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4-05-25 08:57:42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常用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常用15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第5课时 8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

  课本第76-77页。

  教学目标:

  1、经历编制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8的乘法口诀,并在应用口诀的过程中熟记8的乘法口诀,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自编乘法口诀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熟记8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会用8的乘法口诀求积。

  教学准备:

  课件、小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用8个小正方体拼一拼,看看你能拼出哪些熟悉的形状?

  在四人小组里相互合作完成。

  2、谈话:用8个小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体!每人再拼两个这样的大正方体。学生拼完后,相互检查。

  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1、谈话:你们小组的同学摆一个大正方体用了几个小正方体?看看你们拼成的大正方体,数一数或算一算,摆这样的2个大正方体要用几个小正方体?摆3个呢?……摆8个呢?

  2、看课本上的表格,提问:谁能说一说这个表格的意思?请大家把表格填完整,尽量自己填。

  组长检查每个同学表格填得是否正确,指导填错的学生改正。

  3、提问:你能看表编出8的乘法口诀吗?如果有困难,可以根据表里的数先写乘法算式,再编口诀。先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再填写。

  4、全班交流,指名读口诀,大家共同订正。

  5、练习记忆,再讨论交流。

  你认为哪几句好记?你用什么什么方法来记住的'?

  三、组织练习,巩固新知。

  1、想想做做第1题。

  独立做题,把得数写在书上,集体订正。

  提问:通过刚才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每组三道题的得数相同?把你的想法先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指名在班上交流。

  2、想想做做第2题。

  独立在书上填写。

  订正后提问:你是怎样填写的?你是怎样想的?如果知道6个8相加的和是48,你能算出7个8相加的和是多少吗?如果知道8个8相加的和是64,你能算出7个8相加的和是多少吗?

  讨论:我们可以怎样记住那几句难记的口诀?

  3、想想做做第3题。

  谈话:看看题中的两个小朋友,你能说出这道题的要求吗?同桌两人一人说8的乘法口诀,另一人说能列出的乘法算式,说完后再交换角色练习。活动结束后提问:你们根据一句乘法口诀说了几道乘法算式?有特殊情况吗?

  4、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独立计算,交流订正。

  5、想想做做第6题。

  学生仔细观察插图,看一看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想想该怎样列式计算,再填写算式。

  6、学生独立填写想想做做第7题,指名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8的乘法口诀

  一八得八 二八十六 三八二十四 四八三十二

  五八四十 六八四十八 七八五十六 八八六十四

  教学反思:

  教师依据新课程转变教师的角色这一理念,没有采取讲授的方法“送”口诀,“背”意义,而是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出发,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从而自然而然促成了学生由遇到问题到寻找方法,发现规律的思维过渡。充分地体验,主动思考,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变得更加积极。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课本第80-8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的方法。

  2、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逐步养成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的习惯。

  教学重点:

  记住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发现9与整十数之间的联系,巧妙地记忆9的乘法口诀。

  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小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想得奖吗?老师这里有很多智慧星,只要你们积极动脑,大胆发言就一定能得到它。

  二、教学新知

  1、出示例题。

  2、引导思考。

  看看,每一行有几格?一行中有几颗智慧星,空几格?每行智慧星的个数比10少几?

  一行是几个9,比10少几?两行是几个9,比20少几……九行呢?

  3、分组讨论。

  4、汇报讨论结果。

  5、填表。(第80页)

  (1)学生尝试填表。

  (2)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师出示结果,全班集体订正。

  6、让学生观察表中内容,总结规律。

  7、刚才小朋友观察讨论得很认真,下面给积极动脑筋的小朋友奖励智慧星。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很出色就从盒子里拿一课智慧星。

  8、填口诀。

  9、集体订正。

  10、提问:怎样才能很快记住9的乘法口诀呢?

  三、尝试练习

  完成试一试。你都用哪句口诀?

  四、巩固练习

  1、游戏:对口令

  2、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课后可以将自己学到的知识说给好朋友听,回家后也可以将自己所学的本领说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9的乘法口诀和用9的乘法口决求商

  一九得九二九得一十八三九二十七

  四九三十六五九四十五六九五十四

  七九六十三八九七十二九九八十一

  教学反思: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发现规律,引导学生利用合适的规律来帮助记忆口诀,凸显“解决问题”掌握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交流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这真正体现了学生的新知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选择、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依据新课程转变教师的角色这一理念,没有采取讲授的方法“送”口诀,“背”意义,而是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出发,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从而自然而然促成了学生由遇到问题到寻找方法,发现规律的思维过渡。充分地体验,主动思考,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变得更加积极。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情景图,提出数学问题,并通过解决数学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2、求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初步认识乘法,了解各部分名称,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

  教学重点: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能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分清几个几。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小黑板:(判断)列示

  教学过程:

  一、学习新课

  1、出示情景图。观察画面。在儿童乐园里,孩子们有的坐飞机、有的`坐火车,有的划船,有的玩游戏。你能从中找出哪些数学信息,并根据该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生提问:坐飞机的有几人?坐火车的有几人?划船的有几人?做游戏的一共有几人?

  选一个来解决问题。有多少人坐小飞机?

  怎样列式?2+2+2+2=8(人)

  这个算式里有几个2?4个2。像这样4个2相加的问题,我们除了可以用加法列式,还可以用乘法来表示:

  (1)2×4=8(人)或4×2=8(人)

  (2)读法:2×4读作2乘4,4×2读作4乘2

  (3)各部分的名称。乘号和加号的区别。2表示相同的加数,4表示有几个相同的加数。8表示4个2相加的和。即4×2的积。

  (4)意义:表示4个2相加。

  2、你能用乘法解决其他几个问题吗?并说出算式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含义。

  坐火车的有几人? 4×6=24(人)或6×4=24(人)表示6个4相加.6从哪来?

  划船的有几人? 3×3=9(人)表示3个3相加

  3、观察这几个问题的解答,你发现了什么?(怎样的加法算式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

  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二、练习

  1、判断题。A:

  B:

  求一共有几个苹果怎样列式?为什么能用乘法?为什么不能用乘法?用乘法计算的条件: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1、试一试P5

  请生自己看图,看懂了什么?说一说。

  每棵树上有3只小鸟,4棵树上一共有几只小鸟?

  一共有多少个小矮人?(每盒有7个,2盒有几个。)

  加法算式?乘法算式?意义?

  2、看算式,写出表示几个几相加.

  5×8 9+9+9 6×2 8+8+8+8

  板书:儿童乐园

  坐飞机的有几人?坐火车的有几人?划船的有几人?做游戏的有几人?

  2+2+2+2=8(人) 4+4+4+4+4+4=24(人) 3+3+3=9(人) 1+2+3=6(人)

  2 × 4 = 8(人) 4 × 6 = 2 4 3 × 3 = 9

  读作:2乘4表示6个4表示3个3

  4 × 2= 8(人)

  读作:4乘2

  表示4个2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较简便

  作业:1、读书P4-5

  2、看算式写出表示几个几相加。

  6+6+6+6 3+3+3+3+3 5+5 10+10+10 7+7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第2课时 复习数与代数(2)

  教学内容:

  课本第95页的第7-9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步熟练地进行10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

  2、学生进一步巩固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解题方法。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00以内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的计算

  1、用竖式计算

  63-27-18 24+56+18 95-46+23 57+38-19

  46+25+17 55+38-16 93-27-46 46+27-29

  提问:在计算连加、连减以及加减混合运算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学生交流交流汇报后进行小结。

  在计算时要看清楚运算符号,计算加法满10以后要记得向前一位进“1”,计算减法的时候遇到不够减时要向前一位借“1”;用竖式计算时要把相同数位对齐,计算时要细心,做完后记得进行检验。

  2、学生独立完成第7题的计算,逐题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二、复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实际问题。

  1、出示期末复习第9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求面包车有多少座,就选择“中巴车有22座”和“面包车比中巴车少6座”这两个条件;求大客车有多少座,就选择“中巴车有22座”和“大客车比中巴车多23座”这两个条件。

  学生独立解答后,让学生说说分析数量关系和列式解答时的思考过程。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布置:

  期末复习第8题

  教学过程:

  复习计算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多安排一些练习题。一般的学生要保证基本要求做一些基础形式的练习,而优秀的学生才可以增加一些富有思考性的练习。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有针对性地辅导,从而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抓住这次重要的机会,在复习的过程中,有所提高。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体会数学思想在生活中的用途,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经历简单推理的过程。

  教学难点

  推理依据的叙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新学期开始,班里来了一对双胞胎兄弟,哥哥叫大壮,弟弟叫小壮,(出示课件或图片)你能分出谁是哥哥谁是弟弟么?为什么?(学生可能回答不能,因为他们长的一模一样)

  二、探索新知

  1.做出判断

  师:(课件演示)现在其中的一个说:“我不是哥哥。”现在你能指出谁是哥哥,谁是弟弟吗?

  2.说明理由

  你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判断?

  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班内汇报。

  3. 小结

  师:(小结同学们推理的过程)刚才同学们根据双胞胎兄弟中一人的话,判断出了谁是哥哥,谁是弟弟。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简单推理(板书课题)。

  4.找气球

  师:推理在生活中有非常广泛的用途,生活中有许多事情需要我们根据已知的条件对事件进行推断。为了庆祝元旦,小明、小红、小芳每人从家里带来了一个气球,(课件出示三位小朋友及红、黄、蓝三个气球)小明说我的.气球是红色的,小红说我的气球不是1

  蓝色的。根据他们的对话你能说出小明、小红、小芳各拿来了哪一个气球吗?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三、拓展应用

  1.可以在完成课本101页的第3、4题的基础上完成下列有趣的题目。

  这三组影子分别是哪组积木的投影?请连线,并说明为什么?

  2.红圈中的积木和哪块积木拼合,才能成为一个和左图一样的正方体?

  3.小熊、小狗、小兔的箱子分别装有相同大小的铁块、木块、棉花。你在看过跷跷板之后,能说出每人的箱子里都装有什么吗?为什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教学过程

  一、新授引入

  师:上课之前,我们来做一个开火车计算的小游戏。

  师:你们答得真快。乘法口诀能帮助我们更快更准确的计算。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4的乘法。

  (出示课题)

  二、新授与探究

  师:其实,4这个数字,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用到。你能想到哪些?

  生回答。

  师:老师也想到一个。小青蛙,呱呱呱,唱起歌来顶呱呱!

  一只青蛙四条腿、两只青蛙八条腿……

  1×4=4

  2×4=8

  3×4=12

  4×4=16

  5×4=20

  6×4=24

  7×4=28

  8×4=32

  9×4=36

  师:观察这些乘法算式,它们之间有什么小秘密呢?

  生回答。

  探究二:

  1、师:为了使计算更快、更准确,我们还可以编乘法口诀。

  1×4=4

  师:口诀怎么编呢?

  生:一四得四

  师:还有哪个算式可以用“一四得四”这句口诀呢?

  生:4×1=4

  2、师:请同学们根据算式,编一编4的乘法口诀。(小组活动)

  几个4 交换

  1×4=4 一四得四 4×1=4

  2×4=8 二四得八 4×2=8

  3×4=12 三四十二 4×3=12

  4×4=16 四四十六 4×4=16

  5×4=20 四五二十 4×5=20

  6×4=24 四六二十四 4×6=24

  7×4=28 四七二十八 4×7=28

  8×4=32 四八三十二 4×8=32

  9×4=36 四九三十六 4×9=36

  师:小朋友观察一下,4的乘法口诀中,相邻口诀之间有什么小秘密呀?(小组讨论)

  小结:对呀,每次多1个4,积就大4。用这个秘密,我们就可以把4的乘法口诀记得又快又牢。

  问:如果我忘记了“四六”是多少怎么办呀?

  练习二

  师:

  (1)看图写算式

  师:这道题要怎么考虑?

  生:可以看成一行4个,一共3行。3个4。

  也可以看成一列3个,一共4列。4个3。

  (2)填数

  ( )个( )就是( )的( )倍,乘法算式:( )。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这是数射线,一格表示4,一共跳了6格,就是6个4。也就是4的6倍。乘法算式: 6×4=24或者4×6=24。

  练习三

  (1)师:用乘法口诀计算。

  师:做完后,说说你的发现?

  生:2的加倍是4,所以几个2的加倍就是几个4。

  书上27页,第5题,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

  拓展练习

  (1)师:在( )里填=、>或<

  师:这类题要怎么做呢?

  生:把两边的算式分别算出来,再作比较。

  (2)填空

  4×( )<35,( )里可以填( )

  师:这题要怎么思考呢?

  生:心里想4的`乘法口诀。四九三十六,所以比九小的都能填。

  20<4×( ),( )里最小可以填( )。

  师:这题要怎么思考呢?

  生:四五二十,所以比五大的都能填,要最小就是填6。

  课堂小结

  我们学会了编4的乘法口诀,知道了用乘法口诀计算,又快又准确。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能正确辨别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能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正确地解决有关排列数和组合数的问题,渗透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能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借助学生的操作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辨别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三、教学准备

  课件、玩具汽车等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引入课题

  1.情境中设问

  (1)课件出示第100页图(四)的情境图。

  (2)指定学生说说和这学期学的什么知识有关?

  (3)课件出示两件不同的上衣和两条不同的裤子,问:看到这个图,你想到这学期学的什么知识?

  2.揭示课题

  板书:观察物体和搭配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及教师的设问,让学生发现已学的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引导,自主梳理

  1.复习观察物体

  (1)课件出示小汽车的图,同时将实物汽车摆放好。

  ①自主观察,组内说说。

  小组内的学生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小汽车,组内说说自己所看到的小汽车的样子。

  ②交流汇报,发现问题。

  a.指定一组内的学生说说看到小汽车的样子。

  b.为什么他们看到的样子会不同呢?小组内交流。

  c.汇报交流,引导发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一样。

  ③课件出示从前面、后面、侧面看到小汽车的`图样,指定学生进行连线,说说:你是怎样判断?

  (2)及时练习

  ①练一练。(课件出示教材第102页的第7题)

  a.学生独立在数学书上进行连线,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b.汇报交流,重点交流:前面、后面是怎样判断的?

  ②说一说。

  a.从任何方向看到都是正方形的立体图形是什么?(正方体)

  b.从任何方向看到都是圆形的立体图形是什么?(球体)

  ③猜一猜。

  看到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它可能是什么?(正方体、长方体、圆柱)

  a.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立体图形进行观察。

  b.汇报交流,学生汇报时教师适时出示立体图形让学生观察。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观察、交流、比较中,发现观察一个物体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可能不一样,并在不同形式的练习中加以巩固、提高,从而经历总结归纳知识的过程。

  2.复习搭配问题

  (1)课件再次出示两件不同上衣和两件不同裤子

  ①学生根据图样,提出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

  ②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③汇报交流,重点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及解决问题时要有序。

  (2)及时练习

  ①排列问题

  课件出示:从8、2、4、1四个数字中选出两个数字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a.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

  b.汇报交流方法,重点说明:在组两位数时一定有序地摆数。

  ②组合问题

  课件出示:每两人握一次手,6个人一共握手多少次?

  a.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

  b.汇报交流方法,重点说明:在握手时一定有序地握手,同时每两人间只能算一次握手,不考虑顺序问题。

  (3)引导比较,发现问题

  上面的组数问题和握手问题在解决时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穿衣服、组数、握手”等活动中掌握排列问题和组合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在比较中发现两类问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与过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搭配问题的认识与与理解,渗透搭配问题的思想方法。

  (三)解决问题,巩固提高

  1.练一练

  课件出示教材第105页的第13题。

  (1)学生独立在数学书上进行连线,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2.组一组

  课件出示:从5、9、0三个数字中选出两个数字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1)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组数的方法。

  (2)汇报交流,重点说明:和0组数时,0不能摆在十位。

  3.送一送

  课件出示:元旦时,小明、小刚、小阳三人互相赠送一张贺卡,他们一共赠送多少张贺卡?

  (1)学生独立完成,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画图的方法来分析。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出思考的方法。

  4.比一比

  课件出示:六个小朋友进行乒乓球比赛,每两个小朋友要比赛一场,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1)学生独立完成,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画图的方法来分析。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出思考的方法。

  5.摆一摆

  课件出示教材第105页的第14题。

  (1)学生动手用小棒摆一摆,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重点:让想法不同的学生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巩固了观察物体和搭配问题的相关知识,同时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的灵活性,渗透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

  (四)畅谈收获,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复习,你又有什么收获?以后在解决问题时应注意什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0除以不是0的数,商都是0。

  2、通过观察数量的变化,初步感知函数的概念。

  3、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能力。

  4、在教学中渗透数形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0除以不是0的数,商都是0。初步理解被除数为0的除法的实际含义。

  教学用具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看谁算的又好又快(开小火车)

  16÷4= 24÷8= 45÷5= 18÷2=

  32÷8= 28÷4= 72÷8= 50÷5=

  14÷2= 35÷5= 20÷4= 70÷10=

  (其中72÷8,50÷5,70÷10讲一讲是怎么想的.,并讲一讲各部分的名称)

  我们已经学过了除法。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除法。

  二、探究新知

  1、分糖果

  今天,我们的四位好朋友要给大家分糖果。

  (1)出示12粒糖果

  师:盒子里有几粒糖果?平均分给4人,每人能分到几粒?老师用小圆片来代替糖果,请一个小朋友上来分一分。(分法多样性)

  师:算式怎么列?

  生:12÷4=3(粒)板书

  师:“12、4、3”分别表示什么?

  生:12表示一共12粒,也就是总数;4表示平均分给4个人,也就是份数;3表示每人能分到3粒,也就是每份数。

  (2)出示4粒糖果(口答)

  师:盒子里有几粒糖果?平均分给4人,每人能分到几粒?算式怎么列?

  生:4÷4=1(粒)板书

  师:“4、4、1”分别表示什么?

  (3)出示空盒子

  师:盒子里有几粒糖果?平均分给4人,每人能分到几粒?

  生:一粒也分不到

  师:一粒也分不到,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生:0

  师:算式怎么列?

  生:0÷4=0(粒)板书

  (4)盒子里没有糖时,要分给我们全班同学,算式怎么列?

  0÷39=0(粒)板书

  分给100个小朋友,算式又怎么列?

  0÷100=0(粒)板书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被除数为0的除法

  2、同桌讨论:你们能找找被除数为0的除法的小秘密吗?

  被除数为0,商也都为0

  3、那0÷0可以吗?(小组讨论)

  除数为0,就是没有分,没有意义。所以0不作为除数。

  小结:因此我们可以得到0除以不是0的数,商都是0。(板书)齐读一遍

  4、练一练(书35)

  0÷5= 0÷6= 0÷7= 0÷8=

  三、巩固练习

  1、判断

  4÷0=4()

  0÷18=0()

  0÷6=6()

  0÷40=0()

  0÷0=0()

  2、直接说出答案。(强调原因)

  24÷4= 10÷5= 0÷6= 0÷100=

  0÷9= 0÷45= 40÷8= 64÷8=

  3、填空。(巩固算理)

  0×4=()()÷4=0 4+()=4

  ()-4=0()-0=4 0÷()=0

  4×()=0 0+()=4()÷()=0

  其中0÷()=0这题请很多小朋友说一说,谁能用一句话总结一下?再请一位小朋友

  这里有无数种填法,但是不能写0,因为0除以不是0的数,商都是0。

  也可总结一下关于0的加减乘除法的规律。

  4、分苹果

  小巧每天去森林给小动物分苹果。一起去看看小巧是怎么给小动物分苹果的。

  (1)森林的小屋里住着几只小动物。第一天,小巧带去6个苹果,出来了3只小动物,平均每只小动物可以分到几个苹果?算式怎么写?

  6÷3=2(个)答:

  (2)第二天,小巧没有带去苹果,3只小动物等着小巧。怎么分呢?谁来说?

  0÷3=0(个)答:

  5、分鸡蛋

  篮子里有18只鸡蛋,平均分到6个碗里,每个碗里有几只?

  18÷3=6(只)答:

  篮子里鸡蛋都卖完了,平均分到6个碗里,每个碗里有几只?

  0÷3=0(只)答: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被除数为0的除法)

  你知道了什么?(0除以不是0的数,商都是0)

  教后反思:

  1、结论不应该修改,要一步得出,否则学生会先入为主。要在探讨被除数为0的除法的秘密时,直接抛出问题0÷0可不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索,然后进行说明除数为0,就是没有分,是没有意义的。

  2、在一开始的口算部分,要分析得出答案的原因,同时还可以复习一下各部分的名称,为这节课做铺垫。

  3、在设置分糖果这个情景时,每一个算式都要板书出来,强调每一个数表示什么,这样在没有糖果时,小朋友能立即列出0÷4=0的算式,并清楚了解为什么要这么列式,而不是列出4×0或者4÷0这样的算式。这里一定要慢慢讲,说清楚算理。

  4、填空题中0÷()=0这一题,可以让小朋友说,说了很多种之后,请一个小朋友总结一下,小朋友自然而言会说出黑板上板书的结论,即0除以不是0的数,商都是0,达到进一步巩固算理的目的。

  5、最后设置应用题,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解决简单的问题。体会被除数为0的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整理乘法口诀,探究相邻乘法题的关系;寻找规律,进行合理的推算。

  2、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利用相邻的题进行推算的优势。

  2. 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相邻乘法题的关系;寻找规律,进行合理的推算。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以前所学的`加法表吗?

  加法表有什么特点呢?是怎么制作的呢

  学生回答

  二、新课探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制作乘法表(揭题)

  探究一

  1、横行、竖列、斜行有什么小秘密?

  (学生尝试研究)

  小结:横行中一个因数增加1,另一个因数也增加1。

  纵列中第一个因数减少1,第二个因数增加1;

  左斜第一个因数减少1,第二个因数不变。

  右斜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增加1。

  ……

  探究二

  1、颜色与乘法算式间又有什么小秘密?

  小结:中间红色的是平方数题。

  出示探究练习(平方数)(学生练习)

  2、师:橙色的两列题是交换题,都是5的乘法。

  边框题(绿色)是1和10的乘法题。

  蓝色的两列题是2的乘法,交换题。

  出示探究练习(蓝色题目)

  师:在计算这些题目的时候,你发现什么小秘密?

  小结:这些都是2的乘法题和它的交换题。

  三、课内练习:

  练习一

  师:你是怎么找到这些邻居的?

  小结:从横行看一个因数增加1,另一个因数也增加1。

  从纵列看第一个因数减少1,第二个因数增加1;

  从斜行看,左斜第一个因数减少1,第二个因数不变;右斜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增加1。

  练习二

  小结:

  10×3=30

  9×3=30-3=27

  8×3=27-3=24

  7×3=24-3=21

  小结:

  2×1=2

  2×2=4

  2×3=6

  2×4=8

  小结:

  10×5=50

  50+20=60

  60-6=54

  54-9=45

  练习三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汇报。

  课堂小结

  乘法表中的小秘密:

  横行中一个因数增加1,另一个因数也增加1;

  纵列中第一个因数减少1,第二个因数增加1;

  斜行里,左斜(第一个因数减少1,第二个因数不变);右斜(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增加1)。

  课后习题

  练习册第49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课本第39-40页复习1~7。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乘法的含义,了解乘法口诀排列的一些规律。

  2、使学生熟记1~6的乘法口诀,并且能运用口诀熟练计算。

  教学重点:

  让学生熟记1-6的乘法口诀并能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发现并提出身边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口算卡片,1~6的乘法口诀表。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1~6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复习已学过的乘法口诀。要求小朋友能熟练地背出这些乘法口诀,还要能用这些口诀很快地进行乘法口算。

  二、复习。

  1、复习第1题

  出示题图,学生独立观察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2、复习第2题。

  (1)出示1~6的乘法口诀表:这是我们学过的1~6的乘法口诀,你能在空格里填上合适的口诀吗?(独立填写,集体订正)

  (2)学生对照口诀放大表,横着看,你发现什么规律?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横着看,口诀的排列与我们学习时的顺序一样,第1行是1的乘法口诀,第2行是2的乘法口诀,第3行是3的乘法口诀,……一行一行排到6的乘法口诀。

  请小朋友一行一行背一遍。

  (3)竖着看,你发现什么规律?

  小结:竖着看,每一行中口诀的第一个数相同,第二个数从小到大排列,也就1个几1行、2个几1行……这样排列的。例如第一行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一三得三、……第二行二二得四、二三得六、二四得八。

  请小朋友竖着一行一行背一遍。

  (4)拐弯看(要说明先横后竖地读),每一组口诀间有什么联系?

  小结:拐弯看,先横后竖,如一二得二、二二得四、二三得六……都是与2有关的口诀,也就是2和1、2和2、2和3……相乘的口诀;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三四十二……都是与3有关的'口诀,也就是3和1、3和2、3和3、3和4……相乘的口诀。

  请小朋友齐着拐弯试背一遍

  (5)师生共同对口令。

  3、复习第3题。

  竞赛的形式同桌同学两人一组,比比谁先过河;比两次,使每个同学都能练习到两组题。

  4、复习第5题。

  在写出得数的算式里填写运算符号,先让学生理解题意,独立完成之后组织交流,讲讲是怎样想的?

  5、复习第6题。

  填方框里的乘数,由于只学到6的乘法口诀,所以方框里暂时填1~6个数,要求学生说出所填乘数,所得的积并说说用了哪句口诀?(第一题可按横着背的6的口诀的顺序想,后面两小题可以按拐弯背的顺序想。)

  6、复习7。

  引导学生弄清图意,交流后独立解答,集体汇报订正。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呢?与同学一起分享一下吧。

  乘法口诀

  板书设计:

  1×2=2 一二得二 2×2=4 二二得四

  1×3=3  一三得三  2×3=6 二三得六

  3×3=9 三三得九 1×4=4 一四得四

  2×4=8 二四得八 3×4=12 三四十二

  4×4=16 四四十六 5×1=5 一五得五

  5×2=10 二五得十 3×5=15 三五十五

  4×5=20 四五二十 5×5=25 五五二十五

  1×6=6 一六得六 2×6=12 二六十二

  3×6=18 三六十八 4×6=24 四六二十四

  5×6=30 五六三十 6×6=36 六六三十六

  教学反思:

  学习完本单元,学生对本单元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这节课进行回忆,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构建知识网络。注意检查学生对乘法的含义是否都清楚,乘法口诀是否记熟,有效督促学生进行阶段性复习巩固。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6页例1、例2及练习十五1、2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概念。

  2、经历不同分法的过程,学习分物体的一些方法,为教学除法作准备。

  3、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我能行)

  1、口算(题略)

  2、填空(题略)

  二、新课教学

  (一)自主预习,引入新课

  1、请同学们看数学书上66页的例题1,并动手分一分,有6个,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想一想:要分什么?分几份?有几种分法?)

  2、什么叫做平均分?

  (二)合作探究一

  1、分五角星,初步感受平均分(例1)

  教师:同学们,能把6个五角星分成两堆吗?

  学生独立分五角星,教师参与、指导。学生在汇报各种分法,并把学生的不同分法都呈现在屏幕上。

  教师:哪一种分法最特殊?为什么?

  学生:分成3和3,因为每堆一样多。

  教师:像这种把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板书)。生齐读。

  2、当堂达标

  ⑴判断以下各题是不是平均分?

  ⑵判断:是平均分的打√,不是平均分的.打x 。

  (三)合作探究二

  1、分铅笔,探究平均分的方法(例2)

  教师出示12支铅笔。

  教师:现在老师手里有12支铅笔。如果把这些铅笔平均分成3份,猜一猜,每个盒子放多少支铅笔?

  随后学生动手分一分,把12个小棒平均分成三堆,小组内交流各种分法。师请生汇报演示。

  2、老师课件展示并总结平均分的方法。

  每次1个1个地分

  12支铅笔平均分成3份每次2个2个的分

  每次4个4个地分

  3、想一想:每次都这样分,太麻烦了!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

  想:3个几是12,也就是

  3 ×(4)=12

  把12支铅笔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4支铅笔。(生齐读)

  [点评:让学生结合一共12支铅笔和3个盒子先猜一猜每个盒子里放多少支铅笔,培养学生的数感。在交流各种分法时突出一次分完的方法,引导学生把平均分和乘法联系起来,为学习除法的认识作准备。]

  4、当堂达标

  请同学们完成数学书68页练习十五的1、2题。

  三、总结

  今天大家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3页和练习一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物体应该用相同的工具来量。

  2.认识尺子,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一、感知量物体可以用相同的工具来量

  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礼物,就放在盒子里面,想知道是什么吗?请把盒子打开,拿出来相互看一看,并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打开盒子观察并进行交流)

  1.用学具量同样长的边。

  教师请学生挑出一件自己最喜欢的物体,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物体的长。

  (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测量结果,同时用多媒体显示测量结果)

  师:难道你们数学书的短边不一样长吗?请动手比一比。

  (学生相互动手比数学课本并回答“一样长”)

  师:一样长的边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生:因为量书时用的东西有的长,有的短。

  师:如果都用同样长的工具来测量,结果会怎样呢?请小组再用正方体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小正方体的长呢?

  (学生动手操作并分小组汇报,使学生知道,如果都用同样的物体量书的短边,得到的结果相同。)

  2.用学具量长度不同的.边。

  (电脑出示数学课本和文具盒这两幅图,并演示用曲别针测量书的短边,用小刀测量文具盒的长边。)

  测量后教师问发现了什么(小刀比曲别针长,文具盒的边比书的边也长)。

  师:如果把小刀换成曲别针,让我们来看一看会出现什么情况。

  (多媒体演示用曲别针量文具盒的过程,让学生知道文具盒的长度比书的短边多用了6个曲别针。)

  小结:我们通过动手实践和观察,知道了量物体应该用相同的工具。

  3.实践活动。

  (1)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2)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2题。

  (学生都用新铅笔量所想量的物体的长,可以自己量,也可以几人合作,最后相互交流并汇报测量结果。)

  (3)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3题。

  (多媒体显示题目内容,说明题意,让学生估算,电脑验证。)

  二、知道量物体的长度也可以用尺子来量

  1.认识尺子。

  师:刚才我们用铅笔来测量物体时,量了一次又一次,多麻烦呀。用什么去量比较方便呢?(尺子)

  教师请学生拿出尺子看一看,能发现什么(数字、刻度线、cm),教师介绍刻度线和“cm”;并向学生说明“厘米”是一种长度单位。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认识1厘米有多长。

  (电脑演示从0到1中间的长是1厘米)

  师:你认为还有从哪个数字到哪个数字中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给你的同桌看一看。

  (小组活动)

  (2)感知厘米有多长。

  ①测量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的长。

  ②感知1厘米有多长(教师带领学生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小正方体,右手慢慢把它拿走,告诉学生拇指与食指中间的空隙大约是1厘米,并让学生把它记在脑子里)。

  ③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

  ④睁开眼睛比画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

  (3)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

  ①举例(电脑出示图钉,请学生仔细观察,并演示它的长度是1厘米)。

  ②学生自己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

  (自由活动,可以用尺子量,也可以目测)

  ③汇报交流。

  3.用厘米测量物体的长。

  师:请同学们拿出黄色纸条,试着量一量它的长是几厘米。

  (动手测量之后,让学生在展台上演示,并说出测量的方法。同时教师提醒学生,在测量时,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师: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再量一遍黄色纸条的长。

  三、课堂总结

  1.指导学生看书。

  2.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先让学生总结,教师最后进行归纳)

  (1)要知道物体的长,可以用相同的物体量。

  (2)要知道物体的长,可以用尺子量。

  (3)用尺子量物体时,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四、巩固练习

  1.进一步掌握用尺子测量物体的方法。处理课本练习一(第6页)第1题。

  2.通过学生用长度单位(厘米)量物体的实践活动,来体验用厘米量物体的过程。处理课本练习一(第6页)第2~3题。

  (学生自己量,之后同桌互查,小组交流)

  五、结束语

  师:请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数学书的短边有多长。

  (学生测量后汇报)

  师:数学的短边长是14厘米多一点,到底多多少呢?这要用到另外一个长度单位,咱们以后再学。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梨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借助小棒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使学生感受探索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增强学习教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12÷2= 18÷6= 8÷1=

  6÷6= 56÷7= 54÷6=

  要求生口算并说出口诀

  二、观察比较引入新课

  1、出示

  (1)有6个梨,每两个摆一盘,可以摆几盘?

  ①指名生摆一摆

  师:一共可以摆几盘?摆完了吗?

  (可以摆3盘,正好摆完)

  ②能用刚才摆的过程,用 算式表示出来吗?

  学生汇报,师板书6÷2=3(盘)

  ③请你再说说这个算式表示 什么意思?

  (2)有7个梨,每两个摆一盘,可以怎样摆?

  ①指名生摆一摆

  问题:观察比较这次摆的和上次摆的有什么不一样吗?这一个梨怎么不摆了?(讨论)

  ②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7÷2=3(盘)…… 1(个)

  余数

  (板书:有余数的除法)

  ③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 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分,不够分剩下的部分就是除法算式中的余数。

  2、出示教材61页例2

  师:同学们手中都有学具小棒摆,按老 师的要求来摆。

  生动手操作,师巡视。

  根据学生的回答写出相应的算式:

  8根 8÷4=2(个)

  9根 9÷4=2(个)……1(根)

  10根 10÷4= 2(个)……2(根)

  11根 11÷4=2(个)……3(根)

  12根 12÷4=3(个)

  13根 13÷4=3(个)……1(根)

  14根 14÷4=3(个)……2(根)

  15根 15÷4=3(个)……3(根)

  16根 16÷4=4(个)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每道题中的除数和余数,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教师小结

  三、巩固练习

  1、教材60页“做一做”第1题。

  指名生圈一圈、写一写。

  2、教材60页“做一做”第2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教材61页“做一做”。

  指名生回答。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会了哪些新知识呢?

  五、板书设计

  6÷2=3(盘) 8根 8÷4=2(个)

  7÷2=3(盘)……1(个) 9根 9÷4=2(个)……1(根)

  10根 10÷4=2(个)……2(根)

  11根 11÷4=2(个)……3(根)

  12根 12÷4=3(个)

  13根 13÷4=3(个)……1(根)

  14根 14÷4=3(个)… …2(根)

  15根 15÷4=3(个)……3(根)

  16根 16÷4=4(个)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

  课本第55-56页练习九第1-8题。

  教学目标:

  1、巩固表内乘除法的计算,进一步体会乘、除法的意义。

  2、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正确计算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运用以前学过的一些知识,看一看谁算得做好、最快。

  二、计算练习。

  1、口算:完成练习九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九第2题

  (1)学生一组一组完成。

  (2)集体订正,说说它们分别用了哪句乘法口诀?

  3、完成练习九第3题。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注意对班级准确率、速度的记录。

  4、完成练习九第5题。

  学生根据图意,写出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5、完成练习九第6题。完成后全班交流,说说这两题的区别和联系。

  三、解决问题练习。

  1、完成练习九第7题。

  (1)出示挂图,学生看图。想一想:题中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独立思考,想一想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怎样列式?

  (3)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说说各自的想法,并说说列式的理由。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练 习 九

  把一个数平均分成积分,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运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反思:

  让学生在练习中来加深体会乘除法的意义,并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去进一步辨别什么样的问题用乘法计算,什么样的问题用除法计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不仅掌握了乘法口诀的知识,而且能从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更好地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深切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复习共分为5个部分: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表内乘法;长度单位和角的初步认识;观察物体;统计。第八单元的数学广角的内容属于扩展学生数学思维的,只要学生了解就可以了,因此在总复习中没有单独安排相应内容的复习。

  总复习的编排注意突出本学期的教学目标,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同时注意计算与解决问题相结合,达到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来巩固计算熟练程度的作用。

  单元教学目标: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单元课时安排:4课时左右

  第一课时笔算加法和减法的复习

  教学内容:

  课本P102、10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复习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法、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笔算的方法;实际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基础知识

  1、问:笔算加法和减法时我们应注意什么?

  2、学生小组内交流。

  3、全班反馈,归纳小结。

  4、巩固练习,第105页第1题。(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笔算的方法,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

  二、发展练习

  1、完成105页第2题。并抽几题指名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2、完成第4题:先估算再笔算。

  先估算并说说估算的方法;再笔算。教师多面向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多给予他们辅导和机会,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3、□里能填几。(补充练习题)

  5□75754□

  +□6-3□-3□+25

  7□4□3□6□

  先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学生能填出几种就几种,都应予以肯定。

  [设计意图]: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发展练习,让学生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在体验学习成功的同时发展思维的灵敏性,培养学习的自信心。

  三、实际应用

  1、完成107页第10题。

  学生先独立做再全班交流。

  2、小朋友跳绳:

  小明

  小红

  小东

  小丁

  45下

  36下

  53下

  60下

  (1)、小明比小丁少跳了几下?

  (2)、小明和小红一共跳了几下?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并列式计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30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24

二年级数学教案上册02-14

关于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19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02-15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11-25

【荐】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2-21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品)05-24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05-25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彩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