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案15篇【优】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化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化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蒸馏水与天然水区别,会用简单的方法区分硬水与软水。
(2)观察和操作净化水的实验,通过与同学交流合作,了解净化水的一些基本方法,如沉淀、过滤、吸附、蒸馏,能把简单净化水的方法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3)设计并完成简单的探究实验。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描述能力、交流合作能力。
(2)通过对水净化过程的初步探究,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水污染的了解和对净化过程的参与,教育学生关心、爱护、珍惜水资源。
(2)通过学生亲自参与水净化过程的实验探究,感受化学对生活、对社会的积极意义,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进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探究欲。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解决简单的水净化处理问题。
【教学难点】
探究水净化的一般过程。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为主结合其他形式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设置情景 导入课题 设问过渡 设问过渡 活动与探究 教师引导 学生动手 制作过滤器 学生讨论 设问过渡 活动与探究 预留问题 设问过渡 投影 设问过渡 活动与探究 阅读探究 预留问题 阅读探究 教师提问 投影练习 设问过渡 学生讨论 学生思考 学生深思 总结教育 布置作业 | 同学们,自然界的水是否都是无色无味,澄清透明呢?展示三杯水样:井水、河水、污水,请大家看一看。请前面的学生闻一闻自备的玉带河水,能否尝一尝,为什么? 我们怎样把这些浑浊的水变得较为纯净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探讨一下水净化的一般过程。投影课题。 同学们,你们家在没有用上自来水之前,饮用的是河水,还是井水?你们家是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对水进行简单净化的? 教师见机提问: 这些白色物质是否有净水作用呢? 同学们,我们如何把这些沉淀和水分开?请大家举出日常生活生产中把固体和液体分开的实例。教师先举例,后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实例:用滤布把豆腐浆和豆腐渣分离;用沙层滤水等 (教师表扬学生,夸奖他们是生活有心人) 这些分开固体和液体的 实例,有什么共同点? 教师倾听、总结 实验室通常用过滤装置(展示事物)把不溶于水的物质和水分开。 教师示范 投影:操作提示,并进行指导 同学们比较过滤前后的水,清澈程度如何?山泉水为何总是很澄清? 教师倾听 大家再闻一闻、看一看过滤后的水,和过滤前相比哪些性质基本无变化? 如何把水中的颜色、气味也除掉呢? 大家参看教材p57~58,用自己准备的材料自制简易活性炭净水器 教师展示制作较好的简易净水器,表扬肯定学生。 请大家看一看,闻一闻滤后的水,和处理前有什么不同? 借助活性炭净水器示意图(课件投影),简介活性炭。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可以吸附掉水中一些溶解性的杂质。如:去色去嗅。 活性炭净水器的进水口为何在下面? 同学们知道我们所用的自来水的水源来自于何处?自来水厂是如何把浑浊的长江水净化为我们能饮用的自来水呢? 播放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影片。 经过上述处理过的水,澄清透明,比较洁净,是不是纯净物? 若水量不同,肥皂的量不同,现象又有何不同;用不同硬度的水洗衣服时,产生肥皂泡沫是否相同。 请同学们回忆日常生活,长时间烧开水的茶壶内壁有什么物质?这些物质如何形成?生活中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一杯是加明矾并过滤后的井水,一杯是纯净水,你能采取什么样的简单方法加以区分。 刚才经过静置沉淀、过滤、吸附这些操作净化后的水能否用作医疗上的.注射用水? 在实验室,我们可以使用装置(投影蒸馏装置,并展示实物),采取蒸馏的方法制得净化程度较高的水—蒸馏水。请同学们说出蒸馏净水的原理,其中包含了水的哪些物态变化。 通过水的汽化和液化,可以使水得到较高程度的净化。事实上,得到净化程度较高的水的方法还有很多,同学们可以上网,查资料等作一下了解。 同学们,我们要使被污染了的河水,得到初步净化,要经过哪些操作? 由此我们看到,若使污染的河水变得更清更蓝,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所以,我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水的净化很复杂,洁净的水来之不易,我们要爱惜水资源,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我们都要为身边的水资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一定可以让我们的生活环境更美好。 社会调查:请同学们调查,了解当地政府采取了哪些举措来治理污染的水。 | 一位学生用透明的杯子盛接一瓶教室里的饮用纯净水,展示。大家看一看,该学生闻一闻,尝一尝。同学们说一说这种洁净的水的有关物 理性质。 学生回答: 井水、河水……加明矾…… 把明矾加入盛井水的杯中搅拌、静置,观察并记录现象,交流…… (有白色物质生成) 阅读教材p55,回答。(明矾溶于水后形成的白色物质,能够吸附悬浮于水中的不溶性杂质,使它们从小颗粒变为大颗粒,从水中沉降出来。) 学生激烈讨论…… 学生甲:用漏勺子将煮熟的饺子和汤分开;学生已:用地漏盖子将固体垃圾和水分开…… 学生思考,归纳。 回答:都是用一种液体能通过,固体不能通过的物品,把固体和液体分开。 同桌之间合作,动手制作过滤器,并过滤加明矾静置后的井水。 学生回答: 过滤后的水较澄清。当山泉水通过山上的小石块、沙层时,小石块、沙层起到了过滤的作用。 学生回答: 仍有臭味、仍显黄色。 动手制作简易活性炭净水器,互相评价,取长补短。把过滤后的玉带河水通过简易净水器净化处理。 学生回答: 基本无气味,无颜色。 课后讨论探究,解答。 学生回答:长江水,东城河水…… 欣赏观看。看后简要说出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 两位学生分别用硬水(准备的井水),软水(教室里的纯净水)(用水槽盛装)加肥皂水洗涤毛巾(水量同,肥皂的量同),其他学生观察现象有何不同。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p56内容回答。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p54内容,了解硬水有哪些危害。 思考,回答…… 思考,回答…… 不能,因为净化程度不高。 学生回答:汽化和液化。 学生集体回答…… 写调查报告。 | 通过熟悉的事物进入课题。 发挥学生的语言智能。 借助课件告知目标。 发挥学生运动智能。 发挥学生语言智能, 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迁移到课堂,以建构知识。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展现和发展学生运动、人际关系智能。 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激发学生兴趣 ,并体现运动智能。 。通过评价他人制作的简易净水器,展现和发展自我认知智能。 拓展课堂知识,延伸课堂内涵。 通过影片,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比较实用的知识。 拓展课堂知识,延伸课堂内涵。 培养学生自学探究能力, 借助熟悉的生活知识,学生自然得出结论,体现建构知识。 及时巩固,加深印象。 教育学生关心、爱护、珍惜水资源。 |
初中化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铁的冶炼知识的讨论,使学生掌握炼铁的反应原理,了解高炉炼铁的简单反应过程;了解化学知识在生产、生活及科技等方面的应用
2.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化学知识分析、评价、归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操作。
2、工业炼铁的化学原理。
3、含杂质物质的计算。
教学过程:
引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图片上展示的是什么吗?对,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标志性建筑物——鸟巢。作为北京奥运会的焦点,鸟巢被视为是北京“起飞”的象征。通过图片我们可以看出鸟巢的上面都是钢筋,泰晤士报曾经评价鸟巢是21世纪最强悍的建筑工程,归根到底它是聚集了力与美的“钢铁之城”。大家知道自然界中没有钢铁,只有矿石,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如何让外表普通的矿石变成美丽的“天鹅”——钢铁。
1、铁的冶炼(板书)
我们以Fe2O3为例,来学习研究如何实现铁的冶炼。对比氧化铁和铁组成上的区别,请大胆猜测:如何实现从氧化铁到铁的转变。
阅读:P120
归纳:可在一定条件下,使Fe2O3直接失去氧,转变为铁。可加入某中物质,让其与Fe2O3中氧结合,夺取Fe2O3中的氧,使Fe2O3 转变为铁。
学生观看动画,了解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操作。
通过观看动画,我们以对整个实验有了一定的了解,大家能否完整的.描述出实验的现象?
学生讨论,回答。
现象:红色固体变成黑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板书)
化学方程式:3CO+Fe2O3==2Fe+3C{板书}
至此大家已经了解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这个反应,如果让你单独完成这个实验,你能否顺利完成?如果你们没有疑问,那老师有问题要提。
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让我们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下面这个问题。
练习:学生讨论,回答。
工业上炼铁虽然和上述的反应原理相同,但规模、条件、装置有很大的差异。
学生观看视频
以图片形式归纳工业炼铁的设备和反应以及原料的作用。
2、生铁和钢
由于工业生成的转化率达不到百分之一百,所以最后得到的并不是纯净的铁,而是生铁。生铁经过进一步冶炼就可以得到更优的钢。
学生观看视频
通过视频的介绍并结合书本上的相关内容,请大家完成下表。
学生阅读,回答。
要求学生在回答到应用时举出生活中例子。对图片做适当的讲解。
不管是生铁还是钢都是由矿石冶炼而成的,而矿石本身是混合物,在实际生产中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讲解相关计算,并适当的原有基础上适当提高难度。
你的收获:
(1)工业炼铁是在高炉里用一氧化碳与铁矿石中氧化铁(或其他铁的氧化物)在高温下反应,生成生铁。
化学方程式:3CO+Fe2O3===2Fe+3CO2
(2)生铁和钢的主要区别是含碳量不同,钢的性能比生铁更优越。
(3)含杂质物质的计算。
教学效果评价
在“铁的冶炼合金”教学结束后,我让学生们写出了简短的学习小结。学生们普遍认为: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在获取知识的同时,首先从心理上消除了畏惧感,没有了上课的压力,网上查找资料更是将他们带入了一种新的学习领域,在这中间老师只是起了引导作用。
为出色完成本组的课题,他们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平时成绩不好、总觉抬不起头来的同学也参与到活动中来,发表自己所获得的信息,与同学一起制作演示课件,感觉到了自己的学习潜能,体验到了自己的价值;同学们学会了与人合作,锻炼了表达能力;开阔了视野,了解了我们平时所学的书本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有着如此密切的联系;了解了科学研究的方法。
初中化学教案3
学习目标: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成的,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隔,微粒间有作用力。
2.了解物质性质与微粒之间的关系:微粒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化学性质。
能力目标:
1.能够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能够设计或完成某些说明物质微粒性的简单实验。
3.能够运用有关物质的微观知识来进行想象和推理。
情感目标: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是由微粒的结构性质决定的。
2.使学生善于用已有的知识对周围的一些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重点:
物质的微粒性与物质变化的联系。
教学设计:
引入:在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一些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物质的性质,它们各自都有着不同的性质。我们是否会提出这些问题:物质间为什么可以发生那么多的反应?氧气和二氧化碳等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性质,原因是什么?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那么各种物质是否有相同的构成?……这些问题将会在我们本章逐步为你解决。
引入:既然要开始研究物质构成的奥秘,那么我们学会用微观的观点来观察和解释宏观的物质或现象。
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实验:探究物质的可分性
1.将高锰酸钾粉末取出少部分,用研钵将高锰酸钾再研碎,成为小颗粒。
2.将研磨的高锰酸钾粉末放入试管中少量,加入少量的水,发现试管中的固体颗粒逐渐变少,直至消失。
3.得到的高锰酸钾溶液中,逐渐加入水,溶液的紫红色逐渐变浅,直至无色。
分析:1.固体颗粒为什么消失?
答:高锰酸钾颗粒被“粉碎”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分散到水中。
2.溶液的颜色由深到浅,直至无色,这是为什么?
答:变浅直至无色,并不是高锰酸钾消失,而是构成它的微粒太少,太小,我们看不见了。也就是能说明高锰酸钾固体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3.同样是高锰酸钾溶液,有的颜色深,有的颜色浅,甚至无色。那么我们是否能说同种物质的微粒的物理性质不同?
答:不能。对于一个微粒而言,毫无物理性质之说。也就是说,一种物质的物理性质必然是大量微粒聚集才能表现出来的。
4.日常生活中,糖水是甜的,盐水是咸的,这个现象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答:在水的作用下,构成蔗糖和食盐的微粒被分散到水中。同样是微粒,一种是甜的,一种是咸的,说明不同物质是由不同微粒构成的,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总结: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1.物质可以再分;
2.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
3.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即:构成物质的微粒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4.构成物质的微粒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由大量微粒体现的。
举例:除了课本上的实验,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现象能够说明物质是由大量微粒构成的?
回答:如过滤时水能够从滤纸中渗过,
补充实验:20毫升的稀硫酸置于一只小烧杯中,另取20mL的稀硝酸钡,慢慢将硝酸钡溶液滴入小烧杯中,不断搅拌,“乳白色固体”从无到有,并且不断增多。
说明:生成物硫酸钡不溶于水,聚集到一定颗粒被人的视觉察觉到,分布在水中形成浊液,静置后小颗粒群聚而沉淀。
二、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实验:探究微粒运动的实验
步骤:实验1:向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加少量的浓氨水。
现象:滴入浓氨水后,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说明:酚酞试液遇蒸馏水不能变色,而酚酞试液遇浓氨水后变红。
实验2:重新配制酚酞与水的混合溶液A,在另一烧杯B中加入3~5mL的浓氨水,用大烧杯罩在一起。
现象:溶液A逐渐变红
原因:构成氨气的微粒扩散在大烧杯中,溶于水后形成溶液就能使无色酚酞试剂变红。
假设实验3:为了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用一杯纯净水来代替浓氨水来做对比实验,有无必要性?
回答:没有必要。因为在实验一开始,已经证明了蒸馏水不能使无色酚酞变红。
结论: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在做不停的无规则运动。
提问:氨水中的氨气的微粒在不断的运动,酚酞的微粒也在不断的运动。我想问:为什么不会是酚酞从烧杯中挥发,扩散到浓氨水与蒸馏水的混合物中,使之变色?你又能用什么实验来证明,并不是酚酞扩散?这个实验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回答:我们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代替氨水。如果是酚酞扩散的话,它也会使碱性的氢氧化钠溶液变红,但实验事实可以证明,并没有变色,所以假设是错误的。这个实验可以说明,各种微粒运动的情况是不同的,有的容易扩散,有的不容易甚至很难,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有些物质容易挥发,有些物质容易溶解,而有些物质却不易挥发,不易溶解。
提问:我们为了加快物质的溶解,我们一般可以用加热的方法。我们发现相同质量的白糖在热水中溶解要比在同样多的冷水中快,这是为什么?这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回答:温度高,构成白糖的微粒更快地扩散到水中。说明微粒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速率越大。
总结:
1.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2.不同微粒的运动情况有所不同;
3.微粒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成正比。
举例:那些现象又能够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呢?
讨论:如闻到花香,湿衣服晒干,氯化氢与氨气生烟实验。
三、微粒之间有空隙
阅读实验:水和空气的压缩实验
现象:水不容易被压缩,而空气容易被压缩
说明:1.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具有间隙;
2.构成水的微粒间隙很小,构成空气的微粒很大。
阅读实验:水与酒精的混合实验
1.50mL水+50mL水 2.50mL酒精+50mL酒精 3.50mL水+50mL酒精
结果: 等于100mL 等于100mL 小于100mL
说明:同种微粒之间的间隙相同;不同种微粒间隙不同
总结:1.构成物质的微粒间具有间隙
2.不同种物质的微粒间隙有所不同
3.同种物质时,液体、固体微粒间隙小,而气体间隙大提问:有水能够运用微粒的知识来解释物质三态变化的原因?
解释:有关物质构成的知识主要有物质是很小的微粒构成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间有一定的空隙。微粒的运动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微粒运动越快,微粒间的空隙就越大。当微粒间的空隙小到一定程度时,成为固体,大到一定程度时,成为液体,微粒间的空隙继续增大,就会成为气体。
提问:我们在一量筒中,现放一定量的水,然后再放入两块冰糖,观察液面情况。待全部溶解后,再观察液面,试解释。
回答:未溶解时,冰糖固体的体积占据了水的一部分体积,使液面上升;当冰糖全部溶解后,构成冰糖的微粒就被分散到构成水的微粒的间隙中,使总体积减小,所以液面就下降了。
举例:还有那些事例能够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间有一定的间隙
注意:与海绵结构中间隙相区别
提问:在压缩空气的时候,发现体积被压得越小,所需的力要越大,空气不能被压缩到体积为零,为什么?说明什么问题?
回答:空气中的确存在微粒。微粒之间具有一定的作用力,包括斥力和吸引力。
讲述:物质的微粒在不断的运动,固体和液体的微粒不会散开,而保持一定的体积,这就是因为一切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的吸引力。
例题解析
1.用构成物质的微粒的特性解释夏天空气潮湿,而冬天空气干燥的原因。
答:夏天气温高,地面上构成水的微粒运动快,每天扩散到空气中的水的微粒很多,使空气变得很潮湿;冬天气温低,构成水的微粒运动慢,每天扩散到空气中的水的微粒较少,空气显得干燥。
2.装开水的保温瓶有时候会跳出来,为什么?
答:保温瓶该有时会跳起来的原因之一是,瓶内开水没有装满,瓶内留有空气,受热后微粒空隙增大,或者到开水时,有冷空气进入瓶中,盖上瓶盖,空气受热,气体微粒空隙增大,体积膨胀,瓶内压强增大,使瓶盖跳起来。
3.0℃的水继续冷却,结成冰后,分子间的间隔:( )
A.不变 B.增大 C.减小 D.不能确定
答案:B。宏观上水变成冰后,体积增大。为什么温度降低,水分子之间的间隙就增大了?这个问题至今还没有一个满意的答案。比较流行的是“假晶体”的存在。
初中化学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层面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密切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2)意识到化学与环境、材料、能源、生命科学等之间的联系,初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2)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强烈愿望。
3)通过大量的具体事例,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熟悉化学的重要价值
二、考点:
1、化学研究的对象
2、化学发展史
三、学困点和易错点:
1、化学发展史
2、化学研究的对象
四、教学活动:
五、板书设计:
初中化学教案5
目的:
1 、知识与技能:盐的定义并会判断,复分解反应定义、范围、条件,盐的性质用途。
2 、过程与方法:知识的归纳与延伸, CO 3 2? 的检验方法,简单固体混合物的`分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生活中盐的作用的认识,培养探究精神。
重点:
盐的性质、复分解反应。
难点:
物质鉴别(定)及混合物分离方法
方法:
讨论归纳,实验探究
药品器材: Cu Fe HCl H - 2 SO 4 NaOH Ca(OH) 2 AgNO 3 BaCl 2 CuSO 4 FeCl 3 试管、玻璃管、酒精灯、试管夹、滴管等
教学过程:
过程与步骤
提示与指导
讨论与归纳
探究与深化
看食盐的妙用(资料卡),回忆食盐的相关知识
思路提示:
存在、制取、提纯
食盐存在广:
食盐用途多:
粗盐的提纯方法步骤:
①探究食盐水与 AgNO 3 溶液反应实验。
②设计实验除去 NaCl 中杂质 CaCl 2
③设计方案用生石灰,纯碱、水等制取 NaOH
总结碳酸(氢)盐的性质,归纳物质鉴定的一般方法
完成方程:
CaCO 3 +
Na 2 CO 3 +
HCl
NaHCO 3 +
Ca(HCO 3 ) 2 +
NaHCO 3 +
Ca(HCO 3 ) 2 +
同桌互查
①阴离子含 CO 3 2? (HCO 3 - ) 的化合物均能与酸反应放出 CO 2
(可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
②鉴别 CO 3 2? 的一般方法: a. 取试样; b. 加试剂; c. 观现象; d. 作结论。
①实验:向半试管澄清的石灰水中吹入 CO 2 (变浑)→继续吹入(澄清)→均分为两试管 1 份微热,另一份加入稀 HCl ,试分析其一系列变化。
②应用:
a. 仿写:
Na 2 CO 3 +H 2 O + CO 2
NaHCO 3
b. 解释溶洞、钟乳石、石笋的成因
过程与步骤
提示与指导
讨论与归纳
探究与深化
分析反应类型、特点、认识复分解反应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特点:
1、 化合 A+B → C
多变一
2 、分解 A → B+C
一变多
3 、置换 A+BC → B+AC 第三者
4 、复分解 AB+CD → AD+CB 调换亲
复分解反应:
①定义
②范围:一般为酸碱盐类物质之间
③条件↑、↓、 H 2 O (即生成难电离的物质)
①分析以下反应能否进行,说出理由
KNO 3 +NaCl
CaCl 2 +H 2 CO 3
AgCl+NaNO 3
Cu(OH) 2 +NaCl
②练习自写 5 个以上复分解反应方程,同座交流
理解溶解性表,认识和归纳盐的性质
①看酸碱盐溶解性表,写出表中存在的盐的化学式及名称
②从表的排列方法对盐进行简单分类:
按阳离子分
按阴离子分
按可溶性分
③回顾与小结盐能与哪几类物质反应?
㈠盐的物理性质
盐大多数为无色(或白色)晶(固)体,大多数能溶于水,
㈡盐的化学性质:
1 、跟活泼金属反应 Fe+CuSO 4 =
Cu+AgNO 3 =
2 、跟酸反应
CaCO 3 +2HCl=
AgNO 3 +HCl=
3 、跟碱反应
NaOH+CuSO 4 =
Ca(OH) 2 +Na 2 CO 3 =
4 、跟盐反应
NaCl+AgNO 3 =
BaCl 2 +Na 2 SO 4 =
1 、盐溶解性表记忆方法总结交流
2 、说出下列盐的名称:
FeSO 4 FeCl 2 NaHCO 3
Ca(HCO 3 ) 2 Cu 2 (OH) 2 CO 3
FeSO 3 NaNO 2 Na 2 SO 3
KMnO 4 CuSO 4 5H 2 O
K 2 MnO 4 KAl(SO 4 ) 2 12H 2 O
3 、下列物质间能发生反应的,写出方程:
①硫酸和硝酸钾 ②氢氧化钡溶液和硝酸 ③氯化铝溶液和硝酸银溶液 ④碳酸铵溶液和盐酸 ⑤硫酸铜溶液和氯化钡溶液 ⑥硫酸锌溶液和氢氧化钡溶液
4 、有四瓶分别为 NaCl HCl NaOH Ca(OH) 2 无色溶液,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鉴别。
5 、有三种白色粉未 CaCO 3 Na 2 CO 3 NaHCO 3 ,请设计方案区别出来。
附幻灯片: 1 、盐的妙用, 2 、实验录像
初中化学教案6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题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学生的角度提出了很多富有趣味并有一定想象力的问题,从而使学生从第一节课起,就感受到化学学习的价值,产生渴望了解化学的强烈愿望。在此基础上,教材通过提供与化学有关的影响人类进步的资料,引出课题和化学的定义,并运用实例使学生对其有较为透彻的了解。教材注重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使学生充分体会了化学与人类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充分展示了化学的魅力和学习化学的价值所在。
本课题内容注重“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要淡化“化学”定义识记,强调研究的对象,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中,加强对化学的认识和感受。本课题的重点是对学生进行化学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和培养,难点是正确理解化学的定义,体验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通过组织学生列举大量的实例,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技术手段,鼓励学生主动合作交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由于本课题基本上是非知识内容教学,所以本课时的主要教学任务就是让学生感受化学、体验化学、认识化学。
本课题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主动探究,讨论交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②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的价值。
本课题教学主要采用主动探究、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的方式展开,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本课题教学应体现如下主要特征:
1.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展开教学;
2.特别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3.注重让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
4.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5.激励与评价
(1)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程度、关注在合作交流中表现的情感、态度的发展。对参与程度的评价,主要对学生能否主动地与同学合作,是否愿意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等方面来考查。对学生思维合作的评价,主要是通过交流去了解学生思维的合理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2)对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评价,实际上是对学生化学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考查,即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经过猜想、探究、交流等活动,以及能否有效地解决问题来评价。
整个评价以激励为主线,学生通过互评与自评,对各个环节进行及时评价与调控,以达成既定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还应加强学法指导,切实组织好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应尽可能更具动感、美感。
二、教案
课 题: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
授课人:湛兴和
学 校:湖南省汨罗市白塘中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主动探究,讨论交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的价值。
重 点
对学生进行化学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和培养。
难 点
正确理解化学的定义,理解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学方法
主动探究、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的开放式教学。
仪器药品
NaOH溶液(用嗜哩水瓶盛装好),用酚酞试液写有“化学”字样的纸(表观为白纸),白开水和白酒,洗衣粉和精盐,汽油和水,铜丝和铁丝,澄清的右灰水。
教学流程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导 入 | 导语:新的学期,我和大家一起将走进一个新的学习领域,这个领域中的许多知识目前相对于同学们而言,有如这张白色的纸一样(出示一张用酚酞试液写有“化学”字样的纸)是一片空白。但是通过我们的学习和探究,这个领域中的许多知识会呈现在我们面前。首先,让我们做一个小实验。(课件展示课题) | 学生代表演示:将NaOH溶液喷洒到白纸上,出现“化学”红色字样。 | 创设趣味性化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
化学使 世界变 得绚丽 多彩 | ①播放录像:《武陵源风景──黄龙洞 》 ②课件展示:《中国人上天了》 ③课件展示:《隔水透气的鸟笼》 ④课件展示:《焰火使夜晚绚丽多彩》 适当小结,适时赞许鼓励。 | 观后,谈感想,提问题。(如:黄龙洞中形态各异的钟乳石、石笋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它们的形成究竟要经过多长的时间呢?又如:解说员说“水中溶解的矿物质”究竟是什么?……) 猜想飞船外壳的优越性能等。 猜想鸟笼材料的特点。 提出问题。 | 通过了解一些奇妙的化学现象,激发学生探究化学的欲望。 |
什 么 是 化 学 | 针对上面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尝试能否做出比较科学的解释。 课件展示:中国人上天了,结合图片阐述物质的性质、物质的组成、结构、物质的变化等内容,揭示化学的研究对象。 小结:化学是…… | 思考,学生处于兴奋状态。 感受化学的研究内容。 | 设疑,激趣。 让学生深切感受学习化学的必要性,激发学习兴趣。 |
化 学 在 我 们 身 边 | 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里,天天和物质打交道,化学无处不在,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课件展示:“铁锅烧菜”、“白色污染”。你能举出我们身边可能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例吗? 你还能举出在现代科学、高新技术中应用化学的实例吗? | 观看感受。 思考、讨论。 自学教材相关内容,思考、讨论、汇报自学成果(如:利用纳米技术制作的纳米铜,高分子材料等) | 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让学生理解“从生活走进化学”。 让学生理解“从化学走向社会”。 |
活 动 探 究 | 课件展示探究活动: (1)用生活经验鉴别物质; (2)探究人体呼吸时呼出的气体的组成特征; (3)假如没有化学,展开你的想象,设想世界将会怎样 | 分组合作学习,主动探究,提交结论:鉴别白开水和白酒;鉴别洗衣粉和精盐;鉴别汽油和水;鉴别铜丝和铁丝。 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 自由讨论。 |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可简略介绍1~2种化学方法,让学生体验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感受化学在身边,感受物质鉴别的一般方法。 为学习空气的组成铺垫。 |
小 结 | 小结: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我们离不开化学。 出示课后探究题:将一枚新鲜鸡蛋浸入盛有200 mL食醋的透明茶杯中,记录你所观察到的现象;热水瓶用久后瓶胆內会留下水垢,请你设法除去水垢(水垢成份与蛋壳相似)。请记录下你观察到的现象和你的实验设计。 | 记录 |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欲望。 运用生活常用的设计实验,解决实际问题。激趣,培养实验探究能力。 |
【板书设计】
初中化学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学习化学的意义。
2、知道化学的研究范畴。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化学的研究范畴;化学促进社会的发展。
难点:化学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
三、教学手段
1、化学实验仪器与药品
仪器:酒精灯(2)、火柴、坩埚钳(2)、石棉网(2)、砂纸、玻璃棒、药匙、表面皿
药品:镁条(5cm左右,已打磨)、铁丝(5cm左右)、浓硫酸、高锰酸钾
2、教学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开场白:(p)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有幸来到七一中学,和各位分享一节化学绪论课——化学使世界更美好(p)。请多关照。
引入:首先请同学们听一首歌曲的节选。
S:欣赏
T:同学们,这首歌曲是由北京大学校长、著名的高分子化学家周其凤作词。由于20xx年是“国际化学年”,所以周校长才写下这首名为《化学是你,化学是我》的歌词,我们才有幸听到这支歌曲。那么,大家刚才听到了什么?
S:随意回答
T:我听到了对化学的赞美、对为什么学化学的概括。请看歌词:
你我 要温暖漂亮 化学提供 衣装婀娜
你我 要喝足吃好 化学提供 营养多多
你我要飞天探地 化学提供动力几何
即便你我的身心健康 也是化学密码解锁
可见,化学在日常生活、科研勘探、医学研究等方面都给予人类很大的帮助,所以我们要学好化学。同学们还能举出一些化学在生活中应用的事例吗?请同学们充分讨论,举例说明
S: 讨论,举例
T: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下面请大家跟我一起来简略浏览一些化学的史实,看看化学是如何使人类梦想成真,如何促进社会进步。
(p)
1、古代:烧制陶瓷这一化学工艺使食物特别是液态物质有了储存容器、酿酒这一化学工艺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造纸工艺的出现使人类文明的延续更方便、而制火药、冶炼金属等化学工艺的出现则加快了古代人类改造世界的步伐......(p)
2、近、现代:化学更是加快了改造世界的步伐。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变化日新月异,都与化学息息相关;
(p)工业:化学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动力和材料。如以太阳能为动力的赛车、高分子材料制成的鸟笼使鸟儿和鱼儿和谐共处、直径6mm的尼龙绳能吊起2t的汽车;
(p)农业:化学提供了高效的农药化肥使作物产量增加,满足了全世界的食物需求;
(p)医学:化学为人类战胜疾病提供了药物保证,延长人的寿命......
T:下面请看一段视频,总结一下化学之美。(p)
S:欣赏
T:同学们,化学除了对社会进步的巨大贡献之外,你是否听到过对化学的不同评价,或者你对化学是否有不同看法?
S:举例说明
T:是的,正如同学们所说,(p)人类目前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如资源枯竭、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问题确实与化学有关。那么,面对不同声音,同学们你们如何评判化学的功与过?为此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
S:热烈讨论、发表观点、阐述做法。
T:在此我们要明确树立这样的观点——化学只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新工具和新手段,关键在于使用者的化学知识不够、缺乏道德意识、罔顾法律法规,才造成现在的局面。因此更需要我们每位有责任感、有道德水准的同学好好学习化学知识,以后能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各种人为的化学问题。可喜的是,化学工作者已经在行动,塑料制品形成的“白色污染”正在被化学工作者逐渐根治。
T:那么,明白了学习化学的意义之后,化学到底是一门怎样的学科,它究竟研究些什么呢?哪位同学来猜想一下?
S:回答
T:接下来,请同学们跟随老师的脚步,一起来看一下化学到底研究些什么。首先请看几张图片:五彩烟花、缤纷饮料。为何烟花、饮料能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S:思考(成分不同)
T:我想再邀请一位同学与我合作完成一组小实验。
演示实验:分别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两种银白色金属(镁条和铁丝),观察现象。
S:学生观察并描述现象。
T:我们刚才看到,一种金属在空气中点然后剧烈燃烧,产生耀眼白光,生成白色粉末;另一种金属在空气中点然后无明显现象。透过这些现象,你对这两种未知金属有何猜想?
S:思考回答(它们不是相同金属、它们的性质不同等)。
T:对的,它们是两种由不同成分组成的物质且性质不同。化学要研究未知物质的`组成、性质。经研究能剧烈燃烧的这种金属是镁,而另一种不能在空气中燃烧的金属是铁。
小结:化学要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p)
T:接下来,请同学们回答以下问题
(p):冰为何是浮在水面上的?
S:思考、回答(密度)
T:大家知道水和冰是同种物质,为何密度会不同呢?
S:思考、回答
T:那可能是它们的内部结构不同。大家现在不清楚没关系,这就是我们化学要研究的。
再请大家一起动手,试试看用手弄断镁条和铁丝,哪个更容易些?
S:动手实验并回答
T:透过现象,你还能看到镁和铁有何不同?
S:思考回答(内部结构不同)。
小结:化学还要研究物质的结构。(p)
T:(p)接下来请同学们来破解一下这个“魔术”。教师演示实验。
S:思考、回答
T:这个魔术容易破解,结合《科学》课中学到的燃烧知识,大家就能透过现象看到实验的本质。这里主要依靠浓硫酸和高锰酸钾互相接触,发生变化产生热量而点燃了酒精灯。因此,化学中有很多的变化需要我们研究。
T:再请大家看2个视频:铁丝燃烧、带火星小木条复然。为什么在空气中无法燃烧的铁丝在氧气中就能剧烈燃烧了呢?为什么在空中快熄灭的小木条在氧气中能复燃?可见化学还要研究些什么?
S:思考
小结:化学还要研究物质的变化规律。(p)
归纳:化学的定义: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T: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书本P3中的5幅图片,根据化学的定义判断一下其中哪些是化学研究的范畴。
S:思考、选择、回答
T:课上到现在,我们亲自动手做过实验,在视频中看了一些实验,大家很快会发现学了化学将会和实验结下不解之缘。请同学们告诉我学好化学最重要的一个方法是什么?
S:回答
T:(p)是的,化学的学习中我们要认真对待每个实验,仔细观察现象,客观记录数据,并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对物质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的正确认识。定量化学实验方法论的创立者——拉瓦锡曾明确指出:“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使我们的推理受到实验的检验,除了通过实验和观察的自然道路去寻求真理以外,别无它途。”
T:当然学好化学的方法有很多,例如:熟悉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理解基本化学概念和规律 、了解化学知识的应用、等等。总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时也要多种方法多管齐下。那么接下来的一学年中老师们会和大家一起体味化学。
(p)小试牛刀:完成三个选择题,测试今天的学习成果。
(p)作业布置:以“拉瓦锡”、“化学史”、“化学家的小故事”等为关键词上网查阅资料,并与同学交流。
T:好了,各位,化学的旅程已经初现,大家准备好了吗?说不定中国的化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将在你们中产生!
(p)让我们再次聆听北大校长周其凤作词的歌曲结束今天的化学绪论课!
S:欣赏。
T:谢谢大家!
初中化学教案8
一、课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知道空气的组成及各成分的用途,空气污染及环境保护的有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组成,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联系生活经验,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初步了解对物质进行分类是化学学习方法之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空气的组成的实验研究,激发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培养合作和勤于思考的科学作风,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
二、实验准备
1、带双孔胶塞的.集气瓶、导管、胶管、弹簧夹、烧杯、燃烧匙、酒精灯、火柴。2、红磷
三、课堂程序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1、思考并回答⑴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实例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
⑵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如何证明这些气体的存在?
2、实验探究2-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学生猜想:
教师演示:
现象:
文字表达式:
学生阅读教材第22页-23页,交流对空气组成及成分的了解。
讨论(第23页及25页):
识记:空气的成分(计算)
(二)根据空气的组成特点谈谈你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认识。你能够联系生活经验举例说明吗?
纯净物:定义举例
混合物:定义举例
(三)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阅读教材第24页-26页,列表说明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氧气
氮气
稀有气体
用途
(四)还记得化学学习的特点吗?物质的性质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试一试:描述氮气的物理性质。
(五)保护空气。
b阅读《资料》,了解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成分。
b、观察图2-8,小组讨论:
⑴在你身边发生过哪些污染空气的事?
⑵大气污染造成哪些危害?
⑶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你能做些什么?
四:做一做调查与研究(第28页)
初中化学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
2、知道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和合理开采和节约化石燃料的重要性。
3、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化学反应放出的能量的重要性。
4、知道石油炼制的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过程与方法
自己动手做盐酸与镁条反应的实验,体会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增强动手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燃料不充分燃烧对空气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能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甲烷的燃烧及产物的检验。
2、石油分馏的产物及用途。
难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教学工具
有关化石燃料的录像资科,导气管、烧杯、火柴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播放一段Flash录像:(特写)烧得很旺的炭火和一支温度为20℃的温度计。然后向炭火上加上一铲新煤,红红炭火变暗,温度计示数随之下降到16℃。过了一段时间,炭火又变得红热,温度计示数又上升至20℃。
师:生活中的这个常见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不需要学生立即回答)
二、推进新课
(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师:我们都知道燃料燃烧时产生了热量,是不是只有通过燃烧才能获得能量的呢?下面我们来做教材上的实验7-3。
师: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生石灰与水反应会放出热量。
师:这种化学反应放热现象在许多化学反应中都会发生,大家请思考:
(1)化学反应都是放出能量的吗?请举出生活中你见过的吸收能量的'化学反应的例子。
(2)我们一开始播放的Flash录像中的现象如何解释?凡是反应需要加热的化学反应就是吸热反应吗?
师:演示硫粉在空气中和在纯氧中燃烧的实验,播放煤块和煤粉在空气中燃烧的录像,让学生比较反应现象的不同,并思考原因。
(二)化石燃料的利用
煤的形成
师:植物或植物枯萎后被埋于土中,经长期复杂变化成煤。
石油、天然气的形成
师:大多数的炼钢厂、热电厂等使用什么燃料?
生:煤。
师:
(1)煤是纯净物吗?
(2)那它含有哪些元素?
(3)你知道煤作为燃料的原理是什么?
生:
(1)是混合物。
(2)煤主要含碳元素,此外还含有少量的H、N、S、O元素以及无机矿物质(主要含硅、铅、钙、铁等元素)。
(3)原理是利用碳元素和氧反应所放出的热量。
师:知道人们怎么综合利用煤的吗?煤加工后的主要产品有哪些用途?
生:煤隔绝空气加热
煤气的主要成分:
氢气(H2)甲烷(CH4)一氧化碳(CO)其他气体
师:我国的主要油田有哪些?
生:大庆、大港、胜利、华北等。
师:石油可直接用作燃料吗?石油产品中有哪些是常用燃料?
生:不能!石油中除了含C、H元素外,还含S、O、N等元素。如果把石油直接作燃料的话,石油会燃烧不充分,不仅会造成浪费,还会生成大量的黑烟和含S、含N等有害气体。
生:汽油、煤油、柴油、石蜡等都是常用的燃料。
师:煤气泄露会造成什么危害?使用灌装液化石油气在安全上应注意什么?
生:危害到人体和财产的安全;使用罐装液化石油气在安全上应注意不能加热,不能猛烈撞击等。
师:有人说天然气就是甲烷,甲烷就是天然气,对不对?
生:不对,因为虽然天煞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但与纯甲烷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师:说得对,下面我们来看看天然气的成分。
1、构成:主要是碳和氢元素组成的气态碳氢化合物
2、主要成分:甲烷(CH4)
3、甲烷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具有可燃性
(注意:点燃之前要验纯)
CH4+2O2===CO2+2H2O
师:出示一块蜂窝煤,然后提问:蜂窝煤有许多孔洞,你知道其中的奥秘吗?工业上使用煤等固体燃料,怎样做才能使燃料充分燃烧?
初中化学教案10
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目的:
1、在复习四种基本类型的反应以及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划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各种分类方法由于划分的依据不同而有不同的使用范围。
2、初步掌握根据化合价的变化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理解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过程:
(板书)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一、化学反应的类型
(讲述)对初中学习的化学反应基本类型回顾一下,具体的类型以及表达式。
(板书)基本类型反应
(讲述)主要有化合、置换、分解、复分解四种,这种分类的依据是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
(板书)反应类型表达式
化合反应A+B=AB
分解反应AB=A+B
置换反应A+BC=AC+B
复分解反应AB+CD=AD+CB
(讨论)Fe2O3+3CO=2Fe+3CO2属于哪种反应类型?
CuSO4+Fe=Cu+FeSO4从初中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判断是氧化还原反应吗?(分析)Fe2O3+3CO=2Fe+3CO2,该反应是由两种化合物生成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它不属于四种基本类型的反应中的任何一种。可见,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分类方法只能从形式上划分,不能反映化学反应的本质,也不能包括所有化学反应。
通过CuSO4+Fe=Cu+FeSO4的反应说明初中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比较片面,不能真实地反映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板书)二、氧化还原反应
(分析)1、从得氧失氧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在初中化学,我们曾经学习过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反应:
2
通过上述反应方程式可以看出,C夺取CuO中的氧变成二氧化碳,而发生氧化反应;CuO失去氧,变成铜单质而发生还原反应。所以一种物质被氧化,同时另一种物质被还原的反应,就叫氧化还原反应。
(说明)“氧化”与“还原”尽管表现不同,彼此对立,但它们相伴而生,同时进行,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2、从元素化合价的升降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设问)请分析下列氧化还原反应中各种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有无变化,讨论氧化还原反应和元素化合价的升降有什么关系?
(分析)
同时介绍一下,用化合价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双线桥法。
书写步骤:1、标出变化了的元素的化合价。
2、箭头总是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
3、箭头指向同种元素。
4、升价在上,降价在下。
从上面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可以看出,CuO中Cu的化合价由+2价变成Cu单质中的0价,Cu的化合价降低了,我们说Cu被还原了;同时H元素化合价升高了,我们说H被氧化了。因此凡是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
(板书)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反应前后物质化合价发生变化(也是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依据)氧化反应: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为氧化反应。
还原反应: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被还原,为还原反应。
(学生活动)同理请分析:H2O+C高温==H2+CO
Fe+CuSO4=FeSO4+Cu
(结论)通过Fe和CuSO4的反应可知,并非只有得氧、失氧的反应才是氧化还原反应,因此凡是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
(巩固练习1)分析下列各反应中判断下列反应哪些是氧化还原反应,哪些是非氧化还原反应?哪个元素被氧化,哪个元素被还原?
1、CaCO3+2HCl=CaCl2+H2O+CO2↑
2、2H2O通电==2H2↑+O2↑
3、NaOH+HCl==NaCl+H2O
(巩固练习2)在3Cu2S+22HNO3=6Cu(NO3)2+10NO↑+3H2SO4+8H2O反应中,被氧化的元素是(C)A、CuB、NC、Cu和SD、O和S
总结:通过化合价变化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关键:
1、正确判断各反应和生成物各元素的化合价及其变化。
2、凡是有化合价升价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3、用双线桥法表示氧化还原反应的各种关系。
初中化学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原理,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能设计和完成简单的化学实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参与实验设计,并对实验结果加以观察分析,体验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通过分组讨论实验方案,共享实验成果,发展学生善于协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策略
本节课总的教学策略是创设教学情景,通过体验式教学法讨论法、探究式教学法、实验教学法、学生自主学习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更可能多地体验到知识的产生、发展,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过程
导课:谜语导入,提出探究问题
老师先请学生猜一个谜语:一物到处有,用棒赶不走;眼睛看不见,手摸也没有;咀嚼无滋味,没它活不久。学生回答:是空气。教师引出今天研究的课题与空气有关,然后提问学生:空气就在我们身边,如何用学过的知识证明他们的存在?因为这些知识是学生生活中能亲自感悟到的问题,所以有很高的积极性,学生积极回答问题:给车胎打气;风;空玻璃瓶在盛满水的水槽中侧立时,有气泡冒出;树叶飘落下来,等等。
教师引出探究性问题:从生活经验和以往的探究活动中,我们知道了空气中含有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汽。那么,空气中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多少呢?让我们一起探究:设计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学生分成6个活动小组,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充分想象,分析和推理,能主动地或在教师的启发下对问题可能的答案大胆的提出假设。
学生开始实验探究
(一)提出问题:空气中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多少?
(二)做出猜想与假设: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三)设计实验方案: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分组设计实验,预期实验结果。
学生分小组讨论,设计实验依据的原理是什么,教师给以适时地点拨、引导,共同得出实验原理。
1、实验原理:可燃物在空气中燃烧,消耗氧气,集气瓶中气体减少,减少的体积等于消耗掉的氧气的体积,容器中的压强下降,水被沿导管吸入集气瓶,进来水的体积等于减少的氧气的体积”。
2、选择实验药品:学生大胆想象,可选木炭,铁丝,硫磺,蜡烛,红磷,白磷等。
每个小组各选择一种物质进行讨论,预测实验能否成功。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交流。学生小组发言:
1组:我们认为选木炭不行,通过查阅资料知道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消耗了氧气,但有新的气体生成,瓶内压强基本不变,水不会流入集气瓶。
2组:我们认为选铁丝不可行,铁丝在空气中不会燃烧。
3组:我们认为选硫磺不可行,通过查阅资料知道硫磺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气体,消耗了氧气,但有新的气体生成,瓶内压强基本不变,水不会流入集气瓶。
4组:我们认为选蜡烛不可行,通过查阅资料知道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和水蒸气,消耗了氧气,但有新的气体生成,瓶内压强基本不变,水不会流入集气瓶。
5组:我们认为选红磷可行,红磷燃烧生成固体物质,消耗氧气,装置内压强变小,烧杯中的水流入广口瓶。
6组:我们认为选白磷可行,通过查阅资料知道白磷比红磷容易燃烧,白磷燃烧生成固体物质,消耗氧气,装置内压强变小,烧杯中的水流入广口瓶。
教师和学生一起交流总结:同学们分析地非常好,我们选的药品是白磷和红磷,没有选铁丝,是因为铁丝不会燃烧,也没有选木炭、硫磺和蜡烛,原因是他们都生成气体,装置内压强基本不变。教师进一步引导,如果我们选了这些物质,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实现我们的预期实验现象呢?同学们积极思考并讨论。有的小组提出,能不能将生成的气体吸收处理呢?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
教师提示:生成的气体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可以被氢氧化钙或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学生想到了,可以在装置中事先放入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把烧杯中的水换成稀氢氧化钠溶液,就可以观察到明显的现象了,同学们恍然大悟,原来生成物是气体也可以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啊!
3、确定实验装置:学生自己选择实验仪器,并组装好实验装置。教师鼓励学生在课本上所给实验装置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有创新,有超越,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设计出不同的.实验装置,培养学生的求异精神。小组间互相交流,讨论设计出比较简单且现象明显的实验装置。教师给以适当的点拨。
实验步骤:学生自己按照所选药品、实验装置设计实验步骤。
通过小组间交流、集思广益,初步设计出实验方案,教师在帮助提示、充分、完善,使实验设计科学,可行性强,最后制定出如下探究方案
第1、2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如下;
选择合适的药品:红磷水
选择合适的仪器:标刻度的集气瓶、带导管的橡皮塞、燃烧匙、止水夹、烧杯、橡皮管、酒精灯
实验步骤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燃烧匙内装满红磷,将橡皮管上的止水夹加紧。
③将燃烧匙内的红磷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迅速伸入集气瓶内,塞进橡皮塞。
④等集气瓶冷却到室温时,把导管插入水中,打开止水夹。
⑤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第3、4小组制定方案如下:
选择合适的药品:白磷热水
选择仪器:带支管的试管、气球、胶塞、水槽、铁架台、铁夹、烧杯
实验步骤:
①将气球系在支管处,将支管分成五等份
②取适量的白磷放在试管底部,塞好橡胶塞
③将盛有热水的烧杯放在铁架台上,并把试管固定在铁夹上,下部接触热水,加热白磷。
④等试管冷却后取下,倒放入盛有水的水槽中,取下胶塞
第5、6小组制定方案如下:
选择合适的药品:蜡烛氢氧化钠溶液
选择合适的仪器:标刻度的集气瓶、带导管的橡皮塞、燃烧匙、止水夹、烧杯、橡皮管、酒精灯、氢氧化钠溶液
实验步骤: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燃烧匙内装好一支蜡烛,将橡皮管上的止水夹加紧,在集气瓶内放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③将燃烧匙内的蜡烛点燃,迅速伸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
④等集气瓶冷却到室温时,把导管插入烧杯的液体中,打开止水夹。
⑤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4、学生实验
学生记录实验现象: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实验现象
①1、2小组: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热量,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内空气体积的1/5;
②3、4小组: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热量,试管内液面上升,约占试管内空气体积的1/5;
③5、6小组:蜡烛燃烧发出黄色火焰,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内空气体积的1/5;
5、实验结论: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剩余的气体不支持燃烧,约占空气总体积的4/5。
营造交流平台,分享探究成果。
(四)反思与评价:学生通过本次探究实验知道了,选择药品要只与氧气反应,生产物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气体,若生成气体,要将气体进行吸收处理,同时要保证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五)表达与交流:有的小组实验中看到进入的水少于1/5,有的学生急于想把自己的体验和发现告诉同学,也有的学生急于想知道自己失误所在,这时,教师就给学生营造一个交流的氛围,使他们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找出出现各种现象的原因。这样学生在实验操作时的注意点:如a.燃烧匙中的药品为什么要装满?b.红磷、白磷和蜡烛点燃后为什么迅速伸入集气瓶中,盖紧橡皮塞?c.为什么等集气瓶冷却到室温时,打开止水夹?等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六)师生共同小结
四、教学体会
以上就是根据福建招考要求为大家分享初中化学教案,希望大家仔细阅读,提高我们的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初中化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
1 、 知识目标 :
( 1 )了解盐的溶解性和化学性质。
( 2 )学会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 3 )了解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2 、 能力目标 :
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3 、 思想目标 :
通过实验对比,初步学会观察、对比、归纳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
盐的溶解性、盐的化学性质、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教学方法 :
讨论法、引导探究法
教学用品 :
仪器:试管 镊子
药品: Fe Cu CuSO 4 溶液 FeCl 3 溶液 AgNO 3 溶液 BaCl 2 溶液 CaCO 3 固体 NaOH 溶液 盐酸 硫酸
其它:投影仪
学生背景 :
1 、知识背景 :掌握了铁的性质、酸碱的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
2 、能力背景 :基本会用离子的观点分析溶液的组成;掌握了试管实验的基本操作。
3 、学习动机 :对生活化学和动手操作较感兴趣。
教学过程 :
环 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提问导入
讨论实验
得出结论
提出问题
通过实验
得出结果
讨论应用
问题:
1 、酸和碱为什麽具有通性呢?
2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盐?
3 、它们是否会象酸类和碱类那样具有通性呢?
引言:盐的组成中没有相同的成分,所以没有通性但由于组成的相似,却具有相似的性质这节课我们学习盐的性质
二、盐的性质
1、 溶解性
学生先总结,然后投影展示
a、 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都易溶于水
b、 盐酸盐中只有 AgCl 不溶于水
c、硫酸盐中只有 BaSO 4 不溶于水
d、 碳酸盐大都不溶于水,除钾、钠、铵盐外
2 、盐的化学性质
学生实验:找出有盐类参加的反应
① 展示药品(投影展示药品名)
② 小组讨论(找出有盐参加的反应)
③ 请学生演示实验(说明现象写方程式)
④ 得出结论(盐的 3 条性质)
( 1 )盐与金属的反应
反应的条件:
金属: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 前 面的金属能 置换 排在 后 面的金属
盐:必须是 盐溶液
( 2 )盐与酸的反应
( 3 )盐与碱的反应
盐与盐之间能反应吗?
实验:硝酸银与氯化钡反应
结论:有白色沉淀,能反应
4 、盐与另一种盐的反应
请判断以上反应有哪些类型?
酸、碱、盐等物质之间是不是都能发生
复分解反应呢?
三、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生成物中如果有 沉淀 析出 , 有 气体 放出,或有 水 生成那麽复分解反应就可以发生。
练习P.176 第四题
举出几种制备硫酸锌的方法(最少四种)
作业:举出几种制备硫酸铜的方法(多少不限)
经过思考回
答建立新旧
知识的.联系
找记忆的规律形成对盐的溶解性知识的建构
学生小组讨论后上台实验
学生写方程式强化基本技能
回忆“湿法炼铜 ”的情景
建立与酸碱性质的联系
建立与“硝酸银检验氯离子”情景的联系
用离子的观点分析硝酸钾与氯化钠的反应
投影小结
盐
组合项
化 学 方 程 式
盐的性质
CuSO 4
AgNO 3
FeCl 3
Ba Cl 2
CaCO 3
金属
Fe 、 Cu
Fe+CuSO 4 =Cu+FeSO 4
Cu+2AgNO 3 =2Ag+Cu(NO 3 ) 2
1 、盐与某些金属反应
酸
HCl 、 H 2 SO 4
AgNO 3 +HCl=AgCl ↓ +HNO 3
BaCl 2 +H 2 SO 4 = BaSO 4 ↓ +2 HCl
CaCO 3+ 2HCl=CaCl 2 +CO 2 ↑ +H 2 O
2 、盐与酸反应
碱
NaOH
CuSO 4 +2NaOH=Cu(OH) 2 +Na 2 SO 4
FeCl 3 +3NaOH=Fe(OH) 3 ↓ +3NaCl
3 、盐与碱反应
盐 BaCl 2
CuSO 4 、 AgNO 3
Fe Cl 3 、 CaCO 3
2AgNO 3 +BaCl 2 =2AgCl ↓ + Ba(NO 3 ) 2
CuSO 4 +BaCl 2 =BaSO 4 ↓ + CuCl 2
4 、盐与另一种盐反应
板书设计
二、盐的性质
1 、溶解性
2 、盐的化学性质
(1) 盐与某些金属反应
条件 :金属: 前 置换 后 ;盐:盐 溶液
( 2 )盐与酸反应
( 3 )盐与碱反应
( 4 )盐与另一种盐反应
3 、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生成物中如果有 沉淀、气体、水 生成,那麽复分解反应就可以发生。
作业:举出几种制备硫酸铜的方法(多少不限)
初中化学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1、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及两种状态的相互转化;
2、简单认识溶解度曲线。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三、教学用品:
教学设备:投影仪
仪器及用品:烧杯、玻璃棒、天平、药匙、酒精灯、量筒、胶头滴管
药品:氯化钠、硝酸钾
四、教学过程:
【回顾旧知】
1、什么是溶液?
2、溶液的三大特征?
解释溶液形成的微观过程,加入的氯化钠越多,溶液越咸。
【提问1】那么氯化钠能不能无限溶解呢?
【提问2】如果不能,能溶解多少呢?
【实验】
分组实验:教师与学生对比做实验。
教师组:20mL水中加入5g氯化钠,(溶解),再加入5g氯化钠,(未全部溶解)【导出少量饱和氯化钠溶液备用】
学生组:20mL水中加入5g硝酸钾,(溶解),再加入5g硝酸钾,(未全部溶解)
【提问1】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呢?
【回答】物质不能无限溶解在水中
【解释】类比解释:同学们吃到不能再吃的时候,会说自己“吃饱了”,这两杯水中都不能再继续溶解,我们就说现在的溶液状态是“饱和溶液”
【板书】饱和溶液的定义
【提问2】那么物质的溶解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呢?或者说,你能想出什么办法使未完全溶解的.固体继续溶解呢?
【回答】加水;加热
【实验】氯化钠的烧杯:加水搅拌,剩余固体全部溶解。
硝酸钾的烧杯:加热,剩余固体全部溶解。
【结论】溶液的状态受到温度和溶剂的量的影响,因此,我们再来回顾一遍饱和溶液的定义,看看我标出重点的地方“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
【提问】那么没有溶解的部分属不属于饱和溶液的组份呢?
【回答】不属于。
同理概括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练习】
【技巧提取】当有固体未溶解时,溶液一定是饱和状态。
【提问】氯化钠的饱和溶液能否溶解其他物质呢?
【实验】向之前取出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硫酸铜固体,溶液变成蓝色。
【结论】氯化钠的饱和溶液还能溶解其他物质。
【提示】一个溶液中可能出现多种溶质,且针对某些溶质可能是饱和,针对其他溶质可能不饱和,因此我们应当说清楚,一杯溶液到底是什么溶质的饱和溶液。
【过渡】学习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那么这两种状态之间能否相互转化呢?
【引导】回顾刚刚氯化钠和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是如何将未溶解的固体溶解的?得出以下转化关系图。
简单认识溶解度曲线,横纵坐标的讲解,点的意义的讲解。
以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为例,借助溶解度曲线再次讲解两种溶液状态之间的转化方法。
概括总结最可靠的方法:增加溶质或增加溶剂。
【小结】
初中化学教案14
一、教学目标要求与教学重难点
课题1内容主要是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盐以及盐的命名、种类和用途。初步学会粗盐提纯和鉴定碳酸根离子的方法。能判断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以及复分解反应的类型及发生条件。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了解制碱先驱—————候德榜,激发爱国热情和学习激情。几种常见盐的性质及应用。本节重点是酸碱盐之间发生的反应———复分解反应,过滤、蒸发等分离提纯物质的基本操作技能。
二、教材内容分析及难点突破方法
本课题是从盐的用途认识氯化钠,由此引出粗盐提纯,学习蒸发操作,熟练溶解、过滤操作;认识碳酸盐性质和用途,了解含有碳酸根和碳酸氢根的盐的检验方法,概括出复分解反应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了解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学会判断酸碱盐之间是否反应,掌握盐的化学性质。
重点突破:理解复分解反应的本质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学生熟练书写常见酸与盐、碱与盐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播放flash动画,动态演示复分解反应概念中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加强对复分解反应实质的理解,突破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的准确书写能力。难点突破:学生结合已有的学习体会归纳出酸与盐、Na2CO3与Ca(OH)
1、酸与碱发生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通过合作探究实验:NaOH能与CuSO4或FeCl3反应、NaCl与AgNO
2、Na2SO4与BaCl2都能发生反应,并且都属于复分解反应,有这些已知反应的`生成物特点,归纳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播放flash动画,从微观角度形象、动态地演示复分解反应发生所具备的条件,加深学生对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条件的判断,突破教学难点。
第一课时先对盐类进行分类和命名,让学生建立起盐的概念。第二课时介绍常见盐氯化钠的提取,复习过滤的操作,认识蒸发这一实验操作;第三课时继续介绍常见盐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并掌握鉴别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的鉴别方法;第四课时对复分解反应条件进行探究并总结盐类的性质。
三、教学设计过程
1、课题引入
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图片,引出盐的组成特点及化学性质,分析归纳熟悉的酸与盐、碱与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特点,引出复分解反应的概念。
2、直观形象,突破重难点
初三的学生,已具有了一些理解感悟能力,为了能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不同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学习器官,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感悟度。通过flash动画,动态展示复分解反应概念中“相互交换成分”是如何进行的,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加强对复分解反应实质的理解,突破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的准确书写能力。因此,我设计了两个环节来突破重难点:
3、归纳总结
通过书写常见盐的化学方程式与置换反应的特点的比较,总结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归纳出复分解反应类型。
4、实验探究
通过CuSO4与NaOH、FeCl3与NaOH、AgNO3与NaCl、Na2SO4与BaCl2实验探究,观察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碱与盐、盐与盐发生反应有沉淀生成,对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有了感性认识,将感性认识转化成理论知识,突破难点。同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必须要“尊重客观事实”、“化学知识以实验为基础”的道理,提高学生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认识。
5、拓展提高
通过教学设计中的具体练习,在巩固复分解反应相关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对知识系统与综合应用的能力,提高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的准确书写能力。习题的设计由易到难,体现了复分解反应知识的层次性和系统性,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渗透化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初中化学教案15
知识技能:
常识性介绍化合价的涵义;了解常见元素、原子团化合价;初步学会应用。
能力培养:
结合课堂上对问题的设疑、解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知识形成规律性认识的能力,从课堂练习中培养、巩固学生应用概念认识新事物的能力,通过化合价基础知识的学习,锻炼学生的记忆力。
科学思想:
在学习元素化合价的知识更新中,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教育。
科学品质:
随着课堂上对化学问题的层层置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猜想探索的精神,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合作精神和创造意识以及克服困难的持久力。
科学方法:
在对元素化合价的学习中,使用科学抽象的方法。从现象到本质、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请确定H2O、MgCl2中各元素的化合价。
请两个同学分别回答,其他同学思考。
创设问题情境。
[引入]化合如何表示?正确读法是什么?
倾听,思考。
引出新课题。
[板书] 5表示方法及读法
+1-1? +1-2? +1-6-2? +1-2
NaCl、? H2O、 H2SO4?、H2SO4
读法:+1价的钠元素
—2价的氧元素
—2价的硫酸根
练习标化合价,练习读法。
NaOH、? HCl、 Al2O3?、 Cu 、?S
应用概念认识新事物能力的培养、再现、巩固知识。
[引言]化合价和化学式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根据物质的化学式,可以求出元素的化合价。同样,运用化合价知识,可以正确地写出物质的化学式。
倾听,领会
引出新课题
[板书]四、化合价的应用
1.写化合物的化学式
[点拨]一般正价元素在前,负价元素在后,并且正、负化价的代数和等于零。
[举例](1)已知铁元素化合价为+3价,氯元素化合价为—1价。
化学式:FeCl3
(2)课本第81页例1、例2、例3。
练习写化学式:
请几位同学到黑板上练习写给出不同的化合价的物质间反应生成物的化学式,如:氯化钠(镁、铝)、氧化钠、氢氧化钠等。其余同学做练习。分小组讨论,全体同学一起纠正。
再现、巩固新知识。加强应用概念认识新事物的能力。
培养学生互相帮助集体合作精神。
[板书]
2.推断某元素化合价
例:试确定KClO3中氯元素的化合价。
解:查表得知:钾为+1价,氧为—2价,氯有—1价、+1价、+5价、+7价等不同的化合价。
根据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等于零的原则求氯元素的化合价。
设:氯元素化合价为x
+1+x+(—2)=0
x=+2—1=+1
则:KClO3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
练习:
KClO3----中Cl________价
KMnO4中Mn________价
K2MnO4中Mn________价
H2SO4中S________价
Na2CO3中C________价
Ba(OH)2中Ba_______价
巩固新知识。
强化应用概念,认识新事物的能力。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态度。
[板书]
3.根据化合价判断化学式的正误
【初中化学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化学教案08-31
初中化学教案02-21
初中化学教案(合集)05-17
初中化学教案【推荐】05-17
初中化学教案优秀05-07
初中化学教案范文02-01
(热)初中化学教案05-23
初中化学教案15篇09-02
初中化学教案(精选20篇)02-24
初中化学教案(15篇)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