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共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一、教学内容
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三角形的面积。
3.梯形的面积。
4.组合图形的面积。
5.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和原实验教材相比,变化主要是增加方格纸上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估算。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观察等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
2.让学生会用面积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并能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认识简单的组合图形,会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计算出它的面积。
4. 让学生会用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三、编排特点
1.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教材以图形内在联系为线索,以未知向已知转化为基本方法开展学习。安排顺序:
2.体现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
各类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均采用让学生动手实验,先将图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再通过合作学习探索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图形的联系,发现新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一个过程。同时按照学习的先后顺序,探索的要求逐步提高。
教材在编排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增加了一个小组讨论活动:观察原来的平行四边形和转化后的长方形,你能发现它们之间有哪些等量关系?这是推导面积公式的关键,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材这里适时给出了相应的引导,帮助学生思考。在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分别增加了转化过程的示意图,帮助学生更好地探究和推导面积公式。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渗透估测意识、策略。
教材新增来一个解决问题的例题,教学估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在生活实际中,经常会接触到不规则图形,它们的面积无法直接用面积公式计算。那么如何估测它们的面积呢?教材安排了借助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树叶)面积的内容,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具体编排
(一)主题图
设计了一幅街区图。由小精灵提出观察的要求:“你发现了哪些图形?你会计算它们的面积吗?”引入面积计算的教学。
(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材分以下三个步骤安排。
(1)从主题图中的两个花坛(一个长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引出如何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问题。
(2)先用数方格的方法试一试。在方格纸上呈现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长方形让学生数,说明不满1格的按半格计算。完成填表后,发现等底等高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为转化作准备。
(3)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突出转化思想,用割补的方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一个长方形,教材用直观图展示了这一过程,通过观察两个图形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最后结合平行四边形的图示,用字母表示面积计算公式。
例1是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应用,教学中注意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三)三角形的面积
1. 继续用转化的方法探究。有了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经验,这里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继续渗透转化思想,帮助学生理解把未知转化为已知,就能解决问题的思路。也就是把三角形转化为已经知道面积计算公式的图形。转化的方法可以割补,也可以拼摆。教材通过拼摆两个同样的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的方法,这种方法推导过程简单,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便于推导公式。
2. 推导过程学生独立完成。转化以后,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写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特别要强调除以2的理解。最后用字母表示出面积计算公式。
3.例2同样是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应用。
(四)梯形的面积
1.转化的方式有多种:一种是分割的方法,把梯形剪成两个三角形,或将梯形剪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一种是拼摆的方法,用两个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些转化方法都是可以的,但其中用两个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方法,比较容易推导和理解,另外两种因为涉及代数式的运算,学生的推导有困难。因此教学时可以以拼摆方法为研究重点,让学生叙述推导的过程,得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其他方法可视学生接受能力,进行介绍。
2.例3是梯形面积公式的应用。
3.“你知道吗?”介绍古代割补的转化方法,教学中可以适当拓展,丰富学生转化的方法。
(五)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材提供了几个生活中的具体物品,使学生认识组合图形是由几个简单图形组合而成的。然后要求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组合图形。例4教学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由于一个组合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分解方法,也就有不同的面积计算方法,教材展示了两种方法。当然,学生可能还会有其他不同的方法,通过交流要让学生体会怎样分解能使计算更简便。
(六)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例5编排了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计。编排意图主要是:
1.培养估算意识。
教材安排了借助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树叶)的面积,这是估算思想在图形与几何中的应用。
2.培养估算策略。
不规则图形不像规则图形,可以找到面积计算公式,我们只能估算出它的面积。而估算策略最重要的是要根据要估计的事物找到一个适合的测量标准,然后利用这个测量标准去估计。比如,前面我们学习的长度的估计,估计学校到家的路程,可以借助步长、单位时间走的距离或者自己熟悉的一个长度等,来进行估计。这里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估算,同样也要找到一个度量的标准,根据树叶的大小,我们选择了每个小方格面积为1cm2的方格纸,当然学生也可以利用其他熟悉的测量标准来估计,比如用一个已知面积的图形(物品)来估计。
教学中,可以直接出示树叶,让学生思考怎样来估计它的面积,通过交流体会选择测量标准的重要性。
3.体会估算方法多样。
借助方格纸估计树叶的面积,首先可以确定它的面积范围。如教材所示,分别数出满格和不是满格的格子数,就能确定面积的区间。接下来,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进行估计,比如取面积区间的中间值;或者借助前面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时的经验,把不是满格的看作半格,估计出面积;或者把超过半格的当一格,不到半格的忽略不计(也就是四舍五入)的方法;等等,只要合理都可以。还可以引导学生:如果想估的更准确一些,可以将方格纸的每个小方格等分成更小的正方形,就能探索更接近实际面积的估计值。也就是说,选择的测量标准面积越小,得到的估计越精确。
此外,还可以将不规则图形近似看作为规则图形来估计面积,利用方格纸的刻度,找出计算规则图形面积的条件进行估算。教材也呈现了这样的方法,将树叶转化为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来估计面积。
(七) 整理和复习
1.突出转化。
复习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重点是突出转化的思想。
2.建立联系。
让学生发现梯形和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内在联系:当梯形的上、下底相等时就成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梯形的上底为0时就成来三角形面积。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公式。
五、教学建议
1.经历探究过程,渗透转化思想。
各类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均采用让学生动手实验,将图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再探索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图形的联系,发现新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一个过程。按照学习的先后顺序,探索的要求逐步提高。
2.注意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公式进行计算的能力。
如计算梯形的面积,不一定要把上底、下底、高都找到才能计算。练习中就有根据上底、下底之和来计算面积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公式计算的能力,加深对公式的理解。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课题:
积的近似数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P10页例6及P13页练习二第1、2、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积的近似值,掌握求小数乘法的积的近似值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经历求小数乘法的积的近似值的过程,体验迁移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知识源于实际生活的思想
教学重点:
用“四舍五入”法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题目要求与实际需要取积的近似值。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
学法:小组合作,运用旧知迁移
教学准备:
口算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1.2×0.3=0.7×0.5=0.21×0.8=1-0.82=1.3+0.74=
(2)用“四舍五入”法求出每个小数的近似数。(多媒体出示)
保留整数
保留一位小数
保留两位小数
1.436
0.835
6.574
1.994
思考并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填空)
怎样用“四舍五入”法将这些小数保留整数、一位小数或两位小数,取它们的近似值?
小结:求小数的近似数,可以用“四舍五入”法。即要看精确数位的下一位是几,如果是4或比4小,就把尾数舍去,如果是5或比5大,就把尾数舍去,然后在精确的数位上加上1。
(3)揭题谈话:在实际应用中,小数乘法得的积往往不需要保留很多的小数位数,这时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板书课题:积的近似值)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动物和嗅觉最灵敏吗?(学生回答:狗)所以人们常用狗来帮助侦探、看家。
教师出示教材第10页的例6的主题图。
教师:这幅图画上,你看到了什么?学生描述图画上的内容。
教师:是啊!你看狗是多么勇敢的动物,它敢把持刀的坏人抓住,我们也要有这种敢于与坏人作斗争的精神。它是怎么发现坏人的呢?
(2)教师投影出示例6:人的嗅觉细胞约有0.049亿个,狗的嗅觉细胞个数是人的45倍。狗约有多少亿个嗅觉细胞?(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①怎样计算狗约有多少亿个嗅觉细胞呢?(提示:实际是要求0.049的45倍是多少)
学生思考后,在练习本上独立列式解答,教师指名学生板演。
0.049×45
0 . 0 4 9
× 4 5
2 4 5
1 9 6
2. 2 0 5
②学生思考:保留一位小数应该怎么做?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说一说取积的近似值的方法,然后指名汇报。
学生汇报时可能会说出:要保留一位小数,看百分位上是几,如果满5就舍去后向前一位进1,如果比5小,就直接舍去,2.205的百分位是0,比5小,所以舍去后面的0和5,保留一拉小数,约等于2.2.
③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完成板书答题。
0.049×45≈2.2(亿个)
(4)拓展:
教师:如果题目要求保留两位小数,怎样取它的近似值?
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相互说说保留两位小数取近似值的方法:看千分位上是几,千分位上是5,所以舍去后要向前一位进1,结果是2.21。
三、巩固应用
(1)教材第10页“做一做”及P13页练习二第1题
学生独立练习后,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教师点名学生演板,集体更正。
(2)教师出示:如果两个因数的积保留两位小数的近似值是3.58,准确的值可能是下面哪个数?
3.059 3.578 3.574 3.583 3.585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中讨论,使学生明确:准确值可能在3.575到3.584之间。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五、作业:P13页练习二第2、3题
六、板书设计:
积的近似数
例6 0.049×45≈2.2(亿个)
0. 0 4 9
× 4 5
2 4 5
1 9 6
2.2 0 5
0<5,舍去0和5,保留一位小数
答:狗约有2.2亿个嗅觉细胞。
七、教学反思:
本节的教学内容是把小数乘法的计算和求小数的近似数的知识结合在一起。在教学时,主要采用的是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然后将两个原来没有联系的知识通过例6中的具体问题加以结合,在教学中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自己试着解决吗?学生基本上都是利用以前的知识来解决。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怎样求积的近似值。在学生们交流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总结出具体的步骤和方法。通过一系列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增强学生的熟练度。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内容】北师版五上 第23、24页《轴对称图形的再认识》(二)
【教材分析】本课时,是学生在认识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能够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能够借助方格纸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课本设计了三个问题,其中,前两个问题是在方格纸上补全轴对称图形的问题,第三个问题是在方格纸上画出某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目的是以丰富学生画轴对称图形的经验,进一步胳膊学生熟悉画一个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借助方格纸,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或画出某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二、过程与方法:在画图活动中,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积累图形运动的思维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学会欣赏
数学之美。
【教学重点】:找出对称点,并画出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教学准备】:课件、一些轴对称图形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疑,引入课题。
上节课,我们再一次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谁来说一说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征?
出示第23页课本图。
淘气根据轴对称小房子的一半,画出了整座房子,他画得对吗?
谈话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索
1、学生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用自己的方法判断,然后组对交流,并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判断的。
生1:淘气画好的房子对折后不能完全重合,他画的不对。
生2:房子下边最左边一点到对称轴有2格,最右边也应该到对称轴有2格……
2、以虚线为对称轴,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形的另一半。
学生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独立思考,动手画出另一半。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评析疑,交流指导
1、指名判断淘气画的对不对,并说一说为什么,其他同学可补充或提问。教师点评,鼓励学生。
2、展示学生出的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并让学生说一说,你是如何画的。教师评价后,强调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步骤和方法。
四、拓展延伸,巩固应用
1、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23页:以虚线为对称轴,画出下面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反馈时重点让学生说一说画法。
2、第24页"练一练"1--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
五、总结评价,激励进取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1、找关键点。2、画对称点。3、连接各点。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第1课时 植树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P106~111及练习二十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学生会用线段图来表示植树问题中的三种植树情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m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初步建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能根据这个模型将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进行分类,并试着应用模型中间隔与棵数的关系来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 点:能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并应用到生活中去。
难 点: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规律(总长÷间距=间隔数,间隔数+1=植树棵数),并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公路两旁的树。
师:为什么要在公路的两旁栽上树呢?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讲解:树木能够涵养水分减少水分的流失,还能净化空气,因此植树造林有助于环境的改善。(渗透植树造林的.环保意识。)
2.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植树的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互动新授
(一)提出问题--两端都栽、两端不栽。
1.出示教材第106页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树(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小树?
2.出示教材第107页例2: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60米,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两旁栽树(两端不栽),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米。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引导:请同学们先在纸上用线段图画一画你的种法.再在小组中交流、讨论。
3.(出示线段图)问题分析:
两端都栽:
两端不栽:
(二)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找规律)
提问:刚才同学们用线段图表示了两种植树情况,现在同学们能否用算式来表示这两种植树情况呢?
1.两端都栽:(教学例1)
假设小路长20米,那么可以栽几棵?
用画线段图表示:
则20÷5=4,要栽5棵。
由此可知:lOO÷5=20(个),那么这里的20就是棵数了吗?应该是什么?
学生回答:不是,是间隔数,应该是20+1=21(棵)。
教师板书:关系:间隔数+1=棵数
追问:为什么这里的20是间隔数,而不是棵数?
学生回答,分析原因:100÷5=20只是求100米里面有多少个5米,所以20是间隔数而不是棵树。并得出公式:路长÷间距=间隔数(不是棵数,跟棵数没关系。)
2.两端不栽:(教学例2)
假设两馆间相距30米,小树之间的距离为5米,则30÷5=6(个),6-1=5(棵)
用画线段图表示:
由此可知:60÷3=20(个),20-1=19(棵)
教师板书:关系:间隔数-1=棵数
3.一端不栽:(教学例3)
出示教材第108页例3:张伯伯准备在圆形池塘周围栽树。池塘周长是120m,如果每隔lOm栽l棵,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假设池塘的周长是60米,每隔10米栽1棵,则60÷10=6(棵)
用画线段表示:
由此可知:120÷1=12(棵)
教师板书:关系:间隔数=棵树
4.问题归类。
提问:刚才我们解决了植树时的问题,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也有这样类似的情况,谁知道哪里还有这样的情况?
学生说,教师小结。
5.应用知识
⑴完成教材第107页“做一做”第1题。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再说一说。
⑵完成教材第107页“做一做”第2题。先把题目的要求读一读,然后同桌互说,再指名学生说一说。
⑶完成教材第108页“做一做”。先让学生分析一下这个问题是不是“植树问题”,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109页练习二十四第3题。
(1)出示第3题。
指名一名学生朗读题目,理解题意。
(2)提问:从题目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这种架设电线杆的问题应该怎么计算?
(3)学生讨论后交流。
(4)组织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并相互订正。
2.教材第111页练习二十四第13题。
(1)出示题目。
(2)提问:从题目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这跟前一个练习题有什么不同,你又要如何计算?
(3)学生讨论后交流,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集体订正。
3.教材第109页练习二十四第6题。组织学生读题并归纳有效信息,讨论这道题属于植树问题的哪种情况,并列式算出答案。
4.教材第111页练习二十四第14*、15*题。
(1)出示题目。引导观察,理解题意。
(2)学生先独立解题,然后小组讨论交流。
(3)教师组织汇报交流。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教材练习二十四剩余题。(课内时间不够,可在课外完成)
【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两端都栽 两端不栽 一端不栽
间隔数+1=棵数 间隔数-1=棵数 间隔数=棵树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在观察、讨论、操作的活动中,经历判断图形平移和在方格纸上按要求将图形平移的过程。
2、能判断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按要求平移。
3、在探索平移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能在方格纸上按要求将图形平移。
2、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了解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课前修改:
教学过程:
一、平移现象
1、让学生观察图片,说一说这些事物重有哪些平移。
2、提出兔博士的问题,学生交流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二、判断平移
1、(1)题学生先观察数红的两组图,说一说有什么,发现了什么,然后判断哪些图形通过平移可以互相重合,重点说一说图形是怎样平移的。
2、(2)题安排两个环节。
1)先让学生弄清题的'要求,然后在书中独立完成。
2)交流展示涂色后的图形,重点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判断的。
三、平移图形
1、让学生在书中岸(1)题的要求画出图形,重点交流画的方法。
2、鼓励学生自主完成(2)题,集体交流。
练一练
1、给学生充分的作图时间,师巡视辅导后进。
2、有余力学生独立完成
教后反思: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学内容】:教材P113第2题及练习二十五第7、20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多边形的含义,理解和掌握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灵活应用公式解决一些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整理,感受数学知识内在联系,完善知识结构,进一步理解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空间观念,渗透等积变换的数学思想,并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整理完善知识结构,灵活运用面积公式解决问题。
难点:沟通多边形面积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归纳整理,演示讲解;复习回顾。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构建网络,新知汇总
师:同学们,咱们在第五单元里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及其计算,而且,还接触到了组合图形的面积,大家不仅要会利用面积公式求面积,还要掌握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学会观察组合图形的组成。今天,我们就来复习这部分知识。(板书课题:多边形面积的复习)
师:那么我们是如何根据长方形的面积推倒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呢?请大家从你的头脑记忆库里提取下面的知识,看看谁的记忆库最充实?
讨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师:同位同学可以商量商量。(学生汇报:教师演示)
师:大家在回忆推导公式的过程中,本着把新知转化为旧知的原则,找到了几个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通过这样的梳理,大家对我们的面积公式是不是更加熟悉了。(边说边出示图。见板书设计)
引导学生观察,从左往右看,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可以推导出其他图形的面积公式,从右往左看,我们在探讨一种新的图形面积时,都是把它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
二、查漏补缺,错误汇总
师:现在你们的记忆库中还有内存吗?那,就请大家想一想,你们在利用公式解决问题时有什么容易出错的地方或是需要大家注意的地方?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
1.弄清图形,选择公式。
2.找对应的底和高。
3.注意单位换算。
4.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别忘了除以
2.
5.解决问题时,弄清面积与其他数量的.关系。
6.看清组合图形是由哪几个简单图形组成的,找简单的解决方法。
7.已知面积,求底或高可以用方程解。)
师:看来同学们都特别的善于总结和观察,下面,我们就利用前面的复习来做几组练习。
三、综合练习,巩固提高
(一)按要求解答。(只列式,不计算)
1、平行四边形底是
4分米,高2.7分米,求它的面积?
2、三角形面积是
30平方米,底8分米,求它的高?
3、梯形的面积是
84平方米,高10米,上底5米,求下底?
师小结:如果给出图形的面积,让我们去求底或高,除了可以变化公式以外,还可以用方程解答,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下面我们来看几道判断题。
(二)判断题:
1.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
2.两个面积相等的梯形,形状是相同的。 ()
3.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4.两个三角形的高相等,它们的面积就相等。 ()
5.把一个长方形的木条框架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都不变。()
看来,同学们的分析和表达能力都很强,现在,我们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解决问题
1.教材第113页第2题。
出示第2题,引导学生看题。
学生独立解答,并在小组中互相检查。
教师指名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师:通过计算这些图形面积,你想提醒大家什么?
(计算图形面积时,底和高要对应)
2.教材第116页练习二十五第9题。
(1)组织学生用剪刀把正方形纸片按题目要求剪一剪。
(2)算一算剩下的面积是多少。
方法一:4×4-2×2÷2=14(cm2)
方法二:(2+4)×2÷2+2×4=14(cm2)
3.教材第116页练习二十五第10题。
(1)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怎样计算这个图形的面积呢?
(2)组织学生汇报,并展示求面积的方法,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将方格中的图形分割成几个简单的基本图形,分别求出基本图形的面积,再求和得出所求图形的面积。
教师强调分割的方法有多种,引导学生选择容易获取求面积时所需数据的方法进行分割。
②将方格中的图形添补成某个简单的基本图形,求出基本图形的面积,再分别减去各添补的图形面积,得出所求图形面积。
③已知小方格的边长为1cm,则每个小方格的面积为1cm2,通过数方格来确定图形的面积。
(3)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关键在于熟练地运用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对于复杂的组合图形的面积的计算,在于巧妙地将组合图形分割或添补成若干个基本图形,进而通过基本图形面积的和或差得到组合图形的面积;对于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的计算,可以将它分割或添补成已学的简单图形,或是用方格纸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来估算。
五、作业:教材练习二十五第7、20题。
【板书设计】
多边形的面积总复习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学内容:
教材P87~88例1及练习十九第1、2、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剪、摆、摆等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及积极参与、团结合作、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方法:
迁移式、尝试、扶放式教学法
教学准备:
师:多媒体。生:剪刀、直尺、平行四边形纸片、练习本。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案
1、长方形周长= 长方形面积=
正方形周长= 正方形面积=
2、把一个用木条钉成的长方形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周长( ),面积( )。
一、知识铺垫
1、 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 )。
2、长方形的长是8厘米,宽是6厘米,它的面积是( )。
3、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有哪些特征?
4、在右图中标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并画出它的高。
二、自主探究
1.探究活动一: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1)数方格。数一数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分别是多少平方厘米?(说明:一个方格表示1㎡,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
考:仔细观察表格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我的'发现: 。
(4)一个近似平行四边形的池塘,还能用数格子的方法求它的面积吗?你对这种数方格方法有什么感受?
2、 探究活动二:探究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1)讨论并交流:怎样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我们已学过的图形?
(2)操作:动手把平行四边形沿高剪开,平移,拼成长方形。
展示:把你的剪拼过程先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再全班交流。
沿着平行四边行的一条高剪断,两部分再组合在一起就拼成了一个长方形。
(4)比较:拼成后的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写出来。
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 )相等,平行四边形的( )和长方形的( )相等,它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面积( ),这两个图形的面积( )。
(5)概括:平行四边形面积= ,用字母表示为: 。
3、应用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出示教材第88页例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完成;教师板书。
三、课堂达标
1、判断、
(1)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它们的面积就相等、。 ( )
(2)平行四边形的底越长,它的面积就越大。 ( )
(3)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12m,高是4dm,它的面积是48㎡。 ( )
(4)面积相等的两个平行四边形一定等底等高。 ( )
2、计算下列各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1)底=9cm,高=5cm
(2)底=6、4dm,高=3、4dm
3、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麦田,底是250米,高是84米,共收小麦14、7吨。这块麦田有多少公顷?平均每公顷收小麦多少吨?
4、 完成教材第89页“练习十九”
第1题。生读题理解题意,直接利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完成,指名板书。
第2题。可先让学生试着做,再通过集体订正检查掌握情况。
第3题。本题利用表格形式呈现目的是强调基本形式的练习,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引导总结: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可以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 × 宽 例1 S =ah
平行四边的面积=底 × 高 =6×4
S a h =24(m2)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设计说明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上课伊始,由学生喜欢的体育运动这一话题引入本节课的情境,拉近了课本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重视解题方法的教学。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解决问题的教学,关键是理清思路,教授方法,启迪思维,提高解题能力。因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观察图画,了解画面信息,接着组织学生小组交流,分析数量关系,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设计关键问题,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使学生学会写设句,并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练习卡片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都喜欢什么体育运动?
生:排球、乒乓球、篮球、足球……
师:你知道吗?有一个小朋友叫小明,他跟你们一样,也非常喜欢体育运动,更是在学校的跳远比赛中破了纪录,你们想知道学校原来的跳远纪录是多少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列方程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对本节课的知识产生探究欲望,这样的设计过渡自然、顺理成章。
⊙探究新知
1.教学例1,出示情境图。
(1)写用字母x表示未知数的设句。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情境图并说说从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预设生1:小明的跳远成绩为4.21m,超过原纪录0.06m。
生2:这道题让我们求学校原跳远纪录是多少米。
师:应该设谁为x?怎样把x表示什么写清楚?
生:这道题要求学校原跳远纪录是多少米,应设学校原跳远纪录为xm。
(2)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师:你能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吗?
(生讨论后汇报:原纪录+超出部分=小明的成绩)
师:你能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吗?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生小组讨论后汇报:x+0.06=4.21)
(3)解方程并检验。
师:请同学们试着解方程。
(生尝试完成解题全过程并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解题过程:
例1解:设学校原跳远纪录是xm。
x+0.06=4.21
x+0.06-0.06=4.21-0.06
x=4.15
,答:学校原跳远纪录是4.15m。
生检验并交流方法。
预设生1:把x=4.15代入原方程,看方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如果相等就说明做对了。
生2:把x=4.15代入原题中,看看和原题的已知条件是否相符,如果相符就说明做对了。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复习内容:
教材练习十相关题目。
复习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2.经历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3.使学生了解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
灵活运用小数除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明白解决思路和算理。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知识梳理
师提问1:你是怎么进行小数除法计算的?
提问2:我们学习了哪些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提问3:举一个例子,表示循环小数。
学生思考,指名回答,适时指名补充。
小结: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和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相似,只需要将除数中的小数转化成整数再除。“四舍五入”“进一法”“去尾法”都是我们学习过的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解决问题。10÷3=3.3333…,商就是循环小数,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就是循环节。
二、针对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十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汇报计算结果。
2.完成教材练习十第3题。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学生投影展示计算结果,集体交流订正。
3.完成教材练习十第4题。
先由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汇报,教师结出规范解答:
9.7+2=11.7(分)
11.7÷1.5=7.8(分)
综合:(9.7+2)÷1.5=7.8(分)
三、巩固练习
1.下面的说法对吗?
(1)16.666是循环小数。()
(2)无限小数比有限小数大。()
(3)循环小数一定是无限小数,所以无限小数也一定是循环小数。()
(4)0.789789…用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是0.789。()
独立完成,指名回答并说说判断理由。
2.比一比,哪种小食品最便宜:
巧克力蛋卷:
2千克12.5元
奶油小饼干:
3千克16.9元
五香蚕豆:
0.5千克2.51元
草莓布丁:
4千克20.45元
先独立思考并解答,再指名汇报,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3.完成教材练习十第7题。
(1)学生独立思考,根据题中信息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2)投影展示典型案例,并指名说说自己的想法。
(3)师生共同订正。
四、拓展延伸
1.食堂买来7桶同样的油,如果从每桶油中各取出30.4kg,则剩下的油刚好相当于原来3桶油的质量。原来每桶油重多少千克?
30.4×7÷(7-3)=53.2(kg)
2.近似值是3.30的三位小数中,最大的是几?最小的是几?
最大:3.304
最小:3.295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又有哪些新的收获?你还有哪些问题?和大家说一说吧。
六、作业布置
教材练习十第1、5、6题。
学生回忆,在头脑中迅速整理本单元所学的知识,通过思考和表达,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和理解。
练习中,要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独立完成和自主交流相结合,不必担心出现问题,出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是最好的学习过程。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学生的练习情况良好,掌握了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计算正确率较高,并能比较灵活地应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不足之处:有个别学生对于概念性的问题理解不深刻。
教学建议:注重个别辅导,争取个别学生在计算方面有所提高。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教学内容:
教材第3-4页的例3、例4,以及“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一第5-8题。
教学目标:
1.能在盈与亏、收与支、升与降、增与减及相反方向运动等现实的情境中准确地应用负数,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2.通过用正数和负数表示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在现实情境中应用负数,体验负数。
教学难点:
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方向的.量,体验负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自主准备
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相反意义的量?试着举例用正数或负数来表示。
二、自主探究
1.阅读课本第3页的例3。从表中你能知道些什么?(大声地读一读,并说一说表中的数所表示的意义)
2.从例3的学习中,你知道( )和( )是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通常情况下,怎样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
3.填写课本第3页的“试一试”。
4.阅读课本第3页的例4。思考:如何用图来表达学校、邮局、公园之间的相对位置?(在下面画一画)
5.如果把向东走2千米记作+2千米,那么向西走2千米可以记作什么?
6.在直线上用点表示邮局和公园的位置
看了上图,你有什么发现?
三、自主应用
1.电梯上升15米记作+15米,下降10米记作( )米,-20米表示电梯( )米。
2.公交车上的售票员将下车3人记作-3人,上车4人记作( )人,-5人表示( )人。
3.知识竞赛抢答的评分规定:答对一题得10分,记作+10分;答错一题扣10分,应记作( )分。王明答对12题,答错3题,他得了( )分。
四、自主质疑
你认为本节课应学会什么?你还有什么疑问?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教学内容: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小数除法38——39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主问题和学习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
2、理解商的小数点要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会笔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3、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数学学习活动,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准备:各种型号电池及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认识各种型号电池。
2、针对5号电池。
引:现在老师手中这节电池的价钱是250,缺什么?应该是250什么?如果用角做单位呢?元做单位呢?(板:2.5元)2节5号电池多少元?说完列式后(板:5元)5节电池多少元?说完列式后(板:12.5元)
二、探知。
出示教材中情景图一。
1、让学生根据情景图提问题,独立列式。(口答得出“每节5号电池2.5元”)
2、尝试竖式计算(找不同计算方法板演)。
3、小组交流算法.
4、根据元角分知识引导算法。
针对除得余数为1后引:个位商2后,余数1不够商了怎么办?得数中的“5”是怎样来的?如果余数不是1而是10该多好呀!商2后还剩下几元,1元也就是多少角?
5、再次思考后全班内交流算法。(巡视中把各种竖式让学生板演黑板上)提问:为什么要加小数点?
6、同桌互说算法。
7、初步感知算理。
引:此题之所以余1后仍然可以计算是因为什么?如果抛开元角分,这道题你还会计算吗?我们知道数的本身也有计数单位,每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现在你可以做了吗?来试一试。
出示情景图二
1、估算每节大约多少元。
2、尝试竖式计算。(注意出错地方)
3、找学生说算法。(有用计数单位回答的`表扬)
4、重点用计数单位分析算理。
5、小组内讨论交流。
6、让学生说注意问题。
三、巩固。
1、数学诊室(改错题若干)。
2、把没做完的题补充完整(教材中的做一做)。
3、选择题。(练习中的题若干)
四、: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样的感受?
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教学内容:
课本第66页。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积里点小数点时位数不够的方法,理解算理,并能正确计算。
2.培养比较、概括、类比迁移的数学思维能力,初步的推理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感受数学的魅力,增强数学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积里小数点的位置。使学生掌握确定积的小数位数时,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
教学难点:
数学思维方法的指导。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认定目标。(预设3分钟)
1.出示书上的挂图,交流预习作业
(1)获得哪些信息?
(2)花架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0.28×0.28=
2.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掌握在积里点小数点时位数不够的方法,理解算理,并能正确计算。
二、自主学习,建构模型。(预设15分钟)
1.自主学习导学单:(时间10分钟)
探讨0.28×0.28=
(1)学生尝试练习。
出现什么问题?(不够四位)怎么解决呢?在小组内讨论,找出方法。
(2)展示学生作业,集体交流
(3)说说当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怎么办?
追问:你怎样点上小数点?“0.28×0.28”的.积应该是几位小数。
2.总结方法。
归纳:计算小数乘小数,在积里点小数点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三、组织练习,完善认识。(预设12分钟)
基础题:“练一练”
1.集体交流,重点指出:在积里点小数点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2.提醒学生积的小数末尾有0时,要先点小数点,然后根据小数的性质进行简化。
专项题:练习十二第4题。
学生直接根据每栏中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确定积得小数位数。
先示范比较表中第2栏与第1栏的因数,引导学生发现两个因数分别等于第1栏的两个因数除以10,所以积应该等于720除以100.
整合题:练习十二的第6、7题
第7题要求说说列式时所依据的数量关系。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教材说明
“数学广角”主要是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本单元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标准》中指出,第二学段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运用数表示事物,并能进行交流”。在日常生活中,数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有了初步体会,特别是在一年级上册认数的时候,教材在“生活中的数”版块中就已经出现了像邮政编码、门牌号、车牌号这样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本单元就是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数字编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通过实践活动进行简单的数字编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字编码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比如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等,在这些号码中都蕴含着数字编码的思想,同时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运用数字或者符号来描述事物,可以比较简洁、准确地表示出事物蕴含的客观规律,也便于我们分类查询和统计。
在这一单元我们主要是通过一些生活中的事例向学生渗透数字编码思想,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并通过实践活动加以应用。教材首先从老师点名的情境引入,说明我们可以用数字编码来区分班上的每个学生。接下来,例1和例2通过邮政编码和身份证号码等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了解邮政编码的结构与含义,了解身份证号码中蕴含的一些简单信息和编码的含义,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例3和例4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两个实践活动来运用数字或字母进行编码,加深对数字编码思想的理解。例3是让学生给学校的每一个学生编一个学号,例4是让学生给班里或学校图书角的书籍编一个书号,和例3相比,更复杂一些,是用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进行编码,这种编码在生活中也是处处可见,比如汽车的车牌号、火车的车次、飞机的航班号以及商品的型号等,从而体会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建议
1. 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数字编码是一种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初步体会数字编码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学生只要能从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等具体实例中初步了解蕴含其中的一些简单信息和编码的含义,探索出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并能在实践活动中加以应用就可以了,并不要求学生掌握编码中每个数字的信息和含义。另外学生在实践中可以有不同的编码方法,教师要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并且要放手让学生亲身去体会、经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只是在必要时给以一定的点拨、引导。
2.本单元内容可用3课时进行教学。
1.情境图。
教材首先由学生非常熟悉的老师点名的生活情境来引入,然后小精灵提出问题:“如果不叫姓名,还能怎样来区分班上的学生呢?”从而引起学生的讨论:还可以用编号的形式给每个学生编个号码。接下来,教材说明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
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让学生探讨用编号的方法来区分班上的学生。这样引出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这部分内容也可以结合后面的例1来教学,教师课前可以让学生先收集一些由数字组成的号码,如车牌号、邮政编码、电话号码等,然后在班上交流和汇报,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通过多媒体课件再来展示生活中经常见到的这些数字编码现象,比如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等,通过这些生活中广泛存在、学生熟悉的素材来引出数字编码,使数字编码这个看似抽象的问题变得直观和有趣,这样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当老师提出学生能发现这些数字编码中的“秘密”时,也就更加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
2.例1。
例1是通过了解邮政编码的结构和含义来初步体会数字编码的方法,同时通过邮政编码在信件传递中的功能初步体会数字编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教材首先由编辑室经常收到全国各地读者的来信这个生活中的情境来引出,让学生思考:你知道这些信件是怎样传递的呢?接下来,教材用一组连续的示意图展示了信件传递的过程:先是一个小女孩把信件投入邮筒中,然后邮局(所)把收集起来的信件通过机器分拣,机器能根据每封信上面的邮政编码进行分类,再把信件传递到收信人所在地的邮局,最后由邮递员根据具体的地址来投递信件。了解了信件传递的过程后,小精灵给同学们提出了问题:你知道本地的邮政编码吗?你想知道这些数字是怎样编排的吗?引导学生来探索邮政编码中数字编排的结构和含义。
邮政编码是代表投送邮件的邮局的'一种专用代号,也是这个局(所)投送范围内的居民与单位的通信代号。教材这里呈现了一个标准信封的正面,并向同学们介绍了邮政编码的结构:邮政编码由6位阿拉伯数字组成,如448268。它的前两位数表示省、自治区、直辖市,如44表示湖北省;第三位数表示邮区代号,如448表示湖北省荆门邮区;第四位数表示县(市)的编号,如4482代表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邮局;最后两位代表邮件投递局(所),所以448268表示的就是——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五里邮电支局的投递局。同样,邮政编码100009表示的是——北京市东城区地安门邮电局的投递局。了解了邮政编码的组成,接下来介绍邮政编码作为我们国家的邮政代号在信件传递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教材通过小精灵揭示:有了邮政编码,机器就能对信件进行分拣,这样就大大提高了信件传递的速度,从而让学生体会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结合例1后面的“做一做”,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调查、收集一些邮政编码,如学校所在地的邮政编码、父母单位所在地的邮政编码、爷爷奶奶住址所在地的邮政编码等。并要求学生设法了解邮政编码的结构与含义,如向邮局工作人员或邮递员咨询、查阅邮政编码书籍等。在学生汇报了收集的邮政编码后,老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信件是怎样传递的吗?让学生在调查的基础上展开讨论,等学生发表完意见后,老师再进行补充或总结。这里可以利用教材的示意图来介绍,也可以设计多媒体课件或动画动态地展现信件传递的流程。
学生了解信件的传递过程后,老师接着提出问题:我们收集了这么多邮政编码,你们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机器怎么能根据邮政编码的数字进行分拣呢?这些数字又是怎样编排的呢?让学生先通过观察、比较找出收集来的邮政编码的相同点:同一个省、市的邮政编码前面有几位是相同的。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根据查阅的资料或是调查的结果来讨论邮政编码的数字编排的结构和含义,如果大部分学生课前已经了解了邮政编码的组成,老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手中的一个邮政编码来进行说明,比如学校的邮政编码的组成。如果学生有困难,老师可以在学生交流汇报自己的看法后,结合教材给出的邮政编码的结构图具体说明它的组成,也就是每个数字代表的含义。然后再让学生结合某个邮政编码给出它的组成,在小组中相互说一说。
如果学生课前没有调查,可以先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说说自己的猜想,然后老师再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说明邮政编码的结构和组成(可配合多媒体课件),最后再结合邮政编码的结构图具体说明。了解它的组成后,再让学生试着就某个具体的邮政编码给出具体的说明,比如结合例1下面的“做一做”,再让学生说一说学校的邮政编码是怎样组成的。
了解了邮政编码的组成后,让学生思考一下邮政编码在信件传递中所起的作用。可以让学生先互相交流讨论一下,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再进行总结。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了解2、5的倍数的特征,能找出100以内的2、5的倍数;理解奇数、偶数的含义。能正确、迅速地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5的倍数。
2、 学生经历探究2、5倍数的特征的过程,培养操作、观察、归纳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3、通过探究活动,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初步的归纳、推理能力,激发探索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究2、5倍数的特征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口算
7×4= 5×24= 128÷2= 5×7.1= 1.6÷2= 45÷0.9= 350÷5= 1.7×0.2= 13×5= 126÷3=
师:在算式7×4=28中28是4的什么?又是7的什么?
再算式128÷2=64中,128叫做2的什么?
(2)、判断下列哪些数是7的倍数?
13、 210、 735、 42、 50
引导学生说说判断的方法。
二、激情导入
1、谈话:老师有一项特殊的本领你想知道吗?就是你随便说出一个数,我能马上判断出是不是2或者5的倍数。
学生出数,老师判断。
2、揭题:你想学到老师这项本领吗?学了这节课你也会掌握这项本领,有信心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2、5的倍数的特征。(揭示课题:2、5的倍数的特征)
三、自主探究2、5倍数的特征
(一)、探究5的倍数的特征
1、师:请你按一定的顺序把5的倍数写在练习本上。
指名汇报: (老师随机板书)
简介列举法:像这样把5的倍数一一写出来的方法,在数学上叫列举法。
2、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49页,这是一张百数表,请你按一定的顺序把5的倍数用红笔圈起来。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
师:观察百数表中和同学们列举的5的倍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5的倍数的个位上是0或5
师:那是不是所有5的倍数个位上都是0或5呢?你能举出一个个位上是0或5的多位数来验证一下吗?
学生举例验证。(强调验证的方法)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验证你们能概括出5的倍数的特征吗?
(学生说师板书:个位上是0或5的.数)
3、判断下面哪些数是5的倍数。
85、104、7620、13165、947
(二)、认识2的倍数的特征
师:我们用列举法和百数表探究了5的倍数的特征,你能选其中一种方法找到2的倍数,来探究一下2的倍数有哪些特征吗?
学生自主探究。
师:把你的发现和同桌相互交流一下。
指名汇报
让学生说用的是哪种方法,读一读2的倍数,预设
1、用列举法,(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2的倍数)
2、用百数表,(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件)
师:同学能说说通过自己的探究方法,你发现2的倍数有哪些特征?
预设:生:我发现2的倍数都是双数。
生:我发现2的倍数的个位是0或者2、4、6、8.
师:我发现刚才我们研究的这些2的倍数都是一位数或两位数。是不是所有2的倍数个位上都是2、4、6、8、0呢?你们能举一个个位上是2、4、6、8、0的多位数来验证一下吗?
学生举例验证。
总结:通过刚才广泛验证,我们发现:无论是几位数,只要个位上的数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学生说师板书:个位上是0、2、4、6、8的数)
师:那么判断是不是2的倍数只要看这个数的哪一位就行了?
生:只看个位。
师:2的倍数与十位上的数有关系吗?
生:没有。因为十位上的数是1—9.
(三)、认识偶数和奇数
师:在自然数中,像2、4、6、8、10、12------这些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也就是我们说的双数。而像1、3、5、7、9、11、13------这些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也就是我们说的单数。
师:同学们观察偶数有什么特征?奇数呢?
总结:偶数的个位上是0、2、4、6、8。奇数的个位上是1、3、5、7、9。
四、巩固练习
1、填一填
12130353924012156018728590
2的倍数 5的倍数
2、火眼金睛辩对错
(1)偶数都是2的倍数。 ( )
(2)210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 ( )
(3)两个奇数的和不一定是偶数。 ( )
3、想一想,组一组。
任选两个数字组成符合下面要求的数。
6 0 9 5
奇数:
2的倍数:
5的倍数:
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2、5的倍数的特征
5的倍数 2的倍数
1×5=5 个位上是0 1×2=2
2×5=10 2×2=4
3×5=15 3×2=6
4×5=20 4×2=8
5×5=25 5×2=10
…… ……
35×5=175 25×5=125
…… ……
个位上是0、5 个位上是0、2、4、6、8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教给学生观察图的方法。
2、指导学生能够看图说话写话。
教学重点:
1、教给学生观察图的方法。
2、指导学生能够看图说话写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爱你们的班级吗。你们会在班级里积极的打扫卫生吗。打扫卫生的时候你们都做些什么呢。
下面老师给大家看看这幅画。)
二、指导观察
1、(出示插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大屏幕上的图画,看图上画了什么,谁来给大家说一说。(三个同学)发生了什么事。(他们正在打扫教室)谁能加上时间和地点完整的把这幅画说一说。(例:星期五,是学校大扫除的.日子,小蓝在扫地,小红摆桌子,小楠在擦玻璃。)
2、同学们,他们在打扫卫生的时候动作是怎么样的。他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3、请同学们前后四人小组讨论:同学们打扫卫生的过程是怎么样的。
4、全班汇报,指导说话。
5、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故事完整的说给大家听。
a.请几名同学把自己的故事说一说,师生共同评议。
b.自由的把故事内容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三、写话指导
写一段话,也可以写几段话,刚才你是怎么说的,现在就怎么写,没学过的字写拼音,教师巡回指导。
四、交流评议
1请几名同学把他写的话念给大家听。
2放投影,师生共同评议。
五、附板书设计
六、展示几篇学生的文章。
盼盼同学:
放学了,我、小蓝和小楠一起在教室里打扫卫生。小楠负责擦玻璃,小蓝负责在教室扫地,我负责撮垃圾。我们一边打扫,一边唱歌,干得可高兴了。
素梅同学:
今天是星期五,一下课,同学们就背着书包离开学校。只剩我和小蓝、小楠三个人在教室打扫卫生。
我们大家分工合作,我撮垃圾,小蓝擦玻璃,小楠扫地。不一会儿,我们三个就干得满头大汗了。
梦丹同学:
今天一下课,老师就交给小红、小蓝、小楠一个任务。就是打扫教室的卫生。老师说:“小蓝,你把地扫好。小楠,你擦玻璃。
小红撮垃圾。”我们赶紧动手干了起来。小蓝把教室的每一个角落都打扫的干干净净。小楠也把玻璃擦得亮晶晶的。小红把垃圾倒进了垃圾箱,看着我们打扫得这么干净,我们都笑了。 。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上册五年级教案06-09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模板02-15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02-11
五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01-22
数学上册教案01-15
五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01-13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13
五年级上册小学数学教案12-29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6-13
数学五年级上册总复习教案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