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五年级数学教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4-05-24 09:40:35 五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经典15篇)

  作为一名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经典15篇)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材分析

  1、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2、体积与容积的学习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内容是进一步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但体积和容积又是学生比较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

  学情分析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对于概念教学,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学生们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从他们身边的事物出发,把概念变得形象化、具体化,学生会更容易接受。本课的重点是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体积的概念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增强合作精神和喜爱数学的情感。

  现代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使抽象变直观,发挥现代教育手段的优势。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体积和容积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探究《体积与容积》这一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乌鸦喝水的故事吗?为什么乌鸦最后能喝到水呢?谁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生自由发言)

  (1)认识体积

  1、初步感受空间。

  师:老师往水里放一个苹果,苹果占空间吗?放一枚硬币,硬币占空间吗?橡皮占空间吗?铅笔盒占空间吗?桌子呢?凳子呢?还有什么东西占空间?师: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占空间?在水里占空间,拿出来呢?(也占空间)板书:空间。

  2、空间也有大小。

  师:橡皮与铅笔盒比谁占得空间大,谁占得空间小?桌子与凳子呢?板书:大小

  3、体积的概念。

  4、比较体积大小。

  香蕉和鸡蛋。

  老师叫一位学生上台,问:“你有体积吗?老师有体积吗?谁的体积大?”请这位同学变换位置,站在教室的不同地方,问:“它的体积变了吗?他的什么变了?说明了什么?”(物体的位置变化了,但体积不变)

  师:“橡皮泥是什么形状的'?(长方体。)把橡皮泥捏成球体,同时问:“它这时是什么形状?(球体)它的体积变了吗?他的什么变了?(形状)说明了什么?(物体的形状变化了,但体积不变。)生活中你见到过这样的事情吗?(生:妈妈把一团面擀成一个薄饼。生:奶奶把一个黄瓜切成了一片片的。)(2)认识容积

  1、出示:饮料瓶,水杯,茶叶罐。

  师:请迅速给这三个物体按体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

  2、认识容器。

  师:他们是用来干什么的?(学生1:装饮料、学生:2盛水,学生3:装茶叶)教师:容纳东西(板书:容纳东西)

  师:还有什么能用来装东西?

  师:像脸盆、油桶、水杯这些能容纳东西的物体,我们称之为容器。

  板书:容器

  3、感受物体容积。

  4、出示容积概念

  (四)复习巩固,升华主题

  1、出示课件。谁搭的体积大?

  2、出示课件。那一个的体积大?

  3、出示课件。

  (五)、总结评价

  师: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知道100以内的质数,会熟记20以内的质数。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准备:PPT课件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2的倍数有什么的特征吗,如果把这些数分类,可以怎样分呢?(可以分为奇数和偶数)还可以怎样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究新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1.探究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 1 )提问:找出1~20各数的因数。

  ( 2 )学生讨论。

  ( 3 )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1的因数:1。

  2的因数:1,2。

  3的因数:1,3。

  4的因数:1,2,4。

  5的因数:1,5。

  6的因数:1,2,3,6。

  7的因数:1,7。

  8的因数:1,2,4,8。

  ……

  ( 4 )提问:你能按照上面各数的因数的个数给这些数分类吗?

  有1个因数的数:1。

  有2个因数的数:2,3,5,7,11,13,17,19。

  有2个以上因数的数:4,6,8,9,10,12,14,15,16,18,20。 (学生可能还会分成有3个、4个、5个、6个因数的,教师可以说明,把有3个、4个、5个、6个因数的数归为一类,

  ( 5 )观察比较,发现特点。师:观察2,3,5,7,11的因数,你发现了什么?(只有1和它们本身两个因数)

  师:观察4,6,8,9,10的因数,你发现了什么?

  (除了1和它们本身还有别的因数)

  教师明确:根据这些数的因数的个数的多少给这些数分类,也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知识--质数和合数。

  ( 6 )明确质数、合数的意义。

  (1)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2)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板书)

  (3)提问:1是质数还是合数?

  学生明确: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因为1只有1个因数,既不符合质数的特点,也不符合合数的特点。

  (4)提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关键看什么?(看因数的个数,有2个因数的数是质数,有2个以上因数的数是合数)

  ( 7 )课件出示自然数的两种分类方法

  设计意图:质数和合数是对自然数进行分类的另一种方法,在本环节的教学设计中,教师把探究知识的过程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知道按因数个数的多少可以把自然数分为质数、合数和1三类,学生很容易掌握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轻松、愉快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2.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

  用课件出示教材第14页的例1

  师:想一想做质数表时应该划掉什么数?

  让学生交流找质数的方法

  学生1:应先划掉自然数1

  学生2:再划掉2,3,的倍数,但是2,3本身不能划掉。

  学生3:再划掉5,7的倍数,但是,5,7本身不能划掉。

  学生4:……

  归纳找质数的'方法

  用课件出示100以内的质数表,并齐读找到的25个质数。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看谁能猜出老师家的电话号码。

  2.检测

  3.想一想

  4.判断

  5.思考

  设计意图:这是具有检测性的一个环节,通过有针对性的、有层次、有坡度的应用练习,帮助学生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1.自主学习能力可以说是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的核心。在学生找20以内各数的因数时,放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出各数的因数,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按因数的个数给各数分类,最终得出质数和合数的概念,让学生成为探索家。

  2.设计有梯度的练习题,促进学生差异发展。 “因材施教”是教学工作的重要原则,“因材而练”,就是要让不同的学生做不同的练习,真正实现《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目标。因此,本课时在习题的设计上呈现了多样性的原则,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只选择难度较大的习题,学习困难的学生也可以避开那些啃不动的难题,选择基础题和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习题。实行同一起点,不同的人达到不同的终点,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又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差异发展。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地14-15页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借助分类思想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质数和合数,并能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能在百数表中正确找出100以内的质数,熟记20以内的质数。

  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

  引导学生运用“阅读理解题意-分析解答-回顾反思”的方法推导出奇数加奇数的和是偶数,奇数加偶数的和是奇数,偶数加偶数的和还是偶数的结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体验和探究的过程中,要注重全体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感悟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新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2、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合作学习意识,同时注意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2、掌握“阅读理解题意-分析解答-回顾反思”解决问题的方法。

  难点:区分奇数、偶数、质数、合数。

  教具: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复习引入

  1、(小黑板出示)1-20的各数中,看到者需数字你能想到最近我们学了哪些知识?

  1,3,5,7,9,11,13,15,17,19是什么数?

  2,4,6,8,10,12,,14,16,18,20是什么数?

  2,4,6,8,,10,12,14,16,18,20还是什么的倍数?

  5,10,15,20都是什么的倍数?

  3,6,9,12,15,18都是什么的倍数?

  10,20既是什么的倍数,也是什么的倍数?

  ………

  同学们能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分析、回答这些问题,说明你们做的太棒了,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这些可爱的数字,我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新的收获和意想不到的发现。

  二、组织研究,体验发现

  1、说明方法

  师:你们提出的数学问题很有价值,怎么研究这些问题呢?先让我们来共同回忆以前研究数的方法,哪位同学先来说一说,该怎么做?

  我们一般是找一组数据,再观察,讨论,找出它们的共同点。

  2、小组合作研究

  科学的论证都来自于实践,下面就请同学们以1-20这些数入手来共同研究质数和合数的相关知识。

  小组合作提示:

  找出这些数的因数有哪些?

  仔细观察这些数的因数的个数,会有什么发现?

  根据因数的个数把这20个数进行分类,小组交流。

  3、老师巡视合作情况,点名学生汇报

  2的因数有(1,2)

  3的因数有(1,3)

  4的因数有(1、2,4)

  5的'因数有(1、5)

  6的因数有(1,2,3,6)

  7的因数有(1,7)

  8的因数有(1,2,4,8)

  9的因数有(1,3,9)

  10的因数有(1,2,5,10)

  11的因数有(1,11)

  12的因数有(1,2,3,4,6,12)

  13的因数有(1,13)

  14的因数有(1,2,7,14)

  15的因数有(1,3,5,15)

  16的因数有(1,2,4,8,16)

  17的因数有(1,17)

  18的因数有(1,2,3,6,9,18)

  19的因数有(1,19)

  20的因数有(1,2,4,5,10,20)

  前面我们根据什么,就把自然数分为了哪两种数?

  而现在我们找的是1至20里的什么数呢?

  我们又可以根据什么数的个数,又可以把自然数分为几类呢?

  第一类是只有一个因数的:1

  第二类是有两个因数的:2,3,5,7,11,13,17,19。

  第三类是有两个以上因数的:4,6,8,9,10,12,14,15,16,18,20。

  你们的发现特别有价值说明你们有很强的观察能力。下面还有哪个小组也这样分?

  4、总结概念

  像上面这样,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就叫质数。也叫素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的数就叫合数。

  哪1呢?

  1不符合质数的特征,也不符合合数的特征,所以,它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师:谁来说一说0属不属于上面三种里面的哪一种呢?

  师:0虽然是自然数。上面的三种是“除0以外的自然数,按它的因数个数来分”。而我们前面学因数和倍数时就特别说明,所研究的数是指非0自然数。0不属于我们研究的数,所以它都不属于三种里的任何一种。

  5、找百以内的质数

  (1)让学生小组合作找,教师巡视。

  (2)点名说一说怎么找。

  (3)时引导学生找。

  (4)、请学生说说找的方法。

  6、师引领总结叙述:自然数按不同的标准分类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如:按因数的个数可以把自然数分为几类?(三类,既质数、合数和1三类);如果按是不是2的倍数可以把自然数分为几类?(两类,既奇数和偶数两类)。下面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出示例2:奇数+奇数=什么数

  偶数+偶数=什么数

  奇数+偶数=什么数

  小组活动提示:

  (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2)你用什么方法可以推导出结果?

  (3)你的结论正确吗?你怎样证明?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师: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是怎么研究的?

  从题目中谁知道要解决的问题是把什么数和数什么相加,什么数和什么数相加,什么,看加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可不可以举例子来说明呢?

  “解决这个问题很简单,所采用的方法和刚开始上课时所用的方法一样,先找一组数据,找出其中的奇数和偶数,然后用其中的数据来证明就行了吧”。

  例、1,2,3,4,5,6,7。然后来证明。

  奇数+奇数=偶数(1+3=41+5=61+7=8)

  偶数+偶数=偶数(2+4=62+6=84+6=10)

  奇数+奇数=奇数(1+2=31+4=51+6=7)

  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

  那我们来在黑板上演示一下。

  还可以举一些大数试一试,如:235+123=358246+368=614123+248=371)得到的结论还是和上面一样。

  三、巩固练习

  1、请你来判断。

  (1)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

  (2)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3)在1,2,3,4,5,……中,除了指数以外都是合数。()

  (4)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2、根据所给提示写电话号码

  师:你想知道我的手机号码吗?

  它是最小的奇数()

  它的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都是3()

  它是10以内最大的质数()

  它是10以内中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它是10以内3的最大倍数()

  它是最小的合数()

  它是所有非0自然数的因数()

  它是从小到大排列的第五个自然数()

  它是10以内的自然数中相邻的合数,而且是第一个合数()

  它是10以内中3的最大倍数()

  它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四、作业布置(课本练习四的1-4题)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学了什么知识?

  2、质数和合数是按什么来分的?

  板书设计

  质数和合数

  奇数偶数

  质数合数1

  自然数按什么来分而分为奇数和偶数?

  自然数又按什么来分又可以分为质数和合数、1呢?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初步认识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的读写百分数。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应用百分数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百分数的意义,使学生正确读写百分数。

  教学策略:

  从生活实际引出百分数,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区别百分数和分数在读写和意义上的不同。

  教学准备:写有百分数的资料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提问:什么叫分数?什么是分数的分数单位?

  谁见过百分数?百分数和一般的分数有什么不同?

  二、学习新课

  1、出示教材中的"比一比"的第(1)小题,要学生分析资料,交流:你认为选派那名队员比较合适?说一说自己的理由。

  2、出示:"比一比"的第(2)小题,要求学生分析表格中的信息,交流:你认为那个品种的发芽情况最好?学生交流写出分数后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把分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就容易比较了。

  3、教师讲解百分数的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树的百分之几的数叫百分数。百分数也叫百分比、百分率。

  4、百分数的'读写。

  22/10022℅,读作:百分之二十二。

  三、练习:

  1、说一说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写出下列百分数:1℅、100℅、103℅。

  3、写出下列百分数:百分之二点五、百分之十八点八、百分之零点三。

  四、。

  提问:这节课你学到了那些新的内容?

  板书设计:

  百分数的认识

  百分数的意义: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百分数。

  百分数的读写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能力目标:通过操作比较,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情感目标:在亲自动手操作过程中,让学生建立起空间观念,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难点: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数学来源生活,从实物中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

  1、出示实物,根据形状给它们归类。(长方体、正方体、球、其它)

  2、课件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长文体和正方体。(顶点、棱、闪烁)

  导入:为什么,我们能很快地挑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呢?因为,它们有着与众不同的特征。

  二、动手操作,在实践中归纳事物特征。

  1、学生用小圆木棒和橡皮泥制作多个不同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三组面都不同的、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超高的、超扁的)

  2、小组中每个人都要独立动手制作,组员中相互指导、评议。

  3、思考:怎样选取木棒才能又快又好地做出长方体和正方体。(选取三种长度的木棒,每种4根)

  4、选取合适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纸将框架围起来,制成一个立体的小盒子。

  5、利用学生自己做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棱、面、顶点。

  6、结合制作过程,师生共同总结:长方体的特征和正方体的特征。

  7、请每小组把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变成正方体(事先用长白萝卜削好的)。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会:正方体具备了长方体所有的特征,是特殊的长文体,并用韦恩图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

  8、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通常把水平方向的两条棱中较长的叫长,较短的叫宽,竖直方向的'棱叫高。)

  三、回归生活,用数学的眼光看事物。

  1、量一量手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的长宽高和棱长。

  并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指出哪些是等长的棱,哪些是相同的面。

  2、知道了一个长方体的长为14cm,宽为10cm,高为7cm,想像这个长方体。

  3、通过你的观察,从某个角度看一个长方体,最多能看到几个面?一个非正方体的长方体中,最多有几个面是相同的?

  4、长方体广告箱长5米,宽0.5米,高3米,要用铝条镶嵌框架,至少要用多少铝条?

  5、有6米长的铁丝,要制成一个棱长为40厘米的灯笼框架,够瞧用吗?6、要将一个长30厘米,宽20厘米,高10厘米的礼品盒系上彩带,至少要买多少彩带才够用?

  四、拓展应用

  用数学创造生活。

  欣赏水立方、长方体建筑物、美丽的盒子、装饰品,让学生感受数学创造的美,也感受数学的重要作用。

  五、总结

  在这40分钟的四步学习环节中,你最喜欢哪个部分?为什么?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你喜欢什么样的数学课吗?

  六、作业布置

  用12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能有多少种摆法?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多少?请你亲自动手试一试。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2 、123页的内容及第124 、125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教具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在统计中,我们已学习过哪些统计量?(学生回忆)指出:前面,我们已经对平均数、中位数等一些统计量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统计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实施

  1、出示教材第122页的例1 。

  提问: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进行汇报。

  学生会出现以下几种结论:

  ( 1)算出平均数是1 。 475,认为身高接近1 。 475m的比较合适。

  ( 2)算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 。 485,身高接近1 。 485m比较合适。

  ( 3)身高是1 。 52m的人最多,所以身高是1 。 52m左右比较合适。

  2、老师指出:上面这组数据中,1 。 52出现的次数最多,是这组数的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3、提问: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学生比较,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交流。

  老师总结并指出: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它们描述的角度和范围有所不同,在具体问题中,究竟采用哪种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及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来确定。

  4、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自己的建议。

  5、完成教材第124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 、2 、3题。

  学生独立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集体交流。

  三、思维训练

  小军对居民楼中8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进行了抽样调查,情况如下表。

  ( 1)计算出8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数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可以使用计算器)

  ( 2)根据他们使用塑料袋数量的情况,对楼中居民(共72户)一个月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作出预测。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知道两书之和的奇偶性。

  2.能借助几何直观,认识两数之和奇偶性的必然性。

  3.培养探究能力,积累观察、猜想、归纳等思维活动的经验,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重难点

  重点:在探究知道两书之和的奇偶性的过程中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

  突破方法:猜想、探究、讨论的过程中理解解决问题的策略。

  难点:认识两数之和奇偶性的必然性。

  突破方法:举例验证中掌握两数之和奇偶性的必然性。

  教学准备:课件,两种颜色的小正方形各10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点评激思

  活动一:激趣导入

  1.复习概念,引入图示。

  (1)说说什么样的数是奇数和偶数?

  (2)偶数可以用字母表示为?奇数呢?

  2.用1个小正方形表示1,一个接一个摆成两行,偶数总能摆成一个什么图形?奇数呢?

  【设计意图:】:复习奇数和偶数的概念,为学习新知做组准备。

  活动二:游戏导入

  1.游戏规则:一个同学转,指针指到那个数,就加上这个数的本身。和是奇数有大奖,和是偶数没有奖

  2.学生尝试玩游戏

  3.提问思考:为什么没有人得大奖?

  【设计意图:】: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感知两数之和的规律

  二、引导探究,互评对话

  活动一:探索验证

  1.明确探究的问题:刚才的游戏,一个数加上它本身只有两种情况,偶数+偶数,奇数+奇数。要全面研究,还有什么情况?

  偶数+奇数

  2.用自己想到的方法探究两数之和的奇偶性。可以用举例的方法得出结论,也可以用小正方形拼一拼、想一想,为什么是这个结论。可以独立完成,或者同坐合作。注意做好记录

  3.全班交流、讨论。

  (1)用举例的方法验证。

  (2)用小正方形拼摆的方法验证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动手想办法,寻找规律,经历过程,从而能找到两数之和的规律。

  活动二:归纳结论

  1.教师板书结论: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

  偶数+奇数=奇数

  2.举例验证规律

  3.用今天学的规律解释前面的`游戏。

  活动三: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填空:

  奇数+偶数=()奇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

  .10个偶数想家的和是(),10个奇数相加的和是()

  2、小明爸爸、妈妈今年的岁数和是奇数,几年后小明爸爸、妈妈岁数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

  【设计意图:】:及时练习,让学生对新学的内容得以巩固,内化所学的知识,掌握两数之和的规律,能灵活运用

  三、梳理总结,赏评延展

  活动一: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能说出奇数、偶数相加的规律吗?这些规律我们是怎样探究出来的?

  活动二:作业

  练习四的3、5、7题

  【设计意图:】:安排以上几个练习,让学生独立思考,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学生也可以从练习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四、板书设计

  两数之和的奇偶性

  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奇数=偶数

  偶数+奇数=奇数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内容:P38-40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体积的概念。

  2、结合生活实际经验,能直接比较物体的体积大小。

  3、通过实验活动、讨论交流等形式,获得体积的守恒性的经验。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体积的概念。

  教学难点:在不计损耗的情况下,获得体积的守恒性的经验。

  教学过程:

  一、揭示“体积”概念

  1、理解“空间”

  (1)出示:一个空杯子

  师问:这是什么?里面有什么呢?看不见的东西有吗?

  师:像这样杯子里被空气占领的地方就是杯子的空间。板书:空间

  (2)问:那假如我们教室没有桌子也没有学生,都被什么占领了?被空气占领的地方叫做教室的“空间”。

  (3)问:你们知道我们外面最大的空间是什么?

  (4)师:刚才我们说这里面就是杯子的空间,(师倒水),现在这一部分的空间被谁占领了?(水),说明水也占有一定的“空间”。

  2、理解“空间有大有小”

  (1)师:现在如果我将这个小石块放入杯中,请大家先想象一下,可能会怎样呢?(水面会上升)你们都同意吗?

  (2)师操作,学生观察,问:水面为什么会上升呢?(因为石块占有一定空间。)

  (3)师:如果老师把这一块石块放入杯中,现在又会怎样呢?(水会溢出来)都同意吗?

  (4)师操作,学生观察,师:水真的溢出来了,那为什么后面这一次水会溢出来呢?(因为第二块石头占的空间大。)

  师:也就是石头所占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是吗?

  3、揭示体积概念:从刚才的实验中,我们知道两块石头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并且它们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其实,生活中任何一个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物体的体积。板书:概念、齐读、出示课题、问:什么是体积?

  二、“体积”的直接比较

  1、出示:小老鼠和大象

  师:现在你看到了什么?谁占的空间大?谁占的空间小?

  那么我们还可以用刚刚学过的哪个词来描述一下这副图?

  (大象的体积大,老鼠的体积小。)

  师:大象占的空间大,体积也就大;老鼠占的空间小,体积也就小。

  2、下面两幅图中,你能直接说说,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

  师:西瓜和橘子,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为什么?

  3、师:那么你能举例说说我们身边的物体,谁的体积较大,谁体积较小?

  4、比较两根木棍的'体积大小

  师:刚才我们举的这些物体非常明显地可以判断出体积的大小,所以我们用眼睛直接来判断了,下面老师提供这样一种情况:

  1)甲乙两根木料一样长,他们的体积()

  (1)甲>乙(2)甲=乙(3)甲<乙(4)不能确定

  (用手势表示)师:大家意见不统一,谁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2)(出示图片)师:我们来看图,现在你们觉得选择几呢?说说为什么?

  3)小结:虽然两根木棍一样长,但是红色的木棍比较粗,它所占得空间大,所以它的体积比较大。在一样长的情况下,还要看粗细。

  5、比较两本书的体积大小。

  师:下面老师再提供一种情况:

  1)丙丁两本书的封面面积一样大,它们体积()。

  (1)丙>丁(2)丙=丁(3)丙<丁(4)不能确定

  (用手势表示)师:大家意见又不统一,谁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2)(出示图片)师:我们来看图,现在你选几呢?为什么?

  3)小结:虽然两本书的封面面积一样大,但乙书比较厚,所占空间比较大,所以它的体积比较大。在封面面积一样的情况下,还要看厚度。

  5、师小结:从刚才的比较活动中,我们知道在比较物体体积大小的时候,要全面考虑,也就是要看他所占的空间大小,它占的空间大,那么它的体积就大。

  三、“体积”的守恒性

  师:接下去,老师要请你来思考这样3个问题:

  1、思考1:将一杯水倒入长方形盒中,水的高度变了吗?水的体积变了吗?

  (同桌交流意见,全班交流)还有不同意见吗?

  实验操作,问:水的高度发生变化了吗?水的体积发生变化了吗?

  你是怎么想的?你怎么来证明?

  (总量没有变,还是同样这些水,体积没有变;把水倒回去,还是达到杯中原来的地方,这些水占的空间还是原来这些空间;把杯中水、盒中水分别倒入第三个容器中,到同样一个高度)

  师操作:水在倒的时候,可能有少许水会沾在杯壁上,但是在不计这种损耗的情况下,可以说水的体积是不变的。

  2、思考2:同一块橡皮泥,捏成各种样子,形状变了吗?体积变了吗?

  (同桌交流意见,全班交流)不同意见有吗?

  实验操作:将一块橡皮泥搓成一个球、搓成一长条

  问:橡皮泥的形状发生变化了吗?橡皮泥的体积发生变化了吗?怎么证明体积没有发生变化?

  (将球和长条分别放入水杯中,水上升的高度一样,水上升的高度就是橡皮泥的体积)

  师操作:在搓的过程中间,既没有又添加橡皮泥,也没有拿掉橡皮泥,所以在不计损耗的条件下,橡皮泥的体积没有发生变化)

  3、思考3:把一个西瓜切成几块,它的体积发生变化了吗?

  (同桌交流意见,全班交流)都同意吗?

  图片出示:把一个西瓜切成4份

  问:怎么证明体积没有发生变化?

  (把切开西瓜再合起来,发现在不计损耗的条件下,体积没有发生变化)

  4、问:请你们想一想,刚才我们的3个实验,从数学角度出发,你发现了什么?

  生:物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但只要总量不变,体积就不变。(板书)

  四、巩固“体积”知识

  1、师:分散的3块体积和叠起来的3块体积变化吗?形状发生变化了吗?体积没有变?为什么?

  2、下列各种情况体积会发生变化吗?为什么?

  一个足球被踢进球门。

  一个人从婴儿到成年。

  一块砖被敲碎了。

  3、哪个杯子里的水的体积大?为什么?

  (用手势表示)

  师:如果让你证明,你怎么证明?

  (把两个苹果全部拿出来,你说哪一杯水的高度高?)

  4、比较体积大小(同桌互讲)

  5、比较出这两个长方体的体积大小

  1、甲>乙2、甲<乙3、甲=乙

  师:老师这里有2个长方体,哪一个长方体的体积大?(同意1的举手,2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分歧?(这两个长方体体积很难看出)

  凭眼睛看,很难看出,那么你们有什么好办法?(生自由回答)

  现在老师把这2个长方体分割成几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现在你们能判断他们的体积大小了吗?

  五、总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什么是体积、体积有大有小、物体形状变了,总量没变,体积不变)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计算的基本方法,能正确地进行有关计算;

  2、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打通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为进一步学习异分母加减法做好准备;

  3、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以及迁移类推能力、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熟练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算理铺垫

  1、你会做加法吗?试试看。课件出示:25+3=?

  28是怎么得来的?可有个一年级的小朋友,他总喜欢把开头的数对齐了再加(课件)。对吗?谁能给他讲讲道理?

  生1:3在个位上,要和个位对齐。

  生2: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师总结:整数加减法时,只有单位相同的两个数才能直接相加。(板书:单位相同的数相加减)

  2、整数加法是这样,小数加法呢?出示:0.25+0.3=0.28(课件)

  师:这样做对吗?(课件出示错误竖式)。为什么?

  生:小数点要对齐,相同数位对齐。

  师总结:计算小数加法时,也是要把单位相同的两个数直接相加。

  二、探索新知

  1、学生自己出题。

  师:除了整数和小数,我们还学了什么数?

  生:分数。

  师: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你能试着出几道分数相加或相减的算式吗?(生说师板书)

  师:同学们出的这些算式,你能按一定的.标准分分类吗?

  生:分母相同的分数加减法和分母不同的分数加减法。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板书课题)

  2、探究同分母分数加法

  ⑴试做

  师:请同学们先来试着算一算这道2/5+3/5

  生:2+3=5,所以是1;

  师:这么简单?就用1+3得4?干脆写4算了,为什么还要带上个分母?

  我发现还有同学是这样算的:+=,你们看对吗?为什么就不对了呢?

  生:……

  师:看来简单的题目背后,还有值得我们研究的道理。为了更好地弄清这些道理,请大家利用手中的长方形、正方形或圆形纸片,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加的过程,然后说一说这样计算的道理。

  ⑵、生折纸、涂色,探索算理。

  ⑶、交流。

  生1:示长方形纸片;生2:正方形纸片;……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讲的,都是同一个意思,就是:3个加2个是5个,也就是。(课件演示)板书正确的计算过程。

  师:(指板书中的3个)在这里都表示什么?说明了什么?

  生:在计算过程中,分数单位相同。(板书)

  师:可是王老师在另一班上课的时候,有一个同学在听了那么多解释后,他还是认为是对的,他也画图了:

  师:我知道他是错的,但是我说服不了他,你能帮帮我吗?他错在哪里?

  生:爸爸妈妈吃的是同一个整体,是一个整体,不能再画一个。

  师:你是不是这个意思:这个3份和2份是在同一个8份里面的,不能再画一个8份。也就是说这里的总份数没有变。

  如果合起来看这个三份还是不是?是不是就成了?

  同样的道理这个两份还是不是?也就成了,所以和合起来是。

  ⑷试做学生自己出的题:

  展示学生计算情况及结果。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3、探索同分数减法

  师:分数加法我们会计算了,减法你会算吗?请你联系分数加法的算理试着计算-

  师:下面,请同桌一起用你喜欢的方法互相解释解释:

  生:用组成解释,(3)个()减去(2)个()得到(1)个(),也就是。

  师:谁听懂了,谁再来说说?

  师:我们再结合图形来看看:(课件)——生:复述

  指名板演。说说为什么这样算?

  师:谁能试着出几道这样的分数减法给大家做做?

  (生互相出题,大家算。要求写出完整的计算过程。)

  4、总结算法,沟通算理

  师:回过头来看一下我们刚才计算的这些题目,你能发现什么?想一想,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应该怎样计算?(小组交流)

  生: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师板书)

  师:为什么分母不变?

  生:分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

  师:这句话真熟悉,请大家联系已经学过的整数、小数加减法,看看它们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吗?

  生:都是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8例1、第19页例2及相关练习

  教材分析:

  “长方体的认识”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第一课时的内容,长方体、正方体作为最基本的立体图形,是学生从二维空间转向三维空间的起始。本课时内容主要探究长方体的特征,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引导学生通过对长方体实物的观察,自主探索出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例2通过搭建长方体框架,进一步探索长方体的棱的特点,并认识长、宽、高。

  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一学段直观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能够识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以及它们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五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在其认知过程中仍占主导地位。因此,课堂上本着“边操作边感悟”的原则,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从生活经验引入,通过学生看、摸、量、数、推理等逐步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将抽象的知识变成学生能看得清、摸得着的现实东西,在观察与操作中,把对知识的思考与实物的观察、操作结合起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建立概念。

  设计理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版)》在前言提出“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具备数学素养的人可以从数学的角度看待问题,可以用数学的思维方法思考问题,可以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根据一年级时对长方体初步的感性认识及生活经验,可以很快初步说出(或猜出)长方体关于面、棱、顶点的大部分特征,但对这些特征缺乏理性的认识以及深入的理解,作为教师,教学中需要提醒学生思考问题注意严谨,下结论前要经过严密的分析或验证,从而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并在验证中渗透推理、概括的数学思想。在对长方体的`再认识中,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例如:对特征的验证、搭建长方体框架、想象分别延长长方体的长或宽或高后的形状大小等等,将空间观念的培养目标贯穿始终,也是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

  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含义。

  2、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培养分析、推理、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在自主探索过程中,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增强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1、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2、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理解并验证“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教具准备:课件、长方体模型等。

  学具准备:长方体实物、搭长方体框架的材料、练习纸等。

  教学过程:

  一、维度变化,引入新知

  1、维度变化,揭示课题

  (1)点动成线:这是一个点,如果它向左平移,可能形成什么?

  (2)线动成面:再想一想,如果这条线沿着一个方向平移,可能形成什么?

  (3)面动成体:如果长方形再沿着一个方向平移可能变成什么?

  小结:研究一个立体图形时,往往从点、线、面这三个方面入手。

  (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深入认识长方体。

  2、联系生活,找长方体

  同学们,我们身边其实有许多这样的长方体的实物(课件演示长方体实物)。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演示,点、线、面、体逐一呈现于学生眼前,让学生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由此为引出长方体中的顶点、棱、面作铺垫。从日常生活常见的物体中抽象出长方体,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一)观察讨论,认识名称

  1、触摸实物,认识各部分名称

  提问:长方体有点、线、面吗?我们一起来摸一摸,找一找。

  点拨:长方体光滑的表面,叫做“面”。两个面相交的线段,叫做“棱”。棱和棱的交点,叫做顶点。【板书:面 棱 顶点】

  2、引导思考,明确研究方向

  研究一个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时,一般可以从哪些方面研究呢?

  【板书:数量 形状 大小】

  (二)动手实践,探究特征

  1、搭建框架,理解“棱”的特征

  根据对长方体的已有认识,大家能不能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做一个长方体?

  (1)小组活动,搭建框架

  (2)汇报交流,总结特征

  ① 汇报成功方案,归纳长方体棱和顶点的数量。

  板书:长方体的棱有12条,顶点有8个。

  ② 出示失败方案,归纳棱的特征。

  (12条棱分成了3组,每组位置都是相对的,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再次研究,巩固特征

  出示:

  提问:从上图中你能数到几条棱?(9条)另外的三条在哪里?

  【设计意图】搭建长方体框架的活动中,基于学生对长方体的特征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选取材料前让学生先自主思考、同桌交流,唤起已有知识经验,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多感官参与学习,探究长方体棱的特征。

  2、 由棱想面,探究面的特征。

  (1)提出问题:通过搭建框架,我们知道了棱的特征。那么“面”在数量、形状和大小上又有什么特征呢?让我们先跟同桌交流,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点拨交流:你是怎样数出6个面的?“完全相同”是指什么呢?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相对的面完全相同”呢?

  (3)小结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

  【设计意图】在掌握了长方体棱的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由此推导出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法进行验证,归纳出长方体面的特征,在验证中渗透推理、概括的数学思想。

  3、 逐步抽象,认识长、宽、高

  (1)变动框架,观察想象:把一个长方体框架的一些棱擦掉,让学生想像原长方体的形状。

  提问:至少要保留几条棱,你才能想象出它原来的样子?

  归纳:像这样从一个顶点出发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长、宽、高可以确定一个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

  (2)对应练习,巩固概念

  ①出示长方体框架,找到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把这个框架倒置,你能指出它的长、宽、高吗?

  ②说出下面图形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

  小结:一个长方体有4条长、4条宽和4条高,它们的长度分别相等。

  (3)引导思考,再次想象:有什么办法可以把长方体变大?

  相机点拨:

  ①只延长长方体的长,这个图形会怎样变化?你发现哪些面的大小变化了?哪些面没有变?

  ②只延长长方体的宽或只延长长方体的高呢?

  ③若一起延长长方体的长、宽、高呢?

  (4)转换角度,拓宽思维

  思考:从棱的角度思考,只要确定了从一个顶点引出的三条棱就能确定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那么如果从面的角度思考,至少需要几个面能确定长方体的大小呢?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3个面。老师可以给予肯定。(课件演示)

  提问:因为我们考量的是至少需要几个面的情况,那2个面行吗?

  结论:相邻的2个面可以确定长方体的大小。其实就是确定了长方体的长、宽、高。

  (三)指导看书,新课小结

  长方体一般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2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设计意图】通过擦除长方体棱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从而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随后分别从棱和面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确定长方体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巩固练习,深化提高

  1、基础练习 (改自课本第21页第1题)

  2、综合练习

  以下图形每种规格有2个,哪些面可以围成一个长方体?

  追问:图1是正方形,选用6个这样的面可以围成什么图形呢?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加深对长方体特征的理解,为后续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奠定基础,同时把空间观念的培养贯穿始终,也为正方体的学习积累经验。

  四、分享收获,总结评价

  五、课外延伸,布置作业:课本第19页“做一做”。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十册27~29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实物观察和电脑演示,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能力目标:小组合作,经历探究长方体特征的全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各种有效活动,提高学生动手操作、有序的观察的能力,初步了解一些研究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在活动中自主构建数学知识,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难点:建立空间观念,形成表象。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体2个(其中一个两面是一正方形的长方体)、尺子、报告单、制作好的灯笼一个。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今天图形王国里开演唱会,下面该谁出场了呢,让我们大声说出它们的名字欢迎它。

  生:长方体。

  师:那长方体是不是平面图形,(不是)那是什么图形?(立体图形)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

  (学生列举)

  看来生活中的物体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研究长方体。

  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二)探究、发现

  1、初步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看一看,摸一摸,并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感受。

  (学生活动,小组交流,然后汇报摸的感受。)

  生:有平平的面,还有边的角。

  师:把你手中的长方体举起来,说一说什么地方是平平的?还有你说的边和角都在哪?

  师小结:长方体上这种平平的面叫做长方体的面,把两个面相交的'叫做长方体的棱,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师边摸边说)

  电脑演示。

  师:现在教师要考察一下你们这段知识掌握的怎么样,注意观察,我摸到长方体的哪个部分,你们就快速说出它人名称,好吗?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说明:这个活动环节是让学生摸长方体,使他们对长方体的表象有所了解,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对长方体的点滴认识充分激活。面对长方体的物品,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进入新的学习状态。

  2、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现在我们将要研究长方体有哪些特征。大家可以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研究,研究时可以利用桌上的材料,加上你的巧手,做出一个或两个长方体,在做的过程上,各小组要齐心协力,然后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看看你有什么精彩的发现?并将你们的发现填在报告单上。

  附表

  面棱顶点个数形状大小关系条数长度关系个数长方体

  (设计意图说明:这个环节我提供了大量的制作材料,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愿望制作长方体,让学生调用直观感知、生活经验、做中观察,做中模仿、做中探索、做中发现,做的过程将实物、表象、模型建立联系,对特征有浅表的认识。)

  师:现在哪个小组愿意派代表来说一说你们的发现?是怎样发现的?

  师:你想先说说面、棱、顶点,哪个部分的特征?

  生:长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师:你能说说是怎么数的吗?举起来数一数。(上、下、前、后、左、右)

  大家对他的方法进行一下评价。数得好不好?

  师:同学们在数图形的时候要做到有规律,这样才能不重复不遗漏。我们大家也一起来摸一摸,数一数。

  师:你还发现有的长方体的面是正方形的。你能把这样的长方体举起来让大家看看吗?用手指出来哪个面是正方形?那这个长方体上有几个面是长方形、有几个面是正方形?

  师:你有没有找到这样的长方体?举起来看看。(板书: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师:继续汇报。

  生:相对的面大小相等。

  师:你能指一指哪两个面是相对的?

  那你是怎样知道这两个相对的面面积是相等的?

  生:我是用尺子量出来的,量出这两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发现相等,说明它们的面积相等

  师:长方体有几组这样相对的面(3组)哪三组你能上台指出来吗?

  学生回答,电脑演示。(板书: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师及时表扬鼓励)

  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一个长方体放在桌面上仔细观察,在同一个角度最多能看到它的几个面呢?

  它的前面是个什么形状?它的上面呢?也是一个长方形,由于观察角度的原因,使它看上去象一个平行四边形,它的右面也是这样的。其实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呢?为了让同学们看得更清楚,我们一般添加3条虚线,画出它的透视图。这样就可以更清楚的看到长方体有六个面了。

  师:我们刚才研究的是面的特征,谁来继续汇报。

  生:长方体有12条棱,它们的长度不相等。

  师:都不相等吗?

  生:是4条4条相等。

  师:哪4条相等?(指名学生上台摸一摸)

  师:这4条棱之间有什么位置关系?

  生:互相平行。

  师:他们组发现了这样一组互相平行的4条棱长度相等,还有这样的和这样一组平行的4条棱相等。(师边说边摸)

  (电脑演示)

  师:你们认为他们小组的发现怎么样?还有哪些也有这样的发现,你们的发现真是太精彩,来,我们给自己一点掌声鼓励一下。那你们是怎么发现的呢?

  生1:用眼睛看出来的。

  生2:用尺子量出来的。

  师:有的小组是用眼睛观察出来的,而这个小组同学还对它进行测量,说明他们有很严谨的研究态度,值得我们大家去学习。再一次给他们鼓鼓掌。我们一起来看看电脑的演示。

  师:另外,顶点有什么特点呢?

  生:有8个顶点。(电脑演示)

  (设计意图说明:这个环节是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观察作品,交流中发现特征,沟通联系和区别,说的过程是数学名词,数学概念结合操作体验,通过汇报语言实现转化的过程,把感知经验上升为数学认识,由感悟上升为理性认识。)

  3、认识长、宽、高。

  师:每个顶点上都有几条棱相交?

  生:每个顶点有3条棱相交。

  师:我们把相交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这是长方体的现下面也叫底面,我们通常把底面上较长的棱中做长方体的长,较短的一条棱叫做长方体的宽,把垂直于底面上的棱叫做长方体的高。

  (电脑演示)

  师:下面长们来进行一个快速抢答,注意看老师摸到的是长方体的长、宽、还是高。

  (注意纠正不对的同学)(学生纠正)

  师:它也是长,因为它和长是相对的,互相平行的,属于同一组,所以长方体有几条长?几条宽?几条高呢?

  (交换位置再说一说)

  师:长方体的长、宽、高会随关它摆放的位置不同发生改变。

  (三)巩固应用:

  1、判断。(题略)

  2、量一量数学书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然后说一说每个面长和宽是多少。

  3、做灯笼,把所需要的木条和纸的数记录下来。

  (四)教学小结:

  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对长方体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知道了长方体的基本特征。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长方体,注意留心生活,我们就会学到很多的数学知识。

  板书设计:

  面棱顶点个数形状大小关系条数长度关系个数长方体6所有的面都是长方开,特殊情况下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12相对的棱长度相等8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经历从时间问题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百分数。

  2.在具体情境中,解释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2.体会百分数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1.让学生客气课前收集百分数的资料。

  2.计算机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引入课题

  1.教师结合自己学校的足球对的数据呈现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让学生自己解决“比一比”中让学生罚点球问题,接着讨论“哪个品种发芽情况好”的问题。学生讨论后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两个问题的解决过程,让学生体会百分数的比要性,从而引入百分数,(教师板书)

  二、 教学百分数的读写

  写作22%读作:百分之二十二

  三、介绍百分数的意义

  1.教师通过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百分数,比如各种酒类的浓度表示,让学生体会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的相比关系,不表示一个数的值,所以百分数也叫百分比或者百分率。

  2.练一练

  让学生结合百分数的意义进一步说明上面题目中百分数所代表

  的具体意义。“罚点球”其实就是求一个人的进球率,“哪个品种发芽情况好”指的是发芽率。

  三、教“读一读说一说”

  1.让学生看课本插图,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每个情境百分数的意义。

  2.教师鼓励学生自己“找一找生活中的百分数”并在全班交流。

  四、练习

  让学生自己完成,全班讲评。

  五、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情境,进一步体会小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利用已有知识,自主探究除数是整数商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正确掌握已学过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小数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除数是整数,商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除得的结果有余数,补“0”继续除。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情境主题图

  开学了,班级购置了打扫卫生用具,买6把笤帚共花了18。6元,买4个簸箕共花了24元。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独立计算:18。6÷6 24÷4

  计算后说一说整数除法与小数除法的异同。

  二、对比中探索,交流中生成

  师:复习题中的两道问题同学们解决得非常好,如果老师把它们稍作改动,你还会不会计算呢?

  教师把情境题中的18。6改成18。9,把24改成26。

  1、初步尝试,发现问题。

  请你尝试计算这两题,你发现了什么?

  2、独立思考,尝试解决。

  师:有余数还能不能继续除下去?该怎么继续除?试算18。9÷6

  3、讨论交流,异中求同。

  (1)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

  (2)展示汇报。(可能出现第4页中几种不同的方法)

  (3)对比这几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发现,无论是转化成整数,拆分整数与小数分别除,还是竖式的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小数的末尾可以添“0”继续除,在具体的情境中可以解释为,18元里有6个3元,9?里有6个1角,剩余的3角可以换算成30分,30分里有6个5分,合在一起就是3。15元。

  4、应用方法,归纳总结。

  竖式计算26÷4

  (1)引导学生发现,整数除以整数有余数时,可以在被除数个位后点小数点,添“0”继续除,商的小数点一定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2)尝试总结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1、买16个玩具恐龙花了12元,平均每个玩具恐龙多少元?

  2、错题诊所。

  209÷5=418   10÷25 =4   1。26÷18=0。7

  3、先估算下面各题的商哪些大于1,哪些小于1,再竖式计算。

  32÷8   12÷25   2。45÷3

  4、一只蜜蜂的飞行速度是蝴蝶的2倍,如果蜜蜂每小时飞行11千米,蝴蝶每小时能飞行多少千米?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教学内容】

  认识因数和倍数(教材第5页内容,以及第7页练习二的第1题)。

  【教学目标】

  1.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

  【重点难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复习导入】

  1. 教师用课件出示口算题。

  10÷5= 16÷2=

  12÷3= 100÷25=

  220÷4= 18×4=

  25×4= 24×3=

  150×4= 20×86=

  学生口算

  2. 导入:在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相乘,得到的结果叫做它们的积。乘法算式表示的是一种相乘的关系,在除法算式中,两个数相除,得到的结果叫做它们的商。除法算式表示的是一种相除的关系,在整数乘法和除法中还有另一种关系,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探讨的内容。

  (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1)

  【新课讲授】

  1.学习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1)教师用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例1,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算式,把这些算式分为两类。

  学生说出自己的分类方法,商是整数的分为一类,商不是整数的分为一类。教师以商是整数的第一题为例,板书:12÷2=6。

  教师:在这道除法算式中,被除数和除数都是整数,商也是整数,这时我们就可以说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

  谁来说一说其他的式子?

  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2)说一说第一类的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学生回答,如:在20÷10=2中,20是10和2的倍数,10和2是20的因数。或:20是10的倍数,20是2的倍数,10是20的因数,2是20的因数。(3)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回答,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倍数与因数是相互依存的`。

  2.举例概括

  教师:请同学们注意,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的是自然数,而且其中不包括0。

  教师:在自然数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每个同学都在心中想一个,想好了说给大家听。学生举例,并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教师同时板书。

  教师小结:像这样的例子举也举不完,那能不能用比较简洁的方式来叙述因数与倍数的关系呢?

  引导学生根据“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表述因数与倍数的关系。

  如:M÷N=P,M、N、P都是非0自然数,那么N和P是M的因数,M是N和P的倍数。

  A×B=C,A、B、C、都是非0自然数,那么A和B是C的因数,C是A和B的倍数。

  你能从这些数中挑出两个数,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吗?

  3、9、15、21、36

  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二第1题。

  3.下面每一组数中,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16和24和2472和820和5

  4.下面的说法对吗?说出理由。

  (1)48是6的倍数。

  (2)在13÷4=3……1中,13是4的倍数。

  (3)因为3×6=18,所以18是倍数,3和6是因数。

  【课堂小结】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因数和倍数(1)

  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因数和倍数一般指的是自然数,而且其中不包括0。

  倍数与因数是相互依存的。

  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概念,理解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知识内容比较抽象,知识点比较少,教学中,我采取让学生反复说,互相说的方式,让学生加深理解,提高他们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因数和倍数(2)

  【教学内容】

  一个数因数的求法和一个数倍数的求法(教材第6页例2、例3,教材第7~8页练习二第2~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条理性,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求索精神。

  【重点难点】

  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复习导入】

  说出下列各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20÷4=5 6×3=18

  在上面的算式中,6和3都是18的因数,你知道还有哪些数是18的因数吗?18是3的倍数, 你知道还有哪些数是3的倍数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2))

  【新课讲授】

  (一)找因数:

  1.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

  一个数的因数还不止一个,我们一起找找18的因数有哪些?

  学生尝试完成后汇报

  (18的因数有: 1,2,3,6,9,18)教师:说说看你是怎么找的?(生:用整除的方法,18÷1=18,18÷2=9,18÷3=6,18÷4=…;用乘法一对一对找,如1×18=18,2×9=18…)

  教师:18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我们在写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2.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数有哪些?

  小组合作交流后汇报,36的因数有: 1,2,3,4,6,9,12,18,36

  教师:你是怎么找的?

  举错例(1,2,3,4,6,6,9,12,18,36)

  教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

  仔细看看,36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

  教师板书: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

  3.你还想找哪个数的因数?(18、5、42……)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在自练本上写一写,然后汇报。

  4.其实写一个数的因数除了这样写以外,还可以用集合表示:如18的因数。小结:我们找了这么多数的因数,你觉得怎样找才不容易漏掉?

  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从最小的因数找起,一直找到它的本身,找的过程中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从小到大写。

  (二)找倍数:

  1.我们一起找到了18的因数,那2的倍数你能找出来吗?

  小组合作交流后汇报,2的倍数有:2、4、6、8、10、16、……

  教师:为什么找不完?

  你是怎么找到这些倍数的? (生:只要用2去乘1、乘2、乘3、乘4、…)那么2的倍数最小是几?最大的你能找到吗?

  2.让学生完成做一做1、2小题:找3和5的倍数。汇报

  3的倍数有:3,6,9,12

  教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应该怎么改呢?

  改写成:3的倍数有:3,6,9,12,……

  你是怎么找的?(用3分别乘以1,2,3,……)

  5的倍数有:5,10,15,20,……

  教师:表示一个数的倍数情况,除了用这种文字叙述的方法外,还可以用集合来表示2的倍数,3的倍数,5的倍数。

  教师:我们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那么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怎么样的呢?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课堂作业】

  1.完成课本第7页练习二第2~5题。

  2.完成教材第8页练习二第6~8题。

  【课堂小结】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因数和倍数(2)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因数和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找一个数的因数时,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对于刚刚对因数和倍数有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的方法进行反思,吸取同伴的好方法,很好的体现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教学理念。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并能进行正确的判断以及掌握奇数和偶数的和的运算规律。

  2、过程与方法:采用探究式学习法,通过操作、观察自主学习--提出猜想--合作、交流经验--分类、比较--抽象--归纳总结--巩固提高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和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的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体验与探究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新,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奇数和偶数的和的运算规律。

  教学难点

  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明确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可分为三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什么叫奇数和偶数?1-20的奇数和偶数有哪些?

  2、自然数分成奇数和偶数,按什么标准来分?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分类方法。

  3、导引目标,激发兴趣

  师:当你看到屏幕上出示的二十个数(1-20),会想到哪些最近学过的知识?

  生:在预习中我想到了1、3、5、7、9、11、13、15、17、19是奇数。

  生:在预习中我想到了2、4、6、8、、10、12、14、16、18、20是偶数。

  生:在预习中我想到了2、4、6、8、10、12、14、16、18、20是2的倍数。

  生:在预习中我想到了5、10、15、20是5的倍数。

  生:在预习中我想到了3、6、9、12、15、18是3的倍数。

  生:在预习中我想到了10既是2倍数也是5的倍数。

  生……

  师:同学们对这些数能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分析,真的很棒!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这些可爱的数字,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新的发现和收获。

  2、师:自然数还有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就是按的因数个数来分。那么什么因数呢?(生回答,再出示ppt)

  4、请写出1-20的所有因数。

  师:这些因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呢?

  师:(板书课题:质数和合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生的知识,质数和合数。

  生:我想问什么样的数是质数?什么样的数是合数?

  生:我想问质数和合数各有哪些特点?

  生:我想问质数和合数与以前学过的奇数和偶数有什么联系?

  师:这是一种新的自然数分法。

  二、创设条件,主体参与

  (一)什么是质数与合数?

  1、同学们提出的数学问题非常有价值,怎么研究这些问题呢?先让来我们共同回忆以前研究数的方法,谁来说一说?

  生:我们一般是找到一组数据直接研究再观察、讨论、找出他们的共同点。

  师:科学的论证都来自于实践,下面就请同学们以1-20这些数入手来共同研究质数和合数的相关知识。

  师:请你找出这些数的因数有哪些,然后仔细观察这些数的因数情况,看看会有什么发现。

  (出示小组学习提示)

  【小组合作提示:

  (1)、请组长在组内检查组员的预习情况,与其他同学间进行核对。其他同学认真核对并及时发现问题。

  (2)、同学们把你预习中的观察结果互相交流,有疑问的,在小组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组间和全班的交流。

  (3)、推选小组代表发言。】

  2、教师巡视合作情况,学生汇报

  生:我们小组同学在预习中找到:

  生:通过预习我们小组发现它们的因数个数不一样多。

  生:通过预习我们小组发现所有数的因数都有1。

  生:通过预习我们小组发现1只有一个因数,其他的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因数。

  师:你们小组的发现很有价值,还注意到了它们之间的不同观察真仔细。你们还有哪些发现?

  生:通过预习我们小组发现偶数的因数多,奇数的因数少。

  生:通过预习我们小组还发现偶数中2的因数最少。

  3、组织研究,体验发现

  师:同学们真是长了一双慧眼,观察仔细、发现多多。接下来我们研究如果从因数的个数入手,可以把他们怎样分类?

  (请小组同学交流预习结果,小组长进行总结,然后推荐代表发言)

  学生汇报交流成果。

  生:我们小组想这样分:有两个因数的分一类;有两个以上因数的分一类;只有一个因数的分一类。

  生:我们小组想这样分:质数2、3、5、7、11、13、17、19分一类;合数4、6、8、9、10、12、14、15、16、18、20分一类;1自己一类。

  师:同学们的分法真有创意,都是根据他们因数的个数多少来进行分类的。其他小组一样吗?

  生:齐答一样。

  师:我也是这样分的,(大屏幕出示分法)为了让我们的研究更权威,我又找到其他几个数,你看看可不可以这样分?

  师:出示15和29来验证。

  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发现所有的自然数都可以这样分。为了让研究成果更清晰明了,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总结。

  4、招生汇报

  生:我来总结我们根据因数个数的不同,把自然数分成了三类: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如2、3、5、7等叫作质数;有1和它本身以上多个因数的如4、6、8、15、等叫作合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5、小结:(出示ppt)

  (1)师:你们的想法和他一样吗?(生齐:一样)你们的想法太科学了,请大家把书翻到14页齐读:一个数……

  师:同学们你们太伟大了,我们的发现竟和科学家的发现不谋而合,真让人兴奋。

  (2)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一种自然分类法,按照“因数的个数来分”,那么按照“是不是2的倍数”来说的就是什么数啊?(出示ppt)(生回答)

  (3)(出示ppt)一起来整理下,1-20中的奇数、偶数和质数还有合数吧。

  6、精讲释疑,应用实践

  (1)、指出下面各数的因数,判断是合数,还是质数,并说明理由。

  17 22 29 35 37 87 93 96

  师:会说不会用可不行,现就让我来考考你们吧。请看大屏幕,判断哪些是质数哪些合数,并说明理由。

  生答:略。

  (二)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

  1、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师: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会难道你们吗?

  生:不会的。

  师,那么你们会怎么画呢?

  生:划去2的倍数。

  生:但除去2。

  .........

  师:很不错,那么大家先动手划一划吧,三人一小组合作学习。

  2、分解,划去的都是什么数?是怎么划分的?(ppt13-18)

  3、小结。

  ①100以内的质数表;②速记口诀。

  4、判断题。

  (三)奇数与偶数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奇数与奇数的和是骑术还是偶数?偶数和偶数的和呢?

  1、引导看题,思考提问。

  师:看来我没考住你们,那我就来难为你们一下,奇数与偶数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奇数与奇数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偶数和偶数的和呢?(出示ppt)

  师: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题目让我们对奇数和偶数做一些探索。

  师:没错!那我们把题目呢?列式数列表示出来,2、分析与解答。

  师:我们随便找几和奇数,偶数,加起来看一看吧?有什么发现呢?

  生: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师:真是这样的吗?我们找一个比较大的数,试一试吧。

  3、回顾与反思

  534+319是奇数还是偶数?

  师:大家都非常聪明,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吧。

  那么你还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吗?(自由讨论)

  记一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

  三、随堂练习

  1、填空。

  (1)一个数除了()和它的(),不再有别的因数,这个数叫做()数。

  (2)一个数除了()和它的(),还有别的因数,这个数叫做()数。

  (3)()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4)个位是()的整数是2的倍数:个位是()的数是5的倍数,()的.数是3的倍数。

  (5)最小的质数是(),最小的合数是(),最小的偶数是(),最小的奇数是()

  (6)判断一个数是质数或合数的方法是根据()。

  (7)一个合数至少有()个因数。

  (8)一个两位数由最小的奇数和最小的合数组成,这个数是()。

  (9)由最小的质数,最小的合数以及最小的奇数组成的最小的三位数是()。

  2、想一想。

  (1)我们两个的和是18。我们两个的积是77。()

  (2)我们两个的和是13。我们两个的积是22。()

  (3)我们两个的和是12。我们两个的积是35。()

  3、说出他们的数。

  第一个数10以内醉倒的质数,第二个数是最小的质数,第三个数是最小的合数,第四个数既是5的倍数又是5的约数,第五个数是最小的偶数,第六个数数最小的质数有是奇数,第七个数是10以内最大的奇数又是合数。

  4、猜猜我的邮箱号码:

  第一位比最小的合数多1;第二位和第四位相同:10以内最大的质数;第三位是偶数,又是质数;第五位是最小两个质数的积;第六位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第七位比最小的质数多2;第八位是最小质数与最小合数积。

  ( )

  5、判断下列算式结果是偶数还是奇数。

  456+782()

  1025+6487()

  104+517()

  15+16+17+18()

  故答案为:偶数,偶数,奇数,偶数.

  四、提升训练

  出示ppt34-36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师:在忘我的状态,时间总是过得很快。谁来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生:我们学习了质数和合数。

  师:对照课前提出来的问题,现在谁愿意解释?

  生:我来回答: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质数(或素数)。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合数。

  生:我来回答,自然数按因数可以分为1、质数、合数这三类。

  生:我来回答,质数中有奇数也偶数,合数中也有奇数也有偶数;有的奇数是质数,有的是合数。

  师:我来回答,质数和合数在编码中经常使用,娱乐游戏中也经常使用。

  师: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希望同学们能用学的知识来解决更多的新的知识。

  六、课外拓展

  被誉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的“哥德巴赫猜想”,是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在1742年提出的--“任何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质数之和”,我国的数学家陈景润、王元等,研究这个问题时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我们班的小数学爱好者们也试着来验证这一猜想,摘取数学皇冠上的这颗明珠吧!

  七、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4

  2、完成同步习题

  八、板书设计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01-19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03-13

数学下册教案03-16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优秀04-22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7-22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2-09

五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03-13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1-09

五年级啊数学下册教案02-28

五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