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学情分析:
本文语言浅显,但所说道理深刻,富有教育意义。学生可以顺利理解花生的特点,做人的道理不一定理解到位,教学时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
教材分析:
《落花生》是一篇现代优秀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所受的家教。课文通过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品尝花生时谈论花生的话题,告诉我们做人要做务实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本文可分三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种花生和收花生。第二段(第2——14自然段)写一家人尝花生,谈论花生的好处。所谈内容可分两层:一是讲花生的好片面性特点;二是以花生喻做人。第三段(第15自然段),写父亲的话深深印在“我”心上。课文通过议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阐明做人的道理,发人深思。文章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语言质朴简洁、清新自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使学生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概括课文中心思想,练习分清课文主次。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居然”“成熟”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2.练习根据课文的中心,分清主次。
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理清课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教学重点
(一)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三、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它是哪种植物。
“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
(花生)
2.出示花生的投影片,教师解题: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士里长成花生荚,所以叫落花生。
3.简介作者:这篇课文的作者许地山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因为小时候父亲关于落花生的一番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决心要像花生那样,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所以常用的笔名是“落华生”。那么,他的父亲关于花生谈了些什么,是怎样谈的呢?我们来看课文。
(板书:19.落花生)
(二)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本课生字不多,但每个生字都有要提醒学生的地方。
“辟”是多音字,主要掌握pì和bì两个读音,通过组词让学生区分并掌握
“榨”是翘舌音zhà,纠正学生口语习惯读音“zhá”
“慕”字下面是不是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
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可惜:值得惋惜。
开辟:开拓发展。
翻地:用犁、锨等翻松田地。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竟然。
收获:取得成熟的农作物。
吩咐:口头指派或命令。
爱慕:由于喜爱或敬重而愿意接近。
成熟:植物的果实等完全长成,泛指生物体发育到完备的阶段。
分辨:辨别。
体面:(相貌或样子)好看;美丽。
(三)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1.在理解生字、新词的基础上,默读课文。联系课文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为什么以“落花生”为题,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
(落花生是本文议论的中心事物,因此以落花生为题。全文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都是围绕题目来写的)
(板书: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可能总结不全,教师指导学生读有关句段来帮助学生概括总结。
3.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种花生、收花生。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过收获节做了准备。
第三段(第3自然段到最后)写吃花生时的议论。
分段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将第1自然段分作第一段,学生不会有什么分歧;对第二段的划分,学生会产生分歧。有些学生会将第2自然段到最后都分作第二段,依据是这一大段是讲一家人过收获节。对学生的这种分段方法教师应予以肯定。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使学生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二)概括课文中心思想,练习分清课文主次。
(三)练习用“居然”“成熟”造句。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2.练习根据课文的中心,分清主次。
三、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指名三名学生有感情地分段朗读课文。普普通通的花生引出了一家人的许多话题,使我们对花生也生出了几分敬佩之心,带着这份敬佩之情,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理解内容。
1.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
(先写种花生,再写收花生)
(板书:(一)种花生收花生)
2.课文中哪些词语写种花生的经过?这些词语能颠倒吗?为什么?
(买种、翻地、播种、浇水;”这些词语是按种花生的顺序排列的,不能颠倒位置)
3.“居然”写出了什么?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居然”写出了种花生的结果,也写出了获得收获时大家出乎意料地高兴的心清。因为大家没有种花生的经验,又是在荒地上种的,对能否收获没有把握。没过几个月收获了,真是喜出望外。用“居然”一词强调了大家那种惊喜的心情。)
4.练习用“居然”造句。
学生练习用“居然”一词口头造句,教师指导学生注意句子中要有出乎意料的意思,不能简单地造出“他居然……”类型的句子。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理解内容。
这一部分写得很简略,也容易理解,教师可用简练的语言一带而过。
花生居然收获了,一家人准备过一个收获节。
(板书:(二)母亲的建议)
(四)学习课文第三段,理解内容,懂得道理。
1.默读第三段,思考:一家人是怎样议论花生的好处的?
(板书:(三)尝花生议花生)
2分角色朗读课文,讨论回答思考题。
(姐姐说味美,哥哥说可以榨油,“我”说便宜,大家都喜欢吃,父亲说花生最可贵的是它的果实理在地里。)
(板书:兄妹们议花生父亲议花生)
3.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常常被人忽视的一个特点。父亲对花生作了几次议论?几次议论有什么不同?
(两次。第一次把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作比较;第二次由花生的特点进而说明做人的道理。)
(板书:花生桃子石榴苹果)
(1)齐读父亲的第一次议论。思考:父亲是怎样通过比较说明花生最可贵之处的?)
(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较。通过果实的样子、果实结出时的位发的比较说明花生最可贵之处的)
教师帮助学中抓住关键词语“埋在地里”“鲜红嫩绿”“高高地挂在枝头上”“矮矮地长在地上”等进行分析,体会出花生的默默无闻,朴实无华。
(板书:果实理在地里鲜红嫩绿的果实矮矮地长在地上高高地挂在枝上)
(2)思考:花生的果实长在泥土里,桃子、石榴、苹果将果实挂在枝头,是个是花生故意钻进土里不让人知道,桃子、石榴、苹果放意炫耀自己?为什么?
(这是它们各自的生长特点)
(3)桃子、石榴、苹果鲜红嫩绿,惹人喜爱,而花生却将成熟的果实理进泥土,等待人们来挖掘,来利用。由此,你体会到花生可贵的品质是什么?
(不求虚名,默默奉献,朴实无华)
(4)练习用“成熟”造句。
“成熟”有两个义项。一是泛指生物由发育到完备阶段;一是指发展到完善的程度。教师据此指导学生造句。
(5)齐读父亲的第二次议论,思考: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孩子们做什么样的人?
(谦虚朴实,不计名利,不会炫耀自己,对别人有用的人)
(6)出示投影片,填空,指导学生背诵。
“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可是,不是而的东西。”
(板书: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
4.作者对父亲的话理解了吗?你从哪里看出的.?读出有关的句子。
(1)出示投影片,填空,指导背诵。
“人要做的人,不要做,而的人。”
(2)你对作者的话理解了吗?什么叫有用的人?什么叫只讲外表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3)小结:作者受父亲的启发,所说的这段话是全文的中心所在。它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做人的道理,赞扬了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谦逊朴实、不计名利、有真才实学而不炫耀自己的人;赞扬了一切默默无闻,为人民多做好事,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批判了那些只求表面,贪图虚名,不学无术,对社会没有用的人。父亲的教导深深印在作者的心上,“落花生”的精神贯彻在他一生的做人、写作和教学之中。
(4)齐读全文最后一节。思考:这一节对全篇文章和突出文章中心起了什么作用?
(第一句讲过收获节的谈话一直到深夜,交待了时间,把事情叙述完整。第二句说明了父亲的话给“我”的印象之深,说明了作者在收获节上的收获之大,也可见母亲安排这一活动约用意和父亲参加这一活动的目的。这样的结尾深化了主题。)
5.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五)练习根据课文的中心,分清主次。
1.结合“我”的一段话,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课文通过收获节上一家人对花生好处的议论,说明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2.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从吃花生到谈花生、从谈花生到论人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可以使学生对文章的主次有具体的感受,对文章主次与中心思想的关系有比较具体的体会。
(板书:略写详写)
3.这篇课文的重点是过收获节,议花生是主要的,父亲的议论是着重写的,这样可以突出文章的中心。其它内容略写,但它为文章的主要内容起说明交待的作用,不能不写。我们在写作时也要确定重点,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六)有感情地齐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及写作特点。
(七)总结:这篇课文借写花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理”。在我们的周围也有许多事物能给我们以启迪,让我们懂得深刻的道理。如:粉笔这个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小东西,为了让同学们获得知识,不惜牺牲自己;蜡烛,照亮了别人而毁灭了自己……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学习本课“借物喻理”的写法。
(八)作业。
1.用“居然”“成熟”造句。
2.背诵课文。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运用偏旁归类的方法巩固汉字,进行扩词练习,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2.读一读,巩固复习认读过的生字,积累词语。
3.读一读,读中感情,能正确地使用动词。
4.能用学过的字组词,并会用所组的词说一句话。
5.读读背背,体会伟大的人类一切的母性美,教育孩子们保护动物,爱护每一个弱小的生命。
6.读儿歌,从中初步认识络,了解络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上求知的兴趣。
7.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及识字量。
重点难点
1.巩固复习会认、会写的字词,并积累词语。
2.准确地运用动词,有仅会用字组词,还会用词语造句。
课时划分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运用偏旁归类的方法巩固汉字,进行扩词练习,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2.读一读,巩固复习认读过的生字,积累词语。
3.读中感悟,能正确地使用动词。
4.能用学过的字组词,并会用所组的词说一句话。
重点难点
1.巩固复习会认、会写的字词,并积累词语。
2.准确地运用动词,有仅会用字组词,还会用词语造句。
教具准备
相关的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5)
小朋友们,你们想语文爷爷了吗?昨天晚上他打电话告诉我,他回来了,今天还要带着礼物来看小朋友呢!可是刚才他打电话来说,这会儿外面堵车,他得迟点到。正好,老师帮你们检查一下,这段时间咱们来学习知识,待会儿语文爷爷来了准给你们打一百分。
二、写出带有下面偏旁的字(7)
1.出示题目。指名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2.学生们按照题目的'要求做答。
3.集体反馈。
4.巩固练习。
木:_________________氵________________
三、你还认识我吗(8)
1.教师出示果园图。
2.小朋友们,秋天里,农民伯伯可忙坏了,树上挂满了各种各样的水果,小朋友们愿意帮助他们摘水果吗?
3.学生学生说说自己都摘了什么水果,然后读一读上边的字,还要会教其它的小朋友。
4.教师拿着学生摘下来的水果,引导学生读词语。
5.试着选其中的一个词语,说一句话。
四、读一读,涂一涂(8)
1.自由认读。
2.检查反馈认读的情况。
3.仔细读一读,说说这些词语的特点。
4.学生反馈,教师引导学生试着做一做这些动作。
5.上面的这些事哪些是你做过的?涂上颜色。
五、照样子组成词语写下来(6)
1.引导学生看图,理解这些词语的特点。
2.学生完成练习。
3.集体反馈。
六、照样子,说一说(6)
1.出示例句,引导学生了解题目的意思。
2.学生间互相说一说。
3.指名说一说。
七、欢迎语文爷爷的到来,播放动画片给小朋友们看(5)
教后感
语文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
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是编选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这也是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发感情,这些被艺术化了的语言,会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
教学目标
(1) 认识“钥、匙”等12个学习课文生字新词。会写“扇、枚”等10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秋雨的喜爱。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激发学生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1.生字卡片。
2.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谈话导入1.播放秋天下雨时的情景的。
2.激发情感,大家喜欢这秋天的雨吗?就让我们来读一读这篇课文,一定会有全新的感受。
3.板书课题:11.秋天的雨。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课文
1. 听课文录音,初步感受优美的文字。
2. 出示课文卡片,认读词语,纠正字音
(1) 翘舌音:扇(shàn)爽(shuǎng) 柿(shì)
(2) 后鼻韵母:粮(liáng) 杨(áng)
3. 让学生说说是如何记这些生字的?
4. 把你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同学听,互相正音。
三、质疑
1.提出不理解的词语互相补充说明。
2.读词。
四、练习写生字
1.学习写生字、交流写法。
2.练习写生字。
3.抄写词语表中的字。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背诵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用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激发学生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指导学生如何将句子写具体。
教学重点:
课文第二自然段,通过学生的读,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了解如何将句子写生动、具体。1
8教学过程
一、复习、谈话
1、春天的雨润物无声,夏日的雨给人带来一阵清凉,而秋天的雨则像一把钥匙,悄悄地打开了秋天的门.。今天让我们一起继续走进《秋天的雨》(板书课题)%
2、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很多新朋友,还记得他们的名字吗?一起来看:(出示词语)
(1)指名读
(2)指导写“爽”字,读准多音字扇,和三个轻声。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是从哪四个方面来写秋天的雨的?(指名说)根据学生的回答(电脑出示小诗))看!这几句话连起来像一首美丽的小诗,谁来把这首小诗读给大家听。.指一生读≈
这首诗就藏在我们的课文中,请同学打开书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秋天的雨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二、整体感知- _
1、生读。
2、反馈秋天的雨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3、指名学生说。
在我们的课文中,小作者也写了自己对秋雨的印象,请同学自读全文,把印象最深的部分多读几遍。
4、指名读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并说说为什么?
三、重点感知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生默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本段中描写颜色的词语,用横线画下来,
2、指名说。
3、第二节中这些漂亮的词语分别给了谁呢?请同学们大声读读第二小节,注意要把什么颜色给了谁读清楚,遇到自己喜欢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
4、学习第二句
刚才老师听见许多同学喜欢读这两个句子:
出示句子1:黄黄的叶子像一把小扇子,扇哪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A(1)指名读,说说你为什么喜欢?结合图画,反复读这句话。
(2)刚才我们通过想象银杏树的叶子,把句子读活了,谁能结合想象读下面的句子,自己练一下。
(3)生练读。(4)指名读。(5)为什么把“飘哇飘哇”读这么慢?学习这种读书方法,想象画面,齐读这句话。(6)谁还想读自己喜欢的句子?(7)读关于田野、果树、菊花仙子的句子。
6、这么多漂亮的颜色,课文用一个成语进行了概括。它是?请找出这个词语的句子读一读。第二自然段的内容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我们把能概括整段文字的句子叫作中心句。
7、刚才我们随着蒙蒙秋雨,看到了银杏树、枫树、田野、果园、菊花都变得分外美丽。现在请一个同学跟配乐朗读,同学欣赏。
8、秋雨给秋天带来的颜色可不止这几种,我们学着课文的样子也来说一说吧,瞧 ,
( )苹果像( ),( ),( )
( )像( ),( )。 同学们真能干,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学会了怎样把句子写具体的方法。
同学们,在你们的帮助下,秋天变得更美丽了。秋天的雨不愧是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除了好看的颜色,秋天的雨还有好闻的.气味和好听的声音呢!选择你喜欢的一节,读一读,并想想这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四、学习三、四自然段
1、学生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学生思考:这段是围绕那句话写的?
2、生回答。.
师:秋天的雨藏着哪些气味?(生答)这么香甜的气味,难怪小朋友的脚会被勾住。
3、齐读。
4、学习第四自然段。过渡:除了好闻的气味,还有好听的声音呢!它们好象在告诉人们——冬天来了(生答)
小喜鹊,你在干什么——
小松鼠?——
大肚皮的小青蛙—
松柏爷爷——
连杨树、柳树也赶紧躲进树妈脚下。他们都在准备——(过冬了)小朋友们,说说看,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秋天
过渡:秋天的雨,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她为我们打开了秋天的大门,使我们看到了美丽的秋色,闻到了那香甜诱人的气味,还听到了充满关爱的声音。也难怪课文第一自然段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板书:钥匙)
5、让我们把这丰收的喜悦,满天的欢乐用朗读传递给在场的每一个人吧。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随着秋雨的脚步走进了美丽、神奇、又充满活力的秋天,秋天的雨——(出示每段开头一句组成的诗)同学们真会读书。在阅读中我们感受到了秋天的美丽、快乐,体验到了秋天丰收的喜悦。秋天的景物还有很多很多,比如:秋天的山、秋天的水、秋天的树等很多自然景色都很美,选择你喜欢的景物,仿照课文的方法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秋天的雨
颜色 气味 声音_
钥匙 丰收 欢乐
秋天的雨教学反思
《秋天的雨》这篇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作者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我们的教学要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颇有一些体会:
在第一课时,我检查了学生的自学情况,做到了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在第二课时又在感受秋天美好的基础上再读课文,让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自由练读,在指导朗读时,则以点带面,采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对不同的自然段采用不同的方法。第二自然段采用分句理解朗读的方法,第三自然段则用“吃水果”的方式调动学生兴趣,第三自然段则运用引读的方法,一篇课文因采用不同的方法,读得美,读得兴趣盎然,读得充满兴趣。
在本课的教学目标中,还有理解“五彩缤纷”这个词语的意思,我首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理解,教会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课文,引导学生还可以用哪些方法来理解它。最后引导学生用自己画的树叶在黑板上进一步形象生动地理解了这一词语。从工具书的运用到分解词素,方法多样,不同层次的学生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符合多样性的教学课堂。
另外,在整个教学中,我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独特感受,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使学生时时感到,我会说,我会学。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处处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你想怎样去读”“你喜欢哪一段“,自主的火花时时闪现,但自主的同时也不忘探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更好地感受秋天的美丽。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同音词,知道同音词音同意不同。
2、让学生了解语气词在句中的作用,并能读出不同语气。
3、引导学生体会引用名言能使富有文采,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4、采用故事会的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敢于交流,努力使自己的语言富有感染力。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认一认”
1、自由读生字“栗”,读准字音。
2、自由朗读词语,注意把音读准。
3、自己观察,比较每一组词语,看看有什么发现。
4、全班交流自己的发现。
5、多种形式朗读,积累词语。
6、拓展。除了书上列举的词语,还有哪些同音词?师生共同补充。
二、学习“读一读”
1、自由读句子,想象一下:
一个孩子在说这些话时,分别会是什么神情、什么动作?
2、指名读句子,说说读的时候想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指导读出不同语气。
3、多种形式读句子。
三、学习“写一写,背一背”
1、学生自由朗读名言,想一想:这些名言和什么有关?
2、谈谈你读后的体会。
3、请学生仔细描红这两句名言,要求把字写端正、美观。
4、学生课后搜集有关智慧的名言。
四、学习成语故事。
1、自由朗读,读通短文。
2、多种形式读,交流读懂了什么?
3、你想对这个人说点什么?
4、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找找其他的.成语故事来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学习“探究与发现”
1、自由读书上的句子。
2、把句中引用的名言去掉再读一读,比较前后两句的不同。
3、全班交流引用名言在文中的作用。
4、尝试引用名言说一段话,全班交流,集体评议:哪些同学引用得好,好在哪儿?
二、口语交际
(一)看图激趣,提出要求。
1、指导看图,这几个小朋友在讲什么?
2、同学们,平常在生活中你们一定听过很多故事吧,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
3、学生交流,倾听。
(二)创设情景,进行口语交际
1、我们来举办一个故事会好吗?把你听过的最有趣的故事来讲一讲。
2、学生相互交流,说故事。听的学生要听的认真,能谈出自己听后的感受。
3、教师巡视,适时鼓励。
4、评一评谁的故事最精彩?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三、综合性学习:
(一)展示资料,交流字谜
1、学生课前搜集字谜,小组互相交流自己搜集的字谜。
2、小组对抗赛:猜一猜有趣的字谜。
3、教师组织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字谜是有规律可循的,让学生交流编字谜的方法。
(二)学生可把所有的字谜搜集起来,编一本小集子,发动全班为谜语集设计封面及书名。
语文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多幕剧和单幕剧的区别
2.学生分角色朗读剧本
3.初步了解独幕剧结构严谨、矛盾集中的特点
教学过程
1.了解剧情、剧中人物身份,语文教案-三块钱国币。
2.分角色朗读剧本,了解该剧矛盾集中特点。
3.分析剧本的矛盾冲突,了解剧本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很完整过程。
分析情节结构:
开端:吴太太继续开幕破前的口角,成众来找杨长雄下棋。(虚写女仆打碎花瓶、赔不起,以铺盖抵押,被辞退等情节)
发展:围绕李嫂该不该赔花瓶和该不该典押李嫂的铺盖,杨与吴进行正面交锋。
高潮:第三次交锋,杨忍无可忍,打碎吴的另一只花瓶。
结局:杨长雄无可奈何,赔偿吴三块钱国币。
4.指导学生分析矛盾冲突的焦点,本应是女仆与女主人的冲突,如何转移到大学生与女主人的冲突并成为焦点。剧本着重描写了这个焦点,即他们之间的三次交锋,这些交锋,层次清晰,由发展到高潮, 结尾以打碎另一只花瓶解决冲突,收到了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
在矛盾冲突中,大学生杨长雄是替女仆说话,义正词严,据理力争,而女主人吴太太胡搅蛮缠,尖酸刻薄,显示了鲜明的性格特征。
5. 总结扩展
本剧把看似平谈无奇的事件,安排点染得波澜起伏,表现了富有现实意义的主题。
6.布置作业
1.阅读剧中反映杨长雄与吴太太冲突的部分,归纳他们之间三次交锋的焦点。
2.找出丁西林的独幕剧《一只马蜂》或《压迫》,阅读欣赏其讽刺幽默的喜剧特点。
附:板书设计
结构 人物 剧情
开端 吴太太→自言自语 埋怨女仆
杨长雄→坐着看书 与友下棋
发展 吴太太 逼仆赔钱 典押铺盖
(两次交锋) 杨长雄 不应赔钱 不应典押
高潮 杨长雄 忍无可忍 打碎花瓶
吴太太 争吵谩骂 不依不饶
结局 杨长雄 握紧拳头 掏出纸币
吴太太 一时语塞 抢过纸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剧中主要人物性格。
2.欣赏本剧讽刺和幽默的语言,高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三块钱国币》。
教学过程
1.让学生重温上节课归纳的杨长雄与吴太太的三次交锋,注意这两个主要人物的语言。
2.分析剧中人物形象,找他们的语言、行动。
大学生杨长雄敢想敢说,能言善辩,锋芒毕露。如“有花瓶的人,不会把花瓶打破,因为他没有打破的机会。动花瓶的人,擦花瓶的人,才会把它打破……娘姨有打破花瓶的机会,有打破花瓶的权利,而没有赔偿花瓶的义务。”
如舞台说明提到“杨面白手颤,忍无可忍。忽然看到了花几上放着的花瓶,急忙地走去,抢在手中,走到吴的面前,双手将花瓶拼命的往地上一掷,花瓶粉碎。”
这些言行都充分表现了他仗义执言,好打抱不平的性格。
女主人吴太太从出场时的唠叨,自言自语,话语尖酸刻薄,狡辩谩骂,如“我已经看过她的包袱和她身上,她只有三毛钱……这是她的铺盖。这条巷子的对面,就是一家当铺。我请你带着她把这个铺盖拿到那家当铺去押三块钱交给我。”“你没得说了是不是?刚才你很会说话,怎么现在连屁也不放了?”
这些语言充分显示了她自私、吝啬、胡搅蛮缠的个性。
3.赏析语言的特征
杨长雄:发牢骚,泄不满的语言,模仿吴太太上场时说话的语调:“我的三块钱用处多得很这个年头,自来水笔,卖到六十卖块钱一支,钢笔头,两块钱一打,九毛钱一瓶墨水,一毛钱一只信封。从来没听说过!”这些话像是抱怨,实际上是对吴太太的嘲讽,充满机智和诙谐,能使观众产生会心的微笑。
成众:语言不多,面对杨长雄的气愤则说道:“和一个女人打架?不太妙”。可是我赞成给她一个教训。当吴太太要他证实杨长雄骂人,他则说:“对不起,我在下棋,没有留心到我四周围的'环境。”这些低缓、风趣的语言,则与他的沉着稳重和幽默的性格分不开的。
4.总结、扩展
语言是构成剧本的基础,是人物心理、动作的外观。我们在欣赏这幕剧时,首先要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动作等影响而形成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特点。其次要品味富有动作性的人物语言。动作性有时表现为人物的动作冲突,如杨长雄站了起来,好像真想动手的样子说:“这样的女人,除了拳头的教训,没有别的办法。”有时表现为人物内心的活动,如吴太太听说当铺的人给李三块钱,但不要李嫂的铺盖后,赶快把警察引走。
5.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二;课后朗读人物对话。
附:板书设计
人物
语言特点
形象特征
女主人
吴太太
说话唠叨、出言不逊“……花瓶,五年前……在九江买的”,“我为什么不能多讲?”
“我已经看过她的包袱和身上,她只有三毛钱……这是她的铺盖……对面就是当铺”
“你没得说了是不是?刚才你很会说,怎么现在连屁也不放了”?
吝啬、自私、尖酸刻薄
逼人太甚、缺乏同情
泼妇骂街、胡搅蛮缠
大学生
杨长雄
“有花瓶的人,不会把花瓶打碎……动花瓶擦花瓶的人,才会把它打破”(语言激愤)
“这个年头,水笔卖到六十块钱一支,钢笔头,两块钱一打……”(表面抱怨,实则讥讽)
“岂有此理!你把她的铺盖押了,你叫她睡什么?”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及相关新词,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
2、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想象力及音乐的鉴赏力。
3、通过理解课文,了解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4、学习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心灵;并通过欣赏《月光曲》,让学生感受音乐之美,陶冶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及感情变化。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
1、播放钢琴曲《月光曲》。
2、让学生自由畅谈听后感受。
3、简介《月光曲》:
刚才我们听的这首曲子名叫《月光曲》,是首钢琴曲,它是由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那么它描绘的到底是怎样的景象呢?它是怎样谱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汇报初读收获:
⑴字、词的掌握情况:
①认读生字、生词。
②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语。
⑵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⑶交流初读感受:
①贝多芬为贫穷的盲姑娘弹曲子,说明他有同情心。
②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的第二首曲子就是《月光曲》,是他即兴创作的。
⑷质疑问难:
贝多芬在给盲姑娘弹奏一曲后,为什么还要弹第二首?第二曲子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创作出来的?皮鞋匠听着琴声,好象看到了什么?为什么好像会看到这样的景象?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大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三、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8-05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的教案01-09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4-02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4-05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天地》教案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