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一年级数学教案

一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4-05-26 16:04:56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推荐】一年级数学教案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年级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推荐】一年级数学教案15篇

一年级数学教案1

  一、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教材小学数学第一册第23-24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与同伴交流5以内加法的算法过程,会有适合自己的算法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使学生感受与同伴交流的乐趣。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倾听他人想法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

  激励每人学生说出计算4+1=5的过程。

  四、教学难点:

  使学生会有数的组成知识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

  五、教法、学法

  ⑴情景教学法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教材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艺术化重组,再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情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再导入新课时,我先创设一个十分熟悉而有趣的动感画面,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提到了最高处。

  ⑵直观演示法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鲜明的色彩和生动直观的画面。所以,我设计的练习都凭借直观的画面,让每个学生在轻松活泼氛围中积极思考,主动发展。

  ⑶合作交流,主动发展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再巩固、内化的过程中创造一种师生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

  六、教具准备:

  树林情景图、P24-做一做的图片(做成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先出示一个多媒体的动感画面;然后老师导入:今天,老师带大家到美丽的大树林里看看请仔细观察,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和同组的小伙伴说一说。最后交流汇报:①大树上有4只小鸟,又飞来1只,一共有5只小鸟。②我看到树上有4只小鸟,又飞来1只,合起来就是5只,列式为:4+1=5(只)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4+1=5(只)。

  (二)、合作交流,探索发现

  (1)老师导入:4加1等于5,你们是怎样算出来的?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流程:①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②小组交流,探讨多种算法。③全班交流,代表汇报。学生可能有以下的说法:

  第一种:我是看图1、2、3、4、5数出来的。

  第二种:我是数手指头或小棒算出来的。

  第三种:我会心算。

  第四种:我先数4只,接着再数1只,就是5只了。

  第五种:原来有4只小鸟,又飞来1只小鸟,合起来就是5只小鸟,4和1组成5,所以4+1=5。(给予高度的评价)

  (2)对学生的`回答,老师都给予充分的肯定;最后提出质疑:一道题有很多的算法,让学生说说最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重点引导学生用数的组成知识来进行计算比较简便。

  (3)最后小结:老师介绍自己喜欢用数的组成知识来计算,因为这样计算比较简便、比较快。

  (三)分层练习,辨析算理

  (1)第一层练习:教科书24页上做一做的第1题。把左、右两幅图制成电脑课件,直观展示猫的活动情景。先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同桌互相说说图意再填上数,并说说计算方法最后,可将算式3+2=5 2+3=5 排列起来,如:{3+2=5。}让学生比较异同,使学生直观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规律。24页第2题也是通过(看图说图意填数说计算方法)的过程进行练习,最后把算式排列起来,加深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规律。27页第4题的练习方式和前面两道题基本相同。

  (2)第二层练习:联系生活,丰富联想。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用加法算式表示的事例,如:①今天早上我吃了2个苹果,下午又吃了1个,一共吃了多少个苹果?②今天妈妈买了3条金鱼回来,爸爸又买了2条,合起来有几条金鱼?

  (3)第三层练习:分组进行拼图比赛。要求:先算出图片上算式的得数,然后拼出一幅美丽的图画。小组合作,比一比哪个小组算得快,图画拼得最美,最后由学生互相评选出优胜小组,奖励一面胜利红旗。

  (四)总结、归纳:

  先询问学生学会了什么?最后质疑。

  八、教学反思: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成为主动探索知识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参与计算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

  5以内的加法是新课程教材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该内容是在学生已认识了5以内的数和初步理解加法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本册计算教学部分的突出特点是体现算法的多样化。所以,根据这一理念和现代教学观念并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以下的教学思路:1、利用多媒体的动感画面,导入新课。2、分小组互相交流,探究发现。3、结合教学内容分层练习,巩固深化,加深对加法的理解。4、总结、归纳,提出质疑。从培养学生主体意识、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造意识。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教学理念。通过学生观察、自主探索、操作、表述,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尝到发现数学的滋味。

  学习数学是为了能用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最主要的目的之一。这一练习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法的含义。让学生用自己理解、掌握的知识,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的精神,放飞学生的想象,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并且又迁移、默化地渗透了美育,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一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35页例4、例5)

  教学目标:

  知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

  能力:培养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学会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

  突破方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具:小黑板、投影机、学具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42+520+3264-319-304+6487-6

  二、新授

  1、出示例4

  2、练习做一做

  3、出示例5

  注意:小青擦的课桌10张数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张小新擦的同样多的另一部分是比小新多擦的。

  三、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应用题和上一课学的有什么不同?

  四、达标测评

  37页5-7题

  板书设计:第八节: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

  教后经验与失误分析:

  第九节: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应用题的混合练习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应用题的混合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学会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应用题的.方法。

  能力:培养一定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难点:解题方法

  突破方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具:小黑板、投影机、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57-399-689-765-447-40

  48-526-230-1050-20xx-90

  76-4038-1057-20xx-7073-50

  56-347-499-956-3069-40

  二、计算

  36+40+247+(82-80)

  63-30+575-(10+50)

  三、文字题

  1、被减数是64,减数是4,差是多少?

  2、减数是40,被减数是64,差是多少?

  3、一个加数是36,另一个数是5,和是多少?

  四、应用题

  小刚的数学本上得15面红旗,小亮得9面,小亮比小刚少得几面?

  五、图形题

  (1)和同样多的是()

  (2)比多()个

  六、

  (1)可以分成()个()个。

  (2)和同样多的是()。

  (3)比少的是()。

  板书设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应用题

  教后经验与失误分析:

一年级数学教案3

  第5课时

  教学内容:73页--76页1--9

  教学目的;1、进一步巩固算法

  3、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73页1题

  2、73页2

  二、指导练习

  1、74页3题

  学生先填空,在观察,你发现了什麽?小组讨论

  得出:不进位加,个位相加,十位不变

  不退位减,个位相减,十位不变

  2、74页4

  3、找朋友游戏

  老师准备算式和数字卡片

  学生游戏

  如:那到14的学生说,我的朋友在那里,拿10+4的小朋友就说,你的朋友在这里

  全班齐读:10+4=14

  4、游戏:过河

  (1)6+4+8-7+5-4+6

  (2)19-9+7-5+6-4+3

  5、76页7

  6、76页8

  7、76页9

  先引导学生看图,明白图的意思

  问:可以怎样租船?

  小组讨论

  课后记

  第6课时

  教学内容:77页整理和复习1--6

  教学:目的:1|进一步巩固11--20各数的认识

  3、能按一定的顺序数数

  4、巩固个位,十位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引导学生看书,回忆本单元内容

  二、复习

  1、出示小棒,知道10个一是10

  2、77页1

  3、学生按顺序数数

  一个一个数

  两个两个数

  五个五个数

  4、77页2

  出示图,学生独立完成

  5、在圈子里填20以内的数

  十位是1的数个位是0的数

  5、78页5

  6、78页6

  学生填空,你发现了什麽?

  课后记

  第7课时

  教学内容:79页7、8、9

  教学目的:1、进一步巩固不进位加法和不进位减法的计算过程

  2、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对口另

  11--20各数的组成

  而、出示图

  ()○()=()

  ()○()=()

  2、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怎样算嘴快?

  4、79页7

  5、出示卡片

  如:一个十和4个一

  学生答:一个十4个一组成14

  10+4=14

  4+10=1414-4=1014-10=4

  6、79页9

  学生拿1分,2分,5分币,小组合作,要1角2分,可以怎样拿?

一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教材练习四5~9.

  教学目标:

  通过加减口算,使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口算方法.

  进一步巩固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指导学生正确选用条件计算所求问题.

  教学过程:

  一、计算练习。

  1. 练习四5。

  先估计一下下面每题的得数各是几十多,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口算出结果并与估计的结果进行比较,集体订正

  2 练习四4。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补充六道题,先说出每道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再计算.

  6+(6+4) 89—(26—20)

  87—10—5 9+(48—7)

  二.应用题练习。

  1.练习四7。

  1)出示第7题的统计表,说说从这张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2)如果要求“小明比小红多跳几下”应选择什么条件?(学生解答。集体交流)

  3)如果要求“小红比小华少跳几下’’应选择什么条件?(学生解答,集体交流)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独立提问题解答,集体交流.)

  2.练习四8。

  1)出示第8题,说说从图中你知道些什么?(有50名同学加入少先队,有54条红领巾够不够?)

  2)“有50位同学加入少先队,54条红领巾够不够”为什么?

  3)“你知道红领巾多多少条吗?”怎样算?为什么这样算?

  3.练习四9。

  1)出示第9题,指名说图题。

  2)一共拿来40个鼠标,有46台电脑,这些鼠标够不够?为什么?(40<46,所以不够)

  3)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独立提问解答,集体交流。)

  三. 作业布置。

  四.教学后记:通过赛一赛的练习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认识、理解0表示没有的这一实际意义、会读,会写0,2、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初步知道0的含义;2、能正确的书写0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个小玩意,大家想不想知道,是什么?

  生:想

  师:(拿出盒子)看!(摇一摇)你们知道里面放了什么吗?

  生:(摇摇头)不知道!

  师:那哪位小朋友敢上来把小手伸进这盒子里,摸摸,感受一下,这里面究竟放的是什么呢?

  生:(踊跃举手)

  师:你来!

  生1:(把手伸进去。)

  师:你摸到了什么?告诉大家是什么感觉?

  生1:好像有几根小棒!师:哦,你说有小棒。好的,你也摸摸,摸到了什么?

  生2:圆圆的东西!

  师:圆圆的东西它是什么呢?你猜猜,大家也来帮他想想!你也上来摸摸。(再请一位学生)

  生3:应该是棒棒糖!

  师:你说是棒棒糖,那你拿出来给大家看看,是不是的呢?

  生3:(拿出一个)是的,老师,是棒棒糖!

  师:哇,这位小朋友真聪明,一下子就猜出来了,那老师就把这个棒棒糖奖给你!

  生3:谢谢老师。

  师:(摇摇盒子)同学们,里面还有棒棒糖么?

  生:有!

  师:现在呢,老师把这它拿出来,(又摇摇,无声)现在还有么?

  生:没有了。

  师:那么老师一共在盒子里面放了几个棒棒糖?用什么数字来表示?

  生:2个!

  师:那现在呢?盒子里还有吗?

  生:没有了

  师:那谁知道没有了用什么数字来表示呢?

  生4:没有了用0来表示。

  师:真棒!

  这位小朋友肯定在家里的时候就已经把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知识预习了,大家要向他学习!老师现在把这棒棒糖给你,作为奖励!今天我们就是要跟0交朋友,大家愿意么?(板书:0的认识)

  生:愿意

  二、提升巩固

  师:好的!从刚才的游戏中,我们知道了,没有了就用……(提示大家一起回答)

  生:0来表示。

  师:非常好!大家看,老师的手里有几支铅笔?

  生:三支!

  师:是的,有三支铅笔。那我现在把这支借给这位小朋友,同学们再看,我手里,还有几支铅笔?

  生:两支!

  师:哦,两支。那如果老师把这两支铅笔都借给他了呢?那老师就没有铅笔了!那么……?(被打断)

  生:用0来表示!老师现在有0支铅笔

  三、0的写法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声音也很洪亮。那就是说,老师有……

  生:0支铅笔(一起回答)

  师:说了这么久,大家想知道,我们的.好朋友0到底长什么样吗?

  生:想!

  师:(拿出卡片)这就是我们的好朋友0,大家仔细想想,你们见过它么?是不是很像鸡蛋?(提示)

  生:对,还像乒乓球、鸭蛋、鹅蛋……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现在拿出你们的小手来,跟着老师一起认真地学习写0。(老师边写边说)从上线中间起,碰左线腿着地,再转到右边,碰右线回到起点相交。我们再来写一遍,从上线中间起,碰左线腿着地,再转到右边,碰右线回到起点。同学们要注意了,0像鸡蛋圆溜溜,可不能把它写成了方形,也不能把它写成这样,有棱角(在黑板上作错误的示范),要把0写成椭圆形,圆溜溜的,这样,它就很漂亮了。大家都会了么?

  生:会了。

  四、动手练习,家庭作业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拿出笔和纸,动动你的小手,试着自己写几个0,老师要看看,哪位小朋友能够写得又快又好!

  如果有同学不是很会写的话,请举手,老师来帮帮你。(学生写,老师下去走走,指导)看来同学们都写得不错!回家之后多练习几遍,给爸爸妈妈看看,下次课上,老师要请同学上讲台来展示!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一年级数学教案6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P88-89

  二、教学准备:

  长方形纸条、各种图形若干个、彩色笔等。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教材上的主题图变化单一,都是两种颜色相互交替、顺向排列的直线型,对于这样的规律,学生早已经掌握,因此学习兴趣也不大,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此,我大胆地抛开主题图,为学生提供难度不同的材料,以满足学生的需求,让学生把自己心目中的规律摆出来。这样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成有选择地展现他们的作品来展开教学,这样课堂会更加丰富。基于这样的理念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数学活动,发现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图形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

  四、教学过程

  (一)感知规律

  1、引入

  师:你知道这节课我们上什么内容吗?对(板:规律)你认为什么是规律?想到什么说什么?还有不同理解吗?还有谁想说?

  师:看来,小朋友对规律都有所感觉,那么就请你把你心目中的规律表示出来。每个小朋友都有一袋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图形,请你利用这些学具摆出你心目中的规律。

  2、学生动手摆。

  3、反馈

  师:老师收集了几条。我们一起来看看,你认为有规律吗?(给予判断)

  (1)○○○○○○○○

  你认为它有什么规律?

  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出。这组图形颜色有规律。都是按红、黄这样颜色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而且至少重复出现了3组。像这样就说它有规律。

  (2)□△○□△○□△○□△○

  这条有规律吗?规律是怎样的?

  让学生发现这组图形,不但颜色有规律,形状上也有规律,并且让学生明白是把哪几种形状或哪几种颜色看成一组?

  (3)出示一条没有规律的学生作品。

  师:现在来看看这条,你有什么想法?

  生:没有规律。

  师:你能把它变成有规律吗?那么它规律是怎样的?

  (4)老师这里也有几组图形,看到这些图形你想说什么?它的规律是怎样的?接下去应是......?

  (5)这组有没有规律呢?又是怎样?(方向)玩具猫的不同位置摆放,那么这里的玩具猫又该怎样放?(说出中间一个玩具猫的摆放位置)说说你的想法?

  小结:看来,我们不但从颜色、形状上发现它的规律,还能从方向的变化中找出规律,接下来让我们轻松轻松,做做课间操。好我们跟着音乐做(操的动作以及音乐的节奏都有规律)做好后思考:从刚才的做操中还发现什么?

  (二)欣赏规律

  师:动作也有规律,看来规律就在我们身边,今天老师也采取了一些,我们一起来欣赏。(课件演示)

  1、听:你听见了什么?鸟的叫声有规律。

  2、看:(1)雨伞的图案有规律。

  (2)衣服的图案有规律。

  (3)学校的地砖有规律。

  师:你看,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还真广泛,有规律的事物还能给我们生活带来美的享受。

  (三)创造规律

  1、师:你会创造一些新的规律吗?下面请你从学具袋中选择一种材料进行创造,你可以用图形在纸条上摆一摆,也可以在白纸上画一画,或者你也可以什么都不用,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规律,比如:动作、声音......

  要求:先想好你要创造什么样的规律,再动手,看谁创造出的规律有创意、有价值。

  2、学生创造

  3、展示交流

  仔细观察这些,你认为有规律吗?规律是怎样的?

  4、让规律动起来。

  比如将原有的规律加上表情、动作、声音。

  总结:你看,小朋友多厉害呀,创造出这么多的规律,其实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的规律等着你去发现,请你做个有心人,回家找一找,把你找到的规律与你的爸爸、妈妈分享!

  (五)教学片段实录:

  感知规律

  反馈:

  师:老师从小朋友那收集了几条,我们一起来看看,你认为有规律吗?

  师:我们先来研究第一条,你认为有规律吗?

  (1)○○○○○○○○

  生1:有

  师:你认为它的规律是怎样的。

  生1:红、黄、红、黄......

  师:谁听明白他的意思?

  生2:小图片摆放的颜色都是一红、一黄这样摆的?

  师:哦,你们的意思是说他摆的颜色上有规律,是按什么顺序出现?

  生:一个红一个黄。

  师:如果这张纸有足够长,接下去应该是什么?

  生1:红、黄

  生2:接下去都是按一红一黄摆放的。

  师:对极了,都是按红、黄这样依次不断重复出现,如果给它分分组,把哪几种颜色分为一组?

  生:红、黄两种颜色为组。

  师:这里有几组?后面还能继续摆吗?

  生1:一共有4组。

  生2:后面还是一个红,一个黄,接下去都一样。

  师:对了,像这样重复出现,我们说它是有规律的。这组图形的颜色的摆放就是有规律的。

  (2)□△○□△○□△○□△○

  师:我们来看看这个同学摆的,有规律吗?

  生1:有规律,都是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生2:都是先一个正方形,一个三角形,再一个圆形,后面都是这样的。

  生3:还有它颜色上,正方形都是红色的,三角形都是黄色的,圆形都是蓝色的。

  生4:颜色上都是按一个红、一个黄、一个蓝这样往下摆的。

  师:小朋友,眼睛真亮,观察真仔细,这样看来这组摆放不但形状上有规律,颜色上也有规律,那你能继续往下摆吗?

  生1: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生2:不是,应该是红色的正方形,黄色的三角形,蓝色的圆形,后面都是按这样的顺序出现的。

  (3)师:你说得真棒,那么来看看这组:

  ○○○○○○○○

  你有什么想法?

  生:没有规律

  师:你能把它变成有规律的吗?那么它的规律又是怎样的?

  生:○○○○○○○○

  (4)老师这里有几组图形,看到这些图形你想说什么?

  生:有规律

  师:它的规律是怎样的?接下去应是......

  生:后面都是

  (5)这组有没有规律(玩具猫的不同位置摆放)?

  生1:有,中间应该是倒着放的叮当猫。

  生2:都是一上一下摆放,师:看来,我们不但能从颜色、形状发现它的规律,还能从方向的变化中找出规律。

  (六)教学反思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系是《标准》的重要理论念之一。课的一开始,我开门见山,直接了当。今天学的是规律,你认为什么是规律?你想到什么说什么?把你心目中的规律摆出来。通过这摆一摆,不但牢牢地把握住了一年级小朋友的好动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充分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亲自动手,充分暴露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清楚地了解了学生的知识起点。

  把自己心目中的规律摆出来后,这些是不是都有规律呢?在反馈这一环节,充分利用学生所生成的资源,做到取之于学生,又用之于学生,面对学生的作品,自主展开质疑、辨析,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

  在一轮又一轮辨析解析中学生们的思维在一点一点的提升,使他们的经验系统化,也比较深刻地感知了规律,课堂真正成了学生展示自己个性的舞台。

  2、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蕴含着许多数学教学资源。在这节课中,我让学生欣赏规律这环节,让学生意识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有用的,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体现了“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也培养了学生发现和欣赏美的能力。

  3、给学生充分的创作时间和空间

  在课的结尾,给了近十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创作,给了学生足够的创作空间,有的在按规律特色,有的在画有规律的图案,有的把珠子有规律地串成一串,还有的用各种动作来表示规律等等。这样不但加强了学生对规律的体验和感知,极大地调动了思维活动,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了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

  注:此篇教案曾在20xx.4在平阳县青教会暨骨干教师研讨会上做过课。

一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2、通过操作、观察和讨论,初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比较思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选择算法.

  教学难点:

  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应用题用减法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小明和小刚在一起拍球.【出示图片“拍球图”】小明拍了56下,小刚拍了40下。

  你能根据这两个已知条件,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学生提问题并解答.板书:56+40=96(下) 56-40=16(下)

  根据这两个条件,我们可以求他们一共拍了多少下,也可以求小明比小刚多拍多少下,还能提什么问题呢?(小刚比小明少拍多少下?)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多少,该怎样解答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

  1、教学例4【演示课件“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

  (1)师:第1行有多少个△?(10个)第2行有多少个○?(7个)请你先用学具摆一摆,然后看着自己摆的学具比一比它们的个数.

  (2)学生操作学具,叙述比的过程,然后请一位同学说比的过程.老师继续演示课件“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

  师:○比△少几个?哪部分是○比△少的?请你指给同桌看。

  指定一名同学到前面来指.

  (3)师:你发现了什么?(△比○多的部分和○比△少的部分有什么联系?)

  (△比○多的部分和○比△少的部分是相同的.△比○多几个,○比△就少几个.)

  2、第62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填空,然后指定一名同学回答.(鸭比鸡少5只.)

  问:你是怎么想的?(因为鸡比鸭多5只,所以鸭比鸡就少5只.)

  明确了这个概念,我们就可以解答有关的实际问题了,下面就请同学们看一道题.

  3、教学例5

  板书:同学们擦课桌,小青擦了10张,小明擦了6张,小明比小青少擦几张?

  (1)学生自己读两遍题,然后指定一人读题.

  请一位同学说已知条件和问题,老师随着贴图.(见教材第62页例5中间的图)

  (2)学生小组讨论:要求小明比小青少擦几张,应该怎样想?

  (3)集体交流.你们是怎么分析的?

  (4)师:求小明比小青少擦几张,也就是求什么?(小青比小明多擦几张)

  师:怎么求小青比小明多擦几张?(从小青的10张中去掉和小明同样多的6张,就是小青比小明多擦的张数.)

  师:怎样列式?板书:10-6=4(张)

  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求出了小青比小明多擦4张,也就知道了什么?(小明比小青少擦4张)

  学生答题,老师板书.

  (5)学生看图随老师一起叙述这道题的`分析过程.(求小明比小青少擦几张,也就是求小青比小明多擦几张.从小青擦的张数里面去掉和小明同样多的张数,就是小青比小明多擦的张数,小明比小青少擦的张数也就知道了.)

  4、比较、小结

  今天我们研究的是什么问题?(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你会解答了吗?(会)下面就请你看一看课前的这道题.

  学生列式解答,老师板书:56-40=16(下)

  请你观察这两个问题: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问题有什么联系?(这两个问题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叙述形式不同.)它们解答的方法一样不一样?(一样,都用减法计算.)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都是属于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问题,所以都要用减法计算.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63页的做一做第1题.

  学生自己读题,说已知条件和问题.

  问:求苹果比梨少几个?就是求什么?(梨比苹果多几个)

  指定一名学生回答后,独立列式解答.

  2、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问:你是怎样想的?(指定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这道题还可以怎样问?(南瓜比冬瓜多收几个?)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板书课题: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

  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发言.

一年级数学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让学生掌握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的算理,掌握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探索不同的算法,继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发现能力。

  3、让学生体验到探索发现的乐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几道练习题。

  45+3= 33+4= 23+5 = 63+2=

  45+30= 33+40= 23+50= 63+20=

  抽学生回答,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计算的,然后集体订正。

  教师:谁能说说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应该注意些什么?引导学生说:要个位上的数对着个位上的数相加,十位上的数对着十位上的数相加。

  教师:我们今天学习有关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的有关知识。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3(出示例3情景图)

  教师:你能从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获得图中的数学信息。

  要求学生理解:图中有54只千纸鹤,其中有30只是小明折的,剩下的全是小华折的。

  小华折了多少只千纸鹤?该怎么列式?为什么?

  引导学生列式,算式为:54—30=

  并说明这样列式的理由是:从总数中减去一部分数就是另一部分数。教师:前面我们学习的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加法是对齐数位上的数相加,这样的计算方法来猜想这道题的计算方法,你觉得54—30应该怎样算?

  引导学生猜想出64—30也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

  教师:同学们的猜想对不对呢?同学们在计数器上算一算54—30,看是不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的。

  学生在计数器上操作后回答,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的。

  教师追问:你怎么知道你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的呢?教师:为什么要在十位上减3呢?教师:十位上的数对着十位上的数减,就是体现了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教师板书: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

  教师:如果不计数器,你怎样计算54—30?

  学生可能说出许多不同的计算方法,如想50—30=20,20+4=24;或个位上4减0得4,十位上5减3得2,所以54—30=24。

  不管采哪种算法,都是把个位上的数对着个位上的.数减,十位上的数对着十位上的数减。也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说明刚才同学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同学们会这样的计算方法计算两位数减整十数的算式吗?大家来试一试。

  出示:45—20 38—30 97—60 53—40

  学生独立完成后,抽学生说自己的答案,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2、教学54—3

  教师:如果我们把54—30中的30改成3,这个算式就变成了54—3。计算54—3和54—30有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吗?

  这是两道算式在计算方法上相同的地方,有没有不同的地方呢?指导学生说出54—30是在十位上减3,是减去的3个十;而54—3是在个位上减3,减去的是3个一。

  自己试着算一算。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如有的学生从十位上减起,有的学生从个位上减起,只要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就行了。

  教师:同样的方法算一算58—4,39—7,26—5,94—4。

  学生计算后汇报答案,并抽两道题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指导学生说出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减。

  3、练一练

  43—20= 56—40= 77—60= 86—50=

  43—2= 56—4= 77—6= 86—5=

  学生自己练习,抽学生汇报,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然后集体订正。

  教师:再翻开书41页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

  学生自由练习,全班集体订正。

  4、解决问题

  出示:小红口算44道题,其中错了3道,小红正确口算了多少道题?小华口算44道题,正确地口算了40道,小华算错了多少道题?是小红口算正确的题多还是小华口算正确的题多?为什么?

  学生独立解答后抽学生回答,并要求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算。

  (三)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学了什么知识?计算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时要注意些什么?你还有什么疑问?

  (四)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八5,6,7,8,9题。

一年级数学教案9

  一、复习引入。

  我们已经认识了厘米和米,1厘米有多长呢?请你用手比一比。

  1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伸开两臂比一比。

  (学生站起来比划,教师拿着米尺到学生中巡视,发现误差大的进行纠正。)

  二、实际测量教室的物品。

  1、想不想知道我们每天使用的课桌有多高?

  请同学们估计一下你们的桌子大约有多长?把估计的结果告诉同桌,然后你们俩一起量一量,看谁估得准?(学生活动)

  2、活动结束后,请学生汇报估计和测量的结果。

  3、请估计准确的同学把估计的方法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汇报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其他同学估计的方法进行评价)

  4、你们测量的课桌的高度是多少?

  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5、活动后集体汇报。

  (对于测量同样物体长度的小组进行比较,检验测量是否准确。)

  三、寻找并使用自身的测量工具。

  同学们,其实我们身上也有很多尺子,下面,我们就来找一找我们自己身上的尺子好吗?

  1、请同学们测量一下自己的身高。

  (1)身高是指什么?(从脚底到头顶的高度)

  (2)先估计,再测量。可以自己测量,也可以同桌合作。

  (3)说说测量的方法。

  2、测量自己的步长。

  (1)步长是指什么?(脚尖到脚尖或脚后跟到脚后跟的距离。)

  强调:步长是平时走一步的长度,不要刻意迈大步。

  (2)先估计一步有多长,再测量。可以小组合作。

  (3)谁估计的最准,请给同学们介绍一下方法。

  (4)你是怎样测量的?

  3、测量双手平伸时两指尖的'距离。

  4、利用身体上的尺子进行估计活动。

  刚才同学们量出自己的身高、步长和双手平伸时两指尖的距离,其实这都是很好的尺子。下面老师要检验一下你的尺子管不管用。

  (1)请两名同学到前面来,请同学估计他的身高,并说说是怎样估计的。

  (2)再估计一下这2位同学的腰围、头围是多少。

  ①知道什么是腰围、头围吗?

  ②请估计一下两位同学的腰围和头围是多少,你是怎样估计的?

  ③现在我想知道这两位同学的腰围和头围的准确长度,要怎么测量呢?谁有比较好的方法?

  (3)利用步长进行估计活动。

  ①你知道了自己的步长,请你以这条线为起点,估计一下10米大约到哪里,自己做一个记号。

  ②再来走一走,看这10米你大约需要多少步?看着这么长的距离,请你估计一下,需要多少个同学手拉手才够10米?谁想来试一试?

  ③通过这些活动,使你想到了什么?你会对物体的长度进行正确的估计吗?

  5、介绍人体各部分长度关系小常识。

  四、练习。

  1、P18第2题。

  (1)看图,你知道了什么?

  (2)请学生估计一下小明和机灵狗分别有多高,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3)引导学生注意记录的方法。

  2、P19第3题。

  (1)看图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交流。

  五、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要求:

  1、学会看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2、能够根据图意写出算式,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掌握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一套口算卡片一套

  教学过程:

  一、口算

  12-7= 12-4= 12-3= 14-8=

  16-9= 6+8=13-6= 14-5=

  (全班齐练,集体订正)

  评讲:16-9=?

  你是怎样想的?

  二、计算

  17-8-3=9+4-6= 11-6+7=

  5+9-8=5+4+6=8+7-9=

  (全班齐练,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三、比一比

  夺红旗,比一比,看哪个组能够最先夺到红旗

  要求:选出8个同学分成二组,进行接力赛。对于做得又对又快的组给予鼓励。

  1、11-8= 12-6= 13-7= 14-9=

  2、12-7= 13-8= 11-6= 15-9=

  四、看图

  电脑出示第4题的图

  1、让学生看图,同桌互说图意

  2、指名说图意

  3、学生列式解答,并与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再指名说

  五、用数学

  电脑出示课本26页第6题图

  师问:你看到了什么?你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生:我看到农民伯伯今天收了7棵大白菜,14棵包菜,通过信息比较,我知道农民伯伯收的包菜比大白菜多,大白菜比包菜少。

  师:这位同学观察得很认真,获得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你所获得的信息,算一算“大白菜比包菜少几棵?包菜比大白菜多几棵?”

  你能解决图中提出的这个问题吗?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六、思维拓展

  1、出示教材26页第8题的情境图。

  2、指学生说图意。

  生:松树16棵,柳树9棵,白杨树5棵。

  师:栽的`松树比柳树多几棵?找出松树的棵数,在找出柳树的棵数。用松树的棵数减去柳树的棵数。

  七、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哪些收获?

一年级数学教案11

  课型:练习课授课时间:第周第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四的练习题。

  教学目标:

  巩固用数学的'有关知识及十几减几的内容。

  教学重点:能用所学数学知识熟练地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揭题:

  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做练习。

  二、练习四:

  1、第1题:

  (1)看图,读题,明确题意。

  (2)指名说图意。

  (3)列算式解答。

  2、第2题:

  (1)读题明确图意。

  (2)根据问题列算式并解答。

  (3)订正答案。

  3、第3题:看谁都能算对。

  (1)明确题目要求。

  (2)学生独立算出得数。

  (3)订正答案。(对算得又对又快的学生提出表扬)

  4、第4题:

  (1)看图明确要求。

  (2)读题,同位两个口头列算式解答。

  (3)在书上填写。

  5、第5题:

  (1)明确要求:找朋友。

  (2)口算得数并连线。

  (3)订正答案。

  6、第6题:在里填上”〉“、”〈“或”=“。

  (1)明确要求。

  (2)学生独立填写。

  (3)订正答案。

  7、第7题:

  (1)看图,明确图意。

  (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3)学生根据图意提问题。

  (4)列算式解答。

  三、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了有关十几减几的内容,做了很多练习。下面请谈一谈你的收获。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用数学

  1、15-7=8(只)15-6=9(只)

  2、15-6=9(个)15-7=8(个)

  4、13-6=7(人)

  课后小记:

一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课本第30—31页以及练习1—4题。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从小渗透环保知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投影仪、电脑课件。

  教学重点:

  能正确列式并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比多比少”的实际问题。

  学具准备:

  小棒。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电脑课件出示图:公园里各个角落都有许多各式各样的塑料袋和塑料瓶。

  师:这是教师今天特意去公园拍摄下的,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谈话,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到塑料袋和塑料瓶。

  师:这都是人们留下的,如果再这样下去我们美丽的公园将变成了什么样呀?学生想象,并发表简短的感受。

  师:是呀,有三个小朋友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他们决定一起来收集这些塑料袋和塑料瓶。

  二、新课教学

  1、出示挂图: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一起来认识这三个小朋友。生说出三个人的名字:小林、小红和小青。

  师:他们好像正在讨论着什么事情,谁知道?请学生读出三人的对话。

  2、提出问题:

  师:根据他们的对话,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生:小红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1)学生摆小棒,小组交流讨论。(2)集体交流反馈。

  师:这个问题谁能解决?生:23+6=29(个)

  师: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用加法呢?生1:我是通过摆小棒知道的,小林有23个,我就先摆23根小棒,小红多了6个,我就再增加6。23增加6可以用加法算式23+6来表示。

  生2:小红说我收集的塑料袋比小林多6个,也就是说在小林23个的.基础上再多加6。

  师小结:原来要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就是用加法的,多了多少就加上多少。

  师:刚才同学们说得真好,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呢?生:我可以提出,小青收集了多少个塑料袋?

  师:你能摆一摆小青收集的塑料袋的个数吗?

  3、学生动手摆,然后表示。

  教师对着学生摆的小棒提问:你会列式计算吗?学生列出算式:36—4=

  教师提问:你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生:因为小林收集的塑料袋是26个,小青收集的比他少4个,就要从26个里减去4个。

  师小结:哦,小红比小林多,我们就是在26的基础上加,现在小青比小林少,我们也就在26的基础上减。

  师:通过他们三人的努力,公园漂亮了许多,而且环境也得到了保护。

  4、出示智慧老人的话,全班齐读。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的第1题。

  投影出示图。

  (1)观察图,找出已知条件。

  (2)学生同桌摆小棒。

  (3)独立列式。

  师:你是怎样列式的?生:42+6=48(只)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生:笑笑比淘气多6,也就是比42多6,所以就是42+6

  2、练一练第2题。

  (1)观察图,弄清题意。

  师:“我们班再捐12本书,就和你们班捐的一样多”这句话怎样理解?

  生1:也就是说笑笑班没有淘气班捐的多。生2:应该比淘气班少12本。

  (2)独立列式计算。

  3、比比谁算得快(练一练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4、看图提教学问题。投影出示图。师:图上告诉我们哪些条件?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小组交流。

  (2)集体反馈。

  四、课堂总结。师: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一种应用题,说说这种应用题有什么特点?你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法和大家一起分享?

  五、作业。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年级数学教案13

  一、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上一册“认识钟表”的基础上教学的,上册学生已认识整时和半时,这里主要教学认识几时几分。

  二、教学目标

  1、会读、写几时几分。

  2、通过直观演示和操作,知道1时=60分。

  3、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三、教材说明

  1、从上课起立情境图引出,分两个层次教学。

  (1)先教学5分5分地数,因为钟面上一个大格是5分,先教学5分5分地数,学生比较容易掌握。P81先让学生通过填数,认识钟面上每个大格对应的是几分,再出示两个时间,让学生利用刚才钟面上每个大格表示多少分来读取,第一个时间是几时5分,是最基本的。为了让学生直观地看出,分针走过了多少分,教材把分针走过的区域涂上了颜色。

  (2)1分1分地数,也是在5分5分数的基础上教学的。P82例2,左图通过5分5分数的方法读出4:15,右图在此基础上,接着往下数16分、17分、18分、19分,并且把一分一分数的过程清楚地标示了出来,以帮助学生读取。

  这一思路在“做一做”中得到了体现。教材把分针经过的大格,都注明了对应的分钟数,以提醒学生在5分5分数的基础上,1分1分地往下数。

  2、为了让学生感受时间与生活的联系。

  (1)P83第1题,结合儿童的一天,练习5分5分地数时间,感受时间与自己生活的联系,注意良好作息习惯的养成。

  (2)P85第8题,结合一个同学快乐的星期天,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时间。上面四幅图把小朋友周末一天的活动,按先后顺序排列了出来,下面的时间没有按顺序排列,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将上面的图与下面的时间对应起来。

  (3)P85生活中的数学,给出了升国旗,火车票两个实例,让学生感受时间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受到国旗教育。

  四、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用上午、下午、晚上,帮助学生说出时间。

  教材中釆用12时记时法,不用24时记时法,老师在教学时就注意用上面的词语,帮助学生说时间。

  2、注意通过直观操作,认识时间。

  关于时与分的关系的教学,可以通过实际拨一拨来体会。教材是用三个连续的图,动态演示时与分的关系。为了看清时与分的关系,还将时针、分针走过的区域分别涂上不同的颜色,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1时=60分。

  在这里,除了让学生认识时与分的关系,还应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上学期学生学过了半时,但对于半时为什么用30来表示,可能不太理解,这里可以结合分针、时针转动的关系,使学生看到当时针转过半个大格时,分时正好转过了半个钟面,所以半时写成30,分针正好指着30分,所以12时半可以写成12:30。

  这一单元,老师们反映比较难,读分针还是比较容易的,关键是读时针,当时针不是正好指着整时时,学生往往弄不清,究竟是几时。对此,老师可以通过拨表,加强几时多一点的教学。也就是拨出整时,再多拨一点点,让学生观察时针的变化,确定时针指的是几时。如有条件,可以在教室里放一个钟表,经常性地认读。将认读时间作为一个长期性的练习,帮助学生逐步认识时间。

一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具体的情境图中,让学生学会区分基数和序数的,理解几个和第几的不同,并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充分感知无论第几都只有一个,它表示事物的次序,而几个则表示事物的多少。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推理、判断的能力,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使学生感知与同伴合作学习和乐趣,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序数含义,会区分基数与序数,明确数的方向决定的次序。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生交流

  今天,老师要带大家云一个你们非常熟悉的地方,想知道是哪里吗?

  2、出示实物投影的书中第18页的图画。

  动物园的售标处,井然有序的排队买标。师:问:小朋友,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有哪些人?他在什么地方吗?

  二、探求新知

  1、初步感知

  师:(1)请大家猜一猜谁最先上车?你是怎么知道的?

  (2)那小朋友排在第几?排在他前面的阿姨呢?后面的两位叔叔呢?

  (3)你是怎么知道阿姨排在第2的?

  (4)请你说一说:两位叔叔排在第4和第5的理由。

  (5)教育学生在公共场合应该自学排队,遵守公共秩序。

  2、初步感知基数与序数

  (1)请大家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人在排队买标?有谁能指一指排在第5地是谁?

  (2)动画展示:穿红衣服的阿姨已经走了,后面的人次上前。

  问:有几个人在排队?这时谁排4?小朋友排第几?解放军叔叔呢?

  3、进一步体会基数、序数的含义

  (1)请几位同学上讲台

  先请大家数一数共几人?再问一问从左数第3人是谁?××同学是从右数的第几?他还可以排第几?

  (2)分小组做排队游戏

  三、反馈练习:

  1、投影出示:5只小鸟

  把左边的4只小鸟圈起来,给从左数的第4只小鸟涂上颜色。

  2、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关于"第几"的例子

  先4人小组互相说,然后向全班汇报。

  四:作业:

  书第20页"做一做"的第1题

  看图片可以说一说:照片上共有几个人?从右数,爷爷排第几?奶奶和爸爸排第几等?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2

  师:在动物园的.另一角,有一只小蚂蚁饿急了,正在找东西吃呢。忽然它看见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很想吃,可在它周围有许多方格,怎样才能吃到苹果呢?请看图,这儿有提示:蚂蚁往右走几格,再往上走几格到苹果处。我们一起来帮帮小蚂蚁好吗?(老师演示,让学生明白题意)

  师:这只小蚂蚁又发现不远处还有一个香甜的香蕉呢,请小朋友自己去帮助小蚂蚁,好吗?你可以看提示(2)

  师:这只小蚂蚁的胃口可大了,它还想吃到可口的小青虫和脆甜的鸭梨呢!该怎么办呢?同桌两人可以商量商量蚂蚁该怎么走,然后再画出来。(展示不同的方法)

  4、说一说,他们各住在哪里?

  5、综合练习(上、下、左、右、前、后、位置)

  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5~6页内容及练习一的4~7题。

一年级数学教案15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10以内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十几减9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第一课,学生对于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基本思维方法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探究并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是十分重要的。为达到这一目的本教学作如下设计:

  1、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在教学中,学生列出算式以后,先不做讲解,让学生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尝试计算,再通过交流算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明确算法的优劣,从而激发学生寻求最佳算法的强烈愿望。

  2、重视对“破十法”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观看课件演示,亲自动手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等方式,加深学生对“破十法”的理解,使学生能熟练运用“破十法”进行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及计算速度。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小棒

  学生准备 小棒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参加过游园会吗?你们在游园会中看到过哪些有趣的场景呢?说出来跟同学们分享一下。

  (1)课件出示教材10页例1情境图。

  师:许多同学都围在小丑身边买气球,那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小丑手中有多少个气球,卖了多少个气球吧。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你能根据了解到的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预设

  生:还有几个?

  (3)引导学生把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完整地说一说。

  (4)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5-9。

  (5)思考:说一说这道题和以往学过的十几减几的`题有什么不同。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

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的同时,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探究新知

  1、学生自主探究。

  师:怎样计算15-9呢?下面请大家独立思考,想办法进行计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学生在小组内尝试计算,教师巡视)

  2、学生交流汇报。

  (学生汇报时,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预设

  生1:因为9+6=15,所以15-9=6。(想加算减法)

  生2:10-9=1,1+5=6。(破十法)

  生3:15-5=10,10-4=6。(平十法)

  生4:15-10+l=6。

  3、学习“破十法”。

  师:在这些算法中,你认为哪种算法算得又快又准呢?

  预设

  生:我认为第二种算法算得又快又准。

  师:我们给这种算法起个名字,叫做“破十法”。现在请大家看课件,了解运用“破十法”计算的过程。(课件演示,学生观看)

  师:现在请你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运用“破十法”计算的过程,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做。

  预设

  生:我先摆出1捆小棒,再摆出5根小棒,因为5减9不够减,所以得把1捆小棒打开,从里面拿出9根,也就是10减9等于1,剩下的1根小棒再与其余的5根小棒合起来,就是6根小棒。

  师:现在你能说一说运用“破十法”计算15-9的过程吗?

  预设

  生:计算15-9,因为被减数个位上是5,不够减9,所以先算10减9等于1,再算1加5等于6。

  小结:计算十几减9,先算10减9等于1,再用1加上被减数个位上的数。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先让学生自主尝试计算,再彼此交流算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然后重点强调“破十法”,使学生感受到这种算法的优越性,最后通过看一看、摆一摆等活动熟练掌握“破十法”,提高计算能力。

【一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一年级数学教案08-16

一年级数学教案11-06

一年级下数学教案01-27

一年级数学教案11-07

一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02-23

一年级北师数学教案02-25

一年级趣味数学教案04-30

《买书》一年级数学教案08-16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08-16

一年级数学教案范文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