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一年级数学教案>一年级数学教案

一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4-05-26 10:35:01 一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一年级数学教案必备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年级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年级数学教案必备15篇

一年级数学教案1

  一、素材解读

  1、素材的选取:冰雪覆盖的南极大陆,自古以来就是一片遥远而神奇的土地,多少年以来人类就想试图踏上这片土地,在征服南极大陆的过程中不知发生过多少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与探究步伐的加快,人类正在不断地揭开它那神秘的面纱。人类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会像去近郊旅游一样,很方便地登上这片土地,欣赏它那“万里雪飘、冰雪莽莽”的美景。教材以在八十年代两个中国小学生登上南极大陆的真实事件为背景,呈现了以小朋友的视角观察欣赏南极大陆的情景,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符合儿童探究的心理需求。

  2、本单元的情景串。本单元有2个信息窗。依次是:

  来到南极--观察贼鸥

  二、单元知识分析

  1、知识基础(一年级上册):

  10以内数的认识--10以内数的加减法--11至20各数的认识--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10以内数的认识:序数、基数、<、>、=。

  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11--20各数的认识:数位(个位、十位)、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10个一是1个十、十几里面有1个十和几个一、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进位、退位。

  2、教材的地位。有三点:

  百以内数的认识的开始阶段与结束阶段;

  是数的认识领域的扩展;

  是今后学习百以内数的加减法的重要基础。

  3、知识构成。共设有2个信息窗,每个信息窗的学习内容如下:

  信息窗1:数数,认识计数单位“百”,认识数位顺序,理解数的组成,估计。

  信息窗2:读数,写数,比较百以内数的大小,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三、单元教材解读

  (一)信息窗1的解读

  1、情景图的解读。对于我们人类来讲,需要探究南极的东西实在太多,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探究南极的哪些方面?既然是小客人来到了南极,就要以小客人的视角来审视南极。另外,本单元只有短短的两个信息窗,教材不可能对南极的方方面面都作介绍,只能选取典型的素材作为学习内容。教材以冰雪、冰山为背景,选取南极大陆特有的动物--企鹅、海豹与海鸥作为探究材料,符合儿童的心理需求。

  2、情景图中的信息。

  隐性地呈现了企鹅、海豹与海鸥的数量信息。

  企鹅--有10堆,每堆10只;海豹--24只;海鸥--23只。

  3、例题的设置与功能。本信息窗设计了1个红点,1个绿点,共2个例题。

  红点:有多少只企鹅呢?学习数数,认识计数单位“百”

  绿点:有多少只海豹?学习数位顺序,理解数的组成

  4、教学的策略及注意事项

  (1)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新的数位“百位”,知道百与十之间的关系以及100以内数的组成(数的组成是指能用计数单位来描述抽象这个数--知识与技能)。

  ※经历用小棒、计数器表示100以内数的过程,初步形成100以内数的表象,发展学生的数感(数学思考)。

  (2)知识与经验

  知识:20以内数的组成以及对个位、十位的认识是学生的知识基础。

  经验:生活中积累的“数”数的经验,数学思想方法:集合的思想(10个一是1个十、10个十是一百)的迁移,等量代换思想(用小棒代替企鹅)的迁移。

  (3)教具、学具准备

  学具:每位同学准备十几根小棒、皮筋(用于捆小棒)。

  教具:教师为各小组准备一个计数器。

  5、例题教学的具体阐释

  红点:有多少只企鹅呢?

  活动一:数一数:猜想--验证--反思--升华。

  猜想:请同学们猜一猜有多少只企鹅?(80只、100只、100多只等)

  验证:怎么样才能知道我们估计得对不对?引导学生想到“数一数就知道了”,并指导学生打开课本,用铅笔尖指着数。

  反思--升华:在引导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对数数的过程及方法进行梳理:

  虽然小朋友们数的方法不一样,但都能数出是100只企鹅。你们觉得哪种方法好?用哪种方法数又对又块?

  我们在数的时候,可以一只一只地数,也可以2只2只地数,数出10只以后用笔圈起来,用同样的方法接着往下数,数出10只以后再用笔圈起来,最后我们就可以10只10只地来数--10、20、30......90、100。

  为什么要这样进行总结与梳理?

  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对学生来说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情,但要数得又对又快,必须要经历多次数数活动体验,并在此之上对数数活动作总结,感悟数数活动的一些基本规律,既数数的方法,也正因如此,当学生数完以后,教师总要引导学生对数数方法进行总结,以便使学生从最原始的数数中摆脱出来,也既数数方法的升华。这是数的认识的基本规律,也是数学教学的一般要求。从课堂上来看,两位教师都能引导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而且还能实现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但在进行数数方法的总结时,意见出现了分歧。表面上看起来,10只10只地数要比一只一只、2只2只地数要快,所以教师甲引导学生“可以10只10只地数”。但是,“10只10只地数”不仅儿童做不到,就是成人也难以完成。事实上,数数是按照一定的次序将物体的数量逐步累加的心智活动,为了达到不重复不遗漏且又对又快的目的,在逐步累加的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规律,而这个规律必须以眼睛能看到的精确数量为标志。“心随眼动”,“心”既思维,“眼”既观察,思维伴随着观察到的数数规律而流动。人们之所以一只一只或2只2只地数,是因为一只或2只是眼睛能看到的并且能够使思维不间断流动的精确数量,是数数活动的基本模型,符合人们的一般数数习惯(单数、双数),是观察与思维的最佳结合点。“10只10只地数”也是数数活动的一个基本模型,但在这个模型建立之前,既在得到10只这个集合的.过程中,常常还要经历“一只一只或2只2只数”的过程。因而对学生数数活动过程的总结梳理应该是:先经历一只一只或2只2只数出每一个10只的过程,再经历10只10只数出100只企鹅的过程,在这些过程中,不仅体会数数方法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感悟渗透其中的数学思想--十进制计数思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数数过程是建立在数学方法之上的数学思想的升华过程。正像《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所指出的--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较而言,教师乙的引导更为科学合理。

  活动二:摆一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合作完成摆出100根小棒的活动。

  如果我们要把100根小棒摆出来,能不能想个好办法,让别人一看就知道是100根小棒?引导学生想到“十根十根地摆”既:数出10根小棒,捆在一起;然后再数出10根小棒,捆在一起......

  下面就请小朋友每人数出10根,捆在一起,咱看谁做得好!

  下面老师请几个小朋友站起来,举起你们手中的小棒,放在一起,一共是多少根?教师随后数:1个十,2个十,3个十,4个十,5个十,噢,5个十,共有多少根?共有50根。

  再请一个同学站起来,举起小棒,现在有多少根?6个十就是60根。

  再请2个同学站起来,举起小棒,现在有多少根?8个十就是80根。

  还不够100根,怎么办?再请两位小朋友站起来,举起小棒。

  噢,现在就是100根了,咱们一块来数一数好不好?1个十,2个十,3个十......9个十,10个十,共有100根。

  在数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数过的合在一起。同时板书:10个十是一百。

  活动三:拨一拨--用计数器表示100。

  小组探究--汇报交流--指导探究--抽象概括。

  小组探究--下面我们在计数器上把100这个数表示出来。

  汇报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估计学生可能想到下面的几种方法:①一个珠子在个位上就是1,在十位上就是十,在百位上就是100。②我们用以前学过的方法来表示。在个位上放了10个,都去掉,这10个用十位上的一个珠子表示就是10;1个珠子是10个,2个珠子是20个......10个珠子就是100个。③把10个珠子去掉后,用前面(或百位)的一个珠子代替。

  指导探究--教师演示:个位上摆1、2、3......10个珠子,把这10个一珠子去掉,用十位上的一个珠子来表示;十位上从一个十接着摆,2个十、3个十......十个十,把这10个珠子去掉,用百位上的一个珠子来表示。

  师生合作:教师拨珠,领学生一起完成在个位上摆10个珠子去掉后用十位上的一个珠子来代替,然后在十位上摆10个珠子去掉后用百位上的一个珠子来代替的拨珠表示100这个数的过程。

  抽象概括--在个位上摆1个珠子就是1,在十位上摆一个珠子就是10,在百位上摆一个珠子就是100.100里面有10个十。

  大家看,一个珠子放在这一档上就表示100,那这个珠子所在的这个位置应该叫什么?(百位)为什么?

  需说明的是,为学生提供的计数器,“百位”亦可先不写,以实现数位的动态产生过程。至此,100个数就认识完毕。

  接下来可以引导学生倒着数:一个一个去掉,2个2个地去掉,5个5个地去掉,10个10个地去掉。

  绿点:有多少只海豹呢?

  活动一:数一数: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引导交流,注意从结果和数的过程两个方面进行引导。如过程探究:数出10个圈起来,圈两次,还有4只,就是24只。

  活动二:摆一摆:你能不能用小棒把24这个数摆出来?请2人合作。然后汇报,随后概括:10根一捆,2捆是20根,与4根合起来就是24根。

  活动三:用计数器表示:请小朋友在计数器上把24这个数拨出来。

  在引导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引领学生一起完成在计数器上拨出24这个数的过程。

  梳理:充分利用板书。

  10010个十

  242个十和4个一

  232个十和3个一

  454个十和5个一

  323个十和2个一

  请大家猜想以下,45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1?32里面呢?教师随后板书出来,这是一个演绎探究的过程。

  利用补充后的板书,仔细观察你能发现什么?

  一是数的组成:这些数都有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十位上是几就是几个十,个位上是几就是几个一。

  二是数位顺序: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数,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

  6、自主练习

  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一是第1、3、4、5四个题均应设计挂图。如果没有挂图,就难以操作。二是指导练习,不光要说,还要活动,还要动笔去做,教师应先示范,学生再去模仿。

  第1题:出示挂图,可不要文字要求。估一估要求学生要能马上说出估出的数是多少。

  估计的结果对不对呢?就要来数一数。先让学生在课本上数,然后汇报数量,随后让学生到黑板上来数,教师可随学生回答的过程,在图上画一画,分成一定的区域,以便不漏数,不重复数。

  第2题:此题目的是“培养学生按数的顺序、数的规律数数的能力”。先采取师生共同活动方式,可按照课本的例子进行,如:①老师写出一个数35,请你从这个数开始往后数。②往前数。③5个5个地往后数。④往前数等。可结合计数器拨数进行。要求学生按照这个样子,任意说一个数来数。

  第3题:目的是从物(情境)抽象到数。

  可结合实物来进行。或当学生读图理解困难时,用物来帮助。让学生弄懂图的意义后,教师先填空,学生模仿填。

  第4题:目的是数的组成练习。形式:可用连线方式来解答。注意的是:可结合计数器进行练习。

  第5题: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背景:以青岛海滨真实的场景为背景,青岛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唯一的伙伴城市,将承担帆船的比赛任务。与第一题的区别:在于只“估”不“数”,因为太多,数不过来。教学时可先“估一估”:估一估有多少只?能数得清吗?有这么多帆船,它们在干什么?(训练、游玩)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随后教师作介绍。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有什么想法?(这就是题目要求进行的“说一说”)

  第6题:此题渗透了“区间套”思想。

  教学时,可让一个同学协助进行:老师抓一把,小朋友数一数记在心里作为小秘密,请大家估计有多少个。接下来同桌互做游戏。

  此类游戏要求学生课下与同学、与家长做几次,作为一个实践性作业布置。

  如果有时间的话,补充练习可以计数器为工具,进行数数的练习,为建立数的表象来操作、熟练。

  (二)信息窗2的解读

  1、情景图的解读。在上一个信息窗中,小朋友对南极大陆特有的动物--企鹅、海豹与海鸥进行了近距离的观察,本信息窗不仅有对企鹅、海豹与贼鸥近距离的观察,也有对它们远距离的观察,所以在呈现方式上采用了远近结合的方式,以此来表现南极大陆这种特有生物种群数量的众多。

  2、情景图中的信息。

  隐性信息--一是望远镜镜头里面呈现的天上的贼鸥和冰上的贼鸥,二是冰面上的企鹅和海豚。

  显性信息--小朋友数出来的“天上有四十七只贼鸥,冰上有三十二只贼鸥”。

  3、例题的设置与功能。本信息窗设计了2个红点,共2个例题。

  第一个红点:怎样写呢?学习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

  第二个红点:天上的贼鸥多还是冰上的贼鸥多?学习百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4、教学的策略及注意事项

  (1)教学目标

  ※在认识数位顺序、理解100以内数的组成的基础上对数的读写规则进行概括。

  ※在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天上的鸟多还是冰上的鸟多,实际上是求47大还是32大)、并经历用数学符号表示数的大小关系(数学思考、数感)的过程中,正确进行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知识)。

  (2)知识与经验

  2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是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经验、方法基础。

  100以内数的组成、数位顺序是抽象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的知识基础。

  100以内数的读写是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

  (3)教具学具准备:每个小组准备一个计数器。

  (4)学生基础、学习难点与数学抽象的关系:尊重学生已有的基础和经验,以难点的突破为切入点,抽象与梳理读数、写数的规则。

  只要我们认真分析学生的基础,不难发现,学生在生活中已经会读、写100以内的数,这是本节课重要的基础。本节课如果把教学仅仅定位在会读、写的层面上,学生就不会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也就是说,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对读、写数的规则进行抽象与升华,学生才能在数学上得到进一步发展。数学抽象的难点是对读写规则中“高位”的理解,这个难点的突破,可以借助于计数器的帮助来进行,因为仅从字面上来分析,学生是很难抽象出“高位”这个规则的,只有把每一个数与这个数在计数器上的样子进行比较,才能较为容易地进行抽象。

  (5)从情景到问题:要让学生经历再数出四十七只贼鸥、三十二只贼鸥的过程。虽然情景中已经表述出了天上有四十七只贼鸥、冰上有三十二只贼鸥,但对这个数目学生信不信呢?只有带领学生再数出来,学生才会确信无疑。在确信无疑的前提下,学生才会集中精力投入到下面的学习活动中来。试想一下,如果学生对这个数目有怀疑,在下面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可能还会去数,就可能不能集中精力随着教师的思路去学习。

  5、例题教学的具体阐释

  第一红点:“天上有四十七只贼鸥,冰上有三十二只贼鸥”,四十七、三十二怎样写呢:数一数--写一写--摆一摆--议一议。

  数一数--指在教师的引领下共同完成数一数望远镜镜头里面的贼鸥数量是不是四十七只与三十二只。

  写一写--写出四十七与三十二这两个数。

  摆一摆--把四十七与三十二这两个数在计数器上摆出来。为了下面梳理的需要,可以接着让学生再写几个100以内的数,并把这几个数摆出来。

  议一议--充分利用板书内容,既在对每一个数探究过程中形成的由计数器、写作、读作三部分组成的板书。以下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谁能发现我们在读数时有什么规律?写数时有什么规律?引导学生得到:从左边读、写;从十位读、写;从前往后读、写等。

  最后教师引导抽象: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同时解释“高位”的意义:左边这一位是十位,一个珠子表示“十”;右边这一位是个位,1个珠子表示“1(个)”,左边这一位就叫“高位”。

  第二个红点:天上的贼鸥多还是冰上的贼鸥多?猜想--验证--反思--升华。

  猜想--把“天上的贼鸥多还是冰上的贼鸥多”这一问题的答案猜想出来。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相信他们能够解决这一问题。

  验证--指导让学生探究为什么“天上的贼鸥比冰上的贼鸥多”。

  反思与升华--在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梳理:

  一是问题解决的实质--求“天上的贼鸥多还是冰上的贼鸥多”,实际上就是比一比47和32的大小,只要比一比47和32谁大就可以了。这就从数学的角度对问题的解答给予了解释

  二是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梳理--一是从数的组成上进行解释,既4个十比3个十大,所以47比32大;二是可以借助于一个数进行比较,既47比40大,32比40小,所以47比32大。三是从“继续数”的角度进行比较,既32接着再数才能到47。

  在对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进行梳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计数器帮助学生建立数的大小的方法。

  三是用数学符号进行抽象--既47>32,32<47。

  通过以上说明不难发现,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为:第一,计数器作为教学用具贯穿学习始终,为建立表象,培养数感而操作。第二,遵循“表象--概念”的教学模式,既“先探究--再概括”,与传统教学截然相反。吸收西方教学优点,发展我们的传统优势。第三,尊重学生的经验,把能解决的问题先来解决,以此为基础,进行抽象、概括与升华。

  为什么强调计数器在学习中的作用?--建立数的意义表象的需要。

  儿童对数的认识水平,必须以理解数的意义为目标,而数的意义的理解,必须以能用计数单位来表述数的组成为标志,如24里面有2个十和4个一,100里面有10个十。这个目标的实现,是以建立起数的意义表象为基础的,如听到或看到24这个数,马上就会想起它在计数器上的样子,因而,借助计数器反复操作,进行数与计数器算珠的不断转换,是建立数的表象进而抽象数的意义的有效途径。有了反复操作的基础作保证,当儿童脱离计数器思考时,就会有思维的原型作借鉴与参考。没有在计数器上的反复操作,只去进行反复地讲解、训练与表述,那是脱离形象思维的逻辑推理,不符合儿童认知的特点与规律。其训练途径有:一是看(听)数拨珠,既在计数器上拨出看到(听到)的数。二是看珠说(写)数,既说出(写出)计数器上表示的数。训练方式有;一是在教师统一引导、调控上完成;二是当学生有了一定基础后进行同桌之间、小组之间的学习活动;三是发现典型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为优秀学生提供表演的机会,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

  6、自主练习

  1、2、3、4、5、7、均应制成挂图,以方便教学。

  第1题:目的:由数的表象抽象到数的练习,为建立数的表象服务。计数器作为现实情境到数的中介,是一个桥梁的作用。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试填、汇报、反馈辨析与纠错,改正,然后再读。还可以教师挂出插图,引导口述、填写,然后让学生填写、齐读。

  第2题:目的:数的顺序、数的规律。题中写出的这些数是为寻找规律、填数服务的,也既利用这些数去发现规律、填数,然后填写所缺的数。接下来再横看、竖看、斜看时,整体寻找规律。

  教学时挂出插图,看能发现什么?通过说出不明白的同学能明白,利用下面的填写。然后试填,教师巡视、指导。接下业寻找规律:能发现什么?然后去读,采用对比读的方式:即读个位是6的数,十位是6的数。

  第3题:目的:同第1题一样,通过由数的模型到数的写法及大小比较,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第4题:是数的大小比较的另一种形式练习。涂上颜色,即把大数再描一描,不是把大数的方格涂上颜色。教师可作一个样子,让学生模仿。

  第5题、第6题:整十数加减法。建议围绕此内容安排一节课(或半节课)。创设一个利用整十数加减计算的情境,从情境中抽象算式,猜想得数,利用小棒、计数器作解释。然后做第5、6题。第5题的左右2个题应作对比,让学生明白:左边合起来,右边是去掉。解答后应使学生明白:2个十加3个十等于5个十,是50;7个十去掉4个十是3个十,是30。可领学生读几遍。右边的题的虚线框要动态出现为好。

  第7题:目的:培养数感,即把握数的大小的能力。教学时可先让一位同学拍球,如拍40下停下来,然后口述:课前张老师与李老师比赛,张老师比这位同学多得分,李老师不大会拍球,比这位同学少一些。并出示图片(与课本形式一样),让学生猜想。有了这个基础,学生再去做书上的题就容易得分。

  聪明小屋:如果以课本这种文字题来处理的话,属于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对大部分同学来说难以理解,因为要找到符合条件的数确实要有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教学时可采用归纳推理的方法,先写出70-90的所有数(师生同时写上,学生能写多少就写多少),寻找符合条件的数,如:一个数在70和90之间,个位和十位上的数相差5(72、83)(注意这句要求应写下来),然后让学生总结方法。

  (三)“我学会了吗”的解读

  1、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对基数、序数、数的顺序,大小、多少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数感。(数学思考)

  (2)通过动手实践,由100以内的数作引导,经历点、线、面、图形之间的转化(转换)过程,体会它们之间的关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情感与态度)

  基数:如“一共有50个数”,50是基数。

  序数:第1个数是2,第50个数是100,“1”“50”即是序数。

  顺序:连线时可从大小到,亦可从小到大,这就是顺序。

  大小:圈出数,就能知道大的数是谁,小的数是谁。

  多少:第一次圈5个数,第二次圈8个数,圈出的数个数不同。

  2、教学设计

  (1)连线--动手实践

  看到这幅图,你发现什么?想做些什么?(连起来)

  猜一猜:连线以后是什么图形?你想怎样连起来?在图下的3个问题中,学生最想做的是连线,不妨先从第2个问题开始。

  (2)数的个数

  问题:刚才在连线的时侯,你注意到了一共有多少个数?你是怎么知道的?(怎样才能知道有多少个数)

  学生可能说:数一数有几个点。数一数有几个数。还有的同学可能看到都是“双数”,会猜想到有50个数。错误的想法是“有100个数。

  “数”一数:学生年龄小,要使他们确信有50个数,不妨一齐来数。

  反思:为什么数到第5个的时侯是10?第10个的时侯是20?第50个的时侯是100?--使学生回答:因为它们是2个2个表示的。

  小结:第一个点用2表示,第2个点跳过了“3”,用4表示,下一个点还要再跳过一个数,中间隔了一个数。所以写到100的时侯不是100个数,是50个数。(这里是把100÷2=50进行渗透)

  (3)数的大小

  问题:老师圈出几个数,你能发现什么?

  再圈出几个数,又能发现什么?

  解释数:你是怎么知道××最大?学生可能会说:这几个数是30、32、34、36、38、40,越来越大,所以40最大。但这是从小到大的顺序来叙述,仍没有说明为何最大。

  小结:要引导学生从数的组成说明数的大小。可借助计数器进行。

  (4)扩展

  结合上面学习,补充一些内容,扩展强化认识。

  (5)单元反思--丰收园

  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学习了好多数学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可从数的大小、多少、组成、数位等方面进行。必要时教师引导说出。

一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第二册第76--7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探索并掌握100以内连加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验算法多样化。

  3、发展初步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100以内的连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能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经历估算

  师:六一儿童节很快就要到了,我们学校准备举办一个游园会,其中有一个游戏是套圈游戏。我们的“老朋友”笑笑和淘气“他们也想来参加,我们让他们先来玩一玩吧好吗?(课件依次用表格出示淘气和笑笑套圈的分数)

  师:看看统计表里的数据,你猜是谁赢呢?请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学生自由表达)

  学生汇报

  二、验证猜测,探索算法

  师:到底同学们有没有猜对呢?有什么办法可以准确知道谁赢呢?(算一算)

  请小朋友们试一试,你是怎样算的请在小组内说一说,也可以把你想到的算法在本子上写出来。

  学生汇报算法,指导学习竖式计算的`方法。(先把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分数加起来,再用得数加上第三次的分数)

  学生尝试自己独立用竖式计算笑笑的分数。

  比较得出是淘气赢了。(让我们向冠军淘气表示祝贺)

  小结:你认为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呢?

  三、游戏练习(投骰子选数)

  淘气和笑笑玩得那么高兴,小朋友们,你们也想玩吗?

  介绍用骰子选数游戏的方法(两人合作,每人选三个数,计算出三个数的结果要求列出横式和竖式,结果大的赢,可得一颗星,最后星多者为胜)

  四、巩固练习

  1、第76页的想一想。(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在汇报交流)

  2、第77页的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

  3、完成第77页的2。

  4、拓展练习:神奇数字迷

一年级数学教案3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88和89页,《找规律》的例1~例3及“做一做。”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

  《找规律》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是根据课程标准改革新增加的内容,也是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新变化,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教学,旨在拓宽学生的视野,开阔学生的思路,对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有重要意义。

  本课时内容主要为直观图形的形状、颜色的变化规律,所借助的铺垫有:简单几何图形的认识、美术智能及生活经验。本课的学习能为将来“循环”的理解奠定基础,也能让孩子们体会到生活中有规律事物的美感和规律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一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较为发达,对单层次规律的找寻较为容易,根据他们对单层次规律的过程探索,利用图形的形状、颜色的视觉刺激和形象来建立“多层观察找规律”的模型,解决含多层次规律的问题。

  三、教学目标

  1、 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 通过涂色、摆学具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 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体会规律的美和创造的快乐,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掌握找规律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一组图形重复出现多次就是排列规律。

  五、教学过程

  (一)、游戏感知规律。

  1、师:上课之前,先贴上老师为同学们准备的奖品智慧花吧。老师要把它奖给善于思考、积极发言、认真倾听和学习快乐的同学,你们有信心得到吗?(有)哇,盒子里有好多呀!

  老师贴两朵花。什么颜色的?(红色、黄色。)

  你猜老师接着会贴什么颜色的智慧花?(生猜师贴)你猜对了吗?

  2、再猜、再贴;再猜、再贴。预设学生一定会越猜越准。追问学生原因。

  3、师边与孩子一起说边在黑板上板书分组的虚线。红、黄,又是红、黄,还是红黄。

  师揭示课题:像红黄这样的排列就是有规律的排列。板书:规律。(跟老师学读一遍)生活中像这样的事物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找规律。齐读:找规律。

  (二)探究发现规律

  第一次探究:找一找

  (出示课件主题图)

  1、师:一群小学生正在联欢呢。请你们仔细观察,画面上都有什么?

  2、师:哪些地方排列是有规律的?又是按什么样的规律排列的?同桌两个小朋友为一组互相说一说,看谁发现得多。

  3、汇报交流:谁愿意第一个来试试?

  (生说到哪种事物便点击课件使之放大)

  (1)我发现小花的`排列是有规律的:一朵绿花,一朵红花;一朵绿花,一朵红花……

  (2)我发现彩旗的排列是有规律的:一面红旗,一面黄旗;一面红旗,一面黄旗……

  (3)我发现灯笼的排列是有规律的:一个紫灯笼,一个红灯笼,再一个紫灯笼一个红灯笼……;

  (4)我发现小朋友的排列是有规律的:一个男同学、一个女同学……

  师在学生汇报每条有规律的排列事物时,可有意识地提示孩子可让自己的表达简单些。在孩子们清楚地知道了规律的排列情况后,都追问孩子们接着往后排下一个应该是什么?

  4、师:我们找出了彩旗、小花、灯笼、小朋友队伍它们排列的规律。像灯笼的一紫一红、小花的一绿一红、彩旗的一红一黄、小朋友的一男一女以及我们黑板上的一黄一蓝,我们都把它们叫做一组。(板书:一组。齐读)

  当我们找图形排列的规律时,只要找到一组是什么,再看一看后面是不是按照一组一组重复地排列,(板书:重复。齐读)如果是,我们就说它是有规律的排列。

  第二次探究:摆一摆

  摆学具

  师:小朋友找规律找的很不错,老师摆一个规律看谁能接着摆(摆例2第一个规律)。啊!你们真厉害,我再来一个(摆例2第二个规律)。

  师:来,告诉小朋友,你是按照什么规律摆的?

  师问:你们也是按照这个规律摆的吗?还有其它的发现吗?

  引导学生说出规律,同时发现图形既可以从形状上找排列规律,还可以从颜色上找排列规律。

  第三次探究:涂一涂

  师:孩子们,还能用我们灵巧的小手涂出漂亮的颜色吗?小朋友们翻书89页看例3,独立完成涂色,教师注意订正。把学生涂的作品进行展示。并追问这样涂的原因,并表扬涂得漂亮的同学!

  师:有些同学涂得真漂亮,看谁涂得又对又漂亮。(完成89页的“做一做”)

  第四次探究:练一练

  师:同学们,生活中有许多有规律的东西,我们一起来看谁找能找出生活的规律吗?(出示练习一)

  师:你们还想不想再来一个呢!好的,来一个难点看谁能战胜。(出示例3)

  (三)生活中的规律

  师:同学们真厉害!我们一起去找一找生活中的规律吧!(出示练习)

  师:其实,像这样有规律的东西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有规律的事物会给人一种美的感觉。除了老师说的这些,你还知道我们生活中的规律吗? 今天晚上“找一找”看看我们身边的还有哪些?下节课汇报自己找到的规律。看谁能找到生活的规律,成为小小发现家。

  (四)活动总结。

  师:是呀,其实,像这样有规律的东西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有规律的事物会给人一种美的感觉。我们生活中的规律无处不在,我们的生活才会如此丰富多彩。希望大家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多观察周围的事物,小朋友回家再去找找我们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规律,只要小朋友多观察,多动脑筋,也一定会创造出更多更好的规律来丰富我们的生活。

一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3页例4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相差的概念,理解和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遇到问题能够从数量上进行观察和思考的兴趣和习惯,促进学生形成初步的计算意思。

  3、使学生在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当中,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明确“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就是另一个数比这个数少几”。

  教学准备: 例题挂图,小棒。

  设计思路:本课是有关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计算应用的内容,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第一行:◇◇◇◇◇◇◇◇

  第二行:○○○○○

  ◇ 比 ○ 多( )个。

  ◇ 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跟 ○ ( )的,另一部分是比 ○( )的。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1)出示例4挂图,让学生互相说一说图的意思。

  (2)师生共同分析数量关系。

  (3)让学生自己摆小棒,讨论出“小磊比小雪少几朵红花,就是小雪比小磊多几朵红花”的结论。

  (4)列式:12—8=4(朵)

  口答:小磊比小雪少4朵红花。

  (5)再让一位学生看图说一说图意,小组内的.学生说一说。

  2、教科书第73页的“做一做”。

  (1)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我们求什么问题?

  (求我比你少几本书,就是求你比我多几本,或你我相差几本。)

  (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小结。

  谁能说说例4与例3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

  (例4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例3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

  这两题都是求两个数相差多少,都是用减法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三的第2题。

  2、完成练习十三的第3题。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一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7页例一、例二,“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正确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比较、判断和迁移能力。

  3.渗透“变与不变”思想,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小黑板,练习本,10根小棒。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连加、连减口算(小黑板出示)

  师:说一说连加、连减的计算题应当怎样计算。(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2.加法、减法口算:4+3= 7-2= 3+7= 10-4=

  4-2= 2+3= 8-1= 7+3=

  学生口算出得数,并观察每组中的两题有什么特点。

  小组讨论、汇报。(第一个算式的得数是第二个算式中的'第一个加数或者是被减数)

  二、学习新知

  1.初步感知加减混合运算,发现加减混合运算的特点

  师:利用这个特点能不能把每组中的两道题合成一道题?

  学生说组合题,教师板书:4+3-2= 3+7-4= 4-2+3= 8-1+3=

  师:这些题有什么特点?(这些题有加法计算,也有减法计算)给它们起个合适的名字。

  学生交流,教师归纳:这些题就是加减混合运算题。

  教师板书课题:加减混合

  2.探讨计算方法

  师:想一想这些题应当怎样计算?4人小组讨论一下,试着算一算。

  学生交流后说说个人方法。

  教师让学生结合课本的两幅图说图意并正确进行计算。

  学生说出4+3-2,3+7-4,4-2+3,8-1+3的计算顺序:第一步先算……第二步再算……

  教师板书出计算过程。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刚刚我们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计算的?谁能用一句话把这种顺序总结起来?

  归纳:加减混合运算先算前两个数,用得数再与第三个数进行计算,也就是从左到右依次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学生说一说第75页“做一做”的图意并玩成填空。

  2.同桌互相摆小棒,列出加减混合的算式并计算。

  五、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了解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教案6

  1、教师都能按照要求提前备一周的课,课时量充足。能在资源共享的情况下进行有效的二次备课,逐步完善预设的过程。如王校长《识字6》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请你向外国友人介绍一处景点”的活动,让学生将词串表现的情境用语言描述出来,激发了学生说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夏金侠老师《识字8》教学预设时: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设计了“我做你猜”的游戏和“看图说句话转转盘”的预设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生字的读音、字形和字义;陆璐老师设计《朱德的扁担》一课时通过具体语境和插图理解“山高路陡”,显得扎实有效。

  2、多数教师教学目标明确,能运用新理念设计教学过程,重难点突出。在教学环节设计中,能注重关注学生个体,注重情境创设和兴趣培养,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知识的积累与内化,注重实践性与拓展性。如:丁礼秀、石德芬老师在备课中进行了很好的体现。

  3、教师们能重视作业设计和板书设计,使板书真正达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如张灵宁老师让学生画一画秋姑娘写的`信的样子,符合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王越越老师设计“秋姑娘的信还会写给谁?”鼓励孩子想象写话,捕捉了文本中生成点;毕言琳老师设计让学生编课本剧演一演,注重了语文的实践性。陈晓飞老师的《梅兰芳学艺》板书设计抓住“勤学苦练”突出从“没有神儿”到“有神儿”的变化,理清了文脉。

  4、教师们对教学的反思态度,比以前更认真了。很多教师能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总结得失,撰写课后反思,写得实在,具体,体现出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研究以及对教学中出现问题的进一步改进。如杨霞兰老师能从指导朗读方面反思了《我叫神舟号》的成功做法;刘暄老师在《江南》一课反思时不仅反思了自己的教法还反思学生的学法;周寰寅老师反思《识字7》时围绕“图文结合识字”深入展开,针对性强;潘成越、朱小力老师的课后反思详实、丰富,有一定的价值,值得一读。

  5、手写备课的教师态度认真,页面整洁、清楚、美观。老师们备课态度认真,工作扎实。母案中圈圈点点,并且对现成的内容进行了针对性地增、删、改、批,留下了老师辛勤耕耘的串串足迹。如王越越老师、陆璐老师的备课笔记看着真是一种享受。

  6、方余顺、周寰寅和满斌三位教师的工作态度更是值得学习,他们不仅要备好自己主学科的课程内容,在兼职学科的备课上也毫不马虎,教案备得非常认真。

一年级数学教案7

第九单元认识11—20各数

  第1课时数数和读数

  教学内容:

  课本第82—83页。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数出11—20各数,认识11—20各数并能正确读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体会11—20的数的组成。

  2、通过生活化的实例认识计数单位“十”,初步了解十进制,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参与实践过程,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初步的数感。

  教学重难点:

  认识计数单位“十”,初步体会引进十进制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谈话:你帮爸爸妈妈买过东西吗?

  2、想买一本标价是11元的书,你准备怎样付钱?怎样简便地把钱付清,又不用营业员找钱,你有好办法吗?先讨论讨论。看看谁的.办法好?

  二、探究交流

  (一)操作。认识“10个一是1个十”

  谈话:老师这里有一些小棒,请你来抓一把,看看有多少根?

  先不数,猜一猜你抓了几根小棒?请你数一数,你猜对了吗?

  通过数一数,我们知道了你手里有几根小棒。

  讲述:刚才抓小棒的时候我们都是通过数,才能知道抓到了几根小棒,那每次都要这样数一数,多麻烦呀!怎样才能让自己和别人能一下子看出小棒有多少根呢?你有什么好主意吗?试着摆一摆。小组成员一起讨论。

  全班交流得出:把十根捆成一捆来数最快了。因为10个一就是1个十。

  1、谈话:我们已经学过的数中最大的数是几?请同学们从准备的小棒中数出10根小棒,再把这些小棒捆成1捆。

  2、学生按要求进行操作活动。

  3、反馈:指名让一位同学在实物投影上演示:数出10根小棒,再把这些小棒捆成1捆。

  4、(拿起学生实物投影捆的1捆小棒)提问:这1捆小棒是多少根?(10根)对了,一根一根数,有10根,我们可以称作“10个一”(板书:10个一)也就是“1个十”(在刚才的基础上继续板书:是1个十)。

  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一般满了10根小棒就捆成1捆,表示1个十。

  5、把“10个一是1个十”齐读两遍。师:这里“一”和“十”都是计数时常用的单位。(把“一”和“十”描成红色)

  6、“1个十”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比如我们去买铅笔,一般是几枝铅笔捆成1捆?(指名回答)这1捆就是1个十,如果买10枝铅笔就不用一枝一枝地数了,拿出1捆就行。像这样的例子你见到过吗?(指名交流)

  (二)认识12。

  1、谈话:在课桌上摆12根小棒,怎样摆容易清楚地看出是12根?请在课桌上摆一摆?

  学生摆小棒,教师巡视,发现不同种摆法。

  估计一般都会摆成1捆2根,展示一个学生这样的摆法。

  2、提问:我们来数一数是不是12根。1捆是10根,再加2根是12根。这种摆法看得清楚吗?

  如果有其他摆法,先检查一下是不是12根,再让大家评议这样摆是不是容易看清楚。

  3、小结:摆12根小棒时,先摆1捆小棒,是10根,再加2根就是12根。这样的摆法表示1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就是12,看起来比较清楚。

  (三)继续认识11-20各数。

  1、出示前3幅小棒图。

  提问:这里有三组小组小棒,每组各有多少根小棒呢?谁来数一数?

  指名数,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出示:11、13、18

  交流数的方法:你是怎样数的?(1捆是10根,再加1根是11根)

  2、老师说小棒根数,学生摆,摆好后同桌互相检查。(指名实物投影操作)

  师:14根、16根、19根

  分别交流是怎么摆的。(先摆1捆是10根,再摆4根)

  3、提问:19根后面再添上1根是多少根?20根又满一个十了,可以自怎样?

  学生把散放的10根小棒再捆成1捆后,提问:这里是把几根捆成1捆的?又捆成1捆有什么好处?2捆是2个什么是多少?(板书:2个十是20)

  4、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不但认识了11-20各个数,还知道了10个一是1个十,2个十是20。

  5、你能从11数到20吗?

  交代:拿出你的直尺,看着直尺上的数,从0读到20。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吗?越往右(后),表示的数就越()。

  三、反馈完善

  1、在课本上先数出10张来,看看有多厚?再数出20张,看看有多厚?

  找出课本上的第8页、第15页、第20页。

  现在是往前翻还是往后翻,为什么?

  2、先估一估是多少,再数出来。(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水果图)你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吗?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教学反思:

  密切联系生活,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给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学习材料,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这样,通过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把操作、观察、语言表达紧密结合,突破了教学难点,充分体现了数学学习的过程性和体验性。

  注重学生学习的情感和态度,整节课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组织有效的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当前的教学改革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这就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与交流的机会。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许多现实而有趣的数学学习活动,自主、合作等学习方式贯穿整节课,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数学课堂。

一年级数学教案8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初步感知两个或三个物体之间的高矮,体会高矮的相对性,渗透帮助他人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

  初步感知物体之间的高矮。

  三、教具准备:

  绳子、字典

  四、教学过程:

  1、图片出示,创设情景

  长颈鹿和大象谁高谁矮?

  (1)学生独立观察,思考问题。

  (2)同桌交流。

  (3)全班反馈。

  2、选用哪个钉子好?

  (根据生活经验,厚的木版用长一些的.钉子,薄一点的木板用短一点的钉子。)

  3、哪跟绳子最长,哪根最短?(图略)

  说一说,比较的方法以及理由。

  4、拓展练习

  汽车能否从桥下通过?

  (1)学生独立观察,思考问题。

  (2)同桌交流。

  (3)全班反馈。

  5、比较站在不同高度上的小兔子的高矮。

  (1)学生观察,

(2)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注意让学生说说比较高矮时要注意什么?(同一个起点)

  5、从短到长依次排起来。

  这题的比较方法可以是数方格的方法。

  (1)学生观察,(2)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一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探索并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2、发展初步的估算以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1、体会算法多样化。

  2、进行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掌握100以内数加减混合运算方法。

  教学难点:准确计算加减混合算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大家都知道,乘车的时候会有人上车,也会有人下车。下面老师就带领大家去看看2路公共汽车的情况。

  (教师指导学生看图)

  二、新课探讨。

  1、了解图意,初步估算。

  师:(出示情景图)大家从中知道了些什么?根据图中的信息,大家估计一下,现在车上的人比56多还是比56少。

  (生独立思考后反馈)

  师小结:同学们真不错,肯动脑筋,从上下车人数的比较中可以估算出现在的人数比56少。这也是估算的一种方法。

  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根据上图,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重点解决下面这个问题:车上原来有56人,上车19人,下车27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师:谁知道怎样列式计算呢?

  生:可以56+19-27,也可以56-27+19

  师:这两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在解决乘车问题的时候,我们有两种不同的方法,可以先加上上车的人,也可以先减去下车的人。

  老师强调:这样的算式叫做加减混合运算。在计算这样的'算式的时候,要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下面,每个同学都动手算一算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完成情况)

  让学生展示计算的过程。

  3、试一试。

  学生用试一试的两道题考考自己的计算。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的第1题。

  学生同桌交流,然后集体反馈。

  2、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相互评价。

  四、总结。

  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看到很多人喜欢坐车是随手就从车窗往马路上仍垃圾,这样既不文明,又破坏环境卫生,同学们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让这种不良现象逐渐消失。

  今天我当家

  教学目标:

  1、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能运用10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运用10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六月一日是什么节日?

  生:......

  老师听出来了,小朋友们都非常盼望这一天的到来。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和笑笑在六一节这天准备干什么呢?我们去瞧瞧吧!

  二、今天我当家。

  1、初步观察图。

  师:他们来到了超市,看到了琳琅满目的商品。你能帮他们介绍一下吗?开始!

  (同桌交流各种商品的价钱)

  2、同桌交流、提出问题。

  师:如果是你当家的话,你最想买些什么呢?根据你想买的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3、解决问题(一)。

  师:刚才小朋友们都提出了不少的问题考大家,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淘气和笑笑提出了什么数学问题。板书:我们每人都有50元钱,可以买什么?还剩多少?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课堂作业本进行计算。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答案有很多种可能,只要学生的答案合理都应鼓励。

  4、解决问题(二)。

  师:我们随淘气和笑笑在商店里逛了一圈,现在她俩的东西都买好了,我们一起到收银台看看。

  (指导学生看图)

  学生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在价钱算对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判断商品的合理性。

  5、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最后一幅图引导学生根据两个数学信息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然后集体解答。

  三、总结。

  师:大家这节课的收获不少,今后同学们可以选择节假日的时间,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自己当一次家,然后把你的真实感受记下来。

一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1.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会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培养估测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练习、讨论,使学生会使用一定的长度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在头脑中建立较为准确的长度概念。

  3.为学生营造一个探究学习的环境,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受到锻炼,增强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

  4.在各种游戏中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教学设计〗

  (一)活动一:创设情境,实际测量教室的物品

  师:今天,我们到学校新建的这个多媒体教室来上课,你感觉怎么样呀?

  生:感觉这个教室比我们的教室要大得多,桌子也不像教室里是一个人一张桌子,而是一个小组一张桌子,大家在一起合作学习的时候会更方便。生:感觉这个教室的黑板应该和我们教室里的黑板大小差不多。

  生:感觉这里的课桌要比教室里的课桌高一些......

  师:这里的课桌、黑板、讲台的长、宽、高都和我们教室里的不一样,那么,它们到底有多长、多宽、多高呢?谁愿意来估计一下?

  生:我估计这个课桌的高有100cm,我们昨天量的教室里的课桌有70cm,这个课桌我感觉比教室里的高,所以我估计有100cm。

  生:我估计这个课桌没有100cm,因为教室里的桌子到我的肚子的这个位置,这里的桌子好像只比教室里的高一点,我觉得最多也就80cm吧!......

  师:那我们就来量一量吧!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你们可以测量这个教室里的任何一样东西。先在小组内讨论决定你们组要测量什么,再估计一下有多长,然后说说准备怎么测量,最后把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学生分头测量。)

  师:现在,到了交流汇报的时间了,哪个小组的代表先说?

  生:我们组测量的是黑板的长,我们是用米尺来量的,每量一米我们就在黑板上做一个记号,接着量第二次,我们最后量的结果是:黑板的长是4米。

  师:有没有哪个组测量的也是黑板?和他们组测量的结果一样吗?

  生:老师,我们组测量的也是黑板,我们量的结果和他们的结果一样,应该说他们组测量的结果是正确的。

  生:我们组测量的是这个课桌的长,这个课桌比我们教室里的课桌大得多,我们想知道它到底有多长,我们是用我们几个人的小尺子接起来量的,我们测量的结果是课桌的长是一米三。

  师:能告诉我,这个一米三应该怎么写吗?能让我看看你们是怎么记录的吗?

  (投影仪展示学生练习本上记录的结果:1m3cm,1m30cm,1.3m。)

  师:还有没有哪个组测量的也是课桌的长?

  生:我们组测量的是课桌,对于记录的方法我还想补充一下,我记录的方法和这几个都不一样。

  师:来,把你们组记录的结果也展示出来好吗?(用投影仪展示与上组不同的记录方法:130cm,1米3。)

  师:有这么多种记录的方法,谁能简单评价一下吗?

  生:我觉得130cm比较好,我们已经学过了:1m=100cm,一米三应该就是130cm。

  生:我觉得1米3这种记录方法不太好,你只说3,到底是什么呢?是3米还是3厘米?都不合适,我觉得1米30厘米比较好,说得清清楚楚的。

  生:刚才我们组测量的也是课桌的长度,我们量的结果是1m30cm,所以写成1m3cm是错误的,他把30cm记成了3cm,这是不对的。

  生:我用的1.3m这种方法是小数,这是我妈妈告诉我的,妈妈说如果物体的长度不够一米,就可以用小数表示。

  生:我喜欢用130cm。不是整“米”,但是总是整“厘米”吧!那我们就用厘米作单位好了。

  师:其实,在这几种表示方法中,除了1m3cm是不正确的,其他的几种表示方法都是可以的,在使用的时候你可以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选择。

  生:我们组测量的是门的高度,我们测量的结果是2m多一点,因为上面太高了,我们没有够着,剩下的大约不到10cm吧。

  师:那我们一起再来测量一次,看这扇门究竟是多高!谁能出个主意,怎样才能看清多出来的是多少厘米?我们应该怎么测量?

  生:上面看不见,我们就从上面开始量,从下面看多出来的是多少厘米不就行了吗?(师生一起测量。)

  师:看来,你们估计得还比较准确,这扇门的高度是2m10cm。那我站在门的旁边,请你们估计一下我有多高呢?

  生:我觉得有1m60cm,你刚才测量门的高度的时候,我看你很容易就把米尺的那一头放在门上边了,上面也就剩半根米尺那么长了。

  师:你真善于观察,连我刚才测量的动作你都没有放过。

  生:我估计你有155cm。我妈妈就是155cm,我觉得你和我妈妈差不多,我估计你也是155cm。

  师:比较是估测时常用的一种方法,你以妈妈的身高为标准来判断老师的身高,也是一种好办法。

  师:刚才,我们在测量的时候,大家使用了米尺、软尺、小尺子等测量工具,它们能帮助我们迅速知道一个物体的长度。

  (二)活动二:寻找并使用自身的测量工具

  师:当你需要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的时候,你的身边没有现成的.测量工具,你准备怎么办呢?你知不知道在你的身上也藏有许多这样的工具呢?它们虽然没有尺子测量得准确,但是在很多时候也能帮我们的忙呢!

  生:我知道,我们前天学习的时候知道了,我的小手指的宽大约是1cm,要是没有尺子,我可以用我的小手指来量。

  生:我还知道,我的两手平伸,稍微向里面一点,就是一米。

  师:你身上还有别的尺子吗?刚才那个同学把妈妈的身高作为标准来判断老师的身高,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其实,你自己的身高也是一个很好的尺子呀!下面,我们就来找一找我们自己身上的尺子好吗?

  师:现在我来布置任务,请你量出自己的身高、步长和双手平伸时两指尖的距离,可以自己量,也可以找同学合作。

  (学生自己量或互相合作,并将量的结果填在书上。)

  师:测量好了吗?下面我们就来试验一下看你们的尺子管不管用。我请我们班的2位同学到前面来,请你估计他们的身高。(2名学生同时上台。)

  生:我估计xx同学的身高是1m30cm,因为我刚才量的我的身高是1m20cm,他比我高一些,我觉得他应该是1m30cm。

  生:我估计xx同学的身高是1m28cm,因为我刚才量我自己的身高就是这个,我觉得我们两个一样高......

  师:再估计一下这2位同学的腰围、头围是多少。知道什么是腰围、头围吗?

  生:知道,腰围就是腰这一圈的长度。老师,我需要上去抱抱他。(上台抱这位同学)我估计他的腰围是50cm,因为我刚才量了我双手平伸时两指尖的距离和我的身高差不多,是1m20cm,现在,我一只胳膊就能将他的腰围住,说明他的腰围跟我的胳膊的长短差不多,我看最多也就50cm吧。

  师:你能以自己身上的尺子为标准进行比较,说得挺有道理的,我感觉你估计得应该是比较准确的。现在我想知道你们的腰围和头围的准确长度,要怎么测量呢?谁有比较好的方法?

  生:我今天带来了软尺,我可以直接围在腰上量。

  生:我们家没有软尺,但是我带了一根绳子,我先用绳子在我的腰上围一圈,作个记号,然后量这段绳子的长度就可以了;量头围也是一样的。(学生测量。)

  师:你们测量的结果和你们刚才估计的结果比较一下,你能发现什么?生:我估计的结果和测量的结果差不多。

  师:看来,我们身上的这些尺子还真管用。我们再来试一次。你知道了自己的步长,请你以这条线为起点,估计一下10米大约到哪里,自己做一个记号。

  师:再来走一走,看这10米你大约需要多少步?看着这么长的距离,请你估计一下,需要多少个同学手拉手才够10米?谁想来试一试?

  师:通过这些活动,使你想到了什么?你会对物体的长度进行正确的估计吗?

  生:老师,我发现我的估计能力越来越高了,我估计的结果也越来越准确了,我看,要想估计准确就需要多练习。

  生:我觉得记住几个标准很重要,比如我记住我的身高,我在估计的时候就和自己的身高相比,估计得就比较准确了。

  师:你们说得真是太好了,知识和能力就是这样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练习积累起来的。希望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多做练习,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三)活动三:练习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做一个有关这方面的小练习。请同学们打开书第19页,看第3题,你能看懂吗?谁能说说看?

  生:这是一个搭物体的游戏,让我们计算搭成的图形的高是多少。

  生:这三种物体的高是不一样的,第一种高2cm,第二种高3cm,第三种高8cm。

  生:就是看看每种图形是用哪几种物体拼成的,然后将他们的高加起来就可以了。

  师:那就自己完成吧!(学生独立完成。)

  (四)活动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生1:我学会了测量很多物体的长度。

  生2:我这节课好几次的估计都比较准确,我发现有一个标准就好估计多了!

  生3:我知道怎么记录一个长度了!

  生4:老师,我能估计出从多媒体教室到我们教室的距离,我需要用我的步子量,等回到教室我就可以告诉你!......

  〖教学反思〗

  1.《标准》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经历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能对一些物体的长度进行测量。实际教学中,测量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不是什么大的难题,但是对于测量结果的记录,出现了一定的困难。因为学生没有学过小数,没有学过复名数,对于一些不是整厘米的或不是整米的情况不知道该如何正确地表示。因此,本节课我将这个内容作为一个难点,交给学生自己来解决。让学生对其中一个小组的记录结果先进行补充,展示出多样的记录方法后让学生进行评价,在讨论中得出结论。用小数来表示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不规定、不强求,因此,学生说是家长告诉他的,我也就没有过多地追问。

  2.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对培养他们对单位的感觉是非常有益的。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估测意识的培养。但是在估计时,因为学生年龄小,头脑中对长度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容易出现较大的偏差,如一开始就有一个学生估计课桌高100cm,这就需要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寻找估计标准,通过比较来进行估计。在教学时我抓住一个学生以妈妈的身高为标准来估计老师的身高这个契机,引导学生以自己身上的长度为标准来进行估计,并将估计的结果进行验证,使估计较准确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帮助估计不够准确的学生找到较好的估计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锻炼学生的估测能力。

一年级数学教案11

  学习内容:p14~16;练习二第1、2、3、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写1~5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和认真书写的习惯

  3、利用“野生动物图”使学生初步感知“用数学”的乐趣,同时滋生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良好愿望。

  学习重点: 1~5的基数意义和写法。

  学习难点: 1~5的写法。

  教具、学具准备:电脑课件;1~5数字卡片;投影仪;计数器;小木棒

  预设流程:

  一、导入:

  同学们喜欢去动物园吗?动物园里有什么动物?现在同学们就来看一看这些可爱的动物。除了看动物之外,我们还要从中学习数学知识,1~5的认识,看谁学得又快又好。(板书)

  二、教学1~5的认识:

  1、(屏幕显示“野生动物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画了什么?各有几个?说给你的同桌听。(指名说)

  2、你们能不能按照顺序来说一说?先说数目小的,在说数目大的。再说给你的同桌听。(指名说,根据学生发言操作课件)

  3、这幅图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用“?”来表示?

  4、(投影“1”数字卡片)现在请你拿出1根小棒,摆在数字“1”的下面,可以怎么摆?(学生上来演示)

  5、(投影“2”数字卡片)现在请你拿出2根小棒,在桌子上摆一摆自己喜欢的图形(学生上来演示)(“3”、“4”、“5”类同)

  6、谁能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个数可以用1~5各数表示?

  三、教学数序

  1、(计数器上拨1颗珠子)老师拨了几颗珠子?用几表示?(板书:1)

  2、(计数器上再拨1颗珠子)再拨一颗珠子,一添上一是几?(板书:2)(3、4、5类同)

  3、齐读1、2、3、4、5

  4、1的`后面是几?5得前面是几?3得前面是几?后面是几?(全班回答)

  四、教学书写

  1、(屏幕显示1~5的数字卡片)请同学们插上想象的翅膀,想一想,这5个数字各像我们生活中的什么物体?(学生自由回答)

  2、教学1、2的写法。

  (1)动画展示“1”、“2”笔顺。

  (2)请同3学们跟着老师用手划。

  (4)在书上描写。

  3、教学3的写法。(同上)

  4、教学4、5的写法。(同上)

  五、练习

  p21练习二 1、2、3、

一年级数学教案12

  一、教学内容

  沪教版第一册第六单元

  二、教材简析

  加倍与一半,是一年级上册整理与提高中的一部分,需要一年级上册前期知识的铺垫,同时也为后面二年级的学习打下了一定基础,在这一部分内容中数的含义是基数。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既熟悉又陌生,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许多类似的问题,但从没有从数学的角度进行过思考。

  “加倍与一半”隐含着集合的思想,而其中的“加倍”为二年级“倍”的概念和乘法意义认识作了前期的孕伏;而“一半”是“对半平分”思想的体现,也是二年级除法“平均分”概念的孕伏。另外,加倍的题可以用来推算出许多与它相邻的加法题,可以使得学生掌握多种计算方法进行之前所学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学习。

  在这部分教材内容中,首先以小胖吃小笼包的生活场景为背景,引入了加倍与一半,向学生初步介绍了加倍与一半的含义。

  在求出实物的加倍与一半的过程之后,通过小熊猫的话用数学语言描述了加倍与一半。

  其后,通过表格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求加倍与一半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数的加倍与一半的内涵。在此过程中,从刚开始的具体实物过渡到了半抽象的点图,并经历了点图的加倍与减半,最终过渡到抽象的数的加倍与减半。在此表格中,“2”的加倍为后面进行了示范,“3”则由学生按照示范初步尝试,“4”则由学生独立尝试完成其加倍过程。而“10”和“12”则是求其一半。

  紧接着,通过求部分数的加倍与一半的过程,逐渐体会其可逆的关系。

  最后,教材中设计了一些关于求数的加倍与一半的练习,并在其中隐含了可逆关系,对学生予以强化暗示。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加倍、一半的含义;会用数学语言描述加倍与一半;会求一个数的加倍、一半;体会求一个数的加倍及求一个数的一半之间的可逆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加倍与一半的变化过程,操作小圆片摆出对应圆片数的加倍与一半,比较加倍与一半之间的关系等活动,建构数的加倍与一半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体悟数学的价值;通过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活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加倍、一半的含义。

  难点:体会求一个数的加倍及求一个数的一半之间的可逆关系。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科书、小圆盘、小圆片、大小盒子、湿巾、小棒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老师这里有两个神奇的盒子。先看这个大盒子,我往里面放进3张湿巾纸,请你打开盒子数数现在有几张湿巾纸。(3到6)板书

  现在我再往小盒子里放进10根小棒,请你打开盒子数数现在又有几根呢?(10到5)板书。

  这两个盒子里到底藏着什么奥秘呢?今天我们就要通过学习一起来回答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探究加倍

  1)调动原有知识

  师:今天早上老师吃早饭的时候在早餐店点了一份小笼包,一份有4个。可发现吃不饱,就又点了一份。(出示媒体)谁能根据这件事编个故事,列一个数学算式呢?

  (板书:4+4=8)

  师:这个算式里有什么特点呢?(两个加数一样)

  师:两个加数4分别表示什么?(原来小笼包的只数、增加的小笼包的只数)

  2)初步感知加倍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加倍并用数学语言表达

  师:添加的只数和原来的只数有什么关系呢?(相同)

  师:是的,又点了一份小笼包,也就是添加了相同只数的小笼包。

  像这样加上同样多的数的过程就是求一个数的加倍(板书:加倍)。跟我一起念:加倍。

  师:现在谁来说说什么是加倍呢?

  师:谁能说说4的加倍是几?你是怎么求的?(4的加倍是8,4+4=8)

  追问:为什么是4+4?(加倍就是加上相同的数)

  师:(指着板书4+4=8)我们就说4的加倍是8(板书),谁能像老师一样来说一说?

  3)进一步理解加倍、求一个数的加倍并用数学语言表达

  师:现在你能发现这个大盒子有什么奥秘吗?(手指3到6)(加倍)

  师: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3+3=6)媒体呈现

  追问:你的第二个加数3是怎么来的?

  师:所以,3的加倍是几呢?请你说完整

  师:现在请你们同桌两个人合作,挑选一个你们喜欢的数,摆出相应数量的小圆片。

  师:请你们添加小圆片,使小圆片的数量加倍。

  师:你们先摆了几片,又添加了几片,一共有几片(算式是)?也就是X的加倍是X?(3、4组板书算式)

  2、探究一半

  1)调动原有知识

  师:前天早上老师吃早饭的时候在早餐店,老板一下给我拿了6个大烧卖,我马上对老板说只要一半就好。你觉得老板会拿掉几个烧卖,我最终又能吃到几个呢?

  师:你是怎么想的?

  2)初步感知一半的意义、求一个数的一半并用数学语言表达

  师:什么是一半呢?(请2-3人)

  师:一半就是把它对半平分,分成两份一样多的,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一半。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另一个知识,一半。

  师:所以,我们是怎么求出6个烧卖的一半是多少的呢?(生说出后动画演示对半平分的过程以及算式3+3=6)

  师:(指着算式)我们就可以说,6的一半是3,3是6的一半,谁能像老师一样来说一说?

  3)进一步理解一半、求一个数的一半并用数学语言表达

  师:现在你能发现这个小盒子有什么奥秘吗?(手指10到5)(一半)

  师:你能说说10是怎么变到5的吗?

  追问:为什么10对半平分后就得到5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所以,10的一半是几呢?请你说完整

  师:现在请你们同桌两个人合作,再选一个你们喜欢的数,摆出相应数量的小圆片。

  师:请你们减少小圆片,摆出小圆片的一半。

  师:你们先摆了几片,又减少了几片,一共有几片?为什么减少这么多的小圆片?也就是X的一半是X?(3、4组板书算式)

  师:小朋友们在摆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什么?(提示:是不是所有小圆片都能摆出它的一半?)

  师:是的,只有双数的小圆片才能摆出它的一半。

  3、探究加倍与一半的关系

  师:请你们同桌两个人合作,再选一个你们喜欢的数,摆出相应数量的小圆片。摆出小圆片的一半。(请2组不同的答案,并在板书算式,用在算式上箭头标注思考方向)

  师:请把现在这些小圆片的数量加倍。(再请刚才两组交流)

  师:你发现了什么?

  师:请打开书完成57页第二题,看看加倍与一半到底有什么关系?

  师:是的,加倍与一半就象向前走一步和向后退一步,是正好相反的关系。看,黑板上的算式,我们正着看,就是加倍;反着看,就是一半。

  师:根据这一个算式(手指某一之前书写的算式),你能得出什么几句关于加倍与一半的话吗?(X是X的加倍,X是X的一半,X的加倍是X,X的一半是X)

  (三)巩固练习

  1.求数的一半、加倍,用数学语言说一说,体会可逆关系

  2.超市购物,结合生活认知

  师:在超市购物时,有些东西其实就是我们今天学的加倍与一半,你知道吗?

  师:什么是“买一送一”,什么是“打对折”呢?

  师:请找到以下商品价格间的加倍与一半:一块橡皮的价格是3元,一把剪刀的价格6元,一筒铅笔的价格是12元。

  3.数的多次加倍、一半,及混合

  师:小伙伴们邀请我们去它们家做客,你能顺利找到它们的家吗?

  我的门牌号是5的加倍;我的门牌号是1的加倍再加倍;我的门牌号是8的一半、一半再一半;我的门牌号是6的一半的加倍。

  (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什么是加倍,什么是一半;怎么求一个数的加倍与一半;加倍与一半的关系)

  八、板书设计

  加倍与一半

  3+3=6 5+5=10

  6是3的加倍,3的加倍是6. 10是5的加倍,5的加倍是10.

  3是6的一半,6的一半是3. 5是10的一半,10的一半是5.

一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巩固所学十几减几的知识。

  教学重点:对学困生的'辅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算):

  14-7=11-5=11-8=

  16-7=15-6=12-6=

  14-8=17-9=13-6=

  二、练习:

  1、第7题:

  (1)明确要求:看谁全都能做对。注意看清运算符号。

  (2)学生独立完成。

  (3)订正答案。

  (4)对全做对的学生提出表扬。

  2、第8题:小动物爱吃什么?

  (1)明确要求:各种水果和蔬菜的旁边有算式,小动物旁边有得数,算一算,看看这些小动物喜欢吃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连线。

  (3)订正答案。

  3、第9题:渗透函数概念。

  (1)明确要求:先算出得数,再看看被减数、减数、差有什么特点。

  (2)学生独立在书上填写得数。

  (3)小组讨论。

  (4)教师小结:被减数不变的情况下,减数增大,差随之减小,相反减数减小,差随之增大。

  4、第10题:在里填上”〉“、”〈“、”=“。

  (1)明确要求。

  (2)学生独立完成。

  (3)全班一起订正。

  5、第11题:

  (1)看图:说一说图上画的什么意思?

  (2)提出数学问题,学生提得只要合理就给予肯定。

  (3)引导学生读一读图中对话框中的内容,根据此内容列算式解答。

  (4)订正。

  6、第12题:口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7、第13题:

  (1)看图:说说图上画的什么意思?

  (2)根据图意提出数学问题。

  (3)列算式解答,订正。

  三、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了有关十几减几的内容,做了很多练习。下面请谈一谈你的收获。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十几减几

  12-5=7(只)

  7+6=13(只)13-7=6(只)13-6=7(只)

一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多多少(或少多少)用减法计算。从而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类似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

  数学

  的情趣以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复习导入

  1. 智慧老爷爷听说小朋友特别爱动脑筋,心里可高兴。送了份礼物给大家,要想打开礼物,先解开盒上的密码:

  (课件:7比4 6比9 8比3 2比9)

  学生口答

  2. 打开礼物出现水果。(课件出示)让学生对两种水果进行比较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生活中常见事物数量比较,自然导入新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为下面解决问题作铺垫。]

  二、引导探索 解决问题

  1.数圆片

  师:数数信封里的圆片,知道了哪些数学

  信息

  生:红圆片13个

  生:蓝圆片8个

  师:根据这些信息,我们可以提哪些数学问题?

  生:红圆片比蓝圆片多多少个?

  生:蓝圆片比红圆片少多少个?

  生:圆片和红圆片一共多少个?

  [让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意识。]

  2.摆圆片

  让学生摆圆片,摆出的圆片必须一眼就能看出红圆片比蓝圆片多多少个?

  学生摆,教师巡视

  展示学生摆的情况,说出摆的方法(一个一个对齐)

  [学生在具体的数学实践活动中,通过动手、观察感知一一对应,直观的发现谁比谁多。]

  3.领悟算法

  (1)让学生把红圆片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数量和蓝圆片同样多。

  (2)讨论:老师:什么要这样分?学生:发表意见。

  (3)要求红圆片比蓝圆片多多少只要怎样?用什么方法?(反过来问又怎样列式?)

  从(13)里面去掉和(蓝圆片)同样多(8)个。剩下的是多出的部分。(课件展示)

  学生列式

  (4)提问:13-8=5可以表示什么?

  教师适当的引导如:13-8=5可表示为:小明有13朵花,小红有8朵花,小明比小红多多少朵花?

  学生表述,教师评价。

  小结:求谁比谁多多少?谁比谁少多少?就是从多的部分里去掉少的部分,剩下的就是多出的部分(少出的部分)

  [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通过手动、口动、脑动、眼动把抽象的理论变得简单形象,帮助学生理解问题,从而悟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计算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从算式入手“13-8=5可以表示什么。”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给孩子营造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既巩固知识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三、开展游戏 设问解答

  1. 分6组

  2. 交代游戏规则:

  (1)每组选三人抓棋。

  (2)抓棋的人先把自己的名字写在表格里,然后每人抓一次,数一数抓棋的个数,写在自己每名字的下面。

  (3)填好表后,每人根据自己组里填表情况提一个“比多少”的数学问题写在纸条上,最后把纸条贴在表格里。

一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 在“拔河”的情景感受数量之间的大小及相等关系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通过学具操作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

  2、 认识大于号、小于号和等于号,并知道它们的含义,用会这三种符号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能正确描述数的大小。

  3、 参与观察、操作等实际活动,初步体验“数感”。

  4、 培养对数学学习的亲切感,乐于参加数学活动,愿意提出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认识大于号、小于号和等于号,并知道它们的含义用会这三种符号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正确描述数的大小,是本课的难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实物展台、彩色圆片 师生双边活动: 活动一:

  引入新课:小朋友们在幼儿园里玩过许多有趣的游戏吧,哪个小朋友玩过拔河的游戏,能说说这种游戏怎么玩吗?今天,有一个班的小朋友正在玩拔河的游戏,他们想请咱们班的同学一起去看看好吗?(出示课件)

  你观察到什么?你想说什么?问些什么

  [本课是在拔河的情景中认识大于号、小于号和等于号,因此,要启发学生对拔河这种活动的认识,明白拔河时两边的人数要相等。鼓励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如果学生在数人数的时候是两个两个地数的应该鼓励。能用自己的话

  说说对拔河的认识,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能够看懂图意,用自己的'话简单的描述图中的事物。]

  活动二

  你说我讲:为什么比赛还没有开始?

  我们可以用不同颜色的图片来代表拔河的小朋友。怎样摆才能够让别人一下子看出哪边的人多?看着摆好的图片,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从两边的人数不一样来分析这个问题。

  [此处引入“一一对应”的观念,但学生如果有别的摆法,只要正确就应该给予肯定。能认真听别人的发言。能够正确的进行操作,并能自己的话描述操作的过程和结果。]

  活动三

  今天,老师介绍数学王国的两位好朋友给大家认识,他们是一对孪生兄弟,长得可像啦!先请它们来和大家打个招呼吧。(课件演示:两个符号的自我介绍。) 听了他们的自我介绍,你知道了什么?仔细观察两个式子,你有办法区分这两个孪生兄弟吗?

  学习顺口溜:大于号、小于号,两个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两个数字中间站,谁大冲谁开口笑。

  手指游戏:用中指和食指表示两种符号,表示四组数的大小。

【一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一年级数学教案08-16

一年级北师数学教案02-25

一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02-23

一年级下数学教案01-27

一年级数学教案11-06

一年级数学教案11-07

一年级趣味数学教案04-30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08-16

《买书》一年级数学教案08-16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