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物理教案>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

时间:2024-05-25 07:47:12 物理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中物理教案(热门)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物理教案(热门)

初中物理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2)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3)理解力和物体运动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

  难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和惯性的正确理解。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第一章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第二章研究物体的受力情况,本章在前两章的基础上,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

  【问】:那么力和运动究竟有怎样的关系?

  (二)新课讲授

  【演示实验】:在桌面上轻推小车,使小车从静止开始缓慢运动,撤掉推力,小车很快停下,为什么?(提问学生:为什么运动?为什么停下来?)

  一、力和运动的关系

  1、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阅读与思考】

  结合课本内容,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并引导学生得出下列问题的答案。

  (1)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什么,他凭什么得出观点的?(小车停下来)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观察和直觉。

  (2)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刚才运动的小车没有推力后,会怎么停下来?事实呢?

  没有力小车会立刻停下来,事实上小车会运动一段后才停下。

  【过渡引导】一边解说引导,一边用小车演示

  其实,最先悟出这一原因的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伽利略。他观察到,在推力作用下运动的小车,撤去推力后,小车并不是立刻停止,而是运动了一段时间才停下来的。撤去推力,小车仍可以运动,这就说明:“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这一观点,并不是力和运动的真正关系。为了找出力和运动的真正关系,伽利略巧妙的设计了一个实验,这个实验把他深邃的思想和超人的睿智体现的淋漓尽致,那么,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实验呢?

  2、伽利略的实验

  (1)实验过程

  (实验展示:层层设问,步步深入,让学生经历伽利略的思考过程,体验理想实验的科学研究方法)

  【装置介绍】:两个对接的斜面,一边的斜面可以变化倾角。

  【师】:让小球从一个斜面的某一个高度静止释放,小球的运动情况如何?试描述出来。

  【生】:小球滚上另一个斜面,到不了原来的高度就返回了,然后在两个斜面间往返运动,高度越来越低,最终停在斜面的低端。

  【师】:小球为什么达不到原来的高度,而且最终又停下来呢?

  【生】:受到摩擦阻力的作用。

  【师】:设想斜面光滑,没有摩擦,小球的运动情况如何呢?

  【生】:小球将达到跟原来同样的高度,然后在两个斜面间往返运动,永不停息。

  【师】:如果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斜度,小球在该斜面上运动的路程与原来相比如何?

  【生】:经过的路程会变长。

  【师】:推想:如果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斜度,小球在该斜面上运动的路程与原来相比又会如何?

  【生】:走的路程会更长。

  【师】:继续推想:当第二个斜面变成水平面时,小球的运动情况如何呢?

  【生】:小球将沿着光滑的水平面一直运动下去,永不返回。

  【师生总结】:小球在水平方向上不受力,仍可以运动,这就说明: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伽利略由此得出结论:维持物体运动不需要力。

  【学生活动】:填表、练习

  【过渡引导】

  伽利略实验的整个过程,都是在假设斜面光滑没有摩擦的前提下进行的,而绝对光滑的斜面是不存在的(提问学生),所以说伽利略的实验是一个理想实验。那么什么是理想实验呢?

  (2)理想实验

  在学生稍加讨论后,给出理想实验的概念。

  理想实验又叫想象实验,它以可靠的事实为基础,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通过抽象思维深刻揭示自然规律。

  【学生活动】:练习

  举例说明:理想实验并不神秘。在我们下棋时,每走一步之前,总会先在脑海里布局一个假象的战场,我如何走,对手如何应付,我该怎样走,对手才无路可走。棋技越高,设想的布局方案也就越多,越深入,越全面。在这个过程,我们就在进行着理想实验。爱因斯坦曾用一列接近光速的列车做理想实验,非常有说服力地说明了相对论的概念。

  (3)实验验证

  【演示实验】:气垫导轨(气垫导轨是一种现代化的力学实验仪器。它利用小型气源将压缩空气送入导轨内腔。空气再由导轨表面上的小孔中喷出,在导轨表面与滑行器内表面之间形成很薄的气垫层。滑行器就浮在气垫层上,与轨面脱离接触,因而能在轨面上做近似无阻力的直线运动,极大地减小了以往在力学实验中由于摩擦力引起的误差。使实验结果接近理论值。)

  【过渡引导】

  在伽利略实验的基础上,法国科学家笛卡尔,对力和运动的.关系做了进一步的推论。英国科学家牛顿做了进一步的补充、完善和总结,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

  二、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一切: 体现出普遍性、共性;

  总保持: 体现出物体的固有性、特性;

  直到有外力:说明了外力的作用。

  2、理解(意义):(结合开头引入小车的实验说明)

  【问题1】: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处在什么状态?(强调水平方向不受力)

  (1)物体不受外力时的状态是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说明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支持伽利略观点)

  【问题2】: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是什么?

  (2)外力的作用是迫使物体改变其运动,说明力是使物体运动速度改变的原因。(完善)

  (3)揭示了一切物体都具有的一种固有属性——惯性,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叫做惯性定律。

  【说明】:牛顿第一定律虽然不能用实验直接进行验证(不受力),但它是客观存在的,是一种理想状态。

  【过渡引导】

  那么什么是惯性呢?(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得出惯性的定义。)

  三、惯性

  1、定义: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特性。(不是惯性定律,惯性定律是一种运动规律)

  2、说明: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

  【演示实验】:一切:固体、液体、气体;固有:静止、运动。

  3、应用惯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避免“产生惯性”、“克服惯性”或“消除惯性”等字眼)

  【举例】:刹车、启动等,完成“自主活动”

  (三)小结

  1、历史上几位科学家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看法和研究。

  2、伽利略得到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方法。

  3、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4、惯性及应用惯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四)作业布置

  完成试卷上作业

初中物理教案2

祝福青春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做功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2.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3.理解功率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功和功率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并会计算功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复习:力的三要素是什么?水平推箱子,推力方向怎样?向上提箱子,拉力方向如何?重力的方向如何?

  2.引入新课:举日常生活中一些做:“工”和“功”的例子。引入新课并启发学生区分“工”与“功”,进一步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二、新课学习

  (一)功

  1.力学中的功

  a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F)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S)

  b.举例几个不做功的例子:

  (1)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但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路程,也就是没有力做功。如在光滑的水平冰面上,一物体由于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没受力。

  (2)物体受到力,但没有移动距离,即通过的路程为零。如一人用很大的力推一辆汽车,汽车没移动,推力对物体没有做功。

  (3)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也移动了距离,但移动的距离不是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如手提一桶水在水平地面上行走,提桶的力没有对桶做力。

  2.功的计算

  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的因素,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1)功的计算式: W = FS

  (2)功的单位:焦耳J,1焦=1牛?米。焦耳的物理含义:在1牛顿力的作用下,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

  (3)功的大小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跟物体通过的`距离成正比。

  3.功的原理

  播放视频:用动滑轮省功吗?

  播放视频:功的原理

  事实表明,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人们不用机械时所做的功,也就是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这个结论叫做功的原理。

  (二)功率

  播放动画:功率

  从比较人和挖土机做工快慢引出功率概念。或者创设情境,甲同学把一桶水提到3楼用了30秒,而乙同学把同样的一桶水提到3楼却用了40秒,问谁做功快?如果甲物体1分钟做了300J的功,而乙物体40秒钟做了240J的功,问谁做功快?从而提出物体做功的快慢用功率表示来引入新课。

  在动画中选择相应内容的按钮进行学习。

  1.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功率的定义: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叫做功率。

  3.功率的定义式: P = W / t

  4.功率的单位:瓦特(符号W)1瓦=1焦/秒;1千瓦=1000瓦。

  5.物理意义:1瓦表示物体在一秒钟内完成的功是1焦。

  6.介绍功率另一个单位:1马力=0.735千瓦=735瓦。

  7.一些机械常见的功率。(学生阅读)

  8.绍额定功率(铭牌上的功率) 。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功和功率,也学会了计算功和功率。功是力和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功率是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四、板书设计

  第三节功和功率

  功

  力学中的功

  功的计算: W = FS

  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功率

  P = W / t

初中物理教案3

  教学目标

  (1)理解电功率概念,理解电功率和电压、电流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2)能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3)能根据测量电功率的实验需要,正确选择器材、设计电路和确定实验步骤;

  (4)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在电流一定时导体消耗的电功率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电功率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2、能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3、知道并理解测定小灯泡电功率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2、根据测量电功率的实验需要,能正确选择器材、设计电路和确定实验步骤;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基本概念的复习

  二、主要复习过程

  (1)设疑引入课题

  (2)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

  前面布置了简单的复习提纲,首先请几个同学回答一下,师给予激励性评价。

  1、电功率是反映什么的物理量?

  2、电功率的定义是什么?电功率的计算公式是什么?电功率的单位是什么?

  3、其他计算电功率的公式有哪些?

  4、什么叫额定功率?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有什么不同?

  5、测定小灯泡额定功率实验中,需要哪些器材?在实验中应注意哪些问题?请画出实验电路图。 “100W的白炽灯一定比25W的亮”,你认为这一说法对吗? 请生用桌上“6V 6W”和“6V 12W”的两盏灯、6V学生电源、开关、导线连接电路模拟实验。

  提出问题:这两盏灯可以怎样连接?

  让学生对实验现象分组讨论,教师在必要时给予启发和引导。

  小结:电流一定时,根据P=I2R得出电功率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当电压一定时,根据P=U2/R得到电功率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学生回答1-5题

  学生积极讨论,甚至产生争论

  学生讨论,容易得出:两灯可以串联或并联 实验探究,观察现象:

  两灯串联时,6W比12W的灯泡亮。

  两灯并联时,12W比6W的灯泡亮。

  学生分组对实验现象分析和探讨

  通过探讨,学生对 “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关系有了深刻的理解。知道了灯泡亮与暗是取决于实际功率而非额定功率。知道了在电流一定时导体消耗的`电功率与导体通过提问检验了学生自主复习的效果引发了学生要探究的欲望面对两个相反的实验现象,学生进入主动思维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使

  为了巩固和延伸,请生进行实验2:桌上有“6V 3W”的灯泡一只,8V学生电源一个,若要测该灯的额定功率,还需要选择哪些器材?怎样连接电路?

  教师巡视指导

  用Flash制作的电脑课件,在 “背投”上将学生刚做的实验过程动态模拟演示,组织全班进行集体研讨,在讨论和争论中,教师适时点出问题关键,帮助学生理顺思路,使全班学生都有所提高。将L1“6V 6W”和L2“6V 12W”的两盏灯串联接在某电源上,已知其中有一盏灯恰好正常发光,而其中的另一盏比正常暗,问

  (1)哪一盏正常发光?

  (2)电源电压是多大?

  利用投影将学生练习反馈矫正。

  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 通过实验,学生真正理解了滑动变阻器在本实验中的作用是:改变灯泡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

  学生练习

  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基础上。明确解题逻辑性和规范性精选习题,巩固提高.

  (3)本课小结

  (4)课堂练习

  (5)布置作业:中考题选编

初中物理教案4

  课堂教学是一种讲究效益的活动,它要求教师要高质量地传递各种信息,目前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了课堂效率的低效甚至无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得口干舌燥、筋疲力尽,学生在课堂上听得头脑发胀、昏昏欲睡,这样的传统教学表面上看,占满了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教师也感到尽心尽力了,但从学生学习的效能来看,这样的教学恰恰是低效教学。作为有效教学,就必须把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以关注教学效益与质量的方法,要求教师把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统一起来,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以实现课堂教学效率最大化。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眼见不如手动,只有在实践中学习,同学们的才智和创造力才能得以发挥,学会探究性学习,能够使大家对物理事实获得明确、具体的认识,而不是停留在被观察物理现象的表象上,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从而增强学好物理的信心。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也就是力求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其中的物理规律;教学过程强调发展学生的认知过程,以物理知识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在课堂上让学生体会探究实验的'过程,体验探究实验中的快乐和成就感,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通过探究实验,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如何合理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来实现物理课堂效率的最大化尤其必要,接下来我就谈谈在利用主题课堂教学模式开展课堂教学的几点想法:

  一、自主学习式的课前预习避免了实验的盲目性

  为了更好的学习,预习是相当有必要的,物理一般是联系生活,需要一定的生活常识。学生在上课前,要看一下书上的知识点和那些实验。以前布置学生预习,大部分学生都只是翻书式,为了预习而预习,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主体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所制定的课前预习内容要“具体化”,在这样的预习过程当中,学生肯定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有些问题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分析就能加以解决,而那些自己独力无法解决的问题,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积极地进行研究分析,查找各种资料,并相互交流,互通有无,利用同学之间的合作来解决。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精神,有助于学生正确处理与同学的关系,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只要带着疑问上课,多问为什么就行了,对书本上的知识联系实际多想象,对书本知识也要抱有疑问态度,并在学习中解决疑问,这样思维不但不会被束缚,反而会发展更快。

  二、通过自主探索培养参与积极性

  就初中阶段的学生所研究的题目来说,结论是早就有的。之所以要学生去主动探究,去发现,是想叫他们去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所以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充分动脑、动手、动口过程中主动积极的学,千万不要只关注结论的正确与否,甚至急于得出结论。学生在探索概念和规律形成的过程中体会科学家发明和创造过程的重要性,这样可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浓厚的兴趣与爱好。知识的获得过程贯穿于自己动手实验的探索过程,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物理知识、规律,并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对知识的掌握相对更深刻,动手能力也得到提高。

  通过自主探索,学生思维活动经历了概念、判断、推理等阶段,由形象思维上升到逻辑思维,较好地达到培养思维品质的目标。同时

  有利于交流能力、合作精神的培养。新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出疑问,大胆创新,在交流和合作中学习。

  三、小组合作讨论探究进一步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当学生实验探索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感到分身乏术。通常的办法是利用部分好学生以点带面,充分发扬团队的合作精神。学会主动参与讨论,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由于人的个性差异,有些学习好的学生不愿意合作学习,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也有一些学生不愿意与他人交往。教师要使学生逐步体验到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解决很多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合作学习可以提高每个人的能力,使大家友好相处,从而对合作学习产生认同感。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对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方法指导;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细心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学会从倾听中博采众长,萌发灵感;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引导学生认真进行讨论和学习。

  四、师生互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之一,关键是教师,根本在课堂。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教是为了不教,课堂上以很好的氛围,让学生想说敢说,说出自己的想法,说出不同的意见,教师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形成有效的多向交流,学生认真倾听,让课堂上学生各抒己见,教学不再单调,这样的课堂,学生才是主体,思维的灵感在不知不觉中闪现。

  总之,如何在当前新形势下合理的开展物理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我们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以上只是本人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点点感受。

初中物理教案5

  【知识单元分析】

  计算路程、时间的题目中常见的问题:

  1.不写出所依据的公式,对于不同的速度、路程、时间不用带不同脚标的符合表示.

  2.没有统一单位.

  3.在计算过程中没注明单位.

  4.不使用作图的方法帮助分析复杂的问题.

  5.做题的格式不合理,容易出错.

  解题的一般思路

  1.分析题意,想象物体的运动情况,看清题目中的已知量和待求量.

  2.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公式、数学知识等分析,对于较复杂的问题应当画出参考图建立物理图景,分析物理过程.

  3.按照例题的格式,把已知、求、解、答的过程完成.

  【教学过程设计】

  一.速度公式和公式变形

  方法一:小学曾学习过公式的变形,可以让学生直接根据速度公式得出,对于公式中的物理量应当注明单位,并注意到可以根据题意使用m、s、m/s和km、h、km/h.

  方法二:对于基础较薄弱的班级,可以用下述的.方法实现,列出一个例题:如果汽车以50km/h的速度运动,由日常生活经验和数学的知识可以计算1小时、2小时、3小时后通过的路程,答案见副板书1.

  用同样的方法可以总结出路程和时间的计算公式.

  二.路程和时间的计算

  1.【例题1】已经测出自己正常步行的速度是1.2m/s.从家门到校门要走15min.那么上学要走的路程大约是多少?

  2.【例题2】郑州到上海的铁路长约1000km,从郑州到上海要运行14h到达.南京到郑州的铁路长约700km.设火车在铁路上运行的速度相等,求从郑州到南京的时间.

  本题要注意的问题是:

  (1)较复杂的问题要用参考图分析,参考图见副板书2.由于小学的一些计算题有用图分析的问题,所以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让学生自行画出参考图,教师分析每个学生的图,指出其正确和错误的地方,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列出物理量时应当注意在物理量符合上注明脚标,见副板书上的表示.

  (3)建立等量的观念,在本题中速度是相等的,所以可以用计算全程的速度后用于计算郑州到南京的时间.

  探究活动

  实践探究: 体验运动的感觉

  【课题】

  体验运动的感觉

  【组织形式】

  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坐在汽车里,体验当汽车静止、以某一速度正常行驶、速度增加、速度减小、转弯等时刻的感觉.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可以没有结果.

  2、发现新问题.

初中物理教案6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选自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书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这节课是高中力学的基础和重要内容,也是高一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掌握好弹力能为今后力学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形变和弹性形变

  2、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3、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图示中正确画出它们的方向

  4、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弹簧的弹力与形变量成正比,会用胡克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三、[教学重点]

  1、弹力有无的判断和弹力方向的确定

  2、胡克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

  弹力有无的判断和弹力方向的判断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弹簧海绵微小形变演示仪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体会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发现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无论是推、拉、提、举、还是跳高,跳水都是在物体与物体接触时发生的,这种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可以称之为接触力。我们通常所说的拉力、压力、支持力等都是接触力。接触力按其性质可以分为弹力和摩擦力,它们在本质上都是由电磁力引起的。本节学习弹力。(板书弹力)

  [新课教学]

  一、弹力的产生

  温故知新:在初中我们已经学过了形变,下面一起来复习一下形变的概念:

  形变: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形状或体积改变

  问题引领:

  1、问题:物体为什么会发生形变呢?(教师举手示意)

  学生:因为受到了力的作用。

  2、问题:如果发生形变的物体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称之为什么形变?

  3、问题:如果不能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又叫什么形变?塑性形变又可以称为范性形变或非弹性形变。

  (1)弹性形变:能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

  (2)塑性形变: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

  4、弹簧发生的形变一定是弹性形变吗?(有的同学说是,有的同学说不是)现在请同学们拿起课前我们自制的小弹簧,轻轻的弹一弹,我们发现它能恢复原状,然后我们在拉住弹簧的两端用力拉,它现在还能恢复原状吗?学生答:不能,那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呢?引出弹性限度的概念。

  (1)弹性限度:形变超过一定限度,物体形状将不能完全恢复,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

  5、问题:一切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都能发生形变吗?同学们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而实际上所有的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都会发生形变,只是有的形变非常微小,不易观察。现在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伸出一个手指按压桌面,你能看到手指的形变吗?你能看到桌面的形变吗?

  那么对于像桌面的这种微小的不易观察的形变我们就可以用下面的方法进行放大观察。请看大屏幕。课件展示:显示微小形变

  最后教师总结:一切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都会发生形变,只不过一些物体比较坚硬,虽发生形变,但形变量很小,眼睛根本观察不到它的形变。

  6、问题:那形变和弹力又有什么关系呢?

  请用手拉伸桌面上的弹簧感受手与弹簧之间力的作用,我们看到弹簧在力的作用下发生了形变,由于弹簧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手产生了力的作用。同时我们也能看到手的形变,由于手要恢复原状就对跟它接触的弹簧产生力的作用。我们就把这种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称之为弹力。

  (1)弹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来的形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发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分析弹力: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弹力的概念,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能恢复原状的形变是什么形变?学生一定回答弹性形变。对于它接触的物体要产生力的作用,光发生形变不接触的力能称之为弹力吗?学生回答不能,例如磁铁吸引有一定距离的铁块。这种力就不能称之为弹力。所以弹力的产生是有条件的。

  请同学们根据定义总结弹力产生的条件?

  学生:一般都能说出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

  老师总结:相互接触物体间是否存在弹力的判断方法

  1、从弹力产生的条件判断

  2、从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

  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弹力的产生条件进行判断下列哪些力属于弹力(边讲边练)

  课件展示例题:以下各种力属于弹力的是()

  A、压力

  B、地球吸引树上的苹果

  C、支持力

  D、绳子对物体的拉力

  二、弹力的方向

  通过以上两个实例分析压力支持力和绳的拉力的方向。

  以抢答的形式完成下列两个表格。

  1、支持力的方向: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2、压力的方向: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压的物体;

  3、绳的拉力方向: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案例分析─弹力方向判断(此处图根据需要选择)

  (1)平面与平面间弹力方向:过接触点垂直平面指向受力物体

  (2)点与平面间弹力方向:过接触点垂直平面指向受力物体

  (3)曲面与曲面间弹力方向: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垂直并指向受力物体

  [交流与讨论]如何判断物体间是否有弹力?

  三、弹簧的弹力

  [学生实验]:弹簧的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

  课件展示实验过程,引领学生操作,开始学生实验。得出数据用表格绘图的形式直接呈现给学生,从而得出结论。

  1、结论: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弹力的大小F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x成正比

  2、胡克定律:F=kx

  3、k:劲度系数,描述弹簧的软硬程度,单位是牛顿每米,符号是N/m

  四、巩固练习:(此处习题根据需要选择添加)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完成学案上的习题

初中物理教案7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早上好!

  我是XX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电压》。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在工作学习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初中人教版物理教案这样的问题。雷锋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因此,面对初中人教版物理教案我们应该有努力探索的精神。承认自己的恐惧毫不可耻,可耻的是你因害怕而裹足不前。对于这个问题也是一样的。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对于初中人教版物理教案我们一定要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解决办法。雷锋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电压”一节是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第十六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在学习了“电流和电路”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电压和电压表。电压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个不易理解的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电学概念和电学规律的重要的基础知识。电压表是电学实验中的重要仪表之一,学生通过用电压表测电路中的电压,不仅锻炼了使用电学仪表的技能,而且可以加深对运用实验探究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的认识。

  二、说学情

  (过渡句: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过“电流和电路”这一章内容,已经具有了学习电压这一节的前提基础。而电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电压”一词听起来并不陌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其潜能,老师仅指导和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学生们可以自主探索电压的作用及测量方法,帮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在快乐中掌握知识,学会如何使用测量工具。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和九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电压的作用,电压的单位及换算,会正确使用电压表,会用电压表测量用电器两端的电压。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学电压表的使用方法,养成自学的能力,通过用测量用电器两端的电压,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与他人合作和交流能力,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切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尝试探究活动的乐趣从而激发探究的欲望。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电压在电路中的作用,知道电压表正确的使用方法。

  【难点】

  能够用电压表测量电路中电压大小。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句: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

  在初中物理的电学知识体系中,电压的概念是深入学习电学基本规律的必备知识。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复习回顾电流表的使用,通过实验现象对比电流表、电压表使用的异同点加深掌握电压表使用的方法。另外利用多媒体教学、演示实验创设学习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实验探究学习。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句: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环节一:新课导入

  播放关于各种用电器电源铭牌的图片,播放城市夜景,闪电图片。电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和看到“电压”这个词。用电器要在一定的电压下才能正常工作,一节干电池的电压大约是1.5伏;电视机供电的电压是220伏;输电用的高压电线的电压可达几万伏甚至更高;它们所代表的意思是什么呢?引出课题电压。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中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物理现象、实例与电压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的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

  环节二:新课讲授

  教师展示两节干电池,小灯泡,开关,若干导线。用一节干电池与其他元件组成闭合回路,观察小灯泡亮度较暗;然后再用两节干电池接入电路中,在闭合开关之前提问同学们灯泡亮度如何变化,观察到实验现象之后,发现灯泡较亮,总结实验现象,说明电路中电流的强弱与电源有关。提问学生电流的强弱与电源的什么量有关?

  组织学生通过合作交流,通过讨论和师生共同总结可以得出,电压是电源提供的',电源有正负两个极,两极间有一定的电压。把用电器的两端分别于电源的正负极链接,电路中就有电流通过,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

  【设计意图:改换电路中串联电池节数的多少引起灯泡明亮程度发生变化的实验,引出不同电源的电压不同,产生的电学效果也不同,从而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这也是一种很重要的科学方法】

  教师讲解电压通常用字母U表示,它的单位是伏特,简称伏,符号是V。

  常用单位有千伏(kV)、毫伏(mV)

  在讲解完电压的相关概念之后,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常见的电压(教材中小资料中常见的电压表格)

  通过教师的讲解,了解电压的作用、提供装置、单位及单位换算,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桌同学面前都有一个电压表,让同学们拿起来并观察,

  教师讲解电压的高低可以用电压表测量,并说明学生面前的是学生用的电压表。

  让学生独立阅读电压表使用说明,阅读完以后提问学生一下问题。

  1、电压表应该跟被测用电器串联还是并联?

  2、电压表标有“-”号的接线柱应该连接在什么位置?另一个接线柱应该连接在什么位置?

  3、什么情况下使用标有“3”字样的接线柱,什么情况下使用标有“15”字样的接线柱?在预先不知道被测电压的大小时,为了保护电压表,应先选用大量程,还是小量程?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进行改正并总结。

  教师讲解电压表的使用步骤:

  1、调:调节调零旋钮,使指针指在零刻度线处

  2、认:认清量程和分度值。

  3、连:连接电压表

  4、读:读数

  教师组织学生开始练习使用电压表先将电压表接在小灯泡两端,接通电路,读取数据;再将电压表接在电源两端,接通电路,读取数据。电压表两次读数是否相同?

  实验结果表明,电压表两次的示数是相等的,即在只有一个用电器的电路中,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与电源两端的电压相等。

  紧接着让学生回忆电流表的读书方法,说出电压表读数和电流表读数的异同点。

  学生通过实验室电压表测量电路电压,体会应用物理知识带来的快感,学以致用。

  环节三:巩固提高

  学完本节课的新内容之后,给出一道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应用刚刚学过的知识解题,以进一步加强对电压及电压表相关知识的掌握。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练习,既让学生巩固了基本概念,又让学生能熟练应用所学知识应用到基本问题上来,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和促进学生能力的形成和提高,用“快学快练”的方式巩固刚学过的知识点,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环节四:小结作业

  在小结时,我会以提问的方式进行提问总结,梳理本节课知识点。

  在作业布置环节,完成课后第三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置,对新知识的巩固,也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拓展认知领域。】

  推荐一个教师必备工具“Yichafen”,是一个在线查分系统,全国8000所高校都在用,三分钟极速创建发布查分系统

  七、说板书设计

  (过渡句: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设计,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初中物理教案8

  第三节探究物质的一种属性——密度

  教材分析:本节是这一章的重点,一是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这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要

  基础知识,是后面学习浮力、液体压强的基础;二是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既是物理课程的目标,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设计思想:新的课程改革对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物理教育的根本目的,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落实物理教育的基本目的`,突出新的课程理念。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入手提出问题,这样的例子让学生既觉得熟悉,但又不能回答其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创设了探究情景,为后面的探究教学奠定了基础;密度的概念没有直接给出,而是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实验探究,经过计算、分析、比较、交流,最后得出的。这样既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又让学生学习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还加深了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在第2课时,着重让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密度知识解决我们身边的问题,使学生感受物理有用,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初中物理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

  2、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1)会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2)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知道使用前要先调零。

  (3)会正确读数并记录测量结果。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学习和使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项羽与文弱书生力的作用效果的不同,引出“我们就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本节主要讲述力的单位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教材首先通过文字和插图说明力是有大小的,因此需要进行测量,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测量力的大小。对于力的单位,课本中只讲了牛顿,因为这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也是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由于初中无法讲解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课本中只是给出了单位的名称、符号,并通过例子使学生认识1N的力有多大。教材简单介绍了弹簧测力计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并通过几个插图说明弹簧秤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教材重点讲解了学生实验——练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组织学生练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会正确读数。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弹簧秤、木块、长木板、一根头发、拉力器

  教学设计示例

  (一)引入课题

  测量是由力的大小引入的。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不难懂得力有大小。为了直观,可以准备一个拉力器,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拉,大家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弹簧为什么伸长了?

  2、两位同学拉弹簧时,弹簧的伸长相同吗?为什么不同?

  3、哪位同学的拉力大?怎么知道他的拉力大?

  归纳:拉力使弹簧伸长;拉力大小不同,弹簧的伸长不同;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大。利用弹簧的伸长可以测量力的大小。

  由为什么弹簧伸长的长度不同,引出力有大小的区别。为了准确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进行力的测量。并指出在物理学中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主要是力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二)新课教学

  1、力的单位

  教师可直接向学生说明国际上通用的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要学生记住。教师可以准备两个普通鸡蛋,使学生对1N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

  除了课本中的例子外,还可以补充一些学生常见的例子,例如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对手的压力大约是1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至于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就不必讲了。

  2、弹簧测力计

  有了力的单位还不够,要测量力的大小还需要有测量工具。测量力的工具是测力计,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1)弹簧秤的原理

  教师可准备一个弹簧,找学生用不同的力去拉弹簧。

  教师讲解:我们知道,弹簧受到拉力就要伸长,拉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弹簧秤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2)弹簧秤的构造

  教师可把弹簧测力计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钢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讲刻度时应该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教师可带领学生读出几个演示的数据。

  (3)学生实验:练习使用弹簧秤

  让学生先阅读课本实验部分,然后按步骤进行实验,并把数据记在笔记本上。实验中教师巡回检查,及时解决问题。

  弹簧秤的量程:_______。

  最小分度:_______。

  水平拉木块的力:_______。

  在斜木板上拉木块的力:_______。

  拉断头发的力:_______。

  教师在总结学生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讲解。同一个木块在空中静止和匀速直线上升时,拉力大小相等。拉着木块在桌面上匀速直线运动时所需要的力远比拉着它匀速上升时的拉力小得多。正因为这个道理,很多沉的东西我们搬不动,但是可把它推动。人的头发的强度随人的年龄大小而变,成年人的头发强度大,小孩和老人的头发强度小。

  最后向学生简单介绍其他的测力计,指出弹簧测力计只是测力计的一种。

  (三)总结,扩展

  可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科学家胡克和牛顿的生平,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探究活动

  测力计的发展

初中物理教案10

第四节<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 </span>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一、知识与技能

  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训练连接电路和使用电流表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科学探究全过程的切身体验,领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在实验中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教学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真观察、分析、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用具:电池、开关、灯泡、导线等实验用品。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看黑板上的电路,从前面学过的知识知道,这是两个小灯泡组成的串联电路,电路中各点的电流之间有什么关系?

  大家现在先来猜想一下各点的电流有什么关系?有多少种可能?

  1. 电流可能是由大到小的,电流每经过一个小灯泡,就消耗一部分电能,回到负极时就小了。

  2. 认为小灯泡一样亮,电路中各点的电流可能相同;电流可能有时大有时小,如大灯泡较亮,它需要的电流大,小灯泡暗,需要的电流就小,好像与用电器有关。

  3. 我想靠近电源正负极的地方应大些,应该与电源位置有关。

  4. 我的想法是导线粗的地方电流大;导线细的地方电流小。像粗水管中的水流大,细水管中水流小一样。

  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串、并联电路电流的规律。

  二、新课学习

  1. 串联电路电流的规律

  大家按照自己的猜想,制订自己小组的实验计划,然后我们进行小组的试验计划讨论。每个组汇报自己的试验计划,大家进行讨论,老师进行统筹,确定每个组要验证的方向。然后动手进行实验。

  大家的实验计划都制订好了,请大家注意电流表的连接方法。学生开始动手实验,教师给予指导。

  实验汇报:同学们的实验做完了,现在总结一下自己实验的结论。经过同学们的`努力实践,现在可以统一意见了:串联电路中各点的电流相等。

  这一结论经过了同学们的探究和实践活动,已经得到了验证。在这个实验中你还有什么收获?

  我们知道了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先有了猜想后,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再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可以随时调整设计中不合理的地方。也要随时提醒自己有没有失误的地方。我们在实验中,应该不怕困难,大胆去验证结果。

  大家都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过程,也学习了科学探究的方法,给我们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2. 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我们一起合作对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进行了探索,现在我们开始找出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吧。

  大家都知道,串联电路只有一条路径,并联电路有多条路径。我们把并联电路的各分支叫支路,总路径叫干路,而实际上我们只要探究干路和支路电流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① 猜想干路和支路电流的关系

  ②设计实验:仿照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设计,对以上猜想设计一下实验。

  ③进行实验

  大家的电路设计大致相同,只是猜想的结论不同。现在大家根据设计好的电路图可以动手实验了。学生动手实验,教师给予指导。

  实验汇报:同学们都做完了实验,我相信结论已经出来了,请汇报一下你们组的结论吧。

  老师小结:在并联电路中,干路的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 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串联电路中各点的电流相等 .

  2. 并联电路中干路和支路之间的电流关系:在并联电路中,干路的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四、板书设计

  电流:串联电路:电流处处相等

  并联电路:干路电流和之路电流的关系

初中物理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合力、分力,理解力的合成概念;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或解直角三角形法计算合力。

  2、通过实验探究过程学习平行四边形定则;认识力的合成是一种等效替代方法;感受矢量求和与标量求和的不同运算方法。

  3、通过有关力的合成的实际事例分析,感悟力的合成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二、教学重点

  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及平行四边形定则

  三、教学难点

  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探究及运用该定则解题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作用于物体上同一点,或者__________ _可以相交于同一点得力叫_____________力。

  2、求_______个力的______力的方法,叫做力的合成,这是一种______ ____的科学方法。

  3、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如果用表示两个共点力F1和F2的线段为邻边作___________,则合力F的______和__________就可以用F1、F2所夹的____ __来表示。合力F的方向可用与某个分力的___ ___来表示。

  4、互成角度得力的合力可以通过______ __法和_____ ___法求得。

  二、问题探究:

  1、阅读课本58页,说出力的合成概念。

  用等效替代的思想举例说明什么是合力。

  2、完成课本59页“自主活动”栏目中相关问题。

  已知F1=3N,F2=4N,它们是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共点力。求它们的合力。

  (1)若两力同方向,则F合=_________。

  (2)若两力反方向,则F合=_____________。

  猜想:若两个力互成90°角,合力是多大?

  3、探索研究:互成一定夹角的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大小与分力的关系

  实验步骤:

  上述实验中是怎样做到等效替代的?________________ __。

  实验结论:。

  三、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

  【例】已知共点力F1=4N,F2=3N,用作图法求出θ=30°,90°,120°时合力F的'大小.归纳当两个分力夹角变大时,合力大小的变化情况

  四、课后练习:

  1、水平地面上放一物体,同时受到向南的60N和向东80N的推力,求推力的合力。

  2、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大小均为5N的拉力,合力有没有可能等于5N,如果有,须满足什么条件。

  4、一个物体受到3N和4N的两个力,其合力的范围是什么?

  本课重点小结:

  作业:

  必做:练习册A组

  选作:练习册B组

初中物理教案12

  第一节,《认识静电》教学反思

  一,这堂课的核心就是要做好几个演示实验:

  (1)用两个通草球分别接触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两个通草球互相排斥。

  (2) 用两个通草球分别接触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两个通草球也互相排斥。

  (3) 用一个通草球接触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用一个通草球接触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两个通草球却互相吸引。

  (4)使起电机的大金属球带上电,用一个不带电的绝缘金属球与之接触,结果绝缘金属球上的箔片张开。

  (5)把带正电荷的大金属球C移近(不接触)彼此接触的金属球A,B.可以看到A,B上的金属箔都张开了,表示A,B都带上了电荷。如果先把C移走,A和B上的金属箔就会闭合。如果先把A和B分开,然后移开C,可以看到A和B仍带有电荷;如果再让A和 B接触,他们就不再带电。这说明A和B分开后所带的是异种等量的电荷,重新接触后等量异种电荷发生中和。

  课堂因实验而精彩,由于实验的.成功,学生对于这三种起电方式的理解就比较容易。如果天气不够干燥,课就很难上好

 二、理解物体带电的本质时,教师反复强调:质子数目偏多,或电子数目偏多。对于理解有很好的作用,巩固练习中的几个题也选得比较好

  三、电荷、元电荷、质子电量、电子电量下节课还要加强复习。

  第二节,《探究静电力》教学反思

  一、关于点电荷,不宜讲得太多,知道这几个意思就行,不是很小的带电体就可看成点电荷,也不是很大的带电体就不可看成点电荷,一个带电体能否看成点电荷,不是看它的尺寸大小,而是看它的形状和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的影响是否可以忽略不计

  二、我们不可能重复库仑的实验,不可能做的精准,演示实验只是定性分析,无法定量。所以重心在对定律的理解。

  三、考虑到库仑定律是基本物理定律,库仑扭秤的实验对检验库仑定律具有重要意义,介绍给学生,很有必要。

  四,此课很难有什么特色,教学思路与别人大同小异。

  第三节,《电场强度》教学反思

  这堂课最成功的地方就是以类比的方法解决了场强与试探电荷无关的问题。

  某点的场强只能与场源电荷以及该点到场源的距离有关。这好比火炉旁边各处的温度,这一点的温度是火炉本身有关,也与这点到火炉的距离有关。

  试探电荷就好比是温度表,这点的温度是40度,用温度表测量,温度为40度,不用温度表测量,它还是40度。用这个表量得是40度,那个表量也是40度。场源电荷产生的电场也是这样,这点的场强用试探电荷来试探,它是这个值,不用试探电荷来试探,它也是这个值。用小的试探电荷来试探,它是这个值,用大点的试探电荷来试探,它也是这个值,与试探电荷完全无关

初中物理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杆及杠杆的要素,能画出杠杆的示意图。

  (2)从生活用具中识别杠杆。

  (3)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及杠杆知识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绘制杠杆示意图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

  (2)通过操作杠杆,体会杠杆的作用。

  (3)经过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生活生产中杠杆的使用。

  (2)乐于分析生活中各种杠杆,形成使用杠杆便于工作的意识

  (3)通过探究培养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杠杆的概念,杠杆的五要素。

  (2)杠杆的'平衡条件。

  难点:

  (1)画杠杆的示意图。

  (2)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

  三、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分组讨论观察法

  四、渗透法制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规定:使用不合格的计量器具或者破坏计量器具准确度,给国家和消费者造成损失的属违法行为。

  五、教学用具

  杠杆、钩码、铁架台等

  六、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故事:夏华有一天去买西瓜,秤的时候有10斤,在回家的路上总感觉不对劲——没有那么重,在其他的摊位上一秤,结果只有8斤。夏华想:“算了,自认倒霉吧!

  提问: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

  渗透法制教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规定:使用不合格的计量器具或者破坏计量器具准确度,给国家和消费者造成损失的属违法行为。

  引入课题:生活中常用的杆秤、羊角锤、火钳钢丝钳等都属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杠杆。

  图片展示:杆秤羊角锤火钳钢丝钳等

  讲授新课:

  1、杠杆

  (1)定义

  图片展示:羊角锤拔钉子,剪刀,撬杠撬石头等。

  学生观察图片后讨论回答问题:使用的这些器物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回答教师补充不足并归纳:

  ①都有一定的硬度——硬棒。

  ②有转轴——固定点。

  ③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点转动——能绕固定点转动。

  归纳: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请学生例举生活中杠杆的实例——图片展示

  扳手镊子钓鱼竿跷跷板等。

  提问:杠杆有哪些要素呢?

  (2)杠杆的几个概念——图片展示

  ①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②动力(F1):使杠杆转动的力。

  ③阻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④动力臂(L1):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⑤阻力臂(L2):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例题1:在下图中画出动力臂,阻力臂。

  强调:力臂是支点到垂足的距离,不是支点到作用点的距离;力臂。力的作用线用虚线表示,力臂长度用大括号标记,垂直的应有垂足。

  当杠杆在动力和阻力共同作用下处于静止或绕支点匀速转动时,我们就说杠杆达到平衡了。那么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之间具备什么条件杠杆才会平衡呢?

  2、杠杆的平衡条件——图片展示

  设计实验:仪器、猜想、步骤、数据表格、等

  注意事项:

  (1)实验前和读数时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便于在杠杆上直接读出力臂的大小。

  (2)实验过程中不能再调节平衡螺母。

  进行实验:

  (1)调节杠杆两端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在杠杆两边挂上不同数目钩码,调节钩码位置,使杠杆重新平衡,并记录:F1、L1、F2、L2。

  (3)改变钩码数量或位置重复(1)(2)步骤并记录。

  数据表格:

  次数F/N L/m F/N L/m F1·L1/N·m F2·L2/N·m

  1

  2

  3

  数据处理:进行数据分析处理,总结杠杆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F1·L1 = F2·L2或F1 / F2 = L2 / L1

  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只有知道其中任意的三个物理量,就可以计算出第四个物理量。

  例题2:如右图(5)所示,轻质杠杆OA可绕O点转动;OA长0.3m,OB长0.2m,A点处挂一质量为2kg的物体m,则在B点处施加一竖直向上的力F多大时杠杆平衡?

  解:设OB为L1,OA为L2,物体所受重力为:G=mg=2kg×10N/kg=20N

  则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L1 = G·L2可得:

  F= G·L2// L1

  带入数据得:F=20N×0.3m/0.2m=30N

  例题3:如下图(6)所示的杠杆中最省力的是。

  解析: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有F1·L1 = G·L

  F2·L2 = G·L F3·L3 = G·L

  如图(7)所示有L2 > L1> L3,所以有F3 > F1 > F2,即F2最小

  最省力。

  3、生和中的杠杆——图片展示

  (1)省力杠杆:L1 > L2,由于F1·L1 = F2·L2则F1 < F2省力费距离

  (2)费力杠杆:L1 < L2,由于F1·L1 = F2·L2则F 1 > F2,费力省距离。

  (3)等臂杠杆:L1 = L2,由于F1·L1 = F2·L2则F 1 = F2,不省力不费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思考:什么时候选省力杠杆?什么时候选费力杠杆?

  阻力小时选费力杠杆,费力杠杆省距离;阻力大时选省力杠杆,省力杠杆省力。

  巩固复习:复习本节知识,完成p80动手动脑学物理。

  七、板书设计

  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杠杆平衡条件:F1·L1 = F2·L2

  省力杠杆

  生活中的杠杆等臂杠杆

  费力杠杆

  八、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教案14

  二力平衡物理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的条件。

  2.会应用用二力平衡条件去分析解决、解决简单的问题。

  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认真观察什么是力的平衡及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的平衡;观察物体受两力平衡时力的特点。

  2.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通过观察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物体平衡所需满足的条件。

  3.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释物理现象时,往往同时要用到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在表达过程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二力平衡条件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树立用实验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对待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从生活中的静止和匀速运动现象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所没有解决的问题: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从而建立了平衡状态、平衡力的概念;并进一步指出最简单的受外力平衡的情况是二力平衡,随后通过实验分析总结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得出二力平衡条件以后,利用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知识得出物体受到的这两个力的合力为零.使学生的认识从理论上提高一步,同时初步建立平衡力的合力为零的印象.再联系具体事例,让学生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教材通过“想想议议”使学生进一步完善“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知识体系.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本节的重点是研究总结物体平衡的规律,规律教学应首先通过观察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实验研究问题,再对实验结果概括、总结得出规律.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和关键.

  教法建议

  1.本节是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进一步深化理解,充分展示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要从牛顿第一定律中“不受外力”的特殊现象出发,针对已经建立的规律提出质疑,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培养学生勤思勤问的良好品质.

  2.平衡条件的得出是本节的重点知识,不能只强调结论,而要加强过程教学.做好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是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关键.为了更容易从实验得出平衡条件的二力共线的结论,可采用如图9-3-1所示的实验装置.取一块薄木板在边缘开几个小孔,用细线系住任意两个孔,细线的两端跨过桌边的滑轮悬挂钩码.

  3.平衡条件的应用是对教学的检验,要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最后的小结应由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进一步加以补充,使其更完整.

  二力平衡教学反思:

  二力平衡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教学难点,学好这一部分将对初中物理力学的学习起到重要作用。这一节课,以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基础,从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概括出二力平衡的概念,通过实验与思考的观察与分析,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并与日常生活中现象为基础加以运用,体现了从简单到复杂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在教学中我以同学们每天都要见到的'讲桌、课桌、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列车为例,首先让学生判断其所处的状态--------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让其分析受力情况,从力的三要素分析受力特点,让学生理解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含义,进而引出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这样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学生深深体会到生活中时时有物理、处处有物理,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来源于我们的生活,拉近了物理与学生的距离。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时,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我觉得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课堂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把活生生的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了解人不但活着,而且知道人应该怎样活着,使他们在与大自然的相处中感受生命的崇高。

  多给予肯定和赞扬,给一个孩子以同样的表现机会,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多给他们创造表现机会,曾强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让每个学生的能力和素质都得到提高。

初中物理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

  2、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二、教学工具

  教学资源与工具包括多媒体教室。

  打点计时器,纸带,交流电源;

  白纸两张、硬币一个、直尺一个;

  ppt课件、黑板、粉笔。

  三、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以学生实验“看看谁的反应速度快”导入新课的.问题)

  第二环节:提出问题,学生参与,小组合作探究

  1、看几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认识落体运动;

  2、问题一:影响下落快慢的因素有哪些?

  3、请几位同学做演示实验,小组讨论并给出实验结论。

  4、总结实验结论。

  第三环节: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1、教师演示实验(有条件可以做一做,或者采取实验视频播放)

  2、讲解实验数据处理,学生小组讨论计算

  3、小组分享实验结论并指出问题

  第四环节:课堂练习和课堂小结

  1、学生做课堂练习题

  2、课堂小结

  四、教学评价

  本节课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到课堂是自己的课堂,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第二、第三环节学生讨论非常积极,并对其他小组的实验进行评价、争论、质疑、提出改进方案;

  教师的角色只是一个引导者,大部分内容要靠学生来完成,教师加以点评。

【初中物理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物理教案03-22

初中物理教案03-09

初中物理教案:功率11-18

初中物理教案范文11-21

初中物理教案优秀09-01

初中物理教案:电压11-23

【优秀】初中物理教案05-23

初中物理教案15篇11-11

初中物理教案:什么是力?11-09

(精选)初中物理教案15篇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