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案经典(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化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初中化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的含义。
2、了解物质的量、物质的粒子数、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3、了解提出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教学重点]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教学难点]
物质的量有关计算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方法]
类比法、问题引导、讲授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由于本节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抽象、难懂,根据加涅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一些教学事项如引起学生注意及唤起旧有经验,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新课一开始,给出一些图片,生活中的计数现象,在愉悦的情绪中进入新课的学习,消除学习概念的恐惧感。
[设计目的`]类比生活中的现象,消除接受新知识的陌生感,为后续知识学习做铺垫。
[问题1]生活中我们要对宏观物质进行计数,微观粒子我们有必要进行计数吗?
[分析]通过2H2+O2==2H2O得到一瓶水(500ml)怎样选取才能让H2和O2恰好反应而不浪费呢?
[学生回答]可以根据质量进行计算
[追问]55.6克氢气中含有的氢分子是多少呢?444.4克氧气中含有的氧分子数又是多少呢?它们的个数比为2:1吗?我们希望对微观粒子进行计数。
[设计目的]通过实际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并引出下一问题。
[问题2]微观粒子比较小如何数?
[展示图片]生活中对宏观物体的计数方法。知道可以“一包、一包”的数。
[激疑]选多少为“一包”呢?
10亿人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清。
[引入]很大很大数目为“一包”————摩尔
[设计目的]类比生活,明确化学研究和生活是联系的,培养兴趣。
[追问]1摩尔微粒多少个?
摩尔:0.012kg 12C中所含的原子数目为1摩尔。
——如果在一定量的粒子集体中所含粒子与0.012kg 12C的原子数目相同即为1摩尔。
[计算]0.012千克12C中所含的原子数目。
[学生代表板演]
[引入]阿伏伽德罗常数
[情境对话]一瓶水的质量是多少克?500克;今天的温度是多少?25摄氏度。
[设计目的]通过情景对话类比学生很容易弄明白物质的量和摩尔的关系。
[激疑]如果回答X摩尔,我们应该怎么问呢?
[引入]物质的量
[概念理解]判断下列叙述是否正确
1、摩尔是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2、摩尔是物质的质量单位。
3、摩尔是物质的数量单位。
[讨论]能否把“物质的量”说成是物质的质量或物质的数量?
物质的量所表示的对象是什么?
[归纳板书]
一、物质的量
1)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符号为n,单位为摩尔(mol)。
2)1 mol粒子的数目是0.012 kg 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目,约为6.02×1023个。
3)1 mol粒子的数目又叫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A,单位mol-1。
4)使用摩尔时,必须指明粒子的种类,可以是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等。
[练习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1mol苹果
2、1mol. O
3、1mol.花粉
4、1molH2O
5、1mol钠元素
6、1molNa2Cl
7、1mol.氢
[设计目的]检测并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练习2]
1、1mol H2SO4中含有xx个硫酸分子
2、2mol H2O中含氧原子xx个。
3、0.5mol NaOH中含Na+ xx个。
4、2NA个H2是mol。
[学生归纳]物质的量(n)与微粒数(N)之间的关系
初中化学教案2
教学工具
多媒体、仪器(试管、药匙、胶头滴管)、药品(碘、高锰酸钾、水、汽油、酒精、红墨水)
教学资源
PPT课件,动画
教学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2)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3)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
(4)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溶液的概念以及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和讲授相结合
教学过程
环节一:引入新课
【引入】每个学生面前都有两瓶水,一瓶是糖水,另外一瓶是盐水。
【投影】展示饮料图片
【讲述】这些液体其实都是溶液,那到底什么是溶液,溶液又是如何形成的?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溶液的形成》。 【家庭小实验】课前学生准备好糖水和盐水。
由学生的生活经验设置悬念,引入,学生亲身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热情。
环节二:探究溶液的形成、定义和特征
【提问】你们的糖水溶液是怎么得到的?
【提问】在搅拌的过程中,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提问】哦,蔗糖“消失”了,那是不是说蔗糖“不翼而飞”了?
【提问】你怎么证明蔗糖的存在?
【提问】非常好,蔗糖既然溶解在水里,那为什么我们肉眼看不到了?
【过渡】那如何从微观的角度来理解蔗糖溶解于水的过程呢?
【动画】蔗糖在水中的溶解
【讲述】盐水的形成过程是类似的,但稍有不同。请大家观看动画,来总结一下区别在哪里?
【动画】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26页
【回答】将糖放入水中,然后用筷子搅拌,就形成了糖水。
【回答】蔗糖颗粒逐渐减小最后消失。
【回答】不是的,糖还在水中。
【回答】我可以喝一口(学生打开瓶盖,喝了一口糖水),这瓶水是甜的,说明蔗糖还在水里。
【回答】之所以看不到蔗糖颗粒,是因为它在水中分散开来了。
【回答】蔗糖溶于水后以分子形式均匀地分散在水中,而氯化钠以钠离子和氯离子形式均匀地分散在水中。
【过渡】我们已经知道了溶液形成的微观本质,接下来请思考以下问题:
(1)糖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瓶子里都有什么物质?各自起到了什么作用?
(2)糖水每一部分的甜度一样吗?
(3)配置好的糖水,外界条件不变时,蔗糖和水能分开吗?
【提问】根据以上问题,请讨论总结出溶液的'概念。
【板书】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提问】这个定义中的关键词有哪些?
【讲解】从类别上讲,溶液是混合物。
溶液不能从字面上来理解,它不一定是液体,可以是气体或固体。
【提问】溶液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讲解】均一性:溶液中任意一部分的组成和性质完全相同。
稳定性:外界条件 (温度、气体压强等)不变时,溶质不会从溶剂中分离出来。
【提问】溶液由几部分组成?
【讲解】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有多种)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只能是一种)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提问】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
环节三: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过渡】除了水以外,汽油、酒精也可以做溶剂。
【演示实验】高锰酸钾和碘分别溶于在水和汽油中
【提问】根据以上实验,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讨论,总结】
1、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不同。
2、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也不同。
环节四:探究乙醇是否溶于水
【过渡】以上接触的溶液,溶质几乎都是固体,那溶质可以为液体或者气体吗?
【演示实验】乙醇溶解在水中
【提问】乙醇溶液中,溶质是乙醇,是液体。请举出溶质为气体的溶液。
【回答】稀盐酸,溶质是气体氯化氢。
环节五: 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确定
【过渡】对于溶液,我们如何确认谁是溶质,谁是溶剂呢?
【讲解】1、根据物质状态确定
2、根据溶液名称确定
溶液的名称一般是“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的酒精溶液;若溶剂是水,溶剂的名称可以省略,如蔗糖溶液。
【作业】家庭小实验—清洗餐具 回答,略。 让学生体会学习溶液的现实意义。
为下节课讲解乳化现象做准备。
初中化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的观察与分析,知道浓盐酸的物理性质,掌握盐酸的主要化学性质及用途。认识盐酸在日常生活中和生产中的作用。
2、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和实验基本操作能力。
[课前准备]
仪器:试管、滴管、镊子、试管夹、酒精灯(附火柴)等。
药品:锌粒、镁条、碳酸钙粉末、氧化铜、酚酞试液、石蕊试液、浓盐酸、稀盐酸、铁钉、锈铁钉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盐酸》。(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投影出示学习目标(见上)
师:为了达到上述目标,下面我们一起进行学习探究。
三、自学指导
(投影)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内容,了解盐酸的组成,物理性质、化学物质以及盐酸的用途。并利用老师提供的药品和仪器进行实验,10分钟后完成相关内容。
四、学生先学
1.学生看书、思考,教师巡视,保证每位学生都集中精力学习。
2.提问。
①盐酸是色,具有气味的液体,浓盐酸在空气中会生成白雾,这是因为。
②人的胃液中含有,少量可帮助消化。它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无色的酚酞试液。
③将生锈的铁钉放入盐酸中,观察到的现象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⑤归纳出盐酸的化学性质有:
⑥根据盐酸的性质,分析推断它有哪些用途:稀盐酸用于除;实验室用稀盐酸制、气体等。
五、后教
(一)讨论、归纳。
1.出示一瓶浓盐酸,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要密封保存?为什么用棕色瓶保存?让学生了解盐酸的'组成以及浓盐酸的物理性质。
2.提问:能通过蒸发的方法,将稀盐酸变为浓盐酸吗?
3.总结盐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二)引导实验探究
1.投影出示:请同学们按课本中的实验内容进行小组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6分钟后进行交流。
实验内容现象结论
酚酞试液、石蕊试液分别滴入稀盐酸中
镁锌铜分别放入稀盐酸中
氧化铜、铁锈分别放入稀盐酸中
盐酸与石灰石作用
2.学生探究,老师巡视,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3.指名学生边演示,边口述实验步骤和现象,教师引导,其它同学更正。
(三)练习、点拨
六、课堂小结
1.学生回顾:
2.教师总结:本节课通过同学们实验探索,总结了盐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这些性质决定了在工农业生产中有重要应用。
以上就是根据福建招考要求为大家分享初中化学教案,希望大家仔细阅读,提高我们的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初中化学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
2、知道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和合理开采和节约化石燃料的重要性。
3、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化学反应放出的能量的重要性。
4、知道石油炼制的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过程与方法
自己动手做盐酸与镁条反应的实验,体会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增强动手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燃料不充分燃烧对空气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能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甲烷的燃烧及产物的检验。
2、石油分馏的产物及用途。
难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教学工具
有关化石燃料的录像资科,导气管、烧杯、火柴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播放一段Flash录像:(特写)烧得很旺的炭火和一支温度为20℃的温度计。然后向炭火上加上一铲新煤,红红炭火变暗,温度计示数随之下降到16℃。过了一段时间,炭火又变得红热,温度计示数又上升至20℃。
师:生活中的这个常见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不需要学生立即回答)
二、推进新课
(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师:我们都知道燃料燃烧时产生了热量,是不是只有通过燃烧才能获得能量的呢?下面我们来做教材上的实验7-3。
师: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生石灰与水反应会放出热量。
师:这种化学反应放热现象在许多化学反应中都会发生,大家请思考:
(1)化学反应都是放出能量的吗?请举出生活中你见过的吸收能量的化学反应的例子。
(2)我们一开始播放的Flash录像中的现象如何解释?凡是反应需要加热的化学反应就是吸热反应吗?
师:演示硫粉在空气中和在纯氧中燃烧的实验,播放煤块和煤粉在空气中燃烧的录像,让学生比较反应现象的不同,并思考原因。
(二)化石燃料的利用
煤的形成
师:植物或植物枯萎后被埋于土中,经长期复杂变化成煤。
石油、天然气的形成
师:大多数的炼钢厂、热电厂等使用什么燃料?
生:煤。
师:
(1)煤是纯净物吗?
(2)那它含有哪些元素?
(3)你知道煤作为燃料的原理是什么?
生:
(1)是混合物。
(2)煤主要含碳元素,此外还含有少量的H、N、S、O元素以及无机矿物质(主要含硅、铅、钙、铁等元素)。
(3)原理是利用碳元素和氧反应所放出的热量。
师:知道人们怎么综合利用煤的吗?煤加工后的主要产品有哪些用途?
生:煤隔绝空气加热
煤气的主要成分:
氢气(H2)甲烷(CH4)一氧化碳(CO)其他气体
师:我国的主要油田有哪些?
生:大庆、大港、胜利、华北等。
师:石油可直接用作燃料吗?石油产品中有哪些是常用燃料?
生:不能!石油中除了含C、H元素外,还含S、O、N等元素。如果把石油直接作燃料的话,石油会燃烧不充分,不仅会造成浪费,还会生成大量的黑烟和含S、含N等有害气体。
生:汽油、煤油、柴油、石蜡等都是常用的燃料。
师:煤气泄露会造成什么危害?使用灌装液化石油气在安全上应注意什么?
生:危害到人体和财产的安全;使用罐装液化石油气在安全上应注意不能加热,不能猛烈撞击等。
师:有人说天然气就是甲烷,甲烷就是天然气,对不对?
生:不对,因为虽然天煞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但与纯甲烷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师:说得对,下面我们来看看天然气的成分。
1、构成:主要是碳和氢元素组成的气态碳氢化合物
2、主要成分:甲烷(CH4)
3、甲烷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具有可燃性
(注意:点燃之前要验纯)
CH4+2O2===CO2+2H2O
师:出示一块蜂窝煤,然后提问:蜂窝煤有许多孔洞,你知道其中的奥秘吗?工业上使用煤等固体燃料,怎样做才能使燃料充分燃烧?
初中化学教案5
第二册第一节分子
课题:第一节分子、
教学目标:
1、了解分子的性质,掌握分子的概念;
2、运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
教学重点:分子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难点:分子运动的想象、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引入新课:
通过绪言和第一章学习,我们知道了物质的性质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本节将进入对物质组成结构的研究、在
初中物理中,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而什么是分子,分子又具有哪些
基本性质
讲授新课:
一、分子、
实验1 :品红的扩散、
实验2 :氨分子的.扩散、
观察现象,解释原因、
实验3 :酒精和水的混合、
观察: V酒精+ V水1 V酒精与水混合、解释原因、
讨论:通过以上实验说明分子有哪些基本性质
阅读P27 1--- 3段、
小结: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很小,质量也非常小;
2、分子不停地运动;
3、分子间有一定间隔、
讨论:举出生活中几个事例,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分子间有间隔、
教材P292、
提问:通过对分子的学习,我们应更进一步理解什么是分子
讨论:分子的概念、 (阅读P26第4段和第5段)、
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讨论:分子是否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举例说明、
二、混合物与纯净物、
演示实验2 – 2 、铁粉与硫粉混合、用磁铁在混合物上方移动、
观察现象:磁铁可吸引混合物中的铁、
讨论:以上实验说明什么问题,什么是混合物
(分子1 )
1、混合物: P28 、
举例说明哪是些物质是混合物、
什么是纯净物举例说明、
2、纯净物、
三、用分子的知识解释:
讨论: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混合物与纯净物、阅读P28第5段、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1、混合物与纯净物:
都限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混合物:由不同分子构成的
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的
2、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
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
四、巩固练习:
1、简答下列各题:
(1)、根据分子的性质解释,
a)、气体易被压缩,固体不易被压缩、
b)、水在夏天比冬天蒸发的快、
2、选择题:
(1)、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
(A)、二氧化锰; (B)、氯酸钾; (C)、氧化镁; (D)、液氧、
(2)、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的是( )、
(A)、铁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生成物;
(B)、氯酸钾,二氧化锰混合后加热制取氧气的剩系物;
(C)、硫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
(D)、石蜡燃烧后的生成物、
教学后记:
本节概念很抽象,需多次打比方,并加强与生活实际的练习、
初中化学教案6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和化学性质;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碳循环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意义。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学会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扬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精神。
学习重点:
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和化学性质
学习难点:
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学习方法:
实验探究、交流讨论。
教学方法:
指导探究、主持讨论。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测与对策
[创设情景](故事导入)一人带着一条狗走进一个山洞,走着走着,狗突然倒在地上,原来狗已经死了。……导致狗死亡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讲解](小结并提出学习任务)几位同学猜得很对,是由于山洞的下层充满二氧化碳气体所致。你们还知道其他有关二氧化碳气体产生和消耗的途径吗?把你知道的归纳一下,填写在学案上。
[问题导入]你知道二氧化碳有哪些用途吗?引入二氧化碳的奇妙变化(液态二氧化碳,固态二氧化碳—干冰)
[播放录像]光合作用,温室效应、二氧化碳灭火器、“干冰”的用途。
[创设问题]你知道打开汽水瓶或啤酒瓶时冒出的气体是什么吗?如何验证?
通过此实验,你还能得出二氧化碳具有哪些性质?
[演示实验]在一个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注入少量水,迅速塞上单孔橡皮塞(连有导管、橡皮管和弹簧夹)并把导管另一端放入盛水的烧杯,打开弹簧夹。
[问题情景]我们同学每天都喝饮料,你对瓶子上的说明有哪些发现或有哪些疑问吗?
[ 提供信息]紫色石蕊试液遇到酸性物质会变红,可用来检验二氧化碳和水是否会生成碳酸。
[布置任务]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探究二氧化碳和水是否会生成碳酸。
[布置任务]按照课本p43图2-21设计一个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推测二氧化碳还有哪些性质。
[演示实验]把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放有燃着蜡烛的烧杯中。
[布置任务]通过以上的实验探究和交流讨论,你能说出奇妙的二氧化碳具有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吗?
[家庭实验]自制汽水:取一个洗刷干净的汽水瓶,瓶里加入占80%容积的冷开水,再加入
[交流讨论]
[思考、填写]
[观看、了解相关知识]
[实验探究、观察、思考、得出结论]
实验内容:将汽水瓶中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观察实验现象、解释原因]
[提问、讨论、解答]
[分析信息]
[设计并实施实验方案]
[总结出二氧化碳的又一条化学性质: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
[用自带的碱面和醋完成实验、得出性质]
[观察现象、说明二氧化碳灭火的原因]
[交流讨论、总结]
[家庭实验]
有的学生可能听说过这个故事,知道是山洞的下层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缘故。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日常生活经验,会知道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
学生可能知道舞台烟雾,人工降雨是怎么回事。
学生对于实验原理,实验操作不会有太大困难。但要得出二氧化碳有关性质可能有些难度。
学生在学习了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基础上,解释该实验现象的原因不会有太大的难度。
学生的问题可能是:瓶子标签上写的是碳酸水,为什么不写二氧化碳饮料?
对学生来说用“紫色石蕊试液检验酸”这一知识点是陌生的,需要教师的引导。
方案可能有:直接向碳酸饮料中滴紫色石蕊试液;把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等等。
通过学生自主实验、观察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能得出二氧化碳的相应性质。
该实验生活气息浓,趣味性强。
课后反思:
用故事导入,能使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在探究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时,用学生爱喝的雪碧做探究实验,使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整个课堂教学注重让学生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探究实践中逐步养成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在对课堂演示实验中意外出现的失败,教师要能机智的利用这一教学良机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就是从不断的失败走向成功的过程”的教育,更进一步提高课堂应变能力。
初中化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在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基础上,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并能推测物质的组成。
⑵初步了解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研究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从质的变化和量的变化来全面理解化学变化的思维习惯。
【重、难点】
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和初步运用
【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法、归纳法、讲授法
【授课类型】
授新课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
复习提问:
1、请回答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并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质量守恒的原因。
2、请同学用化学式表示下列化学反应。
⑴碳在氧气中燃烧
⑵硫在氧气中燃烧
⑶氧化铜与氢气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水
讨论:
⒈刚才同学们写的3个化学反应表达式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吗?为什么?(课件)
导入新课 :化学上有没有一种式子,既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又能反应质量守恒定律的'特点?有,国际上为了便于交流,采用国际通用的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这就是化学方程式。
提问:前面我们用文字表达式表示化学反应,那么文字表达式能给我们一些什么信息?
讲解:以碳在氧气中燃烧为例讲解文字表达式中符号的意义。(课件展示)
过渡:用文字表示化学反应虽然直观地表示了化学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但书写麻烦,且不能表示出各物质之间的量的关系。
讲解: 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
讨论:以为例,分析化学方程式表达了哪些意义?
课件展示:
归纳: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⒈表明化学反应中的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⒉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即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⒊表明化学反应中各物质间的粒子数量关系。
讨论:如何读:
讲解: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⒈读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如:碳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
⒉读出各物质间的质量比
如:每12份质量的碳和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
课堂练习
从物质种类,质量和反应条件等方面考虑,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能提供给你哪些信息?
(1)粗铜丝表面的氧化铜与氢气在加热条件下反应。
①铜丝表面的氧化铜可以用氢气除去。
②这个反应需在加热的条件下方能进行。
③每80份质量的CuO与2份质量的氢气完全反应可生成64份质量的Cu与18份质量的水。
④利用这个反应可制取铜。
⑵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S+O2=SO2
⑶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Fe+CuSO4= Cu + FeSO4
巩固练习
⒈化学方程式2H2+O2=2H2O的正确读法是( )
A.氢气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水
B.氢气加氧气等于水
C.2个氢分子和1个氧分子生成2个水分子
D.4份质量的氢气和32份质量的氧气生成36份质量的水
2.已知反应A+B=C+D,且A与B参加反应的质量比为4:3,若反应后生成C和D共2.8克,且消耗的反应物B的质量为()
A.1.6克
B.1.2克
C.0.3克
D.0.9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化学方程式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利用它既可以知道反应物和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又可以知道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而且我们还可以根据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选择适当的物质与条件进行反应,生成我们所需要的物质。
初中化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原于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原于结构的表示方法;
(3)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4)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增强学生归纳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
(2)运用多媒体动画片、课文插图等辅助手段,演示离子的形成过程,化抽象为直观,增强学习的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付值观
(1)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粒子性”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离子的形成。
难点: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谈]原子的结构
[体验]画出原子结构草图
(二)复习回顾,课前热身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质子、中子、电子三种。
2.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核,居于原子的中央,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绕原子核作高速运动。
3.指出下列原子核外电子数:
H 1 ,O 8 ,Na 11 ,S 16 ,Mg 12 ,He 2 ,Ar 18 。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二、核外电子的排布
活动1:
[讨论]核外电子的运动是否如同学们所画的?
[归纳]核外电子运动是否像行星绕太阳旋转有固定的轨道,但却有经常出现的区域。
[提示]核外电子运动经常出现的区域叫电子层。
[设问]核外所有电子是杏都经常出现在同一区域?
[点拨]核外电子就像人一样,小时候完全靠父母,随着年龄,对父母的依赖程度小。那么电子由于能量各不同,所以其运动的区域离核有远有近。
[提示]能量低,离核近,能量高,离核远。
活动2:
[体验]核外电子在不同电子层内运动的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归纳]核外电子是在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的,这种现象叫做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提示]1.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有1层,最多的'有7层。
2.离核最远,能量最高的电子层叫最外层。
[明确]各原子的最外层可能不相同。
[小结]电子层:一二三四五六七
能 量: 低……→高
离 核: 近……→远
活动3:
[提问]稀有气体化学性质表现如何?
[归纳]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难与其他物质反应。
[设问]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有何特点?
[投影]1-20号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交流]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为8个。
[提示]若第一层为最外层,则为2个。
[点拨]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8个。
[归纳]稳定结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达到8个(若第一层为最外层,达到2个)的结构。
活动4:
[操作]请同学们根据上述知识画出氢、氧原子的结构草图。
[讨论]该图是否表示出原子核及其带的电荷数、核外电子的运动。
[归纳]化学上把表示原子结构的图形叫原子结构示意图。
活动5:
[讨论]以氧原子为例,回答图中各部分的意义。
[归纳]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
二、离子的形成
活动6:
[投影]1~20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
[讨论]哪些属于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三类元素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特点及其结构是否稳定?
三类元素的原子在反应中怎样使其结构稳定?
[归纳]
[小结]元素的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最密切。
活动7:
[设问]原子得失电子的结果是怎样的?
[课件演示]动画:氯化钠的形成
[归纳]1.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分为阳离子和阴离子两种。
2.阴、阳离子由于静电作用而形成不带电性的化合物。离子也可构成物质。
活动8:
[讨论]如何表示离子?
[归纳]离子符号的书写:
先写元素或原子团符号,然后在符号右上方先标电荷数值(数值为“1”时省略),后标“+”“-”号。
[提问]2Mg2+中数字“2”表示何意义?
[归纳]元素符号右上方的数字:一个离子带的电荷数。
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离子的个数。
活动9:
[议一议]原子和离子的比较
[小结]1.不同点:
①原子结构一般不稳定(稀有气体除外);而离子结构稳定。
②原子不显电性,离子带电。
[拓展]若单核粒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则该粒子为原子;
若单核粒子中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则该粒子为阳离子;
若单核粒子中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则该粒子为阴离子。
③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变,离子可能变。
[点拨]带电的原子团这类离子在化学反应前后可能变。
④原子用元素符号表示,离子用离子符号表示。
2.相同点(联系):
①都能构成物质,保持物质化学性质。
②
活动10:
[想一想]元素、分子、原子、离子、物质间的关系。
[归纳]
[明确]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三种。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投影]
1.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具有稳定结构的原子的是 ( C )
2.下面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①A~E共表示四 种元素;②表示原子的粒子是 B、C (填序号,下同);③表示阴离子的粒于是 A、D ;④表示阳离子的粒子是 E ;⑤表示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是 A、D、E ;⑥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的粒子是 B 。
3.钠原子和钠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如下:请回答:
(1)由于它们的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所以它们都属于钠元素。
(2)钠原子和钠离子的化学性质不相同(填“相同”或“不相同”)。
(四)总结反思,拓展珏伸
[总结反思]本课学习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和离子的形成。启示:.比较、归纳是学习化学基本概念的较好方法。
[拓展延伸]
1.M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A,它的阳离子Mn+与N元素的阴离子Nm-核外电子排
布相同,则N元素原子核内质子数为 ( C )
A.m+n+a B.m+n-a
C.a-n-m D.a+m-n
[解析]原子失电子变为阳离子,得电子变为阴离子,且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对于“具有相同质子数的粒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C )
A.一定具有相同的电子数 B.不一定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粒子
C.可能是原子和分子 D.一定是同种元素的粒子
[解析]具有相同质子数的粒子可能是同种元素的粒子如:S、S2-,也可能是原子和分子如:Ne、H2O等。
(五)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
1.下列变化中,最小粒子是原子的是 ( D )
A.水受热后汽化 B.贮氮气的钢瓶受热爆炸
C.氧气溶解于水 D.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2.三种元素的粒子Xm-、Yn+、Zp+都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已知n>p,则它们的核内质子数(依次用X、Y、Z表示)关系为 ( B )
A.X=Y=Z B.Y>Z>X
C.X>Z>Y D.Z=Y>X
3.下列粒子示意图中,表示+2价阳离子的是 ( C )
4.下列粒子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 ( C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原子的是 ( B )
6.下列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阳离子的是 ( C )
7.某元素负2价阴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 所示,则该元素原子所含的质子数为 ( B )
A.6 B.8
C.10 D.12
8.(20xx长沙市)下列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的是 ( A )
9.(20xx山西省)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具有稳定结构的原子的是 ( C )
提升能力
10.(20xx吉林省)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C )
A.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可以再分
B.单个SO2分子有刺激性气味
C.纯净的氢气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的物质是由同一种粒子构成
D.离子是原子失去电子后生成的粒子
11.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有关该元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 D )
A.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16 B.原子的核外有3个电子层
C.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 D.属于金属元素
12.对Fe3+、Fe2+、Fe三种粒子的判断,正确的是 ( C )
①核电荷数相同 ②核外电子数相等 ③电子层结构完全相同 ④质量几乎相等 ⑤等质量的三种粒子所有的质子数相等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⑤
C.①④⑤ D.②③④
13.某元素的一种粒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 ,则该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 ( A )
A.1 B.2
C.8 D.10
开放探究
14.表示M2+粒子结构示意图的是 ( B )
15.1996年科学家在宇宙深处发现了H3+离子和H3分子。请回答:
(1)1个H3+离子中含有 3 个质子, 2 个电子。
(2)构成H3分子的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是 C (填序号)。
(3)H3属于 单质 (填“混合物”、“单质”或“化合物”)。
初中化学教案9
课题名称: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8-1金属材料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金属材料等具体事例,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
2 、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知道物质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决定物质的用途,但还需考虑价格等因素。
3 、认识合金,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合金,以及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重点、难点:
1 、知道物质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决定物质的`用途,但还需考虑价格等因素。
2 、认识合金。
教学方法:阅读讲解、讨论。
教学过程:
导课:我们家中的很多日常用品都是由金属制成的,泥了解金属材料吗?氢大家阅读——
学生阅读:书:P2-3 。
学生讨论:书P3讨论题。
学生分组讨论后交流回答。
师问:通过上述讨论,能得出什么结论?
知道物质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决定物质的用途,但还需考虑价格、资源、使用是否便利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和对环境的影响等多种因素。
过度:我们在生活中用的金属制品都不是纯金属,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来学习第二个问题——
一、合金
请同学们阅读关于合金的初步介绍。
演示实验讲解:合金与纯金属在物理性质上的差异。
提问:通过上述阅读和实验,你知道了合金的哪些特点以及它比纯金属的优越性的。
学生回答问题。
化学技术社会:阅读并想象形状记忆合金的用途。
小结:本节课我们知道了金属有很多共同的物理性质;物质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决定物质的用途,但还需考虑价格、资源、使用是否便利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和对环境的影响等多种因素;合金的强度和硬度一般比组成它们的纯金属好,抗腐蚀性能也更好,合金往往有更广泛的用途。
课堂练习:书P8? 1 、 2 、 3
作业:课本P8-94 、 5 、 6
课后记:本节内容简单、贴近生活,学生学得比较轻松。
初中化学教案10
1、空气的组成
按体积计算,空气中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3%,二氧化碳及其他气体占0、03%。
2、空气是宝贵的资源
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用作制硝酸和氮肥,做保护气等;氧气比较活泼,支持燃烧和供给呼吸,气焊炼钢等;稀有气体,很不活泼,用作保护气,电光源等。
3、氧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通常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加压、降温后可变成淡蓝色液体或淡蓝色雪花状固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
(2)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氧化性,是常用的氧化剂。
4、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实验药品:暗紫色的高锰酸钾(固体)或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固体的混合物。
(2)反应原理(化学方程式)
(3)装置:发生装置、收集装置。
(4)操作步骤:查、装、定、点、收、移、熄。
(5)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则瓶内是氧气。
(6)注意事项:①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试管口要塞一团棉花,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②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实验结束时,应将导管从水中取出,后熄灭酒精灯,以防水的倒流。
5、物质的分类:
混合物、纯净物。
6、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颜色、气味、导电性、导热性、密度、硬度等。
(2)化学性质:氧化性、可燃性、毒性、稳定性等。
7、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或化学反应。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是否生成新的物质。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变化时,分子是否变化。
(2)化学变化的基本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知识巩固
1、目前,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的检测项目中不包括()
A、二氧化硫B、二氧化碳(CO2)C、二氧化氮(NO2)D、总悬浮颗粒(TSP)
2、下列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其中都属于化学变化的`一组是()
A、水受热沸腾、酒精燃烧B、汽油挥发、动物的呼吸作用
C、食物变质、铁锅生锈D、玻璃破碎、西瓜榨成汁
3、豆科植物根瘤菌能直接固定空气中的某些气体成为农作物养料,这种气体是()
A、氨气B、氮气C、二氧化碳D、氧气
4、在中央电视台发布的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中可看出,造成空气污染的首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颗粒物和二氧化硫。下列对其形成的主要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废水主要污染水源)
A、环境绿化不好,粉尘到处飞扬B、生活和生产中燃烧煤炭
C、工业生产排放废水D、机动车排放尾气
5、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清新的空气B、无色透明的雪碧饮料C、蒸馏水D、牛奶
6、“化学反应的绿色化”要求原料物质中所有的原子完全被利用且全部转入期望的产品中,下列反应类型中一定符合“化学反应的绿色化”要求的是()(从题干分析出“产品”只能有一种,不能有两种。)
A、分解反应B、置换反应C、复分解反应D、化合反应
7、对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二氧化硫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五氧化二磷颗粒在空气中看到的现象是烟,不会是雾。)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白光和放出热量
B、硫粉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无气味的气体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
D、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大量的烟雾
8、物质在“潮湿的空气”中发生的变化,主要与空气中的某些气体有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钢铁生锈与氧气、水蒸气有关B、氢氧化钠固体潮解与水蒸气、二氧化碳有关
C、白磷在空气中自燃与氧气有关D、熟石灰变质与氧气、水蒸气有关
9、被称为绿色氧化剂的过氧化氢俗称双氧水,是一种无色液体,常用作无公害的消毒杀菌和漂白剂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怎样鉴别水和双氧水两瓶无色液体(简述实验步骤、现象、结论)
参考答案:
各取少量无色液体于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有气泡产生的是双氧水,无气泡产生的是水。
初中化学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并学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和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2)引导学生进行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初步培养学生定量研究问题的能力。
(3)能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在一切化学反应里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二、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三、教学难点
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以及质量守恒定律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内容是科学探究的过程及其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过程;白磷、细沙、锥形瓶、玻璃管、气球、塞子、酒精灯、镊子、天平(带砝码)、铁钉、砂纸、硫酸铜溶液、烧杯、碳酸钠、稀盐酸、药匙、镁带、石棉网、坩埚钳等。
五、教学过程
复习:请同学们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1)磷在氧气中燃烧。
(2)氯酸钾受热分解。
提问:我们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是什么?
回答:有新的物质生成。
提出问题:那么物质发生化学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改变呢?请同学们提出你们的猜想。
提出猜想:
1、化学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变大。
2、化学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3、化学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变小。
过渡: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之和的关系。那么我们主要使用的仪器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托盘天平。
讲述:非常正确。下面我们就用托盘天平来证实一下上述我们提出的猜想。
科学探究1: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步骤:
1、将装有少量白磷并铺有细沙的锥形瓶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
2、加热玻璃管使白磷燃烧(砝码不用取下),注意观察反应现象。
3、冷却后第二次称量,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现象:
1、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热。
2、气球先鼓起后瘪下。
3、天平仍平衡。
文字表达式: 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
结论: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
思考:
1、锥形瓶底部为何要铺细纱?
2、玻璃管有何作用?
3、气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4、能否将玻璃管换成玻璃棒,一端不系气球?
回答:
1、防止集气瓶底炸裂。
2、引燃白磷。
3、反应放出的热使瓶内气体膨胀。
4、不能,由于气压过大,瓶塞易被冲出。
科学探究2: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步骤:
1、将几根打磨过的铁钉与烧杯中的硫酸铜溶液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
2、将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静置1~2分钟(砝码不用取下),注意观察铁钉及溶液的变化。
3、再将烧杯放在托盘天平上第二次称量,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现象:
1、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生成。
2、溶液颜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
3、天平仍平衡。
文字表达式:硫酸铜+铁→硫酸亚铁+铜。
结论: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
初中化学教案12
一、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目标:a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
b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c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觉性和积极性。
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永恒运动的,是不可消灭的,
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4、美育渗透点: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现象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别)及其应用。
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疑点: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的区别。
解决办法:(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列表记录实验现象,由学生讨论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
(2)通过学生讨论而归纳出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
三、实验及教具准备:
试管,带弯管的单空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坩埚钳,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夹),研钵,火柴,药匙,胆矾,碱式碳酸铜,镁带,澄清石灰水,水。
四、学法引导
1、学会概念辨别,注意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
如,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就可以从概念、特征、伴随的现象等方面加以区别;从变化发生过程中两者的相互关系寻找它们的联系。
2、学会观察化学实验。
首先要观察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再注意观察变化中的现象,如变色、发光、放热、放出气体、发出声音……等;反应停止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学会观察实验,将有助于我们思考变化的原因,推测变化的原理,总结变化的规律。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看录像“走向化学世界”、“漫游化学世界”(北京西城电教馆,17分钟),也可利用幻灯片引入新课,或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如:化学史、元素的发现史、化学家的小故事、趣味化学、化学与生活等,由学生的发言引入新课。
新课讲授:
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学生讨论]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构成物体的材料叫做物质。澄清两个概念:物质与物体。如铁这种物质能制成铁钉、铁锤等物体。
化学研究物质,如水是由什么元素(第二章学)组成?水由什么构成?(第三章学)构成水的粒子结构怎样?(第三章学)水除了具有溶解其他物质的性质外还有哪些性质?这都是化学要研究的内容。化学还是一门研究物质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板书: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教师讲解观察实验的方法。
学习化学必须重视实验,注意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积极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观察实验现象的程序:
投影: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
变化中:物质发生的主要现象,如是否发光、放热、颜色怎样变化、是否有气泡产生,产生的气体是否有气味,有什么颜色的沉淀产生等。
变化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
描述实验时应注意语言清晰、准确,只说现象不说结论。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并列表记录。分别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演示[实验1]水的沸腾
[实验2]胆矾的研碎
实验编号变化前的物质变化时发生的现象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1液态的水沸腾时生成的水蒸气遇玻璃又凝结成液体液态的水
2蓝色块状的胆矾块状固体被粉碎蓝色粉末状的胆矾
[实验3]镁带的燃烧
[实验4]加热碱式碳酸铜
3银白色的镁带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同时发出耀眼的白光白色氧化镁粉末
4绿色粉末状的碱式碳酸铜加热后,绿色粉末变成黑色,管壁出现小水滴,石灰水变浑浊三种其他物质:氧化铜(黑色)、水、二氧化碳
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1、2这两个实验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的物质。这是判断物质发生物理变化的依据。
3、4这两个变化的共同特征是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的物质,这是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
引导学生小结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
板书: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
(化学反应)
[讨论]这两种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和联系?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但不能作为判断一个变化是不是化学变化的依据。
[讨论]判断一个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应依据什么?
[练习]口答课本第5页习题1、2。
[讨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发光放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B、固体变成气体一定是物理变化
C、化学变化过程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D、物理变化过程一定伴随着化学变化
解答此类题要熟悉下列要点: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现象
物质的状态、形状等发生变化放热、发光、变色、生成气体、生成沉淀等等
实例冰→水→水蒸气,汽油挥发,
木材制成桌椅、铁生锈、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食物腐烂
根本区别
(判断依据)是否生成其他物质
关系
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的过程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通过四个实验,我们知道水沸腾时能变成水蒸气,而水蒸气遇冷又能凝结成小水滴,胆矾是蓝色的晶体,镁带在空气中能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能转化成三种物质,这些都是物质本身特有的属性,即物质的性质,引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讲述]物质的性质,无论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均指物质的特有属性,物质不同,其性质也不同。下表有助区别两种概念。
[投影]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概念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性质确定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知通过化学变化可知
性质内容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等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稳定性等
[讨论]
1、下列哪种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A、导电性B、挥发性C、可燃性D、溶解性
2、下列各组物质能根据在水中的溶解性区别开的.一组是()
A、豆油和汽油B、水和酒精C、铁块和铝块D、面粉和白糖
3、判断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A、铜绿受热时会分解;
B、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氧化镁;
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重;
E、木棒受力折断。
[小结]物质的变化和物质的性质的区别。
我们应把握住一点,即变化是一个过程,是动态的;而性质是物质内在的属性,有时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让其表现出来,而有时只需用感观和仪器感知测量即可。
四、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学生阅读课本第3、4页内容,讨论: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学生阅读课本第4页内容,了解化学工业的过去和现状。
五、如何学好初中化学?
[小结]注意学习化学的方法(抓好预习、听讲、复习、作业四个环节),重视并做好化学实验。
预习指导:做到初步了解重点、难点、画出不懂的问题。
听讲:边听、边观察、边思维、边记忆,争取在课堂学会。
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随堂练习:
布置作业
复习课本1—4页,画出概念和记忆要点
板书设计
绪言
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观察实验的方法:
[投影]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
变化中:物质发生的主要现象,如是否发光、放热、颜色怎样变化、是否有气泡产生,产生的气体是否有气味,有什么颜色的沉淀产生等。
变化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
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
(化学反应)
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四、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五、如何学好初中化学?
第一单元
课题1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
【学习目标】
1、了解什么是化学,认识到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能进一步认识自然、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
2、对学习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3、知道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的关系非常密切。
4、了解化学学科的学习特点,从而为学好化学做充分准备。
5、知道探究性学习是学好化学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6、绿色化学必将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教学策略】
1、魔术表演。
(1)魔棒点灯。
在酒精灯的灯芯里预先放有少量高锰酸钾,将玻璃棒预先插在盛有浓硫酸的试管里(试管里的浓硫酸不要被学生看出来)。表演时将玻璃棒点在灯芯里的高锰酸钾上,即可产生火焰。
(2)水变“牛奶”,“牛奶”变水。
用吸管向澄清石灰水中吹入呼出的气体,石灰水变浑,继续吹气,浑浊变清。
(3)白纸显字。
预先在白纸上用酚酞溶液写好“奇妙化学,源于生活”八个字,晾干呈无色,将稀氨水贮于小型喷雾器内,表演时,将氨水喷在白纸上即可显现出8个红字。
面对学生好奇、兴奋的眼神,教师很自豪地告诉学生,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2、小组交流“你对化学学科的认识”。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推荐组内最好的1个同学到全班交流。(针对不能很好合作的小组,让他们加强合作重要性的体验)
3、全班交流(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在全班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以下要点。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学习化学的要求:
①认真预习,重视实验。
②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学会与同学合作与交流。
③善于思考,敢于提问,积极探究。
④独立完成作业(包括书面、手工、调查、研究等作业)。
5、[要点1]化学的作用
学习化学,可以认识物质性质及变化规律,弄清生活和生产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并且可以控制化学变化,使其向对人类有利的方向发展。例如,懂得了燃烧的原理,就可以使燃烧充分,节约能源,并能有效地防火灭火等。
学习化学,可以使人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自然界中的物质,如可以从石油中提炼汽油、煤油、柴油等,从空气中提纯氧气等。
学习化学,可以帮助人们研制新的材料,研究新能源,研究生命现象、合理利用资源,防止污染和保护环境,促进农业增产,促进人体健康等。
学习化学,也有利于人们学习和研究其他学科或领域。
[要点2]怎样学好化学
学好初中化学,最重要的是要牢固地、系统地、熟悉地掌握好化学基础知识,掌握好基本的实验技能。一部分同学在初学化学时感到有极大的兴趣,但随着学习的深入会感到“容易懂、记不住、难理解,不会解答问题”,从而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其实学习化学同其他学科的学习一样,只要了解学科的特点,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要想学好化学,希望同学们注意以下几点:
1、树立信心。要充分认识化学学科的重要性,化学是中学生必须学好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不能有轻视的思想,更不能有畏难的情绪,应该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一定能学好化学。
2、加强记忆。要学好化学,记忆是关键,初中化学作为起点学科,要认识、了解的新东西太多,如元素符号、元素的化合价、物质的化学式、基本的定义定律等。不能仅满足听懂,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记忆,同时通过勤复习、勤记忆更进一步加深理解。
3、认真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要学好化学,必须认真做好实验,仔细观察,并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还要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思考生活中的化学问题。
4、良好的思维习惯。化学学习中,思维习惯很重要,对遇到的现象、问题要善于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并学会对知识的概括和总结,逐渐培养自己分析推理能力,找出学习化学的“窍门”。在化学解题过程中,更要善于抓突破口,或正推或逆推,或发散性地进行思考,逐步使问题明朗化。
5、学好其他学科。学好化学,除要注意化学的学科特点外,更要注意多学科间的渗透与联系。学好数学、物理、生物等是学好化学的有力保证,当今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想在化学这门学科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除进行化学实验外,更要利用先进的测试手段,同时通过了解世界上关于环境、生命科学、材料、能源等各方面的知识,开阔视野,从而进一步明确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总之,只要同学们能抓住化学学科的特点,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多看书、勤记忆,认真做好实验,一定会取得优异的成绩。
*要学好化学必须做到以下“六个字”。
动脑──思考、反思。
动口──提问、交流、解答。
动手──实验操作、探究、验证。
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什么是化学?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化学与人类的关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3、化学学习方法。 “六个字”
动脑──思考、反思。
动口──提问、交流、解答。
动手──实验操作、探究、验证。
●怎样阅读化学课本
在刚开始学习化学时,就要培养自己阅读课本的习惯和能力。不能只是不会做作业时,才去阅读有关的课文。应该是先阅读课文,然后再去做作业。阅读课本的目的是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初中阶段各学科都是打基础的阶段,化学也不例外。今后,同学们走向社会,在知识海洋里探索,要靠自己学习,自己钻研,自己涉猎知识、增长才干。因此,学习各学科,包括化学在内,都应该学会阅读课本。
化学课本的内容包括文字叙述、化学用语和图画等部分。同学一般比较重视阅读文字部分,这是正确的。但不能忽略化学用语和图画等部分。阅读化学用语时,应该记住并领会它们所代表的意义和说明的问题。阅读图画时,如阅读实验装置图,应该联想到实物原形、名称及用途,达到形、名、图三位一体。实验装置结合化学用语在头脑里应形成生动的实验情景,唤起对实验现象清晰的回忆。
阅读课本要讲究方法,初学时应该接受老师的指导,参考老师的自学提纲或自学问题。了解阅读重点和要解决的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课本,容易抓住关键性问题,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阅读时,一般内容应该通读,重要内容应该精读。通读的部分,要正确理解其内容,能用自己的语言有条理地复述、归纳、概括出课文的大意。精读的内容主要是化学概念、理论等难度较大的部分,对这些部分不能只停留在字面上的认识,应该认真思考,提出疑问,从有疑到释疑。阅读时对关键的字、词、句不仅要读几遍,还要“咬文嚼字’仔细推敲,达到理解、掌握的目的。
阅读课本要根据学习要求与识记相结合。需要记忆的内容,应该在阅读过程中,有意识地识记(如化学用语、基本概念),不能等到考前突击记忆。需要识记的内容和要求,应该听从教师的指导,明确所要识记的内容的价值,以增强记忆的自觉性,并且最好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
阅读课本应该记阅读笔记,写阅读小结。对笔记或小结的要求,应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灵活掌握,不必强求一律。根据自己的情况,笔记可以写成有自己特色的纲要式、对比式、记录式等。课前记笔记,有助于抓住重点,理清脉络;课后作小结,能起到及时复习和使零散知识系统化的作用。记阅读笔记,写阅读小结,开始是较难的,应该通过练习逐步掌握要领。先从一堂课、一节课文写起,渐渐扩大到对全章、全单元进行总结。坚持这样做,就能从中认识知识问的内在联系,把书读活,真正学有所得,提高自学能力。
●怎样做好化学实验
如果你在实验前对实验的内容、操作方法以及有关仪器、药品的性能有充分的了解,并能严格按照操作步骤,你的实验就能取得成功,并能从中得到化学知识和无穷乐趣;如果你准备不充分,粗心大意,那就可能失败,甚至发生事故。忘样才能做好实验呢?
一、注意安全
1、注意化学药品的毒性和腐蚀性。使用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更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浓酸、浓碱都是属于强腐蚀药品,使用时必须特别小心,防止沾到皮肤上或溅到衣服上,如呆不慎将酸溅到皮肤上,应立即用较多的水冲洗(如果是没硫酸,必须迅速用布擦拭,然后再用水冲洗),再用3%~5%的碳酸氢钠溶液来冲洗;如果不慎将碱液溅到皮肤上,立即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2、注意操作时的安全。在实验中如有易燃、易爆的操作,应该采取安全措施。任何实验容器口都不要对着操作者和观看者。进行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的地方进行,实验用药量要少,时间要短,有毒残渣要妥善处理。
二、手脑并用
做化学实验前一定要明确实验目的、步骤,避免盲目性。每次实验结束都要认真总结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要注重对实验进行改进,提高实验的效果。如能否使用更简单的仪器、更价廉易得的药品,能否在操作上更安全可靠,能否使实验现象更明显、结果更准确等。
●怎样掌握化学实验现象的规律
观察实验现象主要是指用眼看、鼻闻、耳听、手感等方式得到实验的现象。记忆实验现象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如果能找到实验现象存在的规律,则可化难为易。我们可以根据反应条件的不同将化学实验大致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物质燃烧实验;第二种是加热固体物质实验;第三种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实验。这三类实验的现象存在的规律:
1、物质燃烧实验都有三个明显的现象
①放出大量的热;②生成了一种或几种不同于反应物(指物质的色、态、味)的产物;③固体直接燃烧则发出一定颜色和强度的光;气体或固、液体转变成气体再燃烧则发出一定颜色和强度的火焰。(描述物质的燃烧现象,一般:一光、二热、三生成。)例如,镁条燃烧的现象是:①发出耀眼的白光;②放出大量的热;③生成一种白色固体。再如,硫磺燃烧(在氧气中)的现象是:①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的火焰(硫磺受热先熔化再汽化最后才燃烧);②放出大量的热;③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2、加热固体物质的实验现象主要包括物质的状态颜色、质量变化及产物中是否有水和气体产生
例如,加热碳酸氢铵的现象:①有一股刺激性的气味产生;②试管壁上有水珠生成;③有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④试管内的白色固体逐渐消失。
3、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实验现象主要包括反应物(固态)的质量和颜色变化及溶液中是否有沉淀(包括沉淀颜色)和气泡产生,例如,在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实验现象是有蓝色沉淀产生。
4、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注意事项
(1)要注重对本质现象的观察。本质现象就是以提示事物本质特征的现象。如铝带在空气中燃烧时“生成白色团体”是本质现象,因为由此现象可正确理解化学变化这个概念,而发出“耀眼的白光”则是非本质现象。因此,观察实验现象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和主要的观察对象。
(2)要正确描述实验现象。①不能以结论代替现象。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是“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而不能用结论“生成四氧化三铁”代替“生成黑色固体”。②要明确“光”和“火焰”、“烟”和“雾”等的区别,不能相互替代。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课程类型】活动课: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教学目的】
1、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表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通过探究,使学生体会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1、激趣
2、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主动发现实验现象;学会表述实验现象。
【课时安排】l课时
【教学环节】提出课题→师生讨论→确定方案→实验探究→交流反馈→填写报告
【教学策略】本课题第一次出现“活动与探究”,是学生进行化学探究的开端。第一个探究活动教师可先演示,学生模仿;第二个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完成。
【课前准备】蜡烛、火柴、烧杯、玻璃导管、白纸(稍微硬些的)、澄清的石灰水
【学生活动设计】
l、对课题涉及的知识方面的疑点提出质疑;
2、每二人一组点燃蜡烛进行实验探究并记录;
3、在教师的参与下进行生生交流;
4、在教师引导下思考、分析,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世界是物质的,化学主要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化学实验是研究物质的重要手段。同学们,你做过蜡烛燃烧这个实验吗?你仔细观察过燃烧的蜡烛吗?如果用"化学的眼光"去观察,你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学生阅读]P7"活动与探究"
[学生讨论]
1、燃烧时可能发生哪几种变化?
2、你猜想蜡烛会有哪些性质?
3、你想通过什么实验手段来证实它们?
4、你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向老师咨询?
[学生质疑](可能问到的问题)
1、石蜡是一种什么物质?2、蜡烛怎么会有各种颜色?3、蜡烛是怎么制成的?4、烛芯仅是纯棉线吗?5、为什么点燃烛芯就能引燃蜡烛?6、蜡烛燃烧后越来越短是因为它都变成蜡油了吗?7、蜡烛燃烧有时冒黑烟是怎么回事?8、、蜡烛燃烧时是固体蜡燃烧还是蜡油燃烧还是有其他情况?9、蜡烛燃烧时,火焰为什么越来越高?10、吹灭蜡烛时为什么会闻到很难闻的气味?
[教师答疑](边答疑边为后面的实验探究设下埋伏,凡是通过实验探究能得到答案的暂不作答)
[学生活动]试述实验探究的主要步骤及其目的。
[教师指导]实验步骤和观察要点:(电脑画面提示)
l、取一支蜡烛,观察其颜色、状态、气味、手感;用小刀切下一片蜡烛,将其放入水中,观察它是否溶解、是否下沉;
2、用火柴点燃一支新蜡烛:
(1)观察蜡烛外部形态的变化,例如烛芯被点燃后大约几秒钟蜡烛熔化;周围气流稳定时、不稳定时烛火及蜡烛的外型变化;蜡烛周围温度的变化等;
(2)(如图1)观察蜡烛的火焰有无明显的层次,其颜色、亮度、温度有无明显差异(可选用火柴梗或稍硬的白纸测试);
图1
(3)(如图2)将冷而干燥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其内壁;然后将其迅速翻转过来,注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观察石灰水是否有变化;
图2
3、吹灭蜡烛,观察;
4、熄灭蜡烛时,试用火柴点燃白烟,看看会给你带来什么惊喜?
5、(拓展实验)(如图3)小心地往烛焰里插一根玻璃导管,你会发现什么?用火柴在导管的另一端点燃,你又会发现什么?
图3
[实验探究]学生每二人一组,边实验、边记录、边思考;教师巡视,指导、答疑。
[交流反馈]学生代表表述探究过程和结果(现象和结论)。
[反思与补充]通过交流,学生取长补短。
[总结与评价]略
(学生填写探究报告)
【课后附记】
1、课前布置学生在家观察蜡烛的燃烧非常必要,否则课上时间太紧;
2、学生可以自愿结组,这样利于配合;
3、限于时间,学生提问前教师要限定范围,以避免跑题;
4、每组可以配备小试管夹或者带铁夹的铁架台,用来固定导管,以免学生操作时烫手。
初中化学教案13
以上几类安拆虽然所用的仪器、节制反当的手段各不不异初中化学教案,但它们的根基本理是不异的,考试考试室制取某类气体,选用哪类安拆,次如果从本料特点,反当前提、需要气体的量等几方面考虑,无乐趣的同窗,可以或许选择不合仪器,本人设想一类制取氢气的安拆,初中化学教案初外化学教案大全(外。
本堂课外用本女、分女论分析化学反当,引出化学反当除了量的变化外,还无量的变化。通过设问,转入新的课题研究,使教学形成师生同步。以演示考试考试和学生考试考试架设桥梁,边察看,边思虑,组织学生处置问题,从而过渡到本课的课题──量量守恒定律。又通过提出问题和学生会商,把学问利用于新的情景,让学生加深理解量量守恒定律的寄义。
[引言]品类无限的元素形成数不清的物量,你们晓得哪类元素形成的物量品类最多吗?那类元素是第六号元素──碳,碳和碳的化合物不只同我们的日常糊口无灭慎密的联系,并且它们正在国平易近经济外也拥无相当主要的.地位。为此本章将进修碳和碳的化合物。
【教师勾当】采用例如的体例,把碳本女例如成建建用的砖,把金刚石、石墨例如成用砖盖成的建建物,指出两类建外形不合,平稳程度也具无差同,并绘出简单的图形。通过笼统的例如,协帮学心理解金刚褪锾荚拥呐帕胁煌那句话外的环节词语。
[讲解]正在鼓风处碳和氧气充实反当生成二氧化碳,正在两头层里,二氧化碳和火热的碳反当生成一氧化碳,发生的蓝色火焰是一氧化碳燃烧发生的。火焰旺时火焰呈红色,碳和氧气反当后间接生成二氧化碳。加新煤后,炉温降低,火焰呈蓝色,碳和氧气反当生成一氧化碳。也就是说,碳和氧气反当无两类情况,教案《初中化学教案初外化学教案大全(外》。
本章次如果较为全面、完零地进修碳及其化合物的学问,内容包罗物量的构成、结构、性量、制法、用途和辨别等方面。从进修研究物量的角度看,本章具无典型性;从本章正在全书外的地位看,具无承先启后的做用,拥无主要的地位。
【投影】会商:1.量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外的根基纪律,也是天然界外的遍及纪律。它认为,物量只能彼此转化,而不能肆意覆灭或创生。可是,当人们正在赞毁蜡烛高尚量量的时候常说:照亮别人倜鹆俗约,那里所说的扑灭本人,可否指物量肆意的覆灭呢?若何注释?
"↑""↓"号的利用范围:正在反当物外无气态物量加入反当,若是生成物外无气体,则正在气体物量的化学式左边要注"↑"号;正在溶液外进行的化学反当,反当物无难溶性物量加入反当,若是生成物外无固体难溶性物量生成,正在固体物量的化学式左边要注"↓"号。(强调要防行随便乱标)
[引言]从考试考试可见,铅笔芯的次要成份──石墨取玻璃刀上的金刚石不但长相不合,它们的⑵也不一样,概况上看石墨和金刚石是两类不相关的物量,然而它们的构成元素却是不异的,都是由碳元素构成的单量。
[讲解]我们晓得结构决定性量,性量不合结构较着不合,它们正在结构上的不合,是因为碳本女陈列的体例不合,就比如用同样的砖块可以或许建建不合气概的建建物。至于碳本女如何陈列形成的就是金刚石,如何陈列就形成石墨将正在此后的进修外再研究。
【讲述】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提出:在峦瓜拢寤钠逵邢嗤姆肿邮考试考试测得电解时发生的氢气和氧气,体积比约为2∶1,可以或许认为水电解时发生的氢气和氧气的分女数目约为2W初中化学教案初外化学教案大全(外58;1。氢和氧的分女都是双本女分女,所以可猜测1个水分女外氢、氧本女个数比也约为2∶1。
从碳的本女结构可以或许看出,最外层只要4个电女,正在化学反当外既不容难得电女,也不容难掉电女。所以正在凡是情况下,碳的化学性量很不变。把持阿谁性量,可以或许用墨汁或碳素墨水书写或绘制字画,年深日久都不会褪色。但随灭温度的升高,碳的化学勾当性大大加强。
初外化学教案[讲述]点燃前,纸筒内是纯净的氢气。拿掉小孔上的纸团,点燃。此时是纯净的氢气正在空气外燃烧。但随灭反当的继续,氢气越来越少,筒内压强降低,空气便进入筒内。此时筒内是氢气和氧气的同化气。因为大量氢气分女和氧气分女接触,反其时正在短时间内放出大量热。若是是一个广口容器,那么气体冲出容器、发生爆鸣。若是是一个密闭或小口容器,就会发生爆炸。
初中化学教案初外化学教案大全(外,【小结】那节课进修了水的构成。水是人类贵重的天然资流,它是维持生物保留、营制协调生态情况必不成少的物量。水能制福于人类,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我们既要充实合理把持、开辟和庇护水资流,初中化学教案又要防止果水而惹起的天灾人祸。
初中化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并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
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空气的组成及空气污染与防治。
教学方法:
实验探讨法、课堂讨论启发式讲解法。
教学用具:
仪器:钟罩、水槽、燃烧匙、单孔橡皮塞、集气瓶、烧杯、乳胶管、导管、双孔橡皮塞、止水夹、酒精灯。
药品:红磷、水。
其它:火柴。
教学过程:
【引入】大家用手捏住鼻子,什么感觉?为什么?对,感觉憋,因为我们每时每刻都要呼吸,吸入的就是空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与空气有关的知识。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提问】
1、空气就在你周围,你能描述它有哪些物理性质吗?
2、空气是一种单一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呢?
研究空气组成科学家:法国化学家拉瓦锡。
实验过程;1、把少量汞放在密闭的容器里连续加热12天。
实验现象;一部分的液态汞变成了红色粉末。同时容器里空气的体积差不多减少了1/5。
实验过程;2、把汞表面上所生成的红色粉末收集起来,放在另一个较小的容器里再加强热。
实验现象;红色粉末又生成了银白色物质和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
实验结论:空气由氮气和氧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1/5的结论。
二.验证实验
实验原理:利用红磷燃烧消耗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使密闭容器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水进入容器,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即为减少的氧气的体积。
点燃
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实验装置:
①仪器:集气瓶、橡胶塞、燃烧匙、导气管、
乳胶管、弹簧夹、烧杯、酒精灯及火柴
②药品:红磷、水
实验步骤:
①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在集气瓶内装入少量的水,再把剩余的容积分成五等份,并用橡皮筋做上记号;
③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
④燃烧结束并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
实验现象:
①红磷燃烧,发出黄色火焰,有大量白烟生成,放出热量;
②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内空气总体积的1/5。
实验结论:
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思考与讨论:
结果偏小的原因有哪些?偏大的原因又有哪些?
偏小的原因:
1、红磷量不足;
2、未等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3、装置气密性不佳;
4、实验前,导管中未充满水。
偏大的原因:
1、点燃红磷插入集气瓶速度太慢;
2、止水夹未夹紧。
三,空气组成
成分
氮气N2
氧气O2
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CO2
其他气体和杂质
体积分数
78%
21%
0、94%
0、03%
0、03%
四,纯净物与混合物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作混合物。
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作纯净物。
【小结】
①空气不是单一成分的物质;
②空气中有1/5体积的氧气,剩余气体不支持燃烧;
③空气的组成(强调体积分数)。
初中化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使用氢气、天然气(或沼气)、石油液化气、酒精、汽油和煤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
2、认识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通过对燃料的选用来培养学生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信息加工能力。
3、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燃料对环境影响的学习来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通过实验和讨论来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实践的科学精神。
【内容分析】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了解使用氢气、天然气(或沼气)、石油液化气、酒精、汽油和煤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认识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中的活动与探究建议讨论:在氢气、甲烷(天然气、沼气)、、煤气、石油液化气、酒精、汽油、柴油和煤等燃料中,你认为最理想的燃料;调查当地燃料的来源和使用情况,提出合理使用燃料的建议。新课程标准提出可选情景素材有城市“环保汽车”的兴起,“西气东输”工程等。确定选用人教版的九年级《化学》上册中的第七单元课题3《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作情景素材,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学生在前两个课题已学习了燃烧和灭火、燃料和热量,本课题内容主要分两大点,一是燃料燃烧对空气的影响,二是使用和开发新的燃料及能源。学生在前两个课题的基础上主要通过探究煤燃料时产生的二氧化硫等形成的酸雨的危害,汽车用燃料的燃烧时产生的尾气的探究,归纳出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造成对空气的污染的主要原因。然后再探究乙醇和氢气的燃烧反应、制取等内容,讨论燃料的选用。最后了解新能源的利用和开发。结束时总结归纳本课题应该知道的知识是:1、一些燃料燃烧对环境有不良影响,应选择使用不污染环境或对环境污染小的燃料;2、在化石燃料中,天然气是比较清洁的燃料。3、应使用和开发化石燃料以外的清洁燃料,综合利用资源和开发新能源具有重要意义。
【重点】
了解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认识新能源开发重要性。
【难点】
燃料燃烧对空气污染的原因,选用燃料的依据,新燃料及能源的优点。
【媒体与器材】
电脑、小烧杯,稀硫酸、植物叶子或果皮,金属粒或条(如铁、铝等),小石头粒
【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学生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引导探究
探究煤的燃烧形成的酸雨。
从煤的成份推出燃烧产物,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酸推测二氧化硫形成酸雨。
引导复习煤的知识引入酸雨的形成。
实验探究
分组进行有关酸雨的探究实验,并开展讨论P140的“讨论”。
指导实验,组织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发言。
探究酸雨的危害。
引导探究
从汽车用燃料的成份推出燃烧产物,分析尾气中污染物。
引导复习石油的知识引入燃烧产物的探究。
探究汽车用燃料的燃烧。
总结
归纳总结化石燃料燃烧造成对空气污染的原因。
引导从燃烧的反应总结归纳。
了解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引导探究
从酒的酿制推出乙醇的可再生,从燃烧的反应推出其优点。
引导从酒精的制备、性质来探究酒精。
探究乙醇。
引导探究
说出应用的例子及优点。
引导从乙醇燃烧的优点探究其使用。
探究乙醇作燃料的情况。
引导探究
回忆氢气的性质推出氢气是最清洁的燃料。从制备考虑其应用前景。
引导从氢气的性质制备来探究。
探究氢气。
讨论
从掌握的知识分组讨论P143的“讨论”
组织开展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发言。
确定选择使用的燃料。
引导探究
从掌握的知识描述知道的新能源。
引导描述新能源。
认识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性。
【初中化学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化学教案08-31
初中化学教案02-21
初中化学教案优秀05-07
初中化学教案(合集)05-17
初中化学教案【推荐】05-17
初中化学教案范文02-01
(热)初中化学教案05-23
[热]初中化学教案05-24
初中化学教案(精品)05-24
初中化学教案15篇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