设疑:(出示两个长宽各异但面积相同的长方形),让学生体会用观察、重叠的方法难以比较他们的大小。

  (2)数格比较大小(将两个长方形背面展示出来,他们的背面画有相同的方格)谁的面积大?为什么?

  (3)同一格子标准:(发给三名学生每人一个画好格子的长方形,让他们各自背对同学数出格子数,并告诉大家他们各自手中长方形内的格子个数)

  谁手里的.长方形面积大?为什么?(展示各自手中图形)你们发现了什么?

  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使用统一的标准。国际上规定这个统一的标准叫做面积单位。(板书:面积单位)

  (4)认识面积单位。带着问题自学课本73页: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说说每个面积单位的大小是怎么规定的?(完成板书: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5)汇报学习收获,得出三个常用面积单位的规定,形成大小概念。①各自比比,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

  ②同桌互相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

  ③出示1平方米的纸,估计一下能站上多少个同学?

  ④找一找,在我们周围那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课本第74页“做一做”。

  2、完成课本练习十八第1、2题。

  3、给下面物体的面积选用合适的面积单位。数学书封面___操场___黑板___教室门___邮票___文具盒___

  四、整理回顾,反思提升: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说一说,比划一下)2、先观察、欣赏75页数学游戏:图案设计大赛。

  3、课后作业:设计比赛:你还能拼摆出更多、更新颖有趣的图形吗?

  要求:(1)图案面积都是5平方厘米。(2)给自己设计的图案起个名字。

  五、课堂作业:

  1、填空:

  (1)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___。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___、___和___。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教室面积大约是48___书签面积约有60___手帕面积4___球场面积400___

  一台电视机的屏幕是20___一扇门的面积约是2___

  一枚5角硬币面积大约15___

  上海市的面积大约是6340___

  3、选一选。

  (1)___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分米。①指甲②粉笔盒底面③课本封面④方凳面

  (2)度量操场的面积应选用___作单位。①平方厘米②平方米③平方分米

  4、判断对错。

  (1)课桌面的面积约36平方分米。___

  (2)床的面积约4平方厘米。___

  (3)方桌的桌面大约有1平方米。___

  5、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下面的图形,数一数,他们的面积各是多少?

  ___平方厘米___平方厘米___平方厘米

  6、下面三个图形中,哪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请把面积相等的两个图形涂上颜色。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与学生交流《课程纲要》,了解本学期数学学习的课程内容、课程目标以及课程评价。

  2、通过了解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重点:了解本学期学习内容和评价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分享《课程纲要》明确学习目标。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明确主题。

  师:同学们,今天课堂上老师要和大家认识一位新朋友,他就像一位导游,会提前告诉我们这学期的数学课要学习什么内容,什么时间完成这些内容,以及我们会有什么样的进步。它就是《课程纲要》板书课题。

  二、了解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一)了解本册书的章节内容和课时安排。

  看目录,本册书共6个单元。每单元都有一个主题内容。

  (二)了解每单元内容的主题。

  围绕这个主题,每单元分别有几个不同的知识点。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快速的浏览课本,看第一单元都有哪些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共同找出单元的主要内容。

  问:你能自己找出每个单元的主要内容吗?

  课件出示: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选一个或两个你最感兴趣的单元,总结出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

  小组讨论,汇报,课件出示。

  (三)了解学习目标

  我们将在以后的大概4个月的时间里学习这些知识。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要达成什么样的学习目标呢?

  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除法”

  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感知除法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列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并能进行验算;结合具体的计算过程,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能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灵活运用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的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经历观察、操作、实验、推理等实践活动,并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第三单元“乘法”

  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3.第四单元“千克、克、吨”

  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活动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了解1克、1千克、1吨的实际质量,了解用秤可以称物体的轻重;描述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能结合生活实际,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与克、千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进一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第六单元“分数”

  能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感受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分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图形的运动”

  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第五单元“面积”

  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厘米2、米2、千米2、公顷),会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算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三)统计与概率

  第七单元“数据的整理和表示”。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

  三、交流方法,轻松学习

  师:为了更好的实现课程目标,大家共同来想想办法,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方法来帮助我们有效的达成目标呢?

  提出学习建议。

  1、课前预习。

  预习的方法:看一看明天要学习什么内容,是否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去解决它;在不懂的地方画上记号;尝试地做一二道题,看哪里有困难……

  2、课后整理。

  要养成先复习当天学习的知识,再做作业,最后,把学习内容加以整理的习惯。

  3、课堂听讲

  一要仔细看教师的操作演示、表情、手势;二要全神贯注地听老师的提问、点拨、归纳以及同学的发言;三要积极思考、联想;四要踊跃发表自己的想法,有困惑应发问,敢于质疑。

  4、检查验算

  要养成做完每道题都能及时认真检查验算的好习惯。

  四、交流评价方法,促进学习信心

  为了让大家在日常学习中即使发现自己的进步,老师专门制定了一套评价方案来评价同学们的学习。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课件出示:

  一、作业评价

  对于作业完全正确的学生本子上打优,稍差的打良,再差点就打合格。

  字写得端正的,会再得到一个A,稍差的得B。

  二、考试评价

  满分的盖3个“数学之星”;90分以上的盖2个“数学之星”,对于成绩有进步的,同样可以盖1个“数学之星”。

  另外,书写也是评价的内容之一,每次卷面整洁的,可附加2分。

  三、帮带评价

  一个后进生都配备一个小老师,负责教他,对于学习任务完成好的也进行奖励制度,如小老师能让自己的小学生及时订正作业的,学生和小老师都盖一个“数学之星”。

  五、加油鼓励、树立信心

  请同学们对自己说一句鼓励的话来为自己打打气吧!

  把对自己鼓励的话记录在课本的首页,让我们不断用这句话来鞭策自己好吗?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3

  教材分析

  “元、角、分与小数”单元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小数。教材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在“元、角、分”的情境中,学习小数及其简单加减运算的初步知识。选择“元、角、分”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学习小数,首先是由于学生对于小数认识的最直接经验来自价格;其次,结合购物情境学习小数,可以突出“元、角、分”与小数的密切联系,有助于学生对小数的理解,并渗透了解决问题的要求。另外,教材这样安排也为以后学习小数提供了一个直观、具体的模型。所以在实际教学时,注意本单元小数的学习不要脱离这一背景。

  本单元安排了“买文具”“货比三家”“买书”和“寄书”等具体情境,目的是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及其加减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2、经历比较商品单价的过程,学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

  3、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

  4、会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的一些事物,解决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与同伴交流,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紧密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首先,读懂商品标价牌是购物必需的知识技能。会用元、角、分说明用小数表示的商品价格,是理解小数意义的一个标志。认、读、写小数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学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经验为背景,并在具体情境中进行的。

  2、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货比三家”,放手让学生想办法独立去解决“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便宜”的问题,并进行交流,与同伴分享各自不同的策略。教师切忌包办代替,把某一种策略归纳为知识点灌输给学生,禁锢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独特的见解或质疑;对学生的各种策略的评价,要有助于他们提高对策略的选择与合理优化的自我意识。

  3、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学习加减法计算结合起来

  这不仅是因为计算是手段,解决问题是目的,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更能使学生体会学习计算的必要性;而且也是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的有效途径。学生第一次学习小数加法是结合“买书”的情境进行的,在讨论小数加法的多种算法的过程中,揭示这些不同算法的共性,即相同单位(数位)的数才能相加。这也是理解小数相加时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的根据。学生只要理解了这一点,就打通了把整数加减法的经验向小数加减法迁移的大道。

  4、逐步扩大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买书”一课,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侧重理解小数加法的算理和算法。“寄书”一课则可以让学生独立探索,因为学生学过整数加减法,已经具有了处理进位退位问题的经验,又初步理解了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所以“寄书”这一课可以提供给学生更大的独立性与自主性。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境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在东、南、西、北中,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位。

  3、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教学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指认其余三个方向。

  教学过程:

  一、儿歌铺垫,引出新课

  同学们,你们会背有关东、南、西、北方向的.儿歌吗?(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右边是南,左边是北。)

  读了这首儿歌,你们能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二.在生活情境中,探索、体验新知

  1、以4人小组为单位,根据儿歌让学生在学校操场上辨认东、南、西、北方向。

  2、生观察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什么建筑物?

  3、到教室,请各小组把记录纸贴在黑板上,汇报交流各种不同的方法,上方定为什么方向,为什么这样定?

  4、学生讨论各种不同方法后,教师讲解地图上通常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引导学生按地图的记录方式,重新整理自己的记录,完成校园示意图。再结合示意图用东、南、西、北说一说各种景物所在的位置。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说一说教室里东、南、西、北方都有什么?(练习一的第1题)

  2、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说一说你座位周围同学所在的方向。

  3、你说我做。

  4、合作完成教科书练习一的第2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认 识 东、南、西、北 方 向

  早晨起来面向太阳,

  前面是东,后面是西,

  右边是南,左边是北。

  地图上通常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5

  教学内容:

  教材第58页的“填一填”。

  教学目标:

  1、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的表示法。

  2、能识别地图上的方向。

  3、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识别地图上的东南西北,初步会看地图。

  教学方法:

  观察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手段:

  投影、填一填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在操场上我们都弄清楚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位置,在教室里又是怎样的?指导学生在教室里辨认“东南西北”,并在书上填一填

  问: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并说说操场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地方都有什么?

  (二)探究新知

  出示教材第58页“填一填”图。

  1、这是一张简单的地图。地图上,上方表示北,下方表示南,下方表示南,左方表示西,右方表示东。

  2、看这张图,中间是操场,哪一方是北呢?操场的北方有什么?哪一方是南呢?……

  3、小组合作填出这张图,老师根据汇报适时订正。

  4、游戏:(先师生后生生)

  找一个法发员,其他学生用手指出相应的方向,(我说你做游戏)

  引导:边说边做动作“我说东”,“我指东”……

  (三)体验感悟

  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课选择以下形式之一:

  1、设计的动画

  2、大型板画

  3、随意粘贴的算式

  4、有一份彭州市的`交通图……

  引导:仔细观察十字路口,请你当一次小小交通警察,指挥交通。

  5、说说你家的门朝哪个方向开?在说一说左右、对门儿。

  (四)实践应用

  观察夜晚的星空,找到北极星的位置,明确具体方向。

  (观察星空,不限定在一个小时间,分季节长期地开展下去。)

  (五)小结

  这节课小朋友们表现出色,互相说一说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练习设计:

  1、在教室里辨认东、西、南、北

  窗户在()面,门在()面,你面向()

  2、我说你做。

  3、指挥交通。

  4、你家的门朝哪个方向?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6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关于估算的学习目标是“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要落实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估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广泛应用,认识估算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在本课的设计中,首先创设情境,引出问题,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答要用到除法估算来完成。然后让学生根据已有的估算经验,自己尝试着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对除法估算有一个建构的过程。紧接着让学生归纳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面对具体情境进行估算,通过对“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多少?”和“多少个纸箱能装下?”这两个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和父母外出旅游时留心在宾馆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多少钱了吗?

  1.课件出示教材29页例8。

  思考:

  (1)从例8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2)问题中的“大约”是什么意思?

  (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自由发言,大约就是大概的意思,结果要进行估算,得数不能用“=”连接,要用“≈”连接)

  (3)鼓励学生分析题意,独立列出算式,并说一说这样列式的理由。(267÷3)

  师强调说明:问题中“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多少钱?”不需要算出准确结果,只需要进行估算,求出近似值就可以了。

  2.揭示课题。

  这样的问题该怎么解决呢?这节课我们就应用除法的估算来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自主预习,探究算法

  1.引发思考。

  师:你会估算267÷3的结果吗?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1)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①267≈300 300÷3=100(元) 267÷3≈100(元)

  答: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100元。

  ②267≈270 270÷3=90(元) 267÷3≈90(元)

  答: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90元。(看除数,想口诀)

  (2)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小组讨论两位同学的解答合理吗?为什么?

  ①因为不需要算出准确的钱数,所以两种结果都是合理的。

  ②第二种方法估算的结果更精确一些,准确结果应该比90少,比80多。

  (3)总结估算的方法。(课件出示)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一般先把被除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整百、几百几十、几千几百的数,除数不变,再口算出结果。

  (4)明确:解决同一个问题,如果有不同的方法,只要合理就可以采用。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和探究使学生明白,估算时要看除数,想口诀,找到和被除数最接近的整十、整百、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的数,选择合理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2.解决问题。(课件出示教材30页例9)

  (1)引导学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说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

  (2)问题中的“够装”是什么意思?

  (3)小组合作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①182≈180,182÷820,需要的纸箱肯定超过20个,所以18个纸箱装不下182个菠萝。

  ②18≈20,20×8=160(个),20个纸箱只能装160个,所以18个纸箱肯定装不下。

  (4)组织学生对以上的估算过程和方法进行比较。(课件出示)

  第一种方法与例8的把被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几百几十数的方法一样;第二种方法是把纸箱数看成和它接近的整十数,再乘每箱装的菠萝个数,然后和菠萝总数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教学中,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估算空间和交流机会,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自主探索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估算方法,提高估算能力。

  ⊙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30页例9下面的问题:多少个纸箱才能装下?(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答)

  2.完成教材31页1题。

  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估算的一般方法,提高估算能力。

  3.完成教材31页2题。

  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感受估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只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就可以把学到的数学知识更好地应用到生活中。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2、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师:每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师: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师板书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师:每相邻两个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下面我们就来动手动脑研究一下.

  (师边说边板书课题: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推导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师:课件出示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谁来说说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如果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用平方厘米做单位,是多少平方厘米呢?请同学们拿出你手中的学具,开动脑筋,四人一小组动手操作一下。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小组汇报操作结果。

  生1:我们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在这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上,横排每排摆10个,竖排每排摆10个,一共可以摆100个,所以这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用平方厘米做单位是100平方厘米。

  (教师出示一面画有100个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的正方形。)

  生2:我们是用直尺去量

  师:还有想法吗?

  生3:我是直接把1分米换算成10厘米,那么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0×10=100(平方厘米)

  师:总结并板书: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学生齐读。

  2、知识迁移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师:仿照刚才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吗?小组在一起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师巡视,生汇报。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因为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1米=10分米,10×10=100(平方分米)

  (板书)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学生读。

  师:现在,谁来告诉我每相邻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师在黑板上贴字条) 去掉“相邻”行吗?为什么?平方米和平方厘米相邻吗?它们间的进率是多少呢? 生回答师板书:1平方米=10000平方厘米

  师领读生跟读(正读反读这三个关系式)

  3、根据进率,进行换算

  师:应用这些关系,你能推算出2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吗?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说出因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2平方分米就是2个100平方厘米,也就是200平方厘米)

  15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呢?

  反过来8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呢?你又是怎么想的?2400平方分米=( )平方米?你能学着老师的样子举几个例子吗?(生举例)

  三、深化新知,巩固练习

  (一)、火眼金睛(下列说法对吗?)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

  每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 )

  我们学校教室的面积大约是50平方米,合500平方分米( )

  1平方米=1000平方厘米( )

  (二)、神机妙算(你能很快说出答案吗?)

  6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3平方米=( )平方分米

  1000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36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8平方米=( )平方厘米

  (三)、大显身手

  一个正方形桌面的周长是360厘米,边长是多少厘米?这个正方形桌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合多少平方分米?

  四、回顾整理、总结生成

  1、回顾一下我们今天所学内容,并把例题补充完整。

  2、谁想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收获呢?(生畅所欲言。)

  3、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共同解决。

  五、布置作业

  1、83页做一做

  2、练习二十第四题

  六、拓展延伸

  (智力闯关)

  小红家用边长5分米的方砖铺地,客厅正好用了96块方砖,小红家客厅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8

  分数的初步认识

  1、分数的意义: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所分的份数作分母,所取的份数作分子。

  2、几分之一: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几。

  3、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的份数越多,它的每一份所表示的数就越小。

  4、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①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

  ②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

  5、分数加减法

  ①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和分子相加、减。

  ②1减几分之几的'计算方法:计算1减几分之几时,先把1写成与减数分母相同的分数,再计算。

  6、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计算方法:先用这个数除以分母(求出1份的数量是多少),再用商乘分子(求出其中几份是多少)。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9

  教学目标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会进行计算,学会检查,并提高准确率。

  教学重点

  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解决问题。

  1、哪种要便宜。

  出示书本上的两幅图,让学生看懂图意。

  第一幅图:如果把2千克的'大瓶作为标准,那么小瓶的要达到大瓶的数量,需要乘4,所以价钱也乘4。如果把小瓶的作标准,那么大瓶装的买500克,只需要除以4,价钱也除以4。

  第二幅:判断哪种油便宜。先让学生思考,再讨论。

  二、计算。

  让学生把这些题做在2号本上,教师批改后,再针对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出一些题让学生练习。

  三、解决问题。

  出示题目和图片:有96位客人用餐,可以怎么样安排桌子?

  合理地安排桌子,要让客人都有座位,桌子上又没有空位。

  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安排方法,如8张圆桌,2张方桌;4张圆桌,7张方桌。

  四、递等式计算。

  也要求学生做在2号本上,独立完成。

  五、解决问题。

  出示题目:小明星期天想帮妈妈做事情,下面是小明做每件事所需要时间:

  用洗衣机洗衣服30分,扫地5分

  擦家具20分,晾衣服5分

  怎么样做得快?至少要花多少分?

  教师引导学生用洗衣机洗衣服的同时,先后做扫地、擦家具两件事,共用25分,最后晾衣服5分,最后晾衣服5分,所以至少要花35分。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循序渐进地理解“周长”通过实践操作,概括推导出周长的公式联系生活,能够正确地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重点难点:“周长”的认识及其计算公式的推导。

  课前准备:小黑板、投影片、铁丝围成的图形(不规则四边形、长方形)

  教 学 过 程:

  一、说话导入,认识“周长”

  看下面两句话,能说说它所表达的意思吗?

  a 、为了锻炼身体,同学们每天早上绕操场跑一圈

  b 、花坛的四周是用篱笆围起来的。

  ①学生说自己的看法。(同学们在操场上跑一圈,篱笆把花坛围起来了)

  ②“一圈”什么意思?怎样才叫“围起来”?

  ③上课前,老师叫大家干嘛了?(沿操场跑一圈)现在谁能把跑的`路线画出来?

  (一学生上来画,其余的画在草稿上)

  ④是这样吗?(是的)那么在你的生活中看到过这样“一周”的情况吗?(生举例)

  ⑤从你们的回答中可以听出,你们已经懂得了一周的意思。在数学中我们把着一周叫“周长”(板书:周长)

  二、举例论证,熟悉“周长”

  A、 出示一些图形,问:这些图形有周长吗?如果有,请你指画出来好吗?

  B、 是不是所有的图形都有周长?(不是)请你画一个。(学生上来画画验证)

  C、 为什么这些图形没有周长呢?(学生解释)

  D、 是的,这个没有封闭,找不到周长,现在谁能说说究竟什么是周长?

  E、 小结周长的概念

  三、实践操作,推导公式

  1、 拿出准备好的图形,请学生想办法知道它的周长。(小组实践操作、汇报)

  2、 出示不规则的铁丝四边形,请学生想办法知道它的周长。(学生思考后操作。拉直了量,量四条边再加起来。)

  3、 出示用铁丝围成的长方形,你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求出它的周长?(小组讨论)

  反馈:只要量出长和宽。说为什么。

  4、 同学们,通过对上面三个图形周长的测量,你有什么想法?

  5、 现在我们已经量出这个长方形的长是7分米,宽是5分米。怎么样算出它的周长。

  反馈:7+7+5+5=24 7*2+5*2=24(7+5)*2=24

  6、 比较,你会选择哪种方法?为什么?

  7、 好,那么我们就把第三种方法作为计算长方形周长的通用公式吧!谁能用文字表达长方形的周长公式?长方形周长=(长+宽)*2

  四、联系生活,运用新知

  有个木工师傅要做一个镜框,做之前他量好了长12分米,宽8分米,想叫你们帮忙计算一下周长,行吗?(学生计算,反馈)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结合欣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平移、旋转和对称在图案中的应用,并学会设计较复杂的对称图案。

  2.参与收集、设计图案的活动,感受图案的美,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材分析〗

  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对称图形的特征,会根据已有图形画出对称图形;知道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着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中分两部分进行教学。

  第一部分为欣赏部分,有四幅图,其中第1,4图是一个简单图形(花瓣或剪纸图案)经过旋转得到的,其余两幅图则是一个简单图形(圆形或风筝)经过平移得到的。这四幅图的呈现不仅要求学生说一说每幅图的特点,即每幅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哪幅图案是对称的,还要适时渗透德育教育。这一部分的教学要引导学生从复杂的图案中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了解复杂的图案是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等方法得到的,会从复杂的图案中抽象出简单的图形。

  第二部分是画一画,有两个要求:第一,画出给定图形的对称图形;第二,根据未画完的图形的特征继续画下去。这一部分教学则要求学生利用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学会欣赏和设计复杂美丽的对称图案,激发学生参与欣赏与设计对称图案的活动,感受对称图案的美,获得一种以简驭繁的思想。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属中等发展学校,有现代化教学设备,三年级的学生会上网查询资料,会制作简单的幻灯片或网页。通过三年的课改实验,学生已初步形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初步学会调查、探究、质疑。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1.欣赏美丽的图案,感受图案的美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美无处不在,请同学们欣赏这几幅图案(课件出示书上的四幅图案),你能说一说看到这些图案的感受或知道哪些图案代表的意义吗?(如图案二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会徽等。)

  2.运用平移、旋转、对称的现象观察、探究美丽的复杂图案。

  (1)每一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在书上把这个图形涂上颜色。(和同桌同学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

  (2)哪幅图案是对称的?(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利用课件动态展示每幅图案由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的过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对称图案的美,并体验到复杂美丽的图案其实可以用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

  3.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图案是由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的?

  (先在小组内交流评议课前收集的图案是不是具有以上特征,再全班汇报交流。)

  生活中有这么多美丽的复杂图案,它们都是怎样得到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美丽的复杂图案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强化感知:美丽的复杂图案可以由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

  (二)解释应用

  1.你想不想也来设计一幅美丽的复杂图案呢?

  (1)画出下面图形的对称图形(教材第24页)。

  (学生在书上独立画图,教师巡视。展示学生的作品,请画得又快又好的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画的,在画图的`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对称图形有哪些特点。)

  (设计意图将感知转化为设计理念,亲身体验应用平移、对称的现象进行图案设计,并掌握必要的绘图策略和技能。)

  (2)继续画下去(教材第24页)。

  淘气也画了一幅图案,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画完了吗?观察图案,它是由哪个简单图形运用什么现象,经过怎样的变化过程得到的。

  (学生汇报。根据自己观察的规律把图画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平移、对称的现象,观察、探究图案和进行图案设计,理解并掌握复杂图案是由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的,获得一种以简驭繁的思想。)

  2.小结:你有什么收获?

  利用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的方法设计的图案,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我们能不能把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设计出更美丽的图案呢?下节课一起来研究。

  〖教学反思〗

  1.学生收集到的图案大多是平面图形,联系生活较少,教师要有意识地寻找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到美丽的复杂图案可以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

  2.部分学生对于根据较复杂的图案找出一个简单图形,运用平移、对称现象画出对称图形有一定的困难。

  〖案例点评〗

  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本节课的教学以“欣赏”为主线,特别突出情意因素,把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放到至关重要的位置,使学生具有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而积极地、主动地学习,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欣赏与需要结伴而行

  教学伊始,在学生眼前呈现四幅充满生气而美丽的图案,让学生在欣赏之余心灵受到震撼,不但感受到它们的外在对称之美,而且感受到它们的深刻内含及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感受到生活需要美、世界需要美,从而内心产生一种情感需要,而这种情感需要就形成学生学习的驱动力和对目标的强烈追求。

  2.欣赏与探究结伴而行

  教学时,让学生在欣赏之余,感受到这些复杂、对称图案是有一定规律的。并促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去探究、去发现这些美丽的复杂图案都是由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而得到的。从而使学生获得对称图案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学会探究学习。

  3.欣赏与设计结伴而行

  教学时,让学生在欣赏之余,多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因为实践是发现知识、获取知识的源泉。学生在运用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进行设计复杂、美丽对称图案的过程中,不但进一步感受到对称图形的美,而且提高设计能力,发展审美意识、创新意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在观察年历卡的活动中,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一年有12个月,分为大月、小月和二月,大月有31天,小月有30天,能记住一年中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知道一年有365天 或366天。

  2.在年历上查找、交流一些有纪念意义的日子,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接受思想教育。

  3.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方式,开展观察、操作、游戏、计算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发现并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回忆一下,之前我们学过哪些时间单位?(时、分、秒)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较长的时间单位,认识年、月、日。(板书课题)

  先了解一下年、月、日的由来。

  (人们根据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形成了日的概念;根据月亮绕地球公转,形成月的概念,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产生的四季交替现象而形成了年的概念。)

  二、找找圈圈,认识年历

  1.师:认识时分秒要看钟表,认识年月日要看什么呢?(年历)

  这是一张20xx年的年历,(课件圈出老师自己的生日)课件上圈出的这个日子,对老师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大家来猜一猜,这一天可能是老师的什么日子?是几月几日?

  2.生在年历卡上找到自己的生日,圈一圈。

  你的生日是哪一天能告诉大家吗?指名说。

  同桌互相说说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

  你能在书上的年历卡上圈出自己的生日吗?打开数学书P17,圈一圈。

  谁能从大屏幕上找出自己的生日,说一说你是怎么找的。

  师:1到12这些大的数字表示什么意思?每个月里的数字呢?

  3.师:知道祖国母亲的`生日是哪一天吗?指名说一说,找一找。

  师:你还知道哪些节日?先说一说什么节日是几月几日,再找一找。

  教师可适当进行思想教育。

  4.小结:记录我们每个人的生日、值得纪念的重大事件的日子,都需要用到年、月、日等时间单位。

  三、探究发现,学习大、小月。

  1.观察各年年历,获得年月日的知识。

  师:观察书上的年历卡,你发现了什么?同桌讨论。

  学生回答12个月时,师引导:年历卡是哪一年的?一年有几个月?每年都有12个月。(板书:一年有12个月。)

  学生回答每月的天数时,师引导:每个月的天数都一样吗?(板书:31天、30天、28天)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老师也非常喜欢爱动脑筋的你们。

  2.整理每月天数,认识大小月。

  师:我们把每个月的天数来整理一下吧。填写表格。

  一起来把整理的结果说一下。集体交流,师把表格填完整。

  师:谁再来看着表格说一说一年有多少个月?

  师:观察表格,每个月最多有多少天?31天的有哪几个月?30天呢?还有呢?

  课件出示:(31天)1、3、5、7、8、10、12(月)

  (30天)4、6、9、11(月)

  2月

  师:有31天的月份是大月(课件:大月)。有30天的月份是小月(课件:小月)。还有一个2月有28天,它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谁再来说说哪些月是大月,哪些月是小月。(板书同课件)

  请大家给表格里的大月涂上黄色,小月涂上蓝色。

  是这样涂的吗?数一数大月、小月各有多少个?

  师:2月为什么不涂?

  一年中有多少个大月,多少个小月?还有1个二月。总共是12个月。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1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0—132页的例1—例3,例3下面“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三十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知道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能够进行面积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片,学生准备边长1厘米、1分米的两个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让学生说一说学过的长度单位。

  2、让学生说出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教师板书出来: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教师:我们知道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那么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板书课题: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新课

  1、教学例1。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一个1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拿出1分米的正方形,先用分米做单位量一量它的边长,说出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然后再想一想,如果用厘米做单位,边长是多少厘米,面积又是多少平方厘米。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出: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并指出:这个正方形是以厘米做单位就是100平方厘米,以分米做单位就是1平方分米从而得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接着让学生左手拿着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右手拿着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看看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想一想1平方分米里含有多少个平方厘米。

  2、教学例2。

  教师出示边长1米的正方形,用上面的方法教学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3、总结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那么,你们知道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

  教师板书:进率100。

  4、比较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让学生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通过对比,使学生进一步明确:长度单位的大小可以用线段来表示,而面积单位的大小可以用正方形的面积来表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里可以摆放100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所以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5、教学例3。

  教师出示例3,提问:折合25平方分米是什么意思?

  板书:25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要求25平方分米折合多少平方厘米,我们先来看一看这两个面积单位哪个大?”

  “1平方分米里有几个平方厘米?”

  “1平方分米里有100个平方厘米。2平方分米里有多少个100平方厘米?25平方分米就是25个100平方厘米,也就是2500平方厘米”

  三、练习

  1、做练习三十的第1题。

  2、做练习三十的第2、3题。

  让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

  3、做练习三十的第4题。

  第1、2问,让学生独立做。第三问,可以引导学生想:要求需要这样的水泥砖多少块,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四、作业

  练习三十的第8—10题。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14

  设计说明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物体的轻重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对常用的质量单位也有初步的了解,但是由于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具体、直观,且大部分学生对质量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建立千克与克的质量观念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基于上述情况,本设计关注了下面几点:

  1.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

  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学具,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在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等活动中,获得有关千克的丰富体验,从而牢固地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注重对实践过程的指导和实践结果的总结。

  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注意实时调控和指导,使学生的实践更有层次,目的性更强;在每项操作之后都帮助学生得出相应的结论,有效地促进了知识的生成。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天平 盘秤

  学生准备

  盐 牛奶 黄豆 回形针 花生米 军棋 2分硬币 苹果 鸡蛋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观察主题图,找出有关信息。

  提问:(1)图中淘气和小鸟分别在做什么?

  (2)淘气和小鸟分别有多重?

  (3)谁的体重更重一些?你是怎样知道的?

  引导学生发现:淘气的体重是30千克,小鸟的'体重是50克,淘气比小鸟重。

  小结:淘气的体重用“千克”作单位,小鸟的体重用“克”作单位,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这两个质量单位。

  ⊙探究新知

  1.认识秤,学会读数的方法。

  (1)了解学生知道的秤。

  师: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标示的净重知道物品的质量,但是很多物品没有包装。例如桌上摆的鸡蛋、苹果等。要想知道它们的质量该怎么办呢?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在什么地方见过?(课件出示各种秤)

  请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见过的秤,比如学生可能通过看图,看电视,逛市场见过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等。

  (2)了解读数的方法。

  出示盘秤,提问:你知道圆盘上的刻度数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吗?如果指针指向1,表示托盘上的物品有多重?

  学生观察盘秤上的圆盘,知道一个大格表示1千克。

  过渡:下面我们就来认识质量单位“千克”。

  2.动手实践,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1)称一称。

  以小组为单位,称一称两袋盐的质量,知道两袋盐的质量是1千克。

  (2)掂一掂。

  请每个小组的成员轮流把两袋盐放在手里掂一掂,感受1千克有多重。

  (3)估一估。

  用手掂一掂苹果,估计一下大约几个苹果的质量是1千克,然后用秤来称一称,验证自己的估计。

  (4)找一找。

  找一找周围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

  预设

  生1:2瓶矿泉水大约是1千克。

  生2:1大袋洗衣粉大约是1千克。

  生3:10本数学书大约是1千克。

  (5)体会几千克有多重。

  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任意称出几千克重的物品,然后用手掂一掂。(苹果、洗衣液、白菜等课前准备好的物品)

  (6)抱一抱。

  汇报自己的体重,互相抱一抱,感受几十千克(或几十几千克)的质量。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环节,学生依次体会到了1千克、几千克、几十千克(或几十几千克)的质量,给了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对于帮助学生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大有益处。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15

  教学内容:

  教材P8页例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根据线路图说出走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在生活中学习知识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简单的线路。

  教学难点:

  用语言描述行走的方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你们坐过公交车吗?有没有独自乘公交车去到动物园玩过?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再次到动物园游玩,那么,我们现在就出发,好吗?

  2、揭示课题:认识路线。

  二、自主探索,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1、引入:师出示1路车路线图。

  师:有了这张路线图,你们一定能很快知道各个站点在动物园的哪个方向,谁来说一说?

  师:小朋友观察真仔细,你能在小组内说一说1路车的行车路线吗?

  从火车站出发向 行驶 先引导学生在组内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师:谁还能说一说你想从哪个站点出发到哪个站点的路线?

  2、出示动物园的导游图。

  3、师:我们乘坐1路车来到动物园,这里的`动物可真不少,谁来说一说有哪些动物?

  4、你最喜欢哪种动物,它在动物园的什么位置?请你在小组内说一说。

  师:猴子在熊猫的什么方向?狮子在大门的什么方向?学生指名回答。接下来由学生提问,学生指名回答。

  5、小朋友真聪明,我这儿还有一个要求:我想从大门出发去看完所有的动物,再从大门出来,我应该先去哪儿,再去哪,请帮我安排一条路线吧。

  a)同桌合作完成路线图。b)指名介绍路线图。c)集体评价。

  三、达标训练

  1、我来当导游:通过下面的路线图说说从甲地到乙地是如何行进的?途中经过哪些地方?

  2、从动物园向( )走到电影院,然后,又向( )走到少年宫。

  3、从火车站向( )走到站前街,又向( )走到商店。

  4、从游泳馆向( )走到图书馆。又向( )走到医院。

  四、作业布置

  教材P10 5-7题。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11-11

数学下册教案03-16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06-09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27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人教版教案01-31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03-17

最新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10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03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15篇)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