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三年级数学教案1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教材总复习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较熟练地比较几分之一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较熟练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在理解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2.通过复习,让学生进一步体验集合图形的意义,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简单分数的含义。
难点:结合生活实际加深对单位“1”的认识。如何运用集合圈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梳理,构建知识网络
1.教师:这节课我们将对分数的初步认识和集合的相关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和集合)
2.教师:请同学们先快速看看教材第89~103页的内容,边看边回忆,在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分数的哪些知识?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分数的初步认识分数的意义
读、写分数
分数各部分名称
比较分数大小
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分数的简单应用
教师:这些知识中哪些你有点忘记或者还有问题的?
二、复习分数的初步认识
1.基本练习。
看图说一说下面的分数表示的阴影部分对不对?为什么?
(1)同桌交流再集体交流,第一个强调“平均分”。
(2)说说第二个分数18各部分的名称,分母表示什么?分子表示什么?
(3)说说第三个分数45的.意义。
2.比较大小。
教师:你是怎样比较这些分数的大小的?(小结方法)
3.简单分数加减法。
教材第112页第10题:说一说计算这些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4.分数的简单应用。
教材第114页第15题。
三、复习集合
1.三(1)班跳绳比赛名单:小明、小红、小华、小亮、小平、小军、小兰。
踢毽比赛名单:王兵、小红、小欢、小平、小兰、罗亮。
填写后说说从图中你知道哪些信息。
2.三(1)班有40人,有25人参加语文兴趣小组,30人参加数学兴趣小组,有多少人语、数兴趣小组都参加?
四、拓展练习
1.教材第110页第3题。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2.教材第113页第13题。
(1)独立填写。
(2)说说理由。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与同学们共享?
【教学反思】
通过对分数的归纳整理,建构知识网络,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再通过对各个知识的复习进一步巩固知识。深化拓展练习,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又有新的层次的提升,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年级数学教案2
单元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几何直观图,使学生了解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不超过两位的小数,并能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使学生经历比较的过程,学会比较一位小数的大小,能解决简单小数的比较问题。
3.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
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认识小数对学生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小数的认识,小数的大小比较,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小数加减的实际应用。这些内容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见过小数甚至用过小数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旨在将日常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初步认识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地运用小数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加、减法的计算。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的数,会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初步认识了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并且学习了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这里是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材中出现的小数的小数部分都只有一位或两位,小数的计算也只涉及一位小数的加减,这两部分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是小数的初步认识为小数加、减法的学习做准备,而在小数加、减法的学习中,学生对小数的'认识更加深刻,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课标分析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小数,发展数感。
2.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能读、写小数,会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会进行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
4.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5.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课本第37页
教学目标:
进一步理解和巩固除法竖式的计算方法和书写规则。
理解被除数的个位上不够商1的时候要用0占位。
教学重难点:商不够商1时用0占位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昨天我们学的很好,今天小兔带来了一些习题来考一下同学。
出示:小明家养了4只兔子,这天她买了86克红萝卜,请问平均每只小兔可以吃到多少克红萝卜?还剩多少克?
问:要解答这道题应该怎样想?算式怎样列?
得到: 一共的千克数÷兔子的只数=平均每只兔子可吃到红萝卜的千克数
86 ÷ 4
师:86÷4的`商是多少呢?请你们自己在练习本上试着算一算。
学生尝试、交流汇报
86÷4=21(千克)……2(千克)
答:平均每只小兔可以吃到21克红萝卜,还剩2克。
问:你们是怎么算的呢?谁能来计算过程说一说。
改错
师:小亚也做了这道题,我们来看看她的做法。但她算了一半,做不下去了。你们能帮帮她吗?
出示:
二、探究新知
师:小胖今天带来一些数学本做奖励,经过昨天学习有小亚等3名同学获得了优秀,小胖带来了61本,请同学们帮忙分发一发,看看每个小朋友可以得到几本数学本?
61÷3 = ?
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
出示学生的几种情况:
个位上的0能不写吗?
为什么最后一步可以省略?
师:哪些竖式是正确的呢?请大家小组讨论一下。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得到:第1、第3个竖式是正确的。但第3个竖式的最后一步可以省略。
问:从这道题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得到:个位上不够商1要商0来占位。
三、练一练(第37页)
拓展题
师:小胖对同学的答案很满意,为此他给小朋友发了奖学金
一等奖:小巧(95元)
二等奖:小丁丁(65元)
三等奖:小亚(45元)
这三个同学拿着奖学金去买文具用品
价目表:
铅笔盒 活动笔 橡皮 尺
9元 7元 4元 2元
若小巧全买铅笔盒,可以买几个,还剩几元?
若小亚全买橡皮,可以买几块,还剩几元?
若小丁丁全买活动笔,可以买几支,还剩几元?
(小组活动,自编习题,互相问答)
课堂检测练习:竖式计算
86÷9 67÷5 96÷3 46÷4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课后反思:
三年级数学教案4
第一单元
第一课我爱我的家
教学目标:
1、懂得人人都有自身的家,人的生活离不开家,培养对家的亲近感和归属感。
2、通过讲述日常家庭生活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激发爱家的情感。
3、通过学习了解家庭的过去和长辈们小时候的生活,进一步加深对家庭的认识和了解,感知社会进步给家庭生活带来的变化。
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家庭温暖,培养对家的亲近感和归属感。
教学难点:
了解家庭的过去,感知社会进步给家庭生活带来的变化。 课程准备:
1、教学课件
2、家庭日常生活照片和一些老照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1、听曲《可爱的家》,让大家猜猜这是什么曲子,会唱的一起唱。
2、听教师朗诵一首诗歌:《我爱我家》
3、同学们,你们都有自身的家,你们是家庭的一份子,在家庭的关心照顾下健康生长,你们爱自身的家吗?现在请我们的同学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自身的家。
二、认识自身的家庭
1、让两名同学出示照片(家人合照或家居照),向大家介绍自身家的家庭成员和家居环境。
2、谈话,让学生明白到家人各有特点,每个家庭也各有特点,不同地区,人们的家居和生活习惯也各有不同。
三、你什么时候最想家
1、看图说说这些人在干什么,想象当时的情景。说说他们为什么想家。
2、说说你什么时候最想家,为什么?
四、有家感觉真好
1、看照片评价照片中的小孩有一个什么样的家。
2、教师给学生介绍自身也有一个温馨的家,以和家庭的基本情况,谈谈自身对家庭爱的一些体会和具体事例。让学生感受到小朋友是在家人的关爱下生长的。
五、我爱我家
1、请学生用彩笔在教材上画自身家居的外观或内景,或者把家居的特点和自身在居室里的一些活动。
2、展示个别同学的作品,并让他说说怎样美化自身的家居。比方,自制一张剪贴画,贴在墙上;将零乱地房间收拾干净、整齐。
3、同学们各抒己见:我们应该用什么行动去爱我们的家?
六、讲讲我家历史上的小故事
1、教师先讲讲自身小时候的故事或自身家长小时候的故事。
2、让学生将自身的调查情况在小组或班级中汇报,也可以将找到的照片和实物向大家做介绍。
3、交流一下调查后的感想。谈一谈,自身从中知道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4、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七、也谈我的烦恼。
1、教师:家庭是温暖的,是我们快乐生长的摇篮,是我们避风的港湾,但是在实际的家庭生活中,不少同学也会遇到过大大小小的“家庭中的烦恼”,现在,请我们的同学说说心里话。
2、让学生自身谈谈与家长发生的矛盾,通常是怎么解决的。大家互相交流解决矛盾的经验。
3、教师设置三种选择,学生先选其一,并说明自身选择的理由:爸爸妈妈爱我,我也爱他们;爸爸妈妈有时对我不好,我还是爱他们;爸爸妈妈不喜欢我,我也不喜欢他们。
4、选读一位学生的习作,宣读。
八、小结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用行动来爱我们的家和我们的家人吧,愿我们的家庭生活更加温馨、更加美满!
第二课、我们的学校
一、教学目标
1、结合自身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体会学校生活的快乐,以和学校与自身生长的关系。
2、通过观看学校的橱窗、展板、专栏、学校特色角等,感受学校文化的丰富内涵,在增强对学校的亲近感的同时,获得积极的人生启迪。
3、通过了解学校的发展变化和全校师生取得的各种成果,形成为学校感到骄傲自豪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之中,让学生发生“我也要为校争光”的愿望。
4、初步了解一些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和不同类型的学校,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进对学校的认识和对未来学校的神往。
二、教学重点
体会学校生活的快乐,以和学校与自身生长的关系。感受学校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对学校的亲近感。
教学难点
从学校文化中,获得积极的人生启迪,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发生为校争光的愿望。
三、活动准备
1、收集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的'照片,学校的展板、专栏、文化墙、学校特色角等的照片,以和过去和现在本校校舍的照片或图片。
2、收集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和不同类型学校的照片。
四、教学过程
(一)音乐引入:
1)播放歌曲《学校中的喜悦》
2)提问:听了这首歌,你知道歌中的意思是什么吗?你们喜欢学校的生活吗?
(二)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
1)看图片,了解学校开展了哪些活动。
2)说说自身参与学校活动的纪念品,回忆自身参与的学校活动,如入队时的照片,参与活动时的照片,竞赛中获的奖,春游时买的小纪念品,活动后写的日记,上课时画的图画,制作的美术作品。
3)讲一讲对自身印象最深的学校活动。
(三)学校文化探秘
1)将学生实地了解到的本校的学校文化写成一个小报告。内容可以为“学校文化面面观”、“我最感兴趣的一角”、“我给学校文化的寄语”等几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学校设计这样的学校文化的用意是什么。
三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课本第27页“算一算”“试一试”及第28页“练一练”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景,探索因数是整十熟的乘法计算方法,感受积的变化规律。
2.能比较熟练进行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1.提问:原来我们学过的乘法都有什么内容?
2.出示课本第27页算一算第一组,由学生独立计算。提问:这道算式的因数都是几位数?板书课题:找规律--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
二、讲授新课:
1.提问为什么50X10=500呢?你是怎么想的?能不能用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说明呢?
生答:50X10表示50个10相加或表示10个50相加,就是500。
教师可以介绍50X10=50X2X5
=100X5
=500
或50X10=5X(10X10)
=5X100
=500
2、出示第2、3组算式,学生口答,思考30X20,12X40,120X40的计算过程,然后在全班交流。
3、探索规律:
(1)观察三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全班汇报。
(2)小结: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先计算末尾0前面数字的乘法,然后在所得积后面添上被省略的0。
4、练习:30X40140X30
由学生独立完成,归纳计算程序,明确步骤。
(1)先计算14X3=42
(2)在添上原来因数中被省略的0,即140X20=4200
5、试一试,课本第27页1、2
由学生独立完成,同桌间说一说计算步骤。
三、巩固练习:
1.书上第28页1、2
第2题有多种答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然后由学生独立完成。
2、书上第28页3、4
由学生独立完成,可以列表,也可以写算式。
3.第28页5
脱式计算,练习、巩固混合运算的基本技能,并注意算式中括号的作用。
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1、提问:原来我们学过的'乘法都有什么内容?
2、出示课本第27页算一算第一组,由学生独立计算。提问:这道算式的因数都是几位数?板书课题:找规律--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
二、讲授新课:
1、提问为什么50X10=500呢?你是怎么想的?能不能用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说明呢?
生答:50X10表示50个10相加或表示10个50相加,就是500。
教师可以介绍50X10=50X2X5
=100X5
=500
或50X10=5X(10X10)
=5X100
=500
2、出示第2、3组算式,学生口答,思考30X20,12X40,120X40的计算过程,然后在全班交流。
3、探索规律:
(1)观察三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全班汇报。
(2)小结: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先计算末尾0前面数字的乘法,然后在所得积后面添上被省略的0。
4、练习:30X40140X30
由学生独立完成,归纳计算程序,明确步骤。
(3)先计算14X3=42
(4)在添上原来因数中被省略的0,即140X20=4200
5、试一试,课本第27页1、2
由学生独立完成,同桌间说一说计算步骤。
三、巩固练习:
1、书上第28页1、2
第2题有多种答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然后由学生独立完成。
2、书上第28页3、4
由学生独立完成,可以列表,也可以写算式。
3、书上第28页5
脱式计算,练习、巩固混合运算的基本技能,并注意算式中括号的作用。
《找规律》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掌握乘数是十位数的乘法计算的规律。
2、能熟练进行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乘数是十位数的乘法计算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和同桌比一比,看看谁第一个到达终点。
复习巩固上节课所学知识。
二、基础练习(脱式计算)
11×12+3630×23+8670×90-150
800-22×21(37+13)×2612×31-12
三、综合运算
1、看谁写得多。
()×()=400()×()=1200
()×()=400()×()=1200
()×()=400()×()=1200
2、南瓜每筐22元,萝卜每筐18元,买了10筐南瓜和20筐萝卜。(1)两种蔬菜各付多少钱?(2)一共应付多少钱?
要求学生独立解答,再交流算法。
第1小题中强调“各”字,就是“分别”的意思。
南瓜:22×10=220(元)萝卜:18×20=360(元)
第2小题解法多样化,让学生尝试列四则混合运算,复习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22×10+18×20=580(元))
3、根据下面的价格来计算。
品名单价
篮球60元足球35元
排球40元羽毛球拍18元
书包30元
1)买20个足球,要付多少钱?
2)王老师要买35个书包,带上1000元够吗?
3)黎明带上200元,可以买哪些东西?
4、王师傅一天工作8小时,每小时能加共26个零件。
工作5天能加工多少各零件?(26×8×5)
四、课堂小结
三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课本第43页练习六1—5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明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
2.进一步熟悉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的算法。
3.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自主解决。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熟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回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周长的含义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点名让学生回答。
二、基础练习。
1.做“练习六”第1题。
学生自己读题。
让学生量一量两个图形每条边的长度。
同桌说一说这两个图形的名称和各自的特点。
2.做“练习六”第2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每个图形的边长各是多少。
让一个学生说说该怎样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六”第3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自己读题。
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2.做“练习六”第4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自己读题。
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3.做“练习六”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学生交流,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4.课堂作业:
(1)一个正方形的花园,边长是12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2)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5厘米,宽是12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又收获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1。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直角;
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所有边都相等,它们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2.4×4=16(厘米)(6+4)×2=20(厘米)(5+6)×2=22(厘米)
2.40+30+50=120(cm)25×4=100(cm)(20+15)×2=70(m)
4。(6+9)×2=30(米)
5.9×4=36(厘米)
教学反思:
教材在编排时注意到练习内容的.基础性、应用性和开放性,由浅入深,逐步拓展。第1题是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基础性练习,用来进一步明确有关的概念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第2、第3题是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变式练习,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理解。第4、第5题考察的是长方形周长、正方形周长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可以让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周长的含义,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明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进一步熟悉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的算法。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自主解决。
三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已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意义。
2、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能识别小数,会读出小数。
4、通过对一位和两位小数的初步认识,培养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会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小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为了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使学生易于接受,教学内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体会到小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重点:
理解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的意义,小数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板书:(数)这是一个什么字?
数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以前学过的如:1、5、18、93、100等这些数都是(整数);还有如:1/2、4/9、1/10、3/100等这些数都是(分数);除了这些数你还知道什么数?(小数),对,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
二、学习小数的认识和读写
1、 你在哪里见过小数?
(书的价格、记录身高、体重时、商店买东西时等)
【设计意图】充分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小数,让学生体验到小数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同时也打破了多数学生认为小数只能表示价格这一思维定势。
请看(课件出示)这是一些书的价格,这些都是什么数?(小数),你能说一说各是几元几角几分吗?
2、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的.家中也有小数。(课件出示)
像0.4、0.48、2.5……这些数都是小数。
如0.9、1.0、16.5这些小数跟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有什么不同?
介绍:小数中间的小圆点,叫做小数点,小数点是小数的重要标志。我们以小数点为界,小数点的前面部分是整数部分,小数点的后面是小数部分。小数部分只有一位的我们叫它们一位小数,小数部分有两位的叫两位小数。
你能说说黑板上这些小数哪些是一位小数,哪些是两位小数吗?
3、小数的读写。
(1)、这些小数你会读吗?谁来试一试?
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读法一样吗?
(2)、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可以发现,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的读法是不一样的,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读,小数部分要按照顺序读出每个数字。
(3)、读一读。
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是非洲象,它的高度可达3.5米 ,体重可达5.25吨 ;最高的动物是长颈鹿,高度可达5.8米 ;最大的鸟是鸵鸟,高度可达2.75米,一只鸵鸟蛋约重2.5千克。
(4)、同学们会读小数了,那么你们会写小数吗?我们来试一试。
听写小数:姚明身高二点二六米;刘翔跨栏成绩十二点八八秒;南京长江大桥全长六千七百七十二千米;马拉松赛跑全程是四十二点一九五千米;浙江杭州弯钱塘江潮潮头高度达三点五米。
校对,说说写的怎么样,指导小数点的写法。
三、小数的意义
1、学习一位小数的意义
我们会读写小数了。那我要问同学们了(课件出示)40瓦白炽灯与桌面的适宜距离是0.5米;0.5米有多长?
老师提示:想知道0.5米究竟有多长,要先知道0.1米有多长,就能知道0.5米有多长。
介绍:其实小数跟我们以前学过的分数还有着密切的联系呢。
提问: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几分米?1分米是几分之几米?
请生拿出米尺,一边观察操作一边思考问题。
学生回答后,老师指出:1/10米还可以写成0.1米。
即: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10米,也就是0.1米。
也就是说:0.1米就是1/10米。
继续请学生一边观察米尺一边思考讨论下面的问题:(课件出示)
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
1分米是( ) /( )米,还可以写成( )米;
3分米是( ) /( )米,还可以写成( )米;
5分米是( ) /( )米,还可以写成( )米;
5分米,用米作单位,用分数表示是 ( ) ,用小数表示是( )。
你知道0.5米可以用分数怎样表示吗?它到底有多长呢?你前面的猜想正确吗?(0.5米就是5/10米,也就是5分米)
引导学生小结:一位小数可以用十分之几表示。
2、学习两位小数的意义
如果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多少呢?
请学生对照米尺,认真观察,仔细思考讨论,回答问题:(课件出示)
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厘米。
1厘米是( )米,还可以写成( )米
3厘米是( )米,还可以写成( )米
18厘米是( )米,还可以写成( )米
引导学生小结:两位小数可以用百分之几表示。
3、观察:分数与小数,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得出:十分之几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用两位小数表示。
四、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1、试一试。
1分米=( )米=( )米 9分米=( )米=( )米
3厘米=( )米=( )米 65厘米=( )米=( )米
你是怎么想的。
2、把下图的图色部分用分数和小数表示出来。(略)
3、我来填一填。
5.85读作( )
二十六点八写作( )
7.25元表示( )元( )角( )分
4.06元表示( )元( )角( )分
3角=( )元=( )元
36分=( )元=( )元
6分米=( )米=( )米
45厘米=( )米=( )米
3厘米=( )分米,也可以写成( )米
五、感悟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请用小数为自己的表现打分)
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数学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课的最后,让学生用小数为自己的表现打分,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学到了有价值的、生活中的数学。
三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正确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两步式题的方法.
(二)通过计算连加、连减两步式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及书写工整、规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两步式题的方法.
难点:正确计算连减式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板演(指名两个学生到黑板上演算):
2.在两名学生板演的同时,其他学生口算下面的题,抽问其中一道连加、一道连减的口算过程,从而复习连加、连减运算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20+40+30= 10+40+20= 3+20+6=
70-20-40= 80-50-10= 65-5-20=
订正板演,两名学生分别说一说计算过程,大家检查计算是否正确.然后观察一下,两道加法题之间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发现第一个加法算式两个加数的和也就是第二个加法算式中的第一个加数.如果把这两道加法题连在一起写,就是一道连加题.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连加、连减用竖式计算.出示课题“连加、连减”.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1 28+34+23=
启发提问:
(1)连加式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2)用竖式怎样计算?
相邻的两位同学互相说一说,然后自己动笔试着做一做(如果有条件,每人一块小纸黑板,每人在纸黑板上做).
在学生自己试算过程中,教师行间巡视,找出几种有代表性的做法,可能有下面几种情况,先出示正确的算法,即
大家进行评议,公认这种算法是正确的.然后出现下面两种学生可能出现的算法(如果班里学生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就不必提出,以免误导).让学生说一说错在哪里.
小结性提问:
(1)计算连加式题,先加什么,再加什么?
(2)计算连加两步式题,应注意些什么?
在此基础上得出:
计算连加式题时,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要注意计算第二步时,是把第一步计算的结果加上第三个数,还要注意每一个计算过程中,不要抄错数.
教师介绍简便写法.为了书写简便,我们可以把两个竖式连起来写.即
提问:这种写法和原来的写法有什么不同?简便在什么地方?
教师总结同学的意见,得出:这种把算式连起来写的方法,不仅可以少写一个“62”,比较简便,同时可以避免计算过程中抄错数的错误,使计算正确、迅速.
做一做:
46+25+17=
要求学生在课堂练习本上做,先分步书写,再用简便方法书写.指名一个同学在小黑板(或投影片)上做,便于在全班订正.
2.出示例2 52-20-18=
启发性提问:
(1)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两步式题?
(2)你能根据刚才研究的连加两步式题,推想出连减两步式题的计算方法吗?同学们试一试在小黑板上做一做.
教师通过行间巡视,可能发现有以下三种情况,教师先出示第(1)(2)种.
通过学生评议,两种算法都是正确的,而第(2)种是用简便算法,值得提倡.
再出示第(3)种算法.
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错在哪里.第一步计算对了,问题出在第二步是退位减法,而这位同学没有退位,造成计算错误.大家要吸取他的教训.
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出:在计算两步式题时,遇到哪一步可以用口算,就不必写竖式.如上面这道题,第一步可以用口算,就可以不写竖式(把第一步竖式用虚线框起来).做一做:84-26-30=
由学生在课堂练习本上试做,指名一个学生在小黑板(或投影片)上做,便于在全班订正.教师还可以了解一下哪些学生直接用简便方法书写,而且一次做对;哪些同学还用两个竖式做;哪些同学只写了第一步竖式,第二步用口算就得出了结果.对最后一类同学可以提出表扬.
小结性提问:
(1)计算连减式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计算连减两步式题,应注意什么?
(三)巩固反馈
1.基本练习
可以让学生直接在书上填写.
2.对比性练习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54+26+15= 90-58-24=
直接在书上第2页做,可以列两个竖式,也可以用简便写法.
(2)口算下面各题.(书上第2页,直接在书上写得数)
7+59+20= 72-6-40=
3.趣味性练习(练习一第1题)
把每行的三个数加起来.
把练习一的'第1题,如上图那样,把每行三个数的旁边画一个括号,把得数填在括号里.
4.课后练习
练习一的第1题和第2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及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以及口算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的.这节课的新知识就是,让学生学会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式题.教学中要紧紧抓住这一重点.
教学过程的设计充分利用旧知识,引导学生探索主动获取新知识.教学一开始,安排两道有联系的加法算式进行板演,第一个加法算式中的得数就是第二个算式中的一个加数,就为学生探索连加法怎样用两个竖式进行计算打下了基础.两道例题都是放手先让学生试算,在此基础上,全班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总结出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以及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这样安排,使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不仅获得了新知识,而且培养了观察、分析能力和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本节课的练习除了边讲边练外,最后安排了有层次的集中练习,并进行及时反馈,表扬用简便写法及结合口算算得正确的同学,从而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第2~6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会辨认地图上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在地图上的方向。
3、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想像、描述、表示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丰富对方位知识的体验。
4、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材与学情分析
1.教材第2页,给我们呈现了北京天安门广场及四周建筑的航拍照片和相应的平面示意图,从而引出本单元的学习。目的是从现实生活的场景引入新课,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在生活中需要用到的方位知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教材第3页例1呈现了学生在操场上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方位来形成辨认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的技能;教材第4页例2呈现了学生完成校园示意图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图上表示各建筑物的位置关系,并通过班内集体展示和交流各自的记录方式,使学生知道地图通常是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律来绘制的,从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学生已经会用上、下、左、右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在学习地图上的方向时,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将平面的上、下、左、右与东、南、西、北建立联系,帮助学生记忆。
重点、难点
重点:辨认东、南 、西、北四个方向,理清四个方向之间的关系。
难点: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准备
课件、尺子、草稿纸
教学过程
一、游戏活动、导入新课
师:我们先来做一个热身游戏。
⑴向前迈两步,向后退三步。
⑵向左踢踢腿,向右弯弯腰。
⑶双手向上拍两下,双手向下拍两下。
学生随着老师的叙述做动作。
师:同学们,你们留心刚才用到哪些方向词了吗?
(上、下、左、右、前、后)
师:你们猜一猜,我们今天可能学习哪方面的知识?
学生说出东、南、西、北。
揭示课题:认识东、南、西、北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游戏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游戏活动,结合生活里用到的方向词,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课内容。)
二、 探究新知
1、在操场上辨认东、南、西、北。
(组织学生来到操场。让学生在操场中间排成四排。)
⑴认识东、南、西、北。
①师提问:早晨,太阳从哪边升起?引出东。
②师追问:用手指一指哪边是东?学校的东边有什么?
③学生思考:你们的后边朝哪个方向?你们的左边和右边又分别是什么方向?
④说一说学校的每一个方向分别有什么?
指名口答,全班交流。
师追问:谁能总结出刚才我们所看到的四个方向?
学生可能会说错,教师可以多让一些学生来说,并适时指导和点拨。
教师总结并介绍歌谣: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⑤游戏:听口令做动作。
(组织学生在操场上围成一个正方形,教师站在正中间,让学生以老师为参照物。)
师:东边的同学跳一跳,西边的同学拍拍手,南边的同学跺跺脚,北边的同学向后转。
学生按口令做动作。
然后教师指名学生说口令,其余学生做动作。
⑥观察学校周围的建筑,完成下面的问题。
教学楼在操场的____面,图书馆在操场的____面,体育室在操场的_____面,大门在操场的____面。
⑵认识东西相对,南北相对。
请4名学生分别面向东、南、西、北站好并说一说各自面对的方向是哪里。其余同学观察东面和西面之间有什么关系,南面和北面有什么关系,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2在教室里辨认东、南、西、北。
⑴师:刚才我们在操场上已经能够辨认东、南、西、北,现在在教室里你还能辨认出东、南、西、北吗?
学生思考后,小组交流。师指名口答,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判断的。
⑵小组间互相说说教室的东、南、西、北方向各有什么?
⑶按老师的口令做一做。
①男同学面向西,女同学面向南。
②第一组的同学面向东,第二组的同学面向北,第三组的同学面向西,第四组的同学面向南。
(设计意图:新课程着力强调“经历”,对于抽象的、非物化的“方向”,通过游戏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全方位地感受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从而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3、地图上的方向
⑴感悟地图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必要性。
①绘图。
让学生绘制出学校四个方向的主要建筑,并标明建筑物所在的方向。
②对比交流。
展示学生作品。通过比较使学生发现:同一个建筑有的同学绘在了上面,有的同学绘在了下面,有的绘在了左面,还有的绘在了右面。
思考:这样绘图别人能看明白吗?怎样才能使我们绘出的平面图大家都看得清楚明白?
引导学生讨论。
③总结。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规定绘地图时,上面表示北,下面表示南,左面表示西,右面表示东,简单地说,就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⑵辨认地图上的东、南、西、北。
根据教材第4页的校园示意图,完成下面的问题:
教学楼在操场的( )面,体育室在操场的( )面;
图书室在操场的( )面,大门在操场的( )面;
操场在图书馆室的( )面,操场在教学楼的( )面;
图书室在体育室的( )面,教学楼在大门的( )面。
三、学以致用
1.根据教材第2页的主题图,让学生做个小导游介绍首都北京的天安门广场。
⑴天安门广场上主要有哪些建筑?
⑵如果你是一个小导游,你能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词。向游客介绍天安门广场上都有哪些建筑?
以小组为单位,向其他同学介绍天安门广场。
2.填一填。
⑴小明面向北方,他的后面是( )方,左面是( )方,右面是( )方。
⑵黄昏当你面向太阳时,你的前面是( )方,后面是( )方,左面是( )方,右面是( )方。
⑶黑板在教室西面的墙上,老师讲课时要面向( )方;小丽向南走,小红从对面走来,小红向( )走。
3.画一画。
小强家在学校的南面,小刚家在学校的北面,学校的东面是小丽家,学校的西面是小兵家。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1.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
学生早已积累了有关位置知识的感性经验,能通过一些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本节课设计关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积累,充分放手学生探讨新知识,对学好这节课的内容起到重要作用。
2.注重在实践活动中学习。
三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化的关键时期,要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而不是光用耳朵听。本节课的设计,结合了学生生活实际,给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实践活动中认识方。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掌握所学知识。例如: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在的位置说一说自己面对的是哪个方向。“你的后面、左面、右面又是什么方向呢?”学生会联系生活常识“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来感知方向。随后组织学生改变面对的方向,确定其余方向。
3.在游戏中归纳东南西北的规律。
本节课几处创设方向游戏,趣味性较浓,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做中学,在活动中不知不觉、轻松愉快地掌握了东南西北的知识。
三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口算乘法、除法、笔算乘法、除法。(课本第112页的第2、3、4练习二十五的第1~4、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存在问题,并通过反思进行自己正。
2、通过一定的练习使学生提高计算能力,达到计算熟练,实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宣布本节课复习内容。
二、基本练习
1、口算练习。
60×20= 24×10= 23×20= 40×90=
60÷3= 150÷5= 800÷4= 9000÷3=
要求:
(1)直接说出答案。(回答语句要说完整)
(2)说一说口算的方法。
2、估算练习。
79×30 14×39 35×19 61×80
79÷4 12÷3 83÷9 430÷7
要求:(l)直接说出答案,学生回答语句要完整。
(2)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教师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估算的方法。比如除法中121÷3。可以把121看作120,120÷3=40,所以,121÷3坦40383÷9可以把83看作81,81+9=9所以83÷9估算时,不一定都把被除数看成接近的整百整十数。)
3、笔算练习。
22×14 11×25 45×34 86×13
91÷7 8÷6 609÷35 62÷4
要求:(l)出示题目,让学生独立思考,计算。
(2)汇报结果,说一说计算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结合题目,归纳出注意点:乘法计算中:
(1)要注意进位问题;
(2)要注意积的书写位置。
除法计算中:
(1)商的书写位置;
(2)除数与商的`积的书写位置(数位对齐);
(3)被除中间有o的除法计算;
(4)商的中间,末尾有的除法。
三、知识梳理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说一说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中,你都学到了什么?你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进行交流后、回答、教师板书:因数末尾有o的口算、口算乘法、估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笔算乘法、进位笔算、被除数末尾有o的除法口算、口算除法、估算、笔算除法、有余数的除法及验算。
计算:856÷7 2309÷3 2832÷4
四、课堂活动
1、计算2346÷5并验算
要求:先观察题目,判断商是几位数。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独立计算。汇报结果,并说一说除法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在验算中,要注意什么?
2、课本第112页的第2、3、4题。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五的第1~4、13题。
三年级数学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三位数的加减法,并能进行简单的口算。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3. 学科交叉:结合语文、科学等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的加减法口算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口算。
2. 教学难点:对于一些口算难度较大的题目,如何通过分步计算来简化口算过程。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5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三位数的加减法题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口算。
2. 讲授新知识(20分钟)
讲解三位数的加减法口算方法,重点讲解如何通过分步计算来简化口算过程。
3. 练习与巩固(25分钟)
让学生进行口算练习,并在练习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优化口算过程。
4. 拓展应用(10分钟)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数学应用,如购物结账等。
5. 总结与评价(5分钟)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学习数学。
四、教学方法
1. 演示法:通过演示口算过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口算方法。
2. 交互式教学法: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口算。
3. 问题导向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五、教学资源
1. 教学课件:通过课件展示口算过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口算方法。
2. 练习题:提供一些口算练习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和巩固。
六、教学评价
1. 学生自评: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2. 教师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指导。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演示口算过程、交互式教学和问题导向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了三位数的加减法口算方法。但是,对于一些口算难度较大的题目,学生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练习和巩固,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口算方法。
三年级数学教案12
(一)教材说明
第1学段只要求学生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本单元教材的内容包括了单元主题图、对称现象、轴对称图形和数学文化--对称与建筑等几部分,最后安排了一个实践活动--美化我们的小天地。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的基础,是他们已有的一些生活经验及初步认识的简单图形,如学生已经认识的长方形、圆等几何图形是学习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基础。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2.体现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中去感受认识轴对称图形。
3.结合对称安排数学文化。让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的对称美。
(三)教学提示
1.通过动手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
2.加强合作与交流,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轴对称图形。
3.注意画轴对称图形方法的指导,使他们切实掌握画轴对称图形的一般方法。
(四)各节教材内容分析和教学建议
对称现象
这部分内容包括单元主题图、1个例题和1个课堂活动。
单元主题图:以学生熟悉的校园环境中的对称现象为题材引出对称现象,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感受对称现象在生活中的存在。
例题:通过实物图,让学生进一步去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美。
轴对称图形
教材安排了3个例题,两个课堂活动。
例1:与第115页的例题相比,不同的是第115页的例题呈现的是实物图,它以生活中具有对称现象的实物为基础。而第117页的例1是几何图形,它以对实物图的对称现象认识为基础。本例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图形中感受到对称现象,为例2认识轴对称图形作准备。
例2:学生在动手折的过程中认识轴对称图形,获得对轴对称图形的感性认识。
例3:在方格纸中画轴对称图形,需要一定的空间观念作基础,是学习的难点。教材一是用方格纸作辅助,二是只要求学生画简单几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实践活动美化我们的小天地
在这一实践活动中,学生要综合运用测量、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有关知识,也可能用到对称的有关知识。教材中用6幅儿童喜欢的连环画来呈现活动内容,展示活动方法,6幅图大致可分为3个板块。第1幅呈现问题,第2-5幅体现让学生进行自主设计,第6幅图展示学生感受成功的乐趣,获得美的享受。
三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例1,例2。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教学竖式计算表内除法,掌握除法竖式中的各部分含义。
2、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4、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地将表内除法列成竖式来计算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具、学具:小方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老师说算式,学生抢答。
54÷6= 42÷6=72÷9=
2、最大能填几?
()×4<25 ()×7<60 ()×4<10
二、情境探究,感受新知
三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p.109~112部分练习
教学目标:
1、复习本学期的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
2、复习轴对称、统计、平移和旋转的有关知识
教学过程:
一、整体:
本学期我们一共学了11个单元,对照目录,说说有哪11个单元。
(我们前面每一次单元测试之后,我都会要求学生把本单元测试的分数写在目录上。)
可自己的测试分数,把这11个内容分成3类:我学得好的内容、我最感兴趣的内容、我觉得学习有困难的内容,把它们一一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老师简单摸底,了解学生的情况。
听听大家的意见,说说你喜欢老师怎样的安排复习?
二、分块复习:
(一)计算
1、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板书:□□□÷□
问: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可能是几位数,也可能是几位数?
什么时候尚是三位数?什么时候两位数?
如果除数是6,要得到三位数的商,被除数百位上可能是哪几个数?其中最小的是多少?如果要得到的是两位数的商,被除数百位上可能是哪几个数?其中最大的是多少?
什么时候商中间会出现“0”?
(①百位整除②十位上不够商1)
还是以除数是6为例,要使商中间是0,它的百位上只能填几?十位上可能填几?
一起来计算914÷4
注意有三个步骤:计算、验算、横式上写得数
算得结果是228......2
如果没有余数,那被除数应该是多少?(912)
把算式改成912÷4=228
问:要使商,减少1,被除数应该怎么改?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如果要使商多5,被除数又应该怎么改呢?为什么?
2、板书:□□×□□,接下来我们要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
说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可能是几位数,也可能是几位数?
你是怎么想到的?
(可以分别举例:10×10和99×99)
这类乘法中有一个特殊情况,就上乘数末尾有0
板书:40×50,请判断:
(1)这个积的末尾至少有2个0
(2)这个积的末尾只能有2个0
问:哪句话是对的?为什么?
估算:48×52说说像这样的题目,你可以怎么估算一下它的结果?
笔算该题,并验算,注意书写的规范。
算一算:(1)848÷4283÷4408÷4
32×3040×2740×30
(2)900÷3545÷523×20
50×8025×24660÷6
复习一下25×24的口算方法。
(二)看第4题,请你说说这题复习的是哪一块的内容?
板书:轴对称图形
怎么样的图形可以称为“轴对称图形”?
注意:不仅有形状的要求,还要有颜色方法的要求
判断书上的这几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不是的,要说出理由。
如果有学生能说出每一个图形所表示的意义,那就请他来介绍一下。
第2小题是什么方面的知识呢?
板书:统计
请学生按照书上表格中所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教师巡视,注意是否每个学生都能过关。
一边涂色,一边要求学生估计它的平均数可能是多少?说说估计理由。
从图中你还能知道些什么?
(三)平移和旋转:
分别用动作来表示平移、表示旋转
判断书上第5题,这4样运动属于平移还是旋转呢?
第6题:这也是平移的内容
在做这类题的时候要注意看清楚移动的方向和格数。
移动的方向,可以通过箭头来判断。而移动的格数要通过对应点之间的格数来判断,注意在数的时候,开始的那个点不要数进去。
学生数一数,完成书上的练习。交流。
三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材第61~63页例1、例2、例3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2.通过观察、重叠、估测等方法,比较不同物体及图形面积的大小,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形成这些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认识。
4.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等能力。
【重点难点】
1.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2.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并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教具:面积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卡片各一张,课件。
学具:每人一个信封,装有面积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引出面积。
出示中国地图,比较哪些地区比较大哪些地区比较小,引出“面积”。
二、学习新课。
(一)认识面积。
1.认识物体的表面,通过摸一摸比一比,知道物体表面有大小,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认识封闭图形,比一比,知道封闭图形有大小,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3.归纳完善面积的概念,结合实例说一说,什么是面积?
(二)比较面积大小,感受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活动一:比较黑板面面积和课桌面面积的大小——观察法。
2.活动二:比较《数学》课本封面面积和《长江学案》封面面积的大小——重叠法。
3.活动三:比较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
(1)学生探究,发现用观察法、或重叠法进行比较,均不能准确判断谁大谁小。
(2)自由发言,讨论用什么方法进行比较?引出摆拼法——选用一种图形作为单位摆拼进行测量比较。
(3)学生提议用小三角形、小圆形,小正方形来测量,课件分别进行演示,并提问:同学们观察一下,你们所提议的方法能测量出这两个图形的大小吗?得出的结论是什么?比较一下哪种图形摆起来更方便更合适?
(4)通过拼摆测量,得出结论:用正方形摆起来更方便更合适,所以我们一般选择用正方形来测量。
(5)用正方形测量比较几组图形大小,得出结论:要准确比较面积的大小,标准要统一,要选用同样大小的正方形。
(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引出面积单位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拼摆测量,我们知道了在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时候要用统一的标准,这个统一的标准就是——面积单位。
2.学生自学,提问: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它们是怎样规定的?
3.汇报检查自学情况。
4.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1)认识感受平方厘米。
1平方厘米是怎样规定的?拿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看一看,感受一下。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比一比测量一下手指甲、橡皮的面积。
(2)认识感受平方分米。
拿出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看一看,他的边长是多少?用手比划出1平方分米的小框,感受一下1平方分米的大小。找一找生活中或者你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3)认识感受平方米。
请同学们凭感觉比划一下1平方米有多大?出示1平方米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多少?再和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比一比,有什么感受?估计并测量1平方米的纸面可以占几个人?
五、归纳小结,揭示课题。
我们今天认识了什么是面积?知道了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面积和面积单位。
六、巩固练习。
我们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解决一下生活中的问题吧!
1.填上合适的单位。
2.马小跳的日记。
七、评价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案02-28
三年级数学教案01-14
三年级下数学教案01-11
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01-10
三年级数学教案02-26
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01-09
有关三年级的数学教案01-20
三年级趣味数学教案01-30
三年级优秀数学教案01-17
三年级数学教案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