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三年级数学教案>三年级数学教案

三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4-05-24 16:22:21 三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三年级数学教案15篇【优】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数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数学教案15篇【优】

三年级数学教案1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复习本单元所学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复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教材着重让学生对过去计算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比较,弄清楚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并结合计算的练习,帮助学生复习验算和估算的方法。教材安排的一些实际问题,体现了现实性和趣味性,注意把估计和解决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观察和探索规律的能力。

  教学内容:

  第1~9题

  教学目标:

  1、计算方面:让学生把估算与笔算相结合,进一步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解决实际问题方面:通过一些具体习题的练习,使学生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们来复习这第一单元的知识。想一想,在这一个单元里,你学会了哪些数学知识?

  板书:单元复习

  一、计算:

  1、口算,老师在改作业的时候,发现经常有学生错在“0”的问题上。为了减少这一错误,要加强估算意识,做题前做题后都可以用估算的方法想一想。

  口算下面各题:

  800÷2280÷7690÷3300÷6

  320÷8500÷5440÷4460÷2

  2、题组练习:

  848÷4÷2900÷2÷3909÷3÷3

  848÷8900÷6909÷9

  出示该题组,问,你有经验对付这类题吗?

  可老师在批改作业的时候还会遇到学生不会判断这题。

  板书:848÷4÷2○848÷8

  这题你觉得可以怎么判断?(根据它们之间关系直接判断,不用计算。)

  那什么样的题目要计算后才能判断呢?

  板书:123÷4○150÷5

  请大家分别把两个算式的结果算出来,再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商都是30,前一题有余数。)

  你认为该决定哪个算式比较大?为什么?

  那如果是都有余数呢?

  比如:123÷4○152÷5

  (让学生认识到,有余数的比较的时候先看商再看余数。)

  打个不是很合适的比方:举重比赛的时候,如果最后有两个运动员同时举起同样的重量,那就要看谁是第一举就举起该重量的,那他就比第二次举才举起的厉害。如果同样是第一或第二举的话,那还要看体重。所以有的时候比的时候,不仅要看大的方面,有时还要注意一些比较细小的地方。

  回到题组题,请大家较快地把得数算出来。交流。

  二、解决实际问题:

  1、你能分别算出各年级平均每班有图书多少本吗?

  年级

  班级数

  图书的总本数

  平均每班有图书的本数

  一

  3

  315

  二

  4

  720

  三

  4

  852

  让学生读懂表格,计算结果,再交流。

  2、李庄挖一条长840米的水渠,如果8天挖完,平均每天挖多少米?如果7天、6天或5天挖完呢?

  挖的天数

  8

  7

  6

  5

  每天挖的米数

  简单解释:挖水渠

  让学生独立计算并填表。

  观察你填写的结果,有什么发现?

  类似的规律,你能从你的生活中举一些例子吗?

  3、买东西:大型积木132元、轨道火车408元、大型拼图116元、遥控汽车214元、遥控坦克150元。今天商店搞活动,一律按半价出售。“一律按半价出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那我们快来算一算半价之后,这些商品的价钱吧,怎么算半价?

  学生分别计算出各物品的.半价。

  现在如果给你200元,你能买到哪些玩具?怎么想的?

  最多能买几件?你该怎么选商品?

  选一选,把你选中的商品告诉大家。一起算一算,选对了吗?

  指出:能买的东西的总的价钱应该是少于或等于你有的钱,超过了,那这商品就买不成了。

  4、再来做一道买东西的题目。出示商品及商品价目表:

  钢笔8元、皮球7元、圆珠笔3元、乒乓球2元、笔记本9元。

  (1)王老师买一种笔用去108元,买一种球用去60元。他买的是哪一种笔和哪一种球?各买了多少?

  可都分别都有两种,怎么才能判断究竟买的是哪一种呢?(整除)

  算一算,把的出的结论告诉大家。

  (2)如果把买的比和球的钱都买笔记本,够买20本吗?

  这道题又该怎么解决?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一起算一算。交流。

  三、思考题:

  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

  要指导学生按照计算方法去逐一找到突破口,直至最终完成整个的填写。

  四、布置作业:

  p.15第2题和p.16第7、8题

三年级数学教案2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了解1克、1千克、1吨的实际质量,建立清晰的质量单位的概念。

  2、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了解质量单位克、千克、吨的字母表示方法,了解用秤可以称物体的轻重。

  4、能结合生活实际,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与克、千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进一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了解1克、1千克、1吨的实际质量,建立清晰的质量单位的感念。

  2、难点:吨的质量概念的建立。

  课时安排:

  5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

  掌握“1千克=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教学用具:各种秤、幻灯、小黑板、1千克的盐。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游戏导入。请三位学生到台前做“背一背”的游戏(请一位同学背另外两位同学,被被的两位同学轻重对比明显)。背的同学把感受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感受到人是有轻重的。

  2、实践体验。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或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认识秤。

  2、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⑴、称一称。

  ⑵、掂一掂。

  ⑶、估一估。

  ⑷、找一找。

  ⑸、猜一猜。

  ⑹、拎一拎。

  ⑺、说一说。

  ⑻、小结:生活中常用千克做单位表示物体有多重。

  3、建立克的质量观念。

  4、单位换算。

  ⑴、让学生通过称一称、算一算等活动,理解1千克= 1000克。如可以通过称2袋500克的盐,也可以称5袋200克的米等活动。

  ⑵、用“kg”表示“千克”,用“g”表示克,并让学生说说再哪儿看见过这种符号。

  三、拓展应用一个鸡蛋重()一个西瓜重()

  2、 2kg = ( )g 4000g = ( )kg 7kg = ( )g 8000g = ( )k

  3、实践活动我的体重、同伴的体重、一土豆,我的书包我的估计称量结果

  4、想一想: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盐比较,哪个重些?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中有何收获?

  2、布置课后实践活动任务:用秤在家分别称出1千克、2千克的物品并掂一掂。

  课后反思:

三年级数学教案3

  教材分析及重难点:

  本节课第一个任务就是以“哥伦布竖鸡蛋”唤起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点回忆和探索。第二个任务就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梳理本单元的知识点和重难点。第三个任务就是设计了一些难易适中的练习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第1块是用估计法得出“哥伦布竖鸡蛋”的大约字数,鼓励学生用多种估计法展开估计,并对照实际字数,看看谁的估计最接近实际22×13,估算的同时复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笔算,是一道融口算、估算和笔算于一体的练习。练习十七第1题是对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口算的复习和回顾,第2题是“为企鹅找冰”,趣味的题目引领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法和不进位乘法的回顾,以达到熟练掌握的情度。第3题和第4题是情境式的应用题,其中第3题用“共有32个国家队进入世界杯足球赛的决赛阶段”和“每队有23名队员”这两个信息来要求学生得出“一共有多少名队员参加比赛?”其中渗透了每份数、份数和总数之间的关系,也渗透了让学生对国家大事的关注,让计算与情感溶为一体。第4题也是渗透了每份数、份数和总数之间的关系,但是它需要学生能从图中的信息得到“一辆车准乘54人”,才能和另一个信息“我们公司共有25辆这种旅游车”组合成一道能求总数的应用题,培养了学生分析应用题的能力和对信息处理的能力,达到了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

  教学重难点:用自己的方式经历和回顾本单元知识,并能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回顾和整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基本的归纳、整理能力。

  2.注意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设计:

  一、猜谜引入、调动情感

  师:请根据语言提示,抢答出一位古代世界名人的名字。(提示1:男人。提示2:出生在意大利。提示3:世界著名的探险家。提示4:举世闻名的航海家。提示5:最早发现美洲新大陆)

  生:哥伦布。

  二、提出问题,寻求策略

  师:想不想听哥伦布对“蛋的解说”?猜一猜,听完这个故事用了多长时间?

  生1:1分40秒。

  生2:2分钟。

  师:你们猜得很接近准确数1分52秒,如此短暂的时间,却能做许多事情,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好好生活。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何感想?

  生1:在事情完成之后每个人都知道如何去做,但只有具有胆魄和创造力的人才能够做第一位勇士。

  生2:当别人取得荣耀时,怨恨、妒忌是不对的。只有吸取别人的成功经验,为己所用,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

  师:这个小故事在课本68页,想一想:这篇文章大概有多少字?

  (有的学生在独立解决,有的学生在跟合作伙伴讨论,全体学生都在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准备展示汇报)

  生1:可以一个字一个字地数。

  生2:这种方法数起来太慢,可以先数每行有多少字,再数共有几行。用每行的字数22乘行数13得到算式22×13,22≈20,13×20=260。所以这篇文章大概有260个字。

  生3:这篇文章每一段的行数大致相同,因此可以先数出一段的字数,再乘一共有几段就可以了。

  生4:可以用笔算,22×13=286。

  师生共同展示、交流自己整理的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图

  ①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整理知识的方法和方式。

  师:我们能运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实际是运用了本单元所学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方法。老师课前请每一位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本单元学习的内容整理出来。你们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请你们四人一小组,首先交流自己整理知识的方法,然后评选出整理较全面、具有逻辑性的作品在展示台上展示、汇报。

  ②先派各小组代表展示作品,交流整理方法,其他学生做出评断。

  小组1:我是用文字叙述的方式整理本单元知识。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单元学习了口算乘法和笔算乘法,学习顺序是口算乘法在前,笔算乘法在后。其中口算乘法有两个例题,例子是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例2是估算;笔算乘法有两个例题,例1是不进位笔算,例2是进位笔算。

  师:请对本小组的作品及发言做一些评断。

  生:他们的作品较系统、全面地整理出了本单元知识,书写工整、美观。发言时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小组2:我根据目录和例题的.内容,用表格的方式整理本单元知识。表格中第一列是本单元总的学习内容“两位数乘两位数”,第二列分为三格分别是口算乘法、笔算乘法、解决问题。口算乘法对应的表格分为两格,分别中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估算:笔算乘法对应的表格分为两格,分别是不进位笔算、进位笔算;解决问题对应的表格分为三格,分别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生:用表格的方式整理知识比用文字叙述要直观、清楚。

  小组装:我是用框图的方式整理知识的。用长方形框表示各项内容,然后用大括号连接。我把口算乘法放在上方,笔算乘法放在下方,这符合教材的安排意图: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口算乘法包括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和估算;笔算乘法包括不进位笔算和进位笔算。

  生:我认为用框图整理知识是最方便、最直观清晰的方式,不仅全面、逻辑性很强,而且有使人看后一目了然的效果。

  三、巩固练习、拓展思维

  1.基本练习。

  a.出示练习十七第1题,口算练习,采用“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的形式,让全体学生精神专注地口算。表扬做得全对的同学,请他们说一说口算又对快的窍门,从而再现口算规律: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用0前面的数相乘,再在乘得的数末尾添写0,两个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得数末尾添上几个0,从而提高口算能力。

  b.出示练习十七第2题,笔算练习。在练习中加强各种情况的混合练习和比较练习,针对学生计算此类题目容易出错的三种情况:计算时应选用一个因数的十位去乘,再用个位去乘;进位时加错;数位对不齐。引导学生每计算一步都要看数位对齐没有,进位没有。另外要培养学生书写工整、认真检查的习惯。

  2.解决问题、发散思维

  a.解决书上第3题和第4题。

  b.解决学生生活小问题。

  师:谁愿意当小老师,寻找生活中可以用口算、估算、笔算乘法解决问题的例子,由小老师亲自请几位学生回答。

  小老师1:我姑妈家养了43头奶牛,一头奶牛每天吃青草12千克,每天准备450千克青草,够吗?

  生1:可以用乘法估算解决。43≈40,40×12=480,480>450。所以每天准备450千克青草不够用。

  生2:也可以这样想:12≈10,43×10=430,虽然430<450,但是少算了两个43是86,430+86>450。所以每天准备450千克青草不够用。

  小老师2:我们社区6月份开展“节约用水”活动,平均每户节约61千克水,共有87户,我们社区6月份共节约用水多少千克?

  生:由于这道题目中数字较大,所求问题需要的是准确数,因此可以用笔算乘法解决。

  小老师3:我家20xx年平均每月大约用电80度,全年大约用电多少度?

  生:一年共12个月,80×12可用口算得到结果。

  师:我们应该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节课的设计立足新的理念,淡化“整理和复习”的形式,注重实质,在生动的数学活动基础上,不仅引导学生回顾整理了相应的计算方法,而且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培养了学生归纳和总结的能力;同时在练习的设计上,也注重了练习的层次性和趣味性。提升了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水平。]

三年级数学教案4

  一、学情分析

  经过两年的小学生活,孩子们基本懂得了学习的习惯和常规。但孩子们由于存在着心理特征及思维发展不一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从上学期的学习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达到该册的目标要求。但仍有少数同学学习态度的问题,有待于今后积极引导,让他们达到学段目标。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分四个领域,八个单元。

  1、数与代数:a主要学习一位数乘(除)多位数的口算、笔算。结合具体情境,感受乘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一位数乘(除)多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会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两步运算。b学习质量单位千克、克、吨。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吨;了解千克、克、吨的实际大小。掌握千克、克和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c学习年、月、日的有关知识。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平年、闰年,能判断平年和闰年。体会引入24时记时法的必要性,认识24时记时法。感受时间中的数学问题,培养时间观念。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空间与图形:a学习根据指令搭立体图形,并学习从多方位观察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b学习周长的概念,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认识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3、统计与概率:学习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X k b 1 . c o m

  4、实践活动:本册教材在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中,配有题材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呈现形式多样化的应用问题和实践活动。除此之外,还安排了搭配中的学问交通与数学时间与数学(一)时间与数学(二)四个专题活动,让学生综合运用这一阶段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三、主要措施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加强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体验。

  3、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5、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6、注重让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7、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数学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8、加强导优辅差工作,特别是后进生的辅导,努力使他们迎头赶上。

  四、教学进度表

周次日 期教 学 内 容课时备注
18.149.5乘除法4
29.69.12乘除法4教师节
39.139.19观察物体4
49.209.26观察物体千克、克、吨3中秋节
59.2710.3千克、克、吨2国庆节
610.410.10千克、克、吨3国庆节
710.1110.17搭配中的学问、乘法4
810.1810.24乘法4
910.2510.31乘法4
1011.111.7周长4
1111.811.14周长、期中测评4
1211.1511.21交通与数学、除法4
1311.2211.28除法4
1411.2912.5除法4
1512.612.12除法、年、月、日4
1612.1312.19时间与数学4
1712.20xx.26整理与复习4
1812.27元.2可能性3元旦
19元.3元.9生活中的推理、总复习4
20元.10元.16期末检测

  做生活的有心人,做学习的有心人,点点滴滴地学习,可以把学习变成非常有趣味的事情。谢谢大家阅读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

三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使学生在探索并掌握列竖式计算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愉悦感,激发学生自主求知的兴趣。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百以内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和一步除法竖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两步计算的除法竖式对学生而言很陌生,因此第一部分的教学内容为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数能整除被除数十位上的数)。这部分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明白两步计算的除法竖式的算理。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采用动手操作与计算方法有机结合这一教学策略,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列出正确竖式。结合操作,学生对算理有了透彻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二部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数不能整除被除数十位上的数),这部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可以很顺利地解决问题。这样,由扶到放,层层递进,将教学的重难点一一突破。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口算除法,以及一步计算的除法竖式。学校位于农村,条件有限,教、学具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要。于是,我大胆将教材中“小猴子分桃子”改成“小猴子分甘蔗”。这样,学生就可以用小棒代替甘蔗来操作,简便易行,更有助于理解算理。

  〖教学设计片段〗

  (一)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

  师:智慧老公公看大家学得这么认真,他可高兴了!他给大家带来一幅画。(出示情境图)

  师:小猴子们想吃甘蔗,同学们观察一下,它们碰到什么问题了?(学生先在小组内说说自己对图意的理解,然后汇报。)

  学生汇报。

  生1:我发现有两只调皮可爱的猴子,想分掉48根甘蔗。

  生2:我认为为了公平,这2只猴子必须分得一样多,也就是必须平均分。

  2.提出问题。

  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48根甘蔗要平均分给2只小猴子,1只小猴子分到几根呢?

  根据学生的提问,师板书例1(有48根甘蔗,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多少根?)。

  师:该怎样列式呢?

  生:48÷2。

  (师根据学生回答并板书)

  3.多种方法尝试解决。

  师:下面,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研究它。我们可以摆一摆,也可以直接算一算。

  (学生有的摆小棒,有的在练习本上计算,有的……)

  学生汇报各种算法。

  生1:我把小棒当甘蔗,每只猴子先分2捆,再分4根,也就是24根。

  生2:我是口算的,我先算40÷2=20,再算8÷2=4,最后20+4=24,所以48÷2=24。

  生3:我是列竖式计算的。

  在黑板上列出24

  ______

  2)48

  48

  ____

  0

  师:你能把自己的想法给大家说说吗?

  生:因为40÷2=20,把2写在十位上,8÷2=4,把4写在个位上,2×24=48,所以48÷2=24。

  师:老师很欣赏你,因为你用以前学过的旧知识大胆尝试,解决新问题。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

  (反思在学生反馈多种算法的过程中,教师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鼓励,这样就避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有助于提高学生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勇气和信心。)

  (二)情境延伸,自主探究

  1.由情境提出问题。

  师:这两只小猴子对同学们想出的办法非常满意,正要按这个方法来分,这时又跑来一只猴子。(师在情境图上再贴一只猴子)他想干什么呢?

  生:(异口同声)他也想来分甘蔗。

  (师板书例2:有48根甘蔗,平均分给3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多少根?)

  生读。

  师:怎样列式呢?

  生:48÷3。

  2.自主探究计算方法。

  师:请同学们动手分一分,边分边思考,把48平均分成3份,应该先怎样分,再怎样分?根据分的过程,试着列出除法竖式。

  (学生开始动手分,边分边想,并不时地在纸上写着什么。)

  师:大家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根据分的过程,你是怎样列出竖式的,并选出小组发言人,代表你们组发言。

  (学生在小组内七嘴八舌地分别发表自己的意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一组上前发表自己观点。

  生:我叫杨斯,我和刘珊一起来完成这道题,我来说过程,刘珊来分小棒。我先写上了3)48(板书),先分4捆,每人分一捆(刘珊演示),在竖式中,也就是先算十位上的4,4除以3商1,把1写在十位上。(板书)1×3=3,把3写在4的下面,表示已经分掉的数。4-3=1,把个位上的8落下来,(板书),再分剩下的1捆零8根,也就是18根(刘珊拆整捆,合并成18根),18÷3=6,每人分6根,(刘珊演示),把6写在个位上,(板书)3×6=18,18-18=0。

  师:大家来评价一下,你觉得杨斯这位小老师当得怎么样?

  生1:我觉得杨斯讲得特别清楚,我听懂了。

  生2:我想说,Good,Good,verygood!

  ……

  师:的确,杨斯这位小老师当得很棒,老师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像杨斯一样,勇敢地站上讲台,发表自己的见解。

  (反思在这部分设计中,我遵循“学生能做到的,老师绝不代替”的思想,考虑到学生已有刚学到的竖式算理作基础,便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十位不能直接整除的竖式除法。学生经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顺利地解决了问题,达到了我的设计意图。)

  3.总结归纳计算方法。

  师:观察黑板上的竖式,都是先从哪一位除起?

  生:十位。

  师:每次除的.商写在什么位上?

  生:用被除数十位上的数去除时,商要写在被除数十位的上面,如果用被除数个位上的数去除,商要写在被除数的个位上面。

  师:你总结得真不错。笔算时,从被除数的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上面。

  (反思:教师没有直接总结,而是让学生自己总结计算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及语言表达的能力,便于学生更好地记忆。)

  案例点评

  1.教师创设了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将枯燥乏味的计算教学置于充满童趣的“小猴分甘蔗”的故事情境中展开教学,最后又续编故事延伸到课外学习中,变无趣为有趣,体现了愉快教学的思想。

  2.重视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学习策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问题意识,体现了算法多样化,提高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扶放结合。恰当引导学生共同解决例

  1,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例2,难点处理得科学到位,既考虑到学生的现实能力基础,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权,有助于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深化。

  4.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体验感受。利用教师评、学生评等多元评价来激励学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情感,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三年级数学教案6

  【学习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33页。

  【课程标准描述】

  能计算两位数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学习目标】

  1. 经历归纳、整理知识的过程,学会有条理的思考,提高归纳整理能力。

  2. 经历回顾和整理多位数除一位数的除法口算、估算、笔算方法的过程,熟练掌握计算方法,会运用乘法验算。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灵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

  通过回顾和计算体验的过程,找出计算过程中的易错点。借助易错数字的描红,进一步明确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学习难点】

  经历归纳、整理知识的过程,学会有条理的思考。

  【评价活动方案】

  1.借助知识结构图,通过回顾与整理知识的过程,关注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以评价学习目标1。

  2.通过闯第一、二关,关注学生能否找出易错点,掌握计算方法,以评价学习目标2。

  3.通过闯第三关,关注学生是否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以评价学习目标3。

  【学习过程】

  一、回顾整理 (评价目标1)

  在《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几部分的内容?

  二、“职位”PK赛

  规则:三人一组。职位分为A、B、C三种职位,分别为“组长”、“副组长”、“改错监督员”。在闯三关的过程中,A同学计分,根据本节课得分,并综合本单元学习过程中组员所得的分数,进行核分,按分值获得下一单元的学习职位。

  1. 第一关:口算 (评价目标2)

  要求:手势表示答案。

  80÷4= 900÷3= 450÷5=

  0÷8= 69÷3= 1800÷3=

  ⑴提问:你是怎样进行口算的?

  口算时,你使用的是什么方法?

  预设:利用表内乘法计算

  利用表内除法计算

  利用数的组成计算

  鼓励算法多样化。

  ⑵强调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2. 第二关:易错点攻破 (评价目标2)

  ⑴估算

  352÷8≈ 408÷4≈ 365÷9≈

  预设一:352≈320

  预设二:352≈400

  讨论:

  ①352估成320或400,是否合理?

  ②如果进行评价,估成哪个数能得三颗星?为什么?

  归纳:利用表内乘法解决;越接近原数越好。

  ⑵笔算

  372÷3= 417÷4=

  352÷8= 650÷5=

  408÷4= 365÷9=

  ①每组派一名代表板演计算过程;

  ②小组讨论:由A同学组织。

  在笔算的过程中,哪些是易错点或需要特别关注的地方,请进行描红。

  ③各小组派代表讲解易错点。

  预设:相同数位要对齐;

  当被除数百位上的数字除以除数不够商1时,要和下一位合并后继续除,商的最高位要写在十位上;

  0除以任何不是0 的数都得0;

  当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商1时,应在这一位上面商0,0起到占位作用。

  注意解决完一位,再看下一位。

  横式的得数别忘了写余数;

  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被除数末尾有0,且十位除完后没有余数时,十位相减完毕后,在十位下方写0;个位商0。

  被除数末尾有0,且十位除完仍有余数时,要在商的个位上写0,被除数个位上的数就是余数。

  ⑶验算

  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商×除数=被除数

  有余数的除法验算: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⑷利用口诀记忆

  除法要从高位起,除完一位看下位;

  除到哪位商哪位,不够商1就商0;

  除完记得比一比,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3. 第三关:秀本事 (评价目标3)

  要求:选择一道之前最容易出错的题目类型,用合适的方法,独立解答。

  题目1:每天加工一个零件需要3名工人一起完成,工厂有120名工人,一天能加工多少个零件?

  题目2:小林家到学校有500米。他每天上学大约走8分钟,他每分钟大约走几十米?

  题目3:三年级的225名学生要乘5辆车去植物园,如果每辆车坐的人同样多,每辆车应该做多少人?

  提问:你选择了什么样的方法?为什么?

  预设:题目1选取口算方法,因为可以利用表内乘法解决,非常简单。

  题目2选取估算方法,因为只需要求“大约、大概是多少”。

  题目3选取笔算方法,因为数字较大,比较难。

  小结:选择计算方法的时候,可以根据算式的难易程度、根据题意、根据自己的实际掌握情况,做到灵活选择,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三、提升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了哪些提升?

  【学习目标检测】

  1.直接写出得数。

  900÷3= 400÷5= 48÷2= 187÷6≈

  2.竖式计算,带*的要验算。

  51÷3=

  615÷3=

  *814÷9=

三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有关部门大月、小月、平年、闰年、季度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各有多少天,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知道一个世纪是一百年。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分析和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

  教学难点:大月、小月的记忆,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1.5时30分15秒开始演示动画片,这里面有哪几个时间单位?

  2.谁来说说悉尼的奥运会是哪年哪月开始的?(板书:2000年9月15日)这里面有哪几个时间单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时、分、秒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擦掉板书中的数字)

  二.新授:

  1.在学习之前老师先问你们点事情。咱们班上的胡海青今年几岁了?那你已经过了几个生日了?我认识一个老爷爷今年已经60岁了,而他只过了15个生日,同学们,你知道这是什么道理吗?想知道吗?等我们学习完年、月、日之后,相信大家就都能回答这个问题了!

  2.一年有几个月,你们知道吗?每个月的情况都不一样,具体是什么情况呢?现在就请把你的年历卡拿出来,边看边思考这样两个问题。(自学之后,四人一组讨论)

  出示思考题:(投影)

  1.看年历,找出各月份的天数。按天数,12个月可以分几类?

  2.1996年和1997年全年各有多少天?你是怎样计算的?

  3.讲解有关月的知识。

  按天数,12个月可以分几类?(板书:31天、30天、29天、28天)

  具体说说每个月分别属于哪类?(板书:1、3、5、7、8、10、12和4、6、9、11)怎样才能记住大月和小月呢?。

  出示左拳头图(投影):让学生自己握起左手数一数。

  举牌游戏:大月举对勾的牌,小月举叉子的牌。(引出2月)

  不计算你能说出每一年的天数都一样吗?为什么天数会不一样呢?

  那怎么能算出全年共有多少天的?(板书列式)

  我们把二月份28天的年份叫做平年,二月份29天的年份叫做闰年。(板书:平年、闰年)

  学生边回答老师边板书:

  年 月 日

  一年 12个月 365天

  (1、3、5、7、8、10、12)叫大月 31天

  (4、6、9、11)叫小月 30天

  1996年(闰年) 2月 29天(全年有366天)

  1997年(平年) 2月 28天(全年有365天)

  在回答第3问的时候老师讲解:

  由于天数不定,人们把31天的月份叫大月,30天的月份叫小月。怎样才能记住大月和小月呢?。

  出示左拳头图(投影):让学生自己握起左手数一数。

  举牌游戏:大月举对勾的牌,小月举叉子的牌。(引出2月)

  4.在回答第4问的时候老师提问:你是怎么算出全年共有多少天的?(板书列式)

  为什么天数会不一样呢?

  5.在回答第5问的时候老师讲解为什么会有闰年:我们把二月份28天的年份叫做平年,二月份29天的年份叫做闰年。那为什么会有闰年呢?经过科学家的测定,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大约是365天6小时。一年以365天计算比较方便,这样一年就少算了大约6小时,四年就少算了大约24小时,即少算了一天,因此每4年就要增加一天,增加这一天的那一年便是闰年,又因为4年中大约少算的24小时,实际上并不是24小时,如果常年累月也会造成误差,所以遇到整百年一般不闰,必须是400年的倍数才是闰年。因此,有一句话叫: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算一算你手中的年历是不是4的倍数?(找学生回答)

  那1900年怎么算呢?(遇到整百年,必须是400的倍数)

  小结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

  练习:判断下面哪些是平年,下面哪些是闰年。

  1905 1840 1902 1944 1955

  1976 1987 1992 2100 2400

  6.老师说明:一年有四个季度。这和我们说的春、夏、秋、冬四季是不同的。

  板书:一月、二月、三月 第一季度

  四月、五月、六月 第二季度

  七月、八月、九月 第三季度

  十月、十一月、十二月 第四季度

  第一、二季度是上半年,第三、四季度是下半年。

  7.一百年是一个世纪,“世纪”也是时间单位。(板书:世纪)

  例如:从1800年到1899年是十九世纪,从1900年到1999年是二十世纪,从2000年到2099年是二十一世纪,我们刚刚进入到二十一世纪。

  练习:提问:伟大领袖毛泽东生于1893年12月26日,他生于哪个世纪?你生于哪一年?是哪个世纪?

  8.全课小结

  开始我讲的故事,通过对“年、月、日”的学习,大家明白其中的道理吗?张峰的爷爷平均4年才过一个生日,所以他是闰年2月29日出生的。

  三.巩固练习

  (一).你有什么好方法能记住各月有多少天吗?

  出示儿歌(投影):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整,二月只有二十八。平年三百六十五,闰年再把一日加。

  (二).填空

  1.1年5个月=( )个月

  2.29个月=( )年( )个月

  3.5月最后一天是( )日,是第( )季度。

  4.7月和8月共有( )天。

  5.2000年是( )年,在( )世纪。

  (三).判断

  1.4月、6月、9月、11月是小月,每月30天。( )

  2.凡单数的月都是大月。( )

  3.二月份只有28天。( )

  4.7月1日是党的生日,它的前一天是6月30日。( )

  5.1800年的2月有29天。( )

三年级数学教案8

  《轴对称图形》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第四册新增内容《轴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1、在游戏比赛中凸现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知道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叫轴对称图形。

  2、通过判断、验证、比较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和理解,并认识对称轴,根据特征会找和画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在判断、验证、比较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思辨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交流、合作中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会找并且会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学科素养:

  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思辨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会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

  一、比赛引入,聚焦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师:今天上课我们先做个游戏,比一比女同学和男同学谁的眼力最好,老师分别给你们看图形的一部分,你们马上猜出这个图形是什么?准备好了么?

  (出示多媒体):

  女生::蝴蝶。

  师:女生,你们都同意么?(出示)

  反馈:很好(竖起大拇指)。

  出示:

  男生1:木棍。男生2:铲子。男生:……

  出示:

  反馈(淡淡地宣布):第一局男生输了。

  出示第二轮题:

  女生异口同声:飞机。

  随即媒体出示:

  反馈:真厉害。

  问:现在轮到男同学了,媒体出示——

  男生3:盆子。男生4:帽子。男生:……

  媒体出示:

  反馈:第二轮男生又输了,再看最后一轮。

  出示:

  女生兴奋地叫起来:剪刀!

  随即出示并赞扬道:女生的眼力真厉害,男生看你们的了。

  出示:

  男生5:书。

  男生6:乒乓板。

  男生:……

  出示:并同情地说道:哎!可惜,又错了。

  生:老师,这不公平,女生猜得简单。

  教师回头一看银幕:你们猜得也很容易的呀!

  生:不是的,女生猜的图形两边一模一样的。

  (分别指着不同图形让同学们用语言说一下上下还是左右两边一模一样)

  评价:你不仅会观察图形中的特征,还能用简洁的语言叙述出来,一句话就让大家都听明白了,真厉害!

  师:老师画一条直线(教师在媒体的蝴蝶上画了一条对称轴,)你们说的是不是这条直线的两边一模一样。

  追问:那么飞机和剪刀的这条直线在哪里?(学生用手比划)男生猜的图形有没有这条直线?

  【设计说明:由于比赛内容的不公平,必然导致比赛结果的不公平,从而激发每个学生在为不公平比赛申诉中发现图形的特征,即直线的两边完全重合,直接突出知识点】

  二、缓和矛盾,揭示概念

  问:这样看来不是我们男同学的眼力差,而是女同学猜的图形很特殊。那么男同学,如果老师也给你们这样的图形,你们能一下子猜出来吗?

  银幕出示:半个兔子头

  男生:兔子

  追问:老师把图打印了出来,你们刚刚说女生的团都有一条直线,兔子的直线在哪里?(指一指)

  追问:你们刚刚又说直线两边的'图案是?

  操作:那么我想请一个同学用最简单的方法证明直线两边的图形完全一样?(停顿,给同学们思考后)不过我提个要求,要求边验证边说出验证过程。

  生:边操作边说,把“兔子头”对折,直线两边一模一样。

  (在学生折前:你是不是随便折,那你怎么折?在学生折的过程中:教师抓住“对折”要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一模一样”数学中叫“完全重合”,引导“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边完全重合”。(板书)

  师:像这样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直线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叫什么图形?(板书:轴对称图形,并标注拼音zhóu)

  全班朗读课题。

  【设计说明:通过比赛,直接抓住图形的主要特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在动手操作验证中揭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自然流畅。】

  三、在判断、辨析中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

  师:同学们现在如果给你一个图形,你能判断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吗?

  出示图1:

  生:手势判断(是轴对称图形),一位学生上台演示证明(先指一指直线,再折,引导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叙述概念)

  出示图2:

  生:手势判断(一小部分学生认为是的)

  师:请认为是轴对称图形的同学上来验证给大家看。

  反馈:生活中有一些图形看看是的,很有迷惑性,但实际上却不是的。

  出示图3:飞机和

  生:手势判断(是轴对称图形),一位学生上台演示证明,下面的学生一起说:沿

  着一条直线对折后,直线两边完全重合,所以是轴对称图形。)

  【设计说明:在正与反的判断辨析中进一步明确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边完全

  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出示图4:

  生:手势判断(一部分学生认为是的)

  师:这一次请大家在脑中“折一折”验证一下,验证后可以改变注意。

  一会儿,仅剩下少数学生坚持说“是的”,教师请其中的一位学生动手验证,结果发

  现不完全重合。

  反馈:最开始的时候很多同学一会儿说是,一会儿说不是,但是后面老师说了句什么话,脑中折一下,很多人改变了主意是怎么回事?

  生:老师,如果这双鞋背靠背,或者头对头就是轴对称图形了。(准备实物再对折)

  师出示图5:

  生:手势判断(大部分学生认为不是的)

  生1:如果两条鱼嘴对嘴或尾对尾就是了,并上台演示对折,不完全重合。

  生2:我认为是的,这样折不行,这样折就行了,生演示

  评价:对呀,说的真好,很会动脑筋,思维非常灵活,当发现这样折不行,可以换个角度折,只要找到一条直线,沿着这条直线对折,直线两边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设计说明:在判断完图3时,部分学生有可能还停留在直线两边“一模一样”,而对对折后完全重合理解还不够透彻,通过图4的判断,让学生在脑中“折”(发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到引导学生动手验证,在辨析中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图5由于图4的负迁移,会产生争议,组织学生辨析,明确只要找到一条直线,直线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同时又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更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四、认识对称轴

  师:刚刚同学们都说了轴对称图形都能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的,直线两边完全重合。(教师用手指出并画对称轴,如图像这样的一条直线我们称它“对称轴”)

  (上台画爱心,如果画的不一样)

  反馈:观察生1画的和老师有什么不一样?

  师:一般在数学上,画对称轴用直线,两边都要出头。

  追问:还有同学想画么,老师最后请一位同学上来画(画一个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溜冰鞋)

  反馈:你看看,同学们有不同意见了。让你画对称轴,只有轴对称图形才有,不是轴对称图形没有对称轴,老师和你开个玩笑的。

  全体学生练习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反馈略(书P:54/3)

  五、认识几何图形中的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到对称轴。

  师:接下去,同桌合作在信封内的几何图形中挑出轴对称图形。

  (图1)(图2)(图3)(图4)(图5)(图6)

  生1:图3、图4、图6是轴对称图形。

  生2:图2也是轴对称图形。

  生3:我折过的,图2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看样子,其他图形没意见,分歧在图2。请生3演示证明给大家看为什么它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3:演示证明

  生2:这样折不行的,应该这样折,生2迫不及待上前演示证明:

  师:对呀!只要找到一条直线,沿着这条直线对折,直线两边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师:接下去请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看谁找得最多!

  反馈:图2有一条对称轴。图4有两条对称轴。图3有4条对称轴。

  讨论圆的对称轴。

  生1:圆有四条对称轴。并用自己的学具指给大家看他所折的折痕。

  生2:还有也,这位学生用自己的学具又折出两条。

  生3:有很多很多条,这位学生也用自己的学具演示给大家看。

  师:由于学具比较小大家看不清楚,老师请电脑演示给大家看。(多媒体演示)

  数也数不清的条数,数学上叫无数条。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数学中的轴对称图形,你能在生活中找到轴对称图形吗?

  生1:黑板是轴对称图形。

  生2:窗子是轴对称图形。

  生3:红领巾是轴对称图形。

  生4:大众出租车的牌子。

  生……(教师规范成平面图形)

  师:老师也找了一些。(媒体出示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有脸谱、剪纸……,渗透民族文化教育)

  小结:

  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作业:

  师:今天的回家作业就是利用课上所学的知识,剪一个轴对称图形,并向大家介绍你的巧方法。

  【设计说明:由于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怎样让课堂教学得于在课外有趣的延伸,剪一个轴对称图形,既体现了对轴对称图形进一步理解和运用,又有动手的乐趣,一举两得。】

  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轴对称图形

  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边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

三年级数学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能比较熟练地口算一位数除两位数和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2.掌握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

  3.会用乘法验算除法,养成验算习惯。

  (二)教学准备

  投影片。

  (三)教学过程,

  复习。

  (1)出示课题“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和复习”。

  提问:看到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

  (2)回顾:

  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回忆。(教师带领学生翻阅本单元知砾-点明各知识点)

  (3)复习。“

  ①归纳分类。

  a.请同学们按自己的想法把下面的算式分类:

  270÷95030÷5800÷53640÷7

  9122÷3576÷80÷6

  b.学生在各自的草稿本上分类,教师巡视指导。

  c.指名说说,你是按照什么方法来分的?

  d·:想的方法不同,分出的结果也不同。

  ②复习口算。

  a.课件显示。

  口算:270÷9800÷50÷6

  笔算:3640÷7.5030÷59122+3576÷8

  b.指名做口算题,教师分类板书算式。

  c.说说270÷9你是怎样算的?

  d.说说0÷6的.结果为什么等于零?(课件显示0除以任何不是0都得0)

  :在今后的计算中,能用口算的一般不用笔算。而上述所列算题口算比较困难,我们就用笔算。

  ③复习笔算。

  复习笔算。

  ④学生独立计算576÷8,教师巡视指导,及时了解训练情况。

  ⑤指名请同学说说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课件显示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是:

  第一步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每次用除数先试除被除数的前一位数,如果它比除数小,就试除前两位数;第二步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第三步每次除后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⑥学生独立计算:5030÷59122÷3,教师巡视重点提醒:求出商的最高位以后,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在那一位上写0。

  b.复习验算。

  ④教师提问,谁知道5030÷5的得数1006,是正确的,说说你的验算方法?

  ⑤集体练习,指名板演,集体校对,强化除法验算方法。

  2.和质疑。

  今天我们了哪部分知识?同学们还有问题吗?

  3.练习巩固。

  (1)填空。

  ①624÷3的商是()位数,商的()位上是0。

  ②3540÷5的商是()位数,最高位是(),写在()位上。

  ③要使66口7口商的中间末尾都有0,左边的口可以填

  (),右边的口可以填()。

  (2)在O里填上>或<。

  1918X5095006120÷90600

  2469X3074009051÷701300

  学生练习后,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口算,列竖式算,估算,做除想乘时)

  (3)病题门诊。

  4.课堂作业。

  (1)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864÷45580÷96054÷67÷3

  3015÷61464÷87503÷57084÷7

  (2)列式计算。

  ①8的4倍是多少?乙,

  ②比3620少567的数是多少?

  ③一个数的7倍是3675,这个数是多少?

  ④8除6090,商是多少,余数是多少?

  ⑤5个1306是多少?

三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难点:区别时间与时刻;计算一日以内经过的时间。

  教学准备:钟面、情景图

  3.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钟面上时针的转动,使学生认识到1日=24时,会用24时计时法来表示某一时刻;

  (2)使学生进一步熟悉24时计时法,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认识时间和时刻的区别。

  (3)从生活中提取素材,培养学生获取生活中数学信息的能力,让学生体验数学就在身边。

  4.教学过程:

  一、认识24时记时法

  1.出示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收集时刻信息。

  2.组织交流时刻信息,提出问题:8时的时候,你猜老师会在干什么?

  3.组织学生猜测。(老师在我们班上课工作;老师可能没有课在办公室批改作业;或许有学生也会猜到是晚上8时......)

  4.揭示答案:每天的这个时候,老师都在家里备课,为什么你们没猜到(为什么这么多小朋友没猜到呢)?

  学生可能会说:我们讲的是上午8时,而老师指的是晚上8时。

  师:是的。晚上8时和上午8时是我们惯用的12计时法,谁还知道别的计时法?

  学生可能会说:晚上8时就是20时?

  你怎么知道的?(我在电视上看到过;我妈妈教我的;我是在收音机上听到过......)

  生活中,你在什么地方还见过这样表示时间的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师:小朋友真是生活的有心人,采用这种计时法就不会让人产生误解了。这种计时法就是24计时法。

  5.组织学生观察:老师动手操作,理解1天内,钟表的时针正好走两圈,一共是24小时,后学生动手操作,1日(天)里时针正好走两圈,从夜里12时(0时)开始到中午12时,时针走一圈是12小时;从中午12时再到夜里12时(0时),时针又走1圈也是12小时,一共是24小时,感受一天共有24小时。

  6.师生共同得出:1日=24时、外圈的数和内圈的数相差都是12。也就是“24时计时法”在一天里,钟表上的时针正好走两圈,共24小时。通常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叫做24时计时法。

  7.了解一日24小时的由来。(教材54页的“你知道吗?”介绍了一日的来历,证明了24记时法的科学性。)

  二、学会24时计时法

  1.师出示钟面,引导学生观察钟面上有什么?

  说说钟面内圈的数表示的是什么?外圈的数表示的.是什么?

  2.学生观察自己的钟面,讨论外圈的数和内圈的数有什么关系?

  (外圈的数就是时针走第二圈时所对应的24时计时法的时刻,外圈的数和内圈的数相差都是12。)

  3.让学生用24时记时法探讨一:“上午9时、晚上9时”?

  让学生用24时记时法探讨二:“下午5时用24时计时法表示是几时”?

  (学生自己思考后交流,有的学生可能根据钟面上5时所对的外圈的数17得出,下午5时就是17时;有的也可能根据内外圈的数的关系,用5+12=17得出结果。)

  4.小结:把下午几时或晚上几时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要用原来的时数加上12,即把时针走第二圈时所指的时刻分别加上12。

  5.师再拨时针,让学生学习下午1时到晚上12时用24时计时法的方法

  (下午1时,下午5时,晚上9时,晚上12时)说说是怎样想的?

  即时互化抢答:

  (1)上午7时中午12时下午4时下午6时40分晚上9时12分

  (2)19时23时40分

  练后想一想: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6.同桌互动,一个说一种表示方法,另一个同学回答另一种表示方法。

  三、时间与时刻

  1.出示情景图,引导观察,收集交流信息。

  2.说说下午2时40分和17时45分表示什么?

  在钟面上该怎么表示?(让学生上台拨出时间?)

  3.说说下午2时40分用24时计时法怎样表示?

  4.师画出线段图,引导学生在图上表示出这两个时刻,并讨论坐火车从北京到石家庄要用多长时间可以在线段图中应该怎样表示?

  5.师小结:像上面所说的2时40分、17时45分,还像上午7时50分上学,11时35分放学都是指一瞬间的时刻,一般用“几时”来表示。而从一时刻到另一时刻所经过的时间,一般用“几小时”来表示,如工作了8小时,在校3小时45分。

  6.学生小组讨论计算坐火车用了多长时间的方法。

  7.组织交流解决问题的办法,说说你喜欢哪种办法?为什么?

  四、巩固新知、强化区别

  1.你知道妈妈几时上班,几时下班?你能算算妈妈一天工作多长时间吗?

  2.你每天几时上学?几时放学?你一天呆在学校有多长时间?

  (学生交流后独立解决后交流解决问题的办法)

  五、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的吗?

  六、课外小实践:为全家设计一张双休日安排表。

  [这种设计较为平实,每一个环节虽说不够新异,但是每一个问题都让人深思。真实的课堂就是这样,它不一定要有图文并茂的情景引领;不一定要有妙语连珠的言语讲解;也不一定要有引人入胜的跌宕悬念,只要学生能将生活的经验迁移到数学教学中,就是平常课堂中的平常教学。]

三年级数学教案11

  一、教学内容:

  课本第106-107页的练习十八。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口算一位数除两位数和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2、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笔算一位数除三、四位数的除法。

  三、教学重点:

  比较熟练地口算一位数除两位数和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四、教学难点:

  比较熟练地口算一位数除两位数和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五、教学材料:

  口算卡片。

  六、教学途径: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基础

  练习

  基本

  1、判断下面各题的`首商是哪一位?

  246÷3246÷248÷448÷6

  2、笔算:

  792÷6844÷4984÷3895÷5

  全班学生练习,指名板演,亲正时要学生根据计算法则说出计算过程。

  3、口算:

  84÷2=320÷8=680÷20=60÷6=4000÷2=70×8=

  4、完成书上练习十八的第1题。

  学生口算,比一比哪个小组算得又对又快。

  1、表格题。

  1、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指名回答。

  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3、学生口算。

  4、小组比赛。

  出示表格。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基本

  练习

  课堂

  作业

  这个表格是让同学们填什么数?请同学们填表格。

  3、笔算:完成练一练的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每组派一个代表上台板演。

  4、应用题。

  (1)第5题。

  请同学们先读题,再找一找条件和问题是什么?再在书上列式计算。

  (2)学生独立完成第6题,教师单独辅导。

  5、聪明题。

  请小组讨论这道题目应该怎么思考?再在书上填空。每组派一个代表上台说一说你们组的意见。

  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的第4题,教师批改。

  1、指名回答。

  2、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板演。

  3、学生自己读题,再列式计算。

  4、教师辅导。

  5、小组讨论,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发表意见。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改。

  七、板书设计:

  练习十八

  84÷2=42320÷8=40680÷20=340

  60÷6=104000÷2=200070×8=560

  八、课后小结:

三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

  每个福娃24元,每个福娃要多少元?

  指名回答:24×5=100。

  师:用到了什么旧知识?

  生1:一位数乘两位数。

  师:如果买10个这样的福娃,要多少元呢?

  生2:240。1×24=24,10个24就是240。

  师:谁帮他说算式?

  生3:24×10。

  师:用到了哪些旧知识?

  生齐:两位数乘整十数。

  师:如果要买12个,要多少钱?

  列式:24×12

  师:跟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整十数相比,这是一道什么算式?

  生齐:两位数乘两位数。

  师:我们以前学过吗?(没有)。这是一个新问题。板书课题。

  师:以前当你遇到新问题的时候,你会怎么办?

  生1:问爸爸妈妈

  生2:问老师

  生3:自己解决

  生4:想想新办法。

  师:今天我们一起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

  估一估,24×12约是多少?

  生1:。24估计乘20,12估计成10。所以是。

  生2:250。24看成25,12看成10,25×10=250。

  独立尝试计算24×12。

  师巡视指导。

  四人小组交流,说说算法。

  展示方法:

  生1:12分成10和2,24×10=240,24×2=48,240+48=288

  师相应的板书。

  师问:24×10算什么?如果是24×12,算出的是什么?

  师: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2:笔算。

  投影展示算法。

  24

  ×12

  ―――――

  48

  24

  ―――――

  288

  指名说方法。

  生3:24分成4×6,4×12=48,6×48=288。

  师:将一个因数拆成两个数来算,了不起。

  生4:12拆成2×6,24×2×6=288。

  师:跟生3有异曲同工之妙。

  师:刚才的这些方法,都借助了旧知识。方法一借助了哪些旧知识?方法二呢?方法三呢?方法四呢?

  生回答。

  师:方法这么多,你最欣赏哪一种方法?

  生5:笔算。很简便。

  生6:竖式好。非常准确。

  生7:我喜欢方法一。

  练习:选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23×13。

  展示3个学生的计算方法:

  生1:

  23×10=230

  23×3=69

  230+69=299

  生2和生3都是竖式,其中生3有+号

  师:为什么不用方法二(将一个因数拆分的方法)?

  生4:因为不好拆分,会有余数。

  师:看来这种方法有局限性。

  师:你们有没有发现,横式和竖式是有某种联系的?沟通横式和竖式之间的联系。

  师生对话讨论。

  师:正因为横式和竖式有相同的'地方,我们小学笔算的基本方法是列竖式。现在观察竖式,能不能想出列竖式计算的方法来。(列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

  小组讨论。

  汇报:

  生1说算法。

  生边说师边问:她说的48是怎么得到的?表面上的24是由谁相乘得到的?这里的24实际上表示多少?

  师:计算的时候,哪一步最关键?

  生1:第一步。

  生2:全部都重要。

  师:做完了没有?

  生3:还要把答案写在等式的后面。

  练习二:

  你能把竖式补充完整吗?

  (1)、

  12

  ×44

  ――――――

  48

  □□

  ――――――

  □□□

  指名回答。

  师:两个都是48,一样吗?

  (2)、

  32

  ×13

  ――――――

  96

  练习三:

  你能列竖式计算吗?选一道计算。

  21×1341×12

  校对。

  三、。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24×12刚才还是新问题,现在还是吗?

  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三面红旗竞赛,得旗情况。

  每班得到12个五角星。

  生1:有20个班,有几面红旗呢?

  师提问:1-3年级一共得了多少个五角星?

  生2:一至三年级一共13个班级,13×12。

  2、课件出示课文:赵州桥(这时铃声响了,老师马上话语一改,告诉学生此题是课后作业)。

  课后估计一下课文有几个字,再数一数。

  下课。

三年级数学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二、教学内容

  1.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小数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两部分。

  这部分内容结构如下:

  常见的小数与小数的读法

  ↓

  认识小数例1:一位、两位小数的含义与写法

  ↓

  例2: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比较

  例3:一位小数的加法

  ↓

  例4:一位小数的减法

  2.变化。

  ⑴在92年大纲中有一个注释:“如果小数分段教学,可以把小数的初步认识安排在前面的适当年级”。原义务教材在六年制七册,安排了“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

  ⑵在20xx年修订大纲中没有再这样提。义务教材修订时,就没有安排“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

  ⑶这一次根据课标的要求:第一学段“能认、读、写小数”,在实验教材的第六册安排了“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

  三、编排特点

  1.联系儿童生活认识小数。

  小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即便是儿童,也经常会接触到一些小数。教材充分利用了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了较为丰富的,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小数的含义,比较小数的大小,学习小数的加减计算。可以说,本单元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2.以元、角、分等常用计量单位的知识为学习小数的形象支撑。

  为了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使学生易于接受,本单元的小数都结合元、角、分或常用的长度、重量、单位出现,以便于学生联系实际,初步认识小数的含义,大小比较和加减法。到以后系统学习小数时,再作抽象。

  3.引导学生探究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与整数加减法联系紧密,这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小数加减法的有利条件。据此,教材创设的问题情景(文具商店一角)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可以看图提出很多小数加减计算的问题,一般学生都能运用原有知识,尝试计算,得出答案。

  四、具体编排

  1.认识小数。

  ⑴小数的认识与读法。

  ①呈现了食品商店的一角,货架上有三种食品及其单价。图下留空的表格,让学生填写每种单价的具体含义。在此基础上,引入“小数”和“小数点”。然后由聪聪提出两个问题:你会读小数吗?你还在哪里见过小数?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小数,并尝试读出。

  ②教学时,可让学生看图试着说出三种商品的价格。学生可能读作几元几角几分,也可能采用小数的读法。教师可采用互教互学的方法,让其他同学跟着学习小数的读法。

  ⑵例1。(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含义及其写法。)

  ①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学生已经学过分数的初步认识,又学过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有了这些基础,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一位、两位小数的具体含义。

  ②例1以一组同学测量身高为题材,教学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含义及其写法。

  ③“做一做”安排了两道题,让学生运用元、角、分的知识,把7角、7分改写成以元作单位的小数。

  ⑶例2。(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比较。)

  ①例2给出了四位同学参加跳高比赛的成绩,都是以米为单位的小数,要求学生根据这些成绩给他们排出名次。例题下面的插图提示了几种学生比较容易想到的方法。一种是根据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具体含义来比较,另一种是化成厘米来比较,还有一种利用卷尺根据四个成绩在卷尺上的位置来比较大小。至于比较的结果,则留给学生自己填写。

  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寻找比较的方法,通过交流,相互启发。除了课本插图提示的几种方法之外,学生还很容易想到,直接看到小数比大小。实际上是把整数比大小的方法,迁移到小数中来。

  ②“做一做”让学生看图比较两组小数的大小。图中用一个正方形表示1,用正方形中的阴影部分表示小数。可以先让学生说说,一个正方形表示什么,然后让学生自己看图在空格里填上关系符号。

  ⑷关于练习二十一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3~5题都是比较小数的大小。其中第3题让学生借助数轴看图比大小。第4题是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和以米、分米为单位的小数比大小。第5题是让学生根据给出的成绩分别比较得出四位学生的.跳远名次和50米跑的名次,练习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清楚表示跳远成绩的小数越大,名次就越前,而表示跑步成绩的秒数越小,成绩就越好。如果学生不注意审题,就很容易搞错。

  第6题要求学生到商店了解指定商品的价钱,用以元为单位的小数表示,旨在促进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小数。

  第7题要求学生动手测量,并把测量的结果用小数表示。

  第9、10题都是比较小数大小的综合练习,区别在于第10题要求学生先提出问题再作比较。通过练习,能使学生看到我国人均绿地面积与国际水平的差距。

  2.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⑴例3和例4。

  ①教材中的插图画了文具商店的一角,标出了8种文具的价格。例3和例4以及做一做的三个问题,都来自于这幅插图。学生一般都有自己购物付钱的经历,这方面的经验和整数加减法的认知经历,对于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有比较直接的帮助。

  ②例3和例4的解答中各提示了两种算法,重点是引出小数的加减计算方法。

  教学前可以先复习整数加减法及其竖式计算,以便学生将这些知识迁移到新的学习课题中来。应当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算出答案。例如,把0.8元改写成8角,把0.6元改写成6角,相加以后再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当然也可以用小数直接计算。学生不用竖式直接口算出答案也是可以的。教师可以请用竖式计算的同学,把竖式写在黑板上,一般有两种情况。然后教师在小数竖式的上面写上“元、角”,以便学生看清相同单位的数上下对齐,便于相加减,并感悟其中的算理。

  ③“做一做”的后两个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④“生活中的数学”,介绍了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的情况,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这里既出现了小数,又用到了上一单元刚学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

  ⑵关于练习二十二中一些问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5题有必要让学生读题后通过复述题意,搞清10千米以内1元,是指坐10站或10站以内都只要1元。坐十几站就要1元加几个0.5元。学生还没学小数乘法,这里可用连加计算,由于数据比较简单,也会有学生列出算式1+0.5×3,并口算出结果,应当给予表扬和鼓励。

  第6题将条形统计图与小数加减计算结合起来,让学生看图列式计算。

  五、教学建议

  1.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已有知识,促进知识经验的迁移。

  小学生的很多生活经验,以及他们前面所学的整数及其加减法的有关知识,都能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激活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和相关知识基础促进学习的正迁移,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形成会学的能力。

  2.把握好小数初步认识的学习要求。

  作为小数的初步认识,其教学要求应当注意把握三点。一是本单元不要求离开现实背景和具体的量,抽象地讨论小数。二是小数的认、读、写,限于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三是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原则上限于一位小数,并且是结合元、角进行计算。

  3.放手让学生探究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算法。

  如前所述,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一个比较适合学生自行探究的学习内容。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潜能要有充分的估计。教学时,应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尝试计算,验证答案,并引导他们自己总结计算要点。从而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三年级数学教案14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第一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课本1页至第3页例

  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中的第1至第3题。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

  米尺、学生尺、长短两枝不同的铅笔、宽1厘米白纸条若干条、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明显不同的铅笔,然后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些?哪枝短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再提问:谁能说一说我们的数学课本的短边有多长?

  让学生用带来的学具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

  通过以上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指出: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量米”做单位。

  二、新授

  1、教学例1 (1)认识米尺。

  教师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用来量物体长度的尺子。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尺子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汇报。教师介绍0刻度线

  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表示起点(这叫尺的`0刻度)在尺子上找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呢?你的尺子一共有多少厘米?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2教学例2

  (1)教师在黑板上贴出一张纸条,估计一下大约有多长?想知道它的长度是多少,用什么量?

  (2)教师拿出放大的米尺,讲讲如何量纸条的长度。

  三、练习

  1、让学生量一量课前准备好的纸条,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量的。

  2、完成课本练习一第1至3题。

  3、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没有对准0刻度的。 (2)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4、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刻0刻度线,怎么办?

  四、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学会了什么本领?先让个别学生说,然后教师再小结。

  五、作业设计:

  1、填空

  (1)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 )作单位。 (2)图钉的长大约是( )厘米。

  2、量一量

  (1)你的铅笔长( )厘米。 (2)数学课本长( )厘米。 (3)你的笔盒长( )厘米。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尾不能整除)笔算方法的过程,恩能够正确地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迁移

  1、笔算42÷2

  指名板演,集体练习。

  评讲,要求说出笔算过程。

  2、谈话引入新课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题图

  ⑴学生独立审题,然后提问:要求“每班能分到多少个”该怎样列式?

  ⑵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横式、竖式。

  ⑶让学生观察、试锄,要求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⑷引导:这类题该怎样解决呢?我们一起来用小棒摆一摆。

  2、操作探究

  ⑴问:应该先摆多少根小棒?(演示摆出5捆带2根)

  ⑵同桌交流:5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怎样分呢?每份得多少?请大家先自己独立分一分,然后同桌互相交流分发。(教师巡视,发现学生的不同分法)

  ⑶情况反馈(学生边操作演示边叙述分的过程)。

  ⑷引导比较各种不同分法:你认为哪种分法好?为什么?

  ⑸学生复述分的过程。学生独立分小棒的过程,要求边分边口述。

  3、教学笔算

  ⑴问:根据刚才分小棒的过程,52÷2的笔算该怎样写呢?应先算哪一位?十位上余下的1表示什么?接下来怎样除?

  ⑵验算。

  ⑶比一比:52÷2与42÷2,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

  ⑷练习:

  想想做做1的前两题。

  班级交流反馈。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后两题。

  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2、想想做做3

  出示前两组题,分组练习。

  反馈:这两组题在计算上有什么不同?

  出示后两组题,分组练习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3、想想做做6

  先要求学生估算出这些提的商是几十多,并说出理由。

  再用竖式计算。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上,我们通过摆摆、说说、算算学会了新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吗?

  五、作业:P8.2、4、5

【三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数学教案07-21

有关三年级的数学教案01-20

三年级下数学教案01-11

三年级数学教案01-14

三年级优秀数学教案01-17

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01-10

三年级趣味数学教案01-30

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01-09

三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案02-28

三年级数学教案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