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六年级数学教案>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

时间:2024-05-24 16:05:15 六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集合【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集合【15篇】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1

  教学内容:

  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培养学生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反比例的意义和正确判断成反比例的量。

  教具准备:

  小黑板、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 口答正比例的意义。

  2、 怎样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

  3、 写出下面各题的数量关系,并判断在什么条件下,其中哪两种量成正比例?

  (1) 已知每小时加工零件数和加工时间,求加工零件总数。

  (2) 已知每本书的价钱和购买的本数,求应付的钱。

  (3) 已知每公亩产量和公亩数,求总产量。

  二、引新

  在上面的数量部系式中,如果加工零件总数一定,每小时加工零件和加工时间是什么关系?如果应付的总钱数一定,每本书的价钱和本数是什么关系?如果总产量一定,每公亩产量和公亩数是什么关系?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反比例的意义(板书)

  三、 新授

  1、 教学例4。

  (1)出示例4。

  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数据,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A、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相关联吗?为什么?

  B、加工的时间是否随着每小时加工的个数的`变化而变化?怎样变化?

  C、表中两个相的数的比值是多少?一定吗?两个相对应的数的积各是多少?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D、这个积表示什么?写出表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

  学生口答,师板书

  小结:

  2、教学例5

  用600页纸装订成同样的练习本,每本的页数和装订的本数有什么关系?请你先填写下表。

  每本的页数 15 20 25 30 40 60

  装订的本数 40

  (1) 先填表,然后观察上表,回答下列问题:

  表中有哪两种量?

  装订的本数是怎样随着每本的页数变化而变化的?

  表中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乘积各是多少?

  你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写出它们的数量关系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每本页数装订的本数=纸的总页数(一定)

  (2) 小结:

  从上表可以看出:每本的页数和装订的本数也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装订的本数是随着本页数的变化的。每本的页数扩大,装订的本数反而缩小;每本的页数缩小,装订的本数反而扩大。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每本的页数和装订的本数的积总是一定的。

  (3) 归纳反比例的意义及关系式。

  (1)请你比较一下上面的例4、例5,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反比例的意义)

  (2)判断成反比例量的方法: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否面反比例的量要具备的条件:

  a两种相关联的量。

  b一种量变化,另一种也随着变化。

  C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

  (3)例4中,加工的时间随着每小时加工数量的变化,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加工的时间的积(零件总数)是一定的,我们就说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加工的时间是成反比例的量。想一想:在例5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不是成反比例的量?为什么?(指名几个学生口述,教师帮助纠正)

  (4) 概括关系式。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R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

  XY=R(一定)

  3.教学例6。

  播种的总公顷数一定,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是不是成反比例?

  师:大家能不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一下?

  指名口述,师讲评。

  (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是两6种相关联的量,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天数=播种的总公顷数,已知播种的总公顷数一定,也就是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天数的积是一定的,所以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成反比例。)

  四、小结

  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关键是看两种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是否一定,积一定这两种量成反比例。

  讨论:想一想:播种总公顷数一定,已经播种的公顷数和剩下的公顷数是不是成反比例?为什么?

  五、巩固练习

  课本第16页的做一做练后讲评。

  六、课内外作业

  完成练习三的第4――7题。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2

  教材分析

  比赛场次这节课借助画图策略和列表策略解决比赛场次问题,但教学的重点策略是从简单入手策略,即当遇到较复杂的问题时,以退为进,先解决几个简单的同类问题,通过观察、分析解决这些简单问题的过程和结果,总结、归纳出一般的原则、方法、规律等,再解决原来较复杂的问题。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开始关注国家大事,因此,切合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我国乒乓球兵团囊括乒乓球项目的`全部冠军,利用情景导入和谈话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民族自豪感同时为解决比赛场次的问题提供探索的平台。在设计中要给学生创造充分探索解决问题策略的空间,注重人人参与数学活动。要求每一个学生动手算,并适当开展小组交流、讨论。

  使学生经历寻找规律的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比赛场次与球队数量之间的关系,会画示意图,会计算比赛场次。

  过程与方法:用列表、画图的方式寻找实际问题中蕴涵的简单的规律,通过小组交流,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

  1.在他人的鼓励下,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相信自己在学习中可以取得不断的进步。

  2.通过观察、推断等教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

  3、在谈话中,对学生进行爱国,爱体育锻炼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会用列表、画图的方式寻找实际问题中蕴涵的简单的规律,体会图、表的简洁性和有效性。

  难点:了解“从简单的情形开始,找出规律,算出结果”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3

  教材分析:

  “合理存款”是在教学完百分数的意义与纳税、折扣、利率等知识的基础上安排的一节活动课。

  活动构成:

  1、明确问题。主要围绕“妈妈要存款一万元,供儿子六年后上大学用,怎样存款收益?”这一问题展开,该问题共蕴含着三个关键的信息:本金、可存款年限及资金用途。

  2、收集信息。主要包括人民币储蓄存款利率、教育储蓄存款可存的期限以及相应的利率,国债的购买及其利息的计算等。课前,学生可以通过去银行咨询以及查阅相关规定的方式获得信息。

  3、设计方案。就是从收集到的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相关实用信息,设计出具体的、不同的储蓄存款方案。

  4、选择方案。即从上述各种可行性方案中选取收益的,化方案合理存款,并计算出到期时的总收入。教材这样编排,旨在让学生巩固对储蓄存款的认识,了解教育储蓄以及国债利率的相关知识,并综合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学会与人合作、交流的同时,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活动目标:

  1、使学生巩固对存款的认识,了解教育储蓄及国债利率的`有关知识。

  2、学习综合运用储蓄存款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并培养学生的投资意识。

  活动重、难点:

  使学生能自主探索合理存款的收益问题的方法。

  学具准备:

  学生每人一台计算器。

  一、旧知铺垫,引入活动

  1、复习:杨晨用8000元一年期存款的利息买了一台复读机,这台复读机的价格是多少?

  8000×2.25%×1×(1—20%)=160元

  问:算式中,本金和利息各是多少元?2.25%、20%各表示什么?你是通过哪些渠道或方式了解到的?

  2、引入: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不仅可以支援国家建设,还可以让本钱增值。存款的方式多种多样,不同形式的存款,获得的收益也会不一样。现在有一个问题:妈妈准备给小灵存1万元,供六年后上大学用,同学们计算分析一下,应该选择哪种存款方式收益?为什么?

  二、合作学习,探究方案

  1、小组合作探究

  2、汇报交流

  预设:

  生1:选择存款期限长的,这样利息会高一些。

  生2:定期存款要考虑利息税。

  生3:国债和教育储蓄免征利息税,都可以考虑。

  生4:国债的利率比教育储蓄的利率相对低一些,可以优先考虑教育储蓄。

  师:课本第111页有两个表格,请同学们再次发挥小组成员各自的聪明才智,按照你们的思路设计存款方案,看看哪些方案的存款利息较高。

  3、小组合作,设计方案

  4、每组交流一种方案,说说这种方案为什么取得的利息高而且合理。

  师:(根据汇报)看来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合理获得利息的存款方式。根据大家的汇报,老师把各小组化的方案整理了一下,我们一起来看看。

  问:对比后,你有哪些想法?如何存款算是合理的?定期存款方案为什么不考虑了?

  学生各抒己见。

  师:通过探讨,我们知道了存款有许多方式。在生活中,只要我们仔细研究,认真发现,就能获取的方案,让存款合理的获利。

  三、活学活用,解决问题

  师:刚才同学们所设计的方案是六年后才取这笔钱的。现在,老师这里也有1万元钱,这1万元四年内不使用,四年后可能会随时取出。请同学们为老师设计一个存款方案,使方案获益。

  1、学生分组讨论,设计方案。

  2、学生汇报,学生评述。

  四、活动结束,畅谈收获

  1、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和收获?

  2、你还有哪些需要?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4

  教学内容:课本P15页例2,及练习四的6—10。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两步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解答。

  教学难点:

  辨析两次判断单位“1”有什么不同。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先说出下列各算式表示的意义,再口算出得数。

  2、指出下面每组中的两个量,应把谁看作单位“1”。

  1)香蕉的筐数是苹果的。

  2)香蕉的筐数的和苹果的'筐数相等。

  3)黄牛只数的等于水牛的只数。4)水牛的只数相当于黄牛的。

  二、新课学习。

  1、出示例2。

  2、读题,分析题意。说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明确这是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3、怎样用线段图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

  思考:要画几条线段?5/6和2/3分别是谁的5/6和2/3?单位“1”分别是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画图。

  4、确定每一步的算法,列式计算。

  1)求小华储蓄的钱数怎样想?

  思路:根据“小华储蓄的钱数是小亮的5/6,把小亮的钱数看作单位“1”,就是求18的5/6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列式:

  (元)

  2)求小新储蓄的钱数怎样想?思路同上。注意认清单位“1”

  5、指导列综合算式解答。

  6、总结今天所学内容和昨天的异同。

  7、练习

  1)完成课本P15页下的“做一做”。

  2)指名说一说是怎样确定计算方法的。

  三、新课小结。

  1、分数乘法两步应用题与前一节所学的一步应用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解答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怎样判断计算方法?

  四、巩固练习:P16练习四6、7。

  五、作业。

  完成练习四的第8—10题。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3、运用分数乘除法的相关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运算定律,灵活、准确地进行简便计算,运用分数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运用分数乘除法的相关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温故案

  一、知识要点:分数乘除法、倒数、比。

  1、分数乘法的意义:(1)分数乘整数,就是求几个相同 的 的 运算。

  (2)一个数(整数或分数)乘分数,就是求 的 是多少。

  2、分数除法的意义: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 ,就是已知两个因数的 和其中一个 ,求另一个 的运算。

  3、分数乘法的计算(分数和整数相乘、分数乘分数)。

  因为整数都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所以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是用 相乘的积作 ,用

  相乘的积作 ,能约分的要先 ,然后再计算。

  4、分数除法的计算(分数除以整数、一个数除以分数)。

  在分数除法中,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 。

  5、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分数的简便运算:分数乘法中进行分数的简便运算时经常要用到的运算定律有 。

  6、分数四则混合运算:(1)乘除混合运算的,遇到除以一个数,就转化成 这个数的

  然后采用一次约分的方法计算。(2)四则混合运算的,按先 后 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有括号的,先算 ,再算 。

  7、倒数的意义和求倒数的方法: 互为倒数;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和分母 。注意:1的倒数是 ,0有倒数吗?

  8、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两个数 又叫做两个数的比。在两个数的比中,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 ,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 ,两者相除多得的.商叫做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 或 相同的数, 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9、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

  比前项比号后项比值

  除法

  分数

  巩固案

  二、跟踪练习

  (一)填空题:

  1、40分=( )小时 3/5千米=( )米 23×( )=1 1.5和( )互为倒数。

  2、 ( )∶8=1.2∶( )=0.75=( )÷6=( )折=( )成

  3、把一根4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5段,每段长( )米,每段占全长的( )。

  4、把盐和水按1∶19的比例配成盐水,盐占盐水的( )(填分数)

  5、一根钢材长6米,若用去1/2米,还剩( )米;若用去它的1/2,还剩( )米。

  6、甲数是乙数的1.6倍,那么甲数和乙数的比是( )∶( )。

  7、从甲地到乙地,客车要行4小时,货车要行5小时,客车和货车的速度比是( )∶( )。

  8、一个数的2/3是24,这个数的5/6是( )。

  (二)判断题:

  1、1米的1/2 和3米的1/2 一样长。( )

  2、两个分数相除,商一定大于被除数。( )

  3、如果a÷b=4 ,b就是a的4倍.( )

  4、把10克糖放入100克水中,糖占糖水的10%。( )

  5、王芳看一本200页的童话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1/5,第二天应从40页看起。( )

  (三)计算:

  2×3/4= 3/8×6= 3/10×2/3= 7/25×15/14= 6/13÷4= 5/7÷5/2=

  30-1.6÷4/15= 3/5×1/2+3/5÷1/2= 1/5÷6/25-7/2×2/8= (0.75-3/16) ÷(2/9+1/3)=

  (四)列式计算:

  1、8的2/7与5/7的8倍的和是多少? 2、18的5/27减去3/7是多少?

  3、2/3与5/12的和的6/7是多少? 4、42的6/7与21的1/3的和是多少?

  (五)简单应用:

  1、有一个长方形的花坛,长是3/4米,宽是长的2/3,这个花坛的宽是多少米?面积是多少?

  2、李叔叔录入论文,3小时录了这篇论文的1/3,照这样的速度工作8小时,可以录入这篇论文的几分之几?

  3、一共有240千克水果糖,每袋装1/4千克,才装完了3/4,他们已经装完了多少袋?

  知新案

  1、某鞋店进来皮鞋600双。第一周卖出总数的 15 ,第二周卖出总数的 38 。

  ⑴两周一共卖出总数的几分之几?⑵两周一共卖出多少双?⑶还剩多少双?

  2、六年级同学给灾区的小朋友捐款。六一班捐了500元,六二班捐的是六一班的45 ,六三班捐的是六二班的 98 。六三班捐款多少元?

  3、一件西服原价180元,现在的价格比原来降低了15 ,现在的价格是多少元?

  4、希望小学三年级有学生216人,四年级的人数比三年级多 29 ,四年级有学生多少人?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6

  一、情景引入

  出示一堆煤的情景图,图中标明煤的重量为1吨,一个炊事员说:这堆煤计划烧40天。

  你们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后来在实际烧的过程中,情况发生了变化,你们想知道发生了什么变化吗?

  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有关计划与实际比较的应用题

  (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在情景图上加上另一个炊事员的对话框:由于改进炉灶,每天节省5千克。

  你们知道发生了什么新情况吗?

  根据上面的情景,你能编出应用题吗?

  根据学生的`编的应用题,选出与例2有似的问题

  (1)读题,审题,分析数量关系

  要求改进炉灶后,这批煤可以烧多少天。要知道哪两个条件?我们应该先求什么?

  (2)你用什么方法来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3)让学生尝试解答。

  2、如果把题目里的第三个已知条件和问题改成改进炉灶后,这批煤比原计划多烧10天,每天实际烧煤多少千克?该怎样解答?

  (1)让学生自己分析数量关系后列式解答。

  (2)讲评时让学生说出分析过程。

  (3)引导学生看一看例2与改编后的题目的联系和区别

  3、做一做

  (1)让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

  (2)指名板演,其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7

教学内容:p27倒数的认识,练习六全部习题。

  教材简析:这个内容是在分数乘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后面学习分数除法作准备的。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注意突出倒数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它们具有互相依存的特点。

  教学要求:使学生认识倒数的概念,掌握求倒数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过程:

  一、用汉字作比喻引入

  1、师指出:我国汉字结构优美,有上下、左右结构,如果把杏字上下一颠倒成了什么字?呆把吴字一颠倒呢?(吞)一个数也可以倒过来变为另一个数,比如3/4倒过来呢?(4/3)1/7倒过来呢?(7/1也就是7)这叫做倒数,随即板书课题。

  2、提一个开放性的问题: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想到了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

  师生共同确定本节课的目标研究倒数的意义、方法和用处。

  二、新知探索:

  1、研究倒数的`意义

  师:请大家看书p27第3行的结语:乘积等于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学生自学后,问:有没有疑问?

  师引导学生说出: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它们是互相依存的。必须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而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2、学生自主举例,推敲方法:

  (1)师:下面,请大家各自举例加以说明。

  (2)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交流。

  (a、以真分数为例;如:5/8的倒数是8/5真分数的倒数是假分数。)

  (b、以假分数为例;8/5的倒数是5/8假分数的倒数是真分数。)

  (c、以带分数为例;带分数的倒数是真分数。)

  (d、以小数为例;分两种情况:纯小数和带小数,纯小数相当于真分数,带小数相当于假分数)

  (e、以整数为例;整数相当于分母是1的假分数)

  学生举例的过程同时将如何寻找倒数的方法也融入其中。

  3、讨论0、1的情况:

  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要求学生说出想的过程(因为1与1相乘得1,所以1的倒数是1。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不可能是1,所以0没有倒数。)

  4、总结方法:(除了0以外)你认为怎样可以很快求出一个数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看看书上是这样写的吗?(让学生体会到一种成就感,自己说的居然和书上的意思一样)

  三、反馈巩固:

  1、完成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重点问:8的倒数是几?

  2、练习六5(判断)

  3、补充判断:

  a、a是自然数,a的倒数是1/a。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8

  立体图形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71页、72页复习立体图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认识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这些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掌握不同立体图形之间的异同点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2、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展开图。

  过程与方法:

  能辨认不同方向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及相对位置。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掌握立体图形的特征,并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老师搜集了几张图片,非常漂亮。同学们想不想看?(想)请大家欣赏!(出示课件)

  师:这些图片美吗?(美)从画面上,你看到的是什么呢?

  生:都是建筑物。

  师:如果用我们数学的眼光来观察这些建筑物,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看到的.这些建筑物都是由长方体,正方体……构成的。

  师:对,这些建筑物都是是由立方体图形构成的,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这些立体图形,进一步认识它们的特征。(板书课题:立体图形)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9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听老师提几个问题,想一想是我们学过的哪些知识。XX同学的左面是谁?我们教室的后面是什么?学校在邮局的什么方向?

  生:方向与位置。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描述方向与位置的词语都有哪些?如何确定位置?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根据不同的参照物确定物体的位置。(板书课题:确定位置)

  ⊙回顾整理,构建网络

  1.整理复习学过的方位词。

  (1)学生小组交流学过的方位词。

  (2)学生汇报交流。

  学过的方位词有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东北方向也叫北偏东,西北方向也叫北偏西,东南方向也叫南偏东,西南方向也叫南偏西。

  (3)请大家观察所在学校和学校周围的物体,用方位词来指明物体的方向和位置。

  (4)刚才大家用上、下、前、后、左、右和东、南、西、北来表示物体所在的`大概位置以及方向,如果我们要准确地表示物体所在的位置,还可以用数对来表示,大家还记得用数对的表示方法吗?

  2.梳理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用数对来表示物体准确位置的步骤和方法:

  (1)确定位置:选定参照点(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竖排叫作列,横排叫作行。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

  (2)数对的写法: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两个数用逗号隔开,外面加上小括号。

  3.梳理用方向加距离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用方向和距离来表示物体准确位置的步骤:

  (1)选定参照点(原点),建立直角坐标。

  (2)确定方向和角度。

  (3)确定比例尺,算出实际距离。

  4.课件出示教材99页情境图。

  星期日,奇思去动物园游玩,在大门口看到了动物园的示意图。他想先去百鸟园,你能帮他确定百鸟园相对大门的位置吗?

  (1)学生探究确定百鸟园位置的方法。

  (2)小组汇报。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进行正确、合理、灵活的计算。

  2、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和良好审题习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计算的乐趣,不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及正确的运用定律性质进行计算的能力。。

  教学难点:灵活地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引出新课(约5分钟)

  1、观察3/10、7.4、8、125、5.4、7/10这六个数,你有什么发现?(预设:如学生说出下面的①,则教师就继续说②;如学生直接说②,则教师就不再说①)

  ①这些数是整数、小数和分数。

  ②从计算的角度考虑这些数可以干什么?(凑整)

  2、请你根据这六个数编出三道口算题。

  7/10+3/10=7.4-5.4=8×125=

  3、对三道口算题再加工,请你继续计算。

  3/10+7/10×20=7.4-5.4÷0.9=24÷8×125=

  你想说点什么?(预设:不能为了凑整,而不顾运算顺序,应该按运算顺序做。)

  这些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二、进行复习(约30分钟)

  1、下面我们进行一次计算比赛,时间三分钟,看谁做得又对又多。可以不按题号顺序,有选择地做。(课前下发习题纸。)

  脱式计算下列各题:

  2、三分钟到!谁来说一说,你选择的是哪些题目?其他同学呢?

  3、思考:你们为什么选择这些题?

  4、我没让你们简算,你们怎么知道这些题能够直接简算的?(预设:需要观察数的特征,符号)简算的依据是什么?(小组讨论)

  5、追问:是不是数字只要能凑整就能简算呢?不能简算,根据什么?能简算根据什么?

  6、现在研究简算的.题目,每人手里有一张表,自己先独立填写,填完后再小组交流。第一栏举例,可以是做过的例子,也可再举例。第二栏填简算的依据是什么?第三栏注意(即易错的地儿)是什么?把你们的研究成果,填在表里。(可把几类全研究,也可感兴趣的几个题)(约8分钟)

  简便运算的题目(举例)

  依据(定律或性质用字母表示)

  注意(易错或提醒同学的地方)

  7、学生汇报:(10分钟)

  (1)比如,依据加法、乘法的结合、交换律;乘法分配律;减法性质;商不变的性质;除法性质。师适时板书:定律和性质,并适时师生、生生间进行。

  (2)在学生汇报的同时,说到什么定律或性质时,如学生之间能相互补充最好,否则教师则补充一些学生没有易错的题目,如:

  (3)(意图:分配律的正确运用。②避免分配律迁移到除法中去)。

  (5)×19×17

  (6)3÷2.53÷2.5÷4

  8、订正结果后改正错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三、课堂:(2分钟)

  今天你想说点什么?

  预设:审题重要,观察特征、符号,依据定律、性质,凑整达到简算目的。

  今天的复习对于以前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认识或想法?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11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

  2.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学重点

  理解求表面积、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表面积、侧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口答下列各题(只列式不计算).

  1.圆的半径是5厘米,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2.圆的直径是3分米,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三)回忆圆柱体的特征.

  二、探究新知

  (一)圆柱的侧面积.

  1.学生讨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的长、宽和圆柱底面周长、高的.关系.

  2.小结: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而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侧面积,所以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高.

  (二)教学例1.

  例1.一个圆柱,底面的直径是0.5米,高是1.8米,求它的侧面积.(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2.学生独立解答

  教师板书: 3.140.51.8

  =1.75l.8

  2.83(平方米)

  答:它的侧面积约是2.83平方米.

  3.反馈练习:一个圆柱,底面周长是94.2厘米,高是25厘米,求它的侧面积.

  (三)圆柱的表面积.

  1.教师说明: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就是圆柱的表面积.

  2.比较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侧面积的区别.

  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表面的面积,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而侧面积是指圆柱侧面的面积;表面积包含着侧面积.

  (四)教学例2.

  1.出示例2

  例2.一个圆柱的高是15厘米,底面半径是5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

  2.学生独立解答

  侧面积:23.14515=471(平方厘米)

  底面积:3.14 =78.5(平方厘米)

  表面积:471+78.52=628(平方厘米)

  答:它的表面积是628平方厘米.

  3.反馈练习:一个圆柱,底面直径是2分米,高是45分米,求它的表面积.

  (五)教学例3.

  1.出示例3

  例3.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高是24厘米,底面直径是20厘米,做这个水桶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厘米?(得数保留整百平方厘米)

  2.教师提问:解答这道题应注意什么?

  这道题是求做这个水桶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厘米.实际上是求这个圆柱形水桶的表面积.题里告诉我们的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计算时就是用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

  3.学生解答,教师板书.

  水桶的侧面积:3.142024=1507.2(平方厘米)

  水桶的底面积:3.14

  =3.14

  =3.14100

  =314(平方厘米)

  需要铁皮:1507.2+314=1821.21900(平方厘米)

  答:做这个水桶要用1900平方厘米.

  4.教师说明:这里不能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在实际中,使用的材料都要比计算得到的结果多一些.因此,要保留整百平方厘米,省略的十位上即使是4或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5.四舍五入法与进一法有什么不同.

  (1)四舍五入法在取近似值时,看要保留位数的后一位,是5或比5大的舍去尾数后向前一位进一,是4或比4小的舍去.

  (2)进一法看要保留位数的后一位,是4或比4小的舍去尾数后都向前一位进一.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所研究的例1、例2、例3都是有关圆柱表面积的计算问题.圆柱的表面积在实际应用时要注意什么呢?

  归纳:圆柱的表面积,在实际应用时,要根据实际需要计算各部分的面积,必须灵活掌握.如油桶的表面积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无盖的水桶的表面积是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烟筒的表面积只求侧面积.另外,在生产中备料多少,一般采用进一法,就是为了保证原材料够用.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12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34-35页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节。本节课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很大的作用。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但是他们还缺乏抽象概括能力,在观察思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教学目标:

  1、给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

  2、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好吗?请同学们翻开数学书立在桌面上,请你将你的文具盒放在数学书的后面,请你坐直,你能看见你的文具盒吗?为什么?

  2、你能想个办法看见文具盒吗?前提是不移动你的数学书,不移动你的文具盒,也不变换你自己的位置。为什么呢?

  3、总结:看来观察的范围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观察的范围》。(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秋天到了,桃子成熟了,落得满地都是,有只猴子闻到香味赶来了,可前面有一堵墙,什么都看不到,真着急,猴子想:爬树是我的强项,爬到旁边的树上看一看吧。(出示课件)

  1、看,小猴子爬到了这个位置,我们把它确定为A,老师用这条线表示小猴子的视线,这条线是什么是什么形状的?它是从A点进行观察的,(描出这个点),我们起个名字叫:观察点(板书)。

  2、猴子的视线被什么挡住了?它的处在哪里?我们给阻碍视线的这个点也起个名字,叫阻碍点(板书)。

  3、顺着猴子的视线一直画下去,与地面的交点就是猴子能看到离墙内最近的点A',指名说说猴子看到墙内的哪些地方?从A' 到墙角之间的这几个桃子,小猴子能看到吗?

  4、回忆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找到离墙最近的A'点的?

  5、如果小猴继续往上爬,爬到B处或者更高的C处,那下面的问题你能解决吗?(课件出示思考题)指名读题,请你先想一想,再翻开书第34页画一画,然后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画法和想法。

  (1)、展示学生作业,并指名说明画法,指出离墙最近的点和看到的范围。

  (2)、全班交流汇报,引导发现:小猴子爬得越高,看到的桃子越(多)(板书:高,大)

  6、小结:观察的范围随着观察点的变化而变化。(板书:变化,变化)

  7、想到了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里有一句千古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三、内化提高,巩固应用

  (一)、活动一:变化的楼房(课件出示)

  有一辆客车在平坦的大路上行驶,前方有两座建筑物A 和B。客车行驶到位置①时,司机能够看到建筑物B的一部分。客车行驶到位置②时,司机还能看到建筑物B吗?为什么?

  1、司机能够看到的是哪一部分呢?是如何确定的`呢?

  2、如果客车继续向前行驶,那么他所能看到B的部分是如何变化的?

  3、客车行驶到位置②时,司机还能看到建筑物B吗?为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再动手再图中画一画,最后与同桌交流。

  4、汽车位置在变化,说明什么在变化?阻碍点有变化吗?

  5、小结:观察点变化,观察范围也发生了变化。

  (二)、活动二:路灯下杆子的影子

  1、四根同样高的杆子,你能画出它们在同一盏路灯下的影子吗?(课件出示:第35页练一练第二题)

  2、说说此时观察点在哪里?阻碍点在哪里?

  3、教师先演示画出路灯下其中的一根杆子的影子,再让学生自己练习画其它根杆子。

  4、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发现:同样高的杆子离路灯越近,影子就越短:离路灯越远,影子就越长。

  5、比较变化的楼房和路灯下杆子的影子有何不同?

  6、引导总结:观察范围随着观察点和观察角度变化而变化。。

  (三)、活动三:猫捉老鼠(课件出示)

  我们都知道猫和老鼠是一对天敌,当猫看到老鼠就会扑上去捉住它,有这么一只聪明的小老鼠就躲到残墙的后面,可是小猫在残墙前,小老鼠可以在哪个区域活动又不会被小猫发现呢,你们愿意帮助它解决这个问题吗?

  1、请你在第35页图2中画出小老鼠可以活动的区域,再与同桌交流一下。

  2、全班交流。(教师课件演示)

  四、拓展交流

  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与同桌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五、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本节课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用处很大,在宇宙中也有一些自然现象与影子有关,请看神奇的日食、月食。(课件展示)

  六、拓展延伸;

  晚上与家长在路灯下散步,当走向路灯时,你的影子是如何变化的?远离路灯时呢?(课件出示)

  板书设计:

  观察的范围

  观察点﹒ 阻碍点 观察范围

  高 大

  变化 变化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13

  1.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新旧知识的类比,利用知识间的迁移解决问题。

  儿童心理学指出:类比、迁移能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经验解决新问题。因为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及方法与分数应用题大致相同,所以教学中要有效地利用两者之间的联系。上课伊始,通过对例题改编而成的分数应用题的分析、列式、解答,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弄清谁是单位“1”,谁和谁相比。

  2.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充分培养学生用不同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时,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组织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明确根据数据的`特点可以灵活地进行转化,再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复习。

  (1)课件出示复习题。

  春蕾小学的一项调查表明,有牙病的学生人数占全校人数的。春蕾小学共有750名学生,有牙病的学生有多少人?

  (2)引导学生思考。

  ①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什么?(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弄清谁是单位“1”,谁和谁相比)

  ②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用乘法计算,列式为750×)

  (3)尝试解答。(指名板演,其他学生自己做)

  2.导入。

  师:刚才我们复习了用分数解决问题,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引导学生复习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及解法,为实现知识间的迁移作铺垫。

  ⊙学习新课

  旧知迁移,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85页例2。

  (2)学生尝试解题,交流计算过程。

  预设

  生1:求有牙病的学生有多少人,就是求750的20%是多少。题中的数量关系符合“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所以列式为750×20%,计算时可以把百分数直接化成小数进行计算。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14

  [教材简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从研究平面图形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一次飞跃。学生在低年级虽然接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但只是直观形象的认识,本节课就是要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为继续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其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探索长方体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直观图;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关系。

  [教学准备]每生带一个长方体实物;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请观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典型的物体(课件呈现),提问: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2.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说明:通过观察激活学生已有的关于长方体的直观经验,通过交流不断积累长方体表象。]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观察物体,理解直观图。

  (1)师激疑: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生试着从不同角度观察自己带来的长方体实物。

  汇报交流,达成共识:不论从哪个角度观察,最多只能同时看到3个面。

  相机呈现长方体直观图(动画演示:先画出能够看到的面,再勾出不能看到的面)。

  (2)认识面、棱、顶点。

  观察直观图,说说从一个角度看到了哪些面?哪些面不能看到?

  结合长方体直观图,师向学生介绍: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课件同时在图中作出标注)

  结合直观图中棱和顶点,说说它们分别是由哪些面(或棱)在此相交得到的?

  在小组里互相摸一摸,指一指长方体物体的面、棱和顶点。

  [说明:让学生在观察物体的基础上,借助多媒体演示,理解长方体的直观图,认识它的面、棱和顶点,这样既遵循了他们的认识规律,又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

  2.探究长方体特征。

  (1) 分小组研究长方体特征,填写长方体的认识研究报告单。

  长方体的认识研究报告单

  面

  棱

  顶点

  研究小组:

  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并在小组里交流。(课件出示研究提纲)

  ①长方体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哪些面完全相同?

  ②长方体有几条棱?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③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2)展示成果,交流方法。

  师提问:

  ①面怎样数不重复不遗漏?你们是如何发现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②棱怎样数不重复不遗漏?你们又是如何发现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的?

  ③顶点怎样数不重复不遗漏?

  学生交流方法,同时配课件演示。

  引导小结: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面完全相同(也可能有两个相对面是正方形),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认识长、宽、高

  师: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它的长、宽、高,通常把水平方向的两条棱分别叫做长和宽,把竖直方向的一条棱叫做高。(课件演示)

  拿长方体模型横放、竖放、侧放,并让学生指出在不同摆放的情况下的长、宽、高,告诉学生不管相交于哪个顶点的三条棱,都可以叫做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三第1题。

  [说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好奇心促使他们什么事都要自己去动手尝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操作,目标明确,任务具体。交流反馈时老师又一次提醒学生是怎样数的、如何发现的,目的是把握一切机会教学生学会学习方法。]

  3.探究正方体特征。

  课件演示长方体渐渐变成正方体,认真观察,发现了什么?

  (师述: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正方体(也叫做立方体)由于长、宽、高都相等所以称棱长)

  根据刚才研究的方法,请你们小组讨论研究出正方体的特征,填写正方体的认识研究报告单。

  展示成果,交流方法。

  归纳小结: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相等。

  [说明:让学生把学习长方体的特征的学习方法迁移到学习正方体的特征上来,使他们又对又快地达到学习目标。]

  4.比较长、正方体的特征,说说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老师引导学生按照面、棱、顶点的次序,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整理成表格。

  形体

  相同点

  不同点

  面

  棱

  顶点

  面的形状

  面积

  棱长

  长方体

  6个

  12条

  8个

  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每一组互相平行的四条棱的长度相等

  正方体

  6个

  12条

  8个

  6个面都是正方形

  6个面的面积都相等

  12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练习三第3题。

  独立完成每小题,再交流反馈。

  [说明: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各自的特征,所以可以引导学生按照面、棱、顶点的顺序,通过讨论交流,来总结和概括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最后整理成表格,使学生明确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渗透子集思想。表格的设计把本节的重点内容以图文表结合的形式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给人铭刻记忆,融会贯通。]

  三、巩固运用 拓展创新

  1.练习三第2题。

  借助直观图,根据图中标注的数据先同桌有条理地指一指、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说说相关面之间的关系再独立把有关面的形状和长、宽有条理地写下来。

  2.练习三第4题。

  (1)先判断课本中摆出的几个图形中分别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再同桌互相指一指每个图形中长、宽、高(或棱长)的位置,说说它们分别是多少厘米。

  (2)每个学生用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摆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在小组内互相说说摆出的长方体(正方体)的长、宽、高(棱长)。

  3.练习三第5题。

  [说明:练习内容丰富,多样,既加强了基础知识的训练,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梳理知识 反思总结

  你认为本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总说明]

  1.现代学习心理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所以在本节课中,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学知识过程中既发展了空间观念,又培养了能力;既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又培养了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只是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

  2.把教学数学知识(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数学方法(观察、数、发现的方法)、数学思想(子集思想)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学数学知识,又学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15

  教学目标:

  1、系统地理解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通过复习培养概括能力与计算能力。

  3、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有关数学问题。

  学习过程:

  一、四则运算的意义。

  1、阅读以下信息: A、我们折了36颗红星,还折了28颗蓝星。

  B、我们买了40瓶矿泉水,每瓶0.9元。

  C、我们有24m彩带,用 做蝴蝶结,用做中国结。

  (1)你能提出哪些用计算解决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算式说明每一种运算的含义。

  2、口答

  ①什么叫做加法?小数加法、分数加法的意义相同吗?

  ②什么叫做减法?小数减法,分数减法意义相同吗?

  ③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小数、分数乘法的意义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吗?

  ④什么叫做除法?小数除法、分数除法的意义相同吗?

  ☆友情小提示:整数、小数、分数的加法意义、减法意义与除法意义都分别相同。只有小数、分数乘法(第二个因数小于1时)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二、四则运算的方法

  1、整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各是什么?

  2、分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是什么?

  3、有什么相同点?

  ☆友情小提示:

  ①整数加减时,数位对齐;

  ②小数加减时,小数点对齐;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

  ③分数加减时,分数单位相同。(也就是通分。)

  4、分数、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友情小提示:小数乘法,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算出积,再看乘数中有几位小数,然后在积中点上小数点。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六年级的教案08-25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05-23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教案12-06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11-18

【优秀】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05-24

(优)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05-23

小学数学比教案11-22

小学数学数学教案01-07

小学数学数学教案【经典】03-05

比的意义教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