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5-25 17:47:20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及重点]

  一、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念之情。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课型]

  教读课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山水寄意,草木传情。”是的,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志士或者借一朵鲜艳的小花,一朵枯萎的小草,或借一滴晶莹的露珠,一股清冽的甘泉来抒发他们内心的情感。苏轼曾借空中的一轮明月抒发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叹;青年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借眼前的苍茫大地,抒发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雄心壮志;当代著名散文大家杨朔借眼前的荔枝树,抒发了对“正用劳力建设自己的生活,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的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这种写法叫做“借物抒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借物抒情的诗歌——《纸船——寄母亲》(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略)

  (二)整体感知

  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诗歌,钢琴曲伴奏以促进朗读效果,烘托气氛。

  学生思考:作者冰心在本诗中抒发了什么情感?

  (三)重点学习与训练

  1、请根据诗中给出的提示,想象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

  明确:海浪滔滔,海风吹卷。诗人正坐在一艘颠簸在太平洋的邮轮上,远离亲人,远离祖国,驶向陌生的国度,不知何时才能回到祖国,何时回到母亲的身边。诗人因为强烈地思念祖国思念亲人,漫漫旅途中便愈来愈感到孤独、惆怅。因此,作者挥笔写下了这首《纸船——寄母亲》来表达自己的这种对祖国母亲的思念之情。

  2、第一节诗的前两句表达了什么意思?并请找出表达句意的关键词语。

  明确: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深深思念由来已久。

  关键词语有:从不肯总是一只一只(引导学生朗读体会,并对学生的朗读加以指导)

  3、第二节中,诗人精心叠出的纸船抛入大海后,发生了什么样的结果?这种结果是令人心碎的,作者自己明明知道没有结果却还是“不灰心地每天地叠着”,又在表达自己的情感上有什么不同?并请找出表达句意的关键词语。

  明确:愿望能否实现,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诗人能否寄托思念,能否排解孤独、忧伤。只有她自己不停地叠寄托自己对母亲深深思念之情的小纸船,才能最充分地表达出诗人那种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关键词语有:吹卷打湿不灰心总希望(集体朗读体会,并加以指导)

  4、第三节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写法?这种写法在诗中有什么样的作用?并请找出表达句意的关键词语。

  明确:在第三节中,作者运用了想象的写法。这种写法充分地写出了诗人对母亲强烈的'思念之情。

  关键词语有:梦中看见不要惊讶含着泪叠的载着她的爱和悲哀

  5、诗中的纸船有什么象征意?(指名几名学生朗读,重在体味诗歌的情感)

  明确:纸船象征了作者爱母亲、爱祖国的那一片诚挚之心。

  6、引导学生学习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⑴明确本诗的写作方法是“借物抒情”。

  ⑵教师和学生充满激情地演唱歌曲《千纸鹤》。

  ⑶问:《千纸鹤》运用了怎样的抒情方法?

  明确:运用了借物抒情的抒情方法,借千纸鹤抒发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⑷因为环境的变化,我们每个人有时都会思念自己的同学、伙伴以及长辈。每当这种思念之情难以排遣的时候,你又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寄托你的思念之情的?

  7、选几名学生配乐朗诵这首诗。

  (四)梳理、总结、扩展

  《纸船——寄母亲》这首诗运用借物抒情的写法,借含泪叠的纸船纸船抒发了作者对母亲、对祖国的那一片深深的诚挚的思念之情。诗歌朗读起来,感情深沉浓郁,令人回味悠长。

  [布置作业]

  把你对同学、伙伴以及长辈的思念之情用借物抒情的写法写出来。字数500字左右。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通过学文,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教育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2、熟读课文,理解内容。

  3、进行“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训练。

  重点难点

  1、弄清怀丙和尚在捞铁牛时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他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

  2、进行“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训练。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二教具准备

  自己搜集有关本课的资料。(作者的简介)

  三教学过程

  (一)解析课题,激趣导学

  你认识怀丙这个人物吗?汇报一下资料。

  (二)指导要求,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1、出示自学要求,学生自学。

  (1)读生字,熟读记忆,不理解的词查字典。

  (2)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问题,质疑训练。

  2、自学反馈:请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三)读课文,了解每一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1、请七个人读书,大家思考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2、组内交流汇报,达成共识。

  3、全班反馈,如下。(略)

  4、读读这七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再分组讨论,围绕着“捞铁牛”这件事,哪几个自然段的内容有关系,课文可以分成几段?(加强组内合作学习)

  第一段(1、2自然段)讲铁牛被大水冲走,陷在淤泥里,一个和尚提出能把铁牛捞上来。

  第二段(3~6自然段)讲和尚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以及用水的浮力捞起了八只大铁牛。

  第三段(7自然段)讲这个和尚就是出色的工程家怀丙。

  5、练习用“先……再……然后”说说这段话。

  四作业设计

  熟读课文,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在读懂词句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解题质疑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为什么捞?谁捞?怎么捞?)

  (二)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1、朗读第1、2自然段,思考:这两个自然段说的是什么?把你读懂的`内容说一说。(结合质疑,解决问题)

  2、出示句子“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1)和尚要试试,你说他有没有办法,从哪儿看出他有把握?用“——”画出这个句子。

  (2)从“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这句话看出了什么?

  (3)指导朗读这句话。

  3、默读第3自然段,思考怀丙和尚为捞铁牛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1)找四个人分别读这段话,每人一句。

  (2)讨论每句话的意思,概括句意,(最好用四个字)组内共同讨论学习。

  4、出示句子。

  (1)先请熟悉水性的人潜到水底,摸清了八只铁牛沉在哪儿。(摸清位置)

  (2)然后让人准备了两只很大的木船,船舱里装满泥沙,找到铁牛沉没的地方。

语文教案 篇3

  一、回忆导入,梳理内容。

  在上节课的学习中,同学们提出了许多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已经尝试解决了一些问题,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作者的童年生活,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

  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童年有什么美好的回忆?

  二、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读,说说读懂了什么。

  2、大自然提供给我们许多的玩具,带给我们无穷的乐趣,但是作者为什么“最着迷”于绿叶呢?

  (二)学习二至六自然段。

  1、齐读第二自然段,看看这段的写法有什么特点?(是下文的总述,同时也解释了上文的悬念)

  2、从哪些地方看出“我”对绿叶非常着迷?为什么绿叶会使“我”那么着迷?根据学生回答,逐段学习3——6自然段。

  (学习3——6自然段,不一定按顺序,学生最喜欢哪个自然段,读一读,然后深入学习即可)

  (1)默读第三自然段,说说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采集绿叶的快乐,画出句中的动词,认真读一读。

  指导朗读,体会“我们”采集绿叶的快乐及对生活的热爱。

  (2)自读第四自然段,思考:采集树叶的活动几乎使每个人受了伤,这与快乐有什么关系?

  (3)指名读第五自然段,说说自己为什么最喜欢这部分内容。

  自读本段,想象文中描述的场面。

  指导练习有感情朗读。

  试背诵本段。

  ⑷自读第六自然段,结合文中语句,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树叶的知识。

  说说自己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三、回归整体,感悟内化。

  1、解题:课文为什么以“绿叶的梦”为题?

  2、回忆作者的表达方法,说说有什么值得借鉴的。

  3、小结:作者的童年是快乐的,他们投身大自然,尽情享受大自然送给他们的童年礼物,在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同学们羡慕作者与大自然的亲近,羡慕他们的快乐,而我们更应该羡慕他们富于创造的一双小手。会创造快乐的孩子永远不会寂寞,我真心地希望你们有自己的快乐的生活,有一个美好的、难以忘怀的童年。

  四、布置作业。

  1、继续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2、说说自己童年有趣的事,跟同学一起分享快乐。

  3、简介葛翠琳,推荐阅读《野葡萄》《会唱歌的画像》等作品。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查字典,看注释,掌握重点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弄明白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学生审美情趣,

  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味语言,弄清文中古诗句的

  含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或上网查找。如果学生家中有屏的小艺术品,也

  可借来一用,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

  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

  导人新课。

  学生拿着自己找的图片或小屏风,向同学作介绍,语言可能不生动,教师可以就此导人,看做者是怎样介绍的。也可以用古诗词中有描写屏风的诗句导人。

  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教师正音。

  教师配古筝乐曲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并思考:

  a、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

  b、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

  听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b、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

  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

  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研读与赏析。

  过渡: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

  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全班讨论明确:

  a、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牡丹亭》中“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b、“…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这一句中的“置”是布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换上“放”字,则无此表达效果;“点缀”是加以衬托和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准确地说明了屏风在居室中的作用。(学生还可以再举出一些。)

  小结: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

  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

  中焕发出青春,重新大放异彩。

  拓展延伸

  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你还找到了哪些图画描绘了屏,全班交流,

  请你引诗配画作解说。

  想像一下,屏风将会有怎样的用途?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作业

  把课堂上所说的“想像屏风的用途’’整理好,写在作业本上,学着用上古诗词佳句,要用得得体。

语文教案 篇5

  一、学习目标

  (1)学会并积累有关生字新词,流利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理解课文内容,揣摩表达顺序

  (3)紧扣重点词句,在美读与品析中感悟梅兰芳表演艺术的精湛和观众对梅兰芳的认可与热爱

  (4)了解京剧艺术,激发学生对京剧等传统民族艺术的热爱之情。

  二、学习重、难点:在美读中,紧扣重点词句、调动生活体验,并联系上下文感悟梅兰芳表演艺术的精湛和观众对梅兰芳的认可与热爱

  三、课前准备:查阅梅兰芳的生平资料(文字、图片、视频)

  四、教学用具:PPT、视频

  五、学习时数:三课时

  六、学习过程:

  第三课时

  学习内容:第四---六自然段

  学习目标:感悟梅兰芳表演艺术的精湛和观众对梅兰芳的认可与热爱

  学习方法:1、美读法,2、调动生活体验品析词句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幕已经拉开,女主角即将出场,那么他的表演究竟会给你怎样的感受呢?请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4—5自然段,和同桌交流自己的读后感受。

  二、师生交流读后感受。

  三、品、读“观众的反应”。

  1、过渡:观众看了他的表演后的又有怎样的反应呢?

  2、【PPT】要求:①默读这两个自然段,按女主角出场、表演中途和高潮的顺序,用横线分别勾画表现观众反应的语句。②选择自己认为写得好的一个句子,在书的空白处写下你的朗读体会。

  3、【PPT】出示品析示例:

  ① “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卷起了一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观众看到女主角时响起的热烈掌声比作雷鸣,我体会到观众们对女主角的'认可和喜爱。)

  ②提示:除了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外,文中准确的动词也可以进行重点体会。

  4、师生交流并指导朗读。 【相机板书:喜爱、折服】

  四、品读“女主角精彩的演唱”。

  【PPT】过渡: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演唱竟让观众们如痴如醉,到了着魔的地步呢?请同学们默看第四自然段,用 “ ”勾画出文中描写女主角表演的语句。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交流并全班齐读勾画的语句。(2句)

  2、品析语言。

  (一)过渡: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女主角精彩的演唱的呢?首先让我们来学习描写女主角表演的第一句:【PPT】“开始唱了,那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柔和而又铿锵。”

  ①指名朗读,其余同学思考:这句话中作者运用了两组反义词,你能找出来吗?请问作者这样写你觉得矛盾吗?为什么?

  ②师生交流并指导朗读。

  明确:不矛盾,这表明女主角的唱腔富于变化。【板书:唱腔】

  ③全班齐读。

  接下来,老师想请一位朗读高手来读一读描写女主角表演的第二句,谁是朗读高手呢? 【PPT】“唱词像珠子似的从一笑一颦中,从优雅的‘水袖’中,从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的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

  ▲从“唱词像珠子”你体会到什么? 明确:声音清亮圆润。

  ▲品味“溅”:谁能说说“溅”是什么意思?从这个“溅到空中”你又体会到什么? 教师适时引导分析并朗读:

  ①联系生活实例理解“溅“的意思。

  明确:溅就是液体受冲击向四外飞射。如:小孩用力踩水,顿时水花四溅。 ②文中作者用“溅到空中”来形容女主角的唱词,是要表现什么呢? 明确:表现女主角演唱时声音铿锵有力。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品味“一粒一粒”“滴”。

  思考:这句话中作者说“唱词像珠子似的,。。。。。。一粒一粒的滚下来,滴在地上”你体会到什么?

  A、男女生分别朗读原句和改句。

  B、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并调动生活体验去分析并指导朗读:

  ①生活中我们常用“一粒一粒”、“滴”来形容什么? 明确:“一粒一粒”是用来形容很细小的东西,如一粒米、一粒沙、一粒灰尘等,而“滴”字,在生活中,我们通常说水滴、泪滴、雨滴等,它们也比较较细小。21教育网

  ②珠子“一粒一粒”的“滴在地上”给你什么感觉? 明确:“滴在地上”说明珠子落下时很轻柔。

  ③作者用“滴在地上”是来形容珠子的吗?从中你又体会到什么呢? 明确:文中是用来形容唱词的。从而可见女主角当时唱歌时声音很轻柔。

  (4)品析“滚下来”

  教师预设:这个词对于学生而言体会起来,可能不是很容易,因而教师可继续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去作相应引导。

  【PPT】依次出示:

  ①这句话中,作者是用“滚”来形容什么的?

  ②作者说它是从什么地方滚下来的呢? 请从文中找到原句读一读,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③作者说唱词从从女主角的表情中、服饰中、动作中、身段中滚下来,你又体会到什么呢? 辅助理解:教师可相机让学生模仿珠子从讲台上“滚下”的情形。 【相机板书:表情、服饰、动作、身段】

  3、讨论交流:在具体的品读完这部分后,你对女主角的表演有个怎样的评价呢?【板书:技艺高超】

  4、以指名和齐读的方式再次感受女主角精彩的表演。

  5、读中学写。

  A、师问:【PPT】为了具体展现女主角演唱时声音的圆润、柔和、铿锵,作者使用了哪些方法呢?

  B、交流并【板书:比喻 排比 动词】

  C、【PPT】小试牛刀: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观潮》一文,作者用“山崩地裂”来比喻大潮来临时巨大的声响;在《听泉》一文中,作者用“小提琴、琵琶、大提琴、铜管齐鸣”来比喻他夜宿庆云寺时听到的各种泉声,今天在《看戏》一文中,作者又用“珠子”滚下,滴落、溅起来巧妙的比喻女主角演唱时声音的圆润、柔和、铿锵。 那么,同学们,你是否也能模仿这些优秀的作家一样,调动你的想象,准确运用动词、比喻、排比等方法来描写你听到过的一种声音呢?例如下暴雨的声音、打雷的声音、刮大风的声音、放学时教室的喧闹声等,让我们也能有身临其境之感!

  D、【展示台出示】学生创作并交流并展示部分优秀作品。

  F、【PPT】名家作品片段欣赏。鲁彦—《听潮》

  五、教师小结并过渡:课题是“看戏”,作者为什么要用那么多的篇幅来描写观众的反应呢?同学们,这位技艺高超,让观众折服艺术家是谁呢?让我们齐声诵读第六自然段。【板书:侧面烘托】

  六、教师总结全文:

  【PPT】梅兰芳先生一生上演的剧目数以百计,在他不断继承传统的同时,也不断创新并形成了鼎鼎有名的梅派风格,成为中国京剧上的光辉典范。所以哪怕已是66岁的老人,在表演《穆桂英挂帅》时,依然步法严整、姿态优雅。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让我们怀着对梅兰芳大师的崇敬之情,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这位德艺双馨的表演大师!

  同学们,也许我们还不了解京剧,但请大家记住,京剧是我们中国的名片,是中国的国粹,值得每位中国人去喜爱、学习与尊重! 。 相机板书:崇敬 尊重

  七、拓展:继续搜集有关京剧的知识,分小组办一份以“国粹---京剧”为主题的手抄报。

  八、自由试背课文第四自然段。

语文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月亮的心愿》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本文以月亮的内心变化为线索,借助小女孩珍珍为了照顾生病的妈妈,放弃郊游的事,赞扬了关心父母、体贴父母准备的美好品质。本文既有童趣,又极富人情味,寓教育于生动感人的故事之中。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让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兴趣”是低年级阅读的要求。因此,教学时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自读自悟,从中感悟课文蕴涵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认识“帘、女”等14个生字,会写“女、太”等6个字。

  2、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文中产生关心父母的愿望,指导自己的行为。

  3、情感目标:

  培养爱父母,爱家里每一个人的情感,在行动上学会体贴、照顾父母,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感悟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在行动上学会体贴、照顾父母。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帘、女”等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感悟课文蕴涵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情,导情入境

  小朋友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愿,老师小时候的心愿呀,是当一名人民教师,现在老师的愿望实现了。那你们有什么心愿呢?

  (学生自由发言)

  月亮有什么心愿?

  板书:月亮的心愿

  (齐读,注意轻声)

  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质疑是思维的火花,便于激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

  二、读文识字,感知全文

  1、提出朗读课文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朗读,请把你愿意读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3、学生圈出本课要认的生字,读准字音。

  (先独立阅读,然后小组成员互读正音)

  4、这些生字中你已经认识了哪些,是怎样认识的,请把你的方法和伙伴交流。

  5、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字,在文中找相应的词、句子。

  将识字、读文融合在一起,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这样使学生在识字的同时,发展了语言,提高了认识能力。

  三、创设情境,合作交流

  1、展示第一幅图:

  ⑴ 学生边看图,边读与图内容有关的课文。

  ⑵ 感悟句子的`意境,你能把你感受到的用朗读告诉大家吗?

  2、展示第二幅图:

  ⑴ 学生边看图,边读与图内容有关的课文。

  ⑵ 感悟句子的语境,你能把你感受到的用朗读告诉大家吗?

  (在此基础上,教师适时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语气。)

  3、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两人小组互读。

  表演读。

  分角色朗读。

  4、再次通读课文,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读了课文,你还有那些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小组合作,互相释疑,教师加以点拨。)

  让学生在情境中自读感受语言,有助于增强语感、发展语言,并且能够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读好课文,对于理解课文蕴涵的思想感情有很大的帮助。

  四、扩展小结,体会深意

  月亮为什么要改变心愿呢?月亮最终的心愿到底是什么?

  齐读:两天后的一个艳阳天,孩子们一个都不少,排着队,愉快地走在郊游的路上。”

  你们现在知道月亮的心愿到底是什么了吗?

  指名自由发言。

  小结:

  月亮开始是什么心愿?──好天气。

  后来呢──下雨。

  最后呢?──一起郊游。

  练习说话:

  这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的月亮?

  你有什么心愿要送给月亮吗?让我们闭上眼睛,对着月亮许个心愿吧。

  五、故事拓展,课外延伸

  1、谈谈本节课的新收获。

  2、讲故事《乌鸦反哺》。

  3、说说自己的心愿。

  培养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去学习知识、体验生活,从而感受学习的乐趣。

  〖板书设计

  8、月亮的心愿

  月亮 去郊游

  心愿

  珍珍 照顾妈妈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8-05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的教案01-09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4-02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4-05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诗经教案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