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5-25 17:19:03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会认“征、启”等12个生字。会写“言、者”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知道小牛的两张征友启事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4.懂得与人交往时,既考虑自身的需要,也要考虑他人的实际情况。

  学习重难点

  朗读课文,正确认读“会认”的字和正确书写“会写”的字。领悟“征友启事”内容的不同,所引起不同的结果。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生字花瓣,小动物头饰

  教导过程

  一、关注经验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师:日常生活中,老师、同学们都有自身的朋友,咱们一起来聊聊朋友这个话题,好吗?(自由说)

  师:有一头小牛很孤独,也想交朋友,它是怎样做的呢?

  2.揭示课题:征友启事

  3.读题质疑

  师: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猜一猜课文可能写了什么内容?

  (教师可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如:征友什么意思?启事是什么意思?它为什么征朋友?它想征什么样的朋友?谁成为了它的朋友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掌握

  1.自由读

  师:刚才,同学们提出了那么多有意思的问题,看谁通过读书就能解决问题!读书时要做到读准字音,不掉字、不添字,边读边想。

  2.小组合作读书

  让学生画出难读的句子,小伙伴们互相协助把句子读通顺。小组内推荐,对学生普遍感到难读的地方,教师协助、指导。

  3.读后释疑

  师:初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围绕质疑中提出的问题。)

  4.师范读

  ①圈画生字。

  ②评一评,老师读得怎么样?

  (教师范读时,要提醒学生养成倾听的好习惯,如:比一比,看谁最会听,会听也是会学习的表示。)

  三、再读课文巧识生字

  1.小声读课文,边读边记圈画出的生字。

  2.出示生字词语:启事、征友、陪同、耕田、联系、猎狗、兴奋、或者、语言、牛栏、团长。学生试读,齐读,开火车读。

  3.游戏中识字

  ①出示生字(可写在花瓣上):征、启、陪、耕、联、猎、奋、或、者、言、栏、团。

  师:你还在哪儿见过这些生字?(学生在小组内推荐反馈)

  ②自由认读,开火车读。

  ③摘花游戏。

  (请一名同学上台“摘花”,摘下后,组词。若读得正确,下面的同学举起手中相应的字卡,跟读。例:台上的同学摘下“联”,高高举起:联,联欢的联,台下的同学举起字卡“联”,跟读两遍。)

  4.推荐识字方法

  (此活动在小组内进行,相互说一说,怎样才干记住这些生字的。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用“加一加”、“减一减”、“熟字加偏旁”、“猜谜语”等方法识字。如:木加兰就是栏,正加上双人旁就是征友的征,著字去掉草字头就是者,窗户下面一个口就是启。)

  5.生字组词,丰富词汇。(例:启:启事,开启,启发,启迪……)

  四、指导写字

  1.出示本节课要写的三个字“言、者、狗”,选一个字组词,如:言,发言、语言。

  2.让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言、者、狗”的位置,同桌间说一说这三个字的字形与结构。

  (教师可引导学生说一说言、者是独体字,重点指导“狗”字,左右结构,要写得左窄右宽。)

  3.描红。(教师可提醒:怎样才干把字写好?自由选择一个字,相互说一说。)

  4.师范写。

  5.生临写。(提醒书写姿势)

  6.练写,互相评价。(教师引导学生从字形、书写速度、书写姿势等方面互相评价。)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激趣导入

  1.教师读生字,学生出示相应的字卡,同桌竞赛,看谁出得又快又准。

  2.提问: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小牛,它非常想和别的动物交朋友,它怎样做了呢?

  (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引出课题:征友启事。)

  二、精读理解感悟内化

  1.自由读,标出自然段。

  2.学习第一段,理解“孤单”。

  相互说说,在什么时候感到孤单,把自身当作孤单的小牛,同桌互读,指名读,体会小牛的心情,读出“很想”找朋友的愿望。

  3.学习2—4段

  ①自由朗读,提出问题。出示第一张启事的内容,引导学生提问题,如:小牛找朋友的条件是什么?它能找到朋友吗?从哪几句话可以看出来?

  ②合作学习,解决问题。自由选择学习小伙伴,围绕问题,讨论探究,一起解决。教师巡回指导。(教师重点指导学生理解“做到以上几点”等词句)

  ③教师引导:假如你是(山羊、猎狗、马驹等),当你摇着头离开时,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同桌推荐,指名说。)

  ④小组扮演读。学生戴着头饰扮演读,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读书、扮演,在具体的情境中感悟小动物们渴望交到朋友的兴奋心情和交不到朋友的失望,理解“兴奋地走来,又摇着头离开”等词句。

  4.学习5—6段

  师:小牛没有找到朋友,很失望,就去找老牛,老牛会对小牛说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5.6段,读出小牛“诉苦”的样子,体会小牛的.心情。

  ①师生齐读。

  ②同桌互读。(入情入境,把自身想像成孤单、找不到朋友的小牛,读出失望、伤心的语气。)

  5.小组合作学习7—14段

  ①自由读。出示第二张征友启事的内容,小声读一读,理解“或者”的意思。对比“谁能做到以上几点,欢迎联系”与“谁只要能做到以上一点,就欢迎前来联系”这两句话的不同。用自身话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师:假如你就是山羊、猎狗等动物,看到这张启事,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小组推荐,指名说。)

  ②小组内分角色读。边读边体会小动物们看到启事和交到朋友后高兴的心情,比一比,看谁读出了小动物们高兴的语气。(理解“热闹”的含义)

  ③指名分角色读。其他同学做小老师,认真听,评一评谁读得好,好在哪里,缺乏的给他提出改进意见。

  ④戴着头饰扮演读。

  6.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教师引导:怎样才干交到朋友呢?学到这里,聪明、善于考虑的小朋友都已经明白了。也就是老牛在教给小牛方法时说的一番话,想想看,老牛会对小牛说些什么呢?(小组讨论,在讨论反馈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教师总结:我们交朋友的时候,不能对朋友要求太多,条件不能太高,否则,我们就交不到朋友。

  三、指导写字

  1.认读,组词。(认读此节课要写的五个生字:栏、奋、团、迎、或,选其中1—2个字组词,积累词汇。)

  2.观察。(这几个字在四线格中的位置和书写特点,同桌相互说一说。)

  3.师范写。(边写边述说笔顺和注意事项,生观察。)

  4.临写。

  5.练写,互相评价。

  四、拓展训练自由表达

  1.你还见过哪些启事?

  2.课下收集有关朋友方面的箴言名句。

语文教案 篇2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3.能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不能自私自利,要替别人着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看过电视剧《西游记》,对那个又馋又懒,笑料百出的猪八戒一定记忆犹新。今天,我们再学一篇有关猪八戒的有趣的故事,题目叫《猪八戒吃西瓜》。(板书课题)

  二、感知课文内容

  想知道这是一件怎样有趣的事吗?请大家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出示自学思考题: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课文中哪些地方读不懂,提出来。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读课文。(正音)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说。(师生评议)

  四、质疑

  把读课文时读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师生梳理归纳)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思考问题。

  第二课时

  一、回忆上节所学内容

  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答)这节课,我们继续阅读课文。

  二、确定阅读重点

  1.哪些自然段写了猪八戒吃西瓜的经过?(5-9自然段)

  其他段写了什么?(l-4自然段写猪八戒吃西瓜的原因。10-14自然段写猪八戒吃西瓜结果)

  2.课文重点是什么?(5-9自然段,猪八戒吃西瓜的`经过。)

  三、自课文

  出示思考题,默读思考:

  猪八戒发现西瓜以后四次偷吃西瓜都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结果怎么样?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四、反馈

  1.讨论思考题。(交流)

  (从中体会到猪八戒贪得无厌、嘴馋、自私。)

  2.朗读有关自然段。(要读出猪八戒的可笑、愚蠢、馋相)

  五、总结

  1.由这个故事你想到什么?有什么收获?(指名说)

  (做人要勤奋,应先想到别人,否则不会有好结果。)

  2.朗读全文。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组织学生自学、交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弄清猪八戒四次偷吃西瓜、四次跌倒的经过和心理活动;理解孙悟空妙计惩罚猪八戒的情景。对学生进行人要勤劳、先人后己、敬重师长的教育

  探究活动

  1.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再倾听别人的意见。

  2.自由组合,根据课文的内容,大胆想象,进行课本剧表演。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领会苏洵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辱的思想,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现实针对性。

  2.提高学生对古今异义词语的准确识别,运用的能力。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多种论证方法逐层论证的手法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上学期曾学习过贾谊的《过秦论》,作者借评论秦的兴亡来告诫当时的封建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阿房宫赋》,杜牧就秦国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从而导致覆亡来讽时刺世。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学习《六国论》,看看作者苏洵这位封建时代的进步知识分子又在借评论六国灭亡来阐述什么样的政治主张。

  二、解题

  1.作者简介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汴京(现在河南开封),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二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的文章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他。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人竞相模仿。因此,苏洵将自己的文集命名为《嘉祐集》

  苏洵精于散文,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父子三人合称“三苏”,并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

  2.背景

  (1)六国灭亡的时代背景(幻灯)

  ①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前290年韩割武遂予秦

  前280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

  前275年魏割温予秦

  前273年魏割南阳予秦

  ②秦灭六国时间

  前230年灭韩

  前225年灭魏

  前223年灭楚

  前222年灭赵、灭燕

  前221年灭齐

  ③六国抗秦大事年表

  前269年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

  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赵,大破秦军。

  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于河外。

  前233年秦攻赤丽,宜安,被赵将李牧击退。

  前232年秦攻番吾,又被李牧击退。

  战国时代由于生产方式的变化,各诸侯国都开始进行改革,众多的改革中,唯有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成功,为秦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而六国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渐衰落,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终至灭亡。后来秦国用了8年的时间灭了六国,统一了天下。

  (2)苏洵所处的北宋的.时代背景(幻灯)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澶渊之盟”议定。北宋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4年),宋又被迫与辽订盟,每年加“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

  同年,宋与西夏达成协议,西夏对宋称臣,宋每年送给西夏银十万两,绢十五万匹,茶三万斤。

  作者所处的北宋王朝,对内专制集权,对外卑躬屈膝,内忧外患,始终不绝。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开国至英宗治年年间,宋和辽与西夏开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外交上的妥协投降,北宋为求苟安,年年割地纳贡。而这样沉重的负担,全落在百始头上。国难当头,矛盾尖锐,苟洵针对这样的现实写作此文,用于讽喻宋王。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速读,熟悉课文。

  2.教师范读,正音,并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

  3.学生依书下注释,粗通文意,有疑问的地方勾画出来课堂提问。

  4.学生熟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1.对课文熟读成诵。

  2.课后练习二、三、四。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课后练习二、三、四

  二、把握文章论证结构

  1.第1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本文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弊在赂秦”,接着从正反两个不同的角度,即“赂者”和“不赂者”,均受赂秦之害进行论证。“赂秦”的国家因“赂秦”而“力亏”;不赂秦的国家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不赂者以赂者丧”。最后总结,重申论点,“弊在赂秦”。

  2.第2段以“割城”为例,论证“赂秦”之弊。

  紧承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写韩、赵、魏三国把祖先艰难得到的土地轻易拱手送给秦国,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从而论证“弊在赂秦”的论点。

  3.第3段,以“不赂者以赂者丧”的事实,进一步论证“弊在赂秦”。

  紧承第2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文中写齐、赵、燕三国虽“义不赂秦”,但“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从而论证“弊在路秦”的中心论点。

  4.第4段承上启下,提出“为国者”不要被敌国的“积威之所劫”的劝告。

  5.第5段,借时讽世,借古喻今,讽谏北宋王朝改变妥协政策,奋起抵抗。

  将六国的情况与北宋情况作对比,证明六国力量远弱于北宋,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旧事,点明本文主旨,即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

  三、论证方法

  1.对比论证

  用攻战中秦之所得,诸侯之所失与赂秦中秦之所得、诸侯之所失对比,说明秦不用战争就能获得土地,六国不用战争就失去土地,因此六国最终灭亡,是历史必然,将秦与六国对比,将六国与六国对比,同样证明六国破亡为历史的必然。

  2.引证法

  引用苏代的话,证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观点。

  3.例证法

  列举六国灭亡的史实,证明观点。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

  1.回顾全文的论证结构。

  2.检查背诵。

  二、结合课后苏辙《六国论》作比较阅读

  1.学生自读苏辙《六国论》。

  2.分组讨论两文异同。

  3.总结

  (1)相同点:

  两文都很重视韩魏两国在七国纷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苏辙认为“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因此六国应“厚韩亲魏”。苏洵也认为“以地事秦”中韩、魏两国最为突出,“为积威之所劫”,最终招致灭亡。

  (2)不同点

  ①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

  苏洵认为在于六国争相以地赂秦。苏辙认为在于六国没有远略,背盟败约,自相残杀。

  ②两篇文章的最终目的。

  苏辙就史论史,结尾只表示了悲痛的感情。苏洵是借古讽今,由论史转向论策,为六国设想出总体策略。首先,不赂秦,不附秦,不派刺客,不杀良将。其次,“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这些策略实际上也是对北宋朝廷说的。

  苏洵的忧国之心由此也可见一斑了。

  三、布置作业

  1.进一步落实背诵。

  2.归纳整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及词类活用等现象。

  附:板书设计

  六国论

  苏洵

  一、解题

  1.关于苏洵

  二、分析论证结构

  三、论证方法

  1.对比论证

  2.引证法

  3.例证法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解读:

  课文记叙了一百多年前,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通过对太平洋中一个小岛上昆虫的考察,发现只有适应自然环境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故事。表现了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严谨作风,同时揭示了这仪发现的重要意义。全文共4个自然段,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

  综观全文,结构紧凑,逻辑严密。考察发现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既是文章的线索,也是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课文将二者融为一体,在有趣的发现中,渗透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第二、三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也是复述课文的.难点所在。因此,要帮助学生了解第二自然段中要么要么句式和第三自然段中的因果关系复句并试着仿照例句说话。

  相关材料

  达尔文(18091882)英国人,著名博学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代表著作《物种起源》。达尔文生于医生家庭,从小热爱大自然,喜欢收集贝壳和动物标本。1831年底,他以博物学家的身份乘海军勘探船贝格尔号作了历时五年的环球航行。每到一处,他总是认真进行地考察。经过多年的研究,他发现自然选择即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规律。以后,达尔文还发表了几部有关进化论的重要著作,对生物学家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学生经验:

  动物,相信对 每一个孩子都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课前可布置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昆虫,看看有没有新发现,以激起对课文内容的共鸣。学生对达尔文了解甚少,但对科学家这个概念已存在一定的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因此,教学是可从科学家这个概念出发,来引领学生了解达尔文的具体形象。

  目标预设:

  1、学会容、易、研、究四个生字。并能在田字格中写端正。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3、初步领悟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作风。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条理的复述课文。

  初步领悟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

  教学难点:

  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课前准备:

  图片、卡片、黑板

  教学过程

  一、引读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出示课题:有趣的发现)学生齐读。

  谁能读好有趣?指名读再次齐读。

  教师引读:一百多年前,英国有位著名的科学家叫达尔文。有一次,他乘船到海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去考察。那他发现了什么呢?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本,读一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二、精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2.指名学生回答,

  随机出示句子:他看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感到很奇怪。教师划出要么,要么,奇怪。

  3.你能不能给要么换的词呢?指名回答(或者)

  4.谁能把这句话读好,把奇怪的语气读出来?指名读,挑战读,齐读。

  三、精讲第三自然段

  过渡:那怎么会有这样奇怪的现象的呢?学习了第三自然段就知道了。

  1.小朋友一边读一边思考黑板上的问题,可以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出示问题:课文写了几种昆虫?它们的结果怎么样?)

  名称

  原因

  结果

  2.指名学生回答,教师随机将图片(翅膀特别大的 没有翅膀的 翅膀小的)与卡片(生存 消失)贴在表格相应位置

  3.那是什么原因产生这种结果的呢?再次读课文,同桌之间说一说。

  4.集体交流,教师随机贴卡片(不大可能被风刮到海里 顶得住大风 顶不住大风)

  5.谁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将一种昆虫的结果以及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说一说?指名学生回答

  6.现在我们来当一回这昆虫,好不好 ?女生做没有翅膀的昆虫,男生做翅膀小的昆虫,翅膀大的昆虫我们一起来读。(全体起立,边做动作边读)

  7.那达尔文是不是一下子就找到了答案?从哪儿知道的?指名学生回答

  出示句子:达尔文捉来许多昆虫,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找到了答案。

  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他花了很长时间?指名回答,教师划出反复终于

  8.谁来读好这句话?指名读,齐读。看来达尔文为了找到答案花了很长时间和精力,我们小朋友在学习上也应这样,才有所收获。

  9.现在哪个小朋友能将这3种昆虫的结果以及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完整地说一说。

  指名回答。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读:这就是有趣的发现,为达尔文后来的科学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齐读

  五、教学生字:

  1.出示卡片:

  容 易 研 究

  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记住它(书写是有什么要注意的),请告诉大家。

  集体交流

  2.组词

  3.描红

  六、作业

  完成《习字册》中的容,易,研,究 四字的描红,仿影,临写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大家已经接触到了许多诗歌,那么在上课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诗歌?”词典上的解释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我认为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表现了一种美的追求。《荷马史诗》表现了一种悲壮雄阔的英雄之美,《繁星·春水》表现了一种心有灵犀的美,即使是《恶之花》《死水》这样的诗篇,写了种丑恶的事物,也是为了表现对逝去的美的留恋和对现实毁灭美的愤慨,这是一种追求之美。同样,我们可以从抒发个人情感的爱情诗中看到美的存在,而描写人生哲理的诗歌也同样是美的乐园。我们学习这两首诗歌,首先要去体会这种诗歌的美,通过我们的朗读,通过我们的体会,通过我们的品味来感知这种美。

  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俄罗斯文学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且大师辈出。同学们能说说他们的名字吗?(譬如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马雅科夫斯其、莱蒙托夫、普希金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广为传诵的俄罗斯诗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学生自由回答

  三、简介作者

  哪位同学知道这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的情况?

  明确: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成年后不断发表诗歌评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对曾被两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终不愈地信守着诗中表达的生活原则,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他虽然被沙皇政府阴谋杀害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可先让学生读有关资料,教师进行介绍,强调普希金的'悲剧一生样铿锵有力。”但“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但愿我们能尽可能地领悟到这首诗的美。

  四、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五、听、读诗篇

  1、听课文录音。2、划分朗读节拍。3、自由朗读。由教师范读,再由学生读

  六、结合体验,研讨问题

  1、问: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

  明确: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2、问: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明确:见教参。

  3、问: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诗,想想原因何在?学生讨论

  4、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持己见。这首诗最美、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这里。学生自由回答,最好联系实际

  七、迁移积累

  1、仿句练习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假如生活捉弄了你,不要,不要!

  2、背诵全诗七、拓展提高:课后探究性阅读普希金诗诗集,下堂课交流。作为作业完成

  第二课时

  《未选择的路》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交流阅读普希金诗集的情况。学生交流

  二、导入新课

  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的叮咛与嘱咐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还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该怎么办?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人生之路的思考。介绍诗人: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他在晚年成为美国的非官方的桂冠诗人,美国参议院曾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三、朗读诗篇

  四、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2、全诗共5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找出诗中最令你感动的诗句或词,谈谈你的体会。先朗读由学生单独回答。明确: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3、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明确:见教参“问题研讨”

  四、感悟哲理

  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明确: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可以讲一讲苏格拉底有关麦穗的事例。学生自由回答

  五、分清象征与比喻的概念。

  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某种特殊的意义。

  明确: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出示两首诗,让学生判断这哪一首诗用了象征,哪一首诗用了比喻?“我靠长矛揉制面包,弄到伊斯玛洛酒,我将这酒饮尽,然后倚靠着这支长矛。”——阿尔基洛斯科《诗人之矛》象一颗山上的风信子,被牧人用脚踏了又踏,却在地上开出紫花。——萨福《新娘》本诗的美正体现象征的运用上,诗人用非常普遍的形象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打动了读者的心扉。首先明确概念,再由教师阐述两者区别

  六、积累联想

  1、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

  2、结合《爸爸的花儿落了》课后练习三,完成一篇小作文,谈谈成长历程上的体验。

  七、综合性训练

  出然后分小组出一期“诗歌园地”的手抄报。

  教后记: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的叮咛和嘱咐。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教会学生去怎么做。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语海畅游----诵读成语,读准字音;把字写好。

  (2)积少成多----读读背背“珍惜时间的格言”。

  (3)阅读平台----大器之材。

  (4)能说会道----有趣的发现。

  (5)笔下生辉----写自己的发现。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成语,读准实际效果;把安写好,熟练地掌握汉语知识,进而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内涵与底蕴。

  (2)通过背诵时间的格言,让学生理解并背诵这些格言,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3)通过本次的阅读,让学生理解比尔.盖茨成为信息时代天才的原因,并学习他从小树立坚定交心的好品质。

  (4)通过“有趣的发现”口语训练,培养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处处留心观察的良好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次语文百花园的各项训练,教育学生不断积累祖国的语言文字,并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和观察、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从小养成珍惜时间,树立坚定决心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1.能说会道----有趣的发现。2.笔下生辉----写自己的发现。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语海畅游”。

  2.完成读读背背----掌握“珍惜时间的格言”。

  3.阅读平台----大器之材。

  教学准备:投影仪、格言集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语海畅游”

  1、出示投影:课本中的成语。

  2、认真读读这些成语,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第一行的成语是关于风景和天气的',第二行的成语是关于做事情要遵循的规律。)

  3、小组内讨论、交流各个成语的意思。

  4、指名进行成语的朗读,注意每个字的发音。

  5、师生共同评价朗读情况:是否读出了平、翘舌、,是否读出了前后鼻音。

  6、小组讲座各个成语的意思,在小组内交流。(这些成语只需要学生大致讲出它们的意思,教师不必强加)

  7、出示: 临 坚 紧 帅 师 归

  (1)学生读这组字,并开火车进行口头组词。

  (2)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3)反馈:出示泡泡里的话,全班齐读。

  (4)教师强调这两行字的注意点。

  (5)学习做局面组词练习,教师检查反馈。

  二、积少成多

  1、出示文中珍惜时间的格言。

  2、全班齐读,同桌互相抽查,熟读成诵。

  3、各个小组内交流对这些珍惜时间的格言的理解。

  4、各个小组推荐代表进行发言,教师适时点拨。

  5、展示“我的采集本”中自己收集的关于珍惜时间的格言。

  6、全班互相评价,看谁收集的资料最好,教师适时进行评价,以激发学生积累语言文字的热情,并教育学生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三、阅读平台----大器之材

  1、指名分段朗读短文,要求读得通顺、连贯。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只要围绕“大器之材”进行讲解都可以)

  2、作者在这篇短文里告诉我们什么?

  学生A:写的是1956年我在学校图书馆里当管理员。

  学生B:写了我教给那个小孩图书分类法。

  学生C:写了这是一个非常负责的小男孩。

  3、自读短文想一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段:写提1956年我在学校图书馆当管理员。

  第二段:写了我教给那个小男孩图书分类法。

  第三段:写了小男孩工作的效率很高。

  第四段:写了小男孩成为正式的图书籁,但是他要搬家了。

  第五段:写了小男孩为了担责任图书管理员,他又转学回来了。

  第六段:写了这个有坚定决心的小男孩最后成了住处时代的天才。

  4、你喜欢这个小男孩吗?

  5、说说你喜欢他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要求说出理由来。

  6、你知道这个人是谁吗?(比尔.盖茨)

  7、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话要对大家说的吗?(我们从小要树立坚定的决心,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持之以恒的坚定信念,这样才会成功。)

  四、作业布置

  1、写一写你读完《大器之材》后里想说的话。

  2、背诵珍惜时间的格言。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说会道----有趣的发现。

  2.笔下生辉----我的发现。

  教学《大自然的奥妙》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背诵并默写珍惜时间的格言。

  2、同桌互相批改,教师反馈学生默写情况。

  3、请你展示你收集的有关珍惜时间的格言。

  二、能说会道----有趣的发现

  1、教师读题目的要求。

  2、学生说说本次的练习对我们有什么要求。

  3、展示学生自己收集的照片、图片、资料等,并先在本小组内进行归类,分组,推选出发言代表。

  各个小组派出代表进行发言,各个小组进行评价:是否讲得清楚明了,是否语句通顺,是否达到本次练习的要求。

  具体要求:

  (1)说自己发现的时候,要把臬发现和发现了什么说清楚。

  (2)别人说的时候要认真听,可以提出疑问,可以补充。

  (3)大家评一评,看哪些同学发现趣,而且说得清楚明白。

  三、笔下生辉----写自己的发现

  1、指名读题,其余思考:题目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2、反馈思考情况。

  3、幻灯出示要求:

  (1)把自己在大自然和生活中发现的有趣的事情,先讲给别人听,再写下来。

  (2)仔细观察你感兴趣的情景。

  (3)注意把发现了什么、怎样有趣和自己发现时想到了什么写清楚。

  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发言。

  5、播放《大自然的奥妙》的课件。

  6、你今天看了课件,有什么新的发现?

  四、总结

  大家刚才进行了讨论交流,对自己身边的世界又有了深入的了解,大家一定会更加爱护大自然,老师希望大家能够爱护地球上每一种动物、植物,让我们共同保护地球的生态平衡。

  五、作业布置

  1、写一写你的新发现。

  2、将自己写的新发现展示给同学看。

  3、写一写你要为生态环境做的一件事情。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的及要求:

  1、训练学生借助注释自己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掌握本课训练重点中9个词语的意义和4个词的义项。

  3、理解召公谏辞的明白透彻、深入浅出的特点,体会《国语》质朴平实的语言特色。

  4、使学生了解“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民本思想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召公谏辞的分析

  2、两处比喻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数:两课时

  课前预习:

  1、借助注释,阅读课文,弄清课文大意;

  2、熟读课文,背诵召公的谏辞。

  3、划出不理解的字词。

  第一课时

  序:背诵上一课

  一、简介《国语》

  《国语》的`作者是谁,历来没有定论,相传它和《左传》都是出于左丘明之手。一般的看法是,《国语》的成书有一个过程,最初是左丘明传诵,然后是时人传习,最后经列国之瞽史改编。润色而成,时代大约在战国初年。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史,共二十一卷,分《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八部分,记叙由西周穆王二年起到东周贞定五十六年共538年各国内政外交等事件,全书似乎是编辑各国旧存的史料而成,采择有多有少,以《周语》的记载最祥备,其余各国所记,都是侧重在某几个人物和事件上,由于《国语》在内容上比较接近《左传》,又具有同样的史料价值,所以《国语》又有《春秋外传》之称。

  《国语》的文字质朴简练,文学成就虽不及《左传》,但也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

  二、齐读课文两遍,正字正音。

  三、请同学默读第一段,读后质疑。

  师点拔“谤”“堪”“以”“道路以目”

  四、齐读第二段。师生共同讨论。

  1、请三位同学分别口译三层意思。

  2、请其他同学纠正。

  3、师点拔“障壅诀导”;讲解“瞽、史、师、螋、朦”

  (师箴:教参与课本对“师”的解释不同)

  辩析“亲戚”一词古今的异义

  五、齐读最后一段,注意“流”字一词多义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和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分析第一段

  1、请找出描写厉王的词,分析厉王的性格特征

  “虐、怒、杀”暴虐凶残、残忍昏庸

  2、正由于厉王的行动,导致国人怎样?从文中找出原句。

  谤王——道路以目

  3、由此可见国家处于什么形势之中?

  朝政混乱,君民尖锐对立

  4、“国人莫敢言,国人真的沉默无语,俯首听命了吗?”

  没有,而是即将“在沉默中爆发”,人民在沉默中孕育着反抗,这是高压下的沉默,是火山喷发前的死寂。

  二、分析第二段

  1、“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可见召公性格的又一什么特点?

  昏庸愚蠢,一副蠢人说蠢话的自鸣得意样

  2、给召公的劝谏之辞分层,看说了几层意思?

  第一层:召公用概括性语句否定了厉王的弭谤措施

  第二层:具体论述怎样对待民“谤”(怎样“宣之使言”)

  第三层:从正反两方面论述,“民谤”直接关系到国富民强的道理。

  3、此段话中,两处运用比喻,请同学们分析这两段比喻的本体、喻体各是什么?

  第一处比喻,以江河堵塞必将泛滥成灾,比喻防民之口国家必将成灾。以“川”喻“民之口”。

  第二处比喻,以“土有山川”和“原隰衍沃”来比喻“口之宣言”。“山川”“原隰衍沃”生产出人民赖以生存的“财用”“衣食”,可见“山川”“原隰衍沃”之重要,那么民之“口”能说出国家政事的善败好坏,推行人民认为好的,防范人民认为坏的,才是丰富财用衣食的关键,这是国家生死存亡,治乱兴衰的大事。

  4、这两处比喻,分别从什么角度说明问题?

  第一个比喻说明民“谤”不能消极被动地“防”。

  第二个比喻说明“民”谤不但不能消极地“防”,还须积极主动地“宣”。

  前一层从消极方面打比方,后一层是从积极方面进行比喻,看似两喻并列,实则后一喻乃是前一喻的深入。

  三、利用《简笔与繁笔》中学过的知识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具有什么特点?

  (问题:“道路以目”中的“道路”和“目”是什么词)

  言简意赅,只有三句话。一句说厉王,一句说国人,末一句说明厉王和国人之间的矛盾终于爆发,这中间有多少事情都被作者略去,只把事实的结避告诉了读者,文章简劲到无以复加,而读来却余味无穷。

  最后一段用语极为精炼,与第二段的反复阐述相映衬,形成笔法上的鲜明对比。

  四、完成课后练习二,巩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五、总结文章的写作特色

  1、逻辑严密,说服力强。

  2、比喻生动形象;

  3、详略得当。

  板书设计:

  召公谏厉王弭谤

  厉王:虐、怒、杀、喜

  国人:谤——道路以目

  召公: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民谤不可防)

  怎样“宣之使言”

  民谤必宣敬听

  王不听流王于彘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1-09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的教案08-05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4-02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4-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夹竹桃》教案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