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一年级数学教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4-05-25 09:12:07 一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合集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合集15篇】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33~35页的主题图、例1、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物体的个数,知道10个一是一十,10个十是一百,知道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通过操作、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 100以内数的意义。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合作、交流、自主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物体的个数,知道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教学难点:接近整十数的数法。(正确数出几十九后面的一个整十数。)

  教具、学具:课件、数数用的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数学课上,我们以前认识过哪些数?

  2、看看谁最会数数?(课件出示20只小羊图)这里有多少只羊?你是怎么数的.?

  3、(课件出示100只小羊图)这里的羊你们还能很快数出来吗?为什么?对,这里的羊比20多得多,那估一估大约有多少只呢?你是怎么想的?

  二、探究新知

  (一)实物数数

  1、这里究竟有多少只羊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

  2、老师为每位同桌准备了一袋小棒,小棒的数量与羊的只数相同,那就是说小棒有几根,小羊就有几只,同学们想不想亲自数一数?

  3、同桌合作数小棒,出示合作要求:

  (1)两人互相帮助,一边把小棒摆放在桌子上一边数。

  (2)摆放小棒时,想办法让人容易看出数量。

  (3)数完后说一说一共有多少根小棒。

  比一比哪些同桌数的又快又准!

  4、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5、全班交流:一共有多少根小棒?你们是怎么数的?(多个合作小组发言)师:数100以内的数,老师发现有的是一根一根数,有的是两根两根的数,但都是把10根小棒捆成了一捆,这是为什么呢?

  6、对,在数比较多的物体时每10个放一堆容易看出数量。你们现在知道小羊有多少只吗?刚才猜出是100只的同学请举手,你们真厉害!

  7、是的,这里有100只小羊,100这个数比之前学过的20多得多,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100以内数的数的组成(板书课题)

  (二)看课件数数

  1、师:刚才同学们很准确的数出了小棒的数量,电脑老师也带来了一堆小棒,你们能数数吗?

  (1)课件出示1-10根小棒,出示一根学生数一根,问:10个一是几?板书10个一是十。

  (2)课件出示11-19根小棒,边出示边数,问:19添1是多少?

  (3)课件出示21-29根小棒,边出示边数,问:29添1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三个十是多少?30里有几个十?

  (4)课件直接出示39根小棒,问:39添1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四个十是多少?40里有几个十?

  (5)课件依次出示49、59、69、79、89、99添1是多少?

  2、我们发现这堆小棒有几个十?我们可以把这10小捆捆成一大捆(课件演示)一共是多少根?那就说10个十是多少?板书10个十是一百。问:100里有几个10?100里有几个20?100里有几个50?(生回答课件演示 )一个一个地数,100里有几个一?

  (三)数的组成

  同学们,数小棒你们都会了,摆小棒你们会吗?

  1、请你们在桌面摆出36根小棒,(生摆)老师请那位摆的又快又准的同学说说逆时针怎么摆的?

  2、生说,课件演示,问:3捆就是几个十?6根就是几个一?36是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同学们表现这么好,电脑老师想带大家玩一个数学游戏,你们想玩吗?数数接龙:教师说一个数,学生分小组以接力赛的方式每个人数一个数,数到指定的数为止。

  (1)从三十六数到四十三,追问43是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从四十三数到五十二,追问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了52?

  (3)一个一个地数,从八十八数到一百。

  (4)五个五个地数,从五十五数到一百。

  (5)十个十个地数,从十数到一百。师指出:这些都是整十数。

  三、巩固练习

  1、课本35页“做一做”第2题。出示题目后问:怎样才能不重不漏的数清所有泡泡?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让人容易看出数量?生完成后集体订正。

  2、课本39页第4题。生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总结延伸

  师:今天学习了什么?……

  师:生活中哪些地方有100以内的数?你能说一句完整的话吗?

  师:看来生活中的数学可真不少!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内容:

  看一看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物的前、后、左、右几个面,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通过实际操作,判断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单一物体的形状,初步发展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3、积极参与观察活动,在观察活动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实物的前、后、左、右几个面,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通过实际操作,判断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单一物体的形状,初步发展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形状。

  教学难点:

  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今天是小红生日,妈妈带她到公园照相,她可高兴了,可是她看到照片后却不高兴了。你们想知道为什么吗?(这些照片为什么没有照到小红的脸呢?)

  你能帮她解答吗?

  说得真不错!因为人或物体都有各个不同的面,要拍到或者观察某一面,就要找好位置才行。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怎样观察物体。(出示课题)

  二、观察事物,探究新知。

  1.本位观察。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请来了一位客人(出示存钱罐),请大家按自己现在的位置来观察,说说你在什么位置看,看到了哪一面,是什么样子,请和你的前后左右同学说一说。

  谁来说一说:你看到了存钱罐的哪一面?这是它的什么面?你在它的'什么位置观察?

  谁跟他一样的?请站起来。为什么观察到的面是一样的呢?

  2.换位观察。

  下面,请同桌之间各选择自己喜欢的位置观察存钱罐,看看你们看到的与刚才看到的一样吗?同桌间说一说。

  对!我们要仔细观察物体,因为观察的方向不同,所以看到物体的面也不一样。

  下面我们试一试,四个人一组来观察桌子上的小玩具。 请你们四个人先从同一个方向观察,然后再换不同方向观察,最后再找一名代表来说一说你们的观察结果。

  三、深入了解,加深印象。

  刚才我们观察了玩具,下面看看书本中的淘气和笑笑在观察什么?

  出示练一练第1题图。下面哪幅图是淘气看到的?为什么?

  小组内说一说,然后集体订正。

  四、多种练习,巩固知识。

  1.比比谁的反应快。老师在大屏幕上出示洋娃娃的不同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出示的是哪一面,然后快速说出来。

  2.课件出示校园图,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

  五、课堂小结

  回忆下,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了些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学习目标:

  1、在买铅笔的情境中探索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理解算理。

  2、能正确计算十几减9的减法,并能简单运用。

  3、培养善于思考,倾听的学习习惯,能理解他人的'不同算法。

  学习重点:

  学会正确的计算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

  学习难点:

  对退位减法的理解,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学习 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练习(看谁算得又准 又 快)。

  3+8= 6+4= 9+6= 10-8= 15-5=

  8+7= 4+9= 16-5= 8+8= 5+9=

  2、填一填

  9+( )=13 ( )+9=15

  二、创 设情境,学习新知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买过文具吗?小兔妹妹和你们一样也买过文具,看看它是怎样买文具的,好吗?(课件出示课本主情景图)

  师:在袋鼠妈妈开的文具店里,小兔妹妹正在买铅笔(板书课题:买铅笔)。

  师:谁能说说小兔妹妹说了什么?袋鼠阿姨一共有几枝铅笔?卖给小兔妹妹几枝铅笔?

  2、独立思考,探索算法。

  师:解决“还剩多少枝?”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

  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15-9=

  师:说说你为什么用减法呢?

  师:15-9怎样算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请小朋友们和同桌用铅笔摆一摆,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同桌交流,老师巡回指导。

  师:现在请小朋友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全班交流,师整理板书。

  生1:数数法 从15里面1根1根地减。

  师板书:数

  生2:把15分成5和4。

  师:你为什么要分成5和4呢?

  师板书:15-5=10 10-4=6

  生3:把15分成10和5先用,10-9=1,再用1+5=6。

  师板书:10-9=1 1+5=6

  生4:想加法算减法,因为9+6=15,所以15-9=6。

  师板书:9+()=15

  师:孩子们真棒,想出这么多的算法,说明你们都是爱东脑筋的孩子。你最喜欢哪一种?

  师:现在老师来考考你,用你喜欢的方法算算“16-8=”你是这样算的?

  师板书:16-8=(8) 10-8=2 2+6=8

  3、尝试练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17―9= 12-9=

  请两位小朋友板演,其余小朋友做在自己本子上,师巡回指导。并请两位小朋友说一说自己的算法。

  三、巩固 算法

  1、完成算一算。生独立做,师巡回指导。

  请4位小朋友说得数,你是怎么算的?师写过程和得数。

  2、完成练一练第4题

  10-9= 11-9= 16-9= 13-9=

  18-9= 19-9= 12-9= 15-9=

  生独立完成,师订正结果。

  3、游戏“摘苹果”(3页第4题)

  4、师:苹果树上结了许多大苹果,可是每个苹果上有一个算式,同学们必须准确 的计算出得数才能顺利的把苹果摘下来。比比看今天谁的苹果摘得最多。当同学摘苹果时其他同学当裁判。

  (提供的题目有:10-9= 、11-9=、16-9=、13-9=、18-9=、19-9=、12-9=、15-9= )

  四、发展练习(3页第5题)

  投影主题图,让学生自由描述故事情节,提出数学问题。

  师小结:松树上长了17个松果,小松鼠摘了一些后,还剩9个松果,小松鼠 摘了多少个松果?

  列出算式,算出得数。(展示学生结果)

  五、总结评价

  师:这节数学课你学地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十几 减9的退位减法。(补充课题: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47-48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求原来有多少”这类实际问题中条件和问题的联系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受实际问题里的数量关系,能正确列式解答,并能注明结果的单位名称,学会口答结果。

  2、在联系实际情境分析数量关系过程中,能根据数量间的联系说明思考的大致过程,初步积累分析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经验,进一步发展推理、判断等思维,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

  3、通过探求问题解决的活动,体验自己思考、探索的成果,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里的实际问题,提高学好数学的自觉性,在书面解决实际问题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标注单位的习惯;口答的习惯,认真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求原来有多少”这类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列式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题意,寻找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游戏,激趣导入

  1、师生谈话: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礼物,你们想要吗?

  师:想要的小朋友坐端正了,开动你的小脑筋。谁今天上课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你就能得到这些礼物。

  2、师生活动(准备10个笑脸胸针放在一个盒子里)

  师:下面老师要请小朋友在这个盒子里抓礼物。(请两个小朋友把盒子里的礼物全部抓光)

  师:现在盒子里还有礼物吗?盒子里的礼物被分成了几部分?

  师:你知道盒子里原来有多少个笑脸吗?

  师追问:你怎么知道的?

  (预设生:因为刚才小朋友抓出来了x_个,老师又告诉我们盒子里还剩x_个。把这两部分加(合)起来就是原来盒子里的笑脸个数了。)

  师:你真棒,大家一起表扬表扬他。谁还想来说一说。(指名1-2位学生再说一说。)

  3、师边小结边演示:要求原来有多少个笑脸,就要把xx抓出来的和xx抓出来的两部分合起来。

  (师将抓出的笑脸放回盒子里)

  4、谈话:小朋友们还想不想得到老师的礼物,(想)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样的.简单实际问题,爱动脑筋的小朋友老师还要给他奖励的。板书课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二、主动思考,探索新知

  1、课件出示例图,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今天,可爱的小猴子皮皮将和我们一起学习新的数学知识,咱们来比一比谁学得更好一些。有没有信心?

  师:看,猴妈妈带着皮皮正在做什么?(摘桃子。)

  师:猴妈妈说:已经摘了23个桃子了

  提问:小猴没有采完桃子,仔细观察,树上还剩几个桃?看看哪个小朋友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

  师:你们都是善于观察的好孩子。这幅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

  (猴妈妈带小猴去摘桃子,已经摘了23个,树上还剩5个。)

  师:谁还能再来说一说。

  小猴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你能解决么?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说图的意思和要求的问题。

  (猴妈妈带小猴去摘桃子,已经摘了23个,树上还剩5个,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

  (指名学生反复说这个问题,全班齐说。)

  2、解决问题。

  师:你知道原来是什么意思吗?(课件突出原来两个字)

  (原来就是桃子没有摘下之前。)

  师:现在桃子被分成了几个部分?是哪两个部分?要求原来的桃子,我们就要xx?

  谈话:谁能完整的来说一说,怎样求原来有多少个桃子。

  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怎样求原来有多少个桃子。

  (把已经摘下来的部分和树上还剩下的部分合起来,就是树上原来有多少桃子。)

  师:你会列算式计算么?

  23+5=28或5+23=28

  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你是怎样想的?(要求两部分合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

  师:你是怎么算的?

  师追问:23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28呢?谁能完整的来说一说。

  师小结:把已经摘下的23个桃子,和树上还剩的5个合起来就是树上原来的桃子。(再次出示)

  3、指导写单位名称、口答

  师:(我们以前已经知道算式列完之后要有单位名称,从今天开始,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后,小朋友都要自己在得数后面写上单位名称。)那么,算式写好之后我们要在它的后面打上括号写出单位名称(边说边在算式后面打括号)

  这里的单位名称应该写什么呢?板书:个

  解决实际问题时,除了要在得数后面写单位名称,还要回答题目里的问题,以后在求出结果后,都要口头回答,这叫口答。题目怎么问就怎么答。

  这里的问题是什么?谁会答?

  生答:树上原来有28个桃。(指名学生口答)(课件出示这句话)

  师:检查一下,想的对吗?算的呢?

  4、小结:今天我们学的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就是要反过去想,把还剩的和已经的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在解决问题列式计算后,要想一想单位名称是什么,写在得数后面,还要口头说一说,口答题目里的问题。最后还要检查一下算的对吗?

  三、组织练习,巩固深化

  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首先老师带大家到游乐园里去转转。看小朋友们玩得多开心啊?

  (一)游乐园

  1、“想想做做”第1题。

  师:图中小朋友在玩拼图。

  师:你想不想知道他们拼得怎么样了?(课件出示小男孩的一句话:已经拼好了21块)看到了什么?

  师:你还看到了什么?还剩3块没有拼。

  师:你能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生:一共有多少块拼图?(课件出示问题)

  师:你能完整地说说图的意思,和要求的问题吗?

  (指名生交流)已经拼好了21块拼图,还剩3块没有拼,一共有多少块拼图?(生独立完成在书上)

  生:21+3=24(块)3+21=24(块)(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算式)

  师:谁来口答?

  生:一共有24块拼图。

  师:求一共有多少拼图就是把什么和什么合起来。(课件出示这句话)

  师:下面,老师再带大家到生活馆里去瞧瞧。

  (二)生活馆:

  1、“想想做做”第3题。出示情景图,学生独立完成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已经知道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看谁有一双智慧的眼睛。

  师:这12是怎么来的?(数出来的)要求学生把12写在盘子下面,若有学生写了给予表扬

  师:你会列式计算吗?

  生:12+4=16(个)4+12=16(个)口答:......

  师:妈妈买了多少苹果就是把什么和什么合起来。

  (把吃掉的4个苹果和剩下的12合起来就是妈妈买的苹果。)

  2、“想想做做”第4题。

  师:生活馆里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我们一起去看看吧!(两个小朋友在养蚕)

  出示:(1)玲玲养了36条蚕,兵兵又送给她10条。玲玲现在有多少条?

  (2)玲玲养了36条蚕,送给兵兵10条。玲玲现在有多少条?

  请学生自己默念,边看边思考: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学生分析交流,列式计算,口答。

  (三)我是小判官

  商店里有一批伞,,卖出20把,还剩5把。这批雨伞原来有多少把?

  20-5=15?????????????????????????????????????????????????????????()

  (四)智慧屋,拓展练习

  最后老师还要带大家到智慧屋里去转装,看看谁能赢得智慧之星的称号!

  树上飞走了24只小鸟,xxxxx,树上原来有几只?

  师:咱们一起来读读这个题目

  问:这个题目能算吗?再问:为什么?(只有一个信息或缺少一个数学信息。)

  追问:你能给这个题补充一个数学信息吗?你想怎么填?你会算么?怎么列式。

  写出算式。24+x__=x__(只)

  口答。

  四、总结评价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我们学习了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就是要把已经用去的和还剩的合起来,用加法。列式计算后还要写出单位名称,还要口答。今天小朋友们的表现真不错

  板书设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已经+还剩=原来

  23+5=28(个)

  21+3=24(块)

  4+12=16(个)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经历有体到面的抽象过程,体会平面图形源于相应物体的面,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主要特征,直观认识相应的图形,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和区分这几种图形。

  2、在画一画、认一认、围一围等数学活动中体会图形的抽象过程,初步积累认识形体的一些经验,感受相关形体间的联系,形成相应图形的空间表象。

  3、在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初步体会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教学难点:

  把“面”从“体”中提取出来,并能清晰地识别这些“面”。

  教学准备:

  挂图,钉子板,水彩笔,适量的积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激趣

  谈话:上学期我们学过哪些立体图形,你能来介绍下它们吗?

  二、搭一搭,画一画

  1、出示情境图

  谈话:小朋友,你们喜爱搭积木吗?今天每组同学都准备了一些积木,我们一起来搭一搭,好吗?请每组的同学一起搭

  一搭,搭好后互相说一说:你们用了哪些形状的积木?

  学生分组活动。

  全班交流:每组汇报用了哪些形状的积木。(教师适时把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柱的积木各粘一个在黑板上)

  2、出示主题图,谈话: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也想试一试吗?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小组交流:你画的图形分别用了哪一种形状的积木?画的是哪个面?

  全班交流:你的图形是怎么画的?把你画的图形贴到黑板上相应的位置。(学生把图形贴在相对应的立体图形的后面)

  3、揭示课题,谈话:同学们刚才画了这么多的图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些图形。(板书课题:认识图形)

  二、摸一摸,认一认

  1、认识长方形。

  教师指着贴在长方体后面大小不一的长方形问:这些图形都是用哪一种形状的积木画出来的?在积木的面上还能找到这

  样的图形吗?请同学们自己找一找、摸一摸。

  学生活动后反馈:指名说一说、摸一摸。

  提问:你们知道这样的图形叫什么吗?(在图形后面板书:长方形)

  2、认识正方形和圆。

  教师指着贴在黑板上的正方形和圆形问:这些图形又分别是用哪一种积木的面画出来的?在积木的面上,还能找到这样

  的.图形吗?请在小组内指一指、说一说、摸一摸。

  提问:像这样的图形又分别叫什么呢?(在相应图形后面板书:正方形、圆)

  3、认识三角形。

  教师指着贴在三棱柱后面大小不一的长方形问:这些图形都是用哪一种形状的积木画出来的?在积木的面上还能找到这

  样的图形吗?请同学们自己找一找、摸一摸。

  学生活动后反馈:指名说一说、摸一摸。

  提问:你们知道这样的图形叫什么吗?(在图形后面板书:三角形)

  三、辨一辨,说一说

  1、出示一些画好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名称。

  2、教师说图形的名称,学生从学具盒里拿出相应的图形。

  3、想想做做1

  (1)出示图形:找一找,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哪些是三角形和圆。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

  (2)提问:你还在哪里见过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

  学生先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

  四、练习巩固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先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再全班交流。

  (2)提问:在钉子板上能围出一个圆吗?请大家猜一猜,再动手围一围。

  (3)讨论:为什么在钉子板上能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而不能围成圆?(让学生体会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是直的,能

  围出来,而圆的边是弯曲的,围不出来)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先说一说打算怎样涂色,再独立完成,填空每种图形的个数,然后反馈。

  展示一个学生的答案,指着图中的长方形,提问:这些图形有平着放的,有竖着放的,有斜着放的,它们都是什么形?

  (使学生感悟辨认图形时,只管形状,不管位置)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出示题目并提问:这个小朋友正在做什么?

  (2)学生自己用一个长方体画长方形和一个正方体画正方形。

  (3)小组讨论:比比画出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你有什么发现?

  (4)全班交流:指名说一说。

  五、课堂总结,课外实践

  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还有什么问题吗?

  课外实践:请同学们课后细心观察,看哪些地方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把你看到的和你身边的人

  说一说。

  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创设探究式的教学氛围,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充分感知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将它描述出来。

  2.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引导学生探究各种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3.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乐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7页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自制课件,做好的风车等。学生准备各种平面图形,毛线(绳子),吸管,铅笔等。

  教学设计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今天,咱们班来了一位小客人,让我们用掌声将它请出来!

  计算机演示:小鸡豆豆自我介绍:我叫豆豆,是图形王国的向导。如果你想到图形王国去游玩,就得先说一说图形王国里面有哪些图形是你学过的?

  (学生回答,计算机演示。引出四种平面图形。)

  师:这些图形,已经是我们熟悉的朋友了,今天呀,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将它们进行转换。

  板书课题:图形的转换。

  动手操作,感知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计算机演示:豆豆送来长方形和正方形。

  师:瞧!豆豆给我们送来了什么图形?(长方形、正方形。)

  1.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

  师:你们说,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几条边呀?(四条。)

  计算机演示:四条边分别闪烁,变色。

  师:好!请大家先拿出长方形的纸,我们一道来摸摸长方形的四条边。(师生同步操作)再拿出正方形的纸,摸摸它的四条边。(师生同步操作。)

  接着引导学生认识长方形的两组对边。

  师:好!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豆豆!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

  计算机演示:

  豆豆:长方形四条边的长度有什么特点?

  正方形四条边的长度又有什么特点呢?

  师:你们谁知道?(指几名学生口答。)

  师:他们说得对不对呢?下面,我们分组来动手找一找,比一比,说一说。

  2.合作交流。探究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师:大家看一看,红盆中都有哪些东西?(毛线、直尺、笔。)待会儿,你们在找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点的时候就可以用它。当然了,如果你有别的方法,不用这些东西也可以。

  (学生操作、探究、交流,教师指导。)

  (反馈结果。)

  师:谁愿意把你找的结果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就说什么。你说哪个图形?

  探究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师:刚才,大家用很多方法知道了长方形的长边和长边一样长,短边和短边一样长。也就是说长方形对边相等。

  板书:对边相等

  师:还知道了正方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

  板书:四边相等

  师:现在,豆豆要来考*大家。

  1.长方形转换成正方形。

  (出示一张长方形的纸。)

  师:你能将这个长方形变成正方形吗?拿出长方形纸试试看。把你的方法说给同组的小朋友听。

  谁愿意说给大家听?

  (学生边做边讲。)

  2.正方形转换成三角形。

  (出示一张正方形纸。)

  师:怎么样才能将这个正方形变成两个三角形呢?你来试试看!

  (学生边做边讲。)

  3.圆转换成正方形。

  (出示圆和正方形。)

  师:圆和正方形是一对好朋友,你想知道怎么样才能把圆变成正方形吗?好,我们先来看看书上的方法。看明白了,就可以动手来折一折、剪一剪。

  (学生操作。)

  4.不规则图形转换成规则图形。

  师:蓝色学具盆里,还有很多不规则图形,拿出来看一看,能不能将它们变成我们学过的图形?

  (学生操作,反馈。)

  课间活动

  放音乐。

  做风车活动。

  师:今天,你们的表现太棒了!让我们一起去图形王国吧!

  计算机演示:配音乐,豆豆送风车。

  师:豆豆的风车可真美呀!你们想不想自己做风车呀?

  我们先来看看豆豆是怎么做风车的。

  计算机演示风车制作过程。

  师:今天,大家的表现都很棒,下面大家每人做一个风车奖励给自己吧!

  师:小组长拿出绿色学具盆里的东西,这里面有不同形状的纸,你可以选一张来做一个风车。

  放音乐,学生做风车,教师指导。展示学生作品,吹一吹,引导观察:风车转起来像什么?

  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图形王国中还有很多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下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

  教学设计说明

  “图形的转换”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的拼组”中的内容。这单元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辨认和区分所学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球、圆柱)了,这里主要通过摆、拼、剪等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一些特征,如知道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边相等,三角形由三条边组成等,并感知平面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本节课既是上学期认识物体与图形的延伸,同时也是后继学习内容──平面图形间、立体图形间、平面与立体图形间的关系的基础。为了进一步体现新理念、新课程、新设计,体现自主探索、多元开放的设计思路,我们在设计本课时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开放教材、活用教材。

  按照教科书和教学用书的编排意图,本节课应完成例1──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包括一个做风车活动),例2──感知平面图形的关系的教学内容,课题为“图形的拼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和年龄特征,考虑到教学时间的限制,大胆地冲破了教材和教参的束缚,依据新理念重组了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这一节课内容分解为两课时,也就是将教科书中规定选用的一页半教材内容,改为只用半页教材内容,删去了例2──感知平面图形的关系(拼组活动),而增加了“探究各种平面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并按“感知特征”→“探究关系”→“做风车”这样的顺序来呈现教材,课题也做了相应调整,叫“图形的转换”。这样设计,是为了更好地展现教材内容,力求做到开放教材、活用教材,使教材为我所用。

  2.让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操作活动。

  自主性的操作活动有别于机械性的操作活动。前者努力让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思维的广阔性;而后者学生进行的只是简单的模仿与记忆,思维只能停留在老师规定的套路中,很难有所创新。本课在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操作活动方面做了  一些有益地尝试:如变传统教学模式中,一步步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的纸完成做风车活动为只提供完成活动的必需材料:各种图形的彩色纸(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不规则形)、吸管、铅笔、图钉、大头针等,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喜好自主选择材料,创造性地去完成,在自主性的操作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3.让学生进行充满个性的探究活动。

  探究方显创新本色。为了学生个性的张扬,本课教学在引导学生感知长(正)方形边的特征时,做了如下尝试:完全摈弃了讲解对折的方法,而让学生充分利用准备的一些材料:吸管、毛线(绳子)、铅笔等,几人一组合作交流,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活动中允许下位、允许讨论、允许质疑、允许请求帮助,特别是可以不用这些材料而想出其它什么方法(如对折),努力实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图形的转换”是在原课题“图形的拼组”中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与年龄特征,将一节课内容分解为两课时进行教学的。教学设计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开放教材、用活教材。

  教师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大胆冲破了教材原有的框架,依据新理念重组了教学内容,增加了“探究各种平面图形之间的转换”,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学层次清楚,结构紧凑。

  2.尊重学生,体现个性。

  在学习长方形与正方形边的特征上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学具,让学生自主选择不同的物体去探究不同的图形特征,通过讨论、合作、交流、实践等学习方式,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个性得到发展。

  3.自主探究,培养能力。

  “做风车”的过程,教师改变了按教材呈现“做风车”的步骤,让学生发挥主动性,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允许学生出错,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不同的方法,使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认识个位、十位和百位。

  2、会读、写100以内的数。

  3、能正确地在数射线上数100以内的数,能在数射线上标数,并通过数射线找出相邻的整十数以及最邻近的整十数。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00以内数的组成和读写。

  难点:理解掌握数的十进制位值体系及书写的抽象过程。

  教学媒体:双色片,教学平台,百数图,位值图。

  课前学生准备:数学书,课堂练习本。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说一说

  (1)3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数是( )

  (2)65里有( )个十和( )个一。

  (3)37由( )个一组成。

  (4)15的相邻数是( )和( )

  一、学习在数射线上找相邻整十数

  复习整十数的概念;正数,倒数100以内的整十数。

  1、出示题3的图2,说说数射线上这些字母在哪两个整十数之间?

  师:仔细观察, a在哪两个整十数之间?怎么想的?

  生:在10和20之间。

  生:a 左面的整十数是10,右面的整十数是20。所以在10和20之间。

  小结:数a 左面的整十数是10,右面的整十数是20,所以我们说数a的相邻整十数是10和20。

  自己试一试,说说数射线上其他字母的相邻整十数,并记录在书上,组内交流。

  师:a表示什么数?怎么想的?

  生:表示16,从10开始往右数6格就是16。

  生:10和20中间那根刻度线表示15,15往右数1格是16。

  生:从20开始往左数4格是16。

  2、出示:

  左右互说:b是几? 汇报交流

  独立完成题4。写出c、d、e···所表示的数。

  3、出示题5图,在数射线上标出:21、29、32、38、43、72、83、94

  (也可以请学生自己编八个两位数)

  师:一些数宝宝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用你们今天学的本领你能帮助它们吗?

  每次出示两张卡片,如:21、32

  先直接口述这两个数分别在哪两个整十数之。

  然后在数射线上表示位置。

  二、在数射线上标数

  1、出示P14/4

  说说:你是怎样看的?

  板书:在( )和( )之间

  2、进到下一个整十数或退到上一个整十数:

  25+( )=30 25-( )=20

  37+ ( )=40 37-( )=30

  43+( )=50 43-( )=40

  54+( )=60 54-( )=50

  3、出示P14/5

  师:在数射线上标出21、28、32、38、43、72、83、94

  (1)它们分别最接近哪一个整十数?

  最邻近的整十数的概念。

  (2)你是怎样找到它们在数射线上的位置?

  (3)这一串数是按什么规律排放的?

  (4)你发现了什么?(在数射线上越往右边的数越大)

  小结:个位上是6、7、8、9的数最邻近的整十数是进到下一个整十数。

  个位上是1、2、3、4的数最邻近的整十数是退到上一个整十数。

  个位上是5的数或者是整十数两边都可以。

  三、在数射线上比大小

  1、出示 73 ○ 78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谁还有其他的方法?

  生:73<78,通过数数可以比较大小,73、74、75、76、77、78。

  生:十位上都是7,3比8小,所以73<78。

  生:在数射线上看这2个数,78在73的右边,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生:73最靠近70,78最靠近80,所以73<78.

  2、出示:

  39 ○ 35 23 ○ 25

  左右互说

  四、 总结

  比较一位数和两位数时,两位数大。

  两个两位数比大小,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大,这个两位数就大。十位上的数相同,比个位,个位上的数大,这个两位数就大。

  师:今天学习数射线又有什么收获?

  教学目标达成练习:

  1、 在数射线上写出字母表示的数。

  2、 写出与下列各数相邻的整十数。

  ________35________ ________86________

  ________30________ ________61________

  3、写出下列各数最邻近的整十数。

  32最邻近的整十数是( ) ; 47最邻近的整十数是( )

  4、比较大小:

  15○27 76○78 96○94 52○58

  32○29 53○52 51○43 82○79

  5、将下列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25 17 53 9 21 58

  板书设计:

  百以内数的表示

  数射线:每一大格表示10

  每一大格分成10小格

  每一小格表示1

  相邻数: (25),26,(27); (33),34,(35)

  相邻整十数: (20),26,(30); (30),34,(40)

  最邻近的整十数: 30 30

  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探究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发展估算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2.正确掌握竖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养成教育训练点:加强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的意识,锻炼理解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

  一、创设情境

  今天我们一起来先来认识一位新朋友——小明,他是希望小学一年级(1)班的学生,他平时特别关心班集体,班里的事他总是抢着做,你们瞧——他又在忙什么?课件显示情景图(板书课题)

  同学们说的对,他在帮老师给同学们发新书,他好像在想什么?你们看出来了吗?(板书:够不够)

  二、积极参与探究感受

  1.看图说一说。

  你们从图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指名生回答。(他们班女生有19人,男生有18人,他一共抱来40本书,每个同学发一本也不知道够不够?)

  同学们,你们观察的真仔细,那你们说够吗?

  指名生回答。(够。)

  提问: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假如他们班的男生和女生都是有20人,这些书就正好,可是他们班男生和女生都不到20人,所以肯定够了!还剩下呢!

  师说明。那么能用计算的方法来看看40本书到底够不够吗?

  指名生回答。

  引出算式:19+18=

  提问:这里的19表示什么?18表示什么?19+18的结果是多少?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呢?

  3.独立探究与小组合作相结合

  师:我们先来解决19+18这一问题,算一算答案是多少。请每个同学先自己动脑筋想一想、算一算,然后在小组内说给大家听你是怎么想的。看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好。

  3.全班交流算法

  学生可能有如下的方法:

  (1)19+10=29,29+8=37。所以19+18=37。

  生说说他的想法。

  师问。(与他的.方法一样的还有吗?(有很多学生举手表示相同)与他的方法差不多的还有吗?)

  (2)把18分成了10和8,先算19+8,又加10,结果也是37。

  师小结。(你们的方法一样,只是加的次序不一样。)

  (3)把19分成10和9,9+18=27,27+10=37。

  (4)19分成10和9,18分成10和8,10+10=20,9+8=17,20+17=37。

  (5)20+18=38,38-1=37。

  师提问。(谁听懂了?能不能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算呢?)

  指名生回答。(他是把19看成20,用20+18=37,因为多加了1,所以再减掉1。)

  评价。(说得真有道理!)

  (6)用竖式算。

  生先计算,然后说说自己的方法。

  小结: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三、巩固练习。

  生独立完成试一试,想一想。师找出存在的问题,继续强调。

  1. P54第1、2题,生先思考,然后独立完成,最后集体校对,纠错。其中第1题可以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特点,说一说。

  2.第3题。先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对题意的理解,师重点强调“最合适”的意思。

  四、小结

  你从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

  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教学反思

  《发新书》这一课主要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有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基础,这一节学起来并不困难,但是也不乏少数孩子会忘记进位,导致最后计算的结果少10,我认为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慢慢地就会好一点。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设计说明

  根据本课时的复习内容和特点,依托教材提供的练习题,从以下两个层次进行复习。

  1.引导学生按照指定的标准分类。

  这一层次的复习,首先让学生按照颜色分类,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找出自己分类的数据,然后将数据填入统计表中,初步体会到整理数据的全过程。在按照颜色分类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完成按照形状进行分类,以巩固整理数据的方法。

  2.引导学生按照自选的标准进行分类。

  这一层次的复习过程能让学生体验到分类结果的多样性。通过以上的复习设计,使学生会用简单的统计表、象形统计图来呈现整理的结果,并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地看待事物的意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不同形状的平面图形若干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不同形状的平面图形)

  师:同学们,这些图形都是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谁能告诉大家它们的名称?

  (教师指名汇报)

  师:同学们的记忆力真好,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平面图形来复习有关分类与整理的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辨认平面图形,为复习课的展开奠定基础。

  ⊙复习梳理

  1.复习按照指定的标准分类。

  (课件出示教材94页3题)

  师:这么多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卡片混在一起,你们能分别按照它们的颜色和形状把它们分一分吗?

  (1)按照颜色分类。

  师: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解决,要知道每种颜色的卡片分别有多少张,应该怎么办呢?

  (学生小组讨论)

  汇报讨论结果。

  方法一:先分一分,再数一数。

  先按照红、绿、蓝、黄、粉五种颜色把卡片分成五类,然后数出每一类的张数。

  方法二:边数边画。

  学生展示画的结果:

  方法三:用文字方式呈现分类的结果。

  红色 绿色 蓝色 黄色 粉色

  5张 3张 6张 2张 4张

  师:请根据你们用不同方法分类整理的`结果,把教材94页3题(1)中的表格填写完整。

  (学生自主填写表格)

  师: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请你提出数学问题,并自主解答。

  (学生之间根据数据互相提出问题,并解答)

  (2)按照形状分类。

  师:根据按照颜色分类的方法,请同学们按照形状对这些卡片进行分类,并自主填写教材94页3题(2)中的表格。

  (学生小组合作,按照形状分类,并填写表格)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表格并动笔算一算,不管是按照颜色分类还是按照形状分类,卡片的什么是不变的?

  (引导学生说出卡片的总数量是不变的)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复习按照不同标准分类的方法,进一步体会到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更好地体会分类思想。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一、捆小棒

  通过自己捆小棒来体会10个一就是1个十,并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和在计数器上拨一拨以及边拨边说等环节来让学生理解11~20各数的含义,并通过对口令和快速拨数等活动来进一步使学生掌握11~20各数。通过填写和读尺子上的数以及引导学生提问等使学生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最后设计了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11~20各数这一环节,密切数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二、搭积木

  通过让学生自己观察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含义,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采用多种表示数的方法(如:图形、小木棒等),让学生任意选择,以达到理解和掌握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含义为目的,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发展了思维、培养了创新意识。教学中以联系生活实际入手,结合学过的知识,学以致用,把数学知识中数学问题以问题情境的方式呈现,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以及发展数学知识,培养各种能力,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有几瓶牛奶

  新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数学教学要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要给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数学,并在教学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培养自主探索、猜测验证的学习习惯,并引导学生与他人进行积极有效的合作交流。课堂教学的表现形式应表现为:创设情境——建立模型(探索交流)——解释应用。本节课通过创设小动物采摘水果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适时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各自的计算方法,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理解凑十法的意义,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最后,创设了购买肯德基食品的生活情境,学生通过自己选套餐的数学游戏活动,实践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过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的习惯。从而达到使学生学习有价值数学的目的。

  四、有几棵树

  本节课创设了故事情境,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组合作学习,掌握了多种算法,并知道哪种算法最简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到了知识。教学中应注意练习的形式应多样化,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五、买铅笔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为学生提供观察和实践的机会,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本课通过创设“过生日”的问题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老师巧妙地设疑,把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转化为数学中的加减法,帮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

  2、体现算法多样化。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民主自由,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经验大胆思维,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课堂气愤宽松、活跃。在计算过程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原则,培养了创新思维。

  六、跳伞表演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获取学习资源。

  入课时,通过观察空中飞行表演,让学生大胆猜想、想象。提出一些现实问题,并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列出相关算式。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同时用事实印证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体现了数学的实用价值。

  2、探索解答策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及推理能力。

  小学数学要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本节课在解决11减几的问题上,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考平台,准备了图片、小棒等等。为学生提供了宽泛的学习材料和充裕的学习时间。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通过画一画、摆一摆以及逻辑推理,从不同角度通过多种方法解决了问题。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3、注重整理归纳,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通过让学生整理11减几的算式,并讨论从中发现了什么。既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思考的好习惯,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4、变“书本”中的作业为“情境”中的作业,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兴趣是的老师,喜欢数学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条件。作为一名一年级的数学老师。在设计一节课时,必须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实践证明:情境教学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遵循了儿童的认知规律。图文并茂、富有趣味性的故事情节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节课注重情境设计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课伊始,以精彩的飞行表演入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结尾,变“书本中”的作业为“情境中”的作业,使学生兴趣浓厚,乐于探究。

  七、美丽的田园

  数学来源于生活,认识到这点,不仅仅是为了更好地帮助我们学习数学,更重要的是在联系生活、理解数学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激发学生不断寻找数学问题,不断求异创新,不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一入课时,我就鼓励孩子去发现、解决数学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光看一张图提问题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更何况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地集中在一起,因此,我将一张图变成了动画,由智慧老人前后贯穿,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很乐意接受这种形式的教学,往往通过小动物的言语几多媒体的运用给学生一个推动力,吸引他的目光,同时也抓住学生乐于追求刺激,勇于挑战的心理,能让每个孩子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上,一点走神的机会都不给他。使每个孩子都感受到这堂课充满神秘感,接下来的学习会是非常有意思的。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加减法练习题一

  6—4=  17—7=  9+10 4—4+7=  2+8—4=  5+0+7=

  2+8=  12—10=  10+9=  10—6—3=  3+6+1=  18—10+4=

  8—4=  15—5=  19—10=  12—2—6=  1+1+8=  0+9+6=

  5+5=  19—9=  19—9=  6—3—3=  4—1—2=  7—0+6=

  8—6=  19—10=  7+10=  18—10—5=  5+2—5=  19—9—3=

  3+6=  20—10=  10+7=  2+8+5=  8+2—6=  8+6+2=

  2+6=  12—2=  13—10=  14—10+2=  3+4+3=  4+5+8=

  9—4=  20—0=  16—10=  8—6—1=  10—6—4=  18—10+7=

  10—9=  10—9=  6+10=  6—2+3=  9—4—4=  8—8+7=

  6+2=  10—4=  10+5=  7—1—5=  1+7—6=  12—10+8=

  8—2=  10—6=  12—10=  3+5+1=  9+1—7=  3+9—2=

  6+9=  9+4=  5+9=  8+6=  7+9=  5+9=

  6+6=  6+8=  3+9=  8+5=  9+7=  9+9=

  8+8=  2+9=  9+8=  4+8=  7+6=  4+7=

  3+9=  4+9=  4+8=  6+6=  9+6=  6+4=

  7+8=  5+8=  6+9=  8+6=  4+8=  9—2=

  4+8=  6+7=  9+4=  8+5=  5+6=  8—4=

  4+6=  3+9=  5+8=  4+8=  6+8=  9+3=

  5+4=  5+6=  6+6=  8+9=  5+8=  8+9=

  5+7=  6+9=  9+1=  4+9=  7+8=  6+0=

  6+8=  3+8=  7+8=  6+8=  6+5=  2+9=

  3+9=  9+2=  10+7=  2+9=  9+4=  8+3=

  9+9=  8+8=  9+4=  9+2=  9+5=  7+4=

  2+7=  5+6=  5+7=  7+3=  8+8=  6+6=

  7+6=  7+5=  8+6=  6+5=  7+7=  6—6=

  9+5=  3+10=  9+7=  4+5=  8+7=  8+2=

  4+7=  4+8=  5+6=  9+9=  9+2=  5+7=

  8+5=  5+7=  4+7=  6+4=  6+4=  9+2=

  9+8=  5+9=  8+5=  3+8=  6+7=  7+8=

  6+5=  6+6=  6+7=  9+7=  7+8=  6+7=

  9+4=  4+7=  3+8=  2+8=  8+6=  8—5=

  9—5=  10—5=  10+8=  10—3—6=  1+6—4=  9+4—3=

  8—6=  10—8=  11—1=  4+4—3=  4—4+3=  9—5—2=

  5—1=  9—4=  3+10=  10—5—2=  4—3+6=  8+8—8=

  5+4=  9—6=  17—10=  8—6+1=  7—5—1=  6+7—10

  9—6=  8—8=  17—7=  3+3+4=  5—5+6=  9+7—6=

  6+3=  8—3=  15—5=  8+1—4=  10—10+2=  13—3—5=

  9—6=  6—2=  15—10=  4+1+5=  10—4—3=  16—10+8

  7—7=  5—3=  15—15=  3+5—7=  9—2+1=  20—10+0=

  3+7=  10—1=  8—8=  3—1+7=  2+5—3=  8+7—10=

  3+2+4=  2+2+3=  1+6+4=  5+4+1=  2+4+0=

  `5—5+2=  7—2—2=  4—3+8=  6—3+7=  8—5+5=

  3+6—2=  10—5—3=  1+7—5=  3+7—4=  9—6—2=

  2+7+3=  10—4—1=  5—4+8=  6+3+7=  7—7+5=

  3+3+4=  6+2+3=  1+5+4=  7+4+1=  6+4+0=

  `9—5+2=  8—2—4=  7—3+8=  6—5+7=  8—3+7=

  5+6—2=  10—6—3=  8+7—5=  8+7—4=  9—6—2=

  2+6+3=  10—5—1=  8—4+8=  5+3+7=  8—7+5=

  3+3+4=  2+5+3=  4+6+4=  5+4+7=  5+4+7=

  `7—5+2=  5—2—2=  5—3+8=  7—3+7=  8—5+1=

  5+5—2=  10—5—3=  7+7—4=  4+7—1=  9—2—2=

  4+7+3=  10—2—1=  5—2+8=  4+3+7=  9—7—5=

  3+3+4=  2+6+3=  4+6+4=  5+5+1=  7+4+0=

  8—5+2=  7—5—2=  7—3+8=  6—1+7=  7—5+6=

  4+6—2=  10—3—1=  5+6—1=  4+9—3=  9—4—2=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加减法练习题一

  7+8=  13-9=  11-9=  7+4=  14-9=

  17-9=  10-9=  3+8=  7+9=  15-9=

  12-9=  8+6=  18-9=  7+7=  16-9=

  12-2=  10-9=  17-9=  8+4=  11-9=

  15-9=  18-9=  9+3=  7+7=  14-9=

  16-9=  13-9=  19-9=  2+9=  6+7=

  8+9=  8+5=  8+6=  8+3=  8+4=

  17-8=  13-8=  14-8=  11-8=  12-8=

  7+5=  7+9=  7+4=  7+6=  7+8=

  12-7=  16-7=  11-7=  13-7=  15-7=

  6+7=  11-8=  15-8=  14-8=  11-9=

  17-7=  13-7=  14-7=  13-9=  16-7=

  16-9=  12-4=  13-5=  13-4=  7+8=

  12-7=  13-6=  12-9=  15-7=  15-6=

  15-6=  16-8=  11-3=  13-4=  7+6=

  12-3=  15-8=  10-8=  13-6=  11-7=

  14-7=  17-8=  13-7=  11-6=  12-8=

  16-7=  11-8=  17-7=  7+8=  12-7=

  12-9=  18-9=  13-9=  10-5=  14-8=

  13-7=  17-9=  17-8=  8+6=  12-5=

  11-7=  11-4=  15-8=  5+8=  5+8=

  5+7=  18-9=  16-7=  14-6=  12-8=

  16-9=  13-5=  12-7=  13-9=  13-4=

  17-9=  11-3=  17-9=  13-6=  15-7=

  13-6=  11-3=  3+9=  14-6=  15-8=

  13-5=  10+9=  4+8=  12-3=  12-6=

  11-4=  14-5=  12-5=  16-9=  3+8=

  5+30=  49-9=  50-30=  12-2=  3+60=

  37-7=  16-8=  40+40=  26-6=  75-70=

  85-5=  4+50=  67-60=  89-9=  20+80=

  59-50=  23-3=  35-30=  4+60=  86-6=

  28-20=  55-50=  91-1=  74-70=  8+40=

  6+60=  28―20=  40+60=  60-60=  16―8=

  90―70=  83―3=  99―9=  100-50=  14―5=

  85-5=  92-90=  32-2=  45-40=  65-5=

  80+20=  100-60=  67-60=  84-80=  54-4=

  63-3=  75-70=  48-8=  79-9=  90-20=

  6+8―5=  4+5+8=  20+40―30=  62-2+40=

  14-7+8=  10-8+8=  10-8+90=  44―4―10=

  14-7+6=  16-7-6=  3+8-7=  9+6-7=

  12-4+9=  11-5+7=  2+3+7=  14-5-6=

  16-8+7=  14-6+9=  17-9+5=  13-5+3=

  6+9-7=  11-6+8=  10-1+7=  15—7—2=

  9+3-6=  8+8-7=  15-9+5=  5+9-7=

  4+5+9=  9+3-6=  16-9+7=  15—7—8=

  7+5-4=  11-8+9=  14—4—7=  8+5-6=

  11—2—5=  13—8+7=  17—9+6=  2+6+8=

  12-3+6=  13-5+2=  7+9-8=  2+9-5=

  5+7-4=  13-7+3=  12-6-6=  5+10-6=

  7+4-5=  11-5+7=  4+8-7=  16-8+9=

  12-5-6=  5+8-9=  11-2+3=  5+6-8=

  12-7+4=  5+7-8=  6+8-7=  14-8+6=

  5+8-9=  15-7-6=  4+7-8=  12-9-3=

  12-9+8=  16-9+5=  6+8-9=  7+8-5=

  15-9+7=  5+8-9=  8+8-9=  4+7-9=

  2+4+9=  18-9+4=  14-9+6=  13-9+8=

  6+6-9=  5+4-9=  11-9+8=  18-9-5=

  9+8-9=  10-1+7=  15-9+7=  6+7-9=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素质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通过摆小棒,理解算理,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能力教学点:培养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教学点: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多媒体课件出示:用你喜欢的方法选择其中的两道来计算。80-732-963-426-742-543-632-965-9

  学生独立计算后抽一两个学生用竖式板演32-9,并口述计算的过程,特别让学生说清楚是如何退位的。

  教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退位减法的笔算。

  板书课题:退位减法(二)

  [点评:让学生复习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强调笔算的过程中是如何退位的,为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作好认知方面的铺垫。]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3

  出示例3情景图。

  教师:仔细观察这幅情景图,说一说从这幅情景图能知道些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后回答:图中有两幢高楼,左边的高楼有19层,右边的高楼有32层,图中的一个小朋友还提出了一个数学问题:右边的比左边的高多少层?

  教师:要解决这个问题,该怎么列式呢?

  要求学生列出算式:32-19

  教师板书:32-19。

  教师:这个算式该怎么算呢?它和我们上一节课学习减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引导学生说出:前面我们学习的是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今天所学的是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教师:它们的'计算方法是否一样呢?

  引导学生猜测它们的计算方法可能是一样的,都要数位对齐后,从个位减起,遇到不够减时向前一位退1作10,再减。

  教师:同学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让我们还是首先借助小棒来帮助我们验证吧!

  要求学生先拿出3捆零2根小棒表示出32,再让学生想办法从中拿出19根小棒。学生同桌或小组活动,教师巡视观察,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学生活动后抽一学生汇报。

  教师:你从32根小棒中拿走19根后还剩多少根小棒?

  学生:13根。

  教师:你是怎么拿的?给大家介绍介绍。

  引导学生说出:32根小棒中只有2根是单根的,减去9不够减,可以把3捆中的任意一捆打开,从10根中拿出9根,把剩下的1根和原来的2根放在一起,共剩下3根单根的。(或者把原有的2根和打开的10根合在一起,共12根小棒,再拿出9根,最后还剩下3根小棒)从整捆的小棒中拿出1捆,还剩下1捆零3根,所以32减19等于13。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在大屏幕上显示这个过程。

  教师:通过同学们摆小棒,我们验证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和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计算方法基本一样,那它们的竖式计算又是否一样呢?请同学们先独立列出32-19的竖式。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出竖式。

  教师:这个竖式同学们会算吗?试一试。

  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后抽一学生板演。

  教师追问:在用竖式计算时你是怎么做的?

  引导学生回答出:相同数位对齐后,从个位减起,用32个位上的2减9不够减,需在十位退1作10和原来的2合在一起成12,用12减9剩下3,对齐个位写,然后再用十位上退1后剩下的2减1,得1,1对齐十位写,由此得到32-19=13。

  教师:这个竖式的思维过程和我们刚才摆小棒的思维过程一样吗?

  学生不难发现是一样的。

  教师:那我们在用竖式计算这类减法时要特别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时,要特别注意退位的10要在被减数的十位头上打上小圆点,十位上的数相减时,也要注意被减数要少1。

  教师:通过我们用竖式计算,同样我们也验证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和我们前面学习的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计算方法是一样的吗?

  学生:一样。

  教师:完全一样吗?比较一下32-9和32-19这两个竖式,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后说出:32-9和32-19都是个位上的数不够减要向十位退1作10,其中32-9个位上不够减在十位退位后,十位上的数不需要再减,而今天所学的32-19个位上不够减在十位退位后,十位上的数还需要再减。

  教师:同学们除了用小棒、用竖式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来计算32-19呢?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后汇报:可以口算。

  教师追问:具体说一说怎么口算。

  引导学生说出他口算的过程:(1)可以先把32分成20和1212-9=320-10=1010+3=13(2)把32分成22和1010-9=122-10=1212+1=13

  教师:在计算时,同学们可以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同学们,我们今天所学习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你学会了吗?让我们一起来做做练习吧!

  [点评:在这个教学环节,注重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紧紧抓住32-19的计算方法,采取自摆小棒--展示摆法--整理算法--归纳总结算法的教学层次,引导学生在一系列的摆、想、说、比、议的活动中,从具体问题过渡到抽象算理的探究,使抽象的算理形象化,同时呈现出算法的多样化,促进学生对算法的掌握和对算理的初步理解。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

  三、巩固练习。

  1.课堂活动

  第1题教师黑板上出示算式:45-18

  教师:根据这个算式,请同桌的两个同学一人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另一人用竖式算一算,然后再比一比,看你们得到的结果是否一样?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活动结束后抽两名学生上台分别演示摆小棒的过程和用竖式计算的过程,集体评价。

  2.课堂活动

  第2题多媒体课件出示第2题的要求:先估计差的十位上的数是几,再计算。并出示其中的第1小题:72-29=□3

  教师可请一学生先示范估计,并追问他是怎么想的。主要引导学生观察出:被减数个位的2减减数个位上的9不够减,所以被减数十位上的数要退位,因此在估计时要少看1。即应该用6-2=4,十位上的数字是4。该生估计后请另一个学生用竖式板演验证。最后让学生翻书到第102页第2题,独立把估计的十位上的数完成在书上,在本子上用竖式进行验证。

  四、全课小结。

  教师:同学们,在今天这节课上,你又学到了什么呢?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要注意些什么?学生回答略。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教学内容:

  大家来锻炼

  教学目标:

  1、借助大家来锻炼这一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自己的生活中蕴含丰富的数学问题,从中可以提出有趣的问题,并能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加以解决。

  2、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校园的美丽与可爱,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学问题。

  教学准备:

  观察校园,身边的事物。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介绍自己的校园。介绍自己喜欢的`活动。

  2、想一想从中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3、引导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加以讨论。

  二、新课教学

  1、观察课文中的插图。

  2、进行独立思考。

  3、引导学生根据图意提出各种教学问题。

  4、自己解决问题。

  5、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6、提出问题给予评价。

  7、适当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三、实践活动

  让学生到校园里走一走,找一找有关的数学问题,然后进行交流并尝试解答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退位、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2、鼓励学生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算式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算法。

  教学难点:

  学会反思自己的计算方法,体会加法交换律。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题卡、小棒、围棋子。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创设情境

  (1)出示老师带给同学们的新朋友。(贴出松鼠卡片)

  (2)请同学们说说松鼠最喜欢什么食物。

  (3)从小松鼠爱吃松果,引出松鼠妈妈为了让小松鼠学会自己照顾自己,能为自己准备过冬的食物,决定带它去采松果这一情境。

  2、揭示课题:采松果。

  二、合作探究激活思维

  1、理解图意,提出问题。

  (1)实物投影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小松鼠的表现如何,小松鼠和松鼠妈妈各采了多少个?

  (2)请同学们根据它们采松果的个数,和同桌说一说自己最想知道什么?并试着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

  (3)鼓励同学们在与同桌交流的学习活动中设法解决问题,列出算式。

  2、探讨计算方法。

  (1)摆一摆、算一算。

  请同学们拿出小棒或围棋子,试着摆一摆、算一算。(请同学分别用小棒和围棋子在实物投影上摆一摆。)

  (2)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摆的,想一想在摆的过程中自己学会了什么,讨论算理。(一名同学边演示边叙述)

  (3)揭示算理。通过摆小棒和围棋子,发现了什么计算规律?

  三、实践应用,体验乐趣

  1、分组进行开火车游戏,老师将书上52页第2题中的口算题分别写在3张口算题卡上,然后请各组同学在组长的引领下开展开火车游戏。

  2、找家。(在黑板上贴出小动物图片和小房子图片)

  (1)请同学们算出图片上算式的答案,帮助小动物们找到自己的家。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每一只找到家的小动物,看一看这些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发现了什么?

  (3)鼓励同学们仿照发现的规律自己再想出一组这样的算式。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掌握11减几的计算方法。

  2、初步掌握计算11减几的思维过程,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正确口算11减几。

  3、养成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投影仪、课件。

  学生准备:11根小棒(10根1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师:今天老师把活泼可爱、蹦蹦跳跳的跳跳龙请到了教室里,想见见他吗?(课件出示)他带来了两道题,你会做吗?

  1、(课件出示)你能从11倒着数到0吗?

  2、(课件出示)口算:(抢答)

  8+3

  9+2

  7+4

  10—2

  15—3

  13—3

  10—1

  10—9+1

  10—2+1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单元主题图)

  师: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树上原来有13只猴子,走了6只,还剩几只?

  生:湖里共有11只鹅,游走了2只,还剩几只?

  师:这些问题你们都会解答吗?这些问题都是我们这个单元要学习的新知识,相信大家学了这个单元后就会计算了,大家有这个信心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1减几的问题。(板书课题)

  三、新授

  1、教学例1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出示例1铅笔图)

  师:能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小男孩有11支铅笔,小女孩要2支。

  师:要求小女孩要了2支铅笔后还剩多少支铅笔,怎样列算式?

  学生:11—2。

  (2)引导操作,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

  师:这种减法和我们前面学习的减法有哪些不一样?计算时你遇到了哪些新的问题?学生讨论后回答:11—2中个位上的1减2不够减。

  师:这种减法怎样计算呢?结合铅笔图想一想,怎样从1捆零1支铅笔中拿走2支铅笔?也可以用小棒代替铅笔摆一摆,看能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边操作边讨论,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

  师:同学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了吗?先在小组内交流。(学生交流)师:谁愿意在班上介绍你的想法?鼓励学生介绍多种算法,如:

  学生甲:把一捆铅笔打开,拿出2支给小女孩后,还有8支和零的1支合起来还剩9支。

  学生乙:把1捆打开,只拿出1支。与零的1支合起来刚好2支交给小女孩,还剩9支。……

  师:同学们说出了不同的算法,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要打开一捆小棒。(教师课件演示打开一捆小棒)

  (3)反思深化,探索算理。

  师:同学们分小棒的过程中,为什么都要把这1捆小棒打开呢?(课件动态显示)

  生:因为从零的1根中拿出2根,显然是不够的。

  师:太棒了,这“显然”一词用得非常好!

  学生甲:打开1捆,实际上就是把1个十变成了10个一,再把11根小棒分成2根和9根,拿出2根剩下9根。(课件动态演示)

  师:在11—2这个算式中,11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现在我们用算式来表示分小棒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分小棒来说分法,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学生甲:从1捆零1根中拿出1捆并打开。(教师引导学生说:算式中就是把11分成10和1)

  学生乙:从打开的这1捆中拿出2根,就是算式的10减2。(教师板书:先算10—2=8)然后把剩下的8根和原来零1根合起来,是9根。也就是算1加8等于9。(教师板书:再算1+8=9)

  师:看一看,你明白这种算法了吗?互相说一说。学生互相说。

  师:谁来说一说你的算法?

  学生甲:逐步减1法。我们先用11减1得10,再用10减1得9,连续减1减2次,得出11减2等于9。

  学生乙:连减法。我们这样算:11减1等于10,10再减1等于9。

  学生丙:想加法算减法。我们这样算:因为2加9等于11,所以11减2等于9。学生丁:破十法。我们是这样算的:先用10减2得8,8再加1得9。

  师:你最喜欢哪种算法?

  学生甲:我喜欢想2加几等于11,就可以算出11减2等于几的'算法,我认为这种算法算得快。

  学生乙:想2加9等于11,还可以算出11减9等于2。

  教师:是的,你发现了这个秘密,真不简单!

  (4)算一算:11—9

  师:算11减9等于几?(课件出示11-9)

  生:你可以这样算?

  师:比较11—2=9和11—9=2,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

  学生甲:被减数相同都是11,减数和差交换了位置。

  生:算这两个减法算式,只需要想一个加法就行了。

  2、教学例2

  教师:(出示课件)谁来说一下图片中的内容?

  学生:照片上有11个盖碗茶杯,一个小朋友在问:11个,拿走8个,还剩多少个?

  教师:谁能根据刚才同学介绍的内容,提出用减法算的数学问题?学生甲:照片上有11个盖碗茶杯,拿走8个,还剩多少个?

  教师:谁能列出解决这两个问题的算式?

  教师:怎样计算11—8?

  学生甲:我是这样想的:8加几等于11,因为8加3等于11,所以11减8等于3,11减3等于8。

  学生乙:计算11—8,我是这样想的:10减8等于2,2加1等于3。

  学生丙:我是这么想的,先将11减1得10,然后再用10减去剩下的7,得3。(师生为该组的学生热烈鼓掌)

  点评:学生富有个性的思维火花将照亮学生一生的学习旅程。学生根据图片上的数字信息,提出问题,敢于质疑,难能可贵。教师灵活处理教材、挖掘教材蕴含的丰富资源,利用学生的交流形象地沟通了加、减法之间的联系,向学生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观点,水到渠成

  四、应用拓展

  1、游戏。(课堂活动第1题)

  教师:同桌做游戏,一位同学写11减几的算式,另一位同学根据算。

  式说出结果,也可由你们自己设计游戏,爱怎么设计就怎么设计。学生设计出的游戏形式,可以是两个学生抽卡片说得数,可以是小组长组织抢答,可以是小组与小组开火车,也可以对口令算数,还可以?

  2、看谁算得对。

  五、总结思考

  这节课你收获了些什么?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想对老师和同学们提什么意见吗?你还有什么不足?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一、教材分析

  本内容是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40至41页的内容。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体现了从“空间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教材设计了将简单几何体的底面画下来的活动,并安排了三个“动手做”活动,为学生创设了操作、探索和思考的情境。让学生看一看、画一画,形成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表象。又让学生折正方形纸,直观认识三角形;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一拼,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这样安排,符合低年级学生特点,有利于他们主动地认识平面图形。对于这些知识,教材只要求学生直观地认识几种最常见的平面图形,没有深入研究这些图形的特征。教材在本节课中设计了一些开放性问题。如:用一张正方形纸对折,能折出不同的图形。把四个一样大小的三角形,可以拼出多种图形。这些问题能激起学生独立探索的热情,相互合作的愿望,有利于改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中,教师应当尽力为学生创设动手操作的机会,为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提供空间。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

  《动手做(一)》主要是在学生认识几种常见的平面图形后,通过折、剪、拼的活动,让学生对简单的图形进行分解和拼补,以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二、学生分析

  学生对平面图形已经有了大量的感性认识,在前面学习的《认识图形》中,学生已经在操作观察中认识和了解了常见的平面图形,在这个基础上学习《动手做(一)》。这是学生们非常喜欢的一节课。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很强,在课前会用纸折出好几种作品;也有的学生能折一种作品;还有一些学生什么也不会折。针对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在教学设计中各有侧重。

  设计思路

  以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为主,创设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初步形成自觉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想像和语言表达的能力,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折、剪、比、拼、说等活动,让学生在操作、探索、观察的活动中学习知识,为学生提供充分发挥自我想象力的空间。

  在课中从学生的感知入手,设计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同时注重把操作与思考探究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思考,把操作作为探索知识的一种手段,以操作为载体,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三、学习目标

  1.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拼图。

  2.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主动探索的精神,学会欣赏他人,树立与人合作的意识。

  3.初步培养动手操作、观察、想像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折纸对简单的图形进行分解和拼补。

  课前准备

  教师、学生每人准备8张不同形状的彩色纸。

  教师准备3幅简笔画,彩色纸若干张以及磁性黑板、视频展示台。

  四、教学过程

  (一)、展示作品,发挥想像,激发兴趣。(4分钟)

  1.教师:同学们,老师自己画了几幅画,请同学们来欣赏一下。

  教师逐一展示三幅图画,请同学们充分说一说,每一幅图像什么?出示最后一幅图,让学生说说这幅图是由我们学过的那些平面图形组成的。

  【在展示简笔画作品的同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充分说“像什么”时,发展学生的想象力。通过简笔画复习学过的平面图形。】

  2.教师: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许多同学们折好的精美的手工制品。请同学们来看一看,猜一猜他们像什么。【展示学生的折纸作品,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3.教师:同学们的手可真巧啊。今天就来上一节《动手做》(板书课题),请同学们也来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看看哪些同学在这节课上能做到又动手、又动口、又动脑。

  (二)、折一折、剪一剪、比一比。(共20分钟)

  1.请学生拿出1号图形(等边三角形)。

  教师:你会把这个三角形折成一样的两部分吗?请你试一试。(学生试折。)

  教师:你是怎样折的呢?(请学生陈述。)

  教师:这两部分一样大吗?请动手剪一剪、比一比。(请一些同学展示操作过程。)(5分钟)

  2.接下来拿出2号图形。

  教师:这是什么图形呢?(学生回答:圆形。)你能动手把这个圆折成一样的两部分吗?请你动手折一折、剪一剪、比一比。(学生展示、汇报。)(5分钟)

  【把两个比较简单的、只有一种折法的图形放在教学之初,便于学生探索掌握折的方法,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3.教师:刚才,我们是分哪几步把1号、2号图形分成一样的两个部分的?(生答,师板:1折,2剪,3比。)

  【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自己总结学法,以利于后面的内容用这种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

  4.教师:请拿出你的3号、4号图形,说出是什么图形?(学生回答:正方形。)您能用刚才学习的方法把正方形折成一样的两部分吗?看谁的方法多?

  (学生折,然后汇报结果:一种横折,一种竖折,还有一种把相对的两个角对折。)(5分钟)

  5.教师:请同学们按上面的步骤把5号、6号图形(长方形)折成一样的两部分。

  (展示不同的折法,并请一名同学上来剪、比。)(5分钟)

  【把正方形、长方形折成一样的两部分,有很多种折法。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探索出不同的.折法,在小组中展示、交流、学习,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

  (三)、拼一拼。(6分钟)

  1.教师:你能用刚才剪出来的图形拼一拼吗?(学生拼图。)

  2.教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40页,给你的同桌说一说,这些图形是由哪些平面图形拼成的?拼成的图形像什么?

  【在同桌说的过程中,让每一个人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尝试接纳别人的观点,分享成功的体验。】

  3.教师:请你动手拼出你最喜欢的两个图形来。

  4.教师:这里有六幅图,分别请六位同学上来拼。

  请上来拼的同学说一说,你用什么图形来拼的?它像什么。

  5.教师:你还能拼成别的图形吗?拼好后,粘在大白纸上。

  选择有创意的能构成一幅情境的图形粘在黑板上。请同学们说说像什么,再请作者介绍一下。

  【让学生先模仿拼,再进行自由创意,既有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四)、折一件自己喜爱的物品。(6分钟)

  1.教师:喜欢折纸的同学请举手,你们会折什么?

  2.教师:请一位同学边折边说你是怎么折飞机(或青蛙或纸鹤)的?

  【请一位同学折纸,起示范作用。】

  3.教师:请同学们评价这位同学折得怎么样。

  【目的在于让学生懂得评价要有一定的标准,学会评价自己,同时也能客观地评价他人。】

  4.教师:请同学们组成四人小组,推选一名代表,教其他三位同学折一件物品,折完后在小组内互相评价一下。

  (五)、自由创作。(4分钟)

  1.教师:你会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折成正方形吗?请学生折好后汇报一下自己的折法。

  【拓展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2.教师:你能把这一张正方形纸剪成四个一样大的部分吗?你有几种方法?(四个三角形,四个正方形。)

  3.教师:你用这四个一样大的图形可以拼出哪些图形?

  【发挥想像,自由创作,展示学生们的作品。】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下册一年级教案02-02

数学下册教案03-16

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02-08

(经典)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12-08

一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02-23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3-10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3-11

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05-12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8-07

一年级下册数学复习教案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