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五年级数学教案>五年级数学教案

五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4-05-27 08:52:26 五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精华)五年级数学教案1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年级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华)五年级数学教案15篇

五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P10--11

  教学目标:

  1.复习面积的意义、常用的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初步建立图形的等积变形思想。

  2.让学生体会转化、估计等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教学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作比较充分的知识准备和思想准备。

  教学重难点:

  对图形进行分解与组合、分割与移拼的转化方法

  教学具准备:教学挂图、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分一分、数一数

  1、下面两个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厘米?你能先把每个图形分成几块,再数一数吗?

  2、你是怎样分的?

  怎样数的?

  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二、移一移、数一数

  1、怎样移动右边图形中的一部分,能很快数出它的面积?

  2、利用分割与平移,保持面积不变,把多边形转化为长方形,计算它的面积。

  这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三、数一数、算一算

  1、下面是牧场中一个池塘的平面图。先把池塘上面整格的和不满整格的分别涂上不同的颜色,数一数各有多少个,再算出池塘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不满整格的,都按半格计算)。

  2、你算出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这样的算法合理吗?

  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

  3、你能算出右边树叶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吗?

  四、估一估、算一算

  1、采集几片树叶,先估计他们的面积个是多少平方厘米,再把树叶描在第122页的方格纸上,用数方格的方法算促他们的面积。

  2、你能用这样的方法算出自己手掌的面积吗?

  五、小结:

  今天我们进行面积是多少实践活动,怎样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呢?

五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课本第55-56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探索并初步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会用竖式计算,正确率达到75%。

  2.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及合理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探索、自主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用竖式计算。

  教学难点:

  计算方法的推导,积的小数位数的确定。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揭示课题。(4分钟左右)

  1.用竖式计算下列各题

  476×12= 103×25=

  说说整数乘法是怎样乘的?要注意什么?

  2.把下列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算出结果:

  0.8+0.8+0.8=0.8 ×()=()

  3.明确课题。

  今天就一起来学习“小数乘整数”的乘法。

  二、自学例1。(15分钟左右)

  1.明确例1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1)个问题该如何列式?

  出示例题的情境图,引出小数乘整数的计算问题。

  导入:从图中你能知道哪些数学信息?有几种列法?

  预设:0.8+0.8+0.8=或0.8×3=

  2.自学。

  导学单(时间:5分钟)

  (1)0.8×3其实就表示什么意思?所以可以看作( )+( )+( ),用加法竖式计算。

  (2)还可以先将0.8元转化成(),再算出结果是()。

  (3)“小数乘整数”如果列竖式计算的话,应该怎么列呢?为什么要这么列?

  a.相同数位对齐()

  b.末尾对齐()

  (4)“小数乘整数”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中小数的位数关系怎样?

  (5)计算2.35×3时,你现在会计算这个算式的结果吗?

  3.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为什么这两题既可以列成加法算式也可以列成乘法算式?

  (2)说说你是怎样用竖式来计算小数乘整数的?

  (3)积的小数位数又是如何确定的.?

  导学要点:

  先末位对齐,再按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去计算,最后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中小数的位数一样。

  三、练习(13分钟左右)

  (一)适应练习。

  1.“试一试”,利用计算器快速找出答案,进一步验证积的小数位数和乘数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点拨:你觉得小数乘整数时最应该注意的地方是什么?进一步强调积的小数位数的确定方法。

  2.练一练第1题,根据148×23=3404,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4.8×23= 148×0.23= 1.48×23=

  提示:其实都可以先当成148×23,再在结果的相应位置上点上小数点。

  3.练一练第2题。

  第2小题,0.18是两位小数,要在乘得的90左边先点上小数点,再在整数部分补上0;乘得的积是小数,而且小数的末尾有0时,通常根据小数的性质进行化简。

  (二)口答练习。

  1.练习十第1题中的6道题。

  快速得出结果的方法:先当整数来口算,再点小数点。

  (三)整合练习。

  1.练习十第3题。

  这里闪电离小华的距离其实就是谁3秒钟走的路程?

  2.练习十第4题。

  可以比较路程,也可以比较汽油的升数。

  (四)创编练习。

  2.5×□=20,方框里可以填整数几?看来小数乘整数的结果也不一定是小数,也有可能是整数。

  归纳:在小数乘整数时,根据情况积的末尾有可能会产生“0”,这时我们往往要根据小数的性质对积进行化简,因此最后的积也可能是整数。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4页的内容,练习一的4~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2、根据等式的性质(一)学会解决含有加、减号的方程。

  3、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3

  出示图,学生根据图独立填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0=20xx+10=20+10

  X=50X+20=50+20

  50+a=50+a50+a-a=50+a-a

  X+20=70X+20-20=70-20

  提问:比较两边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在小组里说说。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说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题

二、教学例4

  学生自学,不懂的问题和同组同学交流,能解决的'就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例4中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能由学生解决的就由学生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教师解决。

  一是方法:根据等式的性质把含有未知数的这边化简成就含有一个未知数。

  二是检验:把计算的结果代到原式,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三强调书写的格式。

  小结:求方程中未知数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完成“试一试”“练一练”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重点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针对学生出错的地方及时分析错误原因,帮助他们弄懂。

三、课堂作业

  练习一的第4、5、6题。

  第4、6题做在书上,第5题写在作业本上。

  板书: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这时等式的性质。

  X+10=50

  解:X+10-10=50-10

  X=40

  教后小记

五年级数学教案4

  小林骑的路程+小云骑的路程=总路程

  解:设两人x 分钟后相遇。

  方法一:0.25x +0.2x =4.5 方法二: (0.25+0.2)x =4.5

  0.45x =4.5 0.45x =4.5

  0.45x ÷0.45=4.5÷0.45 0.45x ÷0.45 =4.5÷0.45

  x =10 x =1O

  答:两人10分钟后相遇。

五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的例1以及相关的练习。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单位“1”的含义,知道分母、分子的含义和分数各部分的名称,知道生活中分数的广泛用途,会用分数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的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中秋节到了,小华家买了很多月饼,分月饼的任务当然就落到小华的身上了。你看,小华一会儿就把这几块月饼分好了。你能用分数分别表示这些月饼的阴影部分占一个月饼的几分之几吗? 多媒体课件展示:

  等学生完成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集体订正。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理解单位“1”

  师:第二天,小华的爸爸又买回一盒月饼共8个,并且提出了一个新的分月饼的要求。 课件演示:爸爸对小华说:小华,你把这8个月饼平均分给4个人吧。

  师:同学们,你们能用小圆代替月饼,帮小华分一分吗?

  等学生分好后,抽一个学生分的小圆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

  师:这时,小华的爸爸又提出了问题。

  课件演示:爸爸对小华说:每个人得的月饼是这8个月饼的几分之几呢?

  引导学生理解把8个月饼平均分成了4份,每份是这8个月饼的14。

  师:老师也有个问题,刚才小华分出了1个月饼的1/4,这儿又分出了8个月饼的1/4,同学们看一看,这两个1/4表示的月饼数量一样吗?

  多媒体课件演示下面的月饼图:

  引导学生理解两个1/4代表的数量不一样。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引导学生说出前一个1/4是1个月饼的1/4,而后一个1/4是8个月饼的1/4。课件中随学生的回答在图形下出现相应的文字。

  师:对。前一个1/4是以1个月饼为一个整体来平均分的,而后一个1/4是以8个月饼为一个整体来平均分的。平均分的整体不一样,对分出来的每份数量有影响吗?

  让学生意识到,整体“1”的变化对每份的数量是有影响的。以1个月饼为整体“1”,每份就是1/4个月饼;以8个月饼为整体“1”,每份就是2个月饼。

  师:像这样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来平均分的分数还很多,请同学们看一看下面这幅图。 课件出示第2页的熊猫图。

  师:这里是把多少只熊猫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请分一分,并填空。

  课件出示单元主题图,要求学生说一说图中的每个分数分别是以什么作为一个整体来平均分的。 师:通过上面的研究,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这些分数都是以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来平均分的。

  师:像这样由一个物体或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

  板书单位“1”的含义。

  师:把12个学生看作一个整体,其中的.6个学生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这里是把谁看作一个整体? 教师再举两个例子,深化学生对单位“1”的理解。

  2?理解并归纳分数的意义

  师:请同学们拿出一些小棒,把它们平均分成5份或6份,想一想,其中的1份是全部小棒的几分之几?其中的2份呢?其中的3份呢?

  学生操作后回答,如:我拿了10根小棒,把它平均分成了5份,每份有2根小棒,这2根小棒是10根小棒的1/5。2份有4根小棒,这4根小棒是10根小棒的2/5??

  师:想想自己操作的过程,你能说一说什么是分数吗?

  学生讨论后可能这样表述: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其中1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师:同学们归纳得很好,但是这句话中出现了两个“几份”,所以我们一般把前一个“几份”说成是若干份。

  归纳并板书分数的意义,板书课题。

  试一试:涂色部分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师:看看最后(五星图)这个分数,请同学们说说这个分数的意义。

  生:这个分数表示把15颗五角星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3份占这个图形的35。

  师:把15颗五角星平均分成了5份,其中的1份占这个图形的几分之几?(生:1/5)其中的3份呢?(生:3/5)35是由多少个15组成的?(生:3个)所以,35的分数单位是1/5,35/里面有3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说一说:3/7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它有多少个这样的分数单位?5/6,9/10呢??

  3?说生活中的分数

  师:分数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得非常广泛,书上第3页课堂活动中的两个小朋友正在说生活中的分数,你们能像他们这样说一说生活中的分数吗?

  学生说生活中的分数。

  三、课堂小结

  (略)

  四、课堂作业

  1?第4页课堂活动第2题。

  2?练习一第1,2,3,4题。

  分数的意义

  师:在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初步认识了分数,你能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分数吗?

  课件出示如下的题目:

  (1)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是这个月饼的();

  (2)把一张手工纸

五年级数学教案6

  目标

  ①使学生了解分数的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的分母、分子,认识分数单位的特点,能正确读、写分数。②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③感受“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观点。

  教学及训练

  重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

  仪器

  教具

  教材第73-74页有关的投影片、线段图等。

  教学内容和过程

  教学札记

  一、创设情境

  1.提问:①把6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3个)②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每人分得这个苹果的)。

  2.指定一名学生用1米长的直尺量一量黑板的长度是多少米。(比3米长,比4米短)。

  3.揭示课题

  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在测量和计算时,往往得不到整数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就产生了分数。究竟什么叫分数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数的意义”。

  二、探索研究

  1.学生回忆:我们已经学过,把一个物体或一个计算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例如:

  (1)出示月饼图。提问学生:把一块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2)出示正方形图。提问:把这张正方形纸怎样分?分成了几份?1份是它的几分之几?这样的3份呢?(、)

  (3)出示线段图提问: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5份,这样的1份是这条线段的几分之几?这样的4份呢?

  如果把1分米的长度平均分成10份,这样的1份是它的几分之几?7份呢?表示什么?

  2、进一步认识单位“1”。

  以上都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看作一个整体,我们也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如4个苹果、一批玩具、一个班的学生等。例如:

  (1)出示课本第73页的苹果图。提问: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一个苹果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2)出示熊猫图。提问:把6只熊猫玩具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一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表示什么?

  (3)练习:说出下图中涂色的`部分各占整体的几分之几。

  ●●

  ●○○○○○●●

  ●○○○○○●●

  ●○

  ●○

  ●○

  3.揭示分数的意义。

  (1)观察以上教学过程所形成的板书。

  一个物体

  计量单位单位“1”

  一些物体★★★★

  告诉学生:像这样表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板书:单位“1”)

  (2)反馈。①在以上各图中,分别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②、、各表示什么意义?③议一议:什么叫做分数?

  (3)概括并板书。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4.练习。练习十三第1、2、3题。

  5.教学分数各部分名称、分数单位。分数的读、写法。

  (1)教师任意写出几个分数,让学生说出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阅读课本第74页最后一段并思考:一个分数中的分母、分子各表示什么?

  (3)认识分数单位,初步了解分数单位的特点。

  练习:①的分数单位是(),它有()个。

  ②的分数单位是(),它有()个。

  ③()个是()。

  ④是()个。

  (4)想一想:读、写分数的方法是怎样的?

  读作,表示个。

  读作,表示有个。

  三、课堂实践

  1.表示把()平均分成()份,表示这样的()份的数。

  2.读作(),分数单位是(),再添上()个这样的单位是整数1。

  四、课堂小结

  1、什么叫做分数?如何理解单位“1”?

  2、什么是分数单位?分数单位有什么特点?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三第4题。

五年级数学教案7

  教材学情:

  《折纸》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一个学习内容。在这个内容之前,学生已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了约分、通分的方法,懂得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其中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最直接的知识起点。本节课的内容又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同时又是本单元的重点。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是: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五年级的学生,在三年级时已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在上一个单元里又掌握了通分的技能。因此,对学生而言,作为构成计算法则的两个重要知识点都已具备,在这节课里,重点是引导学生想到“化异为同”,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来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2.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二)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并从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建立学习自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理解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的'算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彩笔、正方形纸片

  教学教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法”:即设置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小结→巩固应用。在老师的引导下,以问题为思维的主线,学生先想先做,老师后讲后帮;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着眼于“引”,启发学生“探”,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的求知-,促使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规律,把“引”与“探”有机结合起来。在主要运用“引探教学法”的同时,结合运用直观教学法、对比教学法、知识迁移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组合,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在具体的情景和数学活动中获取数学知识。

  教学学法:

  在本节课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注重在计算法则的引入和形成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自主探索算法、合作交流做法,真正地让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教学,体验转化思想在数学中的运用,经历观察、探索、归纳的数学活动,自主推导计算法则。具体学法有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动手操作法、练习巩固法等。

  教学过程: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为:复习导入,铺垫孕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学习新知→巧设练习,巩固新知→课堂评价,师生小结等五大环节。

  一、复习导入,铺垫孕伏

  我通过设计“把下面各组分数通分”和“口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来复习通分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目的是为学好新课打下基础。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我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从现实生活中的“手工折纸”引入新课,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他俩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是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新课程倡导,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学生也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了知识才能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才能创造性地学到新的知识,这样的知识才具有生命的活力。本教学环节是主要环节,我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学习异分母分数加法。我放手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算一算和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通过师生验证、讨论交流等形式,逐步掌握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我还故意出错题让学生判断,以此让学生理解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的算理。

  第二步,学习异分母分数减法。由于学生学会了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所以在此环节中,我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思考独立完成,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获取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培养自学能力。

  第三步,算法优化。在解决异分母分数加法、减法的过程中,学生分别用了折纸、画图和计算的不同解法,我让学生比较哪一种算法更好、更方便,引导学生在算法多样化中选择算法化。

  第四步,讨论归纳计算法则。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说“怎样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然后组织全班交流归纳。通过发挥学生合作交流的作用,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出计算法则。

  四、巧设练习,巩固新知

  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1.基本练习,如“看图填一填”。旨在展示计算全过程,给差生“拐杖”,力保“双基”。

  2.综合练习,如“计算”。完成这一层次的练习不仅要用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而且要综合运用“通分”、“约分”、“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等知识点,设计意图在于强化算理,提高计算技能。

  3.应用练习,如“解决问题”。把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五、课堂评价,师生小结

  新课程倡导评价的多元化,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我注意及时表扬鼓励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创新意识;在本节课的最后环节,注重引导学生总结知识经验,完善认知结构。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能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五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0-92页练习十六3-10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进一步培养学生“逆推”的思维意识和推理能力。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上一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本领?“倒过来想”解决问题的.关健在哪里?

  二、练习

  1、练习十六第3题:(1)读题理解题意:你从题中知道什么?

  (2)整理信息:你能把这些信息整理出来吗?{大门--(向北走2格)熊猫馆--(向西北走1格)百鸟园--(向东走4格)猴山)--(向南走2格)蛇馆}

  (3)寻找策略: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4)学生独立完成

  2、练习十六第4题:小组交流:从你家到学校要经过哪些地方?那么从学校回到呢?

  3、练习十六第5题:确定方法:你认为应该从左往右考虑呢?还是从右往左考虑?

  4、练习十六第6题:(1)观察图片理清题意。(2)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5、练习十六第7题:从第3幅图开始倒过来说一说题意吗?编一道应用题。

  6、练习十六第8题

  7、练习十六第9题。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没有别的方法?

  8、练习十六第10题。

  9、思考题:读一读,整理题意,再想一想。

  三、总结:

  “倒过来想”也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决策略,其实也是解决生活问题的一种策略,遇到问题时,如果你也能倒过来想想或站在他人立场上想想,也许就有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了。

五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2.使学生知道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也可以一次通分,再计算.

  教学重点

  能运用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什么时候一次通分好,什么时候分步通分好.

  教学步骤

  一、复习:

  1、口算:

  3/12+5/121/2+1/31/3-1/4

  2/1-4/11/5+3/51-1/3

  2、计算:

  1/5+2/5+3/51-5/8-1/8

  二、探究新知.

  新课导入:这节课,我们学习新的内容--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板书课题: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一)教学例1(没有括号的算式计算方法)【演示课件“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师提问:回忆一下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整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遇到有括号的,应该先算括号里面的.

  教师谈话:请同学们打开书136页读一下第一段的文字.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这段文字告诉我们: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的相同;为了简便,几个分数可以一次通分,然后按照运算顺序依次进行计算.

  1.出示例1:计算

  2.观察算式:这是一个加减混合运算的等式;

  三个分数是异分母的分数,计算时应当从左往右计算;

  分母不同,计算时应先通分.

  3.学生独立解答.

  第一种算法:第二种算法:

  思考:比较这两中算法,那种比较简便?

  教师强调:三个分数是异分母分数,先一次通分比较简便.

  4.小结没有括号算式的计算方法。.

  5.反馈练习:

  (二)教学例2(有括号的算式的`计算方法)【继续演示课件“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1.出示例2计算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个算式与例1有什么不同?(有了小括号)

  这道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这道题的运算顺序是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2.学生独立解答.

  思考:这道题为什么分步通分计算比较好?

  3.总结有括号算式的计算方法.

  4.反馈练习.

  三、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四、随堂练习.

  1.填空.【继续演示课件“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____________相同.没有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是:______________;有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先算____________,后算______________.

  2.计算.

  3.计算.

  五、布置作业.

  1.从里减去,所得的差与相加,和是多少?

  2.从里减去与的和,差是多少?

五年级数学教案10

  教材类型:苏教版所属学科:数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2.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4.增长学生的自然知识,产生热爱自然,享受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具准备:

  温度计、练习纸、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放在课前)

  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我反我反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①向上看(向下看)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

  ②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

  ④零上10摄式度(零下10摄式度)。

  2.谈话:李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 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片头)

  (二)教学例1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⑴(课件出示地图:点击南京出示温度计和南京的图片)首先来看一下南京的气温。这里有个温度计。

  那我们先来认识温度计,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问:好,现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摄式度吗?

  学生交流:是0℃。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个0,表示0摄式度)。

  没错。(结合图说)这是零刻度线,表示0℃。(教师板书0)。

  谁来温度计上表示出0℃。

  ⑵我们再来看上海的气温。(课件:点击上海出现温度计和上海的图片)

  上海的最低气温是多少摄式度呢?(学生回答4摄式度后,教师板书4)在温度计上拨一拨。问:拨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呢?(在零刻度线以上四格)

  指出:上海的气温比0℃要高,是零上4摄式度。(教师结合图,突出上海的气温在零刻度线以上)。

  ⑶接着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首都北京的最低气温。(课件点击北京的图片和温度计)

  北京又是多少摄式度呢?

  与南京的0℃比起来,又怎样了呢?(比南京的0℃要低)

  你能用一个手势来表示它和0℃的关系吗?(对,北京的气温比0度低,是零下4摄式度)

  你能在温度计上拨出来吗?

  ⑷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三个地方的最低气温。仔细观察上海和北京的`最低气温,它们一样吗?(不一样,一个在0℃以上,一个在0℃以下)。

  对,上海的气温比0℃高,是零上4摄式度,我们可以记作+4℃,读作正四摄式度,写的时候先写一个正号(指出是正号不是加号,意义和读法都不同了)再写一个4(板书),大家跟我一起来比划一下。+4也可以直接写成4,把正号省略了。所以同学们所说的4℃也就是+4℃。(板书)

  北京的气温比0℃低,是零下4摄式度。我们可以用-4℃来表示零下4摄式度(板书-4)。跟老师一起来读一下。写的时候可以先写一个负号(指出是负号不是减号)再写一个4就可以了,同桌互相比划一下。

  ⑸小结:通过刚才对三个城市的温度的了解,我们知道,记录温度时,以0℃为界线,用象+4或4这些数可以来表示零上温度,用-4这样的数可以表示零下温度。

  2.试一试:学生看温度计,写出各地的温度。并读一读。(写在卡片上)

  师: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其他几个城市的最低气温,注意观察温度计,把这些温度记录在卡片上,并读一读。准备好了吗?

  香港:(19℃或+19℃)。写好了请举起你们的卡片。提问:你是怎么想到用+19℃来表示的?这位同学是用19℃来表示的?行吗?为什么?(对,正号可以省略不写)。

  哈尔滨:(-10℃)。老师写了10℃后举起来:“和老师的记录一样的请举牌。为什么没人和我的一样啊?(对,零下10摄式度,我们用-10℃来表示,10摄式度是表示零上10摄式度的)。

  西宁:你们记录好了,同桌互相校对一下再来交流。问:为什么这样用这个数来表示?

  ⒊我们再来听一段中央台的天气预报,将你听到城市的最低和最高温度记录下来。

  播放中央台播音员播报的天气预报(天津 呼和浩特乌鲁木齐银川)

  指名一位学生上前交流。师:你们觉得他记录怎样?这位同学的前面的正号没写,可以吗?老师把-1的负号去掉,你们同意吗?

  谁能在温度计上拨出11℃?谁来拨-1℃?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得出:以零摄式度为界线,零上温度用正几或直接用几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几来表示。

  (三)自主学习珠峰、吐鲁番盆地的海拔表达方法,进一步认识正数和负数。

五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学会解oJ土凸=c(凸表示两数之积)的方程,能正确求出方程的解。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复习解方程。

  做第9l页复习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2.引入新课。出示例2的方程。

  提问:这个方程与刚才解的方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说明:这个方程比刚才解答的方程要多一步计算,这就是今

  天要学习的解简易方程。(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教学例2。·

  提问:这道题是6J减去什么的.差等于207你觉得这道题开始要怎样解?为什么先算6.8乘27指名学生板演解方程,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结合提问学生是怎样想的。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检验过程,检查方程的解对不对。

  提问:怎样检验方程的解?

  指出:解这个方程时,按运算顺序能先算的一步就先算出来,然后再求方程的解,其中又把6J暂时看做一个数。

  [评析:这里在引出例题时,让学生通过与已经学过的方程对比,认识其不同之处,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思路。在学生初步具有解法思路后,让学生自己解方程,并说明理由,这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题做在课本上。

  集体订正,提问先算什么,再把什么看做一个数来解方程的。

  2.做“练--练”第2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题做在课本上。

  3.做“练--练”第3题。

  小黑板出示。

  学生依次检查每一题,说明各错在哪里。结合说明一个数减几个J,要把几个J看做一个数,只有几个J减几个J时才能先算出得多少个工;在解方程时,还要正确应用四则运算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式,这是解方程的依据。

  让学生改在课本上,口答方程的解。

  4.做练习二十第4题。

  学生分组练习,每组一题做在练习本上。

  提问:第一个方程是什么?按怎样的顺序解方程的?

  第二个方程是什么?按怎样的顺序解方程的?

  指出:像第一个方程,先要求出是几个工等于什么,再求方程的解;像第二个方程,要按运算顺序,先算的一步能先算,就要先算出来,再求方程的解。

  5.做练习二十第6题。

  出示线段图。

  提问:第(1)题表示的是什么意思?(3J加2J的和是95)可以列怎样的方程?(板书)

  第(2)题表示的是什么意思?(2个12加3个工的和是87)怎样列方程?(板书)

  指出:方程一定要根据题意表示的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来列。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方程可以这样解:按运算顺序,要先算的能算出结果就把这一步先求出来,再求方程的解;不能先算的就把这一步看做一个数,去一步一步求方程的解。

五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新世纪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6-17页“展开与折叠”

  【教材分析】

  “展开与折叠”一课,在本单元中位于“长方体的认识”与“长方体的表面积”之间,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一节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做一做”、“练一练”两个栏目。“做一做”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探索活动,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练一练”的目的是通过想像、动手操作进行尝试,强化长方体、正方体与其展开图之间相互转化的认识与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通过本节课的“展开与折叠”,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正确的研究习惯,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生分析】

  课前学生调研:

  参与对象:五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随机抽取10人

  问题设计:

  ①对于正方体和长方体你有什么了解?

  ②给出一个正方体,让学生动手剪开并折叠回正方体。

  ③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刚才折叠的过程。

  调研情况:

  问题①:学生能说出长方体和正方体棱、顶点、面的特点。

  问题②:在教师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有两个学生在剪开正方体时将图形剪散。学生在剪的过程中花费时间较长。剪开正方体后再折叠回去,学生非常熟练。

  问题③:两个学生无法用语言描述折叠的过程,其余的孩子需要边折边说。让学生不动手折叠,想象说出刚才折叠的过程学生感觉难度很大。

  调研情况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长方体、正方体都有12条棱、6个顶点,以及长方体的6个面的形状与正方体6个面的形状的不同等。这些正是组织“展开与折叠”教学内容的生长点,小部分学生对长方体已初步建立了空间感,但要在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难度是相当大的。分析原因:其一,学生对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转换缺乏认识上的经验,存在认识上的障碍;其二,学生较难用语言来描述自己想象的立体图形或平面图形,存在语言上的障碍;其三,大多数学生无想象的习惯,存在养成习惯上的障碍等等。故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成为本节课学生学习的重难点,拟定加强想象、操作实践、课件演示、焦点问题讨论等方面,以达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不同的展开图,加深对正方体、长方体特点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经历展开与折叠的活动过程,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初步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一种转化的思想,及研究方法的学习,体会学科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出示漂亮的大礼品盒,引发学生研究兴趣)想做漂亮的礼品盒么?打算怎样研究?

  2.提出研究的方法并揭示课题:展开与折叠

  (设计意图:创设生活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研究的欲望,学生和老师共同提出研究方法,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为学生的后续学习作好认知和心理的准备。)

  1.引发猜想,唤起思考: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后会得到什么形状的图形?

  2.学生动手操作,初步探究;

  (1)初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教师提出“展开”的要求:

  ①沿棱剪开,不能剪散

  ②边剪边想,相对的面跑到哪里去了?

  ③把相对的面用相同的符号标出来。

  教师巡堂,并与学生一起“展开”长方体和正方体。

  (2)初步感知“展开”与“折叠”的关系。

  四人小组交流,教师相机(展开活动)提问:“为什么把展开的图形又折叠回去呢?”

  (3)请学生把长方体、正方体各种不同的形状的展开图展示在黑板上。

  3.揭示概念,探究特征:

  (1)揭示展开图的概念:

  象这样由立体图形展开后得到的平面图形就叫做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2)探究长方体、正方体展开的特征:

  观察黑板上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感悟:

  ①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各小图形的特点

  ②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的不唯一的特点

  ③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中相对面的位置特点等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使学生知道正方体、长方体的展开图;通过观察、思考感知展开图的不唯一性,加深对正方体、长方体的.认识;在找相对面的操作活动中,使学生充分经历展开与折叠的过程,进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出示做一做1)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对折后能围成正方体?

  (1)学生独立思考,进行判断。

  能围成正方体的在课本上打√,不能围成正方体的打×。

  (2)反馈、辨析。

  ①把你认为不能围成正方体的找出来。说说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想象折叠的过程)

  多媒体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把不能围成正方体的图形先提取出来组织讨论,一是容易辨析,二是便于学生表达,三是较易发展学生的空间感。把学生已确认不能围成正方体的图形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体会不能围成正方体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②找出能围成正方体的图形。

  教师提出要求:能确定哪个图形能围成正方体的请想象一下它是怎样围成的;如果无法确认能否围成正方体的请拿出老师为大家提供的学具折一折,再想象一下。

  相机点拨1:你是怎样围成正方体的?引出其中一个小图形不动,就是把它作为正方体的底面,其它的小图形围起来就得到一个正方体。同时体会折叠方法的不唯一。

  相机点拨2:观察正方体的展开图寻找正方体的相对面。

  [设计意图:部分学生的正确判断不能代替全班学生知识的掌握,给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要求,在满足不同思维水平学生的需求的同时,更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这一教学目标的达成。]

  2.出示做一做2: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能围成长方体?

  (1)学生独立思考判断。

  (2)小组交流。

  (3)反馈、辨析。

  ①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能围成长方体?在脑子里想象你是怎样围的。

  (学生无疑义的,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

  ②引发争论:4号图形能围成长方体吗?

  全班动手折叠验证,说明理由。

  多媒体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本环节重点放在4号图形的争论上,利用学生的差异资源,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状态,使学生亲身经历猜想、辨析、验证等活动,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发展学生数学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空间观念。)

  ③哪些图形不能围成长方体?说明理由。

  提升思维,深层探究

  由上例引发的思考:(出示3号图形)

  怎样变一变使3号图形能围成长方体?

  相机点拨:摆放的规律

  2.出示下图:

  怎样移动两个小正方形可得到正方体的展开图?

  (设计意图:由上例不能围成长方体的图形引发的探究活动,变不能围为能围、变静为动、变特殊为一般,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更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课后延伸,拓展探究

  简单的展开与折叠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其实这样的方法还可以研究其它的立体图形。相信同学们随着课后的不断研究一定会有了不起的发现。

  (设计意图:渗透一种转化的思想,及研究方法的指导,体现学科的价值。)

五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解决同一天中,时和分、分和秒形式的两个时刻与时间(段)的计算问题。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用时间线段图和竖式解决同一天中,时和分、分和秒形式的两个时刻与时间(段)的计算问题。

  情感与态度:在学习中使学生明白时间的.宝贵,养成珍惜时间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用时间线段图和竖式解决同一天中,时和分、分和秒形式的两个时刻与时间(段)的计算问题。(加法计算)

  教学难点:

  学生对于题意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出示

  小丁丁和同学约好上午9时15分在动物园门口集合,小丁丁早晨7时48分出门,路上用了1小时23分。

  (1)在这段文字叙述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上午9时15分在动物园门口集合;

  早晨7时48分出门;

  路上用了1小时23分。

  (2)9时15分、7时48分、1小时23分各表示什么,有什么不同?

  9时15分、7时48分表示时刻,是指某一事件发生的时候。

  1小时23分表示时间,是指某一事件经过了多久。

  (3)出示问题“小丁丁几时几分到达动物园门口”这是求时间还是求时刻?

  是求时刻

  (4)今天我们就要来讨论关于时间的计算的问题。(出示课题)

  [对于学生经常会混淆的“时间”“时刻”这2个数学用语进行简单的辨析。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明确地知道是要求什么?]

  二、中心阶段

  1、请学生试着计算。

  2、汇报

  (1)画图

  (2)竖式算

  注意:这步计算,“分”的计算满60要向“时”进1,因为分与时之间的进率是60。

  答:小丁丁9时11分到达动物园门口。

  3、比较2种方法得出2种方法都很好,都很直观、很简洁。

  4、小结

  我们可以利用时间线段图和竖式来解决某一时刻经过多少时间会到哪一个时刻的计算问题。

  三、练习阶段

  7时50分+45分=()时()分

  8时26分+2小时37分=()时()分

  15分18秒+3分52秒=()分()秒

五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与复习,加深同学们对方程和折线统计图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水平。

  2、通过系统整理,沟通知识的联系,帮助同学们形成整体认知结构。

  教具准备:

  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我们在前面复习了哪些知识?

  学生回忆并回答: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加减法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

  教师出示全册知识结构图,问:本学期的内容中还有哪些知识点没有整理和复习?

  生:还有方程和折线统计图。

  师:今天我们就对这两部分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

  板书课题。

  二、复习方程的知识

  1、回顾整理本单元所学知识

  师:在方程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共分了几个版块?

  学生先独立整理,再汇报。

  教师随学生汇报板书:

  方程

  用字母表示数

  等式

  方程

  解决问题

  师:通过每个版块的学习你们都知道了些什么?

  学生独立整理,再在小组内交流。

  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学生的整理结果,并让学生汇报。

  生1:学习方程时,首先学习的是用字母表示数,知道了字母既能表示一个具体的数,还能表示数量关系,还知道了用字母表示数究竟要注意什么?

  生2:在等式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等式,以及等式的基本性质。

  生3:通过方程的学习我知道了什么是方程,怎样解方程。

  生4:在解决问题中我们知道了怎样用方程去解决问题。

  教师补充板书:

  方程

  用字母表示数: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数怎样用字母表示数

  等式:什么是等式等式的基本性质

  方程:什么是方程怎样解方程

  解决问题:怎样用方程来解决问题

  师:这些知识点中,你认为自己哪方面掌握得最好,选择一个点给大家说说你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

  抽学生分别回答上面提出的5个问题,其中重点关注学生对等式和方程概念的理解以及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与分享,相信大家对有关方程的知识掌握得更好了。现在老师还想知道,这些知识之间有联系吗?有什么样的联系?

  学生可先在小组内交流,再进行全班汇报。

  引导学生总结:等式与方程是有联系的,用字母表示未知数也与方程有联系,因为方程是等式,而且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我们在解方程的时候就要用到等式的基本性质;有了前面两个版块的学习基础,才能用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

  师:通过这样的整理,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知识之间是互相联系的。

  2、巩固练习

  师:教材第132页的第6,7,8题是关于方程这部分知识的练习,你认为自己需要练习哪个题就选择哪个来练习。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全班交流。

  三、复习折线统计图知识

  师:我们从一年级就认识了统计图,但我们这学期学习的'统计图和前面的有什么不同?

  学生对比发现:以前我们学习的象形统计图或者条形统计图是直接在统计图中的格子上画图或者涂色,而这学期学习的统计图需要用先描点,再顺次连线的方法才能制作出来。

  生:折线统计图画起来要麻烦一些。

  师:是有点麻烦,但在生活中人们却经常选择折线统计图,这是为什么?

  引导学生比较发现: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幅度或变化趋势。

  师:是这样的吗?下面我们就来看这幅统计图。

  出示第133页第9题的统计图。

  引导学生根据统计图解决图后的问题。

  (1)仔细观察统计图,它统计的是什么内容?

  (2)从统计图中你发现了哪些信息?

  (3)这说明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优势?

  (4)独立完成书上的3个问题。

  师:看来正如大家所说的,折线统计图在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幅度或变化趋势上有自己的优势。你能在生活中选择一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调查统计,并制作出一幅折线统计图吗?

  布置给学生作为课外练习。

  四、总结提升

  师:今天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

  生:方程和折线统计图。

  师: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总结。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四第15,16题,并集体评议。

五年级数学教案15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师:今天上新课之前老师照例要来考考你们对以前的知识掌握的如何?愿意接受考验吗?

  1.口答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9和27   8和9   6和8

  先独立思考一下,然后举手回答,并说说你是怎么求的?

  指名学生口答。

  师:看来大家对最小公倍数的求法掌握不错。下面请看:小黑板出示。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2/5= ()/10=6/() = ( )/( )

  同桌互相说一说,并说出思考过程。指名口答时再说说这么做的依据是什么?

  3.把下面分数约分。

  14/16   15/27   36/24

  独立完成,指名口答。并讨论约分时的分子和分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约分的过程中什么没有发生改变?

  过渡:今天我们将继续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学习新的知识。

  二、自主探索,建构新知

  1.教学例题

  (1) 出示例题4:把3/4和5/6改写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师:你会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改写吗?试试看。做完之后和同桌讨论以下问题。同时出示讨论题:A把这两个分数改写成分母相同的分数,首先要确定什么?B在改写的过程中,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发生变化?改写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在自己本子上独立尝试完成,师巡视,发现不同方法者请板演。

  (2) 讲评板演时围绕2个讨论题展开。指名说说改写时首先确定的是什么?

  师:对呀,要想改写成分母相同的.分数首先应该确定用几来做分母。那请同学们说说这几位同学分别是用什么做他们的分母的?(指名口答)那有没有更大的数分母呢?(指名举例)

  师:哦,看来可以用来做他们分母的数还真不少!那么谁来说说在改写的过程中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发生变化呢?(指名口答)师引导并强调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变大了,但分数的大小没变。是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做的。

  (3)师:其实呀刚才大家在尝试解题的过程中已经不知不觉地学会了一样新知识,就是通分。(板书:通分)像刚才大家把3/4和5/6这两个原本分母不一样的分数,分别改写成了分母一样,而又大小不变的分数,这个过程就可以说是通分。书上是怎么说的呢?我们不妨打开书本来读一读。

  (4)生自学书本65页,然后指名说说什么是通分?什么是异分母分数?什么是同分母分数?(根据学生回答是板书:异分母分数——同分母分数)问:那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有什么条件吗?(引导回答和原来分数相等,并板书在横线上)

  (5)师:这个相同的分母我们也给它取个名字,叫公分母。(指板演题)谁来说说这几位同学各取什么为他们的公分母?(学生口答)

  师:那为什么不取10或者20呢?一定要取12、24、48、?它们和原来这两个分母有什么关系?(引导回答出是原来两个分母的公倍数)

  师:比较一下,用哪个数做公倍数比较简单?那12和4、6有什么关系呢?那么你们认为通分时我们一般用什么做公分母比较简单呢?(引导归纳:通分时一般用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

  (6)把3/4化成分母是12的分数分子和分母都乘3,那为什么5/6的分子和分母都乘2呢?

  (7)小结:现在你能告诉老师通分时要注意点什么呢?(学生自由说)那现在我们马上来试一把,看看大家能不能顺利的完成。

  2.教学“试一试”

  (1)学生独立完成在书本65页,一人上黑板板演。师巡视发现问题,个别辅导。

  (2)全班讲评。师:1/6和4/9的公分母18是怎样确定的?那你认为要完成通分需要几步走呢?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1.确定公分母(两原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2.化成同分母分数。

  三、组织练习,巩固新知

  1.完成“练一练”

  上下齐练,3人板演。师巡视辅差,发现错误。

  集体讲评时强调:有没有用每组中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是不是规范得书写通分过程。

  2.练习十二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说通分的方法,以及通分后的分数在图中如何表示?

  3.练习十二第2题

  先同桌互相说一说,再开火车回答。并要求说出是怎么找到每组分数的公分母的?

  4.练习十二第3题

  学生独立检查,做出判断。指名说出看法,共同评议。

  讨论:通分时容易出现什么问题?你认为要使通分既正确有简单的关键是什么?

  5.练习十二第4题(看时间而定)

  学生分组练习,全班大比拼。最快的同学上黑板展示。集体评议,再次强调通分的关键。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新收获呢?

  五、布置作业:补充习题

【五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数学教案09-29

小学数学教案五年级07-02

五年级数学教案10-12

【经典】五年级数学教案12-12

五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01-22

五年级教案数学教案12-27

五年级上数学教案01-14

五年级的教案数学教案02-17

[经典]五年级数学教案05-08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08-16