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二年级数学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4-05-25 08:50:19 二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推荐]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推荐]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几倍”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会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3.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4.通过同桌合作探究、小组交流等形式,提升合作学习的能力,进一步养成良好的交流、倾听习惯。

  教学重点:

  会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难点:

  理解“几倍”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今天,小胖他们去秋游了,看看他们去了哪?你看到了什么?

  二、探究新知

  1、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根据这些数量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根据回答出示三个问题:小狮子的头数是大狮子的几倍?大象的头数是长劲鹿的几倍?大象的头数是大狮子的几倍?

  揭题:其实,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探究的数学问题--“几倍”。

  2、同桌合作,解决问题

  同桌合作,用圈一圈、摆一摆的方法解决第一个问题。

  全班交流:

  圈一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根据回答媒体演示)

  摆一摆:你能上来摆给大家看吗?一边摆,一边说想法。

  有没有小朋友能用一个算式来解决的呢?(根据回答板书算式6÷2)

  3、理解算式的含义

  (1)为什么要用除法来计算?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要求小狮子的头数是大狮子的几倍,也就是要求6是2的几倍,或者说6里面有几个2,所以用除法算式6÷2来计算。

  (2)6÷2等于几?(完整算式)算式里的6、2、3分别表示什么?

  (3)“倍”并不是一个单位名称,它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所以算是后面不写单位。

  4、用除法算式解决求“几倍”的问题

  同桌两人各选一题,先说算式,再说算式中各数字表示什么。

  (1)交流问题2。这里是把什么看作了一份?老师再用圈一圈来验证。谁来说怎么圈?

  (2)交流问题3。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5、归纳总结

  现在老师想请你们观察一下黑板上的三个问题和算式,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总结:其实刚才我们提的这三个问题,都是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要用除法来计算。

  三、巩固练习

  1、老师统计了上海市9月的天气情况(晴天18天,多云9天,下雨3天)。

  ①晴天的天数是多云天数的几倍?

  ②多云的天数是下雨天数的几倍?(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

  自评:两题都对得☆,书写端正的得。

  除了这两个问题,你还能再提一个类似的问题吗?怎么列式?

  小结:看来,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一定要找到相对应的信息,才能正确地列出算式。

  2、老师还想带大家去面包房里找找关于几倍的数学问题。

  出示:蛋挞(6个)草莓蛋糕(3个)面包(9个)

  20元/盒15元/盒5元/盒

  ①看懂价格信息。

  ②提一个求几倍的问题,并把算式写在学习单上。

  ③小组内交流。(出示交流要求)

  ④全班交流。

  小结:我们不仅能根据相关的价格信息,找出价格之间的倍数关系,还能根据每种商品的数量,找出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⑤小组评价:说得正确、完整得☆,听得认真得。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今天的表现满意吗?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和设计图案的`活动,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圆、长方形和正方形。

  2、发展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难点:动手实践操作。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案

  1、出示图案:

  风车兔子万花筒青蛙

  2、引导观察

  3、小组讨论:

  每人分别选一个图案指出这个图案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4、汇报交流

  5、小结评议

  6、介绍图案的作用

  二、练一练

  1、想一想,涂一涂

  看清题意,动手画一画。

  2、摆一摆

  (1)用3根小棒可以摆一个三角形,摆两个三角形最少用几根小棒?摆3个呢?

  (2)用10根小棒能摆出几个正方形?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课本第75页的练习十一第7-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7的乘法口诀和相应的口诀求商的方法。

  2、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练习十一第7题。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理解三题所表达的不同含义,自己解决问题。

  观察三题答案,有何关系?

  2、练习十一第8题。

  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学生独立解答,完成后对比两道题在解答上有什么区别?并具体说说解答每个问题时的思考过程。

  3、练习十一第9题。

  着重引导学生学生理解“买1支钢笔的钱可以买7支圆珠笔”这一条件的含义。借助实物演示加以说明,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后全班交流。

  4、练习十一第10题。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重点搞清楚右边的图形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学生交流时教师巡视,发现有困难的学生用正方体摆一摆,数一数。

  二、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何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板书设计:

  练 习 十 一

  7×( )=( ) ( )÷( )=7

  教学反思:

  学生的口算速度和正确率的提高都离不开练习,方法掌握之后的巩固、熟练运用,需要多种形式的练习,以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课本第42-43页。

  教学目标:

  1、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今天,小猴子采了6个桃子,想把他们分给几个好朋友,但是他们不知道可以怎样分?聪明的你能帮帮小猴子吗?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一)动手操作

  教师先把6个桃子图片贴在黑板上

  谈话:同学们,你们想到了吗?赶快行动,把桃子分一分,到黑板上摆一摆,看谁最聪明,分的办法最多!

  1、学生操作摆桃子。

  2、汇报并认识“平均分”

  谈话:同学们,你们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办法。6个桃子可以分成3份,每份2个,可以分成两份,一份两个,一份四个,也可以分成两份,每份三个…… 那么,你们根据每份分的个数的相同与不同,把这些分法分成两类吗?

  小组或全班交流。

  提问:你们是怎样分的?说一说这样分的理由。

  师讲述:(结合板贴)像这样,每份都是2个或每份都3个,我们就可以说,每份分的同样多,这样的分法我们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学生之间互相说一说什么是“平均分”。老师小结: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摆,不仅帮助了小猴子解决问题,还知道了什么是平均分了。

  3、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特点

  谈话:现在老师手上有8个桃子,要想把他们平均分可以怎样分呢?请同学们先思考一下再到黑板上摆一摆,分一分。分完后给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老师把桃子图片贴在黑板上)

  小结:同学们都很聪明,把8个桃子平均分了,相出了不同的办法,虽然分的个数和份数不同,但是每一份分分得同样多,也符合了平均分的定义了。

  4、探求平均分的方法

  先在黑板上画一棵树,再把8个桃子图片贴上去。

  谈话:同学们看黑板上的桃树,数一数树上有多少个桃子?如果老师想把它们分给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2个,那么可以分给多少个小朋友呢?想一想!

  板书:每个小朋友分2个,可以分给( )个小朋友。

  找几个学生上黑板“摘桃子”分给其他同学,要求每人分2个,看有多少位同学能分到桃子就是了。

  师小结:对了!8个桃子就可以把它2个作为一份分给1个小朋友,一共分了这样的4份,就是分给了4个小朋友。像这样把每几个作为一份来分的也是“平均分”

  三、组织练习,深化认识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观察题中的.插图,再指名回答,要求说出理由。

  2、书本第43页的“试一试”

  学生自己动手用小木棒分一分,边分边写答案。

  3、“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读懂题意,老师指导完成。

  4、第3题

  学生读懂题意,老师指导完成。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平均分:分的同样多

  教学反思:

  创设了“分桃子”的问题情境,通过小数目“分一分”的操作活动,体验平均分的意义。平均分的图形表征是对平均分具体操作过程的概括,有助于形成表象,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平均分是生活中常用的概念,不必作为固定名词,也不必用固定的语言给它下定义,可以用“分的同样多”“分得一样多”来理解它或替换它。教学时强调人人操作,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体验平均分的意义。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情景导入:

  看,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什么?(一袋糖果)我要奖励给今天认真听讲,细心观察,积极思考的同学。

  【活动1】数一数活动(一数)数数活动(一数)

  1、你能猜一猜这袋糖果大约有多少块吗?

  2、同学们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如果我们想准确的知道袋中有多少块糖果,怎么办呢?(数一数)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数一数有多少块糖。(板书:有多少块糖)

  3、为了让同学们数的方便,我们用圆片来代替糖果,同学们手中的圆片和老师袋中的糖果个数是一样多的,现在请您们快来数一数吧!(学生数)

  4、谁能向大家介绍你的数法呢?

  5、看来同学们有各种各样的数法,都数出来糖果的数量,那我们一起再来看看这些数法。(课件演示各种数法)

  6、同学们快来看一看这些数法,你有什么发现?(指名说)

  7、(边说边课件演示)我们1块1块数,数了20次,我们一起来数数。2块2块数,需要数几次呢?5块5块的数呢,数几次?10块10块的数呢,数几次就可以了?请你看一看,你又发现了什么?(生:数的次数不同)每次数的块数越多,数的次数就越少,每次数的块数越少,数的次数就越多。

  【活动2】数数活动(二数)

  1、老师这还有其它的糖果,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出图)你仔细观察,对于这些糖果的摆法,你有什么感觉?(生:整齐)

  2、“横着数”

  真的排列的很整齐,看(师横着指)这样排列整齐的是几个?怎么数的?(生:横着数的.)他这样横着数的,数一行有7个,在数学中这样横着数,叫做按行数。请同学们伸出小手快和老师一起做。(师生用手横着指)由于这一行一行都有7块,所以我们叫做每行有7块,那有几行呢?(2行)一共有机块呢?你们能不能用这样的语言再来说一说呢?(课件出示:每行有块,有行,一共有块。)

  3、“竖着数”

  (1)我们刚才横着数,知道是按行数,还可以怎么数?(生:竖着数)怎么竖着数?(生上台演示)像这样竖着数的方法,数学中叫做按列数。

  (2)你能不能再竖着按列再数数这幅图?(出示新图)每列有4块,有3列,一共有12块。谁再用这样的语言说一说?(课件出示:每列有块,有列,一共有块。)

  活动3【活动】数数活动(三数)

  1、请你观察观察“横着看”或是“竖着看”,你能发现什么?

  2、通过横着数,竖着数,我们都能准确的数出数量,这两种数法还能用算式来表示呢?请你打开书16页,将横着数的方法写在这里,竖着数的方法写在这里。(课件说明)

  3、说说你是怎么列的算式?(板书贴图和算式)

  竖着数,有几个3呢?(生:5个3)你能指一指吗?(每指1个3,老师就贴1个3)

  横着数列出了这样的算式,有几个5相加,指一指。(学生边指,老师边贴)

  4、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数法,列出了两个不同的算式,仔细观察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指名说)算式不同,怎么得数相同呢?(生:一个是5个5个数的,一个十3个3个数的)小算式中的秘密都被你们发现了,看来同一幅图,横着数,竖着数,所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

  活动4【活动】拓展延伸

  1、同学们数的这么好,小青蛙也来凑热闹了,它要和我们玩跳格游戏。(出示17页第4题)你们看清楚小青蛙是怎么跳的了吗?(生做在书上)

  2、小青蛙太顽皮了,都跳到了老师这把尺子上了,它还想3格3格的继续往下跳,那我们的算式就这样要一直的加下去了,你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吗?如果我们能有一种更简便的方法就好了,这个方法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 初步学会用乘法口诀求除数、商都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2、 通过乘法口诀的试商、比较、调商、定商的过程,感悟用乘法口诀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体验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及培养学生的.探究、归纳能力。

  教学准备: 25个小圆片、练习纸、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旧知复习

  1、口算:

  7×8= 14÷2= 3×7+5= 25+( )=71 ( )×6=48

  5×5= 25÷5= 6+4×8= ( )-62=19 9×( )=54

  2、( )里最大能填几

  ( )×8<25 ( )×6<55 82>( )×8 63>( )×7

  ( )×9<35 ( )×3<29 41>( )×7 57>( )×6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二、探究提高

  (一)探究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1、出示课题:今天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

  2、思考:25÷8=?

  (1)同桌讨论,并试一试

  (2)交流汇报

  (3)教师板书方法,明确书写格式

  (4)说说:做有余数的除法的方法?

  板书:

  ①乘(用除数的乘法口诀)

  ②减(从被减数里减去)

  ③比(余数<除数)

  3、看书:小熊是怎样计算:21÷5=?说给同桌听

  4、计算:书本P57/42÷8= 30÷7= 21÷6=

  ①独立计算 (3人板演)

  ②师生讲评

  ③小结方法

  (二)探究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之间的关系

  1、计算:

  2、观察: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3、想一想:( )÷6=7 ( )÷6=7……2

  4、小结(板书):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5、练习:练习册P42/2

  ( )÷6=7……2 ( )÷9=4……6 ( )÷7=5……4

  ( )÷2=8……1 ( )÷10=3……4 ( )÷5=8……4

  (三)探究计算与运用的关系

  1、出示:有36朵红花,每7朵扎一束,可以扎几束,还多几朵?

  2、出示:36÷7=?

  要求:

  (1)编一编生活数学题

  (2)说说各部分表示的含义

  3、模仿练习:书P61/2

  3、练一练:练习册P42/3

  三、总结归纳

  师: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新本领?

  作业布置:练习册P42

  检测练习:

  1、最大能填几?

  (  )÷5=6……(  ),余数最大是(  ),这时被除数是(  )。

  (  )÷4=7……(  ),余数最大是(  ),这时被除数是(  )。

  2、文字题。

  (1)70除以9,商几?余几?

  (2)除数是8,被除数是55,商是多少?余数是多少?

  板书设计:

  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①乘(用除数的乘法口诀)

  ②减(从被减数里减去)

  ③比(余数<除数)

  被除数=商×除数+余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0除以不是0的数,商都是0。

  2、通过观察数量的变化,初步感知函数的概念。

  3、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能力。

  4、在教学中渗透数形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0除以不是0的数,商都是0。初步理解被除数为0的除法的实际含义。

  教学用具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看谁算的又好又快(开小火车)

  16÷4= 24÷8= 45÷5= 18÷2=

  32÷8= 28÷4= 72÷8= 50÷5=

  14÷2= 35÷5= 20÷4= 70÷10=

  (其中72÷8,50÷5,70÷10讲一讲是怎么想的,并讲一讲各部分的名称)

  我们已经学过了除法。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除法。

  二、探究新知

  1、分糖果

  今天,我们的四位好朋友要给大家分糖果。

  (1)出示12粒糖果

  师:盒子里有几粒糖果?平均分给4人,每人能分到几粒?老师用小圆片来代替糖果,请一个小朋友上来分一分。(分法多样性)

  师:算式怎么列?

  生:12÷4=3(粒)板书

  师:“12、4、3”分别表示什么?

  生:12表示一共12粒,也就是总数;4表示平均分给4个人,也就是份数;3表示每人能分到3粒,也就是每份数。

  (2)出示4粒糖果(口答)

  师:盒子里有几粒糖果?平均分给4人,每人能分到几粒?算式怎么列?

  生:4÷4=1(粒)板书

  师:“4、4、1”分别表示什么?

  (3)出示空盒子

  师:盒子里有几粒糖果?平均分给4人,每人能分到几粒?

  生:一粒也分不到

  师:一粒也分不到,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生:0

  师:算式怎么列?

  生:0÷4=0(粒)板书

  (4)盒子里没有糖时,要分给我们全班同学,算式怎么列?

  0÷39=0(粒)板书

  分给100个小朋友,算式又怎么列?

  0÷100=0(粒)板书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被除数为0的除法

  2、同桌讨论:你们能找找被除数为0的'除法的小秘密吗?

  被除数为0,商也都为0

  3、那0÷0可以吗?(小组讨论)

  除数为0,就是没有分,没有意义。所以0不作为除数。

  小结:因此我们可以得到0除以不是0的数,商都是0。(板书)齐读一遍

  4、练一练(书35)

  0÷5= 0÷6= 0÷7= 0÷8=

  三、巩固练习

  1、判断

  4÷0=4()

  0÷18=0()

  0÷6=6()

  0÷40=0()

  0÷0=0()

  2、直接说出答案。(强调原因)

  24÷4= 10÷5= 0÷6= 0÷100=

  0÷9= 0÷45= 40÷8= 64÷8=

  3、填空。(巩固算理)

  0×4=()()÷4=0 4+()=4

  ()-4=0()-0=4 0÷()=0

  4×()=0 0+()=4()÷()=0

  其中0÷()=0这题请很多小朋友说一说,谁能用一句话总结一下?再请一位小朋友

  这里有无数种填法,但是不能写0,因为0除以不是0的数,商都是0。

  也可总结一下关于0的加减乘除法的规律。

  4、分苹果

  小巧每天去森林给小动物分苹果。一起去看看小巧是怎么给小动物分苹果的。

  (1)森林的小屋里住着几只小动物。第一天,小巧带去6个苹果,出来了3只小动物,平均每只小动物可以分到几个苹果?算式怎么写?

  6÷3=2(个)答:

  (2)第二天,小巧没有带去苹果,3只小动物等着小巧。怎么分呢?谁来说?

  0÷3=0(个)答:

  5、分鸡蛋

  篮子里有18只鸡蛋,平均分到6个碗里,每个碗里有几只?

  18÷3=6(只)答:

  篮子里鸡蛋都卖完了,平均分到6个碗里,每个碗里有几只?

  0÷3=0(只)答: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被除数为0的除法)

  你知道了什么?(0除以不是0的数,商都是0)

  教后反思:

  1、结论不应该修改,要一步得出,否则学生会先入为主。要在探讨被除数为0的除法的秘密时,直接抛出问题0÷0可不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索,然后进行说明除数为0,就是没有分,是没有意义的。

  2、在一开始的口算部分,要分析得出答案的原因,同时还可以复习一下各部分的名称,为这节课做铺垫。

  3、在设置分糖果这个情景时,每一个算式都要板书出来,强调每一个数表示什么,这样在没有糖果时,小朋友能立即列出0÷4=0的算式,并清楚了解为什么要这么列式,而不是列出4×0或者4÷0这样的算式。这里一定要慢慢讲,说清楚算理。

  4、填空题中0÷()=0这一题,可以让小朋友说,说了很多种之后,请一个小朋友总结一下,小朋友自然而言会说出黑板上板书的结论,即0除以不是0的数,商都是0,达到进一步巩固算理的目的。

  5、最后设置应用题,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解决简单的问题。体会被除数为0的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学情分析:

  本班有学生46人,学生思维活跃,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索能力和合作意识。加之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和生动教学情境的创设,他们将会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经历体验中产生需求,探究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7的乘法口诀是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表内乘法中的一部分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1――6的乘法口诀,知道了乘法口诀是怎样来的,掌握了一些编制乘法口诀的策略和方法。乘法口诀是小学数学最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本节课是口诀教学的延续。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和经验编出7的乘法口诀,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2、引导学生探究找出7的乘法口诀的规律,并能用规律记忆口诀。

  3、能用口诀正确计算7的乘法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4、在编写口诀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掌握并应用7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让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探索,尝试编写出7的乘法口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屏幕动画先后出示白雪公主、七个小矮人。

  请看屏幕——森林里,有一位漂亮的公主,是谁呢?她有几位好朋友,又是谁呢?

  2、数一数,七个小矮人都来了吗?

  随着学生数数,屏幕出示1至7。再在气球中出现7、14、21三个数。

  师:七个小矮人他们每人手拿一只气球。你能看出气球上的数是怎样排列的吗?

  3、接着往下写,是哪些数呢?

  学生回答28、35、42、49,屏幕中出示各数,教师追问是怎样想的。

  学生读7、14、21、28、35、42、49。 这些数都与几有关系呢? ( 板书:7 )

  师:从这一列数中,我们能看出:1个7是多少?2个7呢?“21”是几个7?几个7相加得28?……

  学生回答后教师组织学生看着屏幕中的数说一说:1个7是7,2个7是14……

  师:今天这节课如果我们学习乘法口诀,将学习

  随着学生回答完成课题板书:7的乘法口诀。

  ( 设计理念:七个小矮人的故事是孩子们耳熟能详的,学生们更是对它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感兴趣,才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地去参与。)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1、大家能编7的乘法口诀吗?相信大家!我们每位小朋友先想一想,再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每个小组请一位同学把大家编的乘法口诀写下来。能编几句就编几句。如果有困难,可以看一看屏幕上的这一列数,再编口诀。

  2、学生小组活动。

  师:现在请各小组先汇报你们编写了几句乘法口诀。

  视频展示其中一个小组所编的口诀。其余学生辨析:所编的口诀是否正确?并检查本小组编写的口诀是否正确。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在黑板上出示口诀卡片。

  师:小朋友真不简单,自己编出了“7的乘法口诀”,大家自豪地读一读七的乘法口诀,发现一些规律了吗?

  3、学生读、记七的乘法口诀。

  在背的时候,感觉“7的乘法口诀”哪几句容易记?哪几句难记一些?

  我们小朋友对《西游记》,一定不陌生。 屏幕出示《西游记》图片和相关文字

  师:这段文字中有两句乘法口诀,你发现了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上段文字中的“七七四十九”、“三七二十一”闪烁后由黑色变为红色。

  大家刚才交流的记口诀的方法很多,我们多读读、多动脑筋,一定能记熟口诀。

  (〖设计理念〗《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学习的主动权。在合作探索中得出七的乘法口诀,在记忆口诀时教师紧密联系学生实际情况,从学生中来,回到学生中去,使口诀的记忆充满挑战和快乐。)

  三、游戏巩固,主体发展

  1、大家看着气球上的数,一起说口诀。

  教师随机指屏幕上气球中的数,学生根据得数说口诀。接着,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对口令。学生填写课本例题中的口诀。

  2、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用呢?根据口诀能算出哪些乘法算式的积?我们做一个游戏——送算式“回家”。

  教师将1×7、2×7……7×7、7×1、7×2……7×6等13张算式卡片分发给各小组,学生把它们贴到相应的乘法口诀后面。

  3、接下来我们一起再参加一则游戏——转转盘。算对了,转盘才能转动。我们用抢答的方式。算式出示后,算好了就站,站起来就说。

  转盘出示7×3、7×4、7×6……学生抢答。

  (〖设计理念〗练习中先设计了师生对口令的游戏,主要是对7的乘法口诀进行巩固,然后设计了“转盘”的游戏,对7的乘法口诀和算式进行综合练习,使练习有坡度,难度适宜。)

  四、巩固总结,大胆延伸

  1、“7”,是个奇特的数。我国古代与7结下难解之缘。

  屏幕出示唐诗《枫桥夜泊》。

  大家看到的这是唐代张继写的一首诗,我们三年级即将学习。你能用哪一句口诀算出这首诗共多少字?

  师小结:每句七个字,这样的诗,又称七言诗。

  2、课件出示:我国古代医学上认为7与女性的成长有关的内容。

  3、屏幕出示由五副七巧板拼成的图。

  师:小朋友继续看,这是用——七巧板拼成的图,这5副七巧板一共有多少块?

  4、课件出示:7只七星瓢虫图让学生用口诀算出一共有几个黑点?

  5、医生提示:人每天要喝6杯水,一个星期要喝几杯水?

  6、课件出示:一架电子琴,问:白键一共有多少个?师:还记得七个小矮人吗?

  (〖设计理念〗 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 拓展练习环节体现了层次性、针对性,实效性及学科之间的整合性,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都隐藏着乘法口诀。)

  五、课后延伸

  屏幕出示七个小矮人画面(与课始准备题的的画面相同),并以游动字幕形式出示儿歌,同期配音:1个矮人1张床,7个矮人7张床;1个矮人2只碗,7个矮人14只碗……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第5课时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 8-1 0 页。

  教学目标:

  1、探索并理解“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计算验算。

  2、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受计算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和欲望,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难点:领悟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的简单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出示 8 个圆和 5 个三角形,提问:你能提出一个用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

  独立列式解答。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题 4

  提问:你能知道什么数学信息?学生交流

  根据这些条件,可以求出哪些问题?

  2、指导学生解答:小华做了多少朵?

  用圆片摆出来, 第一排摆多少个圆片?

  启发:对照刚才摆的过程,想一想,可以怎样列式计算小华摆多少朵?

  11 + 4 = 14(朵)

  3、列式后解答后追问:算出的得数与摆出的.结果一样吗?

  尝试解答:小平做了多少朵?

  先用圆片摆一摆,小组合作,再计算

  4、讨论:第一排摆了多少?第二排怎么摆?

  5、明确:对应摆,最后空 3 个位置不摆。

  三、练习巩固

  1、想想做做 第 1 题:

  学生动手画一画,再填空。组织交流时着重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2、想想做做 第 2 题:

  学生说一说图的意思,学生独立解答。

  3、想想做做 第 3 题

  看清条件,问题,有困难的用学具摆摆。强调:上下要对齐。

  思考:算出的数会不会比 3 2 个少?为什么?

  4、想想做做 第 4 题:

  出示图后指名说这道题目是什么意思?求小灰兔拔了多少个,怎么求?独立

  完成。

  汇报:你是怎么做的。2 5 + 7 = 3 2 (个)

  5、想想做做 第 5 题:

  学生独立做,集体讲评。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吗?

  板书设计: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

  (1)小华做了多少朵?

  11+3=14(朵)

  (2)小平做了多少朵?

  11-3=8(朵)

  教学反思: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数量关系比较隐蔽,解答这类问题时,借助“同样多”把这类问题转化成求总数(求剩余)的问题,再用加(减)法计算。这种推理方法,逻辑性较强,但学生难以理解。这节课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是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分解摆圆片的操作过程,把隐蔽的数量关系在物化活动中外显出来,使学生形成比较清晰的表象,并以这种表象为基础,利用已有的知识,直接确定计算方法。这种教学策略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便于学生理解计算方法。

  给学生足够开放的空间,引导学生自己结合动手操作的经验,总结规律,既能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又有利于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倾听,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交流中不断进步,在合作中整体提高。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第4课时 有趣的七巧板

  教学内容:

  课本第18-1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拼图形,体会填写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2、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与同学的交往、合作意识。

  3、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发展想象力,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拼图形,让学生体会图形有变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难点:用七巧板创造性地拼图形。

  教学准备:

  课件、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认识七巧板

  1、出示一副七巧板。

  提问:在这样一副七巧板中共有几块图形?你知道每块图形的名称吗?(同桌互说)

  提问:七巧板中有几种不同的图形?哪几种?哪些三角形的大小完全一样?你是怎样知道的?

  2、请学生试着用两块拼成一个正方形。

  (1)学生们拼,指名板演

  (2)说说自己是怎样拼的.。

  (3)动手操作:试试用七巧板中的两块,拼成一个三角形、再拼成应该平行四边形。

  二、动手操作

  1、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图形?

  2、分小组活动:用七巧板中的三块,拼出一个已经认识的图形

  (1)学生分小组活动。

  (2)指名板演、讲解。

  (3)指名分组汇报时,应多鼓励、表扬有多种结果的同学。

  3、分小组活动:用七巧板中的四块、五块、六块。是否也能拼成我们认识的图形?

  4、出示第 19 页的几幅图。

  5、说明:用七巧板不光可以拼出我们认识的图形,还能拼出有意思的图形。

  请学生分别说说这几幅图是什么?

  再让学生分组动手拼出美丽的图案。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有趣的七巧板

  三角板、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拼摆出不同的图形,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对七巧板的操作,使学生初步了解七巧板的作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己想象、尝试拼图,然后在交流中互评。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经历了图形的变换过程,空间观念得到了培养。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3页和练习一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物体应该用相同的工具来量。

  2.认识尺子,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一、感知量物体可以用相同的工具来量

  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礼物,就放在盒子里面,想知道是什么吗?请把盒子打开,拿出来相互看一看,并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打开盒子观察并进行交流)

  1.用学具量同样长的边。

  教师请学生挑出一件自己最喜欢的物体,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物体的长。

  (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测量结果,同时用多媒体显示测量结果)

  师:难道你们数学书的短边不一样长吗?请动手比一比。

  (学生相互动手比数学课本并回答“一样长”)

  师:一样长的边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生:因为量书时用的东西有的长,有的短。

  师:如果都用同样长的工具来测量,结果会怎样呢?请小组再用正方体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小正方体的长呢?

  (学生动手操作并分小组汇报,使学生知道,如果都用同样的物体量书的短边,得到的结果相同。)

  2.用学具量长度不同的边。

  (电脑出示数学课本和文具盒这两幅图,并演示用曲别针测量书的短边,用小刀测量文具盒的长边。)

  测量后教师问发现了什么(小刀比曲别针长,文具盒的边比书的边也长)。

  师:如果把小刀换成曲别针,让我们来看一看会出现什么情况。

  (多媒体演示用曲别针量文具盒的过程,让学生知道文具盒的长度比书的短边多用了6个曲别针。)

  小结:我们通过动手实践和观察,知道了量物体应该用相同的工具。

  3.实践活动。

  (1)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2)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2题。

  (学生都用新铅笔量所想量的物体的长,可以自己量,也可以几人合作,最后相互交流并汇报测量结果。)

  (3)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3题。

  (多媒体显示题目内容,说明题意,让学生估算,电脑验证。)

  二、知道量物体的长度也可以用尺子来量

  1.认识尺子。

  师:刚才我们用铅笔来测量物体时,量了一次又一次,多麻烦呀。用什么去量比较方便呢?(尺子)

  教师请学生拿出尺子看一看,能发现什么(数字、刻度线、cm),教师介绍刻度线和“cm”;并向学生说明“厘米”是一种长度单位。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认识1厘米有多长。

  (电脑演示从0到1中间的长是1厘米)

  师:你认为还有从哪个数字到哪个数字中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给你的同桌看一看。

  (小组活动)

  (2)感知厘米有多长。

  ①测量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的长。

  ②感知1厘米有多长(教师带领学生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小正方体,右手慢慢把它拿走,告诉学生拇指与食指中间的空隙大约是1厘米,并让学生把它记在脑子里)。

  ③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

  ④睁开眼睛比画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

  (3)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

  ①举例(电脑出示图钉,请学生仔细观察,并演示它的长度是1厘米)。

  ②学生自己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

  (自由活动,可以用尺子量,也可以目测)

  ③汇报交流。

  3.用厘米测量物体的长。

  师:请同学们拿出黄色纸条,试着量一量它的长是几厘米。

  (动手测量之后,让学生在展台上演示,并说出测量的方法。同时教师提醒学生,在测量时,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师: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再量一遍黄色纸条的长。

  三、课堂总结

  1.指导学生看书。

  2.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先让学生总结,教师最后进行归纳)

  (1)要知道物体的长,可以用相同的物体量。

  (2)要知道物体的长,可以用尺子量。

  (3)用尺子量物体时,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四、巩固练习

  1.进一步掌握用尺子测量物体的方法。处理课本练习一(第6页)第1题。

  2.通过学生用长度单位(厘米)量物体的实践活动,来体验用厘米量物体的过程。处理课本练习一(第6页)第2~3题。

  (学生自己量,之后同桌互查,小组交流)

  五、结束语

  师:请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数学书的短边有多长。

  (学生测量后汇报)

  师:数学的短边长是14厘米多一点,到底多多少呢?这要用到另外一个长度单位,咱们以后再学。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倍的认识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倍的认识”是西师版数学教材第三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倍”是小学数学中比较抽象的概念,也是承前启后的概念,是进一步学习有关倍数知识的基础,也是学习分数、比例等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倍”这一概念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是陌生的,缺乏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感受“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初步学会用倍的含义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教学做到由浅入深,有具体到抽象,内容安排是科学的,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教学策略:

  教法:

  点拨引入、组织探究、启发巩固。学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目标: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能用“倍”的意义叙述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2、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对“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能作出分析、解释,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激发学生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理解倍的意义,学会描述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小棒(红黄蓝各30根)、题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热情好客的村长邀请羊村里的小伙伴们到它家做客,瞧!(出示PPT)篮子里面有许多丰盛的水果,咱们去看看吧!(图片展示其中苹果2个,梨子6个)

  二、探索新知:

  (一)比较引入,初步感知“倍”(PPT展示苹果2个,梨子6个)

  1、师:瞧,比较一下苹果和梨子的数量,你发现了什么?

  生:苹果比梨子少4个,(师引导,适时板书水果数量)也就是2比6小,6比2大,(还有什么发现)6里面有3个2,2+2+2=6.(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6里面有3个2.)

  师: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我们已经学过可以求这两个数量相差多少,也就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者少多少,用减法计算。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比较两个数量的另一种方法,要学习一个新的数学概念“倍”。(板书课题:倍)

  师:关于“倍”,你想知道什么呢?(生回答)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认识它。(补充板书:倍的初步认识)

  2、认识“3倍”,建立概念

  教师指出:6里面有3个2,也就是说6是2的3倍。(板书:6是2的3倍)

  1、师:苹果有2个,如果2个苹果为一份把它圈起来,那么梨子有这样的几份,梨里面有几个2?请你在题单上面圈一圈。(学生活动,师巡视正确圈发,并抽生上台汇报)生:有3个2,因为可以把梨子圈出3圈,为3份。

  师:真能干!用圈一圈的方法让我们一眼就能看出6个梨子里有这样的3份。像这样(演示PPT)把第一排的苹果的数量看作一份,在6个梨子里能全出3个2,也就是这样的3份,我们可以说“6里面有3个2,也可以说6是2的3倍。”这就是6和2的倍数关系。师:大家跟着我一起完整地说出它们的关系。(隐藏三句话)

  师:如果没有这三句话了,你还能说吗?(抽生说,师板书,生再其读)

  生:2个苹果作为一份,梨有这样的3份,梨的个数是苹果的3倍。(6里面有3个2,也可以说6是2的3倍)

  (二)课堂活动

  摆一摆、说一说(近一步感知“倍”)

  1、大屏幕出示第一排摆2根蓝色的小棒,让生操作第二排摆2份这样的红色小棒。师:红色是几根?(4根)

  师:红色小棒的数量是蓝色的几倍,谁是谁的几倍?

  生:2倍,因为2根蓝色为一份,红色小棒有这样的2份,所以红色小棒的数量是蓝色的2倍。4是2的2倍。

  2、摆2根红色和2根蓝色小棒,问:这时候的关系是几倍,谁是谁的几倍?(强调1倍关系)

  生:1倍,因为2根蓝色为一份,红色小棒有这样的1份,所以红色小棒的数量是蓝色的1倍。2是2的1倍。

  3、师:第一排摆3根蓝色小棒,请摆出红色小棒,要求是蓝色小棒的9倍。(为了快速又准确地摆好,有什么方法?)

  生:3根3根为一份。9个3就是27根小棒。(生摆好,选一人起来说理由。)

  (三)改变比较量,理解倍。

  1、师:村长见发现还有梨子没拿出来,于是就多摆出来了2个,现在请大家观察这时候梨子和苹果有怎么的数量关系?(引导几个为一份,有几份,谁是谁的几倍)

  生:2个苹果是一份,梨有这样的4份,梨子的数量是苹果的4倍,8里面有4个2,8是2的4倍。(适当表扬)

  2、游戏抢答:2个苹果是1份,假如梨有这样的3份?7份?8份?分别是怎样的关系?

  生:回答(师给予一定的鼓励与表扬)

  (四)改变标准量,理解倍。

  1、出示PPT,3个苹果和6个梨子,生说谁和谁比?谁的数量作为一份?谁有这样的几份?谁是谁的几倍?

  2、师:梨的数量都是和苹果比较,为什么一会儿是3倍一会儿是4倍呢?(PPT上出示2组图片进行对比)

  3、生讨论并小组上台汇报。(师给予适当的鼓励与表扬)

  4、师小结:在寻找倍数关系时,最关键的是看比较的标准,标准变化了,倍数也就跟着变化。

  三、巩固练习完成教材P83“课堂活动”

  1、2题看卡片,说一说。

  2、3题圈一圈、数一数、画一画。(先独立完成,在展台汇报更正,说一说做得又快又好的秘诀)

  3、P84练习十九第1题,生先独立完成再集体更正。

  四、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师:今天,你们的表现都非常出色,老师想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你们,仔细听老师拍了几下?(3下)请你们也用掌声表扬一下自己,请注意你们拍的下数是老师的3倍。(生齐拍)你们拍了几个三下?你们真聪明!

  师:掌声里都有“倍”的知识,可见“倍”的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五、作业布置:

  课后请同学们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用“倍”的知识解决的问题,把它记录下来。

  六、教学反思:

  “倍”这个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建立倍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倍的认识》前,我仔细翻阅了教材和教参,教参中明确要求,教学时要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到“一个数的几倍”的存在,通过操作,建立“第一行几个为一份,第二行有这样的几个几,有这样的几分,就是几倍”。原本认为倍的认识比较难学,看了教材才知道自己平时就对几个几乘法的.意义训练的比较多,如看图写算式;看乘法算式、口诀画图等练习,学生在大脑里已经形成一定的模式。基于这样的认识,本节课我的目标定位是:

  1、初步感知倍,经历倍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

  2、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创新的意识和自行探究的能力。

  教学时,我通过“看一看”让学生充分感知“倍”的概念,在头脑里初步建立“倍”的影像。再通过“摆一摆”的操作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倍”的含义,巩固头脑里的影像。然后通过“圈一圈”、“画一画”让学生利用掌握的关于“倍”的知识来解决。最后通过“说一说”的练习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哪些有用到“倍”的地方,从而把数学课本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1、借助直观操作,加深对“倍”的理解。

  一般我们习惯说“3个2也就是2的3倍”,比较突出“个”,而这节课我偏重于淡化个数强化份数,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几倍。请学生第一排摆蓝色小棒3根,第二排摆红色小棒6根,3根小棒为一份,6里面有2个3,6就是3的2倍,这样通过直观的小棒图来理解“倍”,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通过反复操作、表述,学生加深了对倍的理解。

  2、设计小坎,找出标准。

  在学习过程中,看似学生都学会了,其实里面不排除一些“浑水摸鱼”的学生,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倍,为学生设计了几个小坎。如先出示3根小棒,下面接着出示一把小棒(无法用眼睛看出来),让学生迅速说出这把小棒的根数是3根小棒的几倍?学生一脸茫然,无从下手。而真正理解倍的含义的学生会很快找到方法,3根3根的摆出来,一共有这样的6份,就是3的6倍。紧接着提问“为什么3根一份?”学生精彩的回答让其他学生恍然大悟。像这样的小坎既不让学生觉得难以跨越,又起到了点睛的作用。一举两得。

  3、重视图象与文字间的相互转化作用

  数学语言有文字、符号、图形三种形式,学生想要顺利阅读,必须重视这种语言的相互转化和互译的训练。教学中通过直观的小棒图来理解“倍”,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但是将直观的五角星图、小棒图抽象到图形图,如:第一行画3个圆,第二行三角形的个数是圆的5倍,请学生画出来,从学生的作业中可以看出他们对倍的理解还是不够到位的。所以,在教学时我们要重视图象与文字间的相互转化作用,通过互相的转化、训练,达到更好的效果。

  这节课里,老师在教学的同时,注意进行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倍”的概念的感知和理解都从生活中的实际物体个数和图形入手,使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从摆图到看图再到摆脱直观,说出倍数关系的过程都反映出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数学思想的熏陶。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复习表内除法。

  2、巩固除法的含义。

  3、加深对除法两种意义的理解。

  2.教学重点/难点

  乘除法含义的综合运用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小朋友,说说你看到些什么?

  生:回答。

  师:小朋友们,这里面也蕴藏着许多数学问题。

  师:今天我们用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一些问题。

  二.探索与发现:

  探究一:

  1、()里最大能填几?:

  (1)师:同学读一下题目要求,填一填下面的括号。

  (同桌互相交流)

  生汇报。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括号里最大能填几,要根据表内乘法进行计算,要熟练背诵口诀。

  (2)师:请一位小朋友说出其中一道题目的完成方法。

  生回答。

  探究二:

  2、圈一圈,填一填。

  (1)师:根据书上给出的图片和下面的算式圈一圈,填一填。

  生回答。

  师:请你在图上圈一圈。

  生独立完成。

  探究三:

  3、填括号。

  师:同学们比比看,看谁做的又快又对?

  生独立完成。

  师:45÷5+6=()4+9×6=()8-30÷6=()

  这几道题目你是怎么想的呢?

  生回答。

  练习与巩固提高:

  1、先把乘法口诀填完整,再写出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师:我们一起先来回忆一下乘法口诀表。

  集体背诵。

  学生独立完成。

  找个别学生汇报回答。

  2、在圈里填上“<”>”或“=”

  师:看看谁是能够全部填正确

  生汇报。

  3、看图将一个数分拆为乘与加,在下面的方框里填上合适的数。

  师:请学生上台圈一圈。

  媒体演示学生完成的'结果。

  4、列式计算

  师:读题,让学生说说每一道题目是怎样思考的?

  课堂小结

  三、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发现,不管是在做有余数除法,还是做分拆为乘与加,我们都要熟练运用乘法口诀。同时我们还要特别牢记,做有余数的除法,一定要注意余数要比除数小。

  课后习题

  四、课后作业

  练习册第42页

  提醒:

  新学期军训、分班卷、课本同步试题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第2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第3课时 进位加

  【学习内容】:课本P14例3

  【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3、能运用数学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

  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难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进位的方法。

  【课前准备】:实物投影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第11页主题图。问: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3。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

  2.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

  3.小结。今天学的内容有什么特点?你能给这种算式取个名字吗?板书课题:进位加法。

  4.完成练习二第3题学生看图,了解题意。再列竖式计算。学生汇报,并说明计算方法。

  5、总结算法。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引导学生总结: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也可以从十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设计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理解算理。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P14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想法。学生汇报并说明算法。

  2、完成P14第4题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订正,指两道题说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学生能更为熟练地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知道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名称,并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个数所表示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计算、比较等活动,让学生经历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除法横式和除法竖式之间的关系,感受有余数的除法的多种表征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恰当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理解了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明白了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之后进行教学的。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与横式进行对比,了解有余数的除法竖式的写法,知道除法竖式中的各部分的名称,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理解除法竖式中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教学重点:

  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以及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个数所表示的意思。

  教学难点:

  对照操作过程,使学生理解除法竖式中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教学过程:

  活动一:复习导入。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有余数的除法)

  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内容。

  (设计意图: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理解了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明白了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之后进行教学的。这里的复习,既是为了对旧知的巩固,也是为了学生能够衔接前后知识,为新知铺垫。)

  活动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1、课件出示例3: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

  教师:请同学读一读,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指名学生读题,说说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教师:“13根小棒”指的是什么? “每4根分一组”是什么意思?

  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教师:那么结果会怎么样呢?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方法?

  学生畅谈想法。(画一画,摆一摆等)

  2、教师:现在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在小组里交流方法,看看结果都一样吗,其他同学是怎样解决的。

  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3、汇报结果。

  预设1:采用画一画的方法。

  教师:请用画一画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同学上来展示你的结果。

  指名学生上台展示,并说明是如何操作的,结果是怎样的。

  将小棒4个一组画在一起,一共画了3组,还剩1根。

  预设2:采用摆一摆的方法。

  教师:请用摆一摆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同学上来展示你的摆法。

  指名学生上台展示,并说明是如何操作的,结果是怎样的。

  先拿出13根小棒,每4根就摆一组,一共摆了3组,还剩1根。

  预设3:采用列式计算的方法。

  教师:老师巡视的时候看到有同学用列式计算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请用列式计算方法的同学上来展示你的算式。

  指名学生上台展示算式。

  13÷4=3(组)……1(根)

  教师:你为什么想到列除法算式?(平均分)你能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的含义吗?算式中13、4、3、1分别表示什么?

  预设4:其他方法

  教师:同学们还有没有其他方法?指名学生展示,只要合理即可。

  (设计意图:使学生体会平均分的不同的表征形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三:教学除法竖式写法和各部分含义。

  1、教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都得出了同样的结果,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可以分成3组,还剩1根。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用算式如何表示有余数的除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用竖式该如何表示。

  板书:除法竖式

  2、教师黑板演示竖式计算过程。

  先用直尺画,在这个符号里写被除数13,表示要分的13根小棒;外面左侧写除数4,表示每4根一组。

  教师:刚才同学们把小棒分成了3组,这个“3”写在哪里?

  请同学们猜一猜,教师引导纠正,说一说为什么写在个位上。(分成3组)

  教师:13根小棒,分成3组,现在已经分掉了多少根?(12根)

  让学生体会,从竖式中我们可以用商乘除数,也就是3×4表示12。

  教师:这个“12”写在哪里?(写在要分的13的下面,要求相同数位对齐。)

  教师:从活动中我们知道,还剩1根小棒,想一想在竖式中如何表示。

  教师演示画 ,引导学生发现,13根小棒分掉12根后,用13-12正好表示剩余的1根小棒。

  3、回顾梳理。

  教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刚才是如何写竖式的?对比除法算式13÷4=3(组)……1(根)看看竖式中每个数表示什么意思?小组里说一说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演示讲解,结合分小棒的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及各部分表示的含义。除法横式与竖式的比较,加深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的理解。)

  4、巩固练习一。

  完成教材第62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学生汇报交流。

  活动四:迁移对比。

  1、教师:如果我们有16根小棒,每4根一组,结果会怎么样?竖式怎么写?请同学们先动手分一分,然后写出横式和竖式。

  小组里交流比较,再请学生上台展示,说一说是如何想的,为什么这么写?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正确的书写方法。

  2、教师:这道题和刚才的题目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巩固练习二。

  完成教材第63页做一做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学生汇报交流。

  活动五:小结归纳。

  教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24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30

二年级数学教案上册02-14

关于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19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11-25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02-15

【荐】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2-21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05-25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品)05-24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20篇)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