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4-05-26 17:00:28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大全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教案(大全15篇)

小学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能按指定标准或自定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的分类的简单数学问题,并能初步汇报和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具学具:课件、图片、实物、方便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师:今天小明和妈妈到超市去买东西,想知道他们买了些什么吗?

  (课件显示小明和妈妈到超市购物的情境图)

  生观察情境图自主交流。

  师:来到收银台前,售货员阿姨要把这些物品装进袋子里,如果你是售货员,你会怎么装呢?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听。

  同桌交流,师把牙刷、糖果、毛巾、果冻、牙膏和蛋糕等实物摆放在讲台上。

  师:谁想当小售货员?请你到讲台上演示。

  生交流并演示。

  师:象这样把同一类的物品放在一起,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分类知识。

  (二)摆放玩具

  师:小明和妈妈买完东西回到家,大家请看屏幕。

小学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的必要性。

  2、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自己思维的过程和结果的能力。

  4、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了解平均分与认识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结合对统计数据的分析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材中提供投篮比赛的问题情境,遇到判断比赛双方的人数不相等时谁胜谁负的问题,引出评判胜负的方法需要借助平均数,突出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与存在价值。而且将平均数做为分析数据、应用数据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 “试一试”是在读懂统计图的数据的基础上,运用平均数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省内名校,从1999年开始使用新教材。学生接触统计的知识很早,多次经历统计数据的全过程,但对统计数据的分析观念不是很强,尤其是用平均数对统计图进行分析是第一次。课上,学生喜欢参加数学游戏活动,活动经验比较丰富,对于活动中遇到的数学问题乐于积极研究探讨,思维很活跃,善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同学们都喜欢哪些球类运动?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师:今天我们在教室里进行一场拍球比赛好不好?

  (二)新课

  1、第一场比赛――双方参赛人数相同

  (1)宣布游戏规则

  ①班级同学分成两队,每队商议起一个队名,并派代表把名字写到黑板上。

  ②每队选出4名拍球能手,1名记数员,教师记时。

  ③教师分别计时5秒,两队的1号、2号、3号、4号队员依次拍球,记数员给对方队员记数。

  (2)进行比赛

  ①1号队员拍球,汇报拍的个数,教师在黑板上用画○记录拍球的个数。

  ②2号、3号、4号队员拍球,重复以上过程。

  (3)评判结果――比较总数

  师:黑板上记录的比赛结果,像以前我们学过的什么?

  (统计图。)

  师:根据每一队的拍球个数统计图,请同学们评判一下比赛的结果。哪一队获胜了?说明你的理由。

  (用总数来比较,哪一队拍的总数多哪一队获胜。)

  师:你能列个算式吗?

  (教师板书每一队求总数的加法算式。)

  师小结:以上的比赛,由于每队都是4个人拍球,我们可以通过比较每队拍球的总数来决定胜负。

  2、第二场比赛――双方参赛人数不同

  (1)制造问题矛盾――让参赛人数不同

  师:失败的队友们很伤心吧?你们想不想赢?老师来参加你们队,欢不欢迎?

  (教师开始代表输队拍球,找一学生记时,全班学生数数。把教师拍球的个数记录在输队里。教师在拍球时,要把拍球的个数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也就是让输队的总数超过赢队,但平均数最好不超过赢队。)

  师:这回我们的总数多,我们赢了。

  (原来是输队的学生欢呼,赢队学生愤怒,认为这样比较不公平。)

  师:为什么比较总数不公平?

  (参赛人数多的一队当然拍的球就多。)

  (2)寻找公平的比较办法――平均数

  师: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参赛两队的队员数量不同时,怎样比较才算公平?比较最高成绩、最低成绩、总成绩都不公平,请同学们小组讨论,研究出公平的比较办法。

  (3)全班汇报

  (用每个人平均拍多少个球来比较是公平的――就是每队队员拍球的平均数。)

  (4)怎样求每队拍球的平均数

  方法一:计算的方法

  (学生汇报算式教师板书。总个数÷总人数=平均数,并说明这样计算的理由――把总个数平均分给每个队员,就得到了队员拍球的平均数,它代表了整个队拍球的整体水平。)

  方法二:移多补少的方法

  (让学生到黑板上画一画,把拍的多的队员的球移给拍得少的队员,最后大家变得同样多。)

  (5)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师:××队拍球的平均数是9个,是不是每个队员都拍9个,1号队员你拍的是9个吗?

  (不是,是12个。)

  师:那怎么变成9个了呢?

  (是把比平均数多的那3个给了拍得少的队员,使他拍的个数与大家一样多,平均数9个就是全体队员拍球的个数匀完后代表整个队的拍球水平。)

  (三)练习

  1、数学故事

  师:炎热的夏天,你最想做什么运动?(游泳)

  出示教材74页主题图:淘气和笑笑来到了游泳池,游泳池平均水深1.2米,而淘气的身高是1.3米。

  师:不会游泳的淘气,他遇到了什么问题呢?你认为他跳下去有危险吗?说明理由。

  师小结:平均水深1.2米,说明有的地方比1.2米深,可能是1.3米、1.4米、1.5米……,有的地方比1.2米浅,可能是1.1米、1.0米……,所以淘气在浅水区不会有危险,但由于是初学游泳,还应注意安全。

  2、进冰糕

  出示教材72页试一试。

  (1)学生独立看统计图,对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

  (2)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把自己的想法和同伴说一说。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分析前三天的销售量与今天进货之间的关系。可以根据平均数进货,也可以根据天气情况来决定进货。)

  3、儿童歌手大奖赛

  出示教材73页第1题统计表。

  (1)让学生读懂统计表中的每一项代表的含义。

  (2)把统计表填写完整。

  (3)自己提出几个问题,并解答。

  师总结:说一说生活中什么地方能用到平均数?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平均数的信息?

  〖教学反思〗

  利用拍球比赛的游戏情境,将学生引入到探索数学问题的状态中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但在比赛的过程中,真实的数据结果非常具有不确定性,给后面研究平均数的意义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教师的加入要根据实际的需要得到灵活的数据,才能为学生清晰地建立平均数的表象做好准备。这样才能将问题解决的难度突显出来,使学生遇到当两队人数不等时该怎样决定胜负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探索新知的境地。学生在研究公平的比较办法时,绝大多数学生不能想到用平均数的办法,但有的学生想到了,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引领学生深入探讨平均数的`意义,以及公平在哪里,通过直观的统计图进行移多补少,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在数学故事中,给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积极和他人交流。在他们的争论中,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案例点评〗

  1、将平均数的认识与问题解决结合起来。以解决比赛胜负的问题作为研究平均数的依托,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参与热情,突出平均数产生的意义与价值。而且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学生处于原有的知识经验无法解决新问题的认知冲突状态,在参赛人数不同、比较总数不公平的状态下引入平均数,是在学生认知发生危机的迫切需要的情况下认识“平均数”这个新朋友的,这样加深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起来也就更容易。

  2、将对平均数的理解与统计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统计图生动、直观的优势,借助统计图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促进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这种理解有一定的直观图形表象支持,符合三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另外,在统计中学习平均数,突出分析数据、解释数据的重要意义,能够根据数据作出必要的判断,使学生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点评人:何凤波(吉林省教育学院)

  〖编者点评〗

  1、统计这一单元的教学,在学生读图过程中,注重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从中获取信息,如:在图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等。教师要寻问学生是如何分析的,从数据中看到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分析,以形成学生说话有根据的习惯。

  2、从现实生活出发,以身边的事为例,使学生很容易接受。学习统计知识要学会收集数据、整理数据、以及描述数据,这是学好这部分知识的重要方式,因此,安排一些学生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渗透一些社会活动的题材,开阔学生的视野,对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和提高他们的能力将有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只有学生意识到数据统计能帮助他们描述问题、分析问题,他们才会有更大的兴趣。

  3、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更好地体现学生做数学的过程,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合作与交流,这也是《标准》所要求的。

小学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结合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结合律。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1、多媒体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1)找出信息解决问题。 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多媒体展示线段图:根据学生列出的.不同算式,表示三天路程的线段先后出现。

  问:通过线段图的演示,你们发现什么?(不论哪两天的路程先相加,总长度不变。)

  我们来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连加的算式,可以怎样计算:

  比较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200

  =288 =288

  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

  出示(88+104)+96○88+(104+96),怎么填?

  (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4)用符号表示。(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____+(____+____)

  (a+b)+c=____+(____+____)

  (5)问:①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

  ②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二、练习练习

  1、完成P18做一做2。

  2、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 里填上适当的数。

  287+129+118=287+( +118) (32+47)+65=32+( + )

  3、教材练习五

  三、小结

  1.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

  2.这些运算定律是怎样发现、归纳的?

  板书设计 加法结合律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104+96 )

  =288 =88+200

  =288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小学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数的整除复习(小学数学九年制义务教材第十册)。

  教学目标:

  1.掌握自然数的分类和关系,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网络。

  2.理解概念并能正确运用概念。

  3.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区别整除和除尽、互质和质数、分解质因数和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不同。

  教学方法:

  边总结边练习(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确定研究对象自然数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数的整除知识(板书:数的整除)

  你知道的数有哪些?我们研究数的整除时,这里的数是指什么数?(板书:自然数)

  二、研究自然数的分类

  1.提问:自然数可以怎样分类?

  生:按照能否被2整除,可以把自然数分成奇数和偶数;按照约数的.个数,可以把自然数分成:1、质数和合数。(板书:奇数 偶数 1 质数 合数)

  2.提问:你能说说什么叫奇数、偶数?什么叫质数、合数?质数和合数有什么关系?

  (板书:分解质因数 质因数)

  3.练习:判断对错

  (1)自然数可以分成质数和合数。 ( )

  (2)质数都是奇数,合数都是偶数。( )

  (3)两个质数的乘积一定是奇数。 ( )

  (4)把15分解质因数是35=15,3和5叫质因数。 ( )

  三、研究自然数的关系

  (一)整除关系

  1.提问:两个自然数之间会存在哪些关系?(板书:整除 互质)

  2.什么叫整除?(引出约数、倍数)(板书:约数 倍数)

  它和除尽有什么区别?(板书:除尽)

  约数、倍数表示的是数吗?(板书:关系)

  公约数、公倍数表示什么?(板书:数)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小学数学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和操作进一步经历十几减9的计 算过程,比较熟练地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探究出多种计算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十几减9的算式,渗透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十几减9》教学案例:引导学生能用“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解决现实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计算十几减9的方法解决现实问题。

  三、教学难点:  

  经历探究计算十几减9的思维过程。

  四、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口算题卡、小棒

  五、教学过程:  

  (一)热身赛  8+9=  15-9=  17-9=  6+7=  13-9=  7+9=  18-9=  9+5=  14-9=  11-9=

  (1)集体订正

  (2)评讲:请你说说17-9你是怎样计算的?

  (3)指名学生说自己的算法,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4)师:刚才我们一起复习了前面大家共同探究的十几减九的几种方法,那么老师希望大家在后面学习过程中,能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做题。好,下面就进入我们今天的十几减九的练习课。(板书课题:十几减九的练习课)

  (二)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喜羊羊吗?  生:喜欢

  师:老师也很喜欢,今天喜洋洋他们来到我们的课堂了,大家和他们打个招呼吧!  生:你们好

  师:今天一大早懒羊羊村长把大家召集了起来,交给他们一个重要的任务。原来灰太狼趁大家没注意,把羊村的宝藏偷走了,现在任务就是要小羊们找回宝藏。当然这一路上困难重重,大家有信心帮他们夺回宝藏吗?  生:有!

  师:好,下面就进入我们的闯关活动。

  1、速度大作战  师:我们来和喜羊羊比一比谁的速度快吧

  12-9 =  16-9 =  14-9 =  18-9 =  17-9 =  11-9 =  16-9 =  13-9 =  用你最喜欢的算法算算 18-9= ( )

  2看图写算式

  师:跑那么快,大家一定都渴了,看,同学们,我们来到了草莓地。

  3、力气大作战

  师:同学们吃饱了,大力士泰哥要和我们比力气呢(在圆圈里填上大于号,小于号或者等于号)  4+3 17-9  15-9 5+9  7+8 9+6  4-9 15-5  16-9 13-9  12-9 9+4

  4、地雷大作战(想加算减)  师:同学们要小心了,可不要踩到地雷哦  9+( )=12  9+( )=18  9+( )=15  9+( )=11  12-9 = ( )  18-9 = ( )  15-9 = ( )  11-9 = ( )

  5看图讲故事

  师:我们安全的.走过了雷区,现在休息一下来讲故事吧

  (三)活动

  师:同学们,在你们聪明才智的帮助下,喜羊羊他们顺利的夺回了宝藏,看,他们来向我们表示感谢了呢!为了庆祝一下,他们邀请我们一起跳舞,大家准备好了吗?(音乐:找朋友)

  (四)师:喜羊羊他们完成了任务,要回羊村去复命了,他们想买一些礼品带给大家,现在请大家一起去自选商场帮他们挑选礼物吧!

  (1)妈妈给了你16元钱,你最想买什么,还剩多少钱?

  (2)如果可以买两样,你想买什么?还剩多少钱?

  (五)学习了十几减九的几种计算方法,你能不能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说说15-8和13-7怎样计算?

  (六)  谈收获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师:大家这节课学会了讲故事,十几减九的计算方法等很多东西,还利用十几减九的计算方法,推理出了如何计算十几减八和十几减七这些我们下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七)  师:你喜欢灰太狼吗?

  生:不喜欢,他老做坏事

  师:对,灰太狼总喜欢搞破坏,但是老师觉得灰太狼有一个优点,他虽然每次都失败,但是却从未放弃,这一点我们应该向他学习。那这节课靠我们大家的智慧,喜羊羊他们一次次战胜灰太狼,灰太狼一次次失败,我们胜利了,我们就是喜羊羊!  最后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失败是成功之母(大屏幕出示)

小学数学教案6

  教学要求:

  1、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8和9的`加减法。

  2、指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

  教学重点:

  学会8和9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时间: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情境图,说说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二、提出问题,讨论

  1、观察图提出问题。

  2、指名回答,列出算式。

  3、分小组交流算法。

  三、画一画

  1、同桌两人一组,一人涂色,一人记录算式。

  2、组织全班交流,整理出算式。

  四、练一练

  1、说一说,填一填,先学生独立填写,再指名回答,并说出这样列的理由。

  2、口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凑成9,先指导学生看明白题目的意思,再连一连,同桌检查连好的结果。

  五、拓展练习,数学故事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猜一猜八戒吃了几块西瓜,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师巡回指导。

  六、课外延伸

  放学后,想一想写一写有关8和9的加减法算式,能写几个就写几个。

小学数学教案7

  何谓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呢?笔者认为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进行有效改进,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浅谈对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体会。

  与教学内容整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正如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其脱离实际。信息技术的引入和广泛应用,无疑是为数学教学内容注入了时代活水,它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极大限度地突破书本是唯一学习资源的限制,利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最大限度地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跳出只学课本内容的局限性,从而开阔视野,发散思维。信息技术能将多姿多彩的生活情景带入课堂,创设虚拟的真实情境,体现生活数学的教学理念。信息技术能将漫长的数学发展史、最新的现代科学成果带入课堂,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内在动机,也能将书本上没有介绍的最新信息呈现给学生,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使其变成学生宝贵的精神财富。

  当然,由于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尚处于初级阶段,学生的信息水平低,计算机操作不够熟练,学生对所需信息的获取分析能力还比较差。基于此,在课前教师可将相关资源作一些整理,保存在文件夹下或学校局域网络上,让学生访问该文件夹或网站去获取有用信息。随着学生信息水平的逐渐提高,可为学生提供网址、搜索引擎等,让学生通过Internet到资源库中去搜集素材。

  与教学方式整合

  所谓“信息技术与教学方式的整合”,其核心就是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去。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叠加,不是仅仅使用几张幻灯片、用一用实物投影,而是让信息技术真正地为教学服务,实现学生的学习过程交互化。运用信算技术和网络平台,构建一个无时空限制的数学大课堂。

  在反馈方面,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整合课比数学的常规课堂更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例如,在《有余数的除法》一节课教学时,在课堂练习时,计算机可以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通过网络在屏幕显示,起到了交互作用。这样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而且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利用计算机及时反馈的优点,激起学生追求成功的欲望,让学生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在教学中,计算机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给学生,如填空、判断、选择题型,学生回答正确,计算机可以马上亮出答案,并会对学生进行表扬。这不仅让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还时时激励他们认真动脑,使他们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正是在这样一种氛围中,学生才乐于学,敢于学,会学,从而体验成功快乐,树立成功意识。

  总之,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优化了教学内容和数学教学过程,有效地化枯燥为趣味、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不仅使教师教得轻松,而且使学生学得愉快。

小学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认、读、写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

  2.培养学生能够准确地用数学语言对概念进行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和勤于动口的习惯.

  教学重点

  11~20这些数的个位和十位上各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对“数位”的理解.

  教具准备

  小棒,计数器.

  学具准备

  小棒,计数器.

  教学设计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老师今天给大家准备了这么多精美的礼品,一会儿将把它们奖给今天表现最好的那些同学,我们来看看老师准备了多少个奖品.(师生一起数,个数大于10)咦?这大于10的数该怎样表示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二、活动一:

  建立数位概念.

  (一)数小棒

  1.老师手里有几根小棒?我们来数一数,1、2、3、4、5、6、7、8、9、10.

  2.一根一根数,有10根小棒,也就是10个1.现在我们把它捆成一捆,它就成了1个十.

  3.学生自己数出10根小棒,并将10根捆成一捆,体会10个一就是1个十.

  4.让学生再拿出1根小棒.

  (1)、现在是几根小棒?

  (2)它是由什么组成的`?(是由1个十和1个一组成的)

  (3)它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它里面有1个十和1个一).

  (二)介绍计数器及数位

  1.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十位上的1就表示是10.

  2.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11.

  一边拨一边说:“在个位上拨几,在十位上拨几.”

  3.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数、认、读、写12~20各数.

  三、活动二:

  快速拨数.

  (一)师生互练

  1.教师说数,学生快速在计数器上拨出.

  2.说一说它的含义及是怎么拨的.

  (二)生生互练

  一人说数,另一人拨出,并说一说.两人互换再练.

  四、活动三:

  对口令.

  (一)师生互对

  例:教师说16,学生对1个十和6个一.

  教师说1个十和7个一,学生对17.

  (二)生生互对

  五、活动四:

  填、读尺子上的数.

  (一)出示图片:写一写

  师生一起将尺子上的数补充完整.

  (二)教师提问

  1.比15小比11大的数有那些?

  2.17的前面是几?后面是几?

  ……

  3.你还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六、活动五:

  找一找生活中的11~20各数,密切数与生活的联系.

  找一找,说一说你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见到或用到了11~20各数.

  七、活动六:

  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几个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相同之处。

  2、让学生知道“转化”的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计算多边形面积的一般策略,加深对面积公式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课前准备

  小黑板和展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三种图形面积计算公式:

  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各种图形面积计算公式及其推导过程,在整理出来。两种方法:

  1、制表:

  2、画图:

  S=ah÷2

  S=abS=ah

  S=aS=(a+b)h÷2

  师生活动

  思考与调整

  二、练习与应用

  1、完成P(22)练习与应用/1

  问:各个图形的长和宽(底和高)分别是多少?可以怎样计算他们的面积?

  明确:等底等高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等底等高的三角形、梯形是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面积的一半。

  2、补充(小黑板出示)

  列式计算各种图形的'面积

  (1)平行四边形的底30分米,高10分米。

  (2)直角三角形三条边分别是6分米、8分米、10分米。

  (3)梯形的上底是5厘米,下底4厘米,高2分米。

  三、巩固深化

  全课小结

  作业:P(23)/2,3

小学数学教案10

  信息窗1:分数的意义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在说一说、分一分、画一画等活动中体会单位“ 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情。

  2.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悟“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这一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获得成功、兴趣、愉悦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谈话: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对于分数你已经知道哪些知识?举例说出分数的各部分名称,联系实际说出分数表示的意义。

  谈话:对于分数还想了解的知识,进而导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构建新知

  (一)初步感知。

  出示情境图1“船模试航”。

  教师谈话:同学们,请你仔细观察这幅图,从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学

  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5只航模平均分给5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得的航模数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画有5只船模的题卡分一分,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分组活动时,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小组学习。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全班交流时,教师适时引领:把5只船模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5份,1份占这个整体的1/5。

  在学习1/5的基础上,老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两个同学分得的航模数占总数的几分之几,3个同学呢?

  (二)深入探究

  出示情境图2“航模放飞”

  谈话:同学们,航模要放飞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请你观察这幅图,根据图中的这些信息,你又能提出哪些与分数有关的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适时梳理。

  如:一小队每组放飞的飞机架数占本小队飞机总数的几分之几?二小队呢?

  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分一分,分别解决“一小队每组放飞的飞机架数占本小队飞机总数的几分之几?二小队呢?”

  解决第一个问题:学生分组学习,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中。

  全班交流时,学生先利用4个飞机模型动手摆一摆,可能会出现1/2、2/4两个答案。然后全班进行交流、辩析、补充,得出结论。教师适时引领:每份是2架飞机,为什么说是占这个整体的1/2呢?

  通过摆模型得到第一问题的结论:把4架飞机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每份占这个整体的1/2。

  课件演示将4架飞机平均分的过程,并板书结论。

  解决第二个问题:先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答案;再组织学生动手操作验证,并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全班交流时,适时点拨:“每份是2架飞机,为什么占总数的1/3呢?”。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三)观察比较

  谈话:请同学们观察我们所得到的分数,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引导学生质疑:两个小队每组放飞的都是2架飞机,为什么表示出来的分数却不一样呢?

  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同桌讨论,全班交流得到结论。

  通过对两个小队飞机放飞情况的比较,得到:将一个整体平均分成的份数不一样,表示出来的分数也不一样。所以同样是2架飞机,表示出的分数一个是1/2,一个是1/3。

  (四)拓展应用

  谈话:想一想,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可以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也可以自己找材料,动手分分看,你能得到哪些分数?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动手操作,可以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1张长方形纸片、8根小棒、长1米的绳子),也可以自己找材料,得到不同的分数。

  交流:你利用什么材料,得到一个什么分数,你是怎样得到的?

  总结: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五)总结概括

  谈话: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许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举例:学生举例还可以把哪些量看作单位“1”?并区分单位“1”与自然数1的不同。

  结合操作过程,讨论、交流、总结分数的意义。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六)看书质疑。

  学生阅读67—69页,质疑问难。教师巡视,解答学生困惑、疑难问题。

  三、巧设练习,深化理解

  1、自主练习1、2

  2、涂色部分能用分数表示吗?(课件出示)

  3、游戏:“取糖果”。学生按要求取糖果:盒子里有11块糖,取出总数的2/11;取出剩下的1/9;再取出剩下的1/4;如果取出2块,是取出了剩下的几分之几?……

  独立完成,进行交流。

  教学反思:

  创设生动有趣的现实学习情境。通过一些现实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合作、交流、反思等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信息窗2:分数与除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2 、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渗透辩证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

  假分数与带分数或整数的互化。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在寒假中,小红和小明自己动手制作了些日常用品,请看大屏幕。

  出示课本14页的情境图,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板书

  ①平均每个衣架用多少米木条?

  ②平均每个书签用多少米塑料板?

  谈话:同学们提的问题比较准确,下面我们分别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1、解决问题一

  谈话:平均每个衣架用多少米木条?怎么求?

  学生列出算式:1÷3=

  谈话: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说出要求平均每个衣架用多少米木条,就是把1米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所以列式为1÷3。

  谈话:1 ÷3得多少?

  学生可能用循环小数表示或保留两位小数。还有可能说得三分之一。

  谈话:可以,不过保留两位小数不够准确,算式的结果一般不用循环小数表示。用1/3表示,是怎样想的?谁能说一说。下面我们用手中的纸条表示1米来研究一下。

  学生操作后交流。

  谈话:两数相除,除不尽时,商可以用分数表示,1÷3就等于1/3。

  2、解决问题二:平均每个书签用多少米塑料板?

  列出算式:2÷9=

  学生可能得出2/9,谈话: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借助手中的纸条来研究。

  实验后请几名学生交流各种分法,教师总结几种不同的分法。

  谈话:把2米平均分成9份,每份占2米的1/9,每份是2/9米。所以2÷9=2/9。

  随机练习:1÷4=2÷5=8÷6=

  学生可能用小数表示,师点拨也可用分数表示。

  3、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观察刚才所得结果

  1÷3=1/3 2÷9=2/9

  谈话:同学们想一想

  两个自然数相除,在不能得到整数商的情况下,还可以用什么数表示?

  用分数表示商时,除式里的被除数、除数分别是分数里的什么?

  ③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怎样的?

  教师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生分组讨论,讨论完毕后,指几名同学代表自己的小组总结,学生口述的过程中,教师板书: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谈话:如果分别用字母a和b表示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和除数,分数与除法的这种关系怎样表示?

  学生回答,师板书:a÷b= a/b

  谈话:大家考虑:这里的a和b是否可以是任何自然数?为什么?

  左侧b≠0,那么右侧的b是否可以是0?为什么?

  讨论完后,教师用红色粉笔标上:b≠0

  4、总结提升,归纳关系。

  ⑴、让学生说一说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法中的除号。

  ⑵、判断:“分数就是除法,除法就是分数”这句话对不对?

  1、课本17页自主练习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学生试做,最后一组教师适当加以点拨。

  2、自主练习2,这是一道实践题,可让学生自主完成,同位交流。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全课,说说学会了什么,自我总结,教师作补充。

  教学反思:

  通过本信息窗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较好的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但有部分学生仍然不能很好的运用,不能较熟练地将假分数化成带分数,在以后的课中要进一步加强练习。

  信息窗3: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教学使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通过学生的成功体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谈话:(出示课件)光明小学举行了校园科技周活动,看:同学们正在制作科技展牌。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三幅作品,请看第一张,看到这幅作品,你想到了那个分数?你是怎样想到的?请看第二幅作品,图片占整个版面的几分之几?第三幅作品呢?

  谈话: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表示的都是每幅作品中图片部分占整个版面的几分之几,大家比较这三张展牌,注意观察,这三个分数,你认为哪个大呢?

  谈话:是否一样呢?下面我们就来验证一下。请小组长快速地从一号信封中拿出三张一样长的纸条,小组合作,用折一折、涂一涂的方法分别表示出这三个分数,然后比一比,看,这三个分数相等吗?

  学生操作。

  师展示一组的纸条。

  谈话:同学们都是这样涂的吗?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操作得出这三张纸条的涂色部分相等,因此分数的大小也相等。

  谈话:大家同意吗?好,现在老师就把大家的发现写下来

  同学们注意观察这三个分数,这三个分数的大小不变,他们的分子呢?分母呢?老师还能写一组这样的分数。请同学们看黑板。(老师随机写出

  2/5=6/15=12/30,你能像老师这样写一组这样的分数吗?学生写分数。

  二、组内交流,发现规律

  谈话: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两组相等的分数,思考: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应怎样变化?请把你的发现告诉你小组的同学。小组长注意,要把你们组发现的规律记在练习本上。

  三、组内交流,抽象规律

  谈话:哪个小组想把你们组发现的规律和探究的过程展示给同学们?

  学生可能得出很多规律

  谈话:同学们对于他们组的发现,你想提问什么问题吗?

  学生可能提出你是怎么发现的?(如果学生提不出来老师提)

  谈话:哪个组还有补充。对他们的补充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吗?

  谈话: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也会不变吗?你是怎么发现的?

  大家听明白了吗?

  谈话:你能把刚才同学们的发现概括出来吗?

  学生能得出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师板书)

  四、举例验证规律

  谈话:这是同学们根据这两组例子发现的规律,是不是所有的分数经过这样的变化,大小都不变呢?下面我们就来验证一下。

  请同学们打开信封看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素材,先用一张纸条或在一条线段上表示一个分数,然后根据规律变化出另一个分数并在另一张纸条或线段上表示出来。最后再放在一起比较,看两个分数大小是否相等。

  生操作。

  谈话:谁来展示一下你们的验证情况。

  学生展示。

  谈话:这个结论是你发现的,请你骄傲的写上去。哪组跟他们验证的分数不同?

  谈话:有没有验证出两个分数大小不相等的?(没有)也就是说我们发现的规律是正确的。请同学们利用这个规律完成下面的题=括号内可以填几?为什么0不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补充0除外,并告诉学生:这个规律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出示课题

  五、应用规律,巩固拓展

  1、光明小学的同学还设计了一个这样的版面,你知道图片部分占这个版面的几分之几吗?你能写出两个与十分之二相等的分数吗?说说你是怎样想出来的。

  2、请你把相等的分数连起来。

  3、请你来当设计师。

  光明小学计划做一块综合栏目的展牌,内容如下:“知识城堡”占版,“活动乐园”占版,“科技图片”占版,“生活园地”占版,其余的为“开心一刻”。

  (1)哪些栏目的版面一样大?

  (2)哪种栏目的版面最大?

  (3)请你画图设计版面。(略)

  教学反思: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引领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同时也在生活中发现隐藏着的有关数学的奥秘,让他们感受数学的博大精深,领悟数学文化的无穷魅力。

  我学会了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性质。

  2、学会根据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整理有关分数知识,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培养主体意识和数学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性质。

  教学难点:

  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提供素材、激发兴趣。

  出示:1/3 5/4 7/7 9/7 6/9 6/7……

  师谈话:看到这些分数你想到了哪些知识?

  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说出:分数的意义、分类、性质、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等)

  师谈话: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二、梳理知识,形成网络。

  1、质疑

  师谈话:刚才,同学们想到了这么多有关分数的知识,如果把这些知识这样放在一起,有什么感觉?怎么办?

  2、整理

  师谈话:要想使这些知识有条理,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就需要对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同学们想怎样整理?(指名说一说整理的思路。)

  3、小组合作

  师谈话:下面请四人小组合作,根据知识要点和知识间的联系进行整理,并记录。我们来比一比,看哪组整理得既清楚,又完整,而且有特色。

  (学生分组整理,教师巡视指导,参与讨论)

  4、展示交流

  师谈话:同学们,整理好了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交流一下整理的结果和过程。在介绍之前,老师提一个小小的要求,请大家认真听,再想一想,请你给它们做个评价。(学生展示,学生点评、教师有选择、有重点的板书)

  5、回顾总结

  师谈话: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是根据什么来整理这些知识的?以什么为基本概念?分成哪几部分?

  三、自我检测,形成技能。

  (一)、质疑扫清障碍。

  对于这部分知识,大家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请提出来。

  (二)、基本练习。

  1、填一填

  (1)把30吨小麦分4次运完,平均每次运这些小麦的,每次运多少吨。

  (2)6/9里面有()个,有()个。

  2、综合练习。(教师出题)

  3、拓展练习。(教师出题)

  教学反思:

  通过我学会了吗的学习,既巩固了新知,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感到所学的内容不再是简单枯燥的数学,而是非常有趣、富有亲近感,他们被浓厚的生活气息所带动,兴致勃勃的投入学习中,同时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与共享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小学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

  观察5个或6个相同正方体摆成的物体

  教学目标:

  1、通过从下面、上面以及不同侧面观察5个或6个相同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积累辨认物体视图的经验,体会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

  2、使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学习利用实物或图形进行直观和有条理的思考,发展空间观察。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

  积累辨认物体视图的经验

  教学难点:

  体会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

  教学准备:

  学具盒

  教学思路:

  一、导入新课:

  出示4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

  让学生观察,说说从下面、侧面和上面看到的视图。

  接着追问:还可以怎样摆?

  二、探究新知:

  让学生试一试,再看一看。

  学生分组展示不同的`摆法。

  集体交流:你能找到摆的方法吗?

  引导学生发现:在原来物体的前面或后面,与原来的某一个正方体对齐着放一个都是正确的。

小学数学教案12

  一、快乐ABC。

  1、一辆卡车的载重量是()

  A、5克

  B、5千克

  C、5吨

  2、操场跑道一圈是400米,跑了2圈后,还差()米是1000米。

  A、200

  B、600

  C、800

  3、体育课上,小华跑了100米用了()

  A、1小时

  B、17秒

  C、10分钟

  二、计算。

  1、68厘米-9厘米=()厘米

  8千米2=()千米

  35秒+17秒=()秒

  2厘米-12毫米=()毫米

  5吨500千克-500千克=()吨

  2、列竖式计算并验算。

  658+276700-537604-197438+562

小学数学教案13

  一、源自:

  “今天的复习课真没劲,也不知道老师是怎样想的?好像我们什么都不懂似的。真不过瘾!”

  “是啊!我一看就知道答案,可老师还喋喋不休,把我的瞌睡虫都引出来了。”

  ……(部分学生如是说。)

  “复习课对部分学生来说简直就是浪费时间,唉!我只要他们课上不捣乱就随他们。”

  ……(部分教师如是说。)

  二、思考:

  从学生的课间交谈中,可捉摸到学生对复习课的期望;从教师的闲聊中,可觉察到些许无奈。

  那么数学复习课的教学怎样既能如《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满足学生探究的欲望,让他们觉得“过瘾”,又能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又到一年复习时,我不禁陷入了思考……

  三、尝试:

  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觉得应树立这样的意识:把激活学生的复习欲望放在首位。激发学生复习的内驱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自主复习的.主人。以下我想以苏教版六年级第十二册“数的整除复习”的教学设计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尝试及反思。

  【教学设计片断】

  1、回忆交流、激活记忆:

  ①说:

  师:同学们,“数的整除”这部分知识我们已学习了近一年的时间了,谁还能回想起哪些内容?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张贴整除、质数、最大公倍数等卡片)

  师:这些概念大家还记得吗?说给你同组的伙伴听听。(同组学生交流)

  ②看:

  师:如果你觉得有困难,或者回忆得不是很全面,可以从抽屉里取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相关材料。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原有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回忆、交流等形式诱发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记忆,教师及时提供的学习材料纸,也为部分学生提供了适当的“脚手架”,注意了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2、尝试建构、体验特征:

  ③画:

  师:这部分概念很多,并且知识之间有较强的联系。请大家根据自己对这一部分知识的理解画出知识网络图。

  操作要求:体现这些知识的先后顺序和它们之间的联系。可以将所有知识联系起来画出总结构图,也可以选择其中一部分自己比较清楚的知识画出分支图。

  (小组组长领取材料,明确本组的分工,大家齐心协力画出网络图。)

  同时请一组的同学上黑板同时完成。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行为不是对教师所授予的知识被动地接受,而是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所做的主动建构。所以本课通过引导学生在“回忆、交流”的基础上建构“数的整除知识网络图”这样颇具挑战性的教学设计。更能引起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交流展示、共享成果:

  ④成果展示:

  展示部分小组的网络结构图(说说自己这幅图的构想),并根据各个图的特征即兴命名。

  选择部分典型的图和黑板上的图比较异同点。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学生新颖独特的作品,共同分享,即兴命名,体验数学学习中的“美”,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解释反思、扩建重构:

  ⑤结合网络图提问:

  师:选你们认为理解比较深的概念讲给大家听听;

  ……

  选自己不怎么理解的知识请教老师或其他同学。

  ……

  想一想自己这一组创作的网络图哪些方面处理得较好,哪些方面不够准确?(重新调整)……

  【设计意图:引导全班学生相互交流,深化理解,直至建构起相对完整、系统的知识网络。】

  四、教后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探索的机会。通过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小学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试验教材第二册88页例题(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培养大家勤于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⑵引导大家热爱生活,关注身边的每个事物。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两个竖式连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铺垫

  1、口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计算顺序)

  8+4+313-4-562-209+5+716-8-458-30

  2、笔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

  28+34

  52-20

  二、导入新课,学习新知。

  我对大家刚才的表现非常满意,我国运动员们在2004年奥运会上获得奖牌的情况让全国人民也非常满意,你们想知道他们得奖的情况吗?

  1、出示表格

  金牌银牌铜牌

  321714

  2、根据表格编一道两步试题。

  3、指名列式。32+17+14

  4、小组内讨论该怎样计算?

  5、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指名说师板书。

  32+17+14=63

  32

  +17

  49

  +14

  63

  师:这几位同学真聪明,说出自己的方法,你们喜欢用这种方法?好!现在你们就用这种方法来比试一下,看谁做的又快又对!

  6、完成

  35+26+24

  师:大家看一下,我们刚才在计算时用了几个竖式?谁能只用一个竖式就能算出来呢?

  你是怎样想的?师板书

  35+26+24=85

  35

  +26

  61

  +24

  85

  师:真棒!现有我们把原来的两个竖式合成了一个竖式,比原来简便多了,这就叫“简便写法”。

  好!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连简便写法都能自己想出来。看来下面的.这道题也难不住大家了。不过也说不定,你们中间会有个“小迷糊”,看看谁愿意当小迷糊!

  7、试一试:

  (1)对学生提出要求:先叙说题用两个竖式来写,然后再把两个竖式写成竖式的简便写法。

  (2)指名说计算过程,教师板书。

  62-15-17=30

  62

  -15

  47

  -17

  30

  3、做一做

  98-28-35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刚才我们所做的黑板上的这几个题,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连加连减,师板书课题。在用竖式计算连加和连减的时候,我们有两种方法,第一种用两个竖式来算,第二种把两个竖式连起来写,叫“简便写法”。

小学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公约数,最大公约数,互质数的概念,2、牢固地掌握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能熟练地求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最大公约数,互质数

  二、练习

  1、口答:求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约数

  2、判断题

  (1)两个互质数没有公约数

  (2)两个数都是合数,这两个数一定不是互质数。

  (3)7是质数,所以也是互质数。

  (4)相邻的两个自然数,他们的最大公约数是1。

  (5)两个数是互质数,这两个数中至少有一个是质数。

  (6)两个偶数一定不是互质数。

  (7)1和2没有公约数。

  (8)3是质数,所以3和6互质。

  (9)7是7的约数有是7的倍数。

  3、通过判断题让学生搞懂什么是质数、互质数。

  4、改错题

  5、求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约数。

  三、实际应用题

  三根铁丝,一根长18米,一根长24米,一根长30米,现在要把它们截成同样长的小段。每段最长可以有几米,一共可以截成多少段?

  分析:1、应用求最大公约数方法的实际问题。

  2、三根铁丝,要把它们截成同样长的.小段,每段最长可以有几米?(截成的每段长度,一定是18的约数,也一定分别是24、30的约数,所以必须是18、24和30的公约数。要求最长可以有几米,所以每段一定是他们的最大公约数。

  3、先求出每段最长可以有几米,在求一共可以截成多少段?

  四、总结归纳

  五、布置作业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05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5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24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27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6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5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0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5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7-22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