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二年级数学教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时间:2024-05-25 17:34:18 二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优秀)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优秀)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1

  教学内容:

  搭一搭、认识余数

  教学目标:

  1.结合搭正方形的操作过程,认识余数,经历探索余数和除法关系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经历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3.体会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结合搭正方形的操作过程,认识余数,经历探索余数和除法关系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余数和除法关系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教具:

  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淘气和笑笑在玩摆小棒的游戏,4根小棒搭一个正方形,13根小棒可以搭多少个正方形,还剩几根?(大屏幕出示主题图)

  二、合作探究

  1.学生用13根小棒搭正方形,交流思考过程。,把学生摆小棒的过程用实物投影展示出来。

  2.认一认,想一想。

  如果用除法竖式算一算,应该怎样列算式呢?想一想,结果又是多少?同桌合作完成。汇报

  横式应怎样列呢?134=3(个)1(根)

  你能说一说每个数在操作过程中表示什么?

  特别是余数1,为什么它要剩下?

  填写单位是难点,所以引导学生说一说。

  3.搭一搭,填一填,你发现了什么?

  (1)小组合作并填写表格。汇报填写算式和单位。

  (2)观察表格,比较每个算式的余数和除数

  思考:可以发现什么?有什么问题?余数一会大一会小,怎么回事?余数都比除数小,为什么?

  (3)说一说余数和除数分别表示哪部分?

  4.再分别用25、31根小棒搭一搭正方形,试一试。

  三、练习巩固:

  完成书练一练1-3题

  四、错题解析:

  264=56 324=78

  五、课堂检测

  1、把16块西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 )块还剩( )块。 ( )( )=( )(块)( )(块)

  2、 有23条鱼,每7条放在1个鱼缸里,可以放( )个鱼缸,还剩( )条。 ( )( )=( )(条)

  集体订正答案

  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搭一搭(一)

  134=3(个)1(根)

  竖式

  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教学反思: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教学中充分调动了各种积极因素,创设出了学生乐学的'氛围。学生们在学习中,表现出了强烈的参与欲,学得积极主动。整个教学过程体现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也获得了实施新课标的一次成功体验。

  稳定性差、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是小学生的特点。我们要改变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这节课,学生学习情趣高,个个抢着发言,抢着上台来演示,甚至有的同学一边举手一边都想下位子,看来比较乱,但是他们都是为了学习,这样的乱是学生参与学习的表现。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思考,我们只有不断地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才能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2

  教学目标:

  1、根据统计结果回答问题、发现问题,进行简单的预测和较为合理的判断。

  2、让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体验实践性和现实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并接受其中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选择记录方法作记录,并体会哪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又方便。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教法: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发现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将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水平有效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引导中探索,探索中发展,发展中提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谈话:同学们,新的学期已经开始了几天,我们的学习生活正逐渐步入正轨,今天,老师要请你们帮忙,为老师评选一名数学科代表。

  教师出示评选条件:

  1、数学成绩优秀。

  2、数学成绩一般,但非常希望能提高数学成绩。

  3、愿意为大家服务,乐意为数学老师服务。

  师:你想推荐谁当数学科代表?(学生自由发言并说出理由。)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筛选出两位学生的名字写在黑板上,如张三、李四。

  二、互动新授

  1、学习用记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1)收集数据。

  教师引导:刚才我们通过筛选选出了两位合适的同学,那么,这两位同学哪个更合适呢?我们要从这两位同学中选一位,你有没有合适的`方法?

  学生讨论,说说选择的方法。

  教师提问:用我们上节课学习的举手统计的方法可行吗?为什么?

  小结:举手投票,存在很多人情因素,有时会出现其他同学不公平、不服气的情况,影响同学之间的和睦相处,那有没有更公平、公正的方法呢?(学生自由发言。)

  出示小精灵的话:可以用投票的方式来决定谁能担任科代表。

  教师讲解投票的方法,拿出准备好的小纸张,从黑板上选一个你心目中的科代表的名字。

  学生动笔写,将写好的纸张折好,由小组长收上来。

  (2)学习记录方法。

  教师将收好的纸张放在讲台桌上。

  师:现在老师要从这些纸张里拿出一张,报出名字,同学们要想办法把它记在纸张上,老师报一个,你记一个,一直到把这些纸张记完。请小组讨论一下,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来统计数?(提示学生:纸张很多,报得又很快,必须抓紧时间统计,最好能分工合作。)

  指名学生说,肯定学生的方法,如画“○”、画“∣”、画“正”等。及搜狐请方法独特的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用自己想到的方法记录。

  讲述:记录完的讨论一下,哪种方法记得既清楚又方便,将不同的方法展示在黑板上让大家瞧一瞧。

  完成统计表。

姓名



张三



李四



票数





  根据统计结果,应该选( )担任数学科代表。

  (3)小结。

  谈话:刚才同学们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方法,你们能说说是怎样记的吗?

  把你喜欢的方法说给大家听一听,要说出喜欢这种方法的理由。

  2、教学例2.

  (1)过渡:同学们,光明小学要举办讲故事大赛,某班要从王明明和陈小菲中选一位参加比赛,他们也是用投票的方式来决定谁参加比赛。

  多媒体课件出示投票结果。

  师:你能看懂他们用了哪些记录方法吗?(画“√”、画“正”、画“○”)

  (2)填写统计表,分析数据。

  把上面的统计结果填入下表。

姓名



王明明



陈小菲



票数



15



22



  学生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

  回答问题:

  根据统计结果,应该选谁参加比赛?(陈小菲)

  有两位同学缺勤没能参加投票,如果他们也投了票,结果可能会怎样?(让学生讨论可能性。)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即使把缺勤同学的两票同学的两票加到王明明的票数中,也不影响投票结果,所以,结果不会改变。

  (3)从上面这道题中,你有没有学到新的记录方法?(让学生自由说。)

  教师:你喜欢哪种记录方法,下次你统计事物数量时,就可以用上这种记录方法。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3题。

  出示统计表,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天气情况吗?

  1、根据统计图,完成统计表。

  2、根据统计表逐题回答教材上的问题。

  3、从统计表中你还知道什么?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最让你高兴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应用统计知识帮助老师选了一位同学们心目中的数学科代表,老师先谢谢同学们,我们还学到了统计的另一种方法——投票,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了记录,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统计的内容很多,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还可以选择一些内容进行统计。

  板书设计

  数据收集整理(二)

  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姓名



张三



李四



票数





  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3

  教学目标:

  1、借助分物活动,回顾并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除法竖式,掌握其书写形式,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

  2、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3、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体会除法的意义,学会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教具:

  课件。

  学生学具:

  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淘气和笑笑正在分苹果,他们遇到了一个数学问题,我们去帮帮他们,好吗?(大屏幕出示主题图)观看主题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学生提问题。

  二、学习新课,合作探究

  1、想一想、算一算。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独立思考解决。 18个苹果,每盘放6个,可以放几盘,你会算吗?

  2、算一算、议一议。小组合作。在小组内讨论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小组汇报

  A组、利用数数的'方法,一盘:6个,两盘:12个,三盘:18个。可以利用手中的小圆片摆一摆,在实物投影上展示摆小圆片的过程。(直观展示给学生。)

  B组、利用减法的方法:18-6-6-6=0

  C组、利用乘法口诀:三六十八

  D组、利用除法竖式的方法

  4、小组派两名同学,到黑板,一名演示竖式计算过程,一名讲解,每一部分表示什么?

  5、结合学生板书,教师补充,强调竖式的书写顺序:先写除号,再写被除数,最后在左侧写除数,商要和被除数的各位对齐。强调除法竖式每一部分表示的意思。

  6、指明说一说除法竖式每部分的意思,同桌同学练习说一说。

  7、试一试:进一步熟练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师强调书写竖式的顺序,完成第2页填一填,说一说

  182= 639=

  三、学中做

  1、元宵节快到了,小狗,小熊,小白兔在一起过节,他们分别带来了很多好东西,我们去帮他们分一分吧。完成第3页练一练第一题

  学生练习在小组内说一说除法各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2、完成圈一圈,填一填

  3、( )里最大能填几?

  3( )<25

  8( )<36

  7( )<29

  ( )7<36

  4、小黑板出示:错题解析

  四、质疑

  同学们对本节课的内容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五、课堂检测

  84= 648= 819=

  集体订正答案,好的提出表扬。

  六、总结本课

  同学们,在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板 书 设 计:

  分苹果

  186=3(盘)

  竖式

  先写除号,再写被除数,最后写除数,商和被除数个位对齐

  教学反思:

  1、引导学生体验抽象除法竖式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表内乘除法时,利用乘法口诀已经能够在算式上直接写出得数。教材安排了18个苹果,每盘放6个,可以放几盘的分苹果活动,列举了四种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分这些苹果,进而再由对除法竖式有一定了解的学生介绍竖式计算,并且把竖式中的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和分苹果的活动紧密联系起来。

  2、在探究中理解除法的试商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质疑和创新精神,学会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不足:这节课上得不够生动、活泼。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回顾整理

  教材简析:

  这是一节复习课,是学生在掌握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和运用多位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之后安排的,是对本阶段学习的回顾和整理,使这部分知识能通过梳理归纳形成网络,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展示一幅生活中熟悉的画面,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搜集信息提出问题,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另外,教材在71页第四题还设计了一个猜数游戏,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本单元所学的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另一方面也复习了求 “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单问题的解答方法。72页第六题是以连环画形式呈现了学生向福利院的小朋友献爱心的情境,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综合复习。四幅图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数学信息,练习时,要指导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的意识。本回顾整理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整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第二课时复习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应用题。

  第一课时

  复习内容:

  万以内数加减法

  复习目标:

  能熟练掌握的计算方法并能又对又快地进行计算。

  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复习重点:

  有条理再现旧知,正确熟练计算万以内数的加减法。

  复习过程:

  一、回忆呈现,查漏补缺

  谈话:同学们我们再一次学习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那么到现在为止,你对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你都记着那些知识,老师出个题考考大家好吗?

  小黑板出示:计算下面各题,你喜欢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算。

  (1)32+47

  (2)546+217

  (3)497+139

  580-200 912-804 603-205

  学生可能出现:用口算、估算、笔算或用拨计数器等方法算。

  (让学生各自说出不同算法的思路过程)

  谈话:通过刚才计算大家观察比较一下,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可能说:

  ●发现这三组题有加法也有减法。

  ●发现第一组是不进(退)位加减法,第二组是一次进位和一次退位加减法,第三组是两次进位和两次退位的加减法。

  (此处,学生用“一次、两次”表示,老师可适时点拨用“不连续、连续”表示更规范)。

  [设计意图:通过本练习,检查学生对万以内数加减法计算知识的掌握情况,达到对学过的知识查漏补缺与再现,并体现算法多样化,尊重了学生的个性特长。]

  二、比较深化 加深理解

  谈话:刚才同学们采用了不同方法进行了计算,也发现了这么多知识。下面大家用笔算计算下列各题并演算:

  837-205 329+182 306-97

  (指3名同学板演)

  计算后在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算的,再讨论一下用笔算计算万以内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先让板演的三名同学向全班同学说说是怎样算的。

  交流讨论结果,学生可能:

  ①只说加法计算法则。

  ②只说减法计算法则。

  谈话:同学们再动动脑筋连起来想一想,笔算万以内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可能说:

  相同点:都应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算。

  不同点:计算加法时,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计算减法时,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10再减。

  (此处学生只要能用自己的话说明白即可。)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比较,加深对万以内数加减法笔算计算方法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实际应用,拓展延伸

  1、以组为单位互相出题进行练习,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时间大约8分钟)

  2、开放题:

  方框里可以填那些数?并计算出结果。

  342-12 =21

  只改变1473+378中第一个加数的最后数字3,使它仍是连续进位加法。

  开放性题目不做统一性要求,根据学生差异,有的可能全部做出来,也可能只做出几个来。

  [设计意图: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好胜心,让学生互相出题,人人当“小老师”,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提高计算的正确率,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开放性题目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又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对万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进行了整理与复习,你学得开心吗?有哪些收获?

  课后反思:

  1、教学目标注重基础性与发展性

  本节课的设计立足学生的发展,根据教材与新课标的要求,提出了两个层次的目标——基础目标和发展目标。基础目标是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程度的要求,发展目标是对学生个性的发展、能力的提高而设计的(与练习中开放性的设计)。教学过程中这两个层次的目标体现得很好。

  2、创造了学生主体参与的民主氛围

  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主体性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这节课明显感到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很高。学生为活动所吸引,主动、自觉地投入到活动过程中,教师在整个活动中很少干预,课堂中进行的是真正的师生、生生间平等的交流。同时,展示交流活动给予了学生自由表现自己成果和表达自己情感的机会,在无形中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形成。

  3、课堂教学以小组合作交流为主,提高了全员参与度

  根据本课内容与复习目标,依据学生的兴趣、经验、能力水平,教师设计、组织了学生的自主性活动,尤其是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从而最大限度地尊重和保证了学生的主体性、差异性,使学生在亲自动手算一算、看一看、说一说、想一想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教师没有受教材的束缚,而是积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寻求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通过交流辩论达到自我提高的目的。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5

  【教学内容】

  教材第2页和练习一的第1、2小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做出判断的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过程与方法: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学会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新的学期开始了,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呢?

  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

  生:可以在全校的同学们中调查一下,还可以在组内进行调查。

  师:你们真聪明!刚才你们说的调查,其实也就是进行统计。(揭示课题:统计)要统计出最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首先要进行数据的收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调查最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

  二、亲历统计过程,体会收集数据的形式和过程

  1.收集数据。

  师:在这四种颜色中,你最喜欢哪种颜色?为什么?

  师:要想知道最喜欢哪种颜色的同学最多?我们应该怎样调查呢?

  生自由发言。

  师:我们可以采用举手、起立、画“√”、“○”作记号等很多方式来收集数据,但是这些方式中举手既快速又简捷,下面我们就用举手的方式来进行调查。

  请听规则:每个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每当老师说出一种颜色时,最喜欢这种颜色的同学就举手,好吗?

  师:一个人能选两种颜色或不选吗?为什么?

  师:是呀,收集数据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也就是说你只能选择一次。那好,现在我们开始举手调查。

  2.整理数据。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通过举手这种方式选出了自己最喜欢的颜色了,老师也知道了,但是负责订做校服的人员还不知道,那该怎么办呢?

  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真会想办法。那我们现在再举一次手,在这张表中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好吗?(出示统计表)

  颜色红色黄色蓝色白色人数

  最喜欢红色的请举手,请一个学生数出人数,教师记录在统计表中。采用同样的方式统计其余三种颜色的数据。

  3.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将统计后的结果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这种表格就是简单的统计表。仔细观察统计表。

  颜色红色黄色蓝色白色人数96158

  师:你看懂什么?

  4.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

  师:是的,这张统计表的第一行表示的是同学们最喜欢的各种颜色,第二行表示的是最喜欢的每种颜色的'人数。统计表可以直接看出各种数据的多少,同学们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分析和解决一些问题。下面就请大家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解决下面的问题。

  (1)全班共有( )人。

  生:要想知道全班有多少人,应该把最喜欢这四种颜色的人数全部合起来,即:9+6+15+8=38(人),所以全班共有38人。

  师:你真聪明,谁能解决第二个问题?

  (2)最喜欢( )色的人数最多。

  生:比较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19>9>8>6,通过对比得出:喜欢蓝色的人数最多。

  师:你真是个会思考的孩子!那你能解决最后这个问题吗?

  (3)如果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 )色合适。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同学们,下面老师请你们用刚才学到的知识解决数学书第4页练习一的相关问题,你们敢挑战吗?

  1.完成练习一的第1题。

  2.完成练习一的第2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在统计时要先收集数据,而收集数据有举手、起立、画记号等很多方式,但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收集完数据后要对数据进行整理,将数据进行整理记录填入的表格叫做统计表,通过看表格的数据,我们就可以得到想要的信息。

  【板书设计】

  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例1、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有下面的4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

  颜色红色黄色蓝色白色人数96158

  (1)全班共有( 38 )人。

  (2)最喜欢( 蓝 )色的人数最多。

  (3)如果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 蓝 )色合适。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班级收集的数据不够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能代表全校学生的喜好,应多收集其他班的数据,再进行全面的收集整理,最终得出结论。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6

  ●教材简析

  统计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传统上比较注重统计图表等知识和根据统计图表回答问题的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更加重视学生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本单元教材的编排注意贯彻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具准备

  调查表、统计表、课件等。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学会用简单的符号进行记录的.统计方法,认识简单的统计图表。

  第一课时 认识统计表

  ●教学内容

  教材第2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对统计过程的体验,初步感知统计的意义和知道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

  2.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培养学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同学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的方法。

  ●教具准备

  统计表、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情境启发 明确目标

  今天同学们都穿了校服,真漂亮,感觉也很整齐。同学们都知道我们学校很快就要给你们换新校服了,选哪种颜色合适呢?

  ●合作探究 达成目标

  1.你喜欢哪种颜色?如果服装厂给你们做校服,会不会给你们每一个人都单纯做一个颜色呢?为什么?

  2.质疑:如果你是服装厂的工人师傅,你将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3.现在有红、黄、蓝、白四种颜色,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4.小组讨论:学校人数太多不好调查,那么你准备在班上的如何调查呢?

  小结:其实刚才同学们说的这种方法,就是把我们班所有同学喜欢的校服颜色进行了统计。(板书:统计)

  5.课件出示统计表,填写统计结果。

  颜色红色黄色蓝色白色人数96158

  6.现在我们已经完成了我们班同学校服颜色情况统计表,通过这张表格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讨论:这个班应该选择什么颜色合适?全校选择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变式练习 检测目标

  刚才我们利用统计解决了定做校服的实际问题,统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运用普遍,下面我们就来调查几个例子。

  1.教材第4页练习一第1、2题。

  2.调查统计“我最喜欢的一种水果”,并根据调查结果回答问题。

  水果苹果香蕉草莓桃子其它人数

  (1)喜欢吃什么(  )的同学最多。喜欢吃(  )的同学最少

  (2)参加调查的一共有(  )名同学。

  (3)如果你做代表,为大家采购水果,你会怎么买?说说你的想法。

  谈话:通过刚才的统计活动,说说你了解了些什么?有什么用呢?

  ●评讲总结 升华目标

  通过今天的统计活动,你们有什么收获?生活中很多地方我们还会用到统计,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继续学习。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7

  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例1,做一做,练习一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统计表,能对数据进行 简单分析,体验完整的统计过程。

  2.初步体会调查所得数据的作用,培养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重点:学习用调查法收集数据,初步了解统计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课件呈现四种颜色,抛出问 题,引发学生思考。

  1.你认为选哪种颜色合适呢?你是怎么想的`?

  2.你觉得怎样确定校服的颜色比较合适?

  二、互动研讨,解决问题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

  (2)学生讨论调查的方式。(举手、投票)

  2.认识统计表。

  课件呈现统计表:

  颜色红色黄色蓝色白色人数

  师: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

  采用学生举手的方式完成统计表。

  3.运用数据,简单分析,并回答问题。

  师: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问题:

  (1)看一看调查的结果,你还知道了什么?

  (2)统计的结果正确吗?说说你是怎么 想的。

  (3)如果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什么颜色时合适呢 ?

  (4)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4.回顾梳理,明确步骤。

  师:回顾一下,刚刚我们在统计我们班最喜欢校服的颜色时都经历了哪几步?

  三、 实践应用

  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学生第一次接触调查,虽然我强调了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举手,但是还是出现了重复举手的情况,所以在检查统计结果是否正确时处理的时间比较长,进行了两次统计。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8

  教材解读

  本单元是学生正式接触统计的概念,是学生在学习了分类与整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教材依托学生熟悉的情境,以收集数据、记录数据和呈现数据为主,从中学习调查的方法并初步了解统计表,学会用最简单、最基础的方法记录、整理和呈现数据,并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从而使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到统计的价值。

  本单元是对以前非正式的统计表整理和呈现数据知识的延伸,也是学生建立正式的统计表表象的重要环节,更是对今后 学习统计知识的铺垫。

  学情分析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与整理等内容,能正确地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时不会感到太困难,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和根据统计表解 决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能利用统计表中的数据 作出简单的.分析。

  经验之谈

  1.学生在生活中,有许多需要投票确定某事件的概率的情景,比如选班干部、选进步学生等活动。为此,教学中要从实际情境入手,以投票的方式学生共同协助收集数据,引导学生体验记录、整理和呈现数据的过程,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

  2.要注意生生互动,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深化理解,解决问题,体会到统计数据的意义。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9

  【教学内容】

  教材第2页例1及第4页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做出判断的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2.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

  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学会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难点】

  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统计数据的时候,可以用举手、(  )、(  )、(  )等方法。

  2.想一想,统计数据时要注意什么?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PPT课件出示主题图)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新的学期开始了,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要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首先要进行数据的收集过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调查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颜色红色黄色蓝色白色人数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

  (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吗?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喜欢的人数加起来,如果与全班人数不相符,说明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2)师:喜欢XX颜色的人数最多,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该种颜色,那么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3.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

  (1)全班共有(  )人。

  (2)最喜欢(  )色的人数最多。

  (3)如果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  )色合适。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师:你们真的很厉害,会帮助领导分析并解决问题,相信学校的领导一定会采纳你们的意见。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页“练习一”的第1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

  (1)PPT课件出示第1题的表格图。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共同填表格。

  (2)根据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参加(  )小组的人数最多,参加(  )小组的人数最少。

  我们班参加计算机小组的有(  )人。

  我最喜欢(  )小组,喜欢这个小组的有(  )人。

  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4页“练习一”的第2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哪一个季节,把结果填入下表。

  (1)PPT课件出示第2题的表格图。

  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小组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共同完成表格。

  (2)根据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最喜欢哪个季节的人数最多?

  如果组织同学们去游玩,最好应安排在哪个季节?

  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集体订正。

  五、归纳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举手数一数”的方式统计了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校服的颜色,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活动,最喜欢在哪一个季节去游玩,这个方法简便,易操作,下次我们班级调查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六、布置作业

  完成《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教学总结

  【板书设计】

  数据收集整理

  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颜色红色黄色蓝色白色人数8624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设计中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自主探究数学问题,让学生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去看待、分析、解决问题。

  2.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成为一个问题的探索者。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和经验进行探究,不仅能深入理解数学,还能体验乐趣。

  3.注重让学生体验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在整理本班学生参加课外小组活动的情况时,老师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用的记录数据的方法,然后采用了记录数据最常用的方法--举手查人数,并且放手请一名学生负责统计,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在合作中完成了记录数据的统计。这样做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同时也体验了统计过程。

  [不足之处] 本次教学是以收集数据、分析数据为基础的,学生收集数据不够严谨,导致数据有重复的现象。

  [再教设计] 收集数据是科学而严谨的,提醒学生收集数据时要仔细认真,做到适时监督。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10

  教学内容:教材第3页例2,练习一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问题、发现问题,进行简单的预测和较为合理的判断。

  2.让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体验实践性和现实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并接受其中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让学生选择记录方法作记录,并体会哪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又方便。

  教学难点: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教师谈话:同学们,学校要举办讲故事大赛,我们班要从这两位同学中选一位参 加比赛,选谁呢?请看大屏幕。

  1.从老师的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2.两位同学中选一位参赛,选谁好呢 ?你有什么好办法?

  二、互动新授

  1.学习用记录的方法收集。

  (1)收集数据。

  学生讨论,说说选择的方法。

  (2)学习记录方法。

  教师将收好的纸张放在讲台桌上。

  指名学生说,肯定学生的方法,如画“○”、画“∣”、画“ 正”等。请方法独特的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用自己想到的方法记录。

  讲述:记录完的讨论一下,哪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又方便?将不同的方法展示在黑板上让大家瞧一瞧。

  (3)运用数据,简单分析,并回答问题。

  多媒体课件出示投票结果。

  把上面的统计汇成下表。

  姓名王明明陈小菲票数1522

  学生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

  根据统计结果,应该选谁参加比赛?(陈小菲)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即使把缺勤同学的两票都加到王明明的`票数中,也不影响投票结果,所以,投票结果不会发生改变。

  从上面这道题中,你有没有学到新的记录方法?(让学生自由说)

  师:你喜欢哪种记录方法?

  三、实践 应用

  1.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3题。

  四、课 堂小结

  这 节课最让 你高兴的收获是什么?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让学生学到了统计的另一种方法--投票,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了记录,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统计的内容很多,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还可以选择一些内容进行统计。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1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信息窗一。

  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有余数除法的特点。

  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利用有余数除法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乐趣。在独立思考和合作的.过程中,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积极参加活动的态度和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野炊吗?想帮野炊的同学解决问题吗?

  野炊时大家一共带了9个面包,要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平均分给9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

  二、运用情景探求新知。

  1、图上这些同学出去野炊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想帮助他们解决吗?你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小组讨论一下。

  谁来说说你们小组讨论的结果?

  学生说,师板书可能出现的问题。

  投影出示“面包”问题:

  把9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人,怎样分呢?

  (1)四人小组用学具分,每小组选一人填写统计表。

  (2)各组代表汇报分的结果,请一个学生代表用学具演示。

  (3)电脑演示学生汇报的结果。

  (4)根据表格进行小结:同学们把9个面包进行了平均分后,你发现了什么?全班交流。

  (5)教师小结:9个面包平均分后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平均分后没有剩余;

  另一种是平均分后有剩余,余下的数叫余数,这种现象叫有余数的除法。

  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2、 根据分的结果推导除法算式。

  教师板书:9÷4=2(个)……1(个)

  结果是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2个,还余1个。

  读作:9除以4商2余1。

  3、 结合算式讲解算式中每一部分的名称。

  4、 同位互相说一说算式各个部分的名称,读一读算式。

  三、试一试。

  师:其他的食品怎样平均分呢?小组的同学互相提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口述教师课件演示。

  学生独立写出其他除法算式,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自己写的算式。

  四、巩固练习。

  1、先摆一摆,再填空。

  (1)8个○每3个一份,分了()份,还剩()个?

  (2)11个△,平均分成2份,每份()个,还剩()个。

  指名交流自己写的算式。

  2、自主练习第一题。

  3、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吗?先小组说,再全班说。

  同位互相说说每道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再读一读算式。

  五、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知道了平均分后剩余部分叫余数,学会了列式计算。

  作业设计:

  把家里的水果平均分一分,算一算,说一说。

  18块巧克力可以平均分给几个人?你能说出来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12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体验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分析统计表。

  2、使学生在练习中,在收集、整理、分析、决策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促进,掌握本单元内容。

  教学重点:

  体验统计过程,能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

  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

  教法:

  探究性实践作业。根据学生的实践作业进行分析、推理、判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知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6题。

  1、师: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吃的水果是什么?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情况,并将结果填入第6题表格内。

  出示统计表。

  提问:要完成这项统计,你准备怎么办?

  2、引导学生找出一些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或组内报名,小组汇报等。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收集整理数据”。(强调数据的准确性。)

  3、从你的统计中,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建议?

  回答教材上的问题。

  讨论:根据调查结果,说说买哪几种水果合理。

  二、探究新知

  1、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4题。

  (1)谈话:同学们,我们班谁的家里有车?(家里有车的同学举手,了解学生家里有车的情况。)

  这么多同学家里有车,随着社会水平的提高,各种[本文来源于教案频道/]各样的车辆越来越多,你们看,几个同学正在统计一个路口10分钟内所通过的各种交通工具的数量。根据他们的记录结果,你知道道路上的面包车、大巴车、小轿车、摩托车各开过多少辆吗?

  (2)小组内分工,分发记录单。

  学生填写,汇报,教师展示。

种类


面包车


大巴车


小轿车


摩托车


辆数


6


8


33


12


  (3)回答问题。

  这个路口10分钟内通过的哪种车最多?哪种车最少?(小轿车最多,面包车最少。)

  如果再观察10分钟,哪种车通过的数量可能最多?(放手让学生讨论,说出理由。)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5题。

  出示统计表,要求学生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每种书有多少?

  回答问题(1)和(2)。

  讨论:图书室要新买一批图书,你有什么建议?

  三、巩固迁移

  完成教学“练习一”的第7题。

  1、出示条形统计图。

  读懂统计图。

  图中1格代表( )份。

  说说每天的销售情况。

  2、哪天卖出的《电视报》的数量最多?哪天最少?(星期六最多,星期一最少)

  3、你还能发现什么?你能提出什么建议?(学生自由发言。)

  4、如果每格表示2份《电视报》,上面的数据应该怎么表示?

  小组讨论,互相说说。

  指名回答说出数据。

  教师小结:如果数据比较大,用一格有时候能表示更大的量,因此,我们在读条形统计图时,先要读懂每格表示多少。

  四、课堂小结

  你觉得本节课有哪些收获?感觉自己表现得怎么样?

  板书设计

  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13

  1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做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本课时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白了统计知识是为了服务生活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数据统计的初步分析,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培养收集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数据的收集整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百宝箱”,想知道里面装有什么吗?那我们就走进课堂,一起来看看…..

  2.“百宝箱”里东西可真不少,谁想上来摸一摸?(学生摸,猜猜是什么,再拿出来。第2个……)

  3.你们喜欢吃水果吗?喜欢吃什么水果?为什么喜欢吃?(学生自由回答)

  4.小组活动:小组内摸一摸,一人摸一个,并举起说来让老师看摸到什么….(动手操作)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提问:如果老师想知道全班到底有多少人拿到的是……应该怎么办呢?

  2.小组交流:请组长带领大家讨论应该用什么数学知识来解决?

  (讨论并交流)

  3.引导说出“统计”,上学期我们学过关于统计的知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统计。(板书课题:统计)

  4.提问:用什么方法统计比较简便?

  5.组内收集:小组长说自己小组的情况

  6.小组长汇报组内拿到水果的数量,学生在作业单1上做记录

  7.展示记录的结果….

  8.出示:你们觉得老师的记录怎么样?用什么符号记录的?

  用“正”字来记录有什么好处?(书写“正”字,并强调笔顺)

  9.整理数据:记录每种水果的数量,完成统计表(作业单2)并分析统计表:从统计表中你看到了什么?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能够更快看出哪种水果拿的最多?哪种最少?(引导说出统计图)

  10.整理数据

  (1)出示统计图,复习横、纵轴的作用。

  (2)独立完成(作业单3左,1格表示1个单位)

  11.认识1格表示2个单位的统计图

  (1)格子不够用,怎么办?

  小组讨论并交流,(2)两个图对比,结合课件进行修改,修改左边数轴上的数字0、2、4…

  独立完成作业单3右

  每组选一代表展示作品,引导学生评价

  全班巩固一起完成课件上的统计图

  12.分析数据:看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

  三、应用活动

  1.创设情境

  小朋友们这么棒,老师想请你们帮个忙,你们愿意吗?

  出示肯德基收到的顾客反馈单,调查顾客喜欢吃什么食物

  每个小组有一个信封,里面是顾客反馈单

  说明活动要求

  任务:根据反馈意见完成统计表,然后制作统计图,并完成问卷调查,然后评选出优秀调查员

  小组分工

  由小组长做好分工:念顾客喜欢吃的食物统计、记录、填统计表、涂统计图、检查、汇报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

  评价,并评选出优秀组员

  四、全课小结

  1.说明水果是爸爸妈妈送给小朋友的,希望小朋友们能够健康和快乐

  2、你们学到了什么?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14

  第二课时统计数据的方法

  ●教学内容

  教材例2。

  ●教学目标

  1.学习数据整理,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教学重难点

  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的方法。

  ●教具准备

  调查表、统计表。

  教学过程设计

  ●情境启发明确目标

  同学们,国庆节快到了,学校要举办讲故事大赛,每个班都要派一名学生参加比赛。但是我们班里王明明和陈小菲同学都报了名,你想选谁去呢?如果要解决这个难题需要用到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呢?(板书:统计)

  ●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1.要想知道每个人的支持者各有多少人呢?应该怎么来记录呢?同桌之间赶快商量商量,选一种你们认为又快又准的方法。

  (数数、√、○、□、△、☆……)

  2.用自己最简单的方法来记录。老师也来统计,比一比,看谁听得认真,记得仔细,一个也别记错。

  3.找四名学生到台上记录,记录完毕后填在统计表中。

  4.汇报:

  谁先给大家介绍你是怎么记录的?大家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还有不同的记录方法吗?

  5.介绍画“正”字法

  老师也有一种好方法,你们想知道吗?老师是用画“正”字的方法来统计的。“正”字正好是5笔,画完一个“正”字就代表5个人。大家比较一下,老师的这种方法好不好?好在哪?

  小结:用画“正”字的方法进行统计,简单、整齐,在整理数据时,可以5个5个地数,计算简便。

  6.根据统计结果,你能说说应该派谁去参加比赛吗?今天有两位同学因缺勤没参加投票,如果他们也投了一票,结果可能会怎么样?会发生变化吗?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

  ●变式练习检测目标

  1.教材“做一做”。

  2.教材第3题。

  3.教材第4题。

  如果又有一辆车过来,你认为可能是什么车?

  4.下面是一周内几个小朋友每家扔的塑料袋的统计情况,请整理后填入表中。

  四位小朋友每家扔的.塑料袋个数统计表

  户别,小明,小聪,小刚,小胖

  个数

  (1)谁家扔的塑料袋最多?

  (2)小刚家比小聪家扔的塑料袋少多少个?

  (3)对于小朋友每家扔的塑料袋的统计情况,你有什么话想要对他们说?

  ●评讲总结升华目标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能与大家一起分享你的学习体会吗?在统计时我们用画“正”字的方法队数据进行统计和整理,这种方法即简单又方便,而且便于记录。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1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信息窗三。

  教材简析:

  本节课的学习是建立在“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以及初步掌握万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之上的。教材呈现的是小女孩参观姥爷的花圃的情境。蓝天、小鸟、蜻蜓、树木、花草、老人和小朋友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生活画卷。通过图中提供的各种花卉的棵数和已卖出花卉的棵数,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综合应用万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理清解题思路。

  培养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提出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表述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感受混合运算在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作用,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谈话:同学们,这两天我们和小丽一起来到了姥姥家,给姥姥、姥爷带来了礼物,还参观了养鸭场。今天,我们再和小丽一起去姥爷的'花圃看一看,好吗?

  (课件显示不出现数学信息的画面)

  谈话:姥姥家的花圃漂亮吗?你都看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和情景图的引入,以学生非常熟悉的“去姥姥家”的系列活动(买礼物—参观养鸭场—参观花圃)为素材,构成“情景串”,既使学生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又易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观察思考,合作交流。

  1、出示已卖出花卉的信息,提出问题。

  一串红:上午卖出80棵

  下午卖出110棵

  山菊花:上午卖出35棵

  月 季:下午卖出78棵

  (画面上显示出已卖出花卉的信息 )

  谈话:很多人都来买姥爷种的花,姥爷细心地把每天的卖花情况做好记录,这是其中一天的记录。仔细观察,你都发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

  (1)一串红一共卖出多少棵?

  (2)这三种花一共卖出多少棵?

  (上述问题可直接让学生口头列式解决)

  谈话:看到这些卖花的信息,你还想了解点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

  (1)这些花原来各有多少棵?

  (2)卖出后,各剩下多少棵?(师随着回答 板书:各剩下多少棵?)

  (学生能谈出想法即可,如果谈不出教师也不必勉强。)

  谈话:小丽也想了解还有哪些信息,我们和她一起去找找看好吗?

  [设计意图]先出示关于卖花的信息,目的是让学生简单的做一分析之后,主动地想到“原有的-卖出的=剩下的”这一数量关系,自然而然地教给学生一种分析应用题的方法,对信息的选择也多了几分目的性和自主性。

  2、出示其他信息,再分析提出问题。

  郁金香

  300棵

  月季

  比郁金香多60棵

  一串红

  450棵

  山菊花

  比一串红少180棵

  (画面上补充显示其他信息 )

  谈话:现在你又发现了什么?从中了解到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整合信息,提出问题。

  学生可能发现:

  (1)一串红有450棵,山菊花比一串红少180棵,郁金香有300棵,月季比郁金香多60棵。

  (2)根据一串红有450棵,山菊花比一串红少180棵,可以知道山菊花原来有多少棵。算式:450-180

  (3)根据郁金香有300棵,月季比郁金香多60棵,可以求出月季原来有多少棵,算式:300+60

  谈话:我们从图中了解到这么多的信息,你能提出有关两步计算的问题吗?(学生也可能自主的提出以下问题)

  (1) 一串红剩下多少棵?

  (2) 山菊花剩下多少棵?

  (3) 月季花剩下多少棵?

  (4) 原来山菊花和一串红一共有多少棵?

  (5) 郁金香和月季花原来一共有多少棵?

  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问题。

  [设计意图]将信息分层次地出现,有助于学生对信息进行有条理地分析、整合、梳理。这样既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又照顾到个体差异。知识的呈现过程层次清楚,能组织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中来。

  3、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谈话:大家提出这么多问题,真棒!下面我们先来解决“一串红、山菊花、月季花各剩下多少棵?”好吗?

  (1)解决问题:“一串红剩下多少棵?”

  谈话:要求出“一串红剩下多少棵?”都要了解哪些信息,你能自己想办法解决吗?

  引导学生回到情境图中找到合适的信息,并列式解决问题。

  全班交流:

  ①用一串红原有450棵减去上午卖出80棵,再减去下午卖出110棵,就可以求出剩下多少棵,算式:450-80-110

  ②先求出一共卖出多少棵,再用原来的-卖出的=剩下的,算式:450-(80+110)

  交流时讲清思路,鼓励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倡导算法多样化。

  (2)解决“山菊花剩下多少棵?”

  谈话:要知道“山菊花剩下多少棵”,需要了解哪些信息?

  ① 一串红450棵,山菊花比一串红少180棵。

  ② 山菊花上午卖出35棵。

  谈话:你想怎样解决,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小组内交流解题思路,并列式计算。

  全班交流,学生可能出现二种分析思路:

  ①从问题入手。要求剩下多少棵山菊花,先求出原来有多少棵山菊花,再减去卖掉的,算式:450-180-35

  ②从条件入手。根据一串红有450棵,山菊花比一串红少180棵,可以求出山菊花有多少棵,再减去卖掉的,就可以求出剩下的,算式:450-180-35

  (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讲清解题思路即可,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450-180-35,提问先算什么,求出什么?后算什么,又求出什么?)

  (3)解决“月季剩下多少棵?”

  谈话:大家能自己完整地找出信息,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分析思路,并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名板演,全班交流时由板演的同学当小老师,讲述解题思路以及计算方法。

  (4)让学生口头解决剩下的其他几个问题。(重点让学生说清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本信息窗呈现了丰富的信息,学生通过分析整合可能提出大大小小许多不同的问题。考虑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决定从分析“卖花”信息入手,着重解决“三种花各剩下多少棵?”这一问题。其中“一串红剩下多少棵?”对于学生来说较容易接受,直接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而“山菊花剩下多少棵?”相比较而言较难理解一些,因此解决时教师引导学生找信息,小组合作分析解题思路;至于“月季还剩下多少棵?”由前面的学习做基础,解决这一问题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因此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自主练习第1题。

  以“开小火车”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口算,增强团队意识。

  2、自主练习第2题(如果时间充分,可再补充一些混合运算式题)

  以“争夺小红旗”的形式组织学生独立计算,小组订正。比一比哪个小组得到的小红旗多。

  [设计意图]根据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乐于比赛的特点,将枯燥无味的式题以比赛的形式出现,既调动了学生计算的兴趣,又能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同时倡导小组合作交流、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

  四、课堂总结。

  谈话:这节课大家学得高兴吗?你有哪些收获?(板书课题:混合运算)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03-03

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15篇03-03

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15篇)03-03

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14篇03-04

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14篇)03-04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01-26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05-23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01-15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15篇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