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时间:2024-05-25 12:36:41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热】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热】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经历编写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

  2、掌握5的乘法口诀,提高运用乘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掌握并应用5的乘法口诀。

  突破方法:通过自主观察,列举生活熟悉的事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难点:探究并掌握5的乘法口诀。

  突破方法:通过交流讨论,让学生自己感知形成过程。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孩子们,每天上课之前我们都进行口算练习,看到你们表现得那么出色,老师也想和你们比一比?谁敢和老师进行一下PK。

  2、师生比赛

  口算:

  3+3+3+3+3= 9+9+9+9= 7+7+7+7+7= 8+8+8=

  6+6+6+6+6= 6+7+8= 7+8+9= 5+5+5+5=

  3、趋势引出课题: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够很快说出这些算式的得数吗?(学生们满脸困惑)那是因为我有一个法宝——乘法口诀。乘法口诀是我国的一大发明,中国小朋友比外国小朋友乘法算得快得多,就是因为中国小朋友会用乘法口诀计算乘法。今天我们就学习乘法口诀。(板书课题:乘法口诀)

  二、探究新知

  问:看,这是我们20xx年在北京召开运动会时的吉祥物,福娃,可爱吧?现在咱们就和福娃一起来学习新知识。

  (一)初步感知:

  1.教师:一套福娃是几个?就是几个5?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教师板书)

  教师:两套福娃有多少个?用算式怎么表示?(教师板书)

  2×5=10 5×2=10 (教师板书)

  教师:三套有多少个福娃呢?四套呢?五套呢?你能自己算一算吗?(出示福娃图片及算式,生试算)

  2.汇报交流

  教师:谁来读一读你的答案?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二)深入理解

  1.观察,这两个算式都表示有2个5,而他们的结果都是10,可以用一句口诀来表示。二五一十 (板书:二五一十)

  2.那么1×5=5 5×1=5 口诀怎样编?(板书:一五得五)

  3. 教师:那3×5=15 5×3=15的口诀你会编了吗?(板书:三五十五)

  教师:利用这句口诀可以算出哪些乘法算式?

  看看我们刚才编写的口诀

  4.教师: 请你打开数学书52页,快看看福娃下面的每一行点子图,都有多少个?你是怎么数的?再看看右边让我们填什么?

  我们刚刚总结了一部分5的乘法口诀,请你把点子图右边的算式和口诀补充完整。

  5.汇报交流:

  教师:咱们一起来把五的乘法口诀补充完整。(教师板书: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

  四五二十这句乘法口诀可以帮我们算出哪些乘法算式?

  你怎么算出五五二十五呢?(“五五二十五”这句口诀的推导过程)

  6.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有关5的乘法口诀,你们看5的口诀共有几句?( 5的乘法口诀有5句)。上面的乘法算式,可以用这些口诀来计算。

  (三)识记口诀。

  提出问题,5的乘法口诀有什么规律?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五句口诀,一边读一边想,这里面藏了什么小秘密,怎样才能很快地把它们记在心里呢?

  小组内讨论(指名回答)

  生1:口诀的第一个字是一二三四五,从小到大,第二个字都是五。

  小结:这样很有顺序性,我们记口诀就容易多了。

  生2:口诀的'第二个字都是五。

  师:所以这些都是5的乘法口诀(补充课题)

  生3:每一句口诀的得数都增加5。

  仔细观察,你还能发现什么?

  小结:

  口诀中“小数在前,大数在后”。

  一句口诀可以写出两个乘法算式,只有五五二十五就可以写出一个算式。

  5的乘法口诀一句比一句多5。

  乘法算式中都有一个乘数是5,另一个乘数不同,积就不同;一个乘数是5,另一个乘数增加1,积就增加5。

  (四)熟记口诀。

  师:同学们真能干,发现了那么多的秘密。下面老师给你一分钟的时间,把这五句口诀记住,行吗?(行)

  (学生自由背,同桌互背)

  4、教师:你们用了什么好办法很快就记住了这些口诀?

  利用规律记:5、10、15、20、25;

  如果忘记了四五( ),怎么办?

  可以用三五十五加上一个五,15+5就是20;或者用五五二十五减去一个五25-5=20。

  三、深化记忆,强化5的乘法口诀

  (一)把口诀补充完整

  一五( ) 三五( )

  五五( ) 四五( )

  二五( )

  (二)计算并说出口诀

  5×3= 5×5=

  2×5= 4×5=

  (三)看口诀写算式

  三五十五 四五二十

  二五一十 五五二十五

  (四)小游戏

  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够记住5的乘法口诀了吗?

  课堂作业

  第53页练习十第1题、第5题。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14页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编3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感知3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2、熟记3的乘法口诀,能运用口诀进行口算。

  3、能通过观察、比较、操作、讨论、交流、推理、归纳等,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迁移学习能力。

  教具学具:

  学具盒(小棒)。

  教学过程:

  一、引出新课

  教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1,2的乘法口诀,你能说一说吗?按你的理解,知道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吗?

  学生:3的乘法口诀。

  (板书:3的乘法口诀)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观察例1插图,把例1补充完整。

  教师:图上画的是谁?他们在干什么,他们是怎样分组的?你能根据1,2的乘法口诀的学习,把例1的表格算式和口诀补充完整吗?学生独立思考,把例1补充完整,教师指定一学生上台(黑板上)补充。

  (2)探索口诀的编法,促进口诀理解。

  课件显示完整的例1。(随机抽取图或算式、口诀)

  教师:表格中的哪一个数可以表示8个组跳绳的人数?

  教师:说说哪一个算式可以表示4个组跳绳的人数。

  教师:7个组有几个人在跳绳?可以用哪一个算式来表示?

  教师:三九二十七这句口诀表示什么意思?它表示几个组跳绳的人数?应该用哪个算式?

  三九二十七这句口诀表示9个3是27;它表示9个组跳绳的人数;应对应39=27(或93=27)这个算式。

  (3)读3的乘法口诀。

  学生全班拍手齐读3的乘法口诀。

  (4)找特征,总结规律。

  教师:3的乘法口诀有哪些特征和规律?

  3的乘法口诀共有7句。

  口诀的第一个字都是三。

  口诀的第二个字从上到下依次增加1。

  口诀的积从上到下依次增加3。

  教师:为什么会有这些特征、规律?

  教师:同学们真能干,自己找出了这么多的特征,总结出这么多的规律。你能利用这些特征和规律把下面的口诀补充完整吗?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出示:三七二十一

  三四十二

  三八二十四

  三五十五

  (5)熟记口诀。

  教师:利用口诀的`特征,我们可以把临时遗忘的口诀补充完整,你们能记住这么多口诀吗?

  学生集体拍手背口诀一生当小老师,抽大家背同桌互相打电话背分4人小组抽背集体拍手背。

  2、教学例2

  教师:刚才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下面我们来学例2。

  教师板书出示例2:36=□73=□

  教师:请同学们先想一想,计算这两道题各用哪句口诀?计算结果是多少?再把积填在方框里。

  学生独立思考,在书上填出得数,教师指名在黑板上填写。

  学生:我填出的积各是18,21,各用的三六十八、三七二十一这两句口诀。

  3、小结

  教师:刚才同学们合作学习了例1,自学了例2。下面老师要看小朋友们能不能熟练地、灵活地运用3的乘法口诀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的第1题、第2题、练习三第5题。

  四、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你学习了什么?学会了什么?你自己解决了几个问题?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学生:今天我们学习了3的乘法口诀,学会了编3的乘法口诀,了解了口诀的特征,知道了用3的乘法口诀可以求积。

  五、板书

  3的乘法口诀

  三三得九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3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认识线段 量、画线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能力点: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5、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德育点:1、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6、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7、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难点:1、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8、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问: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3、用厘米量。

  举起蓝纸条,估计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书上。

  量松紧带的长。

  三、拓展运用:

  1、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没对准0刻度线的。

  (2)正确的。

  (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

  4、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吗?(介绍各种尺子)

  5、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课外搜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在古代,没有尺子时,人们用什么进行测量?(手脚)回家量一拃、一步的长度。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米尺、软尺。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4

  教学内容:

  第52—54页例1、例2、“想想做做”第1—4题和“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观察、比划、举例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通过测量长度提高测量操作能力,进一步积累测量物体、线段长度的经验。

  3.使学生积极参加操作、估计、测量等活动,主动了解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感受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

  教学难点:

  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每人一条1分米长的纸条,1分硬币,磁卡,1厘米、米尺。

  教学构想:

  二年级上册教学了厘米和米,学生初步具有了1厘米和1米的概念,能够利用这两个单位表示常见物体的长度,会用米尺或学生尺测量线段的长度。但是,日常生活中有些物体相当短,其长度达不到1厘米那么长;有些路程实在长,用米为单位计量其长度十分麻烦。这就需要比厘米更小或比米更大的长度单位。

  学生在认识分米时,必然会联系厘米和米。所以说,没有厘米和米的概念为基础,不容易认识分米。在建立分米概念的同时,还能进一步体验厘米和米。同样,学生认识毫米要以厘米为基础,建立毫米与厘米之间的联系,既认识了毫米,也强化了厘米的概念。

  建立分米和毫米的概念,重点在于知道1分米、1毫米的实际长度。学生感知长度,单凭介绍、讲授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充分的操作活动中体会,才能获得对分米和毫米的正确认识。

  教学过程:

  一、认识分米

  1、量一量

  提问:老师今天带来一个漂亮的文具盒,怎样可以知道这个文具盒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用尺量一量)

  师:文具盒长是20厘米,宽是10厘米。(边说边板书:10厘米)

  像这样10厘米的长度我们还可以用另一个单位来表示——分米,可以用字母“dm”来表示(板书课题:分米,dm)10厘米就是1分米(板书: 1分米)20厘米呢?(2分米)

  师:这个文具盒的长和宽还可以这样说:这个文具盒长大约2分米,宽大约1分米。

  2、感受1分米

  (1)提问:1分米有多长?直尺上就有答案。从哪到哪是1分米?(请学生上实物投影指出),里面有几个1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学生齐读。

  (2)你会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吗?你准备怎样画?先和同桌说说,再画在白纸上。请你帮同桌量一量,看看画的线段是不是1分米。

  (3)体验:

  ① 请你伸出大拇指和食指,用直尺比划出1分米。

  ② 一人比划1分米,另一人用尺量,看看估计得对不对。

  ③ 拿出彩纸条,估计一下1分米的长度,在1分米的地方剪断,一起量一量,看谁估计得最准确。

  (4)师: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粉笔长……)

  3、米和分米的关系

  师:(出示米尺)(1)这有一把米尺,它里面有几个这样的1分米?为什么?拿出直尺,平放在桌上,一人看一人数。(板书:1米=10分米)学生齐读。

  4、实践操作:“想想做做”第3题

  先用身体尺估一估课桌和凳子的高各是多少分米,再和你的同桌合作:量一量有多少厘米,再说说接近几分米。

  [评析:学生目测的数据与结果有差距,但通过目测再让他们去实际测量,学生又一次感知长度,培养了估计能力。]

  二、认识毫米

  1、初步感受1毫米

  我们以前量过数学书的长边和短边,现在老师想请你帮个忙,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是多少。

  同学们有的说数学书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有的说1厘米不到,老师还想知道得更准确,该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个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接着板书课题:毫米)

  2、关于1毫米

  ① 直尺上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② 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1厘米有多少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学生齐读。

  ③ 在我们周围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量一量。(1分硬币的厚度、电话卡或银行卡的厚度、书上数出10张纸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3、体验1毫米。

  提问:你能用手指比划出1毫米大约有多长吗?

  同桌互相比划,用5角硬币插进去量一量对不对。

  4、提问:你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做单位吗?(量小蚂蚁的身长)

  三、小结

  师:到现在为止,我们一共学习了几个长度单位?分别用什么字母表示?(米、分米、厘米、毫米)从大到小分别是:米、分米、厘米、毫米。

  过渡: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智慧屋,里面有很多难题等着我们去挑战,有没有信心?

  四、反馈完善

  1.想想做做第1、2、3题。

  (1)说出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度各是多少毫米?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数的?想想怎样看更方便。

  (2)第2题,量出下面图形每条边的长。

  学生独立测量。

  汇报交流。提问:平行四边形的哪两条边长度相等?

  (3)第3题。先估一估自己的课桌和凳子的高大约是几分米,然后小组合作量一量课桌和凳子的高分别是多少厘米?各接近几分米?

  2、想想做做第4题。

  先估计,再测量,把数据记录下来。

  3、在( )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铁钉长2( )。

  (2)床长2( )。

  (3)大米宽2( )。

  (4)黄瓜长2( )。

  让小朋友独立选择,在交流时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自己选择的长度单位,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为何选这样的长度单位。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两个新朋友,它们是谁?都是什么单位?它们之间的关系你知道吗?读一读。

  六、课堂作业

  基础练习:

  1、我们认识的长度单位有( )、( )、( )、( ),用字母表示分别是( )、( )、( )、( )。比毫米还要小的长度单位是( )。

  2、1分米=( )厘米 1厘米=( )毫米 1米=( )分米

  ( )厘米=1分米 ( )厘米=1米 ( )分米=1米

  综合练习:

  1、在( )里填合适的长度单位

  一张电话卡厚1( ) 一根黄瓜长2( )

  一支粉笔长8( ) 一本数学书厚8( )

  一张课桌高7( ) 一幢大楼高20( )

  教室门高2( ) 一支铅笔长约2( )

  拓展提升:

  一根小棒长1分米,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段长( )。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

  2.通过数正方体等操作活动,认识计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

  3.通过多种活动,对大数有具体的感受,发展数感。

  〖教材分析

  本课是生活中的大数的第一课。首先,教材呈现了四幅图片,图片中的数据都是几百、几千的数目,学生发现这些数都比过去学过的大,在生活中存在很多像这样的大数,从而感受到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然后,教材借助几何模型,使学生对千万的计数单位有直观的感受,并学习这两个计数单位。教材还安排了说一说的活动,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对一千、一万的实际意义有具体感受。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设备、坐标纸卡片若干、练习题卡片、晚报一张。

  〖教学设计

  (一)收集信息,进行交流

  1. 课前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大数,将百以上、万以内的数整理出来,万以上的数留待以后学习。

  2.新课开始之前组织学生分组交流,然后问:听了这么多生活中的大数,你有什么感想?除了我们学过的计数单位一、十、百以外,你在大数中发现新的计数单位了吗?一千、一万有多大?它们与我们学过的计数单位又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来进行研究。

  (二)自主探究,认识大数

  1. 引导学生观察小正方形卡片(1010格),问共有多少小格,是怎么知道的。小结:10个一是一十,10个十是一百。引导学生在卡片后面写百。

  2.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卡片(10100格),它与一百格的卡片有什么关系?你知道这张卡片共有多少格吗?小结:10个一百是一千。引导学生在卡片后面写千。

  师:请大家想一想我校上早操时的情境,操场上师生的总人数约为一千人。你还知道哪些事物的数量约是一千或几千的吗?

  3.引导观察大正方形卡片(100100格),它与一千格的卡片有什么关系?你知道这张卡片上共有多少小格吗?小结:10个一千是一万,引导学生在卡片后面写万。

  师:请看这张报纸,这样的一版报纸大约有一万字。你还知道哪些事物的数量约是一万的吗?

  (三)引导填写数位顺序表

  (四)练习

  1. 每本数学书约有多少页纸?想想几本书合起来约有一千页纸,一万页纸垒起来约有多厚。

  2.有多少小格?

  出示915格(9个百、1个十、5个一)、9300格(9个千、3个百),引导学生数小格,并说明我校现有915名学生、我校占地面积约为9300米2。

  (五)总结

  1. 你喜欢大数吗?为什么?

  2.大家收集了这么多有意义的大数,课后请你选一个最喜欢的大数,在一万格的卡片中涂出相同数量的小格,最后请家人或同伴数一数小格数,再给他们讲一讲这个数量的意义。

  〖教学反思

  二年级学生对于万以内数了解较少,体验不够,教学时难度较大。我注重让学生实际感受,使学生积累大量的感性经验形成表象,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数感。

  1. 收集信息,进行交流

  课前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大数的例子,除了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大数、理解学习大数的意义外,还大大丰富了学生对万以内数的认识。

  (1)学生初步感受大数,把大数同很高的山很长的河很多的星等事物相联系,感受其大。

  (2)学生在找、看、说的过程中,初步认识大数的读、写,发现大数中有新的计数单位千万。

  2.学具操作,自主探究

  我用坐标纸为学生制作了百千万的学具卡片,学生通过观察、比较3张卡片,自主探究出3张卡片的联系: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并通过直观感受建立一十百千万的数学模型。

  3.联系实际,感受大数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同时,我注意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具体情境,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千万的`具体感受。

  如,教学千时,引导学生观察学校上操时的情境,说明操场上师生的总人数约为一千人。教学万时,引导学生观察报纸,说明一版报纸约有一万字。

  4.以少见多

  要使学生理解不易直观感受的大数,就要帮助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在本课中我主要引导学生进行了以少见多的想像。

  以少见多是指从较少数量的积累去想像较多数量。如,每本数学书约有多少页纸?想想多少本书合起来约有一千页纸,一万页纸垒起来约有多厚。

  培养学生掌握这些学习方法,对学生现在理解万以内数和以后理解更大的数都有很大帮助。

  〖编者点评

  本节课设计了多个活动促进学生对大数意义的理解,收集并交流生活中有关大数的数据,使学生不仅体会到学习大数的必要性,而且借助生活经验初步积累对大数的感性知识。观察、操作几何模型,帮助学生认识了千万计数单位,并对这些单位及其之间的关系有了直观感受。以小见大的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大数实际意义的理解,而且渗透了一种比较事物的具体方法。本节课设计的活动目标明确、层次清晰、内涵丰富。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编制4的乘法口诀,记住4的乘法口诀,并运用其进行计算、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想像、记忆、思考、推理方面的能力。

  3、通过“说一说”的活动体验数学知识与周围事物的密切联系;通过“数学游戏”培养学生积极探求规律和不怕困难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4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记忆和运用。

  难点:“数学游戏”找规律,走迷宫。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小熊真能干,今年它种的红果又丰收了。这一天,小熊要用红果做成冰糖葫芦招待客人呢!并且把它用竹棒串成串。

  出示“小熊请客”主题图,引导学生发现:每4个红果做成一串糖葫芦。

  师:小熊在串红果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个问题?哪个小朋友来说一说?

  指名回答。让学生读一读书上小熊的问题:“9串需要多少个红果呢?”师:聪明的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帮助小熊解决一下它的问题。

  二、操作活动。

  1、摆一摆,数一数。

  (1)学生取出学具袋中的实物红果(或圆片、花朵、小棒等)边摆边数。

  (2)学生介绍自己摆的过程和结果。

  (3)对照着9串红果图,轮流让学生用上面的方法加一加。

  学生如果还有其他方法,也让他说一说。比如说列出加法算式计算等等。反复数过几次后,再完成“填一填”。

  2、想一想,填一填。

  师:刚才同学们数得真不错。现在这里有一张统计表(出示统计图),你能填一填吗?

  (1)观察统计表。

  师: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张表格里的各个数表示什么?谁知道1表示什么?2、3、……9串。

  师:也就是说,第一行的数字表示“红果有几串”,对吗?

  师:那下面的4又表示什么呢?

  它表示几串红果4个?请完整的说一说。

  那么2串红果几个填在哪里呢?

  (2)让学生填统计表。

  师:你能根据刚才数红果的结果,独立把这张表格填完整吗?

  (3)交流结果。

  指名表格中的4提问:这是几个4?

  师:那8个里面有几个4呢?

  你能接着往下说吗?

  让学生依次说一说,从而加深印象。

  三、写乘法算式,编口诀。

  1写出乘法算式。

  (1)问:1个4可以写成哪两个乘法算式?

  (2)那你能根据刚才讲的'几个几,依次写出乘法算式来吗?

  (3)教师激励并引导学生写出所有的乘法算式。

  2、启发学生独立编写口诀。

  (1)师:你能自己独立编写出4的乘法口诀吗?

  (2)学生独立编写,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编写好的口诀。

  指名学生说出自己编写的口诀,教师加以归纳、总结。全班齐声朗读,初步熟悉4的乘法口诀。

  四、记忆口诀。

  1、自由记忆口诀。

  师:大家已经编写出了4的乘法口诀。现在你能当堂把它背诵下来吗?

  2、让学生按顺序背诵4的乘法口诀。

  3、倒着背。

  4、开火车。(倒着背,顺着背)

  5、对口令。

  6、引导学生思考:有时忘记了某句乘法口诀,在计算时该怎么办?

  7、说一说。

  师:学了4的乘法口诀,请你利用它们来说一说。(引导观察书上的“说一说”,使学生弄清题目要求。)

  弄清“说一说”的要求后,小组内由组长组织同学说一说。

  “一张桌子4条腿,2张桌子8条腿,3张桌子12条腿……9张桌子36条腿。”

  8、全班交流。用对口令的形式。对口令时,还可交顺序打乱来说。范例如下:

  师:2张桌子,

  生:8条腿。

  师:4张桌子,

  生:16条腿。

  五、综合练习。

  1、连一连。

  引导学生看清图意。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题目的要求是连一连,你知道连什么吗?

  学生观察画面后回答:每只动物的身上都有数字,气球上的算式等于哪个数,那只气球就是哪个动物的。

  学生独立完成连线。

  完成后全班交流,并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2、完成第2题。

  独立完成。

  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说一说你用了哪句乘法口诀。

  3、第3题。

  学生独立思考,填算式。

  交流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列出算式来的。

  表扬积极发言的学生,可以再请个别学生说一说算式表示的意义。

  六、数学游戏

  1、读题:找规律,走迷宫。

  2、分析题意:

  观察图,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要做什么,怎么做。

  师:请小朋友观察一下图。图上有谁?它准备做什么?

  再引导学生指出入口与出口(两个箭头分别所指的)。

  师:你能帮助小鸟寻找走出迷宫的路线吗?

  激发学生的兴趣后再找规律,从而寻找走出迷宫的路线。

  3、独立计算,小组合作找规律,画出路线。

  4、集体交流。说一说小鸟该怎样走出迷宫。请个别小组报告一下本小组的结果。

  七、小结。

  热心而聪明的小朋友们,今天你们成功地为小熊和小鸟解决了它的问题,并且学会了4的乘法口诀。回家再把4的口诀背给家长听听。

  八、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7

  教学内容:

  《乘法的初步认识》

  一、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2、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初步逻辑思维能力。

  3、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

  四、教学难点:

  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

  五、教法和学法

  1、正确运用知识迁移规律,注意以旧引新,抓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体现温故知新的教学思想.

  2、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适时让学生动手操作,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各种感官协同活动,做到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教师在演示、看图列式的基础上,及时抽象方法,再比较对照,从中进一步强化所学的新知识.

  3、创设思维的环境,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引导学生有序的思维,注意鼓励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连贯地表述思维过程.

  六、教学过程

  1、抓准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学生学习的正迁移

  本节教学内容与相同加数连加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是在认清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因此再现和再强化相同加数连加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在新课前可设计如下准备题:

  (1)出示:5+5+5+5+5+5这些算式写起来比较长,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简单的方法来表示它。(板书课题)通过准备题,使学生进一步建立起相同加数的概念,掌握相同加数连加式题的特征,并能初步认识到:相同加数连加,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从而为学习乘法做了埋笔。

  (2)加强直观,借助演示、操作,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例题的处理要借助卡片(红花卡片、正方形卡片和圆形卡片)的直观演示、操作来达到初步理解乘法意义的目的.。

  2、教学新课

  (1)摆红花.新课一开始让学生认真观察老师在投影片上摆红花卡片,指名回答老师是怎样摆的?(先摆2朵,再摆2朵,最后又摆2朵)让学生数一数一共摆了几个2朵?(板书:3个2)再让学生模仿老师在桌上摆3个2朵,最后让学生用算式来表示一共有多少朵红花?(板书:2+2+2=6)看算式教师问:

  ①有几个相同加数连加?

  ②可用乘法算式来表示吗?(板书2×3=6)

  ③认识"×"号后,师问:乘号前表示连加法算式中的什么数?乘号后表示什么数?提问后教师领读2乘以3,它表示3个2相加得6,叫学生自己再读两次。

  (2)摆正方形.教师在投影仪上摆,学生在桌上摆,3个摆一排,共摆4排,核对正误后,师问: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板书4个3)一共摆了多少个?用加法算式怎样表示?(板书:3+3+3+3=12)能否改写成乘法算式?

  怎样书写?说明理由,讨论后回答。(板书3×4=12)。

  (3)出示摆好的圆片.教师直接出示在投影仪上摆好的圆片.然后提问学生:每份摆了几个圆片?摆了几份?一共摆了几个几?(板书4×5)5个4用加法怎样列式?(板书4+4+4+4+4=20)改写成乘法算式怎样列式?(学生写在作业本上,指名学生回答后,板书4×5=20)(4)分析比较,揭示本质.指导学生观察比较黑板上的板书:用加法算用乘法算2+2+2=62×3=63+3+3+3=123×4=124+4+4+4+4=204×5=20

  ①横向比较:比较2+2+2和2×3,说一说2×3表示几个几相加?比较3+3+3+3和3×4,说一说3×4表示几个几相加?比较4+4+4+4+4和4×5说一说4×5表示什么?

  ②纵向比较:比较2×3、3×4和4×5,说一说乘号前面的数表示什么?(板书:相同加数)乘号后面的数表示什么?(板书:相同加数的个数)

  ③综合比较:这三个加法算式为什么都能写成乘法算式?

  ④乘、加比较:乘法与加法相比,哪种方法比较好?好在哪里?(乘法不仅读、写比加法方便,计算也比较简便)(板书: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这样通过分析比较,不仅揭示了本质,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3、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注意设计出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层次分明、饶有趣味的练习,这样可以巩固和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逐步形成技能技巧.

  七、教学反思:

  《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我在设计教学时主要想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理解几个相同的数连加的基础上认识几个几相加,从而理解乘法的意义。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8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8的乘法口诀的来源,掌握8的乘法口诀,并会运用口诀正确计算。

  2、从7的乘法口诀推出8的乘法口诀,初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通过8的乘法口诀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概括、记忆等能力。

  4、结合编、记、用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渗透联系的观点,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难点:

  8的.乘法口诀的编写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螃蟹图片

  学生已有知识分析:

  这部分的内容是在提出实际问题后,让学生在自己填表的基础上,利用编制1-7乘法口诀的经验,直接编出8的乘法口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教学课件

  A、指名回答算式的得数和口诀。

  53 口诀: 75口诀: 37口诀:

  76口诀: 63口诀: 77口诀:

  B、指名回答下列口诀的前一句口诀和后一句口诀。

  三七二十一 四六二十四 五七三十五

  黑板出示准备题。

  小动物跳远,每次都跳八格,让同学们看看每次都跳到什么数字下面。把数字写在空格里。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谈话:今天,小企鹅预到了一个小问题,同学们能帮它解决吗?(能)

  出示一个

  我们来看看这是一个什么来的?(8个小正方体合成一个大正方体)

  这里有几个小的正方体?同学们一起来数一数好吗?(同学们一起来数)有几个??(8个小正方体)

  现在小企鹅不止有一个这样的大正方体,还有很多,要请同学们帮他数一数有多少个小的正方体,同学们能帮他吗?(能)

  1、教学例1、(多媒体出示例1)

  出示一个 请同学们告诉老师这有几个大的正方体(1个)

  有几个小正方体?(8个)

  那么这里有是几个8?(1个8)

  1个8 是多少呢??(8)

  1个8的话同学们能写成乘法算式吗?(能)

  指名回答(出示电脑答案18=8,并表扬)

  出示两个 请同学们告诉老师这有有几个大的正方体(2个)

  (指名回答)有几个小正方体?(16个)

  那么这里有是几个8?(2个8)

  2个8 是多少呢??(16)

  2个8的话同学们能写成乘法算式吗?(能)

  指名回答(出示电脑答案28=16,并表扬)

  老师已经写出了两道了,如果有3个大正方体?4个呢?5个呢?6个呢?7个呢?8个呢?同学们你们会算吗?

  请各小组一起交流,并把算式写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学生情况)

  (指名同学说说自己所写出的算式,老师、同学们集体订正,多媒体演示)

  订正时并板书:18=8

  28=16

  38=24

  48=32

  58=40

  68=48

  78=56

  88=64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17的乘法口诀了,猜猜看我们今天所学的是几的乘法口诀?(板书:8的乘法口诀)

  2、自编8的乘法口诀。

  (1)小朋友,你们有前面学习乘法口诀的经验,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够自己编出8的乘法口诀。请同学们根据黑板上的算式编出8的乘法口诀。

  先独立编写口诀,再在小组里进行讨论。(全班交流,板书乘法口诀)

  板书:18=8 一八得八

  28=16 二八十六

  38=24 三八二十四

  48=32 四八三十二

  58=40 五八四十

  68=48 六八四十八

  78=56 七八五十六

  88=64 八八六十四

  (并出示电脑的口诀)表扬同学

  3、练习记忆口诀

  A、齐读口诀

  B、指名读口诀

  三、组织练习,巩固新知

  1、出示课件(做一做)

  请同学们帮忙算一算螃蟹有多少条腿!

  集体订正:

  出示1只螃蟹图片 18(指名回答并列出算式并要说出运用了哪个口诀)

  出示2只螃蟹图片28=16

  出示3只螃蟹图片38=24

  出示4只螃蟹图片48=32

  出示5只螃蟹图片58=40

  出示6只螃蟹图片68=48

  出示7只螃蟹图片78=56

  出示8只螃蟹图片88=64

  2、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口算题

  83、5、7、4、6、8

  教师巡视

  集体订正(指名回答)

  3、完成口算题

  84 8 3 82 87

  81 8 5 88 86

  教师巡视

  集体订正(指名回答)

  4、完成闯关题

  82+8= 85+8= 87+8=

  83+8= 84+8= 86+8=

  教师巡视

  集体订正(指名回答)

  5、完成练习聪明的你想到了吗?

  A、( )( )=16 B、( )( )=24 C、( )( )=36

  82 83 66

  28 38 49

  44 64 94

  46

  教师巡视

  集体订正(指名回答)

  ※课间休息:游戏对口令。

  同座位两人,一人说口诀,一人根据口诀说出相应的乘法算式。

  四、全课总结。(播放歌曲)

  提问:今天同学们学的开心吗?有什么事让你觉得高兴的?(今天你得到了什么收获?请告诉你的同学!(指名回答)

  课后问题:

  前面的四个组,每个都座了8个同学,但是最后一个组只座了5个同学,班上有几个同学应该怎样算呢?请同学们回去思考!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表格的插入方法,并学会编辑、修饰表格的操作方法及技巧。

  2.过程与方法 教师讲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表格的插入方法,并学会编辑、修饰表格的操作方法及技巧。

  教学难点:

  如何选中表格中的各个对象,设置表格的格式。

  教学准备:

  学生冬季作息时间表。

  教学用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假期快到了,丁丁又要为自己制作一个作息时间表,以便使假期过得更充实。有没有什么方便快捷的制作方法呢?

  大家来看看小博士有什么高招。

  丁丁的时间表:寒假作息时间表

  师:你们想不想做一个呢?

  二、跟我学

  1、启动WORD,在新文档中选择输入法,输入标题,并为其设置字体、字号和对齐方式。

  2、想一想要用到几行几列?

  师提示:横为行,竖为列。

  学生数表格后答:10行2列。

  3、师:注意插入表格的方法:单击“表格”---“插入”---“表格”,打开插入表格对话框,输入表格列数和行数,单击在“确定”按钮。

  4、师:我们来调整一下表格的列宽,让它更合理一点。

  将鼠标指针移到竖向表格线上(注意指针的变化),拖动鼠标,此时表格线会移动位置,从而改变表格的列宽。

  5、师:用同样的方法可不可心将行高调整一下呢?我们来试一下。

  师演示:将鼠标指针移到横向表格线上,拖动鼠标,调整表格的行高。

  6、师:表格确定好后,让我们来输入表格内容。

  单击表格第一行第一列的单元格,在光标处输入时间,用同样的方法把表格中的其他内容输入。并设置字体、字号格式。

  师提示:注意分号、顿号等符号的输入方法。

  (师仅输入第一、二行即可。多给学生练习时间。)

  7、师:别望了给我们的表格加上一点色彩。

  拖动鼠标选定第一行上两个单元格,单击菜单栏中的“格式”→“边框和底纹”,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单击“底纹”选项,在填充栏中选择“橙色”,然后点击“确定”按钮,给表格涂上漂亮的色彩。

  8、师:用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给表格中其它单元格涂色。

  9、最后我们别忘了保存。

  保存当前文档

  小结。

  师:同学们,老师说明白了吗?你们还有什么疑问?

  师:同学们,还有很多技巧等待你去发现。让我们一起来实践一下吧。

  三、练习

  请你利用上面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本学期的课程表。

  (学生基本做完后,选择一两个做的好的,予以集体演示,供大家评价。)

  在做这个表格的时候,同学们一定又有了很多困惑,大家下课后可以先研究讨论一下。下节课我们再一起来学习吧。

  四、总结

  同学们,你觉得你这节课学会了表格的哪些操作方法?

  (指名答)

  五、评一评

  本活动的知识你掌握得如何?自己给自己打分画星星。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认识直线、线段、射线及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生学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角的概念,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理解角的概念、用尺子画角。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演示动画角的认识。

  2。师: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一个新朋友角。

  (揭示并板书课题角的认识)

  二、引导探究

  1。(1)演示动画直线、射线、线段

  (2)启发提问:手电筒、太阳光射出来的光线都可以看成是射线。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看作射线呢?

  (3)小组讨论:直线、线段、射线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

  (联系:都是直的,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区别:端点数不同,线段的测量长度直线、射线是无限长的,无法测量)

  2。初步认识角

  (1)演示课件角的认识。(从一点引出4条射线)

  提问:①你能从中找出多少个角?(最多6个)

  ②如果只想得到一个角?该怎么办?

  (2)板书: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3)继续演示课件角的认识,演示角各部分名称。

  (4)引导学生利用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小钉子摆角。

  教师引导学生边操作边思考:

  ①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角?

  ②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较大的角?

  ③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较小的角?

  3。联系实际,深入感知。

  (1)提问:联系实际想一想,生活中哪有角?

  (2)启发学生用不规则的纸折出或剪出一个角。

  全班进行比赛,看谁的角最标准。

  摸一摸自己得到的角的顶点和边、感受角,教师选择有代表的角巾在黑板上展示。

  (3)观察黑板上的角,按照角的大小请同学们排出顺序。

  (4)当学生在叙述顺序语言表达困难时,适时出示角的表示方法。(强调和的不同)

  4。讨论尝试,比较大小。

  (1)演示动画角的大小比较。通过故事,引出问题。

  (2)同学讨论、尝试比较角大小的方法。

  (3)继续演示动画角的大小比较。

  (4)由学生小结比较角大小的方法。

  (先把两个角的顶点和一条边重合,然后看另一条边的`位置,哪个角的另一条边在外面哪个角就大。如果另一条边也重合,说明两个角相等。)

  5。体验画角。

  (1)由学生尝试用尺子画角,教师巡视。

  (2)小结角的画法。(先画顶点,再从顶点起画两条射线)

  三、巩固练习

  完成第126页第1题。

  下面的图形,哪些是直线?哪些是射线?哪些是线段?

  2。比一比看谁的眼力好。哪些是角?哪些不是?

  3。一张长方形纸、剪去一个角还有几个角?

  四、质疑小结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射线、线段、什么叫角,角的各部分

  名称、比较两角大小的方法和角的画法)

  课后总结。教师出示顺口溜:

  小小角,真简单,

  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时,要牢记,

  先画顶点后画边。

  五、布置作业

  从一条射线的端点开始,截取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11

  【教学内容】

  教科书106~107页整理与复习及练习二十一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梳理学生本单元所学内容,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2、加深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进一步熟练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教师:小朋友们,这个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都有哪些收获呢、请你们翻书整理第70到105页的知识,解决下面这些问题。

  课件展示问题:什么是平均分、怎样用乘法口诀求商、你能解决哪些乘除法问题、

  学生带着问题翻书整理。

  教师:请你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组内交流,教师抽取一组全班交流。

  学生1: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学生2:我们学习了除法,知道除法就是平均分。

  (学生只需理解除法的意义就可以了,不用很规范、严格)

  学生3:我知道除法的各部分叫什么,除号前面的数叫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等号后面的数是商。

  学生4:我还知道除号的来历。

  学生5:我知道怎样计算除法,根据除数和被除数想乘法口诀求商。

  学生6:我认识了倍,会解决有关倍的问题。

  学生7:我还能用除法解决生活中许多平均分的问题。

  教师:小朋友们很会整理知识,那你们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吗、

  学生:能。

  二、基础练习

  1、出示106页第1题,复习用除法表示平均分的过程

  教师指导审题:小朋友们,题目要求我们写什么算式、

  学生审题后回答:除法算式。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哪个小朋友来说一说你写的除法算式、

  学生1:12÷3=4。

  教师:为什么呢、学生1:因为一共有12个西瓜,平均分成3份,要求每一份是多少,所以用12除以3表示每份有几个西瓜。

  学生2:12表示分的西瓜总数,3表示分成的份数,4表示每份有4个西瓜。

  教师:你能说说你的算式里各部分的名称吗、

  学生:12是被除数,3是除数,4是商。

  学生3:我的'算式是12÷4=3,我想一共有12个西瓜,每份4个,一共可以分成几份呢、三四十二,所以可以分成3份。

  教师:你的算式里各部分的名称叫什么、

  学生3:12是被除数,4是除数,3是商。

  2、完成106页第2题,进一步熟练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独立完成,集体评议。

  教师:48除以6为什么商8呢、

  学生:48÷6等于几呢、我想几乘6等于48,乘法口诀六八四十八,所以商为8。

  再让学生说说27除以9为什么商3。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二十一第1题

  学生先动手用小棒摆一摆,再列出算式算一算。

  学生1:把24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6根。列式是24÷4=6,24代表被分的总数,4代表分的份数,6代表每份6根。

  学生2:24根小棒,每8根分成一份,可以分3份。列式是24÷8=3,24代表被分的总数,8代表每份8根,3代表24里面有这样的3份。

  学生3:第一排摆32根小棒,第二排摆4根小棒,第一排摆的小棒根数是第二排的8倍。因为求第一排小棒根数是第二排的几倍,就是求32里面有几个4,因为四八三十二,所以32里面有8个4,所以32是4的8倍。

  2、练习二十一第2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评议。

  3、练习二十一第3题

  教师:小朋友寄过信吗、今天我们要把几封信投递到对应的邮筒里。(课件展示)第一个邮筒表示什么、

  学生:3的倍数。教师:第二个邮筒表示什么、

  学生:8的倍数。教师:会投递信吗、自己在书上借助直尺和铅笔连一连。

  4、练习二十一第4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堂讲评。

  四、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12

  教学内容:

  人教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3840页: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与实际操作中,感知角的基本特征。

  2、利用角的特征来发现角,画角,创造角。

  3、在小组合作中养成倾听的习惯,培养口头表达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上课前,将学生按作为分成5个小组,师在黑板右边写着:星级小组,及1、2、3、4、5字样。接着说明星级小组评比方法。

  上课

  师(拿出一个五角星):同学们,喜欢这个吗?

  生:喜欢。

  师:怎样的小朋友可以得到五角星呢?

  生:上课好,听得认真的

  生:举手积极

  师:为什么叫五角星呢?

  生:因为它有五个角。

  师:谁上来找找?

  生上台指五角星的五个角(点了一下角尖)。

  师:老师有个小小的问题要补充,刚才这个同学指得太快了,只指了个头,应该还有什么?

  生:边,2条边。

  师:谁再来指?

  生上台指(这次是将整个角捏住)。

  师:看老师怎么指。(指点、边)大家一起跟老师指。同桌2人互相指。

  生拿起桌上的五角星互相指角。

  师:张老师看大家指得都很好,每个小组加一个五角星,现在你们是几星级了?

  生:一星级。

  师:下面我们继续学习,拿出三角板,看看上面有几个角?互相指一指。(后补充:看谁指得好)

  师(指名一学生拿三角板上):大家看好了,看他指的是否和大家一样?

  生指。

  师:同意的给他鼓鼓掌。

  再指名一学生上台指。

  师:找一个你自己最喜欢的角,轻轻压它的头,有什么感觉?

  生1:痒痒的。

  生2:有点痛。

  生3:尖尖的。(板书:尖尖的)

  师:再压压边,有什么感觉?

  生1:滑。

  生2:温柔。(课堂上出现一阵笑声)

  生3:舒服。

  师:为什么会舒服?

  生:平平的。

  生:直直的。(板书:直直的)

  师:请大家在自己的身边找一找,哪些地方有角。

  生1:桌子上的角。

  师:请指出。

  生上台指桌面上的4个角。

  师:对,这张长长的桌子有4个角。

  生2:这个铅笔盒上有角。

  师(举铅笔盒):大家看看,这个头是(生:圆圆的),所以(不是角)。

  生3:书(用手指)。

  师:书本有4个角。

  生4:门。

  师:上来指一指。

  生指教室门上的角(4个)。

  师:大家找的很好,老师这儿有几张图,看谁能找出角,把它指出来。(课件出示剪刀图)

  生1指剪刀头。

  师:同意吗?(生不同意)谁来说说不同意的理由。

  生:有一条边是弯弯的,不能算。

  师:回答的很好,给第二小组加一个五角星。

  生2:指剪刀把上突出的部分。

  师:这个是角吗?

  生:不是。

  师:到底这个角藏在哪里呢?再仔细找找。

  生3:指剪刀张开部分。(课件显示找正确了)

  师:大家一起来做运动,描一描角。这个角找得好辛苦呀!下面来看这个(显示插一根吸管的可乐罐)。

  生指吸管上的角。

  师:你也找对了吗?对的给自己鼓励一下。

  师:看看钟面上的。出示第三幅图:一个钟面。

  生指分针和时针的夹角。

  师:很好,我们一下子就找到了三个角。现在我们把这些角的外衣脱掉,来仔细看看。(课件显示3个角)

  师指第一个角:这个点叫什么?

  生:起点。

  生:顶点。

  生:点。

  师:(板书顶点)这两条呢?

  生:边。(师板书:边)

  师:请同学们指这个角(第二个角)的顶点和2条边。

  生指。

  师指第三个角:看你指的是否和大家一样。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些是不是角,是的请露出你的笑脸,不是的用哭脸表示。

  逐个判断:1、两条边没连上的(离得较远);

  2、正确的;

  3、一边是曲线的。

  师:为什么不是?

  生:因为有一条边是圆圆的。

  4、两条边没连上的(离得较近);

  师:为什么不是?

  生:两条边没有连住。

  师:没有顶点了。

  5、正确的。(要求学生指出顶点和边)

  师:刚才大家表现得很好,每个小组再加一个五角星。现在是几星级了?还是二星级的别灰心,因为还有(生:机会)。

  师:这是老师画的一个角。大家也想画画吗》

  生画角。师提醒不要用波浪线画角,有的尺子的一条边是波浪线的。

  很快有学生画好了。

  师:画好的,再好一个。

  生继续画,有的还没画好,有的2个都画好了。

  师:画好的小朋友把漂亮的姿势摆出来,让老师一看就知道你已经画好了。

  师:谁愿意把你画的角展示给大家?

  生1上台展示:画了2个。

  师:你是怎么画的?

  生1:先画一条边,再画一个点

  师插:叫什么?

  生:顶点。

  生1:再画一条边。

  师:我知道了,他是先画

  生2展示。

  师:你是怎么画的?

  生2:先画2条边,再画顶点。

  生3展示:画了2个三角形。有学生叹气。

  师:为什么?他画了2个三角形,其实他画了几个角呀?

  生:6个角。

  师问生3:你是不是描出来的`?

  生3:是的。

  师:大家想不想知道老师是怎么画的?

  生:想。

  师边画边说:先画一个顶点,再画一条边有没有和老师一样画的?(有几个学生举手)大家用老师这样的方法再画一个角。

  生画,师提醒:角的嘴巴可以朝上,也可以朝左边。

  师:画角就到这儿。下面我们来做游戏。

  要求学生用信封里提供的材料做角,材料有:绳子,图钉,长方形小纸片,小棒。可以自由选择。

  生做角。

  师:做好后将你的角展示给同学看,你的角在哪里。

  有学生开始展示。

  师展示一学生的角(用纸片和图钉做的):你们看看,这个角会怎样?

  生:会变形。

  师:对,可以变形,它的嘴巴可以张大,也可以缩小。(边说边演示)

  有一个学生说象:剪刀。

  师:做好的可以展示给听课老师看看。

  师:我们今天学了什么?

  生:认识角。(师板书)

  评课意见:

  总体感觉:从这堂课的总体效果来说,我认为执教者已经树立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课堂很活跃,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一、学生的动:

  1、叶圣陶先生倡导的六大解放,新课程提出的让学生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都是为了让学生动起来,在动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在动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这堂课的很多地方正体现了这一点:从2次不同要求的指五角形的角,到感受三角板上的角,找身边的角,到后来画角、做角,学生动起来了,而且动的很充分,学的很充分,角的知识就这样在学生的动中被消化、吸收。

  2、课堂的动态生成。这堂课上得很精彩,因为有很多学生的回答是动态的,非预设的,反映了学生的真实想法。下面我说一处亮点:在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时,老师问学生:压边有什么感觉?第一个学生回答是:滑。第二个学生回答是:温柔。这时课堂上还出现一阵笑声。第三个学生回答的是:舒服。这三个回答虽然是学生的真实感受,但看似与正确答案无关。(当时我也很体上课教师担心:该如何引导)很快,老师的一句为什么会感到舒服?就轻易的得到了平平的、直直的的好答案。巧妙的引领,真实的体验,是那么的自然无痕,让听课的我也感到是那么的舒服!

  二、学生的笑

  整堂课感觉学生学得很开心,笑声阵阵,我认为主要原因又以下几个:

  1、体现了学生的自主。

  首先是教师珍视学生的回答,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敢于说出不同的、真实的感受。如在讲角的概念时的那段精彩的引领。当学生的回答得到老师的肯定时,就有了开心的笑。

  2、知识不再是全靠教师的授给,而是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体验,不断得到的成功体验使学生对学习更有兴趣,更乐于学习,所以在课堂上,学生有了更多的成功的笑。

  3、教师观念转变了,对学生更尊重了,教师对于学生的表现更多的是肯定的评价、激励,好象没听到错、不好等话语,以前常说的失败,更多的被成功是成功之母所代替。这也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更增添了不少骄傲的笑声。

  4、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星级评比从上课开始就进行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用笑脸和哭脸展示学生的评价结果,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请学生用漂亮的姿势展示出来这些都让学生有了更多的笑。

  三、值得探讨的5个问题。

  1、教学目标的确定:数学教学的目标是从三个维度来确定的。张老师制定的第三个目标是:在小组合作中养成倾听的习惯,培养口头表达的能力。但实际在课堂中合作的成分并不大,学生交流的机会也挺少的。是否可以从此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方面去考虑。

  2、小组评价应有结果:虽然在黑板上已经展示了结果,但应在小结时对本次比赛进行总结、肯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更好的延伸,这也关系到评价的完整性。

  3、角的呈现方式应多样化。这堂课呈现的角基本上是朝右的,虽然在画角时,教师提到过可以朝上、朝左,但强调得不够,应该将角的形式多样化的呈现给学生。

  4、这张长长的桌子有4个角。书本有4个角。这两句话叙说不够妥当。课后的做一做1是这样描述的:说一说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我们教师的教学语言也应注意科学性。

  5、活动角的展示可否再充分些。活动角展示时不少学生还在做角,是否可以等学生做完了再展示。老师说的那些活动角的认识也应该让展示的学生来说,从学生的表现来看,他们应该能说也能够说完整的,而且这是下节课角的认识的知识基础。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一) 数与代数

  1、 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数一数”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 第二单元“乘法口诀(一)”,第七单元“乘法口诀(二)”。在这两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经历2——5和6——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形成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能正确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 第四单元“分一分与乘法”,第五单元“除法”。学生通过大量的“分一分”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与除法的互逆关系。

  4、 第六单元“时、分、秒”。学生通过时、分、秒的学习,初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在实际情景中,认识时、分、秒,初步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时、分、秒之间的进率,能够准确的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并能说出经过的时间。

  (二) 空间与图形

  1、第三单元“观察物体”。在这个单元学习中,学生将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物体可能是不一样的,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通过观察活动,初步发展空间概念。

  2、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知道地图上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 统计与概率:第九单元“统计与猜测”。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根据图表中的一些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初步形成统计意识。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初步感受感受不确定现象,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四) 实践活动:本册教材安排了三个大的实践活动——“节日活动”“地球旅行”“人类的好朋友”,旨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在其他具体内容的学习中,安排了“小调查”活动和贴进生活多样化的应用性问题,旨在对某一知识进行实际应用。

  二、教学重点

  1、 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从生活 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 学生经历2——5和6——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形成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能正确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通过大量的“分一分”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与除法的互逆关系。

  三、教学难点:理解乘除法的意义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措施:

  1、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

  2、 创造情境。

  3、 鼓励算法多样化。

  五、课时安排:

  1、数一数与乘法 --------------------- 5课时

  2、乘法口诀(一)--------------------- 10课时

  3、观察物体--------------------------- 4课时

  4、分一分与除法 ------------------------ 13课时

  5、方向与位置 ----------------------- 4课时

  6、乘法口诀(二) ------------------- 7课时

  7、除法 ---------------------------- 8课时

  教学进度表

  20xx—20xx学年度上学期(二年级)

  周

  次 起 止

  月 日 计 划 进 度 课时数 备

  注

  单元(课) 节 教学内容

  1 9、1~ 5 第一单元 1-4 数一数与乘法 4

  2 8 ~ 12 一、二单元 5、1-3 乘法口诀 4

  3 15 ~ 19 第二单元 4-7 乘法口诀 4

  4 22 ~ 26 二、三单元 8-10-1 口诀、观察物体 4

  5 29~10、3 三、四单元 2-4-1 观察物体、除法 4

  6 6 ~ 10 第四单元 2-5 分一分与除法 4

  7 13 ~ 17 第四单元 6-9 分一分与除法 4

  8 20 ~ 24 第四单元 10-13 分一分与除法 4

  9 27 ~ 31 第五单元 1-4 方向与位置 4

  10 11、3~7 第六单元 1-4 时、分、秒 4

  11 10 ~ 14 六、七单元 5-1-3 乘法口诀(二) 4

  12 17 ~ 21 第七单元 4-7 乘法口诀(二) 4

  13 24 ~ 28 第八单元 1-4 除法 4

  14 12、1~5 第八单元 5-8 除法 4

  15 8 ~ 12 第九单元 1-4 统计与猜测 4

  16 15 ~ 19 总复习 4

  17 22 ~ 26 复习 4

  18 29~1、2 复习 4

  19 5 ~ 9 复习 4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14

  一、复习内容:

  数学第四册教材P122第13、14、题,P126第11、12、13、题。

  二、复习目标:

  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复习过程:

  (一)用一步计算解决问题。

  1、从情境中了解信息。(教材P122第13、题)

  2、把上面的信息和问题串连起来,再读一读感受一下题意。

  “玩碰碰车每人每次用3元,小明用12元可以玩几次?”

  引导学生理解12元里面有几个3元,就可以玩几次。

  3、要求学生写出解答过程。(注意书写格式)

  4、学生讨论完成:

  (1)“小强有8个碗,18根筷子,一次可以给几位客人。为什么?”

  (2)教材P126第11、题。

  (3)比较(1)、(2)的异同点。

  (二)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1、二(3)班有男生22人,女生20人,每7人坐一个小组,全班同学可以分成几个小组?

  2、有同学在公路两边种树,每边都种8棵,如果每组种4棵,需要几个小组?

  3、讨论以上两题的`解题思路。

  (三)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1、教材P122第14、题

  2、A型袜子15元可买5双,B型袜子5元可买1双,C型袜子12元可买3双,这三种袜子你认为哪一种袜子?

  (1)你是怎么知道那一种便宜?

  (2)如果是你购买,你会买哪一种?为什么

  (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后,再各别提问,只要讲出道理即可。)

  (四)根据各班学生情况,可以另行补充或深或浅的应用题练习。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受图形的美,发展空间观念和审美意识。

  2.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材分析〗

  教材先向我们展示了几幅设计精美的图案,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几何图形,并从中感受到图形的美。接着,让学生用已学过的图形设计图案,其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造美,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审美意识。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1.我们学校的班额较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来自城市。他们在本节课的学习之前已经对一些平面图形有了认识,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2.色彩鲜艳的图案能够吸引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但他们从中还不能完全感受到图形的美,也没有主动发现其中规律的意识。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去观察和发现。

  3.学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并初步具备了收集信息和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设计〗

  (一)教学准备阶段

  学生小组合作或自主调查“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我们学过的图形”。

  (二)引入

  师:经过几天的收集,同学们发现哪些地方有我们学过的图形了吗?谁愿意给我们展示自己的发现?

  利用信息技术,呈现学生收集的信息以及收集信息的过程。

  1.请一两名学生给全班同学展示自己所带来的物品,并介绍其中有哪些学过的图形,它们组成了什么样的图案。(如果学生所找的物品较小可以利用展示台,以方便学生观看。)

  2.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自己带来的物品都有些什么图形,它们组成了什么样的图案,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3.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自己小组的发现。

  4.师: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美丽的图案,我们现在跟着一个小组到街上看看他们找到的图案。

  请注意观察这些图案都用在了什么地方。

  (教学课件播放学生收集有关信息的过程以及他们的发现。)

  师:从刚刚播放的录像中你发现在什么地方用到了这些图案?

  (评析生动、形象的画面加上是自己熟悉的同学,非常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观看这一小组同学的发现,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几何图形,并从中感受图形的美和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三)感受图形的美,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

  1.教师出示准备的四幅图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人从中找一幅最喜欢的图案说一说它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用教学课件出示图案,学生介绍哪幅图案,点击它可以放大。)

  2.请学生交流意见

  (1)师:你认为这几幅图案,我们可以把它用在什么地方?(学生各抒己见,想法多种多样。)

  (2)请学生说说看了这么多图案有什么感觉。(他们感到能用这么简单的图形绘制出美丽的图案,很了不起。)

  (四)利用信息技术,使用多种工具设计图案

  师:欣赏完别人的设计,现在请你们自己当设计家,设计出自己喜欢的图案。 先想一想用哪些图形,按什么规律排列。

  (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他们可选择适合自己的工具或自己喜欢的工具,完成各自的作品。)

  (教师提供给学生多种工具,可用彩笔在格子纸上绘画,也可以用彩纸贴出作品,有能力的学生还可以在电脑上完成作品。)

  (一些学生已能较熟练地使用计算机,用计算机上的一些软件可以很方便、快捷地画出所需要的图形,填充颜色时只需点击相应的按钮,就能均匀地涂上想要的色彩,学生对此也十分有兴趣。)

  (五)展示学生作品

  对一些有独创性、设计新颖、美观的作品,可在展台上展示完后再贴在黑板上展览,对于其他学生也要给予鼓励。

  (评析利用展示台能够放大的特点,向全班展示作品,让学生再次熟悉学过的几何图形,感受图形的美。同时,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并亲身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六)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图形的.美,感受了美,并用双手创造了美。老师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不仅能画出美丽的图案,还能够用美的语言、美的行为和美的心灵去装点我们的生活!

  〖教学反思〗

  反思本次教学活动,我发现成功与遗憾共存。成功之处在于:

  1.注意抓住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及生理特点,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新颖、生动、富有情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学习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师生之间民主和谐的关系,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畅所欲言,积极主动地学习;

  3.充分并恰到好处地运用信息技术,把学生在课下收集的过程、收集到的一些物品等制成录像或照片,演示出来,通过多种形式(画面、声音等)对学生的多种感官(眼睛、耳朵等)进行刺激,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

  4.在教学设计的最后环节中,我由图形的美引申到生活中要做到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既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5.注重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在设计图案这一环节并不是统一要求全部学生都使用彩笔绘画、涂色或全部学生都利用计算机来制作各自的作品。而是为学生提供了多种选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喜欢并适合自己的工具,完成各自的作品。而且通过操作计算机来完成自己的作品的学生,比采用传统方式(用彩笔、贴纸)的学生节省了大量时间,作品也更完美(颜色涂得均匀、图形规范),增强了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

  本次教学活动的遗憾主要在于,教学引入部分学生收集到许多用各种图形组成的图案的物品,在展示时耽误了一些时间,导致最后环节设计图案的时间有些紧张,而且用彩笔或贴纸的学生因工作量大,在设计时也耽误了一些时间。所以在展示、欣赏环节没能充分把学生的作品一一展示、汇报,显得较为仓促。另外,如何引导学生利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达,以及在教学时“放”与“收”的度把握得不够好。

  〖案例点评〗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师注意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让学生课前收集生活中一些由基本图形组成的图案,并通过课堂展示交流,使学生充分感受图形的美,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这样,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整个教学活动教师主要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交流,在欣赏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设计活动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间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非常高,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主人的基本理念。如果教师能恰当地把握好课堂节奏,并能在学生寻找图形规律时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效果会更好一些。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05-23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19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3-12

(合集)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05-25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11-19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彩11-20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03-11

二年级上册数学数学广角教案11-07

数学上册教案01-15

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