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经典]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第4课时 有趣的七巧板
教学内容:
课本第18-1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拼图形,体会填写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2、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与同学的交往、合作意识。
3、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发展想象力,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拼图形,让学生体会图形有变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难点:用七巧板创造性地拼图形。
教学准备:
课件、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认识七巧板
1、出示一副七巧板。
提问:在这样一副七巧板中共有几块图形?你知道每块图形的名称吗?(同桌互说)
提问:七巧板中有几种不同的图形?哪几种?哪些三角形的大小完全一样?你是怎样知道的?
2、请学生试着用两块拼成一个正方形。
(1)学生们拼,指名板演
(2)说说自己是怎样拼的。
(3)动手操作:试试用七巧板中的两块,拼成一个三角形、再拼成应该平行四边形。
二、动手操作
1、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图形?
2、分小组活动:用七巧板中的三块,拼出一个已经认识的图形
(1)学生分小组活动。
(2)指名板演、讲解。
(3)指名分组汇报时,应多鼓励、表扬有多种结果的同学。
3、分小组活动:用七巧板中的四块、五块、六块。是否也能拼成我们认识的图形?
4、出示第 19 页的几幅图。
5、说明:用七巧板不光可以拼出我们认识的图形,还能拼出有意思的图形。
请学生分别说说这几幅图是什么?
再让学生分组动手拼出美丽的`图案。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有趣的七巧板
三角板、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拼摆出不同的图形,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对七巧板的操作,使学生初步了解七巧板的作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己想象、尝试拼图,然后在交流中互评。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经历了图形的变换过程,空间观念得到了培养。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第5课时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 8-1 0 页。
教学目标:
1、探索并理解“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计算验算。
2、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受计算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和欲望,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难点:领悟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的简单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出示 8 个圆和 5 个三角形,提问:你能提出一个用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
独立列式解答。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题 4
提问:你能知道什么数学信息?学生交流
根据这些条件,可以求出哪些问题?
2、指导学生解答:小华做了多少朵?
用圆片摆出来, 第一排摆多少个圆片?
启发:对照刚才摆的过程,想一想,可以怎样列式计算小华摆多少朵?
11 + 4 = 14(朵)
3、列式后解答后追问:算出的得数与摆出的结果一样吗?
尝试解答:小平做了多少朵?
先用圆片摆一摆,小组合作,再计算
4、讨论:第一排摆了多少?第二排怎么摆?
5、明确:对应摆,最后空 3 个位置不摆。
三、练习巩固
1、想想做做 第 1 题:
学生动手画一画,再填空。组织交流时着重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2、想想做做 第 2 题:
学生说一说图的意思,学生独立解答。
3、想想做做 第 3 题
看清条件,问题,有困难的用学具摆摆。强调:上下要对齐。
思考:算出的数会不会比 3 2 个少?为什么?
4、想想做做 第 4 题:
出示图后指名说这道题目是什么意思?求小灰兔拔了多少个,怎么求?独立
完成。
汇报:你是怎么做的。2 5 + 7 = 3 2 (个)
5、想想做做 第 5 题:
学生独立做,集体讲评。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吗?
板书设计: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
(1)小华做了多少朵?
11+3=14(朵)
(2)小平做了多少朵?
11-3=8(朵)
教学反思: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数量关系比较隐蔽,解答这类问题时,借助“同样多”把这类问题转化成求总数(求剩余)的问题,再用加(减)法计算。这种推理方法,逻辑性较强,但学生难以理解。这节课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是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分解摆圆片的`操作过程,把隐蔽的数量关系在物化活动中外显出来,使学生形成比较清晰的表象,并以这种表象为基础,利用已有的知识,直接确定计算方法。这种教学策略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便于学生理解计算方法。
给学生足够开放的空间,引导学生自己结合动手操作的经验,总结规律,既能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又有利于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倾听,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交流中不断进步,在合作中整体提高。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第2课时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课本第3 — 4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让学生掌握10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3、使学生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计算加减混合式题。
难点:优化算法,正确计算加减混合式题。
教学准备:
课件、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45 + 28 + 16 92 — 44 — 23
2、9 + 4 — 6 16 — 7 + 8
二、学习新知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让我们先来看一副图,谁能来说一说画面中说了些什么?
你能根据这条信息来编一道题吗?
根据这些信息你想到哪些数学问题?
由学生独立计算一步计算的笔算。
2、探索新知
男生一共折了38只,女生一共折了42只,送给幼儿园33只,还剩多少只?
谁来说一说,你打算怎么算?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及时巡视,一方面,发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及时的`鼓励和必要的指导;另一方面,了解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问题,准备下一步组织学生交流。
请学生试算,并请学生上台板演,可能会有出现书写格式的错误,由其他学生对其完成的情况进行评价。
及时评价学生的方法。
用你喜欢的方法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60—38+40=
把你的算法和结果向大家介绍一下,说一说先算的什么,又算的什么,结果是多少。
一般方法是:先算38加42,再减33,结果等于47。如果出现先算42—33,再加38,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并谈谈看法。同时说明一般情况下的计算方法。加减混合运算,一般情况下从左往右依次计算。谁愿意把你用竖式计算的方法给大家介绍一下?
多数学生可能会用两个竖式计算,如果学生出现一个竖式的,就直接指导,如果没有出现,教师主动介绍。
加减混合运算,也可以用一个竖式进行计算……
3、教学试一试。
同学们看这道加减混合运算的题,请你自己算一算,检查一下加减混合运算知识学得怎么样。
课件出示:教材第3页“试一试”。
教师巡视的时候,要特别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做完后交流计算的结果。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指名说说是怎样口算的。
2、指名说一说想想做做第3题。
由学生独立完成。
3、学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4、5题。
集体评议。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加减混合运算
38+42—33=47(只)
60—38+40=62
教学反思:
让学生自主地去讨论、思索,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想法。教师要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恰当点拨、引导,使学生对自己发现的结论进一步反思,重新认识,找到正确的方法、答案。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不必做过多的铺垫,不用多余的提问引导。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知道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名称,并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个数所表示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计算、比较等活动,让学生经历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除法横式和除法竖式之间的关系,感受有余数的除法的多种表征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恰当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理解了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明白了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之后进行教学的。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与横式进行对比,了解有余数的除法竖式的写法,知道除法竖式中的各部分的名称,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理解除法竖式中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教学重点:
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以及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个数所表示的意思。
教学难点:
对照操作过程,使学生理解除法竖式中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教学过程:
活动一:复习导入。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有余数的.除法)
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内容。
(设计意图: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理解了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明白了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之后进行教学的。这里的复习,既是为了对旧知的巩固,也是为了学生能够衔接前后知识,为新知铺垫。)
活动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1、课件出示例3: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
教师:请同学读一读,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指名学生读题,说说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教师:“13根小棒”指的是什么? “每4根分一组”是什么意思?
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教师:那么结果会怎么样呢?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方法?
学生畅谈想法。(画一画,摆一摆等)
2、教师:现在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在小组里交流方法,看看结果都一样吗,其他同学是怎样解决的。
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3、汇报结果。
预设1:采用画一画的方法。
教师:请用画一画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同学上来展示你的结果。
指名学生上台展示,并说明是如何操作的,结果是怎样的。
将小棒4个一组画在一起,一共画了3组,还剩1根。
预设2:采用摆一摆的方法。
教师:请用摆一摆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同学上来展示你的摆法。
指名学生上台展示,并说明是如何操作的,结果是怎样的。
先拿出13根小棒,每4根就摆一组,一共摆了3组,还剩1根。
预设3:采用列式计算的方法。
教师:老师巡视的时候看到有同学用列式计算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请用列式计算方法的同学上来展示你的算式。
指名学生上台展示算式。
13÷4=3(组)……1(根)
教师:你为什么想到列除法算式?(平均分)你能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的含义吗?算式中13、4、3、1分别表示什么?
预设4:其他方法
教师:同学们还有没有其他方法?指名学生展示,只要合理即可。
(设计意图:使学生体会平均分的不同的表征形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三:教学除法竖式写法和各部分含义。
1、教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都得出了同样的结果,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可以分成3组,还剩1根。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用算式如何表示有余数的除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用竖式该如何表示。
板书:除法竖式
2、教师黑板演示竖式计算过程。
先用直尺画,在这个符号里写被除数13,表示要分的13根小棒;外面左侧写除数4,表示每4根一组。
教师:刚才同学们把小棒分成了3组,这个“3”写在哪里?
请同学们猜一猜,教师引导纠正,说一说为什么写在个位上。(分成3组)
教师:13根小棒,分成3组,现在已经分掉了多少根?(12根)
让学生体会,从竖式中我们可以用商乘除数,也就是3×4表示12。
教师:这个“12”写在哪里?(写在要分的13的下面,要求相同数位对齐。)
教师:从活动中我们知道,还剩1根小棒,想一想在竖式中如何表示。
教师演示画 ,引导学生发现,13根小棒分掉12根后,用13-12正好表示剩余的1根小棒。
3、回顾梳理。
教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刚才是如何写竖式的?对比除法算式13÷4=3(组)……1(根)看看竖式中每个数表示什么意思?小组里说一说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演示讲解,结合分小棒的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及各部分表示的含义。除法横式与竖式的比较,加深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的理解。)
4、巩固练习一。
完成教材第62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学生汇报交流。
活动四:迁移对比。
1、教师:如果我们有16根小棒,每4根一组,结果会怎么样?竖式怎么写?请同学们先动手分一分,然后写出横式和竖式。
小组里交流比较,再请学生上台展示,说一说是如何想的,为什么这么写?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正确的书写方法。
2、教师:这道题和刚才的题目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巩固练习二。
完成教材第63页做一做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学生汇报交流。
活动五:小结归纳。
教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与前两册教材相同,本册教材是以《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我们一方面努力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同时注意所采用措施的可行性,使实验教材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另一方面注意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既注意反映数学教育的新理念,又注意保持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教学内容
这册教材共包括九个单元,主要包括五方面的内容。
(一)计算教学内容
1.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
2.表内乘法。
(1)表内除法没有结合表内乘法在本册出现,主要目的是分散难点
(2)仍分成2~6、7~9两段编排,让学生有更多的练习时间。
(二)空间与图形
1.长度单位(认识厘米和米)
注意让学生经历统一的长度单位的过程。
2.角的初步认识
3.观察物体(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轴对称、镜面对称)
(三)统计(以1当2的条形统计图)
继续学习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
(四)数学广角(排列组合、逻辑推理)
是新的教学内容,介绍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
(五)实践活动--“我长高了”、“看一看,摆一摆”,第一学段主要是通过模拟现实与数学游戏,巩固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二学段的“综合应用”重点是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简单的课题研究。
本册教材的主要特点
一、笔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计算的同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
二、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三、表内乘法教学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四、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加强估计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五、注重体现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的意识。
六、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知道一个单位刻度不仅可以表示1,也可以表示2,3,4,……。
2、会识别统计表与条形统计图。
3、会填写统计表、画条形统计图。
4、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感悟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一个单位刻度不仅可以表示1,也可以表示2;能画完整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授引入
1、师:观察数学书第41页图片1
师:小丁丁他们班级每月有几个人过生日?生回答。
2、师:你是怎么收集到这些数据的呢?
生:收集数据的方法:
板书:
1、数一数
2、用乘法计算
3、完成统计表。
4、师:怎样才能一眼就看出比较出每个月过生日人数的多少呢?
生:我们可以通过画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条形统计图
出示课题。
二、新授与探究
探究一:出示数学书第43页图2
师:看了这张统计表,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学生回答
师:这张条形统计图上,用来确定项目的叫横轴,用来确定数量的叫纵轴,横轴和纵轴可以无限延长,用来表示更多的数量和项目。表示数量的轴上有单位名称,这张统计图统计的是每个游戏项目活动的人数,所以单位名称是“人”。
师:这张条形统计图上,一个表示几呢?
生:一格表示2
师:为什么要一个表示2呢?一个表示1可以吗?学生讨论
师:对呀,这里要统计的数据最多达到了20,如果一个表示1的话,要画很多格。所以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数量来表示一格,有时候一格表示1,有时候一格表示2,有时候一格表示5,也可以一格表示10等等。
探究二:
1、指导画法
师:4个小朋友拿气球应该如何画直条呢?
生:画2格?
师:为什么画2格?画4格行吗?
出示画法:
1、每格表示2人,从下往上涂2格。
2、在纵轴上找到4,横轴上找到对应的项目,从上往下涂。
3、请大家按照刚才的画法完成其余的直条。
4、师:如果老师将划船的小朋友改成15人,你能画出直条吗?
学生尝试
师:我们知道图中一格表示2,所以在纵轴上找不到正好是15的格子,所以我们可以先找到14所在的格子,然后再往上画半格,这样就找到表示15的`位置了。
师:找到14后为什么不往上画一格?
生:画一格表示2,那就变成16了。
师:像这样的统计图,我们叫做条形统计图。
探究三
1、小丁丁画了一张条形统计图,你看得懂吗?和组内小朋友交流。
将结果填入统计表内。并交流是怎么数的?
2、师:一格代表几人?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呢?
生:一格代表2人。
3、师:班级购买人数最多的是哪种冷饮?有多少人?
生:是冰淇淋,有16人。
3、师:从统计图上看,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生:买冷饮的人数一共有几人?
买雪糕的人数比买棒冰的人数多几人?
三、练习与巩固
练习一
联系实际,调查同学最喜欢上什么课,将数据填入表格,并制作
成条形统计图。(小组合作)
师:在制作条形统计图时,要先想好1格代表几人,再画条形统计图。
课堂小结
本课小结:
条形统计图是通过条形的高低来表示数量的多少。
条形统计图要有名称,表示数量的轴上要有单位名称。
在条形统计图中,一格不仅可以表示1,也可以表示2。
我们要会读、会画条形统计图。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41页例1至例4。
教学目标:
1、 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 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3、 会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角和直角,会判断直角
教学难点:
能正确画角和直角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
1、抢答:说出下列图形的名称
2、下列图形中有角吗?(有,拍拍手;没有,跺跺脚)
3、猜一猜,长方形后面藏着的图形中有角吗?(猜对了握手祝贺,猜错了刮鼻子。)
二、童话情境,引入新授
1、昨天大家在家里找到角了吗?说说看,你们都在哪发现了角?通过观察你有什么新发现?
生1:我知道今天要学的角和牛角、羊角与走路的脚不一样。
生2:我发现生活中的角多得数不清。
生3:我还发现圆的东西没有角。
2、大家的收获真不小!角王国的小公主也夸你们聪明呢!今天我们就和角公主一起来研究角和直角(出示课题: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
3、寻找角公主
看,这是角公主所在的学校,漂亮吗?角公主就藏在校园里,你能把她找出来吗?
(电脑演示课本38页主题图)
生1:老爷爷的剪刀上有角。
生2:老师的三角板上有角。
生3:做操的学生伸开两臂组成了角。
生4:教学楼的挂钟上有角。
电脑演示:学生说出哪些地方有角,马上在画面上用红色线段标出来。
4、看,钟面上随着时针和分针的转动,形成了许多大小不同的角。(电脑演示)
三、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一)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1、给角公主画像——画角。
聪明的小朋友拿起笔,给漂亮的角公主画张像——就是请你画出一个角。比比谁的角画得漂亮!动手试一试。
2、谁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画的?(指名演板)还有不同的画法吗?
生1:我是沿着三角板这个角的边画出来的。
生2:我先画了一个点,从这个点再画出两条线。
谁的方法好?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指导阅读例题2。
3、那就用第2种方法画一个比它大一些的角。好!再画一个更大的角。还有比它更大的角吗?画出来。
4、小组讨论:我们画的这些大小不同的角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它们分别叫做什么呢?
5、对,每一个角都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板书各部分名称)
6、选出你画得最漂亮的一个角标上各部分名称。
7、练一练:与角公主一起游戏:(电脑演示课本42页第1题)
请判断下面图形哪个是角?是,请拍拍手欢迎它;不是,跺跺脚赶走它。
(二)折一折、量一量
1、角公主的'礼物
真不错,判断准确!(师出示一圆片,翻面变为笑脸)角公主决定送给大家一个礼物。是什么呢?
它还可以是什么?发挥你的想象力,看谁说得好?
生1:这是地球娃娃的笑脸,它在夸我们呢!
生2:月亮姐姐笑眯眯地看着我,好象在邀请我跳舞。
生3:是太阳公公在说:“今天真热呀!小朋友们热吗?”
生4:这是一个圆圆的大月饼,我想把它分给听课的老师吃!
2、这张圆纸片中有角吗?那你能不能想办法变出一个角来?引导学生动手试一试。(学生有的动手折角,有的用剪刀剪出角)。
3、请出直角大将军
看看这位小魔术师变的,有谁知道这个角叫什么名字?对,它就是角王国的大将军——直角。你们也能请出一个直角将军来吗?
4、它们都是直角吗?可是听课的老师不相信!怎么办?小组讨论:用什么办法能证明这些直角大将军的身份呢?
5、谁说给大家听听?你们可真聪明,和角公主说的方法一模一样。(电脑演示、讲解验证直角的方法)
6、给直角将军戴上将军帽
打开数一数,你一共折出了几个直角?直角将军一定要戴上将军帽,也就是这个直角符号。快给它们戴上将军帽——标上直角符号。
(三)找一找、量一量
1、(电脑演示例题3)问:国旗、椅子和运动员身上有角吗?它们都是什么角?
2、我们的国旗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我们要尊敬、爱护国旗。看着鲜艳的五星红旗,你想对它说些什么呢?
生1:我会对它说:国旗,国旗,我爱你!我一定会好好学习。
生2:国旗,你是我们的骄傲!你看见了吧,我是一个好孩子,是妈妈的骄傲。
3、国旗是什么形状的?它有几个角?都是什么角?
4、看,这些直角慢慢地飞出屏幕,飞进了我们的教室。它们藏在哪儿?请找出教室里的直角。
5、寻找教室里的直角将军:学生下位寻找、测量教室里的直角。(电脑播放音乐)
(四)想一想、问一问
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对角和直角有了一定的了解。仔细看看书回顾一下刚才的学习过程,还有什么疑问?或者你还想知道什么?请大胆提出来,老师最喜欢会提问的小朋友。
四、和角公主一起游戏
1、 快乐课中操
听音乐、念儿歌、伸伸手臂,来做操。
伸开两只小手臂,我也变成一个角,两手张开是大角,一横一竖是直角,并拢手臂角变小。
2、空间想象画
想画一个这样的角吗?好,请闭上眼睛,脑子里出现一张大大的白纸。先画一个顶点,从顶点引出两条边,它们不断的延长、延长——,角的大小变了吗?角的两边继续延长,它们延伸到哪了?
生1:我画的角两边已经延伸到北京了,它要代我向奥运键儿问好呢!
生2:我画的角两边已经延伸到北极了,感觉好冷呀!
生3:我画的角两边已经延伸到月亮上了,我和嫦蛾姐姐一起吃月饼呢!都变得轻飘飘的。
角的大小变没有?对,无论角的两边延伸到哪,角的大小永远不会改变。
3、名画欣赏
这幅想象画,画得真不错!角公主也想请大家欣赏她的画。数一数,她画了几个角?
(课本43页第7题)
4、摆一摆、比一比
这8个角是由几条线段组成的?角公主可真聪明,5根小棒摆出8个角!我们也来试一试:3根小棒你能摆出几个角?比一比,看谁摆出的角最多!(学生可摆出以下几种图形)
5、聪明题
摆的方法不一样,结果当然不一样。用不同的方法试一试这道题会是什么结果呢?电脑演示:长方形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学生可想出以下几种方法)
6、彩色图画——心中的角王国。
今天的知识大家掌握得非常好!我真想带大家去角王国游玩。角王国到底什么样呢?请小朋友大胆想象,用彩笔画出你想象中的——角王国。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42页例1例2,试一试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在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
教具准备:
12根小棒、8个圆片、学案、课件等。
教学重点:
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过程:
师:小朋友们,秋天到了,沉甸甸的果实挂在枝头,动物王国里可热闹啦!让我们跟着乐乐一家去郊游吧!
午餐时间,懂事的乐乐主动帮妈妈洗桃。他洗了6个桃,打算放在2个盘子里。你们猜乐乐会怎么放呢?
师:不着急,先请你们和同桌讨论讨论,看看谁想的.分法多?
三种不同的分法。(并引导学生用规范语言表达)
把6个桃子分成2份,两份都是3个
把6个桃子分成2份,一份1个,另一份5个
把6个桃子分成2份,一份2个,另一份4个
师:大家给出了三种分法,你们最喜欢哪种?(我猜测,喜欢平均分的最多)
师:奇怪了,为什么大家都喜欢第一种呢?
(这样公平、两盘同样多、都是3个、不多也不少)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添补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
师:像这样的分法,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
师:(指着另外两种分法,问:那这两种是平均分吗?
生:不是。
师:为什么?
生:因为每份分得不一样多。(找两个学生回答)
师:也就是平均分必须要求每份分得怎么样?(同样多)教师在同样多的下面划上着重号。
生齐读2遍: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师:那刚才6个桃子我们是怎么平均分的?(每份分3个)
教学案例《认识平均分》 教学案例《认识平均分》我们把这3个桃作为一份,圈起来,放在一个盘子里。(师每三个磁铁外面加一个圈 ○○○ ○○○ )
师:乐乐的爷爷想给他出了个问题,6个桃子既然能平均分放到2个盘子里,还可以平均分放到几个盘子里呢?(课件出示问题)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单元教学目标
1、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2、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并能利用他们进行拼图折纸等活动。
3、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
4、欣赏利用图形组成的'美丽图案,并能尝试进行设计。
认识图形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三角形、圆、长方形和正方形,体会面在体上。
2、在实际生活中能正确区分,了解它们的用途。
3、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认识图形,了解用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把课前准备好的学具拿出来。
2、小组互相介绍。
3、小结学习情况。
二、新课教学
1、小组汇报:
一边介绍图形一边拿起实物模型。
2、归纳板书:
长方形圆三角形正方形
3、在生活中你见过这样形状的图形吗?
(1)小组交流
(2)汇报评议
三、巩固练习
1、连一连
仔细看清题意,独立完成。
2、涂一涂
按要求画一画。
3、想一想
请你接着画下去。
4、数一数
眼睛看仔细,试做,校对。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课本第68-6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更加巩固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在活动中发现人的身体上特有的规律。
教学难点: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估测技能。
教学准备:
学生尺一把、一张长方形纸、一把常见的其他形式的尺。
教学过程:
一、认识各种各样的尺。
1、请学生介绍一下课前准备的尺。
2、着重介绍学生尺、米尺和卷尺。
二、认识自己身上的尺。
1、提问:如果要量一量一有拃多长,你觉得用什么尺量?一步呢?一庹呢?
2、学生分组合作测量,再汇报测量结果。
3、介绍:根据所测量的一拃、一庹、一步的长度,我们可以利用它们来老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三、用学生尺量。
1、用学生尺量一量一张长方形纸。
(1)学生量一量,并填在书上。在量时先找到什么?(0刻度)
(2)反馈测量的数据
(3)组织讨论: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2、这张长方形纸任意折一次,再打开,用学生尺量一量折痕大约有多少厘米?学生量好,汇报各自测量的结果。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怎样折?折痕最长?大约多少厘米?你用什么尺量的?
3、想一想,这么一张长方形纸,如果用米尺或卷尺来量方便吗?为什么?
说明:根据所要测量的物体的大小,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四、想办法量。
1、学校的篮球场很大,如果要测量出它的长,你觉得用哪种尺量比较好?为什么?
2、如果给你一根3米长的绳子,你会用绳子量篮球场的长度吗?
小组讨论:具体的`方案。按方案到球场去测量。
想一想如何能在球架下面量出球架的高?
运用所学的知识,认识的测量工具,还可以量出球场上哪些线段的长度?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我们身体上的“尺”
1. 认识“身体尺”。
2. 用“身体尺”量。
教学反思:
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主动建构,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自己发现规律,并在合作交流中相互补充、修正,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学习内容】:
课本P19例2、例3
【学习目标】: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2、通过情景的创设,增强学生的.爱国这情。
【学习重点】:
掌握用笔算方法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并明白其算理。
【学习难点】:
能运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
【教学具】:
实物投影、主题图、小棒。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主题图。还有一个问题想考考大家: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2。
A、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思考计算方法。
B、分小组交流想法:个位上1减6不够减怎么办。
C、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
D、如不能口算,可以用竖式计算。
E、用摆小棒理解退位的算理。
F、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思考并汇报。
2、教学例3。
出示50—24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你的算法。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
3、小结。先学生思考计算方法。分小组交流想法。并汇报: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
[设计意图]:通过猜想、练习、交流总结,使学生掌握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第19页做一做。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2、完成第20页练习三第5题。先用小棒摆一摆,再计算。指名汇报
3、完成练习三第6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并说明错误的原因,及怎样改正。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
五、随堂练习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课本第39-40页复习1~7。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乘法的含义,了解乘法口诀排列的一些规律。
2、使学生熟记1~6的乘法口诀,并且能运用口诀熟练计算。
教学重点:
让学生熟记1-6的乘法口诀并能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发现并提出身边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口算卡片,1~6的乘法口诀表。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1~6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复习已学过的乘法口诀。要求小朋友能熟练地背出这些乘法口诀,还要能用这些口诀很快地进行乘法口算。
二、复习。
1、复习第1题
出示题图,学生独立观察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2、复习第2题。
(1)出示1~6的乘法口诀表:这是我们学过的1~6的乘法口诀,你能在空格里填上合适的口诀吗?(独立填写,集体订正)
(2)学生对照口诀放大表,横着看,你发现什么规律?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横着看,口诀的排列与我们学习时的顺序一样,第1行是1的乘法口诀,第2行是2的乘法口诀,第3行是3的'乘法口诀,……一行一行排到6的乘法口诀。
请小朋友一行一行背一遍。
(3)竖着看,你发现什么规律?
小结:竖着看,每一行中口诀的第一个数相同,第二个数从小到大排列,也就1个几1行、2个几1行……这样排列的。例如第一行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一三得三、……第二行二二得四、二三得六、二四得八。
请小朋友竖着一行一行背一遍。
(4)拐弯看(要说明先横后竖地读),每一组口诀间有什么联系?
小结:拐弯看,先横后竖,如一二得二、二二得四、二三得六……都是与2有关的口诀,也就是2和1、2和2、2和3……相乘的口诀;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三四十二……都是与3有关的口诀,也就是3和1、3和2、3和3、3和4……相乘的口诀。
请小朋友齐着拐弯试背一遍
(5)师生共同对口令。
3、复习第3题。
竞赛的形式同桌同学两人一组,比比谁先过河;比两次,使每个同学都能练习到两组题。
4、复习第5题。
在写出得数的算式里填写运算符号,先让学生理解题意,独立完成之后组织交流,讲讲是怎样想的?
5、复习第6题。
填方框里的乘数,由于只学到6的乘法口诀,所以方框里暂时填1~6个数,要求学生说出所填乘数,所得的积并说说用了哪句口诀?(第一题可按横着背的6的口诀的顺序想,后面两小题可以按拐弯背的顺序想。)
6、复习7。
引导学生弄清图意,交流后独立解答,集体汇报订正。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呢?与同学一起分享一下吧。
乘法口诀
板书设计:
1×2=2 一二得二 2×2=4 二二得四
1×3=3 一三得三 2×3=6 二三得六
3×3=9 三三得九 1×4=4 一四得四
2×4=8 二四得八 3×4=12 三四十二
4×4=16 四四十六 5×1=5 一五得五
5×2=10 二五得十 3×5=15 三五十五
4×5=20 四五二十 5×5=25 五五二十五
1×6=6 一六得六 2×6=12 二六十二
3×6=18 三六十八 4×6=24 四六二十四
5×6=30 五六三十 6×6=36 六六三十六
教学反思:
学习完本单元,学生对本单元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这节课进行回忆,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构建知识网络。注意检查学生对乘法的含义是否都清楚,乘法口诀是否记熟,有效督促学生进行阶段性复习巩固。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4~9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并能辨认从某个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能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拍照吗?刘老师拍了两张学校校门的照片,想不想看一看?(课件出示校门的照片)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小结:同一个校门,在它的里面和外面看,看到的样子是不同的。
谈话:老师这里还有两张照片,你知道是在什么地方拍的吗?(课件出示教室前后的照片)
引导:仔细观察这两张照片,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样子也不同。
[评析:让学生观察自己学校校门和教室的照片,学生有话可说,兴趣高涨,充分激活了已有的知识经验。]
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生活中的物体。(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合作探究
1.指导观察。
出示并介绍小猴。
示范:下面我们来观察小猴,请小朋友看老师是怎样观察的。(边说边示范)我先观察小猴的前面,像这样(从前面平视小猴)在小猴的前面看,看到的是什么呢?(看到的是小猴的前面)那老师看到的是这里四幅图片中的哪一幅呢?(出示四幅图片让学生选择)
让每个小组的1号小朋友学着老师的.样子观察小猴的前面,师生共同评价。
继续示范:再观察小猴的左边,(教师转到小猴的左边)这回老师看到的又是哪一幅图片呢?(一边看,一边从四幅图片中找出相应的图片)哦,是这一张图片。(举起小猴左侧面的图片)
谈话:下面请每组的四个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小猴,并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
学生按要求活动,并从四幅图片中找出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教师巡视,注意纠正不规范的观察姿势。
反馈:请每组1号小朋友举起你看到的小猴图片,(学生举起图片)说一说,你看到的是小猴的哪一面?
分别让每个小组2、3、4号小朋友举起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并说一说看到的是哪一面。
比较:(举起每个组2、4号小朋友选择的图片)这两张图片,分别是每个组2、4号小朋友看到的,你知道它们分别是哪个小朋友看到的吗?你是怎样想的?(看到小猴的右半边脸时,是从小猴的右面看到的;看到小猴的左半边脸时,是从小猴的左面看到的)
[评析: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是有效组织观察活动的前提。让学生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的图片,有利于学生初步体会观察者的位置与所看到的视图的对应关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正确区分小猴的左侧面和右侧面,突破了本课的难点,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观察的位置不同,观察的结果也不同。]
2.换位观察。
谈话:刚才每个组的四个小朋友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了小猴,每个小朋友观察到的小猴的样子都是不一样的。你想看看其他小朋友看到的小猴是什么样子吗?请每个小组的小朋友按这样的顺序(手指顺时针方向)换个位置再观察,并在四张图片中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
学生观察后,组织反馈。
继续换位观察,使每个学生都分别从四个位置观察小猴。
提问:通过刚才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小猴,你发现了什么?
[评析:换位观察,并找到相应的视图,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观察者的位置与视图的对应关系,从而深刻体会到观察同一个物体,观察的位置不同,观察到的结果也不同。]
3.学会判断。
谈话:小红、小云、小芳和小玉也为这只小猴拍了照片(出示第二个例题的情境图),你知道下面这些照片(出示四幅图片)分别是谁拍的吗?
学生回答,并阐述理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连线。(着重让学生弄清判断从左侧面和右侧面看到的视图的方法。如:当学生说到小云看到的是第二幅小猴图时,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根据什么判断的,是怎样想的)
[评析:引导学生应用已经积累的观察经验,通过想像判断每一张照片分别是谁拍的,把学生的认识水平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样子不同”,上升到“根据看到的视图,判断观察者的位置”这一层次,加深了学生对观察者的位置与视图的对应关系的理解,发展了空间观念。]
三、活动交流
1.“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在不同的位置看同一个物体,看到的样子不同。生活中也常常需要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瞧,校园里有一辆汽车,(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三个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观察这辆汽车,你知道右边的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反馈。
2.“想想做做”第3题。
谈话:请小组长拿出这样的茶壶,(出示茶壶)像这样放在桌上,(放在一个小组的桌上)你能指出自己看到的是哪一幅图吗?
学生到黑板上分别指出自己看到的视图。
提问:你能说出你们组其他三个小朋友看到的是哪一幅图吗?(着重引导学生根据壶嘴和壶把的朝向判断茶壶的左视图和右视图)
四、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
课本第42-43页。
教学目标:
1、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今天,小猴子采了6个桃子,想把他们分给几个好朋友,但是他们不知道可以怎样分?聪明的你能帮帮小猴子吗?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一)动手操作
教师先把6个桃子图片贴在黑板上
谈话:同学们,你们想到了吗?赶快行动,把桃子分一分,到黑板上摆一摆,看谁最聪明,分的办法最多!
1、学生操作摆桃子。
2、汇报并认识“平均分”
谈话:同学们,你们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办法。6个桃子可以分成3份,每份2个,可以分成两份,一份两个,一份四个,也可以分成两份,每份三个…… 那么,你们根据每份分的个数的相同与不同,把这些分法分成两类吗?
小组或全班交流。
提问:你们是怎样分的?说一说这样分的理由。
师讲述:(结合板贴)像这样,每份都是2个或每份都3个,我们就可以说,每份分的同样多,这样的分法我们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学生之间互相说一说什么是“平均分”。老师小结: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摆,不仅帮助了小猴子解决问题,还知道了什么是平均分了。
3、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特点
谈话:现在老师手上有8个桃子,要想把他们平均分可以怎样分呢?请同学们先思考一下再到黑板上摆一摆,分一分。分完后给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老师把桃子图片贴在黑板上)
小结:同学们都很聪明,把8个桃子平均分了,相出了不同的办法,虽然分的.个数和份数不同,但是每一份分分得同样多,也符合了平均分的定义了。
4、探求平均分的方法
先在黑板上画一棵树,再把8个桃子图片贴上去。
谈话:同学们看黑板上的桃树,数一数树上有多少个桃子?如果老师想把它们分给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2个,那么可以分给多少个小朋友呢?想一想!
板书:每个小朋友分2个,可以分给( )个小朋友。
找几个学生上黑板“摘桃子”分给其他同学,要求每人分2个,看有多少位同学能分到桃子就是了。
师小结:对了!8个桃子就可以把它2个作为一份分给1个小朋友,一共分了这样的4份,就是分给了4个小朋友。像这样把每几个作为一份来分的也是“平均分”
三、组织练习,深化认识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观察题中的插图,再指名回答,要求说出理由。
2、书本第43页的“试一试”
学生自己动手用小木棒分一分,边分边写答案。
3、“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读懂题意,老师指导完成。
4、第3题
学生读懂题意,老师指导完成。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平均分:分的同样多
教学反思:
创设了“分桃子”的问题情境,通过小数目“分一分”的操作活动,体验平均分的意义。平均分的图形表征是对平均分具体操作过程的概括,有助于形成表象,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平均分是生活中常用的概念,不必作为固定名词,也不必用固定的语言给它下定义,可以用“分的同样多”“分得一样多”来理解它或替换它。教学时强调人人操作,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体验平均分的意义。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教学目的:
1、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会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
3、会比较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一千米有多长?生活中有那些距离是千米?
2、走1千米大约要多少时间?跑了?
3、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二、新课
1、教学例3
问:大家知道三峡吗?我们的三峡大坝呀,全长2300米,他长吗?
我们北碚有一条高速公路叫什么?谁知道?
其中有一条隧道,长6公里
你门说,大坝和隧道谁长?
学生思考,回答
小组讨论后汇报自己的想法
一可以把千米换成米,还可以把米换成千米
2、练习
(1)对口令,选择合适的单位
教室长8()公路长800()飞机飞行高度8000()火车每小时开60()
(2)说说大约几千米
引导学估计
1675千米大约是多少千米那4850米呢?
(3)学生看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三、作业
练习十二1-4
2题,学生看题目要求和图,理解了题目的意思后在做
学生独立作业
四、课后记
第3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79页例4,80页课堂活动,81-82页练习十二5-9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体会毫米的实际长度
2、会简单的单位换算
3、会选择正确的单位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1千米有多长,生活中的1千米呢?
2、千米和米有什么关系?
3、3657米大约是多少千米?4567米呢?
二、新课
1、教学例4
学生拿出直尺,请观察,直尺上长度单位都有哪些?
学生逐渐观察得出许多小格,这每一个小格是1毫米,也可以说是1mm,学生读
这些小格把1厘米分成了几份?
学生观察数
得出分成了10份,那么一厘米就是多少毫米呢?
1厘米=10毫米,学生读
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
2、感知1毫米
请你用手指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
学生自己比划
生活中有1毫米的.物体吗?
拿出2分硬币,量一量有多厚,大约是毫米
还有吗?
学生在量
3、整理长度单位
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学生回答
你可以把他们从大到小排一排吗?
教师板书: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相邻两个单位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三、练习
1、80页1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2、80页2、3
学生测量
3、完成81页5-9
四、课后记
五、时分秒
1、能认识,写钟表的具体时刻
2、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3、能进行时分面的简单换算
4、能计算经过时间,知道珍惜时间,会合理安排时间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24
二年级数学教案上册02-14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30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02-15
关于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19
【荐】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2-21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11-25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品)05-24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