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教案

时间:2024-05-25 10:25:28 高一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通用】高一数学教案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一数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通用】高一数学教案15篇

高一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

  ①掌握对数函数的性质。

  ②应用对数函数的性质可以解决:对数的大小比较,求复

  合函数的定义域、值 域及单调性。

  ③ 注重函数思想、等价转化、分类讨论等思想的渗透,提高

  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对数函数的性质的应用。

  教学过程 设计:

  ⒈复习提问:对数函数的概念及性质。

  ⒉开始正课

  1、比较数的大小

  例 1: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⑴loga5.1 ,loga5.9 (a>0,a≠1)

  ⑵log0.50.6 ,logЛ0.5 ,lnЛ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⑴中这两个对数有何特征?

  生:这两个对数底相等。

  师:那么对于两个底相等的对数如何比大小?

  生:可构造一个以a为底的对数函数,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比大小。

  师:对,请叙述一下这道题的解题过程。

  生:对数函数的单调性取决于底的大小:当0

  调递减,所以loga5.1>loga5.9 ;当a>1时,函数y=logax单调递

  增,所以loga5.1

  板书:

  解:Ⅰ)当0

  ∵5.1<5.9 loga5.1="">loga5.9

  Ⅱ)当a>1时,函数y=logax在(0,+∞)上是增函数,

  ∵5.1<5.9 ∴loga5.1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⑵中这三个对数有何特征?

  生:这三个对数底、真数都不相等。

  师:那么对于这三个对数如何比大小?

  生:找“中间量”, log0.50.6>0,lnЛ>0,logЛ0.5<0;lnл>1,

  log0.50.6<1,所以logЛ0.5< log0.50.6< lnЛ。

  板书:略。

  师:比较对数值的大小常用方法:

  ①构造对数函数,直接利用对数函数 的单调性比大小

  ②借用“中间量”间接比大小

  ③利用对数函数图象的位置关系来比大小。

  2、函数的.定义域, 值 域及单调性。

  例 2:

  ⑴求函数y=的定义域。

  ⑵解不等式log0.2(x2+2x—3)>log0.2(3x+3)

  师:如何来求⑴中函数的定义域?(提示:求函数的定义域,就是要使函数有意义。若函数中含有分母,分母不为零;有偶次根式,被开方式大于或等于零;若函数中有对数的形式,则真数大于零,如果函数中同时出现以上几种情况,就要全部考虑进去,求它们共同作用的结果。)

  生:分母2x—1≠0且偶次根式的被开方式log0.8x—1≥0,且真数x>0。

  板书:

  解:∵ 2x—1≠0 x≠0.5

  log0.8x—1≥0 , x≤0.8x>0 x>0

  ∴x(0,0.5)∪(0.5,0.8〕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解这个不等式。

  分析:要解这个不等式,首先要使这个不等式有意义,即真数大于零,再根据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求解。

  师:请你写一下这道题的解题过程。

  生:<板书>

  解: x2+2x—3>0 x<—3 x="">1

  (3x+3)>0 , x>—1

  x2+2x—3<(3x+3) —2

  不等式的解为:1

  例 3:求下列函数的值域和单调区间。

  ⑴y=log0.5(x— x2)

  ⑵y=loga(x2+2x—3)(a>0,a≠1)

  师:求例3中函数的的值域和单调区间要用及复合函数的思想方法。

  下面请同学们来解⑴。

  生:此函数可看作是由y=log0。5u, u=x— x2复合而成。

  板书:

  解:⑴∵u=x— x2>0, ∴0

  u=x— x2=—(x—0.5)2+0.25, ∴0

  ∴y=log0.5u≥log0.50..25=2

  ∴y≥2

  x x(0,0.5] x[0.5,1)

  u=x— x2

  y=log0.5u

  y=log0.5(x— x2)

  函数y=log0.5(x— x2)的单调递减区间(0,0.5],单调递 增区间[0.5,1)

  注:研究任何函数的性质时,都应该首先保证这个函数有意义,否则函数都不存在,性质就无从谈起。

  师:在⑴的基础上,我们一起来解⑵。请同学们观察一下⑴与⑵有什么区别?

  生:⑴的底数是常值,⑵的底数是字母。

  师:那么⑵如何来解?

  生:只要对a进行分类讨论,做法与⑴类似。

  板书:略。

  ⒊小结

  这堂课主要讲解如何应用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一些问题,希望能通过这堂课使同学们对等价转化、分类讨论等思想加以应用,提高解题能力。

  ⒋作业

  ⑴解不等式

  ①lg(x2—3x—4)≥lg(2x+10);②loga(x2—x)≥loga(x+1),(a为常数)

  ⑵已知函数y=loga(x2—2x),(a>0,a≠1)

  ①求它的单调区间;②当0

  ⑶已知函数y=loga (a>0, b>0, 且 a≠1)

  ①求它的定义域;②讨论它的奇偶性; ③讨论它的单调性。

  ⑷已知函数y=loga(ax—1) (a>0,a≠1),

  ①求它的定义域;②当x为何值时,函数值大于1;③讨论它的单调性。

  5、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是安排为习题课,主要利用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一些问题,整个一堂课分两个部分:

  一 、比较数的大小,想通过这一部分的练习,培养同学们构造函数的思想和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函数的定义域, 值 域及单调性,想通过这一部分的练习,能使同学们重视求函数的定义域。因为学生在求函数的值域和单调区间时,往往不考虑函数的定义域,并且这种错误很顽固,不易纠正。因此,力求学生做到想法正确,步骤清晰。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突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便把例题分了层次,由易到难,力求做到每题都能由学生独立完成。但是,每一道题的解题过程,老师都应该给以板书,这样既让学生有了获取新知识的快乐,又不必为了解题格式的不熟悉而烦恼。每一题讲完后,由教师简明扼要地小结,以使好学生掌握地更完善,较差的学生也能够跟上。

高一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掌握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几何意义;

  2、掌握平面向量数量积的重要性质及运算律;

  3、了解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可以处理垂直的问题;

  4、掌握向量垂直的条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定义

  教学难点: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定义及运算律的理解和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应用

  教学过程

  1、平面向量数量积(内积)的定义:已知两个非零向量a与b,它们的夹角是θ,

  则数量|a||b|cosq叫a与b的数量积,记作a×b,即有a×b=|a||b|cosq,(0≤θ≤π)、

  并规定0向量与任何向量的数量积为0、

  ×探究:1、向量数量积是一个向量还是一个数量?它的符号什么时候为正?什么时候为负?

  2、两个向量的数量积与实数乘向量的积有什么区别?

  (1)两个向量的数量积是一个实数,不是向量,符号由cosq的符号所决定、

  (2)两个向量的数量积称为内积,写成a×b;今后要学到两个向量的外积a×b,而a×b是两个向量的数量的积,书写时要严格区分、符号“·”在向量运算中不是乘号,既不能省略,也不能用“×”代替、

  (3)在实数中,若a?0,且a×b=0,则b=0;但是在数量积中,若a?0,且a×b=0,不能推出b=0、因为其中cosq有可能为0、

高一数学教案3

  1.1 集合含义及其表示

  教学目标: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三种表示方法,理解集合中元素的三性及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掌握有关符号及术语。

  教学过程:

  一、阅读下列语句:

  1) 全体自然数0,1,2,3,4,5,

  2) 代数式 .

  3) 抛物线 上所有的点

  4) 今年本校高一(1)(或(2))班的全体学生

  5) 本校实验室的所有天平

  6) 本班级全体高个子同学

  7) 著名的科学家

  上述每组语句所描述的对象是否是确定的?

  二、1)集合:

  2)集合的元素:

  3)集合按元素的个数分,可分为1)__________2)_________

  三、集合中元素的三个性质:

  1)___________2)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

  四、元素与集合的关系:1)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

  五、特殊数集专用记号:

  1)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______2)正整数集_____3)整数集_______

  4)有理数集______5)实数集_____ 6)空集____

  六、集合的表示方法:

  1)

  2)

  3)

  七、例题讲解:

  例1、 中三个元素可构成某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那么此三角形一定不是 ( )

  A,直角三角形 B,锐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等腰三角形

  例2、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然后说出它们是有限集还是无限集?

  1)地球上的四大洋构成的集合;

  2)函数 的全体 值的.集合;

  3)函数 的全体自变量 的集合;

  4)方程组 解的集合;

  5)方程 解的集合;

  6)不等式 的解的集合;

  7)所有大于0且小于10的奇数组成的集合;

  8)所有正偶数组成的集合;

  例3、用符号 或 填空:

  1) ______Q ,0_____N, _____Z,0_____

  2) ______ , _____

  3)3_____ ,

  4)设 , , 则

  例4、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1.

  2.

  3.

  4.

  例5、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1.所有被3整除的数

  2.图中阴影部分点(含边界)的坐标的集合

  课堂练习:

  例6、设含有三个实数的集合既可以表示为 ,也可以表示为 ,则 的值等于___________

  例7、已知: ,若 中元素至多只有一个,求 的取值范围。

  思考题:数集A满足:若 ,则 ,证明1):若2 ,则集合中还有另外两个元素;2)若 则集合A不可能是单元素集合。

  小结:

  作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1. 下列集合中,表示同一个集合的是 ( )

  A . M= ,N= B. M= ,N=

  C. M= ,N= D. M= ,N=

  2. M= ,X= ,Y= , , .则 ( )

  A . B. C. D.

  3. 方程组 的解集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 在(1)难解的题目,(2)方程 在实数集内的解,(3)直角坐标平面内第四象限的一些点,(4)很多多项式。能够组成集合的序号是________________.

  5. 设集合 A= , B= ,

  C= , D= ,E= 。

  其中有限集的个数是____________.

  6. 设 ,则集合 中所有元素的和为

  7. 设x,y,z都是非零实数,则用列举法将 所有可能的值组成的集合表示为

  8. 已知f(x)=x2-ax+b,(a,b R),A= ,B= ,

  若A= ,试用列举法表示集合B=

  9. 把下列集合用另一种方法表示出来:

  (1) (2)

  (3) (4)

  10. 设a,b为整数,把形如a+b 的一切数构成的集合记为M,设 ,试判断x+y,x-y,xy是否属于M,说明理由。

  11. 已知集合A=

  (1) 若A中只有一个元素,求a的值,并求出这个元素;

  (2) 若A中至多只有一个元素,求a的取值集合。

  12.若-3 ,求实数a的值。

  【总结】20xx年已经到来,新的一年数学网会为您整理更多更好的文章,希望本文高一数学教案:集合含义及其表示能给您带来帮助!

高一数学教案4

  数学课堂教学

  三维目标的具体内容和层次划分

  请阐述数学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具体内容和层次划分

  知识与技能掌握应用,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与学,都要通过知识与技能来体现的。那么,什么是三维目标内容呢?

  所谓三维目标是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掌握什么,哪些些问题需要重点掌握,哪些只需简单理解;技能是会与不会的问题。属显性范畴,具有可测性,大都采用定量分析与评价、知识与技能是传统教学合理的内核,是我国传统教育教学的优势,应该从传统教学中继承与发扬。新课改不是不要双基,而是不要过度的强调双基,而舍弃弱化其它有价值的东西,导致非全面、不和蔼的.发展。

  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过程的体验、方法的选择,是在知识与能力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开发。过程与方法是一个体验的过程、发现的过程,不但可以让学生体验到科学发展的过程,我们更多地要让学生掌握过程,不一定要统一的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只有学生充分的认识到他们肩负的责任,就能够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热情,他们才会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学有所成,将来回报社会。

  三维目标不是三个目标,也不是三种目标,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三维目标是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他们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

高一数学教案5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理解数列的概念,了解数列通项公式的意义,了解递推公式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并能根据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

  (1)理解数列是按一定顺序排成的一列数,其每一项是由其项数唯一确定的、

  (2)了解数列的各种表示方法,理解通项公式是数列第 项 与项数 的关系式,能根据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并能根据给出的一个数列的前几项写出该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3)已知一个数列的递推公式及前若干项,便确定了数列,能用代入法写出数列的前几项、

  2、通过对一列数的观察、归纳,写出符合条件的一个通项公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通过由 求 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 建议

  (1)为激发学生学习数列的兴趣,体会数列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可由实际问题引入,从中抽象出数列要研究的问题,使学生对所要研究的内容心中有数,如书中所给的例子,还有物品堆放个数的计算等、

  (2)数列中蕴含的函数思想是研究数列的指导思想,应及早引导学生发现数列与函数的关系、在 教学 中强调数列的项是按一定顺序排列的,“次序”便是函数的自变量,相同的数组成的数列,次序不同则就是不同的数列、函数表示法有列表法、图象法、解析式法,类似地,数列就有列举法、图示法、通项公式法、由于数列的自变量为正整数,于是就有可能相邻的两项(或几项)有关系,从而数列就有其特殊的表示法??递推公式法、

  (3)由数列的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是简单的代入法, 教师 应精心设计例题,使这一例题为写通项公式作一些准备,尤其是对程度差的学生,应多举几个例子,让学生观察归纳通项公式与各项的结构关系,尽量为写通项公式提供帮助、

  (4)由数列的前几项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使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要帮助学生分析各项中的结构特征(整式,分式,递增,递减,摆动等),由学生归纳一些规律性的结论,如正负相间用 来调整等、如果学生一时不能写出通项公式,可让学生依据前几项的规律,猜想该数列的下一项或下几项的值,以便寻求项与项数的关系、

  (5)对每个数列都有求和问题,所以在本节课应补充数列前 项和的概念,用 表示 的问题是重点问题,可先提出一个具体问题让学生分析 与 的关系,再由特殊到一般,研究其一般规律,并给出严格的推理证明(强调 的表达式是分段的);之后再到特殊问题的解决,举例时要兼顾结果可合并及不可合并的情况、

  (6)给出一些简单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求其最大项或最小项,又是函数思想与方法的体现,对程度好的学生应提出这一问题,学生运用函数知识是可以解决的、

  教学 设计示例

  数列的概念

  教学 目标

  1、通过 教学 使学生理解数列的概念,了解数列的表示法,能够根据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项、

  2、通过数列定义的归纳概括,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抽象概括能力;渗透函数思想、

  3、通过有关数列实际应用的介绍,激发学生学习研究数列的积极性、

  教学 重点,难点

  教学 重点是数列的定义的归纳与认识; 教学 难点是数列与函数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 用具: 电脑,课件(媒体资料),投影仪,幻灯片

  教学 方法: 讲授法为主

  教学 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开始我们研究一个新课题、

  先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场地上堆放了一些圆钢,最底下的一层有100根,在其上一层(称作第二层)码放了99根,第三层码放了98根,依此类推,问:最多可放多少层?第57层有多少根?从第1层到第57层一共有多少根?我们不能满足于一层层的去数,而是要但求如何去研究,找出一般规律、实际上我们要研究的是这样的一列数

  ( 板书 ) 象这样排好队的数就是我们的研究对象??数列、

  ( 板书 )第三章 数列

  (一)数列的概念

  二、讲解新课

  要研究数列先要知道何为数列,即先要给数列下定义,为帮助同学概括出数列的定义,再给出几列数:

  (幻灯片)

  ①

  自然数排成一列数:

  ②

  3个1排成一列:

  ③

  无数个1排成一列:

  ④

  的不足近似值,分别近似到 排列起来:

  ⑤

  正整数 的倒数排成一列数:

  ⑥

  函数 当 依次取 时得到一列数:

  ⑦

  函数 当 依次取 时得到一列数:

  ⑧

  请学生观察8列数,说明每列数就是一个数列,数列中的每个数都有自己的特定的位置,这样数列就是按一定顺序排成的一列数、

  ( 板书 )1、数列的定义:按一定次序排成的一列数叫做数列、

  为表述方便给出几个名称:项,项数,首项(以幻灯片的形式给出)、以上述八个数列为例,让学生练习了指出某一个数列的首项是多少,第二项是多少,指出某一个数列的一些项的项数、

  由此可以看出,给定一个数列,应能够指明第一项是多少,第二项是多少,……,每一项都是确定的,即指明项数,对应的项就确定、所以数列中的每一项与其项数有着对应关系,这与我们学过的'函数有密切关系、

  ( 板书 )2、数列与函数的关系

  数列可以看作特殊的函数,项数是其自变量,项是项数所对应的函数值,数列的定义域是正整数集 ,或是正整数集 的有限子集 、

  于是我们研究数列就可借用函数的研究方法,用函数的观点看待数列、

  遇到数学概念不单要下定义,还要给其数学表示,以便研究与交流,下面探讨数列的表示法、

  ( 板书 )3、数列的表示法

  数列可看作特殊的函数,其表示也应与函数的表示法有联系,首先请学生回忆函数的表示法:列表法,图象法,解析式法、相对于列表法表示一个函数,数列有这样的表示法:用 表示第一项,用 表示第一项,……,用 表示第 项,依次写出成为

  ( 板书 )(1)列举法

  (如幻灯片上的例子)简记为

  一个函数的直观形式是其图象,我们也可用图形表示一个数列,把它称作图示法、

  ( 板书 )(2)图示法

  启发学生仿照函数图象的画法画数列的图形、具体方法是以项数 为横坐标,相应的项 为纵坐标,即以 为坐标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做出点(以前面提到的数列 为例,做出一个数列的图象),所得的数列的图形是一群孤立的点,因为横坐标为正整数,所以这些点都在 轴的右侧,而点的个数取决于数列的项数、从图象中可以直观地看到数列的项随项数由小到大变化而变化的趋势、

  有些函数可以用解析式来表示,解析式反映了一个函数的函数值与自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类似地有一些数列的项能用其项数的函数式表示出来,即 ,这个函数式叫做数列的通项公式、

  ( 板书 )(3)通项公式法

  如数列 的通项公式为 ;

  的通项公式为 ;

  的通项公式为 ;

  数列的通项公式具有双重身份,它表示了数列的第 项,又是这个数列中所有各项的一般表示、通项公式反映了一个数列项与项数的函数关系,给了数列的通项公式,这个数列便确定了,代入项数就可求出数列的每一项、

  例如,数列 的通项公式 ,则 、

  值得注意的是,正如一个函数未必能用解析式表示一样,不是所有的数列都有通项公式,即便有通项公式,通项公式也未必唯一、

  除了以上三种表示法,某些数列相邻的两项(或几项)有关系,这个关系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叫做递推公式、

  ( 板书 )(4)递推公式法

  如前面所举的钢管的例子,第 层钢管数 与第 层钢管数 的关系是 ,再给定 ,便可依次求出各项、再如数列 中, ,这个数列就是 、

  像这样,如果已知数列的第1项(或前几项),且任一项与它的前一项(或前几项)间的关系用一个公式来表示,这个公式叫做这个数列的递推公式、递推公式是数列所特有的表示法,它包含两个部分,一是递推关系,一是初始条件,二者缺一不可、

  可由学生举例,以检验学生是否理解、

  三、小结

  1、数列的概念

  2、数列的四种表示

  四、作业? 略

  五、 板书 设计

  数列

  (一)数列的概念 涉及的数列及表示

  1、数列的定义

  2、数列与函数的关系

  3、数列的表示法

  (1)列举法

  (2)图示法

  (3)通项公式法

  (4)递推公式法

  探究活动

  将边长为 厘米的正方形分成 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数出其中所有正方形的个数、

  解:当 时,共有正方形 个;当 时,共有正方形 个;当 时,共有正方形 个;当 时,共有正方形 个;当 时,共有正方形 个;归纳猜想边长为 厘米的正方形中的正方形共有 个、

高一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掌握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几何意义;

  2、掌握平面向量数量积的重要性质及运算律;

  3、了解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可以处理有关长度、角度和垂直的问题;

  4、掌握向量垂直的条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定义

  教学难点: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定义及运算律的理解和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应用

  教学工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向量共线定理向量与非零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是:有且只有一个非零实数λ,使=λ

  五,课堂小结

  (1)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内容有哪些?所涉及到的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有那些?

  (2)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有那些不太明白的地方,请向老师提出。

  (3)你在这节课中的表现怎样?你的体会是什么?

  六、课后作业

  P107习题2、4A组2、7题

  课后小结

  (1)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内容有哪些?所涉及到的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有那些?

  (2)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有那些不太明白的地方,请向老师提出。

  (3)你在这节课中的表现怎样?你的体会是什么?

  课后习题

高一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了解集合的表示方法;

  (2)能正确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选择恰当的表示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集合和元素的定义;元素的三个特性;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常用的数集及表示。

  2.集合{1,2}、{(1,2)}、{(2,1)}、{2,1}的元素分别是什么?有何关系

  二、新课教学

  (一).集合的表示方法

  我们可以用自然语言和图形语言来描述一个集合,但这将给我们带来很多不便,除此之外还常用列举法和描述法来表示集合。

  (1)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花括号“ ”括起来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列举法。

  如:{1,2,3,4,5},{x2,3x+2,5y3-x,x2+y2},…;

  说明:1.集合中的元素具有无序性,所以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不必考

  虑元素的顺序。

  2.各个元素之间要用逗号隔开;

  3.元素不能重复;

  4.集合中的元素可以数,点,代数式等;

  5.对于含有较多元素的集合,用列举法表示时,必须把元素间的规律显示清楚后方能用省略号,象自然数集N用列举法表示为

  例1.(课本例1)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1)小于10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

  (2)方程x2=x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

  (3)由1到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

  (4)方程组 的解组成的集合。

  思考2:(课本P4的思考题)得出描述法的定义:

  (2)描述法:把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花括号{ }内。

  具体方法:在花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一般格式:

  如:{x|x-3>2},{(x,y)|y=x2+1},{x|直角三角形},…;

  说明:

  1.课本P5最后一段话;

  2.描述法表示集合应注意集合的代表元素,如{(x,y)|y= x2+3x+2}与 {y|y= x2+3x+2}是不同的两个集合,只要不引起误解,集合的`代表元素也可省略,例如:{x|整数},即代表整数集Z。

  辨析:这里的{ }已包含“所有”的意思,所以不必写{全体整数}。下列写法{实数集},{R}也是错误的。

  例2.(课本例2)试分别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1)方程x2—2=0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

  (2)由大于10小于2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

  (3)方程组 的解。

  思考3:(课本P6思考)

  说明:列举法与描述法各有优点,应该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采用哪种表示法,要注意,一般集合中元素较多或有无限个元素时,不宜采用列举法。

  (二).课堂练习:

  1.课本P6练习2;

  2.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大于0的所有奇数

  3.集合A={x| ∈Z,x∈N},则它的元素是 。

  4.已知集合A={x|-3

  归纳小结:

  本节课从实例入手,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

  作业布置:

  1. 习题1.1,第3.4题;

  2. 课后预习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高一数学教案8

  1、如果把数学比作一个成长中的生气勃勃的人,把问题比作人身体的一个重要的器官,那么你将用什么器官比喻问题的重要性呢

  2、“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一切科学发现与发明的源泉、在数学学习中,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具有同等甚至是更高的价值、因此在进入初中数学学习的时候,同学们要高度重视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把这看作是提升自己数学能力的最重要的途径、

  3、看到《有理数》这一章的标题,你想到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接下来你又会提出什么问题呢?

  4、“有理数”这个名词有点怪,难道还有“无理数”吗?”这个问题提得好!既然有“有理数”,当然会有“无理数”、要回答什么是“有理数”的问题,一个途径就是先回答“什么是无理数的问题”、

  5、我们在小学所学的数中,就有无理数,那就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循环小数都是有理数、大家想一想下面的问题:

  ①有限小数、无限循环小数与分数是什么关系?

  ②整数能不能化成分数的形式?

  ③由此你能不能联想出有理数的“理”是什么?也就是说,什么样的数是有理数?

  1、1正数和负数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正数和负数是怎样产生的,会识别正数和负数,理解0表示的量的意义;学会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过程与方法:在形成负数概念的过程中,培养观察、归纳与概括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师生合作,联系实际,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重点难点

  重点:形成负数概念;学会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难点:负数的意义及0的内涵、

  二、精讲预设:

  1、其实,在进入初中之前,我们就有同学初步学习过“负数”概念,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但在跨入初中数学的大门的时候,我们还是要隆重地引入负数概念,因为它是我们建立有理数概念不可缺少的基础、

  2、什么叫做正数?什么叫做负数?负数的概念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你能换一种方式解释负数这个概念吗?请注意,给概念下定义的表达方式:……叫做……、

  3、①把0以外的数分成正数和负数,起源于什么?

  ②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数的性质(正与负)是怎样规定的?有几种方式?

  ③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要特别注意量的表达,也就是一定不能忽略单位!否则就不是量,而是数了、

  ④正数可以省略“+”号,负数可以省略“—”号吗?为什么?

  4、还记得我在前面提出的关于“问题”在数学学习中地位的话吗?请你提出关于“正数和负数”的概念与应用的问题,我们来开一次“数学记者招待会”、

  三、教学反思

  1、这次尝试着从无理数的概念入手,“曲线教学”,一步到位,导出有理数的概念,从后续效果上看,还是比较成功的这一点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可以延续、

  2、在学生自主学习与尝试展示的过程中,采用事前精心设计的连续追问的方式,可以起到打通思维,贯通知识,加深理解的作用、

  1、2、1有理数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把有理数按要求分类;了解0在分类中作用、

  过程与方法:初步了解分类的思想方法,能正确地对有理数进行分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体系中理解知识的内涵,在分类中了解概念之间的联系,在学生的头脑中初步建立起对立与统一的思考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有理数的分类方法、

  难点:掌握有理数的两种分类,避免混淆、

  二、精讲预设

  1、在罗列出所学过的有理数,并对有理数给出定义之后,提出“你能把所有的这些有理数作出分类吗?”的问题、

  2、在让学生充分尝试对有理数作出分类之后,讲解数学学习的效益与分类讨论的标准问题、数学学习的效益,不仅体现在数学知识与数学方法的掌握上,更体现在对数学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与运用上,这才是数学学习最重要的价值所在、分类讨论就是一种重要的数学学习方法、在分类时首先要确定分类的标准,其次要注意遵循不重复、不遗漏的原则、

  3、在解把有理数填入集合圈的习题时,会出现哪些问题?原因何在?怎么解决?

  ①在画集合圈时忽略省略号;

  ②在填分数集合时,把遗漏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

  ③把无限循环小数误成分数、补充分类练习,采用《鼎新教案》P10例2,以加深学生对分类讨论的理解

  三、教学反思

  1、这是学生在初中数学学习中第一次接触分类思想,课本在这方面的处理太过简略,几乎到忽略不计的地步、为了弥补教材的不足,有必要加以补充、

  2、因为有理数的概念在本章教学的开篇就与学生进行过比较深入的讨论,所以本节教学的重点还是以放在对分类的.标准与原则上为宜,在这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后续教学效益应该是比较高的,今后还应坚持、

  1、2、2数轴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数轴的概念,知道数轴的三要素,会画数轴;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表示的数、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数轴的学习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数轴的直观认识,对数形结合思想的体会,认识不同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数轴的概念、

  难点:数轴的画法与应用、

  二、精讲预设

  1、画数轴注意事项歌诀

  直线要直切勿曲,原点方向单位齐;

  右为箭头左出头,无限延伸要留意;

  (长度)正负分布须对称,位置长度要适宜

  、数轴画在格子中,舒展大方贵清晰、 (数) (原点)(单位长度)

  2、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的方法歌诀

  先画数轴要素全,数点描成实心圆;注意方向与距离,负数分数思虑全;点在线上勿飘起,数据标在点上面、

  3、应用归类、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完成、

  三、教学反思

  1、数轴是学生所接触的数形结合的第一个实例,因为对数轴概念的理解的不足,也因为教学中对数轴画法的练习设计数量偏少,导致形形色色的画法上的问题、对此一方面要在后续教学中加以弥补,另一方面在修改导学案的时候要对这一环节予以加强、

  2、在数轴上表示分数与小数,尤其是负分数与负小数时,学生出现了较多的错误,方向性的错误有,距离上的错误更多、对此要反复加以强调与来练习、

  1、2、3相反数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的概念,知道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关系,给出一个数,能说出和写出它的相反数、

  过程与方法:经历操作、对比,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过程,从形和数两个不同的侧面来理解相反数的意义,领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充分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体验参与的快乐与成就感、

  重点难点重点:相反数的概念、难点:相反数的识别与理解、

  二、精讲预设

  1、如何理解“两点关于原点对称”?位置关系,数量关系、

  2、如何理解互为相反数的概念? “只有符号不同”,什么必须相同?

  3、怎样表示一个数的相反数?在一个数的前面添上“—”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①如果数不带符号,直接在数的前面添加“—”号;

  ②如果数本身带有符号,首先要用括号将这个数括起来,再在括号前前面;

  ③如果数是几个数的和或差的形式,参照第②条处理;

  4、的相反数怎样表示?的相反数怎样表示?的相反数呢?你能提出更复杂的问题并自己解决吗?这里面的规律是什么?

  三、教学反思

  1、相反数是相对简单的概念,对于这个简单的知识,通过从形到数的认识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认识能力,对此如果重视不够,将是一个损失、

  2、相反数的表示方法其实是一个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解决的最好方法不是直接教给学生要注意什么,而是与学生一起探讨解决的方法、让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也许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

  1、2、4绝对值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绝对值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绝对值;会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正数、负数、0的绝对值的学习,体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通关对有理数大小比较的学习,体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充分的参与中体验数学的美与价值、

  重点难点

  重点:绝对值的意义;有理数的大小的比较、

  难点:绝对值的意义与两个负数的大小比较、

  二、精讲预设

  1、串讲相反数和绝对值问题提纲:

  ①相反数的几何意义是什么?(借助数轴解释相反数)

  ②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的异同点分别是什么?

  ③什么叫做数的绝对值?数的绝对值是什么?

  ④依据绝对值的定义,怎样求一个数的绝对值?

  ⑤求绝对值的方法体现了什么数学思想方法?(分类讨论)

  ⑥求一个数的绝对值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2、有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讲解提纲:

  ⑴试用分类讨论的方法分解有理数大小的比较问题:

  ①比较两个正数的大小;

  ②比较正数和0的大小;

  ③比较0和负数的大小;

  ④比较正数和负数的大小;

  ⑤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⑵上述问题中,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怎么解决?解决的程序是什么

  ⑶解决一般的有理数大小问题的思维与表达程序是什么?(先分类,后表述)一看能不能直接比较大小?二看需不需化简后再比较大小?三要注意比较结果的表达要求(答案保持数的原有形式与排列顺序)、

  三、教学反思

  1、诱导学生分析相反数的几何意义的共同特征,从而引出绝对值的概念,借助于知识之间的联系,使新知识在“出场”的时候,就与学生建立起“亲密”的联系、这一点是本节教学的亮点之一、

高一数学教案9

  本文题目:高一数学教案:函数的奇偶性

  课题:1.3.2函数的奇偶性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奇函数、偶函数的概念,学会运用定义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判断、推断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绘制和展示优美的函数图象来陶冶学生的情操. 通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主动交流的合作精神,使学生学会认识事物的'特殊性和一般性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善于探索的思维品质。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函数的奇偶性的概念。

  难点:函数奇偶性的判断。

  三、学法指导: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在思考、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对函数奇偶性的全面的体验和理解。对于奇偶性的应用采取讲练结合的方式进行处理,使学生边学边练,及时巩固。

  四、知识链接:

  1.复习在初中学习的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

  2.分别画出函数f (x) =x3与g (x) = x2的图象,并说出图象的对称性。

  五、学习过程:

  函数的奇偶性:

  (1)对于函数 ,其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函数 为奇函数;

  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函数 为偶函数。

  (2)奇函数的图象关于__________对称,偶函数的图象关于_________对称。

  (3)奇函数在对称区间的增减性 ;偶函数在对称区间的增减性 。

  六、达标训练:

  A1、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1)f(x)=x4;(2)f(x)=x5;

  (3)f(x)=x+ (4)f(x)=

  A2、二次函数 ( )是偶函数,则b=___________ .

  B3、已知 ,其中 为常数,若 ,则

  _______ .

  B4、若函数 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则函数 的图象关于 ( )

  (A) 轴对称 (B) 轴对称 (C)原点对称 (D)以上均不对

  B5、如果定义在区间 上的函数 为奇函数,则 =_____ .

  C6、若函数 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且当 时, ,那么当

  时, =_______ .

  D7、设 是 上的奇函数, ,当 时, ,则 等于 ( )

  (A)0.5 (B) (C)1.5 (D)

  D8、定义在 上的奇函数 ,则常数 ____ , _____ .

  七、学习小结:

  本节主要学习了函数的奇偶性,判断函数的奇偶性通常有两种方法,即定义法和图象法,用定义法判断函数的奇偶性时,必须注意首先判断函数的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单调性与奇偶性的综合应用是本节的一个难点,需要学生结合函数的图象充分理解好单调性和奇偶性这两个性质。

  八、课后反思:

高一数学教案10

  学习目标

  1、掌握双曲线的范围、对称性、顶点、渐近线、离心率等几何性质

  2、掌握标准方程中的几何意义

  3、能利用上述知识进行相关的论证、计算、作双曲线的草图以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预习检查

  1、焦点在x轴上,虚轴长为12,离心率为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

  2、顶点间的距离为6,渐近线方程为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

  3、双曲线的渐进线方程为、

  4、设分别是双曲线的半焦距和离心率,则双曲线的一个顶点到它的一条渐近线的距离是、

  二、问题探究

  探究1、类比椭圆的几何性质写出双曲线的.几何性质,画出草图并,说出它们的不同、

  探究2、双曲线与其渐近线具有怎样的关系、

  练习:已知双曲线经过,且与另一双曲线,有共同的渐近线,则此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是、

  例1根据以下条件,分别求出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1)过点,离心率、

  (2)、是双曲线的左、右焦点,是双曲线上一点,且,,离心率为、

  例2已知双曲线,直线过点,左焦点到直线的距离等于该双曲线的虚轴长的,求双曲线的离心率、

  例3(理)求离心率为,且过点的双曲线标准方程、

  三、思维训练

  1、已知双曲线方程为,经过它的右焦点,作一条直线,使直线与双曲线恰好有一个交点,则设直线的斜率是、

  2、椭圆的离心率为,则双曲线的离心率为、

  3、双曲线的渐进线方程是,则双曲线的离心率等于=、

  4、(理)设是双曲线上一点,双曲线的一条渐近线方程为、分别是双曲线的左、右焦点,若,则、

  四、知识巩固

  1、已知双曲线方程为,过一点(0,1),作一直线,使与双曲线无交点,则直线的斜率的集合是、

  2、设双曲线的一条准线与两条渐近线交于两点,相应的焦点为,若以为直径的圆恰好过点,则离心率为、

  3、已知双曲线的左,右焦点分别为,点在双曲线的右支上,且,则双曲线的离心率的值为、

  4、设双曲线的半焦距为,直线过、两点,且原点到直线的距离为,求双曲线的离心率、

  5、(理)双曲线的焦距为,直线过点和,且点(1,0)到直线的距离与点(-1,0)到直线的距离之和、求双曲线的离心率的取值范围、

高一数学教案11

  一:【课前预习】

  (一):【知识梳理】

  1.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如图)

  (1)边的关系(勾股定理):AC2+BC2=AB2;

  (2)角的关系:B=

  (3)边角关系:

  ①:

  ②:锐角三角函数:

  A的正弦= ;

  A的余弦= ,

  A的正切=

  注:三角函数值是一个比值.

  2.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3.三角函数的关系

  (1) 互为余角的三角函数关系.

  sin(90○-A)=cosA, cos(90○-A)=sin A tan(90○-A)= cotA

  (2) 同角的三角函数关系.

  平方关系:sin2 A+cos2A=l

  4.三角函数的大小比较

  ①正弦、正切是增函数.三角函数值随角的增大而增大,随角的减小而减小.

  ②余弦是减函数.三角函数值随角的增大而减小,随角的减小而增大。

  (二):【课前练习】

  1.等腰直角三角形一个锐角的余弦为( )

  A. D.l

  2.点M(tan60,-cos60)关于x轴的对称点M的坐标是( )

  3.在 △ABC中,已知C=90,sinB=0.6,则cosA的值是( )

  4.已知A为锐角,且cosA0.5,那么( )

  A.060 B.6090 C.030 D.3090

  二:【经典考题剖析】

  1.如图,在Rt△ABC中,C=90,A=45,点D在AC上,BDC=60,AD=l,求BD、DC的长.

  2.先化简,再求其值, 其中x=tan45-cos30

  3. 计算:①sin248○+ sin242○-tan44○tan45○tan 46○ ②cos 255○+ cos235○

  4.比较大小(在空格处填写或或=)

  若=45○,则sin________cos

  若45○,则sin cos

  若45,则 sin cos.

  5.⑴如图①、②锐角的正弦值和余弦值都随着锐角的确定而确定,变化而变化,试探索随着锐角度数的增大,它的正弦值和余弦值变化的规律;

  ⑵根据你探索到的规律,试比较18○、34○、50○、61○、88○这些锐角的正弦值的大小和余弦值的大小.

  三:【课后训练】

  1. 2sin60-cos30tan45的结果为( )

  A. D.0

  2.在△ABC中,A为锐角,已知 cos(90-A)= ,sin(90-B)= ,则△ABC一定是( )

  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等腰三角形

  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3,0)点B(0,-4),则cosOAB等于__________

  4.cos2+sin242○ =1,则锐角=______.

  5.在下列不等式中,错误的是( )

  A.sin45○sin30○;B.cos60○tan30○;D.cot30○

  6.如图,在△ABC中,AC=3,BC=4,AB=5,则tanB的值是()

  7.如图所示,在菱形ABCD中,AEBC于 E点,EC=1,B=30,求菱形ABCD的周长.

  8.如图所示,在△ABC中,ACB=90,BC=6,AC=8 ,CDAB,求:①sinACD 的.值;②tanBCD的值

  9.如图 ,某风景区的湖心岛有一凉亭A,其正东方向有一棵大树B,小明想测量A/B之间的距离,他从湖边的C处测得A在北偏西45方向上,测得B在北偏东32方向上,且量得B、C之间的距离为100米,根据上述测量结果,请你帮小明计算A山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结果精确至1米.参考数据:sin32○0.5299,cos32○0.8480)

  10.某住宅小区修了一个塔形建筑物AB,如图所示,在与建筑物底部同一水平线的C处,测得点A的仰角为45,然后向塔方向前进8米到达D处,在D处测得点A的仰角为60,求建筑物的高度.(精确0.1米)

高一数学教案12

  【内容与解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有函数的概念指的是函数的概念及符号的理解,理解它关键就是能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学生已经学过了集合并且初中对函数的概念已经作了介绍,本节课的内容函数的概念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的。由于它还与基本初等函数和函数模型等内容有必要的联系,所以在本学科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是学习后面知识的基础,是本学科的核心内容。教学的重点是函数的概念,函数的三要素,所以解决重点的.关键是通过实例领悟构成函数的三个要素;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教学目标与解析】

  1、教学目标

  (1)理解函数的概念;

  (2)了解区间的概念;

  2、目标解析

  (1)理解函数的概念就是指能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

  (2)了解区间的概念就是指能够体会用区间表示数集的意义和作用;

  【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函数的概念及符号的理解,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函数本身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对学生来说一个难点。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在通过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概况函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抽象概况能力,其中关键是理论联系实际,把抽象转化为具体。

  【教学过程】

  问题1:一枚炮弹发射后,经过26s落到地面击中目标.炮弹的射高为845m,且炮弹距离地面的高度h(单位:m)随时间t(单位:s)变化的规律是:h=130t-5t2.

  1.1这里的变量t的变化范围是什么?变量h的变化范围是什么?试用集合表示?

  1.2高度变量h与时间变量t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否为函数?若是,其自变量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问题,让学生正确理解让学生体会用解析式或图象刻画两个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从问题的实际意义可知,在t的变化范围内任给一个t,按照给定的对应关系,都有唯一的一个高度h与之对应。

  问题2:分析教科书中的实例(2),引导学生看图并启发:在t的变化t按照给定的图象,都有唯一的一个臭氧层空洞面积S与之相对应。

  问题3:要求学生仿照实例(1)、(2),描述实例(3)中恩格尔系数和时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理解得到函数的定义,培养学生的归纳、概况的能力。

  问题4:上述三个实例中变量之间的关系都是函数,那么从集合与对应的观点分析,函数还可以怎样定义?

  4.1在一个函数中,自变量x和函数值y的变化范围都是集合,这两个集合分别叫什么名称?

  4.2在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f:A→B中,集合A是函数的定义域,集合B是函数的值域吗?怎样理解f(x)=1,x∈R?

  4.3一个函数由哪几个部分组成?如果给定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那么函数的值域确定吗?两个函数相等的条件是什么?

  【例题】:

  例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分析:求定义域就是使式子有意义的x的取值所构成的集合;定义域一定是集合!

  例2已知函数

  分析:理解函数f(x)的意义

  例3下列函数中哪个与函数相等?

  例4在下列各组函数中与是否相等?为什么?

  分析:

  (1)两个函数相等,要求定义域和对应关系都一致;

  (2)用x还是用其它字母来表示自变量对函数实质而言没有影响.

  【课堂目标检1测】

  教科书第19页1、2.

  【课堂小结】

  1、理解函数的定义,函数的三要素,会球简单的函数的定义域和函数值;

  2、理解区间是表示数集的一种方法,会把不等式转化为区间。

高一数学教案13

  案例背景:

  对数函数是函数中又一类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它是在学生已经学过对数与常用对数,反函数以及指数函数的基础上引入的.故是对上述知识的应用,也是对函数这一重要数学思想的进一步认识与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的学习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系统,同时又是对数和函数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它是解决有关自然科学领域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是学生今后学习对数方程,对数不等式的基础.

  案例叙述:

  (一).创设情境

  (师):前面的几种函数都是以形式定义的方式给出的,今天我们将从反函数的角度介绍新的函数.

  反函数的实质是研究两个函数的关系,所以自然我们应从大家熟悉的函数出发,再研究其反函数.这个熟悉的函数就是指数函数.

  (提问):什么是指数函数?指数函数存在反函数吗?

  (学生): 是指数函数,它是存在反函数的.

  (师):求反函数的步骤

  (由一个学生口答求反函数的过程):

  由 得 .又 的值域为 ,

  所求反函数为 .

  (师):那么我们今天就是研究指数函数的反函数-----对数函数.

  (二)新课

  1.(板书) 定义:函数 的反函数 叫做对数函数.

  (师):由于定义就是从反函数角度给出的,所以下面我们的研究就从这个角度出发.如从定义中你能了解对数函数的什么性质吗?最初步的认识是什么?

  (教师提示学生从反函数的三定与三反去认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生)对数函数的定义域为 ,对数函数的值域为 ,且底数 就是指数函数中的 ,故有着相同的限制条件 .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一起来研究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2.研究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提问)用什么方法来画函数图像?

  (学生1)利用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图像之间的关系,利用图像变换法画图.

  (学生2)用列表描点法也是可以的。

  请学生从中上述方法中选出一种,大家最终确定用图像变换法画图.

  (师)由于指数函数的图像按 和 分成两种不同的类型,故对数函数的图像也应以1为分界线分成两种情况 和 ,并分别以 和 为例画图.

  具体操作时,要求学生做到:

  (1) 指数函数 和 的图像要尽量准确(关键点的位置,图像的变化趋势等).

  (2) 画出直线 .

  (3) 的图像在翻折时先将特殊点 对称点 找到,变化趋势由靠近 轴对称为逐渐靠近 轴,而 的图像在翻折时可提示学生分两段翻折,在 左侧的先翻,然后再翻在 右侧的部分.

  学生在笔记本完成具体操作,教师在学生完成后将关键步骤在黑板上演示一遍,画出

  和 的图像.(此时同底的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画在同一坐标系内)如图:

  教师画完图后再利用电脑将 和 的图像画在同一坐标系内,如图:

  然后提出让学生根据图像说出对数函数的性质(要求从几何与代数两个角度说明)

  3. 性质

  (1) 定义域:

  (2) 值域:

  由以上两条可说明图像位于 轴的右侧.

  (3)图像恒过(1,0)

  (4) 奇偶性: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即它不关于原点对称,也不关于 轴对称.

  (5) 单调性:与 有关.当 时,在 上是增函数.即图像是上升的

  当 时,在 上是减函数,即图像是下降的.

  之后可以追问学生有没有最大值和最小值,当得到否定答案时,可以再问能否看待何时函数值为正?学生看着图可以答出应有两种情况:

  当 时,有 ;当 时,有 .

  学生回答后教师可指导学生巧记这个结论的方法:当底数与真数在1的'同侧时函数值为正,当底数与真数在1的两侧时,函数值为负,并把它当作第(6)条性质板书记下来.

  最后教师在总结时,强调记住性质的关键在于要脑中有图.且应将其性质与指数函数的性质对比记忆.(特别强调它们单调性的一致性)

  对图像和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后,一起来看看它们的应用.

  (三).简单应用

  1. 研究相关函数的性质

  例1. 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 (2) (3)

  先由学生依次列出相应的不等式,其中特别要注意对数中真数和底数的条件限制.

  2. 利用单调性比较大小

  例2. 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1) 与 ; (2) 与 ;

  (3) 与 ; (4) 与 .

  让学生先说出各组数的特征即它们的底数相同,故可以构造对数函数利用单调性来比大小.最后让学生以其中一组为例写出详细的比较过程.

 三.拓展练习

  练习:若 ,求 的取值范围.

四.小结及作业

  案例反思: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性质.难点是利用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得到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由于对数函数的概念是一个抽象的形式,学生不易理解,而且又是建立在指数与对数关系和反函数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关系由已知函数研究未知函数的性质,这种方法是第一次使用,学生不适应,把握不住关键,因而在教学上采取教师逐步引导,学生自主合作的方式,从学生熟悉的指数问题出发,通过对指数函数的认识逐步转化为对对数函数的认识,而且画对数函数图象时,既要考虑到对底数的分类讨论而且对每一类问题也可以多选几个不同的底,画在同一个坐标系内,便于观察图象的特征,找出共性,归纳性质.

  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大胆猜,要以学生的研究为主,教师只是不断地以反函数这条主线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又教给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获取知识的途径,使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得,练有所获,,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高一数学教案14

  一、知识结构

  本小节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人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还给出了画图表示集合的例子.

  二、重点难点分析

  这一节的重点是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难点是运用集合的三种常用表示方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这一节的特点是概念多、符号多,正确理解概念和准确使用符号是学好本节的关键.为此,在教学时可以配备一些需要辨析概念、判断符号表示正误的题目,以帮助学生提高判断能力,加深理解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1.关于牵头图和引言分析

  章头图是一组跳伞队员编成的图案,引言给出了一个实际问题,其目的都是为了引出本章的内容无论是分析还是解决这个实际间题,必须用到集合和逻辑的知识,也就是把它数学化.一方面提高用数学的意识,一方面说明集合和简易逻辑知识是高中数学重要的基础.

  2.关于集合的概念分析

  点、线、面等概念都是几何中原始的、不加定义的概念,集合则是集合论中原始的、不加定义的概念.

  初中代数中曾经了解“正数的集合”、“不等式解的集合”;初中几何中也知道中垂线是“到两定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等等.在开始接触集合的概念时,主要还是通过实例,对概念有一个初步认识.教科书给出的“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这句话,只是对集合概念的描述性说明.

  我们可以举出很多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进一步说明这个概念,从而阐明集合概念如同其他数学概念一样,不是人们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来自现实世界.

  3.关于自然数集的分析

  教科书中给出的常用数集的记法,是新的国家标准,与原教科书不尽相同,应该注意.

  新的国家标准定义自然数集N含元素0,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推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国际标准,以便早日与之接轨,另一方面,0还是十进位数{0,1,2,…,9}中最小的数,有了0,减法运算仍属于自然数,其中.因此要注意几下几点:

  (1)自然数集合与非负整数集合是相同的集合,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含0;

  (2)自然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或,其他数集{如整数集Z、有理数集Q、实数集R}内排除0的集,也可类似表示,,;

  (3)原教科书或根据原教科书编写的教辅用书中出现的符号如,,…不再适用.

  4.关于集合中的元素的三个特性分析

  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例如“中国的直辖市”这一集合的元素是:北京、上海、天津、重庆。

  集合中的元素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果 a 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 a 属于集合A,记作;否则,就说 a 不属于A,记作

  要正确认识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l)确定性:和,二者必居其一.

  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这就是说,给定一个集合,任何一个对象是不是这个集合的元素也就确定了.例如,给出集合{地球上的四大洋},它的元素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其他对象都不用于这个集合.如果说“由接近的数组成的集合”,这里“接近的数”是没有严格标准、比较模糊的概念,它不能构成集合.

  (2)互异性:若,,则

  集合中的元素是互异的.这就是说,集合中的元素是不能重复的,集合中相同的元素只能算是一个.例如方程有两个重根,其解集只能记为{1},而不能记为{1,1}.

  (3)无序性:{ a b }和{ b a }表示同一个集合.

  集合中的元素是不分顺序的.集合和点的坐标是不同的概念,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l,0)和点(0,l)表示不同的两个点,而集合{1,0}和{0,1}表示同一个集合.

  5.要辩证理解集合和元素这两个概念

  (1)集合和元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符号和是表示元素和集合之间关系的,不能用来表示集合之间的关系.例如的写法就是错误的,而的写法就是正确的.

  (2)一些对象一旦组成了集合,那么这个集合的元素就是这些对象的全体,而非个别现象.例如对于集合,就是指所有不小于0的实数,而不是指“可以在不小于0的实数范围内取值”,不是指“是不小于0的一个实数或某些实数,”也不是指“是不小于0的任一实数值”……

  (3)集合具有两方面的意义,即:凡是符合条件的对象都是它的元素;只要是它的元素就必须符合条件.

  6.表示集合的方法所依据的国家标准

  本小节列举法与描述法所使用的集合的记法,依据的是新国家标准如下的规定.

  符号

  应用

  意义或读法

  备注及示例

  诸元素构成的集

  也可用,这里的I表示指标集

  使命题为真的A中诸元素之集

  例:,如果从前后关系来看,集A已很明确,则可使用来表示,例如

  此外,有时也可写成或

  7.集合的表示方法分析

  集合有三种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图示法.它们各有优点.用什么方法来表示集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l)有的集合可以分别用三种方法表示.例如“小于的自然数组成的集合”就可以表为:

  ①列举法:;

  ②描述法:;

  ③图示法:如图1。

  (2)有的集合不宜用列举法表示.例如“由小于的正实数组成的集合”就不宜用列举法表示,因为不能将这个集合中的元素?一列举出来,但这个集合可以这样表示:

  ①描述法:;

  ②图示法:如图2.

  (3)用描述法表示集合,要特别注意这个集合中的元素是什么,它应该符合什么条件,从而准确理解集合的意义.例如:

  ①集合中的元素是,它表示函数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即;

  ②集合中的元素是,它表示函数值。的取值范围,即;

  ③集合中的元素是点,它表示方程的解组成的集合,或者理解为表示曲线上的点组成的集合;

  ④集合中的元素只有一个,就是方程,它是用列举法表示的单元素集合.

  实际上,这是四个完全不同的集合.

  列举法与描述法各有优点,应该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采用哪种表示法.要注意,一般无限集,不宜采用列举法,因为不能将无限集中的元素?一列举出来,而没有列举出来的元素往往难以确定.

  8.集合的分类

  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如图1所示.

  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如图2所示.

  9.关于空集分析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作.空集是个特殊的集合,除了它本身的实际意义外,在研究集合、集合的运算时,必须予以单独考虑.

  教学设计方案

  集合

  知识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其记法

  (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

  (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能力目标:

  (1)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

  (2)启发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独立思考,学会分析问题和创造地解决问题;

  (3)通过教师指导发现知识结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 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实事求是的科学学习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简介数集的发展,复习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质数与和数;

  2.教材中的章头引言;

  3.集合论的创始人??康托尔(德国数学家);

  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5.教材中例子(P 4)。

  二、讲解新课:

  阅读教材第一部分,问题如下:

  (1)有那些概念?是如何定义的?

  (2)有那些符号?是如何表示的?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例子见书):

  1、集合的概念

  (1)集合: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形成一个集合。

  (2)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2、常用数集及记法

  (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记作N

  (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 *或N +

  (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记作Z

  (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记作Q

  (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记作R

  注:

  (1)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数0。

  (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 *或N + 、Q、Z、R等其它数集内排除0的集,也是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 *

  3、元素对于集合的隶属关系

  (1)属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

  (2)不属于: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

  4、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确定性:

  按照明确的判断标准给定一个元素或者在这个集合里,或者不在,不能模棱两可。

  (2)互异性:

  集合中的元素没有重复。

  (3)无序性:

  集合中的元素没有一定的顺序(通常用正常的顺序写出)

  注:

  1、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2、“∈”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A颠倒过来写。

  练习题

  1、教材P 5练习

  2、下列各组对象能确定一个集合吗?

  (1)所有很大的实数。(不确定)

  (2)好心的人。??????(不确定)

  (3)1,2,2,3,4,5.(有重复)

  阅读教材第二部分,问题如下:

  1.集合的表示方法有几种?分别是如何定义的?

  2.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概念是什么?试各举一例。

  (二)集合的表示方法

  1、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

  例如,由方程的所有解组成的集合,可以表示为{-1,1}.

  注:(1)有些集合亦可如下表示:

  从51到10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51,52,53,…,100}

  所有正奇数组成的集合:{1,3,5,7,…}

  (2)a与{a}不同:a表示一个元素,{a}表示一个集合,该集合只有一个元素。

  描述法: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并把这个条件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

  格式:{x∈A| P(x)}

  含义:在集合A中满足条件P(x)的x的集合。

  例如,不等式的解集可以表示为:或

  所有直角三角形的集合可以表示为:

  注:(1)在不致混淆的情况下,可以省去竖线及左边部分。

  如:{直角三角形};{大于10 4的实数}

  (2)错误表示法:{实数集};{全体实数}

  3、文氏图:用一条封闭的曲线的内部来表示一个集合的方法。

  注:何时用列举法?何时用描述法?

  (1)有些集合的公共属性不明显,难以概括,不便用描述法表示,只能用列举法。

  如:集合

  (2)有些集合的元素不能无遗漏地一一列举出来,或者不便于、不需要一一列举出来,常用描述法。

  如:集合;集合{1000以内的质数}

  注:集合与集合是同一个集合吗?

  答:不是。

  集合是点集,集合=是数集。

  (三)有限集与无限集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记作Φ,如:

  练习题:

  1、P 6练习

  2、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①{1,4,7,10,13}

  ②{-2,-4,-6,-8,-10}

  3、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①{x∈N|x是15的约数}??????????? {1,3,5,15}

  ②{(x,y)|x∈{1,2},y∈{1,2}}? {(1,1),(1,2),(2,1)(2,2)}

  注:防止把{(1,2)}写成{1,2}或{x=1,y=2}

  ③

  ④ {-1,1}

  ⑤ {(0,8)(2,5),(4,2)}

  ⑥

  {(1,1),(1,2),(1,4)(2,1),(2,2),(2,4),(4,1),(4,2),(4,4)}

  三、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集合的有关概念:(集合、元素、属于、不属于、有限集、无限集、空集)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文氏图共3种)

  3.常用数集的定义及记法

  四、课后作业:教材P 7习题1.1

高一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

  (2)掌握有关集合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3)能用图示法表示集合之间的关系;

  (4)掌握两个较简单集合的交集、并集的求法;

  (5)通过对交集、并集概念的讲解,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能力,使学生认识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6)通过对集合符号语言的学习,培养学生符号表达能力,培养严谨的学习作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交集和并集的概念

  教学难点交集和并集的概念、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提问】

  试叙述子集、补集的概念?它们各涉及几个集合?

  补集涉及三个集合,补集是由一个集合及其一个子集而产生的第三个集合.由两个集合产生第三个集合不仅有补集,在实际中还有许多其他情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另外两种.

  回忆.

  倾听.集中注意力.激发求知欲.

  巩固旧知.为导入新课作准备.

  渗透集合运算的意识.

  二、新课

  【引入】我们看下面图(用投影仪打出,软片做成左右两向遮启式,便于同学在“动态”中进行观察).

  【设问】

  1.第一次看到了什么?

  2.第二次看到了什么

  3.第三次又看到了什么?

  4.阴影部分的周界线是一条封闭曲线,它的内部(阴影部分)当然表示一个新的集合,试问这个新集合中的元素与集A 、集B元素有何关系?

  【介绍】这又是一种由两个集合产生第三个集合的情况,在今后学习中会经常出现,为方便起见,称集A与集B的公共部分为集A与集B的交集.

  【设问】请大家从元素与集合的关系试叙述文集的概念.

  【助学】“且”的含义是“同时”,“又”.

  “所有”的含义是A与B的公共元素一个不能少.

  【介绍】集合A与集合B的交集记作.读做“ A交B ”?

  【助学】符号“ ”形如帽子戴在头

  上,产生“交”的感觉,所以开口向下.切记该符号不要与表示子集的符号“ ”、“ ”混淆.

  【设问】集A与集B的交集除上面看到的用图示法表示交集外,还可以用我们学习过的哪种方法表示?如何表示?

  【设问】与A有何关系?如何表示?与B有何关系?如何表示?

  【随练】写出,的交集.

  【设问】大家是如何写出的?

  我们再看下面的图.

  【设问】

  1.第一次看到了什么?

  2.第二次除看到集B和外,还看到了什么集合?

  3.第三次看到了什么?如何用有关集合的符号表示?

  4.第四次看到了什么?这与刚才看到的集合类似,请用有关集合的符号表示.

  5.第五次同学看出上面看到的集A 、集B 、集、集、集,它们都可以用我们已经学习过的集合有关符号来表示.除此之外,大家还可以发现什么集合?

  6.第六次看到了什么?

  7.阴影部分的周界是一条封闭曲线,它的内部(阴影部分)表示一个新的集合,试问它的元素与集A集B的元素有何关系?

  【注】若同学直接观察到,第二、三、四次和第五次部分观察活动可不进行.

  【介绍】这又是由两个集合产生第三个集合的情形,在今后学习中也经常出现,它给我们由集A集B并在一起的感觉,称为集A集B的并.

  【设问】请大家从元素与集合关系仿照交集概念的叙述方法试叙述并集的概念?

  【助学】并集与交集的概念仅一字之差,即将“且”改为“或”.或的含义是集A中的所有元素要取,集B中的所有元素也要取.

  【介绍】集A与集B的并集记作(读作A并B).

  【助学】符号“ ”形如“碰杯”时的杯子,产生并的感觉,所以开口向上.切记,不要与“ ”混淆,更不能与“ ”等符号混淆.

  观察.产生兴趣.

  答:图示法表示的集A.

  答:图示法表示集B.集A集B的公共部分?

  答:公共部分出现阴影.

  倾听.观察

  思考.答:该集合中所有元素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

  倾听.理解.

  思考.答:由所有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与B的交集.

  倾听.记忆.

  倾听.兴趣记忆.

  思考:“列举法还是描述法?”答:描述法.

  思考.议论.

  口答结合板书.

  想象交集的图示,或回忆交集的概念.

  口答结合板书:是A的子集.A.是

  B的子集.

  口答结合板书.

  口答:从一个集合开始,依次用其每个元素与另一个集合中的元素对照,取出相同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即为所求.

  答:图示法表示的集A.

  答:集A中子集A交B的补集.

  答:上述区域出现阴影.

  口答结合板书

  答:出现阴影.

  口答结合板书

  认真、仔细、整体的进行观察、想象.答:表示集A集B的两条封闭曲线除去表示交集的封闭曲线剩余部分组成一条封闭曲线的内部所表示的集合.

  答:出现阴影.

  思考:答:该集合中所有元素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

  倾听,理解.

  回忆交集概念,思考.答: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与B的并集.

  倾听.比较.记忆.

  倾听,记忆.

  倾听.兴趣记忆.比较记忆,.

  直观性原则.多媒体助学.

  用直观、感性的例子为引入交集做铺垫.

  渗透集合运算意识.

  直观的感知交集.

  培养从直观、感性到理性的概括抽象能力.

  解决难点.

  兴趣激励.比较记忆

  培养用描述法表示集合的能力.

  培养想象能力.

  以新代旧.

  突出重点.

  概念迁移为能力.

  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

  培养观察能力

  以新代旧.

  培养整体观察能力.

  培养从直观、感性到理性的概括抽象能力.

  解决难点.比较记忆.

  兴趣激励,辩易混.比较记忆.

  【设问】集A与集B的并集除上面看到的用图示法表示外,还可以用我们学习过的哪种方法表示?如何表示?

  【设问】与A有何关系?如何表示?与B有何关系?如何表示?

  【随练】写出,的.并集.

  【设问】大家是如何写出的?

  【例1 】设,,求(以下例题用投影仪打出,随用随启).

  【助练】本例实为解不等式组,用数轴法找出公共部分,写出即可.

  【例2 】设,

  ,求

  【例3 】设,,求

  【例4 】设,

  ,求

  【助学】数轴法(略).想象前面集A集B并集的图示法,类似地,将两个不等式区域并到一起,即为所求.其中元素2虽不属于集A倮属于集B,所以要取,元素1虽不属于集B但属于集A,所以要取,因此,只要将集A的左端点,集B的右端点组成新的不等式区域即为所求(两端点取否维持题设条件).

  【助练】以上例题,当理解并较熟练后,且结果可进一步简化时,中间一步或两步可省略.如例4.

  【练习】教材第12页练习1~5.

  【助练】

  1.全集与其某个子集的交集是哪个集合?

  2.全集与其某个子集的并集是哪个集合?

  3.两个无公共元素的集合的交集是什么集合?

  4.两个无公共元素的集合A 、 B,它们的并集如何表示?

  5.任意集合A与其本身的交集、并集分别是什么集合?如何表示?

  6.任意集A与空集的交集、并集分别是什么集合?如何表示?

  7.与的关系如何表示?与的关系如何表示?

  【例5 】设,,求

  【助思】

  1.集A 、集B各是什么集合?

  2.如何理解

  3.本例实为求两条直线的交点或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只不过是从集合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例6 】已知A为奇数集,B为偶数集,Z为整数集,求,,,,

  ,

  【助学】

  1.偶数包括哪些数?任意偶数如何表示?偶数集(全体偶数的集合)如何表示?

  2.奇数包括哪些数?任意奇数如何表示?奇数集(全体奇数的集合?如何表示?)

  【例7 】设,,,求,,,.

  思考:“列举法还是描述法?”

  答:描述法.

  思考.议论.

  口答结合板书.

  或

  想象并集的图示,或回忆并集的概念.

  口答结合板书:A和B都是的子集.,

  口答结合板书:

  口答:综合考虑两个集合,从最小数开始,哪个集合的元素都取,一个不能丢,相同元素由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只取一次.

  审清题意.笔练结合板书.

  解:

  倾听.理解.

  审清题意.口答结合板书.

  解:

  是直角三角形,且是直角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审清题意.口答结合板书.

  解:是锐角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或是钝角三角形是斜三角形.

  审清题意.

  画数轴.画出不等式区域.倾听.解:

  倾听.理解.

  口答结合笔练和板演.

  思考.答:子集.

  思考.答:全集.

  思考.答:空集

  思考.议论.答:,或

  思考.答:A.,

  思考.答:分别是空集和A.

  ,

  思考.答:

  审清题意.

  思考.议论.答:分别是直线或直线上的点集.或者分别是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的解集.

  思考:答:求这两条直线的交点,或求这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的公共解,即求由这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成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倾听.理解.掌握.

  解:

  审题中发现未见过的集合.

  思索.

  答:0,,等.()

  或{偶数}

  答:,等.()

  或(奇数)

  解:{奇数} {偶数}

  {奇数} Z={奇数}=A.

  {偶数} Z={偶数}=B.

  {奇数} {偶数}=Z.

  {奇数}

  {偶数}

  审清题意.口答结合板书.

  解:

  培养用描述法表示集合的能力.

  以新代旧.

  培养想象能力.

  以新代旧.

  突出重点.

  概念迁移为能力.

  突出重点.培养能力.

  落实教学目标

  突出重点.培养能力.

  三、课堂练习

  教材第13页练习1 、 2 、 3 、 4.

  【助练习】第13页练习4(1)中用一个方向的斜平行线段表示,用另一方向的平行线段表示如图:

  凡有阴影部分即为所求.

  【讲解】看图,所得结果实际上还可以看作全集U中子集的补集则有第13页练习4(2)仿上,如图,凡有双向阴影部分即为所求.

  【讲解】看图,所得结果实际上还可以看作全集U中子集的补集.则有:以上两个等式称反演律.简记为“先补后并等于先交后补”和“先补后交等于先并后补”.反演律在今后类似问题中给我们带来方便,因为它将三步工作简化为两步工作.

  四、小结

  提纲式(略).再一次突出交集和并集两个概念中“且”,“或”的含义的不同.

  五、作业

  习题1至8.

  笔练结合板书.

  倾听.修改练习.掌握方法.

  观察.思考.倾听.理解.记忆.

  倾听.理解.记忆.

  回忆、再现学习内容.

  落实教学目标

  介绍解题技能技巧.

  学习内容条理化.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本教学设计方案除继续遵循“集合”方案中的“主体教学思想”外,着力研究直观性原则在教学中的应用及多媒体(投影仪)的助学作用.

  2.反演律可根据学生实际酌情使用.

【高一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高一优秀数学教案09-28

高一数学教案11-08

高一数学教案11-05

【热门】高一数学教案11-26

高一数学教案【荐】12-02

高一数学教案【精】11-29

高一数学教案【热】12-03

【精】高一数学教案12-01

【热】高一数学教案12-05

【推荐】高一数学教案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