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三年级数学教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时间:2024-05-25 09:19:34 三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集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集合】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自主探究,使学生经历9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体验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2.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熟记9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编制口诀,初步学会运用类推的方法探究新知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数学学习中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体验团队合作的精神。

  二、目标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学习了2-8的乘法口诀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完全能通过知识的迁移、比较和推理,总结并牢记9的乘法口诀。同时在教学中,借助数轴,初步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自主编制9的乘法口诀,并运用口诀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探究9的乘法口诀中的规律,并熟记口诀。

  四、教具准备

  课件、作业纸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趣揭题

  1.创设情境

  (1)课件出示情境图:乒乓球是我国的国球,分单打和双打两种,其中双打需要两个队员合作,请看情境图。

  (2)计算人数:你知道图中共有多少名运动员吗?你是怎么求的呢?4×3=12(名)

  (3)说说想法:我们知道一幅图有4人,这里有几个4人,你用了哪句乘法口诀?

  (4)回顾口诀:我们都学了哪些乘法口诀呢?(2—8的乘法口诀)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继续学习9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1.使学生经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让学生通过编口诀的过程,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并能运用口诀进行准确计算。

  2.培养学生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进行初步的归纳总结。

  3.将多种记忆口诀的方法归纳总结,渗透数学学习方法。

  1.教学重点:熟记9的乘法口诀并应用9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2.教学难点:初步探索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

  一、从听《一个师傅三个徒弟》歌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歌吗?今天我们一起听一首歌,请你认真看、认真听。找一找歌词中有哪些数字?

  师:你找到歌词中有哪些数字吗?

  生:八十一、七十二、三、一等

  师:你们可真细心,老师告诉同学们一个秘密:八十一、七十二与今天所学的9的乘法口诀有关系。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9的乘法口诀!

  二、学生共同编出9的乘法口诀(课件演示)

  1.教学“一九得九”。

  呈现图片(_船,9人在划),提问:观察这幅图,1条船上有几个人,表示1个几?

  学生观察说出:1条船上有9个人,就是表示1个9。

  列出乘法算式:1×9=9或9×1=9。

  师:根据乘法算式,你能编出一句口诀吗?

  生:一九得九。

  2.教学“二九十八”。

  呈现图片(两条龙船),提问:2条船上有几个人?表示几个几?

  师:2个9相加应该怎样列式?

  生:9+9=18,乘法算式是:2×9=18或9×2=18。

  师:知道口诀是什么吗?

  生:二九十八。

  3.教学“三九二十七、四九三十六”。

  提问:3条船、4条船呢?怎样列式?

  生:3条船时有3个9,3×9=27或9×3=27.4条船时有4个9,4×9=36或9×4=36。

  师:口诀是……

  生:三九二十七,四九三十六。

  4.教学5至8的相应口诀。

  师:5条船时就有5个9连加,你知道得多少吗?你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生1:5个9连加就是9+9+9+9+9,2个9相加是18,18再加9等于27,27+9=36,36+9=45。

  师:有其他方法吗?

  生2:刚才学习了四九三十六,就是4个9连加是36,再添1个9,也就是36再加9等于45。

  师:这两种计算方法你认为谁的方法好,为什么?

  生:第二个,简单方便。

  小组合作观察有关6至8条船的三幅图,运用刚才编口诀的方法自主探究学习6至8的相应口诀。

  5.教学“九九八十一”。

  师:通过对前八句口诀的学习,你知道“九九八十一”这句口诀是怎样得来的?

  生:8个9是72,再添一个9是9个9,72再加一个9就是81,所以九九八十一。

  师:九九八十一,就是有9个9连加,真多啊!可见唐僧师徒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的确很艰辛啊!

  三、记口诀

  师:现在给半分钟时间,看看你能把所学的口诀都记住吗?

  问题1:你在记口诀的时候遇到什么困难了吗?

  (教师记录学生有问题的口诀,用白粉笔勾出)

  过渡语:看看通过下面的学习能不能帮助你解决。

  问题2:没有遇到问题的同学,我想你一定有什么小窍门吧!先和你的同桌交流。

  (教师注意留心听与重点规律有关的内容,选择学生回答问题)

  问题3:你发现了哪些规律,讲给大家听听。(教师根据学生随机的发现进行引导和归纳性的.指导)

  1.记忆方法一──找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

  师:找到规律你记忆起来就不费劲了。9的乘法口诀有哪些规律呢?(这些规律学生不必一一找到,不同班级的学生发现不同的规律。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掌握规律)

  9的乘法口诀共有九句:一九得九,二九十八,三九二十七,四九三十六,五九四十五,六九五十四,七九六十三,_七十二,九九八十一。

  它们的规律是:每句的第一个数是按1~9的顺序依次排列;每相邻两句的积相差9。

  提问:我记住了“七九六十三”这句口诀,下一句忘了,怎么办?

  积的十位数比口诀的头一个数小1,积的十位数与个位数的和是9。

  师:3×9=28,我算得对吗?用你的方法检查。

  后一句口诀的得数与前一句口诀相比,十位数大1,个位数小1。

  看来9的口诀算得的积离不开1、8、2、7、3、6、4、5这些数字,这样我们可以把口诀分成这样的四类:二、九,三、八,四、七,五、六。

  九的口诀,9乘几的积,就把几当做几十,再减几。

  原因:因为1个9是1个10减1,2个9就应该是这样的2个10减2,是18,那么3个9就应该是30减3,是27,那4个9呢?(40减4是36)5个9呢?(50减5)继续,所以9乘几的积就是几十减几。(课件演示)

  9×1=10-1   9×6=□-□

  9×2=20-2   9×7=□-□

  9×3=30-□   9×8=□-□

  9×4=□-□   9×9=□-□

  9×5=□-□

  教师小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可以找到许多有关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就不一一说了,如果还有想说的下课时可以讲给我听。

  师:除了运用规律记口诀,我们还可以通过什么来记忆口诀呢?

  2.记忆方法二──你身上的计算器。

  伸出两手,从左到右,按1到10的顺序排列,算一位数乘9,只要弯曲起相应的手指,这个手指左边的手指数目就是积十位上的数,右面的手指数是积个位上的数。例如:计算3×9,就弯起左手左起第3个手指,左面的2个手指表示20,右面的7个手指表示7,所以3×9的积是27。不信,你试试。

  3.记忆方法三──联想法。

  今天我们看动画片《西游记》时知道唐僧师徒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让我们记住了“九九八十一”这句口诀,这就是一种联想的记忆方法。平时我们也用过类似的方法记过一些口诀,例如,三十六计走为上策,不管三七二十一。生活中的很多东西可以帮助我们记忆口诀,所以你要做个有心人。

  检查记忆口诀:

  1.师:有了这么多记口诀的方法,刚才那些遇到困难的同学这回再试试,看看你的问题解决了吗?

  2.师:谁愿意给大家表演表演?

  3.同桌之间互相听听。

  四、练习

  1.填口诀

  四九( ) 五( )四十五

  ( )九六十三 九( )八十一

  ( )九七十二 三( )二十七

  ( )九十八 六( )五十四

  2、看口诀说出两个乘法算式

  一九得九

  七九六十三

  三九二十七

  九九八十一

  3、看算式说口诀

  5×9=45

  2×9=18

  4×9=36

  7×9=63

  4、填空

  9×7= ( )×9=72     9×( )=27

  7×( )=63    5×( )=45 9×8=

  9×5= 9×6= 9×9=

  五、小结

  今天学习了9的乘法口诀,你都有哪些收获呢?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用简单方法计算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提高计算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重点难点、关键: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因数末尾有几个0,积的末尾就添上几个0。

  关键:让学生自己探索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一)直接说出得数

  60×3 14×2

  600×3 140×2

  6000×3 1400×2

  1、你能直接说出这些题的得数吗?

  2、请同学们观察这两组题,你有什么发现?

  第二个因数不变,第一个因数末尾有几个0,积的末尾就添写几个0。

  3、这样的口算乘法怎样计算比较简便呢?

  小结学生的回答:计算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先用另一个因数去乘第一个因数"0"前面的数,再看第一个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后面添上几个"0"。

  (二)用最快的速度口算下面各题:

  220×3= 230×2= 400×3= 6000×5=

  1、谁能用最快的速度口算这些题?

  2、最后一道题的末尾怎么出现了4个"0"?

  (三)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58×6= 703×5=

  1、你能用竖式计算这两道题吗?

  2、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小结: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要从个位算起,用一位数依次乘多位数的每一位,乘得的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

  (设计意图:通过准备题复习已学过知识,将学生引进学习新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习新知理清思路,做好准备。)

  过渡: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

  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方法。

  2、能熟练用简便方法计算。

  二、创设情景,探索新知

  (一)、设疑,引入新课

  1、问:你去过图书室吗?进了图书室,你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2、读书有什么好处?

  让学生谈谈读书有什么好处,读了哪些书,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多增长见识。

  (二)﹑合作学习,探讨算法

  为了丰富大家的课余生活,学校图书室买了3套《小小科学家》丛书,每套280元,请同学们算一算,一共要付出多少元?

  1、出示学习提纲:

  (1)指导学生理解题意。

  "每套280元"是什么意思?怎么求"一共需要多少元?"

  根据学生的分析回答,列出算式:280×3 =?

  (2)请同学们估计一下结果。

  (3)实际"一共需要多少钱"请同学们自己先来试着算一算。(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计算。)

  算完后和同桌的同学交流自己的算法。

  2、学生汇报,展示不同的算法,说出算理。

  280×3=840(元)

  第一种算法:第二种算法:

  2 8 0 2 8 0

  × 3 × 3

  ----- -----

  8 4 0 8 4 0

  (设计意图:利用知识的迁移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汇报交流、自主探索不同的算法,重点是让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再通过比较、优化算法。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两种算法得数一样,你喜欢哪一种算法:

  如果用第二种算法,笔算时,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1)列竖式时要怎样对齐?

  (第二个因数要和第一个因数0前面的数对齐)

  (2)怎样相乘?(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

  (3)乘完后怎样写0?(看因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几个0)

  (4)小组汇报。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谁能把刚才的计算方法总结一下?

  小结:计算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时,所列竖式的第二个因数要和第一个因数0前面的数对齐;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后看因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写几个0。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自己小结、概括,加深学生对简便算法的认识和理解,能够熟练正确进行计算。同时,鼓励学生能多发表自己的想法,促进思维的发展。)

  三、巩固知识,加深理解。

  师:通过刚才大家的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很快探究出了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并且找出了比较简便的方法,老师觉得你们表现得太棒了!现在让我们共同来做练习:

  (一)、我会做(学生独立完成,个别学生板演)

  420×6 370×5 130×9 260×7 1500×3

  (二)、我是小法官。

  (1)计算230×4时,积的末尾有一个0。()

  (2)计算25×6时,积的末尾没有0。()

  (3)150×4=60()

  (4)26×0 =26+0 ( )

  ( 5 )4800×5的积的末尾至少有2个0()

  ( 6 )一位数乘多位数时,多位数末尾有几个0,积的末尾就一定有几个0。()

  (三)、我来当医生

  下面的计算对吗?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208×4=8032 350×6=210

  208 350

  × 4 × 6

  --- ---

  8032 210

  (四)、设计广场,请你当小小设计师。

  ()×()=2400

  (设计意图:练习题形式多样,覆盖面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

  四、整体回顾,总结评价

  谈话: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你觉得你们组表现怎么样?

  (设计意图:通过自我总结和自我评价,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的收获和不足,以便于及时整理自己的学习思路,更快地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五﹑板书设计:

  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例6学校图书室买了3套《小小科学家》丛书,每套280元。一共花了多少钱?

  280×3=840(元)

  第一种算法:第二种算法:

  2 8 0 2 8 0

  × 3 × 3

  ----- -----

  8 4 0 8 4 0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第三单元 测量

 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

  板书设计: 分米的认识

  第5课时吨的认识和换算

  教学反思: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的简单换算。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猜测、推理及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第6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33页例9、做一做及练习七第5-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教学重点: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各种可能的方案。

  教学难点: 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完成下列填空

  2×( )+3×( )=18

  (1)括号里可以填哪些数?其中一个括号的数确定了,是否另一个括号里的数就能确定?

  (2)如果前面括号里填3,后面括号里填几?

  (3)如果后面括号里填2,前面的括号里填几?

  2、导入。

  谈话: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常常需要运用各种策略。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运用策略来解决一些问题吧!

  二、探究新知。

  1、理解题意。

  (1)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2)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谈话:求怎样派车恰好把8吨煤运完就是求载质量2吨的车、载质量3吨的车各安排运几次,使得这两辆车运载煤的总质量等于8吨。实际上可以用式子2×( )+3×( )=18表示。要求出满足这个条件的所有情况该怎么办呢?

  2、探索方法。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汇报交流。

  师:如果用“载质量2吨”的车子装煤,最多运几次?

  生:在不用“载质量3吨”的车子装煤时,次数最多,最多8÷2=4(次),刚好装完。

  师:通过这个计算,我们知道“载质量2吨”的车子只可能运0-4次,运4次时符合条件,如果安排这样的车运3次,那么,“载质量3吨的车”应该运几次才能把煤运完呢?

  生:“载质量2吨”的车运2次,能运煤2×2=4(吨),剩余4吨需要“载质量3吨”的车运2次才能运完,但是同样的它们的`总运量不能恰好等于8吨。

  师:如果1次呢?0次呢? 学生独立完成。

  (3)列表法解决问题。

  师介绍用列表的方法把各种方案列举出来,这样更好的简便、直观。列表如下:

  派车方案 载质量2吨 载质量3吨 运煤吨数

  1 4次 0次 8吨√

  2 3次 1次 9吨

  3 2次 2次 10吨

  4 1次 2次 8吨√

  5 0次 3次 9吨

  可以看出方案1和方案4符合条件。

  3、回顾与反思。

  (1)我们在列举的时候应注意什么?(按照一定的顺序)

  (2)如果可能的方案无限多,适合用列举的方案吗?(不适合,在能列举出所有方案的情况下选择用列表法列举)

  (3)检验一下方案1和方案4是不是恰好可以运完8吨煤。 学生自我探究。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33页“做一做”。

  (1)由题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师明确要求怎么付钱,就是求30元里面有几个5元和几个2元,同时需考虑到5元和2元的张数各自只有6张,即最多只能取6张5元或2元。试问如果没有这个条件,怎么做,加上这个条件后怎么做?这样有什么区别?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用列表法把各种可能的方案列出来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案。

  (3)汇报交流结果,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七”第7题。

  (1)求“每条船都坐满,怎样租船?”就是求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求“哪个租船方案最省钱”怎么做?(学生把每一种合理的租船方案分别按照大船10元,小船8元计算价格,然后比较大小。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哪些收获?在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比较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列表的方法来列举出所有可能的方案,然后选择符合条件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于这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第1、4两种方案正好运完8吨煤。

  1、“载重量2吨”:4次 “载重量3吨”:0次

  2、“载重量2吨”:1次 “载重量3吨”:2次

  教学反思:、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文具店

  一课时

  教学内容

  文具店。(教材第80~81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小数,初步理解小数的含义,知道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经历小数含义的探究过程,会读、写小数。

  3.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经历小数含义的探究过程,会读、写小数。

  难点: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小数,初步理解小数的含义。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文具店吗?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去文具店看看。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80页主题图)

  生1:我知道了每本笔记本是3.15元。每支铅笔是0.50元。

  生2:我看到了每把尺子是1.06元,每支钢笔是6.66元。

  师:像标价牌上用来表示文具单价的数就叫作小数。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小数。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活学生先前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观察“橱窗”里陈列着的文具及其标价牌,初步认识小数。】

  二

  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师:你知道这些商品的价格究竟是几元几角几分吗?说一说。

  生1:每本笔记本3.15元,是3元1角5分。

  生2:每支铅笔0.50元,是0元5角0分。

  生3:每把尺子1.06元,是1元0角6分。

  生4:每支钢笔6.66元,是6元6角6分。

  师:像3.15,0.50,1.06,6.66,…这样的数,都是小数。3.15读作三点一五。“.”就是小数点,读数的时候,小数点前面的整数部分仍然按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点后面的`小数部分直接按顺序读出数字即可,小数点读作“点”。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读一读这些小数。

  学生在小组里互相听、读小数,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给予读正确的学生表扬和鼓励。

  3.15读作:三点一五。

  0.50读作:零点五零。

  1.06读作:一点零六。

  6.66读作:六点六六。

  师:你能看图完成下面的习题吗?(课件出示教材第80页最下面的题)

  学生尝试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师:把你的想法跟大家说说。

  生1:第一幅图中是2元2角2分,用小数表示是2.22元。

  生2:第二幅图中是2元0角4分,用小数表示是2.04元。

  生3:第三幅图中是0元8角1分,用小数表示是0.81元。

  【设计意图:本节课仅仅是对小数的一个初步认识,结合“文具店”这样一个具体的情境,以现实生活用钱(元、角、分)为基础,使学生初步建立小数的概念,体会小数的特征,理解小数的意义。】

  三

  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己总结收获,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总结学习的收获,体会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反思

  1、联系生活情境“买文具”,认识商品的标价牌,帮助学生认识小数,理解小数的意义。“买东西”是学生都有的生活经历,读懂商品的标价牌又是购物所必需的一项技能。教学中我创设生活情境买文具,通过看懂商品的标价,在付钱给商人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认识小数,理解小数的意义。让学生知道我们通常用几元几角几分来表示一定数量的人民币,现在还可以用小数来表示,建立元、角、分与小数一一对应的联系。

  2、读、写小数。通过“买文具”这一具体情境,先让学生们自己读一读,然后老师讲解,整数部分的读法与整数的读法一样,小数部分的读法像电话号码那样读,是几读几,小数点读作“点”。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内容: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乘法

  学情分析:我校是农村小学,本班共有24名学生,大部分学生都对数学很有兴趣,乐于参加到学习活动中去。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学习习惯差,上课经常走神,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很差,作业不够规范,并且有马虎,粗心的现象。基于这样的一种情况,我在教学中必须要兼顾到这群学生的接受情况。尤其这是一个新的计算知识点。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要由浅入深,从口算乘法,不进位乘法的基础上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领悟进位乘法。同时,教材每一个例题的呈现,都安排了一个具体的情景;每一个计算知识的学习都是在对情景中数学信息分析基础上进行的,紧扣情景图的信息,将很好的解决学生直观视觉思维。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乘法的计算过程,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2、通过学习,使学生感知乘法处处在生活中。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

  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流程:

  一、探究相同加数连加竖式的计算方法,初步感受加法与乘法的联系。

  1.教师板书连加竖式:

  先请学生同位之间相互说说应该怎样计算?再指名请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预设:

  生1:个位3加3得6,6加3得9;十位2加2得4,4加2得6。

  生2:个位3+3+3等于9,十位2+2+2等于6,得数是69。

  生3:用乘法,个位上三三得九,十位上二三得六,得数是69。

  教师引导:谁注意听了,计算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师小结:要先算个位上3个3相加是多少,再算十位上3个2相加是多少。

  设计意图:虽然加法竖式的计算师旧知,但是真正计算三个数以及多个数连加竖式,这还是第一次,三个相同的数连加竖式,更是没有接触过。通过计算这个竖式,达到两个目标:1.使学生体会计算相同加数连加应该用乘法,用乘法更简便;2.通过教师引导初步建立多位数相同加数连加计算的模型,即先算个位几个几相加是多少,再算十位几个几相加是多少……

  2.教师板书连加竖式:

  请学生同位之间相互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再指名请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教师重点提问:十位上是怎样计算的?

  教师小结:计算时要先算个位4个8是多少,再算十位上4个1是多少,不要忘了加上进位数。

  设计意图:与前面的侧重点不同,这道连加题也有两个目标:1.巩固前面初步建立起来的计算模型,再次体会先算个位几个几相加,再算十位几个几相加;2. 学生在这之前所做的加法题只局限于两数相加,他们的进位基础是满十进1。

  这是第一次出现进位数是"2"的情况,在计算乘法之前,让学生提前感知。

  3.教师出示折叠纸条:

  教师:看到这个算式什么感觉?(太长了)这是几个12相加?想个办法把这个竖式变短?学生说乘法算式,教师板书:

  引导学生发现乘法算式比连加竖式简短了,将前面两个连加竖式也改写成乘法竖式,教师将乘法竖式板书在连加竖式旁边:

  设计意图:这个设计很用心,起到了"承上""启下"两个作用:1.由连加竖式自然的引出乘法竖式,进一步体会加法与乘法的密切联系,感受乘法的简便。2. 由连加竖式引出了乘法竖式。自然巧妙,不漏痕迹。教学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二、合作探究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和算法。

  1.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1)请学生独立试做,自主探究算法。

  教师引导:23×3表示什么?想象一下3个23相加是什么样子?(教师指黑板上3个23相加的连加竖式)

  请学生到前面边讲边板演,预设:

  请学生说说计算的过程。教师征求其他同学的意见,大家是否都是这样算的。

  (2)探究算理。

  教师提问:这样算的道理是什么?为什么用3乘个位上的3,还要用3乘十位上的2?

  学生小组讨论,学生手中有3个23连加的竖式的练习纸,教师巡视,全班交流讨论结果。

  教师引导:做加法和做乘法有什么联系?

  算3乘3的时候就是加法中的哪一步?

  算3乘2的时候就是加法中的哪一步?

  请学生自己动手在连加竖式中圈一圈。

  教师根据学生口述板书标注箭头,在加法算式中圈一圈。

  教师小结:看来乘法和加法有着密切大的联系。我们做这道乘法题的时候可以把它展开,想象它的加法竖式的样子,通过加法的计算步骤找到算乘法的方法。

  (3)模拟练习

  先引导生想象与乘法对应的加法竖式是什么样子,再请学生独立计算,最后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请学生在连加竖式中圈一圈,乘法的每一步计算加法中的哪一步。

  设计意图:本课采用了"连加竖式与乘法结合"的策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并实现算理和算法的结合。有这样几方面的考虑:1.学生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就是表内乘法和加法,借助连加竖式是在学生原有基础上的教学,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2.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与笔算相同加数连加的竖式算理是相通的,都是分别求每一位上几个几是多少,再相加。学生可以将加法的算法迁移到乘法中。3.学生在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时,出现错误最多的就是忘记用一位数去乘十位、百位上的数。出现这种情况也是学生认知基础决定的,因为学生之前计算加减法竖式时只将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不同数位上的数不能相加减。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认为从连加竖式入手,让学生体会要把个位上的数加起来,还要把十位上的数加起来,还要把百位上的数加起来……然后把这种经验迁移到笔算乘法的计算中,就体现为用一位数分别乘多位数每一位上的数。在探究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时,加强乘法与连加竖式的联系,让学生寻找乘法计算过程的每一步对应加法中的哪一步,代替了通常所用的小棒或点子图,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要求更高。

  2.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

  (1)请学生独立试做。

  教师引导:18×4表示什么?想象一下4个18相加是什么样子?(教师指黑板上4个18相加的连加竖式)

  请学生到前面边讲边板演,预设。

  (2)全班汇报交流。

  如果出现第二种情况(忘记加进位数),先展示第二种情况,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发现计算中出现进位数要加上加进位数。

  如果出现第三种情况(没有用4乘十位的1,直接用十位的1加进位3),组织学生讨论,强调还要计算十位上的4个1是多少。

  如果没有出现错误情况,请学生说说正确的计算过程。

  教师提问:①十位上是怎样计算的?4乘1算的是加法中的什么?

  请学生先自己在连加竖式中圈一圈,再请学生在黑板的算式上圈一圈。

  ②十位上的"7"怎么得来的?突出进位的.问题,引起学生重视。

  ③如果是5乘8,要向十位进几?7乘8呢?8乘8呢?

  教师:看来在计算乘法的时候会出现进位数是2、3、4等比1大的数,满几十就像前一位进几。

  设计意图:

  (1)巩固刚刚学习的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和算法;

  (2)稍加变化,变式成进位乘法,挑战学生的思维。

  (3)因为学生在这之前所做的加法题只局限于两数相加,他们的进位基础是满十进一。所以在处理到这个题的进位时,要让学生明确乘法中的进位不仅仅是1了,两数相乘会出现满20、30……的情况,让学生深刻的明确个位相乘满了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了。

  3.两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

  (1)请学生独立试做。请学生到前面边讲边板演,预设:

  (2)全班汇报交流。

  如果出现第二种情况,先展示第二种情况,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发现这道题不但个位満十要向十位进一,而且十位也満十了,还要向百位进一,不能忘记加进位数。如果没有出现第二种情况,请学生说说正确的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和算法,在此基础上再稍加变化,变式为乘法连续进位,难度又进一步,始终调动着学生的思维的兴奋度。

  三、有效练习

  1.基本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请学生任意选一道题和同位相互说说计算。

  教师重点提问第3道小题,请学生说说计算过程,强调还要用一位数去乘百位上的数。并且拓展提问:如果千位上还有数呢?万位有数呢?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板书课题),想一想,在计算这些题的时候我们都是怎样计算的?

  2.纠错练习

  请学生仔细观察,找出错误原因,全班交流,共同订正。

  第1小题教师重点强调不要忘记还要用2去乘十位上的数。

  第2小题重点强调要加上进位数;第3小题重点强调一位数与多位数相乘不是相加。

  设计意图:基本练习中出现了三位数乘一位数并通过提问拓展至更多数位,帮助学生能够完善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法:用一位数去成多位数每一位上的数。纠错练习中重点强调了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引起学生足够重视,对后面独立做题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

  四、全课总结

  教师结合例题总结: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时,要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多位数每一位上的数,把得数写在相应的数位上,相应的数位上要加上进位来的数。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学内容:

  教材第62页。

  教学目标:

  1、巩固前面学习的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内容,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相关

  的计算技能。

  2、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和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难点:

  熟练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展示台、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谈话:同学们,我们前面一起学习了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你们回忆一下,我们都学习了哪几类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今天,我们来进行相关的练习(板书课题:练习八)

  二、基础知识训练

  1、完成练习八第 1 题

  指名口答

  2、完成练习八第 2 题

  独立计算,同时板演。

  做完后同桌互相批改,再集体批改板演题。

  注意提醒学生用乘法验算。

  3、完成练习八第 3 题

  学生填表,集体交流。

  体会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关系: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三、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八第 4 题

  出示题目,理解题目意思。

  列式计算,全班交流。

  2、完成练习八第 5 题

  出示题目,怎样计算一共有多少个教室?(用除法)

  怎样计算一共安装了多少台吊扇?(用乘法)

  学生独立计算,互相评价。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1.20 13 22   22 41 21  23 34 11

  2. 72÷4=18     76÷3=25……1

  90÷5=18     85÷4=21……1

  585÷5=117 658÷4=164……2

  306÷9=34 473÷7=67……4

  3.被除数:67  63  商: 28 11 余数:0 2

  4. 845÷5=169(千克)

  5. 216÷9=24(个)  24×4=96(台)

  教学反思:

  本课的练习紧紧围绕本单元的`几个知识点来展开,既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又注重学生估算意识和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把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避免了为练习而练习。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通过有效分层练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一、设计思路

  (一)指导思想

  本节课围绕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和理解,创造让学生充分猜想、探索的活动空间,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去设想、推测、表达、交流,逐步探索出“周长”的含义,进而,在大量的操作活动中体验、理解周长的实际含义,使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在实践中得以升华,并对以后“周长的计算”的学习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有效培养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因此,本节课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通过让学生仔细观察、亲身体验、动手操作、分析判断这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理解周长的含义,在活动中掌握测量方法。从而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做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品质。

  (三)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西师版教材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周长》的第一课时《认识周长》,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平面图形周长的教学。教材没有直接给出周长的定义,而是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在获得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认识周长的含义。接着,以已有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实物去量一量它的周长,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知道可以怎样测量周长。为下节课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做准备。

  (四)学情分析

  周长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的认知基础:一是在二年级学会了测量长度,二是在二年级(下)已对长、正方形进行了认识,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这些都有利于学生认识周长。三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思维有待发展,平时我们呈现给学生的所有图形,学生直观看到的是一个平面图形。而要让学生说到周长就会去想到“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则是一个较难的认知过程,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则是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挑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对此要注意启发、指导学生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周长。初步学会表达测量的过程和结果。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说一说,动手摸一摸、画一画,结合实际测量活动,经历认识周长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积极与同伴合作,体验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

  理解周长的含义,掌握正确地测量物体周长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

  会用不同方法,不同测量工具能正确测量物体的周长,最终理解周长的含义。

  五、教具准备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教学内容:

  课本第74-75页。

  教学目标:

  1. 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会用画图的策略理清思路,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从条件想起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将本课学习的策略内化成自己解决问题解决的策略,会用画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在上节课的`教学中,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在解决问题时,可以应用什么策略?

  列表。

  师:大家体会到用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的优越性。那么,这节课再学习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互动新授

  1.出示教材第74页例2,观察情景图,让学生找一找图中有用的信息。

  学生讨论情境图中的条件和问题。

  三个已知条件:

  (1)绿花有12朵。

  (2)黄花的朵数是绿花的2倍。

  (3)红花比黄花多7朵。

  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你打算怎样解答?在小组内讨论后指名回答。

  2.分析问题。

  要求红花有多少朵,首先根据前两个已知条件求出黄花有多少朵,求出黄花的朵数,就能求出红花的朵数了。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先在下面的图中填一填。

  根据线段图所示,可以很容易解决“红花有多少朵”这一问题了。

  3.解决问题。让学生列式,想一想怎样算,指名板演。

  (1)黄花朵数:12×2=24(朵)

  (2)红花朵数:24+7=31(朵)

  答:红花有31朵。

  4、教学“想一想”。

  出示问题:如果“红花比黄花少7朵”,应该怎样解答?

  谈话: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说说自己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再解答。

  学生小组交流,列式解答。

  12×2=24(朵) 24-7=17(朵)

  展示学生的讨论结果,集体订正,说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5、比较、小结。

  谈话:刚才的两个问题,都是从条件想起,再解答问题的。这两题的解答过程, 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小结:

  (1)都是根据前两个已知条件,先求出黄花有多少朵。

  (2)有一个已知条件不同,求红花朵数的方法也不同。1.出示教材第74页例2,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75页“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线段图,小组交流,根据已知条件提出不同问题,并说说怎样解答。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75页“想想做做”第2题。

  从条件想起,用的时间少代表跑得快,用的时间多代表跑得慢。

  小组交流,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第75页“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读题,提问根据条件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先求杜鹃花和茶花的总盆数,再求这个总盆数的2倍也就是月季花的盆数。

  学生解答,集体订正。

  4、完成教材第75页“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读题。

  提问:我们可以怎样分析数量关系?从条件想起,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独立列式,说说你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全班订正,教师评价。

  四、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用画图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黄花朵数:12×2=24(朵)

  红花朵数:24+7=31(朵)

  答:红花有31朵。

  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也可以用画图的策略解决。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用画图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运用画图的策略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学内容:

  三年级上册教材49-51页上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学生理解整除的意义,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2、经历由生活经验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通过操作、观察、讨论,掌握有余数的除法。

  3、体会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学会笔算表内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

  2、难点:经历生活经验和数学问题的联系过程,加深理解有余数除法的除法。

  教具:小棒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把12个苹果平均分成 4份,每份是几个?

  (1)学生独立列式,明确平均分用除法计算。列式为:12÷4=?

  (2)学生自主解答,说一说你用的哪句口诀?三四十二 12÷4=3

  二、讲授新课

  老师这有一个盒子,里面装了一些小棒,我想用这些小棒来摆三角形,你们猜猜看,盒子里可能有多少根小棒?

  1、假设盒子里面有12根小棒,那么最多可以摆几个独立的三角形?

  (1)用算式怎样表示? 12÷3=4(个),谁来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12是被除数

  3是除数

  4是商

  (2)除法算式和我们前面学过的加、减法一样,也可以用竖式来计算。我们一起来看看除法的竖式怎样列。

  先写一个除号,再写被除数12,把被除数12写在除号的里面,除数3写在除号的外面。

  我现在要写什么了?商4你们觉得商4应该写在哪里呢?我能把它写在1的上面吗?

  总结:有4个3所以写在个位。4个3是多少?

  12我把它写下来,这个12就是4与3的乘积。原来有12根小棒,摆三角形用了12根,还有没有?(没有了)也就是原来有12根减去摆三角形用掉了12根等于0。

  (3)谁再来说说,被除数下面的12和0表示什么呢?(全用了,没有剩余)

  2、那假设盒子里面有17根小棒,最多可以摆几个独立的三角形?用算式怎样表示?17÷3= 快用手中的小棒试着摆一摆,结果会怎样?(最多可以摆5个,多了2根) (1)17÷3= 用竖式该怎样算?

  明确:除号、被除数和除数的书写位置;3根小棒摆1个这样独立的三角形,最多可以摆5个,所以商是5,写在被除数个位7的上面,摆5个这样独立的三角形共用15根小棒,就在被除数的下面写15,17根小棒用了15根后还有剩余吗?还剩下2根为什么不摆了?像这种剩下的不够摆一个独立的三角形,或不能再分的数,我们就叫作“余数”, 写在横线的下面。 (2)谁再来说一说,被除数下面的15和2都表示什么呢?

  (3)有余数除法的计算结果在横式上怎样表示呢?先写商5,然后点6个小圆点,再写余数2。这个算式读作:17除以3商5余2。

  3、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例1和例2的不同 观察:例1和例2的两个除法竖式有什么不同?

  例1的除法算式没有余数,例2有余数。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揭题:板书 有余数的除法)

  三、巩固提高

  你们想知道这个盒子里究竟有多少根小棒吗?其实有20根,谁猜对了?20根小棒最多可以摆几个独立的三角形,不用摆小棒

  会算吗?用算式怎样表示?用竖式该怎样算?(学生独立完)

  四、小结

  这节课你们都有哪些收获?能说一说吗?

  五、布置作业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第1课时: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教学重点: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口算卡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谈话: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时间单位“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

  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三)练习: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四)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补充:

  ①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

  2、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四、作业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

  课后反思: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时、分和会读、会写几时几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知识性目标相对简单,但单位时间比较抽象,不象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那样可以借助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1秒、几秒及1分的时间观念。在教学设计中,我注意抓住如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使学生直观认识生活中“秒”的存在,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通过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1秒”的长短,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由于学生已经认识了“时、分”,因而在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来解决“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及“分与秒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让学生真

  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借助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首先通过让学生拍手、数数、写字、画画等活动让学生体验1秒钟、1分钟的长短,在体验1分钟时还让学生体验同样是1分钟做不同事情时的不同感受。由此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爱惜时间的意识。

  4、注意让学生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事情所需时间,在头脑中建立表象,在估测其他事情时可借鉴作比较。

  当然,除了在学习秒的认识是可以这样做,建立其他数学概念也可运用这样一些做法。

  第2课时:时间的换算及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2时=()分

  (1)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馈

  a、60+60=120分

  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4)教师小结。

  2、完成第4页“做一做”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方法(一):时、分、秒

  是从大到小的单位,像百位、十位、个位一样; 方法(二):时、分、秒中从小单位向相邻大单位换算,即秒向分换算,分向时换算是满六十进一,进位原理与个位到十位、十位到百位的进位类似。

  60秒=1分(10个1=1个10)

  60分=1时(10个10=1个100)

  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3、教学例2。

  (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45-30=15,是15分钟。

  4、小结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5页“做一做”。

  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时少()分,1时比45分多()分。

  (2)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时。

  3、竞赛:教师口头报时刻,如: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四、全课总结,回归评价:

  教师:现在是几时几分?我们刚才是从9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几分?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啊,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好地建设祖国。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计算,用家到学生经过的.时间来组织教学。一方面教师要相信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得出计算的时间和方法。另一方面教师也要细致引导,通过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总结和实际应用巩固所学。通过不断地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3课时:时、分、秒的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3题。

  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2、完成“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练习一”第5题。

  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

  4、完成“练习一”第6题。

  先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分别测量在跑步或跳绳后,1分钟内心跳和呼吸次数的变化情况。

  5、完成“练习一”第8题。

  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让他们借助钟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6、完成“练习一”第9题。

  指名说说题意。学生独立列式,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补充题目。

  1、1分=( )秒4时=( )分9分○9秒36分○2时

  5分=( )秒150秒○2分400分○4时 10分○1时

  2、电影《神奇的宇宙》从2:05开始,到2:50结束,这场电影放映了多长时间?

  三、全课总结:你现在回算经过的时间吗?计算经过的时间应注意什么?

  四、布置作业:“练习一”的第10、11题。

  教学反思:本节练习课,通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善于表达的能力。学生在倾听与表达中,可以学到的时间计算方法,体验到将数学知识应用与生活的快乐。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上,编出6的乘法口诀,理解这些口诀,并能熟练地应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

  2.通过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体验数学知识的价值,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上,编出6的乘法口诀,理解这些口诀,并能熟练地应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

  教学设计 :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呈现情境。

  谈话:今天我们要到儿童乐园里去玩一玩。

  2.提出问题。

  (1)木马转盘一次可以坐几个人?

  (2)哪6位同学愿意在一起骑木马?让学生自由结合,组建6人小组。

  (3)一次可以坐6人,2次可以坐几个6人,共是多少人?

  让2个小组的.学生走到教室前面来,大家看一看。

  (4)3次可以坐几个6人,是多少人?

  再让6人到前面来。

  那么4次、5次、6次呢?不要再走到前面来,设想一下,各有多少人?

  二、经历过程,自主探索

  1.自己尝试。

  2.出示表格: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上面提出的问题,自己尝试计算、填表。

  3.交流探讨。

  小组内交流: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

  班内汇报:各组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

  结合学生的汇报,组织探讨:

  (1)表格中填出的数各表示什么意思?(板书:1个6相加、2个6相加……6个6相加)

  (2)你能列出乘法算式吗?积是多少?怎样知道的?让每个学生都写出6个乘法算式,写好后相互检查。

  4.编口诀。

  (1)你能编出6的乘法口诀吗?

  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让他们评一评。

  (2)整理口诀。

  这些口诀,你们能按一定的顺序排一排写出来吗?写好后小组内相互检查。

  (3)记口诀。

  把口诀读一读。说说哪几句容易记住,哪几句难记?相互介绍自己记口诀的方法。

  利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由记口诀。

  师生对口令记口诀。

  5.用口诀。

  口算:6×26×56×36×1。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三、综合应用,拓展延伸

  1.开碰碰车。

  2.练射击。

  3.打电话。

  小动物们听说儿童乐园这么好玩,于是它们各自打电话约朋友去玩。

  你能找出它们和谁在打电话吗?(友情提示:得数相等,电话接通)

  让小组内6名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小动物,轮流打电话。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教学重点

  确定解题思想,制定多元化的解题策略

  教学难点

  确定解题思想,制定多元化的解题策略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每年的`中秋节,要吃的传统食品是什么?月饼有各种不同的包装方式,我们去看看吧。从题中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二、合作探究

  1、第82页第2题出示题目信息,学生独立解答,集体交流时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的。观察以上算式,小组讨论你有什么发现?

  2、第82页第3题获取题目中的数学信息,说说怎样解决。学生独立列式解答,集体交流时说说怎样估算的。小组讨论:你在生活中还遇到哪些估算问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五第6题获取信息,确定解题思想,制定解题策略,独立解答,集体交流。

  2、练习十五第7题学生独立练习。分组讨论思考方法,交流时说说各组的解题思路。

  四、提高练习第84页思考题。小组讨论:怎样求正确结果?要求除法题的结果,必须知道为什么要求被除数?怎样去求被除数?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中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

  1.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掌握用一位数除整十数、整百数和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迅速地进行口算.

  2.学生认真口算和检查的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重点:

  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口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用一位数除整十数、整百数和两位数的算理,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准备:

  课件;每组准备60根(6捆)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8÷4= 9÷3= 35÷5= 42÷7= 14÷2= 24÷6=

  2.口答

  (1)60里面有( )个十,400里面有( )个十。

  (2)240里面有( )个百和( )个十。

  (3)84里有( )个十,( )个一。

  3.二年级时我们已经学过了简单的口算除法,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口算除法。(板书课题: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口算除法)

  二、探究新知,生成问题

  出示课件,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根据你的观察, 看看从这幅图里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用你已有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

  1、把这些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根?

  学生回答:60÷3

  师:那60÷3等于多少呢?

  (1)学生先独立思考,在小组进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对于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提示其用小棒摆一摆。

  (2)各小组派代表在班级中反馈本小组想到的计算方法。

  估计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四中算法

  ①想口诀二三得六2×3=6 6÷3=2 60÷3=20

  ②20×3=60 60÷3=20

  ③6个十除以3是2个十,即就是20

  ④通过摆小棒看出,把60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0根。

  师:同学们的想法很对,那我们看看图片中的这位小女孩是怎样想的?师生一起看大屏幕。这位同学的做题方法跟我们同学的第几种算法相同呢?

  生:第四种算法。

  师:那60÷3这个算式怎么读呢?

  生:60除以3.

  师:同学们读得很对,那现在老师在给大家教另一种读法,它还可以读作3除60.

  (3)反馈练习:教师出示600÷3、6000÷3,让学生说说 这两题的商各是多少呢?

  第一个问题轻松解决了,老师相信下面的第二个问题对同学们来说也不难。

  2.课件出示课本例3

  把66张彩色手工纸平均分给3人,每人得到多少张?

  师:你是怎样计算的?小组里面说说。

  生:66 ÷3=22(张)

  师:那同学们是怎样算的结果是22呢?

  生:可以用摆小棒的方法算得结果为22.

  师:同学们的想法很好,那现在我们来看看图片中的'这位小女孩是怎样做的呢?(师生一起看大屏幕)

  师:同学们都掌握了吗?那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96÷3=和46÷2=分别等于多少呢?

  3.小结: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在计算时可以如何思考?

  可以想口诀,还可以用以前学的乘法运算来思考,还可以用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解决。只要能正确的计算,什么方法都可以。

  三、巩固练习

  教师出示课件上的练习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让个别学生回答。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我们学习了一位数除整十数、整百数和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还学习了除法算式的另一种读法。

  五、布置作业

  课本练习三的第5题和第9题。

  板书设计: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第一课时 口算除法

  例1 把这些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根?

  60÷3=20(根)

  答:每份是20根。

  例3 把66张彩色手工纸平均分给3人,每人得到多少张?

  66 ÷3=22(张)

  答:每人得到22张。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体育馆吗?在哪里见到的?您所见的体育馆有多大?能坐多少人?今天,老师将带你们去参观一个万人体育馆,想去看吗?出示教学挂图,引导学生仔细看图,并告诉学生这座体育馆大约能作10,000人。据想知道10,000有多大,10,000怎么写吗?(板书课题:认识整千数)

  二、师生合作,获得新知。

  1、感受整千数和一万的含义。

  教师出示一个大正方体。谈话:你知道了一个大正方体有几个小正方体吗?一个正方体表示一千。接着出示2个大正方体,提问:这是几千?(二千)让学生依次数下去,一千、二千、三千……九千,当出现10个大正方体时,提问:10个一千是多少?(板书:10个一千是一万)现在你知道10,000有多大吗?(一万有10个一千)

  2、借助计数器教学读写整千数和一万。

  教师先在计数器的千位上拨出3粒珠,提问:千位上的三粒珠表示多少?谁能把这个数写出来?指出:3个一千是3,000。让学生读一读。

  指名在计数器上拨出五千、九千,让学生说说有几个1,000。提问:你们能写出来吗?然后读一读。

  要在计数器上拨出10,000,你会怎么拨珠?让学生拨一拨,写一写,读一读。

  3、找朋友。

  教师把写有二千、三千、六千、八千、一万、20xx、3000、6000、8000、10000的'卡片发给学生,请手中拿有二千、三千、六千、八千、一万卡片的学生上台,再把自己的好朋友找出来,找好朋友后,其他学生把这些数读一读。

  4、教学数位顺序表。

  谈话:刚才我们学会了整千数和一万的读法和写法,现在你能把下面的数位顺序表填写出来吗?

  填完后在小组里交流,然后讨论:从右边起第几位是万位,第四位是什么位?百位的左边一位是什么位?右边一位是什么位?

  在全班交流后齐读数位顺序表。

  三、实际应用,深化新知。

  1、先让学生明确直线上一格表示1,000,再独立填写空格内的数,指名读一读。然后在小组里讨论:7,000是接近1,000还是接近10,000?你是怎么想的?

  2、让学生先读出横线上的数,在读一读图中的句子,感受数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

  3、让学生先读一读图中的句子,再写出横线上的数。

  4、指名口算6,000-4,000、2,000+3,000,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其余题目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里校对计算结果,并任意选一道题交流自己的算法。

  5、新引导学生看懂图意,交流从图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然后自己列式解答。

  6、以小组为单位填表格,再交流。提问: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分小组提一提,一人提出问题,大家解答。

  7、给学生创设情境,小明家和冬冬家都在少年宫同一边时,让两位学生表演一下,使学生明白两家在同一边时,求两家距离用减法计算。两家分别在少年宫的两边时,再请二位学生表演一下,使学生明白两家分别在少年宫的两边时,求两家距离用加法计算。

  四、总结延伸。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跟同桌说说,再跟老师说说。

  你能用今天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人教版)第五册第37—40页。

  教学目标:

  1、探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知道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

  2、通过动手操作与实验,让学生在做中学,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及初步的空间观念。

  3、创设互相协作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

  教学准备:师:平行四边形图片,平行四边形活动教具,钉子板。

  生:平行四边形图片、剪刀、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小朋友,你们觉得我们的学校漂亮吗?今天陈老师带大家去参观一所漂亮的学校好吗?现在我们就一起去参观这所学校。(p37主题图)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所学校,你能找到哪些图形朋友?(根据学生的发言出现长方形、正方形及平行四边形图片。)这些图形中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你能说说长方形有什么特点吗?(生回答)

  现在老师要来变个魔术,小朋友仔细观察一下,这个长方形变成了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位图形朋友。(板书课题)请小朋友再观察一遍,长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你还发现了什么?你认为平行四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变化?(生回答)刚才小朋友通过观察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这些特点,但这是用眼睛看的,是不是准确呢?你们想通过做实验来验证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验证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二、探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实验要求:分小组活动,每组里都准备有一些平行四边形,你们可以借助剪刀、直尺、三角板等工具,想办法来验证平行四边形的特点,看能不能发现平行四边形的`秘密,比一比哪一组想出来的方法最多?

  小组实验…

  汇报:小组派代表说说你是用什么办法验证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师小结。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说一说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生: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师板书: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看来小朋友已经和平行四边形交上朋友了,现在老师想来考考大家,请看下面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p39NO1。老师随意指到一个图形,如果你认为是平行四边形小朋友就做这个手势“√”,如果不是平行四边形,小朋友就做这个手势“×”,比一比哪个小朋友的反应最快?

  三、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及其特性。

  今天我们交上平行四边形这位朋友了,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平行四边形这位朋友?

  生答。(地砖、楼梯护栏、伸缩门等)

  师:这个铁门为什么能伸缩?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动手做实验:小组做好分工,用小棒做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再拉拉看,然后互相交流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汇报。请两个小朋友把你们拼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拿上来拉拉看。老师在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再摆一根小棒,变成了什么?你再拉拉看,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三角形不易变形,比较稳定;平行四边形不稳定,容易变形。(板书)铁门能伸缩就是应用了平行四边形这个特性。这种特性在生活中还有广泛的应用,工程师们就是利用这一特性来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些方便,如推拉门、折叠伞的伞骨等等。

  四、动手实践,多方位理解平行四边形

  1、两人在钉子板上围平行四边形,其余同学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

  (1)p38上

  (2)p39NO2生独立动手操作,反馈。

  (3)比较

  p39NO3这样围是平行四边形吗?怎么改才能成为平行四边形?

  (4)围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小结: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2、剪平行四边形p38下

  ⑴生独立用长方形纸剪平行四边形,师巡视指导个别学生。

  ⑵交流剪的方法。展示优秀作品2幅。

  五、课堂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最开心的是什么?

  六、布置作业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上册教案01-15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2-14

三年级的教案数学上册10-10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2-29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1-02

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01-10

小学三年级上册的教案数学03-05

人教版数学上册教案05-08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5-15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精选17篇)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